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残联工作五年规划4篇

残联工作五年规划4篇

时间:2022-11-14 13:4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残联工作五年规划4篇残联工作五年规划  市残疾人联合会五年扶贫工作总结  市残疾人联合会五年扶贫工作总结  励精图治,扎实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残疾人温饱问题,是社会各部门共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残联工作五年规划4篇,供大家参考。

残联工作五年规划4篇

篇一:残联工作五年规划

  市残疾人联合会五年扶贫工作总结

  市残疾人联合会五年扶贫工作总结

  励精图治,扎实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残疾人温饱问题,是社会各部门共同职责,是各极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根据《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确定战略目标,我市残联历届领导高度重视残疾人扶贫工作,组织县市区理事长,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制定发展思路,有组织、有步骤的掀开了全市扶贫解困的新篇章。一、加强领导,成立专班,落实经费,为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提供组织保证。七年前,《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下达后,市残联领导班子,查字典范文网克服民政代管工作不便,及时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作了全面汇报,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市残疾人扶贫中组织领导、社会动员、调查摸底、政策保障、奋斗目标、方法措施、部门任务等工作方案,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大力支持并批转实施,成立了以常务副市长为组长、“四大家”领导为副组长、市直各局为成员的残疾人扶贫解困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地点设在市残联,办公室主任由市残联领导兼任,配备专职工作人员2-3名,全市六个区县市残联也相继成立专班,抽调专门人员充实基层第一线,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市、县(区)、乡(镇)三级扶贫组织网络体系,为解决落实办公经费,及时向市财政部门提出专报告,得到相关部门支持,解决了扶贫工作活动费近10万元,扶贫工作经费随残联事业费一起一并下达。各区、县、市残联上行下效,落实扶贫事业经费、形成了“有届、有人、好念经”的良好开局。二、摸清底数,分解任务,落实到人,是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组织工作落实后,市残联积极组织市直机关、扶贫办、民政局、统计局等部门,会同区县市残联扶贫工作办公室同志一起认真学习,举办各种扶贫工作培训班、研讨班达10多批,累计培训人员达50多人次,使工作人员了解、掌握贫困残疾人标准、入户调查注意事项及统计方法、疑难问题解答等。入户调查统计员按中残联《残疾人贫困户调查表》以乡(镇)为单位,对残疾人贫困户逐户、逐人进行登记,摸清残疾人贫困户户数、残疾人数及贫困状况,建档建卡,登记造册,按《残疾人贫困户汇总表》逐级填写,上报市残联、市扶贫办等部门。通过近一年努力,参与调查摸底人数达800余人次,发放入户调查统计表等各种报表达4万多份,摧收各种报表达98以上,收集残疾人扶贫等方面信息达3万多条,为今后制定扶贫解困工作提供了准确数据。在整个调查摸底过程中,入户跟踪调查是一个难度较大工作,特别在基层这种难度就更大,调查统计员克服了残疾人不想报、不愿报、经济收入不实报等各种困难,准确收集相关信息,有时,为核对某个数据,调查统计员来回几趟才能解决问题,一旦得不到理解的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还要吃闭门羹,碰一鼻子灰。阳新县残联扶贫办一位同志,为到王英乡核对一组数据资料,受到一村民辱骂,腿也扭伤了,全身被大雨湿透了,人也生病了,但他还是带病坚持工作,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的完成全县扶贫对象调查统计任务。经汇总统计,全市残疾人贫困户达8400户,贫困残疾人数达3.36万人,可扶持残疾人户数5880户,占残疾人贫困户的70,可扶持残疾人人数29000人,占贫困残疾人总数的72,应救助残疾人户数2400户,应救济残疾人数达7200人。我们知道,扶贫解困是一项长期工作,并非一、二年内解决问题。市残联每年都将入户调查、解决温饱人数及尚待扶持对象进行回访,及时准确的填报《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统计表》,为下年度扶贫任务分解提供详实依据,同时每年将残疾人扶贫任务,以目标考核管理责任书形式分解到各区县市残联,以行政负责人签字,基层残联具体落实完成,形成各县市区残联扶贫解困工作做到年前有布置、年中有抽查、年底有检查、全年有总结“的比、学、赶、帮、超”的发展局面,为扶贫解困工作齐抓共管、分工协作,调动社会力量共同完成扶贫任务,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三、抓重点、突难点,全面推动我市扶贫解困工作。残疾人工作千头万绪,要做的工作很多,要解决的问题也多,康复工作是龙头,就业工作是重点,扶贫工作是关键,做好了残疾人扶贫工作等于抓住了残疾人工作这根红线,其它各方面工作也就容易解决,做好残疾人扶贫工作,主要突出以下几点:1、领导带动、宣传鼓动、社会联动,形成良好扶贫解困舆论氛围。每年节假日,特别是残疾人助残日那天,市残联都得邀请市委、市政府、“四大家”领导走访残疾人贫困户,特别是农村贫困残疾人,市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周志斌同志经常带领机关同志深入到大冶、阳机关报贫困残疾人家中访贫问苦,带去募捐的衣物、慰问金、带去党和政府的关心。在我市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现已形成一条不成文规定,几年来,市“四大家”领导换了一茬又一茬,而走访看望、登门拜访风气却从未停止,形成接力棒,一届传一届,一代传一代。华新水泥集团是一家大型水泥企业,他们历届领导班子与本单位贫困残疾人、大冶市一位扶贫对象不因领导变更而中断,无论企业红火时还是企业效益下滑时候,都一如继往,持之以恒。广

  播电台、电视台、黄石日报等新闻部门,每年节假日或大型活动,都要在重要版面、黄金时间,增设新闻专题、专题报道扶贫解困先进典型,做到了“报纸有文、电台有声、电视有形”。红领巾助残、志愿者助残解困活动在我市更是层出不穷,市财校、市卫校、市三中的师生、广场路小学、市府路小学、市老虎头小学,扶贫解困的感人故事经常受到地方党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肯定与支持,全市范围内扶贫解困意识浓,乐善好施方式多。2、充分发挥扶贫实体基地作用,辐射到户,带动到人。市残联积极为贫困残疾人脱贫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协调各部门关系,认真实施《湖北省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九五期间从市扶贫办、省残联、省农行争取扶贫贷款达350万元,开发扶持10个扶贫项目,组建8个扶贫实体,扶持20**多名残疾人贫困户脱贫,通过8个扶贫实体基地作用,辐射安置残疾人达2500名。市康源实业公司负责人祝焱军同志是一位双下肢残疾人,原家庭生活非常困难,在市残联帮扶下,该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安置贫困残疾人逐年上升,特别是九九年,市残联向有关部门申请立项,给该单位解决康复扶贫贷款18万元,投资该单位项目改造,产值利税大幅度增加,安置贫困残疾人达18名,残疾人劳动报酬达800元/月。市德康冷食厂列为市残联扶贫实体基地后,与市农行协调将该单位冷饮生活线列为二0**年度康复扶贫申报项目,用抵押担保方式争取康复扶贫贷款20万元,在减轻了农行贷款本金利息风险性,同时又辐身安置贫困羡慕累计达12名,该企业经济效益成倍增长,社会效益显著,正如贫困残疾人陈萍所说的一样:“我们残疾人能有今天,要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我们的娘家—市残联无微不致的关怀。也是市残联领导贯彻落实胡***‘七一’计划精神,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为我们残疾人办好事、办实事又一写照。”3、倡导“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定点包乡、包村、党员干部结对帮扶户,形成“帮、包、带、扶”到户到人新风尚。为有力推动我市扶贫工作,市委专题研究并行文,在全市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开展“一帮一,扶贫结对子”活动,该活动迅速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据统计,市直副县级以上单位扶贫结对子就达937个,四个城区结对扶贫达135人,大冶市结对扶贫就达850多户,上到市委书记、市长,下到一般职员,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的到结对贫困残疾人送钱送物。石灰窑区属城乡一体,人口达20多万的城区,市政协副**、原副区长刘纳鹏同志经常带领民政、残联、妇联、工会、共青团等部门负责人走访贫困残疾人,并与该区河口镇一位残疾人结对子、结穷亲,经常挤出时间上门了解生产、生活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困难问题。市司法局用责任和爱心做好助残济贫工作,对大冶市曙光乡三户残疾人贫困户进行历时4年,前后8批45次登门看望,捐款捐物120**余元,衣物鞋帽65件套,行程往返1000多公里的帮扶活动,使三户残疾人贫困户生产、住房困难得到了基本解决,达到以恢复自身造血功能为止。在整个结对帮扶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好人好事。一九九八年夏,百年不遇的暴雨洪水袭击了我市城市与乡村,阳新县民政局局长、全国十佳模范公务员王贤田同志紧张的投到抗洪抢险工作中,这时他收到结对扶贫对象发来的求援信,称他家中田地被淹、粮食受灾,房屋浸泡在水中,随时有倒塌危险,全家人生活非常困难。王局长知道后毫不犹豫的拿了500元派专人送到那位扶贫对象家中,并写信嘱咐他们妥善安排生活,重建家园。“求人需求英雄汉,济人需济急时无”这位贫困残疾人拖着残腿向王贤田同志送来“情系贫困人,永不忘党恩”锦旗。4、开展“四帮一带”活动,落实优惠政策,选好项目,学好技术,带动贫困残疾人脱贫。我市阳新县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人口达100多万,占整个全市总人口的五分之二。因此,做好该县农村残疾人扶贫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为此,市残联选定该县韦源口镇组建全市范围内第一家残疾人服务社,以点带面,推动发展。服务社在组建之初,小、市残联投入资金达2万多元,为该服务社健康发展提供了一定经费支持,选用一残疾人负责服务社日常管理工作,为全镇贫困残疾人建立了档案,科技信息,互通有无,康复、培训、就业各方面工作全面启动,受到广大贫困残疾人好评。该镇一因公致残、长年卧病在床懂法律残疾人在家享受周围人群帮助同时,发挥自身优势,为该镇社区残疾人解答法律知识,提供法律服务达250多人次。几年来,该服务社,共为全镇贫困残疾人解决温饱,提供就业、教育、投资等问题达200多人次。市残联为促进服务社健康发展与市内有关企业联系介绍选择项目,开展职业培训,提高他们劳动技能等方面给予大力帮助,现该服务社以富业养主业,成为“两个效益”齐头并进的综合服务社。该镇贫困残疾人多次向市残联领导写信,非常感谢党的关怀,残联的温暖。残疾人由于自身功能限制及外界的障碍,不可能同健全人一样从事生产劳动,但他们大都有一颗强烈脱贫愿望,都有一颗发掘自身潜能,回报社会的责任感,作为“代表、管理、服务”功能的残疾人联合会,有责任、有义务为他们创造条件,通过康复、培训选择项目待方式,改善其功能,提高其素质,掌握其实用技术,为他们回归社会作出残联应有的工作。通过几年扶贫实践,我们认为只要创造条件,扶持得当,绝大多数残疾人完全可以通过生产劳动解决温饱,达到脱贫。据统计,几年来,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齐抓共管,达到脱贫。据统计,几年来,通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齐抓共管,全市扶持贫困残疾人达30000多人,其中解决温饱达29000多人,有3179名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属纳入了全市最低生活保障线。我们坚信,只要方法得当,措施实在,励精图治,我市残疾人扶贫工作一定会在新的起点上,开创新的未来。方明a二oo五年七月十日

篇二:残联工作五年规划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残联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公布日期】2011.11.23?

  【文

  号】残联[2011]235号

  ?

  【施行日期】2011.11.23?

  【效力等级】团体规定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法制工作

  正文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印发《残联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残联〔2011〕23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残疾人联合会,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残疾人联合会,黑龙江农垦总局残疾人联合会,中国残联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的通知》(中发〔2011〕6号)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的精神,特制定《残联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并作出具体安排。

  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国家“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纲要和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各级残联要高度重视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充分认识深入

  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大意义,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进一步提高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提高残疾人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残疾人事业依法加快发展。要切实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完善评估考核体系,采取有力措施,扎实开展普法工作,增强宣传教育实效,确保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

  “六五”普法工作任务和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二○一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残联系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在各级党委的领导和人大、政府的支持下,在全国普法办的具体指导下,全国残联系统“五五”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健全,整个社会和广大残疾人、残疾人工作者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对法制宣传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继续提高残疾人及其亲友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残疾人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增强全社会和有关部门尊重和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意识,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的通知》精神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要求,贯彻落实国务院批转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目标任务,结合残联系统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按照全面落实依法

  治国基本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新要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社会主义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与法治实践相结合,与残疾人事业发展需要和残疾人需求相结合,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推进依法治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和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目标和任务

  (一)目标。

  通过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深入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广泛普及与残疾人事业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提高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增强全社会依法维护残疾人权益的意识,提高残疾人事业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残疾人事业依法加快发展。

  (二)任务。

  1.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突出学习宣传宪法,组织广大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深入学习宪法,全面深刻理解宪法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进一步增强宪法意识、公民意识、爱国意识、国家安全统一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牢固树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观念,树立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观念,树立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观念,形成崇尚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学习宣传,深入学习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和非诉讼程序法等方面的法律,形成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充分发挥法律在残疾人事业发展中的规范、引导、保障作用。

  2.学习宣传与残疾人事业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十二五”期间残疾人工作的重点,积极宣传与残疾人权益保障和残疾人事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修订后的《残疾人保障法》为重点,深入宣传《残疾人就业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等与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文化、社会保障、无障碍环境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法律知识,大力宣传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进一步提高残疾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改善残疾人依法维权的社会环境,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

  3.学习宣传与残疾人密切相关的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在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不断完善的形势下,根据残疾人群体的现状和需求,深入学习宣传国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法律法规,重点学习宣传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就业促进、劳动合同、土地征用补偿、国有企业改制、安全生产、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依法促进广大残疾人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4.学习宣传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团结相关法律法规,维护社会政治大局稳定;学习宣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促进提高参与社会管理的水平;学习宣传保密法、廉政法规,确保残联干部自觉守法;学习宣传信访、投诉、调解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加强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法律宣传,引导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友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表达利益诉求。

  5.法制宣传与促进依法治理相结合。按照《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在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各级残联应积极协助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执法检查、立法后评估、视察和调研活动,推进《残疾人保障法》等保障残疾人权益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配合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和修改优惠残疾人的扶助政策,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关于各级政府依法发展残疾人事业的规定,坚决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三、对象和要求

  (一)切实加强残联系统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各级残联领导干部要把法律

  法规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带头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健全并落实领导干部集体学法、法制讲座、法制培训、法律知识考试考核等制度,推进领导干部学法经常化、制度化。把法制教育纳入领导干部理论学习规划,纳入各级残联培训工作的主要内容。加强对领导干部任职前法律知识的考察、学法守法用法情况的督促检查和年度评估考核,把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等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二)大力推进残疾人工作者学法守法用法。加强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和与履行职责相关的专门法律知识学习,不断提高残疾人工作者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大残疾人工作者培训力度,定期开展保障残疾人权益基本法律知识培训和新颁布法律法规专题培训。推广使用《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与残疾人权益保障法律实用系统--全国残联系统普法用法实用软件》。坚持和完善法律知识考试和考核制度,将残联工作人员依法办事情况作为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加强对残疾人专门协会、残疾人专职委员等基层残疾人工作者的培训,提高其依法服务残疾人、维护残疾人权益的能力。

  (三)深入开展对广大残疾人的法制宣传。各级残联应当根据残疾人群体的特点和需求,深入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把《残疾人保障法》等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作为宣传重点,使广大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属能够积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各级残联、各级各类残疾人专门协会要在残疾人比较集中的福利企业、特殊教育学校、儿童福利院等单位和社区、乡村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各级残联在为残疾人提供培训、法律救助服务,接待残疾人来访、处理残疾人来信来电和网上信访过程中,要向残疾人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在服务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教育。针对残疾人行动障碍、交流障碍等特殊情况,各级残疾人组织要积极开展送法进残疾人家庭活动,送法上门。

  (四)向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积极宣传残疾人权益保障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级

  残联应积极推动将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列为各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积极参与各级党委政府组织的法律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单位主题活动,向社会公众宣传《残疾人保障法》等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法规,抓住残疾人政策法规制定和完善的关键时期,把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过程当作宣传残疾人法律法规的过程。进一步加强与执法部门的信息沟通,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普及,实现在相关执法活动中对残疾人权益的充分保障。

  (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各级残联要利用《残疾人保障法》实施二十周年和每年一度的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法制宣传日等契机,针对各种类型的残疾人,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报纸、书刊、网络、移动通讯等媒介的作用,宣传《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分析典型案件事例、交流普法工作经验、营造学法用法氛围,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即时性和知晓率,推动残疾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提高残疾人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提高全社会尊重和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识,形成扶弱助残的良好社会风尚。

  四、工作步骤和安排

  全国残联系统“六五”普法规划从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宣传发动阶段:2011年。各级残联根据本规划和各地方普法规划要求,制定五年普法规划,做好宣传、发动和组织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制定的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规划,报中国残联普法办备案。

  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到2015年。省(自治区、直辖市)残联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年度工作计划,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本规划得到全面贯彻落实。2013年开展中期检查督导工作和表彰。

  检查验收阶段:2015年下半年。各级残联普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验收,对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扬。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各级残联要高度重视,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本地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纳入残联工作的目标管理。建立健全各级残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完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汇报、开展检查等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协调、指导和检查规划的实施工作。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残联系统的逐级培训工作,培养专兼职相结合的残疾人法制宣传教育队伍,提高专兼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政治业务素质和组织指导能力。加强普法志愿者队伍建设,在残联系统志愿助残工作的总体规划下,与法律救助志愿工作相结合,促进普法宣传和法律救助志愿工作的专业化、常态化和长效化。

  (三)建立健全法制宣传教育评估考核体系。根据国家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整体要求和残联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际,探索建立残联系统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评估考核体系,注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切实提高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四)落实法制宣传教育经费保障。各级残联要把法制宣传教育经费纳入本级残疾人事业经费预算,切实予以保障,保证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篇三:残联工作五年规划

  残疾人专职委员培训教程

  残疾人事业

  主讲

  朱春林

  中国残联组联部调研员

  第一节

  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49—1966年,残疾人事业起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第二个阶段是十年“**”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第三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1949—1966年,残疾人事业起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广大残疾人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饱受欺凌、压迫和歧视,许多人流离失所,沿街乞讨,过着悲惨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残疾人,苦难深重的残疾人和全国人民一起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开始走向新生活,残疾人状况有了相当改善,残疾人事业开始起步并得到一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1.残疾人的民主权利、人身权利同健全人一样,得到

  法律保障。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性卫生事业,以保证劳动者享有这种权利。一些政策中也对保障残疾人权益作出规定,如1951年10月中央政府政务院下发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它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设立聋哑、盲等特殊教育学校,对生理上有缺陷的儿童、青年和成人施以教育。

  2.广泛开展了社会救济工作。建立了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荣军院、精神病院等,无依无靠的重残人、残疾孤儿、残疾老人、伤残军人得到收养安置。生活困难的残疾人得到救济。农村残疾人分得了土地和生产工具,城市残疾人组织起来进行生产自救,以后逐步发展为各种福利工厂。1960年起开始在农村建立五保制度。

  3.残疾人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得到了发展。1952年政府组织盲人和语言专家制定了汉语盲文并向全国推行,自此中国盲人有了自己的书面语言。1954年创办了发行全国的《盲人月刊》。1958年拟定了聋人汉语手语方案,逐步在全国施行。残疾人教育得到较快发展,到1959年全国特教

  学校达到297所。一些地方开展残疾人扫除文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生产了反映残疾人生活的影片,举办了全国盲人、聋人运动会。全国成立了40多个盲人聋哑人俱乐部,举办了文艺汇演,丰富了残疾人业余文化生活。

  4.残疾预防工作起步。开展了计划免疫、盲聋防治、地方病防治等工作。1956年至1958年在54个县对盲人、聋哑人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1959年成立了中国耳聋防治委员会筹备会,1960年中央成立地甲病防治领导小组,制定并实施了防盲治盲及防治地方性甲状腺肿规划。

  5.残疾人组织相继建立。1953年成立中国盲人福利会,1956年成立中国聋哑人福利会,1960年两会合并组成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这些组织广泛联系盲人聋哑人,反映他们的呼声,协助政府开展劳动就业、教育、康复等工作,组织开展盲人聋人文化体育活动。

  这一时期残疾人的状况与解放前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残疾人工作主要侧重于对残疾人的扶助、收养和救济上,水平不高,工作也比较分散,平等参与社会的问题尚未提出。

  二、十年“**”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十年动乱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到严重破坏,人道主义遭到践踏,残疾人事业受到严重影响,不少人被迫害致残,一些残疾人和残疾人工作者遭到批斗,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被迫停止活动。

  三、改革开放以来,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革,残疾人事业迎来了崭新的春天。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大举措,帮助和促进残疾人不断改善状况,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残疾人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年的发展,我国残疾人事业走上了一条适合国情、具有特色、系统发展的道路,由过去以福利救济为主的社会福利工作,逐步发展成为包括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预防等领域广阔的综合性社会事业,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比较系统的业务体系、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和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

  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主要举措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重视残疾人问题,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残疾人事业的重大措施,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第二个方面,实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计划和行动。第三个方面,提高公众意识,改善社会环境。第四个方面,鼓励和推动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第五个方面,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残疾人事业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重视依法保障残疾人的权利。《宪法》第45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帮助安排盲、聋、哑和其他有残疾的公民的劳动、生活和教育。”199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残疾人保障法》,对保障残疾人各项平等权利作出了全面的规定,200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又对《残疾人保障法》进行了修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了残疾人保障法实施办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律师法、劳动法、教育法、社会保险法、婚姻法、继承法等60多部重要法律中有保障残疾人权利的具体规定。国务院先后颁布了《残疾人教育条例》(1994年)、《残疾人就业条例》(2007年)、《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2012年)。全国大部分的县(市)、乡镇(街道)根据法律规定,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了对残疾人给予优惠、扶助和照顾的具体规定。以宪法为核心,以残疾人保障法为基本法律,包括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扶助残疾人规定的保障残疾人权益、发展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确立。

  全国人大和各级地方人大积极对残疾人保障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执行情况开展检查,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项检查,促进了法律的实施。

  各级人民法院积极为残疾人提供司法救助,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机构为残疾人提供大量优先、优质、优惠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全国建立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811个,建立残疾人法律援助(服务)中心2979个,仅2012年就为残疾人办理案件3.1万件,有力地维护了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二、实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计划和行动

  1.开展残疾人抽样调查。1987年进行了首次全国残疾

  人抽样调查,2006年实施了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摸清了残疾人的基本情况和基本需求,为制定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政策和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准确的依据。

  2.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发〔2008〕7号),深刻阐明了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对发展残疾人事业做出了全面部署。

  3.实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规划。国家采取有力措施,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不断加大经费投入,1988年以来国务院相继批准实施了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六个五年工作规划(《中国残疾人事业五年工作纲要(1988年—1992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1991年—199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96年—2000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2001年—2005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年—2010年)》和《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2011年—2015年)》),全面开展了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扶贫、社会保障、维权、文化体育、无障碍环境建设、残疾预

  防等各项事业。

  4.建立政府残疾人工作协调机构。1993年建立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协调委员会,综合协调有关残疾人事业方针、政策、法规、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协调解决残疾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2006年更名为国务院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级政府也相应建立了残工委。

  5.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残联、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卫生部等16个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19号),全面推进两个体系建设。

  6.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加入《残疾人权利公约》。联合国大会通过《残疾人权利公约》后,我国政府于2007年3月30日签署。2008年6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批准公约。我国认真做好履约工作,将履约与残疾人事业发展有机结合,促进残疾人状况的改善和各项权利的实现,并向联合国提交了履约报告。

  三、提高公众意识,改善社会环境

  1.弘扬人道主义,宣传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广泛开展社会宣传,传播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

  观,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风尚,采取措施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和偏见,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

  2.广泛开展助残活动。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全国助残日、志愿者助残、红领巾助残、文化助残、科技助残、法律助残等形式多样的助残活动,为残疾人解决了大量的实际困难,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全国已建立助残志愿者联络站30余万个,注册助残志愿者发展到700多万人,受助残疾人近5000万人次。

  3.积极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一是推进物质环境(道路、建筑、设施)的无障碍建设,街道和商场、医院、学校、影剧院、博物馆、机场、车站等公共建筑物及居民住宅设置和改建了一大批坡道、盲道、扶手、电梯、交通音响信号装置等无障碍设施。一些公共交通工具配置了无障碍设备。二是发展信息和交流的无障碍,一些电视台开设了手语新闻栏目,许多电视节目、影视作品加配了字幕,一些公共机构提供了语音、文字提示、盲文、手语等无障碍服务,不少网络、电子信息和通信产品做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设计。这些为残疾人出行、进行信息交流、参与社会生活和享受公共服务提

  供了便利。

  四、鼓励和推动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生活

  1.建立残疾人组织,发挥残疾人组织的作用。1978年,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恢复工作;1984年,成立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1988年组建了各类残疾人的全国性统一组织──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它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开展各项业务,直接为残疾人服务,履行政府赋予的职责,管理和发展残疾人事业。各省、市(地)、县(区)、乡(镇、街道)普遍成立了残疾人联合会。村、社区普遍成立了残疾人协会。各级残联还设立了代表各类残疾人利益并为他们服务的五个专门协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国残联成立以来,为改善残疾人状况、促进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激励残疾人的自强精神。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努力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做贡献。国家于1991年、1997年、2003年和2009年对586名残疾人自强模范予以表彰。这些自强模范在各个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创造了感人的业绩,他们的事迹和奋斗精神在全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在残疾人中产生强烈共鸣。

  3.发挥残疾人的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残疾人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事务中,目前全国有4800余名残疾人及残疾人亲属成为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认真行使民主权利,积极参政议政,就经济社会发展和残疾人状况的改善提出议案和建议。

  4.支持残疾人广泛参与社会文化体育活动。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为残疾人提供越来越多的方便和服务,许多地方开辟了残疾人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场所,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网络等传媒广泛报道残疾人生活,并开设残疾人专题、专栏节目。各地举办了残疾人艺术汇演及美术、书画、摄影、集邮等各类展览。积极开展残疾人竞技体育和群众性体育,使残疾人增进了身心健康,增添了生活情趣,扩大了生活领域。

  五、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赶上了非常有利的国际形势,1981年是“国际残疾人年”,1983—1992年是“联合国残疾人十年”,以后还有三个“亚太残疾人十年”,联合国先后通过《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1982年)、《残疾人机会均等标

  11

  准规则》(1993年),这些对中国残疾人事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残疾人事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认真执行《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积极参与“联合国残疾人十年(1983—1992年)”行动,倡导并支持三个“亚太残疾人十年”行动,大力推动“残疾人权利公约”的制定进程,与国际残疾人组织和有关国际机构建立并发展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国际残疾人事务中发挥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也分享和借鉴了不少国外的有益经验,促进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的成就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我国残疾人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和举世瞩目的成就,残疾人状况明显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1.残疾人康复服务受益面迅速扩大。2310万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为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1221万件,残疾人康复机构发展到5948个,康复服务覆盖率达到55.2%。

  12

  2.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有了较大的提高,特教学校发展到1853所,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得到长足进步,目前在校的残疾大学生达到3.5万名。

  3.就业状况得到相当改善。就业人数不断增加,城镇就业人数达到445万人,1770万农村残疾人实现稳定就业,残疾人职业培训基地发展到5271个。

  4.扶贫开发取得重要进展。1000多万农村贫困残疾人通过扶贫开发解决了温饱。

  5.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1070万城乡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城镇残疾职工参加社会保险人数达到280.9万,城镇残疾居民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达到498.6万人,1333.8万残疾人参加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残疾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比例达到97.4%。享受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的城乡残疾人分别达到239.1万人和36.3万人。接受托养服务的残疾人达到74.7万人。

  6.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活跃。开辟残疾人专题广播节目506个,电视手语新闻栏目214个。创作出一批高扬自强不息精神、反映残疾人生活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中国残

  13

  疾人艺术团倾情奉献“我的梦”,以特殊艺术的独特魅力打动了国内外观众。残疾人运动员多次在国际比赛中摘金夺银,为祖国赢得荣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成功举办了北京残奥会、上海第12届世界夏季特奥运动会和广州亚残运会,上海世博会首次设立残疾人馆“生命阳光馆”,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成就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7.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大为改善。发展残疾人事业的社会资源日益丰富,为残疾人提供的公共服务逐步增多。无障碍设施越来越多。社会对残疾人的观念发生深刻变化,扶残助残的良好风尚日益形成。残疾人的权利越来越多地受到尊重,能力越来越多地得到肯定,歧视和偏见大为减少。过去叫“残废人”,后来改称“残疾人”,现在越来越多地称“残障人”,从残废人到残疾人再到残障人,概念的转变体现了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关怀,体现了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的尊重和理解。

  8.残疾人素质普遍提高。残疾人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能力得到进一步发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实现了自食其力。各行各业涌现出一批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典型,他们的业绩和精神感染了千千万

  14

  万的人。

  9.我国残疾人事业的成就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联合国和有关国际组织授予中国残联及其领导人“联合国人权奖”、“联合国残疾人十年特别奖”“联合国和平使者奖”、、联合国亚太经社会“亚太残疾人十年特别奖”等十余个奖项。

  第四节

  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综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它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

  1.弘扬人道主义,坚持以人为本。在全社会树立和传播人道主义思想和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倡导尊重残疾人的权利、价值与尊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把维护好和发展好残疾人的根本利益作为残疾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残疾人的基本需要出发,扎扎实实为残疾人服务,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

  2.将残疾人事业纳入法制化轨道,依法保障权益和发展事业。建立和完善残疾人事业的法律法规体系,认真贯彻《残疾人保障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行政、执法检查、15

  法制宣传和法律救助,将残疾人权益保障和事业发展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和促进残疾人权利的实现,为残疾人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根本性的制度保障。

  3.建立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将残疾人事业融入经济社会大局协调发展。党委把残疾人事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部署,政府将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同步实施,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将相关残疾人工作纳入其职责范围,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司其职、协调运作的工作机制,有效地推动了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4.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开展社会宣传,增进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理解、关心和帮助;激发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为残疾人事业捐款捐物;建立广泛的助残志愿者队伍,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帮助;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和兴办残疾人事业;支持和引导社会利用现有机构、设施及其他社会资源为残疾人提供服务。

  5.坚持适应国情、讲求实效的发展模式。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建立适应国情的残疾人事业业务体系、组织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为事业长远发展打下良

  16

  好的基础。针对残疾人迫切需要而又可能满足的基本需求,重点抓好康复服务、教育、劳动就业、扶贫开发、社会保障、维权等受益面广、适用有效的工作,给残疾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坚持普惠与特惠相结合的制度安排,推动普惠性公共服务覆盖所有残疾人,同时建立完善针对残疾人特殊困难和需求的特惠制度。将工作重心放在基层,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直接为残疾人服务。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积极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6.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积极参与,有效发挥作用。残疾人不仅作为残疾人事业的受益者,更作为残疾人事业的主体,积极参与到各项事业中,提出意见,建言献策,推动工作。残联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残疾人的桥梁纽带,始终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密切联系广大残疾人,反映诉求,维护权益,做好服务和管理,协调各方面共同推进残疾人事业,成为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活跃因素和推动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

  17

  第五节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就是用现代文明社会的文明、进步、科学的观念,正确认识残疾人和正确对待、处理残疾人问题,从而建立起的一系列关于残疾人和残疾人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其核心是“平等·参与·共享”。

  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主要内容有:

  1.自有人类就有残疾人,残疾是人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要付出的社会代价。

  2.残疾人有人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应受到尊重和保护。禁止任何歧视、侮辱和侵害残疾人的行为,特别是要禁止基于残疾的歧视。

  3.残疾人有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同样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进步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4.造成残疾人问题的根本原因不是残疾本身,而是外界的障碍。外界障碍的存在,使残疾人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某种不利地位,权利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受到限制。政府和社会有责任消除障碍,对残疾人给予特别扶助。

  5.残疾人事业是高尚的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事业是政府和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18

  要坚持以人为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

  6.扶残助残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应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在帮助残疾人的过程中,帮助者自己的人生价值可以得到升华,社会的文明程度会得到提升。

  7.残疾人参与社会生活,需要社会的帮助,也取决于自身的奋斗。残疾人要自强不息,履行应尽义务,实现人生价值。

  8.残疾人的“平等·参与·共享”是衡量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尺度。残疾人的解放,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的意义:

  现代文明社会的残疾人观是人类先进思想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我国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是我们认识和解决残疾人问题的指南,对于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19

篇四:残联工作五年规划

  城区“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加快推进高新区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根据《残疾人保障法》《全国“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市“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

  自2020年1月高新区经济社会一体化独立运行以来,高新区委、管委会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也不能少”的目标,突出抓好残疾人基层组织建设,全力实施重点救助项目,着力提升残疾人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残疾人基本生活造成的影响,加大对困难残疾人帮扶力度,残疾人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残疾人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第一节

  织密扎牢残疾人民生保障网

  加强民生保障。高标准制定高新区残疾人社会养老保险、合作医疗保险、残疾人医疗救助、残疾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子女教育补贴补助标准,持续落实各项残疾人社会保障政策。

  促进就业增收。为劳动年龄范围内且有就业意向的残疾人推荐岗位,促进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开展“暖心送岗”专场招聘会,为残疾人搭建平台、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积极审核市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申报信息,推动企业招收残疾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升残疾人的职业竞争力。促进200余名残疾人成功就业。

  促进特殊教育发展。配合招考部门做好残疾学生高考招录工作,为残疾考生提供合理便利;确定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入学及生活补贴标准,87名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家庭子女得到救助。

  提升康复服务。开展“全国残疾预防日”专题宣传教育现场活动,有效提高群众残疾预防意识;协助申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机构评级,并联合公共服务局健全高新区残疾儿童康复定点机构安全管理措施;为1528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基本康复服务率达99.2%,其中辅助器具适配率达到100%;加强残疾人康复人才培养,进一步提升社区康复服务水平。

  第二节

  切实完善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

  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拓宽残疾人事业宣传渠道、丰富宣传内容、加强宣传力度,采取在市级主流媒体刊发新闻稿件,报送区级工作动态,报送典型人物故事,推荐残疾人“自强模范”等方式丰富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展示残疾人的良好精神风貌和社会正能量。

  积极开展文体活动。争先引进顶尖残疾运动员3名,全面备战市第六届残疾人运动会;围绕“康复健身,促进健康”主题,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第十届“残疾人健身周”活动,高新区残疾人4000余人参加,显著增强残疾人体育健身意识;联合成都高新区开展残健融合定向运动会;持续开展“五个一”文化活动,推荐残健融合阅读作品,促进残疾人文体示范点发挥作用,进一步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

  持续推进无障碍改造工作。按照“一人一策”“一户一设计”的理念,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安全、实用、个性化的无障碍设施;提升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无障碍改造设施,方便残疾人办事;联合城市建设事务中心和建设局,推进高新区缘石坡道、盲道、无障碍通道、无障碍交通标志及信息无障碍设施的督导工作,推动增设、改造和建设道路、公共建筑、公共交通工具及站点、居住小区、停车场(库)等无障碍设施。

  切实完善维权服务。建立高新区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站,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咨询、指导、协调等服务,保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大力开展“德法相伴”和“莎姐”大普法专项教育活动,引导残疾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有效化解信访风险;解决残疾人与用人单位的劳动关系纠纷,通过政策指引、就业支持等举措,最大程度保障残疾人权益;落实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C5驾照补贴发放及残疾人爱心公交卡办理。

  第三节

  夯实残疾人事业发展基础

  加强残联自身建设。大力夯实基层组织基础,加大村(社区)残疾人专(兼)职委员配备力度;加强残疾人干部队伍及专职委员队伍建设,推进专门协会筹备进度和助残社会组织发展,开展残疾人基本服务状况和需求信息数据动态更新等方面的工作;完成2599名残疾人第三代残疾人证换发工作,换发比率达到53.85%;围绕基层残疾人难点、痛点、堵点问题,深入开展调研活动,倾听残疾人呼声。

  开启成渝高新区残疾人事业一体化进程。成渝高新区残联共同签署成渝高新区残疾人事业一体化发展战略框架协议,并成功联合举办了一场残健融合定向运动会。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携手发展、合作共赢”的原则,成渝高新区在残疾人康养、教育就业、权益保障、宣传文体、残联建设发展五个领域深化协作、共促发展。

  完成评选表彰工作。根据市残联评选表彰工作要求,积极推荐高新区自强模范、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激励残疾人自强自立,鼓励残疾人工作者敬业奉献,营造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

  第四节存在的不足

  总括起来,高新区残疾人事业还存在以下不足:一是残疾人社会保障水平和就业质量还不高,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与社会平均收入水平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二是残疾人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质量效益不高,康复、教育、托养、无障碍等基本公共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残疾人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助残扶残社会氛围不够浓厚,助残社会组织数量和服务质量还有待提高。

  第二章

  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坚持弱有所扶,以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为主线,保障残疾人平等权利,增进残疾人民生福祉,增强残疾人自我发展能力,推动残疾人事业向着现代化迈进,不断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加强全面领导。健全领导、政府负责的残疾人工作领导体制,明确高新区管委会有关部门的残疾人工作职责,形成协同高效的治理体系,为残疾人保障和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组织保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对残疾人格外关心、格外关注,将满足残疾人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残疾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好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增强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完善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织密扎牢残疾人民生保障安全网,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坚持固根基、提质量。深化残疾人服务供给侧改革,强化残疾人事业人才培养、科技应用、信息化智能化等基础保障条件,推动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满足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发展需要。

  坚持注重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的要求,深入推进基层残联组织改革和服务创新。尊重基层和群众的首创精神,鼓励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残疾人事业。

  坚持强统筹、聚合力。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社会力量、市场主体的协同作用,集成政策、整合资源、优化服务,促进残疾人事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残疾人事业实现均衡发展、协调发展。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到2025年,残疾人生活品质得到新改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多层次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织密扎牢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网,重度残疾人得到更好照护。

  ——多形式的残疾人就业支持体系基本形成,残疾人实现较为充分、较高质量的就业。

  ——均等化的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残疾人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体育生活更加丰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扶残助残社会长效机制日益完善,扶残助残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无障碍环境不断优化,残疾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平等权利得到更好实现,残疾人更加平等地融入社会。

  ——残疾人事业基础保障条件明显改善,残疾人事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优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到2035年,残疾人事业与高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残疾人物质生活更为宽裕,精神生活更为丰富,总体生活水平与高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显著缩小,包容友好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残疾人充分享有平等参与、公平发展的权利,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进展。

  专栏1“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主要指标

  序指

  标

  号

  与高新区生产预期1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年均增长(%)

  总值

  性

  增长基本同步

  预期2城乡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人(人)

  500性

  应保条件的残疾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比3(%)例()(%)

  100性

  约束4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覆盖率(%)

  100性

  约束5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

  100性

  预期6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性

  预期7残疾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5性

  约束目标值

  属性

  指标

  预期8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

  98性

  约束9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

  90性

  1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率(%)

  011

  第三章

  重点任务

  第一节

  健全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残疾人社会救助保障。为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提供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或最低生活保障。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各类社会救助保障待遇对残疾人实现“应保尽保”。加强对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残疾人的救助安置和寻亲服务。做好对符合条件残疾人的医疗救助,强化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的互补衔接,减轻困难残疾人医疗费用负担。加强临时救助,多方式实施分类救助,在重大疫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做好对困难残疾人的急难救助。

  加快发展残疾人照护和托养服务。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鼓励培育专业化的社会服务机构参与残疾人照护托养服务,制定相关服务管理规范及机构扶持政策,推动开展残疾人长期照护托养服务。着力增强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服务机构对残疾人特困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覆盖率100(%)

  性

  90性

  约束约束

  对象的照护服务能力。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对社会救助家庭中不能自理的残疾人提供必要的访视、照护服务。落实低收入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指导意见,为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日间照料、居家服务、邻里互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照护服务。适时借鉴其他区县已建成的失能残疾人集中供养服务模式的先进经验,整合社会资源,推动残疾人照护服务工作水平不断提高。推动落实托养服务机构扶持政策,为就业年龄段(16-59周岁)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支持残疾人托养服务发展。

  稳步提高残疾人保险覆盖率和待遇水平。帮助残疾人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医疗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落实对残疾人个体工商户和安置残疾人就业的单位社会保险补贴政策。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病残津贴政策。落实好29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保支付范围的政策,按规定做好重度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等工作。支持就业残疾人依法参加失业保险,享受失业保险待遇。推进用人单位依法参加工伤保险,按规定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加强工伤预防和工伤职工康复工作。鼓励残疾人参加意外伤害、补充养老、补充医疗等商业保险。为高新区户籍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

  落实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优待政策。完善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对城乡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给予补贴,为残疾人携带辅助器具、导盲犬等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入公共场所提供便利。为大小便失禁重度残疾人提供护理类辅助器具适配服务。落实残疾人机动轮椅车燃油补贴、C5驾驶证培训补贴、下肢残疾人自用车辆在绕城高速公路规定路段优惠通行政策。对残疾人乘坐辖区内公共交通工具给予优待和便利。落实低收入残疾人家庭生活用水、电、气、生活垃圾处置优惠补贴政策和电信业务资费优惠政策。加强

  残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残疾儿童医疗、康复、教育等服务,按期落实残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残疾儿童在内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基本生活费发放。为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和重度残疾人残疾评定提供补贴和便利服务。落实困难残疾人享受惠民殡葬政策。

  保障残疾人基本住房安全便利。优先解决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住房安全问题。为符合条件的城镇残疾人家庭协调公共租赁住房轮候及选择,不断改善残疾人居住条件。

  落实残疾军人和伤残民警抚恤优待政策。贯彻落实残疾评鉴、退役安置、收治休养、待遇保障等有关规定,妥善解决伤病残军人生活待遇、子女入学等现实困难。促进残疾军人、伤残民警残疾评定标准与国家残疾人残疾分类和分级标准合理衔接,保证残疾军人、伤残民警优先享受扶残助残政策待遇、普惠性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残疾人的保护。加大重大疫情、自然灾害、安全事故等突发公共事件中残疾人社会支持和防护保护力度,将残疾人列为优先保护对象。加强残疾人集中场所和残疾人服务机构安全保障、应急服务能力建设。村(社区)探索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协助残疾人更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开展残疾人应急科普宣传,引导残疾人增强自救互救能力。

  专栏2残疾人社会保障重点项目

  1.最低生活保障。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经本人申请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对纳入低保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

  2.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视情况提高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构建主动发现、精准发放、动态监管的智慧管理服务机制,实现

  两项补贴“免申即享”。

  3.残疾人基本型辅助器具适配资助。通过集中采购、政府补贴等方式,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给予支持。

  4.残疾评定补贴。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特困人员、残疾孤儿、0-6岁儿童、70岁以上的老年人、重度一二级残疾人及满足其他特殊情况的残疾人残疾评定提供补贴和便利服务。

  5.残疾人走访探视服务。村(居)委会和残疾人协会对残疾人,特别是特殊困难残疾人开展经常性入户访视,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并协助予以解决。

  6.低收入家庭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鼓励镇(街道)、社会组织建立集中照护服务机构,有条件的村(社区)依托公共服务设施,为符合条件的重度残疾人提供集中照护、日间照料、居家服务、邻里互助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化照护服务。

  7.就业年龄段残疾人托养服务。镇(街道)根据需要依托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社会福利机构、社会组织、企业等为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等提供生活照料和护理、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社会适应能力训练、运动能力训练、职业康复与劳动技能训练、辅助性就业等服务。

  8.残疾人社会工作和家庭支持服务。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为残疾人建立社会支持网络。为残疾人家庭提供临时照护“喘息服务”、心理辅导和康复、教育等专业指导。

  9.突发公共事件中困难残疾人急难救助。对因疫情防控在家隔离的残疾人,加强走访探视,及时提供必要帮助。因突发事件等紧急情况,监护人暂时无法履行监护职责、被监护人处于无人照料状态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村(居)委会或相关部门应当为被监护人提供必要的临时生活照护。

  第二节

  大力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

  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法规政策。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落实残疾人就业创业支持政策,加大残疾人就业创业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残疾人就业培训、就业创业服务、补贴奖励等相关资金投入需要。落实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与社会保险政策的衔接,纳入低保范围的已就业残疾人可按规定在核算其家庭收入时扣减必要的就业成本,并在其家庭成员人均收入超过低保标准后给予一定时间的渐退期。按照国家和我市有关规定,对残疾人就业创业先进个人和用人单位予以表彰。

  拓展残疾人就业创业渠道和形式。开展残疾人就业促进专项行动。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税费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扶持政策,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支持非营利性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持续发展。鼓励残疾人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鼓励残疾人通过新就业形态实现灵活就业。加大对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的支持保障力度,组织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等就业更为困难的残疾人就近就便参加生产劳动、进行职业康复、实现社会融合。统筹现有公益性岗位,安排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落实盲人按摩人员就业扶持办法,扶持和规范盲人按摩行业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就业执业。拓宽残疾人特别是盲人在文化艺术、心理卫生和互联网服务等领域的就业渠道。为残疾人特别是聋人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提供无障碍支持服务。扶持残疾人亲属就业创业,实现零就业残疾人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专栏3残疾人就业补贴重点项目

  1.残疾人自主就业创业补贴。对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残疾人,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和创业培训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对求职创业的应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给予补贴。对符合条件的残疾学生在见习期间给予一定标准的补贴。

  2.招录(聘)残疾人的用人单位补贴。对正式招录(聘)残疾人的用人单位,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职业培训补贴、设施设备购置改造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对通过公益性岗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用人单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3.辅助性就业机构补贴。对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给予一次性建设、场地租金、机构运行、无障碍改造、生产设备和辅助器具购置等补贴。

  4.残疾人技能人才奖励。对参加各类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选手,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提升残疾人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落实残疾人职业技能提升计划(2021-2025年),帮助有就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残疾人普遍得到相应的职业素质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继续开展农村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充分利用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优质课程资源,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品牌培训项目。完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保障和管理制度。完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推荐优秀残疾人选手参加市级和国家级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

  优化残疾人就业服务。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依托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专业化市场主体作用,健全完善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络,为残疾人和用人单位提供全链条、专业化、精准化服务。为高新区生源地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建立就业帮扶工作台账,按照“一人一档”“一人一策”要求重点帮扶。将符合条件的就业困难残疾人纳入就业援助范围,持续开展“就业援助月”等专项就业服务活动。加强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残疾人就业服务,拓宽服务渠道,提高服务质

  量。推荐优秀代表参加残疾人职业人才交流、残疾人就业产品市场营销、残疾人就业创业成果展示等活动。为科学城高校残疾大学生推荐就业。

  维护残疾人就业权益。依法保障具有正常履行职责的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残疾人的平等就业权益。引导和督促用人单位积极为残疾职工提供适合其身心特点的劳动条件、劳动保护、无障碍环境及合理便利,在晋职晋级、职称评定、社会保险、生活福利等方面给予其平等待遇。加强残疾人就业劳动监察,坚决防范和打击侵害残疾人就业权益的行为。

  专栏4残疾人就业服务重点项目

  1.政机关、事业单位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项目。政机关、事业单位安排一定比例残疾人就业。

  2.残疾人就业帮扶项目。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残疾人稳定就业、生产增收;开展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农村残疾人就业能力。开展传统及新业态相结合的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残疾人招聘会,搭建残疾人就业平台。鼓励镇(街道)设立的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生态护林员、社会救助协理员、社区服务人员等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

  3.盲人按摩提升项目。积极推进盲人医疗按摩人员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就业执业,落实职称评定有关规定。引导盲人保健按摩行业规范化、标准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

  4.残疾人新就业形态扶持项目。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帮助残疾人参与网络零售、云客服、直播带货、物流快递、小店经济等新就业形态。

  第三节

  提升残疾人公共服务质量

  强化残疾预防。落实《市残疾预防行动实施方案(2021-2025年)》,完善残疾预防服务网络,提升全社会残疾风险综合防控能力。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构建覆盖城乡居民,涵盖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儿期和儿童期各阶段的出生缺陷防治体系。继续针对唇膀裂等先天性结构畸形疾病实施干预项目,逐步试行开展精神残疾妇女及残疾儿童母亲遗传咨询、基因检测和生育指导服务,减少出生缺陷、发育障碍致残。实施慢性病预防干预措施,开展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减少慢性病致残;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和社区心理干预,预防和减少精神残疾发生;开展防盲治盲、防聋治聋工作,加强对麻风病等传染病和碘缺乏病、克山病等地方病防控。加强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交通安全管理,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执法和安全防护设施建设,加快公共场所急救设备配备,提高自然灾害和火灾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和院前急救能力,防止老年人跌倒、儿童意外伤害致残,减少因灾害、事故、职业伤害等致残发生。结合残疾预防日、预防出生缺陷日、爱眼日、爱耳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节点,广泛开展残疾预防宣传教育,增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意识。

  加强残疾人健康服务。全面推进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目前,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达80%,支持保障签约医生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等个性化服务。加强和改善残疾人医疗服务,为残疾人提供就医便利,维护残疾人平等就医权利。注重残疾人心理疏导,加强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关注残疾妇女健康,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将残疾人健康状况、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等纳入卫生服务调查范围,加强残疾人健康状况评估。

  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水平。推进建立儿童残疾筛查、诊断、康复救助衔接机制,不断提升儿童致残性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早康复能力和效果。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逐步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范围、放宽对救助对象家庭

  经济条件限制,合理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增加康复服务供给,确保残疾儿童得到及时有效的康复服务。强化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服务流程、服务内容、服务评价规范化管理,提升定点服务机构康复人员专业水平,提高残疾儿童康复质量和效果。

  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质量。参照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继续实施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建立覆盖高新区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网络,提升康复服务质量,满足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需求。加强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服务,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逐步健全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加强残疾人康复机构建设,完善全面康复业务布局,充实职业康复、社会康复、心理康复功能。加强社区康复,推广残疾人自助、互助康复,促进康复服务市场化发展。加强康复学科建设和科学技术研究,发挥中医药在康复服务中的独特优势,推动康复服务高质量发展。

  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服务。推广安全适用的基本型康复辅助器具,增强优质康复辅助器具供给能力,推动康复辅助器具服务提质升级。积极实施公益性康复辅助器具适配项目。完善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服务网络,支持社会力量及医疗、康复、养老机构和残疾人教育、就业、托养机构开展康复辅助器具适配服务。探索开展康复辅助器具社区租赁服务试点工作。

  专栏6残疾人健康和康复服务重点项目

  1.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评估,为残疾人普遍提供基本康复服务,为家庭照护者提供居家康复、照护技能培训和支持服务。为特困、低保对象中的残疾人和低保边缘家庭范围的残疾人、孤残儿童等提供康复服务。

  2.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辅助器具适配、康复训练等服务。适时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范围、放宽对救助对象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合理提高

  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实施特殊需要儿童关爱行动,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开展入户走访、心理疏导、康复干预补助。

  3.精神卫生综合管理服务。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服药指导、社区康复、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为家庭照护者提供技能培训、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健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

  4.康复专业人才培养项目。加强康复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残疾人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将康复专业纳入全科医疗、家庭医生、村医等培养培训内容。

  5.开展残疾人及其家庭心理健康疏导。关注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心理健康,广泛开展心理疏导服务。

  6.残疾预防。广泛开展残疾预防宣传教育,增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残疾预防意识。开展自闭症儿童预防、筛查、早期干预项目。

  7.培育定点康复机构。引进和培育一批儿童定点康复机构,不断提升康复服务供给水平。

  健全残疾人教育体系。坚持立德树人,促进残疾儿童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严格落实《残疾人教育条例》,巩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水平,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健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现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一人一案”科学教育安置。加快发展医教、康教相结合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大力推进残疾人高等教育,支持高校开展残疾人融合教育。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予以资助。为残疾学生提供辅助器具、特殊学习用品、康复训练和无障碍等支持服务,为残疾考生参加各级各类考试提供合理便利条件。

  专栏7残疾人教育重点项目

  1.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项目。定期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进行排查

  和评估,给予科学的教育安置。规范送教上门工作。

  2.残疾幼儿学前康复教育发展项目。鼓励普通幼儿园招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幼儿。支持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开展学前康复教育,加强公办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机构建设,支持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接受学前康复教育。

  3.残疾人职业教育提升项目。鼓励残疾人接受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支持中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为残疾学生实习实训提供保障和便利。

  4.融合教育推广项目。鼓励普通学校招收残疾儿童少年,同等条件下在招生片区内就近就便优先安排残疾儿童少年入学。

  5.手语盲文推广项目。加强国家通用手语和盲文推广,开展面向公共服务行业的国家通用手语推广。高新区政务服务大厅增设手语交流系统。

  提升残疾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以基层残疾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展“残疾人文化周”“五个一”文化进家庭、进社区等残疾人群众性文化活动。鼓励残疾人参加“书香中国·阅读有我”“书香有爱·阅读无碍”等公共文化活动。加强重度残疾人文化服务,为盲人、聋人提供无障碍文化服务。发展残疾人文创产业,发展残疾人特殊艺术,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全市残疾人艺术汇演。

  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全面发展。推荐优秀选手积极参加市残疾人运动会和残疾人专项体育赛事活动,全国残运会暨特奥会等国内重大赛事以及残奥会、亚残运会等国际赛事。实施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行动,将残疾人作为重点人群纳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组织残疾人参加各级各类全民健身活动,推动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身边化服务。

  专栏8残疾人文化、体育服务重点项目

  1.“五个一”文化进家庭、进社区项目。为重度残疾人家庭开展“五个一”(读一本书、看一场电影、游一次园、参观一次展览、参加一次文体活动)文化服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和基层文化设施,增添必要的文化设备,推动有条件的镇(街道)创建一批残健融合文化服务示范中心(站、点)。

  2.残疾人文化服务、艺术推广项目。为盲人提供盲文读物、有声读物、大字读物、数字阅读等产品和服务。推动公共图书室盲人阅览室(区)建设,增加公共图书室盲文图书和视听文献资源。鼓励残疾人参与文化艺术创作,支持残疾儿童少年艺术教育。支持残疾人文化产业发展。

  3.残疾人竞技体育提升行动。选送优秀残疾人选手参加市残疾人运动会和残疾人专项体育赛事活动,不断提升高新区残疾人运动员竞技体育水平。

  4.残疾人康复健身体育行动。推广适合残疾人的康复健身体育项目、方法。培养残疾人康复健身社会体育指导员。举办残健融合趣味运动会。

  加强残疾人服务标准化和行业管理。加强残疾人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加强各类残疾人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和行业管理,强化质量控制和绩效评价。在场地、设备、人才、技术等方面扶持各类残疾人服务机构发展,优先扶持公益性、普惠性残疾人服务机构,支持残疾人服务机构连锁化、品牌化运营。

  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推动实现残疾人服务设施全覆盖,新建康复中心,加强规范运营管理。加强“渝馨家园”建设,充分发挥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作用。推动高新区“智慧助残服务系统”落地并发挥实效。完善残疾人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开展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改进残疾人服务需求和服务供给调查统计方式,加强残疾人服务数据资源建设。

  推动成渝高新区残疾人事业协同发展。成渝高新区残联组织建立常态化交流与合作机制,加强总体设计,促进战略协同、政策衔接和工作对接。充分发挥成渝高新区残联系统在残疾人信息数据资源、康复服务、就业服务、文化体育活动、助残社会组织培育、权益保障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各类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落实残疾人公共服务事项“川渝通办”。

  打造高新特色助残服务品牌。建立集成联办服务机制,依托助残、救助、养老等系统,做到信息共享,实现残疾人两项补贴、高龄补贴、医保补贴等“免申即享”。推动“助残扶残一件事”改革,整合残疾人服务事项、打破部门壁垒、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实现助残服务“一窗受理”,打通服务残疾人“最后一公里”,实现残疾人服务“最多跑一次”。树立助残服务“大格局”,主动对接非户籍残疾人需求,积极联系户籍所在地残联政策支持,尽力缩小残疾人因户籍限制所造成的政策差异,推动残疾人基本公共服务“无差别”。

  专栏9基础设施和信息化项目

  1.残疾人服务设施建设项目。新建康复中心,提升康复能力。加强“渝馨家园”建设,为残疾人提供综合服务。

  2.“互联网+助残”项目。开发应用“智慧助残服务系统”,实现各类助残补贴“掌上办”,提升助残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康复服务平台。

  3.“政务服务+助残”项目。实施“助残扶残一件事”改革,提升服务效能和残疾人满意度。

  第四节

  深化残联群团改革

  加强残联组织建设。残联组织要履行好“代表、服务、管理”职能,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为残疾人解难,为和政府分忧,把残疾人紧紧凝聚在周围,听话、跟走。深化各级残联改革建设,加强各级残联组织建设和服务创新,增强工作活力。强化高新区和镇(街道)两级残联建设。加强和改进残疾人专门协会建设,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实现全覆盖,逐步实现规范化建设。

  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将残疾人公共服务纳入公共服务事项清单和村(居)委会承担的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及协助政府的社区工作事项清单。建设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互补的基层残疾人服务网络。村(居)委会将残疾人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走访探视、社区照顾、邻里互助等服务,实现“镇(街道)有设施(机构)、村居有服务内容”。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在城乡社区开展助残服务。严格规范残疾评定、第三代残疾人证(智能化)换发和残疾人电子证照工作,推进残疾人证“跨省通办”,为残疾人办证提供便利服务。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专兼挂等多种方式增强残疾人工作力量。重视高新区和镇(街道)残联残疾人干部、年轻干部、基层干部培养选拔。加强残联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工作能力。强化干部教育培训,定期举办优秀残疾人干部和残疾人工作者培训班。加强残疾人服务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托养照护、文化体育、社会工作等专业队伍。

  第五节

  依法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

  贯彻落实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体系。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关于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规定健全残疾人权益保障制度体系,推动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有效实施。全面落实《无障碍通用规范》,提高涉及残疾人事业的建议提案办理质量,配合各级人大、政协开展残疾人保障法等法律法规执法检查、视察和调研,促进残疾人平等权利实现。

  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权益维护。开展残疾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专项行动。将民法典、残疾人保障法等涉及残疾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作为“八五”普法重点内容,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加强普法宣传。将残疾人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点对象,进一步降低残疾人享受法律援助门槛,扩大残疾人享受法律援助的覆盖面。完善公共法律服务平台无障碍功能。加强残疾人法律救助站建设,充分发挥残疾人法律救助工作协调机制作用,为残疾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救助服务。加强对残疾人的司法保护,方便残疾人诉讼。落实残疾人出行相关政策,切实保障残疾人的出行权益。坚决打击侵犯残疾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拓宽残疾人和残疾人组织民主参与、民主协商渠道,有效保障残疾人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支持更多残疾人、残疾人亲友和残疾人工作者进入各级人大、政协并提供履职便利。

  完善信访工作机制。借鉴“枫桥经验”,坚持发展“老杨群工”品牌化解信访问题,健全以高新区级残联为骨干,以镇(街道)残联、村(社区)残协为依托的残疾人信访工作网络。发挥“12385”残疾人服务热线和网络信访平台作用,建立健全残疾人权益维护应急处置机制。

  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新建设施严格执行无障碍相关标准规范,在乡村建设行动、城市更新行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居住社区建设中统筹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推动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社区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残疾人服务设施、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等加快开展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加快推广无障碍公共厕所。摸清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需求底数,实施好家庭无障碍改造。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示范村(社区)创建工作,示范带动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规范化建设。加强无障碍监督,提高全社会无障碍意识,保障残疾人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

  推进信息无障碍建设。探索将信息无障碍作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组成部分,纳入文明城市、新型智慧城市评估指标。推广便利普惠的电信服务,加快政府政务、公共服务、电子商务等信息无障碍建设,加快普及互联网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和自助公共服务设备无障碍。支持研发生产科技水平高、性价比优的信息无障碍终端产品。

  专栏10无障碍重点项目

  1.无障碍城市建设。将无障碍改造纳入城市更新项目。新城开发建设注重无障碍城市环境打造。城市主要道路、主要商业区和大型居住区的人行天桥和人行地下通道配备无障碍设施,人行横道交通信号灯逐步完善无障碍服务功能。公共停车场和大型居住区的停车场设置并标明无障碍停车位。公共汽车、电车、客运船舶等公共交通工具逐步配备无障碍设备。

  2.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加快推动医疗、教育、文化、体育、交通、金融、邮政、商业、旅游、餐饮等公共服务设施和特殊教育、康复、托养、社会福利等残疾人服务设施、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无障碍改造。

  3.社区和家庭无障碍。居住建筑、居住社区建设无障碍设施。为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实施无障碍改造。

  4.无障碍公共厕所。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交通设施、旅游景区等无障碍公共厕所建设。

  5.信息无障碍。推进高新区门户网站、政务服务平台信息无障碍建设。推进自助公共服务设备的无障碍改造。把国家通用手语、国家通用盲文作为应急语言文字服务内容,政府新闻发布会和电视、网络发布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时加配字幕和手语,医院、疏散避险场

  所和集中隔离场所等设置语音、字幕等信息提示装置。鼓励政务服务大厅和公共服务场所为残疾人提供字幕、手语、语音等服务。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强化领导、政府负责的领导体制,确保关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国务院、市委市政府和高新区委管委会的决策部署有效落实,为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完善高新区委、管委会统一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推动、残疾人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政务中心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分工协作、履职尽责,形成协同高效的工作合力。将残疾人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将扶残助残重点项目纳入民生实事工程。管委会各部门要落实责任,推动重点任务的落实。

  第二节

  强化资金保障

  加强对残疾人保障和发展的投入,按照支出标准和支出责任合理安排经费。加快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资金向需求量大、实施效果好、群众满意度高的残疾人服务项目倾斜。完善残疾人事业金融、税收等支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慈善捐赠等资金支持残疾人保障和发展,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格局。

  第三节

  发展助残慈善事业

  开展“青年志愿者助残阳光行动”等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参加助残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招募公益性岗位人员到镇(街道)残联从事残疾人服务工作,探索社会服务奖励制度。大力发展残疾人慈善事业,培育残疾人慈善项目品牌,积极支持高新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发展。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残疾人服务工作,加强对助残社会组织的培育孵化,引导社会力量和市场主体参与残疾人服务。

  第四节

  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将扶残助残纳入公民道德建设、文明创建活动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弘扬人道主义精神和扶残助残传统美德,营造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文明社会氛围。逐步构建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的主流舆论格局,组织开展“全国助残日”“残疾预防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制作反映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宣传文化产品,讲好残疾人励志故事,鼓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加强残疾人事业通讯员队伍建设,提升残疾人事业宣传队伍能力和素质。开展残疾人事业的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工作。

  第五节

  开展考核评估

  在“十四五”中期和期末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考核、绩效评估、信息公开和跟踪问效,并对考核评估结果进行通报,及时发现和解决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在“十四五”期末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先进典型评选,对高新区自强模范暨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附件

  高新区“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任务清单

  序工作类主要内容

  备

  号

  别

  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家庭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经本人申请参照单人户纳入1低保。对纳入低保后生活仍有困难的残疾人和残疾人家庭,采取必要措施给予生活保障。

  合理确定残疾人两项补贴覆盖范围及标准。帮助残疾人2社会保障类

  4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城乡医疗保险、为残疾人购买意外伤害险。

  保障残疾人基本住房安全便利。优先解决低收入残疾人注

  家庭住房安全问题。

  为就业年龄段的智力、精神、重度肢体残疾人提供托养5服务。

  6加强突发公共事件中对残疾人的保护。

  结合全国助残日、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残疾人慰问活动,7适时扩大覆盖面。

  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安置一定比例的残疾人就8业。

  就业创落实残疾人集中就业单位税费优惠、政府优先采购等扶业类

  9持政策,稳定残疾人集中就业。支持非营利性残疾人集中就业机构持续发展。

  101112教育类131415康复类16鼓励残疾人通过新就业形态实现灵活就业。开发公益性岗位,促进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就业。扶持残疾人亲属就业创

  业,实现零就业残疾人家庭至少有1人就业。

  实施残疾人就业专项行动。提升残疾人职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举办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实用技术培训,鼓励残疾人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举办残疾人招聘会、推荐残疾人

  就业;对高新区残疾人毕业生建立“一人一档”、实施“一人一策”,重点帮扶就业。

  建立健全残疾学生及残疾人子女教育资助政策,对家庭

  经济困难的残疾学生予以资助。

  提倡融合教育,鼓励普通学校招收残疾儿童少年。定期对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需求进行排查和评估,给予科学的

  教育安置。规范送教上门工作。

  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予以补贴。实施精准

  康复服务行动,提升康复服务质量及康复服务率。

  为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提供辅助器具适配、康复训练等服务。适时扩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年龄范围、放宽对救助对

  象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合理提高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标准。实施特殊需要儿童关爱行动。

  强化残疾预防,提升康复服务能力。落实残疾预防行动计划,完善残疾预防服务网络,提升全社会残疾风险综合防

  控能力。实施自闭症儿童早期筛查、预防计划。加大对残疾

  人心理疏导,实现残疾人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

  17基础设1施类

  8支持残疾人康复、托养等服务机构、设施建设。新建康

  复中心。

  推进残疾人综合服务平台“渝鑫家园”建设,确保发挥实

  效。

  完成镇(街道)残联换届,强化镇(街道)残联建设,1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实现全覆盖。探索建立残疾人联合协9组织建会。

  设类

  2021政务服2务及

  2信息化2建设类

  24文体活2动类

  5实施“五个一”文化进家庭、进社区项目,广泛开展文化

  活动。

  开展残疾人康复健身、残健融合体育活动,鼓励和支持

  残疾人运动员参加赛事活动,推动残疾人体育事业全面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服务能力大提升计划,开展残

  疾人工作者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不断加强服务能力建设。

  开发并推广“智慧助残服务系统”,探索与社会救助、智

  慧养老等系统融合,优化办事流程。

  实施“助残扶残一件事”改革,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事项优

  化。

  开展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广泛收集残疾人需求,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工作。

  展。

  提升无障碍设施建设管理水平,推动实现道路交通无障2碍、公共服务设施无障碍、社区和家庭无障碍、应急服务信6权益保

  障类

  27

  息无障碍、政务服务无障碍。

  加强残疾人法律服务和权益保障。

推荐访问:残联工作五年规划 残联 五年 规划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