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调查与分析【五篇】(范文推荐)

调查与分析【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6-22 09:45:06 调查报告 来源:网友投稿

调查与分析范文第1篇关键词:WebQuest;网络探究;教学模式;应用调查Abstract:Theresearch,popularizationandpracticeofWebquestinstruc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调查与分析【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调查与分析【五篇】

调查与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WebQuest;
网络探究;
教学模式;
应用调查

Abstract: The research , popularization and practice of Webquest instructional model has brought broader influence on our country since its introduction. What is the developmental state of Webquest design and application? What experience and lessons can we draw from its practice? How should we effectively organize and carry out inquire-based learning? Through broad investigation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n the instructional model of Webquest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 this essay is trying to give clear answers to above questions so a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Webquest and inquiry-based learning.

Key words: Webquest; web inquiry; instructional model, investigation on application

教育信息化和新教育理念的发展需要新的教学方法支持。美国学者B.Dodge和T.March1995年提出的WebQuest教学模式的适时引进,正契合了学校基于网络环境来开展探究学习的需求。从2001年底“惟存教育”网站将WebQuest教学模式系统地译介到我国以来,教师和研究者们对WebQuest寄望甚高,有学者甚至称它为“信息化教学的新利器”。

[1]许多教师依据这种方法建立了自己的WebQuest课程网页,并在学校教学中开展了相应的实践探索。WebQuest教学模式引入我国数年之后,其应用和发展现状如何?实践中取得了哪些经验,又存在哪些问题?网络探究学习的应用发展前景如何?本文在对相关案例和文献进行调查、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并通过对一些教师的访谈调查试图来回答这些问题。

一、调查样本的选取与统计分析

本次调查共搜集各类WebQuest设计案例和应用文献329份,其中中小学案例304份,高/职院校及其他25例。设计案例主要来自国内相关教育网站,而文献案例则取自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截至2005年4月,利用Google搜索引擎以“WebQuest”为关键字检索到国内设计案例283个,其中“现代教育实验室”网站102个、“惟存教育”网站59个、罗湖教育信息网24个、“钟声教育”11个、“史海泛舟”11个、“有行教育”9个、“新视界”教育网站6个。在中国期刊数据库以“WebQuest”为主题共检索到相关文献83篇;
从对这些论文的内容分析来看,其中46篇属具体应用类,34篇属认识讨论类(无应用实践),另有3篇与主题相关性不强。我们对46篇论文中的应用学案和互联网上获取的283个设计案例进行了统计分析,内容包括地域分布、学科分布、学段分布等,如图1、图2、图3所示。

由于WebQuest教学应用对网络软硬件环境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此WebQuest设计与应用案例的分布情况存在明显的不均衡。从所搜集样本的总体来看,样本案例涉及北京、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湖北、安徽、四川、广西、云南、重庆、山西、陕西等24个省市区,其中仅广东、上海、福建、江苏、山东、浙江6省区案例就已占样本总量的75%。分析原因则可能是这些地区网络环境设施建设情况优于中西部地区,教师、学生个人拥有电脑及接入互联网的比例也比较高,而且网络教学培训和应用实践开展的相对较为广泛,因而这些地区的设计或应用案例的比例自然也就占据了主导地位。转贴于

从搜集的样本案例来看,WebQuest设计与应用目前主要集中于中小学,占所获案例总数的91%,师范院校及职业教育案例仅占9%。从学科分布来看,样本中的WebQuest案例涉及语文、历史、数学、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自然、物理、政治、生物、体育等17个学科,但其学科和学段分布差异也很明显。其中,设计或应用较多的学科分别是小学语文、高中历史、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小学数学、科学课、社会课、初中语文等学科。这可能是由于语文、历史、研究性学习以及科学、社会等学科综合性较强,而且网络资源相对丰富,因而适合利用WebQuest开展探究式学习。而初中、高中阶段的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应用偏少,一方面是由于这些学科内在体系紧密,教学倾向于追求逻辑性和条理性,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目前这类学科网络资源不够丰富,因而影响了网络教学的设计应用。

二、WebQuest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由于WebQuest提供了易于掌握的结构模型和清晰的课程开发流程,因而它为广泛推广和利用提供了便利。许多教师在尝试利用WebQuest模式开展网络教学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反思与总结,都取得了各种有益的经验。WebQuest教学模式在我国教学领域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使网络探究活动被初步引入到学校教学过程之中

由于早期网络教学的应用尝试通常仅将网络作为知识内容、教学讲义或各类习题的展示平台,新技术并没有被用来促进新的学习方法,因而网络对中小学教育并未产生深层影响。而教师在探索WebQuest模式的应用过程中,却逐步将网络探究方式引入到了学校和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在WebQuest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来拓展课程内容,利用任务驱动将学习过程从课堂延伸至课外,利用网络通讯使学生与社区、专家或校外人士建立起有效的交流与合作渠道。网络信息表征与组织方式、各类数据库信息资源以及网络交流与沟通方式等可以为探究学习提供适宜的信息环境,网络搜索引擎、问题解决工具、网络通讯交流等可以为探究学习提供认知工具支持,各种创作工具和信息方式也可以帮助师生方便地将学习结果展示出来。

(二)利用WebQuest引导并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思维方式

通过WebQuest开展探究学习的经历、体验和过程、对培养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封闭到开放、由独立到合作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WebQuest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在教师引导下,逐步从初始的不习惯、有依赖性到慢慢独立,学会自己分析、思考、判断与合作。有教师经过实践认为,基于网络的探究学习使学生在思维的条理性、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小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及增强责任感等方面都能得到锻炼;

[2]也有教师实践调查表明,WebQuest对不同智能类型、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适应性也更广泛,学生认为最有价值的学习方式依次是“课题研究──论坛讨论──网上阅读──网上搜索──在线测试”。

[3]这不仅表明信息化环境中的学生已能接受网络探究学习方式,而且在网络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也正在发生转变。

(三)WebQuest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调查表明,在设计WebQuest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网络信息环境不仅拓展了教师的视野和思路,而且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许多教师在访谈中认为,运用WebQuest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自身不断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设计WebQuest时,教师必须要到网上冲浪,寻找自己可用的在线资源,以便把学科范围内的资源进行整理或再组织。虽然这是一个非常艰苦的过程,它并不能一蹴而就,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于不自觉中接触了大量信息,并进而影响了自己的教学意识和观念。

[4]尽管其间有传统教育思维与现代教育理念冲撞所带来的困惑、失败或痛苦,但“实践—反思—再实践”的探索过程却能使教师不断获得专业提升与自我发展。

[5]

三、当前WebQuest设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从2004年开始,我们先后与济南、青岛、淄博、泰安、日照等地一些使用过WebQuest模式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交流访谈,并通过Email、BBS、Blog、QQ等媒介方式与一些活跃在网络上的中小学教师或教研人员进行过交流或讨论。调查访谈和文献及案例分析表明,当前WebQuest的设计与应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设计多,应用少;
网络探究学习环境的支撑局限

在中国期刊网所检索到的83篇主题文献中,有46篇(55%)涉及具体应用实践;
而从网上所搜集到的283份WebQuest设计案例中,却仅有不足10%的案例体现出应用信息,其中大部分案例多属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设计“作业”,因而并无实际应用。访谈调查表明,尽管经过技术或教学培训之后,许多教师都尝试将WebQuest模式付诸教学实施,但限于资源、环境、管理和学生的学习习惯等制约因素,真正深入、扎实的应用实践确实不多。实施WebQuest教学既需要硬件条件、软件资源,同时也需要提升师生的技术能力和学习观念。尽管许多地区的硬件环境建设已初具规模,WebQuest教学探索已初步开展起来,但一方面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另一方面也普遍存在“重硬轻软”倾向,即便是在一些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适用性教学资源匮乏、信息成果共享不畅等环境问题也依然广泛存在。

(二)资源缺乏有效的组织,对探究过程有认识误区

案例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教师对WebQuest的资源设计都很重视。样本案例中资源数量10个以上的占65%,5至10个的占27%。其中39%的案例全部是网上资源链接,61%的案例提供了书籍、图片或音视频资源等,但却普遍缺乏对资源的有效分类和组织。62%的设计案例只是简单罗列相关资源,26%的案例提供了学习资源简要描述,仅有12%的案例根据任务或角色对资源进行了相应的分类。WebQuest并不排斥常规信息渠道和其他学习方式,它基于网络但却需要网络和现实的有机联系。学习资源一方面可以网上获取,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图书、音像或实践资料;
学习过程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探究与合作,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网络探究活动必须与日常课堂学习、面对面交流和学生生活实践建立密切联系。但在所搜集的WebQuest学案中,却仅有2%的案例提到了调查或走访专家等方式。

(三)应用设计模板化,探究目标不适当

案例分析表明,许多教师设计WebQuest时,往往只是简单套用模板,而并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其精髓。WebQuest要让学生应用知识来建设性地解决真实问题,而且问题设计应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教师对过程和方法也应提出具体的要求或建议。但在所搜集的样本案例中,WebQuest设计往往形似而神非。由于受传统教学思维惯性的影响,许多案例往往将探究目标定位在事实性知识或原理性知识领域。任务设置偏重知识性目标要求,不仅对学生缺乏挑战性与吸引力,而且结论唯一的良构问题也无法体现WebQuest探究价值。一些设计很差的WebQuest只能诱导学生收集大量的繁杂信息,或者对所获得的信息、知识进行一些简单的概括或总结,因而根本无法引导学生运用高级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这就使得许多地方的WebQuest教学在浅薄的模式套用中逐渐丧失了它应有的活力。

(四)评价形式、内容单一,评价主体不明确

WebQuest设计要素之一就是采用量规来考查学生表现。案例统计显示,对学习活动过程进行评价的占54%,对研究成果进行评价的占74%,而对学习者的态度、体验等进行评价的只有6%。能对以上三项分别进行评价的仅有2%。在对学习活动进行评价时,虽然大多兼顾了学习过程,但对学习者在过程中的表现多缺乏可操作的量化指标,因而无法有效地检查或促发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在评价形式方面,采用测评表并提供量规评价的占转贴于 61%,只有笼统说明、没有量规的占28%,提供标准化练习或测试的占2%,没有提供任何评价方式的占3%。同时提供两种以上评价方式的仅有2%。统计结果还显示,多数学案(52%)未提及评价主体。少数案例虽提到学习者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但却缺乏具体措施,因而真正意义上的评价主体多元化很少能得到体现。

(五)教师缺乏对探究学习过程的有效指导

在WebQuest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学习搭建合理而有效的“脚手架”,以引导学生学会合作、探究、交流以及逐渐掌握问题解决的思维方法。这是WebQuest模式应用的精髓所在。就所调查的设计案例而言,许多设计并未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撑。尽管WebQuest设计案例大都链接了许多资源网站,但教师却没有对学生如何利用资源提供指导,也很少有案例提供学习过程的探究策略、活动机制或协同工具等支持。受传统学习思维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试图在信息“海洋”中直接寻找问题答案,而采用复制、粘贴等方法来拼凑所谓的“探究”报告,从而导致网络学习丧失了“分析—思考—综合—创造”的过程及其探究意义。

四、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发展建议

WebQuest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虽已初显价值,但对相关案例的调查分析来看,要真正推动网络探究学习的深入发展,无论研究者还是一线教师,都需要从早期的热情冲动和盲目乐观转入冷静分析与理性反思阶段,以便能通过反思、总结与调整,来寻求深入开展网络探究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一)面向学生发展,更新教育理念,走出技术误区

在一些网络教学公开课上,经常见到学生查资料、讨论、交流、展示等活动组织得仿佛热闹非常,但细察静思则可以发现,教条运用某种模式或方法的教学活动不仅失去了教师的主体意识,而且也根本没有体现探究学习的真谛。信息化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必须以新的教育理念作为支撑,而不能仅靠某种模式的简单运用来试图解决问题。仅仅套用技术形式或教学模式的外壳,或只是模仿模式结构或执行程序步骤,而忽视技术背后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内在的本质意蕴,教学就容易陷入为技术而技术、为模式而模式的应用误区。事实上,教师是一个主动的实践者与反省者,而不是简单的技术操作员,只有经过“实践—反思—实践”的不断循环,教师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

(二)立足实践探索,关注学习过程,灵活应用模式

信息化教学既是对传统教学继承和扬弃的过程,同时也是对技术环境下的新模式或新方法不断探索与建构的过程。当前的WebQuest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盲目照搬和机械运用,从而陷入了“邯郸学步”的尴尬境地。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教师要从专家与权威的话语误区中走出来,立足实际的教学情境,合理借鉴别人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不是唯模式是从。教师是教学模式的实践者和创造者,丰富多变的实践情境是教学模式创新的源泉。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行动和在行动中研究,并学会根据具体情境灵活运用各种新模式,才能形成适合具体情境的教学“变式”和独特的教学风格。

(三)改变管理理念,调整评价机制,完善信息化学习环境

在对待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问题上,教育管理者必须摆脱“唯技术论”的倾向,更多地把技术应用同学校改革联系起来。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学校必须对现有的教学组织、管理和评价方式进行适当的调整,才能有效地利用现代教学技术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必须改变那种以知识考核为主要指标的教学评价模式,在评价学生的学习绩效时要更注重学习过程和学生行为、认知发展尤其是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技术的有效应用必须以更大范围的学校改革为基础,必须逐步完善信息化教学的硬件、软件和制定等全方位的环境建设,技术应用只有同学校管理和教学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各种教学模式才可能真正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魏宁.WebQuest──信息化教学的新利器[J].北京教育,2002,(11):43—44.

[2]范蓉.与网络同行──基于互联网应用的语文阅读课[DB/OL].http:∥www.being.org.cn/practice/here1.htm.

[3]郑剑非.关于WebQuest的一些讨论[DB/OL].http:∥www.blogcn.com/user/laozheng/blog/804509.html.

调查与分析范文第2篇

一、发病时期和发病程度

2008年对1队10块白瓜籽种植地块的病害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病情况见下表。

从以上调查表可看出:疫病始发期在6月25日左右,八月中旬进入盛发期,斑枯病盛发期七月下旬、流行于八月中旬,白粉病始发期六月下旬,盛发期到流行期不明显,发病程度4-5%,炭疽病始发期七月下旬,盛发期八月中旬,枯萎病始发期六月下旬,盛发期不明显,发病程度4%左右。

二、发病规律

通过对2008年的病害调查情况发现白瓜籽疫病、斑枯病是白瓜籽所有病害中发病率最高的,均超过50%,其次为炭疽病。查找相关资料可知它们都是通过病源菌在特定条件下浸染寄主传播的,病原菌主要在病残体、土壤、种子上越冬,有些病原菌甚至能够在田间杂草上越冬,在第二年气候适宜时萌发,遇到寄主后实现再次侵染。其它白瓜籽病害的病原菌越冬情况及发病条件与上述三种病菌相类似。

三、病害成因分析

1、长期连作

种植白瓜籽的经济效益远远大于粮豆作物,受经济利益驱使,白瓜籽种植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打破了原有的轮作体系。由于连续大面积连作,致使耕地土壤中富集了大量的病菌的菌丝体及分生孢子器、卵孢子等在条件适宜时,将迅速侵染寄主植物,2003—2006年1队每年种植的白瓜籽数量均超过一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以上,据统计,连作年份最多的地块可达8-10年。2006年病害大发生后,病残体大量残存在耕地中,使耕地中病菌富集量巨增,加之2008年6—8月份是历史上少见的多雨年份,这是造成2008年白瓜籽病害大发生的两个最重要因素。

2、温度与温度

发病的首要条件是湿度条件,湿度大是发病的首要条件。在表4中,由2001—2008年6—8月份的降雨量总和可以看出降雨量从大到小依次为2008年?2006年?2001年?2005年?2004年?2002年?2007年?2003年。而1队白瓜籽病害大流行的年份恰恰是6—8月份降雨最高的2008年与2006年,两年6—8月份降雨量都在300mm左右。6—8月份的降雨量越大对病害的流行发生越有利。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实行轮作,选择5年以上未种过瓜类的地块,以砂壤土或新荒地为好。收获后应彻底清除病残体,烧毁或深埋。做到秋季深翻,减少越冬菌原。合理耕作,采用先进栽培技术,合理密度,采取健身防病技术,创造健壮植株。

2、药剂防治

疫病防治:

(1)种子消毒用55—60℃温水浸种15分钟;
用0.1%升汞浸种10分钟;
40%的甲醛100倍液浸种30分钟,清水洗净后催芽,播种。或者拌合适的种衣剂晾干后播种。

(2)病菌在即将萌发时,于六月二十日左右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或75%百菌清可湿怀粉剂600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喷雾。每隔5—7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洒3—4次。

斑枯病防治:

斑枯病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并及时喷洒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4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

炭疽病防治:

炭疽病在发病初期可用6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50%甲其托布津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五、几点建议

1、白瓜籽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在预知未来几天连续阴雨后,提前喷洒药剂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调查与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端查体人群;
护理需求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299-01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大幅增长,中国的高端消费人群迅速增加,他们一部分人是具有较好经济基础的群体,一部分是具有较高社会地位的单位领导或级别较高的政府干部。我中心自2009年成立以来,其查体对象主要面对高端人群,为了更好的为体检者提供满意的护理服务,对来我体检中心健康查体的高端人群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查体者对护理工作的需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2011年6-7月在我院查体中心住院的高端查体人群100例,其职业: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职工、公务员、自由职业者、无职业者。文化程度:大专以上89例,初中以上9例,初中以下2例,住院日期为2-4天。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以贵宾查体住院流程为主线,将调查的问题分4个大部分,22个具体问题。本次调查有专人下发、回收,并向患者讲明本表只反映查体者对我查体中心的需求,与满意、不满意无关。被调查者对每个问题只有一个选择:需要、无所谓、不需要,按每项积累的人次计算百分比。本次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有效问卷100份,收回率为100%。

2 调查结果

病人对护士需求的调查结果。见表1-4。

3 讨论

3.1 提高护理人员专科知识专科技能是提高体检质量的关键

表2显示:高端人群对护士专科知识及专业技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与病房涉及到各专科疾病的实际情况相吻合。要求护士要熟练的掌握操作规程、扎实的基础护理技术、系统的专科知识和技术水平,有敏捷的分析判断能力和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查体者提供准确、高质量的服务[1]。

3.2 改善护理服务态度是体检的生存之本 表1显示:高端查体人群要求护士有良好的服务态度与服务质量的达97.2%,这说明高端查体人群并不只满足病房硬件设施的豪华高档,他们追求的更是与之相匹配的软件设施。护士端庄的仪表、亲切的态度、文明的语言、热情的服务,更是查体者的理想追求。因此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应主动了解查体者的感受,倾听查体者的主诉,充分关心查体者的生命和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以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关心、关爱和照顾。

3.3 做好健康宣教、安排好查体流程是做好体检的基本条件 本次调查也发现,高端查体人群对有关疾病及健康保健知识的需求也很高,见表3。所以,护士在做这项工作时,应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向查体者提供改变行为和生活方式所必须的知识、技术等,以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2]。

4 结论

高端查体人群需要的是医院应制订全方位护理病人的规章,从病人角度对待治疗护理,护理工作应再严谨、细化、量化。能够更多地体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化、人性化,并体现出医学、生物学、工程学、信息学等多门学科的融洽的环境,并提供具有专业能力强、沟通技巧高的护士为查体者服务。

参考文献:

调查与分析范文第4篇

结合本人多年从事造林和自身的实践,对2012年二道岗7-1号小班,胜利97-1号小班,铁锹与铁镐造林成活率进行调查与分析,旨在提高迹地造林成活率。

1、造林迹地自然概况与造林方式。

南屯基林场造林迹地位于三合乡,二道岗7-1号小班和胜利97-1号小班。该小班为2011年冬季采伐的皆伐迹地。(落叶松)属于用材林,土壤为白浆土,植被为羊胡草为主。造林时间为2012年春季4月16日,人工植苗方式用锹与镐进行造林。

首先将2012年春季造林迹地,二道岗小班7-1号和胜利97-1号小班分别挑选出两块分别为0.12公顷的面积作为试验样地。株行距为1.5m*2m,公顷株为3333株,两块标地为0.24公顷,栽植红松200株,落叶松200株进行造林对比试验。

具体方法:将造林试验地选择在两个小班,土层比较深厚,土质湿润较肥沃,地势平坦的白浆土或暗棕壤的皆伐迹地,进行穴状整地;
规格为70cmx70cmx30cm,清除杂草、落叶层、树根,露出表土。将石砾、杂草清除穴外,不松动土层。在土壤解冻深度达15-20cm以上时,苗萌动前采取缝植法(铁锹),和明穴栽植法(铁镐)进行造林。在造林前将选好的,顶芽饱满、色泽新鲜、根系发达,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充分木质化的优质红松苗为II级苗S2-1。落叶松:选择顶芽饱满、色泽新鲜、根系发达、无机械损伤、无病虫害、充分木质化的优质苗;
苗龄Ⅱ级苗s1—1;
地径>0.35cm,苗高>25cm;
根系长>15em;
侧根数12条左右的两种苗木1:1的比例进行人工植苗造林。即:一趟红松,一趟落叶松。

2、调查地点和时间

2012年6月27日对二道岗7-1小班和胜利97-1小班试验迹地为调查点。分别对红松、落叶松用铁锹(窄缝缝植法)和用铁镐(明穴栽植法)造林进行每株成活与死亡率进行调查,计算平均成活率。

3、调查结果与分析

3.1铁锹与铁镐造林的成活率

用铁锹与铁镐造林成活率的调查数据分别用两个小班数据汇总表体现。

通过表1、表2可以看出,在上面两个不同小班的同树种,两种不同造林方式,成活率的差异非常明显,成活高的是采用铁锹(窄缝栽植法);
成活率低的是采用铁镐(明穴栽植法)。用铁锹(窄缝栽植法)植苗表1、表2红松造林平均成活率为93.5%;
落叶松造林平均成活率92%,而用铁镐(明穴栽植法)表1、表2,红松平均造林成活率平均为84.5%;
落叶松造林成活率平均为88.5%。用锹与镐造林成活率看,初步确定迹地造林要提高成活率用锹(窄缝栽植法)是比较适应我场造林。

3.2锹与镐造林优点、缺点分析。

3.2.1铁锹造林的优点

从表1和表2的实践情况看,用铁锹(窄缝栽植法)进行迹地造林能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并且减少资金浪费。为什么说能减少资金浪费呢?第一,来年不需要用人工进行补植就达到了县局造林成活率检查标准。第二,不需要重新购买苗木,雇佣一些人力去补植,省去了很多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同时保证了成活率和保存率。

3.2.2铁镐造林的缺点

用铁镐(明穴栽植法)造林从表1和表2调查结果看造林成活率非常低,没有达到县局造林成活率当年为91%以上的要求。这样即影响了林场的荣誉,又给林场造成了资金的损失。当年造林成活率不够,第二年必须购苗,雇佣人工进行补植。给场造成了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人力、物力的浪费。再者,用铁镐(明穴栽植法)造林,对苗木成活的提高存在着很多缺点和不足;
①明穴栽植法造林破坏了土层;
②栽植时土块散天踩的不实;
③经风吹,日晒后产生的裂缝大;
④透气性大,透风失水,不利于新生根根系发育生长;
⑤栽植苗窝根现象比较严重;
⑥存在重复造林现象,增加造林成本。综上所述用铁锹(窄缝栽植法)造林适宜迹地更新造林,能有效的提高当年造林成活率,能提高1-3年的造林成活与保存率。应大力提倡铁锹(窄缝栽植法)造林法。尽量减少用铁镐(明穴栽植法)造林法,从而提高迹地更新造林成活率,确保造林成果。

调查与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火灾事故调查;
方法;
技术分析

引言

火灾事故调查的专业性比较强,需要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在开展调查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并采取适当的技术进行分析。一旦方法使用不当,或者是应用的技术不匹配,那么火灾事故调查的结果有可能存在偏差,导致火灾认定缺乏足够的证据,进而影响下一步的分析结果。如何做好火灾事故调查工作,提高调查工作的整体水平与科技含量,对于当前的消防工作来讲,已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

1 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

火灾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导致人们的财产受到损失,严重时还会威胁到生命安全。火灾事故的发生,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由于人们的防火意识不强,对于日常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不够重视,很容易会发生火灾事故。同样的,还有一些单位缺乏必备的消防设施和器材,在营业期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消防违规行为。一旦发生火灾,很难及时的采取灭火措施。其次,部分企业的选址布局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导致建筑物不具备一定的防火条件,特别是在装修的过程中,所选用的材料如果具有可燃性,就会进一步增加了安全隐患。企业的实际经营条件与消防安全要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是导致火灾事故发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最后,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消防培训教育工作处于长期滞后的状态。这就导致了企业以及个人缺乏必备的消防安全知识,在日常经营过程中,部分工作人员会有违章的操作行为,很容易酿成重大的火灾事故。

2 火灾事故调查的方法

2.1 火灾现场勘验

在对火灾事故进行调查的过程中,主要是以火灾现场勘验为主。火灾现场勘验指的是,公安消防机构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采用科学的手段和调查研究的方法。火灾现场勘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掌握火灾的基本情况,对火灾类型进行初步的判断。对于周围的起火环境、物体以及尸体等,进行详细的实地调查、勘验以及查找。其次,在保护火灾事故现场的前提下,对于那些非常明显的表面痕迹进行取证,通过全方位的调查与分析,初步判断火势蔓延的主要线路,进而推测出火灾发生的起点。最后,对初步认定的起火原因以及存在的相关疑点进行彻底的调查。根据现场所有利用价值的物证痕迹,并通过逻辑推理以及相关技术进行分析,对火灾发生的情况进行深入了解,最终确定火灾事故的真正起火点,认定火灾事故发生的原因。

2.2 火灾调查询问

火灾调查询问可以为火灾现场勘验提供一定的线索,因此,在火灾事故调查中比较常用。在火灾调查询问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火灾事故调查人员接到报案后,一定要及时抵达现场,并且在询问周围人群有关火灾发生情况时,要保证信息的及时性、全面性、合法性。在调查询问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信息采集的准确性,应当确定重点的询问对象。通常情况下,最先报警的人、最后离开火灾现场的工作人员、与火灾事故有关的人员等,都可以作为火灾事故的主要调查对象。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调查信息的准确性,另一方面还能够有效的缩短调查时间,尽快的寻找火灾事故发生的线索。最后,要确定调查询问的重点内容。对于调查询问对象所叙述的内容进行筛选与排查,总结出与火灾事故调查有关的信息。

2.3 火灾技术鉴定

在经过火灾现场勘查、火灾调查询问后,如果依旧无法判断火灾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时,可以采用火灾技术鉴定这一调查方法。火灾技术鉴定是指,根据火灾现场提取的可疑物证,送交规定的技术鉴定部门进行鉴定。通过鉴定,可以判断火灾事故的发生原因、起火点中残留物的主要成分、存在的可燃性物质等信息。火灾技术鉴定的结论对于火灾认定结果,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3 火灾事故调查的技术分析

3.1 现代信息技术分析

在火灾事故调查的过程中,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技术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整体效率。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形象、完整的反映出火灾事故发生现场的情景。通过拍摄,可以准确的记录火灾现场位置、内部结构、烧毁物的状态、火灾现场周围的环境等信息,对于分析火灾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3.2 化学分析鉴定

在火灾事故调查的过程中,化学分析鉴定能够对现场残留物质的具体化学成分以及性质进行测定,其鉴定结果将有助于判断火灾发生原因,因此,是一种比较主要的技术分析手段。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包括热分析和色谱分析两种技术。在应用热分析技术进行火灾技术鉴定的过程中,可以鉴别出残留物中所包含的物质种类,以及这些物质的活化能、反应速率、反应机理等信息。通过与相应的标志物进行对比分析,能够判断这些物质在火灾中的受热程度,进而可以分析出所在火灾位置的温度,并推测出火灾危险性的大小。对于确定起火点、认定起火原因,提供了科学的判断依据。在火灾技术鉴定的过程中,应用色谱分析技术,也可以确定火灾现场残留物的种类。主要的应用原理是,运用乙醚、乙烷等常用溶剂对火灾事故现场的提取物与相应物质进行同等条件下的处理,从而根据色谱对照进行分析鉴定。

3.3 物理分析鉴定

在火灾事故的调查中,物理分析鉴定主要涉及到金相分析技术和剩磁检测技术。在电气火灾、线路火灾、雷电火灾中,物理分析鉴定能够为调查工作带来很大的帮助。金相分析技术是指,按照相关的标准与规定,对金属材料的内在质量进行检验,对其微观组织和结构等进行分析。金相分析技术主要应用在电气火灾事故调查工作中,可以有效鉴定火灾的原因、火场温度、金属材料断裂失效形式等内容。剩磁检测技术主要是利用电流的磁效应原理,依据剩磁的有无和剩磁的大小,来鉴定是否发生过短路及雷电火灾。

4 完善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措施

我国现有专职的火灾调查人员相对来说比较少,调查技术方法较为落后,这就导致了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效率不高,抑制了对火灾危险的整顿。为了保证火灾事故调查工作的有效开展,应当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首先,火灾事故调查是公安消防机构的重要职责,火灾事故调查人员应当严格依据相关程序和法规进行调查。通过查明火灾事故的责任,有效总结防火、灭火的经验教训。其次,公安消防部门应当重视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完善必要的火灾事故调查设施,增加火灾技术鉴定的科技含量,保证数据的准确性,从而提高调查工作的效率。最后,对火灾事故调查人员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熟练掌握各类火灾的特点、燃烧规律、现场勘查、火灾痕迹的提取、技术鉴定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整体素质。

5 结束语

在消防工作中,火灾事故调查属于一项基础性工作,通过火灾调查,能够获取火灾发生的主要信息,对于研究火灾发生规律,进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车建国.如何做好火灾事故调查的询问工作[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13.

[2]刘梦彬.论化工火灾事故调查[J].山西建筑,2015.

推荐访问:调查 分析 五篇 调查与分析【五篇】 调查与分析(精选5篇) 调查与分析怎么写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