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色彩课程总结【五篇】(全文完整)

色彩课程总结【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7-07 17:0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现在各高职环境艺术专业中,大部分学生是自身喜欢这个专业,有些学生则是根据家长的喜好选择了这个专业。因此,学校应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对两部分学生的思想、目前的就业形势、岗位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色彩课程总结【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色彩课程总结【五篇】

色彩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一、目前课程教学中的弊端

1.生源现状方面

现在各高职环境艺术专业中,大部分学生是自身喜欢这个专业,有些学生则是根据家长的喜好选择了这个专业。因此,学校应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因材施教,对两部分学生的思想、目前的就业形势、岗位特点进行分析,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修养。

2.讲授方法方面

部分高职环境艺术专业色彩构成课程的讲授方法是灌输式的,一些教师一味讲授理论知识,没有了解学生的思想情况就布置作业。一些学生没有真正消化知识就盲目地完成作业,没有运用创新思维,只是把书本上的内容照搬过来。

3.表现手段方面

高职院校色彩构成专业的部分学生在学习中采用单一的表现形式,一味追求作业外观精美,而忽略了专业本身的创新性,这样无异于舍本求末。

4.脱离了后续课程

设计色彩构成这门课程主要是为后续的专业课打基础,让学生能够很好地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但如果教师只是将理论灌输给学生,而不细致讲解如何应用,则容易导致学生只是照抄照搬,不会实践,这样就会与后面的实践课程脱节。

二、对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

1.色彩构成课程内容的改革

目前的色彩构成课程主要是研究色彩的基本原理和色彩之间的关联,单就一门基础课来看,这样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这样缺少专业性内容,教师可以就其内容进行一些改动,以增加一些专业性的知识。

各高职院校要加强联系与交流,尽量减少程式化的教学内容,将一味注重理论指导改为注重实践性的探索,让学生收集相关材料,通过对色彩的实践探索,亲身感受色彩的变化和其中的奥妙。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的不单单是色彩理论,他们会感受到自然界中色彩的神奇。通过实践,学生会把原来头脑中概念性的色彩转变为更有层次感的色彩,这就深化了学生对色彩构成的理解,提高了其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制作小模型,让学生收集材料进行创造,这就增强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性。这样在内容上也不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而更注重实践能力,从观察、收集、创作三个方面让学生了解色彩,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让学生深刻了解色彩构成课程。

2.色彩构成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色彩构成教学方法上,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高职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个性鲜明,善于灵活运用理论知识,教育者应将学生的特点、专业爱好和思维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系统的施教与指导。色彩构成这门课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感受,所以高职院校教师应扭转固有的教学观念,减少理论知识的灌输,多了解学生的思想,尽可能多元化地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对知识点进行细致讲解,设置对应的练习,让学生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作业,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单次课程进行讨论,分析和总结对此次课程的想法,从而使学生创作出更加新颖的作品。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创作思维和合作能力。

三、结语

色彩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
色彩构成;
教学改革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6号文件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因此,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应基于教育发展趋势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本文针对眼下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难以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需求的问题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突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学生色彩能力的要求,探索适合高职院校环境艺术专业特点的色彩构成教学方法与模式。

一、设计院校色彩构成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艺术院校都将构成课程列为现代设计基础的必修课。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对于构成课程的认识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也不断增多,但是在目前设计院校开设的色彩构成课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当中体现得更为明显,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具体问题如下:

(一)部分院校缺乏对该课程的重视度,课程设置脱离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需求

根据教育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应该是能胜任设计市场所需的高素质、高技术设计型人才。但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不太注重基础课程的建设,特别在设计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之间应该如何接轨方面缺乏研究和探索,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不相适应,其中构成课程最为典型,课程设置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满足不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人才的需求。

(二)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模式比较传统和单一,缺乏创新性

色彩构成作为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仍然采用多媒体理论讲授和课堂训练结合的传统方法教学,从基本的色彩理论知识入手,通过颜料调色认识色彩,通过手工绘制作业,机械性地完成一些色彩对比与色彩调和以及心理联想的练习。这种训练方式忽视了学生设计意识的培养,缺乏设计创造性,学生在此过程中也丧失了对基础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三)不注重基础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不能较好地为专业课程服务

色彩构成作为为专业课服务的基础课程,它的基础性固然重要,但也应当保持与专业实践课程的衔接性,体现其专业性。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对于色彩的实际运用主要体现在创造出理想的空间色彩,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加强对色彩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时在设计色彩时还要综合考虑地域、文化背景及使用者心理,使设计实现安全、舒适、美观的价值,满足使用者物质需要的同时给其带来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机械地学习色彩的基础理论。

二、色彩构成课程改革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对于色彩构成课程的改革,我们应当结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分析色彩构成课程与专业之间的联系性,将色彩构成课程的基础作用辐射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并根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将色彩构成课程特色化,在课程改革中体现以下基本原则。

(一)以就业为导向,形成切实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在课程改革过程中,以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岗位需求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通过案例教学,密切与市场联系,主动适应行业及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设置,探索和建立按企业用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二)以学生为主体,实行灵活的教学模式

色彩构成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技能与兴趣,力求在课程体系、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采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实施个性化教学、一体化教学和有效的管理制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在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学生,重点放在学生创新思维方式的开发上,注重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过程体验,最大限度挖掘学生创造潜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教学方法的多元化和主题的多元化,实践课题以体现本专业的前沿动态为命题主要内容,采用分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并且引导学生针对课题进行查阅资料、分析、总结,利用这种任务驱动的方式,使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增强创造意识。同时,可改变原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采用传统的绘制方法与计算机软件结合来完成色彩构成相关练习。

(三)把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加强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

通过对人才市场、行业、企业的调查,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析,明确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领域的核心能力,并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来优化课程内容和结构。具体办法为在色彩构成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结合市场需求、行业动态、流行趋势引导学生开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环境色彩运用的研究与分析,并将这些转化为色彩构成课程实践内容,这些与专业特殊性相结合的实践内容的设置不仅能与后续课程保持紧密的联系,为其专业学习服务,而且还能加强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兴趣与热情,适应专业发展的需求,实现课程设置与就业岗位对接,强化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总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应顺应时代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需求,明确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正确认识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探索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方法,推动学科建设,并且使色彩构成课程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能满足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需求的设计基础课程。

参考文献:

[1]陈铭.高职院校色彩构成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黑河学刊,2011年08期.

[2]马骏.信息时代艺术设计专业色彩构成教学改革的探索[J].艺术探索,2008年02期.

[3]贾忠峰,黄侃.色彩构成教学的改革与探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时晓楠.浅析高职院校色彩构成教学改革[J].大众文艺,2010年18期.

色彩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色彩设计课程是一个大门类,其中涵盖了以各种设计学科为主题的色彩分枝设计,在各类设计院校当中,色彩设计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设计专业课程,即让学生学习系统专业配色的同时,又能够在一个侧面持续推进了本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纵深递进。这其中的服饰配色课程又与其他设计专业的配色课程不同,具有其特有的课程性质与特点:

一、课程框架与结构

服饰配色设计课程作为专业课程群中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有别于其他专业基础课程尽量要在前两个学年完成的情况,以2018级培养方案为例,服饰配色课程则放入第三学年春季学期中,两个学分总计三十三课时。之所以将这门课程放入第三学年,是想让学生在前两学年中获得一些基本的服装设计与工艺技能后,再进入到色彩设计的学习当中,同时不割断色彩设计与图案设计、面料设计与饰品设计的连接,使得几个重要的服装设计元素尽可能的融合到色彩当中。在教学大纲的制定方面,选择以孟塞尔(Munsell)色彩体系为基本理论基础,服饰配色课程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理论部分涵盖了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与文化的知识点,实践部分主要在学生的设计与制作中显现色彩对比调和等设计特点。因为色彩产生于光波,而光波是一种特殊的电磁能。1所以在色彩的物理特性讲授中,首先要引入光学的概念,以及眼球的基本构造和接收可见光的基本原理。之后需要引导学生精准的识别色彩的三个属性。从十七世纪开始,经过十八、十九世纪,直至现在,色彩的三种属性在科学和艺术色彩理论的领域,被表述的越来越清晰。2而这些理论只有让初学者亲自进行实践练习,才会在他们的头脑中逐渐明晰。通过调色部分的训练,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学习,比如图1的色相推移训练,在调出十二个色相之后,对整体色相进行明度调整,这样又可以产生出一个新的色相体系,同时启发其他学生,是否可以通过纯度的改变,又变化出另外的色相推移,这样的理论讲授以及配色训练,需要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调色同时要求学生准备干净的吸水毛巾以及准备多张白纸做试色条随时观察比对调色的精准性,做到这些的同时也可以体会到色彩变化的趣味。我们还准备了潘通的纺织品色卡,让学生除了在动手调色之外还能直观地体会到当今时代细腻变化和数量庞大的纺织品色彩体系。颜色不仅因为地域差异造成差别,还存在因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差别。3在讲授色彩的心理与文化的知识点时,先以单一色相入手,讲授同一种颜色,在不同地区与国家所带来的不同涵义。这些涵义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比如绿色在中东地区的珍贵涵义,在欧洲就可能变成了带有毒性成分的颜色;
比如在英国代表忠诚的蓝色,到了荷兰则有可能成为一种谎言的意味——尼德兰著名画家老彼得波鲁盖尔的画作《盲人的寓言》中,画面前方即将跌入坑中的盲人身上穿的蓝色服装,就有谎言的寓意(如图2);
又如红色从圣神之色到是非之色的多元变化在中国人生活当中所扮演的角色。4再到爱娃海勒这样的研究者从西方的视角阐述了红色作为纺织品的昂贵与奢侈性。5这样有趣的色彩文化案例还有很多,因为无论是时装还是面料的色彩总会受到异域的影响。6所以讲授这些理论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色彩的兴趣,以及带给学生对于色彩历史与色彩文化更多的思考,同时每种色彩理论知识点都结合最新一季服装流行资讯中的对应色彩主题设计作品,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设计作品联系起来。在三周的服饰配色课程中,理论讲授部分占时为一周,后面的两周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服装色彩设计与制作,课程作业要求学生设计完成一套服装,从设计草图开始即体现出配色作为该套服装最重要的设计特点,这也意味着整体服装的设计无论从款式、结构还是面料都要为色彩服务,体现出良好配色设计的服装,在这门课程的结课成绩中才能获得高分,设计图通过之后是选购面料环节,这个环节非常的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可以将设计理念付诸于实现,如果因为没有太多经验导致面料选购失败,教师的建议是不要轻易更换不完美的面料,而是通过面料改造或者是草图的更改重新设计出符合这些面料的服装,最大程度的体现出良好的配色,这个过程难度很大,也非常考验学生的耐心与毅力,很多学生面临阻力一度就想放弃,但只要在教师的帮助和鼓励之下,他们总能找到成功的途径。

二、学生作品案例

学生的色彩设计作品大致分为三类方案:邻近色色彩设计,中间色色彩设计和对比色色彩设计。色相环中相距60度,或者相隔三个位置以内的两色,为邻近色关系。邻近色最能带来视觉的舒适感,也是最容易实现和达到的配色方案,对学生而言比较保险和安全,所以对于提出邻近色或同色系配色方案的学生,要求他们特别注意细节,从配饰、妆容各个方面甚至是指甲油的颜色,都要与整体服饰配色相协调,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体现出同色系或邻近色的细致感,在图3中可以看到整个设计从草图绘制到完成表现的整体过程,对于学生来说怎么样把这种层叠的具有朦胧效果的色彩呈现出来,除了面料以外很重要的就是结构与版型,要经过多次的试板才能基本达到自己的想法,图4是通过面料的改造呈现一种流畅的肌理状态,来表达自己所设想的邻近色彩设计。所以说服饰配色课程所学习到的是一个包括色彩、面料、版型的综合技能。凡是处在两个相对的色彩关系中间的色,统称为中间色。在色彩学中,中间色有以下几种不同含义:一是指复色而言,凡两个单色混合所产生的色叫中间色;
二是指色性二线,如土红是大红与玫瑰两色的中间色;
三是指消色而言,如灰色是黑白两色的中间色,而最后一种则是我们课堂学习中间色概念的重点,即相对于补色而言,在色环中除了补色和邻近色以外,其他各色都归于中间色。从中间色开始,配色的难度逐渐加大,选择中间色设计方案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自己要求更高的群体,他们通常是通过一些角色代入,比如日式木偶,或者童话中的人物视觉特征的实现,来将中间色更合理的运用起来,亦或是将中间色的明度或是纯度协调起来,或加入无色系的成分,达到尽可能的视觉和谐。(如图5)还有一些学生思考的更加多元,他们希望通过同一种中间色搭配结合不同的场景呈现不一样的服装气质(如图6)。色相环上相距120度到180度之间的两种颜色,被称为对比色。与选择邻近色或同色系方案的学生不同,在课堂上选择对比色设计的学生所承担的风险性是最大的,因为通常作品呈现的难度大,常有做坏的情况发生,但是这些学生从态度上来说是勇敢的也是非常值得鼓励的,他们总能找到很多办法让自己的作品成功展现,有些人很谨慎,选择一组对比色中的其中一个颜色,尽可能大面积使用然后最小面积的使用另外一个颜色,使得整体效果既有对比色的概念又尽可能的整体和谐(如图7左上、右上)。另外一些同学在服装使用对比色之后通过饰品设计的加入让整体造型呈现较为丰富的状态,使得初次尝试的配色不至于太突兀(如图7左下、右下)。还有些同学加入了实验性的成分,比如用宣纸染色做肌理(如图8左),或者在面料上做出肌理与纹路,来达到对比色设计的目的(如图8右)。他们的设计呈现出不成熟的青涩感,但是所有人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做出自己想要达到的配色状态,加之同时还要解决服装版型与工艺的问题,所以实际上他们所面临的困难很大,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试图突破色彩局限性,走出配色安全地带的勇气非常值得肯定和鼓励。

三、一些有趣的设计点

在做全色环训练直至延伸到服装色彩设计上时,我们意识到,在一套服装上出现的色相越多,就越考验设计师的色彩驾驭水平,也对服装穿着者提出更高的要求,否则无论是设计师还是穿着者都很难驾驭多色相的服装,所以在市面上的一些面对大众的服饰配色书籍才会要求穿着者尽量不要在一套衣服上出现超过三种颜色以上的搭配,但一些学生对这一特点保持了好奇心,他们很想尝试尽可能多的色彩,怎么样成功的设计以及成功的穿着,比如他们会运用彩色扎染的方式来设计服装色彩,使得多色相的服装在色彩上尽可能的获得视觉和谐。也有通过一些结构性的设计让多色相结合起来同时与无色系的结合使得色彩绚丽且获得留白感(如图9)。在色彩设计的过程中,我们体会到,服装的结构与图案,面料的肌理以及整体的配饰都可以是色彩的载体,这些细节涉及到越多,色彩就可以变得越丰富,对整体服装的设计就越有助益(如图10)。有一些同学心中还保留着对经典服装作品的敬意,比如圣罗兰的蒙特里安裙,学生想借鉴这一经典的艺术主题,圣罗兰是以蒙特里安成熟时期的作品为灵感,他就回溯了蒙特里安以前的作品,发现更早期作品在线条上面有粗细的变化,因此结合了这种变化线条,当然蒙特里安裙无人能够超越,对学习者来说这更多意味着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如图11左)。还有的同学将自己的情感带入到作品的色彩设计中,曾经2006级的一位女生用无纺布的色彩重现了小时候自己对穿过马路走出街道爬上山顶邮寄信件的美好回忆(如图11右),图片中的模特也是她本人,通过服装、通过色彩,她得到了快乐的满足感。在她毕业后从事的工作是童装设计,这是童心未泯的梦想成真。

色彩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传统的教学方法误导了人们对美术教学的印象,认为色彩课就是让学生学涂涂颜色。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的涂色,就能看出每个学生对色彩的不同喜好和不同理解。但是课堂范围毕竟有限,学生观察范围受到了约束,所以画面的效果大都雷同,表现力不强。这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情况一直困扰着我。我尝试着将多媒体技术融入到色彩教学中,将听、看、说、画贯穿于美术课中。也就是听听音乐,看看图片,说说问题,画画图画,在轻柔的音乐伴随下,观赏图片,相互讨论。我惊喜地发现多媒体与课堂紧密结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把抽象的知识转变成形象的画面,使得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多的知识。还可把教师的板书、板画、作品更加清晰地展示出来。这些都弱化了色彩教学中的难点,使得教学过程更加生动,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一、多媒体教学为色彩教学创造情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营造生动的情境,能很快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在课堂中创设情境,改善课堂气氛呢?只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最容易达到这个效果。色彩作品不仅是一幅作品,还是一种寄托精神的载体。色彩作品中多数作品缺少具体、形象的“物”与“景”。那么作品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色彩”这种独特的艺术语言来体现,学生较难理解。借助多媒体教学能让学生有种新奇的感受,课件中灵活的展示方式,精彩的画面效果和独特的音响效果,可以马上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让其精神高度集中起来。

例如《印象派与后印象派》,先用一段自然界黑夜白昼变化视频引出课题。学生在感叹美丽大自然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视频中光线的变化。然后让学生欣赏莫奈的《卢昂教堂系列》,以时间的顺序排列画面。由于有了前面视频的铺垫,学生基本都能分析出来。接着结合音乐浏览图片,近距离欣赏大师的作品,分析讨论印象派与后印象派色彩作品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影片、图片、音乐等整合在美术教学中,使得画面、声音与文字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内容由抽象变具象。这样既扩充了本课的知识面,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可参与性,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动机自然形成。

二、多媒体为色彩教学思维减压

色彩创造过程是由具象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例如色彩装饰画,这是色彩图像的抽象概括,光讲解很难激起学生兴趣,也很难让学生真正明白。利用多媒体技术能为思维减压,让抽象的思维过程形象化,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记忆。

如《灵动的色彩》,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人物与学生的距离拉近。在卡通人物的带领下导入课题,展示图片并穿插文字和解说。连线游戏和限时抢答对同一幅画面用多种色调的颜色表现多种联想进行理解。结果,学生很快从具象画的概念中跳出来,领略到色彩的深和浅、颜色的纯度和明度对比关系和画面的表现手法,讨论总结出一些画面颜色的搭配规律和独具风格的装饰手法,并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完成本堂的色彩装饰画。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死灌色彩画的一些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多媒体课件的帮助和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发现、讨论、总结而学习到知识。

三、多媒体教学为色彩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使用多媒体技术,为色彩教学输入新鲜血液,使课堂气氛活跃。无意中扩大课堂容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1. PPT、Flash等制作软件在课件中的运用使得课件画面既美观又实用

其中PPT软件,又以其方便、简单易上手的特点已成为现在普遍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软件。我在《我心中的虹》《色彩联想》《画心情》等课堂教学中都用了PPT展示了精美的画面,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 利用绘绘图板、Photoshop等简单的绘图工具,让学生在电脑上完成作业

在电脑上制作不但可以随意修改达到最佳配色效果,而且在学会审美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电脑的运用能力。我在《招贴画设计》《色彩装饰画》等课中予以运用,通过对素材的理解和运用,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3. 利用互联网寻找材料丰富学习内容

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但是学生未必会合理使用网络。通过教师的引导,让他们发觉原来网络上还有这么多有趣的知识,从而使美术与网络密切结合。例《梵・高的世界》,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梵・高的传奇经历、用色习惯、知名画作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让色彩教学与其他学科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正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将很多不为人所知的信息凝聚到一起,能对学生的认知产生合力,并在交流、讨论、筛选、提炼的过程中感受“美”,发现“美”。

综上所述,多媒体在色彩教学中就像调味品一样,是现今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将抽象的知识转换为具象的内容,加深理解记忆,引发学生兴趣,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色彩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一、遵循新课标要求,把握教学思路

《春天的畅想――色彩魅力》属于造型表现领域,旨在让学生认识色彩,了解色彩的一些基础知识、色彩的本质特征、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的联想使人产生的不同情感。在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方案时,笔者改变了传统教学的色彩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法的传授,努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体验,按照美术新课标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这节课着重从色彩知识的切入,学习方式的运用及培养学生的情感交流体验及艺术感受入手,把色彩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融合,让学生运用色彩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以此确定教学的思路,使学生逐步形成审美趣味、美术欣赏能力及运用色彩表现自我的能力。

二、践行课程理念,探索色彩奥秘

在设计《春天的畅想――色彩魅力》一课的导入时,笔者特别注重运用新课程的理念,以新颖的视觉冲击力来触动学生的感官,打动学生的心灵。如开头的导入,原先的设计比较平铺直叙,只单纯让学生知道哪一幅作品是表现春天的,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发现了这个问题后,笔者把原先导入的内容改为从猜与春天有关的谜语开始,引导学生观察和说出大自然春天发生的种种变化,让学生说出为何喜欢春天,谈谈春天的色彩给自己什么感受,以及把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杜甫、孟浩然赞美春天的诗歌展现出来,把情境、情趣、文学知识和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与色彩的学习联系起来,使导入更有新意,更能引人入胜。

笔者特别注重把单一的美术课立体化,在色彩课的教学中渗透了物理的光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处理可以打破美术教学单一化的局面,开阔美术课的教学视野,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如为了讲解光与色的关系,笔者查找了许多资料,经过仔细推敲,最终在授课内容里穿插了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做过的光学实验,并且结合学生的资源,积极地引导学生对色彩奥秘的探究,然后又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启发学生观察雨后彩虹的颜色,让学生发现彩虹的最上边是红颜色,在彩虹形成过程中,光的折射起着重要作用。以此证明光是有颜色的,光与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没有光,就没有色彩,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

在学生理解了色彩与光线的关系后,接下来教师就让学生学习色彩的基本知识,注重让学生进行感受与实践。如请学生走上讲台亲自调出各种各样的色彩,并在黑板上演示春夏秋冬相应的色彩。学生提着水桶,手上拿着画笔和调色板,非常兴奋地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填上相对应的色彩,如春天――蓝绿,夏天――红紫,秋天――黄橙,冬天――蓝白,感受色彩之间的变化与关联。接下来教师请学生说出色彩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举了好多例子,如:南安长安街的博客乐餐厅,色彩的装饰采用暖色调,使人进去以后有一种温馨的感觉;
实验中学建筑的设计在色彩上采用了对比色与相邻色,体现了校园建设的独特风格,等等。在对色彩进行感悟与实践过程中,采取师生间互评,学生间也互相评价的方式,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多数教师往往在教学中重视主体环节的有效设计而忽略归纳环节的有效设计[1],所以,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学会归纳也是新课程教学所提倡的。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如果不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教师就提前说出来,会使学生觉得平淡无味,不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例如,学生学习间色时,教师让学生上台演示黄、蓝相加,红、蓝相加,以及黄、红相加,分别变为绿、紫和橙色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调色,一方面证实这三个规律是正确的,另一方面让学生自然地生成知识点,并得出结论,归纳出:用两个原色相加能得到新的颜色,即间色。这样,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解概念性较强、不容易理解的问题时,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把复杂的问题、概念简单化,使枯燥的学习内容趣味化,同时又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许多教师习惯把教学过程设计得十分周到,往往导致内容过多过细,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不利于学生主体的发挥,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因而,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做到“少点设计,多点空间”[2],这样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度。为此,这节课上,教师在让学生探索色彩的问题时,有意识地让基础不好的学生敢于发言,基础中等的学生唱主角,基础较好的学生唱配角。设计了一些问题很宽、解距较长、思维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讨论。例如,太阳光是否有颜色?物体的颜色是否本来就有?色彩能够表达一个人的品位、爱好、心情与个性等,具有象征性,请学生们说说自己喜欢什么颜色以及为什么,如何用色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与理解等。笔者让学生们进行充分的讨论,甚至让许多基础不好的学生先提出问题,最后再请基础好的学生进行评价。有些学生说:“当我们的心情不好,遇到挫折的时候,可以用灰色来表示,因为灰色给人一种‘忧郁’的感觉。”有的学生说:“红色象征热情、喜庆、幸福,心情愉快可以用红色表示。”有的学生继续说:“红色又是烦躁不安和危机的色彩,挪威著名油画家蒙克的作品《呐喊》中用了红色,隐喻画中主人公在周围的自然环境中所感到的强烈不安和恐惧,同时也是画家内心愤懑、压抑的真实流露。”…… 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同时给学生以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理解色彩知识提供可能,也为基础不好的学生感悟知识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使一些对美术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有所得,而不是浮光掠影,匆匆而过,一无所获。

教师在教学时不要追求所谓的完美,不要刻意追求教学结果,而应注重教学过程。教师的教学不仅需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而且还应准确定位和把握好度。以前,笔者在给每个班上美术课时都想尽量把教学内容教完整,犹如满堂灌,结果是吃力不讨好。因为各班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关注点也有差别。鉴于此,有的班虽然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笔者尽量做到了少而精,对学生特别感兴趣的内容讲得较多,其他的内容点到为止,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或者在结尾处进行巧妙的总结
有的班学生的综合素质较高,笔者就尽力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需要,把课的内容讲得深透,同时给学生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引导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比如,这节课讲到色彩的心理效应时,笔者会让学生讨论冷暖色对人的血压有什么影响。结果学生一致认为:冷色有降压作用,暖色有升压作用,所以色彩也可以应用于医学方面对高血压或低血压的人进行治疗。笔者还讲了搬运工人搬运箱子的故事,因老板把箱子的色彩改成浅色,结果搬运效率大大提高了,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不追求完美,并不等于不能上好课;
一堂课上得更详尽,并不等于就更完美。有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无形当中也可以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

作业的安排,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适合不同基础学生需要的多层次作业,供学生自主选择[3]。因此,在这一环节上,笔者不以统一的学习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采取了分层布置的方式,把作业的内容、形式和难度以自选的形式出来,设计出学生喜欢的作业模式,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这堂课的作业,笔者设计了四个题目:其一是画一个色轮;
其二是用色彩表现春日景象;
其三是用色彩表现春、夏、秋、冬;
其四是用色彩表达自己的心理感受,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个题目。作业的设计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弹性,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的灵活性。

三、注重再学习,提升教学反思力

总之,对一堂色彩课教学的探索,也是教师再学习的一种方式,它不仅可以锻炼教师的教学思维,挖掘知识的生活内涵,促使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式与手段,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使之更具合理性,并把实践内化为教育意识,为学生架设一条通往多彩世界的桥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而且能够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使教师角色变为学习者、研究者,并促使教师在审视教学过程中得到一些有益的经验。

笔者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教学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心备课,把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心中有精品意识;
二是不再费力于学生已学会或稍加点拨就会的内容,要敢于超越教参上指定的重点与难点;
三是教学环节设计合情合理,有一定的梯度;
四是要有新的理念、教学方式的渗透;
五是有意义,上课扎实,紧扣学科的特点,给人一种全新的感受,让人得到一些启发;
六是有效率,课堂教学要充实,不要有多余的内容;
七是有生成,充分挖掘学生、教师、文本资源;
八是呈现常态、朴实,减少矫揉造作;
九是有待完善,符合本班的实际,不超过现实,不追求完美,但要追求真实;
十是公开课后备课组要进行研讨、反思、评价和记录,然后把教学反思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总结。唯有如此,美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才能得到不断提升,美术教育教学才能出现崭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刘琦.无言而教化万方[J].魅力中国,2013(14):205.

推荐访问:色彩 课程 五篇 色彩课程总结【五篇】 色彩课程总结(精选5篇) 色彩课程总结与体会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