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12篇

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12篇

时间:2022-11-13 12:3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12篇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减碳、固碳、用碳”心得体会发言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宣告,彰显了我国应对气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12篇,供大家参考。

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12篇

篇一: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减碳、固碳、用碳”心得体会发言

  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宣告,彰显了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担当与信心,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坚持绿色发展的道路选择。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应从减碳、固碳、用碳三方面共同发力。

  “减”就是减排放。生产、生活等领域都会不同程度地产生碳排放。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煤炭的大量利用,全球碳排放的增加,致使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减少碳排放是世界首要任务。要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入手,从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减少碳排放。在有效减少碳排放的同时,也要注意减轻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固”就是固定碳。将空气中的碳固定下来,不再发挥温室效应。一方面,可以采取非生物的方法,运用碳捕集等技术将其存放起来。

  另一方面,可以采用生物等技术加强碳的固定。生物固碳往往伴随着碳的释放,只要固碳效率远大于排放碳的效率就值得应用。比如,湿地就是巨大的碳汇,保护好湿地也是一种有效的固碳。增加植被覆盖度,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

  的碳固定到生物体中,既提升植被覆盖率改善环境,同时又捕获碳。农业在固碳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可以一举多得。

  “用”就是用好碳。排放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等也是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可以变废为宝。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适宜的二氧化碳浓度有益于作物增产,目前已经实现局部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在全球首次实现了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并且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产能。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在实验室中首次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分子的全合成,以二氧化碳、电解产生的氢气为原料来生产淀粉,使淀粉生产从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向工业车间生产模式转变成为可能。这些颠覆性技术为碳的大规模利用提供了可能。

  减碳、固碳、用碳辩证统一。“减”是首要的,采取各种措施将碳排放降下来是第一要务。“固”碳不能放松,其技术相对成熟,宜于大面积推广。“用”已经出现萌芽,需要进一步突破关键技术,早日将碳用好,造福人类。

  学习“碳达峰、碳中和“心得体会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全球性挑战。我国为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碳达峰、碳中

  和工作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的。从传统工业文明走向现代生态文明,是应对传统工业化模式不可持续危机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根本前提。

  从全球视角看,202*年可谓是“碳中和元年”,各国在更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的同时纷纷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开启了迈向碳中和目标的国际进程,对未来世界经济和国际秩序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作为大国绝不能跳躅不前,必须积极投入其中,并努力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碳达峰是具体的近期目标,碳中和是中长期的愿景目标,二者相辅相成。尽早实现碳达峰,努力“削峰”,可以为后续碳中和目标留下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而碳达峰时间越晚,峰值越高,则后续实现碳中和目标挑战和压力越大。如果说碳达峰需要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再加一把劲儿,那么实现碳中和目标,仅在现有技术和政策体系下努力还远不够,需要社会经济体系的全面深刻转型。

  一方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其根本前提是生态文明建设。碳中和意味着经济发展和碳排放必须在很大程度上脱钩。从根本上改变高碳发展模式,从过于强调工业财富的高碳生产和消费,转变到物质财富适度和满足人的全面需求的低碳新供给。这背后,又取决于价值观念或“美好生活”概念的深刻转变。

  “十四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更需要统筹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协调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组织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研究制定更详细的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快全国碳市场建设,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并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将碳达峰、碳中和的美好蓝图化为美丽现实不懈努力。

篇二: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

  解读“碳中和”和“碳达峰”

  “碳中和”火了

  最近一段时间,“碳达峰”、“碳中和”占据了主流媒体的C位话题,实际上,还在2020年

  9月,我国就提出碳中和目标力争

  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碳达峰”“碳中和”成为热词。何谓“碳达峰”“碳中和”?为什么突然就“火了”?

  碳中和、碳达峰两个概念中的“碳”,指二氧化碳,特别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世界资源研究所指出,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后,先进入平台期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然后进入平稳下降阶段。碳排放达峰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达峰目标包括达峰时间和峰值。

  碳中和则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通过二氧化碳去除手段,如植树造林、节能减排、产业调整等,抵消这部分碳排放,达到“净零排放”的目的。

  国际能源署数据也显示,在过去的近30年时间里,中国碳排放总量不断攀升,到2018年碳排放总量达到94.97亿吨,其中电力与热力部门碳排放占比最高,达52%,其次为工业部分,为28%、交运部门占比10%。

  能源革命之下,新旧产业都在被市场冠以“有可为”的新预期。

  这一预期的逻辑在于,在一个更长的维度、以严格的环保标准逼迫高耗能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出清,利好中上游周期制造板块相关行业的龙头公司;能够直接或间接起到节能减排作用的方向,也将迎来“弯道超车”式的发展机遇。

  这也是近期A股市场以钢铁为代表的传统板块表现活跃的重要诱因。

  “碳中和”时间表的确定,由于市场预期现有排放总量基础上不能太多,将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带来一定挑战,但同时也是巨大机遇。有机构测算,实现碳中和目标需要的投资额约130多万亿元,用来产业转型、发展新能源等,这一投资额大概占我国每年GDP的2.5%,这将成为新的增长点。

  从目前机构所揭示的“碳中和”影响来看,依然主要集中在能源一线。包括电力能源将迎来深度脱碳,风光发电将成为主要能源;非电力部门更加清洁化+电力化,带来新能车和装配式建筑等行业也存在

  着持续发展机会;碳排放端深度绿化,以生物降解塑料为代表环保产业会得到显着的发展等方面。

  除了给能源、钢铁等产业带来深刻影响之外,与“新基建”和科技产业的双向互动也不容忽视。

  我们的观点认为,“碳中和”涉及的行业并非局限于传统产业,与科技企业也密切相关。最直接的原因是,互联网本身对电力的消耗不低,一些公司为了降低能源成本甚至会将服务器安装在山间隧道内或海洋里。

  从目前来看,科技企业一方面在力求降低自身排放与能耗,另一方面也在助力高耗能的“新基建”减排迭代。

  而从产业逻辑来看,科技企业要想在“碳中和”大潮下持续发挥作用,至少可以从三方面着力。

  首先,制定长期低碳发展战略和碳中和路线图,通过绿色技术创新等途径逐步推进;

  第二、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推动行业企业绿色数据核查与评价;

  第三、加强源头治理,带动供应链低碳绿色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新基建”的减排降耗,作为“碳中和”的B面,或将大有可为。

  碳中和对经济影响

  在“碳中和”日益成为全球新的政治认同和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博弈手段的情况下,我国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将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带来深刻的变化。同时,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经济各个方面。

  碳中和主题边际变化足够大:

  国内关于落实碳中和目标的政策陆续出台,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拜登政府的绿色新政以及欧盟的战略规划对于碳中和主题都是足够的刺激。

  碳中和的持续时间足够长:

  从2020年到2060年为实现1.5°C目标场景,需要足够长的减排和改革期间。对于气温控制的追求并不止于碳中和,未来走向“负碳”经济。

  碳中和的影响空间足够大:

  新能源分布的地域差异或导致未来产业的区域分布格局的变化。

  从供给端看,碳中和需要能源领域的电气化和新能源转型,电力转型更加紧迫;从需求端看,从碳中和目标倒推钢铁、化工、建材、交通、建筑等行业的减排空间也值得期待,预计将在2050年其碳排放量降至目前的10%-12%左右。绿色建筑、新能源汽车和工业碳捕集是值得关注的发展方式。从市场端看,借鉴国外碳交易的经验,国内碳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发展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

  实现碳中和的三个路径

  第一,发电端的减碳:

  包括光伏、风电、水电、核电以及特高压等环节。

  要减少碳排放、增加非化能源消费占比,最直接的就是强化电力生产端的减碳,包括鼓励光伏、风电、水电、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的发展,我国光伏、风电、水电装机量均以占到全球总装机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均是全球第一。

  同时,由于我国能源供需上的地域错配,东南部消费多、生产少,而西北部消费少、生产多,所以需要通过特高压来输送新能源电力。

  第二,消费端的减碳:

  包括推动新能源汽车的消费,推动储能发展,推动可降解塑料的使用、绿色建筑等环节。其中在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国务院11月正式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相当于给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制定了新一轮中长期规划。其中提出,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今年是5%左右)。

  第三,配套措施:包括碳捕捉、碳交易所等环节。

  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

  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篇三: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评论文章汇编(5篇)

  目录

  1.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22.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53.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74.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115.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

  ..........................14

  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eremyRifkin表示,“一个国家的活力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牺牲部分收入和财富以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安全,从而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健康水平和福利。”这句话用以批判现今国际社会上碳中和进程呈现出的激进态势,显得恰如其分。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是以不尊重人民社会生活幸福度、损害健康和生命权益的,那必将引发一定的社会震荡与矛盾。

  欧盟的承诺是,要在2030年完成自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55%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欧盟各成员国不断在绿色发展上提速,但过于激进同样是欧盟面临的一大问题。

  虽然欧盟的碳减排目标提出较早,碳交易市场相对完善,但欧盟目前缺乏碳减排的统一政策或法规。决策者们往往杀鸡取卵,不考虑民众实际生活,对人民健康与利益不做考量,为了迎合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与指数,往往激进地去对煤炭发电厂一关了之,这不仅使发电厂与投资商的利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众的抗议情绪,使得碳中和进程反而阻力重重,使决策者离预期越来越远。

  碳中和进程激进会引发两大后果。一是国际化争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与德国的争端:2018年,荷兰政府为遵守《巴黎协定》提出将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国零煤炭

  的能源供给。为尽快完成此目标,荷兰政府自2018年起强制关停了大量煤电项目及设计煤炭发电的工厂,这样的做法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强烈不满。2020年初,荷兰政府要求鹿特丹周边的Maasvlakte3煤电厂必须在2030年前关闭。Maasvlakte3由德国能源公司Uniper投资运营,2016年正式启动,服役年限40年,然而荷兰政府强制要求它在2030年关闭也就意味着这座煤电厂的实际运行年限仅有15年,这无疑对Uniper的投资回报造成了影响。因此,Uniper根据《能源宪章》的条令起诉荷兰政府,并要求10亿欧元的赔偿。但事与愿违,荷兰政府驳回了Uniper的请求,并表态关闭前的十年过渡期已经是很好的补偿。近期德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商莱茵集团同样以违反《能源宪章》为由起诉了荷兰政府,因为荷兰政府同样强制要求荷兰境内于2015年完工的莱茵集团发电厂在2030年前关闭。

  第二个更值得警醒的后果来自于民生。碳中和的激进会极大干扰和影响民众的实际生活。《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制定初衷本为团结世界各国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但随着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后,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盲目攀比趋势,如果各国间的绿色合作进一步演化为绿色竞争,将对民众利益与整体碳中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也离国际经济碳中和的初心越来越远。一个国家或地区碳中和进程的顺利与成果,不能只看减排数据,更要从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度中寻求答案。政府应在碳减排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正确

  的发展理念将对减排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相关产业正在快速转型升级,而政策与法规也应跟上产业转型的脚步,特别是要在保护居民基本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发展绿色产业。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情况不尽相同,尽管碳中和是国际经济大势,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扎实稳健,以维护和尊重经济稳定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切不可盲目与他国做国际“数据”竞争。

  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

  近年来,ESG投资逐步脱离“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视野。

  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几大长期风险均与气候和环境有关,为此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相关行动,我国也已承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而ESG投资起源于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投资,主要涵盖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三个层面。其中“环境”包含低碳、气候变化等目标,涉及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等评价因素,与我国的绿色金融理念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正在加码布局ESG投资支持绿色转型。

  投资者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投资机会。近年来,中国机构投资者愈发重视ESG投资策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中接近九成对ESG投资策略有所关注,其中十分关注并且进行实践的占比接近20%。

  但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ESG产品还比较“小众”。近年来,ESG产品布局明显提速,但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公募基金方面,国内泛ESG基金布局主要围绕主题投资展开,真正ESG产品较少;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发力布局ESG主题

  理财产品,以固收产品为主,覆盖节能环保、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权益类产品有待创新。而券商资管旗下的ESG主题产品只有寥寥几只,同样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资方式及产品数量均有待扩充。

  与产品发展进度相“匹配”的是,我国ESG投资同样处起步阶段,投资者入场节奏落后于海外发达市场。这一方面与当前A股市场的ESG评级体系发展仍不完善、ESG可投资性有待验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ESG投资理念尚未普及有关。笔者认为,目前ESG投资有几个大的方面亟待完善。比如建立标准化的投资体系、包括投资工具、评价体系、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等;ESG评级方面,应结合自身国情对差异化指标进行针对性更新,探索本土化ESG评级等等。

  同时也应看到,还处在“小众阶段”的ESG投资整体向上空间也较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ESG披露体系的完善、经济转型的深入、海外资金等中长线资金加速进场,中国的ESG投资将大有可为,也将逐步走向“大众”。

  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其中,“先立后破”意义深远,既着眼长远,也要立足当下,需遵循能源转型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合理安排、有序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先立”系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和推进终端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对碳减排贡献度超过70%,其核心在于加速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核心特征体现为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和开放互动,应推进新能源集中式和分散式发展,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开发;推进新能源发电跨省跨区优化配置,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在发输配售用各环节系统性推进电力系统灵活性建设;推进数字化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推进发输配售用一体化建设;推进综合能

  源服务、虚拟电厂、灵活性响应、电动汽车及充电桩、分布式能源等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一步还原电力商品属性。

  二是“先立”市场,完善我国碳市场建设。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在立法建设和实务操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逐步形成了全国和区域、一级和二级、现货和衍生品的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接下来将在碳配额分配机制、温室气体范围、市场覆盖行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全球成熟碳市场看,碳交易是碳金融的基础,碳金融是碳交易的方向,两者都是推进绿色技术应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为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我国碳市场需要进一步推进碳市场金融属性建设,推进金融机构成为碳市场主体,推进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产品示范,充分发挥碳金融在配额价格发现、降低碳市场风险、提高配额配置效率、推进绿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电网平台作用,完善碳配额成本传导机制,形成全社会共担共建共享绿色发展的局面。

  三是“先立”技术,推进绿色技术示范应用。绿色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相比化石能源竞争力仍不足。据测算,绿色溢价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存在,电力行业在2030年左右实现绿色溢价转负,非电能源供应行业则需要更长时间。需要充分发挥碳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机制,推动

  绿色低碳技术、减污降碳技术等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降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在供热、制氢等领域创新应用,进一步提高风光灵活性与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高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在存量改造和增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氢能、储能、特高压、碳捕集及利用等创新技术示范及推广;进一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示范,推进绿氢、绿氨应用示范;进一步推进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应用节奏。

  四是“后破”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打破煤电及化石能源主体地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超过80%,煤炭占比超过55%,化石能源仍在稳定可靠能源供给、保持实体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各区域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全国能源消费逐步进入“总量增加,增速下降”的减速增长阶段,但仍处于碳排放上行阶段。“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电力供给端和需求侧负荷双向波动逐步加大,能源电力供应整体宽松,但局部地区季节性、阶段性偏紧趋势将越发凸显,电价波动也逐步成为常态。在储能、氢能等创新灵活性技术逐步具备竞争力的过程中,仍需煤电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保障区域季节性阶段性电力供需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煤电仍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一味地、一刀切地去煤化、去煤电化将对能源电力安全可靠稳

  定供应带来较大影响。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这是中央对当前重点工作的最新部署。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行动,但是在“减碳”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一些地方“减碳”雷声大、雨点小,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二是一些地方用力过猛,去煤电“一刀切”,超出了当前的发展阶段,采取的行动不切实际;三是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强烈。

  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一些地方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在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时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减碳”目标的实现,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亮、造的声势多么轰轰烈烈,而是要踏踏实实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甚至在没有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情况下,片面强

  调零碳方案或行动,或者不顾自身资源禀赋,就一哄而上实行能源替代,看似力度很大,实际上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仅会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如果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但会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会导致碳排放增加速率快,碳排放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峰,无疑会让后期碳中和承担更大的压力和代价。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处理好发展

  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要重点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也就是先立后破,先把“减碳”的基础工作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推进“减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责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

  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近期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有了新的指示: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相关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其中对运动式“减碳”及时制止的顺应民心之策,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意义不需赘述,而要有效促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衔接与实现,政府和市场毫无疑问都会扮演各自的角色。各级政府在面对来自高层或上级政府带有考核性质的要求时,有些地方会采取比较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目标的实现,有时甚至会过于简单粗暴,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所谓运动式“减碳”,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比如某些地区在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打造零碳社区、大搞零碳行动计划,宣传所谓的投资潜力。更有甚者,粗暴关闭碳排放较多的传统企业,影响产业经济供应链。此外,因运动式“减碳”对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行政性干预也时有出现,违背了以人民为出发点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值得警惕。

  换言之,实现碳中和需要制定详细的“减碳计划”和具体措施,既不盲目,也不激进,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有70%左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转型是绕不开的,要用绿色能源替代如此巨量的煤炭。就能源多元化的结构性思路考量,水电资源开发空间已不大,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等还有较大拓展空间,特别是光伏发电,技术进步空间较大,应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而从碳排放大户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头,总体上是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排放占比在80%左右,且集中在能源、制造、交通和建筑领域。未来,能源领域核心就是推进绿能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电力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电气化和电动化。制造业要实现燃料或原料脱碳,交通要在绿电绿氢基础上推进电动化和氢动化,建筑要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目前中国的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约40%的差距,减排空间不小。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对所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梳理,对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矛盾的现行政策和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保持政府政策和制度与碳减排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价格、税收、排放权交易,让绿色低碳价值能够通过市场进行表达和实现,并完善碳减排相关的基础设施、构建更好的绿色金融生态、加强绿色发展国家合作,等等。

  对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不应对居民用能采取限制性行

  政手段,特别是切忌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可行的举措是,通过激励性的阶梯性电价政策等手段,更好激励居民节约用能,让节约用能更好的居民,能够通过用能权的交易获得补偿和奖励,一举两得。

  总体而言,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平衡好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有序推进,尽可能避免为完成目标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应该相信,有了好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市场主体就会在这个环境下主动作为,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篇四: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

  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的现状与对策

  摘

  要:通过分析我国碳排放的基本特征,并基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发现我国碳中和进程中主要现状有四方面。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面临的现状,通过查阅分析提出了有利于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进程的五条对策。

  关键词: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

  一、我国碳中和现状

  碳中和指的是国家或者企业通过使用节能减排、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等形式,以抵消自身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必然会给能源基础设施和环境带来更大压力。为了克服这些挑战,中国制定了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2060实现碳中和的目标。[1](p52)到2030年我国国内生产单位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65%;非化石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消费的25%,比2005年森林蓄积量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时。为了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的目标,我国需要应对庞大且仍在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基数带来的挑战。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以节能提效为抓手,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能源转型升级,是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举措。[2](p165)

  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缓解碳排放的政策。200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推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和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的目标。紧随其后的是在NAMA基金会和中国住建部的支持下,“中国城市生活垃圾领域国家适当减缓行动项目”,以及2015年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计划(INDCs),后者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碳强度降低60-65%(与2005年水平相比),并在2030年左右达到排放峰值。

  基于这些举措分析评估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和减排计划的进展,为未来的减碳工作提供基础。

  二、当前我国碳排放主要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的碳排放随之相应增加。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小于9亿吨,人均排放量不到全球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二氧化碳排放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快速攀升。数据表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世纪7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10%,8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5%,9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3%,200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9%,2010年代平均每年增长3%。与此同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所增加,2000-2013年快速增长,之后趋于稳定。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归因于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能源构成和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工业体系。煤炭作为一种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重要能源,[3]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75%。

  从产业结构来看,发电和制造业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分别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44%和38%。相比之下,交通行业、住宅行业和其他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占我国总排放量的8%、5%和6%。随着技术、能源和经济结构的区域差异,这种二氧化碳排放的行业分布不均,也影响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省际分布不均。如位于产业集群内的省份,如山东和河北,制造业,尤其是在非金属和金属的生产和冶炼中,二氧化碳排放比例更高。化石资源丰富的内陆省份也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然而区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具有很强的耦合性。如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分别占2016年全国GDP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和4%。但同年他们的碳强度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和73%。相比之下,一些欠发达地区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更高。如宁夏2017年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26吨。这些不发达地区的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与两个因素有关。首先,东部沿海省份通过消耗其提供的电力和工业原料,将二氧化碳排放外包给中西部地区。如内蒙古大约一半的GDP来自出口产品,而超过30%的发电量出口到其他省份。[4]因此,由于出口产品所包含的碳排放,中西部地区已经成为净碳出口省份。研究表明,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自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到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增长了30多倍,从上世纪80年代到2000年,年均增长10%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量有了显著的提高。自2011年以来,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因此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速度同时放缓,特别是在2013年至2016年期间,排放量暂时下降。现下我国经济进入了创新驱动发展、经济结构优化、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出口成为我国碳排放增长的主要贡献者,在2002年至2005年的年度排放增长中占了近一半的比重。2001年,24%的国家生产二氧化碳排放归因于出口,并在2008年达到峰值。由于我国在2009年开始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以及相应的国际消费,所以贸易引起的排放仍占全国总量的相当大的比例。在我国的贸易排放在2008年左右达到顶峰后,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也在迅速增加,特别是在劳动力和能源密集型行业。我国在全球贸易网络中扮演着制成品需求“管道”的角色,特别是在不断增长的南南贸易(发展中经济体之间的贸易)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经常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口原材料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主要出口机械等制成品。此外,贸易冲突可能导致西方国家在全球高技术产业链上的封锁,这也可能会增加我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难度。

  虽然在21世纪初贸易主导了排放,但此后工业、房地产等投资成为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固定资产的资本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经济)增长迅速,工业材料(钢铁和水泥)和化石能源(来自煤炭和火电)的消耗也相应增加。[5](p2)2005-2007年和2007-2010年,从全球来看,投资对排放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1%和71%。这种增长和变化可以部分归因于政府的刺激计划和干预措施。以我国为例,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推出了4万亿元的刺激计划,以鼓励全国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2009年粗钢产量、水泥产量和能源消耗分别增长了14%、15%和5%,而2008年分别增长了3%、5%和3%。因此,2009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了8.5%,大大高于2008年的3.3%。

  三、我国碳中和现状面临的问题

  我国碳中和面临的挑战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一、从我国工业国情来看,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我国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之间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时间,不仅任务紧迫,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从人均用电量来看,我国人均用电量仍处于较低水平。2019年,我国人均一次能源消费量约为经合组织国家的一半,人均用电量约为经合组织国家的60%。二、从我国能源国情来看,我国能源特征为多煤、贫油和少气,发电结构以火电为主,而火力发电中尤以燃烧煤炭的比重突出。根据中国电力发展协会的数据,2019年,火电占中国发电量的72%,电力行业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30%以上。三、清洁能源发展相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依然不足以弥补常规能源。随着煤电等化石能源的逐步退出,水电在确保电网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主要的水电资源已经开发了一半以上,只有雅鲁藏布江流域还有更多的资源有待开发。2010年以来,我国的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大幅增长,超过2亿千瓦,占全球的30%以上。然而,我国能源系统中风能和光伏的补贴份额逐渐降低,至2019年分别为2.9%和5.4%。由此导致补贴资金缺口和“弃风弃光”率高的问题日益凸显出来。四、我国低碳脱碳技术发展迅猛,但商业化不足。荷兰大型学术出版社爱思唯尔(Elsevier)表示,在与脱碳技术相关的论文数量方面,我国处于该领域的领先地位。而在和新能源相关的学科数中,我国在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氨燃料、二氧化碳回收和封存、纯电动汽车、节能半导体等16个学科中排名第一。但是,脱碳技术在我国的发展依然举步维艰。

  四、基于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现状的五点对策

  为了改善国内的碳排放现状,实现减排目标,我国承诺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是指国家、企业或个人等组织形式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CO2或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6](p16-17)达到相对“零排放”。要达成碳中和一般有三种做法:一是透过碳补偿机制,使产生的碳排放量与在其它地方减少的碳排放量相当。如植树造林、购买再生能源凭证。二是使用低碳或零碳排的技术(参见低碳经济)。例如使用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以避免因燃烧化石燃料而排放二氧化碳到大气中,最终目标是仅使用低碳能源,而非化石燃料,使碳的释放与吸收回地球的量达到平衡而不增加。三是透过碳交易付钱给其他国家或地区以换取其二氧化碳排放权,这可以在减排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节省碳减排的成本。

  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现状,提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五点对策:一是提高能源的利用率,重点提高产业部门低碳减排意识和产业清洁技术,提升能源的利用效率,为碳中和提供技术保障;从能源供给结构上,要向更绿色、更低碳方向转型,从能源使用方式上,向更节约、更高效方向转型;二是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不仅是向纵深推进能源革命、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大举措,也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践行应对气候变化自主贡献承诺的主导力量。努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高质量发展,有效支撑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建设。[7]三是不断优化碳排放核算体系,完善碳会计方法,充分利用经济政策和金融工具促进我国碳中和相关产业发展,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系统,为碳中和提供金融支撑,并不断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四是创新管理方法,在治理客体上从资源治理向“资源-环境”复合型治理转变,在治理方法上从“行业切割”式转变为“跨界整合”式。[8]五是加强国际碳交流与合作,加强能源外交的顶层设计,协调大国间碳中和相关的竞合博弈。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是“隐含碳”的净出口国,承担了大量的转移排放,而同时作为负责人的大国,我国应利用“一带一路”倡议等战略机遇,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构建全球产业生态系统,致力于成为全球能源治理和低碳减排的引领者,推动构建更具包容性、普惠性、低碳性、环境友好型的国际能源新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中国人民银行锡林郭勒盟中心支行联合课题组,白莹,尹雪娜.碳达峰、碳中和愿景下内蒙古自治区草原碳汇经济发展与金融支持路径研究[J].北方金融,2022,(03):50-57.

  [2]刘军会,张鸿雁,付涵,等.碳达峰碳中和下河南省节能提效路径研究与建议[A].刘军会.河南能源发展报告(2020)[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161-174.

  [3]张凡,王树众,李艳辉,杨健乔,孙圣翰.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问题分析与减排对策建议[J].化工进展,2022,41(03):1645-1653.

  [4]孟凡杰,修长百,安旭涛.民族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来自内蒙古的经验证据[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6(05):136-145.

  [5]安国俊.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创新路径探讨[J].南方金融,2021,(02):3-12.

  [6]赵志耘,曾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科技情报服务问题解析[J].中国软科学,2022,(1):1-6.

  [7]张锐.碳中和背景下的全球能源治理:范式转换、议题革新与合作阻碍[J].学术论坛,2022,(2):16-27.

  [8]赵荣钦.黄贤金.郧文聚.吴克宁.陈银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关键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5):1123-1136.

  作者简介:张潇文(1994-),男,河北沧州人,韩国延世大学政经大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篇五: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

  碳达峰碳中和专题评论文章汇编(5篇)

  目录

  1.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22.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53.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74.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115.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

  ..........................14

  碳中和进程要防激进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JeremyRifkin表示,“一个国家的活力取决于人民是否愿意牺牲部分收入和财富以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的安全,从而提高人民的生产力、健康水平和福利。”这句话用以批判现今国际社会上碳中和进程呈现出的激进态势,显得恰如其分。如果一种经济发展是以不尊重人民社会生活幸福度、损害健康和生命权益的,那必将引发一定的社会震荡与矛盾。

  欧盟的承诺是,要在2030年完成自1990年基础上减排至少55%的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欧盟各成员国不断在绿色发展上提速,但过于激进同样是欧盟面临的一大问题。

  虽然欧盟的碳减排目标提出较早,碳交易市场相对完善,但欧盟目前缺乏碳减排的统一政策或法规。决策者们往往杀鸡取卵,不考虑民众实际生活,对人民健康与利益不做考量,为了迎合自己的经济发展目标与指数,往往激进地去对煤炭发电厂一关了之,这不仅使发电厂与投资商的利益受到损害,更为严重的后果是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众的抗议情绪,使得碳中和进程反而阻力重重,使决策者离预期越来越远。

  碳中和进程激进会引发两大后果。一是国际化争端。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荷兰与德国的争端:2018年,荷兰政府为遵守《巴黎协定》提出将要在2030年前实现全国零煤炭

  的能源供给。为尽快完成此目标,荷兰政府自2018年起强制关停了大量煤电项目及设计煤炭发电的工厂,这样的做法引起利益相关方的强烈不满。2020年初,荷兰政府要求鹿特丹周边的Maasvlakte3煤电厂必须在2030年前关闭。Maasvlakte3由德国能源公司Uniper投资运营,2016年正式启动,服役年限40年,然而荷兰政府强制要求它在2030年关闭也就意味着这座煤电厂的实际运行年限仅有15年,这无疑对Uniper的投资回报造成了影响。因此,Uniper根据《能源宪章》的条令起诉荷兰政府,并要求10亿欧元的赔偿。但事与愿违,荷兰政府驳回了Uniper的请求,并表态关闭前的十年过渡期已经是很好的补偿。近期德国最大的电力供应商莱茵集团同样以违反《能源宪章》为由起诉了荷兰政府,因为荷兰政府同样强制要求荷兰境内于2015年完工的莱茵集团发电厂在2030年前关闭。

  第二个更值得警醒的后果来自于民生。碳中和的激进会极大干扰和影响民众的实际生活。《京都议定书》与《巴黎协定》的制定初衷本为团结世界各国为抑制全球气候变暖作出贡献,但随着近年来很多国家相继制定碳中和目标后,碳减排在某种程度上演化为一种脱离客观现实的盲目攀比趋势,如果各国间的绿色合作进一步演化为绿色竞争,将对民众利益与整体碳中和目标造成负面影响,也离国际经济碳中和的初心越来越远。一个国家或地区碳中和进程的顺利与成果,不能只看减排数据,更要从居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和幸福度中寻求答案。政府应在碳减排行动中扮演重要角色,正确

  的发展理念将对减排规划起到积极作用。

  在全球碳中和背景下,相关产业正在快速转型升级,而政策与法规也应跟上产业转型的脚步,特别是要在保护居民基本需求的情况下逐步发展绿色产业。各个国家经济发展态势以及情况不尽相同,尽管碳中和是国际经济大势,但在推进过程中还应该扎实稳健,以维护和尊重经济稳定和人民利益为根本,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路径,切不可盲目与他国做国际“数据”竞争。

  碳中和时代ESG投资必将由“小众”走向“大众”

  近年来,ESG投资逐步脱离“小众”,走进越来越多投资者的视野。

  当前全球最受关注的几大长期风险均与气候和环境有关,为此国际社会积极开展相关行动,我国也已承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目标。而ESG投资起源于可持续的社会责任投资,主要涵盖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三个层面。其中“环境”包含低碳、气候变化等目标,涉及碳与温室气体排放等评价因素,与我国的绿色金融理念高度契合。在此背景下,我国也正在加码布局ESG投资支持绿色转型。

  投资者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投资机会。近年来,中国机构投资者愈发重视ESG投资策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国内机构投资者中接近九成对ESG投资策略有所关注,其中十分关注并且进行实践的占比接近20%。

  但我国目前可供投资者选择的ESG产品还比较“小众”。近年来,ESG产品布局明显提速,但存在明显的短板。比如公募基金方面,国内泛ESG基金布局主要围绕主题投资展开,真正ESG产品较少;银行理财子公司正发力布局ESG主题

  理财产品,以固收产品为主,覆盖节能环保、生态保护、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权益类产品有待创新。而券商资管旗下的ESG主题产品只有寥寥几只,同样以固定收益类为主,投资方式及产品数量均有待扩充。

  与产品发展进度相“匹配”的是,我国ESG投资同样处起步阶段,投资者入场节奏落后于海外发达市场。这一方面与当前A股市场的ESG评级体系发展仍不完善、ESG可投资性有待验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ESG投资理念尚未普及有关。笔者认为,目前ESG投资有几个大的方面亟待完善。比如建立标准化的投资体系、包括投资工具、评价体系、信息披露的标准化等;ESG评级方面,应结合自身国情对差异化指标进行针对性更新,探索本土化ESG评级等等。

  同时也应看到,还处在“小众阶段”的ESG投资整体向上空间也较大。可以预见的是,未来随着ESG披露体系的完善、经济转型的深入、海外资金等中长线资金加速进场,中国的ESG投资将大有可为,也将逐步走向“大众”。

  先立后破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日前明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其中,“先立后破”意义深远,既着眼长远,也要立足当下,需遵循能源转型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合理安排、有序推进我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一是“先立”系统,推进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发展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源效率和推进终端电气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举措,对碳减排贡献度超过70%,其核心在于加速打造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化石能源总量,着力提高利用效能,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系统核心特征体现为清洁低碳、安全可控、灵活高效、智能友好和开放互动,应推进新能源集中式和分散式发展,推动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开发;推进新能源发电跨省跨区优化配置,推进能源互联网建设;在发输配售用各环节系统性推进电力系统灵活性建设;推进数字化技术在新型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推进发输配售用一体化建设;推进综合能

  源服务、虚拟电厂、灵活性响应、电动汽车及充电桩、分布式能源等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推进电力市场建设,积极推进可再生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进一步还原电力商品属性。

  二是“先立”市场,完善我国碳市场建设。目前我国碳交易市场在立法建设和实务操作上均取得一定成效,逐步形成了全国和区域、一级和二级、现货和衍生品的多层次的碳交易市场体系。接下来将在碳配额分配机制、温室气体范围、市场覆盖行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从全球成熟碳市场看,碳交易是碳金融的基础,碳金融是碳交易的方向,两者都是推进绿色技术应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工具。为充分发挥碳市场在碳达峰、碳中和中的作用,我国碳市场需要进一步推进碳市场金融属性建设,推进金融机构成为碳市场主体,推进碳期货、碳基金等碳金融创新产品示范,充分发挥碳金融在配额价格发现、降低碳市场风险、提高配额配置效率、推进绿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电网平台作用,完善碳配额成本传导机制,形成全社会共担共建共享绿色发展的局面。

  三是“先立”技术,推进绿色技术示范应用。绿色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我国风光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但相比化石能源竞争力仍不足。据测算,绿色溢价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仍将存在,电力行业在2030年左右实现绿色溢价转负,非电能源供应行业则需要更长时间。需要充分发挥碳金融、绿色金融等创新机制,推动

  绿色低碳技术、减污降碳技术等实现重大突破。进一步降低风光等可再生能源度电成本,进一步推进可再生能源在供热、制氢等领域创新应用,进一步提高风光灵活性与可靠性水平;进一步提高云大物移智链等数字技术在存量改造和增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氢能、储能、特高压、碳捕集及利用等创新技术示范及推广;进一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电能替代示范,推进绿氢、绿氨应用示范;进一步推进能源生产清洁化、能源消费电气化、能源利用高效化、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应用节奏。

  四是“后破”传统化石能源,逐步打破煤电及化石能源主体地位。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比仍然超过80%,煤炭占比超过55%,化石能源仍在稳定可靠能源供给、保持实体经济竞争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各区域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全国能源消费逐步进入“总量增加,增速下降”的减速增长阶段,但仍处于碳排放上行阶段。“十四五”“十五五”期间,我国电力供给端和需求侧负荷双向波动逐步加大,能源电力供应整体宽松,但局部地区季节性、阶段性偏紧趋势将越发凸显,电价波动也逐步成为常态。在储能、氢能等创新灵活性技术逐步具备竞争力的过程中,仍需煤电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提高电力系统灵活性调节、保障区域季节性阶段性电力供需安全中发挥重要作用。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工程,煤电仍是新型电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支撑,一味地、一刀切地去煤化、去煤电化将对能源电力安全可靠稳

  定供应带来较大影响。

  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的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这是中央对当前重点工作的最新部署。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为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行动,但是在“减碳”进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一是一些地方“减碳”雷声大、雨点小,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二是一些地方用力过猛,去煤电“一刀切”,超出了当前的发展阶段,采取的行动不切实际;三是一些地方借碳达峰来攀高峰、冲高峰,发展高耗能产业的冲动强烈。

  这些问题的出现,暴露出一些地方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在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时出现了偏差,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直接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减碳”目标的实现,不在于口号喊得多响亮、造的声势多么轰轰烈烈,而是要踏踏实实落实在具体行动上。但是,目前一些地方没有充分调查研究,甚至在没有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情况下,片面强

  调零碳方案或行动,或者不顾自身资源禀赋,就一哄而上实行能源替代,看似力度很大,实际上缺乏科学性、可操作性,不仅会影响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而且会对经济增长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

  近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就发现,一些地方存在盲目上马“两高”项目的冲动,有“大上、快上、抢上、乱上”的势头。如果任由“两高”项目盲目发展,不但会影响我国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能源结构调整,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而且会导致碳排放增加速率快,碳排放会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达峰,无疑会让后期碳中和承担更大的压力和代价。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也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要。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重塑,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必须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全国一盘棋,处理好发展

  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为关键,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十四五”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我们要重点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完善绿色低碳政策和市场体系、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也就是先立后破,先把“减碳”的基础工作做好,在保证经济平稳运行的基础上推进“减碳”。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扛起责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做到有目标、有措施、有考核,统筹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就一定能打赢这场硬仗。

  有序推进碳中和防范运动式“减碳”

  刚刚结束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对近期备受关注的碳达峰、碳中和有了新的指示:要求统筹有序做好相关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其中对运动式“减碳”及时制止的顺应民心之策,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意义不需赘述,而要有效促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衔接与实现,政府和市场毫无疑问都会扮演各自的角色。各级政府在面对来自高层或上级政府带有考核性质的要求时,有些地方会采取比较强有力的行政手段来推动目标的实现,有时甚至会过于简单粗暴,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所谓运动式“减碳”,一种是虚喊口号、蜂拥而上,抢风口、蹭热度、追热点;另一种是过度行动,超出了目前的发展阶段而采取不切实际的行动。比如某些地区在没有协调好能源安全性和经济性的前提下,片面强调零碳方案、打造零碳社区、大搞零碳行动计划,宣传所谓的投资潜力。更有甚者,粗暴关闭碳排放较多的传统企业,影响产业经济供应链。此外,因运动式“减碳”对居民生活碳排放进行行政性干预也时有出现,违背了以人民为出发点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值得警惕。

  换言之,实现碳中和需要制定详细的“减碳计划”和具体措施,既不盲目,也不激进,需要具备科学性与合理性。目前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占比还有70%左右,要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转型是绕不开的,要用绿色能源替代如此巨量的煤炭。就能源多元化的结构性思路考量,水电资源开发空间已不大,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核电等还有较大拓展空间,特别是光伏发电,技术进步空间较大,应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而从碳排放大户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大头,总体上是企业特别是工业企业,排放占比在80%左右,且集中在能源、制造、交通和建筑领域。未来,能源领域核心就是推进绿能替代,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电力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电气化和电动化。制造业要实现燃料或原料脱碳,交通要在绿电绿氢基础上推进电动化和氢动化,建筑要大力推广节能建筑。目前中国的能效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约40%的差距,减排空间不小。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做的是对所有相关的政策和制度进行梳理,对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矛盾的现行政策和制度进行修改完善,保持政府政策和制度与碳减排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建立更加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价格、税收、排放权交易,让绿色低碳价值能够通过市场进行表达和实现,并完善碳减排相关的基础设施、构建更好的绿色金融生态、加强绿色发展国家合作,等等。

  对于居民生活的碳排放,不应对居民用能采取限制性行

  政手段,特别是切忌干扰居民正常生活。可行的举措是,通过激励性的阶梯性电价政策等手段,更好激励居民节约用能,让节约用能更好的居民,能够通过用能权的交易获得补偿和奖励,一举两得。

  总体而言,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平衡好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的关系,有序推进,尽可能避免为完成目标采取过于简单粗暴的行政手段,对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应该相信,有了好的政策、制度和激励机制,市场主体就会在这个环境下主动作为,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篇六: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

  论碳达峰和碳中和内涵及我国政策措施分析

  摘要: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问题的基础上,在全面分析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定义和内涵的基础上,重点从我国政策措施的角度分析了如何实现我国的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目标,希望对于今后全面践行我国的碳中和发展之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支持,发展措施

  1引言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积极迎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重视环境和发展的问题。在全球化的碳中和目标的指引下,正是人类面对环境问题恶化的积极思考,否则,忽视发展中的环境因素则是给人类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

  碳达峰和碳中和内涵

  对于“碳达峰”来说,主要就是对于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来说,表明其在拐点基础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主要就是意味着碳排放与经济的脱钩情况。结合相关能源数据统计资料,碳排放达峰并非呈现出某年具体情况,而是在一个平台期中进行上下的波动,随后往往满足于平稳下降环节。具体的达峰目标涉及到达峰年份和峰值。

  对于“碳中和”来说,则是意味着净零排放,主要就是经济活动中所涉及到CO2排放则是借助于森林碳汇,以及其他手段来实现有效的捕集利用或封存,这样有效满足相应的温室气体增量控制在不变的情况下。也就是,利用节能减排措施,有效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能将其有效利用,从而满足碳中和的要求。

  从当前发达国家的实际情况来看,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则是随着工业化进程发展而逐步严重的,当其满足于一定程度的情况下,而肯定意味着下降的趋势。从这个解释来看,碳达峰与碳中和则是具有相互紧密的关系,其各个因素有着不可

  分割的联系。具体来说,达峰时间和峰值数据则会对于碳中和实现的时间有着直接的影响。

  做好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政策措施

  3.1

  全面提升碳达峰和碳中和工作的行动力

  在我国的十四五期间,我们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实现以碳排放总量为核心的低碳发展指标体系,并能配套落实好具体的制度内容,全面满足国家总体上进行减排的要求,特别从实际出发来针对重点行业、企业严控排放要求。

  当存在着碳生产力较高的地区的管理过程中,则应严控碳排放增量总量控制,并落实好五年规划的具体要求,全面积极推行新旧动能转化工作,积极刺进新动能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在诸多领域基于全面的支持,有利于实现满足协同产生的经济效益目标,实现中长期的碳排放目标。具体控制环节,可以借助于“自上而下”的方式来进行逐一分解,在处理碳排放达峰的过程中,坚持绿色低碳经济的发展,能有效全面保障去产能、去库存与结构优化各项工作落实到位,满足GDP的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要求。从整体上综合考虑节能减排工作的相关影响因素,落实好分区域、分行业的总量控制方案。

  同时,从行政措施角度考虑,从实际出发来逐步保障碳排放强度、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考核体系的逐步完善,能有效全面保障排放数据统计监测水平的全面提升,落实好各项的核查制度内容,严格按照规范标准内容来实现公平执法监管。从实际出发,有效保障所涉及到的法律法规的合理化修订,逐步完善治理机制、管理体制的协调完善,实现我国当前的碳市场的有法可依,全面提供足够的法律方面的支持。最后,结合全国碳排放总量约束的要求,满足发电行业的碳配额的合理化配发,积极融入可再生电源的内容,借助全面推进新新能源的发展有效满足低碳经济的要求。在此环节中,重视财政方面的支持工作,以便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增长情况,实现气候融资的创新发展。从地区的实际评估情况出发,合理化适当调整相应的碳总量指标要求。

  3.2

  加快制定科技创新支撑碳中和目标实现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从政策角度出发,则应明确碳中和目标下的科技创新发展总体规划,重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低碳转型发展,加强对于低碳/脱碳技术的研发,力求从整体上全面提升绿色产业的竞争力。在全面践行《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专项规划》的基础上,一定要保障做好相应的技术支撑工作。

  可以保障从实际需求的角度出发,落实好非化石电力生产体系的建设比例,保障满足行业中的电气化率的全面提升,这样才能有效越来越接近碳中和的目标。同时,重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以及利用,加强差异化、小型化、模块化的新型技术的研发活动,全面重视智能电网、储能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以及全面保障具有实现大规模配套应用的要求,实现非化石电力占总发电量比例能在2061年上升到90%以上。这样就能意味着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能实现社会整体的电气化率大幅度上升。

  加强对于氢能、生物燃料等作为燃料或原料的创新发展,重视开展相关的负排放技术的储备,要求技术研发一定要完全化创新固有思路,积极采用革命性的工艺技术。重点可以放在如何有效全面开展氢气炼钢、生物基塑料等革命性工艺的研发。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积极开展抵消工业过程等难以减排的温室气体排放的负排放技术的研发储备工作,重点落实好如何将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落实到位,并积极开展诸多领域中的全面应用,并能在逐步应用的基础上开展大面积的推广。

  技术研发与创新的保障体系则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内容。主要结合低碳技术和革命性技术研发路线的合理布局,积极利用市场力量,合理化开展相应的低碳/脱碳技术推广,从而实现良好的积极创新驱动体系结构。从国家层面出发,借助于国家重点实验室,明确满足碳中和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并逐步推广成为低碳/脱碳技术大规模集成示范点。最后,加强国际合作,通过实现“南南合作”、“一带一路”等平台,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努力为实现低碳/脱碳技术快速发展而努力。

  4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一定要全面重视如何保障满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正视发展中存在着诸多困难和挑战的基础上,我们应要坚定信念,合理规划碳减排路径与方案,统筹全局,做好政策支持,全面保障满足高质量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高国.碳达峰和碳中和:中国走向绿色经济体的必然选择[J].北方经济,2021年第3期:25-27.

  [2]费伟良,李奕杰,张晓岚.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下工业园区减污降碳路径探析[J].环境保护,2021年第8期:61-63.

  [3]邓茗文,武曙红.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林业碳汇发展机遇与企业行动选择[J].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2021年第1期:26-29.

篇七: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

  浅谈“碳达峰、碳中和”过程中的发展与公平问题

  胡文娟

  自2020年9月中国宣布“3060”双碳目标以来,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谈论成为了环境经济领域最“热门”的话题。目前,全国各地和重点行业正在层层分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制定措施,纷纷编制“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据相关统计,有80多个城市制定了相关的政策。

  与此同时,在新的发展阶段,受各种内外因素影响,“安全与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在“安全与发展”的大局下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呢?本刊邀请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青分享了几个关于“碳中和、碳达峰”的经济学问题。

  对话:

  Q|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A|**青

  “碳达峰、碳中和”是具有经济金融意义的“环境目标”

  Q:您曾经表示“碳达峰、碳中和”不是一个纯粹的“环境目标”或“政治目标”,而且具有举足轻重的经济金融意义。请问,该如何理解“碳达峰、碳中和”的经济金融意义?

  A:各地政府在“十四五”规划中大都公布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愿景,如某地公布要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也有部分地方政府更为具体,大致给出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和政策工具,但如果仔细比较,可以发现,在相关规划中除了新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愿景或工具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目标都基本未变。这一做法其实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难以站住脚,不符合“碳达峰、碳中和”的经济金融属性及其规律。

  根据相关气候变化经济学模型的测度(如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德豪斯开发的DICE模型),“碳达峰、碳中和”所代表的“碳约束”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社会各部门的发展。以GDP这一最重要的发展指标为例,有比较可靠的证据表明,如果采取激进的减碳措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将直接冲击GDP,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其中的逻辑不难理解,因为减碳的政策会冲击到相关高碳产业,造成投资、就业和贸易的损失,进而造成GDP的损失)。这一经济学研究发现实则意味着,“碳达峰、碳中和”其实不仅仅只是一个“环境目标”或“政治目标”,而且还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具有“经济金融意义”的“环境目标”。

  Q:各省市在制定具体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政策与目标时,应该如何兼顾您所提到的“经济金融意义”?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A:“碳达峰、碳中和”的经济金融属性意味着,如果要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有必要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做好相应的经济金融准备工作。

  一是要做好应对经济增长可能减速的准备。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经济增长是不会停滞的,但增速会受到影响,部分生产和消费会受到一定结构性冲击。因此,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必要适当调低经济增长的预期,并为此在财政和货币政策等经济调控政策工具上做好相应的准备。

  二是要做好应对金融风险的准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有助于降低气候风险,但也会带来新的风险,比如经济结构的加速调整、国际经济、资本和科技发展秩序的变局等等,这些都会冲击到金融的稳定性,带来不小的变数,有必要提前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

  三是要做好应对新贸易冲突的准备。受全球范围“碳达峰、碳中和”影响,有的国家(地区)将成为“碳盈余国(地区)”,而有的则将成为“碳赤字国(地区)”,进而形成全球范围内的“碳贸易”(碳市场交易或隐含在商品中的碳交易),如果不提前加以管控,“碳贸易”极有可能会成为下一轮国际贸易冲突的潜在源头,作为碳排放大国,中国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中尤其要注意控制“碳贸易赤字”水平,避免在“碳贸易冲突”中陷入不利境地。

  “碳达峰、碳中和”的成本收益效应

  Q: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碳达峰、碳中和”的成本收益?在制定“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中,成本效益分析的重要性是什么?

  A:“碳达峰、碳中和”的成本收益分析与经济金融分析的区别在于,成本收益分析要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工具的相关成本和收益做直接和间接测算,然后再进行比较,得出某项政策工具是否可行的判断。

  由于成本收益分析是基于局部均衡基礎上得出的,因此在政策工具可行的大前提下,有可能带来正的经济增长,但也有可能带来负的经济增长。比如低碳交通的政策,就其产生的成本与收益而言,可能是为正的,这里面,成本侧的分析相对比较容易(只是“相对容易”而已),“碳达峰、碳中和”的成本就是所有与碳减排相关的直接或间接成本(包括碳减排投资“挤出效应”造成的成本),以及由此造成的其他产业部门(包括高碳产业部门及相关的投资等)的损失等。

  收益侧不太容易测算,“碳达峰、碳中和”的收益是什么?从“碳达峰、碳中和”的本意而言,最大的收益自然是改变了生态环境,避免了“气候变暖”的灾难性后果,但由于气候变化的不可逆性,在没有前后对比的情况下,这个收益其实并没有“发生”。因此,只能计算“碳达峰、碳中和”增加了多少的生态环境“价值”。事实上,这一“价值”更多的是主观性价值,较难进行精准测算。这些因素都造成“碳达峰、碳中和”收益容易被低估。

  除此之外,“碳达峰、碳中和”的收益还体现在经济上,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成功地减缓了气候变化,减少了人类在健康、卫生、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支出,有助于经济增长。另一方面“碳达峰、碳中和”还可以带动新的低碳产业发展,包括新能源等产业,以取代传统的高碳产业部门,进而部分地弥补了由于高碳产业部门退出带来的损失。

篇八: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近年来,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气候事件频发,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

  实验表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力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也必将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注入强大动力。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一方面要节约能耗,提升能效;另一方面,要通过净煤、减油、少气等方式控制化石能源消费的增长。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包括鼓励光伏、热泵技术等应用开发利用本地可再生能源,并且加大引进域外的可再生能源。建筑、交通、产业是要重点突破的领域。为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地球家园,我国迈出决定性步伐,努力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

  机遇,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确保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国家

  中国

  印度

  美国

  日本

  韩国

  南非

  德国

  俄罗斯

  印度尼西亚

  澳大利亚

  煤电发电量

  5020%

  11.00%

  10.60%

  3.10%

  2.50%

  2.20%

  1.90%

  1.80%

  130%

  1.60%

  故中和承诺

  是

  —

  —

  是

  是

  0

  2060

  —

  —

  2050

  2050

  2050

  2050

  —

  —

  —

  是

  —

  —

  —

  此目标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将倒逼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低碳转型,既是推进疫后经济绿色复苏、形成绿色经济新动能的客观需要,也是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重要路径,更是助力发展方式深刻变革,促进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在未来的大国博弈中占据绿色低碳竞争优势具有重大意义。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

  “碳中和“其实是一个正在努力实现的方向,是指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在一年之内,生活、工作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

  一、“碳中和“为什么总是和“碳达峰“一同出

  现?

  “碳中和“和“碳达峰“确实总是一同出现。

  “达峰“和“中和“有什么区别呢?

  当每年碳排放量不再增加、达到峰值,由增转降的拐点开始出现,就叫碳达峰。

  但是人类总是要排放碳,实在减不掉的就吸收掉,当吸收量二排放量,即实现排放=没排放,就是碳中和。

  上述所说的"中和“是指二氧化碳达到相对零排放。这么说,应该是先“达峰“后"中和“。

  我们国家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

  “十四五“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碳达峰。因为只有碳先达峰了,碳中和才有基础和前提。

  这里可能有一个误解,到2030才达峰,现在可以无限制排放。

  不是的,二氧化碳是一个长寿命的气体,它的寿命是百年量级的,如果你现在还不刹车,到2030年踩一脚刹车,肯定要再延续10年才能达峰。

  所以“十四五“期间很重要的就是抓紧让能源结构转型。

  二、联合国为什么提出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2C?

  联合国给出的碳中和的重要目标是,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2C,而非29c或更高的温度。

  因为这可以避免严重的后果,这也是我们努力争取碳中和的意义。

  这一目标如果实现不了呢?

  会全球气温上升,全球会有城市不断消失在海里;

  气温上升会间接影响大气环流运动,加剧雾霾天气,让你无法呼吸;

  天气会变得更加极端,202*年,东非多国因强降雨引发洪涝就是一场预演;

  高温多雨导致蝗虫成灾,去年极端高温侵袭美国西部和澳洲,山火多发;

  气温上升还将破坏生态系统,亚马逊雨林、北极冻土带等重要的多样生态消退,大量物种批量灭绝;

  高山冰川也会慢慢消失,带来不可预料的灾害,00后很有可能会见证“世界末日“。

  所以在全球科学界的基本共识是:全球变暖29c或更高的温度,将使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是人类无论如何都要

  阻止的共同敌人。三、如何阻止全球变暖超过1.59c呢?

  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是二氧化碳,占比约80%。

  遏制全球变暖,首要的一点是减排。包括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物品生产。

  碳中和中重要的操作之一是碳捕集,也就是把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捕捉回来。

  目前的碳捕集主要有两条途径:

  第一是植树造林,让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就能捕集一吨C02o

  第二是常用技术捕集,化工厂排出的废气里CO2占比高达80%,在烟囱上加装吸附装置就能把大量CO2捕集回来。

  当然新兴技术捕集,全球的实验室在试验直接过滤大气,捕捉其中的C02o

  四、碳中和跟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呢?

  要实现全球的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作出改变,我们也可以从身边做起:

  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资源浪费;

  尽量自带餐具,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

  节约用水用电,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短途出行可以步行或骑行。

篇九: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

  碳中和与碳达峰

  碳达峰是指我国承诺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然后通过植物造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从大的层面来讲,碳达峰将影响国家整体的能源结构,从而进一步影响我国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在碳排放达到峰值后,我国能源结构中化石能源的占比会越来越小,而新型清洁能源的比重会越来越大,以此来减少碳排放。从小的层面来讲,碳中和是在激励个人和企业通过改良生产技术或植树造林等手段来降低CO2排放量。可以说碳中和是碳达峰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从个人层面对减排碳的具体体现。

  总之,实现“碳中和”和“碳达峰”是一条漫长但却有益于全人类的道路,“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时代开始结束,绿色新能源的时代即将到来。

篇十: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

  碳达峰、碳中和解析

  “碳达峰、碳中和”观点被提出后,引发了公众的普遍关注。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碳达峰”、“碳中和”那些事。那么碳达峰、碳中和是什么呢?一、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

  “碳达峰”是指在碳中和实现的过程中,二氧化碳(C02)的排放量在2030年达到峰值,之后不再增长并逐步回落。

  20212030

  “碳中和”是指通过使用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碳捕捉等形式,以抵消自身产生的CO2排放量,排放多少就吸收多少,实现CO2“净零排放”。

  碳中和

  二、为什么要提出“碳达峰”、“碳中和”?

  据研究,当温度升高2。。海平面将上升0.46m,脊椎动物将消亡16%,昆虫将消亡18%,粮食产量将减少7%..…这些将对我们人类健康、生计、粮食安全、水供应等方面非常大的影响。《巴黎协定》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

  时期前上升幅度控制在2°C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3以内,202*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比工业革命前升温超过了1.2°Co我们正在经历干旱、洪水、台风、森林火灾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灾害性天气事件——气候问题已迫在眉睫。

  气候变化不仅将严重破坏生态系统、更会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我国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三、什么是“温室气体”?

  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氧化亚氮、臭氧、一氧化碳以及氯氟燃、氟化物、澳化物、氯化物、醛类和各种氮氧化物等,其中排放量最大的是CO2,C02排放量是监测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指标之一。温室气体能吸收长波辐射,带来气候变暖。

  根据荷兰环境评估署(PB1.)202*年发布的数据:自202*年以来,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平均每年增长1.4%,202*年不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排放总量达到524亿吨CO2,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6.8吨CO2当量。202*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40亿吨CO2当量,人均约为9.7吨CO2当量,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7%,增长约为2.3%,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四、如何实现“碳中和”目标?

  国际能源署今年发布《全球能源回顾:202*年二氧化碳排放》报告说,过去一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全球与能源相关的CO2排放量下降5.8%,这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大年度降幅。但发展是世界永恒的主题。以202*年为例,全球化石燃料CO2排放总量高达367亿吨,化石燃料燃烧的CO?排放数据显示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的碳排放分别占43.8%、34.6%和21.6%,主要分布在电力和供热、交通运输、工业等领域。

  世界能源已形成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四分天下的格局,新能源成为了“碳中和”的主导,中国能源生产石油、天然气、煤炭、新能源分别占7%、6%、69%和18%。化石能源到新能源的过渡中,积极发展风电、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建立低碳、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能源体系,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是实现碳中和的非常重要的途径。

  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进行大规模CO?减排。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作为减碳固碳技术,是各个国家“碳中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

  CCSU技术是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CO2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采油等新的生产过程中,实现CO2的循环再利用或封存。

  通过产品固碳和地质利用后封存,既直接减少了排放,又可以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量,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大型ecus示范项目有26个,每年可捕集封存CO2约4000万吨。

  五、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能做啥?

  低碳生活是一种简单、简约和俭朴的生活方式,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举手投足之间也可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衣: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资源浪费。我国每年大约生产570亿件衣服,其中约73%的衣服最终命运被填埋,纺织品生产每年排放约12亿吨温室气体。

  2、食:尽量自带餐具,少用或不用一次性餐具。每生产1吨PET(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产生超过1吨CO2排放;从国外空运1吨芒果或梨,里程10000公里,CO2排放量3.2吨,人类饮食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29%o

  3、行:绿色出行,减少不必要出行;短距离出行,尽量选择步行或自行车;每行驶1公里,1辆汽油型汽车碳排放量是243.8克/人,摩托车119.6克/人,火车碳排放量是28.6

  克/人。如果1%的个人汽车出行转乘公共交通,全国每年节省燃油0.8亿吨,减少排放0.44亿吨C02o

  4、住:合理使用居家用品,对生活的垃圾进行分类处理。使用煤油作为燃料的供暖每年CO2排放量2.4吨,天然气的CO2排放量是1.9吨,而电加热是0.6吨;根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统计,202*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最高达2.42亿吨,1公斤沼渣中将产生3.6-3.7公斤的碳排放。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

  “碳中和“其实是一个正在努力实现的方向,是指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在一年之内,生活、工作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

  一、“碳中和“为什么总是和“碳达峰“一同出现?

  “碳中和“和“碳达峰“确实总是一同出现。

  “达峰“和“中和“有什么区别呢?

  当每年碳排放量不再增加、达到峰值,由增转降的拐点开始出现,就叫碳达峰。

  但是人类总是要排放碳,实在减不掉的就吸收掉,当吸收量二排放量,即实现排放=没排放,就是碳中和。

  上述所说的"中和“是指二氧化碳达到相对零排放。这么说,应该是先“达峰“后"中和“。

  我们国家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

  “十四五“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碳达峰。因为只有碳先达峰了,碳中和才有基础和前提。

  这里可能有一个误解,到2030才达峰,现在可以无限制排放。

  不是的,二氧化碳是一个长寿命的气体,它的寿命是百年量级的,如果你现在还不刹车,到2030年踩一脚刹车,肯定要再延续10年才能达峰。

  所以“十四五“期间很重要的就是抓紧让能源结构转型。

  二、联合国为什么提出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2C?

  联合国给出的碳中和的重要目标是,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2C,而非29c或更高的温度。

  因为这可以避免严重的后果,这也是我们努力争取碳中和的意义。

  这一目标如果实现不了呢?

  会全球气温上升,全球会有城市不断消失在海里;

  气温上升会间接影响大气环流运动,加剧雾霾天气,让你无法呼吸;

  天气会变得更加极端,202*年,东非多国因强降雨引发洪涝就是一场预演;

  高温多雨导致蝗虫成灾,去年极端高温侵袭美国西部和澳洲,山火多发;

  气温上升还将破坏生态系统,亚马逊雨林、北极冻土带等重要的多样生态消退,大量物种批量灭绝;

  高山冰川也会慢慢消失,带来不可预料的灾害,00后很有可能会见证“世界末日“。

  所以在全球科学界的基本共识是:全球变暖29c或更高的温度,将使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是人类无论如何都要阻止的共同敌人。三、如何阻止全球变暖超过1.59c呢?

  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是二氧化碳,占比约80%。

  遏制全球变暖,首要的一点是减排。包括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物品生产。

  碳中和中重要的操作之一是碳捕集,也就是把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捕捉回来。

  目前的碳捕集主要有两条途径:

  第一是植树造林,让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就能捕集一吨C02o

  第二是常用技术捕集,化工厂排出的废气里CO2占比高达80%,在烟囱上加装吸附装置就能把大量CO2捕集回来。

  当然新兴技术捕集,全球的实验室在试验直接过滤大气,捕捉其中的C02o

  四、碳中和跟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呢?

  要实现全球的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作出改变,我们也可以从身边做起:

  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资源浪费;

  尽量自带餐具,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

  节约用水用电,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短途出行可以步行或骑行。

篇十一: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

 “碳达峰”和“碳中和”,我们该怎么做?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温室气体猛增,对生命系统形成威胁。“碳中和”意味着一个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发展时代开始结束,一个新的浪漫时代开始了,一个向非化石能源过渡的时代来临,全球追求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共同的价值观——碳中和。在这一背景下,世界各国以全球协约的方式减排温室气体,我国由此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所谓碳达峰,是指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而碳中和,则是指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一般指一年)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减排、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国内外

  “碳达峰”和“碳中和”进程

  2020年7月,在欧盟宣布碳中和计划之前,已有30多个国家宣布碳中和目标,包括墨西哥、马尔代夫等,此后中国、日本、韩国接连提出碳中和目标。全球重要的经济体,也就是占全球GDP75%、占全球碳排放量65%的国家开始碳中和。

  我国关于碳中和的提法,是在2020年9月22日首次对外宣示,但实际上,我国对这一问题也早有谋划。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到2014年“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提出,再到2018年提出“调整能源结构,减少煤炭消费,增加清洁能源使用”,2019年10月明确指出“能源低碳发展关乎人类未来”,而且,在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后,我国多次强调将全面履行《巴黎协定》,100%兑现自己的承诺……这些都为碳中和的提法做好了铺垫。

  “碳达峰”和“碳中和”对我国的影响

  不论是碳排放达峰目标还是碳中和愿景,对中国的发展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实质上是一场国家之间发展转型的竞赛。

  从挑战看,首先是碳达峰到碳中和的缓冲时间短。与欧洲相比,欧洲大致在上世纪**十年代实现碳达峰,这是一个自然过程,达峰之后经历漫长平台期开始缓慢下降,然后即将走向快速下降,走向碳中和。欧盟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65~70年。我国则是人为设定了达峰时间表,现在二氧化碳排放仍在攀升。但我国承诺的碳中和时间与达峰时间的距离是30年,意味着达峰之后平台期缓冲时间很短,就要稳中有降,以致快速下降,这是我们的最大挑战。

  其次是单位GDP能源强度、碳排放强度水平较高。数据显示,中国的单位GDP能源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是欧盟的4倍多,中国单位GDP碳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多,欧盟的6倍多。这很大程度要依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来降低能耗、碳排放水平。

  从机遇看,首先我国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且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将激发更多创新活力,从根本上支撑达峰目标和碳中和愿景实现。

  二是可借鉴国际诸多先进减排经验。过去近30年,国际上积累了有关大气污染物减排、二氧化碳减排、能源低碳发展的诸多经验,包括政策工具、市场设计、技术积累、管理经验甚至前车之鉴等,我国可以充分借鉴,利于缩短实现碳中和的进程。比如,英国伦敦和德国鲁尔治理大气污染治理都用了20多年时间,东德和东欧的大气污染治理因为有了样本参照和技术进步,大概用了不到10年的时间,即时间可缩短一半。

  三是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不断进步。这是文明与技术进步的趋势。以光伏发电成本为例,1990年每千瓦时光伏发电成本约100美元,2000年降低到10美元,2010年降低到1美元,现在的平均水平是5美分,可实现平价

  上网甚至低价上网。从中远期看,低碳技术的成本将会有较大幅度下降,助力我们降低碳排放。

  “碳达峰”、“碳中和”我们该怎么做?

  一是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推进能源体系清洁低碳发展,稳步推进水电发展,安全发展核电,加快光伏和风电发展,加快构建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新型电力系统,完善清洁能源消纳长效机制,推动低碳能源替代高碳能源、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同时,推动能源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加快提升能源产业链智能化水平。

  二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优化存量产能,严格控制高耗能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钢铁、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三是着力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严格控制能耗强度,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建立健全用能预算等管理制度,推动能源资源高效配置、高效利用。继续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着力提升新基建能效水平。

  四是加速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更大力度推进节能低碳技术研发推广应用,加快推进规模化储能、氢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技术发展,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在节能、清洁能源领域的创新融合。

  五是健全低碳发展体制机制。加快完善有利于绿色低碳发展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政策,推动合同能源管理、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托管等服务模式创新发展。

  六是努力增加生态碳汇。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不断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增强草原、绿地、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我国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和愿景,意味着我国更加坚定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转型和升级,走上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路径,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也将引领全球实现绿色、低碳复苏,引领全球经济技术变革的方向,对保护地球生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行动,具有非常现实和重要的意义。

篇十二: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

 “碳”即二氧化碳,“中和”即正负相抵。

  “碳中和”其实是一个正在努力实现的方向,是指我们每个人、每个企业在一年之内,生活、工作中排放的二氧化碳,采取植树、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

  一、“碳中和”为什么总是和“碳达峰”一同出现?

  “碳中和”和“碳达峰”确实总是一同出现。

  “达峰”和“中和”有什么区别呢?

  当每年碳排放量不再增加、达到峰值,由增转降的拐点开始出现,就叫碳达峰。

  但是人类总是要排放碳,实在减不掉的就吸收掉,当吸收量=排放量,即实现排放=没排放,就是碳中和。

  上述所说的“中和”是指二氧化碳达到相对零排放。这么说,应该是先“达峰”后“中和”。

  我们国家提出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

  “十四五”期间最重要的就是实现碳达峰。因为只有碳先达峰了,碳中和才有基础和前提。

  这里可能有一个误解,到2030才达峰,现在可以无限制排放。

  不是的,二氧化碳是一个长寿命的气体,它的寿命是百年量级的,如果你现在还不刹车,到2030年踩一脚刹车,肯定要再延续10年才能达峰。

  所以“十四五”期间很重要的就是抓紧让能源结构转型。

  二、联合国为什么提出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oC?

  联合国给出的碳中和的重要目标是,把全球变暖限制在1.5oC,而非2oC或更高的温度。

  因为这可以避免严重的后果,这也是我们努力争取碳中和的意义。

  这一目标如果实现不了呢?

  会全球气温上升,全球会有城市不断消失在海里;

  气温上升会间接影响大气环流运动,加剧雾霾天气,让你无法呼吸;

  天气会变得更加极端,2020年,东非多国因强降雨引发洪涝就是一场预演;

  高温多雨导致蝗虫成灾,去年极端高温侵袭美国西部和澳洲,山火多发;

  气温上升还将破坏生态系统,亚马逊雨林、北极冻土带等重要的多样生态消退,大量物种批量灭绝;

  高山冰川也会慢慢消失,带来不可预料的灾害,00后很有可能会见证“世界末日”。

  ……

  所以在全球科学界的基本共识是:全球变暖2oC或更高的温度,将使地球不适合人类居住,这是人类无论如何都要阻止的共同敌人。

  三、如何阻止全球变暖超过1.5oC呢?

  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是二氧化碳,占比约80%。

  遏制全球变暖,首要的一点是减排。包括使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物品生产。

  碳中和中重要的操作之一是碳捕集,也就是把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捕捉回来。

  目前的碳捕集主要有两条途径:

  第一是植树造林,让绿色植物吸收大气中的CO2,一公顷阔叶林一天就能捕集一吨CO2。

  第二是常用技术捕集,化工厂排出的废气里CO2占比高达80%,在烟囱上加装吸附装置就能把大量CO2捕集回来。

  当然新兴技术捕集,全球的实验室在试验直接过滤大气,捕捉其中的CO2。

  四、碳中和跟我们每个人有什么关系呢?

  要实现全球的碳中和,需要世界各国作出改变,我们也可以从身边做起:

  少买不必要的衣服,减少资源浪费;

  尽量自带餐具,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

  节约用水用电,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短途出行可以步行或骑行。

推荐访问:1500字碳达峰和碳中和论文大学生 中和 大学生 论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