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产品论文【五篇】(全文)

产品论文【五篇】(全文)

时间:2023-05-30 17:0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产品论文范文第1篇关于高端产品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因为不同的行业持有不同的标准。尽管如此,消费者对于高端产品的一个普遍认同的理解是:高端产品与通常意义上的奢侈品不同,奢侈品从属于高端产品,而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产品论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产品论文【五篇】

产品论文范文第1篇

关于高端产品的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因为不同的行业持有不同的标准。尽管如此,消费者对于高端产品的一个普遍认同的理解是:高端产品与通常意义上的奢侈品不同,奢侈品从属于高端产品,而高端产品包含奢侈品、高档商品以及普通品牌中定位高端的产品。由此不难发现,高端产品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价格昂贵、品质出众,其目标消费群体定位在高收入阶层或者是有特殊需求的消费者。并且,高端产品有利于塑造企业和品牌形象。在国内的许多大中型城市,高端产品市场已经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并且已经初具规模。

(一)国内市场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取得了显著的变化和发展,商品市场空前繁荣,人民群众的收入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其中一个重要现象就是:高收入群体不断扩大,各个领域的高端产品消费渐渐地被广大消费者所熟悉和接受。

由此而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增长潜力的高端产品市场:以高端产品中的奢侈品市场为例,有文献研究并得出了较为准确的数据,揭示了我国奢侈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该研究指出:我国奢侈品年消费总额已突破30亿美元,若以同一奢侈品概念相对应的全球奢侈品消费总额的650亿美元比,约占全球消费总额的4.5%,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奢侈品消费国和增长最快的奢侈品消费市场。由此及彼,中国高端产品市场的前景极大地吸引着各类企业的目光。近2年来,全球范围内具有敏锐嗅觉的企业管理者们,纷纷将目标瞄准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设立各类商业机构,通过其成熟且行之有效的营销模式和手段积极抢占高端产品的市场。国内相关产业的企业家们也注意到形势的变化,通过咨询与研究寻求着行之有效的营销模式和手段,以求建立强势的品牌。

(二)消费群体的转变。在以往,提起中国的高消费阶层,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改革开放初沿海地区的商业群体。如今,这一情况正发生着悄然变化。有调查和分析报告指出,高收入群体主要由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等构成,两者在高收入群体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1%和25.2%。单位负责人在收入分配的过程中占有较大的优势,因为他们拥有的社会、经济资源比较多,制度安排本身又对他们的劳动给予较高的报酬。其次为专业技术人员,这正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技术市场化的结果。高报酬自然使得他们有足够的资金来投入高端产品的消费。

与此同时,现在社会上渐渐地形成了一类“新型高收入群体”,这与人们传统观念中的高消费阶层以及社会定义的高收入群体存有差异。他们同样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中抓住机会,运用自身掌握的知识提升地位,改善生活品质的新兴阶层。这一类“新高群体”收入和资产并没有前者高,却拥有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他们仅仅在某一个领域内享受高消费。比如有的人完全不在意食品,却执着于名牌衣着;
有的人娱乐方式单一,却花费大量的资金投入购买精美家居装饰。路易·威登通过对中国消费者的研究发现:全新的高端消费文化已登陆中国,中国高端产品消费者的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下。高端产品不仅仅属于上流社会,新新人类主张人人有权拥有高端产品。

从绝对数的角度来计算,这一类群体在消费者中的数量很多。近年来国内急剧扩张的高端产品市场就是在如此庞大数量的“新高群体”的支撑下形成的。

(三)高端产品营销观念的改变。如今,高端产品已经被人们广为了解并接受,消费者选择和购买高端产品只需要认同该产品并愿意为之付出昂贵的代价。不再是商品供应商选择消费者,而是顾客选择商品和服务类型。然而,即使是在中国这个庞大的市场,高端产品与服务亦是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如何抓住有限的消费者从而获得最大化的收益,正是企业管理者们所关注的问题。

众所周知,国际上在高端产品领域有一条公认的法则,这一法则来源于巴列特定律,即所谓的“二八法则”。也就是说,在高端产品市场中,80%的销售额源自20%的顾客,20%的客户为企业带来80%的利润。其原因在于,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入手中,而这20%的人即为高端产品的目标顾客群。进入中国市场的众多跨国企业,将目标锁定这些客户群体,他们为消费者提供的也是带有强势品牌竞争力的高端产品。

由此可见,高端产品的消费市场已经向广大民众敞开了大门,人们即使无法“全方位高端消费”,也可以集中投资于自己喜好的某个领域,从中体会高端产品的卓越性能与品质,并感受高端品牌所带来的心理愉悦。

二、高端产品品牌营销法则

一般来说,拥有先进的创新技术和非凡的性能品质的产品往往能够取得巨大成功,从而有助于构筑强势的品牌。然而,在高端产品这一特殊领域,很多产品成功的关键并不在于其品质或技术如何的卓越,而是在于产品所体现出来的象征意义,或者说产品所蕴含的品牌精神。

苹果公司Mac系统的成功充分地印证了这个规律即使现今的信息技术已经进入Windows时代,Mac迷们依然对Mac系统有一种无法舍弃的感情。这不仅仅是因为Mac系统具有的令人惊奇的工艺美学,更是因为在广大消费者的脑海中一直留存的“Mac神话”,它与洁白的苹果标志一起,创造了一个Windows机器难以打破的奇迹。

由此可见,对于高端产品而言,技术的创新与产品的质量是品牌得以生存的基本保证,然而,品牌精神却是品牌得以成功和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企业定位——品牌主导型。相关研究表明,企业的定位一般可以划分为“品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这两种。市场主导型企业的目标是使市场占有率、利润和股票价格等“结果指标”达到预定目标。而品牌主导型企业虽然也把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等指标作为绩效标准,但是在确保获得收益的同时,还树立了一个更重要的目标——企业员工、消费者以及企业本身共同实现品牌的梦想,也就是品牌所蕴含的品牌精神。

通过对知名高端品牌的经营企业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成功的企业的定位往往是围绕品牌而建立的,体现出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例如,高端运动品牌耐克的企业愿最——为世界一流的运动选手制作最好的运动鞋,这与市场主导型企业的愿景截然不同。公司的创立者菲尔·耐特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一直秉承耐克的梦想,从而使得创立初期年销售额仅100万美元,与阿迪达斯有着2000倍巨大差距的企业在14年的时间内稳步发展,终于成为世界第一的高端运动品牌。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许多成功的案例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企业若要塑造高端品牌,便应当从市场占有营销战略转变为品牌营销战略。在确保利润等基本目标达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长期持续地投入资源来积累品牌资产,追求愿景实现,并把它融入到企业的文化、体制以及产品中,不断地促使企业愿景、员工的共同愿景与顾客的愿景相互协调一致,这正是品牌营销战略的精髓所在。

(二)品牌精神的价值要素——营销策略实施的关键点。对于高端产品而言,其所包含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价值内涵,或者说是品牌精神。每一种高端产品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价值体现。然而,从高端产品的整体来看,我们可以挖掘出一些共同的品牌精神,这些品牌精神体现在几个重要的价值要素上。这些品牌精神的价值要素,体现了消费者对高端产品的“精神诉求”,也支撑起高端产品品牌不可取代的价值和地位。无论是在塑造品牌的初始阶段,还是在维护、强化品牌的发展阶段,如何有效、准确地把握这些品牌精神的价值要素,并在与消费者的“相互沟通”中将其高效、鲜明地传达给消费者,都极大地左右着品牌的成功与否。

1稀缺。稀缺,即高端产品的专属性。高端产品的消费者所追求的不是一个模子生产出来的大规模的标准化商品,相反,越是限量稀少的产品,往往越能满足高端产品目标顾客的需求。并且,其价格往往也越昂贵,企业厂商所获得的利润因此也比较高。

标准化是针对大众市场的一种扩张战略,它所代表的是统一的尺寸、颜色、规格,或者是统一的装修、设备、标准化的员工手册。塑造高端品牌,并不意味着完全摒弃标准化的东西,相反,适当运用标准化的方法,对于形成一致的品牌形象能够起到有效的作用。营销管理者应通过一定的标准化措施,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统一印象,加深品牌对其的影响力。

更重要的是,应当明确,如今的消费者在选择高端消费时,需求的不仅仅是独特且心仪的商品,甚至希望商家可以提供特别的待遇或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应当适当控制相同内容、相同水平的服务与商品数量,保证客户在进行消费时可获得商品的独属性。如果有条件,可根据每个客户的不同情况和需求采用量身订制模式,提供最适合他们的商品和服务。

2等级。品牌精神中的等级这一价值要素是指,高端产品的品牌应当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并体现目标客户的某种等级意识。在生活中,消费者给商品和品牌分等级的现象不乏其数,并且,在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等级意识。例如,前文所述的“新高群体”认为自己通过奋斗与付出在经济上比一般人富裕,自然有条件享受高品质的生活,追求高端消费。

为了使得品牌精神与这类目标顾客的“精神诉求”相一致,就需要向他们传达可以激发其优越感的信息。他们是大众眼中的成功人士,品牌的精神就是为了向勤奋有为的他们提供独特的商品与服务,才能与其奋斗和付出相匹配。

3团体。高端品牌营销的对象除了传统意义上的高收入群体之外,还包括了绝对数量十分庞大的“新高群体”,这些新贵大多是通过后天的努力或机遇取得了事业的成功和地位的提升。与前一类目标顾客的消费观念有着根本的不同,“新高群体”相对来说比较缺乏购买高端产品的经验,无法分辨商品与服务的优劣。为了获得这一类目标顾客的青睐并促使其消费,在传递品牌价值的时候可以向他们提供一个虚拟或实际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他们构成一个特殊的团体,可以互相交流商品及服务信息,从他人处获知真实评价,增强感知体验。这个空间也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体现出适度的等级意识,如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VIP会员俱乐部。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此提供了另一条更为便捷的途径,给特定的客户群体建立一个带有私密性的网络社区,即目前IT界流行的SNS社交网(SocialNetworkingSer-vices)。企业可以定期相关资讯或商品信息,或者相关商品类别知识,且这些信息都经过特别筛选,蕴含品牌精神。SNS不仅可以作为个人分享信息和感受的空间,也可用作专业人士的交流社区,对目标顾客能够起到加深品牌形象,增强品牌影响力,提升品牌精神的作用。

4优先。高端产品营销的关键是满足目标客户的等级意识,从侧面也体现出消费者购买高端产品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使用权,还希望借此获得跟自身相配的特殊权利即优先权。高收入群体希望通过高消费享受到的就是优先权,比一般消费者更优先获得产品与服务。

5专业和领先。取得成功的高端品牌必定是在某个或某几个行业和领域具有非凡的专业性和品质,能够代表这个领域最领先的技术和最重要的地位,是此领域内的佼佼者。当顾客提到品牌名称的时候,首先映人脑海的理所当然是其最深印象的品牌。

例如: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旗下的“梅赛德斯·奔驰”,它的员工自始至终坚持的梦想就是“始终保持最领先的汽车技术”,因此,“专业和领先”自然也成为奔驰汽车这一品牌的品牌精神最重要的诠释。

6转变。转变的意义主要是对于“新高群体”而言,这个群体并非出身显赫,他们的成功完全是走向社会后发挥自己的才能,通过自己的奋斗而后天取得的。他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会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而一步步升级,需要与新的身份地位相适合的商品及服务,告别过去的消费观念。企业为了使得品牌精神与这类群体的价值需求相符合,应当在品牌精神的价值体现中向目标客户传递“转变”的意识,培养其新的消费观念,营造与品牌形象一致的意识和观念。企业也应当对产品不断创新,采用新型技术或新的服务理念,“新高群体”对高端产品和服务的追求是无止境的。

三、结论

高端产品的企业若想成功地塑造品牌,首先要将自身定位于品牌主导型企业,不仅要将品牌的精神传递给目标顾客,还要将其融入到工作与社会环境中,让员工与社会相关人员都能有效地感知品牌精神。

其次,高端产品之所以能获得目标顾客群的青睐,非凡的品质与专业的态度必不可少,但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品牌精神所产生的辐射影响。品牌精神的辐射力越强势,该品牌在消费者的心目中与“非品牌”的界限就越明显。并且,这种界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需要企业经营者通过长期的积累和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1]黄朗辉,孟庆欣,程学斌,曹子玮,对城市高收入群体的调查及分析[J],涉外税务,2002,(3)

[2]片平秀贵超级品牌本质[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7

[3]郑小新,高端个人客户营销策略选择[J],现代金融,2007,(9)

[4]安林,刘凤军,顾客导向的内部营销[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5]何莽,夏洪胜,我国奢侈品市场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商业时代,2007,(29)

[6]杨浩,国际奢侈品在中国的营销策略及启示[J],商业研究,2008,(2)

产品论文范文第2篇

根据R.雷斯对USP理论的定义,可以将其定义为,每个广告针对消费者都必须要具备一个主张,其指的是消费者购买这件商品的时候,能够获取的独特的利益。这项独特的利益点需要是其竞争对手无法提供的。同时,这项独特的主张需要具备较好的有效性,还能够为广大的群众带来购买的行为。根据上述的理解,可以对USP理论进行进一步的了解,首先,该项理论必须要体现出产品的差异性特点,不管这种差异化是传统USP理论所包括的功能性的差异,还是品牌定位理论所提倡的更深层次的感性方面差异,均需要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另外,这种差异化需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并能够给消费者带来一定的利益。

2基于USP理论的城轨品牌定位流程

通过对USP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将城轨品牌的定位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和环节进行操作。其一,城轨品牌的定位核心是产品的定位。在进行定位的时候,需要借助USP理论对产品品牌进行定位,首先,就需要从产品的分析开始着手。这不仅只是对产品本身的定位,产品本身的定位包括从产品本身获得使用范围、用途、特点以及价值等功能性的利益。同时,还需要对产品带给消费者的个性诉求进行定位和分析。当城轨的品牌确定成功之后,城轨品牌就会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就会与产品脱离,从而形成单独的价值。其二,城轨产品的特点。其中城轨产品属于服务类的产品。其具有的特点包括:(1)无形性。城轨运输的产品是无形的,当乘客在购买之前是不可能对它的质量以及价值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判断的,乘客对城轨的服务质量水平的衡量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非量化的片面性。(2)无法储存。城轨企业所提供的服务不同于有形的服务,其主要提供的服务是将乘客位移到另一个地方。对服务实现价值的机会也只是限定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如果乘客在这一时间段没有进行出售,其价值就会消失,无法储存。(3)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具有同步性。城轨运输产品是一边生产一边消费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两者之间的平衡就会直接决定了产品的价值。对产品的价值实现具有一定的影响。其三,城轨产品根据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四个层次。(1)核心产品。其主要指的是客户真正购买的服务和利益。其核心产品主要的特点包括:准时性、便捷性、经济实惠性、安全性等。(2)形式产品。其指的是核心产品的载体形式和外观等,其主要指的是服务,包括装修、相关配套服务设施以及人员和流程等方面的内容。(3)期望产品。其主要指的是顾客期望的一整套的属性和条件。包括周到的服务、乘坐的舒适度、准确的导航和图示、时间安排的合理性、设施的完善性以及方便齐备的物业(包括便利店、早餐店以及报纸等设施)。(4)附加产品。其主要指的是附加的利益和服务,包括金融、媒体服务、电信服务等比较日常的各种服务,同时,还包括城轨社区文化,即城轨宣传、文化活动以及城轨展览等方面的内容。

3基于USP理论的城轨品牌的定位

通过对上述的基于USP理论的城轨品牌定位流程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对城轨品牌进行有效的定位。通常而言,在城轨沿线工作和生活中,具有中等收入的中青年群体是城轨的主要客户和目标对象。对这类群体而言,城轨和其他的交通工具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城轨不仅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加舒适、便利、安全以及准时的乘车体验,还可以为乘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能够让乘客体会到周到、贴心、舒适以及人性化的服务。在城轨运行的过程中,以及在各种服务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均能够以市民的需求为主要导向,能够最大程度的满足市民的乘车需求,使得市民在乘坐城轨的时候,能够感受到健康、个性以及动感的都市生活。

4基于USP理论的城轨品牌的营销措施

城轨品牌营销的主要目的是建立顾客的忠诚,并能够获得顾客的保留和推荐等。良好的顾客关系营销,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对品牌功能性利益进行传播,可以让顾客获得基本的需求和满足。城轨品牌营销的主要媒介是各种接触点。进行城轨品牌营销是在城轨内在固有的接触点、公司创造的接触点以及顾客创造的接触点上进行营销的,通过对各种营销手段进行整合和优化,从而来提高顾客的使用影响力,从而使得城轨品牌更加的深入人心。

5结语

产品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产品设计,产品族,DNA,知识

随着技术的同质化,产品不再只满足于功能性的要求,如何赋予产品特殊的形态与风格意象以塑造独特的品牌,已经成为产品开发的重要工作之一。在那些著名企业,产品的风格总是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一定的继承性,如奔驰、宝马、诺基亚,无论旗下的产品经过多少更新换代,人们总能将它们从众多品牌的产品中识别出来。然而,产品设计充满了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很难以传统的手段解构其造型法则,一般都是设计师凭借自身的经验与灵感,将设计意图映射到新设计当中。由于缺乏理性的支持,难以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风格导向的产品设计方法。

一、产品族以及产品族设计DNA的概念

1.产品族的概念

产品族(ProductFamily)是指以产品平台为基础,通过共享通用技术并定位于一系列相关联的市场应用的一组产品,它是一种利用有限的开发、制造和服务来经济地发展产品多样性的方法。

对于工业设计而言,产品族是对一些具有大量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产品的统称。产品族中的成员在变化,但是却共享着许多共性的特征,使得同一企业的产品具有共同的识别因素。

2.产品族设计DNA的概念

DNA是DeoxyribonucleicAcid的缩写,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组成生物基因的物质基础。生物体亲子之间的相似性和继承性即所谓遗传信息,都贮存在DNA分子中。在生物界中,遗传与变异现象十分普遍。如果没有遗传,各式物种就不可能延续发展;
同样,如果没有变异,地球上的各色物种就不可能有进化,也就不可能构成绚丽多彩的生物界。

产品的开发设计也是一个反复迭代、不断细化的过程,所有新产品与以前的产品具有一定的联系,但又不完全一样。通常情况下,产品的从属部件与零件都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如果对其中某些特性进行复制、转移、删除等,必将对产品产生相应的影响,如功能或结构上的变异,综合性能的进化或者使其淘汰。

二、设计DNA的研究现状

一些国际著名企业总是很关注产品的风格变化,总能在不断创新中保持一定的继承性,以便消费者进行识别,从而保持忠诚度。苹果电脑前设计总监伯纳认为,若能将特有的企业文化“DNA”因子应用于各项产品设计,才是最好的设计,才会形成强有力的竞争力。

1.产业界关于设计DNA的研究

在产业界,国外很多企业都很重视产品的设计DNA,例如奔驰汽车、宝马汽车、沃尔沃汽车、丹麦B&O公司、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电子、意大利Alessi等。韩国三星还设立了产品DNA研究小组,针对企业文化和产品品牌展开产品的DNA研究与设计。

在国内,一些大型企业也开始重视企业的设计DNA,以增强企业的品牌文化特质,要让设计作为提高产品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长虹还聘请了曾因一手打造韩国三星工业设计体系的美国工业设计大师高登•布鲁斯来担当设计顾问,理顺长虹的设计DNA。

2.学术界关于设计DNA的研究

在学术界,Karjalainen博士以沃尔沃汽车和诺基亚手机的DNA为例,从产品语义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品牌认知到产品造型的转化过程进行了研究,目的在于指导其它公司的产品识别设计;
SusanSanderson等以索尼随身听为对象,研究了索尼公司为了适应美国的市场需要,建立产品的快速模型(RapidModel)来协调各个设计部门,进而管理整个企业系列产品的设计的过程。

国内目前针对产品族设计DNA所展开的研究较少,主要针对产品族方面,而产品族的研究大多数表现在产品的功能、行为和结构等层面,集中在产品零件级和大规模定制生产领域。这些研究方法缺乏对产品创新设计前端,即造型设计、设计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缺乏对产品造型风格与人们认知意象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不能表达产品设计元素与人们情感、审美之间的关系。

三、企业设计DNA的内涵

建立企业设计DNA,就是要建立企业的性格,可以从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企业的外部因素

企业开发产品通常都从外部开始着手,包括市场目标、竞争对手、客户需求、商业环境、获利分析、营销手段等诸多方面。譬如索尼公司的定位是高档市场,因此,只要提到“SONY”,消费者脑里会出现一个联想集合:日本、电器、高品质、高科技、高价格等。

2.企业的内部因素

要建立企业的DNA,还要了解自身的历史与文化、品牌内涵、产品设计开发流程、制造工艺等因素。

企业的历史和文化是密切相关的。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的环境中随着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形成的。企业文化的形成过程说明了企业文化具有异质性,不同企业由于其面临的经营环境、所处行发展历史等因素的差异,其企业文化必然不同。因此,在研究产品族DNA之前先了解企业文化有利于从企业的整体解构设计DNA,明确企业产品族设计方向。

以意大利精品名牌Alessi为例,Alessi的产品从锅子到照明灯具应有尽有,其造型、颜色、用途都不同,但却有一些共同的特质:有趣、聪明,而且有个性。这就是产品的性格,也是Alessi的设计DNA。这些特质与Alessi公司的历史背景是密切相关的,不同于简单的“搞怪”或者“标新立异”。

结语

随着技术的发展,工业设计的理念和方法也随之逐步发展和变化。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内外高度整合信息产品将成为未来企业产品竞争的一大主流。2007年1月10日,苹果公司推出了集电话、音乐、网络于一体的iphone手机,其硬件设计十分简洁,重点关注易用的界面设计。事实上,像诺基亚、摩托罗拉等企业,一直都十分关注产品的软件与硬件的一体化设计。因此对于产品族设计DNA研究,将更加关注产品开发的软件与硬件的高度整合;
从关注产品外观造型设计的DNA,转向软件与硬件的整合设计将成为未来工业设计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①KarjalainenToni-Matti:《SemanticTransformationinDesign:CommunicatingStrategicBrandIdentitythroughProductDesignReference》,Julkaisut,Taideteollinenkorkeakoulu,2004。/②罗仕鉴,朱上上:“用户和设计师的产品造型感知意象”,《机械工程学报》,2005,10。

本研究得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本文节选于:朱上上,罗仕鉴.工业设计中产品族设计DNA探讨.装饰,2007,5:118-119。

作者简介:

产品论文范文第4篇

谐音与社会发展、历史演变、文化传承、民族心理、、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等密切相关,而这些因素都最终归类为民族特征。中华名族自古以一种“体悟”的方式来阐释哲学思想,因此思想表达的方式都比较宽泛、灵活松散,常常展开由此及彼的联想,这样的思维比较感性,在语言上讲究对称、注重成双、善于比附。同时,中国自古就是以农业立国因此汉民族“治本于农”的特点造成了至今我们都具有强烈的趋吉避凶心理特征,因此,汉语中的谐音成为顺应和满足这种心理需求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中国“谐音”已经成为一种常见而易为普通人群所接受的趋吉避凶手段,以此达到心理上的慰藉与满足。比如,中国人喜欢葫芦,因其与“福禄”相谐音,且藤枝蔓延,果实甚多,因而被视为“多子多孙”的吉祥物。再如蝙蝠谐音“福”;
鹿谐音“禄”等等。

二、汉语中谐音的中国审美意蕴

萨工尔在《语言论》中说:“每一种语言本身都是一种集体的表达艺术,其中隐藏着一些审美的因素——语音的、节奏的、象征的、形态的——是不能和任何别的语言全部共有的。”语言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就是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内容往往决定形式,其具体表现就是特定的民族文化的表征与内涵常把一些烙印加在语言的外在形式上。因此,中国的语言能够充分反映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其中包含的审美意蕴既有形式上的也有内涵、寓意上的,而中国语言中的谐音现象既能反映中国文化中讲究含蓄婉约的审美特点,也能体现出中国特有的混沌的诗化哲学。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上多以对待事物的关系为出发点,凡事讲究婉转,富于联想,往往从此事物跳到彼事物,语言文字中充满暗示、比喻。而且中国的审美讲求和谐中庸、内敛含蓄,因此不论是思想还是美学上中国民族文化的特质都是一致的,反应在语言上就出现了对仗、押韵、仿词、歇后语等,谐音现象便至始至终的贯穿在古代各类文字语言中。虽然现在已不用文言文了,不过谐音的方式,以及背后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却一直保留至今。汉语中的谐音运用常常造成一种诸如诙谐、委婉、吉祥、避讳等特殊表达效果。谐音的运用符合中国人向来所崇尚的含蓄雅致的风格,谐音的表达效果在于化直白为含蓄,避粗俗而成典雅,因此,谐音是汉语言文化的内在要素,更是体现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比如唐代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第四句中的“晴”,表面上的意思是说晴雨的“晴”,暗中指的却是感情的“情”,表达既灵巧又含蓄,充分体现了中国人观物取象、立象得意的“直觉体悟”的哲学思想。这种思维方式具有穿透语言文字领略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意蕴特点,让受众感受到余音绕梁、意犹未尽之感。今天中国的设计师都在考虑如何将产品融入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其中很重要的也是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点就是谐音的运用。而自古中国的文学、绘画、音乐、建筑、雕塑等艺术都追求一种虚实相生的境界,就像谐音所带来的那种含蓄之美。清代蒋和在《学画杂论》中曾这样论述:“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谢赫“六法”中的“气韵生动”成为古代绘画艺术的最高追求与风范,其具体表现为艺术作品的整体和谐与内在含蓄。由此看来汉语谐音艺术正好体现了这种含蓄内敛,在避免直白与单调的同时,借所谐之音虚实相生,达到含蓄雅致、整体和谐的表意效果。如何在现在产品设计别是文化产品、旅游产品中融入中国味道,谐音恰恰是一个既提供设计灵感又能体现中国美学特征的重要途径。

三、产品设计与谐音

设计是一种沟通,产品设计也是如此,它既是人与产品的沟通(可以称之为使用)同时又是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可以称之为情感沟通)。关于产品如何联系与人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产品设计中产品本身使用的问题,已有很多理论的论述与实践的研究了。在此我们着重关注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设计师如何通过产品表达中国美学,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意蕴,如何让消费者感受中国文化,这些都是可以通过谐音来达到,主要方式有两点,一是利用谐音给产品设计作品命名;
二是从谐音中获取设计灵感,当然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给设计作品起名就像给人起名字一样,中国人向来注重起名,自古中国人就认为名字能够折射出一个人的文化精神、伦理气质。从古代文人不仅要有名字还要取一个很文雅的“号”就能看出,中国人有多重视名字了。可以说名字也是体现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现在不仅人需要一个好名字,设计作品也不例外,稍稍注意就可以发现最近几年获得国际国内大奖的设计作品,都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让别人一看就知道其设计内涵,而很多产品大多用了谐音的方式如:一个用竹子做的手电筒称之为“竹(烛)光”,一语双关。一个好产品的名字能迅速架起设计师与消费者沟通的桥梁,它不仅能够充分体现该产品的文化特征,让人觉得意味深长,回味不绝,同时还能够充分体现设计的“中国味”。今天我们提倡中国文化的复兴,民族特征的展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这些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不仅产品设计本身的改变需要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名字也必须值得注意,它已经不仅仅是设计的一个附加物,而是整个设计的灵魂、灵感、核心所在。另外一个方面,注意汉语谐音与民族特征的关系,还有助于设计师理解和掌握谐音这一重要提示灵感的工具,使其在设计实践中运用恰当得体。因为通过分析谐音,可以寻觅、探究某些词语的出处、来历、拓展词源学的范畴,进而找寻设计灵感,如中国古代就有“葫芦”与“福禄”谐音,在设计与吉祥寓意有关的文化产品或者旅游产品时便可考虑以葫芦为题材,同时葫芦又是容器。台湾设计品牌“家”就设计过一对以葫芦为题材的调料瓶,既现代又传统,还饱含美好的寓意。由此可以看出通过谐音分析,还可以进一步窥探中国语言和传统文化的密切关系,给设计阐释提供资料,让消费者或者评委更深一步了解设计涵义。中国传统语言中的谐音现象最重要的就是从表达者的主观出发,有意识地造成谐音,即由一个音联想到另外一个别具意义的同音或近音,形成同音替代。这是中国文化最具特色的地方,也是独一无二的,从古至今人们都能对这些谐音产生感应,而且这些谐音大多象征美好的祝愿。如现代婚俗中至今还有在被里放上枣、花生等东西,“枣”谐音“早”,就是“早生贵子”。春节里人们总是要吃年糕,年糕谐音“年高”,意为“年年高”,还有什么年年有“鱼”等等。著名画家齐白石老人也喜好用谐音来作为创作题材,如他画两个柿子谐音“事”,就是事事如意。由此可以看出从古至今谐音都离不开我们生活,我们应当仔细研究中国语言中已有的谐音文化,当然也可以根据这样的原理设计出具有美好寓意的产品并赋予这样的谐音。如:洛可可公司设计的牙签命名为“上上签”美好寓意不言而喻。除此以外还有命名为“靠山”的沙发,命名为“大耳有福”的套盘,命名为“愉快”的筷子和鱼形筷子架等等。可以说利用谐音把人们所熟知的词语翻造成新词语,并赋予其新的意义是现代设计作品表达其设计亮点的新颖做法。

四、结论

产品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产品;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政府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1-0234-01

1 文化的概述

在《辞海》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定义:文化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则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

在现实中我们较常用的对文化的定义有以下三种:(1)与文明等同,是指人类创造成果的总和。(2)与政治、经济相对立统一的概念,即精神文明。(3)特指广电音像、新闻出版、文学艺术等领域。

而文化与经济发生密切关系主要源于文化的产业化。从历史发展来看,最早艺术与技术是一体的:技术一词出自希腊文“工艺、技能”与“词、讲话”的组合。自17世纪中叶开始,社会工业化的发展,专业化程度的加深使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分离,使规模生产的产业与文化创意分离。到后工业时代,生产力的发展,使得食物和其他生活必需品可由更少的人力、物力来提供,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成本降低,把附加价值的重心从物质生产转移到了非物质的生产,特别是服务业,且呈现从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向面向娱乐的服务业发展。

2 文化产品的分类

在生产力已经高度发达的现阶段,文化的产业化逐步深入,然而文化领域仍然没有完全得与产业融为一体,即仍然存在没能或不能产业化的文化领域。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对产业化的文化领域与没能或不能产业化的文化领域的态度是不同的。在市场经济中,产业化文化领域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属于私人产品,其供给与需求完全由市场调节;
而非产业化的文化领域的文化产品及服务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政府是作为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出现。因此,区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以及政府在两个领域对文化产品提供的不同作为,最终使一国文化很好的传承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文化产业和事业及其提供的文化产品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区分。公共产品的严格定义是萨缪尔森给出的,即每个人消费这种产品不会导致别人对该产品消费的减少。

以数学形式表述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区别是:对私人产品,X=∑Xi,即某一商品的总量等于每一消费者i所消费的该产品数量的总和,说明私人产品在效用上具有可分割性;
对纯公共产品,X=Xi,即任何一个消费者i所消费的公共产品数量就是全社会的公共产品总量,说明公共产品在效用上具有不可分割性。

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共享性天生使得其效用具有不可分割性,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工业化程度加深,科学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文化能够渐渐附着在具体的物质形态来得以传播,文化领域的产品具有了效用的可分割性,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私人部门提供相应文化产品的供给成本能够得到补偿,市场可以发挥其看不见的手来调节该领域的产品服务供给与需求。这就是文化产业领域。而意识形态性仍然很强且难以物质化的文化产品仍具有典型公共产品的效用不可分割性,这就属于文化事业领域。

3 文化产品的提供

文化产业领域文化私人产品的供给,是完全依靠市场通过竞争、供需关系和价格杠杆进行资源的有效配置,政府不参与供给,政府的支持作用主要体现在产业政策方面。

文化事业领域文化(准)公共产品主要集中在文化产业核心层中的文化艺术服务类,主要包括:(1)文化保护和文化设施服务(博物馆、 烈士陵园、纪念馆、 图书馆、档案馆);
(2)群众文化服务(群众文化活动);
(3)文化研究与文化社团服务(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专业性社会团体)。

相对于文化私人产品而言,文化公共产品(包括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供给要复杂得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公共产品理论” 的出现标志着公共经济的主体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私人企业,社区和非盈利性组织也参与到公共经济活动中,成为公共产品的重要供给主体。

首先政府仍然是主要的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对公共文化产品而言,政府应当是文化纯公共产品的供给者,如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专业性社会团体等,这些文化产品的提供是对全人类的一种福利。同时参与准公共产品的供给,比如群众文化服务(全民健身设施,公共休闲广场)等,按照最低保障原则,实行以市场为主,政府资助为辅的原则,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与企业签订生产合同、授予特许经营权、政府参股共同承担风险等。

其次,一部分文化公共产品也可以由私人提供。德姆塞茨在《公共产品的私人生产》中,指出在能够排除不付费者的情况下,私人企业能够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

第三,与政府和私人企业相比,社区提供公共产品有着鲜明的特点,即社区公共产品的供给是为了满足生活聚集区的居民的实际需要,由居民自愿筹集资金,来提供公共产品, 居民缴纳的资金并不出于利润的目的。社区内的一些准公共文化产品,如社区健身、娱乐设施,社区休闲广场,可通过居民自愿筹集资金的方式由社区来提供。最后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一些介于政府与私人企业之间的组织形式,即非盈利性组织也逐渐成为文化公共产品的提供主体。

4 我国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的现状及改进

在1998年~2002年间,我国文化事业费总和达324.2亿元(年均64.84亿元),是“八五”时期121.23亿元的2.7倍。而在2006年,我国中央政府文化事业支出就已达到122.97亿元,较2005年增长23.9%。但从我国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来看,仍然是不足的。

以博物馆为例。据统计,西方发达国家一般平均10-2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中心城市平均一两万人就有一个博物馆。而我国除了北京(目前有博物馆131个,约10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上海(目前有博物馆100余个,约15万人拥有1个博物馆)等地勉强可比外,全国平均约60万人才拥有1个博物馆,差距十分明显。

文化支出的结构也存在问题,以“十五”时期数据,我国文化事业中的人员经费占文化事业总支出的35%以上,而在西方发达国家,该类费用不到总支出的20%。主要原因在于我国文化事业采用全额或差额拨款制度,事前拨款的财政制度不能控制资金的投入方向以及运用的质量管理。

如今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基于市场导向、多元化混合资助方式来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如:(1)文化艺术捐赠资金;
(2)文化机构信托基金;
(3)文化艺术专项资助;
(4)土地和共同体遗产投资项目;
(5)国家等。我国在文化事业的财政拨款方式上也要改变过去的全员拨款的方式而转变为以促进文化事业发展的养事业性支出方式,具体可采用文化事业专项基金的方法,集中精力扶持文化精品。同时,也可通过国家形式为公共财政重点资助项目(包括博物馆、 烈士陵园、纪念馆、 图书馆,以及群众文化活动等)提供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徐浩然.文化产业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叶取源.中国文化产业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刘吉发,岳红记.文化产业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4]陈家泽.政府作用与文化产业政策设计[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6,(5).

推荐访问:论文 产品 五篇 产品论文【五篇】 产品论文(精选5篇) 产品论文范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