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2023年金融学教育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2023年金融学教育论文【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01 17:05:03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以来,全球各地金融业的发展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发展态势。根据中国的国情,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伴随而来的金融体制改革以及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业也开始从根本上发生改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金融学教育论文【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金融学教育论文【五篇】

金融学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进入经济发展的新时代以来,全球各地金融业的发展显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发展态势。根据中国的国情,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伴随而来的金融体制改革以及金融业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业也开始从根本上发生改变,金融活动和交易越来越呈现市场化和国际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金融学从重抽象理论研究逐渐转变为注重市场需求与金融理论的结合,也开始融会贯通其他学科,金融业得到重要发展,许多新理论呈现出来。例如,资产定价理论、公司治理理论以及金融衍生品定价理论等。金融业研究方向微观化的变化对金融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指出了新的改革方向。金融业的发展、金融学学科的发展都要求金融学教学要与时俱进,进行教学改革。金融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出符合市场、社会要求的金融人才。这就要求金融学教育培养出的是复合型人才,既要能了解宏观经济体制,又能熟悉微观金融市场运行的规律,除此之外,还要有较强的操作技能;
既要精通金融学知识,又要熟悉计算机、应用熟悉、财务管理等与金融相关的学科。金融学教育教学的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课程设计、教材准备、教学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金融学教育教学的改革过程切不可急功近利,要有计划地、按部就班地进行。首先,注意层次性。对金融学人才的培养不可以一刀切,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培养多层次的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也是多层次的,既有高端人才,又有中低端人才,根据金融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定。所以,高校人才培养要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学培养目标。其次,注重其他素质的培养。金融业的发展是瞬息万变的,金融业人才也必须有创新思维、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对经济形势的分析能力。

二、新时代金融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学学科定位存在问题学科定位问题是新时代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一门学科的定位是否正确,决定着其是否能正确地引导教学使用的方法、培养目标等等重要问题。对于金融学的学科定位的观点,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两种:一是,以国外前沿学科的商学院教育为模板,即是我们常说的微观金融,对金融领域的微观和实践问题的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实际操作性强,要求能解决金融活动中的实际问题;
二是,以国外前沿学科的经济学院教育模式为参考模板,侧重宏观金融,宏观问题、理论问题是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其所设置的课程更多地体现对金融学与经济学融合的认可,包括:货币金融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这种学科的定位只适应于金融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在现阶段,金融学科建设逐渐成熟,这种划分的意义就不大了,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人才的培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金融业的发展就存在显著差异,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这种形势,开展多种多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多元的学科定位,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金融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金融学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金融学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改革也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与之相应的课程体系的设置就要不断变化,应根据金融市场的情况与时俱进,过于对课程体系设置的墨守成规会禁锢学生的思想和思维,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第一,课程内容陈旧,不能有效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科研成果;
第二,课程设置故步自封,不能有效融合金融学与其他学科;
第三,课程设置没有随着金融业的发展而更新,课程设置一旦确定下来便一直延续下去,并没有注重与时俱进;
第四,缺乏实践教学,金融学人才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多增加案例教学、实践活动。

三、新时代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策略

(一)学科定位的多种模式与多元化金融学科教育对教学内容的变革、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变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关系密切。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学业历经了一个漫长的、曲折的发展历程。在解放前期的货币银行学仅仅是作为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而存在的;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金融学和金融科学才被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并于1995年正式成立金融中国学会,但是教材依然不变,仍为货币银行学;
“左”的思想在六七十年代泛滥,金融学受此影响被迫中断;
改革开放后,金融学才得以恢复,开始成为独立学科。目前,我国的金融学发展还没有完善的学科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教育方式、方法落后。首先,我国金融学的发展可以借鉴的就是国外的两大金融学发展模式: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其次,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及实践活动,对金融市场的金融活动要多加留意。除此之外,金融学的发展不能固守一隅,要谋求多元化的发展,引导每所大学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兴办具有自身特色的金融学科,以满足市场和社会对不同层次的金融人才的需求。

(二)金融学核心课程的设置第一,增加金融学微观方面的内容。我国的金融学教学中比较注重宏观金融,这与我国的金融管理体制有着莫大的关系。我国的金融运行的绩效依赖于宏观因素较多,例如制度、政策等,这就使得课程的设置重宏观理论轻微观教学,但是,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金融领域的范围在逐渐扩大,微观金融在金融市场的作用日益凸显,这就要求教学观念要随之调整,将微观金融学纳入到教学体系中,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微观理论的内容,将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相结合,不可偏废其一,合理调节宏观理论与微观理论的比例,使其有机结合在一起。第二,强调课程内容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金融学领域亦是如此。我们培养的金融人才不仅仅是适合国内经济市场的,还应该有能力走出去,加入到国际市场中,只有这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满足经济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金融学的课程设置要添加国际金融学的部分,例如,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包括已有的国际金融、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课程,此外,还有国际规则方面的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等。这些都应列为金融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实现金融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金融学的模型建立通常要以数学模型为基础,学生需要掌握数学知识,否则很难完成金融模型的建立以及金融工具的开发。除了数学之外,信息化的掌握也至关重要,学生要通过信息管理、计算机技术相关的信息,了解金融发展趋势。因此,金融学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到金融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保证金融理论快速转化为市场需要的技术,推动金融的进步。

(三)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在教学的手段越来越先进化和多样化。金融教学的方式和手段也要不断创新,多多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方式。这种现代化不仅是指告别过去的黑板、粉笔阶段,使用计算机演示课件,而是更侧重于使用计算机技术发掘金融学的潜力,例如,建立金融实验室,为学生创建模拟实际金融活动的平台,利用计算机创立相关的实践软件等等。这些都为学生更快地适应社会,更好地完成实际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掘更多的有用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视野。除此之外,还应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建立校企合作、开办校外实训基地等等形式,也可以通过辩论赛等形式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并增强思考能力。

(四)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金融学教育教学的基础环节,目前我们使用的教材侧重于理论,忽视实践部分,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教材建设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注意对先进的国内外知识的吸收,将其纳入教材之中。第一,教材建设应与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相结合。教材建设必须与师资建设同步,保证教师与教材可以发挥出良好的教学教案、多媒体课件完整、规范。第二,教学态度。包括言谈举止符合教师规范,仪表端庄,精神饱满;
遵守教学纪律,无迟到、早退,无随意停、调课现象;
尊重学生,一视同仁,不伤害学生自尊;
教书育人,以身作则;
经常与学生沟通,关心学生,对学生的咨询回答耐心细致;
积极参加教改、科研和平时的各种教学活动。第三,学内容。包括教学内容充实,条理清楚;
对讲授内容娴熟,思路清晰,运用自如;
重点突出,深入浅出;
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反映学科新成果。第四,教学方法。包括合理组织教学,严格管理,有良好的教学秩序;
注意师生互动,讲授生动活泼,课堂氛活跃,有吸引力;
教学手段多样、方式灵活,提高了课堂效率;
布置作业能够有一定的挑战性,能起到提高学生做事能力的作用。第五,教学基本功。包括本学科理论扎实,专业知识深厚;
语言规范,普通话标准。第六,效果评价。在规定学时计划内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课程培养目标;
课堂教学效果好,有吸引力;
使学生基本能够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
提高兴趣,拓展视野,丰富知识;
提高了自学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素质。这一环节在考评时列为对教师考核的一方面,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调动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更多地取决于作为主导地位的教师。

四、支持体系就业指导

金融学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科 金融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一、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多层次、高技能的金融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构成了金融人才的旺盛需求,而这种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的是拥有高智能、高创造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所谓多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是指具有先进的金融理念、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积极主动利用创新思维方式、良好的职业操守及全面的人文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目前我国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表现出多层次的特征:一是大量基层应用型从业人员;
二是大批从事中高层次金融人才;
三是综合性大型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急需的会经营、能管理的高级金融人才;
四是以金融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端应用人才和研究型人才。而高技能的金融专业人才素质是:具备拥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和多领域的知识结构,包括金融业务能力和金融专业知识、宏观金融理论和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及微观金融知识,还要具有敏捷坚实的财务智商,包括阅读理解数字的技能、投资战略的技能、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技能和全面的法律知识;
更要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有坚定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法律观。因此,作为金融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必须重视这种差异化的需求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案与课程体系,改进教育教学手段,把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高校金融专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结构定位并未完全与社会需求对接

我国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学校超过200个,各高校教育教学能力差距较大,专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些院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各层次、各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上差异不大,在人才培养布局上,各类型人才培养比例与社会的需求有很大偏差,造成金融人才供需尴尬局面,一方面是众多用人单位一将难求,金融专业毕业生中“平淡无奇者多,出类拔萃者少”,另一方面是大批金融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这与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笼统有直接关系。国外的金融学专业大多根据培养层次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通用人才,定位清晰、明确、具体。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则把具备“工商企业以及公共部门的管理岗位及专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性、分析性及概念性技能”作为培养目标。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教育,缺乏数理等交叉学科技能训练

我国大部分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仍然是传统的四大层次: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考虑,课程之间常常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
课程内容上,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课源少、课时不足,学生缺少可操作能力训练,绝大多数学校偏重宏观金融领域理论的传授,缺乏数理等交叉学科技能的指导。相对的,有些国内高校则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优化核心课程和实施方案。如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呈模块化结构,一年级是英语年,学习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合乎国际规范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等素养,二年级是资格年,主要学习、掌握经济、金融、会计和一般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规律,为学位的第一部分(大三)和第二部分(大四)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程非常重视微观金融领域,强调财会数理知识与金融交叉学科的实际运用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未来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向微观化、综合化发展。微观化,一是现有课程的微观化处理, 摒弃陈旧的、重复的知识,补充金融实践需要的新知识, 如微观银行学、信托学和基金学等,二是要增设反映金融微观运行新需要的微观金融课程, 如金融信息学和金融数据库等。综合化是指增设各学科交叉融合性质的课程,包括人文修养的相关课程,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架构,以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亟待创新

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培养对象的实际质量。我国金融专业教学仍是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从头讲到尾的“填鸭式”授课模式,是典型的单向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忽视金融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近年来虽然各高校一直在强调理论教学要向“理论教学+实战演习”的教学模式转变,实际上很难实施到位,教学方法改革一直没有根本性突破。国外的教学组织形式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互动型学习方式,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金融专业三年制本科层次的教学安排,分成研讨课(Seminar)、课程论文(Essay)、观点陈述(presentation)和案例分析(cases analyze)等环节,每个阶段要完成阶段论文,学生每周要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多个学术项目。在研讨课,教师确定研讨主题,引导启发学生讨论,锻炼理论运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课程论文则是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源动力,学生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书报、期刊等各种渠道认真阅读、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数据,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课程论文;
在观点陈述阶段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这样的研究过程,充分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为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主体应尽快实现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积极创设条件,多开设一些实务课程,多使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增加其实践和感性认识,以提高职业适应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另外办学单位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订单式”按需培养学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的有效衔接、无缝对接,切实提高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向荣.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与高校金融教育改革[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周辉.从金融危机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科技创业,2011(8).

[3]王心如. 浅谈以金融实践教学培养现代金融人才[J].北方经贸,2006,(2):121-122.

金融学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复合型金融人才;

能力构成;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5-0059-04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信息化的发展,使得重大社会经济问题, 特别是金融问题的解决涉及的领域更加广泛, 从而对金融管理人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高等金融教育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新趋势,培养出复合型金融管理人才。笔者在对我国金融教育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界定了复合型金融人才的概念, 提出了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能力要求, 并就构建我国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思路。

一、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现状

金融服务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金融人才的质量是现代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我国金融服务业呈现出金融监管机制日趋成熟, 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金融服务产品不断创新,金融业务范围持续拓展的蓬勃发展局面,金融业正处于向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与此同时,适应金融业发展的需要,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但总体而言, 与金融业发展趋势及我国金融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培养模式, 主要依托相关高等院校财经专业进行培养, 培养方案主要以理论知识灌输、 金融专业技能课堂训练和少量业务实践锻炼为主 [1] 。具体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人才定位目标单一、模糊与金融发展多样化、实务化和全能化的人才要求不相适应;

较为单薄的能力塑造与金融业对人才全面的能力要求不衔接;

依托相关高校进行学院式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金融行业实际业务需求难以契合;

填鸭式理论灌输的人才教育方法与人才发展规律严重背离。

鉴于我国金融人才培养与金融业和现代金融学科的发展要求相脱节的现状, 有必要借鉴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对其培养模式进行全面审视, 研究满足现代金融人才专业化、 信息化和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能力结构, 以培养符合时展要求的金融人才, 同时为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优化提供理论参考和思路借鉴。

二、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能力构成

复合型人才(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最早起缘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博雅教育观(Liberal Education)。一般认为,复合型人才是精通一个专业,并熟知多个相关专业或者通晓多个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多个学科知识交相融通、结构合理,且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利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审视和创造性思考, 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的人才 [2] 。

自1945年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发表《自由世界的通才教育》积极倡导复合型人才培养以来,随着现代科学门类的不断交叉融合和技术发展的不断多元综合,市场对人才能力要求的不断全面化和立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界的主流教育模式。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以及日本大学中盛行的交叉学科教育等, 都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3] 。

囿于计划经济时代采取的苏式重专业、偏理论、窄口径的教育模式的影响, 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探索都起步较晚。

将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应用到金融人才培养领域, 直到进入21世纪我国金融制度日臻成熟以及金融服务业迅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新要求后,才逐渐受到关注。黄达(2001)在对金融、金融学和金融学科建设等金融人才培养问题进行论述时, 较早地触及了复合型人才培养理论在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4] ;
中央财经大学“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项目(2005)率先对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进行了集中式的研究讨论 [1] ;
曾康霖(2005)对当代金融学科与其他科学交叉融合发展做了全面梳理, 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益参考 [5] ;
彭建刚(2006)针对金融学专业硕士生培养提出优化课程设计、改进教学方法、 进行研究性培养等举措以提升硕士研究生金融人才的知识整合能力 [6] ;
王东升(2009) 对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改革培养方案、加大校企合作等改进措施 [7] ;
徐学峰等(2010)分析了金融危机后我国金融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给出了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发展的具体建议 [8] ;
廖宜静(2010)从我国高校金融专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等方面对金融人才全面综合能力的培养做了系统论述 [9] 。然而,纵观已有金融人才培养文献, 在谈及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时,往往只是泛泛提及,不但对复合型金融人才定义模糊,而且鲜见对其能力体系的全面刻画。笔者将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实践思考, 对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能力构成做出系统解析。

复合型金融人才,可以认为是以金融学为专业,能够从事金融相关研究、管理或一般性工作,精通相应金融领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同时谙熟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经济法学、心理学、 金融外语等与其具体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具备扎实的自然与人文科学基本素养,具有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 理解学习能力、 知识迁移能力、工作适应能力、自我调控能力,能够对具体问题进行创新性综合分析与解决的各层次金融专才的统称。

复合型金融人才根据培养层次可以划分为基础业务人才、中级管理人才、高端决策人才以及研究与技术专才。

各类人才根据其对应工作层级和具体工作情况, 均应具备相应的以本专业知识和本职业务为主、 相关专业和相关业务为辅的多专业理论知识与多业务技能构成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并在基本科学素养和职业修养上素质过硬, 掌握必备的信息化技术,具备国际化视野和外语沟通能力,能够创新性地解决具体问题。

各个层次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具体能力结构根据其工作内容和业务要求有不同侧重。

具体各层的能力构成如表1所示。

复合型金融人才作为涉及到诸多不同的具体金融工作、专业领域和市场类型的一大类人才的统称,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其具备足以胜任本职工作需要的复合知识与能力结构、良好的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知识积累和能力积淀。当然,就具体工种和职责而言, 复合型人才因工作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而具有不同的内涵, 这些个性化的复合型能力要求需要在对特定市场需求和工作特点进行深入把握后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从而使得金融人才培养能够着眼实际,发挥出金融人才的最大效用。

三、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 可借鉴的国际经验较多,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斯坦福大学的实用教育、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性教育、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以及日本大学中盛行的交叉学科教育等,都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国内清华大学“停、转、并、改”的教改探索,南京大学的教学、能力和科研“三位一体”教改实践,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的“宽口径、厚基础、严要求”的教学实践等,也为我国复合型人才培养和教育改革提供了思路参考[10] 。但在金融这一具体专业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相关探讨还很不充分。

通过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既有模式及其存在问题的思考, 并在对适应我国新时期金融业以及金融学发展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进行具体分析基础上,我们认为,有必要从根本上转变我国现有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应明确将培养复合型金融人才作为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新模式。

在具体构建中, 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1. 构建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

结合我国现有本、硕、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现状,以及复合型金融人才不同层次能力构成特点, 对我国现有金融人才培养体系各组成部分具体培养任务进行明确分工。

本科教育以培养基层复合型金融业务人才为主要目标, 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培养中级复合型金融管理人才为主, 而高端的复合型金融决策和研究人才主要由博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培养。同时,在对各个具体层次、具体领域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内容设定上, 应进行广泛的事前市场人才需求调查研究,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始终做到以实用主义为指导, 充分贯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

2. 设计科学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方案。

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设计培养方案时, 要改变我国既有课程设置过度强调专业理论的窄口径范式,注重写作、数学、信息科学等基础性教育,加强基本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切实安排相关研究性课程和实践训练内容, 强化学生的创造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具体学制安排和学习形式上,要在现有双学位制、第二学位制、联通培养制(即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等形式)、主辅修制度、选修课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学分制,加大学科交叉培养的力度,创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制和途径 [11] 。此外,在设计培养方案时,还应充分考虑当代大学生金融人才自身的成长规律以及他们由学校等培训机构向职业机构过渡过程中的特殊需要, 通过教学内容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通过模拟实践教学等强化学生对实际工作的适应力, 通过挫折教育和心理辅导等增强学生承受人生挫折和抵抗生活压力的能力。

3. 完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法手段。

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培养对象对传授知识的接受程度和能力锻造的实际效果。一方面,要不断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广泛借鉴美国等教育发达国家采用的讨论会、工作坊、研究小组等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将应试式、 填鸭式理论灌输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自我驱动的新型学习方式。重新审视和改进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 建立重在过程考察、 重视能力表现的以学习能力为标准的考核体系。在课外教育上,要鼓励学生参与各种专业和分专业的兴趣小组,通过文化节、演讲比赛、知识竞赛、志愿服务等多种途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因特网, 对学生进行全天候的跟踪培养和教育熏陶, 使得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掌握基本信息技能。

4. 优化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

虽然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已经符合基本的教学需要, 但现有师资队伍限于既有知识结构和成长时代的局限,对信息技术、国际动态以及西方金融学、经济学主流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把握不够充分,运用不够熟练,形成了金融教学中的障碍。要改变这种局面,一方面,应加大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力度,增加教学经验交流, 严格教学激励与惩罚机制;

另一方面,应努力吸引谙熟目前金融业发展、通晓金融学理论、 洞悉金融学前沿的金融专才加入到金融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中来。

5. 健全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的机制体系。复合型金融人才本身就是着眼于人才市场需求提出的概念。因此,在进行复合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从学校培养、 在职培训和业余培养等整个金融人才成长过程入手, 将人才培养工作延伸到金融人才成长发展的全过程中, 不断增强其复合能力构成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校企合作兴办学生实习基地、金融俱乐部、企业员工培训班、 学校企业联合研究中心等多样化形式, 一方面根据企业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量身培养人才, 另一方面不断充实企业员工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应建立学校与企业之间关于人才培养效果的通报和反馈机制, 不仅使学校的人才培养进展和人才成长情况能及时传递到用人单位, 还能使企业的人才需求和用人意见能及时反馈到学校,使金融人才的供需双方达到有效互动,共同推动符合我国金融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工作。

四、总结

复合型金融人才是应用复合型人才理论结合金融业发展的人才要求催生出来的新型人才。

从对我国金融人才培养现状和金融人才需求状况分析出发, 对其能力构成进行了设计, 并就我国现阶段转化既有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合理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培养新模式,从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方法、培养师资和培养体系等多方面提出了培养具备专业化、 信息化和国际化特征的复合型金融人才这样一种较为系统的思路建议, 希望对我国现阶段明确金融人才培养改革方向和进行改革路径选择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 中国大学教育,2005(2):6-8.

[2]黄江美. 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D]. 广西大学,2008.

[3]罗刚,李华. 美国金融研究生的商学院培养模式及启示[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9):73-76.

[4]黄达. 金融、金融学及其学科建设[J]. 当代经济科学,2001(7):1-11.

[5]曾康霖. 试论当代金融学科发展及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J]. 金融研究,2005(10):1-8.

[6]彭建刚,周鸿卫,周行健. 金融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2):26-28.

[7]王东升. 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50-152.

[8]徐学锋,马欣. 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建议[J]. 高等教育研究,2010(5):87-88.

[9]廖宜静. 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113-117.

金融学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本科教育;
应用型;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9-0086-02

金融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枢纽。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深化,在金融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分工不断细化的背景下,金融教学出现了微观化的趋势。高校金融学专业如何逐步打造专业特色和优势,立足本科教育,争取创办高学历教育,是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根据金融改革和金融行业发展的趋势,密切关注金融学本科教育的最新动向,布局适应发展的全新教学模式,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是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1一个趋势: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应用型转变

1.1金融学本身的转变带动该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在我国,金融学科的研究对象一直有“宏观”和“微观”之争。宏观金融主要关注理论问题或宏观问题,其中货币金融理论正在成为其理论研究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货币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国际金融经济学等作为新的重要课程来开设,金融学正在与经济学融为一体;
微观金融主要关注金融领域的实践问题或微观问题,尤其是关注金融市场上的各类金融活动。将金融学与公司管理相结合,资本市场、投资学、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期货等课程成为金融学中的重要课程。正确认识“宏观”和“微观”之争,深刻理解争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是正确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经之路。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深入,金融市场规模扩大,市场的种类增多,金融工具不断创新,金融业内部分工的深化,金融产业规模不断扩展,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支柱。同时,大量的已上市公司和未上市公司的存在,迫切需要解决投融资决策和管理问题,金融学呈现出了微观化、实用化的发展趋势。微观金融活动在快速发展,金融本科教育在金融学本身的转变后也走向了新的方向,向应用型转变是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大势所趋。

1.2社会需求与就业压力促使金融学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应用型大学的宗旨是培养紧密适应社会需求的操作型人才,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研究型和创新型人才共同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金融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从社会时代的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具体的培养目标应注重适应向应用型的转变,在传统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一定职业能力学生。这样经过本科阶段培养的学生才不至于被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所淘汰。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缓解就业率对本科教育产生的压力。

综上所述,金融学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因此,顺应这一趋势重新审视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职业能力培养:应用型教育不可或缺的利器

从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向应用型转变的趋势看,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无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应用型培养的目标就是要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能够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满足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的中低级岗位需要。当前的传统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考核教学效果方面基本能够做到全面、系统、细致地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但是从本科教育应用型的角度看,大多数学生均是要从事实际工作的。随着金融业的复杂性提高,企业的规模扩大,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分析技术,才能胜任金融业的工作。而在传统的金融教学模式中,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足,缺乏系统性;
同时,强调技术能力培养并不是否定掌握基本的经济和宏观金融理论,而是要根据本科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概念体系,并通过技术手段,加强对理论的应用能力。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职业能力的定位应结合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定位于培养和训练满足金融行业中低级岗位要求的技术和能力。

3职业能力培养与传统本科教育:拓展与融合

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职业能力培养与传统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教学模式创新的关键。

首先,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对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意义。在传统的金融学和经济学理论授课中,由于缺乏技术工具和实践环节,课程往往成为概念的堆积,理论的海洋。大多数学生无法从感性上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盲目地记忆和背诵,最终都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的过程周而复始,使读书成为考试游戏。表面看来学生的学业并不重,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理论授课并不需要投入太多精力,在考试前集中突击就能够通过考试。实际的后果呢?即便是考试通过的学生也只是当时对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记忆,考试过后很容易就忘记,而且由于没有“动手做”的认知过程,学生对所学过的课程还是一片茫然。加强职业能力培养,既增强了学科的科学性和完整性,也提高了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受到扎实的基本技能训练;
同时,加强技术能力培养也有助于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加强学生的压力和动力,以适应金融行业的特殊要求,增强学生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其次,加强职业能力培养,并不是忽视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忽视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不是降低对理论知识掌握的考核要求,而是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性课程的教学效率,增强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以职业能力训练加强对理论性课程的理解,并为具有理论研究兴趣的同学提供技术支持。依此目标而设立的教学模式对从事理论性课程教学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课程的理论框架,而且要掌握实践工作中用到的技术工具和相关的分析手段。这样就形成了对教师工作的压力和动力,从而促进教师教学和研究水平的提高。在本科阶段,在掌握基本的专业基础理论外,将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兼顾沟通能力的培养,其培养目标就是能适应社会需要,具有金融行业工作基本技术能力的人才。当前,需重点研究的问题有:加强本科生理论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
如何在理论教育基础上融合职业能力培养;
制定新增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

4现阶段教学模式选择

由于硬件设施条件的限制,很多教学模式只能是纸上谈兵,在实践中无法应用。依照以上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传统的讲授、练习、反馈模式无法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根据现阶段已经具备的条件,在以下方面需要适当改进和创新。

4.1案例教学应渗透到各门专业课

教学环节中使用案例分析,能够在理论与实践中构筑起畅通的桥梁,能够使学生直观、快速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有些教师认为某些课程理论性很强,无法使用案例教学。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理论终究要走向实践,尤其是本科教育,应该有很强的实践性。当然要注意选定的案例要随金融形势的变化而有所不同,而且要与课程内容紧密联系,并且是当时社会舆论关注的热点,这样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4.2增加实验学时和实习环节

〖JP+1实验是学生“动手做”的教学环节,比起理论授课,学生更希望能亲自体会,亲自感受。增加实验不仅是增加实验课时,而是要从更广的、更高的角度设计实验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在有限的实验课上体会更多的理论知识的应用。实习是实验的拓展,相当于在更开放的实验室里“动手做”。本科生的实习更重要的是在专业实践的同时进行社会实践,为将来走入社会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4.3多种教学方式交叉运用

传统的集中理论授课方式在本科教学中仍然是主流,但是这种单一的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参与热情,以被动的心态来学习。所以其他教学方式的运用可以打破单调的灌输式教学,比如独立学习,在校经验学习,同学互教,专题讨论等。

参考文献:

[1]唐瑜冲,罗孝玲,张黄.行为金融学理论研究述评[J].中国市场,2008(13).

[2]牛正,吕少杰.经济学方法论和金融学方法论[J].中国市场,2010(28).

[3]卢颖,赵冰梅.对行为金融学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6(48).

[4]杨雪.高职院校金融专业礼仪教学模式初探[J].中国市场,2011(52).

[5]杨雪莱.在金融理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市场,2008(35).

[6]伍孟林.地方应用型高校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时代金融,201129.

[7]李杰.金融学本科专业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104.

金融学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
金融学;
建设

新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改革出现了新的高潮。从总体上看,呈现出高等教育结构的多样化、高等教育课程的综合化、高等教育的研学产一体化、高等教育协作的国际化和高等教育宗旨的终生化等改革态势。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主旋律是充分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12年以来“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在全球迅速兴起,以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创办的非营利在线教育平台edX为代表,“大众开放在线课程(简称MOOC)”的兴起形成了对传统高等教育的深刻变革之势,也使我国以大规模在线教育所引发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着新的挑战,教育部在此背景下提出的建设国家精品开放课程的实施意见与办法极为适时和必要。通过网络传播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普及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为目的,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规律,展示教师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并服务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开放性课程。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教学团队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为平台,努力探索如何转变教学理念以全面提升在校大学生的专业文化素养, 如何顺应当下主流的国际开放教育形式并综合现代教育和我国传统教育的优点,如何适应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要求,在资源共享课建设上有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金融学”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理念

我们在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中深切体会到,首要和重要的是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因为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也是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信念与指导思想。

教学理念转变的核心是从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确立“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并贯穿在课程建设的全过程。为此,在课程建设上需要进行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改革,我们体会以下五个方面非常关键:第一,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在教学设计上从以教师为主体重点研究教什么、怎么教,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深入研究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第二,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将重点从“教知识”为主转向“培养能力、提升素质”为主,在传承的基础上鼓励探索和创新。第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定位从主角转为配角,从单一的课堂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全过程的导学者和助学者。第四,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教学方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转向以学生自学和主动学习为主的导学式、互动式、案例式、提问式、研讨式等课内外教学一体化模式。第五,教学质量的检验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以考试结果的评价为主向学习全过程与多项考核综合评价相结合转变。

二、“金融学”资源共享课程的设计与建设

科学的设计是建设好资源共享课程的基本保证,而设计的思路和依据极为重要。我们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金融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立体化的综合设计与建设:

(1)基于“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教学理念的设计。为了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强化课前、课中和课后的不同环节,满足学生预习、学习、复习、自习等不同需要,我们对课程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凝练出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要点、教学日历、教学要求等教学设计的方案,除了为教师提供教学示例、教学视频、教学课件等资源外,着力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资源,包括课程学习指南、学习要点提示和学习重点难点提示,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的范围和深度。

(2)基于自主学习与将知识传承融入能力培养的设计。为了将教学理念的转变落到实处,我们在课程建设的设计时紧紧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力图将知识传承融入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之中。具体做法一是通过提供可阅读的大容量扩充性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二是通过提供常见问题、热点讨论、课程论文培养质疑、探究、求解能力;
三是通过提供数据库、文献目录、媒体素材练习捕捉、甄别、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是通过提供难题释疑、案例分析、例题解析训练运用原理和使用方法的能力;
五是通过师生讨论、辩论和作业增强独立思考和辨别真伪的能力;
六是通过组织和实录学习小组活动培养合作共事、协调、亲和能力;
七是通过实录课堂发言和课堂讨论、辩论训练学生反映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可以获得作业分、讨论分、参与分、提问分、质疑分、探索分、学风分等等学习过程的评价分,分值占期末考试的60%左右,尽量使考核面能够覆盖学习的全过程,有利于引导并鼓励学生注重对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综合能力的提升。

(3)基于课程性质与教学定位的设计。我们教学团队开设的“金融学”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金融学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由于后续的专业课程都会涉及本课程中的若干原理,而本课程的主要部分在后续的教学方案中都设置了更加细化和专业性、技术性更强的专业课,因此,作为专业统帅性课程,其教学定位既不能越俎代庖,又不能支离破碎,需要为学生把握整个金融学科体系提供一个相对系统的理论框架。为此,本课程建设的设计有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基础性,以系统阐释金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关系为基调,采用宽口径金融的研究范畴,涵盖了货币与汇率、信用与利率、金融资产与价格、金融市场与交易、金融机构与业务运作、金融总量与均衡、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金融活动的集合,为全面学习和了解金融专业奠定理论基础。二是突出原理性,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凝练古今中外金融理论的合理内核与金融运行发展的客观规律,兼容并蓄,将国内外学者在金融学方面已经取得的基本共识在抽象成便于学生把握的若干基本原理,注重培养学生对金融学基本原理、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以及文理交融的思维方式。三是突出引领性,注意增强各模块和个单元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在讲解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时,注意说明各部分的相对地位、彼此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关联路径。在每一部分的讨论中,都注意将相关部分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金融学专业后续课程的教学搭建一个有机的整体性框架,为学生提供一份了解金融学各有机部分间主要联系线索的“导游图”。

(4)基于课程逻辑框架和内在联系的设计。为了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本课程的编排设计是以纵向的模块单元与横向的资源库排列为组合。纵向的模块切分与单元内容的安排完全遵循课程的逻辑来展开。“金融学”的内在逻辑是:以开放经济为环境,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
以货币、信用及其价格等基本要素为基础,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以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为载体,阐释金融运作的基本原理;
以利率为联结微观金融与宏观金融的纽带,说明其作用机理;
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讨论宏观金融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以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研究金融发展的稳健与效率问题。按照这个逻辑,全课程分为6个模块,共20个单元。第一模块是导论,强调金融必须以实体经济运作为基础,从各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中引出金融的供求,阐释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基本原理。第二模块是基本范畴,分别以货币、汇率、信用、利率、金融资产及其价格等5个单元来讨论金融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要素,阐明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第三、第四模块是以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为载体,分别用8个单元来阐释各类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和运作的基本原理。第五模块是以金融总量与结构均衡为目标,用3个单元来阐明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供求均衡与失衡纠正等宏观金融原理。第六模块是以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监管为保证,分3个单元研究货币政策的调控、金融监管的实施和金融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在上述纵向的六大模块20个单元中,每个单元都为学生自主学习相应地匹配了横向的10个资源库。

(5)基于“历史与逻辑线索相结合”学习方法的设计。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社会科学的研究式学习方法,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历史和逻辑的线索阐述金融学的基本原理、知识和运行规律,立足中国现实,探讨中国金融的实践进展和研究成果,为学习者展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金融学全景画面。课程教学的每一模块、每一单元都注意采用视频资料、图片、经典文献数据等展示中外金融发展历史演变的素材,在授课视频、教材、课件等课内基本资源中,着力为学生讲解历史演变的内在逻辑,从中揭示金融的基本原理,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逻辑思路,体悟金融发展的规律,理解现实生活中金融活动的渊源与轨迹。

(6)基于现代知识传播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方式要求的设计。为有利于学生导学和助学,我们开发和集成了10个供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库:教学视频库、教学课件库、名词术语库、公式例题库、难题释疑库、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关数据库、学生作品库、自测习题库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开拓视野、培养能力和提升素质提供优质便利的教学资源。

(7)基于“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的设计。为了突破时空限制,扩充教学容量,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集成和梳理,实现了有形课堂与课堂视频、网络视频、课程网站等无形课堂相结合;
课内教学与课外辅导相结合,即:课堂教学基本资源与课外学习辅导活动纪实(选题、演讲、讨论、论文)相结合;
教师主讲视频与学生演讲视频、课堂讨论视频等师生研讨相结合;
精读指定主教材与泛读扩充性的经典文献、扩充性读物、参考文献目录库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现实媒体素材、数据库、例题库、教学案例库等实践教学相结合。突破了课内学时和课堂教学的局限,构建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多维—立体—交互”式教学平台,开创了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课全新的教学模式。

三、资源共享课程的使用与完善

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的工作才刚刚开始。“金融学”课程目前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还有许多问题尚需研究解决。例如,如何将课堂教学和课下自主学习能够互动衔接?如何建立起切实可行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动态更新机制?能否探索多校协同建设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路径?怎样处理好全国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各校特色办学的关系?怎样将网络资源共享课程的内容与文字教材相配合?等等,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探讨解决。比如目前,我们正在探讨如何将文字教材的修改与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有机联系起来,具体设想是把原来的导读与资源课的单元教学要求、学习目标、学习指南相联结,把延伸阅读与资源课的文献资料库、文献目录库相联结,把专栏看板与媒体素材库、文献资料库相联结,把图表与相关数据库对应链接起来,把重要术语与名词术语库链接起来,把复习思考题与问题释疑库、自测习题库链接起来,同时将重要问题或需用资源课的节点用注释的方式插入二维码进行检索。力图实现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平稳转换,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在有形的教材与课堂和无形的网络与资源之间自由漫游。

推荐访问:金融学 论文 教育 金融学教育论文【五篇】 金融学教育论文(精选5篇) 金融学课程论文3000字范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