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11篇

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11篇

时间:2022-11-16 11: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11篇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T-Bus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在楼宇应用  目前,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智能系统这个名词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11篇,供大家参考。

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11篇

篇一: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T-Bus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在楼宇应用

  目前,随着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智能系统这个名词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也不断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智能楼宇大厦。所谓的智能楼宇,就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控制平台,对空调、变配电、安防、通讯、广播、照明、门禁、会议等各项子系统的监测与建筑物有机的结合,最大限度的满足使用者舒适性、方便性的要求,以达到节能、高效管理、快速的信息化服务等目的。

  照明在楼宇内的用电量占有很大的比例,智能楼宇的最大特点之一便是节能,而自从照明质量和水平成为衡量楼宇智能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绿色照明工程”的计划制定并实施后,智能照明系统愈来愈成为智能楼宇中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的控制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反映出楼宇的智能化水平。

  沃尔钛公司的T-Bus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便是基于总线式结构,分散布置,能将大楼内所有照明回路及电动设备集中控制、管理及监控的一套智能系统。它可以独立运行,有一套独立的控制协议,相对BA系统来说比较简单,完全能满足对照明控制的要求。

  T-Bus系统由输入单元、输出单元、系统单元三部分组成:

  输入单元:将外界的信号转变为T-Bus系统信号在系统总线上传播

  输出单元:收到相关的命令,并按照命令对灯光做出相应的输出动作

  系统单元:为系统提供弱电电源和控制信号载波,维持系统正常工作

  一、T-Bus智能照明系统在智能楼宇中主要应用在如下几个方面:

  1.室内:室内办公区域、公共活动场所及会议室:如办公室、大厅、停车场、会议室等。

  控制功能如下:

  灯光场景控制

  动静探测器自动控制

  现场开关及调光控制

  电动设备(屏幕、窗帘等)联动控制

  会议系统控制

  无线触摸屏图形控制

  消防、安防联动控制

  计算机集中监控

  2.户外:户外装饰及泛光照明:如霓虹灯、泛光灯等。控制功能如下:

  灯光场景自动控制

  灯光定时控制,分时、分期、分日、分季自动控制

  根据外界光亮度自动控制

  计算机集中监控

  回路状态监测

  灯具寿命计算

  二、T-Bus系统在智能楼宇中的解决方案

  1、办公区照明

  1.1职员办公区

  由于员工办公区域面积大,可以将整个员工办公区分成若干个独立的照明区域,采用场景控制开关,根据需要开启相应区域的照明。由于出入口多,故实现办公区内多点控制,方便使用人员操作。在每个出入口都可以开启和关闭整个办公区的所有的灯,这样可根据需要,方便就近控制。同时可以根据时间进行控制,比如:平时在晚上6点自动关灯,如有人加班,可切换为手动模式。

  1.2经理办公室

  经理办公室是总经理办公与会客的主要区域,功能的多样性必然需要多样性的灯光来配合。因此经理办公室可采用多种可调光源,根据实际使用需要,通过系统预设照明回路的不同明暗搭配,产生各种灯光视觉效果,使经理办公室始终保持最符合使用需求的灯光环境(如办公、会客、休闲等多种灯光场景),操作时只需按动某一个场景按键即可调用所需的灯光场景。

  例如:经理上班时,只需按一下门口的控制面板上的“办公”按键,房间内的吊灯、装饰画前的射灯、办公桌上方的嵌入式日光灯以及位于柱边、墙边的定向射灯能分别自动达到80%、50%、70%、以及20%的照度,营造一种安静、明快,同时又不乏庄严的效果;经理入座后,如有客人来访,经理只需拿起手边的遥控器按一下“会客”按键,吊灯自动达到40%,射灯、正前方的冷光源日光灯、柱边、墙边的定向射灯以及位于房间中央的低压射灯、灯槽内的洗墙灯都分别达到60%、80%、50%、50%以及30%,衬托出房间的气派和明亮,代表了友好和欢迎;午休时,只需按一下“休闲”场景按键,房间内的主照明全部变暗,灯槽内的槽灯调到合适的亮度,达到休息的目的。经理离开时,按一下“OFF”按键,房间内的灯光能延时数秒钟或数分钟(根据预设值)后缓慢熄灭。

  2、会议室及多功能厅

  多功能厅**台灯光以筒灯和投光灯为主;听众席照明以吊顶灯槽、筒灯和立柱壁灯为主。其中**台可增加舞台灯光以满足演出的需求,其控制由舞台灯光、音响专业设备控制。多功能厅可根据其使用功能不同设立多种模式,如:

  报告模式:应以突出发言人的形象为主,**台筒灯亮度在70%-100%之间,透光灯适当开启,以不影响发言人感觉为原则;听众席以筒灯(亮度80%)为主,方便与会人员记录,同时壁灯全部开启。

  投影模式:**台只留讲解人所在位置,筒灯亮度在50%;听众席以筒灯由前排至后排逐渐增亮,壁灯全部开启。投影模式时可增加对投影仪的红外控制。

  研讨模式:

  所有灯光全部开启,亮度90%-100%。

  入场模式:听众席灯槽、筒灯和立柱壁灯全部开启,亮度100%,**台筒灯亮度50%。

  退场模式:听众席灯槽、筒灯和立柱壁灯全部开启,亮度100%。

  备场模式

  :**台筒灯与听众席筒灯亮度均在70%。

  以上所有模式场景变换,均设置淡入淡出时间1-100秒可调,保持场景切换不影响会议进程和视觉效果。

  为方便工作人员平时进出该场所,在多功能厅外设置两键开关,当需要进入时只需点击进入开关,室内自动打开部分灯光,满足可视效果;当清场结束,关门后,只需点击清场开关,即可关闭所有灯具及电动设备。

  同时,在投影模式时可增加对投影仪的控制,亦可含在场景模式内。

  3辅助区照明

  3.1大厅

  人员进出较多的时段(如上下班时段),打开大厅全部回路的灯光,方便人员进出,人员进出较少时段,打开部分回路的灯光,此区域照明控制集中在相关的管理室,由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控制相应的照明。操作既可由现场就地控制,也可由中央监控计算机控制,还可设置时间控制。

  3.2走廊、楼梯间及洗手间

  采用自动照明控制,正常工作时间全开,非工作时间改为减光照明,节假日无人时可以只亮少量灯。各出入口处有手动控制开关,可根据需要手动控制就地灯具的开关。

  可采用红外移动控制方式,人来开灯,人离开后延时关闭,以节约能源。

  4户外照明

  4.1停车场及停车场入口照明

  在车库入口管理处内安装T-Bus开关,用于车库灯光照明的手动控制。平时在系统中央控制主机的作用下,车库照明处于自动控制状态。

  车库照明根据使用情况分为几个状态:车辆进出繁忙时,车库照明处于全开状态。白天,由于有日光,可适当降低照度,节省能耗。平时只开车道灯,如需观察车辆,可就地开启局部照明,经延时后关闭。LOADINGDOCK区域采用智能移动探测传感器,当有人或车移动时开启相应的局部照明,方便保安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据实际照明及车辆的使用情况,可将一天的照明分成几个时段,比如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深夜五个时段,通过软件的设置,在这些时段内,自动控制灯具开闭的数量,以达到控制区域不同的照度的方式以供照明,这样使灯光的照明得到了有效的利用,又大大地减少了电能的浪费,保护了灯具,延长了灯具的使用寿命。如有特殊需要,可在管理室用按键开关手动开启或关闭照明。当符合了自动控制的要求时,系统会自动恢复到自动运行的状态,无需手动复位。

  4.2建筑物户外景观照明

  景观照明即指建筑物的夜景照明,就是利用各种光源和灯具所产生的不同效果,结合建筑物特点及周围环境。创造出建筑物在夜间同白天一样的动人效果。

  传统的景观照明控制使用室外的强电配电箱,安装普通定时器的方式来实现灯具开启和关闭的效果,这对控制的准确性,操作的方便性,以及更改的灵活性来考虑,这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目前智能化建筑的标准和要求。而T-Bus系统在控制上可以完全满足上述各项要求。

  建筑物面积较大时,室外景观照明分散,为了节省大量的强电电缆,以就近设置为原则,结合强电配电箱,用T-Bus控制模块进行控制,所有就近区域的T-Bus元器件用一根网线进行连接,并入就近的T-Bus网络,通过光纤宽带信息传输,在中央监控计算机上建立图形化监控界面,可手动控制现场每条照明回路的开启和关闭,通过软件方式编写整个景观照明的定时程序,分为平时照明场景、节假日照明场景、重大活动照明场景,每天照明场景自动开启时,分别划分出18:00、20:00、22:00、00:00、07:00五个时段的照明控制效果,全部过程由计算机自动控制,省去大量的人手操作,增加了控制的准确性,并且有良好的图形监控界面,临时开启时,只需要在计算机界面上操作就行了。在T-Bus配电箱内的输出元器件上,可进行现场的手动开关控制,即使总线故障,也不至影响景观照明的正常运行。通过这种控制方式,有效的减少了电能的浪费,降低了运行成本。

  三、采用T-Bus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产生的总体效应

  智能建筑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其先进与实用性,具体功能可视为用多元化信息传输,大楼全面监控及管理,体现一体化集成,资源共享,实现“绿色照明工程”计划。

  智能照明作为智能建筑智能系统的一部分,从各个方面无一不体现了“绿色照明工程”所要求的节能、高效、安全和舒适。

  1.安装便捷,节省线缆

  T-Bus系统是一种二线制的照明控制系统,以一对UTP五类线作为控制总线,将系统中的各个输入、输出和系统支持单元连接起来,大截面的负载线缆从输出单元的输出端直接接到照明灯具或其它用电负载上,而无须经过开关。安装时不必考虑任何控制关系,在整个系统安装完毕后再通过T-Bus软件设置各个单元的地址编码,从而建立对应的控制关系。由于T-Bus系统仅在输出单元和负载之间使用负载线缆连接,与传统控制方法相比节省了大量原本要接到开关的线缆,也缩短了安装施工的时间,节省人工费用。

  2.编程性

  T-Bus系统可以通过电脑,用T-Bus控制软件对整个照明系统进行远程控制和中央监控,并可以随时方便地根据用户需求修改控制关系。T-Bus系统提供的可编程性对今后可能发生的变动有很强的适应性,当某种原因需要变更照明控制关系时,只需在软件中进行修改,而无须重新敷设线缆。

  3.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

  在大楼办公室,配以可调光电子镇流器的日光灯在T-Bus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控制下与传统的日光灯照明系统相比具有显著的优点。

  因为配有传统镇流器的日光灯以100Hz的频率闪动(电网频率的2倍),这种频闪使工作人员头脑发胀,眼睛疲劳,降低了工作效率。而可调光电子镇流器则工作在很高的频率(40KHz—70KHz)下,不仅克服了闪频,而且消除了由于使用START而造成起辉时的亮度不稳定,健康、舒适的环境,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而这一点却给业主带来预想不到的巨大经济回报。

  4.节约能源,降低运行维护费用

  由于T-Bus系统中采用了红外线传感器、亮度传感器、定时开关以及可调光技术,智能化的运行模式,使整个照明系统可以按照经济有效的最佳方案来准确运作,不但大大降低运行管理费用,而且最大限度地节约能源,与传统的照明控制方式相比较,可以节约电能30%。

  我们在深圳的罗湖检察院大厦用电负载几乎相同的两个楼层作了一次对比测算,其中一个楼层安装了T-Bus智能化照明管理系统,另一层采用传统照明方式。结果显示安装了T-Bus系统的楼层每月(按28个工作日)节约电能2,310千瓦时,按照每千瓦时0.19元计算,每月可节约438.20元,由此两年半就可收回投资。

  5.长期的、可观的潜在收益

  T-Bus还采用软启动、软关断技术,可使每一负载回路在一定时间里缓慢启动、关断,或者间隔一小段时间(通常几十到几百毫秒)启动、关断,避免冲击电压对灯具的损害,成倍地延长了灯具的使用寿命。同时,T-Bus系统具有开放性,提供与BA系统(包括闭路监控、消防报警、安全防范系统)相连接的接口和软件协议,便于构成一个完整的楼宇自控系统。采用了BA系统的建筑物,如果也使用T-Bus智能化照明管理系统,带来高质量的照明环境,将会提高整个建筑物的智能化管理水平,增加该物业的亮点,为精品工程和标志性建筑赋予现代化、智能化和时代感,这些无疑都获得了许多潜在的收益。

篇二: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论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做出了贡献,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众多的实践证明,我们在发展房地产业的过程中要尊重客观规律,要努力做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

  展,更好的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关键词:房地产业

  ;

  可持续发展

  ;宏观调控

  ;微观基础

  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较为丰富,涉及土地资源、房地产业、人居环境等.要想实现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也需要构建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处理好它与国民经济各产业、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处理好速度与比例、效益与质量、近期与远期、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一)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房地产业的具体体现.它既是产业自身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房地产业得可持续发展,是指既包括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也包括住宅业的稳定协调发展,还包括房地产市场的完善与人居环境改善等多方面内容.由于房地产是地产与房产的统一体,其既有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也是社会经济生活基本的物质基础和物质条件,所以,房地产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资源、经济、〈1〉

  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因素而具有更为复杂多样的内涵。二、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结构失衡

  结构失衡是目前房地产发展中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这种失衡最主要的表现在供求结构和成本构成上。目前我国房价虚高的原因之一是成本构成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连带费用过多.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建造工程成本一般占到总成本的70%左右,而在我国只占到37%;而税费、土地、连带成本占65%以上,这是管理不善、不正之风严重、市场扭曲的表现。<2〉

  (二)行业不成熟

  1、行业的不完全竞争和价格合谋

  因为房地产所依赖的最主要资源是土地,而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政府是垄断的土地供应方,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竞争也是有限的。要获得土地资源,常常要看除了价格之外的其他竞争因素.房地产业容易形成价格合谋,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也不像其他竞争行业那样容易出现价格竞争。房地产总体上的有限供应带来的买卖关系上的优势以及地价上涨的长期预期是这种合谋成为可能。而且就算价格高涨也不会影响销路,反而会刺激消费者得追随行为。这使得开发商能够攫取超额利润,同时也妨碍了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指导作用。就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情况来看,正是由于这种行业的高垄断性,使得供求两方面的力量制衡极不平等,商品房的价格基本上是由房地产开发商来主导,购买者对放假的影响根本不存在,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让位于市场竞争的实现。

  2、行业发展的后劲不足,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房地产业的低技术壁垒导致进入相对容易,降低了行业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导致行业发展后劲不足。房地产业实际上是一个资源整合型企业,企业并不具体承担项目的设计、建设甚至销售等功能,因此在技术要求上其转换成本相对较低,专业技术性要求一般,只要有资金实力的企业或者集团就可以进入产业。在彩电、手机等行业利润逐渐下降的趋势下,房地产业的丰厚利润吸引了大批业外企业纷纷介入。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专业和技术进步的支撑。而现在的状况是,大量并不具备技术和其他相关背景和优势的企业进入房地产业,许多投资只是想短期获利,真正致力于长期的并不多.这样就决定了开发商的惰性。他更愿意投资于能尽快见效并收回投资的领域,而在科技进步方面的投资就尽可能的压缩.<3〉

  3、房地产服务业发展滞后

  房地产服务业作为开发商和消费者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非常重要,但我国当地产业服务发展滞后。就房地产发展总的趋势来讲,越来越细的专业化分工是不可避免的。而中国目前的开发商,是融投资者、开发商、销售商、物业管理经理等职能于一身的,专业化分工极不发达。长期以来,中国存在大开发、小中介、弱管理的趋势。就中介来看,近几年虽然房地产中介机构遍地开花,但绝大部分规模小、管理乱、技术落后,甚者无固定的办公地点,而且有关法律也不完善,市场显得很混乱。因为许多房地产开发商的短期行为,使得他们的开发行为与物业管理脱节.三、实现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1、切实做好房地产业的长期发展规划,保持房地产业的适度增长

  近几年,在我国成功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的前提下,房地产业以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几倍的发展速度持续、快速地增长,如果我们不考虑房地产自身的承受能力及其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与比例关系,继续保持这种高速发展水平,则房地产业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泡沫成分,呈现一定程度上的过热,其发展也会失去根基而成为无本之木。因此,考虑到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及房地产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比例与关联关系,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房地产的发展速度应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和幅度内,即年增长速度应保持在10%~15%的幅度内,以保证房地产业的发展同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如根据房地产业的发展规划,我国2000~2010

  年房地产业的预计年增长率为

  12%就比较适宜。<4〉

  2、建立房地产业及房地产市场预警制度

  为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健康的发展,避免房地产业的过热、过快发展给国民经济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与冲击,西方国家一般都建立起一整套健全的房地产业及房地产市场预警机制及其体系,即通过预先设置警戒线或警戒指标,在房地产业发展轨迹发生偏离或严重偏离时,发出提示性或警告性危险信号,以便管理者做出适当的政策加以管理与调控,并提醒房地产业的参与各方注意投资风险及市场风险.我国在这方面显得比较欠缺。因此,我们应强化房地产市场的调查和研究工作,在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科学、合理预测的基础上,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周期及房地产周期同国民经济周期的密切关系,建立并完善房地产业及房地产市场的预警制度,对房地产业、房地产市场及其发展前景发出正确的市场导向信号和警示信号,促使房地产业沿着一条良性、健康的轨道运行,尽量避免房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给国民经济带来的负面效应。

  3、强化对房地产业及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与管理

  我国房地产业在现阶段存在着房价偏高及房价涨幅过快、开发结构不合理、商品房空置率过高。<5>为此,应利用经济或法律手段,加强对房地产业及房地产

  市场的宏观或微观调控与管理,如通过利率控制其投资规模及信贷规模,利用补贴或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房地产开发商调整其开发结构,降低有关房地产的收费以控制房价的进一步上涨等来规范房地产业及房地产市场各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并以此来保证其沿着一条健康、正常的轨道运行。<6〉

  4、完善房地产业的相关法律及配套政策体系

  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房地产业的方方面面,如各种利益关系、产权关系、体制关系的调整和理顺;政策的统一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行为的规范、房地产业法规政策的制定、市场法制的健全与完善;对国外先进经验和国际惯例的借鉴与吸收;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等。如从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方面来看,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以《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为核心、以土地与房屋分管为特征的法律体系就存在着两方面缺陷,一是房地产法律体系不完善,缺少核心法律,如《住宅法》或《不动产法》;二是立法层次及结构不清,法律规范之间交叉重复的现象较严重,再加上现行的房屋与土地分管体制,其结果是宏观调控市场能力差,管理不力,问题较多。这也是房地产业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多次大起大落的原因之一。因此,房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与完善。

  (二)构建房地产可持续发展的微观基础

  1、增强房地产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

  这主要指房地产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在生产经营方面拥有完全自主权,能迅速根据市场信号进行资源配置.为增强房地产企业对房地产市场的适应性,应从这几方面入手:给企业以充分经营自主权,建立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使企业有权根据市场信号的变化作出相应反应.国有房地产公司与政府房地产管理机构的职能不分,阻碍公司按市场原则进行决策,所以政府应逐步放开对房地产资本运营的直接干预;完善企业融资体系,规范企业融资行为,增强企业融资能力,以便使房地产企业在开发建设中有充足的资金保证。管理水平的提高,关键之一是建立起中国企业家市场,为造就新一代高素质企业家创造条件.通过上述增强房地产企业适应市场的措施,使旧的生产要素及时退出企业和新的生产要素能够顺利进入企业,实现房地产资源的有效转换和配置,进而保证房地产业发展有旺盛的生命力。

  2、激发房地产企业的活力

  房地产企业的活力是指房地产企业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而不是依靠政府管理措施的扶植.任何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房地产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不平衡、不适应是随时存在的,需要依靠房地产企业发挥创造性,去适应和“调整"这种不均衡。房地产业的创新亦即房地产企业活力的表现.为激发房地产企业的活力,可采用如下措施,房地产业管理措施要适时适度,不能使房地产企业产生依赖感。只能根据房地产需求预测去鼓励和引导房地产资源向某些领域转移,而最终的实现只能靠房地产企业自身的努力.中国房地产市场中经常出现建设项目“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局面,这与政府管理过度干预和房地产企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有关;完善权责,明确制度,使经营者有充分的动力去经营管理企业.

  3、增强房地产企业的竞争力

  在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不断地得到利用和重新配置,房地产市场环境不断发生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房地产企业遇到不同程度和不同性质的震荡和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就需要房地产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在房地产市场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也就是必须使房地产企业的供给结构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结构,实现房地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做到,增强竞争意识.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房地产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不仅来自国内市场,而且来自国际市场,尤其是国外一些拥有雄厚资金实力和先进技术水平的房地产企业时刻都准备进入中国这一广阔的房地产市场.如果国内房地产企业不能增强竞争能力,就会在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下被淘汰;增加研究开发投入。通过增加研究开发投入,一方面使房地产企业自身向高科技领域发展,另一方面使房地产企业在开发、投资、经营等决策中保持其科学性。在房地产市场逐步完善深化的今天,房地产企业应在现有基础上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方式进行优胜劣汰,优化房地产资源配置,使房地产企业向集约化、集团化方向发展,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1]霍肯。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2]黄健华,胡韵婷.房地产开发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中国地产市场,2005.[3]

  徐鹏杰。中国房地产的现状、问题、原因分析[A].2010.[4]

  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5]

  王全民主编。《房地产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张泓铭、张永岳.《对房地产市场监测预报体系的思考》[A]

  。《房地产报》1997年8月8日第1版.

篇三: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论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摘要:科学技术通过工业革命的形式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物质文化水平的长足进步。但它同时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灾难的来临。科学技术本身即是一个充满利弊的矛盾体,人们需要秉持理性的心态去审视权衡它,才能将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关键词:科学技术;人类社会;工业革命;利弊

  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而科学技术一直贯穿于其中。从历史演化来看,科技的痕迹深深地烙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角落。科学技术拓展和提升了人的能力,改变了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精神和物质文明。尽管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意义重大,但它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负面效应,使人类陷入一系列的困境之中,如: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能源短缺、核威胁等。加之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当事人对利益的不同考虑与追求,以及科学技术系统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了科学技术应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即可造福万代,也可遗患无穷。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站在唯物辩证的高度去认真审视科学技术的利弊,正确加以利用,促进人类社会发展。

  一、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促进作用

  远古时代,当人类刚刚从自然界的母体脱胎而来,尚处于穴居杂处、茹毛饮血的状态中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与自然还是合二为一的。但是自从人类从自然界分化出来之后,人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与自然相对立的力量,与大自然既相联系、又相互制约。

  当人类历史进入18世纪后,随着工业革命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犹如一只强有力的巨手,毫不留情地撕扯着现实社会中陈旧的生产方式与陈腐思想观念,其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在物质文明方面为人类开辟了一个辉煌的前景。它极大的开阔了人们的视域和活动范围,增强了人们的创造力。

  纵观历史,科技革命犹如汹涌澎湃的浪潮,一次又一次更加深刻、广泛地推动着社会进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赋予了人类改造自然的新手段、新形势,使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在深度和广度上快速拓展。同时也为人类发挥其创造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人类生活上,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物质的极大丰富。这一切都表明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科学技术是过程的因素即所谓职能”。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给社会带来的集中变化更为突出,科学、技术、知识、信息的投入取代了“机械+劳动力”的劳动方式,成为发展的强大动力和主导方向。在当代,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千百倍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根本手段,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巨大、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二、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确定性,加之由于科技引发的危害事件频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本身正处在一个伦理道德失范的客观环境中。中外贤哲曾把智慧看成是社会祸患的根源,把技巧看成是人伦丧失的诱因。卢梭指出:科技的进步伴随着道德的退步,随同蒸汽机一同到来的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战争是对人类社会最直接的破坏,科技的加入愈发扩大了这种破坏性。一部火药史就是半部战争史;声纳和飞机的发明,使得潜艇和战机在焚烧,这不但是对空气的又一次袭击,也是对草地森林的严重威胁,因为一旦起火,火势将很难控制,不仅会焚烧大面积的草地和森林,同时也会增加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浮尘的含量,从而造成温室效应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5、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较重。近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很多的机遇,但同时,由于其生存环境、基础条件及管理水平的相对薄弱,造成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污口,偷排现象严重。使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工业化污染问题。同时大量污染严重的城市工业企业搬迁到城郊或农村地区,或者直接将城市垃圾运往农村,造成城市工业污染“上山下乡”。

  6、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开山炸石、乱挖乱采仍屡禁不止。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既破坏了自然环境,也使其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失衡,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三、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的原因

  1.法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缺少配套的实施细则,某些地方的经济规划、资源开发、工程项目上马等重大决策,缺乏专家论证、缺乏科学化、规范化,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

  2.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甚至现阶段的某些经济活动中,决策人员没有充分认识生态规律,未能从环境的区域性、整体性和生物资源的潜在价值出发,因地制宜、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有些工程项目,只顾近期或眼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没有认真考虑其生态效益,违背了生态规律,结果出现一系列环境问题。

  3.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渡消耗和浪费。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生产技术水平低,工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管理混乱,因而资源利用率低,废物的排放量大,造成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四、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

  1、加强管理制度,健全法制法规、依法管治农村生态环境。加大农村经济发展仍然是当前的工作重心。但面临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不单单要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还应该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制定出当地的法律法规、农村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办法,如可依据当地农村生活和农业生产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工矿污染等程度制定相应治理办法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切实充分发挥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整治和保护环境问题上的作用。

  2、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因此,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开展宣传工作,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利于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3、制定补偿机制,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环境的行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手段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是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补偿或奖励,对因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而受到损害的人群补偿,以激励市场主体自觉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中国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对损害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而达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4、发展生态农业。针对农村的实际情况,发展生态种植与生态养殖;尽量减少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业资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设生态示范区,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总

  结

  改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共同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面临的严峻性,发动最大多数的民众,调用一切可以调用的要素,充分利用政府干预,市场调节,政策引导,法制保障,宣传教育等多种手段,改善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环境保护持续、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喻太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

  ﹝3﹞、李建东。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问题探讨。

  ﹝4﹞、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篇四: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20-21版:12.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创新设计)

  第

  第

  44节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1.了解各种不同形式的能,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确定的两类重要事实。

  2.能够叙述能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会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了解能量耗散,知道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问题,增强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意识。

  1.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2.应用能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3.能量转化方向性的理解。

  1.探究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及守恒定律。

  2.探究能量转化方向性及新能源的开发及应用。

  3.节能与环境保护措施。

  知识点一

  能量守恒定律

  『观图助学』

  (1)一个叫丹尼斯·李(DennisLee)的美国人在《美国今日》《新闻周刊》等全国性报刊上刊登大幅广告,在全美各地表演,展示其号称无需任何能源的发电机。

  你认为这种发电机能造出来吗?

  (2)如图所示,是自制水轮机。能量的转化是如何实现的?遵循什么规律呢?能量会被永久地利用吗?

  1.能量守恒定律内容

  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在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2.能量守恒定律意义

  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次重大飞跃。它是最普遍、最重要、最可靠的自然规律之一,而且是大自然普遍和谐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思考判断』

  (1)自然界中的任何变化过程都满足能量守恒。(√)(2)当一个物体的能量减少时,一定有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多。(√)(3)技术足够发达后,永动机就可以制成。(×)(4)能量永远不会增加或减少,只能转化或转移。(√)知识点二

  能量转移或转化的方向性

  『观图助学』

  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互相转化,你能说出下列现象(如图所示)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吗?

  1.能量转化: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不同形式的能量,并且各种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各种形式的能量最终都转化为内能。

  2.能量转化的方向:物体的机械能可以自发地全部转化为内能,但内能不可能自发地全部转化为机械能而使物体恢复原来的机械运动。

  3.能量的耗散:燃料燃烧时,一旦把自己的热量释放出去,就不会再次自动聚集起来供人类重新利用。电池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又通过灯泡转化为热能和光能,热和光被其他物质吸收之后变成周围环境的内能,我们无法把这些内能收集起来重新利用,这种现象叫作能量的耗散。

  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未减少,但在可利用的品质上降低了,从便于利用的变成了不便于利用的了。

  『思考判断』

  (1)能量耗散会导致总能量的减少,也会导致能量品质降低。(×)(2)能量耗散表明能量正在逐渐消失。(×)

  (3)能量不能创造,不能再生,能量只能进行转化或转移,但能量间的转化或转移具有方向性。(√)(4)能量是守恒的,但能量的利用过程是不可逆的。(√)知识点三

  能源的分类与应用

  『观图助学』

  如图所示是我国能源结构的统计图。

  请根据此图数据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1)总结出我国能源结构或能源现状的规律。

  (2)试着提出解决这种现状的合理化建议。

  1.能源开发:能量的利用过程是不可逆的,自然界中的常规能源的储量是有限的,并且是不可再生的,所以我们要珍惜现有的能源,尽力提高现有能源的利用效率。注意研究和开发新能源,目前,正在开发的新能源有风能、海洋能、太阳能、地热能、氢能、生物质能及核能等。

  2.常规能源和新能源的转化途径

  3.能源的分类

  能源分类方法

  能源分类名称

  特点

  举例

  按形式或转换特点分

  一次能源

  自然形成,未经加工

  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潮汐能

  二次能源

  由一次能源经加工转换而成

  焦炭、木炭、蒸汽、液化气、酒精、汽油、电能

  按利用技术分

  常规能源

  已大规模正常使用

  煤、石油、天然气、水能

  新能源

  正在开发,或有新的利用方式

  太阳能、核能、地热能、海洋能、沼气、风能

  按可否再生分

  可再生能源

  可循环使用

  水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

  不可再生能源

  短期内无法转换获得

  煤、石油、天然气、核燃料

  按对环境污染情况分

  清洁能源

  对环境基本上没有污染

  太阳能、海洋能、风能、水能

  污染能源

  会严重污染环境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思考判断』

  (1)由于能源危机,所以要不断开发新能源。(√)(2)煤、石油、天然气属于常规能源。(√)(3)电能、焦炭、氢能属于一次能源。(×)知识点四

  能源与社会发展

  『观图助学』

  (1)观察下列两幅图,回答问题:

  ①既然能量是守恒的,为什么当今社会会出现能源危机?

  ②解决能源危机的途径是什么?

  (2)如图所示是锅炉工作时的外景,从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角度来看,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1.人类对能源的利用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即柴薪时期、煤炭时期和石油时期。自工业革命以来,煤和石油成为人类的主要能源。

  2.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已成为关系到人类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3.能量耗散反映了能量转化的宏观过程具有方向性,所以自然界的能量虽然守恒,但还是很有必要节约能源。

  4.人类与能源的关系

  (1)有利方面:能源的利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的经济飞跃和生产革命,都与新的能源和动力机械的利用密切相关,能源消耗的多少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经

  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2)不利方面:能源的大量使用会给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如大气污染、温室效应、酸雨等,对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

  『思考判断』

  (1)煤自古至今都是人类的主要能源。(×)(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可知,节约能源是没有必要的。(×)(3)世上总能量虽然不变,但我们仍需要有节能意识。(√)

  能量守恒定律是个普遍规律它不受条件约束,是自然科学的基本规律之一。

  行驶在水平路面上的汽车关闭发动机以后,会慢慢停止前进,该过程中汽车减少的机械能转化为汽车、路面及周围空气的内能;汽车、路面及周围空气的总能量不变。

  各种形式的能量向内能的转化,是无序程度较小的状态向无序程度较大的状态的转化,是能够自动发生、全额发生的。

  能量耗散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宏观过程的方向性。能源的利用受这种方向性的制约,所以能源的利用是有条件的,也是有代价的。

  情景

  1:如图甲所示,煤炭和石油是常规能源。尽管我国的常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所以能源的需求量很大,能源的浪费很严重,将来会面临能源危机。

  情景

  2:如图乙、丙所示,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是新能源,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即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未减

  少,但在可利用品质上降低了,从便于利用的能量变成不便于利用的能量了。这是能源危机更深层次的含义,也是“自然界的能量虽然守恒,但还是要节约能源”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要节约能源,同时积极研究和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如核能、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

  核心要点

  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观察探究』

  近几年流行一种“自发电电动车”(如图所示),基本原理是将一小型发电机紧靠车轮处,车轮转动时,带动发电机运转,发出的电又继续供给电动车,你认为仅靠这种方式,电动车能持续运动下去吗?

  『答案』

  仅靠这种方式,不能使电动车持续运动下去。因为靠这种方式,只能将电动车的一部分能量收集起来,但电动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做负功,不断把电动车的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要想使电动车持续运动下去,必须不断地给电动车补充新的能量,如用脚蹬电动车或给电动车的电源充电。

  『探究归纳』

  1.能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意义

  (1)能量守恒定律是普遍适用的,对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高速运动与低速运动等都成立。

  (2)能量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对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起着重

  要的指导作用。

  (3)能量守恒定律彻底否定了第一类永动机的存在,即不需要任何动力

  和燃料,却能不断对外做功的机械是不可能存在的。

  2.表达式

  (1)E初

  =E末,初状态各种能量的总和等于末状态各种能量的总和。

  (2)ΔE增

  =ΔE减,能量的增加量等于能量的减少量。

  『试题案例』

  『例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随着科技的发展,永动机是可以制成的

  B.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能转化成了其他形式的能量,但照射到宇宙空间的能量都消失了

  C.“既要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违背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因而是不可能的

  D.有种“全自动”手表,不用上发条,也不用任何形式的电源,却能一直走动,说明能量可以凭空产生

  『解析』

  永动机是指不消耗或少消耗能量,而可以大量对外做功的装置,违背了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A错误;太阳辐射大量的能量,地球只吸收了极少的一部分,但辐射到宇宙空间的能量也没有消失,一定是转化成了别的能量,B错误;马和其他动物,包括人要运动,必须消耗能量,动物的能量来源是食物中储存的生物质能,C正确;所谓的“全自动”手表内部是有能量转化装置的,只有当人戴着手表活动时,才能不断补充能量,维持手表的运行,如果把表放在桌面上静置一段时间,它一定会停摆的,D错误。

  『答案』

  C『例

  2』

  风能是一种很好的再生能源,而且对环境的污染较小,近年来我国在西北地区,建立了许多风力发电厂。如图所示为风力发电的情景。通过风轮机一个叶片旋转一周扫过面积的最大风能为可利用风能。

  已知:空气的密度为

  ρ,风轮机叶片的长度为

  r,若风速为

  v0,每台风力发电机输出电功率为

  P,求此过程中:

  (1)单位时间内每台风力发电机获得的风能表示式;

  (2)风力发电机利用风能的效率表示式。

  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时应明确以下两点

  (1)风能就是空气定向流动的动能。

  (2)发电效率等于电功率与总功率的比值。

  『解析』

  (1)由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可知

  12mv20=P总

  t①而

  m=πr2v0tρ②把②代入①解得

  P总

  =

  12πr2ρv30。

  (2)η=PP总

  =2Pπr2ρv30。

  『答案』

  (1)12πr2ρv30

  (2)2Pπr2ρv30

  方法凝炼

  利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

  (1)分清有哪几种形式的能(如机械能、内能等)在变化。

  (2)分别列出减少的能量

  ΔE减

  和增加的能量

  ΔE增

  的表达式。

  (3)列等式

  ΔE减

  =ΔE增

  求解。

  『针对训练

  1』

  下列对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的认识错误的是(

  )A.某种形式的能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增加

  B.某个物体的能减少,必然有其他物体的能增加

  C.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动力而持续对外做功的机器——永动机是不可能制成的

  D.石子从空中落下,最后静止在地

  面上,说明机械能消失了

  『解析』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得知,某种形式的能减少,其他形式的能一定增大;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必然有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A、B正确;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动力而持续对外做功的机器——永动机,违反了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不可能制成,C正确;石子在运动和碰撞中机械能转化为了石子本身及周围物体的内能,能量并没有消失,故

  D错误。

  『答案』

  D

  『针对训练

  2』

  瀑布从

  20m高处以

  103

  m3/s的流量竖直落下,流进底部的水轮机后再以

  2m/s的速度流出,水轮机再带动发电机发电。如果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是

  80%,那么发电机发出的电功率有多大?(瀑布在山顶的速度可忽略不计,g取

  10m/s2)『解析』

  设

  t时间内流下的水的质量为

  m,以

  m为研究对象,竖直下落后减少的机械能为

  mgh-

  12mv2

  转化为电能的功率为

  P=

  Et=

  mgh-

  12mv2×0.8t=

  mt(gh-

  v22)×0.8=103×103×(10×20-

  12×22)×0.8W≈1.58×108

  W=1.58×105

  kW。

  『答案』

  1.58×105

  kW核心要点

  对能量耗散的理解

  『观察探究』

  如图所示,把小球拉到一定角度后释放,小球在竖直平面内来回摆动,我们观察到它的摆动幅度越来越小,最后停止摆动。机械能消失了吗?若没有消失,转化成了什么?能否让这种能自发的转化为机械能使小球动起来呢?

  『答案』

  机械能没有消失,而是转化为小球和空气的内能,不可能使内能自发转化为机械能使小球摆动。

  『探究归纳』

  1.各种形式的能最终都转化为内能,耗散到周围的环境中,分散在环境中的内能不管数量多么巨大,它也不能驱动机器做功了。

  2.从可被利用的价值来看,内能较之机械能、电能等,是一种低品质的能量。由此可知,能量耗散虽然不会导致能量的总量减少,却会导致能量品质的降低,实际上是将能量从高度有用的形式降级为不大可用的形式。

  3.能量耗散导致可利用能源减少,所以要节约能源。

  『试题案例』

  『例

  3』

  热现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能量耗散的现象。所谓能量耗散是指在能量转化的过程中无法把耗散的能量重新收集、重新加以利用。下列关于能量耗

  散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能量耗散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量在转化过程中总量减少了

  B.能量耗散表明,能量守恒定律具有一不定期的局限性

  C.能量耗散表明,在能源的利用过程中,能量在数量上并未减少,但在可利用的品质上降低了

  D.能量不可能耗散,能量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界中能量转化的宏观过程可

  以有任意的方向性

  『解析』

  能量耗散的过程中能量向品质低的大气内能转变,但是总的能量是守恒的,能量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但有方向性,故

  A、B错误,C正确;能量耗散是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反映出自然界中的宏观过程具有的方向性,机械能可以自发地转化为内能,但内能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而不引起其他变化,故

  D错误。

  『答案』

  C『针对训练

  3』

  (多选)下列哪些现象.

篇五: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金融生态环境与晋江市中小民营企业的发

  展

  摘

  要

  金融生态环境对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意义很重大。在国家政策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下,晋江市经济振兴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还存在许多问题,制约着晋江市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成为晋江市的重要课题。

  本文运用金融生态理论,结合晋江市的实际金融生态环境,提出了建设晋江市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的意见。全文分为五个章节来阐述了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问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介绍了金融生态的内涵、决定要素,金融生态的主体及其倾向。还有晋江市的金融生态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关系。然后,分析了当前晋江市金融生态的发展现状。经过多年的努力,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金融生态环境系统不断优化、融资渠道逐渐多元化、存贷款规模有所增长,存贷比例日趋合理。但是,晋江的金融基础还是比较脆弱的,债权、产权、社会诚信问题还需亟待解决。最后,提出了改善晋江金融生态环境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加快对现有金融机构改造,丰富和完善金融生态主体体系,规范企业破产改制行为,改善银企关系和加强地方政府行为机制等,以进一步改善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创造完整的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为晋江市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金融条件。

  关键词: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区域经济

  I

  目

  录

  1金融生态理论.........................................................................................................31.1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

  ...................................................................................31.2金融生态主体的行为倾向

  ...........................................................................31.2.2金融组织的行为倾向

  .........................................................................51.2.3政府的行为倾向

  ....................................................................................1.3金融生态失衡的内涵

  ...................................................................................62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72.1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的联系

  .......................................................................72.2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的冲突

  .....................................................................62.3健康的金融生态评价标准

  ...........................................................................83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状况...........................................................................103.1晋江市经济发展状况

  .................................................................................103.2晋江市法治环境的现状

  .............................................................................103.3开展信用评级

  .............................................................................................113.4加大对逃废债行为的制裁力度

  .................................................................124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134.1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134.2信用体系不完善

  .........................................................................................144.3依法维权效果差

  .........................................................................................144.4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缓慢

  .............................................................................144.5政府行为不规范

  .........................................................................................155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建议...........................................................................155.1强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

  .................................................................155.2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

  .................................................................................165.3强化金融生态环境的法治建设

  ..................................................................165.4高中介服务水平

  ..........................................................................................165.5保持区域金融稳定,维护经济发展环境

  ..................................................185.6强化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

  ..................................................................18结

  论.......................................................................................................................19参考文献...................................................................................................................1611.2.3非金融组织的行为倾向

  .....................................................................6

  致

  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良好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地区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金流动的差异。良好的金融生态是区域金融市场良性运行和资金“洼地效应”形成的先决条件,也是区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反之,恶化的金融生态则会造成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处于互相掣肘、双落后的恶性循环状态。所以说,金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潜在的生产力与竞争力。近年来,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尽管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进一步优化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为晋江市金融业发展和晋江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环境保证。

  1金融生态理论

  1.1金融生态环境的内涵

  生态环境指由非生物及生物群落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虽然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在含义上十分相近,但两者并不等同,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被包含关系。将生态环境这一自然科学的概念引入金融领域,与金融这个社会科学的概念相结合,便产生了具有崭新内涵的金融生态环境这个概念。

  从理论上讲,金融生态环境是个仿生概念,是借用生态学上的提法对金融环境进行的描述,通常指金融运行的一系列环境要素。广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宏观层面的金融环境,指与金融业生存、发展具有互动关系的社会、自然因素的总和,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人口等一切与金融业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方面,主要强调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是金融运行的一些基础条件;狭义上的金融生态环境是指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包括法律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社会诚信状况、会计与审计准则、中介服务体系、企业的发展状况及银企关系等方面的内容。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则是指某一个区域内的金融生态环境,即某1区域范围内金融运行所涉及的所有影响因素,其状况的演化与变革是整个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优化的前提和基础。由此,金融生态环境的概念,既包含通常意义上的微观层面的金融环境,也包括整个金融市场得以生成的环境。与通常的金融市场的概念相比较,金融生态环境更强调金融系统与所处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以及协调发展。而区域金融生态环境,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从生态角度看金融发展问题,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也是系统性和可持续性观念的体现。

  1.2金融生态主体的行为倾向

  金融生态作为一个社会化的群落体系,其行为倾向是建立在微观主体博弈均衡条件下的,而这种均衡表现为大量微观金融主体的竞争、共生及其动态反馈过程。在这些“理性与非理性相容”或者进一步说“个体知识、道德不足以3

  引致完全理性行为”的条件下,这种均衡变得极为复杂、紊乱与难以捉摸。因此,可以运用集合理论对广大微观主体按逻辑进行分层聚类,在中观层面形成三类广义主体:政府、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这些中观主体在相对稳定的政治制度与变迁的经济制度下,“实践理性”和“认知偏差”支配着各主体的不同行为倾向与风险偏好,而信息和利益作为反馈机制强化这这些倾向,最终固化和改变未来的制度体系,改变微观主体的行为—链式反馈过程。

  1.2.1政府的行为倾向

  政府是建立于明示契约与默许契约的社会组织,卢梭强调了两个部分,即主权者与政府,以及二者诞生的先后次序。政府的存在是出于理性人为了享有更好生活的制度保障,而政府的目的在于保障每一个人民的自由权利—政府的本质就是权力。同样,在金融生态体系这个特定范畴之内,政府本质与职能也是如此,或者以经济学表述:政府为国家和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而干预和调节经济、金融,参与资源配置,制定和维护制度与法规,以促进金融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最终带来社会发展在经济范畴的四大目标。作为博弈条件下社会契约的综合体,围绕这一系列目标函数政府自身的运作也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这些波动性在一定时期的集中体现就是政府的行为倾向。同时,这些波动也会带来制度的变迁,形成行为在制度上的路径依赖。建国之初,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局势下,为了不惜一切强化自身,政府倾向于发展边际贡献最大的工业,建立和发展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而“计划金融”正是这一路径依赖的手段。随着制度拐点的出现,“计划经济”以及“计划金融”逐渐产生了负效应,不能满足改革开放对于其外生要求,于是金融体制改革从1978年真正开始,其目的是“要把银行作为发展经济、革新技术的杠杆,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进而开始了恢复金融、重构金融组织体系的工作。30年来的金融改革,是由无到有的过程,政府倾向以市场为取向的、渐进化的改革逻辑,在银行商业化改革、金融市场的拓展、中国人民银行机构改革、农村金融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取得阶段性进展,基本建立起一个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市场金融体制模式。同时,在分级财政预算约束与单一的绩效考评制度背景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存在不同的价值偏好、行为口径相互悖离,二者在资源与制度方面的博弈,间接增加了金融领域的潜在系统性风险。三角债、劣质企业充斥市场、银行巨额不良资产正是这些风险的集中体现。这个过程近似于生态学中的群落发展过程,一个群落建立之初总是会高速地超增长,极少顾及生态压力,进而达到过饱和状态,而后消减,进入最适规模的动态平衡,金融业的发展也体现4

  这一特征。由于政府长期单方面倾向于工业化、城市化优先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使“三农”问题日益激化,内生地制约了经济进一步发展与社会福利的改善。而亚洲金融危机、美国次级债问题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又从另一个角度阐述了这些系统风险续集、壮大、爆发的全过程。在内生与外生因素的联合作用下,我国金融生态环境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但系统性风险却也是难以忽略的因素。对此,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有渐进地规范金融主体行为、整伤市场,最终建立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内生需要与外生压力。

  1.2.2金融组织的行为倾向

  金融组织既是金融生态体系中的金融产品和相关服务的直接供给者,又是信用与资金的中介,聚集了借贷双方的信用风险,其借助于自身信息和金融工具,利用借贷利差和投资取得收益。这里的金融组织包括法定意义上的正规组织(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担保公司、信托公司等)和非正式的金融组织(地下钱庄、私募基金等)。一方面,缺乏真实、明晰的信用数据与企业经营状况(经营业绩、公司治理结构),加之社会信用体系缺失,企业逃废债务机会成本很小,正式金融组织出于风险管理需要,往往产生惜贷行为。另一方面,现有金融产品、金融理念的落后,国家出于金融安全与发展工业考虑,过分倾向于引导居民储蓄,造成居民存款比例过高,银行系统面临巨大利息压力,内生要求贷款、投资。分级财政预算约束、行政科层结构与单一的绩效考评制度,又从制度层面增加了银行贷款发放、投资的盲目性与短期性。金融业是高度依赖于信息的行业,同业竞争阻碍了客户信息共享与信用体系建立,各个微观主体在缺乏利益诱导和有效监管之下必然“各人自扫门前雪”。改革进程中,政府长期单方面倾向于工业发展,农村金融组织实际起的是本地金融资源再配置到城市、工业的作用,应该说这一过程是加剧而不是改善了“二元制金融结构”,造成农村实体经济凋敝、资本回报率持续下降,商业金融组织出于“逐利性”考虑自然会放弃这部分次级市场(资本回报率低、风险管理成本大),进而产生金融机构撤出农村的行为。至于民间金融组织,其在治理结构的灵活性与业务的机动性方面展现了新活力,但是介于监管的缺失与再融资、再保险的困难,其违约成本很低、长期永续经营成本很高,欺诈风险巨大,这又从另一个方面制约其发展。金融生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供给、需求接口对接、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构建,虽然金融机构面对这些系统自身问题,有强烈的内生改进动力,但是出于行业特点和制度缺陷(缺乏利益引导机制),金融机构又难以5

  自发的完成新制度的构建。

  1.2.3非金融组织的行为倾向

  非金融组织不仅是金融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又是总资本的供给者。在孤岛理论下,这些独立的且数量众多的行为主体彼此只享有有限信息,短时间内对整个市场也只是有限影响:制度、分工体系以及相互行为方式不构成因果联系。长期条件下,社会内生均衡会引致分工和社会结构制度层面的变革,而享有有限信息的行为主体在行为上会趋向一致。现实中,国内的非金融行为主体占有信息稀少,趋于认知偏差和心里补偿机制,其行为无论在实体经济还是在虚拟经济领域都有严重的趋同性,进而产生“羊群行为”。同时,信用文化的缺失与信用制度的不健全,极大地加剧了金融机构对于这些行为主体信用状况的甄别成本,有时这些成本甚至高于其对高额利差的追逐,进而导致金融机构的惜贷。与此同时,非正式金融机构虽然提供资金支持,但是需要相应风险的投资回报(往往高出非金融主体永续经营下的偿还能力),对此非金融主体往往选择极短期拆借,这又从社会规则上强化了双方的短期行为。非金融主体的另一个选择是通过不正当手段进行“信用附加”,对象是中央或者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实质是授信于政府在这一系列“劣币驱逐良币”行为,最终产生严重的“马太效应”和更为长久的社会问题。在金融组织与非金融组织动态博弈的过程之中,双方都互为前提,无法从内部产生均衡的制度力量,而整个社会福利就被逐渐消耗在博弈过程之中。

  1.3金融生态失衡的含义

  徐诺金曾分析,一个平衡的金融生态系统必须是:价格稳定的系统,货币供求平衡,金融运行稳定,各项金融功能作用发挥正常:经济系统稳定,经济成长迅速。金融生态平衡应具有动态性、适应性、有序性、效率性、安全性。金融生态系统是动态演进的。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替,最终达到相对稳定的状态。但随着经济、社会中各种新生因素的出现,金融系统自调节功能的有效性就会相对减弱,原有的平衡就会打破,又达到新的平衡。所以,失衡的金融生态系统会造成资金配置低效、信用风险积累,从而影响货币供求均衡、金融运行稳定和经济系统稳定。因为,金融就是资金的流动和融通,金融市场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为资产和收益定价,资金一旦停止流动、停止融通,这个金融就失去了它的功能,用一个简单的示意图表示:信用风险积累----定价功能6

  丧失----资金配置低效----信用风险积累----金融运行失衡----经济系统失衡。

  金融生态系统一旦引发失衡,就会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加剧整个金融系统风险,严重时导致金融系统崩溃。金融生态系统微观主体应该在能够承受风险条件下带来利润最大化。一方面,当微观金融主体为保障自己的收益而不断积累信用风险时,应当有恰当的约束机制如信用约束、竞争约束和价格约束驱使金融组织和非金融组织减少信用风险,维持最优的投入一产出比率;另一方面,当微观金融主体控制了信用风险,激励机制就可以发挥作用,促使金融组织和非金融组织实现利润最大化。然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很多时候,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同时发挥效用,这就势必存在着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之间的平衡。若其中一方作用相对过度,就必然引发信用风险的上升或利润的下降。这时就需要外力—政府的介入来发挥作用。

  2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2.1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的相互联系

  良好的金融生态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宁波市情况看,区域经济发展走在前面,而金融服务跟进相对滞后。这一现象,一方面反映金融服务功能与服务效率提高问题,以及金融业高度集权的贷款决策模式,与区域经济运行的灵活性特征相违背,降低了金融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另一方面反映区域经济成长环境缺乏对金融资金充分吸纳力。经济决定金融。金融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大量改革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制度越完善,经济结构越合理,政府行政服务越有效率,对区域金融生态建设的作用会越大。因为良好的社会生态可以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区域经济对资金吸纳力。一方面促进经济结构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有效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进而更有利于区域经济合作,有效地缩小区域间差距。另一方面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可使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又有较高投资回报率的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增大,进而促进经济生态与金融生态的兼容。

  2.2金融生态与区域经济的冲突

  区域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不言而喻,但面临的冲突和问题也不少,有些冲突并存交织在一起,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经济结构调整与银行信贷总量不足的冲突并存;一方面表现银行融资对经济渗透力不强,大量有限的金融资源没有被经济充分吸收,贷款总量占GDP比重偏低。另一方面,随着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和重化工业快速扩张,区域资源消耗量大幅增长,污染物排放也在急剧增加。在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下,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己不再是软约束,粗放型经济结构鱼待调整。而非集约型经济发展,又使银行信贷融资面临潜在巨大风险。

  二是国有金融信贷资源集中化与民间金融分散化冲突并存。一方面国有金融贷款呈现向大客户、大城市、中长期集中趋势,潜在和现实的风险都很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长期得不到解决。特别是一批科技含量高、环保意识强、吸纳民生就业的中小企业,在融资无门的情况下,纷纷转向民间金融。这无疑反映出区域金融服务的缺失,己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三是金融创新不足与中小企业融资难冲突并存。一方面区域银行业融资仍停留在以普通贷款、信用担保贷款、票据融资为主要形式的传统的融资模式上。资产证券化,不良资产出售以及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转移的相关金融产品也不多见;另一方面,如2007年以来宁波市中小企业普遍出现应收账款和产成品资金占用大幅增长,其主因是国家宏观调控使微观和中观经济发生变化,企业资金链明显拉长,企业资金运转难度明显加大,使得广大企业贷款难,担保难,资金需求矛盾更加突出。

  2.3金融生态健康的评价标准

  研究金融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改善金融生态,促进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实现金融与经济间的良性互动。何谓金融生态健康,金融生态健康的标准是什么,这是需要我们探讨的问题。根据生态系统健康(EcosystemHealth)研究的成果,健康的生态系统是稳定的和可持续的,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维持它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内部的调节:健康生态系统的核心内容是生态系统健康的结构和健康的功能;评价生态系统健康最重要的指标应是生态系统的完整性(Integrity)、适应性(Adaptability)和效率(Efficiency)。对于金融生态健康的研究,也应该从这三个主要方面去考虑。

  一是金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金融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包括参与主体的完整8

  性和多样性,以及作为人文生态系统的金融生态系统制度因素的完整性。金融生态系统主要是以居民、金融组织和企业为参与主体。完整的金融生态系统应该使一定范围内的居民、企业普遍能参与到资金流动链条中去。完整的金融生态系统应该包含完善的金融体系,比如说在一定地方应该具有银行类金融机构与保险类金融机构、证券类余融机构的共同参与和合理分布。对于银行机构来说,不仅要有商业性金融,还要有政策性金融,以形成一个完整、多样的金融体系。参与主体的多样性,并维持一定数量、分布的比例关系是金融生态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金融生态中虽然有其客观必然规律的存在,但作为一种人文生态环境,与自然生态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金融生态系统环境主要表现为由政府部门等主导形成的一系列法律制度、市场规则、企业制度、行政制度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态系统的基本规律,政府部门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遵循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规律,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将金融活动置于一系列规则框架之下,避免金融生态的无序状态。因此,是否具备完善的金融生态制度、环境,也是评价金融生态健康的因素。

  二是金融生态系统的适应性。金融生态系统的适应性,主要是指对胁迫因素具有较强的负荷能力和恢复能力,包括对内部胁迫因素的适应性以及对系统外部胁迫因素的适应性。内部胁迫因素,主要是金融生态系统内各参与主体发生的非常规变化。比如说,由于企业经营不善、破产清算造成银行呆坏账增加、金融债权丧失对金融机构以及整个金融生态系统的影响;或者说由于金融机构的经营不善而对企业、居民等产生的不利影响。健康的金融生态应该能够具有防范和应对内部问题的能力和机制,以使金融生态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内恢复其基本功能。金融生态系统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但其功能是相对稳定的。外部胁迫因素,主要是指金融生态系统外的各种因素对系统产生的不利影响。比如说,由于亚洲周边国家(如越南)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生态健康的影响,亚洲其他国家的金融危机由于利率机制、汇率机制的作用会影响到我国的金融生存和发展环境;或者说由于外来资金的进入(如从国外涌入的热钱)等因素,而对金融生态产生的影响。健康的金融生态能够应对系统外因素的挑战,具有自我保护和系统恢复能力。

  三是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主要指金融生态系统能够顺利实现资金流通,完成由储蓄到投资的转化。金融生态系统的效率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方面的效率主要体现在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良性互动上。经济决定金融,金融对经济具有反作用,金融是社会资金来源的重要渠道,良好的金融生态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讲,经济发展较快、居民收入稳步提高、金融机构效益不断改善是金融生态发展的最终目标。微观9

  方面的效率主要体现在金融生态系统功能完备,资金流通顺利。居民投资渠道顺畅,企业融资手段较多,金融机构业务健康,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繁荣都是有效率的体现。在实际中,居民反映投资渠道少、企业反映贷款难、银行“惜贷”等现象的存在说明还没有形成居民、银行、企业间的良性互动,资金流动机制还不完善、不健全,金融生态系统效率低,还称不上是健康的金融生态系统。

  3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3.1晋江市的经济发展状况

  2014年,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2.9亿元,比上年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6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999.0亿元,增长9.7%,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942.4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475.3亿元,增长10.1%,三次产业占比结构调整为1.3:66.9:31.8。全市年末户籍人口110.8万人,按户籍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13.5万元,折算为2.2万美元(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中间价6.1428);全市年末常住人口206.5万人,城镇化率提升至64.0%,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为7.3万元,折算为1.2万美元。

  图12004—2014年晋江市与全国GDP增幅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泉州支行

  2014年,年全市公共财政总收入完成198.02亿元,增长8.33%,增幅比上年回落5.19个百分点,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4.10亿元、增长13.77%,增幅比上年回落9.72个百分点;全年公共财政支出127.5亿元,增长28.73%,增幅比上年提升7.05个百分点。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363.6亿元,增长8.4%,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291.5亿元,增长8.0%;金融机构本10

  外币贷款余额1032.3亿元,增长13.4%,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983.2亿元,增长14.3%。全市金融系统人民币存贷款余额2274.7亿元,增长10.7%。

  3.2法律法规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法律为金融生态构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其是否完善,决定了金融生态环境的质量。近年来,晋江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法律规定。随着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深入和社会诚信工作发展,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的意见》,意见对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培育重点、政策扶持、能力建设、服务机制、组织领导等六个方面进行了规范;为加快推进宁波晋江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晋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013办公厅下发了《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使晋江社会信用状况得到显著改善,政府公信力明显增强,企业信用制度得以更加完善,公民信用意识明显提高。

  2013年,为主动融入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加快创建海峡西岸金融改革创新先导示范区,进一步促进我市金融业发展,出台了《关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3.3开展信用评级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等十二部委《关于印发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

  (银发〔2012〕283号)和省政府《关于贯彻落实福建省泉州市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的实施意见》(闽政〔2013〕26号)等文件精神,为切实解决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信用不健全、金融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经2013年6月8日市政府第26次常务会议研究,晋江市开展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建档评级工作,总体要求要按照“统一部署、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要求,本着“信用促融资、融资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开展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建档评级工作,建立分工明确、运行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体系完整、监管有力的小微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实体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强化保障各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结合小微企业的信用信息建档评级结果,对信用良好的小微企业,可在贷款门11

  槛、贷款额度、贷款利率等方面予以倾斜,简化小微企业信贷审批流程,合理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小微企业贷款服务效率,切实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问题。

  3.4加大对逃废债行为的制裁力度

  在法治环境上,晋江以保护银行债权为中心工作,充分运用司法等手段,切实保障银行的合法权益,以保持金融业的稳定。近年来,晋江各地人民银行针对各金融机构债权管理人员对逃废债行为认定依据不清晰或不一致的问题,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制订了《关于对逃废债企业实行联合制裁暂行办法》,对逃废债行为的认定、制裁程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定期对辖区内一批逃废债企业进行内部通报,对部分在整改期限内不予整改的企业实施联合金融制裁,维护金融机构债权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金融机构在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债务重组过程中,要加强内控建设,进一步明确各级分支机构抵制和纠正企业逃废债的责任,主动争取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利用新闻媒介披露各种逃废债典型案例,树立良好的社会信用。要加强金融业各单位的合作,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及其它自律组织的作用,对恶意逃废债的企业联合实施制裁。人民银行要从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出发,进一步健全防范和制裁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相关制度,加快有关行政规章的制定工作。要进一步加强与司法机关的沟通与合作,为金融机构提供有效防范和制裁企业逃废金融债务的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12

  4晋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4.1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

  首先,泉州市经济总量虽然位居全省第一,但距离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而言,经济总量更是破万亿。所以,与这些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相比差距较大。

  其次,市域内市与市之间、县与县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导致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存在较大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往往落后于发达地区。再次,经济的波动,尤其是处于经济衰退阶段时,金融生态环境往往伴随经济增长的停滞而恶化(见表1)。

  13

  资料来源:泉州政府网

  4.2信用体系不完善

  信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金融创新效率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市场经济是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经济,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成熟,社会信用水平较低。目前晋江社会信用信息征集系统、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仍然比较滞后,信用评级未完全在贷款决策、贷款定价中起到关键作用。基层信贷人员对评级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得不到有效的归集和评估。企业的诚信意识比较淡薄,评级体系中的财务数据往往不准确、不全面,风险得不到真实反映,以致于信用评级的结果与企业的实际风险等级并不匹配,加大了金融机构制定相关决策的难度,这些都对宁波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4.3依法维权效果差

  在金融诉讼案件中,晋江还存在着很多依法收贷胜诉易、执行难、惩处力度不强的问题。维护金融债权诉讼的成本较高、时间长,金融机构对于逃废债案件的诉讼,经常出现“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结果,甚至由于贷款人资产的流失导致“颗粒无收”。在企业出售、兼并、破产等过程中,一些部门和单位没能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操作,存在侵害金融债权的现象,企业利用假破产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也经常屡见不鲜。

  4.4中介服务机构发展缓慢

  晋江已建立市、区(县)二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正在初步形成以市、区(县)信用担保机构为主干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但这些担保机构数量仍不多,且大多数担保能力有限,信用风险损失补偿能力薄弱,因此,金融机构对企业贷款的安全性顾虑很多,宁可不去放贷也不愿承担风险责任。

  14

  4.5政府行为不规范

  近年来,晋江各级政府干预银行正常经营活动、要求银行为不符合条件企业发放贷款的行为虽有所减少,但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缺位与越位现象仍然存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没有形成合力,考虑财税收入指标较多、考虑金融风险问题较少;对当地金融机构运行环境不佳、资产质量显著恶化、贷款连年萎缩的趋向过问不够;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过分强调税金收入、职工安置而不落实银行债务,导致了一些银行信贷资产流失。现在政府持股的金融机构都存在着金融风险突出、资产质量较差、资产损失严重等仍是根本性问题。近期,在农村信用社改革中,我们通过对全市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情况的摸底,发现大部分不良贷款的产生与政府有关,涉及政府原因而形成的不良贷款占比仍较高;且存在着明显的政府因素大的地区,金融风险就大的相关现象。

  5晋江市金融生态环境优化建议

  5.1强化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领导

  一个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好坏关系到银行信贷投放的多少和金融风险的大小,与地区经济紧密相关。在改善金融生态工作中,地方政府应担负起领导责任,增强信用“环保”意识,千方百计为金融机构营造一个良好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充分发挥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作用,真正建立起一个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运行机制,更好地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晋江各级政府要明确自身在建设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中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成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人民银行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领导小组”,结合国家产业政策,从资源、人才、地理、区位、文化等方面深入研究晋江区域内的比较优势,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战略规划》,明确晋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目标、任务、程序及各相关部门职责。各相关部门应相互配合,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结合金融生态建设实15

  际,清理过去形成的不利于金融业发展的各种行业规章、办法,摸清相关部门存在的问题,切实落实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各项措施,形成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合力。同时,要建立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金融协调机制。

  5.2构建良好的银企关系

  企业是银行的直接交易对象,企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金融生态环境质量。要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首先,要深入开展对社会信用重要性的宣传教育,帮助全社会,特别是企业与银行,消除在信用方面存在的不正确思想,切实建立正确的信用观念。

  其次,要加快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和社会信用中介机构的建设,这里最主要的是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等的建设。征信机构要系统、全面、准确地收集、积累和整理企业有关信用方面的资料和情况;信用评级机构应客观地对企业的信用状况做出判断、分出级别。应建立社会共享这些信息的通道和办法。使遵守信用的企业到处受到尊重,生意好做,贷款易得,发展更快;不遵守信用的则相反,生意不好做,贷款不易得,成本提高,利润率降低,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失败。以推动全社会加强信用观念。

  再次,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维护社会信用的法规,对有意破坏信用的人进行严肃处理。我国社会信用恶化的情况已很严重,部分人对此已经麻木,没有一点强制性的措施,是不可能真正重振良好社会信用风气的。

  5.3化金融生态环境的法治建设

  金融生态环境是在一定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环境下形成的,健全的法律环境是金融生态得以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完善的法律环境能够有效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废金融债务等行为的发生,有效地保护金融主体产权,从而使法律制度环境逐渐成为影响金融生态环境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改善金融法律制度,完善金融法治环境:

  (一)以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为契机,积极开展金融法治宣传活动

  通过法治宣传教育,使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金融法律法规常识,并运用金融法律法规知识,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有效分散和防范风险;提高社会公众16

  对金融行为是否合法的判断能力,让社会公众认清参与非法金融活动产生的法律后果,增强社会公众的守法意识和诚信观念;促进社会各界更加关心金融、重视金融、理解金融,更加遵循金融运行规律,使金融生态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为金融生态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目前,信用缺失已成为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扰乱了市场秩序,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积累,降低了市场效率和经济活力。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打造一个由上而下的、完整的诚信体系是势在必得

  (三)发挥政府职能,为金融生态建设创造公平、公正的环境

  造成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差异的原因纷繁复杂,地方政府行为始终构成其中的关键因素。一方面,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是直接影响当地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在行政力量发挥主导作用的中国,诸如地方法治环境、经济基础、地方金融发展等几乎所有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要素都强烈地受到地方政府的行为的影响。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的职能,是与市场和企业职能契合,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发挥市场和企业的积极作用,抑制市场和企业的消极作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金融市场体系。因此,要完善行政制度,规范行政行为,防止行政对金融非正常干预。

  5.4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要发展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构建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利用地区经济发展优势,借助发达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树立区域金融机构的优势;规范发展社会中介服务机构,要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要从政策上鼓励和扶持与金融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一系列专业化的中介机构的发展,培植一批诚信水平高的有代表性的专业化中介机构,形成良好的中介行业道德风范;要继续提高审计、会计、信息披露等标准,在向高水平国际标准看齐的同时,结合我国自身行业和企业制度特点,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标准的审计、会计、信息披露标准;同时还需要在标准的执行方面进一步改进,努力保证审计会计准则不论在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中都得以真正严格执行。

  一是要加快宁波信用担保机构建设步伐,尽快组建更多更强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贷款担保难与金融机构放贷难的矛盾;二17

  是强化中介机构的市场竞争,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提高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诚信水平,切实发挥信用中介机构在信用建设中的应有作用;三是减轻贷款规费负担。宁波各级政府应组织有关主管部门对贷款抵押、担保、评估等中介收费进行清理整顿,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减少收费项目,从而降低风险预期,为金融机构放贷创造一个宽松的中介环境。

  5.5区域金融稳定,维护经济发展环境

  大规模的信贷资金集中投放,有利于支持经济企稳回升,也对信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信贷迅猛增长背景下,要始终坚持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与防范金融风险并重的原则,不断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加强信贷风险防范。要进一步加强信贷监测、分析与评估,动态把握信贷投放的结构、节奏和进度的信息,规避可能产生的风险;要进一步优化信贷结构,防止某一类贷款比重过高,保持合理的企业类、流动资金类贷款的比例;对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贷款,要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防止变相使用银行贷款作为项目资本金;注意防范各类融资平台风险,加强对政府类背景企业现金流的调查,采取多种担保方式,多方面保障还款来源;密切关注房地产市场走势,严格执行房地产贷款的有关规定,注意防范房地产金融风险。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实现信息共享与风险联合防范,以切实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5.6化地方政府行为的约束机制

  为了强化规范地方政府行为,必须建立健全相应的约束机制,加强地方政府行为的监督。第一,强化对方政府的行政监督与约束,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计划及行政行为的监督和控制。中央政府的监督职能必须在财政监督、技术监督、审计监督、统计监督等方面进一步加强,要改变目前的双重领导机制,以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地方政府监督力度。

  第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行为的法律约束,要遵循法制统一、非歧视性和公开透明的原则,既要有地方性法规、规章、政策进行清理、完善,制定区域竞争的法律规范,明确鼓励和禁止的政府行为。在法制完备的基础上,中央政府要依法调控,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杜绝随意执法,防止执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以法规制度来规范地方政府竞争行为。

  第三,建立地方市场经济秩序评价与考核体系,约束地方政府的反市场行为,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评价与考核体系,约束地方政府18

  的反市场行为,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力度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营造统一、开放和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第四,建立地方政府行为的检测体系,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标准、行政标准、社会标准和业务标准等,来判断、考核区域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据以对地方政府进行监督与约束。

  结

  论

  金融生态环境是影响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建设金融生态环境是一项很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金融业、企业乃至全社会一起努力,从全局和宏观的角度出发,综合协调金融生态主体、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生态调节这三个结构因素的发展步伐,科学地推进金融生态的建设。

  对于晋江而言,只有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发展晋江才有坚实的基础;只有高效率的金融支持,晋江才能把本地的资源和外地的资源更好的调动起来、整合起来、利用起来,使其成为发展晋江的动力来源。因此,晋江也应该加快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改善不利于金融发展的外在因素,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确实完善金融法律环境,深化改革,特别是继续深化行政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完善银、政、企关系,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推进体制改革、培育市场,做好对市场主体的各项社会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19

  20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

  [2]徐小林.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方法[J].金融研究,2005(1).

  [3]徐诺金.论我国的金融生态问题[J].金融研究,2005(2).

  [4]洪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路径选择—来自水族箱的启示[J].金融纵横,2005(8).

  [5]匡国建.完善金融是生态法律制度的思考[J].金融研究,2005(8).

  [6]苏宁.金融生态环境的基本内涵[J].金融信息参考,2005(10).

  [7]那洪生,许国新等.对我国金融生态法律环境的思考[J].理论纵横,2005(12).

  [8]易传和,安庆卫.建立区域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5).

  [9]杨南龙.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5.

  [10]曹元芳,李西江.区域金融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改革,2006(2).

  [11]谢太峰.关于金融生态内涵与评价标准的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8).

  [12]张智峰.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理论基础研究[J].江苏工业学院报,2007(12).

  [13]那洪生,许国新等.对我国金融生态法律环境的思考[J].理论纵横,2008(12).

  [14]吴大庆,王定芳.当前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中国金融,2008.

  [15]刘慧,王军.优化东北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对策探析[J].黑龙江社会学,2009(1).

  [16]王华庆.不断优化我国金融生态环境[J]中国金融,2009(1).

  [17]李小红,赵华伟.优化江西金融生态环境[J].价格月刊,2010(2).

  [18]李进英,张春姹,赵经华.河北省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及优化对策[J].河北金融,2010(2).

  [19]闫真峰.金融制度缺陷对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3).

  [20]王芳.河南金融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及优化研究[J].企业活力,2010(7).

  [21]向琳,李季刚,张超.中国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的实证分析[J].中国市场,2010(7).21

  [22]向敏,全晶晶.影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相关因素分析及重建构想[J].中国市场,2010(9).

  [23]王湘君.论金融生态环境[J].东方企业文化,2010(9).

  [24]向明贵.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应坚持以地方政府主导[J].金融经济,2010(10).

  21

  [25]Blinder,Alan

  S.and

  jose

  Ph

  E.StiglitZ,“Money,CreditConstrains,and

  Eeonomie

  Aetivity,

  Ameriean

  EeonomieReView

  (papers

  and

  proeeedings)73(2),1983.

  [26]VanWijnbergen,s.

  Bank

  Restr

  Uet

  Uring

  and

  Enterpris

  Reform.Euro

  Pean

  Bank

  working

  Paper,No29.1998.

  [27]MeKinnon,Ronald

  1.Money

  and

  Capital

  in

  Eeonomie

  Develo

  Pment,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2002.

  21

篇六: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各方面均得到极大的进步,无论是在我国工业发展速度还是在社会经济发展速度,都将有着极为显著的变化,而社会方面的加快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破坏与能源危机已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并且也成为关系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在面对严峻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时,我国社会各界正在不断注重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方面的工作,并且利用微生物检测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检测,在后期的环境保护工程中,环境检测技术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环境检测技术研究将有助于后续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对当下的环保工作起到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作用。

  标签:环境监测;问题;对策

  环境检测作为一门应用科学,是以生态环境分析为基础进一步发展起来的,运用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技术、手段等,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获取能够准确地反映生态环境保护的数据,并且后期对生态环境变化进行研究与定量分析,对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以保障人类的正常生存发展。环境检测技术在实际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当中有效利用环境检测技术有利于环境污染的治理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利于进一步协调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我国当前生态环境执法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环境管理、规划设计的重要依据,必须要加强对生态环境检测技术的探究,进而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现状及其主要问题

  当前的环境检测技术属于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由于我国相关政策与历史文化的影响,我国生态环境检测技术的发展起步比较晚,前期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存在极大的差异,随着我国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检测技术的研究力度将不断加快,并且在环境管理与物质基础等方面也有着显著的进步,同时在环境检测技术应用方面,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已经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生态环境质量检测方面,我国始终将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生态环境持续性发展的功能,进而使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得到良好的保障。目前环境监测技术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监测结果很难全面反应环境质量。在环境监测的过程当中,因为技术的限制,导致监测的结果很难全面的反映出环境的质量,这一问题表现在多个方面:一是对环境监测结果的分析和处理缺乏透彻性,当前很多监测部门采用的分析方法为单因子分析法,也就是将监测的数据和控制标准展开处理分析,并通过对比的方式检查监测结果是否超标,但是并没有深入分析,也没有挖掘监测数据的应用价值,这就不能很好地全面反映环境质量。二是环境监测指标的针对性不足。各个地区的环境状况存在着差异性,在进行监测的时候需要体现出这种不同,但是因为监测部门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使得监测数据缺乏说服力。三是环境监

  测的频次存在问题。受到资金、设备、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导致监测部门在对环境进行监测的时候普遍存在着频次偏低的现象,不能够真是反应环境现状,也不能够为环境决策提供技术支持。

  第二,应急监测技术的发展不足。在对环境监测的过程中,需要采用现代技术手段提升监测的质量。但是从目前来看,应急监测技术发展不足,针对一些突发性的环境事故,在现场快速动态测定等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且应急监测设备仪器也有较为落后,使得很多应急监测数据不能够进行定量分析。

  第三,环境监测技术缺乏配套的硬件设施。要想更好的发挥环境监测技术的作用,就需要有配套的硬件设施的支持,但是从目前来看,相应的硬件设备相对落后,不能够很好的满足监测工作的需求,导致一些问题出现之后不能够及时的发现。加之长时间没有对环境监测站点的监测设备进行科学的维护,使得设备问题频现,也影响到环境监测的效果。

  此外,环境保护意识太淡薄,也没有有效的环境监测机制,同时也缺少一支完整性和形同画的人才队伍。

  二,环境监测技术的提升对策

  第一,完善监督机制,提高管理技术,改善监控设备的检测质量。只有针对监测技术管理机制中的不足,才能将机制中的不足进行改进及完善,从而提高监测的质量,如设备发生故障需要及时进行检修及处理,从而避免在监测中因设备故障使监测数据丢失,或因设备问题将监控数据记录进行错误记录,从而造成错误的引导带来相关复杂的问题及不必要的事故。监测工程是一项具有技术性的施工工程,要求要在相对合理的位置进行监测才能对监测的环境做出准确分析,所以要不断提高监测技术的水平,从而提高监测的数据准确性。为了提高监测数据的质量,及时对监控设备的更新也是提高监测质量的方法之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先进的监测设备也日益被应用到实际监测中,所以提高监测设备的质量也是对监测质量的保障,同时应该引进相应的监控技术,从而使先进的监测设备与先进的监控技术相匹配,从而使监控数据更可靠。另外,可以通过引进外国先进的监测技术,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监控的质量,同时应加强对外国先进技术的研发,进而服务于我国的环境监测,并提高环境监测的质量。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

  第二,实现环境监测技术配套硬件设备的更新。配套的硬件措施在环境监测技术应用的过程当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针对当前设备较为落后的现象,在今后的监测过程当中一定要逐步的实现设备的更新换代,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需求,选择最为先进的监测设备,确保监测技术的更好应用。同时,要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管理,并制定科学化和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实现设备的合理配置,避免出现浪费的现象。要注意,对环境监测设备的质量进行管理,要严格把关,并对其使用维护的成本、实际的操作性和性价比进行研究,提升环境监测设备的使用效率,更好的提升监测的质量,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第三,进一步加强环境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在实际的生态环境检测过程中,一方面环境检测技术对于环境检测工作的开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相关的参与环境检测工作的人员也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我国环境检测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下的现状,相关部门必须要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检测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与综合素养,进而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检测的蓬勃发展。

  此外,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多渠道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投入与强化环保执法力度等。

  结语

  环境检测是保证我国后期环境保护工作平稳开展的重要基础,由于我国目前在环境检测工作开展方面经验不足,相关技术也并不够完善,与发达国家之间依然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在今后的發展过程中,需要针对我国的环境状况和国情进行综合性的技术改进,从而使我国的环境质量得到保障,维护人们的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李宝云.我国环境监测技术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

  【2】吕露,郝静.我国环境监测的发展及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J].中国科技纵横,2014(13)

  作者简介:陈美(1985-12-)女,汉族,山东泗水人,济宁市泗水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

篇七: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我国物流产业现状、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摘要]在我国,物流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和激烈竞争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物流产业的弊端逐渐显现。物流产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增长方式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层面;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上呈现区域梯级发展模式,明显存在城乡物流“二元鸿沟”现象等。与此同时,由于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正在发生实质性的融合,国内物流产业越来越朝着集约化与协同化、信息化、服务优质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关键词]物流产业;现代物流;物流趋势

  物流产业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不断加深的产物,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和“第三利润源泉”,其发展程度是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国际竞争力的

  重要标志之一。当前,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及世界范围内服务经济的发展,物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跨国化、规模化和网络经济化等现象已经成为全球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一、我国物流产业处于高速增长和激烈竞争阶段

  (一)我国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

  纵观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以前,当时由于受到计划经济和原苏联模式的影响,物流业主要是保证国家指令性计划分配指标的落实,很大程度上忽略物流的成本与经济效益;第二阶段是1978—1993年,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西方先进的物流思想也同时在国内受到重视,物流产业处于初始成长期;第三阶段是1993—2000年,由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企业物流需求的不断增加,现代物流得到广泛重视并实现规模化的快速发展;第四阶段是2001年以后,我国加入WTO

  后,外资物流企业大量涌入我国市场,推动国内物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据相关统计表明,最近五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幅在20%以上,预计2010年物流产业将达到96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物流产业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和企业创造利润的源泉之一。

  (二)我国物流产业呈现多元化格局,竞争更为激烈

  按照我国加入WTO时的承诺,2005年,在商品分销、公路运输、铁路运输、仓储、货运代理、邮递服务等物流市场领域已经全面开放,市场主体正呈现国有、集体、个体、中资、外资等各种所有制物流企业相互依存、同台竞争、相互促进的多元化的局面。一是国外跨国公司以合资或独资形式建立外资物流企业,为其在中国的生产、销售和采购等物流活动提供越来越全面的服务;二是民营物流企业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和经营模式建立的新型专业物流服务企业,成为物流市场最具活力的力量;三是传统的运输、货代、仓储、批发国有企业,仍是物流市场的主力军。这种多元结构使我国物流产业形成了激烈竞争的格局。

  (三)我国第三方物流方兴未艾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一种个性化、多功能的增值服务、效益和效率都比较高的现代物流社会化服务模式,受到全球企业的广泛关注。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目前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的比率分别高达80%、76%和58%,而且需求仍处在不断增长之中。我国第三方物流开始于20世纪末,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具有较高发展潜力的崭新行业。据统计,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营业额从2001年的400亿元增加到2004年的1000亿元,年均增长36%。中国仓储协会第三次物流市场调查表明:57%的生产企业和38%的商业企业正在寻找新的物流代理商,企业对第三方物流的满意度逐渐提高。预计到2010年,国内第三方物流将达到3700亿元,年均增幅25%左右;到2020年达到22900亿元,年均增幅20%左右;第三方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比重,2010年将达到30%~40%,2020

  年将达到70%~80%。

  二、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物流产业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然而,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较,我国物流产业还相对落后,一些弊端逐渐显现。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以来,物流产业明显暴露出落后和不适应的劣势。

  (一)我国物流产业市场机制不健全,缺乏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

  现代物流产业涉及内贸、外贸、铁道、交通、民航、邮政、海关、质检等多个部门,横跨运输、仓储、装卸等不同的行业和地区。这就必然要求通过建立政府部门间的综合协调机制,构建统一、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然而,受计划经济以及物流产业起步晚等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国物流产业实际上处于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物流产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割在若干个部门和地区,各部门和地区自成体系、自我管理,使得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权利和责任相互重叠,无法形成有效

  合作和协调发展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在现代物流体系缺位的背景下,物流资源无法得到科学、有效的统一配置,阻碍物流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物流产业增长方式仍然属于粗放式经营模式

  尽管我国物流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但同发达国家物流产业相比较,我国物流产业整体水平弱,物流产业仍然处于粗放式经营的层面,质量和效益并不理想。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推行现代物流精细化经营,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毛额的比重已经降低到10%左右,而我国2005年这一指标仍为18.5%,是发达国家的两倍。这就意味着我国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的两倍多,物流产业效率偏低。另一方面,我国物流业务附加值低,增值服务少。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只能提供单一运输和仓储服务,缺乏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特别是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高附加值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导致物流活动长期处于低水平的粗放阶段。

  (三)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布局上呈现区域梯级发展模式,明显存在城乡物流“二元鸿沟”现象

  我国物流产业空间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地区,表现为物流基础设施和规模大的物流企业多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据统计,我国物流基础设施54%分布在东部、30%分布在中部、16%分布在西部,呈现明显梯级递减模式。物流基础设施“鸿沟”已经成为制约中西部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的瓶颈。在2005年度的中国物流百强企业中,东部地区有87家,而中西部地区仅有13家。另外,我国城市物流与农村物流发展严重失衡,农产品物流与农资物流发展滞后,城乡物流“二元鸿沟”现象显着。目前,农村交通网络还不够发达,农产品物流设施、设备落后,农产品现代物流企业几乎是空白,造成我,国农产品物流低效率。据资料显示,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30%。

  三、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网络经济的兴起,全球物流服务业加速发展,延伸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我国自加入WTO以来,国内物流产业先后经历了从保护到全面开放的过渡阶段,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正在发生实质性的融合,推动国内物流产业朝着协同化、信息化、服务优质化、绿色化和国际化的趋势发展。

  (一)物流产业协同化

  21世纪是一个物流全球化的时代,制造业和服务业逐步一体化,大规模生产、大量消费使得经济中的物流规模日趋庞大和复杂,传统的、分散的物流活动正逐步拓展,整个供应链向集约化、协同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物流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从物流资源整合和一体化角度来看,物流产业重组、并购不再仅仅局限于企业层面上,而是转移到相互联系、分工协作的整个产业链条上,经过服务功能、行业资源及市场的一系列重新整合,形成以利益供应链管理为核心的、社会化的物流系统;从物流市场竞争角度看,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发达国家一些大型物

  流企业跨越国境展开连横合纵式的并购,大力拓展物流市场,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物流行业已经从企业内部的竞争拓展为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从物流技术角度看,信息技术把单个物流企业连成一个网络,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供应链,使多个企业能在一个整体的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

  (二)物流信息化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普及,推动传统物流方式向物流信息化转变。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是指信息技术在物流系统规划、物流经营管理、物流流程设计与控制和物流作业等物流活动中全面而深入的应用,并且成为物流企业和社会物流系统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物流信息化一般表现为三方面:一是随着物流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问题,实现物流信息的商品化;二是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促进企业流程改造,提供优化的解决方法,例如仓储优化、运输路径优化等;三是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

  化,提高上下游企业信息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三)物流绿色化

  伴随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现代物流的发展必须优先考虑环境问题,需要从环境角度对物流体系进行改进,即需要形成一个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绿色物流正在这一背景下成为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绿色物流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体系的净化和优化,从而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我国,由于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经营、绿色消费理念的提高,绿色物流正日益受到广泛和高度的重视,初步搭建起企业绿色物流的平台。不少企业使用“绿色”运输工具,采用小型货车等低排放运输工具,降低运输车辆尾气排放量;采用绿色包装,使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提高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再生利用率;开展绿色流通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

  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到2005年底,全国已有12000多家企业获得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800多个企业、18000多种规格型号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物流绿色化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正在得到普遍认同。

  (四)物流服务优质化

  消费多样化、生产柔性化、流通高效化时代使得社会和客户对现代物流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传统物流形式带来了新的挑战,进而使得物流发展出现服务优质化的发展趋势。物流服务优质化努力实现“5Right”的服务,即把好的产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适当的数量、合适的价格提供给客户将成为物流企业优质服务的共同标准。物流服务优质化趋势代表了现代物流向服务经济发展的进一步延伸,表明物流服务的质量正在取代物流成本,成为客户选择物流服务的重要标准之一。

  (五)物流产业全球化与国际化

  近些年,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更多的外国企业和国际资本“走

  进来”和国内物流企业“走出去”,推动国内物流产业融入全球经济。在我国承诺国内涉及物流的大部分领域全面开放之后,USP、联邦快递、联合包裹、日本中央仓库等跨国企业不断通过独资形式或控股方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外资物流企业已经形成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等经济发达区域为基地,分别向东北和中西部扩展的态势。同时,伴随新一轮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我国正在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在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物资、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的进出口运输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正在发生较大变化。这必然要求物流国际化,即物流设施国际化、物流技术国际化、物流服务国际化、货物运输国际化和流通加工国际化等,促进世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的几点思考

  上述分析表明,国内物流产业存在多方面问题,面临着适应各种新趋势的巨大压力和挑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国内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顺利转变。现代

  物流是建立在新的政策体制、技术手段、企业制度、运行机制的平台上的,对社会物流资源的全面整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上述的转变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一)充分发挥政府在物流产业发展中的指导作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现代物流产业同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着巨大的关联性,各国政府在其本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中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2002年12月,日本通过《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明确了物流信息化、人才培养、包装机械化、库存管理数字化等方面的标准,实现了统一的物流管理体系,为日本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铺垫了道路。然而,我国物流产业仍然处于分割管理体系之中,极其不利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政府应该从整体上重视物流发展的规划工作,制定完善的物流产业政策,建立物流产业从宏观乃至行业管理的有机体系,形成合理的物流产业结构,实现管理上的科学、合理分工。在这一过程

  中,政府应积极发挥三种功能。第一,政府应通过政策创新引导物流产业的发展方向,发挥市场经济管理者的功能。现代物流产业的相关管理部门应积极遵循物流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创新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制定适应物流发展的投融资、土地开发和利用、城市交通管制、运输政策等综合性政策,使各个行业和各级管理部门在管理上进行通力合作和有效配合,克服多部门管理体制的弊端。第二,完善物流发展所需的宏观环境建设,发挥现代政府的服务功能。按照大流通的思路,合理布局综合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完善国内物流基础设施系统,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标准化建设,推动物流产业向集聚化、联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第三,平衡东西部地区物流产业发展鸿沟,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功能。通过特殊的政策倾斜,发挥东部沿海物流产业的牵引力作用,支持和鼓励东部沿海地区物流产业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促进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物流产业的平衡发展。

  (二)转变物流企业经营方式,努力提高

  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入WTO后,我国与全球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的竞争更为激烈。但是国内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方式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比如,粗放式经营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过度的环境污染遭遇发达国家的绿色壁垒,这些都将使得物流产业遭受沉重的打击。因此,转变物流企业经营方式,改善物流管理水平,提升物流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将是领先国际物流市场的重要战略。首先,实现粗放式经营模式向节约型、精益经营模式的转变。注重精细管理,避免粗放经营,运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管理方式,利用较少的物流资源完成尽可能多的物流量。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物流,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积极制定绿色物流规划,倡导绿色包装,鼓励发展逆向物流,支持企业建立工业生态园区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最后,整合电子商务与第三方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的整合将极大地提高物流企业经营效率。一方面,第三方

  物流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完善、健全的物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活动应保持系统性、一致性,电子商务恰好为第三方物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第三方物流通过建设门户网站,为商家与客户之间提供交换信息、进行交易、全程追踪的信息平台,为电子商务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三)发展国际物流,积极参与全球供应链一体化

  我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整合延伸到国内,企业的经营视角已不再局限于某个地区,而是转向全球市场,物流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必然趋势。如何应对物流国际化将是国内物流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首先,我国物流企业应增强全球化物流的整体意识,积极制定、实施国际化物流战略,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国内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和成本优势。其次,积极参与全球动态联盟供应链,利用网络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加速商品周转、资金流动、减少库存和加速商品的国际流通。

  [参考文献]

  [1]罗子俊.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集团经济研究,2006,(10).

  汪鸣.2006:我国物流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综合运输,2006,(3).

  马天山.我国物流业发展战略研究[D].长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李文静.国外绿色物流的发展与实践[J].物流技术,2005,(9).

  仵自连.发展我国现代物流产业建立高效畅通的物流体系[J].中国物价,2005,(6).

  黄小彪.关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思考[J].商业经济文荟,2005,(1).

  张丽君.关于物流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集团经济研究,2006,(4).

  刘玉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优化[J].工业技术经济,2003,(5).

篇八: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人力资源

  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基于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视角

  周娜安徽三联学院经济学院

  项目基金:本文为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青年教师教学

  能力评价体系的建构与优化》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jyxm269.摘要:青年教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素

  质人才培养的骨干力量。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建设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是高校挖

  掘人才潜力、实现人才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和

  教学水平对未来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的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但现实情况是,青

  年教师在教学中还存在看各方面的问题,本文即针对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在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对策分析

  大学是为社会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这就决定了大学教师必须要有较高教

  学水平、高尚职业道德、较高学术研究水平,这是大学建设的重要基础。自我国

  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学校师资短缺,每一年都有大批刚毕业的研究生加入高校

  教师队伍

  这就造成高校教师队伍日趋年轻化。据2012年教育部官方网站统计,全国高等学校教师群体中,3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高等学校教师群体总数的

  20.39%,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群体占教师总数的60.88%,具体到民办院校,这一比例还要更高。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和骨干力量,是影响

  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健因素。青年教师有自己的优势,但是由于从

  学校直接走上讲台,导致他们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主体定位不清晰

  由于进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工作的教师,大多数都毕业于各大知名理论研究

  型高校,而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面对的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目标是把他们培养成为应用型的人才,这与综合性本科高校的培养定位是不同

  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生源与理论研究型本科高校的生源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别。

  很多青年教师没有及时的转变对学生的定位,潜意识里受到自己大学教师教学方

  式

  的影响,不能很好的把教学内容及方式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

  标相结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我国大学教育日渐走向大众教育阶段,各大院校不断

  扩招,生源素质下降是无法避免的事实,而各高校都有自己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这本是为了激励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但无形中增加了一些青年教师的心理压力。

  比如为了在学评教中得到高分,一些青年教I丿帀可能在教学中存在”讨好学生”的

  现象,在课堂教学中不敢严格要求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为了避免学生抱怨而避难

  就易,导致课程内容体系不完善,对于较难理解而又较重要的内容被人为忽略掉

  了。为了给学生留下好印象,有些青年教师在课堂上可能专门挑拣学生感兴趣的

  话题讲,比如娱乐八卦、自己的恋爰经历等,影响了正常教学的逬行,与培养应

  用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背道而驰。

  二、教学设计能力不强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就是运用系统方法来分析教学问题、设计教学问题的解

  决方案、检验方案的有效性并做出相应修改的能力。可见,青年教师的教学设计

  能力对教师教学手段方法的运用乃至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都有直接且重要的影

  响。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一般都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但由于大学青年教

  师都是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虽然经过了岗前教育培育,但临时抱佛脚,效果毕

  竟有限,这就导致青年教师教育理论知识欠缺,接受的教学设计方面的指导有限,但他们一般都有较强的电脑操作能力,因此大多青年教师通过互联网搜集教学设

  计内容和方法,对互联网的依赖导致他们缺乏主动思考性,且青年教师教龄短,教学实践少,社会经历不足,导致青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绕看教材讲解,缺

  少现实案例,必然导致教学内容空洞乏味,学生感觉理论教学脱离社会实际,无

  法产生学习兴趣,甚至萌生上课就是浪费时间的想法。

  三、教学实施能力较弱

  由于青年教师缺乏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把握,讲_门课备_门课,不能从课

  程体系的构建中很好地突出更点与难点,而是将教学内容按照书本都讲给学生

  听,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设置跟综合性大学不同,所以有些课程可能教师

  自己都没有学过,这样在教学中只能是现学现教。而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尤其是

  民办高校,-个教师每学期都是几个课头,对于老教师有些课程可能已经教过,备课压力小些。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可能几个都是新课头,在这种情况下,青

  年教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跟精力将每门课都备好备精,索性简单地将书本上的文字

  信息转变为自己的语言信息传递给学生,即所谓的”照本宣科”。再加上有些青

  年教师教学语言欠简练,授课时平铺直叙,缺乏师生互动的良好气氛,有些青年

  教师还没有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在课堂上胆怯,目光不敢与学生接触,缺乏教师应有的体态语言,最终导致整个课堂教与学难以达到有机统一,无法调

  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缺乏持久的教学热情

  由于青年教师大多直接由学校到学校,没有经历过

  社会现实的锤炼,个性

  上缺乏耐力,往往都是凭看对教师职业的一时崇拜而选择教师职业,在经历了几

  年的更复教学之后,对反复讲授了几遍的教学内容失去了讲解的激情,可能出现

  教学内容越讲越简的现象。而对于每一届的学生来说,却都是新课程,他们认为

  老I丿帀理应细致得讲解,这种不对称心理将不可避免的影响到学生对课越□识的理

  解和学习

  肘间久了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学生求知的欲望也可能受挫。

  态度决定一切,一旦教师对教学失去了热情,便丧失了结合社会现实更新教学内

  容、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的动力,放在教学研究上的精力必然减少,最终使整个教学质量出现下降现象,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创造型人

  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五、对策分析

  1?所有教师必须持证上岗

  进入高校的青年教师正式上岗之前,必须经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岗前培

  训合格的教师才可以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严格要求所有教师持证上岗。对于缺

  乏教育理论知识的青年教师而言,我认为岗前培训是非常必要的经过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对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高校教师科研方法等都有了一定的了

  解,这对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优化教学方式、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

  有非常更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各应用型高校师资紧张,很多青年教师刚从学

  校毕业就走上大学讲台,学校没有给予他们参加岗前培训的时间,或者很多青年

  教师边参加岗前培训边上课,在这种情况下,很多青年教师对于教学方式方法都

  WfWl,只能边干边学,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即使等他们后来

  取得了高校教师资格证,之前的一些错误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已经固化,想要

  改变也存在一定困难,需要一定时间。

  2.

  探索个性化岗前小培训,补充通用的岗前培训

  高校教师岗前培训毕竟是针对所有高校教师,而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与综

  合型大学相比有自己的特点,甚至每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都是独具特色的,就如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各应用型高校可以就学校本身的情况,诸如

  学校定位、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生源特点等等,为新进青年教师制定针对自己

  学校的岗前培训,让青年教师在正式上岗前,对将要就职的学校有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情感上对学校产生归厲感。在对学校有个准确深刻的了解之后,青年教师才

  能有针对性的探索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选定合适的教学内容。此外,还可以

  请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在岗前培训上向新进青年教师传授经验,这无疑是提高青

  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捷径,让他们在今后教学中少走不少弯路。

  3.

  鼓励青年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进入学校的头两年一般是青年教师最富有激情的两年,两年之后,同样的

  课程讲授了几遍,很容易倦怠和厌烦,慢慢对教学工作也失去了热It,不愿再花

  费精力去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设计、更新充实教学内容,甚奎村未来发展感

  觉到迷茫,怀疑自己选择教师职业的初衷是否正确,这些都阻碍看青年教师教学

  能力的提升。如若青年教师在一开始就制定好职业发展规划,就如航行在浩瀚海

  洋中的扁舟有了灯塔的指引在出现倦怠厌教情绪时,可以看看当初的发展规划,这样便有了继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通过青年教师的发展规划,学校还可以更好

  得了解他们的特点及成长和发展的方向及兴趣,以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和发

  展的环境,制定有利于青年教师发展的制度,使青年教师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结

  合起来,形成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4.

  重视教学质量,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和青年教师培训制度(1)要

  高度重视教学质量。随看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大学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

  但大学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学生的竞争,只有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学校

  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要使学生成才,就要保证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是高校存在

  和发展的基石。但现今各高校本末倒置,都在抓教师科研,很多热爰教学工作、教学水平很高、在教学岗位上勤勤恳恳挥洒汗水的教师并没有得到重视,反而是

  一些在课堂上敷衍塞责、拿过高等级科研项目的教师t匕较受重视,这将严重打击

  教师的教学热情,影响教学质量。因此,要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热爰教学、改革推动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科研促逬教学、学生努力学习的

  教学环境和氛围。

  (2)建立科学、公正的教师教学评价机制。要理)11页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教学提高到应有的位置上来,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测评体系,促使青年教师将

  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上来,通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对教学水平高的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精神和物质奖励,在学校营造教学至上的氛H。此外,要建立一套

  科学、规范、公平、公正的课堂教学测评体系。不仅要关注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效

  果,更要重视教师课堂外的教学效果,即教师教学对学生学习产生的深层次影响。

  机制是固定不变的,而教师是灵活可变的。要引导青年教师正确的对待教学评价

  机制,不要唯教学评价机制而教学,而是把教学评价机制当彳傩升自己教学质量

  的切入口,避免出现"高分低能"。

  (3)建立针对青年教师的培训制度。青年教师作为应用型高校教师的主

  力军,学校应该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深造纳入到教师继续教育规划之中,并建

  立相应的青年教师培训制度。加强针对青年教师的有关教学法、课程论及学科新

  进展等方面的培训,且经常举行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以检验培训效果,提升培训

  水平。同

  时,学校和各教学系(部)可以设立教学指导中心,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或者教研室主任等,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疑问和困惑,帮助他

  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长。

  青年教师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智慧的群体,他们满怀对教学的热情走上讲

  台,虽然他们在教学中难以避免的稚嫩.经验不足,但是,凭看他们的积极进取.乐学善思,加之制度的支持,前辈的帮助,他们作为应用型高校教师的主力军,必将成为应用型高校教学的中流砥柱。

  参考文献

  [1]专任教师年龄情况(普通高校)教育部门户网站h11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ifiles/moe/s7567/201308/156569-html[2]秦政坤?浅析高师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及其结构[J]

  ?松辽学刊(教育科

  学版)‘2001

  [3]杨燕,沙润?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问题分析与对策[J]

  ?教学研

  兖2007⑶

  [4]徐青?推逬课堂教学改革要解决四个"力〃卩]?中国大学教学,2008(10)

篇九: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当前旅游线路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导读:当前旅游线路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在大部分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开发旅游线路时都是根据当地现有的旅游资源来开发旅游产品,并没有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这样不仅会造成当地的旅游资源的浪费,而且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恶化。以资源导向型的旅游线路开发理念。

  当前旅游线路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导向型的开发理念造成资源浪费

  我国旅游线路开发方面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其中最根本的问题就是旅游线路以资源为导向型的开发理念,会导致资源浪费。

  在大部分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开发旅游线路时都是根据当地现有的旅游资源来开发旅游产品,并没有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这样不仅会造成当地的旅游资源的浪费,而且会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恶化。以资源导向型的旅游线路开发理念,现在已经远远无法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心理,如果旅游线路的开发致停留在了资源导向的领域,就会阻碍了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还会盲目的破坏旅游资源,造成旅游资源的保护失当,不利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方面的共同发展。

  (二)产品同质化严重

  所谓“产品同质化”就是产品在消费者选择购买过程中由于产品功能性的利益与竞争产品的相同,就容易被竞争对手的产品代替,竞争对手就成为我们的替代性产品。

  我们的产品和竞争对手就形成了产品同质化。[3]对于旅游线路开发这一问题来说,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较为严重。许多的旅行社缺乏对市场情况的调研与深入研究,加上自身的经济实力并非很占优势,没有专门开发属于自己的旅游线路,则出现对其他旅游的模仿与照搬,所以就会造成旅游竞争产品的相同,导致旅行社为了自己的销售量而相竟降价,这样不仅减少了旅行社的盈利,还使旅行社的服务质量下降,消费者的满意度逐渐降低,产品同质化现象更加严重。

  (三)旅游产品的开发缺少文化内涵

  旅游文化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它的发展内涵为旅游业增添了旅游资源。目前来说,我国大部分旅行社在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资源是相当丰富的,但观研天下

  企业发展咨询第一站

  是在旅游线路开发与设计这一方面,还缺少一定的文化内涵,文化的影响力较低,旅游线路的开发没有充分重视旅游文化的开发与增添。

  对于旅游线路的开发与设计来说,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并没有完全被挖掘出来,仅仅停留在了表面的开发与利用,旅游线路的文化发展缺乏深度,缺乏对周边事物的认知性,文化性,知识性。优秀的旅游文化不仅会拉动整个旅游产业的经济方面的发展,增加了旅游业的客求量与吸引力,刺激消费,还会为消费者带来视觉上甚至心灵上的享受,所以,对于旅游线路开发缺少文化内涵这一问题,需要高度重视,创新旅游线路文化内容,提高旅游线路文化内涵。

  促进旅游线路开发的相关对策思考

  (一)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双向开发

  对于旅游线路的开发问题,不能仅仅以单一的旅游资源为导向进行开发,旅游资源作为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它就是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消费的根本原因,旅游业的发展建立在了丰富的旅游资源之上,如果没有旅游资源,又何来的旅游业的发展。[4]所以,在旅游线路开发中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进行双向开发。政府要对旅游线路的开发进行全面认真的科学规划,对开发设计仔细研究,应该把尊重生态环境的规律化放在首要的位置,控制景区的游客数量,全面考虑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生态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的独特性,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保证旅游线路的开发规范化、具体化。

  旅游线路的开发与设计一定要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双向开发。因为,旅游资源是有限的,开发一点就逐渐减少一点,目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产品需求,所以旅游线路的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的潜力是巨大的,市场导向型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市场适应性强,因此能够很好地实现旅游线路开发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被市场接受,从旅游线路开发的结果,即旅游产品的角度说,旅游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初创期会比较短,通常能够很快进入成长期。

  由此可见,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线路开发的理念有很多优点,所以旅游业的发展要深入市场研究与需求分析,根据市场需求状况,正确处理产品、市场、资源三者的关系,全面掌握消费者的心里需求,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合理的开发市场、利用市场,完善创新旅游线路,畅销旅游产品,拉动经济增长,提高市场竞争力与自身的实力。

  (二)创新开发理念,整体规划,系统开发

  观研天下

  企业发展咨询第一站

  创新是发展的基础,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大量的创新理念正逐渐融入旅游业当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的经济发展,旅游创新的理念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旅游线路的创新发展,集中体现在了旅游线路的新颖性,应用性,它要有能足够吸引消费者眼球的能力,有满足广大消费者需求的能力。我国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开发者对旅游线路的开发中应注重创新的开发理念,进行整体规划,系统开发。每个景点景区都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与性质,开发者应注重挖掘其中的内涵,体现出景区的真正意义,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面对如今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传统单一的旅游线路设计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因此,必须要创新旅游线路的开发模式,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充分发挥旅游资源自身的价值,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力,提供给游客更多的旅游产品,在创新旅游线路的同时还要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实现各个旅游产品之间的合理配置,创新旅游线路开发设计理念,整体规划,系统开发,打造旅游精品,提市场竞争力。

  (三)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旅游线路的开发必定会给当地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带来一定的破坏。优越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的基础,亦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相反,旅游业也促进了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所以为了社会经济的增长与文化的日益丰富,在旅游线路开发方面一定要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走可持续发展道路。[5]旅游线路的开发都是生态环境保存较好的地区,开发者应注意对开发的问题分析,保护好旅游线路开发中的生态环境,使其不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是旅游业发展赖以生存的基础,发达的旅游业都是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之上的,所以,无论是旅游线路的开发者还是管理者与相关的旅游者都要树立环保意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护我国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保证我国旅游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由此可见,在开发与设计旅游线路是,要全面认识到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重要性,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在开发的基础上保护,在保护的过程中开发,不能因为开发旅游线路,就盲目的破坏生态环境,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与环境效益。在旅游线路的开发过程中,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发展,这需要做到两个方面:首先第一方面,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这需要做到在旅游线路的开发过程中,要利用科学的方法,实行旅游开发与保护中的利用科技手段来发展旅游业的战略,将掠夺式的粗放型开发转为集约化的开发模式,要在开发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的破坏,提高旅游观研天下

  企业发展咨询第一站

  资源的重复利用率;第二方面,要做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强调发展、强调持续性、强调公平性(要求实现国际间、不同区域间、不同国家间以及不同群体间的公平)、强调质效性(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兼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强调坏境与发展的整体性、强调摒弃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和自然概念,坚持创新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结语

  总而言之,旅游线路开发应注意与解决的问题仍然有许多,为了旅游业的发展与壮大,旅游线路的开发与设计要坚持正确的道路,要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与协调发展。要坚持旅游线路开发的时序性,坚决避免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纠正“有资源就可开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风景吃风景”的片面性方法,提高旅游业的科技创新,用科学的理论,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旅游线路开发的“生态发展”。

  参考《中国在线旅游产业调研及未来五年投资规划研究报告》

  参考:

  中国观光旅游产业调研与投资商机研究报告

  中国旅游休闲类网站市场动向调研及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中国旅游景区市场动向调研及发展动向预测报告

  中国文化旅游业市场竞争调研与竞争策略分析报告

  观研天下

  企业发展咨询第一站

  关于报告调研机构

  关于我们(Intoduction)

  观研天下(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简称观研天下)

  Insight&InfoConsultingLtd(hereinafterreferredtoasInsight&Info)公司主要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在产业研究、投资分析、市场调研等方面提供专业、权威的研究报告、数据产品和解决方案。

  Thecompanymainlyprovidesenterprises,governmentalorganizationsandfinancialinstitutionswithprofessional,authoritativeresearchreport,dataproductandsolutiononindustrialresearch,investmentanalysis,marketsurvey,etc.核心理念(CoreValues)

  持续创新>>企业的发展之源。只有创新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精益求精>>企业生存之基。只有精品才能得到市场的最终认可,发展才可持续

  和谐发展>>企业的文化核心。只有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在发展上形成一致,企业才能展现出生命力。

  Continuousi中国**产业竞争态势及未来五年发展动向预测报告ovation>>DevelopmentresourceoftheCorporation:Onlyi中国**产业竞争态势及未来五年发展动向预测报告ovationenablestheCorporationtosurviveanddevelop.

  Refinement>>ExistencefoundationoftheCorporation:OnlyfineproductscanachieveultimateacceptanceofthemarketandfacilitatesustainableevelopmentoftheCorporation.

  Harmoniousdevelopment>>Coreofthecorporateculture:DevelopmentconsistencybetweentheCorporationandsociety,aswellasbetweentheCorporationandemployeesisrequiredtofullyexhibittheCorporation’svitality.

  业务领域

  (ScopeofBusiness)

  细分市场研究

  观研天下所进行的细分市场研究是以行业为研究对象,并基于行业的现状,行业竞争格局,竞争对手的优劣势,企业上下游,企业行业地位,市场集中度等现实指标,分析预测行业的发展前景和投资价值。行业现状与趋势分析:主要包括行业政策、行业竞争情况、主要企业情况、行业发展的利弊、行业技术水平、产销量及进

  出口状况等;行业竞争格局:竞争领域和范围、市场增长速度和容量、行业周期性特征、竞行业市场调研

  观研天下的市场调研采取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主要采取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方式展开,定量研究主要采取统计调查和实验法。在数据统计

  分析方面,主要采取均值、频数、百分比、相关性、聚类分析等各种统计方法以及方差分析、回归分析、路径分析、判别分析等多种因果分析方法。确定调查的必要

  性→界定问题→建立假设→研究设计→调查研究→数据分析→提交报告。1、为竞争性行业中的企业主体、希望进入新领竞争对手研究

  竞争分析旨在帮助企业更加系统深入的了解市场竞争对手,辨析企业目前所处的竞争环境,结合企业的情况调整营销战略。竞争对手调查的关键是搜集到准确的竞争

  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调查研究。竞争对手调查是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是信息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重要体现。竞争对手调查是对特定竞争

  对手的信息搜集,包括三要素。即: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竞争环境(包括政策、市场、观研天下

  企业发展咨询第一站

  争对手的数量和规模、市场份额;企业上下游情况: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分销商的分销能力、客户情况、上下游行业关联性及影响力;企业行业地位分析:市场影响力分析、品牌市场排名、研发能力分析、营销管理能力分析,大客户销售

  情况、主要竞争力分析、SWOT分析、竞争战略分析等。

  政府项目投资规划

  为协助政府相关机构能在国家产业项目规划申报过程中顺利通过,观研天下基于同国家发改委、国家商务部,以及全国300多个行业协会的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结合国家信息中心、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家工商总局等的相关权威数据,充分利用公司10多年来积累的相关细分产业数据库,为政府相关产业项目的投资规划

  提供分析报告。我们的政府投资规划分析报告不仅有翔实的产业项目涉及的细分数据,更有严谨与科学的分析方法与模型,加上专业研究员执笔撰写,使项目产业规

  划报告在各审议机关都能顺利通过,提高了政府相关部门获得项目资金支持的可行性与效率。流程:接受委托→组建小组→事前调查→专家访谈→资料收集→数据核

  实→介入调查→分析研究→编制政府报告。

  域的转型企业以及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

  企业等提供市场信息,为客户挖掘市场机会和制定市场策略提供依据。2、提供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法律环境、区域市场、行业竞争、细分市场、企业等方面的调研数据和资料。

  技术等);竞争策略。通过对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竞争企业的信息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1、明了竞争企业的战略;2、监视竞争企业的行动;3、分析竞争企业的市场表现及市场控制能力;4、估算竞争企业的资源强弱项、能力;5、预测

  竞争企业行动;6、评估企业综合市场竞争力。

  投资机会研究

  投资机会研究即投资机会鉴别,是指为寻找有价值的投资机会而进行的准备性调查研究,其目的在于发现投资机会和项目,并为项目的投资方向和项目设想提出建

  议。一般机会研究:从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中鉴别投资方向、趋势、挖掘投资机会,主要包括地区投资机会研究(地理位置、自然特征、人口、地区经济结构等)。

  具体项目投资机会研究:对于初步确立投资意向的项目,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市场、投资、政策、企业等方面进行客观的机会分析。观研天下将运用

  PESTEL、行业生命周期、矩阵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SWOT分析、各种行业市场未来规模预测方法等研究咨询工具、模型和方法,从多角

  度、多维度反复论证市场进入的价值和可行性,提出可操作性进入策略。

  营销渠道研究

  渠道研究可以分为流通市场调查和零售市场调查两部分。流通市场调查一般是围绕最高一级经销商的选择而进行的。零售市场调查是围绕选择重点终端和终端组成结

  构进行的。所谓的渠道是指产品从制造商到批发商再到零售商,最后到用户手中的过程。产品是通过分销渠道到达最终消费者的,畅通的销售渠道可以保证产品顺利

  进入市场,反之渠道障碍会影响企业市场运作。在新产品上市前的调查中,必须对该类产品的渠道类型、渠道成员组成、渠道特征等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调查研究

  的结果对自己的渠道建立、选择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渠道研究主要分析指标:渠道结构及作用力;各渠道的竞争态势;渠道的市场渗透率;产品在各渠道的

  流通速度及利润率;用户的购买习惯及满意度。

  THANKYOU观研天下

  企业发展咨询第一站

篇十: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专业

  2005、2006年考研真题解析

  2005年真题解析:

  真题分为三大类:名词解释、简答和综述题。

  1、名词解释(这类题在以后的考试中会逐渐淡化。)

  (1)

  环境容量:环境对污染物质有自身的净化作用,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可容纳的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环境容量的大小与其自身的结构、成分以及污染物的化学物理性质有关。任何污染物对特定的环境都有确定的环境容量。

  (2)

  持续性有机污染物:2002年《斯德哥尔摩公约》第一次提出持续性有机污染物。它是一种化学物质,可以在环境中长期留存,可以在全球广泛分布。它可以通过食物链蓄积,逐级传递,进入倒有机体的脂肪组织中聚集,最终对生物体和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它具有蓄积性、收放性和半挥发性。

  (3)

  战略环境影响评价(strategyenvironmentalassessment):SEA试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的重要支持工具。所谓的SEA是环境影响评价在战略层次上的应用。它是对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战略、政策、法规和规则计划的实施可能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系统的综合预测评价,并在不利条件下,采取预防措施或其它补救措施,对该战略进行修正,寻求替代方案。

  (4)

  食物链:食物链是指生物相互制约、相互依存所形成的食物网络关系。

  (5)

  光化学烟雾:光化学烟雾是由于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一般发生在湿度低、气温在24-32℃度的夏季晴天的中午或午后。汽车尾气中的烯烃类碳氢化合物和二氧化氮(NO2)被排放到大气中后,在强烈的阳光紫外线照射下,会吸收太阳光所具有的能量。这些物质的分子在吸收了太阳光的能量后,会变得不稳定起来,原有的化学链遭到破坏,形成新的物质。这种化学反应被称为光化学反应,其产物为含剧毒的光化学烟雾。

  2、简答: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何地举行?会议通过和签署了那五个重要文件?提出了哪个非常重要的观点?这一观念对全球环境保护有何重要意义?

  答题要点:1992年6月3-14日,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最后通过并签署了5条协议:《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第一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国家内和国际间的公平,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加强自

  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及经济增长。

  在回答对全球保护

  的意义时,可以结合自己的观点,分多个方面来论述。比如:水、大气、植被……。

  另外,大家需要对重要的环境会议作一些了解。

  (2)何谓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哪些基本要素?请结合湿地生态系统,简要的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和流动规律。

  答题要点: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基本功能单位。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最后一问是关于湿地生态系统,需要结合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尤其要体现出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见附件)

  (3)目前常见的大气污染化学问题主要有哪些?大气污染有何特点?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途径和表现方式有哪些?

  关于大气污染问题,是紧次于水资源,比较容易考到的知识点。关于大气污染颗粒的种类,不同分类,除尘的方法和设备,对人类的危害,污染的特点等,都要熟记于心,可以加一些实例来支持这些论点,效果会更佳。

  答题要点:大气污染特点使易挥发扩散,不易控制。对人体的危害应该根据不同的污染物分别讨论对人体的危害:A气候变暖

  温室气体具有这样的特性:让阳光通过,但强烈吸收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从而使气温上升,起到了温室的作用。本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5℃,如果温室气体按目前的速度增加,到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再提高2~3℃,灾害性天气和异常天气将更加频繁。`B平流层臭氧层变薄

  距地面20~30公里的平流层中存在一个臭氧层,它能强烈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生物免遭伤害。但是,工业生产中释放的氯氟烃气体强烈地破坏臭氧层,使之减少变薄,甚至出现南极臭氧空洞。

  C陆地和海洋生物受到污染

  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含有氯、铅、汞、砷的有毒物质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使生物组织中含有有毒物质,其中有些是致癌物质。

  D产生酸雨

  工业生产中释放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使降水中酸性成分增加,形成酸雨。酸雨可使湖泊酸化,造成鱼类死亡;酸雨还可遏制森林生长,甚至导致森林死亡。

  E可吸入颗粒物也是目前我国城市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尤其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污染问题十分严重。据我国环境质量报告书和世界资源报告提供的数据,我国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中,68%存在着可吸入

  颗粒物污染问题。研究表明,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增加是导致人类死亡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致”作用方面:致癌、致畸、致突变,可吸入颗粒物对大气能见度也产生极大的影响,也是大气光化学烟雾、酸沉降的重要贡献者。并且可吸入颗粒物在大气中停留的时间为7-30天,可以长距离传输从而造成更大更远距离的污染。可吸入颗粒物问题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城市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对外合作。

  (4)天然水体中重金属迁移转化过程主要有哪些?与耗氧性有机物比,水体重金属污染有何特点与危害?

  有关水的问题是近几年来最容易考到的知识点。要熟记水体中的各类污染物,每种污染物迁移转化的特点。重点掌握耗氧性有机物、重金属、厌氧有机物等,最后的氰化物等了解知道就可。

  答题要点:重金属迁移转化包括金属的螯合、聚合等反应,并没有氧化分解,而是积累在生物体内,对生物体和人类产生危害。还要答出耗氧性有机物的氧化分解的过程,来和重金属的作对比,体现重金属的危害性。

  3、综述题:

  湖泊富营养化是全球性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在我国这

  一问题有为突出。请结合具体实例(太湖、巢湖、滇池)简要阐述湖泊富营养化的可能成因机制,限制性因素,主要危害及其预防和治理措施。

  答题要点:主要考查同学们能不能把学过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去,水的富营养化,赤潮和水体黑臭这些我国水体的主要问题,也是历年考查的重点。下面给大家提供一些例子:

  太湖作为大型的浅水湖泊有以下特点:A湖面开阔,水浅,浪较大,这造成湖底的底泥颗粒再悬浮,这影响其光、热乃至生态学过程的重要生理因素。B温热条件好,光照充足,这是微囊藻的生长最适宜温度,使太湖水体的初级生产力提高。C太湖湖底淤泥甚薄,畜养物在湖底不易淤积,河堤的沉积物的营养物质很容易返回湖中。D太湖周围地区有上海、无锡、苏州、常州、潮州等城市环绕,工业发展迅速,人口密集,因此湖泊生态系统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影响大。

  采取的防治战略:A节约用水,多层次用水,从政策、法规和技术上促进减少生活、工业、农业污水。B从污染源和饮用水考试,抓两头带中间,逐步治理。C从局部开始到大面积和该领域的治理,用局部高效人工生态系统改善局部水质;同时巩固局部,并向全局扩展。

  滇池:治理的最大困难是生活源和农村面源,同时要认情治理滇池本身的任务艰巨。提供以下建议:A建立城区截污工程,将滇池的城区水部分截走。B外流引水工程“以清

  冲污”。C重点控制面源污染D加大力度防范蓝藻、水华的爆发。(同学可以参考上述要点,再自己做适当的论述)

  2006年真题分析:

  今年是第一年取消了名词解释和简答两类题型,完全用论述题来考察同学对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的情况。可以看出,在以后的考试趋势中,照搬照背的内容会越来越少,所以大家还应该多看一些近几年的新技术,新进展,理论联系实际喔!

  (1)什么是白色污染?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减少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这不会在书中直接找到,也是现在比较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需要根据已学的知识来论述白色污染的解决方案。

  答题要点: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用聚笨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各类生活塑料制品使用后被弃置成为固体废物,由于随意乱丢乱扔并且.难于降解处理,以致造成城市环境严重污染的现象。

  城市塑料协圾的消耗量、废弃量十分惊人。在“白色垃圾”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旧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快餐具。

  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以一次性塑胶泡沫快餐意为例,我国全年消耗量达4亿至7亿个,其中天津市达2000万至4000万个。

  防治措施:一、将“白色污染”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目前,国家对此末专门立法,广大群众希望有关法规尽快出台。

  二、制定中长期治理规划。非降解塑料制品从城市生活中“退位”已是必然趋势。这就要求人们应当有个紧迫观念,为其做两种准备,一是找出路;二是制定时间表。有关部门要在根治污染、减经污染、预防污染三个层次上规定任务、明确责任,使“白色污染”的治理有步骤、有目标、有期限地稳妥展开。

  三、重视“白色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大力;支持可降解型“绿色”替代产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和使用。

  四、增强全民环境卫生意识,把“白色污染”防治作为“两个文明”建设和综合整治城市环境的重点内容来抓。

  五、狠抓污染源头治理,实行减量化、无害:化和省资源化、再资源化原则。一方面要抑制:“白色污染”量,另一方面强调“白色垃圾”的回收利用。

  (2)什么是环境激素?它对生态系统有什么影响?

  答题要点:环境激素,它是指环境中存在的一些能够像激素一样影响人体内分泌功能的物质。有些学者认为"环境激素"并不直接作为有毒物质给生物体异常影响,而是以激素的

  面貌对生物物体起作用,即使环境激素数量极少,也会导致生物内分泌失衡,出现生殖器畸开,精子数量减少、癌症发病率上升等现象。最近几年,科学家研究发现,导致生物界生死机能低下,严重威胁人类和生物生存的元凶便是环境激素。环境激素对人类的危害多种多样,它不但造成生殖系统机能异常,还能引起人们神经系统的功能障碍、智力低下。

  (3)我国水环境的污染主要分哪几种?解决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答题要点:有关水的问题,但都不是象以前那样很直接的问某种污染物的形态特点或是迁移规律等,而是结合我国实际现状来论述。我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水体黑臭(由于耗氧性有机物的污染导致)和富营养化的加剧(N、P等营养物质过多进入水体使藻类繁殖过剩),结合这两种污染类型来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

  (4)城市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5)什么是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这两题都是比较基础的题目,答案在书中可以直接找到,自己展开答的内容并不多,所以不作特殊分析。

  (6)土壤污染有那些类型?重金属对土壤污染的机制是什么?

  有关土壤污染的题,土壤的污染并不是考查的重点,大家只需了解一下基本的知识就可以,具体知识见附录。

  (7)城市污水处理系统的原理是什么?分几类?

  要点: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并不是仅仅问污水处理系统的原理,当然要联系城市生态系统的特殊性,来解释污水处理系统在城市中的必要性,同时再结合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等不同的生物处理原理,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好处作综合的论述。

  (8)什么是飘尘?大气除尘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大气方面的知识,大气中各种颗粒的组成,按照不同粒径大小分类,这些讲义上都有明确说明。还有一些除尘方法和设备也要知道一下(附录)

  答题要点:飘尘是指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10um的微粒。我们又通常称之为“可吸入微粒”,它们因其粒小体轻,故而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漂浮范围可达几十公里,可在大气中造成不断蓄积,使污染程度逐渐加重。飘尘能长驱直入人体,侵蚀人体肺泡,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不同的部位,粒径小于5微米的多滞留在上呼吸道。滞留在鼻咽部和气管的颗粒物,与进入人体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产生刺激和腐蚀粘膜的联合作用,损伤粘膜、纤毛,引起炎症和增加气道阻力。持续不断的作用会导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气管炎。滞留在细支气管与肺泡的颗粒物也会与二氧化氮等

  产生联合作用,损伤肺泡和粘膜,引起支气管和肺部产生炎症。飘尘的作用可达数年之久,大量飘尘在肺泡上沉积下来,可引起肺组织的慢性纤维化,使肺泡的切换机能下降,导致肺心病、心血管病等一系列病变。

  大气飘尘不仅自身对人体具有危害性,而且还会吸附多种有害的污染物,甚至在这些污染物中它会起着催化剂的作用。这些有害污染物主要有以下几种:

  1.难溶的各种金属化合物及放射性物质。这些物质一旦侵入肺部组织后,可引起各种金属中毒或放射性污染的疾病。

  2.各种有机化合物,特别是一些具有致癌作用的多环芳烃。据研究,大气中的这些有机污染物绝大多数会吸附在大气颗粒上,而多环芳烃几乎全部吸附在直径约为5微米的小颗粒上。

  3.硫酸盐及硝酸盐。其主要是硫的氧化物同水或金属化合物在飘尘的催化作用而成的。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常常被飘尘吸附,飘尘中的金属可将二氧化硫催化氧化,再与水作用形成硫酸雾,其毒性比二氧化硫强10倍。这样的微粒吸入肺部后,会引起肺水肿和肺硬化进而导致死亡。当大气处于逆温状态时,污染物便不易扩散,悬浮颗粒物浓度也会迅速上升。

  飘尘还能散射和吸收阳光,这样就降低了大气透明度,减少地面紫外线的照射强度。如城市接受的阳光辐射平均比乡村低20%,且主要是波长小于0.5微米的紫外线部分。城市儿童所接受的紫外线照射量减少,就会妨碍儿童骨骼的发育。

  飘尘进入人体呼吸系统后,其中有毒有害物质能很快被肺泡吸收并由血液送至全身,这种不经过肝脏的转化就起作用的过程,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

  (9)现代企业中的环境管理,和环境监测与可持续发展三者之间有什么辨证关系

  这道题是自主发挥性的题目,没有什么确定的答案,可以运用政治中的辨证观点来论证,只要答的合理就可以。

  要点:搞清三个概念分别是什么含义,再理清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可以两两分别进行论述,或综述三者的相互制约关系。同学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答题,不要有什么限制,没有什么具体的答题方向规定。

篇十一: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城市照明设施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本文首先说明了城市照明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城市照明设施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详细阐述了城市照明设施运行维护的对策。

  关键词:照明设施;运行维护;节能;信息化

  1.

  城市照明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意义

  在现代化科技发展和文化提升的背景下,城市照明设施运行维护已经从以往单一的便利性服务演变成为一个城市的重要文化结晶。通过观赏城市照明,可以让人们对这个城市的人文景观有着更加深刻的认知。城市照明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两个重要部分是将官照明和道路照明。

  景观照明的重点是安全和审美,道路照明的重点是照明、促进经济增长和美化。城市照明的管理意义也体现于此。景观照明的管理和维护可以帮助城市塑造环境优美的空间,为居民提供多种具有特色的景观,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与轻松。照明设施运行维护管理的提升可以让现代快速的生活节奏缓慢下来,让居民的精神状态松弛,松缓白天工作的压力。道路照明可以提升夜间的能见度,为出行提供方便,可以明显减少夜间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从城市安全保护上来看,增加夜间照明还可以明显减少夜间犯罪事件的发生,这也符合犯罪心理的相关研究,可以提升城市的安全性。

  道路照明与景观照明有着相同之处,都可以美化城市的人文形象,但是在管理中也有侧重点,道路照明的首要目的必须是道路,可以在保证道路照明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来兼顾城市美化,例如可以用道路照明线来勾勒城市夜间的道路轮廓,从而美化城市。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看,景观照明发展对于促进城市经济也大有

  帮助。照明可以延长人们出行的时间,经济时间被明显的延长,可以促进多方面的消费,对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加有利。

  1.

  城市照明设施运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城市照明设施的建设是城市建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城市照明设施在为人民群众提供照明服务工作的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如能源的消耗,所以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要及时解决问题。

  1.

  城市照明设施管理方法不够合理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夜间活动也越来越丰富,所以要是对城市照明设施的管理工作不到位,就会浪费很多资源。所以,加强城市照明设施的管理工作是我们城市发展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城市照明设施的管理工作到位,就会解决资源浪费的现象,在为人民照亮黑夜的前提下,还能够实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城市照明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夜间出行的安全问题,充分发挥了城市照明设施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与此同时,也减轻了相关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压力。

  1.

  城市照明设施设置安排不合理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照明设施设置安排不合理的情况,而这些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管理部门的工作不够到位,没有统一的管理工作标准,缺少城市照明设施的科学合理规划。首先在城市照明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对于城市照明设施并没有统一原材料的购买途径,以至于在城市不一样的地方,城市照明设施的外形也不一样,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城市建设的整齐性。城市照明设施的建设不仅仅是为了给人们带来生活中的便利,也是为了美化城市形象,所以对城市照明设施建设有一个科学的、合理的规划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照明设施建设的作用,还能美化城市环境,一举两得。

  1.

  城市照明设施运行维护的对策

  1.

  搭建综合管理平台

  现代化的城市照明的建设和管理依靠传统单一学科的人才管理是不够的,其涉及多专业、多方面的管理知识,才能满足现代化城市照明的管理需求。在城市的管理中,要搭建综合管理平台,组间多学科的人才管理队伍,搭建多学科管理平台。城市照明的管理基础是城市建设,通过城市建设让夜景照明初具雏形,随后需要应用多个学科共同完成照明系统的建设,如建筑学、光学、电力学、设计学等,因此要进入多学科人才,与管理需求相匹配。城市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特点来进行管理,不一定要求一定要邀请相关的专家对城市照明进行管理,但是工作人员需要对这些学科的知识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不会在设计上出现无法施工的问题,也避免在管理中出现混乱和矛盾之处。

  (二)城市照明的节能运行

  众所周知,路灯的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照亮道路,满足人们夜生活的需求,提高人们夜晚出行的安全性能,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应该降低路灯资源的浪费,进一步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标。降低路灯的建设成本,在维护过程中,通过高效的工作降低路灯的维护资金投入,尽可能使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为了降低路灯建设的成本,我国有两种措施正在贯彻落实当中。第一种就是采用节能灯,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节能灯应运而生,正如其字面意思,这种灯可以有效地节省能量的消耗,目前为止,节能灯使用最广泛的就是LED灯,LED灯与以往的灯具不同的是,其发光程度更高,发光时间也更持久,在很大程度上,既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也节约能量的消耗,保护绿色环境。

  1.

  照明设施的信息化管理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信息化逐渐进入城市,分布在的各个角落,将信息化引入用电设施方面的管理,是有效解决用电紧张的最佳选择。智能化管理,能够有效的针对照明设施进行全天的监控与管理,采集公共照明数据,全天候不间断的运行,实施对夜间路灯的管控。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当中,信息化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一种能够科学有效地解决能源紧张,合理利用节约资源的方式,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节约资源和合理分配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信息化应用于照明设施主要存在五大结构:一是统计查询,按照实际用户需求设定对照明设施的数据查询,包括灯杆灯具线缆等设备的数据查阅服务;二是数据处理,以各处照明设施所归属的街道片区作为单位进行基础维护,了解实际设施变动情况,及时更新照明设施的基础数据和照片,文档资料和镜头信息,实现对光源、缆线、配电箱、等照明设施的动态监管与维护任务;三是迁改任务的管理,将迁改任务中所包括的照明设施的申请报告,验证报告,技术鉴定等任务回执具体工作纳入管理范围,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四是基础资料的管理,包括对数据的属性,类别,以及范围等有关信息的统一规划管理;五是系统管理,对于有关部门的信息,用户信息等进行管理,设置权限,提高管理格式。

  1.

  在恶劣环境下启动应急预案

  相关单位需要对恶劣环境对漏电风险所带来的影响,要根据照明设施的安全防护标准,加强对恶劣环境的综合防范与管控。首先,根据实际深入分析恶劣的自然条件可能给照明设施带来的安全隐患,分析可能存在的漏电风险,并具体的诱因加以分析。之后,根据安全保障需求科学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从而有效解决不安全的漏电事故。比如说,在降雨量大的环境下,则需要针对积水部位利用远程开关进行智能控制,适当关闭电源,并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深入到现场环境中,就接地保护情况进行全面检测,针对灯杆等不同组成要素进行全面而详细的检查,以便可以及时发现存在于系统中的不良漏电风险,并积极调整,合理优化,从而全面突出系统运行的安全性。

  结语

  综上,随着新时代经济的飞速进步城市化发展愈加迅速,城市的照明设施基础建设成为人们关注的首要问题,针对当前现状运用信息化进行维修质检监控,可以不断优化改进照明设施传统意义上的不足,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照明设施的需求,推动城市的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振胜.我国城市路灯照明节能现状及前景分析[J].中国住宅设施,2021(01)

  [2]王继红.新形势下城市照明工程的建设管理与思考[J].光源与照明,2020(02)

推荐访问:分析校园电动穿梭BUS的运行、维护过程中在哪些方面存在导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 可持续发展 过程中 穿梭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