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公开课教案【五篇】

2023年公开课教案【五篇】

时间:2023-07-12 10:3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本次课内容以力求突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目标导学、合作探究、角色体验等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努力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本次课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公开课教案【五篇】,供大家参考。

公开课教案【五篇】

公开课教案范文第1篇

一、指导思想:

本次课内容以力求突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精心设计目标导学、合作探究、角色体验等多样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努力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落实。

本次课在授课过程中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能力的培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本节课后,除对传染病的有关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较全面的掌握以外,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都要有所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使学生对传染病要有正确的认识,能有正确的态度对待传染病和身边的传染病人,能够提高自觉主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意识,更加地珍爱生命,让自己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传染病的病因﹑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处理图文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关注传染病及预防,增强主动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意识,培养关爱传染病人,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等情感。

三、教学重点:

传染病的的病因、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四、教学难点:

病原体概念与传染源概念的区分和判断

五、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式等

六、学习方法:

探究式学习方法、合作学习、归纳总结等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八、课时安排:2课时

九、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很高兴认识大家,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有关传染病的知识及其预防。

在开始新课之前,我首先请同学们看三幅图片:(课件展示)

图片1:霍乱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

图片2:sars大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

图片3:禽流感流行时的场景和死亡人数

教师提问:为什么这些疾病危害这么大,导致这么多人死亡?

(学生回答:因为它们是传染病。)对,因为它们是传染病,能传染!一人患病,殃及周围的人,一传十,十传百,很快流行起来,危及很多人的健康!

那么,到底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怎样流行起来的?我们又怎样去预防传染病?这就是我们本次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课件展示目标,进入第二个环节:导学点拨,探究新知)

(二)导学点拨,探究新知

活动1:分组讨论,展示交流:建构传染病的概念。

活动方法:

(1)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所了解的有关传染病的信息并进行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给予激励性评价。然后引导学生所说的几种传染病及病因,试着概括出传染病的概念。在概括出传染病的概念之后,对引起传染病的病因-----病原体当然要作认识。结合刚才病因的分析,教师采用图片等展示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明确正是这些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是导致传染病的罪魁祸首,这些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就是病原体。那么我们根据病原体的不同,可以对传染病进行分类,由细菌引起的传染病是细菌性传染病,由病毒引起的呢?由寄生虫引起的呢?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知道传染病的分类。再引导学生分析,正是这些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在人与人之间或在人与动物之间传播导致了传染病的传染与流行。这就决定了传染病有两个突出特点是?传染性与流行性。学生很快会回答上来。

活动目的: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建构传染病的概念、病原体的概念及传染病的突出特点:传染性与流行性。

教师有机过渡:既然传染病的突出特点是传染性与流行性,那么它是怎样流行的和传染的?是不是要经历一定的环节才能流行?(进入下一个学习活动)

活动2:探究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活动方法:

(1)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课件展示活动任务及思考题,学生分小组进行阅读分析和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表达交流.

(2)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给予激励性的评价,同时积极肯定合作学习的意义。

(3)课件展示艾滋病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艾滋病的危害,并分析艾滋病的三个流行环节。

活动目的: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建构如下知识、增进如下能力:

(1)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2)认识到艾滋病的严重危害,知道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3)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

教师导学过渡:既然传染病的流行要同时具备这三个环节,缺少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这是不是给我们预防传染病以启示呢?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去预防传染病呢?(进入下一个学习活动)

活动3:探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活动方法:

以抗击非典的胜利为例,让学生知道只要采取科学有效措施,传染病是可以预防和战胜的。

活动目的: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知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并且知道针对三个环节,做到综合措施和重点措施相结合,才能更加科学有效地预防传染病。

教师导学,有机过渡:通过学习,我们对传染病相关知识已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下面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4:

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1)非典的知识及预防;

什么是非典?

非典即非典型肺炎,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呼吸道疾病,其病原体是变异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简称SARS)。

非典的临床表现:

患者起病急,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一般高于38摄氏度,偶有畏寒;
可伴有头痛、关节酸痛、肌肉酸痛、乏力、轻微腹泻;

伴有咳嗽(多为干咳、少痰)、胸闷等症状,严重者出现呼吸加速、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等症状。

非典的传播途径

a.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

b.接触沾染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的物品、用具等,经口、鼻传播。

c直接接触患者造成传播。

非典的预防措施

a.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要共用毛巾、牙刷等用品。

b.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生活和工作环境的空气流通;
搞好环境卫生,勤晒衣服和被褥等。

c.经常到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

d.与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接触时,须戴口罩。

(2)艾滋病的知识及预防;

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的英文缩写为

AIDS,

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HIV)引起的一种致命性慢性传染病。

艾滋病的临床表现

艾滋病的潜伏期为2

—10年,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a.低热、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肿大多发生在大腿根、腋窝和脖子两侧等处,无触痛。

b体质下降:

常表现为容易感冒、容易疲劳、食欲不振、腹泻、体重下降等。

c.神经系统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等。

d.各种病原体导致的继发性感染:

可表现为肺炎、食管炎、食管溃疡、胃肠炎等。

e.肿瘤:如卡氏肉瘤、淋巴瘤等。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a.同HIV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b.接受被HIV污染的血液,包括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使用被血液污染而又未经严格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牙科器具等。

c被HIV感染的母亲传染给胎儿或者新生儿。

温情提醒:

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活动传播。也就是说,浅吻、握手、拥抱、共餐、共用办公用品、共用厕所、共用游泳池、共用电话、打喷嚏、蚊虫叮咬、照料HIV感染者或艾滋病患者均不会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艾滋病主要靠杜绝各种可能的传播途径,如切实防止与传染源的性接触,洁身自好,避免性乱交;
严禁毒品注射;
加强个人卫生;
严格管制血制品。其中避免性乱交是最重要的。使用安全套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3)

禽流感的知识及预防;

什么是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类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由甲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禽、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根据其致病力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

高致病性禽流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人患禽流感的临床表现

人患上禽流感后,潜伏期一般在7天以内。

早期症状与其他流感非常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泻、腹痛、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体温多持续在39摄氏度以上。一旦引起病毒性肺炎,则预后差,可致多脏器功能衰竭,病死率高。

人患禽流感的传播途径

a接触病(死)鸡、鸭等禽类及其排泄物与分泌物。

b.吸入病禽咳嗽或鸣叫时喷射出的带有H5N1病毒的飞沫。

c.吃了病禽制品或被病禽污染的肉制品等食物。

如何预防禽流感

(一)普通人群

a.避免接触病(死)鸡、鸭等禽类。

b.避免与禽流感患者接触。

c.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鸡、鸭等禽类食品。

d.不随意进出疫区。

e.勤洗手,特别是接触禽类后更要及时洗手。

f.发现有疑似流感症状要及时就诊。

(二)饲养人员

a.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工作时要穿上工作服,最好戴上口罩。

b.减少人体直接接触家禽的机会,工作服要经常清洗、消毒。

c.接触污物后要洗手,处理鸡场粪污时应戴手套。

d.发生疫情时要尽量减少与禽类的接触,接触禽类应戴上手套和口罩,穿上防护衣等。

(4)

霍乱的知识及预防;

什么是霍乱

霍乱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被称为烈性肠道传染病。

霍乱的临床表现

霍乱患者表现为腹泻和呕吐,继而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严重者会危及生命。

a.腹泻及呕吐:霍乱发病多以急剧腹泻开始。多数腹泻不伴有腹痛,这与一般的胃肠炎有很大不同;
另外,霍乱患者不发热,这与患痢疾也很不相同。霍乱患者的排便次数通常不是很多,但排泄量大。开始时大便为稀便,继而呈淘米水样或无色透明水样,无明显的粪臭味。呕吐一般在严重腹泻后出现,常无明显的恶心感。

b.脱水及电解质紊乱:频繁的腹泻、呕吐之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起初患者只感到口渴,眼窝稍凹陷,口唇稍干,继而可有声音嘶哑、口唇干燥、皮肤皱缩、指纹皱瘪(故霍乱又称“瘪螺痧”)、尿量减少、体温下降、脉搏变弱变快、血压下降等症状,如不及时抢救,往往危及生命。

霍乱的传播途径

霍乱是一种典型的“粪---口”传播性传染病。霍乱患者的粪便中含有霍乱弧菌,粪便可污染水源和食物。人喝了被污染的水或吃了被污染的食物,1

—2天(最快的几个小时)后便会发病。

霍乱的预防措施

只要能把住“病从口入”这一关,霍乱是完全可以预防的。

a.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食物要煮熟或洗净,不吃生或半生的水产品。

b.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

c.自己或亲属出现疑似霍乱的症状时,要及早就医。

(5)

猪链球菌病的知识及预防;

什么是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由猪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其中猪链球菌2型引起的人畜疾病最为严重。人主要通过手、脚等处皮肤伤口感染病菌而发病,严重者会导致死亡。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临床表现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会出现畏寒、高热、头痛、呕吐和皮肤有出血点、淤点、淤斑等症状。

传播途径与预防办法

人在宰杀、切割、清洗、销售病(死)猪时容易感染猪链球菌病,尤其是手部有伤口的人员,会通过伤口感染猪链球菌而发病。

预防感染猪链球菌病的主要办法是:

a.病(死)猪应就地深埋或焚烧,禁止抛入河、沟、水塘等水体内。

b.购买经过正规屠宰检验程序的猪肉,不要购买来历不明的猪肉,特别是病猪、死猪肉。

(6)

登革热的知识及预防;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登革热的临床表现

登革热患者起病急,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疼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登革热经蚊子传播,主要流行于夏秋季蚊子孳生的季节和热带、亚热带蚊子较多的地区,如东南亚、南亚、西太平洋等地区。

登革热的预防重点在于防蚊和灭蚊,少去或不去登革热多发地区。

(7)

炭疽的知识及预防;

什么是炭疽

炭疽是一种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

炭疽的临床表现

炭疽分3种类型,其中皮肤炭疽占炭疽总数的95%。皮肤炭疽的临床表现为:

皮肤感染了炭疽杆菌后,快则12个小时慢则5天,就会出现不适症状。患者感觉发热、头痛、四肢酸痛,并在细菌入侵部位出现红色稍肿的小突起,感觉有些痒。1

—2天内突起越来越大,皮肤越来越红,在突起周围出现一圈小水疱。随后水疱破溃,中央溃烂,形成一个大溃疡。溃疡底部是一个厚的皮革样的黑色痂皮。炭疽的最大特点是,虽然皮肤破损明显,但并不感到疼痛。一般2

—3周后,痂皮脱落形成疤痕。感染皮肤炭疽后患者要及时治疗,避免病菌进入体内器官而导致死亡。

炭疽的传播途径

牛、羊、猪、马、驴、骡等草食动物是炭疽的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

a.接触传播:人接触了患病动物的皮、毛等,炭疽杆菌可经破损的皮肤进入人体而使人感染疾病。

b.呼吸道传播:人吸入了炭疽杆菌的芽孢后可患肺炭疽

炭疽的预防措施

a.隔离患者及病(死)畜。患者应该隔离至创口愈合、痂皮脱落、症状消失。病(死)畜应焚毁或深埋,坑内应撒漂白粉或生石灰。

b.严禁剥食或贩卖炭疽病畜的肉和皮毛。

c.可能感染炭疽病的畜牧业、屠宰业、畜产品采购加工业等从业人员应接种疫苗。

经过第二个环节的学习,学生对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有了知识,还要有正确的态度。为了进一步对学生渗透情感态度教育,我特设计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角色体验,情感升华

活动方法:(1)课件展示两个话题:

话题之一:假如你是个乙肝患者,你的心情会怎样?你希望别人怎样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你?你该怎么做?

话题之二:假如你的身边有人是乙肝患者,你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他?同时你还应该怎么做?

(2)让学生表达交流、互评。教师再给予评价。

活动目的:通过此活动,让学生进行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认识到在生活中应当关爱、不歧视传染病人,同时应当自觉主动增进健康,保护好自己不被传染,从而实现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四)课堂小结,知识反馈

活动方法:

(1)引导学生自主总结本节所学,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收获等。

(2)巩固练习,反馈检测:课件展示相关典型习题,学生做题,表达交流,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3)结合第二个有关“天花”的思考题,再一次、进一步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预防传染病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长期不懈、反复进行!我们要为预防传染病做长期不懈的努力!

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总结与归纳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再次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和渗透。

(五)期待与祝愿,情感再次升华

公开课教案范文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

2

、领悟诗中丰富的联想和奇妙的想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语歌的语言;
练习运用联想和想象

2、教学难点:

领悟诗歌表达的中心

三、教学方法:

读:反复朗读诗歌,初步理解文意

讲: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天上的街市”

悟:根据诗歌提供的信息综合理解诗歌的主题

析:赏析诗歌的语言

练:练习运用联想和想象

四、课时安排:1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出示课件):几张图片

请同学们欣赏几张星空的图片,面对美丽的星空

你想到了什么呢?

2、(出示课件:课题)引入课题

3、作者简介(出示课件):作者肖像及介绍

(二)文本学习:

1、初读课文:

(1)、朗读感知,以读悟美——读美,齐读

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下面先请大家聆听优美的配乐朗诵,仔细体会音乐的美。

①.以怎样的感情来读

②.注意划分节奏和重音

(2)、请大家轻声跟着配乐朗读,注意要点:

①把握美好、

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

②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品读课文

(1)、本诗中哪些词用的好?好在哪里?请仔细体味它的妙处(小组讨论)

闻一多先生曾经就诗歌的创作说过“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我们大家刚才通过朗读诗歌,对诗歌有了一定的了解,我们再次朗读课文,我们来细细品味课文,文章中有没有想想呢?

(2)、诗中写到的景物有哪些?哪些是联想?哪些是想像?

街灯

明星

街市

物品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的生活

(3)、诗中的牛郎织女过着怎样的生活?从哪些词语表现出来?

“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
“浅浅的”、“不甚宽广”、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中七夕才能相会一次了;
“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地自在、舒适、幸福;
“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3、问题探究

(1)、诗中写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神话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

背景:此诗写于1921年间,上个世纪初,中国还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五四运动呼唤人们追求自由、美好、幸福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未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诗人在苦闷中彷徨。他不满现实,热烈的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在灿烂星空的诱发下,写下了浪漫气息浓郁的诗,这些诗收录在《星空》里。

天上的生活:自由、美好、幸福

人间的生活:黑暗、悲惨、

残酷

(2)、郭沫若为什么要对牛郎织女的故事做这样的改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比:通过天上人间两种截然不同的,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现实的痛恨。

(三)以生活为蓝本,展现心中的诗情画意

1.仿照例句,发挥你的联想和想像,续写。

例: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1、牵牛花开放了,

…………

2、关在笼中的鹦鹉,…………

3、月光照在大地上,

…………

4、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像一个精致的小喇叭。像一个被困的小精灵。像铺了一层白霜。像一个丢了灵魂的肉体。

(四)本课小结

诗人由远远的街灯产生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丽的街市及牛郎织女幸福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因为作者正是痛恨黑暗现实,才觉得美好的世界只有在天上,才想象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美好,在这样的想象中寄托了自己的理想,告诉人们理想的世界应该是怎样的,其目的在于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这首诗使那个时代的读者很自然的通过对比认识现实的黑暗,激起对理想的向往并为之而奋斗。

五、作业

背诵诗歌。

2、完成练习。

六、反思

《天上的街市》是郭沫若先生的名篇,这首诗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要以此加强朗读指导。同时适当介绍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象在诗歌艺术中的作用。

在这节课开始的时候,我首先和学生回忆了蒲松林的《山市》,让学生开始展开联想,然后我便引出了这堂课要学的课文——《天上的街市》。接下来为学生配乐范读诗歌,然后指导学生划分诗歌节奏,找出重音。继而让学生齐读然后学习小组比赛朗读,然后自读,我从旁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合作读、自由读、录音读、配乐读、评点读等让学生感悟,学生“美文美读法”简单赏析诗歌,让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谈自己的见解。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中学会了如何读诗,并读出了诗中蕴含的情感。之后让学生用之前学习的复述牛郎织女故事,旨在让学生比较民间故事中悲剧结局和诗中的幸福结局,体会了作者的感情时穿插介绍了文章的背景,使学生对情感的体会更为深入。最后总结时回顾了“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并进行了练习,充分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像的能力,作业则让学生把练习仿写句子。

在这一节课教学设计上,我重视学生诵读,让学生在诵读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语感,通过朗读加深体验与领悟,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联想、想像的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在课上,我鼓励学生尝试活学活用,用在《散步》学习的“美文美读法”进行赏析:“我觉得--------美,美在————”。语文学习小组中,A组B组C组的几位同学同学分别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且都能在说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句式美,情感美。

公开课教案范文第3篇

    一、公共事业管理学课堂引入案例教学的意义

    第一,从公共事业管理学的课程特征和培养目标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公共事业包括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等,公共事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中不仅包括讲授这些事业相关的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公共事业管理教学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传统讲授式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通过案例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第二,从案例教学本身的特性来说,案例教学方法具有情境性、互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践中收集到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习思考、分析和决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习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以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首先,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方法是教达于学的中介和桥梁,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传统的影响,学校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采取单一灌输式的方法,以致很多毕业生高分低能。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次,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同时,经过多次案例教学的实施,老师可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运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管控能力。第四,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首先,案例教学法丰富了教堂教学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打破传统式教学方法的新式教学法,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自己主动地进入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之中,学生从中获得一种与他们以往的学习不同的经验,从而激发学习的潜能。其次,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只注重向学生灌输,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案例教学的互动性特征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案例讨论中,允许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出不同意见,从而使他们在分析案例过程中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几个因素

    案例教学起始于美国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商学院,传入我国后,直到近几十年内,开始倍受关注。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中使用比较早,案例也比较多,而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是因为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制约着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使用案例教学,主要表现如下四个因素。

    1、教学观念因素制约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是教学观念和意识。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这两大教学的主体上面。一是作为教的主体,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重视不够。首先,很多教师习惯于使用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不愿意花时间做一些尝试;其次,一些教师认为案例教学不一定有效,是可有可无的。他们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粗糙的观点不会有太多收获,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价值不大。再次,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列举出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实例,这也是案例教学,这无疑是把案例教学简单化,把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二是作为学的主体,部分学生也不重视案例学习。有很多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授,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也不接受案例教学。

    2、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因素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相当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角色只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演讲者”,教师只需要把自己准备和积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课堂教学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可控性很强。然而实施案例教学,教师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准备工作,比如要准备案例,精心设计思考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讨论重点,掌控课堂讨论的节奏,控制发言时间,维持课堂秩序,激发学生思考,创造一个良好的讨论气氛,最后还要对学生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这对于习惯于波澜不惊的传统教学方式的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这些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深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和管控能力。在现实中,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的不可控性的要素太多,难度系数太大,不太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讨论。

    3、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素案例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组合在一起进行多元互动的一个新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导者,但教师教的目的还是为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程度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培养起来。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去研读案例,搜集信息,准备发言资料,这让他们感觉压力倍增,有时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另外,一些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更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案例教学的效果。

    4、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本身因素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成功的案例教学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案例。一般来说,高质量的案例主要表现为案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现实性的特征,且难易适中,学生易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然而目前要达到这些标准也并非易事。一是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可供选择的量比较少。目前管理学类课程教学中的案例,私营部门管理的案例数量比较多,出版的教材和专着也比较集中,而公共部门可供使用的案例就相对比较少。就公共管理领域来说,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案例较多,公共事业管理案例较少。当然这和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密切关系。二是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公共管理的案例使用比较多,而真正贴近公共事业管理实际的高质量案例比较少。三是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案例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过去的一些旧的案例所揭示的问题现已解决,如再拿到课堂上讨论,其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也需要不断制作高质量的新案例,以替代过时的旧案例。当然,受时间和物质成本的限制,案例的更新一般难度较大。

    三、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1、改变教学观念,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其主导作用不可替代,但单一的教学方式肯定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课堂面对的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心智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单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一言堂式灌输不再适合大学教育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教学革新的思想,不断探索适合课程实际的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案例教学则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中双方角色的转换。教师由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变成配角,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则根据教师提供的路线,经过充分的讨论后积极发言,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案例教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有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的应用人才。

    2、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教师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老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能力,首先,必须认真钻研公共管理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深入了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实践。只有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储备大量丰富的教学案例,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教师要通过多次开展案例教学,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案例教学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案例教学能力。再次,学校每年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教师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培训。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带薪的进修和培训;组织开展全校范围的案例教学的观摩或授课比赛;各系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有关案例教学的交流和研讨等等。

公开课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前教师;
信息化教学能力;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3―0046―04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推广应用阶段,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谓信息化教学能力,通常指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高师院校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适应信息社会下未来教师角色的必经之路。[1]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新型的教学模式,如建立“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网络教学平台[2],采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3]等。(2)探索有效的信息化教学策略,如从教学类型、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资源的利用方式和课堂互动质量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策略的研究[4],以及从教学效果的角度对《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建议[5]等。(3)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的整体改革,如从新课程改革的角度,结合《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用)》,对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探索[6]。这些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改革,但是在教学实习中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依然不能满足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需要。因此,为了培养和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必须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

一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存在的误区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是高师院校面向师范生开设的教师教育必修课程。由于不同高校所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在教学内容、课时设置、师资配备、教学条件等方面都相差很大,因此教学质量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目前《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主要存在三种认识误区,严重地影响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质量,使教学逐渐偏离了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标。

1 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没有用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育技术理论知识没有用”的认识。一方面,他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中的教育技术理论知识(如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与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存在重复,因此没有必要再学习。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即使师范生学习了教育技术理论知识,也不知道如何才能将它应用于教学实践。

2 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多媒体课件制作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现代教育技术等同于多媒体课件制作”的认识,他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就是教会师范生如何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和Flash等软件开发多媒体课件。

3 盲目选用自编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材

虽然教学改革鼓励教材多元化,但是所选教材必须通过有关教育主管部门的审定,以确保所选教材是高质量的。由于一些高师院校对选择教材没有明确的规定,就导致了部分高校各自为阵,自编了一些质量不高的教材,并在本校长期使用。

二 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基本内涵

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在信息化条件下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综合能力,具体包括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这四种能力贯穿于信息化教学的整个过程,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1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信息化条件下开展教学活动的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智慧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实践知识的具体应用。教学是一门艺术,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师所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学设计方案。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结果,它是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因此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是信息化条件下教师开展教学所必备的专业能力。

2 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

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是指根据教学设计方案选择或开发教学资源,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以支持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实施的能力。在信息化教学条件下,教师所利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主要来源于两种方式:一种是选择现成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另一种是开发新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含对原来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只要能够满足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的需求,具有合理的成本效益,就是一种合理的现实选择。

3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

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在具体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教学设计方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从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来看,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都是开展教学前的幕后工作。虽然教师对于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已经做到运筹帷幄,但是学生是具有丰富思想的主体,他们给教学实施过程带来了许多变数,教师必须运用教学机智随机应变,适当调整教学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是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外在表现,集中体现了教师个人的教学魅力和教学风格。

4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

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是教师综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评价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评价应该以教学目标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取测试、量规、档案袋等多种信息化评价方式检测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为教学提供反馈信息,以便于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信息化教学评价强调“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通常参与教学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而且评价内容既可以是总结性的成果,又可以是过程性表现。

三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阶段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有学者认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模仿性教学,二是独立性教学,三是创造性教学,四是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7]有学者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具体可以分为关注应用期、学习模仿期、迁移融合期和知识创造期,其中关注应用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情意的萌发;
学习模仿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知识、技能的获得;
迁移融合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实践的应用;
智慧创造期更加侧重于信息化教学智慧的生成。[8]综上所述,可以认为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阶段分为四个,即模仿性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独立地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创造性开展信息化教学阶段和形成独特的信息化教学艺术风格阶段,如图2所示。总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涉及到教师专业发展的全过程。

然而在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阶段,通常只能通过课程培养和教学实习等途径达到初级阶段,即从模仿性信息化教学发展到独立开展信息化教学。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普通话》、《教育学》、《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论》等课程主要培养职前教师掌握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础技能、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信息化教学知识和技能等。高等师范院校对职前教师的培养主要处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即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达到模仿性开展信息化教学水平,然后通过教学实习,逐步达到独立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水平。而创造性开展信息化教学和形成独特的信息化教学艺术主要是教师入职后通过教学实践、教研、在职培训和终身学习等方式不断学习和提高,逐渐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总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发展贯穿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个过程。

四 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策略

为了达到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目标,高师院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应该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开展教学改革,以适应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

1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目标的改革

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目标包括:(1)根据自己所学的学科选择教学内容,按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形成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2)根据自己所设计的教学设计方案,收集和加工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形成与教学设计方案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3)能够在多媒体教室里尝试利用自己的教学设计方案和信息化教学资源实施教学;
(4)采用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法对自己或其它同学的教学开展教学评价。

2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课程内容体系的改革

根据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构成要素划分,参考国家精品课程教材《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9],我们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紧密围绕着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四大核心要素展开,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体系。调整后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维度与课程知识体系对照表如表1所示。

3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要改变传统的向学生灌输教育技术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讲授法,而要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1)案例式教学法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中,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因此案例式教学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是非常适用的。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法的途径包括:一是邀请有经验的中学教师讲示范课;
二是通过视频录像播放教学案例;
三是由主讲教师讲解和分析具体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应用”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游泳教学”案例来开展案例式教学。首先通过一段“世界游泳名将蛙泳比赛”的录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接着由教师阐明学习目标,再通过视频播放详细讲解蛙泳的基本动作,然后让学生在游泳池模仿练习,通过不断地强化练习,逐渐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蛙泳的基本技能。通过这种案例式教学,既有利于让学生理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技能训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多媒体在教学中是如何应用的。案例式教学有利于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的内涵。

(2)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至少要完成四项基本任务:一是设计一份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
二是设计和开发与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配套的信息化教学资源;
三是尝试在多媒体网络教室里实施信息化教学;
四是尝试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通过这四项任务的完成,学生能够通过参与式学习,亲身经历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过程,掌握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实现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

4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评价的改革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评价改革立足于对学生的生成性教学成果开展综合评价,从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信息化教学实施过程和信息化教学评价方案四个方面,分别赋予0.4、0.3、0.1、0.2的权重,通过“ ”进行计算综合成绩,形成学生的课程综合成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综合成绩评价模型如表2所示。从不同指标的权重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重点强调学生会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够整合信息化教学资源、能够开展信息化教学评价这三个方面。对于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的培养,还有待于通过“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和教学实习逐步提高。

五 小结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应用阶段,信息化教学能力已经成为一线教师的核心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作为高师院校培养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必修课程,应该适应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需求,走在教学改革的前沿。面向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是以培养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核心,从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化教学资源整合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评价能力四个维度出发,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教学目标,调整课程内容的体系结构,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演示法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方法,对职前教师的生成性教学成果开展综合评价,从而促进职前教师主动地参与学习,达到培养和提高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4] 田健,王妍莉,王卫军,杨改学. 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9,(5):83-89.

[2] 林万新.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8,(9):80-83.

[3] 黄纯国.利用混合学习模式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7): 62-65.

[5] 王纬,王妍莉,田健. “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0,(1): 116-120.

[6] 姚巧红,李玉斌,刘德山,胡卫星. 面向新课程的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改革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76-81.

[7] 骨干教师成长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聆听上海师大谢利民教授报告[EB/OL].

[8] 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9] 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Improving the E-teaching Ability of Pre-service Teacher: Instructional Reform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urse

HE Ji-lingJIANG Ling CHEN Shi-pin

(School of Education,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Sichuan 637002,China)

公开课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理工院校 法律类公选课 教学模式

一、当前传统理工院校法律类公选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理工院校面向非法学专业学生开设的法律类公选课一直都是大学生们选择的热门。这些法律类公选课为大学生了解常规法律知识、咨询社会热议案例提供了合理途径。但目前多数理工院校法律公选课的教学都因师资等教学条件限制而存在不少问题,反映在课程教学中具体表现在:

1.课程设计与理工科的专业特点和现实需求相脱节。当前理工院校开设的法律公选课程多采用《大学生实用法律知识》这样的方式命名,内容主要涵盖《经济法》和《劳动法》等一些日常法律知识,授课对象是面向所有非法学专业学生,这部分法律类公选课的开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学法用法意识和知法懂法能力大有裨益,如果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再有一些创新,则会更加吸引这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遗憾的是,很多时候这类单纯的选修课并未找到将法律普及教育和理工专业教学的有机结合点,无法全面适应理工院校的自身特点并满足理工科专业的现实需求,忽视了法律本身对理工专业在社会服务性和现实应用性方面的影响,缺乏将普法教学与理工类专业课程相配套的课程设计,使得两者脱节严重,无法形成选修课促进专业课的一种良性教学状态。

2.教学内容缺乏包容性和针对性。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法律类公选课面向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开设,同时又受到系统普法教育匮乏的局限影响,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存在一定的难度。教师应当如何根据教学对象所涉及的专业不同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区分和取舍,以一种更具包容性的课堂教学加以呈现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但现实是,不少教师较为机械地参照法学专业或行政管理类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计划所确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授,即对多样的教学对象采用了单一的教材、教案,忽视了不同学科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上的差异,使得法律公选课内容上不仅针对性不强,而且实用性不强,背离了开设此类选修课的初衷。

3.教学方式刻板,缺乏吸引力。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式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升学习效率的意义重大。当前法律类公选课的教学方式表现出两种极端,一种仍以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为主,明显弊端就是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时常出现老师台上讲得起劲,学生在台下忙着其他功课的局面。学生处于被动状态;
另一种方法则是随意性、主观性极强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理解,对各门课程中涉及到的实用内容或自己熟悉的领域天马行空大谈特谈,而其他内容则少讲或不讲,导致教与学脱钩,学与用脱节。再有,比如法学专业高年级的一些实体法教学中常会采用的案例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条文和逻辑推理得出正确的答案,但这类方法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而言就过于强调法理的完备性和法律的合理性判断了,很多时候他们将来不会成为专业的法律工作者,这样的教学方法反而会引起他们对法律学习的误解。

4.教学内容实用性不强,与生活实务的联系不够紧密。实践课程不是理论教学可以替代的,法律教学特别是面向非法学专业的理工学生的法律课程必须注重实践(即一般法律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才有生命力。理工院校由于法律教师资源的不足和对法律类公选课的重视程度不足等,都对开设实践型法律选修课形成了限制,在教学进程上很少甚至没有实践技能的训练,主要以内容讲授为主,而不是传授知识和训练学生的能力并重,学生课后遇到实际的法律问题仍然不知道该从何下手解决。

二、对传统理工院校法律类公选课教学特点的认识

针对前面的分析,传统理工院校法律类公选课的教学特点就是:必须全面认识非法学专业学生学法用法的基本特点,平衡法律类公选课课程教学对象的多元性和教学目的的一致性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公选课较为宽松的教学规范而采取创新型的教学模式,使法律类公选课与学生本身的专业课形成良性的互动。

首先,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与法科学生在学习方法、思维特点、知识结构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异。传统理工科院校基于软硬件的局限,开设的人文类必修课程本身就不多,加之《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的开设更削弱了另行开设《法律基础》或《法学原理》课程的可能性,在校理工科学生所学的绝大部分课程都是与其专业有关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综合素质过于偏重理工方面,而人文知识及文化修养却明显不足,法律素养则更显匮乏,这些特点在课堂纪律、案例讨论、学习方法等方面均有体现,特别是日常遇到与法律相关的事件时所表现出来的。

其次,理工科学生并无法学理论知识的前期积累,理解法律精神、运用法律方法、分析司法案例的能力相对较差,因此,在对理工科学生讲授法律课程时,切忌过窄过深,还应避免太专业化的系统讲解,避免因授课的乏味而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应尽量选取社会焦点问题、生活热议案件等,通过教学凸显法律的社会应用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最后,对理工科学生的法律教学,应确立合理的教学目的。公选课作为一种选修性质的通识教育课一般周课时都在2学时左右,一学期一般30课时上下。如此背景下,学生选修这门课程的目的和动机自然也是多样化的,有些可能是为了修满学分,有些也可能是出于自身的兴趣,相信以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专门法律工作者的学生是十分稀少的。因此,教师在为理工科学生讲授法律课程时,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些特点,针对学生的特点和求学目的开展教学,探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增强学生课堂教学接受能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传统理工院校法律类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探索

理工科学生的思维模式和求学特点,要求教师去努力探索适应学生接受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积极高涨的情绪,使学生自身的爱好变为求知探索的内驱力,使他们在课堂上享受知识的乐趣。笔者认为,除了认真做好常规性的教学工作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理工院校法律类公选课教学的准确定位,统筹设置公选课课程、合理取舍教学内容。法律知识作为理工院校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必备内容,更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理工院校法律类公选课的课程体系建设上,应结合上述目的来开设课程并确定教学内容。

首先,为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素养,从日常实用性的角度来看,婚姻、家庭和继承、劳动合同、就业和维权等均可以纳入法律类公选课的范畴,其所对应涉及的法律专业知识就是婚姻法、继承法、劳动合同法等,这些本就是学生们毕业后工作和生活中所需的日常法律知识,当前全国理工院校所开设的法律类公选课大都属于此。

其次,还应根据理工专业对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要求,开设一些与本专业有关的法律类公选课,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岗位竞争实力为目标。比如针对建筑学专业开设《建筑工程法规》、对安全工程专业开设《安全生产法》和《安全技术法规》、对工业设计专业开设《专利与版权》等知识产权法的课程等等,并在条件成熟时,将这些专业特性比较明显的法律类公选课成为专业选修课,在社会客观需求环境及师资等教学资源充分成熟的情况下将其升级为专业必修课。这是在理工院校成功开设法律类公选课程所需确定和考虑的首要问题。

2.创新并改良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开展案例讨论、情景演绎式教学等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辨能力。教学方法的革新将直接关系到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而后者又直接关系到公选课的选课和教学效果,针对公选课的教学方法革新也因此尤显重要。近些年来,全国的大专院校都在教改工作中投入了很大的精力,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等互动性强、积极生动的教学方法,早已被各学科的广大教师所熟悉,但教改的实效,特别是教师灵活应用上述这些教学方法技巧却并未在很大范围和程度上得到提升,作为“二等课程”的公选课就更加难现改革成效。

法律课程教学方法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案例教学的开展。案例教学在法学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法律公选课程的教学中,案例的选择要有针对性,尽量选择与专业相近或相关的热点问题、典型案例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感受得到法律的运用,而不是晦涩、生硬的法律条文。笔者尝试在从传统理工院校向综合性大学转型的浙江工业大学开设名为《大案要案侦破纪实与案例分析》的法律类公共选修课,并选用纪实片开展了“案例视频教学”:纪录片作为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其核心是对事件的真实再现,而这一核心特征在我们的教学中用以训练法科学生对案件事实判断能力的培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一训练过程中,由于纪录片本身在摄录时的艺术表现需要,对涉及案件性质、情节轻重的一些证据、案情会进行艺术加工以反复突出,这样使得学生可以通过影像资料直观的感知案件的各个细节,引起学生对案件细节的敏感性,增强学生在真实案件中把握关键证据或将来可能影响定罪量刑的案件事实,有效加强了学生对案件的判断能力。当然,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也至关重要。在各种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应只有独立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是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的课堂情况选择适用,同一门课的不同周课时因教学内容而异,使之相互补充,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方法的综合效益。

3.加强或引入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法是诸多理工科专业教学中的常用教学法,种类和形式都很多样,不管是下工厂实践,还是在实验室操作,其目的是“实践出真知”,即通过实际操作,将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与走上社会后的实务能力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在法律类公选课的教学使用实践教学法应该是个很不错的选择。可以组织学生前往旁听案件审理和判决,参与法科生组织的法律咨询活动等。在实践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身感受对法律的把握和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法律知识。鉴于公选课一般课时较少,而开展法律实践又需要一定的时间,笔者建议开设法律公选课的教师应该将课程视为一项系统工作,比如针对建工专业开设时,专门开展建筑施工现场可能引发的司法纠纷模拟等。对于已经由传统理工院校向综合性大学逐步转型并具备法学或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的学校,其专为法科生而建设的如案例库、模拟法庭教室、法律社团等均可为法律类公选课服务,以促进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李永红,俞锋,陈一琳.论法律实践教学[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2] 俞锋.从法科生到法律人[M].作家出版社,2011年第一版

推荐访问:公开 课教案 五篇 公开课教案【五篇】 公开课教案(精选5篇) 公开课完整教案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