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新文化运动新在哪?8篇

新文化运动新在哪?8篇

时间:2022-11-18 12:3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新文化运动新在哪?8篇新文化运动新在哪?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百度文库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新在哪?8篇,供大家参考。

新文化运动新在哪?8篇

篇一:新文化运动新在哪?

tle>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百度文库

  精品资料欢迎阅读

  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激进知识分子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和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新青年》),并任主编,发表文章《敬告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拉开了新文化运动大幕。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那么,新文化运动新在何处?

  新领导:前期领导者为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后期为马克思主义者。

  新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经济基础。

  新思想:前期的指导思想是西方的民主与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后期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

  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以提倡新文学、新道德为手段,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

  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篇二:新文化运动新在哪?

tle>最新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百度文库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

  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

  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一直延续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历时七年之久。通常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期。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到底“新”在哪里?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首先在于其指导思想新。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中国,是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情况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认为中国要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和伦理观念,他们用欧洲启蒙运动所宣传的民主、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对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陈独秀第一个提出“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个口号。《新青年》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当时,这个口号不仅新鲜,而且反对专制,反对愚昧迷信的进步性理是显而易见的,对科学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理想在一个大国内变为现实,它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巨大的鼓舞和启发。他们抛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迫切地期待以俄国为榜样来改造中国。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宣传成为思潮的主潮,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新的指导思想。

  其次,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内容新。前期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性质的斗争,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学习,但主张上各有侧重。维新变法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机;辛亥革命则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论维新变法还是辛1

  25262728293031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4546474849亥革命都是要建立民主政治的表层结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要建立近代社会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即近代民主生活背后的价值观念体系。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明确提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向前迈了一大步。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三,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形式的新。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中国近代史上,严复、章太炎宣传西方“平等”、“民主”、“革命”思想时,影响并不大,反对的人也不多。原因之一就是严复、章太炎用的是艰涩的古文,或是半白半古文,因而大大削减了他们革命思想、思想的影响力。而陈独秀、胡适倡导白话文,提出了对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1916年《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可见新文化运动不仅在思想,道德,文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对传播思想的手段——文学作品的写作形式也进行了革命。新文学的创作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希望将这场运动引向全社会的强烈愿望。这就给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一种便捷的工具,民主与科学凭藉这对翅膀飞遍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成千上万地扩大了。所以这场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一场文学革命。

  第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产生的历史作用。新文化运动之前,各派在宣传各自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洋务派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维护封建正统思想观念不动摇;康、梁维新派“托古改制”,披着孔子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的事业;革命派大造革命舆论,进行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拿起的主要思想武器并不是“民主”、“科学”,而是2

  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带有浓厚的“反满革命”的色彩,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城”等等。新文化运动民主主义激进派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提出打倒“吃人的礼教”的口号,这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所不敢说的。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了具有二千年历史的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以儒家为代表的旧道德、旧文化,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启发了民众的觉悟,这对五四爱国运动起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中国、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总之,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以儒家传统道德为其矛头所向,以新文学为其进行思想解放斗争的工具,深入的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新的天地。

篇三:新文化运动新在哪?

tle>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总结-百度文库

  新文化运动知识点总结

  1、背景:

  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见书第41页照片。

  4、旗帜:“民主”与“科学”

  5、内容: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四提倡四反对。

  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2后期,宣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6、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是进步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思想领域发动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批判封建专制思想,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1.开始时间:1915年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两面旗帜:“民主”和“科学”。

  4.主要阵地:《新青年》。

  5.主要内容:前期:“四提倡、四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

  6.对象:封建专制的尊孔复古思想。

  7.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8.地位和作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

  1、兴起的原因:1912年4月1日是,孙中山解职,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政治上进行反动统治,镇压革命,文化上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因此,在这时一股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即――新文化运动掀起了。

  2、开始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识图,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和胡适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4、口号: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主要阵地,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5、内容:①前期——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②后期——歌颂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第一个高举社会主义大旗在《新青年》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论文。从此,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教育和组织人民,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又是一次文学革命

  6、作用:①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②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③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四:新文化运动新在哪?

tle>新文化运动-百度文库

  第九课

  新文化运动

  【导入】

  师:上课!

  师:各位同学我们的这种课堂礼仪体现的是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

  老师今天想给各位同学介绍一种不一样的课堂礼仪——近代北大的课堂礼仪!

  我们一起来演示一下。

  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思想观念的外在表现形式,近代中国从专制等级到民主平等思想的转变,得益于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近代著名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

  【新课】

  一、背景

  新旧冲突

  写日记是表述自己人生经历和所思所想的一种重要形式,日记也是我们研究历史的重要史料,今天我们就通过对觉民同学几篇日记的研读和思考,回到那段万象更新的岁月。

  请同学们看第一篇日记:

  你是怎样解读这些新闻的?请政治组、经济组和社会组讨论后发表看法,评判组补充总结。

  由此我们知道当时最需要变革的是什么?

  那么怎样进行变革呢?觉民很迷茫,老师读了一封觉民的姐姐觉慧写给老师的信,使觉民豁然开朗。那么这是一封怎样的信呢?我们一起

  来看看觉民的第二篇日记

  二、概况

  新意盎然

  姐姐的信中提到了哪件事?

  信中是如何介绍新文化运动的?

  三、内容

  吐故纳新

  觉民去了北大,会有哪些遭遇呢?下面我们来看第三篇日记

  当时的中国有哪些“病症”?有哪些医治的“药方”?请四组的同学找出“病症”并“开方”。

  由这幅对联我们了解到当时中国的病症一是什么?

  陈独秀先生给了我们什么药方?

  鲁迅先生的小说告诉了我们当时中国的第二个病症是什么?

  陈独秀先生给了我们什么药方?

  看到这个故事我们有什么感受?由此认识到当时中国的病症三是什么?

  请结合刚才我们的介绍,开出第三个药方。

  下面我们来看当时中国的第四个病症

  胡适和鲁迅先生给了我们什么药方?

  请结合我们前面所了解,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陈独秀和李大钊,特别是李大钊先生受俄国十月革命影响,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介绍到中国。

  四、影响

  焕然一新

  请阅读觉民的第四篇日记和材料,说说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新文化运

  动?

  请同学们对照表格对本课进行总结。

  新文化运动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就让我们用一首饱含深情的歌曲来歌颂这一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篇五:新文化运动新在哪?

tle>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百度文库

  精品--

  新文化运动“新”在哪里?新文化运动开始于1915年《新青年》的创办,一直延续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历时七年之久。通常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期。新文化运动掀起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在中国民主革命运动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新文化运动到底“新”在哪里?

  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首先在于其指导思想新。新文化运动兴起于20世纪初的中国,是在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失败的情况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认为中国要真正建立民主政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和伦理观念,他们用欧洲启蒙运动所宣传的民主、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对传统的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抨击。陈独秀第一个提出“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这个口号。《新青年》明确宣告:“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在当时,这个口号不仅新鲜,而且反对专制,反对愚昧迷信的进步性理是显而易见的,对科学事业发展起了推动作用。新文化运动发展到后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使社会主义理想在一个大国内变为现实,它给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以巨大的鼓舞和启发。他们抛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迫切地期待以俄国为榜样来改造中国。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的大旗。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宣传成为思潮的主潮,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新的指导思想。

  其次,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内容新。前期新文化运动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都属于资产阶级反封建性质的斗争,目的都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在方法上都是向西方学习,但主张上各有侧重。维新变法运动主要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政体,挽救民族危机;辛亥革命则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共和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无论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是要建立民主政治的表层结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们要建立近代社会深层次的政治文化,即近代民主生活背后的价值观念体系。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青年》为阵地,明确提出“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的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向前迈了一大步。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可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启蒙运动,也是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发展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第三,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形式的新。新文化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革命,还是一场文学革命。中国近代史上,严复、章太炎宣传西方“平等”、“民主”、“革命”思想时,影响并不大,反对的人也不多。原因之一就是严复、章太炎用的是艰涩的古文,或是半白半古文,因而大大削减了他们革命思想、思想的影响力。而陈独秀、胡适倡导白话文,提出了对文学作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变革。1916年《新青年》先后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文学革命由此开始。可见新文化运动不仅在思想,道德,文学等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思想解放运动,而且对传播思想的手段——文学作品的写作形式也进行了革命。新文学的创作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希望将这场运动引向全社会的强烈愿望。这就给了广大的人民群众群众一种便捷的工具,民主与科学凭藉这对翅膀飞遍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成千上万地扩大了。所以这场运动不仅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而且是一场文学革命。

  第四,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新,在于其产生的历史作用。新文化运动之前,各派在宣传各自主张时,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洋务派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强调维护封建正统思想观念不动摇;康、梁维新派“托古改制”,披着孔子的外衣去干那“离经叛道”的事业;革命派大造革命舆论,进行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斗争,拿起的主要思想武器并不是“民主”、“科学”,而是带有浓厚的“反满革命”的色彩,什么“扬州十日”、“嘉定屠--精品

  精品--城”等等。新文化运动民主主义激进派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提出打倒“吃人的礼教”的口号,这是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和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派所不敢说的。新文化运动猛烈地抨击了具有二千年历史的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石——以儒家为代表的旧道德、旧文化,使人们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在新文化运动中,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启发了民众的觉悟,这对五四爱国运动起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先进知识分子,使他们选择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中国、改造社会和推进革命的思想武器。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

  总之,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号,以儒家传统道德为其矛头所向,以新文学为其进行思想解放斗争的工具,深入的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为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开辟了新的天地。

  --精品

篇六:新文化运动新在哪?

tle>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介绍-百度文库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介绍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意义非凡的运动。这场运动从开始到结束都有它的发展过程。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情况具体是这样的,起初是一些接受过新式教育的革命人士在意识到了中国封建统治是严重阻碍了社会发展,他们在思想上统一之后,便开始了运动的筹备阶段,首先是通过对孔子的继承还是批判开始的,因为当时有些人支持封建统治思想,也尊崇孔子的思想,可以陈独秀等人为代表的新兴知识分子,却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他们认为要顺从个人内心的想法,也就是为人类提供更多的自由。他们在这同时创办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报刊,主要宣传他们的思想,这样新文化运动便轰轰烈烈的开始了。

  紧接着便是新文化运动思想的传播,主要内容都是围绕推翻封建统治的,而且还引进了一些新思想,像民主,男女一视同仁,支持科学发展,这些思想的传播,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置于了顶端,同样他们一直在报刊上宣传他们的新思想,步伐加快以后,便开始对文学形式进行新的改革,那就是要反对封建的那种古文言文,要用直白的话语来表达各种思想,这深层含义也是主要为了推翻封建统治,来引进资本主义发展,剔除其中的陋习,这样一来,那些有为青年也意识到了这场运动的意义之大,便有更多的人加入了这场运动中,大力宣扬运动的中心思想。

  此时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队伍壮大起来,思想也传播的更为广了。

  近代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有哪些活动?新文化运动前期内容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文化向封建旧文化宣战的过程。

  自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涌现出一大批“睁眼看世界”的近代知识分子,他们满怀报国热忱,开始重新思考这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其中,尤以鲁迅、陈独秀、李大钊等一些具有留日背景的进步文人为代表。这期间,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在日本发展迅速,无数进步人士积极投身同盟会发起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使得科学、民主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对中国的新文化运动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因此,可以说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的逐步推进,注定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掀起一场天翻地覆的思想变革。

  在进步思潮的影响下,新文化运动前期涌现出许多积极倡导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愚昧的刊物,诸如鲁迅主编的《新青年》、胡适创办的《努力周报》,以及陈独秀与李大钊联合创办的《每周评论》等,皆为启蒙近代民主思潮,挑战封建传统道德观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声。

  新文化运动有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它为近代中国民众带来了一场思想意识领域的全面洗礼,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和后期马克思主义

  在中国的广泛传播起到了前期导向作用,也为推动中国的文化繁荣与科技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思想,而马克思主义是何时在近代中国广泛传播的?据有关资料记载,是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期。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进入后期阶段,此时,引导俄国大革命取得硕果的马克思主义为近代中国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这一年,李大钊同志在《新青年》报刊上连续发表《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作品,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也成为近代中国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从此,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开始为普通中国民众所接受,它在唤起近代中国民主意识的同时,也带来了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此后,陈独秀、沈尹默等一大批新文化运动的得力战士纷纷发文响应,一时间,掀起了新文化运动后期的又一场思想变革潮流。

  在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漫长岁月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逐渐成为社会主流和舆论导向,越来越多的进步文人加入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化阵营中,使得五四之后的中国文坛气象更新,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被更多有识之士所接受。

  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思想,在新文化运动前期“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基础上,更注入了结合当时社会变革,积极探索强国之路的理论依据,为日后新民主主义观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思想与理论基础,对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七:新文化运动新在哪?

tle>新文化运动-百度文库

  第10课

  新文化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思想,在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仍具有现实的意义,学生应重点掌握。

  ●教学难点

  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机地引导学生认识孔子的思想,分析儒家的“纲常伦理”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利用儒家维护其统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方法。

  ●教学方法

  1.联系讲解法。这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国近代化探索的最高阶段。因此,必须联系前三节课的内容讲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2.讲述法。对于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的生平可以采用此法。

  3.举例分析法。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必须通过对典型例子的分析,才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4.整合教材。指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驭知识的能力。

  5.切入评价法。可以找一个适当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作出评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它们之间的关系确实是这样的。由此,我们可以看中国的近代化探索有一个由浅到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了解中国人民是如何在文化层面上进行近代化探索的?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但不久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即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就任中华民1/5

  国临时大总统后,不断破坏共和。孙中山等人为维护共和作了不懈的努力。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愈演愈烈。思想领域里的准备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为了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思想领域里对封建制度进行批判,新文化运动应运而生。下面我们看具体内容。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但并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维新派鼓吹民权,革命派主张共和,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过渡: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框中的图是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封面。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从第四卷起,《新青年》改用白话文和新式标点符号,刊登新体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那么,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兴起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对后世有什么影响?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

  感知理解

  一、《新青年》的创办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看课本导入框中的内容:“它从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杂志。《青年杂志》的诞生,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也就是说,《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那么,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课本,从中找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有关背景知识。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回答一:中华民国建立后,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受到知识阶层,尤其是青年学生的欢迎。

  回答二: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

  回答三:从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回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主要是新旧思潮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一是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二是尊孔复古思潮的泛滥;三是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师引导]上面三点中,哪一点是根本的?

  [学生回答]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教师引导]那么请问,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前提是什么?

  [学生回答]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教师引导]课本上提到“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我想问的是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与尊孔的关系。这个问题可以留到后面回答。但有一点就是:新文化运动是反孔的,而新文化运动又是在袁世凯破坏共和、专制独裁愈演愈烈的情况下兴起的。因此,在“尊孔”与“专制、独裁”之间必然有联系。

  [教师小结]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政治上:袁世凯专制独裁、破坏共和,为维持专制独裁,提出了“尊孔”。经济上: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希望建立一个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思想上: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但思想界的“尊孔”逆流也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由知识分子中的先进人物发起了旨在反对封建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新文化运动。

  2/5

  ①袁世凯独裁、尊孔、破坏共和

  ②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国

  ③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尊孔暗流涌动,新旧思潮冲突

  动脑筋:“新文化运动是几个青年空造出来的”。判断一下,这种说法对不对?

  答案:不对。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为实现独裁和专制,颁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之本”,借以孔教作为复辟帝制的工具。这是违背民主潮流的倒行逆施,必然会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正是全国人民反封建斗争意志的集中体现。

  2.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第二段大字内容,从中找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标志、代表人物、旗帜、主要阵地、基本内容等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新青年》杂志的创办。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③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和“科学”。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为《新青年》杂志。⑤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有:四个提倡,四个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教师讲述]同学们,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是北京大学。在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蔡元培先生。”

  [教师讲解]蔡元培的治校方针,实际上为新思潮、新文化开拓了阵地。他当了北大校长后就骋请新文化的倡导者陈独秀任文科学长,李大钊任图书馆主任。还有胡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以及一批留学回来的自然科学家都先后到北大任教。但同时,北大也有一批以刘师培,辜鸿铭为代表的所谓旧派教授。因此当时,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上一节课的教员西装革履,下一节课的教员则长袍马褂。比如辜鸿铭,他讲的是英国文学,脑后却拖着一条辫子,因为他是拥护满清帝制的。……

  新文化运动兴起是以《新青年》的创办为标志的,这又是陈独秀的功劳。下面我们重点介绍陈独秀。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新文化运动由此揭开了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随主编陈独秀迁至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中最重要的核心刊物。

  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了《敬告青年》一文,指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普遍规律,他认为“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由此,向青年提出了六点希望:

  一、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二、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进取的而非隐退的。

  四、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科学的而非想像的。

  同学们,这六点希望包含了民主、科学、开放、革新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陈独秀号召20世纪的新青年,彻底清除做官发财的思想,“精神上别构真实新鲜之信仰。”他主张当今的教育方针是:

  3/5

  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象。

  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

  第三,当了解国家与社会经济之关系。

  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

  陈独秀期望培养出一代“意志顽狠,善斗不屈,体魄强健,力抗自然,信赖本能,不依他人为活,顺性率真,不饰伪自文”新国民。

  同学们,一个国家,一旦发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那么,不论这个文明曾经有过怎样的光荣,都不能不使人深刻反省它的积弊。看来,到新文化运动爆发时,不得不承认,我们珍爱的文化传统必须进行一番认真的清理和变革了。鲁迅说:“不能革新的人种、也不能保古的。”确实是这样的。现在请大家结合课本上所提到的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即四个提倡、四个反对,讨论一下,“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或者“新”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回答一:“新”是针对旧的。新的含义应该是用资产阶级的文化去反对封建的文化。

  回答二:新道德应是资产阶级的道德,旧道德应是封建的道德。

  回答三:新文学指白话文,旧文学指文言文。

  回答四: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是“民主”与“科学”,针对的是专制与迷信。

  回答五:新文化运动中“新”的含义应是顺应历史潮流的,与时俱进的。而不是保守的、陈腐的。

  [教师讲述]在辛亥革命之后到五四运动前,原来儒家的纲常名教、封建道德,还是统治着人们的头脑。辛亥革命之前,民主、共和的舆论准备是很不够的,传统道德秩序并没有崩溃,解冻,否则,也就不会有1916年的袁世凯称帝,也不会有1917年的张勋复辟。皇帝虽然退位,而人们头脑中的皇帝尚未退位。辛亥革命吃亏的地方就是不像法国大革命前那样有一个启蒙运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从戊戌变法时就很有名的杨度,帮助过孙中山的革命,坚决拥护改革,他竟然也上表劝袁世凯称帝。还有康有为,维新运动中的激进人物,他主张把孔教定为国教,列入宪法,重新像两千年前汉武帝时代那样独尊儒家,康有为同样也拥护帝制。这才引起了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忧患。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说得很明白:“腐旧思想布满国中,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新文化运动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发生的,实际上是从思想战线角度为辛亥革命补上了它缺少的一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课本上有一句话应该引起大家的注意,那就是,“向尊孔复古的逆流展开了猛烈的进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尊孔与专制之间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同学们,要想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需先看一段材料。

  “天下有二大患焉:曰君主之专制,曰教主之专制。君主之专制,钤束人之言论;教主之专制,禁锢人之思想。君主之专制,极于秦始皇之焚书坑儒,汉武帝之罢黜百家;教主之专制,极于孔子之诛少正卯,孟子之拒杨墨。”

  [教师讲解]同学们,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吴虞犀利地指出了儒教与专制的关系,特别对封建专制统治者借作护命符的孔子学说进行了勇敢的质疑和批判,打破了封建圣人的偶像,因此被胡适称为“四川省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英雄。”

  同学们,关于新旧道德的问题,旧道德指的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孔子之道儒家4/5

  伦理学说(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指仁、义、礼、智、信)。因此,要宣传民主与科学,必须批判旧道德。

  同学们,我们说,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是文学革命。现在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为什么文学革命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地位如此重要。

  [学生回答]回答一:要宣传新思想,宣传民主与科学,必须用文学的形式。用文言文去宣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知识,起不到应有的效果。

  回答二:新文学应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文学应是新文明的先声。因此,怎么样用通俗易懂的文学形式去宣传新文化,就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5/5

篇八:新文化运动新在哪?

tle>新文化运动-百度文库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学和白话文,反对封建旧文学和文言文。初期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启蒙运动,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传播在客观上准备了思想条件,但是,它并未超出旧民主主义的范畴,没有给中国人民指出彻底解放的道路。十月革命后,伴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中国,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成长起来,赋予了新文化运动以新的方向,把宣传马克思主义提到首要地位,因此,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运动发展成为一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波澜壮阔的文化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这次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工人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好人政府:1922年9月,在吴佩孚的支持下,王宠惠出任国务院总理,阁员罗文干、汤尔等属英美派,但是被称为无党派的“好人”,因而这个政府被称为“好人政府”。直隶军阀曹锟和吴佩孚之间有裂痕。这个政府仅存3个月就垮台了,成了历史的陈迹

  币制改革:1935年国民政府废止银本位制﹐实行纸币制的一次币制改革。国民政府为谋求稳定币值﹐摆脱财政经济危机﹐采纳英国财政专家李滋罗斯的建议﹐决定放弃银本位制﹐实施法币政策。实现了自清末以来,历届政府为克服币制紊乱,屡经拟议而没有实现的币制改革。‘对缓和当时金融危机,稳定经济,保存国家抗日战争经济实力起了积极作用,也为以后的通货膨胀开了方便之门。

  黄埔军校:在苏联和中共的帮助下,1924年5月,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创立了“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即“黄埔军校”。军校的宗旨是培植军事与政治人才,建立一支革命的武装力量。它在短期内就培养了大批军政干部,成为后来建立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在统一广东和推进北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中共二大: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的代表共有12人,代表全国195名党员。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重申了中共的性质和最终奋斗目标。大会还通过了《关于“民主的联合阵线”的决议案》,规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联合其他阶级、其他政党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及其政策、方针。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机构。

  中共三大:1923年6月12日至6月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30人,代表全国432名党员。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纲草案》、《关于第三国际第四次大会决议案》、《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劳动运动决议案》等决议。这次大会过高估计了国民党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忽视了掌握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发动农民、组织军队等对于中国共产党至关重要的问题。这次大会还选举产生了中共新一届领导班子。

  国民党一大: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共有推选和指派代表197人,代表中共的有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20余人。大会最重要的贡献是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国民党“一大”所阐明的三民主义具有鲜明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和维护农工利益的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纲领有一致之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选出了以瞿秋白为***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使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大大前进了一步,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转折。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与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召开了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大会通过了共产党人起草的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内容的宣言,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从而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大会选举出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林祖涵、瞿秋白等10

  人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或候补执行委员,约占委员总数的1/4。会后,随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以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为骨干改组或建立了各级国民党党部。这样,国民党就由资产阶级的政党开始转变为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联盟,成了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组织。国民党的“一大”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宁汉合流:1927年9月,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同汪精卫集团在**的基础上实行反革命合流。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合在一起,史称“宁汉合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建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的局面。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革命,消除了宁汉双方在**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冯玉祥几次致电宁汉双方,解决党内争执。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9月,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华北事变: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在华北进行经济侵略的同时加紧策划把华北从中国分离出去,我们把这一系列日本分离华北的活动总称为华北事变.在事变中,日本以各种借口与国民党政府签订了《何梅协定》和《秦土协定》,控制了冀察两省,从而使国民党中央势力退出了平津和河北,同时又策动华北五省自治,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虽然名义上隶属国民党政府,但实际已是变相自治.华北事变进一步加深了中华民族危机,也掀起了中国的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

  瓦窑堡会议:1935年12月,党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之,瓦窑堡会议从理论上和政策上解决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问题,从而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路线问题,保证了中共在新形势下运用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团结全国人民迎接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掌握政治上的主动权。这表明中共已经着手总结过去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学会了从中国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进行工作。

  《双十协定》: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中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称“双十协定”.协定确定了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以及和平民主的途径和形式.但国民党不承认中共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双十协定”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虽然在关键问题上未达成协议,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的希望,也使得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较场口事件: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人士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政治协商会议成功大会。一个自称“市农会代表”的国民党反动分子刘野樵冒充大会**宣布开会,被大会**团阻止。这时预伏在**台下的国民党特务、流氓蜂拥而上,打伤大会**郭沫若、李公朴及新闻记者六十多人,这就是较场口事件。

  第三条道路:或称中间路线。是指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和民主人士的政治主张,幻想在国共两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还企图通过合法的改良主义途径实现上述主张,不赞成中共领导的革命战争,不承认中共在反帝反封建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但由于坚持法西斯独裁的蒋介石集团的严厉打击以及中共的积极争取,最后,这条路宣告破产。。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为了解决革命面临的重大问题,制定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的总任务和基本政策,中共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北坡召开的.会议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毛泽东在会上告诫全党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伟大纲领,为中共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遵义会议:是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在中共同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作出的。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从而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

  洛川会议:为贯彻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纲领、方针和政策,1937年8月22—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关于军事问题、国共两党关系问题和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基本任务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会议指出新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如何争取胜利的问题,而争取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共产党的

  全面抗战路线,反对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

  洛川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它制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指出必须坚持抗战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战略任务和基本政策,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战的正确方向,对争取抗战的胜利和建设一个新中国,具有重大的意义。

  重庆谈判: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于1945年8月28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与国民党进行谈判。10月10日,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是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敌,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戴季陶主义:1925年6、7月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的戴季陶发表了《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理论,称戴季陶主义。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资产阶级力图分裂统一的征兆,但是他的反动观点也受到了共产党的猛烈攻击

  评析戴季陶主义、西山会议派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的攻击进一步升级。戴季陶从理论上系统攻击共产党,攻击国共合作方针,企图将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中排挤出去,他的这些言论即所谓的“戴季陶主义”。

  他的观点有三:①任意曲解孙中山的思想,竭力抬高所谓纯正的三民主义的地位。他认为“就本来看,只有一个民生主义”,应该将其作为国民革命的“最高原则”;②主张确立三民主义和国民党在国民革命中的绝对领导地位,完全否定共产党在革命中的积极作用。认为共产主义不符合中国的实际;③将矛头对准国共合作的方针。他认为国共合作是不能成立的,必须以三民主义统一国民党,指导国民革命。

  戴季陶这套反动思想的实质,就是要把国民党变为一个资产阶级垄断的反动党派,进行以资产阶级为主体的“独立”革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他这是代表资产阶级右翼来争夺革命的领导权。戴季陶是国民党反动派的一位臭名昭著的理论家。他的起家资本,就是反动的戴季陶主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时,戴季陶是民族资产阶级右翼的代表,具有反帝和**的两面性。“举起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右手打倒共产党”,这两句话,生动而深刻地描绘了这类人的阶级性格。其思想得到了国民党右派的喝彩,成了国民党右派的精神武器。不久以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反动了三二O事变,对中共进行了第一次公开的袭击,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戴季陶主义对蒋介石影响的结果。

  他们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和资产阶级右翼的利益,不赞成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1924年6月,张继、谢持等就以中央监察委员会名义,提出所谓“弹劾共产党书”,受到孙中山的批评后有所顾忌。孙中山逝世后,他们认为时机成熟,积极准备篡夺国民党中央的领导权。1925年11月23日,他们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召开的所谓“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会议宣布中国共产党“非法”,并通过了“取消共产党员在国民党中之党籍”、“开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中的共产党员”、“解雇顾问鲍罗廷”等反苏、**、反对国共合作等议案。西山会议派的主要政治纲领是**。因此,在共产党内部,西山会议派亦被称为国民党党内的右派势力。

  西山会议派的活动严重地损害了国民革命的发展,破坏了国共合作的既定方针,使得国民党右派与左派以及中国共产党之间的斗争日益尖锐。

  新民主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最低纲领的区别?

  中国共产党最低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然后再进一步创造条件,以实现党的最高纲领: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单方面称为孙中山生前对其“三民主义”思想作出的最后一个版本的修正,是孙中山晚年联俄容共、扶助和依靠农工的思想的体现

  区别:①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中有彻底实现人民权利、八小时工作制的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新三

  民主义没有这些内容。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在民主革命完成之后,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即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纲领,而新三民主义只有民主革命的纲领。③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具有人民性和革命的彻底性,目标更为远大崇高,而新三民主义在理论和纲领上没有超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试分析抗战胜利后国内各派政治力量的建国主张

  抗战胜利后国内主要有三种不同的建国方针:

  ①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基本方针是坚持独裁内战。一方面说要“还政于民”,推行“宪政”,另一方面却拒绝中共和其他民主党派提出的民主要求,提出种种“先决条件”。1946年蒋介石在《告全国军民同胞书》中说要“实现军令政令统一”,军队必须一律归还国家统辖,企图通过1936年“五五宪草”使国民党****和蒋介石个人独裁合法化,披上“民主”外衣,不改变国民党政权的性质和维护专制独裁政体。

  ②中国共产党:基本口号是和平、民主、团结。提出要同国民党针锋相对的斗争,强调要自力更生,依靠自己组织的力量打败中外一切反动派。中共发表《对目前时局的宣言》,在新时期要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的统一,建设独立自由与富强的新中国,并协同英美苏及一切盟邦巩固国际间的持久和平。并宣言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实施六条紧急措施,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

  ③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同盟提出“民主统一,和平建国”的口号。在重庆召开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民盟的纲领、政治报告、宣言和章程,主张综合英美的政治民主和苏联经济民主创立中国式民主一些其他民主党派主张对美苏采取平衡政策,对国共取调和态度,要求政治民主,经济和思想自由;主张要求国民党改革政权,还政于民,给人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及人身自由,重新制定宪法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比较。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①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举起抗日大旗,号召“发动群众斗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坚决反对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在东北组织抗日活动,与福建人民政府签订《抗日停战协定》。②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瓦窑堡会议,明确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③1936年,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国共十年对峙局面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④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共发表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长城。蒋介石庐山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⑤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宣言。中国共产党改编工农红军。9月,国民党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2.两者异同点:①从参加者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它不仅有无产阶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而且还包括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其他爱国人士;而革命统一战线只是包括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②从组织结构和政治纲领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而革命统一战线有统一的政府机构,有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③合作方式不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国共两党是党外合作,革命统一战线的国共两党是党内合作。④政权和军队的掌握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权和军队基本上都由国民党掌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各自有军队和政权。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即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和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革命统一战线中充满着国民党右派争夺领导权的斗争。⑥结果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而中途破裂,导致大革命失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尽管存在着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维护下,坚持到了抗战的全面胜利。⑦两个统一战线的任务不完全相同:革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倒列强,除军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是打败日本法西斯,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组成部分。⑧从所处的国际环境看:革命统一战线得到了苏联的很大帮助,也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赞同,而世界各帝国主义国家及其他反动势力则全部持敌视、反对的态度。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于处在二战新的国际环境中,不仅得到苏联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帮助,而且由于英美帝国主义同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所以英美帝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也帮助中国抗日,赞同国共合作。这对我党建立和坚持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有利的

  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不同点:

  (1)背景不同:前者是封建军阀割据,阶级矛盾尖锐;后者是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

  (2)合作对象有异:前者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后者是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

  (3)政治基础不同:前者是新三民主义,后者是共同抗日。

  (4)斗争对象不同:前者要打倒北洋军阀,后者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赢得民族解放。

  (5)合作方式不同:前者是党内合作,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者是党外合作,双方各有自己的政权、军队和地盘,即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两党都承认的正式的政治纲领。

  (6)合作的阶级基础有异:前者是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后者包括一切赞成抗日的阶级和阶层,具有广泛的民族性。

  (7)中共对领导权的态度和斗争策略不同:前者不重视甚至放弃领导权,以退让求团结;后者坚持领导权,以斗争求团结。

  (8)作用和结果有异;前者推动工农运动发展,保证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后者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抗战胜利的保证。

  如何认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国内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较量。

  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建国方案背离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因为:帝国主义不容许;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的软弱性,使得它们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绝大多数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其建国方案是: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一方案是引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开辟道路的科学的建国方案

  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①分析了中国社会和革命的性质和特征:指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中国革命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五四运动以后已经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②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经验,提出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是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

  意义:①新民主主义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②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

  官僚资本与民族资本主义

  一、两者之间的联系

  民族资本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我国近代先后产生且一度长期并存的两种经济形式。它们均产生于我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都是带有剥削性质的资本主义经济。

  二、两者之间的区别

  1、从产生时间及历史条件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鸦片战争前,中国封建社会

  商品经济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资本主义萌芽已在一些行业中产生;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受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派的诱导,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应运而生。

  官僚资本主义产生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以蒋、宋、孔、陈为代表的“四大家族”,凭借国家政权,依附英美帝国主义,采取强制掠夺的方法,逐渐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形成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从发展道路及社会地位看: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开始它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和束缚,特别是在官僚资本主义形成、膨胀的过程中,民族工业备受摧残,日益萎缩。因此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显得缓慢艰难,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正因为如此,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无权地位,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束缚,在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具有妥协一面的同时,它也具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革命要求。

  而官僚资本主义凭借国家政权,依附帝国主义,一起步就以垄断形式出现,因此发展迅猛。抗战时期,官僚资本急剧膨胀;抗战结束后官僚资本达到顶峰。正因为如此,官僚资本主义代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及帝国主义利益,极大地阻碍了中国近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从发展前途和结果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由于民族资本主义所处的历史地位和民族资产阶级所具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团结的对象。中国共产党采取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建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统一战线。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合理地调整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实行利用、限制的政策;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用和平过渡的方法,改造和消灭了中国最后一个剥削阶级;资产阶级,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由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转变。

  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这一形式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将它们转化为社会主义国营财产,至此,官僚资本主义基本上消灭。

  中共的土地政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土地革命(1927-1937),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独立领导中国革命。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一部分共产党人率先在南昌起义。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正式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随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湘、赣、粤、鄂、豫、皖、闽、浙、陕等地纷纷举行武装起义,组织工农武装,走上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927年10月,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等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分队伍和湘南起义中组织的农军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合,创建了中国第一支工农红军,并进一步扩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此后,中国共产党相继开辟了湘鄂西、鄂豫皖、陕甘、海陆丰、左右江等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为了争取农民对红军的支持,扩充队伍,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和分配土地的方法。到1931年,中国共产党在总结土地革命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路线和正确进行土地分配的方法,即:(1)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促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2)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

  2、《井冈山土地法》的缺陷主要是: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的土地,容易侵犯中农的利益;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属于农民,农民只有使用权,禁止土地买卖。而《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所作出的一个重大的原则性修改是: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1931年,毛泽东制定土地纲领: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这条路线,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家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

  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如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仅半年之内,参加红军的翻身农民达3万多人。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黄安七里坪的一个招兵站,一天就招收800名农民入伍。土地革命的开展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保卫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这可以在一些老电影片中看到这一历史时期的影子,如《红孩子》、《翠岗红旗》等。

  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团结全国人民共同抗日,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调整农村政策,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了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这一政策,即保护了农民利益,又团结了地主抗日,对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抗日战争期间,为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在敌后的土地工作中主张“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将“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放在了次要位置上。抗战开始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地位暂时下降。在这一时期,需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进行抗战。由此提出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地主虽然收入减少,但土地所有性质没有改变,有助于稳定地主阶级,使其支持抗战。农民交租交息,虽然不能做到耕者有其田,但已经减少了农民的负担,可以有效的发展生产。3、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实行了这个政策,既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资产阶级的大多数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边。

  解放战争时期: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发动反革命内战,为了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执行了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路线。土地改革大大激发了农民支持解放战争的积极性,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热播电视剧《亮剑》中就有反映。

  4、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的讲话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工作中的总路线和总政策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有步聚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随着中国人民和美蒋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行土地革命的条件日渐成熟。1945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

推荐访问:新文化运动新在哪? 新文化运动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