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党的创新理论一知半解3篇

对党的创新理论一知半解3篇

时间:2022-11-16 20:3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对党的创新理论一知半解3篇对党的创新理论一知半解  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作者:罗鸿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淮南联合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党的创新理论一知半解3篇,供大家参考。

对党的创新理论一知半解3篇

篇一:对党的创新理论一知半解

  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

  作者:罗鸿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

  (淮南联合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淮南232038)

  摘

  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具有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能否做到党的理论创新,决定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对党的事业至关重要。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认真领会党的理论创新意义重大。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0-0054-03

  党的理论创新就是“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①能否做到党的理论创新,决定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就可以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党的理论停滞,就会给党的事业带来困难、挫折甚至失败。

  一、全面把握党的理论创新的一般过程

  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

  早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前,毛泽东就鲜明地主张我们党应是“主义的结合”,他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②在建党的时候,中国共产党人树起的旗子,就是马克思主义。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有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反帝爱国民主运动才得到纵深发展,北伐战争和农民运动的革命巨澜才得以蓬勃兴起,中国革命才为之面貌一新。

  但历史同时说明,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只有扎根中国的土壤,才有生命力。所以,在中国革命的发展进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终于形成了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一个成果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带领我们党逐步走出了一条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逐步形成了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二个成果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阔步前进。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世纪之交的中国和世界实际出发,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新时期建党执政的理论体系统领起来,形成了党的理论创新的第三个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续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的党中央,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科学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形成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出:“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③这一新的概括,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二、努力夯实党的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存在着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行重大理论创新的问题,解决这个重大而基本的问题,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智慧。

  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理论创新的认识论基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实践在认识中起决定作用。人类认识是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③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对于实现党的理论创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党的理论创新二者是一致的,党的思想路线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前提条件和认识论基础,党的理论创新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表明,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贯彻落实党的思想路线的过程。从诞生之日起,我们党就把马克思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丰硕成果,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鲜明体现。

  矛盾问题的精髓是党的理论创新的辩证法武器。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是我们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本环节。党的理论创新的辩证法武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之所以成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是因为它们在不同时期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毛泽东运用这一辩证法武器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性质、对象、道路、前途、领导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邓小平运用这一辩证法武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江泽民运用这一辩证法武器在世纪之交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系统地回答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问题。***运用这一辩证法武器在新时期新阶段,科学回答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

  群众史观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观要求。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此,我们必须树立群众观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走群众路线的过程就是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就是向人民群众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把群众的智慧和经验集中起来,经过加工提高,形成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到群众中去,就是把党的理论创新成

  果再拿到群众中去,向群众宣传教育,化为群众的意见,付诸于群众的行动,并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是否正确。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以人民群众为物质武器,人民群众必然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为精神武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同人民群众的这种内在联系,是它指引中国人民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奥秘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矛盾问题的精髓、群众路线是紧密相联的,共同构成党的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指明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方向、经验和路径。中国共产党只有夯实理论创新的哲学基础,才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会避免重大失误,领导人民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三、深刻记取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教训

  能否做到党的理论创新,决定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就可以团结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胜利。相反,如果党的理论停滞,则会葬送党的事业,这一点无论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看,还是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看,教训都是深刻的。

  苏联的解体及其向资本主义演变,原因是复杂的,其中苏联共产党在理论上的停滞和背离马克思主义是重要原因之一。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苏联领导人固守着苏联模式不放,未能对新形势作出科学的判断。苏共理论停滞的结果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在经济上,农业和轻工业落后,人民生活难以改善,导致人民不满;在政治上,民主集中制很不健全,***一人独揽大权,导致民主虚设。特别是苏共最后一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用所谓的“新思维”把苏联改变成为一个“人道的、自由的和理性的社会”,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淡化了马克思主义,强化了资产阶级自由化,终于导致苏联瓦解和东欧的一大片社会主义江山不战而亡。

  我国自1958年搞“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一股“左”的思想偏离了科学理论。举起“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错误旗帜,以“阶级斗争为纲”代替了以生产为中心,把主张发展生产力的正确观点斥之为“唯生产力论”;否认先进文化的作用,把专家学者当成“反动学术权威”打倒;提倡穷光荣,认为“富则修”,否认改善人民生活的必要性。这种极“左”思想严重偏离了毛泽东思想,使城乡人民的生活在长达20多年期间没有得到改善,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给党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差一点葬送了社会主义。

  这里就涉及到要正确处理“老祖宗”和“新境界”的问题。党的事业要向前发展,一方面不能丢掉“老祖宗”,因为我们共产党的由来和目标,我们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都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一方面又要开拓“新境界”,因为我们党要适应新的需要,解决新的问题,就必须形成新的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丢掉了老祖宗,党的理论就会丧失根本,没有新境界,党的理论就会停滞不前,就会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

  苏共背离马克思主义搞所谓“新思维”和我们党偏离马克思主义搞所谓“斗争论”的历史教训,从反面告诉了我们唯有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

  四、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本质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这是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迅猛抬头,中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这与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

  更高要求形成冲突。多年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诸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等社会矛盾和问题。我国人均GDP虽然已经超过4000美元,但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潜在风险更加严峻,必须竭力避免增长停滞、贫富差距拉大以及社会动荡的“中等收入陷阱”。因此,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科学发展中顺利推进。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认识,才能“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④

  所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

  五、认真领会党的理论创新的重大意义

  认真领会党的理论创新,对于我们把握中国社会前途和命运,引领社会发展的方向,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以及对党自身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理论创新是决定中国社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是毛泽东思想指导我们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建立了新中国。“**”结束后,是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到了20世纪90年代,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新高要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进入新世纪,在能否抓住发展机遇的关口,是科学发展观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关乎中国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为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党的理论创新是引领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旗帜。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先导。我们之所以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此基础上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并取得辉煌成就,是因为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取得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党的理论创新是制定正确路线和政策的保证。我们党之所以能带领人民完成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能够带领人民担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的重任,就是因为我们坚持党的理论创新,把握每一历史时期的世情,立足每一历史时期的国情,制定出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发展。

  党的理论创新是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的经验。“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⑤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在《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大胆承认并纠正自身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就是因为我们党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通过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不断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永葆科学理论的旺盛生命力,来加强自身建设和发展,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我们现在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发展时期,前景光明灿烂。我们坚信,只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就一定能够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和困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①江泽民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2006.

  ②毛泽东早期文稿[M].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

  ③⑤***.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2007(21).

  ④***.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1—07—02.

  (责任编辑

  张海鹏)

篇二:对党的创新理论一知半解

  学习党的创新理论要把握“八字诀”

  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是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活水源头,如何把党的创新理论学深悟透,保证入脑入心,笔者以为应当学会“八字诀”。

  悦“读”原著。书卷有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关于阅读“原著”之魅力,一位哲学家曾有经典论述:“如果你真正喜欢哲学,你应该从原著圣殿里面去找大师本人。”科学理论特别是党的创新理论,其精髓都集中而准确地凝结在原著之中。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关键是把握其理论精髓,在精读原著的基础上再进行理论的创新与升华。因此,理论学习中泛泛浏览、随便翻翻不行,只求字面理解、一知半解也不行,必须逐字逐句抠,逐行逐段悟,原原本本学。实际学习中,有的同志不愿翻阅看似枯燥乏味的原著文献;有的同志沉于各种提炼概括,不愿深读原著,总想吃“现成饭”;有的同志总想走捷径,只求快速掌握应付考试,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学习不扎实、不刻苦,缺乏科学态度的表现,这样是不可能做到学深悟透的。反之,只有精度深读细读,才能准确地把握好精神实质和其所蕴含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而入心入脑,改造思想。

  详“查”资料。理论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拦路虎”,特别是一些专业名词。驱除“拦路虎”的最佳方法就是详细查阅

  文史资料。学会查阅资料,就练成了一种大量吸取信息,汲取前人智慧营养的功夫。这种查阅资料、索取信息并进行有效筛选整合的“功力”是理论学习不可或缺的硬功之一。查阅资料的方法途径很多,关键在于灵活综合运用,可以钻到图书馆、购书中心翻阅各种文史“大部头”,也可以进入网络空间,涉猎各种网络资料,亦可以向身边“会说话的资料库”请教,分享知识。但无论是哪种方法或途径,都要注意细心甄别、去伪求真,彻底弄明白党在各个时期创新理论提出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深“探”源头。列宁曾指出:“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是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源头。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为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提供了生动鲜活、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理论基础和源头活水。当今,我们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就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这个思想源泉,就应深入探析这一思想“源头”。诚然,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马克思主义著作卷帙浩繁,要求通读马克思主义显然脱离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键是要在精选、精读、精通上下功夫,即精选精品、精读经典、精通精髓,通过学习不

  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细“理”观点。每遇党的创新理论提出,中央就会出版相应的观点解读和述评。梳理观点、解读观点、理解观点,是促进理论学习有效“吸收”、深入“消化”的关键环节。梳理观点学,就是要将原著、资料中的重难点、关键点、新观点、新概念、新论断等统统整理区分,形成从原著到观点、从观点到内容、从学习领悟到融入实践、从丰富实践到深化理解原著的“学习循环”,即学习→提炼→理解→消化→指导实践→审视原著的“思想回路”。梳理观点的真正目的是促进深化理解。梳理,就是将所思所学所感所悟细致化、条理化。在梳理观点的过程中,最好采用列出图表、排列细分的方式,将繁复广博的理论观点进行梳理,分类分项,使理论的核心内容变得清晰明了,进而,梳理编织好自己的理论知识网络,促进理解记忆、消化吸收。

  精“悟”真理。创新理论是灵魂,思想武装是根本。只有不断深化理论武装,精悟其中蕴涵的闪光真理,才能促使自己真正把创新理论作为政治信仰来坚定,作为崇高理想来追求,作为思想武器来掌握。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以理论清醒保证政治坚定是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的关键所在。在掌握博大精深的创新理论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实际加强思考、深入

  体悟,才能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核心和精髓。毛**曾深刻阐述科学理论的强大思想威力:理论一旦被人们所掌握,就会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成为“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诚然,真正掌握其精髓,悟透其真理,把握其实质,领会其要义,唯有通过持之以恒、孜孜不倦的学习领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思想理论“内存”,做党的创新理论的“明白人”。

  多“讲”精髓。在学习中把握精髓,在宣讲中传播精髓。多讲精髓,就是要在“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理论宣讲氛围里,主动积极体验当“理论专家”,谈体会、说收获、话感受,既能加深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感悟,又能促进分享和广泛传播。当好创新理论的传播者,要坚守一个“信”字。这个“信”字包含了对党无限忠诚的信念,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忠诚信仰和不懈追求。要讲好党的创新理论蕴涵的真理精髓,还要学会讲“群众语言”,找准理论与现实的融合点,用“大众话”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通俗化、生动化、实效化,真正把理论讲到点子上,说到听众的心坎上。

  常“温”要义。教育心理学上有个“易感效应”,是说:由于先前的学习已经改变了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当再一次遇到这个学习材料时,他就会更容易觉察材料中所包含的潜在意义。这就是“温故知新”的巨大效用。易感效应也告诉我们一

  个绝好的学习方法:科学的温习知识,就更容易觉察更精细、更微小、更深层次的潜藏知识,多次温习,就能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从量到质的巨大飞跃。温习的方法有很多,写心得、背要点、诵要义都是常见方法。结合创先理论学习的特点规律,在学习巩固理论要义中,可以选择采用读后复述法、反复记忆法、章节连贯法、间隔记忆法、纠错整理法、案例结合法等等。学习之美,美在感悟、美在积累、美在温故知新。对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只有日积月累,轮番反复,“博学之、明辨之、慎思之”,终成硕果,才能最终实现量变到质变的完美转化升华。

  紧“融”实践。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将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融合,其实就是一个用理论为实践做“透视”的过程。题中要义就是运用学习过的教育理论或原理,解析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物聚于气,人成于学。一方面理论学习的无尽动力,来自群众真信、真学、真用的蓬勃活力,来自对创新理论大众化、实际化的成功探索;另一方面新兴媒体下的图片、漫画、数字、影视剧无一不是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效载体,起着潜移默化的独特作用。将理论学习与现实实践紧密有机融合的渠道很多,关键还在于躬身付诸实践。俗话说:“理论装在心上,就像翅膀长在身上”。党的创新理论的力量就在生动的工作实践中不断体现,反过来又促进了提升境界、升华思想。

篇三:对党的创新理论一知半解

  党的创新理论: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江泽民“新三步走”战略: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指出:21世纪我们的目标是,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5、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坚持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所系。马克思主义对理想问题作了科学阐述,把理想问题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内在地联系起来,使人们对理想问题有了更为科学的把握和自觉的认识。(3)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4)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同志明确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各行为准则,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2、十七届四中全会总结的党的建设的基本经验:基本经验是:即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坚持把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同推进党领导的伟大事业紧密联合起来,保证党始终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提高管党治党水平。

  3、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标,稳定是前提,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发展,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更好地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才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只有坚定不移地维护稳定,才能不断为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邓小平“三个有利于”的根本判断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重点突出了"有利于",突出了以往容易被人们忽略的价值问题。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是真理标准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以有利于人民的利益为标准,这是价值标准问题。"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

  "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就是一句空话。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首先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

推荐访问:对党的创新理论一知半解 理论 创新 一知半解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