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中小学感恩教育【五篇】

中小学感恩教育【五篇】

时间:2023-06-23 14:10:05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第1篇关键词小学生思想教育感恩教育要成才,先成人。小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一直是小学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感恩教育作为小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与。一个孩子从降生到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感恩教育【五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感恩教育【五篇】

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小学生 思想教育 感恩教育

要成才,先成人。小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一直是小学生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感恩教育作为小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与。一个孩子从降生到长大成人,无时无刻不接受着来自家庭、社会、自然的关怀,每个孩子都应该学会感恩。

一、 感恩教育的内涵

要了解感恩教育,首先要明白何谓感恩,所谓感恩,就是指人队自然、社会以及他人向自己提供恩惠的由衷认可,甚至以真诚之心去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的一种认识。

而感恩教育,则是指教育者遵循教育和道德规律,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让受教育形成感恩意识,对恩惠施与者识恩、报恩甚至图报的一种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更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二、小学生思想教育的现状

(一)不良社会风气导致道德缺失

虽然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过上了优渥的生活,但是这也导致人的精神倾向物质化。许多孩子从小娇生惯养,缺乏对现实的充分认识,对父母的辛劳熟视无睹,转而攀比奢华的生活,在吃穿用度上一味跟风效仿,追慕虚荣,对父母缺乏体贴,以个人为中心,没有奉献精神。网络文化泛滥,幼小的心灵被各种不良思想充斥,网络为新一代灌输的知识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这些不良的社会风气都很容易造成小学生的道德缺失。

(二)父母在教育中缺席

父母是孩子最早的老师,道德培养尤其是感恩教育,最离不开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熏陶。然而,很多家长却恰恰忘记了这一点,很多家长缺乏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有的意识和责任心,有些家长顽固的奉行“唯成绩论”,只要孩子成绩好,品德好坏都不那么在乎了,无休止的娇惯孩子,久而久之导致孩子缺乏道德教育这一重要一环,过度的溺爱渐渐养成孩子偏激的性格,做任何事都是“任我行”,不会体谅父母、感恩父母,要知道,父母可是孩子最该感恩的人,如果连父母都无法感恩,那么对社会、对自然的感恩精神便无从谈起。

(三)学校教育缺乏引导力

当心的学校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与学生的道德教育相比,更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学生能否获得一个较好的成绩,成为衡量“好学生,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校这种应试教育思想,直接给学生产生了误导,很多学生只知道一味的学习,一旦获得了好的成绩,也没有感恩意识,一味夸大自己的功劳,不会存有对父母、市长的一丝感激之情。学校应该反思这种教育方式,知识和品德孰轻孰重,不能存在偏颇,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思想,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恩。

三、如何开展小学生的感恩教育

(一)用案例启迪学生的感恩意识

这里的案例可以是短小精悍而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要表现出感恩的哲理,让学生们意识到感恩的意义,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如农夫与蛇、东郭先生与狼、农夫与狼等故事。之所以选择讲案例讲故事的方式去教育学生,主要是因为故事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通过听故事可以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打破对学习的排斥,获得对感恩的共鸣。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循善诱,启迪学生多思考,发表感悟。用情境熏陶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形成感恩精神。

(二)情境教学激发学生感恩意识

通过一些围绕感恩主题设计的情境,要求学生在情境中自由表现自我。这种情境要接近日常生活,结合生活中的要素,要有较强的人际互动性,让学生在情境演练中表现出自己的感恩情怀。

注意,为了提高情境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设计情境时应该依据感恩精神包含的要素,适当分类,比如说感恩包含体谅、感谢、报恩等几个方面,那就应该分成三种情境分别作重点训练。

(三)实践锻炼强化感恩行为

感恩教育必须付诸实践,哪怕从一些小事做起,也应该如此。比如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虽然事情也许微不足道,但却是不计回报的感恩行为。感恩教育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针对特定的对象进行特定的感恩活动,比如母亲节送花;
也可以是学习一首感恩歌曲,制造一张简单的感恩图片,强化自己的感恩意识。

(四)家长要发挥好作用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好学校的活动。感恩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也是家长的责任,感恩行为不仅应只在学校里,还应该在家庭里。教师的言传身教固然能对学生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但家长的一言一行亦是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因素。

(五) 营造感恩氛围

一种文化或者精神气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氛围,良好的氛围可以让人更好的获得其中的知识,感恩教育同样需要一定的环境,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环境,这些环境必须要为感恩教育营造出一片天地,供受教育者去感悟、学习。

(六)了解教育对象的特点

感恩教育也要因人而异,不能一味的灌输感恩思想,教师应该去尽量了解每个学生的内心想法,根据其性格、对感恩的认识,采取不同的方法实施感恩教育。教师也要主要导学生的年龄、身心状况,不能一味强求学生。在进行感恩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理服人,以情动人,让学生明白感恩教育的意义,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切实提高感恩教育的效果性。

参考文献:

[1]薄伟英 点燃感恩的火焰——新时期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2]张爱国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新课程(教研版)2010(12)

[3]爱丽 手[J]-少年文艺(阅读前线)2011(1)

[4]课题组 "地震遗产挖掘、赈灾经验总结"子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对灾区学校感恩教育的思考[J]-教育科学论坛2010(2)

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品想品德 ;
感恩教育;

必要性

How to infiltrate the Thanksgiving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Li Rui

【Abstract】Primary school stage is the stage of education starting life, some behavior is then developed, which affects the life of a child. Learn Thanksgiving, learn to know, to understand the ex-rearing parents, teachers teach grace, the help of friends of grace. Let the students learn to be grateful, to make them look at each and every life vision of equality, respect for each ordinary ordinary labor, but also greater respect for themselves.

【Key words】Products wanted to morality;

Thanksgiving education;

necessity

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宗旨是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引导,发展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那么,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如何渗透感恩教育呢?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从教学内容入手,激发感恩之心

教师要在这门课程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用耳朵去倾听,用眼睛去观察,开动脑筋去思考,敞开心灵去感受,迈开双脚去实践。当学生在对生活的世界进行观察、探索、思考时,教师要耐心地等待着学生的成长;
在学生需要帮助时,教师要伸出援助的双手;
在学生有了惊喜的发现体会时,教师要给予欣慰的微笑和积极的鼓励。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教师要利用导语引导学生去想自己的家乡究竟是什么样子?家乡有哪些独特的环境和风土人情?让学生去感受家乡的乡音、乡情和独特的家乡文化,去探究和了解自己的家乡。然后转向让学生知道是家乡的父母、乡亲、水土养育了自己。所以,要热爱自己的家乡。要学会去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家乡。然而,当代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小公主、小皇帝,只懂得享受,不懂得付出,对别人的关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不懂得感激。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父母的爱不领情,不道谢;
对教师的付出,也认为是天经地义,情感淡漠;
对同学的帮助,往往是理所应当,习以为常,从而形成了凡事以自我为中心,任性、自私、懒惰、不懂得关心别人、社会责任感差等性格弱点。针对这些,小学思想品德课内涵极其丰厚,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挖掘课本内涵,积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从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边的活动等方面去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
父母茹苦含辛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
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

二、从组织讨论、收集资料入手 ,激发感恩之心

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收集资料是教育学生感恩最好的方法之二。引导学生发言,使学生明白感知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
感知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在祖国和人民的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通过学生说、听、评、议,使他们明白了谁是他们最可爱的人,他们应该去感谢谁,从而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从实践活动入手,激发感恩之心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生灵的和谐相处;
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和不同阶层的人相处,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要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了我们。我通过让学生去春游、拍照、采访等活动,感受家乡的美景,积极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报恩,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将感恩之行落实在日常行为之中。先让学生人人动手设计、办班刊,举办例如“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等活动。并表演自己的做法,使学生在体验中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生活之源。

感恩教育是一种情感活动,实施感恩教育要做到以情动情,以情感人,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

例如,我结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吃穿从哪里来》课文内容,开展了“感谢妈妈”的主题活动。活动中,孩子给妈妈的一句关心体贴的问候,一杯饱含真情的热茶,一张感人至深的贺卡,无不演绎着人间亲情的温暖。学做父母,体验辛劳。通过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四、谈谈感恩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做好榜样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言行一致的道德形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理解道德观念的实证,使学生可以具体形象地理解道德观念的含义,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模仿的范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学习模仿教师的道德行为,以形成自己的道德行为习惯。对学生来说,“感恩”意识的形成,不可能仅仅从书本上学到,而须从周围的环境去耳濡目染,去感受效仿。因此,在平日的学校生活中,教师不仅要充当教育者的角色,还首先应该是常怀感恩之心的人,是懂得感恩、懂得报恩的人。

2、利用各种场合与时机让学生表达感恩之情

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第3篇

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感恩教育是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的教学内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掘教科书、课外读物等中的感恩教育的教学资源,通过读、写、演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结合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感恩教育的一些看法和做法与大家交流。

1 感恩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1.1 自然之恩。大自然不仅保证了我们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哺育我们的精神。如,《只有一个地球》告诉我们生我养我人类的是地球母亲;
《黄河魂》能让我们心潮澎湃,壮怀激烈,《桂林山水》《秋天的雨》能让我们心灵小憩。

1.2 父母之恩。“哀哀父母,生我够劳”,天大地大不如父母之恩大。有《慈母情深》中为儿女辛苦劳作又无怨无悔的母亲;
有《怀念母亲》中作者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有《钓鱼的启示》中给儿子道德力量的父亲;
有感天动地的《地震中的父与子》等。

1.3 祖国之恩。祖国不仅是疆土,还有文化和她的万千子女。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国的地大物博,更要从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国的博大精深、丰富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祖国危难时刻为祖国而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赵州桥》、《颐和园》等课文能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
《十六年前的回忆》、《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能让我们感知英烈们的爱国之心、民族之义;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课文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1.4 社会之恩。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爱社会、爱人类的社会人,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画杨桃》等课文感受师恩,从《她是我的朋友》等课文感受友恩,从《尊严》等课文感受陌生人之恩。

2 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2.1 感恩首先要“珍惜生命”。

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父母含辛茹苦养育我们,祖国和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阳光、土壤,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包括交通违章、吸毒、艾滋病,还有各种犯罪。

2.2 感恩就要勇于承担责任。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感恩教育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就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
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作贡献。

2.3 感恩就要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
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不同文化背景等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和谐。

3 感恩教育的策略与方法

3.1 从信息筛选中“知恩”。感恩的前提是知恩。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说明文,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事物的主要特点,从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

3.2 在情感体验中“感恩”。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只有通过情感体验,才能让学生对感恩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在初读、熟读课文、达到知恩的目标后,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可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如《小抄写员》,要反复朗读有关叙利奥的心理描写的语段,体会叙利奥对父母的感恩之心和对家庭的责任感;
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朗读中深入意境,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如《桂林山水》,要抓住描写山、水的语段反复朗读,体会大自然的神奇,愉悦自己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

如《索溪峪的野》对索溪峪的描写,通过想象深入意境,能更加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
如《狼牙山五壮士》,通过想象五壮士英勇歼敌的情景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更加深刻,能够激起我们抵御侵略的万丈豪情。

3、在思维中体验

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小学德育;
感恩教育

感恩指有感于获得的帮助与关爱并乐于回馈的倾向。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处世哲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更是一个人基本的道德修养。不懂知恩图报之人会被群体所谴责与排斥,而感恩之心的匮乏必将导致人情疏离、社会冷漠。鉴于此,人人都应学会感恩,甘于回报和奉献,并乐于收获感恩,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和谐社会氛围,并成就个人的品格升华。所谓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绪的感化与理性的教化,传递知恩的认同感与报恩的责任感,营造相互关爱与尊重的氛围,最终达成人格健全、价值观完善与精神升华的一种主题教育。当前,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与普遍存在的过分包揽与溺爱的养育模式,致使不少孩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定式,不仅过度依赖别人的扶助与照顾,还将获得的一切视为理所当然,知足、回报与付出的意识严重缺失。这是道德的失落,更是教育的缺位。学校有责任通过教育培养学生互敬互爱的意识与个人责任感,帮助其构建健康的人格与良好的品德。因此,在当前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呼唤下,在小学教育中推行感恩教育犹为迫切。

一、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基础地位与重要价值

德育即是对学生进行的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其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与基本品德,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及素质养成具有深远意义。社会人才评判标准的转变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教育从以往偏重智育的模式逐渐向全面素质教育的方向修正,并开始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随着德育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教育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应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孝敬感恩、团结友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感恩教育与德育具有价值理念上的深度契合,应是当前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版块。

(一)感恩教育与责任感培养

感恩是一种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懂得感恩是回报与付出的前提,怀有感恩之心才会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奉献他人,进而学会对自己负责。在此意义上,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路径。开展感恩教育可引导学生更加体谅父母师长的艰辛,体会自身肩负的期望和收获的关爱,从而更加具有个人和社会责任感。而责任感属于社会道德心理的范畴,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其形成和增强主要依靠道德教育。因此,在个人道德养成的重要阶段,小学德育中的责任感教育和感恩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

(二)感恩教育与人格塑造

感恩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当前,许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存在方向性误区,过多地包办和过分呵护让孩子丧失了自立自强的空间。没有经历人生的挫折、体味生活的不易,导致孩子只能接受正面教育,欠缺处理负面信息的能力,进而无法成功应对之后的社会历练与人际交往。感恩教育的路径之一就是引导孩子学会正视负面情境,从而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并对给予自己帮助与关爱的他人与社会心存尊敬与感激,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良好的性格。随着小学德育工作中人格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感恩教育的开展将与之起到互促互进的作用。

(三)感恩教育与生命教育

长期以来对生命教育的忽视,导致学生对生命和死亡缺乏最基本的认识和思考。现实的教训告诫我们,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善待人生,建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已成为当前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开展生命教育,首先要引导学生意识到珍视生命的重要性,然后结合感恩教育,通过感识父母给予生命之恩,感激社会呵护生命之恩,可使孩子更易了解生命的内涵,领悟生命的宝贵。同时,感恩教育能帮助学生学会互敬互爱、和谐共存,而正确的生命观念只有在相互关爱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形成。因此,感恩教育为生命教育的开展提供了必要前提,而生命教育的结果也会最终转化为对生命和生活的感恩,从而实现感恩教育的深化。

二、在小学德育中实践感恩教育的系统构想

(一)感恩氛围的营造:识恩

当前,感恩意识的缺失现象比较普遍,其根源十分复杂,涉及到文化、舆论、经济等诸多因素。就青少年而言,家庭教育失范与学校教育缺位是感恩意识欠缺的重要成因。学校往往把工作重心置于应试教育和教学评估上,在德育方面存在长期的形式主义倾向。即便德育工作已被提上小学教改的重要日程,传统教师本位的教学模式仍然阻碍着德育工作的开展与深化。灌输式、注入式的道德规范传授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观意愿与能动性,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感恩之心乃有感而发,感性的教育方法自然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渠道。为充分达成情感认同,首先需要营造感恩的情感氛围,将感恩的理念渗入到学校生活的各个方面,拒绝感恩教育的模式化与碎片化。学校可因地制宜地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巧妙穿插各种教育素材,通过将感恩典故编入课外读本、制作名人轶事的宣传画报、在集体活动上做主题发言等途径,使学生对感恩有初步认识,为感恩教育的进一步开展奠定理论基础。

(二)感恩层次的深入:感恩

在具备感恩氛围的前提后,学校可全面推进感恩教育活动。主要途径为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各种课外主题活动,如班会、阅读会等。在教师主持下引导学生进行小规模交流,讲述身边所见所闻,总结感悟。教师可有针对地对不同年龄段、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的孩子进行特色化指导,达到个别点拨、普遍提高。在此需注意寓教于乐,不可功利性实施,更不能强制性传授,谨防学生产生抵触厌烦的情绪。同时,学校也应适时进一步提高整个感恩氛围的水平,通过举办写作竞赛、朗诵比赛、感恩节活动、电影展播等形式,在激励学生积极争取荣誉、表现自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的感恩意识。

(三)感恩价值的升华:施恩

从感恩到施恩的转变是通过强化感恩实践达到感恩教育最终价值目标的过程,也是整个感恩教育关键环节。在学生已具备基本的感恩意识和一定的情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开展施恩活动,以活动促进认识,以行为促成习惯。学校可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向社会施恩的公益活动,如服务社区、帮助养老院孤老、向灾区捐赠等。此外,学校还应鼓励学生在小范围内进行力所能及的感恩活动,如向父母、老师、长辈等进行情感表达和行为表示。对此,学校可进一步制定认定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充分给予学生肯定和表扬,从而促成学生自觉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养成。为了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落实感恩教育,学校也可将评定结果计入学生成绩和档案,将其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考评依据。感恩教育所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与价值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更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作为一个系统性工程,感恩教育需要社会、学校与家庭的长期协同合作,而小学教育对于学生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形成与健康全面人格的建立起着基础性的决定作用。因此,感恩教育是当前小学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必须切实落实,有效开展,以感恩教育带动德育,以德育促进感恩教育,从而实现教学工作与学生个人发展的共进共赢。

参考文献:

[1]李杰臣.实施感恩教育,突出实践体验[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4(S1):92.

[2]陈永菊.德育更应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7):116.

[3]严瑾,武立华.生命教育:品德课堂的价值追求[J].江苏教育研究,2013(34):59-61.

中小学感恩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 语文阅读教学 感恩教育

语文课作为小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目标中非常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许多阅读材料都能对感恩教育进行培养。

一、感恩在现代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内容分析

感恩的心是人类有史以来拥有的一种情怀也是一种美好品德的体现。小学阶段是学生情感世界和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培养时期。所以说小学的语文课本中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很重要。感恩教育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责任。感恩教育是一种理念,使受教育者懂得去施恩和报恩。在现代的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通过情理结合的方法把小学生的感恩品质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进度。

首先就是要懂得知恩,一个人对待一种事物的看法决定了这个人在今后的生活中怎么的反应这个事件。知恩,是一个人学会感恩的前提条件,没有知恩就没有感恩。教师在语文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去捕捉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得到恩惠的反应。启发学生从受恩中去感恩施恩。

其次就是谢恩。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要及时的进行自我内心感恩的表达,即谢意的表达。人对于接受善意的赞扬和谢意是有一种内心成就感存在的。这种成就感致使自己再去做相同的好事。

最后,要让学生学会报恩,做到别人帮助我,我也会帮助别人。爱是相互存在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

二、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对感恩教育的实施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要做好榜样的带头作用。树立自身的感恩形象。教师为学生树立感恩父母的道德榜样做到言传身教。要从尊敬长辈做起,做父母的好儿女。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的是科学文化知识还是学生各种行为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发展,尤其是小学的教育阶段。小学的语文研究多是从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进行课文布置。因此教师要时刻的注意对学生感恩情怀的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相关知识内容掌握的同时,不断的进行感恩教育的宣传。

其次,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是要学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和集体生活中学会知恩感恩。那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把感恩的教育当成一种现代教育的理念,语文阅读课上涉及到感恩的部分,教师要重点强调。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材料《三个儿子》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课文中的老爷爷只看到了自己的一个儿子?”教师让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通过讨论得到这样的答案:“因为老爷爷的三个儿子中第三个儿子的行为最真诚,最孝顺,所以老爷爷认为第三个儿子最为孝顺。”通过这篇文章的讲解,教师在结合课文的内容同时给学生提出相关课外作业。一是让学生能够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二是让学生结合文中学到的优美语言来对父母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种作业方式不仅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复习相关阅读教学内容,还能把感恩的体会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示出来。并不断地强化感恩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阅读教材中有许多丰富的“感恩素材”。有的文章能够体现出父母之恩,有的文章能够体现出社会之恩,有的文章则能体现出祖国之恩。教师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培养学生具有全方位的感恩意识,而不是局限学生只具备对父母的感恩,缺乏对社会的感恩。比如,教师在进行阅读材料《可贵的沉默》的讲解时,在教授文章的同时要教育学生能够接受父母给予孩子的爱,而且还要学会关心父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对父母报恩。又如,在《一面五星红旗》这篇阅读材料中,教师要对文章中体现出来的爱国精神进行烘托,教师要注重将此爱国精神贯穿到整个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阅读学习的同时深入领会对祖国的感恩情怀。

再次,小学语文教师与家长的配合利用阅读材料中的故事进行感恩的教育。教师要把感恩思想在学校的教育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其中讲故事是一个很好的培养方法,学生愿意接受,并且能够从中自己总结出故事要传播的思想内容。还慢慢提升了学生的总结能力。家庭教育是学生身心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对家长进行教育的传播,把家庭的感恩教育同语文课堂相结合从而更加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

总之,感恩教育在小学阶段尤其重要,涉及到学生以后的成长和道德观念的形成。感恩是一种人生态度,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由于现代的小学生都是在蜜罐中长大的一代,平时家庭的宠爱淡化了学生感恩意识的形成,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参与到学生道德建设,感恩情怀的建设当中。它对语文课特别是语文阅读课来说任重而道远。教师要重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中的文章内容,对于感恩教育相关内容要加大重视,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深入领会到如何感恩,怎样感恩。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成为感恩教育渗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陶志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J].科技视界,2012,(06).

[2]尚艳霞.尝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感恩的心[J].湘潮,2013,(01).

[3]何蓉.语文教学中怎样渗透感恩教育[J].学周刊,2015,(06).

推荐访问:中小学 感恩 教育 中小学感恩教育【五篇】 中小学感恩教育(精选5篇) 中小学生感恩教育内容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