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17篇)

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17篇)

时间:2022-11-20 17:4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17篇)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雷雨》人物形象中的人格教育意义  高尔基提出:文学是人学。这个“人”并不是指整个人类的“人”,而是具体的、个别的人。这些人物具有典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17篇),供大家参考。

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17篇)

篇一: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雷雨》人物形象中的人格教育意义

  高尔基提出:文学是人学。这个“人”并不是指整个人类的“人”,而是具体的、个别的人。这些人物具有典型性,在他们的周围集结着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概括出那一时代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既然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的性格世界就不可能仅仅是某种单一的社会内容的反映。正如社会是充满矛盾的,人的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1}。曹禺在创作《雷雨》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次修改剧本。他说:“《雷雨》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真实的影子,但又不是一个人,而是集中了很多人物的特点,再加以我的创造。”{2}正是因为每个人物在生活中都有真实的影子,所以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文试以周萍与周朴园为个例,分析人格的复杂性与悲剧性,以寻求其对当今人格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人格面具下人的生存

  心理学家荣格把人格面具描述為:“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3}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人格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为个体自身具有局限性,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对于周朴园与周萍这样的上层社会人物,人格面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由于他们过分热衷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其婚姻家庭、工作、人际关系都受到影响,从而引发了个体的心理问题。

  (一)面具下的人格膨胀——周朴园

  周朴园出生于地主家庭,虽然他曾留学德国,但他始终摆脱不了家族的“教养”。因为家族的遗传和后天残酷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自觉地戴上人格面具——道德君子。他忘记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塑造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为了教育出健全、不让他人说一点闲话的子弟。对于他来说,每时每刻都要戴上人格面具,其外在个性与真实个性相去甚远,最终导致人格的过度膨胀,不仅造成个体的悲剧,还给周围人带来精神灾难。

  家庭里,周朴园扮演着好儿子的角色。他同祖辈的周家人一样,外面假装一副道德面孔,背地里却做过许多可怕的事情,并移祸在他人身上。在这样唯利是图的家庭里,祖辈绝不允许继承者任意妄为,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驯服有逆反心理的人。当个人生存与家庭生存联系在一起时,周朴园选择牺牲侍萍,做一个“好儿子”。周朴园还扮演着“好父亲”“好丈夫”的角色,做事专制果断。他无法得到一段美满的姻缘,宁愿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积累财富中。他把记忆封存在侍萍的“遗物”中,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只为了让自己的看着舒服。当他成为一家之主后,认识到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下,人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他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关乎整个家族的发展。他先后娶了两任妻子,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富家小姐抑郁而死,蘩漪也被他压抑出一副病态。他与孩子之间仅仅是血缘的维系,父子间的交谈也不忘伪饰自己的道德。他对家人的要求是绝对服从,不服从的人都被判定为有病,逼蘩漪吃药也只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服从的榜样。

  事业上,周朴园戴着慈善家这张面具,背地里做出许多见不得人的事。为了发财,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他叫警察开枪打死三十名工人;为了让工人复工,他收买工人代表。这些由鲁大海列出的罪状仅仅是周朴园所做的一部分坏事。

  人际交往上,他自认为是体面人,却做出许多不体面的事。他与侍萍的矛盾冲突是最根本的冲突。多年以来,连他自己都相信对侍萍还有感情,留那些“遗物”陪着他,保留原有侍萍“关窗”的习惯,甚至准备住在存放旧物的屋子里。在这个家里因为他的专制与冷漠,他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拿起照片,回忆往事。可戏剧性的是当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却不认识。与侍萍相认是他的精神灾难,他更多的是怕自己的面具被撕下,怕世人看到那丑恶的一面。在商场的摸爬滚打中,他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习惯了用钱解决来问题,在他的思维里没有可信的人,所有人都是恶的,他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他与

  鲁大海的冲突体现了他的冷漠无情,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并没有手下留情,一心为自己的利益,把鲁大海逼上了绝路。他身上所体现的决绝正是人格面具膨胀的结果,为了维护家庭的体面,他可以六亲不认,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

  面具下的人格膨胀给周朴园带来的不仅是孤独感,更多的是悲剧感。他宁愿在深夜缅怀照片里的侍萍,也不与其相认,将自己封闭,精神上饱受折磨。他不放过自己,苦行僧似的工作只是为了排解孤独感,但其专制与一意孤行必然走向悲剧。最后当蘩漪让周萍去给侍萍这个“妈”叩头时,周朴园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揭露了事情的真相,这个情节具有戏剧性,推动整个戏剧走向高潮。结尾处也告诉读者,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死亡、疯癫、痴呆,而是痛苦地活着。

  (二)面具下的多重人格——周萍

  荣格在谈到人格面具时解释道,个体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成熟,必须拥有一个灵活多变,富于弹性的人格面具,这样它才能与自我保持一个和谐的关系,太过虚假,或者太过僵硬的人格面具可能会产生易怒暴躁,或者抑郁低迷等心理疾病。{4}正如作者曹禺所说,周萍是最难演,且最不易博得同情,性格很复杂的人。对待这样的人物,不能只观察表象,简单地同情他“不得已的苦衷”;也不能只窥探其心理,一味地责骂他,而是要将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从他的生存环境、与周围人的关系,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等方面,研读其在人格面具的影响下产生的多重人格。

  周萍是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人物。他骨子里透着自卑,怕人窥探出他的无能;胆小怕事、怯懦是他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时常展现在他灰暗的眼神里;遇事爱逃避,内心总是充满悔恨。但对于一个受过“五四精神”影响的年轻人,他有一股蛮劲,敢于抗争,不屈服,在生活的巨大旋涡里不停地挣扎,寻找出路;他向往自由,为了逃脱那噩梦似的地方,与心爱的人相守,愿意放弃一切。多种人格交织共存于一个人体内,使他无法认清自己的真实面目,没有张弛有度地控制好人格面具,长时间陷入矛盾紧张的生活状态,注定是悲剧人生。

  周萍,一个长期被寄养在家乡的大少爷,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其家庭教育是缺失的,这使他从小就有很深的自卑情结。母亲对于他来说,仅仅是照片里没有任何感情的被符号化的形象;父亲虽然给予他物质生活保障,但对他是极其不关注的。作者曹禺在周萍出场时写道:“他约莫有二十**,颜色苍白,躯干比他弟弟略微长些。”{5}这句话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一方面,二十**岁正值壮年,应该是有生气的,他却显得苍白;另一方面,他比弟弟年长十来岁,体格却相差不大,可见其属于晚熟。在心理学上,晚熟的男生外貌身形瘦小,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更易产生自卑的性格。再加上他得不到亲人的关爱,内心极度孤独、敏感,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他在人格面具的影响下,个性中的矛盾冲突造成他对自我的认知长期处于模糊状态,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大约二十六七岁时他被接回周公馆,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好奇,面对一个对他比对自己儿子都上心的女人——蘩漪,他的内心是冲动的。蘩漪比他长六七岁,她大致了解一些关于周萍的身世,能看透心智还未成熟的周萍需要什么,她的非正常化的关爱触动了周萍内心的情欲与抗争意识。他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自愿深陷其中,以致这种不自然的关系维持了两年多。但当他听到父亲即将回家的消息后,自身性格中胆小怕事、懦弱、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占了上风。他刚与父亲见面,便急着提出要去矿上,紧接着在周朴园逼蘩漪喝药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服从,不敢有一点反抗。他悔恨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荒唐事,简单地认为逃避到家以外的地方就平安无事了。面对父亲对他近况的询问,他过度紧张,不知所措,却又极力地掩盖自己,怕露出破绽,只随声附和,不敢多说一句。在周朴园与鲁大海谈判的时候,他处处维护父亲,扮演起狐假虎威的角色。他那不经思考的行为和粗暴的语言,与他的少爷身份是极不相符的。他简单粗暴的处事方式与周朴园的处事老到形成鲜明对比,可见他的年轻气盛和不成熟,身上有着一股“蛮”力。

  从与周围人的矛盾冲突可以看出周萍僵化的人格面具,并容易走向极端。他与蘩漪的矛盾冲突是显性的,表面上从不服软,敢于抗争,不屈服,内心里却是惧怕的。他说:“我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弟弟,更对不起父亲。”唯独不提蘩漪,且表现得决绝。他与父亲一样认为蘩漪失了心智,已经疯了。蘩漪说四凤是下等人,他怒不可遏地反驳,敢于抗争。他坦言,自己之所以喜欢四凤,是因为有一个女人逼他,激他成这样。从他的话可以看出,一方面他利用四凤掩盖那不耻的关系,满足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是表明他与蘩漪断绝关系的决心。他不懂得什么是爱,自然无法理解蘩漪那种飞蛾扑火的爱,而他应对的方式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与父亲周朴园的冲突是隐性的,只在背地里表露出来,却不敢正面反抗,惧怕是主要原因。他恨父亲没有给他一个完整的家,没有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他父爱,没有尊重身边的女性等。但在外人面前,处处维护父亲,表现出绝对服从。内外言行不一致激化了他内心的矛盾,使他讨厌自己的虚伪,在潜意识里有报复父亲的意念。他与四凤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不可调和的,他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陷入伦理道德的困境。当真相被揭露,他再也承受不住残酷的现实压力,选择开枪自绝。

  物极必反,周萍的人格面具僵化导致他无法掌控自己的多重人格,时而暴怒,时而抑郁,使他认不清自己的真实面目,无法调和内心的矛盾,最终走向自我毁灭。面对这一复杂形象,对他的态度难免会感到困惑,但我们要从多角度去分析人性。

  二、人格教育意义

  古语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性格具有一定特殊性,看他们复杂的人生经历,是进一步思考人生的过程,对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教育意义。

  (一)感悟人性世界的复杂性

  《雷雨》讲述着真实的故事,表现了复杂的人性,具有丰富的现实内涵。“在一个人的身上,可能有某一种品质是比较突出的,但这一种品质并不能够完全决定这个人的性格。”{6}它启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革除形而上学的观点,学会抓住矛盾性,多角度分析人性。作者笔下的人物是活生生的人,并没有遵从“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的传统创作模式,而是尊重人物的个性,充分展现人性的复杂。读者不仅要看到周氏父子给侍萍母女、周蘩漪带来的不幸,还要看到人格面具负面影响下周氏父子的悲劇性。个体长期戴着人格面具,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人性的脆弱承受不住长期的折磨,导致精神灾难。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体的灾难往往会波及周围的人,其弊害不仅表现在它造成人的生命和情感的悲剧,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对正常人性的摧残,它使一个正常的人逐渐变成一个疯子,精神变态者,甚至走向死亡。人格面具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也能摧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生活中要辩证地看待它的作用,避免过度热衷于面具所带来的假象。

  (二)体会现实生活的矛盾性

  《雷雨》中的“门户”观念启示后人,门当户对不仅是物质上的对等,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对等,两者缺一不可。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与四凤是物质上、精神上的极不对等;周朴园与富家小姐、周蘩漪之间则是精神上的不对等。受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婚姻并不是两个个体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的组合。生活中牵扯的人际关系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复杂,任何一个矛盾都会成为导火索,阻碍个体和集体的发展。反观当下生活中,“门户”观念依然存在,人与人之间更缺乏的是精神上的对等。例如,虚拟的网络世界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情感危机等,而人性往往是脆弱的,总有人会屡屡受伤,这就需要人们学会分析矛盾,看到人性的复杂性。

  (三)理解作者的悲悯情怀

  曹禺在《我说雷雨》一文中写道:“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祁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7}家庭、爱情、事业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人们总是努力寻找这三者之间的调和点,在生活这个巨大旋涡里挣

  扎,而这正是作者所说的“天地间的残忍”。面具下人格过度膨胀的周朴园穷尽一生也未寻找到这三者间的调和点,最终带着痛苦与绝望孤独终老。最可悲的是周萍,家庭、爱情、事业都是他苦求而从未得到过的愿景,奋力挣扎,却始终无法摆脱无路可走的怪圈。在这张巨大的关系网里,无一人幸免于难。正是因为命运的不可思议和苦难的难以抗拒,才会促使人主动到宗教里去寻求寄托。作者在剧本的首尾处六次提到弥撒曲,一方面暗示周朴园想要赎罪的心理;另一方面体现自身对饱受苦难的人给予同情与怜悯之情。作者怀着一种悲悯的情怀把人性中的弱点放大给读者看,无疑具有警醒世人的意义。

篇二: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话剧《雷雨》赏析

  《雷雨》可以说是中国话剧史上不落的太阳,整部剧情节跌宕起伏,其中的那些不期而遇和处处伏笔都倾泻在了最后的那倾盆雷雨之中,封建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强烈对抗最终在轰隆隆的雷声中铸造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亦是一个国家的悲剧。骨肉分离却以仇人的身份相见,兄妹手足却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对伦理纲常的悖逆,对人情冷暖的无视,《雷雨》可以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到让人无从流泪无从释然。

  在整部剧的内容上,严格遵循“三一律”。《雷雨》描写两个家庭中的八个人物,在一天的时间里牵扯出了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人物的对白之中句句都埋藏着悲剧的种子,最后悲剧爆发在一场倾盆的大雨之中。剧中纠缠着周朴园与繁漪,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和鲁大海三对主要矛盾。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整部戏的八个人物中有三个人物以死亡而告终。死亡自此成为了曹禺剧作中挥之不去的情节。这样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摧残和虐杀,痛斥了资本家的虚伪和凶残,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封建等级意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悯情怀。

  《雷雨》在结构上,大致有如下特点

  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

  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

  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胜

  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剧中八个人物的命运有交织也有不同,但都还是逃脱不了“悲剧”二字。

  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当然本剧在导演和表演上也是下了极大的功夫的。本剧导演不惜浓墨重彩,极力用音响和灯光渲染了整个舞台上的悲剧色彩。而演员也是使劲浑身解数去刻画人物的语气语调,眼神和气息。

  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一台悲剧。曹禺的这一台《雷雨》演的是家事,却处处都是国事的影子。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各不相同的人物性格,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在二十四小时内得到了爆发,重重悬念和伏笔在狭小的戏剧舞台上以一场倾盆的雷雨得到爆发,让人回味无穷。

  《

  雷雨》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作者对旧家庭的生活非常熟悉,对所塑造的人物有着深切的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相当准确。周朴园的专横伪善,繁漪的乖戾不驯,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雷雨》接受了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洋溢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剧气氛。作者善于把众多的人物纳入统一的情节结构之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紧张的场面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再加上语言的活泼和生动,使《雷雨》获得空前的成功。

  当我看完《雷雨》时,我想到康德的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当我们摘下玫瑰色的眼镜看看这个现实的世界,就在我写了上面的这段话的时间内,世界上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

  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中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路易十五也说:“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就是人贪婪、罪恶的本性。

  周朴园是一个人物。我对他的评价,仅此而已,他是在那个年代中最典型的标本。整个故事交织着人类的贪欲,而周朴园在人类无节制的欲望中,将他的本性发挥得淋淳尽致。蘩漪,就像是一片黑暗中的一团烈焰,她的可爱正是因为她所表现出来的“不可爱”。她真切得看到了周朴园恶的本性,她以她无力的抵抗,表达她的不满。可结果呢?而周萍、周冲、四凤三个完全无辜的孩子,他们是受害者吗?他们的死,是苍白的,也许仅表示了他们的“愤世嫉俗”,他们无法去抑制这个本性恶的世界,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

  在这样一个贪婪与罪恶同飞的社会,我们对“人性本恶”的社会应持一种理性的认识。认识“性本恶”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种进步,是人类对自己本身的自省。就如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执法走向立法是人类的一种进步一样。让贪欲在无节制中得以抑制吧!

  正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在写作上有所借鉴。

  2、方法过程目标: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并与时代结合。

  3、情感目标:如何培养能力以及思维品质教师引导,师生共同交流、探讨。

  教学重点:

  学习并掌握文章破立结合的论证方式以及比喻论证的方法。

  深入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教学难点:

  根据文本内容探究新时代的"拿来主义"的内涵。

  关键理清文章论证思路,理解"拿来主义"内涵。

  教学分析

  1、了解文章背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这一主张的。

  2、理清文章思路,正确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3、将文本内容与时代结合,进行探究。教具多媒体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KONGFUPANDA》。

  这是好莱坞梦工厂制作的动画大片,内容大致是,笨手笨脚胖乎乎的熊猫阿宝练就神奇中国功夫,打败大反派作恶多端、忘恩负义的黑道老大雪豹。第二部从5月28日零时全球公映,一票难求。

  电影里中国文化的元素随处可见:功夫——中国国粹,熊猫——中国国宝。

  正因为如此,从第一部《功夫熊猫》上映起就有许多人要求抵制,理由如下:

  A、美国的熊猫眼睛是绿色的,让人感觉邪恶,真正大熊猫的眼睛是黑色的,美国为什么用绿色的,大家自己琢磨琢磨。

  B、美国大熊猫的爸爸居然是只鸭子,毫无缘由,但这只鸭子分明和美国动画片唐老鸭有几分相像,对于以前没有了解大熊猫故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留下中国大熊猫有一个美国唐老鸭爸爸的印象。

  更有甚者,艺术家赵半狄打着横幅“不允许好莱坞在中国捞金”来到国家电影局呼吁抵制《功夫熊猫》

  咱们班上的情况怎样?

  我们来现场做一个调查,咱们全班有多少人?

  你会去电影院或在家中观看《功夫熊猫2》?

  其实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就给出了答案。我们先来学习这篇课文,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二、主旨探寻:

  (一)整体把握

  1.哪个同学谈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

  用这个格式来回答:反对

  提倡

  反对送去主义,提倡拿来主义。

  2.鲁迅所谈的“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而谈的?从外国“拿”什么呢?

  “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卒章显志,鲁迅是从建设新文艺的角度,谈要借鉴外国先进的文艺思想、文化成果。也就是只有借鉴外国先进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新文艺。

  (二)这是一篇议论文,又是周树人写的,很多同学都皱起了眉头。咱们中学生学语文“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对鲁迅的这篇文章,其实大可不必怕。刚才整体感之后,大家已经知道文章就两部分。清清爽爽。

  下面我们看第一部分怎么写?

  1、咱们班哪位同学朗诵最好,请你读1—7段。大家一起看看他是怎样证明自己观点的。

  2、要证明一种做法可取,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证明该做法的好处,二是证明其它做法的害处。请大家找出再拿来主义之外,还有哪些做法?各有怎样的危害?

  形成板书:

  做法

  危害

  闭关主义

  闭关锁国

  抱残守缺

  落后挨打

  送去主义

  卑躬屈膝

  卖国求荣

  亡国灭种

  送来主义

  商品倾销

  经济侵略

  文化侵略

  因果论证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

  3、鲁迅为了将送去主义论述清楚,提到了那些人?

  4、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因果论证:因为这些方法都不足取,所以要实行拿来主义。

  举例论证

  类比论证:尼采自诩为太阳而发疯与中国某些人自大的危害是一样可怕的。送去主义者的言论与尼采自诩太阳在本质上是相似的5、鲁迅语录:某些国人自夸中国地大物博,鲁迅曾批评道:倘是狮子,自夸肥大是没什么的;倘是一头猪,自夸肥大,绝不是什么好事。

  列强觊觎你,最终要瓜分你,吞掉你。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磕头贺喜讨赏的画面触目惊心哪。

  (三)学习第二部分

  1、前半部分已从反面论述了应该实行拿来主义,下文应该怎样写?

  ——怎样实行拿来主义。实行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

  2、请女同学中朗读最好的一位来读最后三段。

  3、有没有高度概括拿来主义做法的句子或词语?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使用或存放

  ——更概括地说,就是四个字:占有、挑选

  4、这一段有很形象的阐释,找出来放声读一读。

  这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论证的?

  5、刚才有同学说是比喻论证,谁能具体分析一下?

  形成板书: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鱼翅:精华

  鸦片: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姨太太:糟粕。

  二、走出课堂

  1、眼下对待美国大片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态度?

  票房收入就是最好的回答。这几天《功夫熊猫2》在全球公映了,《功夫熊猫1》曾拿下六亿美元的票房收入,仅中国就拿下了2.6亿美元。5.28日全球公映,《功夫熊猫2》内地上映两天掘金1.2亿。

  电影局对赵半狄的做法,表示从感情可以理解。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的人。

  不敢接受。

  昏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貌似彻底革命的人。

  彻底否定。

  废物:比喻欣然接受遗产中不良成分的毒害的人。

  全盘接受。

  占有、挑选。就是继承、学习、模仿。

  好莱坞梦工场的美国导演们一定没有读过鲁迅的这篇《拿来主义》,他们却深得拿来主义的精髓:尊重、喜爱中国文化,《功夫熊猫》融合了众多功夫片的技巧,还为阿宝设计了最典型的中国化背景:山水、庙会、面条摊子,他练的是功夫,受伤了去针灸,连阿宝一手端数碗面条的架势也像是地道的中国“店小二”。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又善于创新。将中国文化用栩栩如生、丰富变化的动画效果来呈现出来;阿宝的形象又有美国式的个性、自由、可爱、乐观、幽默、励志。

  3、中国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但还不是一个文化大国,远远排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甚至落后于韩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他比中国制造更强大。举例!

  中国制造的8-10亿件衬衫才能买一架波音客机,这需要多少中国女工在嘈杂的制衣车间中劳作多长时间?又要花去多少中国销售人员的精力,因为要想美国男人都买四五件衬衫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知道美国的高科技赚取中国人多少汗水与劳动,但是我们可曾想过美国的电影、文化在中国市场拿走了多少真金白银!

  文化反映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为重要的因素。

  因为武力,金钱征服不了人心但文化能征服人,打动人。(世界各国竞相发展文化产业,美国是世界第一大文化产业强国,文化产业规模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位居第二,在出口方面则是第一大产业。日本仅次于美国,其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其动画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游戏领域则占世界市场的1/3。)文化上的强大与否将决定一国能否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强国,读了鲁迅的这篇文章,我们要勇敢的吸收一切外来的文化,要占有、挑选,《功夫熊猫2》来了,咱们可以勇敢的走进电影院,自信地借鉴外国文化,提高国家软实力,这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的收获,也是老师对大家的殷切期许。

篇三: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第九个角色“雷雨”在剧中的必要性

  摘要:根据曹禺先生的相关的阐述,我们可以得知剧中除了八大主角之外,还存在一个主角----‘雷雨’。“雷雨”对其他角色的掌控,使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但是最后结果却让我们瞠目结舌:死的死,疯的疯。而这些,都在于警示人类,激发我们对人性道德的思考。

  关键词:第九个角色;雷雨;必要性

  “《雷雨》是标志着中国话剧走向成熟阶段而飞出的第一只燕子;它的现实主义成就为中国话剧的现实主义传统奠定了一块有力的基石;而它的民族化群众化的尝试,显示着中国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最初实绩。”①众所周知,《雷雨》中只有八大主角儿:周朴园、蘩依、周萍、周冲、鲁贵、侍萍、鲁大海、鲁四凤。可曹禺先生却说道:“我常纳闷,何以我每次写戏总把主要的人物漏掉。《雷雨》里原有第九个角色。而且是最重要的,我没有写进去,那就是称为‘雷雨’的一名好汉。他几乎总是在场,他手中操纵其余八个傀儡。而我总不能明显地添上这个人,于是导演们也仿佛忘掉他。我看几次《

  雷雨》的演出,我总得台上很寂寞的,只有几个人跳进跳出,中间缺少了一点生命。我想大概因为那叫做‘雷雨’的好汉没有出场。演出的人们无心中也把他漏掉。”②曹禺先生的这段话引发了大家的争议:究竟是否存在第九个角色?还是这只是曹禺先生与大家开了个玩笑?这仅仅只是先生在引起我们对雷雨的兴趣而已吗?这些都仅仅是猜测。然而,《雷雨》中的确存在第九个角色——雷雨。

  一、究竟“雷雨”为什么能作为第九个角色呢?

  从曹禺先生当时的自述来看《雷雨》,淡化人物的社会身份和道德评判,挖掘剧中八个人物内心的苦痛.不难发现《雷雨》中的第九个角色、号称雷雨好汉的象征意象——显示宇宙里斗争的“残忍与冷酷”,是作者对人在现实挤压下无路可走的悲叹。在剧中,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雷雨”这一角色就走了出来。或以低沉的姿态出现,或以高亢的姿态出现;但在他愤怒时,他会直接爆发,他会直接给那些执迷不悟的人一个诅咒——让他们直接从世界上灭亡!由此可看出《雷雨》表现了作者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对人性的洞察。

  “雷雨”他是在提醒人们不能沉浸在梦想中,即使现实是残酷的,他在警示大家如果执迷不悟只有一个下场——死亡。他是在警示大家,只有敢于反抗、敢于斗争,消灭封建思想才能获得永远的自由!他不是没有给过机会让这些愚蠢的人继续存活,可他们仍旧让他失望了,他不忍看着那些心存恶念的人作威作福、花天酒地、欺诈百姓了!他不忍看着那些贫苦的百姓仍然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所以,他愤怒了!他爆发了!

  周朴园的封建、残忍、泯灭人性让“雷雨”愤怒了:伤害了深深爱着她的侍萍。竟然为了与富家小姐迅速成婚抢走侍萍为他生下的儿子,还赶她走,让她独自一人在寒冬中伤心欲绝的懊悔。接着又为了不付工人的工钱,竟然将那些农工全部杀害!所以,“雷雨”让蘩依来反抗他,让他另一个儿子鲁大海来反抗他,让他们与周朴园进行无止尽的反抗……眼看所有的丑陋都要曝光,“雷雨”完全愤怒了。于是,“雷雨”让周萍为他所做的一切坏事负责:让周萍选择了死。之后让悲痛欲绝的四凤和周冲去天堂,原离这黑暗的尘世。又让他生命中的两个重要的女人都失去理智——疯了。而这些就是“雷雨”对周朴园这个丧心病狂的魔鬼最好的下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以上便是“雷雨”在剧中充当第九个角色原因。

  二、“雷雨”作为第九个角色的意义是什么呢?

  在第一幕伊始,我们就可以看到“雷雨”到来前的气氛:“屋中很气闷,郁热逼人,空气低压着。外面没有阳光,天空灰暗,是将要落暴雨的神气。”③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作者常常写到“雷雨”的发展情况,例如作者以蘩漪和四风之口,周蘩漪:“哦,哦——怎么,楼下也这么闷热”。“鲁四风:对了。闷得很。一早晨黑云就遮满了天,也许今个会下一场大雨。”③在第二幕中,作者写到:“午饭后,天气很阴沉,更郁热,潮湿的空气,低压着在屋内的人,使人成为烦躁的了。”③可见,“雷雨”还在酝酿之中。随着剧情的层层递进,“雷雨”似乎就要出现,如蘩漪感到“热极了,闷极了”,希望自己变成一个火山的口,热烈的冒一次,烧个干净,这也预示着真正的“雷雨”快要到来了。第三幕中写到“虽然方才落了一阵暴雨,天气还是郁热难堪,天空黑漆漆地布满了恶相的黑云”③,人们“期望再来一

  次的雷雨”。此时,天空有闪电,接着有隐隐的雷声。后又有隆隆的雷滚来,狂雨就要来了。最后是暴风暴雨,一直到闭幕。在第三幕中雷声滚滚,鲁妈逼着四风发誓时“天上在打雷”。到第四幕,作者进一步强化“雷雨”的强烈与恐惧,作者写到“外面还隐隐滚着雷声,雨声淅沥可闻”,“除了偶尔天空闪过一片耀目的电光,蓝森森的看见树同电线杆,一瞬间又是黑漆漆的”③。此后一直不停止地滚响着雷声,直到周鲁两家被雷雨毁灭。

  “第九个角色”

  ——“雷雨”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它是以统治宇宙的神秘力量的使者身份出现。对“雷雨”这一自然现象的不理解,导致了远古人类对它的猜测与敬畏。虽然现在我们不会再在暴风雨中,对所谓的神灵无限崇拜,但谁不曾在暴风雨中颤抖,惊叹大自然的威力呢?人类曾对自身以外的世界无比畏惧,惶惑,也曾充满信心,用理性与科学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拯救自己、思索前途与命运。然而,宇宙如此浩渺,未知领域如此博大,人的生命也稍纵即逝。

  举目世界尽头不免有些茫然。这就是“第九个角色”

  ——“雷雨”的深层涵义。

  惩恶扬善是“雷雨”的职责。但凡泯灭人性,损人利己者必要受到惩罚,而心地善良、敢于反抗、敢于斗争者才能获得新生!

  三、“雷雨”究竟如何凸显出其必要性的呢?

  首先、“雷雨”激化了人物冲突和推动剧情的主要作用,使得作品一步步走向高潮。

  “雷雨”不会让周朴园对苦难的侍萍进行的欺辱常埋地底,所以,“雷雨”让周大海作为罢工代表来反抗他,又将被周朴园抛弃的鲁侍萍再次牵引到周宅;让鲁侍萍的亲生女儿四凤与她的儿子周萍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乱伦关系;也是他使得四凤的父亲鲁贵发现了周萍与其后母周蘩漪的乱伦;并且让憧憬着美好未来的周冲爱上了心地善良的四凤……

  “雷雨”让被困周公馆18年的周繁漪为摆脱这种枯燥无味、失去爱情、专制封建的生活,执拗地抓住周萍不放手,她想与命运做一次殊死搏斗。周萍试图以对四凤的爱和对蘩依的逃离来摆脱她的纠缠,他试图改变自己,重新开始。但是,他永远不能减轻乱伦的罪恶,所以“雷雨”最后让他悲痛交加,用枪自杀。“雷雨”又让站在工人阶级和贫苦大众的立场上的鲁大海,通过罢工和谈削来改变自己的困境,来与周朴园进行殊死搏斗。

  这一切,都是“雷雨”对周朴园与他同样禽兽的儿子周萍的惩罚。

  其次,“雷雨”引出了一系列的戏剧冲突,第九个角色——号称“雷雨”的好汉是一个超现实的、冥冥中的力量的代表和象征,他操纵和统率着《雷雨》中的八个人物,在电闪雷鸣中显示宇宙里斗争的残忍与冷酷,表现作者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作者曾说到:“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这诗不一定是美丽的,但是必须给读诗的一个不断的新的感觉。这固然有些实际的东西在内(如罢工……等),但决非一个社会问题剧。”④

  “雷雨”对其他角色命运的巧合性安排,引出一系列的戏剧冲突:周朴园与鲁侍萍的意志冲突,鲁侍萍与周萍的意志冲突,周萍与鲁大海的意志冲突,鲁大海与鲁贵的意志冲突,鲁贵与蘩漪的意志冲突,蘩漪与四凤的意志冲突……最后,在雷电交加之中,四凤、周冲先后触电身亡,周萍开枪自杀,戏剧冲突激化到情感高潮。这样,“雷雨”的角色便在戏剧冲突中充分发挥了美学作用。“第九个角色”

  ——“雷雨”是一个以非人形象出场的气氛渲染者。其贯穿剧本始终,并且凌驾于人物角色之上。

  第一,周朴园与侍萍“始乱终弃”的故事,展现了下层妇女

  (侍

  萍)被遗弃的悲剧,无疑展现出了封建意识中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与人性中对自由的超阶级的纯真情感的追求之间的冲突。

  第二、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劳资冲突,这些无疑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体现。如果《雷雨》的主题是表现阶级斗争,鲁大海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的斗争反映一切革命的、进步的事物代替着正在瓦解、正在毁灭的周朴园的家庭。

  第三,周朴园与蘩漪的冲撞以及蘩依对周朴园的背叛展现了封建思想与反封建思想之间的冲突。

  第四,蘩漪、周萍、四凤、周冲之间的情爱纠葛展现了青年男女

  (周萍、四凤)得不到正常爱情的悲剧、青春梦幻

  (周冲)破灭的悲剧以及情爱与伦理之间的冲突。

  最后,“雷雨”对其他角色的掌控使得作品的悲剧性加强。

  是“雷雨”让他们走到一起,互相争斗,放大了悲剧。作者在《雷雨》剧本的序言中说:“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正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诽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③这句话道出了他的创作动机。“情感的汹涌的流”蕴涵了对

  现实的批判,也蕴涵了对命运的质疑,毫无疑问她是一部真正的悲剧,有价值的东

  西全被毁灭,所有的人物死的死,逃的逃,疯的疯,《雷雨》揭示了双重的悲剧色彩——命运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过去的大多数评论往往把这个家庭悲剧的根源归结为社会,归结于周朴园这类资本家对鲁侍萍这类下层人物的始乱终弃;从而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社会的不平等,指向周朴园这类冷酷、虚伪、自私的资本家,而忽略了曹禺一直想显示的另一层意义的悲剧——命运的悲剧。所谓“命运悲剧”,主要内容是人的意志同命运的对抗。其结局则是人无法逃脱命运的罗网而归于毁灭

  。而所有的悲剧都最后归结于“罪恶的渊薮”。⑤

  曹禺在1981年7月28日接受访谈时又提到:“我在构思中,就有一种向往,不知是什么原因,交响乐总是在耳边响着,它那种层层展开,反复重叠。螺旋上升,不断深入升华的构架。似乎对我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还有古希腊悲剧中的那些故事。所蕴藏的那些不可逃脱的命运。也死死纠缠着我。这原因可能是,那时我就觉得这个社会是一个残酷的井,一个可

  怕的坑。是一张任何人也逃脱不了的网.人是没有出路的。人们无法摆脱悲剧的命运,而这些都是决定着《雷雨》

  结构的因素,它就是一个天网,天网恢恢,在劫难逃!一个戏的结构,决不是形式,它是一种艺术的感觉。是一个剧作家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有的感觉。”⑥《雷雨》经过作者几番修改,“鲁⑦作者后来大海和侍萍对周朴园的仇恨愈来愈深斗争还将继续发展”说到“一个作家总逃不脱时代精神的影响,或者是反映了时代精神,或者是反对时代精神。”⑧

  “《雷雨》是一部多主人公的作品,很难说谁是作品的主角。”⑨旧《雷雨》笼罩着雷周萍和蘩依为摆脱乱伦关系斗得你死我活:被他抛弃了三十年的旧情人鬼死神差地出现在他面前;周萍和四凤这对情人居然是兄妹。当一切真相大自之后,周家的体面荡然无存,繁漪疯了,周萍自杀了。周冲与四凤也双双身亡。周朴园这个现实法则的拥有者,终于在自然法则面前失去了所有的尊严。

  “雷雨”通过对其他人物的掌控把人间最惨烈的悲剧展示在我们面前。但是这是大快人心的惩罚,也理应是这样。它的悲剧是发生在每一个最普通的人身上的,它时刻让我们感到悲剧就在生存本身。尽管《雷雨》中的许多人物都打上了命运的烙印,尽管这一系列的事件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又有哪一点不合乎生活的逻辑呢?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却又无一不在情理之中。

  剧中人错综复杂的关系,一连串惊心动魄的矛盾冲突,都暴露出

  那个不合理的社会的罪恶。这一出惨绝人寰的悲剧,完全是那个罪恶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社会造成的,命运剧也开始变成了社会剧。剧本虽然从性爱血缘关系的角度写了一出家庭的悲剧,但客观上也反映出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某些侧面。充满不义和邪恶的旧家庭正是整个旧社会旧制度的缩影。《雷雨》因此也可以理解为对一个没落的专制社会的批判。

  这部巨作的成功之处不仅仅在于树立了众所周知的八大主角,还在于其中一个鲜为人知的第九个角色——“雷雨”。如果没有他对其他角色的掌控、没有他对剧情的推动、没有他对一些丑恶人类的惩罚,恐怕也不会如此引人入胜……

  注释:

  ①田本相:《曹禺剧作论》,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年版,第79页。

  ②曹禺.《日出》跋[c].曹禺戏剧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③曹禺.《雷雨》

  序

  [c].曹禺论创作[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11④曹禺.《雷雨》的写作[c].曹禺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11.

  ⑤钱理群.名作重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⑥田本相,刘一军.苦闷的灵魂:曹禺访谈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⑦陈瘦竹,沈蔚德,论《雷雨》和《日出》的结构艺术[J],文学评论,1960,5.

  ⑧曹禺,简谈《雷雨》[J],1979,2⑨张慧珠.曹禺剧评[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11.

  参考文献:

  [1]江善敏.《雷雨》中的“第九个角色”.2007年第1期.[2]张万仪.试论《雷雨》第九个角色的意蕴.2001年第2期.[3]陈小英.命运的悲剧和社会的悲剧

  —《雷雨》的悲剧性分析.2007年第4期.[4]邹言九.《雷雨》的悲剧冲突与悲剧精神再探讨.2O02年第2期.[5]沈捷,试论蘩漪性格中的恶魔性因[J].四川戏剧,2006.1.[6]张明健,关于鲁大海——《雷雨》人物小议,1984年02期.[7]钱谷融著,《雷雨》人物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10月版.[8]臧恩钰:《文学名著导读之〈雷雨〉》,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9]王兆胜:《中外名著解读丛书之〈雷雨〉》,京华出版社,2001年第2版.[10]钱谷融著,《雷雨》人物谈,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10月版.

篇四: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论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

  ——以《雷雨》为例

  摘要:伦理冲突对于戏剧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其研究是戏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曹禺作为我国近现代首屈一指的戏剧大师,因此本文以其主要作品《雷雨》为范例研究其戏剧中的伦理冲突。文章以对于伦理冲突的定义与表现形式的说明为入手点,进而简要介绍曹禺与《雷雨》剧情,最后详细分析《雷雨》中主要的四种伦理冲突表现形式。

  关键词:曹禺

  《雷雨》

  戏剧

  伦理冲突

  引言

  戏剧艺术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戏剧冲突,其具体表现为戏剧情节发展过程中矛盾产生、发展、高潮及解决的过程。著名的美国剧作家约翰·霍华德·劳逊在其著作《戏剧与电影的编剧理论与技巧》中指明了戏剧的基本特征就是社会性冲突1,特别是个人、集体之间的冲突。而伦理冲突则因其激烈性与代表性在戏剧冲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甚至在诸多的戏剧创作,特别是元代戏剧创作过程中成为了最主要的伦理冲突。本文将以曹禺最著名的话剧——《雷雨》为例来分析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

  一、伦理冲突概述

  戏剧冲突是表现为戏剧人物之间的冲突,其实质主要为人物意志冲突与人物性格的冲突,并由此决定了戏剧冲突的表现内容和方式。而伦理冲突作为戏剧冲突的一种也具有这些概念,但又有所不同。因此本文将对伦理冲突的定义与表现形式进行说明。

  (一)伦理冲突的定义

  对于伦理冲突并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定义,学界普遍将其定义为含有伦理性质的戏剧冲突。《韦氏大辞典》将伦理定义为:“一门探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以及讨论道德责任义务的学科”对于本文的讨论范围而言是指道德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行为规范准则。一般而言,认为戏剧人物的性格是导致伦理冲突的原因,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麦克白》、《李尔王》以及《奥赛罗》中的悲剧根源是则是主人公的人物性格,比如哈姆雷特的理想主义、完美主义以及在不断人生打击下的多疑、愤懑与不甘纠结而为了最终的悲情结局。麦克的恐惧、野心与猜疑;奥赛罗的深情与嫉妒和李尔的自大、愧疚与优柔寡断等都是如此。而这种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特别是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在戏剧创作的[美]约翰·霍华德·劳逊

  邵牧君.戏剧与电影的编剧理论与技巧[M].中国电影.北京.197过程中,作者一般是将伦理道德具象化为在某个人物的具体性格上。

  中国社会经济了漫长的封建时代,而所谓的封建时代统治人们思想的就是经过董仲舒、朱熹、王阳明等人不断修改的“儒家思想”,由于其影响力与群众的忠诚度而被称为“儒教”。因此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部分知识分子以“打倒孔家店”为口号。因此这一套深入了中国的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社会的各个部分,形成了浓厚的伦理氛围,特别是在中国人的心理结构的各个部分都有了相关的伦理准则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比如儒家强调人们在日常行为中应当遵循的伦理规范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而曹禺创作的黄金时期是西风东渐的关键时期,西方的道德伦理与传统伦理的冲突是当时社会动荡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当时人们的伦理观念也在进行瓦解与重构。所以伦理冲突在该时期的戏剧创作中具有更为特殊的意义。

  (二)伦理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伦理冲突存在着戏剧进程的各个阶段,甚至是戏剧发展的推动核心。因其复杂性,存在着诸多的分类方式,本文主要以其冲突双方的伦理特征将其分为两类进行说明。

  1.对立价值观的冲突

  对立价值观的冲突是我国传统戏剧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具而言之包括善与恶、忠与奸等等。比如书会才人的《包待制陈州粜米》中包拯就是善的代表而刘得中、杨金吾则是恶的代表,整场剧目在包拯与刘得中、杨金吾的斗争为主要推动点由此塑造了包拯的刚直不阿。而在家庭伦理方面,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的人物则是主要代表,窦娥是善的代表而张驴儿父子是恶的代表,整场伦理冲突的高潮是窦娥在刑场大骂并发下了三个誓愿且一一应验,而最后以窦天章为窦娥申冤而结尾,是传统的大团圆式结局。这种善恶冲突的逐步推进且最终以大团圆式的结局收场是我国传统戏剧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2.同类价值观的冲突

  所谓同类价值观的冲突主要是指同属于“善”的范畴的价值观念在一些特殊的情境下出现不可兼容的冲突,这种冲突可以是不同人之间的,还可以是个人内心的纠葛。前者的主要代表是《赵氏孤儿》中的程婴、公孙杵臼和韩厥之间的矛盾,三者都有慈悲之心,也都是为了挽救赵氏孤儿但在具体行为上却有了矛盾的差异,三者机遇的差距平添了戏剧的悲剧气氛。而后者的主要代表则是菜根道人《琵琶记》的男主角蔡伯喈。“三不从”是全剧塑造其忠、孝、爱三者难以三全而又欲三全的矛盾高潮。简而言之其一是蔡伯喈欲在家奉养父母而其父不从逼其进京赶考;其二是蔡伯喈在高中后推辞牛丞相的招婿而牛丞相不从,以奉旨成婚的名义逼其再婚;其三则是蔡伯喈思念家中父母饥寒,欲回乡奉养而朝廷不从。这种内心的纠葛对于戏剧的深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曹禺与《雷雨》

  曹禺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创作了他的第一部话剧——《雷雨》。其创造的源动力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并在创作的过程中融入了很多潜意识下的冲突,伦理冲突是本剧的核心。弗洛伊德认为戏剧创作中的这种超我意识是在大约3—5岁时后天形成的,推而广之可以说作者的成长经历特别是家庭环境对于其创作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将就曹禺和《雷雨》做一个简要介绍。

  (一)曹禺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官僚家庭。在其出生3天后,母亲就去世了造成了家庭环境中母亲角色的缺失。而其父亲又是典型的封建官僚,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又在各地担当守备之职。因此其童年生活十分匮乏,“我除了关在房里独自看书学习外,家中没有一个可以谈心的人。”甚至在宣化时,5、6岁的小曹禺独自走在宽广的城墙头上,这种悲苦体现在其剧作中就不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曹禺的家庭悲剧还在于父亲的坏脾气,虽然按照曹禺后来的回忆其父对他还算不错,似乎是为了弥补其失去母亲的悲剧。但是其父对其兄的严厉教育甚至冷酷,还是导致了他对父亲的不满。父亲常常在饭桌上教育子女,这与传统“食不言,寝不语”的道德相违背。曹禺的哥哥在20多岁去世时,仍然与父亲仇深似海。这样的家庭环境对于曹禺成长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在其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不仅泛泛。

  而在伦理问题中的另一项影响深远的方面则是爱情。对于曹禺当时的经历而言,其爱情的感受除了在生活中感受父亲对母亲的回忆外,更多的是与郑秀的感情。郑秀在清华大礼堂观看了曹禺主演的《娜拉》时与其初始。而后考入了清华园学习。1993年,由曹禺翻译、导演和担当男主演的《罪》上档,因此他邀请郑秀饰演了其剧中女友汪达。该剧公演时轰动了清华园,曹禺当然也借机亲近了郑秀。当年暑假,曹禺留校进行戏剧创作,也顺势邀求郑秀留下。两人在清华文科图书馆相对而坐,偶尔喁喁细语。当时,曹禺创作《雷雨》的剧本而郑秀则进行誊写,伴随着《雷雨》创作的深入,两人的感情也渐渐陷入热烈,直至该年8月《雷雨》创作完成。

  (二)《雷雨》简介

  《雷雨》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中国民国初期上海的一个夏日。初晨,资本家、周家家族的一家之主周朴园刚处理完矿场上的罢工事件归来,却没看到太太周蘩漪。画面转入客厅里,鲁贵因欠赌债众多向其女鲁四凤要钱,在女儿拒绝后以宣扬女儿与大少爷周萍间的私情为要挟。四凤无奈答应,鲁贵边离开边说出周萍与其继母蘩漪有乱伦关系。蘩漪归来四处看看,而后向四凤询问周萍的信息并要求四凤带母亲来家。这时蘩漪的亲子周冲跑进来跟母亲商量将自己的学费分给

  四凤去上学,因为他已有平等观念而又暗恋四凤。周萍回来则说明天要去矿上找父亲。

  周萍是周朴园大儿子,但是其与侍女梅侍萍相恋所生。周太爷门第观念严重,因而反对这门亲事,所以周家在侍萍产下二子的除夕将其和体弱的幼子逐出家门。侍萍无奈抱子投河,周家也不在意了,几十年来也几经搬迁。蘩漪则是周朴园第三个太太,是受过教育的资本家女儿向往自由与爱情却不能在周朴园身上得到一丝温情。且其相对年轻只比周萍大7岁,因而爱上了周萍,她让鲁妈来目的就是要让周萍的情人——四凤离开周家。

  午后,周萍到客厅用暗语与四凤约定晚上11点相会在鲁家相会。蘩漪撞破后则希求周萍留下陪她,不得而又指责周萍当初的引诱,使她现在变得“母亲不像母亲,情妇不像情妇。”。周萍却以周朴园的儿子身份自居,要求蘩漪自重。蘩漪发出了愤怒的报复宣言。

  鲁妈和四凤来到客厅,她就是当年的梅侍萍,投河后没死再嫁了几次,最终嫁给了鲁贵。周朴园进来见到鲁妈母女后,听到鲁妈的无锡口音觉得亲切进而攀谈出疑问,最终盘问出了真相。从屋内装修来看,他本来是很怀恋侍萍,但是却无法面对活着的她,由此激发了两人之间的剧烈矛盾。周朴园质问是谁派她来的。侍萍忿怒回答:“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周朴园冷静之后决定用钱打发侍萍,侍萍却立马撕碎了5000元的支票,转而提出想见儿子的要求。这时工人代表鲁大海冲进来跟周朴园谈判,他其实是周朴园与侍萍的二儿子。周朴园却冷冷地拿出矿上工人复工的合同,原来他已收买了其他三个代表并宣布开除鲁大海。鲁大海激愤揭露其在修建哈尔滨江桥时偷工减料故意诱发洪水,淹死数千工人来发昧心财,必将绝子绝孙。周萍听到后冲上来给了鲁大海两个耳光,侍萍亟欲相认又不得,只能看着这父子、兄弟相残的伦理惨剧。

  侍萍带着四凤和大海回家。蘩漪要求周冲送来了100元。四凤拒绝后,钱却被鲁贵厚颜收下。鲁大海知道后,强迫鲁贵把钱退还给周冲并将其赶出家门。而此时的鲁家后门,周萍也冒雨赶来,从窗户进入房间与四凤幽会,追踪而来的蘩漪则从外面将窗户锁死,将他俩关在房中。

  鲁大海进四凤房间拿东西撞破周萍与四凤的关系,逼得四凤夺路而逃。侍萍和鲁大海到周家寻四凤回家,四凤却哀求侍萍同意她和周萍在一起,并说她已经怀了周萍的孩子了。侍萍无奈,只好答应放行却要求永远不想再见他们。蘩漪这时却带周冲赶来阻止二人的离开,周朴园听到吵闹也赶到客厅以为侍萍是来认子的,于是要求周萍跪认亲母。所有人都在这时知道了真相,四凤经受不住打击,冲向花园结果触电而死,周冲跟着冲出去,看到四凤触电想去救也被电死了。听到这消息的周萍开枪自戕,侍萍受此冲击而变得痴呆,蘩漪也陷入了癫狂状态,鲁大海负气出走。全剧似乎完结又留下了漫长的伏笔。

  三、《雷雨》中的伦理冲突

  家是曹禺戏剧创作中的重要舞台,特别是因为其个人成长经济导致其戏剧中的“家庭”是压抑、黑暗以及悲剧性的。特别是其前期戏剧中的“家”几乎都是禁锢人的地方。比如《原野》中的焦家、《北京人》中的曾家都是这样,这两部戏剧中也充满着诸多的伦理冲突,特别是封建家庭的特质对于这种伦理冲突的出现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就《雷雨》而言,主要的舞台就是“家”——周家与鲁家。整幕戏剧的主要人物共有2代、8个人,其伦理冲突主要出现在四个方面:主仆之间、父子之间、夫妻(母子)之间和兄弟之间。

  (一)主仆伦理冲突

  主仆关系在封建社会牢不可破的一种地位差别。虽然随着民主、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但是因其巨大的影响力仍然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即便是现代社会中,家政、保姆等职业仍然被视为低人一等的职业何况是《雷雨》那个价值观动态的社会环境。所谓的“君君臣臣”就是要求仆人的绝对服从,特别是很多卖身的仆人甚至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交易。因此这种伦理冲突在当时是十分普遍的,特别是主人与侍女相恋的故事。而在《雷雨》中主要是有两段这样的恋情,居于整场戏剧冲突的基础地位。

  1.周朴园与梅侍萍

  周朴园是周家的少爷而梅侍萍则是侍女的女儿。两者的恋爱有两个结晶,但是最终因为周老太爷的干预而最终以悲剧收场。应当说当初周朴园对于梅侍萍的感情是真挚而诚恳,即便这种感情的出发是为了自己,但是哪种爱情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自己呢?后来因为周老太爷的反对,侍萍和二儿子将被逐出门,这是周朴园作为儿子孝的理念和家庭环境所不能反抗的。他能做的只能是将家维持了侍萍喜欢的样子,甚至连当年的衬衣都没有丢掉,而儿子的名字也被取为了“萍”。这种伦理冲突必不为当时的社会所容,后来在侍萍归来后周朴园的过激反应正是因为这种传统使得周朴园对侍萍的思念如同叶公好龙一般也是可以理解的。

  2.周萍与鲁四凤

  周萍与鲁四凤的相恋环境与其父母的环境相似,更为特殊的是周萍与四凤的感情有着俄狄浦斯般的伦理悲剧,他俩是同母兄妹。周萍目睹或听闻了周朴园与几任太太的感情经历,他知道周朴园一定会像周老太爷一样给他安排娶有钱人家的女儿,继而重复这个家庭的悲剧。因此,他选择与侍女四凤相恋,甚至要求私奔就是他对周朴园最为强烈的反抗,也就他压抑已久的仇父心理的一次爆发,这也正式俄狄浦斯情结的又一重展现。周萍希望通过摆脱与蘩漪的纠缠来实现超我的价值,也就是道德的救赎,但是殊不知却陷入了更深的道德漩涡,乱伦的道德枷锁实际从未离周萍远去,而这又是周萍屡屡斗争、反抗的。

  (二)父子伦理冲突

  孔子在说“君君臣臣”之后说的是“父父子子”,父子关系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主仆关系。但是除了强调子对父的服从(孝)外还强调父对子的教育,所谓养不教,父之过。而父子伦理冲突有些是孝的冲突,更多的是父子观念的冲突。《雷雨》中的父子伦理冲突共有4对:周朴园与周萍、周朴园与周冲、周朴园与鲁大海、鲁贵与鲁大海。

  1.周朴园与周萍、周冲

  周朴园对于周萍、周冲的教育与曹禺父亲对其兄弟的教育大致相似,一种严厉的封建式教育。周萍与周冲对于周朴园的感情是只有敬与畏,而再也没有“爱”了。虽然周萍说周朴园是“无瑕的奇男子”,但实际却对其有着很大的“仇恨”,在家里不愿意与父亲多有交谈。周朴园这种封建大家长式的教育无疑是失败的,正是这种教育造成了《雷雨》悲剧式的家庭环境。

  2.鲁贵与鲁大海

  鲁贵是鲁大海名义上的父亲,但是二者却存在着诸多性格上的矛盾。鲁贵的畏葸、贪婪、好赌成性和猥琐这正式鲁大海看不上他的地方,整幕剧中只要鲁大海与鲁贵同时登场必然伴随着的是争吵与矛盾。当然这个伦理冲突并不是文中的主线只是为了突出鲁大海的火爆性格和工人理想而设。

  3.周朴园与鲁大海

  周朴园与鲁大海是亲父子,但是刚开始时所有人并不知晓。周朴园与鲁大海的矛盾本身是剥削资本家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伦理冲突本身最为直观的善与恶的冲突,孰是孰非不言而喻,但是当这种伦理冲突与父子伦理交合时则产生了不一样的效果,特别是当周朴园明智鲁大海是其亲子后仍然不改奸险嘴脸是全剧中对于资本家与封建地主残忍性格的最好注解。

  (三)夫妻伦理冲突

  《雷雨》中共有两对夫妻:周朴园与蘩漪以及鲁贵与侍萍。夫妻之间难免有冲突,本文主要说明的周朴园与蘩漪之间的伦理矛盾并说明周萍与蘩漪之间乱伦恋情的伦理冲突;而鲁贵与侍萍之间的冲突则主要是家庭常见的吵闹,但是因为鲁大海这个前夫之子的介入更加剧烈。

  1.周朴园与蘩漪

  周朴园与蘩漪的婚姻是传统社会中门当户对的产物。蘩漪是一个受过较高西方式教育的资产阶级自由女性,萌生了一定的女权意识和自由、平等精神,其对于爱情的追求注定其需要一个完善的精神寄托。不难看出蘩漪需求的这些是周朴园给不了的,不但给不了周朴园还认为蘩漪是精神病,强迫其看病吃药。应当说在结婚初期二者还能相安无事地相处,周冲的诞生也为两者的关系带来了一些缓

  和气氛。但是随着周冲的长大,二者的感情裂痕愈发明显,周朴园尚不觉得什么,而蘩漪的苦闷程度则通过天气的变化反应出来了。

  2.周萍与蘩漪

  周萍与蘩漪虽无夫妻之名但是有夫妻之实。这段感情中充斥着俄狄浦斯情结,周萍对于母爱的确实与蘩漪对周朴园专制的报复一拍即合,产生的爱与欲的烈火是全剧最为突出的伦理冲突,这种注定不能为世人所接受的爱情也给当事双方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创伤。特别是因为蘩漪不能脱离周家,因而周萍抛弃蘩漪之后,蘩漪的失落、歇斯底里与报复也就可以理解了。而正是蘩漪这种如烈火般的性格对正常戏剧冲突的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3.鲁贵与侍萍

  鲁贵与侍萍都是下层劳动人民,但是二者的性格却是两个极端,侍萍曾经沧海之后,对于很多事情都看的很淡是一种相对恬淡的心境;而鲁贵则是贪婪、势力以及贪财的小人形象,两者的伦理冲突是价值观冲突在生活方方面面体现的总和,特别是对于四凤、鲁贵干活相关事情的争吵乃至动手则是冲突的高潮。这种伦理冲突则是当时下层社会家庭的常见表现。

  (四)兄弟伦理冲突

  1.周萍与周冲

  周萍与周冲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弟,二者的价值观并不存在太大的冲突且周萍对周冲也比较照顾。二者的主要伦理冲突是同时爱上了四凤。但周冲只是青春期的暗恋而周萍则是与四凤发展地下情并最终公开。因此二者的冲突并不明显,但却是爱情戏剧中常见的伦理冲突具有相应的代表性。

  2.周萍与鲁大海

  周萍与鲁大海的前期伦理冲突和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相似是阶级矛盾的冲突以及周萍的护父心情。而后来的冲突则主要是与四凤归属有关,鲁贵撞破他俩关系之后周萍的保证以及后来周萍在周公馆的保证都是如此。这种伦理冲突都是为了四凤好的“善”却归向了不同的方向。

  3.鲁大海与周冲

  鲁大海与周冲的伦理冲突是周冲到鲁家送钱时所产生的价值观冲突。周冲是助人为乐与萌生情愫的“善”而鲁大海是自尊自爱的“善”。周冲是好心被当做了驴肝肺,被鲁大海赶出了鲁家门。这种伦理冲突的本质也是一种文化冲突,周冲是平等自由的资产阶级文化而鲁大海是传统的中华文化,这种伦理冲突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四、结语

  曹禺戏剧中的伦理冲突的另外两个主要代表是《原野》与《北京人》,本文限于篇幅就不再详细叙述了。纵观三部作品可以发现曹禺戏剧中伦理冲突的主要是以封建家庭为代表的平台所产生的。这些封建家庭实际上是一种枷锁禁锢着家里家外的许多人,而由此形成的封建大家长的精神压迫与追求自由、平等的家庭成员之间矛盾就是伦理冲突的重要表现,并最终因此造成了“家”的灭亡。由此可以看出曹禺戏剧的伦理冲突主要是对于封建家庭压迫的探讨,并可以理解为何悲剧更受曹禺的青睐。

  参考文献:

  [1]焦敏.伦理道德与个体的两难选择——曹禺剧作中的文化批判[J].东南传播,2012(6).[2]张鹏飞.救赎人性:曹禺《雷雨》悲剧叙事中

  “俄狄浦斯情结”

  的生命印证[J].2011.[3]余馥凝.浅论《雷雨》的伦理冲突及其悲剧意义[J].文学教育,2011(7):51-51.[4]全艳萍.伦理选择下的人性冲突——《原野》主题试论[J].语文月刊,2002,10:002.[5]郝海洪.灵魂的沉沦与冲突——曹禺戏剧人物精神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06):41-45.[6](美)约翰·霍华德·劳逊

  邵牧君.戏剧与电影的编剧理论与技巧[M].中国电影.北京.1979[7]尹青峰.曹禺与奥尼尔戏剧

  “家”

  的主题研究[D].江南大学,2011.[8]田本相.曹禺剧作论[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9]杨萌.论曹禺戏剧中的家庭悲剧[J].丽水学院学报,2012,34(6):91-96.[10]曹书文.论家族情感对曹禺戏剧创作的影响[J].贵州社会科学,2004(5):76-80.

篇五: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浅论话剧《雷雨》的故事主线和人物塑造

  浅论话剧《雷雨》的故事主线和人物塑造

  摘

  要:话剧《雷雨》是曹禺先生戏剧创作中的代表作,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周朴园是话剧《雷雨》中的主要人物,也是曹禺先生塑造最成功的一个角色。文章从人物、结构以及剧情等主线分析了周朴园人物特点特征,并分析了周朴园人物塑造手法。

  关键词:话剧《雷雨》

  故事主线

  人物塑造

  曹禺

  曹禺先生是我国卓越的现代戏剧家,也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戏剧作家。他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祖籍在湖北省的潜江。据记载,曹禺先生在天津上中学的时候,曾担任过易卜生《玩偶之家》话剧的主角。1929年,他上清华大学外文系就学习研究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戏剧。1933年,大学还没有毕业他就创作完成了四幕话剧《雷雨》的初稿,并于1934年公开发表,该剧发表后立即引起了轰动,反响非常强烈,《雷雨》的发表,可以说由此开启了曹禺先生戏剧创作之路,这也为曹禺先生后来的戏剧创作生涯奠定了敦厚的基础。话剧《雷雨》即是曹禺先生的处女作,也是他戏剧创作生涯中的代表作。

  话剧《雷雨》是一部故事情节曲折感人、人物关系错综复杂的剧著,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发生在两个不同社会背景家庭里的故事。整个剧情在舞台上表演的时间不长,从整个剧情所展现的时段上看只是从上午到半夜,虽然只表现了一天的时间,然而却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前后后近30年错综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全剧在舞台上仅设置了周家和鲁家两个场景,但剧情却影射了当时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现状。《雷雨》这部话剧剧情跌宕起伏,情节扣人心弦,剧中人物个性突出,故事和人物相互牵涉,显示了作品严谨而精湛的戏剧结构技巧。《雷雨》通过两代人错综复杂的感情关系、血缘关系以及由此产生出的矛盾和冲突,通过家庭关系、人物命运的演绎和变幻,体现出它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揭示出深刻的反封建主题思想。通过全剧的展示,我们从这部话剧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剧情呈现出的几条主线和人物形象塑造的特征。

  一、角色和故事主线

  (一)人物主线

  在《雷雨》这部剧里,一共设置了八个人物角色,在这八个人物中曹禺先生重点突出了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整个剧情一直围绕周朴园为故事中心,让周朴园这个人物始终贯串全剧,明确了周朴园在该剧中的人物、故事主线地位,曹禺先生对周朴园这个人物描写,包括在话剧舞台上的形象处理是大胆的、也是深刻的,屏弃了那种传统的人物“脸谱化”,观众从人物形象或者语言上便能看出“好人”、“坏人”的欣赏习惯,那种给人只要是反派人物表面必定“冷酷无情”的模式印象,而是让观众和读者在字里行间、在舞台的情境之中找到人物的真情实感,看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是通过剧情的演进观众能够透过人物的表面形象在富含人物语言特色以及充分显示人物个性的前提下彰显出的人物本质,塑造出造一个活生生的、真实的人。把他设计成剧中的核心人物,让他成为剧情故事发展的一根主线,由这个人物控制剧情的脉络走向,因为他是故事中制造各种悲剧的根源。

  (二)结构主线

  从话剧《雷雨》的剧情结构上看,有两条明显的主线:第一条是主人翁与妻子繁漪的冲突,表现了周家的家庭内部矛盾;第二条是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展示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对立。这两条主线都是通过侍萍而串联起来的,构成了尖锐复杂的戏剧冲突。

  一是通过周朴园与妻子繁漪的冲突,表现了周家的家庭内部矛盾时,曹禺先生在第一幕里就有细致的描写和具体的体现:周朴园在解决了罢工问题后,情绪很好,可以说是在一种愉快的心情下见到了家人,他面带着一种似藏似露的笑容问繁漪吃药了没有,在听到繁漪表明没吃也不想吃的态度后,周朴园第一次是让他的小儿子周冲端着药劝妈妈,母亲看着含着泪的小儿子只好请求留到晚上再喝。而周朴园却不依不饶,没有丝毫让步的意思,紧接着又用命令的语气让大儿子周萍去跪劝母亲,直到繁漪认输喝了药方才罢休。周朴园与繁漪在周家里的关系,对外虽然显示的是一种家庭间的夫妻关系,但是,其本质上则是一种主仆关系,他需要繁漪在周家这个大家庭当中为孩子们树立一个绝对服从的模范。

  面对患病的繁漪他冷峻地说:“当了母亲的人,处处应当替孩子着想,就是自己不保重身体,也应当替孩子作个服从的榜样。”缺少对妻子的关心、虽没有厉声吼叫,却显示自己的威严和意志,浸透着封建礼教的冷酷。剧中周朴园的形2象显现的不仅仅是贪婪与自私,更多的是表现出一个冷酷、专制的封建家长的残忍,在他认为,他的话就是法律,谁都不能违背他的意志。

  二是在表现周朴园与矿工鲁大海的冲突、表现他与工人的对立时,曹禺先生把周朴园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有钱有势的矿主,是血腥起家的一个矿工,是在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一个资本家,是典型的中国资产阶级。他是一个狡猾、毒残的资本家,为了表现他的狠毒与凶残,曹禺先生在剧中设置了一个情节,借鲁大海之口,揭露了他在包修哈尔滨江桥期间,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20XX多名工人,他从伤亡工人的抚恤金中扣去每人300块钱的血淋淋的发迹史,为刻画出周朴园的贪婪与自私做了很好的铺垫。在描写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中,看似是他们两个人的争论,而本质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严重对立的劳资矛盾。

  (三)剧情主线

  曹禺先生在设置剧情过程中,一方面非常讲究事物发展的逻辑性,通过故事发展得顺序寻找出事件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使剧情发展得更加自然、合理,以便更好地揭示事物的必然性和因果关系。另一方面,为了不让故事或剧情单一地发展,不是简单地再现事件发生的外在形式,他特别注重对客观事件背后成因的挖掘以及对人的内在感的描写,特别是对人的本质、本性的还原塑造。在第二幕中设置了周朴园与侍萍意外相见这一场戏中,曹禺先生对周朴园这个人物进行了侧面描写,一方面继续挖掘周朴园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着力塑造一个丰满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周朴园与前妻侍萍是有过感情的,尽管是周朴园诱骗了侍萍,但他们相爱同居并生了两个孩子是客观上的事实,这在周家上上下下是无人不晓的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按封建家庭的礼制是不允许的。周朴园的母亲周老太太同意给周朴园一个侍妾,而绝不允许侍萍成为她的儿媳妇,更不允许在准备给周朴园明媒正娶一个门当户对的正房妻子时,让出身卑微的而且还带着两个孩子的侍萍同处一室。于是,周老太太背着周朴园赶走了侍萍。大年三十,侍萍走投无路寻了短见,但他为了安慰自己所谓的“良心”,用来怀念自己一生一世仅有一次的爱情,把大儿子取名为“周萍”,家里的一切布置都是按照侍萍生周萍时房间摆设那样的,他始终记着侍萍喜欢关窗的习惯,说要把她當周家人来对待,甚至想着修座墓来祭念她。说明周朴园对侍萍是有过感情的,因为侍萍“离去”3了也正是因为侍萍的“离去”,让周朴园产生了对侍萍难以名状的怀念情绪,以慰藉他心中甚至是心灵上的内疚。可是,当他朝思暮想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又很意外,他为侍萍的出现而产生了威胁感,竟马上翻脸不认人,通过这样的剧情安排,全面地刻画了周朴园的完整心态,进一步暴露了他的伪善本质。

  二、人物形象塑造

  曹禺先生在创作周朴园这个人物形象时,对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当时的中国社会中所有资本家所共有的阴险、狡诈和虚伪的本性,包括以周朴园代表的剥削阶级群体内心深处看重权力、名誉和地位的本质都有着深刻的了解。中国资产阶级的特點是和封建地主、官僚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它带着根深蒂固的封建性。周朴园便是封建传统的代表人物。《雷雨》里所揭露和剖析的家庭罪恶,并不只是资产阶级本质上的那种金钱与利益的关系,而是资产阶级所要拼命维护、维系的封建的社会关系。周朴园这一形象的本质是带有某些资产阶级色彩的封建统治者,而不是带有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典型人物。《雷雨》中塑造的周朴园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封建的一家之主,只不过让周朴园在剧中表现出的言行似乎是维护家庭的秩序罢了,而周朴园真正的面目却是当时中国社会中所有资本家所共有的嘴脸。

  曹禺先生在创作《雷雨》过程中不仅充分吸收了莎士比亚、易卜生以及古希腊戏剧中的创作方法、理念和特点等,而且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活灵活现地刻画了20世纪20年代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各种人物色彩,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出真正的悲剧。不但成功融入了中国元素,而且成就了一门独具一格的艺术形式。他在创作之初,“并没有显明地意识着我要匡正、讽刺或攻击些什么”,但是,“写到末了,隐隐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1]。而从人的角度去感受生活,对生活进行艺术概括,这正是易卜生的戏剧观。

  在第四幕场景里,他刻画了周朴园晚年那种孤寂之感,周朴园感到年纪老了,希望家里能平平安安的,尽管他年轻时做过许多伤天害理的事,而此时的他却害怕因果报应,他忽然悟到人世间有许多事难以解释,心灵上产生了一种“天命不可知”的阴影。在侍萍又出现在他面前时,他认为“这只能说是天命”,并以封建的人伦天性来要求周萍跪下认生母。正是在周朴园的“天命”观和沧桑感的真情流露中,深刻地揭示出周朴园作为封建传统代表人物的思维、感情和性格。

  除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外,《雷雨》的剧本语言也是突出人物特性的重要元素之一,曹禺先生以高度的个性化的语言进行写作;剧本台词语言带有浓厚的抒情味,有些对白像抒情诗一样(如第三幕中周冲对四凤畅谈未来理想的对白)。整个剧本的人物语言均发自剧中人物的肺腑,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雷雨》以自己富有动感而精美的语言,充分展示了话剧这门独特艺术的风采与魅力。在舞台上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让一代一代的艺术家们和广大观众千遍万遍地演绎着、解读着。无论是艺术工作者还是喜爱话剧的读者都应该感谢曹禺先生,因为是曹禺先生把中国话剧推上了历史上最高的艺术颠峰,让话剧这颗艺术的种子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结果,散发出璀璨耀眼的光芒。

篇六: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浅谈《雷雨》人物形象中的人格教育意义———以周朴园、周萍为中心

  作者:暂无

  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2018年第4期

  ⊙陈

  垚[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13]

  摘

  要:《雷雨》作为一部家庭生活的悲剧,作者在创作时,深入剖视剧中人物的灵魂,突出刻画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与悲剧性。剧中主人公周朴园和周萍的悲剧都是特定生存环境下人格发展失衡的产物。其中周朴园悲剧源于人格面具的膨胀,周萍的悲剧根源于多重人格的冲突。深入理解剧中人物的人格形象可有助于感悟人性世界的复杂性、体会现实生活的矛盾性,并理解作者的悲悯情怀,对当今人格教育有一定启示意义。

  关键词:《雷雨》

  人格面具

  教育意义

  周朴园

  周萍

  高尔基提出:文学是人学。这个“人”并不是指整个人类的“人”,而是具体的、个别的人。这些人物具有典型性,在他们的周围集结着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展开了一幅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概括出那一时代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既然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人的性格世界就不可能仅仅是某种单一的社会内容的反映。正如社会是充满矛盾的,人的性格也是充满矛盾的”{1}。曹禺在创作《雷雨》的过程中,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多次修改剧本。他说:“《雷雨》中的每个人物都有真实的影子,但又不是一个人,而是集中了很多人物的特点,再加以我的创造。”{2}正是因为每个人物在生活中都有真实的影子,所以会对读者产生一定的教育意义。本文试以周萍与周朴园为个例,分析人格的复杂性与悲剧性,以寻求其对当今人格教育的启示意义。

  一、人格面具下人的生存

  心理学家荣格把人格面具描述为:“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3}在人际交往活动中,人格面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因为个体自身具有局限性,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对于周朴园与周萍这样的上层社会人物,人格面具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由于他们过分热衷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其婚姻家庭、工作、人际关系都受到影响,从而引发了个体的心理问题。

  (一)面具下的人格膨胀——周朴园

  周朴园出生于地主家庭,虽然他曾留学德国,但他始终摆脱不了家族的“教养”。因为家族的遗传和后天残酷社会环境的影响,使他自觉地戴上人格面具——道德君子。他忘记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塑造一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为了教育出健全、不让他人说一点闲话的子弟。对于他来说,每时每刻都要戴上人格面具,其外在个性与真实个性相去甚远,最终导致人格的过度膨胀,不仅造成个体的悲剧,还给周围人带来精神灾难。

  家庭里,周朴园扮演着好儿子的角色。他同祖辈的周家人一样,外面假装一副道德面孔,背地里却做过许多可怕的事情,并移祸在他人身上。在这样唯利是图的家庭里,祖辈绝不允许继承者任意妄为,他们会不惜一切代价驯服有逆反心理的人。当个人生存与家庭生存联系在一起时,周朴园选择牺牲侍萍,做一个“好儿子”。周朴园还扮演着“好父亲”“好丈夫”的角色,做事专制果断。他无法得到一段美满的姻缘,宁愿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积累财富中。他把记忆封存在侍萍的“遗物”中,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只为了让自己的看着舒服。当他成为一家之

  主后,认识到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环境下,人是在夹缝中求生存,他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关乎整个家族的发展。他先后娶了两任妻子,婚后生活并不美满,富家小姐抑郁而死,蘩漪也被他压抑出一副病态。他与孩子之间仅仅是血缘的维系,父子间的交谈也不忘伪饰自己的道德。他对家人的要求是绝对服从,不服从的人都被判定为有病,逼蘩漪吃药也只是为了给孩子树立服从的榜样。

  事业上,周朴园戴着慈善家这张面具,背地里做出许多见不得人的事。为了发财,他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扣三百块钱”;为了镇压工人运动,他叫警察开枪打死三十名工人;为了让工人复工,他收买工人代表。这些由鲁大海列出的罪状仅仅是周朴园所做的一部分坏事。

  人际交往上,他自认为是体面人,却做出许多不体面的事。他与侍萍的矛盾冲突是最根本的冲突。多年以来,连他自己都相信对侍萍还有感情,留那些“遗物”陪着他,保留原有侍萍“关窗”的习惯,甚至准备住在存放旧物的屋子里。在这个家里因为他的专制与冷漠,他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只好在夜深人静时拿起照片,回忆往事。可戏剧性的是当侍萍站在他面前时,他却不认识。与侍萍相认是他的精神灾难,他更多的是怕自己的面具被撕下,怕世人看到那丑恶的一面。在商场的摸爬滚打中,他遇到过形形色色的人,习惯了用钱解决来问题,在他的思维里没有可信的人,所有人都是恶的,他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人。他与鲁大海的冲突体现了他的冷漠无情,面对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并没有手下留情,一心为自己的利益,把鲁大海逼上了绝路。他身上所体现的决绝正是人格面具膨胀的结果,为了维护家庭的体面,他可以六亲不认,装作什么都不知道的样子。

  面具下的人格膨胀给周朴园带来的不仅是孤独感,更多的是悲剧感。他宁愿在深夜缅怀照片里的侍萍,也不与其相认,将自己封闭,精神上饱受折磨。他不放过自己,苦行僧似的工作只是为了排解孤独感,但其专制与一意孤行必然走向悲剧。最后当蘩漪让周萍去给侍萍这个“妈”叩头时,周朴园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揭露了事情的真相,这个情节具有戏剧性,推动整个戏剧走向高潮。结尾处也告诉读者,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死亡、疯癫、痴呆,而是痛苦地活着。

  (二)面具下的多重人格——周萍

  荣格在谈到人格面具时解释道,个体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成熟,必须拥有一个灵活多变,富于弹性的人格面具,这样它才能与自我保持一个和谐的关系,太过虚假,或者太过僵硬的人格面具可能会产生易怒暴躁,或者抑郁低迷等心理疾病。{4}正如作者曹禺所说,周萍是最难演,且最不易博得同情,性格很复杂的人。对待这样的人物,不能只观察表象,简单地同情他“不得已的苦衷”;也不能只窥探其心理,一味地责骂他,而是要将他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从他的生存环境、与周围人的关系,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等方面,研读其在人格面具的影响下产生的多重人格。

  周萍是一个具有多重人格的人物。他骨子里透着自卑,怕人窥探出他的无能;胆小怕事、怯懦是他挥之不去的阴影,甚至时常展现在他灰暗的眼神里;遇事爱逃避,内心总是充满悔恨。但对于一个受过“五四精神”影响的年轻人,他有一股蛮劲,敢于抗争,不屈服,在生活的巨大旋涡里不停地挣扎,寻找出路;他向往自由,为了逃脱那噩梦似的地方,与心爱的人相守,愿意放弃一切。多种人格交织共存于一个人体内,使他无法认清自己的真实面目,没有张弛有度地控制好人格面具,长时间陷入矛盾紧张的生活状态,注定是悲剧人生。

  周萍,一个长期被寄养在家乡的大少爷,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其家庭教育是缺失的,这使他从小就有很深的自卑情结。母亲对于他来说,仅仅是照片里没有任何感情的被符号化的形象;父亲虽然给予他物质生活保障,但对他是极其不关注的。作者曹禺在周萍出

  场时写道:“他约莫有二十**,颜色苍白,躯干比他弟弟略微长些。”{5}这句话所包含的信息量很大:一方面,二十**岁正值壮年,应该是有生气的,他却显得苍白;另一方面,他比弟弟年长十来岁,体格却相差不大,可见其属于晚熟。在心理学上,晚熟的男生外貌身形瘦小,成为被欺负的对象,更易产生自卑的性格。再加上他得不到亲人的关爱,内心极度孤独、敏感,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

  他在人格面具的影响下,个性中的矛盾冲突造成他对自我的认知长期处于模糊状态,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大约二十六七岁时他被接回周公馆,这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好奇,面对一个对他比对自己儿子都上心的女人——蘩漪,他的内心是冲动的。蘩漪比他长六七岁,她大致了解一些关于周萍的身世,能看透心智还未成熟的周萍需要什么,她的非正常化的关爱触动了周萍内心的情欲与抗争意识。他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自愿深陷其中,以致这种不自然的关系维持了两年多。但当他听到父亲即将回家的消息后,自身性格中胆小怕事、懦弱、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占了上风。他刚与父亲见面,便急着提出要去矿上,紧接着在周朴园逼蘩漪喝药的过程中,他表现出服从,不敢有一点反抗。他悔恨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荒唐事,简单地认为逃避到家以外的地方就平安无事了。面对父亲对他近况的询问,他过度紧张,不知所措,却又极力地掩盖自己,怕露出破绽,只随声附和,不敢多说一句。在周朴园与鲁大海谈判的时候,他处处维护父亲,扮演起狐假虎威的角色。他那不经思考的行为和粗暴的语言,与他的少爷身份是极不相符的。他简单粗暴的处事方式与周朴园的处事老到形成鲜明对比,可见他的年轻气盛和不成熟,身上有着一股“蛮”力。

  从与周围人的矛盾冲突可以看出周萍僵化的人格面具,并容易走向极端。他与蘩漪的矛盾冲突是显性的,表面上从不服软,敢于抗争,不屈服,内心里却是惧怕的。他说:“我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弟弟,更对不起父亲。”唯独不提蘩漪,且表现得决绝。他与父亲一样认为蘩漪失了心智,已经疯了。蘩漪说四凤是下等人,他怒不可遏地反驳,敢于抗争。他坦言,自己之所以喜欢四凤,是因为有一个女人逼他,激他成这样。从他的话可以看出,一方面他利用四凤掩盖那不耻的关系,满足自己的欲望;另一方面是表明他与蘩漪断绝关系的决心。他不懂得什么是爱,自然无法理解蘩漪那种飞蛾扑火的爱,而他应对的方式是走向另一个极端。他与父亲周朴园的冲突是隐性的,只在背地里表露出来,却不敢正面反抗,惧怕是主要原因。他恨父亲没有给他一个完整的家,没有在恰当的时候给予他父爱,没有尊重身边的女性等。但在外人面前,处处维护父亲,表现出绝对服从。内外言行不一致激化了他内心的矛盾,使他讨厌自己的虚伪,在潜意识里有报复父亲的意念。他与四凤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不可调和的,他在无意识的情况下陷入伦理道德的困境。当真相被揭露,他再也承受不住残酷的现实压力,选择开枪自绝。

  物极必反,周萍的人格面具僵化导致他无法掌控自己的多重人格,时而暴怒,时而抑郁,使他认不清自己的真实面目,无法调和内心的矛盾,最终走向自我毁灭。面对这一复杂形象,对他的态度难免会感到困惑,但我们要从多角度去分析人性。

  二、人格教育意义

  古语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人物性格具有一定特殊性,看他们复杂的人生经历,是进一步思考人生的过程,对个体人格的健全发展具有教育意义。

  (一)感悟人性世界的复杂性

  《雷雨》讲述着真实的故事,表现了复杂的人性,具有丰富的现实内涵。“在一个人的身上,可能有某一种品质是比较突出的,但这一种品质并不能够完全决定这个人的性格。”{6}它启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革除形而上学的观点,学会抓住矛盾性,多角度分析人性。作者笔下的人物是活生生的人,并没有遵从“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的传统创作模式,而是尊重人物的个性,充分展现人性的复杂。读者不仅要看到周氏父子给侍萍母女、周蘩漪带来的不幸,还要看到人格面具负面影响下周氏父子的悲剧性。个体长期戴着人格面具,时刻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人性的脆弱承受不住长期的折磨,导致精神灾难。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体的灾难往往会波及周围的人,其弊害不仅表现在它造成人的生命和情感的悲剧,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对正常人性的摧残,它使一个正常的人逐渐变成一个疯子,精神变态者,甚至走向死亡。人格面具是人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能使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也能摧毁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生活中要辩证地看待它的作用,避免过度热衷于面具所带来的假象。

  (二)体会现实生活的矛盾性

  《雷雨》中的“门户”观念启示后人,门当户对不仅是物质上的对等,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对等,两者缺一不可。周朴园与鲁侍萍、周萍与四凤是物质上、精神上的极不对等;周朴园与富家小姐、周蘩漪之间则是精神上的不对等。受传统婚姻观念的影响,婚姻并不是两个个体的结合,而是两个家庭的组合。生活中牵扯的人际关系越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复杂,任何一个矛盾都会成为导火索,阻碍个体和集体的发展。反观当下生活中,“门户”观念依然存在,人与人之间更缺乏的是精神上的对等。例如,虚拟的网络世界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情感危机等,而人性往往是脆弱的,总有人会屡屡受伤,这就需要人们学会分析矛盾,看到人性的复杂性。

  (三)理解作者的悲悯情怀

  曹禺在《我说雷雨》一文中写道:“我用一种悲悯的心情,来写剧中人物的争执。我诚恳地祁望着看戏的人们,也以一种悲悯的眼来俯视这群地上的人们。”{7}家庭、爱情、事业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人们总是努力寻找这三者之间的调和点,在生活这个巨大旋涡里挣扎,而这正是作者所说的“天地间的残忍”。面具下人格过度膨胀的周朴园穷尽一生也未寻找到这三者间的调和点,最终带着痛苦与绝望孤独终老。最可悲的是周萍,家庭、爱情、事业都是他苦求而从未得到过的愿景,奋力挣扎,却始终无法摆脱无路可走的怪圈。在这张巨大的关系网里,无一人幸免于难。正是因为命运的不可思议和苦难的难以抗拒,才会促使人主动到宗教里去寻求寄托。作者在剧本的首尾处六次提到弥撒曲,一方面暗示周朴园想要赎罪的心理;另一方面体现自身对饱受苦难的人给予同情与怜悯之情。作者怀着一种悲悯的情怀把人性中的弱点放大给读者看,无疑具有警醒世人的意义。■

  ■

  {1}〔英〕威廉·阿契尔:《剧作法》,中国戏剧出版社1964年版,第67页。

  {2}{7}曹禺:《曹禺自述》,京华出版社2005年版,第60页,第62页。

  {3}〔美〕格斯·霍尔:《荣格心理学入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1页。

  {4}孙德丽:《面具下的波澜——荣格人格面具下的〈远山淡影〉》,《大学英语》(学术版)2013年第3期。

  {5}曹禺:《雷雨

  日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6}钱谷融:《钱谷融文集(文论卷:文学是人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18页。

  ■

  作

  者:陈■,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学科教育。

  编

  辑:赵红玉

  E?鄄mail:zhaohongyu69@126.com

篇七: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从话剧《雷雨》选段看人物的描写特点

  人物描写是《雷雨》这部作品中作者着墨颇多的部分。曹禺在人物的心理、性格、语言等内容的刻画上入木三分、不遗余力,让广大读者不仅通过话剧情节获得极大的心灵震撼,还由于这些细致的人物刻画能够让欣赏者对作品产生很强的代入感。《雷雨》这一作品中不同人物错综复杂的情感纠葛、层次丰富的人物性格及心理描写,在话剧领域為我们塑造了典范,从文学作品角度而言,也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雷雨》中夫妻、兄弟间的冷漠亲情,主仆之间的残忍剥削,这些尖锐的情感冲突及人物关系给我们带来了关于当时社会文化的沉重思考。下面笔者将针对《雷雨》中人物心理、性格、语言等方面的描写进行简要分析,通过这些关键内容的对比探讨,把握曹禺笔下人物描写的主要特点。

  一、肖像描写映射人物内心活动及性格特征

  对人物形象的细致表达,是《雷雨》这部话剧作品重要的艺术成就之一。在阅读《雷雨》时,我们可以发现,曹禺先生在作品创作时似乎受到鲁迅先生作品的影响,注重通过细节刻画来展现人物内心活动和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曹禺先生偏好刻画人物的脸面、嘴唇、眉毛、眼睛等细节,尤其善用眼睛刻画展现人物的独特性格。这些细腻的笔触与灵动的用词让人物性格与内心活动超脱文字,为读者及观众生动地展现了剧中人物的个性化特征。以四凤这一角色为例,作者在进行描写时着重刻画了这一角色的眼睛,“一双大而有长睫毛的水灵灵的眼睛”,通过这种眼神中的单纯与可爱的描写,为大家生动的展示出了一个青春可人的形象,并且为后文周家两兄弟的戏剧冲突与情感纠葛做出了铺垫。这就为话剧的舞台表现提供了细节展现。在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上,曹禺用词精准,善于运用各种生动、比喻、夸张类的词汇,点到即止地把握住人物的身份、性格、地位特点,让观众通过寥寥数语的肖像描写就能抓住人物特征,并通过这些特征完成对人

  物性格、行为预期上的分析与理解。在其他话剧及文学作品中,我们也曾看到关于人物的描写,但曹禺这种细腻而克制的笔法却与作品主体氛围与情感基调搭配得恰到好处,让观众和读者能够通过这种人物五官及眼神上看似不经意的修辞与描写抓住人物,形成一种极为生动的观感体验。

  二、矛盾心理之下的人物多面性

  矛盾心理是话剧作品创作中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段。矛盾心理的刻画一方面能够展现人物的层次性,另外也为话剧及文学作品的戏剧性冲突做出铺垫和解释。人物矛盾心理的刻画是人物描写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是展现人物复杂性与作品思想性的重要方式。在阅读《雷雨》这部作品时,谈及矛盾心理刻画,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周朴园这个角色。矛盾心理是周朴园角色刻画上的点睛之处。而对于人物这种矛盾心理的展现,作者在描写时并未十分用力,以一种从内到外的心理刻画手段进行着细致的描写。周朴园这一人物的矛盾性来自于他的内心,在民国大时代的变化中,周朴园一方面骨子里隐藏着封建残余思想腐朽落后的一面,而另一方面,由于曾经去西方留学,在这种学习教育经历的影响下,周朴园这一人物又表现出丰富的阅历及先进的西方思想。除了内心上的两面性与中西成长教育经历之间的矛盾,从角色的衣着打扮上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一内心矛盾的角色的细致刻画。曹禺在描写周朴园的外貌时即常用具有对比性的描写方式,他土洋结合的穿着、不伦不类的谈吐,都展现了这一人物从内而外的矛盾性。尤其对于周朴园眼神及表情的细节刻画,更展现着人物表里不一的冲突性。曹禺在文中这样写周朴园,“一种冷峭的目光和偶然在嘴角逼出的冷笑,看出他平日的专横、自是和倔强”。这种描写中对眼神和笑容的细化让读者和观众能够看到他伪善与道貌岸然外衣下的阴暗内心。周朴园一方面对雇佣的工人进行着残酷剥削、对孩子教育表现出苛责与严厉,另一方面又用一种看似温柔留恋的态度来对待萍。作者这种人物塑造上的手法将人物的矛盾心理及性格特征展现得更具深度,让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获得一种激荡与平缓相结合的体验。这

  种人物多面性的刻画无论从戏剧情节还是故事转折中都给后文更多的铺垫和合理性,让故事的发展在人物矛盾性格与纠结心理的触发下变得顺畅。这也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

  三、人物描写中的对比性与差异性

  在话剧人物的塑造上,人物的差异性刻画是十分关键的。再优秀的戏剧情节设置与故事冲突设计中,一旦人物出现雷同,则戏剧的魅力与艺术价值则将大打折扣。《雷雨》在人物刻画上的差异性与对比性是其艺术价值的关键。通过对人物描写的分析,我们能感受到作品中人物鲜明的对比。周冲和周萍作为成长于相同环境下的两兄弟,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却南辕北辙、差异甚大。在社会现实的不公和与父亲的冲突中,周冲表现出一种善良的天真。这一人物的大爱情怀并没有被现实环境的冰冷压抑所摧垮,尤其在对四凤的爱慕上,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周冲这一人物的完美主义与浪漫情怀。而周萍这一角色的刻画上,作者则采用了更为阴沉和激烈的描写手法,“在他灰暗的眼神里,你看见了不定、犹疑、怯弱同冲突”,这种眼神的描写极为传神的突出了人物之间的对比性。除了周冲与周萍的对比,我们还能从对周萍这些描写上看出他与同胞弟弟鲁大海之间的强烈对比,一个清秀而灰暗,一个粗率而锐利,这些截然不同的人物性格与其特点描写让整个戏剧更具张力,故事的发展与冲突在一个周全而圆满的状态下缓缓推进。

  四、生动语言描写展现人物特点

  语言是展现人物性格与特点最直接的方式。《雷雨》中的台词设计与语言描写除了展示人物身份和政治关系与地位之外,还隐藏着人物的性格、心理、喜好等特征。通过三言两语的对话,人物就生动的展现在观众面前。这种语言描写的精妙一方面精简了人物外貌描写的堆砌,给观众和读者更直观的想象与体验,另外也让人物描写更具立体性,戏剧人物不再以平面与色彩组合的二维形象印刻在观众心中,而是借语言的生命力展现出不同人物各自的人生,让读者与观众通过台词刻画感受到人物由内而外、贯穿全剧的层次性与对比发展性,让

  戏剧表现力更加丰富。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雷雨》作为一部优秀的话剧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及艺术欣赏价值。作为我国文艺作品中的上乘之作,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

篇八: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浅谈戏剧《雷雨》中的“雷雨性格”

  杨帆

  【摘

  要】《雷雨》是中国现代最杰出的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它的主题意蕴深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是我国现代戏剧史上成就最高的剧作之一.它通过一家两代人的恩恩怨怨,集中表现了在浓厚的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里的人的悲剧和由此折射出的社会悲剧,它控诉了带有封建本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表现了对理想的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困惑和向往.曹禺以极端的雷雨般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被压抑的愤懑,控诉中国的专制家庭和社会的黑暗.将所有人的“雷雨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剧中的惊雷仍在我们耳畔轰鸣,剧中的暴雨仍在我们心底激荡.

  【期刊名称】《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33)001【总页数】2页(P111-112)

  【关键词】封建专制;人的悲剧;社会悲剧;雷雨性格

  【作

  者】杨帆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哈尔滨15008【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34《雷雨》这一戏剧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成熟,是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颗明珠。这部四幕剧,在一天时间里,两个舞台背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居)内,集中表现出一家两代30年来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和在一个雷雨夜所发生的家庭悲剧,挖掘出人性的沉沦与挣扎,展现了在封建资产阶级家庭里的人的悲剧所折射出的社会悲剧。

  再读《雷雨》,感觉整个故事的发展就像是一场雷雨,情节曲折紧张得让人窒息。笔者更坚信除了渲染气氛的自然环境“雷雨”之外,还应有一场看不见的“雷雨”。从“雷雨”中,戏剧人物以及剧情体现出了一种“雷雨性格”,这是作者在戏剧中所要表达的一种隐层含义,他把雷雨变成一种拟人的东西。每个在舞台上活跃的人都是在雷雨的笼罩之下,每个人都在挣扎,都在按照自己的意志挣扎,但努力的结果都与他的意志相反,在人物的心里都有他们的“雷雨”。也许这就是曹禺将戏剧定名为《雷雨》的原因之一。

  “雷雨”是戏剧贯穿始终的一个重要角色。从戏剧中第一幕开场,周公馆的压抑、沉闷的气氛中,已经孕育了一种乌云密集、电闪雷鸣的阴郁气息,随着这一悲剧情境的展示,闷雷从远袭来,蓄势待发,闪电忽隐忽现,撕开暗夜的黑幕,直至四凤在自己家中向母亲发誓,炸雷当空劈下,暴雨倾盆而泻……可以说,雷雨不仅构成了戏剧的自然环境,渲染了人物的心境,是心理情绪的外化,而且对于人物命运它还具有强烈的象征意蕴。在《<日出>跋》中,曹禺说他写戏时常常会把真正的主人公隐藏在幕后,写《雷雨》时他不能让雷公的形象站在舞台上。显然,在剧作家心中,“雷雨”是剧中一个特殊的不可或缺的形象。曹禺把剧本中的八个人物都放到雷雨之前令人窒息的空气里,闷、热,一丝风都没有。鲁贵满脸有汗地絮叨着客厅“闹鬼”,向女儿勒索钱用;四凤则为母亲的即将到来而烦躁,显得心不在焉;繁漪出场后非要打开窗户,尽管盛暑时开窗户反而会更热,但她实在忍受不了,非透一口气不可;周朴园则依然君临一切地施展他的淫威,一定要关窗户,当众逼着繁漪吃药。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每个人的性格、表现却各不相同。使读者认识到这个家庭的种种矛盾和混乱,预感“雷雨”的即将汹涌而至[1]。

  1.周朴园

  周朴园是带有浓厚封建性的资本家,是周公馆的主人,他集中体现了近代资本家自私、冷漠、虚伪和残忍的本性,同时又沿袭了封建家长式的专横暴戾。在周公馆,他可以任意践踏他人做人的尊严和权利,30年前他始乱终弃,为了迎娶有钱的门第富家女,逼着被他爱过的女佣侍萍抱着才生下三天的二儿子跳河自尽;他肆意剥夺妻子繁漪的自由,稍有违背就随意训斥,甚至强制性说她有精神病,逼着她天天喝药;他的孩子则是他绝对权利下的奴隶,他的话就是家里的法律,是不能违背的;他对待工人干尽伤天害理的事情,克扣工资,中饱私囊,甚至故意制造险情淹死工人以获得经济上的利益。在他身上可以清楚地看到资本家的阴险、卑鄙无耻、利益至上的本质,然而,他又处处表现出其虚伪的慈爱、正直。他所醉心的圆满的家庭秩序,正是他罪恶的代名词,导致了周鲁两代人的悲剧,他是造成四凤、周萍、周冲死亡和繁漪、侍萍发疯的元凶。总之,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勾结起来造成的专制、虚伪,还有他在家庭中显示的权威,其实就是“雷雨性格”的体现,只不过带有反面色彩。

  2.繁漪

  曹禺说,“繁漪是一个最具‘雷雨’性格的人物,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拥有行为上许多的矛盾,但没有一个矛盾不是极端的。”繁漪虽脱胎于旧时代,却在新时代交替的社会背景下,具有追求幸福、自由反抗的性格特点,这就是她身上“雷雨精神”的体现。在周公馆坟墓般的氛围中,她从压抑、追求到爆发、毁灭的过程,集中体现了旧时代个人、家庭、社会的悲剧命运。而再现于戏剧舞台上的激烈的矛盾冲突,给观众以强烈的心灵震撼,表现出曹禺先生高超的艺术手法(《日出·跋》)[2]。

  在《雷雨》初版本的序言中,曹禺曾经说过繁漪是一个“雷雨”的化身,她操纵着全剧。她死命拖住周萍不让他离去;把侍萍招到周公馆的是她,关住四凤的窗户使周萍被鲁大海与侍萍发现的也是她,最后在周萍与四凤将要一同出走时,又是她叫

  来了周朴园,打乱了原来的局面,完成了这出悲剧。

  作者对于这样一个重要人物,在其出场时就给了她奇妙绝伦的介绍,说她是一个果敢阴鸷的女人。繁漪极端的性格注定了她与周萍那段畸形的感情纠葛。从嫁为周朴园的妻子,她没有一点自由和权利,十八年来被周朴园软禁在周公馆里,与世隔绝。寂寞孤单,绝望等死的她遇到从乡间而来的周萍,相生爱慕,把自己的生命、名誉,整个交给周萍。而周萍犹豫怯懦,胆小怕事,绝不是值得繁漪爱,值得繁漪为他牺牲的人。后来他爱上了四凤,回避繁漪,只想着与四凤离开周公馆,一走了之。繁漪在周萍的刺激下,变得乖戾阴郁,她像一团火在燃烧,愈燃愈烈,繁漪“雷雨”般的性格爆发出来,四凤和周萍、周冲死了,侍萍疯了,她自己也疯了,悲剧在她的一手导演下完成[3]。

  她为了获得自由和幸福,冲破一切桎梏,置自己的名誉与生命于不顾,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她的反抗是绝望而彻底的。在她身上,“雷雨精神”体现得尤为突出。她的形象深刻揭露了封建家庭伦理中人性的沉沦与挣扎。他是被凌辱、被摧残、被遗弃的受害者,她的悲剧命运是值得同情的,但她的悲剧亦是必然的,从她的悲剧中也昭示了社会的悲剧。

  《雷雨》里,“雷雨性格”在周朴园和繁漪这两个人物中表现得最为鲜明、深刻。那种与社会、命运的反抗及在他们身上体现出的人性的沉沦与挣扎就是“雷雨精神”[4]。

  《雷雨》的戏剧冲突非常集中,所有的矛盾冲突都发生在一个阴郁闷热、雷雨交加的夏日。剧本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雷雨爆发的过程。曹禺自己都有点糊涂了,他好几次都说到,《雷雨》的结构有些太像戏了,技巧上也用得过分。

  《雷雨》第二幕中,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新仇旧恨得到集中反映,而周朴园和侍萍间的“相认”场面更是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第二幕开始,侍萍已经知道周公馆主人是周朴园,而周朴园却不知道面前这个女人是侍萍。这一明一暗的关系,扣住了

  读者的心。周朴园注意到窗子被打开发出责问,侍萍便“很自然地走到窗前,关上窗户,慢慢地走向中门”。这样熟练的动作,使周朴园感到似曾相识,情不自禁地留侍萍说话,相认过程第一次起伏。谈话内容回到三十年前,侍萍情绪激动,针锋相对,相认又一次起伏。周朴园一次次想确认侍萍的身份,却又不敢肯定,相认过程六次起伏,层层推进,曲折引人。这一幕戏中,充满人物间不可避免的冲突,在特定环境中,过去与现在的矛盾交汇、连贯在一起,展现了两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无疑将“雷雨性格”从戏剧冲突中显现出来[1]。

  几十年来,《雷雨》被一代又一代人阅读欣赏,被一批又一批演员排演,时光的飞逝不曾使它褪色。无论是故事情节、戏剧冲突、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从人生意蕴去揣摩这部作品,《雷雨》都是值得去读、去深入挖掘的经典之作。在戏剧中,在最浓缩的时间与空间里,所有的人都是一个对立体,也是统一体,都在纠缠着、挣扎着,或为了现实去救赎,或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去不顾一切,最终的毁灭无可避免,作者欲表达人性的沉沦与挣扎,命运终归还是命运。但是,《雷雨》中的那种“雷雨性格”和“雷雨精神”,不管怎样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是正面的也好,反面的也好,《雷雨》永远都是我们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面独特的旗帜。

  【相关文献】

  [1]曹禺.中国现代文学百家[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

  [2]曹禺.日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3]汪菁.曹禺剧作中的人文关怀[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3).

  [4]傅光明.曹禺剧作[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篇九: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论雷雨的戏剧性

  《雷雨》这部作品是以1923年到1925年前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背景进行创作的。这部作品是曹禺结合自己多年来对欧洲戏剧的分析,并且结合自身的现实生活情况以及自身的真实感受,进行长期酝酿创作的佳作,同时这部作品也表现出了作者对封建社会的声讨。《雷雨》也正因为接受了希腊悲剧的影响,洋溢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剧气氛。作者在《雷雨》中戏剧性地表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和封建家庭毁灭的方式让人啧啧称奇。,他把众多的人物纳入统一的情节结构之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紧张的场面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再加上语言的活泼和生动,使《雷雨》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本文将从多方面论证《雷雨》的戏剧性,希望对此作品的戏剧性艺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雷雨》的戏剧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个性的语言色彩,舞台的细节处理,独特的结构艺术,典型的人物形象,强烈的戏剧矛盾,剧中的悲剧色彩。

  1、个性的语言色彩

  语言对于戏剧具有重要的意义,戏剧语言主要是表现出剧中的人物形象特点,通过语言表现出内心的感想,通过不同的语言表现了不同人的思想情感。《雷雨》在语言上,表现出了自身的个性的语言特色。台词有力,富有动作性。剧本中潜台词运用多,富有戏剧性。剧中人物语言大部分都是口语化,在语言表达下饱含着人物内在丰富的情感特色,富有抒情性,体现人物内心。戏剧性的语言不仅是因为对话,而其秘诀在于对话中双方的对峙。它是通过一方的暗示、试探、进攻,使另一方惊疑、担心、忧虑等,进而产生新的动作。这样就使观众产生一种期待,同时产生悬念。这处在周朴园初见侍萍时,两人的对话就可以表现出来。

  他最初曾以主人对待一般“下人”的态度,和侍萍谈及“雨衣”和“窗户”,然后看模样听口音,开始觉得有些奇怪,于是提起30年前的那件事来。周朴园先后两次问侍萍“你……

  你贵姓?”“你姓什么?”而她的回答是“我姓鲁”“我是这儿四凤的妈”;这里有侍萍的试探和周朴园的担心、忧虑。在这紧张和松弛相交替的过程中,让我们特别觉到紧张。后来周朴园叫侍萍“下去”,顺便要四凤去找樟木箱子里的那件旧雨衣”和“几件旧衬衣”,侍萍就谈起“那种绸衬衣……一共有五件”,有一件绸衬衣上“用丝线织成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这才使得周朴园不得不承认:“哦,侍萍!(低声)是你?”这里是侍萍的进攻和周朴园的惊疑,忧虑。其中语言张弛有度,富有深意,让读者对情节产生好奇。

  2、舞台的细节处理

  在戏剧中,舞台细节处理可以使观众在不经意间就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能更好地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在舞台上,音响就可以有力的突出影片的戏剧性。在《雷雨》中,雷声的多次出现是在暗示某些情节的转机或人物命运的变化。就如该剧最后一幕的雷声,伴随着争吵声,轰鸣的一声雷过后,大家得知了四凤和周冲触电身亡的消息。和这声响雷一样,这消息来的让人措不及防。十分富于戏剧性。

  3、独特的结构艺术

  在《雷雨》中,作者根据话剧舞台的条件采用新的方法,更紧凑更集中地来组织戏剧动作而这种独特的结构艺术同时也很好地处理了一个问题:传统戏剧不需要近代话剧舞台上所应用的布景和幕。总是带着一些虚拟的性质。所以他从戏剧冲突的发展过程的中间或者将近结尾之处着笔,将过去的情节和现在的情节交织起来,以“过去的戏剧”来推动“现在的戏剧”,甚至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剧只是过去的戏剧的结果。

  他在《雷雨》中,将前后30年的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许多矛盾冲突集中在“一个初夏的上午”到“当夜两点钟的光景”的一天之内以及基本上在周朴园家的客厅来展开,他的这种苦心经营的结构艺术,主要是从欧洲的一些作家那里借鉴的。作者从30年前的矛盾着眼,而从一天之内的冲突落笔,要把这些全都表现出来。这就应该从《雷雨》的主题思想来解释了。只有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才能彻底揭露旧中国家庭和社会制度的弊害,才能充分表现

  受害者的悲惨命运。但是舞台容量却是有限的,他以“现在的戏剧”为主,而将“过去的戏剧”穿插其间以便产生推动作用,这个“剧情开始的时机”显然是十分有利于主题思想的表现的。他一方面既要揭开现在的矛盾,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前情必须逐步交代。

  4、复杂的人物形象

  如果一出戏没有令人难忘的人物,那么无论它的剧情有多么激烈紧张都不过是一时的热闹。《雷雨》中的人物是鲜明而复杂的。虽然全剧只有八个人物,但每一个都极具个性。“让人物在感情的火坑里打着昏迷滚”,这是作者在《雷雨》中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特色。他认为许多人物都有着不可摆脱的悲惨命运,于是,他便充分展现人物不可摆脱的命运所带来的痛苦性,黑暗的社会制度强加给弱者的残忍和冷酷,都通过人物情感上的折磨和痛苦反映出来。作者运用了这些人物的性格特征,并选择最好的时机从矛盾冲突中来表现人物性格。作者在描写这些人物的命运时,出色地为人物性格设计了出人意料的情节,虚构出偶然而巧合的戏剧冲突,使读者、观众对人物的命运发生浓厚的兴趣,给予密切的关注,也为人物的命运担忧、牵挂、惊喜、悲愤。牵动着读者、观众的心弦。

  5、强烈的戏剧矛盾

  《雷雨》的戏剧性艺术特色在于写性格冲突时都着重突出其感情上的巨大冲突。凡是在性格的矛盾展开搏斗的地方,都各抒其情。因此,在跌宕起伏的性格冲突中,人物感情的潮水也随之激起波浪。这样的戏剧冲突,不但引人人胜,而且动人心魄。同时,在情感的激荡中,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也得到了完美的表现。

  这里有处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周萍第二天要离家到矿上去做事时,这就使得早已存在的复杂矛盾更加尖锐化和表面化,而四凤和繁漪的命运,也将因此发生新的变化。周萍的这个决定,自然会使我们联想到许多问题:他为什么要走?那么四凤怎么办?繁漪的态度怎样?关于周萍明天要走这一情节,作者并不用简单的方法随便加以叙述,而是在四凤和繁漪的场面中结合人物的内心活动交代出来的,这就增强了戏剧的效果。

  在侍萍上场以前,作者先写周萍和四凤之间以及周萍和繁漪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使她在更加紧张的气氛中出现,形成一触即发之势。而侍萍的出现,使矛盾冲突更加尖锐复杂。通过侍萍揭开了“过去的戏剧”的帷幕,两者交织起来,戏剧动作于是逐步推向总的高潮。

  6、剧中的悲剧色彩

  《雷雨》表现的是命运对人的无情主宰和人对命运的不尽抗争,其中的悲剧充满着压抑、躁乱的气氛,夹杂着焦虑、忧郁以及十分繁琐的情感因素,这是一种用尽全部力气挣扎却一无所获的绝望,给读者以及观众带来了情感方面的震撼。社会底层妇女鲁侍萍被遗弃的悲剧,上层社会妇女蘩漪个性被极大压抑克制的悲剧,周萍和四凤被限制得不到爱情的悲惨结局,周冲的青春梦想彻底破灭的悲惨结局还有鲁大海反抗失败的悲惨结局。这些戏剧性的悲惨结局,都深深刺激着读者、观众。悲剧的发生集中在最后一幕,这也是全剧的高潮部分。周萍和四凤要走,繁漪将“大门锁了”,并且喊出了周朴园。周朴园一上场,全剧的高潮就出现了。他喊出侍萍的名字,命令周萍跪下去认他的生母。这个伪君子想再来“弥补”他的罪过,反而促使悲剧立刻发生。四凤跑出去触电而死,周冲也随她去了,接着周萍自杀。最终,剧本以悲剧结尾。

  《雷雨》以其复杂的人物形象,独特的结构艺术,压抑的悲剧色彩和个性的戏剧语言,展示了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平民悲剧。它的戏剧艺术魅力必将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

篇十: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从话剧台词分析人物心理及性格

  ——以《雷雨》为例

  在上曹禺的话剧《雷雨》时,本人尝试着从人物台词入手,分析人物的心理及性格,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第一步,我先以周朴园的四句台词作为范例,向学生示范从台词的角度分析人物心理的方法。

  一、提问:从以下周朴园的四句台词来推测周朴园具体的心理变化。

  ①周朴园

  (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你站一站,(待萍停)你——你贵姓?

  ②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③周朴园

  (忽然起立)你是谁?

  ④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分析:

  ①“你——你贵姓?”

  :看到侍萍的关窗动作,觉得很熟悉,两个“你”表明对侍萍的一种好奇甚至惊奇的态度,在这里的破折号表示一种声音的延长,体现了周朴园因为侍萍而触景生情,并努力克制自己情感的表现。“贵姓”两字也显得很礼貌。

  ②“(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抬起头来”表明在和侍萍对话的过程中的一种警惕的心理,周朴园对侍萍如此清楚地知道梅小姐的实际身份感到很意外,并开始初步怀疑侍萍的真实身份。

  ③“(忽然起立)你是谁?”

  :“忽然起立”比③的“抬起头来”更加深了一步,表明周朴园对侍萍如此清楚地知晓梅小姐的下落,感到惊讶,进一步怀疑侍萍就是当年的梅小姐。

  ④(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徐徐”表示动作缓慢的样子,表明周朴园在得知侍萍真实身份后,一下子没缓过神来,吃惊的样子。一个“哦”和连续三个“你”,表明他终于认出侍萍后,感到难以相信和震惊。

  第二步,从单个词的角度分析过渡到整个句子的分析,进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1解周朴园的心理变化。

  二、提问:这四句话的位置可以任意互换或颠倒吗?

  分析:不可以,无论从句子的语气还是措辞来看,语意是逐步加深的,这与周朴园对于侍萍真实身份的怀疑的步步加深相符,互换或颠倒后就不符合人物心理的转变逻辑。

  总结:周朴园的四句话字面上都是在问侍萍是谁,但措词的不同表现了周朴园的心理变化。这些都是我们根据人物语言、动作推测出来的,其实就是潜台词。潜台词实际就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我们在把握人物语言时,一定要注意揣摩蕴含在人物台词中的“言外之意”。

  第三步,以此类推,让学生学会在分析人物性格时,除了要关注台词,也要关注括号里的舞台说明。

  三、提问:周朴园的四句话不可随意调换位置,那②③④中括号中的内容是否可以随意调换位置。

  分析:也不可以。周朴园的怀疑与不安是步步加深的,从周朴园的动作(②抬起头来→③徐徐立起→④忽然起立)来看③比②更能表现出怀疑的加重。④体现了周朴园知晓侍萍身份后的震惊,难以相信的心理。并且,它们是与人物台词相辅相成,共同表现了周朴园的心理变化。

  总结:括号里的内容其实是一种舞台说明。舞台说明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剧本里面的舞台说明。

  第四步,学以致用,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分析周朴园的其余台词来总结周朴园的性格特征。

  四、提问:自主分析周朴园其余的台词和舞台说明,说说分别体现了周朴园的什么性格与心理变化,并试着总结周朴园的性格。

  (学生的自己分析较多,此处略去,不一一列举)

  学生:周朴园是一个伪善、圆滑,善于为自己营造美好形象,同时还是个冷酷无2情的人。

  五、第五步,拓展升华,根据台词分析人物性格与心理来理解人物性格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

  解决课后学生提出的一个问题:文中鲁侍萍有这样一句台词“老爷,没有事了?”舞台说明是(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鲁侍萍照理说应该是恨周朴园的,但她在这里表现得却像是有一丝不舍?鲁侍萍的性格是不是前后有矛盾呢?

  给学生10分钟时间,分小组讨论这个问题。请若干小组发言,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老师不评价谁对谁错,关键是有自己的看法。

  提示:这个问题的实质其实是——鲁侍萍到底对周朴园有没有留恋?

  明确:任何结论的推断,都要在文本中找到依据,也就是仍要仅仅抓住任务的台词。

  老师回到文本中带领学生找寻依据并分析:

  周朴园

  那你走错屋子了。

  鲁侍萍

  哦。--老爷没有事了?

  分析:“哦”后面紧跟着一个“破折号”,表示话题的转移与改变,说明周朴园已经暗示侍萍离开,但侍萍并没有离开而是自己主动用“老爷没有事了?”将对话继续了下去。

  鲁侍萍

  老爷,你想见一见她么?

  周朴园

  (连忙)不,不,不用。

  分析:当侍萍告知周朴园侍萍还活着时,是侍萍主动提出“老爷,你想见一见她吗?”圆滑的周朴园急忙用连续的三个“不”,来打断侍萍的话,紧跟在舞台说明“连忙”后面,也表现了周朴园的心虚。

  鲁侍萍

  嗯,都是很下等的人。她遇人都很不如意,老爷想帮一帮她么?

  周朴园

  好,你先下去。

  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

  分析:周朴园在前面已经拒绝了侍萍提出的“老爷,你想见一见她吗?”的要求,但侍萍还是主动告诉他梅小姐后来的境况,并再次主动问:“老爷想帮一帮她吗?”。周朴园的一句“好,你先下去。”已经再次暗示侍萍离开,对话结束,可是侍萍再次说了句“老爷,没有事了?”,表明她还希望将对话进行下去。并且舞台说明的“泪要涌出”,更是证明侍萍对周朴园还有留恋的证据。

  总结:照理说,鲁侍萍是恨周朴园的,她发现周公馆的主人是周朴园时,完全可以立即离开,并且从对话过程中可以看出,周朴园的几次暗示侍萍离开屋子,对话结束,但她却是选择主动将对话继续下去。所以,可以推断鲁侍萍属于那种对周朴园的确有恨,但三十年后又见到了那个“周大少爷”时,她竟情不能禁,不由自主地露出了真实的身份,而且她还向周朴园承诺不把这段隐情告诉鲁贵。但她毕竟是刚强的女性,她控诉周朴园的罪愆,拒绝周朴园的施舍,使她的主导性格得到了升华。刚强中有软弱,怨恨中有情丝,这些都构成了她性格的复杂性。她的确对周朴园存在留恋,但并不与她后来刚强的一面有冲突。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位同学心目中所勾勒出的周朴园、鲁侍萍、鲁大海的形象都不尽相同。《雷雨》之所以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所塑造的人物性格相当复杂。不能一味地因循前人对他的看法,要从人性悲剧的角度挖掘其性格的另一面。

  第六步,进一步拓展升华,让学生试着分析周朴园性格的复杂性。

  六、提问:既然鲁侍萍的性格存在着复杂性,那周朴园除了冷酷无情的一面,还有没有相反的另一面呢?德国作家有句话,“人并不因为曾经做过罪恶的事而完全是个恶魔。”你同意吗?请在文本中找到依据。

  试着从文本中找到依据,通过对周朴园性格的分析来佐证或反驳这一观点。给同学十分钟独立思考的时间后,请若干同学发言。

  提示:该问题的实质就是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还有留恋?

  放开手脚,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寻依据。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这个女孩子的尸首,说是有一个穷人见着埋了。你可以打听得她的坟在哪儿么?

  周朴园

  她还在?不会吧?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分析:周朴园其实还是关心侍萍的,事后专门打听过侍萍的下落,还到河边现场确认侍萍是否真死了。

  周朴园

  你静一静。把脑子放清醒点。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是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俱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动向,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分析:周朴园是搬过家的,他那么有钱。可以买一套全新的,完全没有必要大费周折将侍萍用过的家具从南方搬来,所以周朴园还是对侍萍有真感情的。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

  的罪过。

  分析:周朴园后来又结过婚,他如果不是真的爱过侍萍,完全没有必要还保留着侍萍在时的旧习惯。

  总结:人物性格是复杂的,所以可以借鉴德国作家施林克的一句话来理解周朴园的性格,“人并不因为曾经做过罪恶的事而完全是个恶魔。”周朴园并不完全是个恶魔,他虽然冷酷无情、道貌岸然,但他的内心似乎还具有怀旧的温情,在他灵深处,对美丽、温顺的侍萍还保留了一处思念的角落。但当侍萍的身份被认定以后,会对他的利益及形象造成影响时,他的主导性格使他的情感态度马上发生了转变,他立即想以严厉冷漠、安抚软化、金钱兑现等惯用以对付下等人的手法来打发侍萍,以维护自己的形象。周朴园心理的变化自有其符合性格内在逻辑的合理性,并不矛盾。

  所以,无论以后大家遇到戏剧、小说或是别的形式的文本,对里面人物性格形象的分析,都要从文本(台词与舞台说明)中找到依据。并且,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简单地因循前人的观点。

  综上所述,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围绕着人物的台词和舞台说明来分析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征的。基本是以“教师示范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模式,让学生5从简单的问题入手,掌握从人物台词分析人物性格与心理的方法后,逐渐加深问题难度,学会思考复杂的问题,进而理解人物性格的复杂。从学生的课堂表现及反馈看,效果不错。

  能取得令我自己满意的教学效果,窃认为主要是抓住了关键的字词、标点符号和句意。当时自己备课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这些抓住重点字词的方法,其实是运用现代汉语的知识。虽然一定的环境描写必不可少,但话剧剧本主要是靠人物语言,就是台词建构起来的,人物的性格和行为逻辑也是靠台词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措词与说话方式也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所以,利用现代汉语知识分析话剧人物的台词是正确的,尤其是在上了现代汉语专题后,更是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了这点:运用一定的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知识来分析问题,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也启发我在以后的教学中,特别是在戏剧单元、小说单元教学中,要多思考,将现代汉语知识和课文讲授结合起来,抓住人物的语言来分析人物性格。

篇十一: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浅谈《雷雨》中的典型人物塑造

  河北省兴隆县教师进修学校

  邓淑荣

  文学艺术必须通过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特别是戏剧这种艺术形式,首要任务是就是要塑造出有灵魂、有血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以达到感染、教育群众的目的。曹禺的剧作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他的戏剧人物真实、丰满、深刻、生动,在人物塑造方面表现出精湛的艺术功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首先,曹禺剧作《雷雨》中的典型人物,是错综复杂的矛盾的人。高尔基曾经深刻地指出:“不应该把今天的普通人物简单化,我们应该把他内心的混乱和分裂,把他的情感和理智的矛盾,对他自己全盘托出来”。不论是残暴的、虚伪的、被诅咒的恶人,还是在高压下痛苦呻吟的被同情的好人,曹禺都力求深入挖掘他们的内心世界。而不是简单地、单方面地刻画他们性格。他总是一方面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点来加深、扩大,使之鲜明、突出;同时又有意识地着力发掘其性格—中不完全一致的情感与理智的矛盾的侧面。把明显与隐晦、尖锐与缓和、激烈与平静交错揉合,从而塑造出丰满、生动的艺术形象。我们说,在曹禺的人物画廊中,矗立着众多的如此丰满的生动的人物。

  例如《雷雨》中典型人物周朴园。作家在刻画这个人物时,既表现了他的狠毒凶残、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又着力地展示了他的孤独与幻灭。

  周朴园的发家史带有野蛮的封建盘剥的血腥味。他包修汇桥,故意让江堤出险,一次淹死了两千二百个小工,他从每个小工的性命中捞了三百块钱。正如鲁大海所揭露的“你的手段我早就明白,只要你能弄钱,你什么都做得出来!??”“你发的是断子绝孙的昧心财”。在曹禺笔下,周朴园出身封建世家,又曾留学德国,外表看俨然是一个兴家立业的有教养的绅士,而骨子里却是个伤天害理,靠发血腥财起家的刽子手,毫无文明可言。为当上某煤矿的董事长,他残酷地镇压罢工的工人,采取野蛮的手段,勾结军警开枪打死了几十名工人。可见,周朴园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葬送几十条性命。更加残忍的是,三十年前,他为了娶一个名门小姐为妻,竟然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将被他玩弄并为他生下两个孩子的侍萍赶出家门,侍萍生第二个孩子才三天,又是个大雪天,侍萍被迫跳河,周朴园伤天害理的事情何止这些,他身上的累累血债足以说明他是个狠毒凶残的刽子手。

  周朴园的自私和伪善,通过他对待侍萍已体现得很清楚。剧作中,一再渲染周朴园对待侍萍的“柔情”与“眷恋”,他不许搬动侍萍喜爱的旧家具,不许打破侍萍不能开窗的旧习惯。甚至教训周萍为了生母而改正过错,他似乎在忏悔,怀着内疚纪念着死者,甚至把被他蹂躏的侍萍的照片放在桌子上。从剧情情节看,他抛弃侍萍后虽然娶过两个妻子,却没有得到家庭的幸福和温暖。回想起来,还是年轻时与侍萍的相处,给他留下一些美好的记忆。因此“对待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用来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多情、高贵。而这一切,都是在确认侍萍已死,对他的根本利益无丝毫损害的前提下采取的行动,一旦活生生的侍萍以下等人的身份站在面前时,个人的利害、阶级的本能立刻占据了他内心世界的主导地位,驱使他撕下多情的面纱,露出残酷的本相。剧中第二幕里,侍萍来周公馆找四凤与周朴园相遇的场景;侍萍已知道面前就是三十年前的周大少爷;周朴园并不知道眼前的人是谁,周朴园开口的几句责问。还只是封建家长惯使的威风;第二层的询问旧事,到持续着三十年的怀念妻子的“多情”,发展到第三层,侍萍微露端倪,激起他急切地探问真情,但事关大人物的身份地位,因此用语吞吞吐吐。假假真真,以遮掩自己的隐恶。随着侍萍一步步揭出真相,周朴园也一步步地陷于被动,两个人物的内心交锋越来越紧张.当侍萍痛述往事,三十年前的悲惨情景再现了,周朴园再也不道貌岸然的面孔,只能“汗涔涔”地说出一个“哦”字。当侍萍问到:“老爷,你想见一见她吗?”两个急忙的“不,不”吐露了他内心深处的惊惧。最后,弄清侍萍就站在他的面前时,他徐徐立起:“你,你,你是??”这是很怕承认又无法否认的本能反应。在一刹那的停顿之后,他脱口而出的话是:“你来干什么?”,“是谁指使你来的?”继之企图用金钱把她赶走。“好!痛痛快快地!你现在要多少钱吧!”最后使出了斩草除根的一手,辞退了鲁贵父女,开除了鲁大海。周朴园那套“多情”与“怀念”已经无影无踪了,他那肮脏的灵魂,正象繁漪骂周朴园时所揭露的:“你父亲在外面还是一副道德面貌、慈善家、社会上的好人物。”其实,“是第一个伪君子!”周朴园对侍萍前面的怀念与思恋同后来的冷酷无情,的确对立地存在于他的脑海之中,然而前者是枝节,并且以侍萍已死为前提,后者才是本质,说明周朴园是一个非常自私、非常伪善的人。

  在家庭生活中,周朴园是一个专横冷酷的封建暴君,他十分重视自己的家庭“秩序”和自己在家庭中君临一切的地位。他专横独断,唯我独尊,“他的意见就是法律”,任何人都不得违抗,如第一幕中,周朴园从矿上回家,就威严地逼妻子吃药。人们不难看出,周朴园关心的不是妻子的健康,而是自己意志的贯彻,需要妻子为儿子们做个“服从的榜样”。充分暴露了他的武断、专横。第二幕中,周朴园催繁漪去看病。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周朴园对待周萍,也时时体现了他的专横,冷酷,如在客厅里冷冷地教训周萍,为了生母而改变过错。周朴园三十年前赶走侍萍,以及三十年后与侍萍相见的前前后后,都暴露了周朴园专横、冷酷的性格。

  此外,在第四幕开始时,作家有意识地让刚愎凶恶的周朴园陷入寂寞与孤独境地,在深夜两点,万籁俱静的时刻,他被一种孤独感紧紧攫住,他忽然感到人生的无常而希望得到点家庭的温暖。他一反常态地对小儿子表示前所未有的慈爱,向周冲倾诉起:“令天一一呃,爸爸有一点觉得自己老了!”为了想让儿子亲近自己而打算答应儿子不敢提出的要求,甚至在和繁漪又一次冲突后,他竟对大儿子周萍畏缩地表示:“世界上的事情真是奇怪,今天我忽然悟到做人不容易,太不容易了。”这短短的一段戏,充分显示了周朴园性格的另一个侧面一一孤独与幻灭,往日威风凛凛的周朴园刹那间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昔日的威严、专横、冷酷再也不见厂,突然觉得周朴园又是那样的无能。曹禺就是这样以精湛的艺术技巧塑造出复杂的矛盾的人物形象。

  其次,《雷雨》中的人物,是发展变化的人。劳逊曾经指出:“性格描写中的主要问题就是进展。”他引用英国著名戏剧评论家阿却尔的话,批评了无进展的人物性格:“一个人物从头至尾总是抱着同一的态度,这种人物其实并不能算是人,只是两三个特征的化身,这些特征在出场十分钟内就已表现无遗,以后便只是不断地重复再现,正象一个循环小数似的。”人物性格的发展、运动,是使人物塑造得光彩动人的一个重要因素,无数文学经典名著已充分证实了这一点。在曹禺的剧作《雷雨》中,这个特点是很突出的,这是使他的人物活生生地站在舞台上,牵动着万千观众的心的内在力量。

  《雷雨》里周朴园与繁漪的性格,从第一幕到第四幕,一直在发展,在运动,而从未停止在一点上。周朴园从专横跋扈到空虚幻灭几如上述。繁漪性格的发展,作家自己曾有过很细致的分析,这个女性,既是统治阶段营垒中的一员,又是周府这座牢狱里的因犯。她对待周朴园、周萍、四凤、侍萍以至自己的亲生儿子周冲,都具有不同的复杂的心情和态度。在剧作中,她对待周萍的态度就始终在发展、激化中。从第一幕的外松内紧、旁敲侧击,明查暗调,加紧种种部署;到第二幕行动和语言带出的明显威胁性:“你不要把一个失望的女人逼得太狠了,她是什么事都做得出来的”;到第三幕,她的报复已见之于行动,在鲁家墙外反扣窗户,激化了整部戏剧的矛盾冲突;到第四幕,向周萍最后恳求无效时,她陷入了半

  疯狂的精神状态,不顾一切地摧毁了周公馆,摧毁了她自己连同她所追求的。戏剧中的人物性格具有这样的发展、运动,符合于生活的真实,并且自然可信。

  人物经过一步步的发展变化,层次清晰地展现于舞台,才能使观点真正地理解与接受。要使人物形象随着戏剧冲突的开端、发展、终结而完成,剧作家不仅需要把握人物性格的特征,而且必须把握其历史渊源。如果没有对生活准确、深刻的观察与体验,这将是无法达到的。

  再次,《雷雨》中的典型人物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现实社会里的人,总是各种各样的,剧作家的任务,就在于刻画对自己所要描写的人物,找出他最有代表性的个人特点,并且把它加深和扩大,使这种特点根据人物的阶级出身、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兴趣爱好??而变得尖锐、鲜明起来,形成独特的个性特征,从而使出自普通人生的戏剧材料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繁漪,便是曹禺笔下最具有独特个性的一个典型人物。这是一个由于社会的压抑、环境的窒息而变得乖戾的女人,有着这样的痛苦遭遇的女人,像这类“在阴沟里讨生活,却心偏天样的高,热情原是一片浇不息的火,而上帝偏偏罚她枯干地生长在砂上”的女性,在当时封建高压的社会中是不少的;但是,像繁漪这样具有“一颗强悍的心敢冲破一切桎梏,做一次困兽之斗的,被情热烧得疯狂了的个性则是独特的。曹禺形容他的女主人公“是一柄犀利的刀,她愈爱的,她愈要划着深深的创痕。”满蓄着受着压力的阴鸷性的力,她如同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豫地跳着艰难的路,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是想在地堆破碎的梦中得到解放,而结果却通向死亡,通向必然的悲剧结局。这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认识而概括出来的独特性格,它来自现实生活,不使人感到虚假、不可信;但人们又不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具有象她一样强烈的独特个性的人物。她既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中的人物,又是一充实的戏剧性的人物,对于繁漪,曹禺抱有不可抑制的偏爱,把她描写成一个具有“雷雨”式性格的人,“爱起来像一团火,把你烧毁”。曹禺塑造的这个人物,对于揭露当时社会的罪恶具有典型意义。

  在《雷雨》中,爷周萍这个人物也是独特鲜明的。他生长在没落衰微的封建大家庭中,浑身散发着封建遗少的气味,在灰暗的眼神闪烁着迟疑、怯弱与矛盾,被罪恶与愚蠢推动着他的行为,最后用自己的手结束了自己苍白的生命。这个人物的塑造同样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矛盾中悔恨,又在矛盾中冲动,时时被一阵情热和渴望淹没着。他既羡慕一切无所顾忌、敢做坏事的人;又羡慕依循上层社会的“道德”的模范家长──自己的父亲。他为了“拯救”自己,甩开与后母的“情爱”,去追求四凤的青春与美丽,但又不以此满足而去纵酒寻欢,沉缅在新的刺激里。最后当他和四凤的兄妹关系真相大白时,他再也无法摆脱精神的崩溃而开枪打死了自己,作为封建家庭的殉葬品,周萍的音容笑貌保持着独特的个性,深深留在观众的脑海里,决不会与其他角色相混淆,表明了作家塑造人物的精湛的艺术功力。

  此外,在《雷雨》中还成功地塑造了一批精彩的次要人物。他特别注意以简洁的笔力去刻画作品中次要人物的性格特色。他曾多次谈到:“读剧本时,不仅应该注意那些次要人物的描写,还应该仔细研究那些出场不多,只说几句台词的人物,学习有才能的作家们如何通过精简的语言来表现这些次要人物的性格,学习他们用简短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的本领”。

  在曹禺的笔下,许多次要人物的舞台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鲜明、生动的。寥寥几句,人物却跃然纸上。《雷雨》中的鲁贵,他是周公馆的仆人,靠着主子的残羹剩饭讨生活,却常常窥视着主人的隐私,为了嫖赌玩乐他不惜把女儿的身体当作满足贪欲的筹码。在老爷面前,他是个卑贱恭顺的奴才,在家人面前,却摆出一副颐指气使的“老爷”派头。《雷雨》

  第三幕一开始,他醉汹汹地倾泻着半咒骂式的家庭生活,从主子到妻子,从亲女到继子,滔滔不绝,肆无忌惮,还时而要搁腿的凳子,时而要饭后的好菜,俨然凛凛威风。但作家给他设计下连续四口浓痰,却入木三分地勾划出其低下的奴才身份,及污浊、下流的丑恶灵魂。其独特的神情举止将使观众久久难忘,使这个次要人物在剧作中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曹禺对典型人物地创造,来自于他对人物的极端熟悉。但是,生活的人,毕竟不是艺术的人,要把生活的人变成艺术的人,不仅在于把生活烂熟于心,而且要经过成熟的思考。曹禺写作的《雷雨》构思酝酿前后用了五年,这中间所花费的心血与精力是巨大的和无法计算的,这一思考过程,构思过程,是作家对生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深入认识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过程才能“真实”。正如狄德罗所概括的:“任何东西都敌不过真实。”只有真实,才会带来动人的艺术魅力,才会伴随着美!曹禺对《雷雨》中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正说明了这一点。

  2006-07-18(来源:原创作品)

篇十二: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浅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

  内容提要

  曹禺先生的名剧《雷雨》自1934年在北平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至今已七十多年了。七十多年来,它的魅力丝毫未减。所以,《雷雨》的艺术成就是颇值得我们探讨的。

  在人物形象方面,蘩漪、侍萍和周朴园塑造得尤其成功。蘩漪是《雷雨》中最“雷雨”式的人物,她的性格中充满矛盾和极端,她不惜一切代价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自由,但却始终未逃出周家那口漆黑而残酷的井。侍萍是沉默的。她不是曹禹最钟爱的人物,不具有最“雷雨”的性格,所能唤起的阅读共鸣也不会是最“雷雨”的。然而,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周朴园是一个渗透着封建思想的资本家,在他“仁义”、“道德”的外衣下,掩藏的是他的专制暴虐、刚愎自用和心狠手辣。当然,作品也写出了他作为常人的感情。作者没有从观念出发,而是在把握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逻辑的基础上,塑造出了这两个极具复杂性和真实性的人物。

  关键词:

  艺术成就

  丰满的人物形象

  复杂的性格

  悲剧

  性格的两面性

  浅析《雷雨》中的人物形象

  绪

  论

  看完《雷雨》,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剧中人物的命运深深撞击

  着我的心灵,仿佛将我也置身于那个黑暗时代,亲眼目睹了这出时代和社会酿成的悲剧。周朴园、蘩漪、侍萍、四凤、周萍……这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在我眼前一一闪过,蘩漪的狂笑,四凤的呐喊,侍萍的沉默,还有那滚滚的雷声依然回响在我耳边。

  《雷雨》最初发表于1934年北平出版的由巴金、靳从主编的《文学季刊》上。它是曹禺先生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它通过家庭纠葛和劳资冲突揭露了从周朴园为代表的带有浓厚封建思想的资产阶级家庭的罪恶及其必然崩溃的悲剧命运,在当时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社会意义。

  几十年后的今天,《雷雨》的魅力不减当年,为什么?我想,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固然重要,然而,如果不讲究艺术形式,那仍不能称为“优秀”。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在文学理论中早有阐述。《雷雨》的魅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它伟大的艺术成就。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浅谈自己的几点拙见。

  本

  论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少不了成功的人物形象,而何谓成功的人物形象?那种好就好得不得了,坏就坏得不得了,描写好坏两极极端的人物的方法是简单的,但而由此刻画出的人物形象也绝不能受观众喜爱。人是具有复杂性格的,写人应当写真实的人。当然复杂性不等于多元性,而是在规定性前提下具有的复杂性,这是符合文艺辩证法的。

  《雷雨》的艺术成就之一是他塑造了三个真实、鲜明的人物典型

  ——蘩漪侍萍和周朴园。这三个人物都是具有复杂性的人。他们复杂的心理,交织着错综矛盾的情感,都被曹禺先生天才地刻画出来。

  (一)周蘩漪——最“雷雨”式的人物

  蘩漪是《雷雨》伟大成就之一。凡是读过《雷雨》的人,都不能不对她留下深刻的印象。都不能不为她的“壮举”感到震动。在那个雷雨的夜里,她象是一道闪电,把周朴园竭力维护的“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封建专制家庭劈得粉碎。

  蘩漪是一个极具魅力的女性形象,无论你是否喜欢她,都会不可抗拒地被她所吸引。这首先来自于她特异的性格光彩。蘩漪是周公馆的女主人,但同时又是周朴园精神统治下的奴仆。她的性格决定了是弱者、被欺凌者。正如同在她一出场的人物介绍中所说的:“她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如果这些便是蘩漪性格的全部,她就谈不上有何魅力,但作家在这样一个女性形象中注入了“更原始的一点野性”,使得这个形象避免了单薄而不失丰满。这一点“野性”使蘩漪成为一个棱角分明具有反传统色彩的女性形象。

  蘩漪的性格是极其复杂的。她悒郁而乖戾,热情又冷漠,任性傲慢又孤芳自赏,哀怨文弱更阴鸷可怖。极端和矛盾是《雷雨》蒸腾的氛围里两种自然的基调,而在这种氛围里,周蘩漪最显得调合。在周公馆里她是女主人,又是精神奴仆,她是周萍的后母,又是她的情妇。她无法忍受那种令人窒息的气氛,她不愿再过母亲不象母亲,情妇不象情妇的生活,但是又无法摆脱这样的处境。这种行为和性格上的矛

  盾,使她成为《雷雨》中最“雷雨”式的人物。蘩漪的一切都是走向极端的。她爱得狂热,恨得也强烈。“她会爱你如一只饿了三天的狗咬着它最喜欢的骨头,她恨起你来,也会象只恶狗狺狺地,不,不声不响地恨恨地吃了你的。”她爱上了周萍,不顾一切地爱他,甚至愿意与他私奔;但是当她对周萍彻底失望,这种铭心的爱立即化为刻骨的恨,她宁愿把自己所爱的人毁灭。她不是似水的女人,她是烈焰,是响雷,是闪电,蓄满了光和热,她更象是一把利刀,她的爱和恨都带着一道道的血痕和深重的创伤。然而,另一方面,她又是那样软弱无力,她渴望自由如同大旱之年盼着几滴甘露。但她终逃不出那口漆黑的残酷的井。

  诚然,蘩漪并不是那种完美的女性形象,但是她的“可爱”恰恰在她的“不可爱”处。蘩漪——沉静的外形却内蕴着“雷雨”式的性格,文弱的躯干却蓄满了尖锐的力量。这也许正是蘩漪最吸引人的地方。

  蘩漪的吸引力还应在于这个人物典型的形象意义。就思想来说,蘩漪的境界并不高。她所追求的不过是属于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范畴的爱情婚姻自由。然而,在这一点上,她显得是那么执拗。她爱上周萍不知悔改,周萍要弃她而去,她死死抓住不放手。她宁肯破釜沉舟,也不愿再安于在那个“圆满而有秩序”的周公馆中做花瓶。没有人知道蘩漪能走多远,她追求自己的幸福,又损害了别人的幸福,她毁灭了别人,也毁灭了自己。在她的具有魅力的却未免显得有些阴鸷可怖的性格中,我们分明地看到折射出的是封建专制环境的沉重压力,那

  种把一个女人心灵——美丽的心灵扭曲得令人震惊的精神虐杀。18年来,蘩漪被关在周朴园用专横、虚伪制成的封建牢笼里,呼吸不到半点新鲜空气。她身心健康又被周朴园当成病人疯子来医治和管束,她身为周朴园的太太却得不到他的半点温情,她遭到周萍的抛弃,却又不得不压抑住痛苦。残酷的精神折磨和人性压抑把她美丽的心灵扭曲得冷酷狰狞。所以,无论蘩漪个人的追求带有多少利己主义动机、都不能掩盖封建社会的罪恶。与其说是周朴园、周萍把她这个女人逼得太狠,倒不如说是封建社把女人逼得什么都做得出来。所以蘩漪敢于蔑视传统伦理道德去爱周朴园同前妻的儿子,这是她对爱情自由的大胆追求,是对封建礼教的大胆反叛。而周萍的背弃,蘩漪的执着,以及最后那使周朴园人毁家破的爆炸性举动,都表现出蘩漪是一个彻底的反叛者。她是没有出走的中国“娜拉”,她一直在寻找属于自己的世界。

  在《雷雨》中曹禺带着极大的怜悯和尊敬赞美蘩漪,赞美她“有火炽的热情,一颗强悍的心,她敢冲破一切桎梏,做一次围兽的搏斗。”

  蘩漪这一形象震撼人心就在于她更能激起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尊严、权利的深沉的思考。虽然蘩漪的反抗还仅仅是有局限性的个人反抗,但她的勇气和胆量,将会同投进水中的石块一样,在封建社会里遭遇着不幸的女人们中激起浪头的。

  对蘩漪这一形象的挖掘和塑造,体现了作家曹禺崇高的审美理想,表明了作者对压抑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行为的深恶痛绝,更表达了作者对勇于反抗、敢于反抗人性压抑的女性的高度赞扬。

  (二)侍萍——沉默的羔羊

  侍萍是沉默的。她不是曹禹最钟爱的人物,不具有最“雷雨”的性格,所能唤起的阅读共鸣也不会是最“雷雨”的。然而,侍萍的沉默却让我们不敢同样沉默地漠视命运。意义恰好相反,侍萍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存在的价值。然而侍萍命运的悲剧性却让这汪纯净的生命之泉慢慢干涸,直至枯竭。

  少女时代的侍萍与周家少爷周朴园定情,并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然而周朴园狠心的遗弃毁灭了少女的爱情之梦,失贞的耻辱永远地葬送了侍萍通过婚姻可能获得幸福的人生坦途。因此,她绝望于爱情,也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力。这段感情令她受尽折磨,背负着失德的十字架艰难前行。可以肯定地说,周朴园的背叛彻底毁灭了少女侍萍的“纯真”。

  没有了爱情,余下的就是必须生存的现实。侍萍遇人不善地嫁了两次,与鲁贵的结合显然也不是幸福的。鲁贵鄙贱失贞的侍萍,待其如奴仆般吆喝训斥,侍萍只能以沉默来拒斥这个她极端厌恶的男人。因此,被迫选择的婚姻也没有结侍萍带来解脱,相反只是在一次次廉价的自卖中践踏着作为人的尊严。前半生的侍萍最诚挚地奉献过爱情,却遭到背弃;试图经营家庭,却倍受歧视。沉重的现实境遇使她逐渐丧失了爱人的能力,侍萍生命的一半早早地枯萎了。

  中年的侍萍悉心于照料儿女,作为一个母亲,她关爱着自己的孩子,她总是竭尽全力地张开羽翼为儿女们这风挡雨。她毫无保留地将后半生的幸福押在儿女的回报上。然而命运之神所安排的“回报”却彻底击垮了这个善良的母亲。面对长大成人的长子周萍,侍萍的隐忍与欣慰矛盾交织,只一句“我是——你打的这个人的妈。”将母亲想认而又不能认子的悲哀浓缩到无尽的心灵空间中,侍萍清楚地意识到她已经永远地失去了这个儿子。生长在两个不同家庭,代表着两个截然对立阶级的兄弟周萍与鲁大海之间必然的阶级冲突又让侍萍在“手心手背都是肉”的矛盾中备受煎熬,心力交瘁。可是命运还在步步紧逼这个满身疮伤、苦难深重的母亲,向她追讨三十年前的“旧账”。女儿四风与异父兄长周萍的乱伦令侍萍猝不及防,前半生的“罪恶”由此将她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尽管待萍以最大的勇气独自吞咽着儿女们为她酿制的苦酒,一场势不可挡的大雷雨摧毁了一切,侍萍彻底失去了生命仅有的支撑。如果说前半生失去爱情的侍萍还能麻木地生存,后半生失去亲情的侍萍则一无所有,她所奉献出的都成为前半生的赎罪,彻底绝望的侍萍别无选择地疯狂了。

  活生生的侍萍在命运安排下逐步走向死寂的绝境。她沉默的人生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她自始至终地关爱他人,以最大限度忍耐别人给她造成的伤害,不断退让地守着生命的底线。曹禺先生将所有苦难集中于侍萍一身,也许意义正在于证明:人必然会经受苦难,即使他(她)默默无闻。面对苦难,人无法选择,只有去面对、去接受。

  侍萍的悲剧是一曲用心良苦的命运挽歌。侧耳倾听时,荡漾在心

  里的是“似水的悲哀,流不尽”。

  (三)周朴园——摇摆于封建专制家长与资本家之间的人物

  周朴园也是《雷雨》中写得极好的一个典型。他出身于封建家庭,到外国留过学,但又尊崇旧道德。是一个渗透着浓厚的封建思想的资产阶级人物。他的身上具有资本家与封建专制家长的双重特征。

  在外,周朴园是大权在握的董事长,是拥有巨额资产的资本家。他的资本家的特性首先表现在他的发家史上。他的财富的积累正是他掠夺、压榨劳动人民血汗的罪恶的积累。他曾为了掠取高额利润,故意制造哈尔滨的江堤出险,他在矿上指使警察开枪,屠杀罢工的工人。这些集中体现了周朴园是一个心狠手辣的剥削者。其次表现在他与鲁大海的关系上。周朴园明知鲁大海是自己的儿子,但却不以亲子关系而放弃开除鲁大海的念头。资产阶级与产业工人阶级之间的残酷的阶级对立把骨肉之情抛之九霄云外。

  周朴园是一个资本家,但在他的资产阶级家庭里,我们却看到他所要求的正是封建的“秩序”。他君临一切,如同一个暴君,为了显示自己的封建家长威严,他的意见就成了法律。他认为自己的家庭是“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而这种“圆满”和“秩序”就是唯他独尊。他把自己的妻子当成物品一样来摆布,哪怕是吃药这样的小事,蘩漪也不能自己作主,必须得服从他的命令。他对自己的儿子也是一样,他与他们之间没有什么交流,更谈不上父子亲情,有的只是命令与服从。他的专横暴戾、刚愎自用、冷酷无情,在他的家庭生活中暴露无疑。

  周朴园是这样的罪恶深重,但偏偏他又给自己披上一件“仁厚”、“正直”、“有教养”的外衣。他在教训他的儿子周萍:“我的家庭是我认为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我的儿子,我也认为都还是健全的子弟,我教育出来的孩子,我绝对不愿叫任何人说他们一点闲话的。”可是,正如同周蘩漪揭露他的一样:“你!你忘记了你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啦!”可以说,“周朴园坏到了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是坏人。”年轻时,他荒唐无耻,玩弄侍萍,为了维护封建门第观念,又在大年三十风雪交加的晚上逼走侍萍。犯下难以饶恕的罪恶之后,他又“良心发现”,为表示灵魂的忏悔,他对“亡灵”有着种种“虔诚的纪念”。可是,侍萍的突然出现,一下子揭开了他这个伪君子的真面目:“你来干什么?”“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吧!”对侍萍的感情值多少?他“正直”、“仁厚”、“有教养”的上流人物的名誉值多少?他一瞬间算得很清楚。侍萍的出现,对他的社会形象构成了威胁,他要用一张支票来买回他一贯以最“正直”、最“仁厚”的上层人物自居的尊严与体面,来维持他那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家庭”形象。他的“伪善”在这场戏里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无论从社会还是从家庭的视角去剖析,无论从资本家还是从封建专制家长的身分去研究,周朴园都是伤天害理的食人者。但“周朴园”的艺术成就远不止于此,作家没有将他塑造成一个单纯的食人者的反面形象,而是从一个常人的角度去刻画他,写出了这个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使这个人物形象真实而不落俗套。

  当周公馆中只剩他一人时,我们看到这个一贯以冷酷严厉、专横

  暴虐的封建专制家长孤独和寂寞的一面。在对待侍萍的态度上,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周朴园年轻时抛弃了侍萍,与侍萍重逢后依然绝情绝义,由此看出周朴园是极端冷酷和自私的。但难道说他对侍萍没有丝毫的眷恋和爱情吗?在他与侍萍相认前的那一段对话中,我们不难看他对侍萍的牵挂,我们更能猜想出那朵梅花后面的点点滴滴的往事。三十多年来,他将房间保留了侍萍在时的模样与习惯,不许下人随便进来,为的是在这昏暗的屋子里,重温往日的旧情。这些怀念虽然因为后来与侍萍重逢表露出的绝情而显得虚伪,但是他对侍萍的感情是勿庸置疑的。这种既真实又虚伪的感情似乎显得有些矛盾,但正是因为这矛盾,才丰富了周朴园的性格,使它不至于成为一个单一刻板的人物,也正是因为这个矛盾,所以当周朴园为维护自己的脸面尊严而放弃对侍萍的感情时,我们更深刻地看清了他冷酷自私伪善的真面目。使这一人物具有典型性和真实性。

  结

  论

  在文中出现的人物中,繁漪是描写的比较成功的一个,因为作者要展现的是她的感情上的纠葛,比较的单一,但是她又是一个最好的矛盾统一体。她美丽,聪慧,有着良好的教养和学识,可是她又是勇敢和激烈的,充满了热情。她最大悲哀就在于她嫁给了周朴园。这个男人的专制压抑了她渴望自由的天性,而周朴园对于侍萍的“怀念”更是摧毁了蘩漪关于爱情的梦想。“她是一个中国旧式女人,有她的文弱,她的哀静,她的明慧,——她对诗文的爱好,但是她也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在她的心,她的胆量,她的狂热的思想,在她莫名其

  妙的决断时忽然来的力量。”

  ——《雷雨》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蘩漪的结局正是这种无奈最好的印证。在她与周萍发生感情的那一刻起,甚至更早,在她走入周公馆嫁给周朴园的那一刻起,就早已经被注定,无力改写。是她极端的天性的必然结果,这种天性如一场烈火,一往无前,席卷一切,最终也必将毁灭一切。

  侍萍是个悲剧女性,除客观现实对她的影响之外,主观上她也有不可克服的悲剧性格,表现为爱与恨、展露与掩盖、软弱与坚强的性格上的二律悖反。鲁侍萍也不怀疑自己是恨周朴园的。但是邂逅周朴园时她欲去还留,对自己的身份始隐终露;而听到周朴园为旧恶作忏悔,对旧情作表白后竟然低头叹气,说“现在我们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这些话请你也不必说了”。

  鲁侍萍最强烈的角色意识是母亲意识,在周萍面前两度“失言”,母子关系险遭败露。长期以来大海和四凤分享着这份母爱。但是当萍儿不再是梦幻和回忆,而是活生生出现在现实生活中时,她为长子封存了30年的母爱就再也无法遏制。为了看一眼周萍她甚至甘受双重屈辱:向寡情的周朴园求情和以“鲁妈”的身份见儿子。其次,侍萍在对待鲁贵的态度上,她也是处于两难境地。按当时的情况,侍萍不嫁是不可能,但嫁也只有嫁鲁贵这样自己并不喜欢的人,所以,她对鲁贵并没有什么感情可言,只能是凑合着过。这在某种意义上说也决定了她委曲求全却坚持原则即软弱与坚强并存的性格特征。

  周朴园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在他身上必然存在着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标准,但他接受的是资产阶级教育,故而又不可避免地具有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他冷酷、自私、专横、虚伪、狡诈,

  他作为资产阶级大家庭中的封建家长,他的冷酷、专横是必然的。但周朴园的专横、冷酷并没有占据他性格的全部内容,这只是其性格中阶级性的一个表现。同样,他的性格中也有人的最基本感情的存在。他看来似乎有些冷淡,缺少热情,却并未淹没周朴园对妻子蘩漪的关切与挂念。他对蘩漪还是关心的,只不过这种本应平等的夫妻之爱在周朴园身上走向了偏颇。周朴园性格的两面性不仅体现在对蘩漪的态度上,也体现在他与侍萍的爱情上。全面看待周朴园,剖析其性格特征,分析其形象内涵,可以说,他是一个“正邪两赋”式的典型代表。

  《雷雨》以其鲜明的人物形象,自发表以来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和观众。它不仅是曹禺创作道路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是中国话剧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一部杰作。它的艺术成就还有众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它伟大的艺术魅力必将在中国文学史上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

  2、钱谷融《艺术、人、真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4月。

  3、关四平《中国古代文学丛论》,大连出版社,1999年12月。

  4、田本相《曹禺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8月第1版。

  5、曹禺《雷雨·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9月北京第1版。

  6、曹禺《曹禺谈〈雷雨〉》,人民出版社《人民戏剧》1979年第3期。

  7、黄修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第259页。

  8、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

篇十三: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从戏剧情境看《雷雨》中人物的悲剧性

  “情境”这个概念始于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狄德罗,他强调“情境”的重要性,并把“情境”提升到作品的基础地位。“一直到现在,在喜剧里主要对象是人物性格,而情境只是次要的;现在情境却应变为主要的对象,而人物性格则只能是次要的。”[1]要塑造人物性格需要先找出显示人物性格的周围情况,把这些情况互相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作品基础的情境,“人物性格要根据情境来决定”[2]。黑格尔进一步认识到“情境”与“矛盾冲突”的关系,“不过就戏剧动作在本质上要涉及一个具体的冲突来说,合适的起点就应该在导致冲突的那一个情境里”[3],戏剧冲突需内在于情境。谭霈生在《戏剧本体论》中进一步概括了“戏剧情境”的构成要素,主要是: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对人物发生影响的具体事件,特定的人物关系。[4]“戏剧情境”是促使人物产生特有动作的客观条件,又是塑造人物性格的根基,是戏剧冲突发生的动因。曹禺戏剧创作才华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构建戏剧情境。他为人物安排的生活环境和特定的人物关系,不仅是具体的、尖锐的,而且是充满矛盾冲突的,为塑造复杂的人物性格提供了条件,也为人物走向悲剧结局奠定了基础。

  一、环境:显在的舞台呈现及其潜在的幕后戏

  北京人艺版话剧《雷雨》改编自曹禺的剧本《雷雨》,省去

  “序幕”和“尾声”,故事情节时间不到24小时,地点在“周公馆”和“鲁贵家”,该剧紧紧围绕周、鲁两家三代人三十年之久的爱恨情仇展开,情节高度集中。《雷雨》舞台演出时间不超过三小时,周鲁两家恩怨的前因及他们生活的具体环境需要充分交代,否则观众会不知所云。曹禺非常巧妙地用次要场面的人物对话和“暗场”来交代了“前史”即人物的背景。

  北京人艺版话剧《雷雨》第一幕第一场戏虽是一个次要场面,却是非常好的戏剧开端,它不仅交代了周鲁两家人的过去,还介绍了剧中人物当下的处境。地点是周公馆客厅内(一个夏天郁热的早晨),鲁贵满脸油汗地絮叨着“闹鬼”,向女儿四凤勒索钱用,并提醒四凤周家的太太繁漪和周家的大少爷周萍关系不正常,叫她提防繁漪,这让四凤的心理难以平静;四凤又为母亲的即将到来而感到烦躁,显得心不在焉。进而繁漪出场时,她与四凤的对话引出了周萍,以及周朴园回家的情况,其中暗含着他们三人——繁漪、周萍、四凤之间的情感纠葛。周公馆当下的环境是沉闷而压抑的,矿工闹罢工,老爷处理完事情刚回到家,太太又生病,大少爷周萍无所事事,二少爷周冲暗恋四凤并想拯救四凤,鲁贵想让女儿继续帮佣,四凤正与大少爷秘密交往却怕母亲回来知道等等,剧中几乎每一个主要人物的处境都交代得简洁而清楚。这为下面出现的重要场面——周朴园当众逼着繁漪吃药和第一幕的戏剧冲突达到高潮作了充分的铺垫。

  《雷雨》最重要的幕后戏是三十年前发生的,周朴园为娶一

  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而抛弃了为他生育了两个儿子的侍萍。这是悲剧的情节核心,也是导致剧中所有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这幕后戏是前史,却需要在幕前说破,因此第二幕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遇的场面,可以说是周鲁两家人冲突发生的导火索。从第一幕的开头作者就多次通过剧中人物预示鲁侍萍将要出场,预示着鲁侍萍和这个家庭之间存在着某种特殊的关系,为她的出场酝酿悬念。在第二幕,侍萍同女儿四凤一起走进周家客厅,从屋子里古怪的陈设和柜上的照片认出了这正是周公馆;接着在与繁漪的对话中,她得知四凤和周冲之间的暧昧关系,使她再一次深受打击。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见是全剧的重头戏,周鲁两家人的关系到这里才向观众揭晓,周朴园才知道他们的第二个孩子还活着,那就是矿工代表鲁大海。至此,周鲁两家人复杂的关系已经全部揭晓,《雷雨》却还吸引着我们,是因为观众知道的前因后果,而剧中人物还不知道。悬念就在周萍和四凤如何面对他们尴尬的爱情,但是悲剧结局却已经注定。

  话剧《雷雨》在舞台上从第一幕至周朴园与侍萍相认,由于舞台的时空局限,始终没有直接呈现三十年前的生活。这些幕后戏,都是戏剧情节的潜在部分。曹禺利用四凤和鲁贵、繁漪和周萍等的对话,对“今天的戏”的前史加以转叙和交代。这些对话作为语言动作不仅有交代前史的功能,更具有展现人物性格的戏剧性。显在的舞台以集中、简洁的形式呈现给观众,清晰的条理也使幕后关系明朗化了。戏剧是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受时间、空

  间和场面的严格限制。戏剧创作在结构故事情节时,需要充分考虑在舞台时间和空间提供的可能条件中进行,为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需要交代他们的生活环境,场上场下都要处理恰当,才能使人物的动作更具戏剧性。

  二、人物关系:错位的情感及其复杂的关系

  《雷雨》人物关系作为戏剧情境的主要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最活跃的。《雷雨》的戏剧情节、矛盾冲突如何产生?归根结底是由特定的人物关系推动了情节发展变化,孕育矛盾冲突,最终冲突化解都是人物关系的变化引起的。

  从上图所示可见,《雷雨》中人物之间的关系绝不仅仅存在于两两对立的个体之间,而是以多向冲突、三角方式存在并作用于戏剧中的每个人物。三个人物构成一个三角关系,但每一组关系又可组成一种新的三角关系,这样可以清晰地展示人物交错复杂的关系内涵。

  大幕一拉开,复杂的人物关系、错位的情感立刻就呈现在观众面前。剧中共有八个主要人物,然而他们的关系都是相互交错并且是带有血缘的爱情或婚姻关系。如:周朴园和侍萍,本是情侣,周朴园抛弃了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周萍与鲁大海)的侍萍;周朴园和繁漪,周朴园娶繁漪为妻,生周冲,繁漪和周萍却有着情人关系;侍萍嫁给鲁贵后生女儿四凤,侍萍的女儿四凤与同母异父的周萍热恋且怀有身孕;周朴园与后妻繁漪生周冲,周冲喜欢四凤,而四凤却喜欢着周萍,周萍又想带四凤离开周家,繁漪

  却极力挽留周萍。鲁大海作为工人代表又与父亲周朴园和哥哥周萍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周萍打了鲁大海。这个示意图清楚地展现了《雷雨》中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矛盾冲突。

  戏剧情节是由不同的人物关系和不同的动作构成的,如果没有戏剧性动作只靠人物叙述情节则显得索然无味。《雷雨》中错综复杂又特定的人物关系就是戏剧矛盾的集中体现,外部肢体动作如周朴园命令周萍下跪求繁漪喝药,鲁侍萍撕毁周朴园给她的支票,周萍打鲁大海一巴掌等等之所以具有戏剧性,就是因为这些动作最能体现《雷雨》中复杂的人物关系所导致的悲剧性冲突。高尔基认为,所谓情节就是人物关系变化发展的历史。人物关系制约着人物的行动,它与行动互相影响,并推动情节继续发展。

  三、尖锐的戏剧冲突

  《雷雨》中的事件总是显得很琐碎和松散,似乎找不到一个贯穿全剧的主要事件,而只是由错综复杂人物关系引起的冲突,才导致了一件件事情的发生。情节就是事件的安排和布局,一个事件要具有戏剧性就必须内在于人物关系和性格建立矛盾冲突,使参与冲突的各个人物动作不断发展,因果相称,首尾相连。

  四幕剧《雷雨》一步步展开戏剧冲突,而冲突之所以如此尖锐复杂,原因在于剧中人物之间存在着各种社会关系和性格的对立。剧中人物都以自己为节点,组成矛盾对立面。“雷雨”般性格的繁漪要挽留懦弱而无能的周萍,希望他能安慰自己的空虚,周萍又想躲避繁漪离开周家,并带走单纯而美丽的四凤;充满幻

  想的周冲在追求四凤,企图拯救四凤,然而四凤又想和周萍在一起;深受磨难的侍萍要带四凤走,不愿女儿重复自己的悲剧等等。《雷雨》中有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对抗:周朴园、周萍、繁漪与鲁大海、侍萍、四凤、鲁贵;也有爱与恨的对立: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与繁漪、侍萍与鲁贵、周萍与繁漪、周萍与四凤;还有情敌的较量:周萍与周冲、繁漪与四凤。剧作家曹禺根据人物性格对人物关系进行了细密地编织筹划,形成了《雷雨》的戏剧情境。戏剧情境是激发和激活戏剧冲突的原动力,没有具体而尖锐的戏剧情境,就难以形成强烈的冲突。周朴园懦弱而虚伪的行为,即当年对侍萍情感的背叛造成了父子阶级对立和兄妹恋爱乱伦,人物关系最终导致矛盾冲突的尖锐复杂化,最后的悲剧性结局也就成为了必然。

  《雷雨》的戏剧情境主要包括:显在的舞台呈现及其潜在的幕后戏交代戏剧人物生活的环境,为塑造形象和情节发展奠定基础,错位的情感和复杂的人物关系成为戏剧矛盾冲突的动因,事件似乎没有那么突出,矛盾冲突却异常丰富和激烈,这些最终形成《雷雨》的戏剧情境,也必然导致剧中人物的悲剧性结局。

  (本文为天水师院校级课题:“‘戏剧性’生成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法]狄德罗,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279页。

  [2][法]狄德罗:《论戏剧诗》,周靖波主编:《西方剧论选》(上),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65页。

  [3][德]黑格尔:《美学》(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55页。

  [4]谭霈生:《戏剧本体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7页。

  (叶毓,雷育萍

  甘肃天水师院文史学院741001)

篇十四: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戏剧《雷雨》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浅析

  摘要:曹禺的剧作《雷雨》,表现了一种对宇宙许多神秘事物不可言喻的憧憬和礼赞,在对人类情怀探幽和把握之间显示了其独特的追求,命运对人的主宰和人对命运的抗争,构成了《雷雨》更深层次的矛盾冲突。雷雨,有雷有雨。在那个雷雨交加的夜晚,爆发了三十年来这个大家庭中的种种矛盾和冲突。典型的环境塑造典型的人物性格,这群不同性格的悲剧性人物,在那个雷雨夜之后,有了各自不同的归宿。

  关键词:《雷雨》;人物;性格形象;分析

  曹禺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需要。我念起人类是怎样可怜的动物,带着踟蹰满志的心情,仿佛是自己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时常不是自己来主宰着”[1]P176。在《雷雨》中,宇宙像一口残酷的井,落在里面,怎样呼号也逃不脱这黑暗的坑。所以在这个大坑中,但凡牵扯到周家大公馆的人都难逃这场毁灭性的命运。而正是这样的命运,铸就了他们每一个人的多重性格。

  一、周朴园,终为宗教所救赎的伪善、空虚、寂寞者

  他是这场悲剧中唯一一个健全活下来的人。可是这所谓的健全仅仅是指身体上的,“活着的人并不是快乐的人。越清醒,越痛苦,倒是死了的人,疯了的人,比较无忧无虑,了却此生债务。”[2]

  他的空虚、寂寞表现在他内心世界的孤独,他独自在矿上,没有精神的追求,也没有知心的朋友和可以倾诉的爱人,就连他的亲生儿子周冲,也仅仅是把他当成一位高高在上的尊者,相互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年老以后的他,本该享受天伦之乐,可自那一夜后,他成了空虚与寂寞的守护者,他独守一座已经了无生气的豪宅,那里住着他两个疯了的妻子。他的伪善,则尤为表现在对鲁侍萍的感情态度上。为了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他抛弃了侍萍,及自己出生才三天的小儿子,所以他后来有了内疚、有了忏悔。所以他在以后的30年里一直怀念侍萍,以及保留一切与侍萍有关的东西。这看似在真切的怀念一为逝去的恋人,可当真正活着的侍萍出现在他面前时,他惊奇,既而转为慌乱,然后是愤怒,最后变成冷静。他以为是她有所目的的,会揭露他的暴行,会损害他的名誉以及利益!他对侍萍的怀念有真心的成份,但当对他有所威胁时,他暴露了伪善的本性。

  但到后来,经历了太多人世沧桑的周朴园终于了解到了世间真情的可贵。当侍萍再次出现在周家的客厅时,他以沉痛口吻命令周萍认生母,并向侍萍忏悔。可是命运的捉弄让他就在此时失去他所有的东西。

  剧本尾声让周朴园聆听《圣经》诵读,似乎又更进一步把这一位孤独、凄凉而又落寞的老人内心深深的忏悔读给了我们……

  二、蘩漪:天使和恶魔的共存者

  她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她的思想和自由意识具有超强的前瞻性。她轰轰烈烈的爱、刻骨铭心的恨。她独立,她热爱自由,她向往真诚的爱!于是,她紧紧的想抓住周萍,哪怕是乱伦,哪怕是为爱付出生命,她说,“我不后悔,我向来做事没有后悔过。”

  “蘩漪不是一个规矩的妻子,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也不是一个善良的女人。但她是一个真正想活下去的人,她的生命冲动是那样地热烈而奔放,生命的局限全然没有放在眼里”[3]。不幸的是充满生命意志强力的蘩漪,却爱上了“一个美丽的空形”[4],一个根本缺少生命意志力量的富贵之家的公子哥--周萍。在这种“英雄”与“懦夫”的冲突中,对立的一方在冲突中自始至终地占据着主导的绝对压倒之势;对立的另一方则在冲突中穷于应付,回避躲闪。周萍悔改了以往的罪恶--“你是冲弟弟的母亲”[4],而蘩漪不悔改,有人在场时,她与周萍的对话充满双关、暗示,不失庄重之态又偷偷地传达出她对他的依恋、幽怨之情;单独与周萍相对时,她恢复了她的本真,剖明心迹,申陈利害,挽留、威胁、甚至乞求。

  “她如一匹执拗的马,毫不犹豫在踏着艰难的老道。她抓住周萍不放手,想重新拾起一堆破碎的梦,救出自己”[1]。她爱得热烈,恨得痛彻,她有火炽的热情和一颗坚强的心。她敢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她对生活与爱情的热烈渴望和执着追求,使她如天使般耀眼;然而,她又是一个恶魔,她在最残酷的爱和恨得性格交织中,内心向变态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她把对周家、对社会的不满变成强烈的反抗和报复,以致最后把自己和他人都推向毁灭的深

  渊。

  三、周萍:不敢承担责任的感情奴隶

  他是周家的大少爷,周朴园前妻留下的儿子,如果说周家是一潭“死水”,那么“周萍”就是寄生在水面上的“浮萍草”,只要“繁漪”舞动一点“涟漪”。这“浮萍”立刻就乱了阵脚。

  他“慷慨陈词”地“爱”繁漪,但当繁漪热烈回报他的爱的时候,他却开始逃避退缩了。他引诱了自己的后母,又立刻意识到父亲的存在,在封建伦理观念的威严下,他选择放弃,甚至想极力摆脱这种不“自然的关系”!可他又需要爱,他需要精神上的慰藉。所以当“他见着四凤,当时就觉得她的新鲜,她的‘活’!发现他最需要的那点东西,是充满地流动在四凤身上”[5]。在发现四凤的美后,他义无反顾的爱上了她,他的得救,将在她身上,他要死心塌地的爱,他想这样忘了自己,想忘了自己对蘩漪所犯的罪,把自己从悔恨和恐惧的折磨中拯救出来。他不想再犯罪,他害怕再次被折磨成一个“半死的东西”。所以为了摆脱蘩漪,他紧紧抓住了四凤这根救命的稻草,可殊不知,这次他犯下了一个更可怕的罪……

  两次乱伦,让周萍痛不欲生,在感情和矛盾的挣扎中,最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四、四凤:抓不住幸福的凤凰

  四凤,好似一只凤凰。她爱的人为她编织了一个温暖而美幻的梦想,同时又给了她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诺言,让她活在幸福的错觉中,“好似凤凰”。

  蘩漪对周萍的爱是一种罪,四凤对周萍的爱同样也是一种罪。但这两者不同的是,蘩漪的罪慢慢演化成恶,她始终想用地狱的烈焰烧毁身边的所有人和世界;而四凤的罪却成为升华为善的阶梯:她的“活”、“粗”和“美”为周萍带去了新的力量;她的勤劳、“同情”和快乐为周冲的理想世界找到了唯一的现实安慰。四凤是蘩漪的对立面,她的清纯与蘩漪的浑浊,她的柔顺与蘩漪的叛逆,她的善良与蘩漪的凶狠都形成了掷地有声的对比。在这样的对比当中,四凤彻底地打败了蘩漪,赢得了蘩漪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的垂青:周萍毫不犹豫地爱上四凤,不顾一切地要跟她冲破这个家庭,一起走出去;周冲即使在母亲的挑拨之下,依然无私而清晰地爱着四凤,帮她走出去。她铁血刚硬的哥哥鲁大海也暂时放下阶级斗争温柔地祝福妹妹。

  可是,当那个雷雨之夜所有真相一并被揭发之后,她的天真烂漫,她的美丽纯真,以及她那遥远的梦想,都被击得粉碎。她与周萍的爱,注定不会幸福,宿命让他们邂逅,同时宿命也让他们永别。她的幸福,好似凤凰,看似触手可及,却是遥之千里,最后还是幻灭。

  雷雨就这样停了,也许明天阳光依然灿烂,空气依然清新,只是这座周公馆,从此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参考文献:

  [1]曹禺:《雷雨?序》[M]中国现代文学百家.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2。

  [2]刘西渭:《雷雨》[G]/李建吾戏剧评论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05。

  [3]汪菁:《曹禺剧作中的人文关怀》[A]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8,03。

  [4]傅光明.曹禺剧作[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

  [5]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曹禺.上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12。

篇十五: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雷雨》中的人物浅析

  汉语言文学1班20102311310009侯永康

  作者曹禺在《〈雷雨〉序》中说过,他“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正因为如此,作者在整个戏剧中给八个人物——周朴园、周萍、周冲、繁漪、鲁贵、鲁大海、鲁四凤、鲁侍萍都赋予了丰富的情感,显示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在八个人物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繁漪。“她是最‘雷雨’的性格。”(《雷雨》序)繁漪的情感是最不为世俗所接受的,也是最为激烈的。繁漪出场的描写极为精彩。“果敢阴鸷的女人”“大而灰暗的眼睛”“眉目间看出来她是忧郁的”“积郁的火燃烧着”“受抑制的女人”等一系列外貌描写都显示了繁漪情感的压抑。对人物性格描写中,充斥着矛盾的性格:“是一个中国旧式的女人”,但却“有更原始的一点野性”;“似乎是一个水晶”“可以供清谈”,但当她陷入爱情的时候,是愉快的,是快乐散布在脸上的。总之,繁漪的性格是敢爱敢恨的。

  繁漪的情感的压抑和她的性格决定了她情感的爆发必定是十分强烈的。繁漪与其继子周萍的纠葛是其情感爆发的重要表现。为了爱情,她不顾性命,不顾名誉,毅然与周萍走在一起。即使周萍对她说明了对四凤爱,繁漪伤痛欲绝,依旧不肯罢休。或许破坏别人的爱情应该是被人指责的,但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不应该是被的鼓励吗?繁漪对周公馆的丑恶的恨,她也毫不掩饰。周朴园逼繁漪喝药的时候,繁漪也是坚决抗争的。甚至在与周冲的对话中直接表现了对周公馆的厌恶:“不像你们的祖父、叔祖,同你们的好父亲,偷偷地做出许多可怕的事情,祸移在别人身上,外面还是一副道德面孔,慈善家,社会家,社会上的好人物。”

  繁漪是一名具有鲜明特色,具有反叛思想的女性,但她的情感不会为世俗所接受,终究是一个悲剧。

  周萍在整个戏剧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各种矛盾的中心。与繁漪的不伦之恋,与四凤的真心相爱,与周朴园的父子爱恨,与鲁侍萍的母子相认,与鲁大海的阶级斗争都是整个戏剧重点刻画的。

  周萍在年轻时有着血性,对周公馆的罪恶是极其厌恶的。他对后母的遭遇极其同情,说出了愿意父亲去死,即使背上灭伦的罪名,最终还产生了不伦之恋。虽然周萍在后来把这一切归结为年轻人的一时糊涂,但年轻人终究还是要有一腔热血的。在后来,周萍或许在看到自己无力改变现实的时候,看到了四凤这一个有着许多在当时社会中缺少的品质的人。于是,他又爱上了四凤。他希望离开家,通过四凤来拯救自己。但,周萍又是怯懦的,并不敢同周朴园产生正面冲突,在与繁漪私谈的时候,还替周公馆说话,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对

  繁漪说:“如果你认为你不是我父亲的妻子,我自己还承认我是我父亲的儿子。”认为自己的家庭是“一个体面的家庭”,“大家庭自然免不了不良分子”。在四凤死后,周萍也失去了自己希望的寄托,最终自杀。周萍的怯懦保持到了最后,失去了寄托,就只能选择了死亡。

  “周冲是这烦恼多事的夏天里一个春梦。”“他藏在理想的堡垒里。他有许多憧憬,对社会,对家庭,以至于对爱情。”

  (《雷雨》序)

  周冲就像年轻时候的周萍,什么都不顾,只是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他可以大声的向自己的母亲说出自己对一个下人四凤的爱,能够勇敢地提出把自己的一半学费给四凤,可以在母亲受误解的时候勇敢地向周朴园提出抗争,能够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可以在最后四凤被电死的时候勇敢的拉她一把。他是那么一个单纯的孩子。他爱自己周围的一切,却又根本不了解自己周围的社会。作者一定是在周冲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无限愿望,希望自己或者很多人都能拥有像周冲一样的激情,一样爱一切的性格,一样不顾一切。有了更多像周冲一样的人,社会才能够有真正的进步。最终,周萍还是死了,死于偶然,还是死于爱情,亦或是社会的黑暗与压力?周冲做着一个一个的梦,母爱、爱情、家庭,但一个个美丽的梦都像泡沫一样最终破裂,于是那个美好的青少年便死去了。

  四凤同样是一个无比美好的人物。她出身低微,只是一名侍女,与繁漪的高贵形成强烈的对比。

  剧本一开篇,就花大篇幅介绍了她。她“整个身体都很发育”“全身都非常整洁”“说话很大方,很爽快,却很有分寸”“面部整个轮廓是很庄重地显露着诚恳”。整个描写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美好善良的底层劳动人民的形象。在第一幕开篇,就是四凤与鲁贵的冲突,显示了四凤对家人的关心,内心的善良正直,不贪财——除了身份,就是一个完美的女人。

  如此美好的灰姑娘,必定会有王子喜欢。周萍希望离开自己的家,通过善良、美丽、勤劳的四凤拯救自己。充满希望的周冲也希望四凤能够拯救自己的梦。四凤与周萍的爱情,是《雷雨》中重要的叙事线索,也是戏剧中矛盾冲突的导火索。他们的爱情遭到了很多阻挠,无论是自己家庭的兄长和母亲,还是周家的繁漪,前者是为了保护四凤,后者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爱情。如果故事能够继续发展,阻挠者或许还要加一个周朴园吧在那时,灰姑娘或许真的不可能成为公主。四凤的结局依旧是悲惨的,在不能够获得爱情的时候,她也绝望了,最终惨死在电线旁。

  鲁侍萍的描写与四凤一样,都充满了对女性的赞美。出场描写中描写她“像大家户里落魄的妇人”“高贵的气质”。描写她“嘴角旁露出一对深深的笑涡”,像“四凤笑时口旁一对浅浅的涡影”。她拥有和四凤一样的优良品质。同样,她

  也是非常有傲气的,她撕去那张五千块的支票的时候,没有丝毫的犹豫。即使周萍近在眼前,她仍然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周朴园的出场则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家长形象。他有“一双沉鸷的眼”,带着“一种冷峭的目光和偶然在嘴角逼出的冷笑”,穿着“二十年前的新装,一件团花的官纱大褂”。整个描写,写出了他的阴暗与冷血。周朴园的发家是依靠淹死两百个修桥的小工,每个性命扣三百块钱发家的,这充分显示了周朴园的无情与残酷。周朴园虽然是一个资本家,但仍然是一个封建形象。他出身于封建地主家庭,从小接受的是封建礼法的教育。从封建等级的观念出发,当他的家庭要求他迎娶门当户对的官家小姐繁漪时,他没有丝毫反抗,而是选择了服从。

  鲁侍萍与周朴园的爱情,也是戏剧中重要的矛盾。两个人的身份差距注定会演绎出一段故事。几十年前的鲁侍萍和周朴园的爱情同几十年后周萍与鲁四凤的爱情何其相像。同样是身份的差距,同样是家庭的阻挠,同样是悲剧的结局。但,即使是几十年后,周朴园仍然是对侍萍有着感情的。他把儿子取名为“萍”;在几十年后,看到旧雨衣,睹物思人;看到鲁侍萍关窗的动作,觉得似曾相识。周朴园是爱着鲁侍萍的,他们不能走在一起,不仅仅是因为身份的差距,还源于周朴园的软弱,他也是不敢突破封建礼教的,他也同样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更加悲剧的是,他自己经历了悲剧,却让自己的孩子重演了他的悲剧。

  鲁大海是时代的象征,是工人阶级的代表。虽然在文中,对鲁大海的描写比较少,但是如果没有了鲁大海这个人物,整个戏剧的思想水平就下降了。鲁大海代表矿工,与资本家周朴园进行谈判。虽然结果是失败的,但显示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同时也显示了当时阶级斗争的不易。鲁大海也有着他的高傲,他不易被收买,当周冲给他们家钱的时候,他坚决不收,还回去的时候,甚至用自己仅剩的钱把那十块钱补上。这充分现实了工人阶级的抗争精神。

  鲁贵的性格十分鲜明。在整个悲剧过程中,他扮演了一个喜剧角色,但同时他又是悲剧中一个最富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物。鲁贵与四凤是同时出场的,两个人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鲁贵的面庞“都表示着极端的肉欲放纵”,“总能很卑贱地谄笑着”,“很能算计”“还是萎缩的”:一个活脱脱的有钱有势人家的奴才形象跃然纸上。鲁贵是卑微猥琐地生活在旧社会的一个典型分子,他就是鲁迅笔下那一个个带有国民劣根性的人物之一。

  曹禺给每个人物都赋予了丰富的性格与不同的情感,这与他长时间的准备是离不开的。曹禺在剧中不仅寄托了自己的情感,还将这种深刻的情感传递给了每一个读者。《雷雨》不仅对作者是一种诱惑,每一位读者都会被诱惑其中。

篇十六: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论话剧《雷雨》中的人物冲突

  《雷雨》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戏剧家曹禺的第一部话剧,它描写五四以后一个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黑暗生活,以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周朴园为中心,展开了他所直接和间接造成的各种复杂尖锐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旧中国的家庭和社会的罪恶,表现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矛盾

  。《雷雨》中人物矛盾冲突尖锐复杂,其原因在于剧中人物之间有阶级的对立和思想的分歧。

  《雷雨》中人物关系复杂,冲突尖锐。30年前,周朴园还是一个“大少爷”的时候,勾引使女梅侍萍,但后来为了要娶“一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将侍萍和新生的第二个儿子赶出门去。梅侍萍后来嫁给鲁贵,生了四凤。18年前,他又娶了繁漪。繁漪因不堪忍受他像“阎王”似的压迫和“监狱”似的家庭生活,在3年前就和周朴园的长子周萍发生恋爱。但是周萍像他父亲一样,不久就厌弃了她,又去勾引使女鲁四凤。同时,繁漪的儿子周冲也在爱着四凤。周朴园继续压迫繁漪,她只好抓住周萍不放,而周萍却竭力逃避。繁漪就叫四凤的母亲来带走四凤,以此向周萍报复。因此,周萍和四凤原是异父同母兄妹,这种乱伦关系一经发现,家庭悲剧就无可避免地发生了。

  一

  :人物性格分析

  周朴园:他是一位既有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又有封建专制思想的新兴资本家形象,出场时55岁。19世纪八、九十年代出国留学。在周朴园的内心深处权利,名誉,秩序才是最重要的,他只会用金钱来安抚侍萍,心理已经成为人伦亲情淡漠,情感扭曲的了。他的性格特征,主要是通过他与侍萍、蘩漪两位女性形象以及他与鲁大海等人物的关系表现出来的。他是个内心较深沉的人,他有着当时社会中资本家都有的一面:阴险,狡诈,虚伪。由鲁大海对于他的控诉中我

  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别人的生命。

  鲁侍萍:虽然处境艰难,但她凭借自身坚强的性格,不屈不挠走过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可以说,她是一个顽强的女性,她的人生经历最沉重地敲击着《雷雨》的悲剧丧钟:将最有价值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侍萍作为一个旧时代的下层妇女,她的人生已被分成两部分:一半属于丈夫;一半属于儿女。她希冀在默默无私地为他人奉献中得到对方的关爱与理解,从而确证自己存在的价值。

  周冲:周冲是一个受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的青年。他富于幻想、生性浪漫。但他没有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性认识不足,这注定了他悲剧命运。周冲和四凤是整出戏中最让人不忍心的受害者。其实周冲比四凤更加无辜,没有周萍的成熟,没有周朴园的罪恶,有的是他这个年纪该有的思想,憨厚,甚至在知道四凤同他哥哥恋爱时,他对四凤还有一种执着,在四凤冲出去之后,他义无返顾去救她,致使自己也落个触电而亡的结局。雷雨过后,我们不得不扼腕叹息:多么年轻的生命啊。

  周萍:

  他可以说是一个矛盾的人,他对于他的父亲有一种敬畏,不敢违背他的话,他在这个家庭中也是十分压抑的,否则不可能和自己的后母发生感情。然而,四凤的出现,让他感觉到了生气,青春——他极力渴望的东西。他想摆脱繁漪对他的干扰,因此他决定离开这个家,由此可以看出他还是一个胆小鬼,不敢面对问题,极力逃避困难的人。单凭这一点,他就永远不会配上蘩漪,他只有无尽的追悔,永远只在悔恨自己过去由直觉铸成的错误,到最后,摆在他眼前底一件件事实,却让他选择了死。

  四凤:作为侍女,与周萍相爱,但周萍却是她同母异父的兄长,同时周冲也喜欢上了四风,无论如何无法逃避她的悲剧,正像她的母亲无法逃避她的悲剧一

  样。各种人物冲突促使悲剧发生,四凤得知与周萍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而乱伦的事实后,跑出去触电而死,使侍萍感到了真正的幻灭。这种结局当然不是出于繁漪的狠毒,归根到底还是周朴园的“罪孽”所必然产生的恶果。而周冲为救触电的四风而惨死,周萍因为羞愧自责而自杀,一系列的悲剧。

  蘩漪: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但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由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她也是《雷雨》中被爱情伤得最体无完肤的女子,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也许爱与恨正是曹禺的《雷雨》所要表达的主题,在周家深深的庭院里,暴怒的雷雨的中心,她是罪人,亦是受害者,她有一颗被爱情遗忘的心,十八年来陪伴着一个暴躁怪戾的丈夫,早已心如死水。

  鲁大海:他是一个有思想、有行动的年轻工人的形象。他直爽、质朴但又头脑清醒。他是一个较为粗犷的人,他厌恶资本家,所以他才会直面周朴园,尽数他的罪恶,并且说话直接坦城,我们还可以从他的言语中读出他的正义感。他代表的工人阶级将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锋,他们是雷雨,是闪电,将要摧毁黑暗没落的旧制度,和周朴园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显示了他的反抗精神。但是,曹禺毕竟对工人不熟悉,所以,鲁大海的形象与别人相比,还是显得单薄。

  二:主要有以下的人物间的冲突:

  1、周朴园和繁漪:两人是老夫少妻,彼此毫无爱情。因为利益,周朴园才娶了繁漪。周朴园是封建社会的代表人物,封建家长和资本家的姿态,古板,刻薄,自私,周朴园强迫繁漪吃药并并认为繁漪神经有问题;而繁漪受过新式教育,性格刚强,追求自我和现代新式情感,注重内心的渴求,虽然身受压迫,有反封

  建的精神,但是在她逼迫四风离开周家时,她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中却隐藏着虚伪自私的个人主义因素。两人的冲突体现在两种文化和思想的碰撞。

  2、周朴园和鲁侍萍:周朴园是有钱少爷,而鲁侍萍是可怜的贫苦丫头。鲁侍萍为周朴园生两个儿子,周萍和鲁大海。当周朴园为了娶有钱有门第的小姐时,将刚生产的侍萍及当时病弱的鲁大海赶出周家。虽然周朴园口口声声爱着鲁侍萍,可是当他认为鲁侍萍会危害到他的名声地位时,便毫不犹豫地斩断他们之间的过往。看来周朴园最爱的始终是他自己。在当时畸形社会制度的背景下,他们俩的不正常恋情注定是悲剧。

  3、周朴园和鲁大海:鲁大海其实是周朴园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鲁大海成为了矿工,在不知道身世的情况下,在周家的矿里做工,周朴园一贯剥削工人,“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他曾经命令矿警打死了30多个矿工,由于同伴的因公死去,罢工工人鲁大海前来和他交涉,他代表工人阶级上门谈判,和周朴园爆发了一场新旧势力的抗争。周朴园后来虽然知道鲁大海就是他的第二个儿子,但他终究毫不留情地镇压工潮,毫无父子之情,有的只是阶级仇恨,并将鲁大海开除。鲁大海虽然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但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坚持自己的人生目标。可以说,鲁大海虽然没有文化,可是却有着拯救命运、决不妥协的人生观。

  4、鲁大海和鲁贵:鲁大海代表新生的工人劳动阶级,他们是推翻封建压迫的主要力量,鲁大海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他站在工人阶级和贫苦大众的立场上,从内心里看不起鲁贵的生活方式。鲁贵以自己身为周家的管家为荣,以自己的地位为骄傲,他也同样看不起鲁大海的矿工身份。鲁贵是个卑鄙恶俗的奴才,想从女儿身上捞一笔钱。

  5、周冲和四凤:周冲是一个完全接受新式教育的人,他对身为丫环的四凤有着最深切的同情和怜爱,对母亲有关怀和爱护,但是他的性格中还是有着懦弱的一面,盲目的且充满幻想的向往新式社会,但却忘记的现实,所以对家里的复杂和冷漠不闻不问。

  6、周萍和四凤:同母异父兄妹之间的乱伦。周萍和四凤为了摆脱母子乱伦的罪恶,周萍爱上了一个十八岁的小丫头,单纯、朴素的四凤,希望藉此遗忘过去,是蘩漪心灰意冷。当他追求四凤时,他的行为已经深深的伤了繁漪的心,也伤害了一直尊敬他的弟弟周冲的心。但他和四凤是同母异父的兄妹,使他仍难于逃脱“始于乱伦而终于乱伦”的宿命。

  7周萍和蘩漪:后母与“前妻”之子之间的乱伦。年轻时,他追求繁漪,贪图享乐,并自以为自己是纯洁高尚的,可是当爱情和前途相比时,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爱情。他一厢情愿的人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无私的,高尚的,他把自己曾经和繁漪产生的感情看作是生命中一段荒唐的经历,并认为自己的行为无可指责,只不过是人生的一个小插曲。像父亲一样自私虚伪的周萍,为了摆脱繁漪,正想离家到矿上去。周萍开始还有点新式青年的样子,可他事实上是一个和他父亲一样的伪君子,他不愿意承认自己像父亲一样的冷血,可同时他又崇拜父亲的作为,并以自己是周家的继承人为荣。我想,如果没有繁漪和四凤,他早已成为和他父亲一样的人,同样的面貌,同样的精神。

  通过对《雷雨》中的人物冲突的了解,可以看到那些发生冲突的人们的命运:周萍开枪自杀,鲁四凤和周萍触电身亡,蘩漪和侍萍双双精神失常,周家就只剩下周朴园孤苦伶仃一个人,他们几乎都是以悲剧的形式告终。这也体现了作者对旧中国的悲剧性认识。人物之间的激烈冲突从伦理道德角度揭露了融化在封建伦

  理道德观念中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专横、冷酷、伪善的灵魂,痛击虚伪的陈旧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在新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的重建中确立人的地位,让人真正成之为人。

篇十七: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从《雷雨》看曹禺的戏剧艺术

  090110邵妮娜

  09中文3班

  曹禺,中国戏剧大师,在中国戏剧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曹禺从很小的时候就接触了戏剧,后来进入清华大学学习,不论从实践和理论上都为他后来戏剧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品有《雷雨》、《北京人》、《日出》、《原野》等等,在戏剧创作上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下面就结合《雷雨》来看看曹禺的戏剧艺术。

  1933年,曹禺完成了《雷雨》的创作,《雷雨》是中国现代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通过八个人物的一天的时间展示了周鲁两家前后三十年的复杂的矛盾纠葛,塑造了几个经典的戏剧人物形象,比如说周朴园和蘩漪,人物性格立体。反映了当时封建思想残余对人的毒害,是一部社会悲剧、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下面我们就结合这部戏剧来看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

  首先,曹禺戏剧中塑造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结合《雷雨》中的人物关系我们可以看出来。《雷雨》共四幕,参与剧情活动的人物共有八个,并且每一个人物都写得具有个性、立体,在读戏剧的过程中人物都鲜活地呈现在我们面前。曹禺深入地去体验和挖掘戏剧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把喜剧人物的矛盾纠结很好地表达出来了。在《雷雨》中,周家的四个成员中,在周朴园与蘩漪、周萍、周冲之间都有矛盾,由于他是专制家长,大家都对他有不满的情绪。除此以外,在后三者之间也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蘩漪以对周萍的爱情为由,紧紧抓住周萍不放,周萍却极力的逃脱这种关系,厌恶和惧怕了这种乱伦的关系;周萍和周冲同时爱着四凤,处在情敌的对立地位,但是相对来说,他们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矛盾表现得较为隐晦;而蘩漪和周冲虽为母子,但是二人并不能互相理解。在鲁家的四个成员中,鲁贵与侍萍、四凤、鲁大海也有矛盾,他的庸俗的小市民习气为家里人所厌恶,后三者之间也有矛盾,侍萍坚决反对四凤的爱情选择,而四凤却根本斩断与周萍的情丝;鲁大海也同样反对死风雨周萍恋爱,但是他却不知道侍萍对周朴园和周萍的内在情感,侍萍对大海的行为也是不赞同的。这样,两家一共八个人却形成了四组三角关系,这四组三角关系却相互交织,矛盾冲突愈演愈烈人物之间各种形式的矛盾冲突,增强了戏剧的张力,显示了曹禺非凡的艺术才华。

  其次,曹禺戏剧的结构匠心独运。《雷雨》以一天的时间和两个舞台背景,把周鲁两家的前后三十年展现在观众面前,还容纳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各种尖锐的社会的和思想的矛盾冲突,足见作者驾驭戏剧结构的功力之深。在《雷雨》中,曹禺善于提炼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组织冲突,形成多组冲突齐头并进,将丰富复杂的生活内容安排在有限的舞台时空中的严谨精巧的戏剧结构。在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几乎每一幕都安排了紧张的戏剧冲突场面,使剧情更加扣人心弦。并且曹禺善于利用戏剧冲突来组织戏剧结构。例如,由周朴园与侍萍相认引出“母子重逢”的戏。这就形成了“父子兄弟相见”的一幕,这场戏又使四凤被辞退,于是引发了“夜访”和“推窗”的戏。这样,喜剧的故事情节非常紧凑,收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剧本做到了场场有戏,处处有戏安排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精心构筑戏剧结构是曹禺戏剧的一大特色,《日出》

  《原野》等戏剧也体现出了这一艺术特征。

  再次,是曹禺戏剧精妙传神的语言艺术。在《雷雨》之前,我国的戏剧语言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书面语言色彩严重,欧化现象严重等等,《雷雨》的创作则解决了这些问题。这部剧作的语言是个性化的。每一个人物的语言都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教养和气质,不同人物的语言具有不同的节奏和分寸,每一句话都打上了人物性格的烙印。如周朴园,他虽说话不多,但作者正是通过这些简短的语言,刻画了他的妄自尊大、专制冷漠的性格和心理。另外,曹禺的戏剧语言长于表现人物的心理。人物富有个性的语言,往往蕴含着人物丰富的心理内涵。比如说第一幕的蘩漪与周萍初见的场面,二人的谈话表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内心活动,引发了下一段蘩漪有意提起昔日“闹鬼”和则观周萍胆小的对白。在这里,蘩漪与周萍的语言都非常个性化,又含有复杂丰富的心理内容,这种富有心灵动作的语言,标志着曹禺语言艺术的杰出成就。另外,曹禺戏剧中的人物语言的潜台词十分丰富,情绪起伏强烈激荡,给人一种躁动不安,压抑窒息的感觉。如《雷雨》的第一幕,蘩漪同四凤有一段关于周萍的对话。这段对话的中心是谈周萍的起居行踪的,严格说来这不应该成为她们的谈话内容,但她们二人都与周萍有着暧昧关系,她们虽是主仆,实为情敌,蘩漪一直想弄清周萍与四凤的关系,而四凤却口风很紧,不露马脚。这段对话,蘩漪始终处于进攻的姿态和审讯者的地位,四凤则处于守势,是一个被审讯者。潜台词的巧妙运用,增强了戏剧人物的心理蕴含、情感容量。

  以上就是结合《雷雨》论述了曹禺戏剧的艺术特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曹禺戏剧的艺术高度,曹禺在戏剧上所取得的成就和在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是无可替代的。

推荐访问:以雷雨为例谈谈次要人物在戏剧中的作用 为例 雷雨 戏剧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