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人才培养论文【五篇】

2023年人才培养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5 19:45: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学生学什么,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即生命的规律、生活的能力、人生的意义。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单一的教育手段所能够完成的,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各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努力方能实现。校园文化以其更广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人才培养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人才培养论文【五篇】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1篇

学生学什么,可归结为三个方面:即生命的规律、生活的能力、人生的意义。这些内容不仅仅是单一的教育手段所能够完成的,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各种力量,运用各种手段进行全方位的努力方能实现。校园文化以其更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内容,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它的教育功能是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其魅力就在于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之中,发挥着以“文”“化”人的作用。

1.精神熏陶作用

“登山,则情满于山;
临海,则情溢于海。”“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都说明环境对人有熏陶作用。大学,何以为大,不仅仅在于其面积大,学生多、学科广,更在于其看得见或感觉得到的诸多“大”的因素,对学生的精神境界起到熏陶作用。

首先,大学之“大”可养大气。大学何以为“大”,大在其气,体现在校园建筑、自然景观、校园环境等文化物质载体所传达的厚重脱俗、浑然天成的雅气,祥和温雅、自然幽宁的灵气;
体现在校园人漠视名利、崇尚学术的骨气,藐视假丑恶、追求真善美的正气,相互尊重、自由平等的和气,承担社会责任、履行大学使命的勇气,敢于挑战、勇于创新的锐气,视野开阔、面向未来的智气,青春飞扬、纯真质朴的朝气,胸怀祖国、追求真理的豪气。如此等等,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以为声,体察之而成理,身处其中,大气可以养成。

其二,大学之“大”可养大度。大学何以为“大”,大在其度,体现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无论何种学派,苟其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兼容并包,听其自由发展”。不仅如此,长于研究者,提供科研之条件;
善于授课者,激励其教学之激情;
有志于管理者,提供施展才华之平台;
钟情于科技开发者,疏通技术转化之渠道;
……各显神通,发挥所长,能者上,庸者让,方有才俊脱颖。得“天下英才而育之”,包容学生偏执,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所长,塑造完善人格。学生心受其感染,情受其熏陶,大度自然养成。

其三,大学之“大”养大德。大学何以为“大”,大在其德,“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在大真,做真人、干真事、求真理。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而哈弗大学的校训是“让你与柏拉图为友,让你与亚里士多德为友,重要的,让你与真理为友”,因此“真”是大学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体现在大善,服务社会、造福民众,以人为本、关爱师生,扶贫济困、救人危难;
体现在大美,校园环境,展现自然和谐、干净整洁、温馨雅致、安全舒适之美;
人文氛围透出不低俗、不媚俗、不卑微、不骄纵之美,相互尊重、诚真友善之美,克难奋进、追求完美之美。诸如种种,身处其中的校园人耳濡目染,受其熏陶,品位得以提高,胸襟为之开阔,行为自觉规范,精神境界不断提升。

2.行为养成作用

俚语曰:“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下假神。”儒者有云“与凤同行必是俊鸟,与虎同行必是恶兽。”此言行为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大学的天空写满了“学”,学者、学士、学生、学长、学兄、学妹,等等,构成了大学里的不同角色。这些角色的行为规范和品行操守,对身处其中的后来者发挥着示范引领和行为养成的作用。

一是教师的示范作用。梅贻琦先生云:“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师之大,在于“爱岗敬业”的大奉献,“授业,解惑”的大道义,“以生为本,爱生如子”的怀,“欲栽大木柱长天”的大气魄,理论见之于实践的大行动。教师的品格和言行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榜样示范的作用。若通过行为文化建设,让大师品格渗透到教师群体的工作之中、行为之上,学生听其言,模其行,天长日久,良好习惯便自觉养成。

二是学长的影响作用。学长、学兄、学姐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身份相同,辈分稍长;
同为学生,资历稍深。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弟、学妹的影响更具效仿作用。大学生之“大”,不仅仅体现在年龄大、个子高,更在于学习内容的广大,理想志向的远大,人格胸怀的博大,责任使命的重大。主要体现在:学习动机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志向;
学习态度上“求知若渴,学而不厌”的大主动;
学习劲头上“德智体全面发展,成国家栋梁之才”的大决心;
学习观念上“把握现在,赢得未来”的大智慧。通过行为文化的熏陶,让这些诸多要素,置根于心志,表现于行动,一代一代效法,一批一批传承,并不断形成氛围,发扬光大,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个体岂不受影响、被同化。

3.学力提升作用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获取知识的能力。

其一,有利于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的养成有赖于富有文化的环境和载体,譬如:校园里通过文字传达、壁画再现、图片展示、造型艺术、视频播报等,让人通过视觉、感官等,自觉不自觉之中,方便快捷地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大受裨益。久而久之,便可养成“到处留心皆学问”的学习习惯。

其二,有利于专业素质的提升。专业学习不仅在课堂,将专业设施、专业模型及结构原理进行公开展示,将课堂教学拓展到课外,使文化景观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如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鲲鹏山景观,从山顶到山下沿水流方向将水库、大坝、闸门、渠道、渡槽、水文站、污水处理等水利设施的实物展示、结构模型及文字说明等,依序设置,既成为美化校园的亮丽风景,又起到了专业普及的作用,确有一举两得之妙。尤其将专业文化通过实物载体展现,对学生培养专业兴趣、学习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再如,华中师大的动物标本馆、中国地质大学的地质博物馆,等等。同时,届次化、经常性的科技创新活动,有益于将学生专业兴趣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升推向一个更高的境界。

其三,有利于良好学养的形成。大学之学在研究和传播高深和广博的大学问。大学问是传承发展精神文化和研究开发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是培养人才、促进社会文化发展及人类进步的力量源泉。用以融入校园文化,其深、其厚、其高、其博等精神元素,通过视觉传达、感官渗透等,固化为学生的人生理念和行为品格,使其终生受用。同时,学问是神圣的,其地位是圣洁高尚的,任何人对学问应有真心诚意的敬畏感,尊重师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唯如此,大学才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卓尔不群、超越世俗的独立品格,才能保证成为科学的殿堂、精神的源泉和先进文化的策源地。身在其中的学生方可成为尊重科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先行者和弄潮儿。

4.素质拓展作用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2篇

(一)牢固确立“学历加技能”的办考理念

提出的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赋予了军队人才培养新的时代内涵,指明了军队人才培养要着力提升官兵适应战场、胜任岗位的核心能力,要以能打仗、打胜仗新型军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军队自学考试必须审时度势,科学定位,不断丰富和拓展其育人功能,把学历教育与军事职业教育有机对接,确立和坚持“学历加技能”的办考理念,在提升官兵学历层次的同时,兼顾官兵岗位任职能力的培养,确保军队自学考试人才培养供需衔接。

(二)牢固确立“向部队靠拢”的办考理念

向实战聚焦、向部队靠拢是当今军事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实现强军目标的重要保证。军队自学考试坚持“向部队靠拢”的办考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开考专业要向部队靠拢。部队缺什么专业,就开什么专业,部队不需要的专业坚决不开。二是培养目标向部队靠拢。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要以部队的需求为标准,部队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三是教学内容要向部队靠拢。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部队建设和训练的需要来制定,要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及时把新技术、新问题、新理论纳入教学内容。

(三)牢固确立“姓军为战”的办考理念

军队自学考试是当前部队在职科学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培训的对象主要为部队官兵,因此军队自学考试在本质上“姓军”,在职能上“为战”。确立“姓军为战”的办考理念,就是要求军队自学考试的军味要浓,要时刻为军事斗争准备服务。它贯穿于军队自学考试的顶层设计、人才培养、考试管理等方方面面,当务之急是要把面向部队、服务官兵的办考宗旨落到实处,凡与军队无关的统统加以调整。

二、按照强军目标要求,全面创新自学考试人才培养体系

(一)优化人才培养目标

新形势下军队自学考试优化人才培养目标,要综合考虑办考理念、办考定位的调整,以及强军兴军对提升官兵能力素质的新要求等因素。当前调整优化军队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首先要实现一个转变。随着军队自学考试办考理念由“学历教育”向“学历加技能”的转变,军队自学考试的教育目的、功能定位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对应的军队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类型必须由“学术型”向“职业型、技能型、应用型”转变。其次要按照强军目标对军队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突出三个强化。一是紧紧围绕听党指挥这个根本强化铸牢军魂。强军必须铸魂。军队自学考试必须把强化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扎实打牢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履行使命的思想政治根基,确保考生理想信念坚定,矢志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二是紧紧围绕能打胜仗这个核心强化提升能力。军队自学考试要找准提高官兵科学文化素质与提高官兵军事素质的结合点,按照能打仗、打胜仗要求设计特色化人才培养目标,既要紧贴现实需要,突出实践性教学,又要着眼未来,注重前瞻性教学。三是紧紧围绕作风优良这个保证强化锻造锤炼。军队自学考试要把锻造锤炼考生优良的作风作为人才培养义不容辞的责任,要以良好的教风、学风、考风培养考生的优良作风。综上所述,在当前新形势下,军队自学考试应把强化考生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作风养成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理念,确立职业型、技能型、应用型的高素质复合型军事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培养目标决定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聚集强军目标要求,围绕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军队自学考试应构建由“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专业理论”课程体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组成的新型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实践”课程是新型课程体系的主要标志,不得少于40%。“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着眼铸牢考生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提升考生举旗铸魂的能力,构建由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近现代史等组成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突出创新理论、理想信念、宗旨意识等,要紧扣时代主题,在回答现实问题中不断提高考生的理论水平和理论素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围绕提高考生的文化素质和军事职业素养,培养军人应具备的特殊品质,构设由文化基础、人文修养、军事职业工作概论等大量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宽泛,既有文化基础知识,又有军队日常养成、特殊职业素养、军事职业意志品质等内容,以满足不同情况的考生进行选修提升素质。“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着力提升考生的专业理论水平,构设由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组成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实际和部队实际,要与相应的军事职业教育内容对接。“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瞄准提高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考生能打仗、打胜仗的本领,构设由本专业案例、操作、演练、毕业设计(论文)等组成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根据不同的专业,既可以是案例分析,也可以是针对具体问题组织操作、演练或撰写论文等,以提升考生的岗位任职能力。

(三)更新完善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

围绕实现军队自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转型,按照能打仗、打胜仗要求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对军队自学考试考核内容和考核形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在考核内容方面,必须加大实践性环节的考核,将课程中的知识点转化为技能要求进行考核,侧重考核考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形式方面,必须实行多元考核方式,构建完整、系统的学业评价体系,主要做到以下“五个结合”:一是终结性考试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具体的办法就是把考生某门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成绩与国家统一考试的成绩按一定的权重算出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考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对考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理论考试与实践性考核相结合。这种考核方式就是课程成绩的评定实行理论考试成绩与实践考试成绩按一定的权重算出最终成绩,通常情况下理论成绩占70%,实践成绩占30%。三是纸笔考试与计算机考试相结合。纸笔考试具有考卷单一、出题方便、考试组织便捷的特点,适合于大规模的全国统一考试。计算机考试可随机组题,做到量身打造,打破了“千人一卷”的传统考试模式。四是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这属于考试方式的改革,自学考试采用开卷考试方式时,通常情况下试题形式比较开放,有利于激发考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考核考生的综合能力及素质。五是相关职业资格考试与自学考试相结合。主要做法就是部分职业资格考试成绩可抵免相应的自学考试课程成绩,实行“一考两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考生的职业素质、实践技能,还可以提高军队自学考试的办考效率。

三、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构建自学考试办考诸要素保证机制

(一)创建考试安全保证体系

考试安全是考试公平、公正的保证,是维护正常办考秩序,培养能打仗、打胜仗新型军事人才的重要前提。针对当前军队自学考试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必须构建“不能泄、不易泄、不敢泄”的考试安全保证体系。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除了正常的宣传教育途径外,还可借助试卷安全保密责任书和在试卷袋醒目位置印制警示语等方式,警示所有考前接触试卷的工作人员,使其牢固树立“不能泄”的意识。二是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军队自考试卷安全保密管理规定》。对试卷印刷、传递、保管等环节逐一做出明确规定,同时加大考前巡视检查力度,确保试卷印刷、保管场所和传递途径方式符合规定,从而形成“不易泄”的相互监督制约机制。三是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考试立法。加大对部级考试泄密问题的处理力度,在全社会营造“不敢泄”的氛围。

(二)实施管理创新工程

实现军队自学考试人才培养转型,必须大力实施军队自考管理创新工程,建立与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首先是管理理念创新。要突破惯性思维,摒弃“一考定成败”的管理理念。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大力营造有利于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的管理氛围。其次是管理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实现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要按照有利于能打仗、打胜仗的人才培养标准,大胆改革现有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办考实践不断地进行调整完善。再次是管理手段创新。军队自考点多、面广、线长,遍布全国各地,开考专业愈来愈多,在籍考生迅速增长,但目前却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管理手段滞后,与当前的办考规模不相适应。因此,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研发一个军队自学考试统一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势在必行,不仅能使全军考办对所有专业的办考情况进行有效管控,还能实现数据共享,大大提高军队自学考试的办考效率和办考质量。

(三)构建自考评估机制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3篇

1、大力推进国学教育

儒、释、道三家文化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佛学强调自我修养,身心和谐,道家强调顺应人、事、物等自然规律,这些古代圣贤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鼓励着我们向上、向善、向乐,使我们能够兼顾个人、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平衡。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走进了物质文明,然而人们众所周知的环境污染及人性丧失问题始终缠绕着我们,归根结蒂还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缺少了继承和创新,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理应当承担起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任,因此,独立学院导入国学教育,使我们的90后大学生们学习点传统文化精华,可为其日后成大器奠定坚实基础。

2、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在思想品德方面,如果一个人思想品德败坏,他的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也就越大,所以,首先一定要教育我们的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理论素养和个人修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在名著阅读方面,认真读上五本八本,学生就会觉得天更蓝了,世界更美了,遇到问题更有办法了,因为名著是智慧的结晶,也是学生最好的化妆品,为此可为学生们每学期指定至少三本书名著,一年按6本算,大学毕业,本科生至少读过名著24本,在实施过程中为了防止流于形式可将名著阅读作为必修课进行考试,如果考试不及格,要补考,补考不及格要重修。

3、专业理论课与实验课同步进行

为使学生在专业理论课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引发学习热情,获得良好的感性认识和学习效果,可适当导入同步实验课与之配套进行,如会计专业的《基础会计》课程,课程设置时大都是4学分,72学时,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可考虑3学分为理论课,1学分的同步实验课与之配合,这样学生上课过程中可以亲自动手进行操作,获得新的学习体验,对所学理论知识及时进行内化,学习效果要好于纯理论上课,其他专业课都可根据需要参考此模式进行课程设置,各专业理论课学完后可进行本专业的综合实验课。这样,整个培养过程实质上成了理论知识、同步实验、综合实验相融合的过程。

4、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兼顾考研、考证与就业

独立学院的学生从对未来的走向上分成了两大类,一大类是学习积极性高,希望将来能够继续深造的,他们有着强烈的考研需求,希望通过考研改变自己的命运,这部分学生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另一大类是希望把专业技能学好,把该考的证件考完,他们有着强烈的就业需求,希望早点进入社会,走向独立,为家人减轻负担,这类学生大约占百分之七十左右;为此学校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要以这两类学生的需求为导向进行恰当的课程设置,如课程设置时适当安排各种证件考试课程的先后顺序及有些课程直接开设为考证课程;有关考研的课程可适当后移,使考研的学生趁热打铁,防止遗忘,充分提高其考研通过率。

5、教材征订侧重实务性、适用性

教材作为人才培养的信息载体,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教材选择不当,不但老师教学的过程不顺畅,学生也会丧失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教材选择恰当,教师教学轻松愉快,学生又能快乐学到知识,因此,征订教材时要考虑到独立学院的学生不是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与一本二本院校的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差异性,也即要考虑到独立学院学生自身的本质属性,实事求是,不盲目与一本二本院校学生进行比较,选择的教材既要有一定理论性又要有一定实务操作性,且适合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盲目采用一本二本院校使用的教材。

6、课堂教学内容丰富化,多种教法灵活运用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教学内容上任课教师可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围绕教材基本内容,适当与社会、生活、热点等相结合,一方面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将会起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在教学方法上不能再局限于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90后的大学生也难以接受,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多媒体展示、启发互动、讨论、板书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图形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综合应用,这样学生才会有很高的学习热情,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7、社会实践与所学专业充分结合

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一环节意味着学生所学知识向实际操作技能的转化,同时也意味着是学生工作的起点,对其后续职业生涯起到关键性作用。这一环节实施的关键点又在于实习内容与其所学专业是否对口,实习内容与专业是否对口影响学生一生,专业对口了,可能一辈子沿着该专业顺利发展,专业不对口可能以后面临着多种职业角色的转换。做到实习内容与专业对口绝非易事,它需要学校高度重视及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

8、注重教师成长成才、激励与评价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具有灵活性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作用,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质量,也即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最终会体现在人才市场上和社会的评价上,也最终决定了独立学院在整个高校领域的竞争力,因此,在教师成长成才过程中除注重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业余时间自我学习提高外,学校应为教师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和条件,鼓励教师到名牌高校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各种科研交流活动,积极推进职称评定,鼓励中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参加各种实务性证件的考试及到企事业单位进行本专业的实践训练等,从而打造出一流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独立学院的教师队伍较为年轻,大部分都为年轻人,在数量上占了大多数,都在取得中级和高级职称的路途中,再加上教师教学工作本身不易量化考核,属良心工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弹性比较大。

二、结语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截至目前,我国共设置了39种硕士专业学位,5种博士专业学位。从学位授予规模来看,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大幅增加,以2012年为例,我国授予硕士专业学位198046人,博士专业学位3327人,授予专业学位人数占当年我国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总人数的32.4%。通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渐走向了多样化。具体表现在:

(1)模式多样化。研究生教育模式主要分为学徒式、专业式和协作式。目前,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专业式和协作式。专业式又称“教学-科研”式,指的是培养研究生过程的形式化、标准化和专门化。专业式的培养目标追求科学探索与社会服务,具有双重性,培养过程重视教学与科研的统一,通过设立研究生院和系级研究生教育机构对研究生教育进行管理。协作式又称“教学-科研-生产”式,它是大学与企业合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教育模式。协作式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过程强调教学、科研和生产的统一,组织管理上要求大学和企业的密切配合。由于协作式与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近年来越来越为我国政府、高校和企业所关注。

(2)层次多样化。它体现了我国对高层次专门人才需求规格上的多样化。层次多样化主要表现在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在大力发展硕士专业学位同时,博士专业学位也获得了长足发展。目前,我国拥有博士专业学位已经达到5种,分别为口腔医学博士、教育博士、兽医博士、临床医学博士、工程博士。

(3)形式多样化。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有全日制、非全日制两种方式。2008年以前,我国专业学位教育以非全日制为主。非全日制即通过同等学力申请学位。2010年,我国决定在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此,我国专业学位教育逐步向非全日制与全日制教育两种形式并行过渡。

二、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分析

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为专业式,辅以协作式。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构成在一定时期内适应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改革。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而新的科技革命正迎面而来。新的科技革命被我们命名为知识经济,其标志包括当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知识急剧增长、更新,知识成为资本,智力劳动者急剧增加。新的科技革命对我国产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逐渐提高。据统计,1984年社会总产值为12835亿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2%。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45亿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1%。相比较而言,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上升了28.9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由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产业转变。中国企业联合会前副会长蒋黔贵认为,2003年中国重工业增长速度高出轻工业4个百分点,标志着我国已经开始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实现资本积累,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的重化工业阶段。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我国专业学位人才模式提出了挑战。一方面,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这种需求不仅体现在量上,更体现在质上。也就是说,企业开始要求深度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例如,美国的许多大型企业都设立了独立的研究院(所),与高校共同培养研究生。另一方面,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尚不适应这种变化。专业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大量培养企业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企业的参与程度低。通过专业式培养的专业学位人才,虽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但难以满足企业对毕业生应用能力的高要求。相比较而言,协作式与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性更好。因此,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积极向协作式转变。另外,我国的两种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我们知道,涉及影响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是多样的,包括招生方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导师指导、学位论文、管理等。基于培养目标、导师指导以及课程设置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拟对它们进行考察。当然,这些问题有些是共同的,有些则是个别的。

共同的问题有:

(1)培养目标不清。培养目标确定了专业学位的人才规格。从思想上来说,人们已经对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目的是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然而,在实践上,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依然比较模糊。例如,部分高校规定学生必须发表一定的学术论文,才能授予专业学位。

(2)导师指导不到位。目前,我国承担专业学位教育的专任教师大都是拥有学术型博士、硕士学位,他们普遍科研能力较强而实践能力较差。近年来高校有意识地从社会聘请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参与专业学位教育的指导工作,部分地缓解了教师实践能力差这一难题。但是,从根本上说,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师资来源的多样化。

(3)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我国专业学位的课程由一般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组成。一项针对教育硕士课程设置的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其不合理,其原因在于课程结构和内容的理论化倾向过于严重。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中,以至于社会和企业难以认知专业学位的特点,学生的专业认同感也普遍较差。显然,我国专业学位存在的问题是多样的,导致其出现的原因也是比较复杂的。第一,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影响。自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目标主要是培养师资和科研人员,其内在要求是毕业研究生必须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传统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导师指导等,导致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人才培养模式趋于雷同。第二,“知识课程观”的影响。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我国研究生教育深受其影响,表现在毕业研究生大都基础理论比较扎实。然而,它忽视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现实的关照。反映到专业学位教育上,高校在设置课程时比较重视课程的系统性而忽视应用性。显然,专业学位课程设置的应用性是不足的。第三,师资来源单一。我国高校的师资主要来自研究型大学和科研单位培养的博士毕业生。受培养模式的影响,他们的学术水平大都能够经得起检验,也能胜任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然而,其共同缺点是没有较好的实践能力。另外,由于他们很少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也较少与企业有业务上的往来,因此对企业在人才规格方面的需求缺乏足够的了解。教师实践能力差,对我国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是极为不利的。第四,企业与高校在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上的联系不够紧密。其中,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客观的原因主要有我国企业缺乏独立培养人才的传统。与美国不同,我国企业设立研究机构的时间较短,且缺乏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必要条件。因此,企业主导、高校派员参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式,目前难以实现。主观的原因主要有利益分配不均。在采用高校主导、企业派高职称人员参与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方式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高校、企业和学生。就美国的经验而言,其中的利益冲突主要表现在企业对高校学术自由的威胁。不难理解,企业的经济逻辑与高校的学术逻辑的冲突在所难免。因此,我国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积极性不高。

三、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密切相关性,因此必须对我国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才能提高专业学位教育质量,更好地为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是变革传统的教育理念。我国传统的研究生教育理念,主要基于学术学位。学术学位教育强调基础和科研能力的训练,为我国培养了大批的高校师资和科研人员,解决了当时我国迫在眉睫的师资短缺和科研人员青黄不接的问题。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国急需大量高层次应用人才,即专业学位人才。专业学位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重视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这与学术学位教育强调科学研究能力训练截然不同。因此,高校应该积极转变观念,明确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从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践基地、学位论文等方面进行落实。

二是积极转变课程观念。课程观念决定着课程设置。“知识课程观”与学术学位教育相适应,它使我国培养的研究生,特别是硕士,基础扎实,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国外博士才有的使命。然而,“知识课程观”重视学科逻辑,忽视社会现实和个人的需求,难以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的需要,应该转变。因此,在考虑专业学位教育的课程设置时,应该重视学科、个人和社会三者的需要,使其统一。在课程结构和内容的安排上,一方面,应该适度扩大选修课的比例,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另一方面,加大应用课程的比例,为学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是师资来源多样化。目前,我国高校的师资大多由从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的博士承担。相较而言,美国高校的师资趋于多样化,许多教师都有在企业和政府机构工作的经历,这为美国专业学位教育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在一定时期内,我国高校的新进教师还将是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培养的博士。在此背景下,高校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丰富他们的经历,例如挂职锻炼等。另一方面,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从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招聘高职称人员。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已经开始着手这一工作,但进展缓慢。其中涉及的原因很多,既有体制上的,也有高校自身的,但毕竟开启了多样化之路。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第5篇

作为国家、北京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我院在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中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新的突破和更多进展,并逐步向“综合优势明显,专科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大学医院”的发展目标迈进。

(一)发挥综合优势,强化“品牌”意识,提高医院学科建设水平

2007年医院召开专题科研教学研讨会,提出了“找差距、鼓干劲、谋发展、上水平”的发展要求。以此次会议为契机,全院树立起“科教兴院”的意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2008年医院再次召开科研教学工作会,医院学科建设委员会对院内14个科室的重点学科进行了综合评价及专项讨论,遴选确定了我院的四个特色专科,包括:胃肠、肝胆、胰腺疾病诊治;
泌尿系统疾病诊治及肾移植;
热带病和寄生虫病诊治;
中西医结合。特色专科的确定使医院发展目标更加明确,学科建设思路更加清晰。医院坚持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研究项目为切入点,着眼于建设优势学科群,短时间内促使我院的优势学科占居显赫的位置,创造出更大的“名牌”。

(二)强化科教兴院,构筑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平台,为学科的长足发展提供硬件保障

为进一步将学科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根据对全院各个学科、各类人才的前期调研,我院在2009年制定出台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实施方案》,并根据实施情况逐年完善。2010年讨论并出台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中西医结合学科建设发展五年规划(草案)》,进一步明确了我院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为建立医院中长期学科发展规划及支撑体系,2012年制定出台了《友谊医院学科发展十年规划》、《学科支撑体系建设计划》和《学科建设重点项目推进计划》等。这些方案、规划的出台为医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带动和提高医院科技发展的整体水平,加速和强化医院学科建设,医院投入近1700万元用于搭建科研平台,进一步整合全院科研平台资源、进行布局调整、人员配置,并不断争取到更多资金用于科研建设。通过建立高水平的临床样本库和资源库,搭建临床科学研究平台。采取分级动态管理,健全和完善科研分级管理机制,使科室科研方向和核心课题更加明确。加强重点学科专科平台建设,鼓励申报重点学科,完善学科建设体系,打造优势学科群,构筑高水平的学科建设平台。

(三)树立“人才立院、科技兴院”的思想,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优化医院内部环境,形成人才培养良性循环局面院领导高度重视医院人才问题,倡导尊重人才,让他们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对他们取得的成绩给予及时的肯定。医院制定各种优惠和激励政策,创造人才发挥聪明才智的宽松环境,如外出进修、参加学术会议给予优先考虑;
、科研成果获奖按级别给予奖励;
引进大型医疗设备为人才发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等。2009年医院对全院36个临床、医技科室进行了人才梯队的调研工作,明确了各类人才的定位:领军人物应该是全才,骨干应该是专才,特点突出,优势明显,各有侧重,分为医疗骨干、教学骨干、科研骨干和管理骨干。只有把4支专业队伍平衡好,合理结构,才能更好地促进医院的全面发展。

2.注重人才培养,适当引进,有限输出,加快人才成长医疗机构合理的人才结构应当呈现金字塔模式,即建立规模较大的人才队伍、重点培养队伍中的技术骨干和选拔精英人才。医院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培养人才,建立人才队伍后备库。积极倡导培养临床的专家、科研的尖子和临床科研两手都硬的复合型人才。2010年医院党委配合更好地实施《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引进)实施方案》,制订了《中共北京友谊医院委员会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注重对人才的追踪考核工作,召开年度人才追踪考核汇报会、科技新星考核会,对入选“十百千卫生人才资助”和“留学择优资助”的人员进行追踪考核。为进一步积极吸引调入急需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医院在对36个科室人才情况调研基础上,将重点放在短缺人才、急需人才、创新人才上,把品德、业务能力、技术水平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根据医院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和五年规划,重点加强对四个优势学科的人才支持,并以海聚人才工程为抓手,制订了海外引才专项计划。为充分发挥30岁~40岁医学人才的潜能,医院借助北京市李桓英医学基金会,自2005年起加大对这一年龄段人才的培养。通过实施人才战略来培养他们,经过院内个人报名、科室推荐、专家遴选等方式,选派骨干人才参与李桓英人才培养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项目。注重临床医师培养的同时,我院也重视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分批选派护理骨干到国内外学习先进服务理念和护理经验,已先后选派4批30人赴英国、德国、香港、台湾等地学习。将护士的再学习、再培训与个人培养目标、能力提高和医院的激励机制有机结合,努力培养一支具有临床护理能力和专科护理特色的护理骨干队伍。

3.加强研究生培养点,扩大导师队伍规模,打造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近年来,医院为提高导师队伍质量,制定了导师队伍建设规划,对全院研究生培养点近5年的培养人选进行了全面摸底,教育处、科研办、人事处等多部门有目标的帮扶,把导师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建设工程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自主培养一批有真才实学,有一技之长,能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专家学者,形成一支学术思想活跃、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更加合理、勇于攻关和创新的年轻教学科研学术梯队。

(四)大力宣传优势学科品牌,提升医院和学科的知名度

近年来,我院还先后举办了多项有影响力的大型学术会议,如“北京国际消化疾病论坛”、《中欧肝病学院项目》、《首都普通外科论坛》、《超声介入学习班》等,组织完成专家做客广播电视节目百余期,进一步提升了医院和学科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此外,医院十分重视对外交流,把与国内外医疗及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纳入学科发展的总体规划,通过与国内外高校的合作,促进了学科建设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二、我院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效及工作展望

(一)重点学科得到进一步整合发展

通过近5年对学科的整合、提升,我院从之前仅拥有消化和影像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发展至目前拥有8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包括:消化内科、临床护理、地方病(热带医学)、普通外科、重症医学科、检验科、病理科、老年医学等,并呈现逐年获批新增的趋势,优势学科群在我院初具规模。在建立学科群的基础上,2013年医院又成立了消化中心、心血管中心、医学影像中心,以及开展神内神外、肾内泌尿等相关优势学科的联合。2014年上半年,获批医院管理局“扬帆计划”,我院的胃肠肝胆内科获得重点医学专业,儿童活体肝移植和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诊断技术两项获得创新技术。经过消化内科、肝病中心和普外科的联合精心准备,并整合首都医科大学消化相关专业,目前正在积极申报国家消化疾病临床医学中心。

(二)科研成果数量、质量大幅提高

近年来,通过实施科研匹配资金,加速了医院的学科发展,填补了我院在国家科技部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和教育部等高水平、高级别科研项目的空白。申报各级各类的科研项目的级别、质量和数量都有显著提高,投寄和的积极性有所增强,科室科研激励制度相继建立和出台。近五年发表SCI达205篇,统计源3550篇,在全国百家医疗机构中国科技论文产出排名中以每年超越20余名的速度,由百名以外跃居第52名。仅2013年全年发表了610篇统计源期刊论文,77篇SCI论文,平均影响因子1.95,较五年前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在短时间内实现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零的突破,获得国家“十一五”863项目4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5项。2013年受资助部级课题26项,市级课题21项,局级课题13项,其它课题2项,资助经费达到3000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方面,中标国家自然基金23项,为首都医科大学系统第二名,较5年前名次大幅提升。此外,2013年获批了“肝硬化转化医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继“消化疾病癌前病变”实验室、“热带病防治研究”实验室后我院获批的第三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目前,按照国际认证的标准修改整理伦理审查的SOP,加强对伦理委员会委员及全体临床科研工作者的伦理培训,正式启动申报伦理委员会的国际认证。

(三)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取得显著成效

通过实施李桓英医学基金会人才培养基金资助出国留学项目,促进了医学科研人才的培养与学科发展,提高了基金会的社会影响力,截至目前,已选派八批共103人次前往发达国家医学院校进修访问,回国后的这些人才为医院、科室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个人职业也得到了肯定,成为了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有些走上了院级、科室领导岗位。医院共有三批入选215高层次人才34名,其中:领军人才1名,学科带头人6名,学科骨干人才27名,成功引进了2名海聚人才。2013年成功引进了肝移植7人团队,开展儿童肝移植手术,填补了我院儿童肝移植的空白。截至2014年6月,我院肝移植手术量已突破百例,并成功实施国际首例交叉辅助多米诺肝移植手术。研究生培养规模进一步壮大,为医院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2014年上半年,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15名,涵盖了11个学科专业;
新增硕士研究生导师14名,涵盖了12个学科专业。研究生导师队伍突破百人。

(四)展望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论文 五篇 人才培养论文【五篇】 人才培养论文(精选5篇) 人才培养相关论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