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19篇)

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19篇)

时间:2022-11-18 17:1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19篇)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课题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探析-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论文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探析  中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19篇),供大家参考。

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19篇)

篇一: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tle>课题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论文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探析-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论文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及对策探析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信仰使人产生精神上的依托,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和理想的归宿。当代大学生作为我国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后备军,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当代大学生普遍学习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认同并树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并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来指导学习生活,但仍有部分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上存在信仰薄弱或缺失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大学生信仰多元化趋势出现,大学生在多样的信仰当中徘徊不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比重降低,有的甚

  至游离于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外,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二,部分大学生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的成效,只看到眼前的资本主义发展现状较中国相对发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命运抱以怀疑态度,甚至放弃了共产主义的信念和信仰。

  第三,部分大学生把马克思主义信仰当作一种教条。不积极主动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问题时生搬硬套,不是内化为一种方法和思维方式,而是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种课业负担,这直接影响了我国信仰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部分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等同于宗教信仰,不能辨别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盲目地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政治灌输。以至于他们不明白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性,不懂得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以人的自由发展为终极目标的科学信仰。

  2产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原因分析

  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本身就不只是一种‘现实’的,它是执掌着传统,超越着现实,而旨归于未来的”,①其缺失与弱化有其特定的时

  代性和历时性。归结起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第一是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由于大学生身处其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加上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不够深入,无法树立起比较正确的共产主义信仰。大学生的价值观正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理性辨识能力,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于大学生的观念中,需要反复使大学生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内涵和意义,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将这种意识上升为大学生的价值观,但大学生只将学习成绩和专业基础知识放在学业的首位,忽视了对自身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并且大学生只能在政治理论课上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只将此以课业考核作为最终目标,在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将马克思主义仅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进行灌输,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脱离实际进行生硬吸收,无法内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无法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内在要义,也就无法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第二是国内环境的影响。首先是党内的不良现象的刺激。部分党员干部在职期间没有抵御住资产阶级的腐化思想的入侵,在本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进行钱权交易,生活腐化,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败坏了党内的廉政

  风气,使部分大学生丧失了对党的信任,降低了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不利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其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而多种不良信息也跟随网络在大学生当中掀起巨大冲击,缺乏理性辨识能力的大学生在广泛的文化资源中迷失方向,而网络中的各种思想观念充斥着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理念,对于大学生的信仰选择造成多样化的趋势,有些网络上为了吸引大学生的眼球不惜扭曲价值观,给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树立创造难题。再次是随着计划经济的解体,部分大学生对共产主义失去了信心,市场经济的发展,让大学生对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再一次产生疑问,市场经济下带来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影响了部分大学生,部分大学生受其影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物欲横流的社会现实让部分大学生摒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第三是国际环境的影响。苏联解体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走入低潮,不少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人开始对社会主义的前途失去信心,怀疑社会主义是否能战胜资本主义,甚至开始认为资本主义是历史的终结,怀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性,只从表面现象出发,看不到问题的实质是由于苏联放弃了共产主义的目标才导致解体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此进行大肆渲染,放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弱势

  面,使用文化殖民手段,企图对我国实行颜色革命,并且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经济和科技优势,阻碍我国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育,利用大学生辨识能力弱的特点向其传播歪曲的社会主义信息,刻意夸大社会的不公现象,渲染他们的优越的社会生活环境和价值观念,对中国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企图分化瓦解中国的意识形态,传播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让大学生放弃共产主义追求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3解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正确途径

  解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能依靠单方面的力量就能解决,必须结合学校、政府、家庭、大学生个人的努力才能合力完成。

  在学校中,首先要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内容的深入教育,改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政治理论课不局限于知识的灌输,克服教条主义,使政治理论课更加通俗易懂,并且能结合时代特性,帮助大学生认清时代特征,注重传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这样,“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②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看做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成“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③其次要创建有助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养的社团,开

  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校充分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熏陶,通过在具体的活动中深刻领会并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和批判精神,将外在的马克思主义理念内化为个人的信仰。再次要发挥各党员干部和各个任课老师的模范作用,优化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队伍,各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渗透马克思主义信仰,用高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发挥教师和学生中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的认知和行为达到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得到稳固。

  在政府方面,首先应致力于发展生产力,改善民生,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让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信心,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其次应创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社会环境,整顿网络媒体中的不良社会风气,宣扬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剖析当代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树立大学生的时代紧迫感、民族危机感和历史使命感,鼓励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国梦”的实现相联结,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并将这种理想的实现归结到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来,让当代大学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使命。再次加强各地包括政府部门、高校在内的多个部门针对高干分子、领导干部、大学生骨干进行集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

  的更加灵活的教育方法,凝聚社会的主要力量焕发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新的生机。

  在家庭上,大学生家长应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首先父母应切实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进而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上的言行,言传身教,组织有关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家庭集体学习和相关的户外实践活动,从家庭方面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予以教育和培养。其次,父母不能只关注大学生的在校成绩,而更应重视大学生的德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大学生的冲击,帮助大学生认清时代的特征和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朝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认识高度上来,鼓励大学生将个人价值与社会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树立崇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在大学生个人方面,一方面应提高自身的理性辨识能力,防止腐化思想的入侵。以自我探索为途径,提高自我对外界信息的鉴别能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自我实践,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中提高抵制不良信息和不科学信息的能力,主动向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靠拢。另一方面应自觉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其中的思想精髓,明晰资产阶级的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的必

  然胜利的科学性,并在其中寻找理论的当代价值,在充实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情感体验,提升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境界。

  注释

  ①

  荆学民.社会转型与信仰重建仁[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231.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2.

  ③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6.

篇二: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tle>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百度文库

  精品

  大学生如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指导人们创造美好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科学信仰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只有真正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而要理解马克思主义,就要认真地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的著作,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性,完整、准确、全面的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和科学体系。如果不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或者对马克思主义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水平上,就不会被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所吸引、所折服,也就不可能真正树立起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第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信仰的形成不仅建立在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建立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只有在实践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反复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坚定地信服马克思主义。同时,科学信仰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意志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历困难、曲折和失败的磨难,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因此,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反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人们的行动,用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

  第三,努力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经常地、大量地存在,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人们的科学信仰。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可编辑-

  精品

  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着重认清它们的思想实质。在分析和鉴别的基础上,摈弃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反对传统实用理性的消极影响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坚持真理的辩证法,反对实用理性的消极影响,保持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神圣性与现实性之间的必要张力与平衡,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根本与灵魂。

  信仰体系持续存在的规律性要求是:神圣性与现实性必须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信仰作为一个矛盾统一体,具有神圣性、超越性和抽象性以及自然性、社会性和现实性的特点。信仰动摇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人们主观地、实用地割裂了这个矛盾统一体。

  共产主义信仰是神圣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信仰的三级态即生活信仰、道德信仰和终极信仰,要求我们把共产主义终极理想渗透在现实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并在这一实践中渐次达到、不断跃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一个比较科学的现实信仰目标和可把握的方式方法,使共产主义崇高而神圣的信仰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认真领会、贯彻执行,就能保证信仰的神圣性与现实性的平衡。

  二、吸收西方文明优秀成果,反对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

  吸收西方文明优秀成果,反对封建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坚持民主执政,加强制度建设,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与保障。

  爱因斯坦说:“信仰是绝对的动力来源,但却是很糟的调节器。”马克思-可编辑-

  精品

  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2卷第33页)坚实的制度基础,为信仰提供最好的调节器。拥有制度规范的神圣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题中应有之义。

  制度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基本内核,执政党的至上价值目标是制度正义。因此,要使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

  三、倡导科学和谐,树立科学精神

  倡导科学和谐,树立科学精神,反对专断主义、愚昧主义,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条件。应坚持以科学系统的和谐发展与和谐运用为基础,推进马克思主义信仰工程建设。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真理体系蕴含了自然科学真理、社会科学真理及哲学和思维科学真理。我们必须用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包括科学成果武装自己,加强多方面的现代科学文化修养,做具有综合素质的现代人,同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信仰马克思主义真理,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信仰建设的浩大工程也才会牢不可破、坚如磐石。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坚持原则的坚定性与方法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高度重视方法的科学性、创新性和艺术性;严格区分政治问题、信仰问题、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注意发挥理性与非理性在认识和解决信仰问题中的不同作用。不空谈思想觉悟,-可编辑-

  精品

  以避免陷入道德万能论或信仰万能论或政治万能论的误区。脱离理性的单纯的信仰绝不是万能钥匙,因为信仰系统的存在及其复杂性,需要我们进行科学理性的探索与追问。

  1.充分发挥理论解释现实的功能,并致力于理论创新,使理论跟上时代的需求

  要充分发挥理论解释、指导现实的功能,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正如资本主义经历了较长时间与封建势力的反复斗争才确立自己的统治一样。社会主义事业是在曲折中前进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适应性、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平等性、社会主义国民生活的共同富裕性、社会主义对剥削和战争的消灭以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优越性,使社会主义能成为人民的共同理想和行动。

  3.教育方式上富于人性化,注重人文氛围的营造,强调以人为本

  信仰教育是以人为对象,它解决的是人的思想观点和立场问题,是建构人的精神家园的教育活动。因而,教育方法上必须体现出关心人、尊重人的原则,以人为本,遵循人的思想特点,变被动的灌输为主动的践行。由于新世纪的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个性意识不断增强,并且具有很强的价值评判意识,教-可编辑-

  精品

  育者要敢于面对问题。以情感感化、理论说服的方式使他们体会到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对于人生的重要性,从而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信仰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4.引导学生体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与价值,增强学生实践信仰的信心

  共产主义的信仰就是一种源于现实生活,奠定在理性基础上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的历史上第一次发现人类社会活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决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向前迈进的。根据这一规律,马克思主义向我们指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并不是在彼岸世界,而是在现实的世俗的此岸世界,是人类对现实生活的具体的超越,共产主义实践虽然不长,却已经显示出它的生命力。因而,大学生应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把个人的社会实践与社会主义实践、共产主义实践结合起来,自觉地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可编辑-

篇三: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tle>浅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必要性-百度文库

  浅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必要性

  摘

  要:

  信仰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社会信仰,也是当前唯一正确科学的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让大学生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本文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本质特点角度,来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系列信仰问题、阐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质特点

  马克思主义信仰

  人不能没有信仰,正如克莱尔所说,“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人存在的前提是精神上的自由,没有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就不能成为人。”人们追求信仰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追求生存意义的过程,然而,人类在追求生存意义的同时,却不自觉得使自己陷入“二律背反”(二律悖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的困境,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把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整体追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冲突展现为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之中,并提出人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建立人类理想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科学的信仰,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很多同学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崇尚所谓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势在必行。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决定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智性

  培根曾说:“真理的探求,真理的认识,真理的信仰乃是人性中的最优之点”,可见对于真理的追求乃是世人不断追求的目标。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更应该自觉地将追求真理视为己任,而这一追求的过程需要信仰的支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推崇真理的能力是点燃信仰的火花”,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如果不以科学为基础,它就是不可信的,而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信仰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是科学真理,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信仰科学,信仰真理。因此说,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理智的选择。

  在如今物欲横流,浮华喧嚣的社会,许多的大学生在人潮中迷失了方向,表现出迷茫、困惑、忧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出现信仰的非理性化和非科学化。卡耐基说:“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大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激情与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追求真理性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坚持马克思信仰的理智性。

  对普遍真理的知识的崇拜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意义”的依赖和心灵的安慰,人们仍生活在诸如“意义的丧失”、“生存的危机”当中。即使是大物理学家、大数学家,他们能够掌握现象世界的所有规律,也时常不能完全理解人的存在到底是怎么回事。反思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注重加强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理论素养的培养,帮助我们周围的那些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同学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

  “科学”,而不仅仅是人们信奉的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理智的选择。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性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名言深刻地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实践,从而使马克思信仰具有了现实性,更好地激

  励人们的实践活动。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是将实践渗透到主体的自我意识中去,既从主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又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角度去改变世界,这样就使人从“行动着的活体”变为“行动着的思想者”,从而使人能够有自由的空间审视自我存在的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交集。当前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的危机,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自我”主体地位的缺失,现实与信仰之间的出现断层,而真正的信仰就应该是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引导同学确立人生信仰时,应该重视我们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重视其理性思维的养成,让信仰成为深深扎根于实践的主体内在精神生活选择和理性思考的结果。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要求与理论的互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源于实践,也指导实践,它要求人们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实践活动。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有在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人生信仰的形成来自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社会阅历的沉积,尽管存在着一定的情感或非理性成分,但其基础是客观的人生实践。恩格斯也曾提到过确立信仰的三种基本途径: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

  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大学生,要想成为“

  四有”新人,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工具,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积极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不断的积极的政治追求中获得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感悟。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创新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

  3.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是由它的无产阶级阶级性质决定的。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是我们国家的主导政治信仰。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涌现,政治信仰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动摇的趋势,西方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自由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在大学校园内乘虚而入,大学生出现信仰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主导性信仰地位的下滑,因此要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性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要求我们要加强大学生个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生成引领全社会发展的主导价值性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也只有马克思主义这种为全人类的事业而奋斗的信仰才能够造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代新人,正所谓——“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将引导我们当代青年走出精神的荒漠,找到心灵的绿洲。

  3.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同一切落后的、陈腐的、保守的观念做斗争的情况下,除旧布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品质。对于中国来说,就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对于大学生来讲,就是要求我们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就必须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有创新意识,这就需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大学生的潜

  在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追求。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征的统一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和创新性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实践的和革命的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它提出的社会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从人的角度来说,它为人确立了一种乐观、积极向上、“不竭创造”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念,是对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决定了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理解,又能为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总而言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卡耐基说:“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如同一艘没有航标的生命之舟,他不知道自己将驶向何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使我们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才能帮助我们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人民出版社,2008.[2]王敬华.道德选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3]梅萍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邹千江.冲突与转化:

  中国社会价值的现代性演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5]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6]石云霞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四: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tle>马克思主义读后感1000字-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1000字

  马克思主义范文1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矗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玻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范文2

  在复习马原时,我才第一次较为认真地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因而有幸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我个人知识水平而言,我觉得他的哲学还是很符合客观规律的,这激发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再加上生活在一个据说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领导下的国家,被众多的自称是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带领走向传说中无比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我不得不对这泛滥的而又神秘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类的书一般都涵括了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当家的胡BOSS的着作。我读的这一本有点不一般,它没有包括斯大林的着作,不过鉴于他已经被二十大打倒,没有他也就无所谓了。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些革命家的写作风格有了很直观的感受。

  马克思与恩格思的文章言简意赅,理论性极强,具有鲜明的攻击性和批判性,理解他们的作品需要一定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基础(主要是西方的),由于我在这些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读起来十分吃力,耗时长却没有完全理解。

  列宁的文章主要是对两位思想先驱者的作品的诠释,不过不得不说,他的诠释比原着更理论,读他的文章就好像在读康德的哲学着作,晦涩难懂。列宁先生的作品在我看来,比较适合作研究文献,而不适宜作阅读材料。

  毛泽东的文章是我最喜欢的,语言通俗易懂,举例丰富洽当,联系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解读、宣扬。他的《认识论》、《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更深入的理解,我们的马原课本上关于矛盾论,辩证法,实践论等讲述都取自他老人家的着作。他的其它作品,如《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等,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很多富有指导性的意见,他同样也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认为要先发展经济,才能发展社会主义,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就单看这些作品,可以说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理论家了。读他的作品轻松愉快,又能充分理解。

  邓小平的文章很实际,他是在十年**之后思想混乱、经济萧条之际,根据这些现实国情,把自己的意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发表出来,这些意见现在看来可能理所当然,可在当时真可算的上是石破天惊了。在改革开始之前,他还写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思想进行自己的解读,这样解开了左倾主义者的思想包袱,也统一稳定了全国思想,消除了改革可能带来的一些混乱。作为改革的总设计师,他又根据改革中现实

  情况,见招拆招,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因而,小平同志的文章实用观很强,语言口语化,其中很多独特观点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想了解中国,他的文章不可不读。

  江总的文章就开始变成死板的官样文章了,比八股还无聊,最可怕的是,这些无聊至极的文章还要全国党员去、体悟,唉,可怜的干部!他的文章不能确定是否出自其本人,阅读时只需看小标题和段首句就可,其它的就是对这几句的反复翻译。但可喜的是江总的书还不是最无聊的,胡BOSS的书延承并发展了中国的官样文章,评价他的文章是味同嚼蜡都是高估了。不过这些文章也不是出自亲笔,这也不算是对他的不敬了,这些以胡BOSS为名发表的文章只用看标题就行了,浏览小标题就是浪费时间。

  总的来说,我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很赞同的,我认为他的哲学符合人类的科学。而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我不太了解,就不敢胡乱评价了。

篇五: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tle>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百度文库

  论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算不算一种信仰?为什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宗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威力似乎具有比马克思主义更大的吸引力?

  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一种可供大众信仰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信仰,是一种具有严密科学性、可以研究并且不断发展创新的信仰,因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与信仰的有机统一。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把它看作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体:既坚信并践行它,又研究并创新它。马克思主义不仅可以作为信仰,而且是一切信仰中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人文性、最具有历史性又最具有未来性、最具有现实性又最具有理想性、最具有切近性又最具有终极性、最具有个体性又最具有人类性(集体性、社会性)、因而是最具有博爱通达自由幸福之本性的信仰!与一切宗教一样都是信仰,但与一切宗教有本质不同,它不只是信仰,或者说它的信仰基础和目标不是虚幻的而是现实的、不是纯粹精神的,而且也是物质的……。如此高级的信仰——关于信仰的信仰,的确又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到各种非信仰的挑战和冲击——与宗教信仰相比,它似乎没有磁石般的吸引力、没有深入骨髓的魅力、通彻灵魂的渗透力,以及各种形式主义的和表里不一的变种。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信仰,而且是惟一正确的信仰。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信仰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特征,又是把全世界无产阶

  级团结在同一目标下艰苦奋斗的原因。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崭新的科学信仰,它的科学性首先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是科学真理,将真理与信仰统一起来成为完备的信仰;其次,共产主义信仰是揭开人类命运神秘面纱的现实信仰。任何信仰都内在地关照人的利益,只有将信仰同人们的现实利益联系起来,才会唤起人们理解真理和相信真理;再次,共产主义信仰是摆脱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和自我麻醉的崇高信仰,它以尊重人的能动性为前提,以人人都得到自由、充分、全面发展为目标;最后,共产主义信仰是使人类敢于面对现实,主动开创未来的积极信念,信仰作为一种价值追求,是指向未来的。

  信仰的作用是巨大的,科学信仰教育是必要的。卡耐基说:“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如同一艘没有航标的生命之舟,他不知道自己将驶向何方”。可见,信仰给人指出了目标和方向。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我们大学生树立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决心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就会在现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自觉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建设四化的本领,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内化为完善自我的不竭动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纲,纲举目张,抓住中心,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我们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样才能不断的完善自我,达到自我价值的最大体现。

篇六: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tle>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百度文库

  国开(电大)专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基于网络终结性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国开电大学员基于网络的终结性考试专用资料。

  试题: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思主义?

  答: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也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大学生只有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才能真正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一、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爬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人们观察世界、分析问题的有力思想武器。

  二、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主义不仅致力于科学地“解释世界”,而且致力于积极地“改变世界”。170年来,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由科学理论转变为社会实践。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深刻改变着人类历史的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社会主义具有光明的未来。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的文明进步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持久生命力。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中叶。作为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排斥而且最能够吸收、提炼人类创造的一切科学知识和文明成果,并将其运用于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既引发了中华文明的深刻变革,也走过了一个逐步中国化的过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导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就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背离或放奔马克思主义,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最重要的是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确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准确把握时代发展潮流,以科学的理想信念指引人生前进的道路和方向。

篇七: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tle>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及信仰它的理由-百度文库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及信仰它的理由

  学号1123219班级11232潘凤玲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是我们的行动指南,它与时俱进,科学创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主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人类关于自然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

  而我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理由不仅仅是因为它严谨科学理论,更为了它所为我展现的美好生活和幸福未来。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美好理想,马克思主义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它是我们构建共同理念和精神支柱的现实基础。其他任何理论都无法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影响相比,无论是西方自由主义,还是儒学或是什么宗教都不能够充当这一重任。这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仍不可或缺,仍有其重要的适用性。

  最后,更直观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化、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正一点点随着中国的发展构建起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已被进一步深化,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还在不断的完善、发展着,既然它在进步,那么存在的总是合理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因为适应现在的社会,所以它才会依旧存在,并且立于不可替代的位置之上。它值得我信仰,值得我期待。

篇八: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tle>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百度文库

  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2011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陈奎元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正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立党立国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建设,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和人民。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不搞教条主义,但是不能丢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在学习借鉴的名义下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多元化并不是我们的发明,一向标榜信仰自由的美国,在思想文化上就是反对多元化的,他们的主流文化、他们崇尚的美国精神是不容置疑的。美国国会曾多次讨论双语教学的问题,但时至今日始终没有通过把西班牙语作为第二种全国通用语言的议案。最近,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的领导人宣布,在他们的国家“多元化已经结束”,甚至说“多元化已经死亡”。德国政府要求加入本国的移民要讲德语,融入德国的主流文化,接受他们的价值观。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提出了差不多同样的要求。这个现象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反对多元化的立场及其政策。

  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同时主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种尊重和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没有边际?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哪些是可以包容的,哪些是必须反对的,应当有明确的界限,有所界定。包容多样是为了促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

  繁荣。“包容”的含义一个是“包涵”,一个是“容纳”。包容的精义是发扬民主,博采众长,但不能允许挑战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和根本制度。“包容”不能变成被“掉包”,如果马克思主义被掉了包,偷换成“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就会改变。因此,“包容”无论如何不能变成掉包,不能在不知不觉中丢掉自己的灵魂。我们常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这个语言,这主要是指国际政治和社会制度而言。其实美国与西方的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并非是浑然一体,美国文化也并不等同于西方文化。我们提防西化的侵蚀,着眼点并不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文化传承,而是图谋重建世界秩序的当代美国的政治文化。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是抵御西化图谋的根本保障,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思想理论战线的首要问题。

  一、信仰马克思主义

  从发表《共产党宣言》到现在,马克思主义光照人间一百六十多年。当今世界与马克思在世时已有很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过时了还是没有过时?我们党是否依然信仰、坚持和奉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及其理论体系?我认为这是毫无疑义的!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因为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探索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灭亡基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如何实现自身解放,进而解放全人类规律的科学。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只要还存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就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内在矛盾的思想武器和工具,也是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矛盾的理论指南和方法。剩余价

  值理论、唯物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其他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它仍然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先进分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又叫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要社会主义还没有完成历史使命,还没有实现真正公平合理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没有完结。目前,在世界上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俱在,马克思主义是认识这两种社会制度本质的理论指南。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矛盾,如何解决基本矛盾中的对立方面既互相适应又互相矛盾的问题,如何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需要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放弃唯物史观的指导,就不能清楚地认识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也解决不好反映基本矛盾的各种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基本矛盾的认识和把握,应当注意矛盾的运动和变化,防止认识的停顿和偏于一隅。例如:关于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这个观点在新的历史时期贡献极大。但不能认为发展生产力是唯一需要关心和致力的事业。发展生产力与建立、完善生产关系是不能分割的。发展生产力与关怀生产者、劳动者的利益都是须臾不可松懈、不可脱节的要务。又如:关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只要管好上层建筑,只要保持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方面无论发生何种变化,出现什么偏差,只要下个决心就可以纠正。实践证明这是办不到的。靠行政命令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不可能改变市场经济某些固有的规则、关系及其后果,经济基础归根结底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十多年来发生了巨变,从所有制、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到分配关系,都发生了甚大的变化。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界限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看不清这种变化,就难以了解和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二种说法:上层建筑要顺其自然、被动地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唯物史观认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适应又有不适应。一般地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同时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的反作用,它不但在与经济基础相一致的时候具有巩固和保护经济基础的属性,还有对经济基础中不相适应的部分、不相适应的状况进行修正和改善的功能。这就是国家政权、政府通过制定和实行适当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保护和扩展自己的经济基础的职能。在发生社会革命的时期,上层建筑还有扫除旧的经济基础、确立新经济基础主导地位的使命和作用。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中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什么变化,面对经济基础发生的变化,上层建筑应当如何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如何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如果只讲随着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漠视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甚至于转弯抹角地削弱它,社会主义的事业只能落败而不可能成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站在忧党忧国的立场上,认真研究上述问题。

  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及其社会制度压不倒马克思主义,也压不倒社会主义。为什么有人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发生了动摇?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是,冷战结束后,一些人觉得世界趋同的时代已经到来,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已经成了“历史的终点”,即人类最后一个社会形态,这种思想回到了黑格尔、杜林、欧洲启蒙思想家曾经宣扬的“历史终点”、“终极社会”、“理性王国”的窠臼,说来说去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产物。历史车轮没有在20世纪停止转动,美苏冷战结束不过10年的时间,美国便从单边霸权的高峰跌落。曾经发表“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幡然省悟,声明历史并没有走

  到终点,美国制度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前不久,福山发表文章指出,美国没有什么可以教中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社会主义是前程无量的事业,没有哪一种资产阶级理论和资产阶级学派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历经一百五六十年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和历史理论等各个领域都站在时代的高峰,就在于它的科学性。当初,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没有任何权力强制别人信仰自己的思想,就是靠真理的力量,他们的声音才传播到全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人类世界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

  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站在了社会科学的制高点上,虽然这个制高点并非不可逾越,但是迄今为止它依然是社会科学的高峰。同时,马克思主义也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资产阶级的学者在科学上扳不倒马克思主义,就在道义上做文章,诋毁马克思主义只讲斗争不讲人道主义,而他们自诩是不加区别地爱天下所有的人。马克思主义是为劳动人民谋解放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是光明正大的理论,是启迪工人阶级认识自己历史地位,寻求社会公平的思想武器,它反对用空洞的“博爱”、“人道”掩饰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追求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解放。这种理论与那些粉饰剥削制度、麻痹劳动人民自觉意识的理论究竟孰善孰恶是一目了然的。马克思主义不讲抽象的人权,主张建立实现人人权利平等的现实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所谓“人权”就不可能是公正、平等的权利。我们党进行革命斗争就是为在三座大山压迫之下的中国劳动人民争人权,在全世界为中国人民争人权。正因为我们党的理想和信仰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才能心甘情愿地为革命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和家庭。许多人

  知道自己没有机会看到共产主义实现的那一天。但是,他们相信人类最终会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之奋斗。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取的,今天的共产党员要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系统的科学理论,是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下功夫学习才能理解它的真谛,才能应用它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19世纪欧洲工人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实践基础。但是,工人阶级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也不能自发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克敌制胜,只有在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实践。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广大党员、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不用学习就能够自发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学好马克思主义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全党开展学习运动,提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现在我们党执政了几十年,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业人员就有成千上万人。按常理来说,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理论领域应当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强大的影响力,但在事实上,并不能这样乐观,在世纪之交,当社会主义在全世界陷入低潮之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被淡化、边缘化的情景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现在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不下功夫读马克思主义的书。我们的党是执政六十多年的

  党,大量的党员既没有经过革命斗争的考验,又不读马列著作,说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就没有根据。自己不知道马克思主义讲些什么道理,听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心里没有底,就可能随声附和;当别人说马克思主义过时的时候,你不知道它有没有过时;当有人搬用西方当代的某些理论观点,说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你也分不清楚它是篡改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些问题怎样解决?只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分清真假马克思主义。我们有时听到一些干部、学者作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发言或报告,感觉似是而非,追根溯源就在于讲话者自身底气不足。要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下功夫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打下扎实的理论根基。只有这样,才能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划清界限,才能打退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进攻,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魅力,让真理的力量战胜谬误。

  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比欧洲晚了半个多世纪,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间隔73年时间。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时候,全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并立志为之奋斗的人,不过几十人,正是在那几十个先知先觉的革命家带领下,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先进的思想武器,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革命队伍,在短短几十年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在取得全国政权以后立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接着又转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说明:不学习、不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吴邦国同志前不久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动摇。动摇了,不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从谈起,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失去,甚至国家可能陷入内乱的深渊。”他还郑重表明,“中国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他还讲了“六个确保”。吴邦国同志的讲话,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鲜明立场,大家应当认真学习研究。

  社会主义中国经常面临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威胁,必须常怀忧患意识。2008年7月31日,美国国防部发表的《国防战略》中讲到,“美国将继续对中国施压”,“制定一项全面的战略来影响中国的选择”。美国针对中国的全面战略从来没有间断。我国改革、发展、安全各个领域遇到的坎坷和麻烦,背后常常都有美国的影子。中国要走几代人选择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国家的根本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才能确保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工人阶级维护自身权利的思想武器,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保护自己、抵制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理论武器。在冷战后期和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差一点被挤出了世界舞台。在我国的思想理论界,马克思主义也受到前所未有的贬低与排斥。在各种讲坛、媒介和出版、刊物中,颂扬西方理论体系、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暗流非常强劲。中央适时地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于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一项英明的决策,扭转了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的趋势。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遭受严重的挫折与厄运,关键在于原来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队伍发生了极大的分化。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共中央***带头宣扬非马克思主义的“新思维”,丧失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导致苏共在组织上瓦解,在思想上放下武器,丧失了凝聚党心、人心的精神力量,最终失去执政的基础和能力,走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我们党的队伍已经不是经过革命战争洗礼的原班人马。我们党有近8000万党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但是真正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党员,并不占很大的比例。很长时期内,各级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或者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没有下功夫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许多共产党员,包括思想理论战线的工作者,没有认真研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什么地方不好?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是什么?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有些同志将着眼点放在与业务相关的知识上,我认为,对于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着重点应当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在宣传、普及、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下功夫。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我们这样庞大的执政党,如果不用先进的理论统一思想,确立共同的信仰,很难经得起西方文化、宗教和价值观的冲击。

  现在西方文化、宗教在我国城乡广泛地传播,对我们的冲击极大。前不久在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上,一些文艺界委员的发言观点鲜明,体现出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中国文化被西方庸俗文化冲击,传统文化遭到败坏,非常担忧。利用西方主流文化冲击我国的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威胁,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抵制它、批判它。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全党学习、学习、再学习,我认为,这抓住了党自身建设的关键。

  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好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局新近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两套文集是精心选编、精心翻译的最优版本,翻译的水平很高,书也很好看,希望大家认真地读。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章和宪法都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改弦更张,另起炉灶,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新中国建立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我们的不足或者失误,都是因为没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所造成的。

  我国在发展中出现了较多的社会矛盾,这并不奇怪,也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思路和有力的措施去及时解决。当前一个涉及全局的矛盾是分配不

  公,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收入在各种要素中的回报率过低,穷人和富人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社会公平的理论,对在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较长时期强调效率优先,将公平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没有同步,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是当前产生诸多矛盾的主要根源。有一部分劳动人民在改革发展中获益较少,被称之为弱势群体,在思想上有失落感,再加上时而发生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人民群众中易于滋生不满情绪。在国内外有人质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决不能认为这样的问题是无须关注的议论。

  我们常说要有忧患意识,忧患在哪里?除了来自外国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上的威胁,社会主义中国自身的危险在哪里?用什么思想、理论、政策去应对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党中央适时地强调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保障水平,把努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要放在首要的位置,这个着重点至关重要,如果忽视这个问题,就会发生吴邦国同志报告中指出的情况:已有的成果会丧失,而且国家也可能陷入混乱的泥潭。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脱离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大政方针,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思想领域,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的理论工作者没有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听到社会

  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非议,想用一点附加的东西、时髦的语言给马克思主义挣面子,这是不可取的。应该首先还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并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这才是真正捍卫马克思主义。只有学好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对马克思主义最有力的坚持。

  当前,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深陷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的帝国霸权衰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去年12月18日,亨利·基辛格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美国的衰落》,他在文中写到,“最后一个剩余的超级大国——不久前欧洲政治家还这样形容美国,今天已经不能这样说了。①美国已经不再占据统治地位,它不能再单独进行政治领导,它只是一个复杂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引力的中心已经转移到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

  美国现在还是世界第一强国,并且会继续在全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是它已经从冷战时期的高峰跌落,不可逆转地失去了独领世界潮流的能力。世界多极化不会一帆风顺,但是由多极化取代单极世界的潮流不可阻挡。

  当前的经济危机和美国霸权的衰落,世界格局的变动和调整非常明显、非常深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要抓住机会,展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现在是对马克思主义加深认识、加强传播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也是被世界人民瞩目的时期。希望中国的广大马克思主义学者,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

  ①

  《参考消息》2011年1月6日。(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篇九: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tle>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百度文库

  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进行以“改变世界”为目的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必然选择,也是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阶级第一次具有了阶级意识,成为自己解放自己的历史主体。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在内的历史活动,本质上是人民群众的事业。然而,人民群众要真正成为历史主体,自己解放自己,是在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才成为可能的。这不但是因为这个时候才具备了实现解放的客观历史条件,而且是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才具备认识本阶级地位和解放条件的历史主体条件。但是,工人阶级并非天生就能做到这一点。只有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工人阶级才获得了本阶级的阶级意识,由自在阶级上升为自为阶级。其原因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资产阶级民主形式下,“只要被压迫阶级——在这里就是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到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个阶级的大多数人就仍将承认现存的社会秩序是唯一可能的秩序,而在政治上成为资本家阶级的尾巴,构成它的极左翼。”因此,工人阶级要自己解放自己

  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这是理性的认识,也是历史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具有根本指导地位,是因为它既符合客观实际,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有机统一。科学的理论,不仅能客观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揭示出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马克思主义正是这样的科学理论,它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总之,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种思想、一种理论是否具有广泛的价值合理性,要看它所追求的是多数人的利益还是少数人的利益。马克思主义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工人阶级运动登上历史舞台的,这是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地位、历史使命而成为一个有觉悟的阶级的标志。工人阶级的特殊历史地位,决定了它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是用自由人的联合体代替阶级对立的社会,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利益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工人阶级运动是绝大多数人参与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马克思被评为“千年伟人”说明了什么?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将马克思的理论贡献概括为两个伟大发现:即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剥削的秘密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的特殊规律。这两个伟大发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石。马克思的理论力量和逻辑力量正是体现在他的这些基本思想上,并且赢得了千千万万人的尊重和敬仰。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会越来越发现它的真理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在坚持、发展、研究、创新中才能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前进。如果否定或曲解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思想,或者离开坚持片面地谈发展,不仅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且必然导致对马克思主义要义的背离而貌合神离

  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认同有不同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社会主义政党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或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为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二是西方的工人阶级政党和左翼学者把经过自己解释的马克思学说作为行动的理论依据(如法共为代表的“新共产主义”),用马克思的学说批评当代资本主义,构建未来

  的理想社会;三是为数众多的国外资产阶级学者,把马克思的学说作为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加以接受,他们有的以马克思的学术思想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有的把马克思学说作为自己的研究方法,用以科学研究和观察当今世界。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得到比较普遍认同,并且被评为“千年伟人”,列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首,充分说明他的理论贡献和学术思想在知识界发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同时不要忘记,广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同马克思主义有着天然联系,一旦他们掌握了这个精神武器,立刻就会变成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还活着”“当今世界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这些活动充分地表明,为了认识和解决当今世界诸多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人们又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中去寻找思想武器,说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依然在照耀着人类社会的前程。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们,更应该珍惜马克思为我们提供的这些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把马克思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表现在哪里?一、表现在科学发展观是历史和现实、国内国际发展实践的正确总结,并经得起发展实践的反复检验;

  二、表现在科学发展观是以科学的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根基的;

  三、表现在科学发展观是同一切迷信、唯心主义现象不相容的。

  科学发展观所讲的科学不仅是指关于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而且也是在发展问题上体现出来的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种科学的态度就是对原有的理论、经验不盲目尊崇,对别人的经验模式不照搬照抄,而是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追求卓越。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现实依据上。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以后,我国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人的思想发生深刻变化,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许多的新课题新矛盾,出现了一些阶段性特征。生产力迅速发展,但人口与环境、资源的关系愈发紧张;

  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初步确立,但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城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群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增强,影响社会稳定的风险因素增多;文化日益繁荣,但人口素质提高相对缓慢,人口素质落后于现代化进程的问题比较突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民生问题比较突出;和平环境有利于发展,但综合国力竞争日趋加剧,影响我国安全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等等。我们的党中央,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体现了时代精神,实现了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和发展内涵的进一步拓展:更加注重发展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更加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的全面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等等.第二、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价值取向上

  从以物为中心的单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到以人为中心的综合发展观是人类社会在发展观上的一大进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志人类对发展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是发展的核心,这就把发展的价值维度提到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

  化需要在不断地增长,发展不足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成为第一要义,其根源在于发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的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人为本”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目标。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极不平衡,发展依然是硬道理,我们仍然要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的、核心的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是一个漫长的、艰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不断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第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具体发展模式创新要求上

  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观,就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每个主体的发展是在不平衡的条件下进行的,不同实力的主体在发展过程中进行竞争,某些创新因素的出现,使得原有相对平衡不断被打破,所以不同主体要根据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求不断地进行发展方式的调整。

  每个发展主体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既要有开放思维,在更大的系统环境中考虑自身的发展,也要根据自己的独特条件,不断地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

  第四、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根本方法上

  整体性思维和整体性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运用于解决发展问题,就是“统筹兼顾”。统筹兼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由于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利益冲突,在一些国家利益冲突往往导致社会内部的激烈对抗冲突,甚至导致社会分裂和倒退。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势在于能够实现各方面利益的统筹兼顾。统筹兼顾,就是要从整体的角度把握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局部以及这些局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谋求发展时统一考虑这些局部的实际情况和要求,兼顾到各个局部和每个局部的各个方面,从而形成能够代表各个局部要求的整体发展合力和共同价值取向,使各个局部在实现整体发展中各得其所。

  所谓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在工作中做到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统筹谋划、兼顾全面,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科学发展观强调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有什么意义?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什么是共同富裕?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赋予共同富裕以科学的内涵。在共同富裕这个概念中,“富裕”反映了社会对财富的拥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共同”则反映了社会成员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是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集中体现。共同富裕包含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特质,从质的规定性上确定了共同富裕的社会理想地位,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和奋斗目标。

  共同富裕思想表明: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发展生产力,离开了就会导致两极分化;也不能离开发展生产力讲共同富裕,离开了就会导致共同贫困。可见,共同富裕的实现前提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坚持社会主义,防止两极分化,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牢固的政治保障。

  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但那是永远也不可能,我们只能不断的把最低层人的的收入一路一路的提上去,只能在渐断的缩小差距,这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世界大同,才能真正的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必须重视农村问题,只有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摆在经济建设工作中心,国家和人民应为农村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必须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从实际出发看问题,办事情!共同富裕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提高自主创新,创立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意义?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我们这一代人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学院作为科技国家队,必须在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中起到火车头作用,必须要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安全不断贡献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一流的创新人才和系统前瞻的科学思想。

  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并实现系统集成创新,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方针,是我国半个多世纪科技事业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总结,是面向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抉择,必须贯穿于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全过程。这一方针的核心是自主创新,关键是重点跨越。重点跨越和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致的,对涉及国计民生的要重点突破,没有优势的要创造优势。支撑发展强调了科技发展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瓶颈问题,支撑人口健康和生态安全,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支撑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支撑国家安全。

  如何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分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的能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二是建立失业保险与促进就业联动机制,完善失业保险制度。

  三是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和落实工伤保险政策和标准,推进各类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

  四是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

  五是规范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和监管。加强社会保障服务管理能力建设。

  六是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标准。

  七是建立城乡医疗救助制度,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农村特困户和五保供养对象纳入救助范围。完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特别是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制度。

  八是鼓励开展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支持志愿服务活动并实现制度化。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社会保障制度顺利运行的基础,而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与完善状况又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

  当然,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不切实际地追求社会保障的高水平、高标准。当前,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一方面有利于扶助困难群众,缩小贫富差距,化解社会矛盾,增强凝聚力,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有利于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全体社会成员实实在在地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如何健全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由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其受益对象应是包括农村居民在内的全体公民,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重点是要构建覆盖城乡贫困人口的全国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将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应运用国家财政、民间和市场资源推进各项公共社会福利,发展优抚安置和各种补充保障事业,从而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完善以社会救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构建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更应重视社会救助。一是要完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目前,多数城市已基本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进一步完善城市社会救助制度。而农村社会救助目前大多只限于对五保户、特困户的救助和灾害救助。完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也应着手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二是要完善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学生的资助制度。从国际社会来看,许多国家对学生免费提供基础教育,并对贫困学生的高等教育提供资助,这样有利于消除贫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三是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对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探索基金保值增值办法和途径;对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按照“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的原则,建立个人账户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四是尽快构建覆盖全社会成员的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城乡居民疾病医疗保障问题。目前,国家已出台一系列政策将符合条件的城镇各类从业人员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但是在医疗保险的管理和服务的办法和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在农村,可以探索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患病的农村困难群众进行医疗救助。此外,建立重大公共传染疾病的防治保障制度,也是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三,要处理好几个重要关系:一是处理好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二要处理好社会保障与就业的关系。如

  果劳动者能够充分就业,且其收入都能达到或超过自身的基本生活水平,那么社会保障的压力就小;反之,社会保障的压力就大。三要处理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政府与市场关系,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要引入市场机制。政府应加快社会保障相关法律的立法进程,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探索参与社会保障的多种形式。

  为什么说抗震救灾斗争彰显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不惜一切救死扶伤,尽其所能帮助受灾群众,多种方式表达爱心,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目标和价值标准。胡***、温总理想灾区人民之所想、急灾区人民之所急,树立了以人为本、关怀人民的楷模,感动和教育了广大群众。灾区内外,同胞情深。一句“我下岗了,出不了钱,就出点血吧”,“爱的奉献”催人泪下。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可爱的人民,他们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同胞的精神风貌,表现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水准,有力地证明他们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守望者和承载者。抗震救灾的实践还表明,生命至上、权利平等、人道精神、公民意识等,始终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品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些精神品质在抗震救灾中的彰显,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自觉行动的必然结果。

  抗震救灾,是在和平年代、发展时期所经历的一场特殊的“战争”。没有炮火连天、枪林弹雨,但要在巨石滚滚的险情突进中,在近5000米高空的拼死伞降中,在极限地形、极限气候、极限操纵的驾机飞行中,随时准备献出生命。震中就是战场,灾区就是前线,抢险救援大军冲进灾区,全国人民支援灾区,有如打一场抗震救灾的人民战争。那些普普通通的党员群众,在救灾中展现了一颗颗高尚而坚强的心灵,表现出无私而动人的情操;那些“80后”、“90后”青年,热血沸腾、激情迸发,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尽心尽责、默默奉献,构成了军队和志愿者队伍的生力军;那些平时加班加点、昼夜载客的成都“的哥”、“的姐”,震后如潮水般涌向都江堰等地,义务抢运伤员……他们在抗震救灾中共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要求

  这次中华民族在汶川大地震面前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是对民族凝聚力的又一次考验,“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奋进的行动,又一次以雄辩的事实向全世界昭示:以民族精神凝聚起来的民族,具有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精神力量。它在关键时刻起着力扶危局的作用,正如人们所表达的心声:“地动天不塌!这是因为,在我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国家的脊梁。有了民族凝聚力,一个国家就能挺起脊梁,不为任何困难和灾难所压倒。在前进的道路上,尽管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甚至存在许多人力所无法征服的自然灾害,但都不会压

  答案补充

  垮我们的民族。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是维系中华民族、凝聚炎黄子孙的坚强力量,也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强大的内在动力民族凝聚力是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为了人民的生命,我们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民族凝聚力又可化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全国大团结、大协作精神。今天,在我们身边同样在演绎着一个个手拉手、心连心,团结拼搏奔未来的感人故事。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现状是残酷的,但全国军民对灾区的火速支援,特别是帮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人温暖、令人赞叹。正是这种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

  抚今追昔,浮想联翩。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屡经艰难困苦和外侮内辱中,不断磨砺,沉淀升华,薪火相传,孕育成了历久不衰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极其宝贵的精神,包括爱国主义精神、不畏艰险精神、自强不息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在新中国

  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植根于华夏大地的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发扬光大,更加熠熠生辉。特别是在这次空前的抗震救灾斗争中,处处闪耀着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辉。

  针对爱国、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坚强乐观、无私奉献的精神来评述.

  灾难后如何发扬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将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最重要的工作精神之一,更加积极地投身于工作中去。其次,要有肯吃苦、永不言弃的奋斗精神。我们要把抗震救灾中绝不轻言放弃的持续奋斗精神发扬到我们的日常工作中来,坚定信心,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再次,要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心态。我们是千千万万普通人的一员,我们多数人的一生平凡而渺小,穷尽个人的一生所做的事是非常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将有限的力量团结起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先有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有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一切为祖国,为人民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去学习。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精神,无疑更具有现实意义。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构建和谐社会应突出解决的重点是什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努力协调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要达到各个社会阶层“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目标,真正实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要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二是化解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坚定地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矛盾,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三是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保障不同阶层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要广开门路,加大措施,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四是推进社会公平,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问题,逐步实现各阶层人民之间的共同富裕。

  针对社会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该采取怎样的措施?1、加快经济发展,增加人民收入,缩小贫富差距

  2、加快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3、加强法治建设,维护社会治安

  4、做好物质文明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统一

  5、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

  6、解决居民住房难、看病难、上学难问题

  7、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

  8、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培养文明意识

  一要在改善民生问题上取得长足进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根本之策,是改善民生。实事求是的说,人民群众关心重大政治问题、发展战略问题,更关心就业、社保、教育、医疗、住房等切实利益问题。

篇十: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tle>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意义-百度文库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意义

  作者:米克巴农·艾克拉木

  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02期

  摘

  要: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在新疆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这也是新疆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保证。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与抵御“三股势力”分裂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重要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293-02

  要树立正确的信仰,我们就要弄清楚何为信仰,还要明白哪种信仰是正确的。说到信仰,大家或许在大脑里就会与宗教联系起来,因为在大多数人头脑里信仰就是指宗教信仰,那么究竟何为宗教,何为信仰呢?信仰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生活方式,是人们对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观念体系的信奉和遵行。而我们日常谈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是我们正确的选择。在新疆的大学生当中,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并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对我国今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国家的长治久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内涵

  信仰是人生的“主心骨”。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思想、主义极端尊崇和信服,并把它奉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行为准则,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宗教是指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而宗教信仰,是指信奉某种特定宗教的人们对所信仰的神圣对象(包括特定的教理教义等),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这种思想信念和全身心的皈依表现和贯穿于特定的宗教仪式和宗教活动中,并用来指导和规范自己在世俗社会中的行为。它也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它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信仰,是科学的、现实的、健全的、崇高的信仰。它的产生是人类信仰史上的伟大变革,彻底改变了人类信仰的面貌,代表了人类信仰发展的方向。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意义

  作为新疆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新疆是少数民族聚集区,民族的分布呈现多样形式,并且存在多种宗教形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建设社会的主体力量之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保证。只有引导新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保证新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世界上最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信仰。恩格斯曾告诫说“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是一种“误解”,马克思主义的一切理论观点都以事实为主要的依据,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它必须要求理论要随着实际生活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变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现实的、健全的、崇高的信仰,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人生观及价值观。邓小平曾经说过: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1]44。学生们的精神信仰是极其重要的,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学来说那就更加重要了。对于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新疆来说,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大学生必须要做的第一件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和奋斗旗帜,是迄今为止人类信仰史上最伟大的信仰。是我们要坚定的信仰,在全面贯彻和加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阶段,为了保护新疆社会发展和稳定,少数民族大学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意义。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和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保证

  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在新疆世居的民族有十三个,民族呈现多样性,并且存在多种宗教形式。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也是建设新疆的主体力量。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希望,只有培养大学生才能够保证我们下一代的繁荣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将他们培养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新疆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确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也是新疆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保证。大学生只有把个人发展与这一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做到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勤奋读书,勇于实践,不断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文化素质,最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培养社会事业接班人的根本保证

  大学生是社会中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我国众多人口中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数成员,在新疆那更是少之又少,尤其是在南疆地区受教育的人相对较少。大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知识,培养了素质,自觉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因此说大学生是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大学生只有把个人发展与这一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努力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勤于读书,勇于实践,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文化素质,最终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与抵御“三股势力”分裂活动的需要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新疆发生的暴乱和恐怖事件几乎都是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策划所制造的,“三股势力”就是利用宗教意识和民族意识来煽动群众,进一步制造社会动乱,进行武装暴乱,这就直接影响了新疆社会稳定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在新疆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信仰观来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分裂活动,这也是作为受到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的一个正确的价值取向,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加强思想上的教育,要在思想上筑起“反渗透”、“反颠覆”的防线,要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教育。作为当代大学生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武装头脑,并且要把党和国家的政策统一起来,并且努力运用于实践当中,进一步使我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要明确自己的立场,要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分裂活动,因此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必须坚持的信仰。

  三、小结

  新疆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新疆的社会发展,要使新疆能有快速的发展,必须依靠新疆的高素质人才。大学生作为高素质人才的主力军起到了主导作用,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是这个主导力量的领头军,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新疆大学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同时又是一种科学的信仰。大学生只有把个人发展与这一共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找准自己的人生定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做到“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勤于读书,勇于实践,努力提升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政治文化素质,最终能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及可靠接班人。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根本保证。同时也是新疆社会稳定发展和现代化发展的根本保障。马克思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根本信仰,马克思主义也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作为大学生,我们始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动摇,要明确自己坚定的立场,要坚决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和“三股势力”的分裂活动,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保证新疆大学生有着正确的思想意识方向。当代大学生要加强思想上的教育,就要求我们大学生要在思想上筑起“反渗透”、“反颠覆”的防线,要坚持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和文化观教育。从而进一步提升我们大学生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信仰,因此,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新疆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

  参考文献:

  [1]倪培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1).[2]刘丽娟.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再认识[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9,(2).[3]杨海英.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3,(6)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4]艾耐吐拉·哈力克,艾克拜尔·吾斯曼.抵御宗教渗透是稳定发展的关键[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3).[5]杨征.论新疆民族分裂主义“三股势力”的反动性[J].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2).[6]赵爽.在新疆高校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中教育的几点认识[J].新西部,2012,(2).

篇十一: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le>马克思主义读后感1000字-百度文库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1000字

  马克思主义范文1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矗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玻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马克思主义读后感范文2

  在复习马原时,我才第一次较为认真地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因而有幸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我个人知识水平而言,我觉得他的哲学还是很符合客观规律的,这激发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再加上生活在一个据说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政党领导下的国家,被众多的自称是为最广大人民利益服务的共产党员带领走向传说中无比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我不得不对这泛滥的而又神秘的马克思主义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原着选读》类的书一般都涵括了马克思、恩格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当家的胡BOSS的着作。我读的这一本有点不一般,它没有包括斯大林的着作,不过鉴于他已经被二十大打倒,没有他也就无所谓了。读完这本书后,我对这些革命家的写作风格有了很直观的感受。

  马克思与恩格思的文章言简意赅,理论性极强,具有鲜明的攻击性和批判性,理解他们的作品需要一定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基础(主要是西方的),由于我在这些方面还有所欠缺,所以读起来十分吃力,耗时长却没有完全理解。

  列宁的文章主要是对两位思想先驱者的作品的诠释,不过不得不说,他的诠释比原着更理论,读他的文章就好像在读康德的哲学着作,晦涩难懂。列宁先生的作品在我看来,比较适合作研究文献,而不适宜作阅读材料。

  毛泽东的文章是我最喜欢的,语言通俗易懂,举例丰富洽当,联系中国实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解读、宣扬。他的《认识论》、《实践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更深入的理解,我们的马原课本上关于矛盾论,辩证法,实践论等讲述都取自他老人家的着作。他的其它作品,如《新民主主义论》、《论十大关系》等,针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很多富有指导性的意见,他同样也认识到经济的重要性,认为要先发展经济,才能发展社会主义,这是我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就单看这些作品,可以说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和理论家了。读他的作品轻松愉快,又能充分理解。

  邓小平的文章很实际,他是在十年**之后思想混乱、经济萧条之际,根据这些现实国情,把自己的意见用比较通俗的语言发表出来,这些意见现在看来可能理所当然,可在当时真可算的上是石破天惊了。在改革开始之前,他还写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思想进行自己的解读,这样解开了左倾主义者的思想包袱,也统一稳定了全国思想,消除了改革可能带来的一些混乱。作为改革的总设计师,他又根据改革中现实

  情况,见招拆招,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意见。因而,小平同志的文章实用观很强,语言口语化,其中很多独特观点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想了解中国,他的文章不可不读。

  江总的文章就开始变成死板的官样文章了,比八股还无聊,最可怕的是,这些无聊至极的文章还要全国党员去、体悟,唉,可怜的干部!他的文章不能确定是否出自其本人,阅读时只需看小标题和段首句就可,其它的就是对这几句的反复翻译。但可喜的是江总的书还不是最无聊的,胡BOSS的书延承并发展了中国的官样文章,评价他的文章是味同嚼蜡都是高估了。不过这些文章也不是出自亲笔,这也不算是对他的不敬了,这些以胡BOSS为名发表的文章只用看标题就行了,浏览小标题就是浪费时间。

  总的来说,我对马克思主义中的科学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很赞同的,我认为他的哲学符合人类的科学。而对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我不太了解,就不敢胡乱评价了。

篇十二: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le>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讲稿-百度文库

  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讲稿

  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讲稿

  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剩余全文85.49%)

  加载中,请稍后

篇十三: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le>浅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必要性-百度文库

  浅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必要性

  摘

  要:

  信仰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社会信仰,也是当前唯一正确科学的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让大学生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本文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本质特点角度,来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系列信仰问题、阐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质特点

  马克思主义信仰

  人不能没有信仰,正如克莱尔所说,“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人存在的前提是精神上的自由,没有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就不能成为人。"人们追求信仰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追求生存意义的过程,然而,人类在追求生存意义的同时,却不自觉得使自己陷入“二律背反”(二律悖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的困境,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把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整体追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冲突展现为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之中,并提出人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建立人类理想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科学的信仰,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很多同学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崇尚所谓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势在必行。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决定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智性

  培根曾说:“真理的探求,真理的认识,真理的信仰乃是人性中的最优之点",可见对于真理的追求乃是世人不断追求的目标.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更应该自觉地将追求真理视为己任,而这一追求的过程需要信仰的支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推崇真理的能力是点燃信仰的火花”,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如果不以科学为基础,它就是不可信的,而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信仰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是科学真理,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信仰科学,信仰真理。因此说,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理智的选择.

  在如今物欲横流,浮华喧嚣的社会,许多的大学生在人潮中迷失了方向,表现出迷茫、困惑、忧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出现信仰的非理性化和非科学化。卡耐基说:“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大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激情与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追求真理性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坚持马

  克思信仰的理智性。

  对普遍真理的知识的崇拜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意义”的依赖和心灵的安慰,人们仍生活在诸如“意义的丧失”、“生存的危机”当中。即使是大物理学家、大数学家,他们能够掌握现象世界的所有规律,也时常不能完全理解人的存在到底是怎么回事。反思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注重加强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理论素养的培养,帮助我们周围的那些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同学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

  “科学”,而不仅仅是人们信奉的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理智的选择.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性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名言深刻地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实践,从而使马克思信仰具有了现实性,更好地激励人们的实践活动。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是将实践渗透到主体的自我意识中去,既从主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又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角度去改变世界,这样就使人从“行动着的活体”变为“行动着的思想者”,从而使人能够有自由的空间审视自我存在的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交集。当前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的危机,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自我”主体地位的缺失,现实与信仰之间的出现断层,而真正的信仰就应该是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引导同学确立人生信仰时,应该重视我们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重视其理性思维的养成,让信仰成为深深扎根于实践的主体内在精神生活选择和理性思考的结果。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要求与理论的互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源于实践,也指导实践,它要求人们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实践活动。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有在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人生信仰的形成来自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社会阅历的沉积,尽管存在着一定的情感或非理性成分,但其基础是客观的人生实践.恩格斯也曾提到过确立信仰的三种基本途径: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

  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大学生,要想成为

  “四有"新人,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工具,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积极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不断的积极的政治追求中获得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感悟。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创新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

  3.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是由它的无产阶级阶级性质决定的。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是我们国家的主导政治信仰.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涌现,政治信仰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动摇的趋势,西方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自由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在大学校园内乘虚而入,大学生出现信仰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主导性信仰地位的下滑,因此要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性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要求我们要加强大学生个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生成引领全社会发展的主导价值性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也只有马克思主义这种为全人类的事业而奋斗的信仰才能够造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代新人,正所谓——“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将引导我们当代青年走出精神的荒漠,找到心灵的绿洲。

  3。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同一切落后的、陈腐的、保守的观念做斗争的情况下,除旧布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品质。对于中国来说,就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对于大学生来讲,就是要求我们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就必须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有创新意识,这就需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大学生的潜在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追求。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征的统一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和创新性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实践的和革命的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它提出的社会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从人的角度来说,它为人确立了一种乐观、积极向上、“不竭创造”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念,是对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决定了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理解,又能为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总而言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卡耐基说:“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如同一艘没有航标的生命之舟,他不知道自己将驶向何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使我们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才能帮助我们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人民出版社,2008。

  [2]

  王敬华。道德选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

  [3]梅萍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4]

  邹千江.冲突与转化:

  中国社会价值的现代性演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5]

  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6]石云霞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十四: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le>浅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必要性-百度文库

  浅谈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必要性

  摘

  要:

  信仰是人类精神现象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社会信仰,也是当前唯一正确科学的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可以让大学生树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符合中国现实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让大学生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本文将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本质特点角度,来分析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一系列信仰问题、阐明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必要性以及相应的对策,从而达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目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质特点

  马克思主义信仰

  人不能没有信仰,正如克莱尔所说,“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人存在的前提是精神上的自由,没有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就不能成为人."人们追求信仰的过程,也就是人们追求生存意义的过程,然而,人类在追求生存意义的同时,却不自觉得使自己陷入“二律背反"(二律悖反(antinomies)是18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提出的哲学基本概念。指双方各自依据普遍承认的原则建立起来的、公认为正确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矛盾冲突。康德认为,由于人类理性认识的辩证性力图超越自己的经验界限去认识物自体,误把宇宙理念当作认识对象,用说明现象的东西去说明它,这就必然产生二律背反)的困境,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把人类个体生命存在的有限性与人类整体追求的无限性的矛盾冲突展现为人类自身的存在方式——实践之中,并提出人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建立人类理想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科学的信仰,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更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信仰者。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危机”,很多同学质疑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崇尚所谓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势在必行。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决定坚信马克思主义的理智性

  培根曾说:“真理的探求,真理的认识,真理的信仰乃是人性中的最优之点”,可见对于真理的追求乃是世人不断追求的目标.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更应该自觉地将追求真理视为己任,而这一追求的过程需要信仰的支撑,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推崇真理的能力是点燃信仰的火花”,一种信仰,一种世界观,如果不以科学为基础,它就是不可信的,而马克思主义与其他信仰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象是科学真理,信仰马克思主义就是信仰科学,信仰真理。因此说,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大学生理智的选择.

  在如今物欲横流,浮华喧嚣的社会,许多的大学生在人潮中迷失了方向,表现出迷茫、困惑、忧虑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出现信仰的非理性化和非科学化。卡耐基说:“你有信仰就年轻,疑惑就年老,岁月使你皮肤起皱,但是失去了热忱,就损伤了灵魂”。大学生追求真理,追求科学的激情与理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追求真理性是一致的,这就决定了大学生坚持马

  克思信仰的理智性。

  对普遍真理的知识的崇拜并不能给人们带来“意义”的依赖和心灵的安慰,人们仍生活在诸如“意义的丧失”、“生存的危机"当中.即使是大物理学家、大数学家,他们能够掌握现象世界的所有规律,也时常不能完全理解人的存在到底是怎么回事。反思我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注重加强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理论素养的培养,帮助我们周围的那些不相信马克思主义、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同学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

  “科学”,而不仅仅是人们信奉的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理智的选择。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实性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名言深刻地折射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本质区别,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精神.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找到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实践,从而使马克思信仰具有了现实性,更好地激励人们的实践活动。

  2。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决定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就是将实践渗透到主体的自我意识中去,既从主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又从客体的本质和规律角度去改变世界,这样就使人从“行动着的活体”变为“行动着的思想者”,从而使人能够有自由的空间审视自我存在的价值,思考人生的意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交集。当前大学生在信仰问题上的危机,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自我”主体地位的缺失,现实与信仰之间的出现断层,而真正的信仰就应该是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因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引导同学确立人生信仰时,应该重视我们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意识,重视其理性思维的养成,让信仰成为深深扎根于实践的主体内在精神生活选择和理性思考的结果。

  2。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要求与理论的互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来源于实践,也指导实践,它要求人们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相连,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的实践活动。

  正如罗曼·罗兰所说,“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有在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人生信仰的形成来自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社会阅历的沉积,尽管存在着一定的情感或非理性成分,但其基础是客观的人生实践。恩格斯也曾提到过确立信仰的三种基本途径: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

  作为祖国的未来和民族希望的大学生,要想成为

  “四有"新人,就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工具,牢固树立实践的观点,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积极改造主观世界,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不断的积极的政治追求中获得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感悟.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创新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性

  3.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是由它的无产阶级阶级性质决定的。我国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必须是我们国家的主导政治信仰。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在国内涌现,政治信仰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动摇的趋势,西方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自由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在大学校园内乘虚而入,大学生出现信仰模糊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家主导性信仰地位的下滑,因此要巩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性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特征要求我们要加强大学生个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生成引领全社会发展的主导价值性政治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而也只有马克思主义这种为全人类的事业而奋斗的信仰才能够造就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一代新人,正所谓——“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也将引导我们当代青年走出精神的荒漠,找到心灵的绿洲。

  3.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同一切落后的、陈腐的、保守的观念做斗争的情况下,除旧布新,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境界。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品质。对于中国来说,就是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对于大学生来讲,就是要求我们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行动。

  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就必须适应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而高素质人才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是有创新意识,这就需要加大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使创新成为大学生的潜在意识,并转化为自觉的追求。

  4.

  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征的统一性决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和创新性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实践的和革命的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它提出的社会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从人的角度来说,它为人确立了一种乐观、积极向上、“不竭创造”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念,是对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决定了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理解,又能为其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总而言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卡耐基说:“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如同一艘没有航标的生命之舟,他不知道自己将驶向何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使我们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才能帮助我们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荆学民.当代中国社会信仰论。人民出版社,2008.[2]

  王敬华.道德选择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0.[3]

  梅萍等。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

  邹千江。冲突与转化:

  中国社会价值的现代性演变。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

  [5]刘建军.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

  石云霞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十五: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le>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讲稿(最新)-百度文库

  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产生、体系及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第三部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贫富差距产生原因

  第四部分:贫富差距过大的后果以及社会危害

  第五部分: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

  第六部分:马克思提前看到了最终经济体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产生、体系及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是其发源地。因为当时英、法,德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它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

  二、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它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即人的解放学。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十分严整而彻底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是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

  第二部分

  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其前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这是

  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它阐明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特点是自由雇佣劳动制,工人的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维持和再生产劳动力而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马克思发现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一天创造的价值同它每天的消耗全然不同。雇佣工人每天除了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以外,还必须额外工作若干小时,马克思称之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称之为“剩余价值”。还对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的分解等等做出科学分析。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家剥削的秘密,成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三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论证了资本主义下生产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性。马克思阐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指出资本积累必然造成社会两极分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对抗更为尖锐。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同资本主义私有制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从而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要让位于社会主义。

  第三部分

  “剩余价值”理论,以及贫富差距产生原因

  剩余价值是指在剥削制度下,被统治阶级剥削的,劳动者所生产的新价值中,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报酬之间的差额,即“由劳动者创造的被资产阶级无偿占有的劳动”。

  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尚处于早期成长阶段,企业规模一般都不大,生产技术手段非常简陋,虽然也曾出现过局部的暂时的过剩现象,但总的来看整个社会生产是短缺的。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所采用的主要的基本手段就是强迫工人长时间高强度地劳动。这种高压手段很自然地引起了工人的抵制,以至反抗。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其基本观点是:

  (1)资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资,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以后,即强迫工人为其长时间地劳动,货币由此转化为资本;

  (2)资本家的全部资本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购买工人的劳动力,称为"可变资本",其价值量在生产过程中是可变的,能通过工人的劳动来增加;另一部分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原材料、燃料等,称为"不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量是不变的,只是将原来的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3)工人的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叫"必要劳动时间",用来再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叫"剩余劳动时间",用来创造新的价值;

  (4)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所创造的新价值,就叫剩余价值;

  (5)剩余价值本来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但是却被资本家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无偿独占,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发财致富的秘密;

  (6)资本家为了加强对工人的剥削,赚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所采取的基本途径有两条,一是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或强迫工人提高劳动强度,绝对地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绝对剩余价值";二是通过技术进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即缩短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种方法叫"相对剩余价值";

  (7)利润、利息、地租以及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服务业等非产业部门职工的收入都是由产业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

  以上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有两条:

  (1)资本家主要通过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的方法来赚取利润;

  (2)只有产业工人的劳动才能创造新价值,其他生产要素以及商业服务业等非生产性行业的职工都不能创造新价值。

  《资本论》中写道,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资本主义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财政收入皆来源于工人及其他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本来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但是却被资本家凭借对企业的所有权无偿独占,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发财致富的秘密。这也是容易造成贫富差距的根本原因。

  第四部分

  贫富差距过大的后果以及社会危害

  贫富差距过大,会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削弱党的执政基础,阻碍经济

  的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会引起政权的更迭。

  一、贫富差距过大,会动摇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削弱党的执政基础。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我们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但事实上已经存在富的越富,贫的越贫的现象。如果听任利益分化不断扩大,就会造成两极分化,这与社会主义本质是相违背的。贫富差距扩大,并在富豪之中混杂部分侵吞改革成果的富者,恶化了分配关系,削弱了政府的凝聚力,加剧了人们各自对社会贡献与所得不相符的矛盾心态。尤其是我国历史上有具有平均主义色彩的传统分配体制,广大群众对收入不公的承受能力是非常脆弱的。过度的贫富悬殊,对于公民心理承受力是一个冲击,造成人们的心理失衡,心理失衡严重将导致仇富、报复社会等行为,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削弱党的执政基础。

  二、贫富差距过大阻碍经济的发展。

  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多数人购买力水平就下降。因为少数人掌握、占有大量的社会财富,而他们边际消费倾向减少,该买的都买了,基本需求已经满足,消费水平在提高到一定程度之后便趋于稳定,消费支出剩余的那部分收入就转化为储蓄。而更多的中低收入群体由于占有社会财富较少,可自由支配收入少,他们虽有较高的消费倾向,但由于手中无钱,也形不成现实的购买力。消费倾向的下降将最终导致有效消费需求不足,从而制约经济的持续增长。

  贫富差距扩大,穷人不得不把有限的钱都用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生活,从而影响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现实支付能力,最终沦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并使弱势群体及其子女的弱势地位固定化、复制化,贫穷被世袭,这将会使这部分人的素质不断下降,进而降低整个社会的总体素质,也必然会影响到国家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三、贫富差距过大影响社会的稳定。

  收入分配领域的社会公平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关系到政权存在的合法性问题。古今中外历史表明,严重的社会不公,明显的两极分化,势必导致社会成员、社会群体和社会阶级之间剧烈的利益矛盾,直至暴力冲突。一旦社会的尖锐利益冲突演化成剧烈的政治冲突,社会和谐就随之失去了制度的保障。因此,任何时代、任何社会为了避免社会动荡,寻求社会安定,都应设法解决社会的分配不公

  问题。

  四、基尼系数过大,贫富差距悬殊甚至会引起政权的更迭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它的经济含义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基尼系数本身只是一种反映,但它说明了深刻的社会背景,0.415是个很值得警惕的数据,这是必须要控制的。如果不加控制,发展到极端就会发生革命,甚至会引起政权的更迭。在中国历史上,因为贫富两极分化而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权更替的例子比比皆是。北大的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经做过大概的估算:明朝末年,李自成揭竿而起时,基尼系数是0.612;清朝,太平天国起义时是0.518;20世纪初,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时是0.513。

  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工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也是绝大多数国家经济增长过程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高速增长的大国,在一定时期出现收入差距的扩大也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一个社会的利益差别和利益分化过度,就会走向利益追求的反面,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危害共同富裕的目标。2017年我国的基尼系数为0.467*,还是处于境界线以上。

  *(引用网络数据,真实性待查)

  第五部分: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中叶就能提及的计划经济理论对单纯的资本主义的批判,以及对现在世界发展的指导意义,这就是我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个宗教信仰吗?不是,它是科学的信仰,它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它本身就是人类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科学,而共产主义运动本身就是认识和改造社会的科学实践体现。资本主义时代资产阶级通过阶级斗争消灭了封建贵族,其思想武器即自然科学取代护佑封建贵族统治的封建神学,而共产主义时代则同样要通过阶级斗争消灭资产阶级,消灭社会神学,让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真正巩固阵地。信奉马克思主义即信奉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的科学,而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要么是基于唯心主义的非科学,即迷信,要么是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的社会认识。它们要么是仰仗神灵,要么是盲从人性,资产阶级依靠主观唯心主义的人性论来维护意识形态的统治,一切其无法解释的问题都归咎人性问题,这与封建贵族将一切不能解决的问题归咎于神灵一样,只是在愚民。这些思潮仰仗资产阶级的统治而存在。他们即便能看到社会的问题,也毫无改造社会的办法。无产阶级则要依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来实现社会革命,以此社会科学为指导来建设共产主义。由此一切唯心的迷妄都不复存在,人们由此才真正能够正确地认识人类社会本身。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但却能够取代宗教。正如科学取代迷信一样,宗教的迷信终究是要消亡的,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信仰终究是要随着共产主义的建立而普遍建立的。

  第六部分:马克思提前看到了最终经济体

  政治经济学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一个关系就是劳资关系。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对抗性矛盾。一个结论就是社会进步。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计划经济。

  只有有序的计划经济,劳动价值才会体现真正价值;只有有序的计划经济,才能缓解劳资关系;只有有序的计划经济,才会将剩余价值完美匹配;只有有序的计划经济,才会缓解对抗性矛盾;只有有序的计划经济,才会使各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第一次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正确的道路,而且为各门科学的发展提供锐利的武器。

篇十六: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le>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草)-百度文库

  首先,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把握方向、明辨是非。

  其次,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获得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提供许多科学的辩证法,正确掌握和应用思维工具。

  第三,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获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素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解决为谁工作的问题,通过学习培养“以为人民服务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四,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获得不断奋斗前行的动力。理想与信念是人不断前行的动力。现阶段,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通中国实际相结合所制定的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激励和指引着全体国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正确处理和学习与工作中的各种矛盾,更能增强不断前行的动力。

  第五,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可以获得伟人的人格魅力。

  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仅要加强基本理论学习而且要注重社会实践锻炼。

  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可以把握方向、明辨是非,可以获得正确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获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政治素质,获得不断奋斗前行的动力,获得伟大的人格魅力,因此,青年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发展的现实需求。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变与不变的统一。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含义,关键在于区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分析具体问题得出的具体结论。要做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丰富自己的历史。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

  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也总结了国际的经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

  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是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就是理论创新。但是并不是任何新的观点、新的思想都是对的,并不是任何“创新”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江泽民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时,都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衡量一下,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看它们是不是正确,站得住站不住。在这个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处理好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上了几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在老师深入浅出、绘声绘色的讲解下,马克思主义这个既神圣又有些抽象的名词渐渐在我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也有了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论有多少纷纭繁杂的学说理论,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迄今为止最科学、最严整、最有生命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使人类真正从蒙昧中睁开眼睛,推动人类意识实现了大觉醒,引导人类社会发生了大变革。马克思的名字始终和工人阶级的事业紧紧相连,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共产党人的伟大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晨曦照在古老的东方,给黑暗的中国带来光明,使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走向自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从被动转为主动。它一经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日出东方,开天辟地,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的耀眼光辉和巨大威力,使越来越多的人崇敬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由此也就产生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态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不同,结果大不同。

  马克思是怎样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的呢?他在自己理论活动的初期就申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他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的“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他终生站在工人阶级争取解放的最前线,但从不对自己不熟悉的斗争指手划脚。在巴黎公社存在的日子里,尽管他对公社的事业十分关注,倾注了最大的热情,但他始终认为,身居伦敦,对巴黎事件的直接参加者发号施令是根本不行的。他终生注视着世界历史发展的新情况,根据科学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补充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马克思最先树起了反对教条主义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位创立者恩格斯,同样是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典范。他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共产党宣言》发表24年后,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实践的发展,《宣言》中的一些观点、一些论述“是不完全的”,有的“已经过时了”;如果可以重写,“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写法”。

  恩格斯撰写的《反社林论》——这部被马克思誉为他和恩格斯理论的“百科全书”——发表八年后,恩格斯在新版序言中说,本书有许多地方是应该修改的,例如“关于理论自然科学的那部分,这里叙述得极其笨拙,有些地方现在本来可以表达得更清楚些。更明确些。……我理应在这里作自我批评。”

  恩格斯满怀信心寄希望于未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很可能我们还差不多处在人类历史的开端,而将来去纠正我们的错误的后代,大概比我们有可能经常以十分轻蔑的态度纠正其认识错误的前代要多得多。”

  列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许可以用列宁的两句话做出概括:“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考虑生动的实际生活,必须考虑现实的确切事实,而不应当抱住昨天的理论不放”。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发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只能同时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的理论已经不适合“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新的历史条件,从而得出社会主义革命在单独一个国家内可能首先取得胜利的结论,并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这种态度出发,列宁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实现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关键性转变,实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

  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表明了我们党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二是必须把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正是毛泽东同志领导全党同曾在党内占统治地位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坚决斗争,在危难中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正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在我们这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国家,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这种坚持和结合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蕴含着极其生动、极其丰富的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宝贵精神财富。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新道路的邓小平同志,为全党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榜样。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空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如果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马克思主义的非凡勇气和政治胆略,领导和支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全面改革。使我们党和国家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他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不懈探索,深入思考,将全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水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从这部历史中,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认识: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的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社会生活总是在不断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程度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孤立地、静止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同生动的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没有出路。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它为认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正确的道路,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它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是一座思想高峰,同时又是我们向新的高峰攀登的阶梯。

  马克思主义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也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才枝繁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巨大威力才能得以发挥;只有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坚持和巩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结论,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我们着重学习的是基本原理和方法,不是终极结论;掌握的是完整体系,不是只言片语;运用的是立场、观点、方法,不是个别观点。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总是把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这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的真正内涵。一句话,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核心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一种思想方法,是一条认识路线,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只要实践在发展,只要社会在进步,只要人类的历史还没有结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永无止境。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根本一条就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能用本本去支配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

  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尊重广大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面向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成就科学理论的根本道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一定要尊重广大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是最讲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践中的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先进性,不仅表现在其时代性上,而且表现在其人民性上。马克思指出:“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与有史以来的任何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人民的解放作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或者抽掉人民、人民的利益,就会抛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问题,而是最现实、最生动、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地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篇十七: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le>2021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讲稿-百度文库

  全文共计5411字

  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讲稿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产生、体系及组成部分

  第二部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第三部分:“剩余价值”理论,以及贫富差距产生原因

  第四部分:贫富差距过大的后果以及社会危害

  第五部分:为什么信仰马克思主义

  第六部分:马克思提前看到了最终经济体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产生、体系及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40年代产生于西欧,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已有相当发展。英、法、德是其发源地。因为当时英、法,德已经或正在实现产业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无产阶级已经由自在阶级开始向自为阶级转变。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和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

篇十八: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le>试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思考-百度文库

  试论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思考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始终不渝地向学生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也是解决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的重要手段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马克思主义理论

  l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在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这一论断曾感召过世界范围内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如今,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些人对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苏东巨变以后,对于什么是信仰,该信仰什么,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常常疑惑和探讨的问题。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正如马尔库塞所说:

  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富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落后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邓小平曾经说过: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而中国现存的如贫富差距问题、官僚腐败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等更使得一些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失之偏颇。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在理解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加以认可和拥护,一般以学习政治专业的学生居多。由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完全是一种自觉的而非被动的行为。这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是被某种力量所强制,更不是受某些个人私利所驱使。他们是发自内心的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信仰看待。第二种是只凭着自己的粗浅认识,并非人云亦云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一般以关心国家大事、喜欢“两课教育”的学生居多。这类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拥护是真诚的,他们知道没有共

  产党的正确领导,就不会拥有眼前的一切,而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信仰的,因此,他们既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自己的信仰,又真心的拥护中国共产党。但这些大学生信仰马克思主义却并不完全知道为什么要信仰,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并不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第三种是内心并不十分认可,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去“信仰”马克思主义。这类学生清楚地知道,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不把自己和马克思主义联系在一起,就不可能有发展,于是他们可能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而去“拥护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三、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的探索与实践

  1.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问题高校领导应充分重。视邓小平曾经说过:我们这些人的脑子里是有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的,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一定不能让我们的青少年做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俘虏,那绝对不行。可见高校对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观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领导应将当代大学生的信仰问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应把定期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信仰教育工作制度化,定期开展调查研究,客观评价工作状况,及时发现突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制定有效改进措施,主动支持“两课”教学。学校的上级领导机关应进一步加强对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的检查指导,应制定更加科学、客观和可测量的评价标准。

  2.以学生为本,转变教育观念。没有任何信仰的学生是不存在的,那些号称什么也不信的学生,常常是放弃了精神卜的信仰与追求把某种有限的物质事物神圣化,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的信仰趋向,高校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毛泽东曾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中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不应当把他们的理论当作教条看待,而应当看作行动的指南;不应当只是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词句,而应当把它当成革命的科学来学习。因此,高校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将对学生信仰观念的教育从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教学转变到重视马克思主义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来,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教书与育人切实地结合起来。

  3.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重点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正如******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强调指出的,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简称“八荣八耻”)。作为培养中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应更好的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习、领会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打下

  坚实的基础。

  4.学生思想工作指导教师应以身作则,不断充实、完善自己,起到榜样作用。曾子在《大学》中写到: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齐其身者,先正其心。对学生思想工作指导教师而言可将其改为“欲教其生者,先修其身,欲齐其身者,先正其心。”学生思想工作指导教师是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学生的良师益友,更是他们学习的标准和榜样。因此,不仅要在学生的学习方面传道、受业、解惑,更要成为学生精神信仰的正确引导者。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理论水平,坚定自己的信念,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5.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师资队伍是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核心力量,是解决大学生信仰观问题的关键。因此,一方面,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两课”教师的学习和工作条件,帮助教师树立职业自豪感和工作责任心:另一方面,必须进一步优化“两课”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严把“入口”关,不能让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不合格的人登上“两课”讲台,并从多方面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和锻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三是要制定政策,努力吸引那些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有教学能力又有社会实践经验或专业特长的优秀人才充实“两课”教师队伍:四是要从校内外聘请一些优秀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组成兼职教师队伍,请他们参与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中来。

  6.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体系应进一步完善。对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课程应进一步整合,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授内容有所侧重。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可作为一门课设置,如有必要可分为两部分讲。课程的设置体系仅从文、理科的类别和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大专生的层次来区别缺乏针对性。是否应当在强调各高校要执行基本设置规定的同时,针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调整,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讲授不同内容。特别是目前我国各高校的科研教学水平不尽相同,生源的综合素质也相差甚远,如果采取相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设置体系,必然会产生针对性不强、学生接受不了、厌学等弊端,这样便无法很好地达到培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目的。

  7.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理论教材应侧重实际。其一,应彻底改变一些教材过于重视自身内容的全面和形式上的完美,最终导致求大、求全的形式主义,应将理论与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下,使基础理论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其二,对于有的教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制定的种种现行政策混同的现象应加以区分,并在内容安排上,不应将政策内容讲得过多,而应把重点放在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上,使得马克思理论能够更好地与我国的实际相结合,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优秀大学毕业生。

篇十九: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le>信仰马克思主义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百度文库

  信仰马克思主义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信仰马克思主义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工人阶级政党。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各族人民正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我们立党立国始终重视思想政治建设,重视用科学理论武装党和人民。我们提倡解放思想,不搞教条主义,但是不能丢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能在学习借鉴的名义下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多元化并不是我们的发明,一向标榜信仰自由的美国,在思想文化上就是反对多元化的,他们的主流文化、他们崇尚的美国精神是不容置疑的。美国国会曾多次讨论双语教学的问题,但时至今日始终没有通过把西班牙语作为第二种全国通用语言的议案。

  最近,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国的领导人宣布,在他们的国家多元化已经结束,甚至说多元化已经死亡。德国政府要求加入本国的移民要讲德语,融入德国的主流文化,接受他们的价值观。英国、法国、荷兰等国,也提出了差不多同样的要求。这个现象反映出西方发达国家反对多元化的立场及其政策。

  我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同时主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种尊重和包容的内涵和外延有没有边际?哪些是必须坚持的,哪些是可以包容的,哪些是必须反对的,应当有明确的界限,有所界定。包容多样是为了促进和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包容的含义一个是包涵,一个是容纳。包容的精义是发扬民主,博采众长,但不能允许挑战党和国家的基本理论和根本制度。包容不能变成被掉包,如果马克思主义被掉了包,偷换成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资产阶级思想体系,我们党和国家的性质就会改变。因此,包容无论如何不能变成掉包,不能在不知不觉中丢掉自己的灵魂。我们常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这个语言,这主要是指国际政治和社会制度而言。其实美国与西方的其他国家特别是与法、德等欧洲大陆国家并非是浑然一体的,美国文化也并不等同于西方文化。我们提防西化的侵蚀,着眼点并不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的文化传承,而是图谋重建世界秩序的当代美国的政治文化。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是抵御西化图谋的根本保障,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所在。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思想理论战线的首要问题。

  信仰马克思主义

  从发表《共产党宣言》到现在,马克思主义光照人间一百六十多年。当今世界与马克思在世时已有很大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过时了还是没有过时?我们党是否依然信仰、坚持和奉行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及其理论体系?

  我认为这是毫无疑义的!我们信仰马克思

  主义,是因为相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是探索资本主义制度发生、发展、灭亡基本规律的科学,是研究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如何实现自身解放,进而解放全人类规律的科学。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只要还存在资本和劳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就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是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世界内在矛盾的思想武器和工具,也是认识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矛盾的理论指南和方法。剩余价值理论、唯物史观以及马克思主义其他基本原理,并没有过时,它仍然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先进分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

  马克思主义又叫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只要社会主义还没有完成历史使命,还没有实现真正公平合理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就没有完结。目前,在世界上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俱在,马克思主义是认识这两种社会制度本质的理论指南。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国家基本矛盾,如何解决基本矛盾中的对立方面既互相适应又互相矛盾的问题,如何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需要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如果放弃唯物史观的指导,就不能清楚地认识我国当前的社会矛盾,也解决不好反映基本矛盾的各种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对于基本矛盾的认识和把握,应当注意矛盾的运动和变化,防止认识的停顿和偏于一隅。

  例如:关于发展生产力是第一要务、是硬道理,这个观点在新的历史时期贡献极大,但不能认为发展生产力是唯一需要关心和致力的事业。发展生产力与建立、完善生产关系是不能分割的。发展生产力与关怀生产者、劳动者的利益都是须臾不可松懈、不可脱节的要务。

  又如,关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只要管好上层建筑,只要保持党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方面无论发生何种变化,出现什么偏差,只要下个决心就可以纠正。实践证明这是办不到的。靠行政命令只能解决有限的问题,不可能改变市场经济某些固有的规则、关系及其后果,经济基础归根结底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十多年来发生了巨变,从所有制、劳动和资本的关系到分配关系,都发生了甚大的变化。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界限就会发生质的变化。看不清这种变化,就难以了解和坚持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种说法:上层建筑要顺其自然、被动地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唯物史观认为,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矛盾的统一体,既相互适应又有不适应。一般地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同时上层建筑具有相对独立的

  反作用,它不但在与经济基础相一致的时候具有巩固和保护经济基础的属性,还有对经济基础中不相适应的部分、不相适应的状况进行修正和改善的功能。这就是国家政权、政府通过制定和实行适当的经济制度和政策,保护和扩展自己的经济基础的职能。在发生社会革命的时期,上层建筑还有扫除旧的经济基础、确立新经济基础主导地位的使命和作用。我们必须客观地看待中国的经济基础发生了什么变化,面对经济基础发生的变化,上层建筑应当如何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如何维护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命运攸关的重大问题。如果只讲随着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漠视上层建筑的能动作用,甚至于转弯抹角地削弱它,社会主义的事业只能落败而不可能成功。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站在忧党忧国的立场上,认真研究上述问题。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及其社会制度压不倒马克思主义,也压不倒社会主义。为什么有人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发生了动摇?

  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是,冷战结束后,一些人觉得世界趋同的时代已经到来,资本主义特别是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已经成了历史的终点,即人类最后一个社会形态,这种思想回到了黑格尔、杜林、欧洲启蒙思想家曾经宣扬的历史终点、终极社会、理性王国的窠臼,说来说去都是历史唯心主义的产物。历史车轮没有在20世纪停止转动,美苏冷战结束不过10年的时间,美国便从单边霸权的高峰跌落。曾经发表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幡然省悟,声明历史并没有走到终点,美国制度并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前不久,福山发表文章指出,美国没有什么可以教中国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应当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社会主义是前程无量的事业,没有哪一种资产阶级理论和资产阶级学派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历经一百五六十年仍然有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和历史理论等各个领域都站在时代的高峰,就在于它的科学性。当初,马克思主义的两位创始人没有任何权力强制别人信仰自己的思想,就是靠真理的力量,他们的声音才传播到全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人类世界一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

  我们信奉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站在了社会科学的制高点上,虽然这个制高点并非不可逾越,但是迄今为止它依然是社会科学的高峰。同时,马克思主义也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资产阶级的学者在科学上扳不倒马克思主义,就在道义上做文章,诋毁马克思主义只讲斗争不讲人道主义,而他们自诩是不加区别地爱天下所有的人。马克思主义是为劳动人民谋解放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是光明正大的理论,是启迪工人阶级认识自己历史地位,寻求社会公平的思想武器,它反对用空洞的博爱、人道掩饰一个阶级

  对另一个阶级的剥削与压迫,追求最终实现全人类的共同解放。这种理论与那些粉饰剥削制度、麻痹劳动人民自觉意识的理论究竟孰善孰恶是一目了然的。

  马克思主义不讲抽象的人权,主张建立实现人人权利平等的现实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所谓人权就不可能是公正、平等的权利。我们党进行革命斗争就是为在三座大山压迫之下的中国劳动人民争人权,在全世界为中国人民争人权。正因为我们党的理想和信仰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才能心甘情愿地为革命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和家庭。许多人知道自己没有机会看到共产主义实现的那一天。但是,他们相信人类最终会实现共产主义,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之奋斗。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取的,今天的共产党员要继承他们未竞的事业,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就必须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

  学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系统的科学理论,是先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下功夫学习才能理解它的真谛,才能应用它的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19世纪欧洲工人阶级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的实践基础。但是,工人阶级不能自发地产生马克思主义,也不能自发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克敌制胜,只有在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之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实践。我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国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广大党员、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不用学习就能够自发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只有真正学好马克思主义著作,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全党开展学习运动,提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

  现在我们党执政了几十年,光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专业人员就有成千上万人。按常理来说,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理论领域应当具有崇高的地位和强大的影响力,但在事实上,并不能这样乐观,在世纪之交,当社会主义在全世界陷入低潮之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被淡化、边缘化的情景是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现在突出的问题是许多党员、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不下工夫读马克思主义的书。

  我们的党是执政六十多年的党,大量的党员既没有经过革命斗争的考验,又不读马列著作,说对马克思主义有坚定的信仰,就没有根据。自己不知道马克思主义讲些什么道理,听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心里没有底,就可能随声附和;当别人说马克思主义过时的时候,你不知道它有没有过时;当有人搬用西方当代的某些理论观点,说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候,你也分不清楚它是篡改马克思主义,还是发展

  了马克思主义。这些问题怎样解决?只有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才能分清真假马克思主义。我们有时听到一些干部、学者作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发言或报告,感觉似是而非,追根溯源就在于讲话者自身底气不足。要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必须下工夫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打下扎实的理论根基。只有这样,才能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划清界限,才能打退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进攻,展示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魅力,让真理的力量战胜谬误。

  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比欧洲晚了半个多世纪,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间隔73年时间。中国共产党建党的时候,全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并立志为之奋斗的人,不过几十人,正是在那几十个先知先觉的革命家带领下,中国共产党掌握了先进的思想武器,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革命队伍,在短短几十年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在取得全国政权以后立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接着又转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国革命和新中国发展的历史说明:不学习、不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就没有新中国,也没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吴邦国同志前不久在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不动摇。动摇了,不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从谈起,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会失去,甚至国家可能陷入内乱的深渊。他还郑重表明,中国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他还讲了六个确保。吴邦国同志的讲话,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体现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鲜明立场,大家应当认真学习研究。

  社会主义中国经常面临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威胁,必须常怀忧患意识。2008年7月31日,美国国防部发表的《国防战略》中讲到,美国将继续对中国施压,制定一项全面的战略来影响中国的选择。美国针对中国的全面战略从来没有间断。我国改革、发展、安全各个领域遇到的坎坷和麻烦,背后常常都有美国的影子。中国要走几代人选择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国家的根本制度,只有这样才能保持社会主义国家的稳定与繁荣,才能确保中华民族的复兴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工人阶级维护自身权利的思想武器,同时又是社会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保护自己、抵制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理论武器。在冷战后期和冷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马克思主义差一点被挤出了世界舞台。在我国的思想理论界,马克思主义也受到前所未有的

  贬低与排斥。在各种讲坛、媒介和出版、刊物中,颂扬西方理论体系、排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暗流非常强劲。中央适时地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对于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一项英明的决策,扭转了马克思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的趋势。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遭受严重的挫折与厄运,关键在于原来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队伍发生了极大的分化。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共中央***带头宣扬非马克思主义的新思维,丧失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导致苏共在组织上瓦解,在思想上放下武器,丧失了凝聚党心、人心的精神力量,最终失去执政的基础和能力,走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但我们党的队伍已经不是经过革命战争洗礼的原班人马。我们党有近8000万党员,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各行各业的优秀分子,但是真正受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的党员,并不占很大的比例。很长时期内,各级基层党组织对党员或者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没有下工夫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许多共产党员,包括思想理论战线的工作者,没有认真研究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什么是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什么地方不好?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点是什么?中央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有些同志将着眼点放在与业务相关的知识上。我认为,对于共产党的领导干部,着重点应当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在宣传、普及、推广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下工夫。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我们这样庞大的执政党,如果不用先进的理论统一思想,确立共同的信仰,很难经得起西方文化、宗教和价值观的冲击。

  现在西方文化、宗教在我国城乡广泛地传播,对我们的冲击极大。前不久在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会上,一些文艺界委员的发言观点鲜明,体现出很强的政治敏锐性和社会责任感,他们对中国文化被西方庸俗文化冲击,传统文化遭到败坏,非常担忧。利用西方主流文化冲击我国的意识形态和传统文化,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威胁,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抵制它、批判它。中央领导同志要求全党学习、学习、再学习,我认为,这抓住了党自身建设的关键。

  我们信仰马克思主义,首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好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局新近翻译出版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两套文集是精心选编、精心翻译的最优版本,翻译的水平很高,书也很好看,希望大家认真地读。

  坚持马克思主义

  发展马克思主义

  党章和宪法都明确规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和国

  家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基础之上的,而不是改弦更张,另起炉灶,这一点一定要搞清楚。新中国建立以来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成就,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的。我们的不足或者失误,都是因为没有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的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所造成的。

  我国在发展中出现了较多的社会矛盾,这并不奇怪,也不可怕,重要的是,要有正确的思路和有力的措施去及时解决。当前一个涉及全局的矛盾是分配不公,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偏低、劳动收入在各种要素中的回报率过低,穷人和富人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差距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个问题归根到底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社会公平的理论,对在社会主义时期实行按劳分配制度没有足够的重视。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较长时期强调效率优先,将公平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发展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没有同步,贫富差距不断拉大,这是当前产生诸多矛盾的主要根源。有一部分劳动人民在改革发展中获益较少,被称之为弱势群体,在思想上有失落感,再加上时而发生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人民群众中易于滋生不满情绪。在国内外有人质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国家的性质是否发生了改变,决不能认为这样的问题是无须关注的议论。

  我们常说要有忧患意识,忧患在哪里?除了来自外国政治、文化、经济、军事上的威胁,社会主义中国自身的危险在哪里?用什么思想、理论、政策去应对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道德等各个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党中央适时地强调缩小收入分配差距、提高普通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保障水平,把努力解决社会公平问题放在首要的位置,这个着重点至关重要,如果忽视这个问题,就会发生吴邦国同志报告中指出的情况:已有的成果会丧失,而且国家也可能陷入混乱的泥潭。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能脱离党和国家正在进行的伟大事业。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大政方针,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思想领域,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的理论工作者没有掌握好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听到社会上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些非议,想用一点附加的东西、时髦的语言给马克思主义挣面子,这是不可取的。应该首先还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并在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这才是真正捍卫马克思主义。只有学好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

  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是对马克思主义最有力的坚持。

  当前,世界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资本主义世界深陷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的帝国霸权衰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去年12月18日,亨利基辛格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美国的衰落》,他在文中写道,最后一个剩余的超级大国不久前欧洲政治家还这样形容美国,今天已经不能这样说了。美国已经不再占据统治地位,它不能再单独进行政治领导,它只是一个复杂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引力的中心已经转移到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区。美国现在还是世界第一强国,并且会继续在全世界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但是它已经从冷战时期的高峰跌落,不可逆转地失去了独领世界潮流的能力。世界多极化不会一帆风顺,但是由多极化取代单极世界的潮流不可阻挡。

  当前的经济危机和美国霸权的衰落,世界格局的变动和调整非常明显、非常深刻。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要抓住机会,展示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现在是对马克思主义加深认识、加强传播的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也是被世界人民瞩目的时期。希望中国的广大马克思主义学者,敢为人先,敢为天下先,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

  LWlm.

  (摘自6月13日《光明日报》本文为作者3月16日在中国社科院的演讲)

推荐访问:为什么要信仰马克恩主义思论文1000字 马克 信仰 主义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