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16篇

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16篇

时间:2022-11-17 18:4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16篇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冯谖客孟尝君  人物形象简析  谈及《战国策》,往往会使人想起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其中也忧谈古之君子之儒雅风度的篇章。  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16篇,供大家参考。

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16篇

篇一: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冯谖客孟尝君

  人物形象简析

  谈及《战国策》,往往会使人想起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其中也忧谈古之君子之儒雅风度的篇章。

  一句话,一个词,乃至一个字,对人的形象的表达往往使人更加鲜活,使读者忧身临其境的感觉。

  人的形象,任务语言,动作精湛描写,往往能够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增添生气。

  孟尝君,与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所谓君子,就有宽广胸怀且不失君子风度。

  “齐人冯谖,贫乏不能自存。”于是愿寄食于孟尝君门下。虽知此客无能无好i,但仍笑而受之,曰:“诺。”一个简单的笑字,却能体现出孟尝君的儒雅风度。

  身为子君,孟尝君又能作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当冯谖为其记出时,孟尝君并未犹豫不定,反而行为果断。冯谖归来,听说其买义而归,那一刻,孟尝君虽有不慌,但因其胸怀广,便不在追究。

  倘若孟尝君没有如此宽广的胸怀,而且也不具备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品质,也不会有如此多的门客愿寄食于孟尝君门下。

  “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尝君得之,使人“比门下之客”,谁知冯谖歌曰:“出无车。”左右听之,皆以笑之,但孟尝君曰:“为之驾。”但冯谖又曰:“无以为家。”在左右看来,其贪而不知足,皆以恶之,但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一句话,不仅体现出孟尝君的孝顺,而且将其乐善好施的品格展现的淋漓尽致.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于薛者乎?”冯谖毛遂自荐,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为尝见也.”又一个笑字,与前文有所不同,这其中包含着他对冯谖的歉意.“笑”字的出现,不但时机恰当且用法精妙,把人物的形象刻画得更为生动,逼真.从而为我们展现出一位君子所具备的乐善好施的美好品德,确是点睛之笔,确有过人之处.。孟尝君,不愧为值得尊敬,值得效仿,同时也值得你称赞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品读此文,了解古之君子的风度与胸怀,从而使今天的我们提高智慧,提升修养,提高素质。

  赏古代之君子,品文化之瑰宝

  得意的时候想,想想孟尝君,因为他拥有大海般的深度;嫉妒的时候想想孟尝君,因为他拥有天空般的广度。《冯谖客孟尝君》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谦谦君子形象。

  面对着“无能”“无好”的门客冯谖,孟尝君只是“笑而受之”。这笑是包容的笑,善良的笑,君子的笑。其实,孟尝君“有能”“有好”的门客数不胜数,大可不必收下冯谖,但他还是接受了他。这就是贤。

  冯谖整日倚柱弹剑,向孟尝君提出相比较自己当前的身份而言过分的要求。看着左右人对冯谖的指指点点和白眼,听着他们对冯谖的嘲笑和辱骂,孟尝君没有随波逐流,而是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这就是善。

  不仅如此,他还应其要求,使人给其母食用。对于别人的母亲都能如此用心的孟尝君呢,对自己的母亲就更加体贴入微了。这就是孝。

  孟尝君在得知冯谖毛遂自荐要帮他去收债后,非但没有不信任他这个“歌夫‘长铗归来’者”,反而却因为自己未能造势人才向冯谖解释,道歉。试想,一位有权、有势的贵族,还能这样礼对一个极其普通,甚至受人讽刺的门客。这就是谦。

  在得知冯谖归来后,虽很疑惑其为何这么早就收债归来,但孟尝君还是“衣冠而见之”,这就是礼。

  冯谖并未如其愿的收债而归,虽心中有不快,但孟尝君还是淡淡的说了句:“诺,先生休矣。”这就是雅。

  心胸宽广,乐善好施,待人有礼,性情儒雅的孟尝君,真是当之无愧的“战国公子”!这样一个风度翩翩的礼贤下士,等待他的必然是高枕为乐矣!

  《冯谖客孟尝君》,传承文化之经典,彰显君子之风采!

篇二: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冯谖客孟尝君赏析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它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们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冯设客孟尝君)一文主要讲述的是孟尝君的门客冯谈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的故事。赞扬了策士冯谖重视民心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斗争中的果断善谋,反映了当时权贵重视养士和士为知己报效的社会风气,文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清人浦起龙(古文眉诊》卷十三评道:“此冯援传也,屈伸具态。其计谋,不出为巨室老,无绝殊者。喜其叙置不平铺,且为史传开体。”可见此文的影响之大以及手法之妙。

  本文伊始就运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的手法层层深入地突出人物独特的个性。先描写冯谖“无好”、“无能”,因“贫乏不能自存”而“使人嘱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按常理而言冯谈应识趣地满足现状,他却再三弹铗而歌,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孟尝君也逐一满足了他的请求。这三次弹铗而歌,通过孟尝君左右侍从的不同态度来对比衬托,从一开始的“食以草具”到“皆笑之”再到“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左右侍从的态度又源于当初孟尝君开始时对冯谖的轻视,然而孟尝君却一次次满足了冯谖的请求,让人感到冯谖到底是贪而无能还是大才不露,孟尝君到底是平庸势力还是慧眼识珠?种种疑惑吸引读者往后读,后文文章逐一揭开了谜底,他自告奋勇地为孟尝君收债“市义”。在具体“市义”过程中,他采用先斩后奏的方法,“矫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使得孟尝君再不高兴,也不得不接受事实。最后在孟尝君返回封地后,见“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才真正明白了当初冯谖的用意,而冯谈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也在这层层深人的表现手法中得以具体展示,充分地显示出了作者在构思布局上的巧妙匠心。

  同时,在人物刻画方面,作者善于通过典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突出冯谖性格特征。“收责于薛”是孟尝君宫中的大事,也是门客显露才能的极好机会,但门下竟无人敢为.冯谈勇于自荐,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项任务。他对当时“君”与“民”之间的矛盾洞若观火,意识到必须收买民心,对百姓施义,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巩固孟尝君的政治于是“收责”时,抓住有利时机“矫命以责赐诸民”,焚券“市义”,这一举动,为孟尝君先凿成一窟,冯谖在为孟尝君复凿二窟的过程中,西游大梁,游说鼓动魏王重聘孟尝君;劝说孟尝君“请先生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他洞悉形势,善于分析,巧妙地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因势利导,顺势入机,争取主动,创造条件.结果凿成三窟,使孟尝君“高枕为乐”.文章通过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这三件典型事例来表现他机敏奇巧,才干超群,见深虑远,善于出谋划策的性格特征.在这些典型事件中,作者又巧妙运用细节描写是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如文章开头冯谖与孟尝君初次见面的对答,孟尝君问:"客何好?冯谖答":客无好也孟尝君紧接着问:"客何能?冯谖答":客无能也文章接着只是简单一句:"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对二人为何如此问答没做任何解释,只是一段很客观的叙述,但已成功引起了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问两答是无意之言,还是有意之语?两人之中谁是有意,谁是无意,抑或都是有意?根据下文的描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两人均为有意,在这样看似简单的问答中已初步展示了冯谖非凡自信和孟尝君的宽容大度,接纳冯谖也可看出孟尝君的洞察力。

  .

  .而后,冯谖按照自己的计划"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后",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此细节描写冯谖在这样一个早得令人措手不及的非常时间求见孟尝君无疑是为了突出他的急,冯谖如此急不可待求见孟尝君的目的非常简单:禀告孟尝君他在薛地处理债券的情况按理,这不是十万火急的事,禀报时间的早晚无关紧要,但因为冯谖处理债券的方法异乎寻常,所以这时间的选择对他而言则至关重要,在向孟尝君汇报时冯谖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可是孟尝君的反应却是"不悦#,他完全没有理解冯谖的苦心与远见,以冯谖之雄辩滔滔尚未能让其心悦诚服,那如果由他人转述的话岂非更有可能让孟尝君误会和不高兴?由此也就明白了冯谖为什么要那么早去求见孟尝君,他在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债券时就已预料到孟尝君的态度,同时他也知道其在薛地的举动一定会被人禀告孟尝君,如果那人不明白冯谖的真实意图,那么在向孟尝君禀告时就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见,这样很可能就会使孟尝君先入为主而形成错误判断,基于此,所以冯谖要以最快的速度谒见孟尝君,抢在第一时间由他自己主动向孟尝君禀报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由此可见他的谋略不仅表现在"焚券市义”本身所将产生的长远功效上,而且也表现在整个计策实施后的善后措施上,他懂得如何在建立功业的同时保护自己,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文中还有许多处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不可否认,正是这些细节描写才使文章逸趣横生,更具可读性。

  由此可见,《冯设客孟尝君》一文,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结构布局的安排上,还是人物语言的描绘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

篇三: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非一时一人之作。其中所包含的资料,主要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臣的记载,汇集成书当在秦统一以后。原来的书名不确定,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是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总共三十三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为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①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②③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④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⑤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⑥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⑦⑧⑨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⑩?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之‘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悦,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作品注释】

  ①属:嘱托,请托。

  ②左右:指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以:因为。贱:贱视,看不起。形容词作动词用。之:他,代冯谖。也:用在表原因的介宾短语之后,表句读上的停顿。食(sì):给……吃。“食”后省宾语“之”(他)。

  ③居:停留,这里有“经过”的意思。有顷:不久。弹(tán):用指头敲击。

  ④以告:把冯谖弹剑唱歌的事报告孟尝君。

  ⑤车客:能乘车的食客,孟尝君将门客分为三等:上客食鱼、乘车;中客食鱼;下客食菜。

  ⑥恶:讨厌。以为:以之为。

  ⑦出记:出通告,出文告。

  ⑧“谁习”二句:计会,今指会计。习:熟悉。计会:会计工作。为文:给我。文,孟尝君自称其名。责,通“债”。薛,孟尝君的领地,今山东枣庄市附近。

  ⑨署曰“能”:签名于通告上,并注曰“能”。

  ⑩果:副词,果真,果然。负:对不起。之:他,代“客”(冯谖)。未尝:副词性结构,不曾。

  ?“文倦”三句:倦于事,为国事劳碌。愦(kuì)于忧,困于思虑而心中昏乱。懧(nuò),同“懦”,怯弱。

  ?开罪:得罪。

  ?不羞:不因受怠慢为辱。羞:意动用法,认为……是羞辱。

  ?约车治装:预备车子,治办行装。

  ?券契:债务契约,两家各保存一份,可以合验。

  ?何市而反: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市,买;反,返回。

  ?寡有:少有,缺少。

  ?合券:指核对债券(借据)、契约。

  ?遍合:都核对过。起:站起来。

  ?矫命:假托(孟尝君的)命令。以责赐诸民:把债款赐给(借债的)老百姓,意即不要偿还。以:用,把。

  ?长驱:一直赶车快跑,中途不停留。

  ?怪其疾:以其疾为怪。因为他回得这么快而感到奇怪。

  ?窃:私自,谦词。计:考虑。

  ?下陈:后列。

  ?拊爱:即抚爱。子其民:视民如子,形容特别爱护百姓。

  ?贾(gǔ)利之:以商人手段向百姓谋取暴利。

  ?说:同“悦”,高兴。休矣:算了,罢了。

  ?期(jī)年:满一年。

  ?齐王:齐渴王。先王:指齐宣王,滔王的父亲。

  ?就国:到自己封地(薛)去住。

  ?未至百里:距薛地还有一百里。

  ?顾:回头看。

  ?梁:魏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魏王萄(即梁王)迁都大梁,国号曾一度称“梁”。

  ?放:弃,免。于:给……机会。

  ?虚上位:空出最高的职位(宰相)。

  ?故相:过去的宰相。

  ?反:同“返”。

  ?赍:拿东西送人。文车:雕刻或绘画着花纹的车。驷:四匹马拉的车,与“乘”同义。服剑:佩剑。

  ?谢:道歉。

  ?不祥:不善、不好。

  ?被于宗庙之祟:受到祖宗神灵的处罚。

  ?不足为:不值得顾念帮助。

  ?不足:不值得。为:帮助,卫护。顾:顾念。姑:姑且,暂且。反国:返回齐国国都临淄。反,同“返”。统:统率,治理。万人:指全国人民。

  ?愿:希望。请:指向齐王请求。祭器:宗庙里用于祭祀祖先的器皿。立宗庙于薛:孟尝君与齐王同族,故请求分给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将来齐即不便夺毁其国,如果有他国来侵,齐亦不能不相救。这是冯谖为孟尝君所定的安身之计,为“三窟”之一。

  ?纤介:细微。

  【作品分析】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故事主要讲述孟尝君门客冯谖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形势,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赞扬了策士冯谖重视民心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斗争中的果断善谋,反映了当时权贵重视养士和士为知己报效的社会风气,文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通过变化的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变化。冯谖的藏才不露,初试锋芒到大显身手与孟尝君的轻视、重视、存疑和折服互为衬托对比,情节也是波澜重生,引人入胜。在写作上,本文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戏剧冲突、有细节描绘,初具传记的特征,开后世史书“列传”的先河。

  本文伊始就运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的手法层层深入地突出人物独特的个性。先描写冯谖“无好”“无能”,因“贫乏不能自存”而“使人嘱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按常理而言冯谈应识趣地满足现状,他却再三弹铗而歌,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孟尝君也逐一满足了他的请求。这三次弹铗而歌,通过孟尝君左右侍从的不同态度来对比衬托,从一开始的“食以草具”到“皆笑之”再到“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左右侍从的态度又源于当初孟尝君开始时对冯谖的轻视,然而孟尝君却一次次满足了冯谖的请求,让人感到冯谖到底是贪而无能还是大才不露,孟尝君到底是平庸势力还是慧眼识珠?种种疑惑吸引读者往后读,后文文章逐一揭开了谜底,他自告奋勇地为孟尝君收债“市义”。在具体“市义”过程中,他采用先斩后奏的方法,“矫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使得孟尝君再不高兴,也不得不接受事实。最后在孟尝君返回封地后,见“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才真正明白了当初冯谖的用意,而冯谈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也在这层层深人的表现手法中得以具体展示,充分地显示出了作者在构思布局上的巧妙匠心。

  《冯设客孟尝君》一文,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结构布局的安排上,还是人物语言的描绘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思考与练习】

  1.文章是通过哪些细节来刻画出冯谖的策士形象的?

  2.文章中人物的特点和关系是什么?

  【链接】

  汉·司马迁《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以故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问亲戚居处。客去,孟尝君已使使存问,献遗其亲戚。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客惭,自刭。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唐·元稹《贻蜀·其五·韦兵曹臧文》

  处处侯门可曳裾,人人争事蜀尚书。摩天气直山曾拔,澈底心清水共虚。

  鹏翼已翻君好去,乌头未变我何如。殷勤为话深相感,不学冯谖待食鱼。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五

  此与《史记》所载不同,若论收债于薛一事,《史记》颇为近情。但此篇首尾叙事笔力,实一部《史记》蓝本,不必较论其事之有无也。初把冯谖伎俩,说的一文不值,既得寄食他人门下,又歌长铗数番。必欲尽人之欢,竭人之忠,使人不可忍耐而后已,是岂人情也哉?然孟尝君无不曲从者,所以收天下士心,于谖本无所觊也。收债自署,已怪其出人意外:即市义而归,,亦不解其用心深远,所以不悦。及罢相归薛,亲见老友,方服其能。而狡兔一窟先成,二窟再凿,俞出俞奇。一以见孟尝君之好士,施之于不报;一以见冯谖之负才,为之于不测也。

  清·浦起龙《古文眉诊》卷十三评

  此冯援传也,屈伸具态。其计谋,不出为巨室老,无绝殊者。喜其叙置不平铺,且为史传开体。

  清·高嵣《国策钞》卷上

  逐层叙次,生动变化。上接左氏,下开龙门。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

  三番弹铗,想见豪士沦落,胸中块垒勃不自禁。通篇写来波澜层出,姿态横生,能使冯公须眉浮动纸上。沦落之士,遂尔顿增气色。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四

  此文之妙,全在立意之奇,令人读一段想一段。真有武夷九曲,步步引人入胜之效

  ……反复相生谋篇之妙,殊属奇绝。若其句调之变换。摹写之功,顿挫跌宕,关锁照应,亦无不色色入神。变体快笔,皆以为较《史记》更胜。

篇四: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客孟尝君

  作家作品

  《战国策》是由西汉学者刘向整理编订而成的一部史书。

  文体知识

  1、《战国策》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史料汇编,属国别体杂史,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

  2、《战国策》在汉成帝以前,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修书》《长书》诸名。

  3、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本文要点

  1、主旨

  本文续写冯谖在孟尝君门下作客由微而著的经历,赞扬了策士冯谖重视民心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斗争中的果断善谋,反映了当时权贵重视养士和士为知己报效的社会风气。

  2、战国时期,局势动荡

  各国统治集团为了维护和扩大自己的统治权益,都大力网络人才,培养亲信,使养士之风盛行。齐国的孟尝君就以“养士”最多而著称。本文记述的就是孟尝君食客之一的冯谖为其营造三窟的故事。

  3、冯谖的性格特征

  先是藏才不漏,装愚守拙,巧于试探,其后在为孟尝君营造三窟的过程中展现出远见卓识和果断善谋。

  4、孟尝君的性格特征

  孟尝君虽无先见之明,却有宽容大度,不善知人,却不失善于养士的作风。

  5、冯谖营造三窟,帮助了孟尝君恢复并巩固了相位

  “三窟”即三层:一是少券市义,孟尝君罢相至薛,深受百姓拥戴;二是冯谖游说于梁,巧借诸侯重聘孟尝君造声势,帮助其恢复相位;三是让孟尝君立先王宗庙于薛,帮助其巩固相位。罢相就薛一层,通过薛地百姓扶老携幼,到百里之外夹道欢迎和孟尝君深受感动这两个细节,既进一步突出冯谖政治远见的结果,也刻画出孟尝君对“市义”的思想转变,与上下文“不悦”形成对比;同时在结构上又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过渡,收束上文“收债”的结果,引出下文“复凿二窟”的大显身手。冯谖西游于梁,说服梁王三遣使者以千金百乘聘孟尝君为相,为抬高孟尝君的威信而虚张声势,给齐王造成“有眼不识泰山”的错觉,感到大贤外流的“恐惧”,达到重新重用孟尝君为相得目的。从中则展现出冯谖洞察悉齐、梁二君的用人心态,善于利用矛盾,见机而作,足智多谋的性格。写梁王的重聘求贤,与上文齐王的罢相弃贤形成鲜明对比;而与下文齐王对孟尝君的谢罪和重新起用,则又形成有力的衬托。而孟尝君的言听计从,也与前面“市义奈何”、“先生休矣”的不信任态度构成鲜明对照。三层中以“设立复位”一层写得最详,其余二层皆略,详略分明,堪称剪裁高妙。

  6、抑扬互用,蓄势待发

  本文一开始即用的是抑法。冯谖因“贫乏不能自存”愿为孟尝君食客,但一“无好”,二“无能”,被“笑而受之”,是抑;左右“贱之”,“食以草具”,是抑;“无鱼”“无车”“无以为家”,左右皆“笑之”,“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进得门来已是三抑;冯谖自荐为孟尝君往薛地收债,却被孟尝君“怪之”且“笑”,并考问其“责收毕,以何市而反”,还是抑。本来往薛地收债,市义而返,已到扬出,可孟尝君又“不悦”,竞出言“先生休矣”,可谓抑到了极处了。常言道,物极必反。此后,孟尝君亲身体验到了“市义”之益时,文章才顿时扬了起

  来,且一发不可收。待孟尝君“三窟”落定,且“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文势又扬到了顶点。如果说文章的抑而再抑是不断地蓄势,那么此“势”真可谓“蓄”得十足。正是由于前文的接二连三地铺垫,积蓄,才使后文文势奔放,得到一起再起的高扬。显示风发泉涌,后是好乎沛然,文章的气势也就显现出来了。由接连不断的“抑”,我们看到了冯谖的老辣与练达,又从此后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扬”,我们又领略了冯谖的远见、谋略与胆识。先抑后扬是这篇文

  章总的手法,但还应指出的是行文中的抑中有扬,抑扬互用。当冯谖以“无好”,“无能”的回答而被孟尝君“笑”时,他却赢得了一“诺”,这是一小“扬”;当求“鱼”、求“车”、求养“家”时,他却一一得手,这又是一小扬;当冯谖自荐往薛地收债被孟尝君疑虑时,他却“因烧其券”而“民称万岁”,岂不又是一扬?当冯谖兴致勃勃市义而返,本应得到孟尝君的夸赞时,却遭“孟尝君不悦”,又可谓“扬”中有“抑”。文章正是在先抑后扬,抑扬互用之中,造成了起伏波澜,也正是在这曲曲折折的情节发展中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7、绘声传神,形象鲜明

  本文在刻画冯谖和孟尝君这两个主要人物时用人物的语言传出人物的神魂,使人物形象鲜明。如写冯谖,不管左右如何“笑”,如何“恶”,也不管孟尝君如何看不起他,他都一再地“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不管孟尝君暂时满不满意,他敢自作主张“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不管孟尝君作何感想,他认为“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并直言其中的道理。孟尝君在文中应该说是一个配角,言语不多,一“笑”一“诺”,一“问”一“怪”,或以语自谦,或以不悦而示,均可显出其人虽短识却有容人之量,虽有虚情却能自责,虽始料不及却也承认现实的多重个性特征。至于对左右食客的描写虽说只一笔带过,却也随手讥讽了那些自身无能偏又取笑他人的人。

  8、互衬互托,相得益彰

  本文在人物的刻画上一宾一主,互相映衬,冯谖与孟尝君两个人物形象都得到了比较完整的再现。文章的前半部分,是反衬;而自“孟尝君就国于薛”之后,则是正衬。由反衬与正衬的互用,不仅正确地处理了人物之间的映照关系,也使得各自的个性更加分明,也大大地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

  \参考译文

  齐国有位名叫冯谖的人,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他让人转告孟尝君,说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孟尝君问:“冯谖有何爱好?”

  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又问:“他有何才干?”回答说:“没什么才能。”孟尝君笑了笑,说道:“好吧。”

  就收留了冯谖。

  那些手下的人因为孟尝君看不起冯谖,所以只给粗茶谈饭他吃。过了没多久,冯谖靠着柱子,用手指弹着他的佩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没有鱼吃啊!”手下的人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就照一般食客那样给他吃吧。”又过了没多久,冯谖又靠着柱子,弹着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这儿出门连车也没有!”左右的人都笑他,又把这话告诉了孟尝君。孟尝君说:“照别的门客那样给他备车吧。”于是冯谖坐着车子,举起宝剑去拜访他的朋友,并且说道:“孟尝君把我当客人一样哩!”后来又过了些时,冯谖又弹起他的

  剑唱道:“长铗啊,咱们还是回去吧,在这儿无法养家。”左右的人都很讨厌他,认为这人贪心不足。孟尝君知道后就问:“冯先生有亲属吗?”回答说:“有位老母。”孟尝君就派人供给冯谩母亲的吃用,不使她感到缺乏。这样,冯谖就不再唱丁。

  后来,孟尝君拿出记事的本子来询问他的门客:“谁熟习会计的事?”冯谖在本上署了自己的名,并签上一个“能”字。孟尝君见了名字感到很惊奇,问:“这是谁呀?”左右的人说:“就是唱那…长铗归来?的人。”孟尝君笑道:“这位客人果真有才能,我亏待了他,还没见过面呢!”他立即派人请冯谖来相见,当面赔礼道:“我被琐事搞得精疲力竭,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加之我懦弱无能,整天埋在国家大事之中,以致怠慢了您,而您却并不见怪,倒愿意往薛地去为我收债,是吗?”冯谖回答道:“愿意去。”于是套好车马,整治行装,载上契约票据动身了。辞行的时候冯谖问:“债收完了,买什么回来?”孟尝君说:“您就看我家里缺什么吧。”

  冯谖赶着车到薛,派官吏把该还债务的百姓找来核验契据。核验完毕后,他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所有的债款赏赐给欠债人,并当场把债券烧掉。百姓都高呼“万岁”。

  冯谖赶着车,马不停蹄,直奔齐都,清晨就求见孟尝君。冯谖回

  得如此迅速,孟尝君感到很奇怪,立即穿好衣、戴好帽,去见他,问道:“债都收完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冯谖说:“都收了。”“买什么回来了?”孟尝君问。冯谖回答道:“您曾说…看我家缺什么?,我私下考虑您宫中积满珍珠宝贝,外面马房多的是猎狗、骏马,后庭多的是美女,您家里所缺的只不过是…仁义?罢了,所以我用债款为您买了…仁义?。”孟尝君道:“买仁义是怎么回事?”冯谖道:“现在您不过有块小小的薛地,如果不抚爱百姓,视民如子,而用商贾之道向人民图利,这怎行呢?因此我擅自假造您的命令,把债款赏赐给百姓,顺便烧掉了契据,以至百姓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为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听后很不快地说:“嗯,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年,齐闵王对孟尝君说:“我可不敢把先王的臣子当作我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到他的领地薛去。还差百里未到,薛地的人民扶老携幼,都在路旁迎接孟尝君到来。孟尝君见此情景,回头看着冯谖道:“您为我买的…义?,今天才见到作用了。”

  冯谖说:“狡猾机灵的兔子有三个洞才能免遭死患,现在您只有一个洞,还不能高枕无忧,请让我再去为您挖两个洞吧。”孟尝君应允了,就给了五十辆车子,五百斤黄金。冯谖往西到了魏国,他对惠王说:“现在齐国把他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国外去,哪位诸侯先迎住他,就可使自己的国家富庶强盛。”于是惠王把相位空出来,把原来的相国调为上将军,并派使者带着千斤黄金,百辆车子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去,告诫孟尝君说:“黄金千斤,这是很重的聘礼了;百辆车子,这算显贵的使臣了。齐国君臣大概听说这事了吧。”魏国的使臣往返了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而不去魏国.齐闵王果然听到这一消息,君臣上下十分惊恐。于是连忙派太傅拿着千斤黄金,驾着两辆四匹马拉的绘有文采的车子,带上一把佩剑,并向孟尝君致书谢罪说:“由于我不好,遭到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身边阿谀逢迎的臣下包围,所以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但希望您顾念齐国先王的宗庙,暂且回国都来治理国事吧。”冯谖又告诫孟尝君道:“希望你向齐王请求先王传下来的祭器,在薛建立宗庙。”(齐王果然照办。)宗庙建成后,冯谖回报孟尝君:“现在三个洞已经营造好,您可以高枕无忧了。”

  孟尝君在齐当了几十年相国,没有遭到丝毫祸患,这都是冯谖计谋的结果啊!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著作,属于国别体史书的是()

  A、《孟子》

  B、《战国策》

  C、《识记》

  D、《资治通鉴》

  2、《冯谖客孟尝君》的中心主旨是()

  A、如何巩固整治地位

  B、如何礼贤下士

  C、如何报效知己

  D、如何求取功名

  3、冯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

  A、贪得无厌

  B、不甘屈居人下

  C、报效知己

  D、深谋远虑

  4、下列冯谖的行为,体现民主思想的是()

  A、再三弹铗而歌

  B、尽烧债券市义

  C、游说西凉张势

  D、立宗庙于封地

  5、冯谖再三弹铗而歌的精神实质是()

  A、探求知己,以展怀抱

  B、收买人心,以民为本

  C、虚张声势,以救危机

  D、立足封地,以固根基

  6、先说冯谖“无好”、“无能”,且再三要求提高待遇,然后再写他为孟尝君营就三窟的奇异才能,这种表现手法是()

  A、铺垫反托

  B、前后照应

  C、一波三折

  D、先抑后扬

  7、《冯谖客孟尝君》写了三次弹铗、营救三窟,这种情节安排特点是()

  A、倒叙方式

  B、前后呼应

  C、抑扬交错

  D、一波三折

  8、写孟尝君手下人对冯谖“贱之”、“笑之”、“恶之”,这对刻画冯谖形象来说,其表现方法是()

  A、对比反托

  B、象征暗示

  C、侧面映衬

  D、类比显现

  9、写冯谖烧债券市义后,孟尝君“不说”,这对刻画冯谖形象的作用是

  A、对比反衬

  B、铺垫反托

  C、类比显现

  D、侧面映衬

  10、下面文章中,用“狡兔三窟”这一成语来寓意巩固权力根基的是()

  A、《秋水》

  B、《论毅力》

  C、《垓下之围》

  D、《冯谖客孟尝君》

  二、多项选择题

  1、《冯谖客孟尝君》中,“狡兔三窟”喻指的是()

  A、广纳门客策士

  B、再三弹铗而歌

  C、尽烧债券市义

  D、游说西凉张势

  E、立根基于封地

  2、冯谖的性格特征有()

  A、不甘屈居人下

  B、报效知己

  C、宽容大度

  D、深谋远虑

  E、礼贤下士

  3、孟尝君的性格特征有()

  A、不甘屈居人下

  B、报效知己

  C、宽容大度

  D、深谋远虑

  E、礼贤下士

  4、《冯谖客孟尝君》的主要艺术特点有()

  A、先抑后扬

  B、倒叙方式

  C、一波三折

  D、相互映衬

  E、象征暗示

  三、词语解释题

  1、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属:

  2、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

  草具:

  3、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过:

  4、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负:

  5、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市:反:

  6、窃以为君市义。

  窃:市义:

  7、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拊爱:子其民:

  贾利:

  8、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说:休矣:

  9、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

  期年:

  10、孟尝君就国于薛

  就国:

  11、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三反:固辞:

  12、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

  赍:文车:

  驷:服剑:

  13、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沈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

  不祥:被:

  谄谀:

  14、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纤介:

  四、简析题

  1、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A、冯谖再三弹铗而歌的意图是什么?

  B、这里表现出冯谖怎样的性格特征?

  C、这里表现出孟尝君怎样的性格特征?

  D、这里传达出怎样的传统观念?

  E、从情节安排上看,这段描写有何特点?

  F、从全文看,这段描写对刻画冯谖形象有何作用?

  G、写“左右”、“贱之”、“笑之”、“恶之”,对刻画冯谖形象有何作用?

  2、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A、“矫命”是什么意思?

  B、冯谖为什么要把债券全部烧掉?

  C、这体现出怎样的政治思想?

  D、这里体现出冯谖怎样的性格特征?

  3、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A、“孟尝君就国于薛”意味着什么?

  B、从哪里可以看出冯谖为孟尝君“市义”的效果?

  C、“今君有一窟”,这“一窟”指的是什么?

  D、“请为君复凿二窟”,这“二窟”指的是什么?

  E、冯谖为孟尝君凿“二窟”的实质是什么?

  F、这里表现出冯谖怎样的性格特征?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A3、D4、B5、A6、D7、D8、C9、A10、D二、多项选择题

  1、CDE2、ABD3、CE4、ACD三、词语解释题

  1、属:同“嘱”,嘱托,请求

  2、草具:粗劣的饭菜

  3、过:拜访,访问

  4、负:辜负

  5、市:买。反:同“返”

  6、窃:私自。市义:买了恩义(人心)

  7、拊爱:体恤爱护。子其民:把民众当作自己的子女。

  贾利:用商人放债的方法来获取利润。

  8、说:通“悦”休矣:算了吧

  9、期年:整整一年

  10、就国:回封地

  11、三反:三次往返固辞:坚持辞谢

  12、赍:赠送文车:装饰精美的车

  驷:四匹马拉的车服剑:佩剑

  13、不祥:糊涂,或没福气被:领受

  谄谀:阿谀奉承

  14、纤介:细小。纤:细丝。介:同“芥”,微小的芥籽。

  四、简析题

  1、A、意图:试探孟尝君是否真的礼贤下士、信任自己

  B、冯谖的性格特征:不甘屈居人下,报效知己

  C、孟尝君的性格特征:宽容大度,礼贤下士

  D、传统观念:执政者要礼贤下士,“士”要“为知己者死”

  E、这段描写的特点:故事一波三折,生动多趣

  F、对刻画冯谖形象的作用:通过这一铺垫,有力地反托着后文冯谖深谋远虑的主要性格特征,先抑后扬,是更有力的扬。

  G、写“左右”对冯谖的态度,是对冯谖性格的侧面映衬烘托

  2、A、“矫命”是指冯谖假借孟尝君的指令。

  B、烧债券是为孟尝君“市义”,即彰扬恩德、收买民心

  C、所体现的政治思想:以民为本

  D、性格特征:深谋远虑,有政治头脑

  3、A、意味着孟尝君已失掉齐王的信任,被罢了官,面临严重危机

  B、冯谖“市义”的效果“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即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戴.C、“一窟”指的是已经取得了民心。

  D、“二窟”一是指游说结交西梁,虚张声势,齐王恐惧,重新重用了孟尝君;二是指“立宗庙于薛”,即巩固了孟尝君的根基,使其进退有据,有备无患

  E、营就三窟的实质: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

  F、性格特征:深谋远虑

篇五: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本篇选自《战国策·齐策》。

  本文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战国时代盛行养士之风。孟尝君是战国四大公子之一,身为齐相,以礼贤下士著称于时。冯谖是一个有奇策异谋之士。他有胆有识,敢作敢为,机警从容,多辞善辩,深沉而不外露,是一个完美的策土的典型。冯谖受到孟尝君礼遇之后,决定为他效命。他深谋远虑,能够重视民心,能够针对孟尝君与齐王的关系以及齐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复杂矛盾,利用矛盾,采取措施,帮助孟尝君巩固政治地位。本文通过冯谖形象的塑造,写出了策士个人的历史作用,肯定了礼贤下士和士为知已者死的社会风气。在与冯谖的互相映衬中,着重刻画了孟尝君礼贤下士的性格特点。

  在冯谖尚未展示才华而又一再提出非分要求时,他表现出宽厚、大度:冯谖脱颖而出,他又悔悟自责。

  正是这种气度胸襟,才使冯谖有了充分施展才华的天地。

  本文情节曲折多姿,引人入胜。作者采用了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的手法。冯谖有奇策异谋,却故意声明“无好”,“无能”,因而受到冷遇。这是一“抑”。成为门客后,他又求鱼、求车、求养家,结果引起左右的“笑之”、“

  恶之”。这是再“抑”,冯谖自愿收债,结果又矫命焚券市义,更被孟尝君看不起。但从收债起,情节的发展逐渐转入“扬”。焚券市义已可见其胆识和远见,而到了孟尝君被免职,他的市义见到成效,“复凿二窟”成功,直至作者的评价,使“扬”达到了顶点。欲扬先抑的手法往往使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不但造成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具有戏剧性的效果,而且也很好地完成了对冯谖形象的烘托刻画。

  本文的细节描写也很精彩。冯谖的三次弹铗而歌,以及众人与孟尝君的语言和心态刻画得纤毫毕露。全文语言流畅隽美,人物对话具有个性特点。

  [本文要点]

  1.战国策属于国别体史书。其整理者为西汉的刘向。共33篇,12册。

  2.本文主旨

  通过冯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经营三窟,巩固政权的故事,赞扬了冯谖深谋远

  虑,有胆有识的政治才能,显示了多谋善断的策士在战国时期纵横捭阖的斗争中的重大作用,也暴露了战国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3.重要成语

  狡兔三窟

  4.掌握本文欲扬先抑的写作特点。

篇六: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浅析冯谖客与孟尝君——比较《史记》与《战国策》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人们称为“信史”。由西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花了18年的时间所写成的。司马迁作《史记》善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所用语言生动形象,繁简得当。《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代的史料编纂,作者已无可考,由西汉刘向整理过的。它记载了战国时期二百三四十年间各国在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动态以及策士什么游说诸侯或相互辩论时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门争策略,其中对策士的作用做了不少夸大,不尽合乎史实。

  在《战国策》中有一篇文章《冯谖客孟尝君》,同样在《史记》的卷七十五,孟尝君列传中有提到冯谖与孟尝君。仔细研究两篇文章,其实有较多的不同之处,以下就是我的观点。

  《战国策》中说冯谖“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史记》说他“闻孟尝君好客,蹑蹻(草鞋之意)而见之。”虽然史记后文中有写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但是

  很显然,战国策中的冯谖更像无能之人。是因为无生计才到孟尝君的门下。还托人说项得以收留,这多多少少有些过度的死要面子。而史记中的形象则更丰满一些,写得更附合一个士的条件。虽穷但不自卑,还有洒脱之意。可以看出,司马迁笔下的冯谖更附合春秋之士一些。因为在当时,士是社会中很独特的一个阶层。简单的说不用服役,自由之身,重气节学识,会得到各国君主的尊重与认同。也许这正是做为士的权利与义务。衡量士的标准从来没有与财富挂在一起。

  同样,对于孟尝君三击剑那一段的描述,《战国策》有写到孟尝君“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但是《史记》里面没有涉及到这一点。同时对于冯谖说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时,两者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战国策》中“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但是《史记》却截然相反,史记原文是“孟尝君不悦”,显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战国策》为了塑造孟尝君的仁义,忽略了某些细节。

  对于孟尝君要收回债务的原因,在《战国策》中没有涉及到,而《史记》比较客观的表述了原因,即“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使人出钱于薛。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对于入不敷出的现象,孟尝君忧虑不已才出此下策。当然对于冯谖被派去收债的原因,《战国策》里解释为冯谖毛遂自荐,而《史记》记载的是孟尝君的左右见冯谖长相甚是精明,又是长着,肯定稳重,从某种角度来看,冯谖是被推荐被邀请前去的,而非主动自荐的。

  当然对于收债的过程,两者表述又是不尽相同。《战国策》中描述冯谖直接烧掉契约完事,没有考虑到之前所分析的入不敷出的现实,这个有点夸大其词;但是《史记》中冯谖用所得的十万钱利息买了肥牛招待所有的持券者,并要求能归还的定下期限,穷的是在不能归还的就烧掉契约,同时还对宾客说:“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强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冯谖交代了收债的原因,同时对于还向众宾客褒奖了孟尝君,十分合情合理。

  孟尝君对于冯谖烧券的反映,《战国策》里讲冯谖“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但是没有明确孟尝君的怒气,但是《战国策》里孟尝君十分生气,责问冯谖,“孟尝君闻冯谖烧券书,怒而使使召谖。”当然对于冯谖的回答,两者又是截然不同的。《战国策》中冯谖讲述孟尝君宫中珍宝很多,美人,良驹也很多,但是《史记》中孟尝君解释大摆酒宴的原因是方便召集所有债民,“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无以知其有余不足。有余者,为要期。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从中,《战国策》忽视了孟尝君很穷这个事实,反而从侧面反映孟尝君生活富裕,同时也刻意为了描述冯谖的谋略而

  夸张。但是《史记》揭露出客观事实,孟尝君已经养不起策士等现实。

  《战国策》中有专门写孟尝君被罢免后到了薛地,当地百姓夹道欢迎的盛况,孟尝君感叹说:“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这从侧面反映了冯谖当初的行为是很有效的,为描写冯谖的谋略做了铺垫,但是《史记》中却没有涉及到。同样冯谖的“狡兔三窟”言论在《史记》中也没有提及。对于冯谖游说那一段,《战国策》只讲到了冯谖游说秦王,告诫孟尝君,但是在《史记》里,冯谖还在游说完秦王以后游说齐王。也就是说孟尝君复职的原因在这两个地方看来也是有所不同的。《战国策》是来自于对秦王的游说,对孟尝君的告诫,《史记》是由于冯谖对秦王和齐王的双方游说。《战国策》还详细写了齐王向孟尝君道歉的事件,中它忽视了《史记》中冯谖所表现出的奸诈,老谋深算的性格,只是一味地突出强调冯谖的足智多谋。

  最后总结一下,孟尝君是“战国四君”之一,《史记》载孟尝君事迹虽多取材于《战国策》,但两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却有异:《战国策》中的孟尝君谦虚大度,善待宾客,善于纳谏,富有政治才干,《史记》中的孟尝君眼光锐远,胆大无忌,纳言善谋,喜忧不饰。显然《史记》人物塑造较为丰满,具体。

  通过对《战国策》与《史记》中冯谖客与孟尝君的描述,我深刻地了解到《战国策》中比较侧重于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刻而具体,而且这部书只有零星的校勘工作,并不是很系统严禁。

篇七: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冯谖客孟尝君

  教案(总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冯谖客孟尝君》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文史知识。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2.概括冯谖、孟尝君的性格。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

  3.理解欲扬先抑、层层深入的方法。把握一波三折、引人入胜的整体构思艺术。

  教学重点: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教学难点: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战国策》;释题:课文内容提要及分析

  一、导入:《战国策》

  (1)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西汉刘向整理编订。

  (2)它记载和描述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活动,文笔恣肆,语言流畅,写人叙事形象传神,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比如这篇《冯谖客孟尝君》就写得人物形象生动有趣,故事情节一折三波。

  二、释题:

  1、孟尝君。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他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

  “客”:名作动,做食客。

  介绍背景: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三、预习课文:

  1、学生通读全文,勾勒出不懂的字、词、句。

  2、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讨论归纳故事情节。

  四、课文内容提要及分析

  (一)课文内容提要

  本文所记,就是孟尝君礼待食客冯谖,冯谖知恩报答,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奔走效劳,使孟尝君既获美名,又得实益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二)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2):冯谖寄食孟尝君门下。

  冯谖既有政治见识,又有办事才干,是个“有能”之人,而文章一开始却从反面着笔,借荐者之口,写他“无好”“无能”。

  ——写豪士沦落,埋没世间。

  对冯谖这样“无好”、“无能”的人,孟尝君却“笑而受之”,可见其广收人才的性格特点。但他的一个“笑”字,一个“诺”字,微妙地表现了主人轻视冯谖的神态和口气。

  22

  接着冯谖三次弹铗高歌,从“食无鱼”“出无车”到“无以为家”,对生活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孟尝君虽然满足了冯谖的要求,但不掩饰其对冯谖的轻视,孟尝君左右的人也仗主人之势,对冯谖的“弹铗高歌”,从“告”到“笑”再到“恶”,轻蔑之神态也活灵活现。

  这一部分从侧面烘托和反面着笔相呼应,虽极写冯谖的“无能”,却也给读者留下了“此人非常人”的悬念。

  第二部分(3—8):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

  (1)焚券市义:

  孟尝君征求替他到薛地去收债的人,冯谖署曰:“能”,果断干脆;(主动受命)

  冯谖斗胆签署,欣然奉命,启程之前,还特地问了一句:“以何市而反?”“视吾家所寡有者”,主人的回答,看似随意,却也隐含着对冯谖观察、判断能力的试探与考察。同时,这一笔也是为后文突现冯谖的才能作铺垫。

  到了薛地,他居然“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回来后,求见孟尝君时,十分巧妙地利用孟尝君说过的“视吾家所寡有者”为根据,大谈“为君市义”的道理。(矫命焚券)(买义复命)

  这一结果大出孟尝君意外,也是人们所始料未及的。这一切都表明了冯谖用心深远,胸有成竹,行事果断,确实是个“有能”之人。

  薛地收债这一层是本文最浓的一笔,因为它是冯谖初试锋芒的一次绝好机会。在此之前,他未被赏识,人们也不知道他有何能耐。因此,他自告奋勇接受收债任务,就格外引人关注。这一事件由冯谖主动受命、矫命焚券、买义复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政治效果组织串穿起来,环环相扣,缜密曲折。冯谖敢于矫命焚券,是他看到了收买民心对于巩固孟尝君统治地位的重要性,也看到了孟尝君“不拊爱子其民”的危险性。这既显示了冯谖的见识与胆魄。

  (2)谋复相位:

  齐王废除了孟尝君的相位后,冯谖敏锐地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尽管已有薛地一“窟”,但还不能“高枕而卧”,于是立即到梁王那里去游说,用“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的道理说服梁王聘请孟尝君。

  但当梁王“虚上位……往聘孟尝君”时,冯谖又告诫孟尝君坚辞不去,目的只是让齐王闻之,坐立不安就可以了。结果,果然如愿以偿,齐王不得不屈尊恳求。

  这层说明冯谖了解并善于利用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3)请立宗庙:

  这可以说是冯谖这孟尝君营造的第三“窟”。孟尝君和齐王是同宗,孟尝君在薛地建立宗庙,祭祀的也是他们共同的祖先。齐王要尊敬祖先,就不能废去孟尝君所立的宗庙,也就不能夺取孟尝君的封地薛。

  当冯谖向孟尝君说:“三窟已就,君且高枕为乐也”时,其心情神态,音容笑貌,跃然纸面。

  此时,冯谖这个有胆识,有才能,会见机而作,长于计谋,为主人统治基业的稳固而竭忠尽智的策士形象也就刻画出来了。

  第三部分:(9)总说冯谖为孟尝君立下的功绩。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一、总结:

  (一)人物形象分析

  1.冯谖人物形象分析:

  (1)矫命焚券,为君市义——表现冯谖的远见和胆识。冯谖看到在齐国权力交替中孟尝君需要稳定的后方,先为孟尝君收买人心。当孟尝君被废除相位,赶回封地后,百姓“迎君道中”,证明冯谖的远见;冯谖不怕孟尝君怪罪,敢于“矫命”,表现其心底无私的赤胆忠心和不凡的魄力。

  33

  (2)游说梁王,谋复相位——表现冯谖非凡的政治才能。冯谖深知,就当时的情势,让废除了孟尝君相位的齐王收回成命是不可能的,就设计使梁王争聘孟尝君,通过微妙的心理战术,迫使齐王请孟尝君再就相位。表现冯谖工于机谋,善于审时度势的政治才能。

  (3)请立宗庙,使君固位——表现冯谖的深谋远虑。

  孟尝君: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性格。

  2.孟尝君的形象有以下特色

  A.心胸宽大:对于冯谖得寸进尺的要求始终容忍,才能感动冯谖在长期委屈隐忍后,忠心耿耿,图谋报答。

  B.短视无远虑:一个门客在短期内已能洞察他不能「拊爱子其民」,只知「因而贾利之」的薄义寡恩,而他自己却沉于权势声名财利,无自知之明,不能深谋远虑。

  (二)艺术特色:

  (1)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有趣

  描述冯谖奇才的过程。冯谖无能而贪求——市义——民迎君道中,实现市义之效——重返相位——立宗庙于薛。

  本文人物形象是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步展现的。“三次弹铗“初步显示了冯谖超群的个性和洒脱的风姿,但他是否真正具有不同寻常的智慧和才能,还是随着收债市义、经营三窟的情节展开而得到验证的。这样使得人物性格、精神、风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展现。

  (2)欲扬先抑,层层深入

  将写冯谖的大才,却写冯谖的无才无德。本文开篇写他“无好”、“无能”,寄食于人却再三弹铗而歌,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仿佛是不知足的小人。而后再写他令人折服,充分显示出作者艺术构思的巧妙。

  (3)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手法的运用

  如“三次弹铗”就是生动而形象的细节描绘,“收债市义”中写孟尝君“衣冠而见之”,“孟尝君不说”等都运用了细节描写。另外,文章还采用了陪衬的手法:孟尝君及其手下人对冯谖态度的映衬,从不同侧面丰满了冯谖的形象。同时还通过人物的对话、动作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等也是本文的特色。

  《冯谖客孟尝君》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记人记叙文。全文共有九个自然段(形式段),除开头、结尾外,主体部分由“冯谖‘三唱’探才”和“冯谖‘三窟’露才”两部分组成。采用欲扬先抑法,通过“三唱”突显冯谖的“贪”心(抑),通过“三窟”突显冯谖超众的才智(扬)。正面写冯谖具有藏才不露、远谋卓识的才能,侧面写孟尝君虽无政治远见,但能宽人责己,礼贤下士,也不失君子风范。

  该文结构工整,在“三唱”、“三窟”的反复中,逐层发展,高潮迭起,出人意外,引人入胜。

  二、文言知识积累

  1、重点词语:

  怪:奇怪

  窃:私下

  计:考虑,认为

  实:充满

  以:只是

  耳:罢了

  休:算了

  期年:满一年

  就国:到自己的封地去住

  顾:回头看

  放:放逐,罢免不用

  先驱:提前动身赶回去。

  其:大概

  固辞:坚决推辞

  赍:拿着东西去赠送人

  被:遭受

  沉:迷惑

  就:成

  2、通假字

  拊:通“抚”

  介:通“芥”

  3、词类活用

  衣冠:名词作动词。

  不拊爱子其民:名词作动词,意动用法

  西游于梁:名词作状语

  梁王虚上位:形容词作动词

  4、古今异义词

  44

  以为:以:用;为:替

  所以:所用来

  5、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2)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

  3)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2)省略句

  1)愿寄食(于)门下2)左右以(之)告(之)

  3)乃有意欲为(吾)收责于薛乎?”4)迎君(于)道中。

  (3)倒装句

  宾语前置

  :1)贫乏不能自存2)客何好

  客何能

  状语后置

  :1)愿寄食门下2)食以草具

  3)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4)迎君道中

  5)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定语后置:1)使吏召诸民当偿者2)诸侯先迎之者

  三、布置作业:课后思考题

  板书设计:

  冯谖客孟尝君

  谖:

  无好

  无能

  欲扬先抑

  薛地收债

  有谋略

  营造“三窟”

  谋复相位

  有胆识

  请立宗庙

  竭忠尽智

  总结:冯谖对孟尝君的功绩

  课后记:本文故事性较强,让学生讲述故事,学生兴趣较浓。尤其文章在“三唱”、“三窟”的反复中,逐层发展,高潮迭起,出人意外,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附】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冯谖是一个怎样的人?

  冯谖是战国时期“士”中比较杰出的一位。他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知道民心的重要,他能利用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见机行事提出正确的谋略,使孟尝君安于相位。

  但是,冯谖毕竟是一个封建策士,他信奉“士为知已者死”的信箱,忠于个人,只是为封建贵族的个人利益出谋划策。这一点局限性我们应当正确认识。

  2、作者是怎样刻画冯谖这个人物形象的?

  (1)采用欲扬先抑、欲露先隐的写法

  作者表现冯谖的才能识见,并不是用单刀直入一开始就使其锋芒毕露的方法,而是采取有意蓄势然后跃出,给读者造成悬念。先写冯谖的“无能”,并以孟尝君、门客、侍从、荐者对他的轻蔑讥讽着力渲染。随着营造“三窟”的渐次展现,他的才能崭露头角,寄食门下之初的无能的形象及他佯装的俗态截然一变,使这个大智若愚的人物形象更具爆发力。

  (2)因事显人,事由人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写法。

  55

篇八: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浅谈冯谖客孟尝君的写作特点

  浅谈《冯谖客孟尝君》写作特点《冯谖客孟尝君》是一篇佳作,这恐怕不用说大家也了然于胸,但其佳在何处?却是值得探究的,现在,我就从本篇的写作特点说起。

  这篇文章开门见山,直指主角。“齐人有冯元,他很穷,不能自己生活。让人属于孟长军,并希望把食物放在门下。”文章的第一句告诉我们齐国有一个叫冯元的人。因为他太穷了,无法养活自己,他请人告诉孟昌,他愿意加入他的行列,做他的客人。这一开端不可避免地让人们对丰台防波堤寄予希望,而对其回归感到失望。孟昌勋爵的弟子身份很难接受,因为他没有钱。让我看看。孟

  尝君问:客何好何能,只见客答曰:无好无能也。这话一出,更是让人大大吃了一惊。不过,孟尝君还是留下了他,足见孟尝君的“容人之量”。这个开头从正面写冯谖自称是个无能的人。

  如果你不称职,为什么要以礼相待呢?因此,当他第一次来到孟昌时,冯防波堤受到了“吃草”的“礼遇”。到目前为止,我们还看不出作者的真实意图。我们刚刚介绍了冯元,他来孟昌军当门卫是因为他想谋生。

  冯谖“无能”,又遭到了“不公待遇”,于是他三弹其铗,再三提出要求,而孟尝君也真满足了他所有的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看到了孟长军的宽容和对冯防波堤的嗤之以鼻。

  文章转机正出现与此:孟尝君征求门下食客有谁能为他去薛收债时,冯谖却属曰:“能”,于是,孟尝君由最初的“贱之”到“怪之”,并且笑着说:“客果有能也”,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读者此时也有了更强的好奇心:这冯谖到底是因愧疚,还是果真“才美而不外见”呢?

  读了冯元国以特殊方式为孟昌领主收债并回到齐国恢复生命的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冯元国果敢而博学,果断而迅速,并且在“能力”一词中注入了具体的内容。但是当孟长军知道冯源是怎样的

  收债,如何为他“市义”时,心里却“不悦”了。直到一年后,孟尝君“就国于薛”时,才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意义,因而由衷称赞冯谖。此时读者也幡然醒悟。但在孟尝君陶醉于“市义”取得的成就时,冯谖却提醒他“未能高枕而卧”,主动提出“为君复凿二窟”的任务,利用齐与魏的矛盾,解决了齐王与孟尝君的矛盾,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创造了足够的条件。

  通过以上曲折的情节,文章先抑后扬,层层深入地展示了冯源的政治洞察力和智慧。

  由此观之,是由于本文欲扬先

  压抑和深度写作的特点突出了冯媛媛不甘屈从、为知己服务、高瞻远瞩的形象,以及孟长军宽容大方、谦恭贤惠的形象,为本文增添了光彩。

篇九: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试谈《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的人物形象塑造

  作者:蒋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29期

  摘

  要:《战国策》虽是一部史书,却有着鲜明的文学特色,善于选取典型的人物、事件,用绚丽的辞藻作精细的描绘。在人物刻画上笔调轻灵,手法多样,刻镂细腻。而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且开始用完整而集中的情节来塑造描绘形象。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形象的塑造便是如此。

  关键词:冯谖;孟尝君;《战国策》;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蒋燕,女,江西玉山人,江西师大鹰潭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教学,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01

  《战国策》是继《左传》、《国语》之后一部记载战国时代纵横家言论和行事的史书。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辩论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战国策》有鲜明的文学特色,其中的文学成就之一就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的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战国策》一书中“士”有四种。一种为苏秦、张仪型的策士,一种为荆轲、聂政型的侠士,一种为有鸡鸣狗盗一技之长的术士,还有一种就像《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的冯谖那样,是专门给其主人出谋划策的谋士。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主要叙述的是门客冯谖如何帮助主人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过程中保住了相位,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时期权贵阶层养士成风的社会现实。文章在描写冯谖这一谋士形象时,不仅精雕细刻地进行描绘,并采用了先抑后扬,层层深入,愈转愈奇的艺术手法,而且还开始用完整集中的情节来塑造描绘人物形象。

  一、精雕细刻的描绘

  《战国策》善于选取典型的人物、事件,用绚丽的辞藻作精细的描绘。在人物刻画上笔调轻灵,手法多样,刻镂细腻。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有胆识、有谋略、有手段的谋士形象,而且是个古今中外很独特的谋士。正如鲁迅所说的“这个”,不是“那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个”。同诸葛亮、张良等相比,冯谖的性格落魄、奇特,有着众多谋士的共性:足智多谋,但其个性分明。作者抓住“士”的本质特征,生动自然地揭示出冯谖的性格。

  《冯谖客孟尝君》开篇写道,“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原寄食门下。”冯谖到孟府面试时,居然敢说自己“无好”、“无能”。若不是真的“无好”、“无能”便是装疯卖傻,深藏不露。因而被孟尝君轻视,受左右讪笑。孟尝君门下的食客共分三等,上等食肉,中等食鱼,下等食菜。冯谖想当然的被“食以草具”。但这样无能之客竟三弹其铗作歌,要鱼、要车、要钱养家:“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致使左右由笑之而恶之。只有孟尝君肚量大,一一容忍。不过也是,一“无好无能”之人也能接纳,这也就不足为怪了。冯谖也真摸准了孟尝君的脾气。这一段文字,把一个无才无德,贪心不足的冯谖形象在读者面前展露无疑。

  其后,笔锋一转,冯谖出人意料的脱颖而出,替孟尝君到薛地去收债。平素只取不舍的冯谖此时自告奋勇要为其主人解决一老大难,并在话语中埋下伏笔:“责毕收,以何市而返?”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于是冯谖到薛地后,敢于矫命豁免债卷,“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市义而回。其中可见冯谖有胆魄,有政治头脑。只可惜孟尝君并未领情,却是不悦,曰:“诺,先生休矣!”一直到一年后,孟尝君被齐王免了相位,赶回封地之时,孟尝君才算是见到识了市义的结果:“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对冯谖也才算是真正的认识。

  由此,冯谖才开始谒其主子:“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于是要复凿第二窟。至此,冯谖大展其才,说梁王成功,吓到齐王。“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沈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又乘机要孟尝君向齐王请求允许把齐国的宗庙建立在薛地。因为,薛地有了宗庙和祭器,地位就不同于一般的封地,齐王将不得不格外重视,孟尝君的安全也就更有保障。终于,第三窟也凿好了。经营三窟成功后,“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随着波浪起伏的故事展开,冯谖的人物形象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人物须眉浮动纸上。

  二、新奇生动的手法

  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作者寓于创造性的用了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整个冯谖形象的刻画真可谓是一波三折。其始,文章刻画出一个无才无德而又贪心不足的冯谖形象。不论是面试时的“无好无能”也罢,还是“三弹其铗时的贪心汉”也罢,不仅仅是左右恶之,人皆恶之。不料笔锋一转,冯谖替孟尝君收债于薛地,矫命市义,其胆魄崭露头角。在佩服其胆魄的同时,也让人不禁暗想,这人也忒胆大了。待孟尝君见市义之果后,冯谖始大展其才,他的光辉形象也冲破云雾遮蔽光芒四射。经过这先抑后扬一番之后,冯谖的形象更加地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使读者完整清晰地了解了冯谖这个谋士。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三、完整集中的情节

  《战国策》在写人上,一方面继承了《国语》相对集中编排同一人物故事的方法,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出现了一个人物的事迹有机集中在一篇的文章。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还开始用完整集中的情节来塑造描绘形象。自冯谖初做孟尝君门客到冯谖为孟尝君“市义”最终到冯谖为孟尝君复凿两窟。这一完整而集中的故事情节,使冯谖这一活脱脱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触及可摸。通过写冯谖弹铗而歌、焚劵市义、营造三窟的事迹,冯谖一生的主要事迹尽在一篇中,人物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松来主编,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篇十: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中职教育语文《冯瑗客孟尝君》教案

  周次/课次

  课

  题

  计划学时

  冯谖客孟尝君

  知识与学习水平

  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文史知识。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教

  学

  目

  标

  技能与学习水平

  概括冯谖、孟尝君的性格。认知本文主要以行为、对话刻画人物性格的描写方法。

  职业素养

  2教学对象

  授课日期

  本课次与职业素养没有直接联系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知识&技能

  《战国策》语言的高度表现力和震撼力

  重点

  √

  √

  难点

  √

  复习有关古汉语常识

  刻画人物欲扬先抑,人物形象与事件内容同步展现的特点

  诵读、梳理、补充阅读

  从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中体会、感受作品的语言魅力。

  教学设计说明

  教材

  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

  教学资源说明

  教学活动流程

  第一课时

  出示相关补充样本

  教学要点:介绍《战国策》;释题:课文内容提要及分析

  一、导入:《战国策》

  (1)是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

  西汉刘向整理编订。

  (2)它记载和描述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活动,文笔恣肆,语言流畅,写人叙事形象传神,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比如这篇《冯谖客孟尝君》就写得人物形象生动有趣,故事情节一折三波。

  二、释题:

  1、孟尝君。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他同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名,合称为“战国四公子”。

  2、冯谖。是孟尝君门下——食客。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

  “客”:名作动,做食客。

  介绍背景: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在贵族们的众多食客中,不乏智能之士,他们的政治见解和办事才能,对当时的局势产生了若干影响,本文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三、预习课文:

  1、学生通读全文,勾勒出不懂的字、词、句。

  2、请学生复述故事情节。

  3、讨论归纳故事情节。

  四、课文内容提要及分析

  (一)课文内容提要

  本文所记,就是孟尝君礼待食客冯谖,冯谖知恩报答,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奔走效劳,使孟尝君既获美名,又得实益的故事。生动地再现了当时养士、用士的社会风貌。

  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如何合乎文种撰写要求

  (二)课文分析:

  第一部分(1—2):冯谖寄食孟尝君门下。

  冯谖既有政治见识,又有办事才干,是个“有能”之人,而文章一开始却从反面着笔,借荐者之口,写他“无好”“无能”。

  ——写豪士沦落,埋没世间。

  对冯谖这样“无好”、“无能”的人,孟尝君却“笑而受之”,可见其广收人才的性格特点。但他的一个“笑”字,一个“诺”字,微妙地表现了主人轻视冯谖的神态和口气。

  接着冯谖三次弹铗高歌,从“食无鱼”“出无车”到“无以为家”,对生活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孟尝君虽然满足了冯谖的要求,但不掩饰其对冯谖的轻视,孟尝君左右的人也仗主人之势,对冯谖的“弹铗高歌”,从“告”到“笑”再到“恶”,轻蔑之神态也活灵活现。

  这一部分从侧面烘托和反面着笔相呼应,虽极写冯谖的“无能”,却也给读者留下了“此人非常人”的悬念。

  第二部分(3—8):冯谖为孟尝君营造“三窟”。

  (1)焚券市义、(2)谋复相位、(3)请立宗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总结课文;积累文言知识

  一、总结:

  (一)人物形象分析

  (二)艺术特色

  课外作业

  练习册相关练习

  作业批改情况

  教学反思

篇十一: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试谈《冯谖客孟尝君》中冯谖的人物形象塑造

  作者:蒋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29期

  摘

  要:《战国策》虽是一部史书,却有着鲜明的文学特色,善于选取典型的人物、事件,用绚丽的辞藻作精细的描绘。在人物刻画上笔调轻灵,手法多样,刻镂细腻。而且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且开始用完整而集中的情节来塑造描绘形象。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冯谖形象的塑造便是如此。

  关键词:冯谖;孟尝君;《战国策》;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蒋燕,女,江西玉山人,江西师大鹰潭学院教育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语文课程教学,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01

  《战国策》是继《左传》、《国语》之后一部记载战国时代纵横家言论和行事的史书。主要记载了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辩论时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战国策》有鲜明的文学特色,其中的文学成就之一就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全书对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都有鲜明生动的描写,尤其是一系列“士”的形象,更是写的栩栩如生,光彩照人。《战国策》一书中“士”有四种。一种为苏秦、张仪型的策士,一种为荆轲、聂政型的侠士,一种为有鸡鸣狗盗一技之长的术士,还有一种就像《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的冯谖那样,是专门给其主人出谋划策的谋士。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主要叙述的是门客冯谖如何帮助主人孟尝君在齐国权力交替的过程中保住了相位,客观上反映了战国时期权贵阶层养士成风的社会现实。文章在描写冯谖这一谋士形象时,不仅精雕细刻地进行描绘,并采用了先抑后扬,层层深入,愈转愈奇的艺术手法,而且还开始用完整集中的情节来塑造描绘人物形象。

  一、精雕细刻的描绘

  《战国策》善于选取典型的人物、事件,用绚丽的辞藻作精细的描绘。在人物刻画上笔调轻灵,手法多样,刻镂细腻。在《冯谖客孟尝君》一文中,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有胆识、有谋略、有手段的谋士形象,而且是个古今中外很独特的谋士。正如鲁迅所说的“这个”,不是“那

篇十二: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冯谖客孟尝君》赏析

  【赏析一】

  从《冯谖客孟尝君》也不难看出,冯谖作为一个普通的门客,渐渐得到孟尝君的重视和厚待,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社会“重士”的风气兴盛。后来孟尝君叫他去收债,冯谖却召集百姓毁掉债券,回来就跟孟尝君说为他买了“义”。后来孟尝君真的感到为他买了“义”,以民为本方能得到民心。也正是“重士”和“以民为本”让孟尝君安稳地做了几十年的相国。

  一、战国“重士”的时代风气

  孟尝君利用丰厚的财产招贤纳士,在诸侯之间享有重士、爱士、养士、用士的盛赞。他热情好客,平等待人,不分贵贱、国别。当然孟尝君的门客并非全是鸡呜狗盗之徒,也确有富于政治远见和才能的人。冯谖就是其中的一个。孟尝君把冯谖安排在三等门客里,给予普通食客的待遇,吃粗茶谈饭。过了十几天,冯谖倚着柱子,弹着自己带来的剑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鱼吃。”总管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就给他鱼吃吧,给他二等门客的待遇。”过了一段时间,冯谖仍弹着宝剑唱道:“长剑啊!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车子坐。”孟尝君又给了他车子,给他一等门客的待遇。这就是“重士”的经典表现!

  当时,各诸侯国对“士”往往都采取宽容的政策,允许学术自由。无论在战国早期魏国的“西河之学”,或是战国中期齐国的谡下学宫,还是战国晚期吕不韦以三千门客编撰《吕氏春秋》,所实行的学术政策都是宽容的。各诸侯或大夫为了逐鹿中原,统一中国,十分需要借重“士”的力量,因此纷纷养士,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有“重士”的社会现象,比如齐桓公设庭燎招士。齐桓公当政的时候,士的阶层开始活跃于政治舞台上,他们既有文化知识,又有统治才能,其中不乏济世安邦的人才。具有敏锐政治眼光的齐桓公率先注意到这一新动向,意识到霸业能否实现,关键在于能否招揽到天下的人才,能否得到新兴的士阶层的支持,于是在管仲的辅佐下,采取种种措施,招士养士。

  到了战国,“重士”风气更是兴盛。由于战国诸侯对“士”的宽容政策,“士”就好象自由的鸟那样,可以“择木而栖”,从而促进了各国的人才流动。如战国初期的魏文侯草贤礼士,他周围有一大批知识分子。战国中期,齐威王、宣王之时,在都城临淄西门外设谡下学宫,招探天下文人学士,在那里讲学和著书立说.议论朝政。后来的“四公子”,即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他们不吝珍珠重宝,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各国贤士也宾随而至,养士多达几千人。其中齐国的孟尝君养士最为著名。孟尝君继承父业后,就大兴土木,修盖房子,招待天下豪杰。只要投奔他的,他全者收留。战国后期秦国的吕不韦,也有食客三千,多为有一技之长者,“士”中许多优秀人物受到重用,甚至出为卿相,如商鞅、吴起等,学术活动也受到鼓励和资助。

  当时齐国经济发达、政治开明以及良好的文化政策,齐国君王给予士人的优厚物质待遇。比如号称“稷下之冠”的淳于髡有功于齐,被贵列上卿;孟子被列为客卿;荀子则是“三为祭酒”、“最为老师”。[1]于是,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的著名学派汇集稷下。刘向《别录》记载说:“齐有稷门,城门也。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稷下学士是为田齐君王们的政治需要,制造舆论、设计蓝图、拟定典章制度。同时,稷下先生及其各派学者利用齐国提供的良好的环境与条件,潜心研讨,互相争鸣,取长补短,丰富和发展了各自学派的学说,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大融合。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各家各派的著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这就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景象。

  能真实地反映了战国纵横家之世的时代风貌和时代精神的要数《战国策》了,其从天子公卿诸侯君臣转换到新兴的知识阶层──“士”身上来,把战国策士赤裸裸的反叛传统、追求功名富贵和竞争奋发、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整个战国时代,是“士”人纵横驰骋于政治舞台的时代。据《战国策齐策》记载:燕国攻打齐国,险些灭亡齐国。闵王出逃被杀。田单力挽狂澜,据守即墨城,反击燕军,收复失地,后来拥立太子庸为襄王,田单自己做了相国。《战国策齐策》还记载:貂勃常诽谤田单是小人。田单却把他举荐给齐襄王,俩人成了莫逆之交。这就是“襄王尊田单”的故事,“重士”的风气可想而知。由于当时“重士”风气兴盛,社会流行还“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意识。在封建社会里,士能如此,不失为一种美德,是值得称颂的。但是封建社会是家天下,所以统治者与士的关系只能是知与被知、利用与被

  利用的关系。

  二、“以民为本”的时代风气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讲到,后来冯谖为孟尝君追债,反而把从百姓收集起来的债券销毁掉,回来就跟孟尝君说:“我用债券给你买回了‘义’啊!”孟尝君听了,虽也觉得有点道理,但是很不满意。现在既然木已成舟,也只得无可奈何地哼了一声说:“先生,你算了吧。”过了一年,齐闵王觉得孟尝君权力太大,又听信了一些谗言,就罢了他的官。这时候,孟尝君的三千门客大都离开了他,只有冯谖等少数人跟着他。他们一起跟着孟尝君驱车往薛地走去,当他们走到离薛城还有100多里路的时候,只见薛城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地夹道欢迎他们。孟尝君看到这动人的场面,连忙回过头来对身后的冯谖说:“这是你给我买来的民啊!我今日才见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就是“以民为本”的经典表现!

  以民为本,就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众是国家、社会的根本;民众生活稳定了,国家才能安宁。从历史的发展看,以民为本的重民思想萌生于西周,勃起于春秋战国,先秦时期的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如周公、管子、老子、孔子、荀子、墨子等都先后有过不同论述,孟子更是提出“民为贵”的卓越见解和轻刑薄税、制民以产、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等具体措施,把传统重民思想推向高峰。

  最早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是管仲,齐国诸子都是管仲的信徒,自然都是人本主义者。管子十分重视和肯定人的价值,主张“十年树木,终身树人”。管子认为,人在万物中是最有价值的,比起粮食、树木这些有用之物来,人的价值最高;不重视人的社会地位的提高,不以人为“本”,则“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残而国亡”[2]。因而要求执政者尽可能满足人民谋求生存的愿望和要求,多给人民以实惠。只有做到爱民、利民、富民、惠民,政顺民心,令合民意,才能实现政通人和、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就是在民本思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仁者爱人”,是对人本主义的最高概括。“民贵君轻”是对人本主义的一种激进的注脚。

  “以民为本”这一强音在战国时期的大改革家商鞅那里找到了雄劲的音符,“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荀子的《富国篇》则提出了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促进社会财富迅速增长保证人民丰衣足食为目的,如何对国民经济进行管理的整套方针和方法。主张富国要与富民并举,提倡“上下俱富”[3],强调“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4]。

  孟子则强调仁政管理,其关键在于得民,而得民的根本则是得民心:“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5]儒家学说实质上是一种感化人心的哲学,强调关心人、尊重人,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调动人的积极性,显示了浓厚的人本论的色彩。孟子对君臣关系的论述,也不是一味地强调“忠君”,而要求互相尊重。他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6]这也体现了孟子重视人格平等的超俗品格。

  孟子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首先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7]的辉煌命题,将“民”的重要性置于国家的象征--社稷和君主的地位之上。这是民本主义发展到战国时代极激进的口号。人民是国家君主存在的根本,统治者必须为民谋福利,否则便可变置江山社稷和帝王君主。民心民意是衡量统治者政治得失和是否发动战争的标准。孟子也从夏桀、商纣丧权**的历史教训中得出结论:”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孟子主张实施仁政,反复强调社会的管理者要“轻刑薄税,制民以产”。[8]他反对残酷的剥夺、不义的征讨,抨击“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极端利已主义。

  也正因为这样的风气,战国历代开明君主、有识之士都把爱民、利民作为治国之道。民心向背,决定兴亡。民心的得失向背,同国家的治乱盛衰息息相关,水能推舟,也能覆舟。也正如荀子所说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以民为本,就要求人与人的和谐:儒家的仁爱、墨家的兼爱,都肯定我与他人同类,主张人与人之间应当相爱。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是取得成功的首要因素。荀子的“人生不能无群”、“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强调要使群居生活免于纷争,趋于强胜,人们就必须各守职分而彼此和睦;只要社会各阶层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就能够实现国家富强、社会进步。

  综上所述,从《冯谖客孟尝君》,我们也不难看出,“重士”和“以民为本”已经风魔整个战国时期,同时也正因为这两个时代风气,各个诸侯国迎来了学术的繁荣昌盛和社会的国泰民安。“尊重知识分子”和“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于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具有深远的积极意义。

  【赏析二】

  《冯谖客孟尝君》见于《战国策·齐策四》,篇名或取首句作《齐人有冯谖者》。本文集中笔力写人,说理的成分很少。冯谖属于策士而不是纵横家,他只是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并没有朝秦暮楚,从事合纵连横。为孟尝君保住相位,筑就“狡兔三窟”,没有什么重大的社会意义。然而冯谖市义的创举,反映出他出身贫贱,理解百姓的需要,客观上也为薛邑的百姓带来了一次实在的利益,又何尝不是对达官贵人的一种启示?

  本文的主要价值还在于写人技巧的成熟。始写冯谖“贫贱不能自存”,“寄食于门下”,显得很可怜;次写冯谖弹剑弹铗弹剑铗,要鱼要车要养家,贪欲甚多,显得可嫌;次写孟尝君出榜招会计,冯谖署名称“能”,但觉可笑;冯谖问“何市而返”,复觉可疑;冯谖矫命烧券,窃为市义,孟尝君不悦,殊觉可恨。前半篇抑之又抑,无须再抑。而所谓“市义”,已为后文埋下伏笔。孟尝君失去相位,下野就国于薛,薛邑百姓扶老携幼,迎君终日。孟尝君此时看到“义”之所在,顿觉冯谖之可敬可佩。冯谖西游于梁,游说梁王虚位以待孟尝君,迫使齐湣王致歉,恢复孟尝君的相位,则深感冯谖之可倚可恃。冯谖又策划让孟尝君“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彻底巩固了孟尝君的地位。孟尝君与齐王共祖宗,而先王的祭器和宗庙是王族权利的标志。立宗庙于薛邑,供先王祭器于薛邑,就意味着薛邑及其主人的地位不可动摇。此时的冯谖对于孟尝君来说,用“可歌可泣”也不为过。文章后半篇主要叙述构筑“狡兔三窟”,对冯谖扬之又扬,无可再扬。结语谓:“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终于圆满地树立起一位忠诚睿智的策士形象。

  本文描写策士却没有长段的说辞,而是将叙述、描写、对话、评赞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明确地以刻画人物为主体。欲扬先抑的手法不仅仅是对比反衬,而且是扬者一扬再扬,抑者一抑再抑,具有明显的层次感,层层递进。作品巧设悬念,增强了可读性。孟尝君及其他门客由怜悯、嘲笑到佩服、感激的态度,也成为有力地烘托和陪衬。刻画人物形象逐渐成为自觉的写作行为,为以人物为中心的传记文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刘兴林)

  附:《战国策》评价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地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

  《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

  《战国策》一书对司马迁的《史记》的纪传体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战国策》历来为研究者称赞其文学价值,但是对它的思想却是众说纷纭。这是由于该书与后世的儒家思想不符,过于追逐名利。而且过于夸大纵横家的历史作用,降低了史学价值。

  读书偶得:关于《战国策》与《史记》的文笔

  俺夜读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看到《冯谖客孟尝君》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环节:即冯谖这个人物在《战国策》与《史记》中是有一点小差别的。由此也体会到了司马迁的卓越的文笔与缜密的逻辑思维。举例如下:

  《战国策》中说他: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

  《史记》说他:闻孟尝君好客,蹑蹻(草鞋之意)而见之。

  很显然,战国策中的冯谖更像无能之人。是因为无生计才到孟尝君的门下。还托人说项得以收留,这多多少少有些过度的死要面子。而史记中的形象则更丰满一些,写得更附合一个士的条件。虽穷但不自卑,还有洒脱之意。可以看出,司马迁笔下的冯谖更附合春秋之士一些。因为在当时,士是社会中很独特的一个阶层。简单的说不用服役,自由之身,重气节学识,会得到各国君主的尊重与认同。也许这正是做为士的权利与义务。衡量士的标准从来没有与财富挂在一起。再看:

  《战国策》: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

  《史记》:孟尝君曰:“先生远辱,何以教文也?”冯驩(史记中作冯驩)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

  这两段更为有意思,《战国策》中的孟尝君象一个大善人,说话过于形式,且言语间对冯谖不大尊重,说话的技巧性不强。而冯谖完全象一个混吃喝的穷鬼,且言语简直是不知羞耻。《史记》则不然,孟尝君并没有因为冯谖脚穿草鞋而瞧不起他。言语中相当客气。且流露出了求贤的本意。而冯谖的回答不卑不亢,“闻君好士”很明显是说出了自已是“士”!意为日后必有所报。而这一层意思在《战国策》中却没有体现出来。再看:

  《战国策》:“左右以君之贱之也(手下人因为孟尝君瞅不起他),食以草具……”,很明白的交待出了孟尝君当时确是瞧不起他的。且看这一段“居有倾,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那就是说冯谖当时受的待遇并不是门下食客所受的待遇。这和孟尝君求贤的声名有太多在差距。后来“居有倾,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这里可以看出孟尝君的家人对这位名士更谈不上尊重了。众所周知,春秋之士特点之一即是不可受辱。而从这里看来,这个冯谖根本不像是士,而更像一个曾经受过恩惠,后来此报恩的人。还有这一段:“於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看看,这简直是一副小人得志的样子。一路招摇卖弄,很是烦人。后来他对起居不满,直到孟尝君把他的母亲接了过来才消停下来。反过来我们再看一下《史记》

  《史记》:孟尝君问传舍长曰:“客何所为?”(一开始就把冯谖当成食客而不是白吃食的,且是主动相问,主要是怕怠慢了客人,这与孟尝君的名声相附。)答曰:“冯先生甚穷,犹有一剑耳…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可以看出手下对这个人还是蛮尊重的,至少在语言上,回报得也相当详细。)后来冯谖亦对起居时有不满,《史记》中说“孟尝君不悦。”这一点相当附合逻辑。因为当时这个冯先生并没有对孟尝君做过什么贡献。引起不高兴是必然的后果。而在《战国策》中孟尝君的脾气就极为可人的多了。

  后来,就发生了孟尝君欲找人收回薛地贷款一事。二书记载如下:

  《战国策》中是写冯谖自报奋勇去收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如果没看《史记》我将会极度纳闷,不就是去本家地盘收个费用这件小事,何以门下三千食客竟无能人,听说有人自愿竟会如此高兴?

  《史记》中却交待得很是清楚,因为食客太多,所收入不足供养,故放钱于薛地,结果到期却只收来一小部分。且并不是冯谖自动请行,是下人推荐的,这也与“士”的特点相附,名士自成大事,像这种收钱的小勾当根本不会入冯谖的法眼。或者说是对士的一种侮辱。想来正是让孟尝君苦恼的原因所在。

  结果“两人”的行为更是大相径庭!

  《战国策》说冯谖到薛地后将欠条一一核对之后,便付之一炬。(这不是有毛病吗?明显是装大了,拿着别人家的钱不当回事。)

  《史记》说冯谖到薛地后很快收到十万钱,购肉,酒若干,把能还钱和不能还的人全约了过来。大吃一顿。趁人酒酣之后与之相约还债之期,能还者定期,不能还者将欠条烧掉。并且在酒局最高潮的时候不忘吹风——“‘孟尝君所以贷钱者,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今富给者以要期,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诸君彊饮食。有君如此,岂可负哉!’坐者皆起,再拜。”

  《史记》中的这一段相当精彩,重要的是这段描写合情合理。达到了一箭数雕,名利双收的效果。冯谖的眼光,手腕,才智在这里一览无遗。而《战国策》中的那个他就明显逊色多了。毫不留情的说,更像

  一个心怀鬼胎伺机报复的败家子。。。。。

  收钱之后:

  《战国策》(原文太长)说骈谖收款之前曾对孟尝君说:收来钱后我买点什么回来。孟尝君说:你看我家缺什么就买吧。结果冯谖烧掉欠条之后,回来说,我看你家缺少“义”。所以就买了回来。如原文所说“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这样一篇冠冕堂皇的言辞很让人厌恶。太假,简直是渎职,借花献佛,收买人心。还找这样一个借口!难怪孟尝君也说:“诺!先生休矣!”

  《史记》中冯谖如此回答孟尝君的诘问:“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无以知其有馀不足。有馀者,为要期。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息愈多,急,即以逃亡自捐之。若急,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孟尝君乃拊手而谢之。”好一番言辞,有理有据有节!条理分明,清晰透彻。

  当然,这个笔记不排除带着有色眼镜看《战国策》,也有明显的鸡蛋里挑骨头之嫌。为了衬托鲜花,多放些叶子是有的。。。

  但是正如后世对司马迁的评价,文学家,史学家。史学且不必说,这个文学功底往往是从字里行间看书来的………

  另:《史记》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三国魏张晏指出这十篇是《景帝本纪》、《武帝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人大多数不同意张晏的说法,但《史记》残缺是确凿无疑的。

  今本《史记》也是一百三十篇,有少数篇章显然不是司马迁的手笔,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史记》,今本《史记》中“褚先生曰“就是他的补作。

  《史记》取材相当广泛。当时社会上流传的《世本》、《国语》、《国策》、《秦记》、《楚汉春秋》、诸子百家等著作和国家的文书档案,以及实地调查获取的材料,都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重要材料来源。特别可贵的是,司马迁对搜集的材料做了认真地分析和选择,淘汰了一些无稽之谈。对一些不能弄清楚的问题,或者采用阙疑的态度,或者记载各种不同的说法。由于取材广泛,修史态度严肃认真,所以,《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

  《史记》是一部纵横古今数千年的巨著。它的出现一方面是时代提出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则是史学家艰苦劳动的产物。

  对司马迁而言,首先是秉承遗命,继续先祖的太史事业。他的父亲司马谈早就打算编写一部史书,但是,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临终司马谈嘱咐儿子:“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诵周公,言其能论歌文武之德,宣周召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修旧起废,论《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鳞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

  修纂史记,这是延续祖先文化生命的名山事业,作为太史令,不能履行使命,罪莫大焉。此后,父亲的遗命总是在司马迁的耳际回旋着:“先人有言,自周公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

  时代也提出了构建新的历史文化文本的内在要求——“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

  独刺讥而已也!’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瑞符,封建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为了写作,司马迁可以说耗尽了毕生精力。撰写史书,需要大量收集材料。《史记》的取材极其广泛,一是文献材料,其中有《夏小正》、《世本》、《秦纪》、《春秋》、《国策》、《楚汉春秋》等数十种。二是交游所得。司马迁一生交游很广,彼此过从往来,也获得了许多极珍贵的史料。三是实地采访。司马迁二十岁即四处游历,行程几乎达到西汉王朝的全境,看了好些古代遗迹,听到了好些古代的轶闻,这也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历史材料宝库。在游历的过程中,司马迁还特别注意金石碑刻的记录,开创了运用金石材料的先例,如《秦始皇本纪》等。

  如果仅仅是历史材料的堆积,当然也完成不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司马迁之所以蒙受奇耻大辱却“就极刑而无愠色”,是因为具有伟大的抱负。他说:“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衰之理,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只有如此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才支撑着艰苦卓绝的编写工作,给中国历史学留下一部光辉不朽的著作。

  垓下之围

  [写作背景]项羽(前232—前202),秦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出身楚国贵族。秦二世元年(前209),从叔父项梁在吴(今江苏苏州)起义。项梁战死后,秦将章邯围赵,项羽率兵破釜沉舟渡漳水救赵,在巨鹿之战中摧毁秦军主力。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大封诸侯王。在楚汉战争中,被刘邦击败。最后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杀。

  司马迁《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史记》人物传记中写得最富文学色彩的篇章之一。全文依次描述了起义反秦;巨鹿之战、坑杀秦卒、鸿门宴、杀义帝、封诸侯、楚汉纷争、垓下之围和乌江自刎等一系列重要场景,记录了项羽一生的主要业迹,情节生动,形象鲜明;本文所节选的,是《项羽本纪》的最后几个章节。

  楚国灭亡之后,项氏家族惨遭屠杀,少祖父项堇被车裂于家乡吴中。他与弟弟项庄随叔父项梁流亡到吴中(今浙江湖州)。年少时项梁曾请人教他书法诗歌,籍学了没多久便厌倦了;后梁又请人教他武艺,没多久又不学了;梁大怒!籍曰:“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于是梁便教授他兵法。但其学了一段时间后又不愿意学了,梁只好顺着他不再管他。籍身高八尺余(《汉书》记载为八尺二寸),力能扛(读音gāng,音“钢”)鼎(霸王举鼎一词的由来),气压万夫,年青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今钱塘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我可以取代他)。”少年英雄,志在天下。

  秦二世元年(前二〇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即大泽乡起义),项羽随叔父项梁在吴中刺杀太守殷通举兵响应,此役项羽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第一次展现了他无双的武艺!二十四岁的项羽,就这样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在叱咤风云八载后终于得以雄霸天下。

  项羽勇猛过人,被称为中国史上最强猛将。当初起义之时项羽曾独自斩杀殷通的卫兵近百人,吓得众人趴在地上不敢动弹,后来的七十余次大战每次都身先士卒杀兵斩将,于最后的乌江边上更是步战骑兵独杀数百人!不愧为中国史上最强猛将!

  话虽如此,但历代王朝并不看好他,原因就是他杀戮太重杀气过盛,另外还常屠城,所以古人谈及项羽是更多是感叹他的精神而不是赞美他的勇武,若单纯论武人,项羽当为

  历史第一人!史上唯一一位千人斩(累计)。

  但是他最终败于刘邦之下。

  项羽之失: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失尽人心。更为突出的表现是用人上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就算项羽在乌江听亭长的话回江东,兵只有没打过仗的新兵,手下大将丧失殆尽,地盘又小。而当时刘邦已控制了大半天下,项羽必败。后来三国时代的东吴被灭也从侧面说明当天下大定只剩江东的时候,江东是无法抵挡的。按河南大学王立群先生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

  [层次结构]本文描述了项羽垓下被围后的三个场景;一是诀别虞姬;二是东城快战,三是乌江自刎;另外加上“太史公曰”的一段评述。

  第一段写霸王别姬。包括两个层次:先写项王被围族下,四面皆楚歌,渲染垂危情势,制造悲凉气氛;然后写项王诀别虞姬,悲歌慷慨,表现英雄末路多情而无可奈何的心境。

  第二段写东城快战。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突围失道,陷大泽中,见出其勇而无谋;二是自认兵败被围,乃“天之亡我,非战之罪”,表现其恃勇自负;三是写东城快战,连斩敌将,说到做到,部下叹服,展露他勇猛无敌的英姿。

  第三段写乌江自刎。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因愧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南逃;二是将宝马送给乌江亭长;三是将头赠给故人,自杀。这三层主要表现了项羽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一面。

  第四段是“太史公曰”,乃作者司马迁对项羽一生的评价。

  [内容述评]在“垓下之围”这段文字中,作者所塑造的是一个失败的英雄。司马迁打破了“成者为王,财者为寇”的统治阶级的历史偏见,将项羽放在“述帝王”的“本纪”中,并赋予这个失败者以较多的赞颂和同情,在当时是颇具胆识的。

  《垓下之围》中的项羽是个悲剧英雄,但作者没有着力渲染他的悲剧性,而是更注重多角度多层面地来刻画、丰富他的英雄色彩。东城快战,主要是继续展现项羽一贯勇猛无比、所向披靡的主导性格;但让他反复发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呼告,这就把他恃勇自负的内心世界充分暴露出来。这入木三分的一笔,与其说是贬,不如说是褒,与其说是悲,不如说是壮,令人扼腕喟叹不已。特别是关于慷慨悲歌、诀别虞姬,愧见江东父老、宁死不辱,赠马亭长、赠头故人等情景的描述,让人窥见了风云英雄多情;知耻、重义、仁爱的另一面,这种内心世界的展露,在《项羽本纪》的前面一些章节中是基本看不到的。应当说,《该下之围》中的项羽,表里俱现,刚柔相成,性格更丰富,个性更鲜明、浑厚、立体,形象塑造是相当成功的。无疑,在这些地方的艺术加工中,渗透了作者的不少感情。这恐怕是由于作者个人的不幸遭遇,而对失败者寄予了更多的同情吧?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一段中对项羽的总体评价,还是相当扼要而中肯的。

  首先,作者既肯定了项羽起陇亩之中、率诸侯灭秦这“近古以来未尝有”过的历史功劳和伟大业绩,也批评了他缺乏政治远见、专恃武力以经营天下的致命错误,这样的功过二分大致上是公允的。所谓缺乏政治远见,最突出的体现有二:一是“背关怀楚”,即放弃关中险要之地,而回到楚地,建都彭城,致使刘邦得富饶之地以养精蓄锐,并最终灭了项羽。这一点司马迁是看得很清楚的。

  二是分封诸侯,这是违背当时求统一、重集权的历史大势的,故而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并最终联合

  起来逼得项羽乌江自刎。这一点司马迁有所意识,但看得并不十分清晰。

  至于项羽一生自矜武功,并企图以武力经营天下,这一致命错误司马迁也是看得很清楚的,所以在自刎之前还让他反复呼告“天之亡我,非战之罪”。在这里,作者反对“霸王之业”,而主张“师古”;所谓“师古”,实际上就是讲仁义、行王道,这无疑是继承了孔孟的衣钵。有趣的是,作者一面批评项羽的“霸道”’一面却在乌江自则时让项羽又知耻又重义,这似乎有点矛盾;如果这不是作者的太多同情心在作怪的话,那就只能有一个解释:人之将死也,其心也善。

  [艺术特色]司马迁是塑造鲜明生动人物形象的能手,《垓下之围》的艺术成功也主要体现在这里。这主要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去体会:

  一是多角度多层面地刻画人物性格,让其外在形象和内心世界都展现得十分鲜明,从而使人物形象浑厚而富于立体感。这一点前面已经说过。二是写出了不少有血有肉、生动传神的细节。

  可以说,《垓下之围》主要是由一系列细节组成的:“四面楚歌”的惊魂氛围,“虞兮虞兮”的千古诀别,“田父绐曰”的生死机缘,“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的无尽雄风,“瞋目叱之”、“辟易数里”的超凡威

  力,“愧见父老”的知耻良心,“赐马亭长”的知恩必报,“赠头故人”的临终义行,“五侯分尸”的惨烈情景。这些激情浓烈、色彩斑斓的细节,不仅多角度地塑雕了一个血肉和灵魂俱皆丰满的失败英雄形象,而且多方面地制造出一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悲剧场景,其艺术光芒是夺人耳目的。

  应当说,《史记》首先是一部史书,其次才是一部文学著作,因而这里就有一个历史事实和艺术加工的关系问题。这里的垓下被围、迷失道路、反复突围、杀伤数将、乌江自刎等基本情节,都是依据历史事实而设置的,但展现在这些基本情节中的一系列细节,却是作者凭借想象而进行的艺术加工。总体说来,这些艺术加工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主要可从如下几方面去思考:一是在基本情节方面,绝不能违背历史事实;二是在形象塑造方面,不能违背人物的基本性格;三是主要应在历史事实的关键环节处进行细节加工;四是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合乎此时、此地、此人、此事的具体情景;五是这些加工的细节应当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情致感染力。从这几方面来看,《垓下之围》的种种描述,都可以证明司马迁确实是一个善于将其历史才学与艺术才华有机结合起来的大史学家、大文学家。

  [原文今译]项王的军队驻扎在垓下,士卒少而粮食尽,汉王和诸侯的军队把他们重重地包围着。到了夜晚,汉王的军队在四面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项王十分吃惊,就说:“难道汉王已经全部占领了楚国的土地吗?不然为什么楚国人这么多呢?”于是,项王就在夜间起来,在军帐中饮酒。他有个美人名字叫虞,因受到宠幸而常常跟从在身边;他有一匹骏马取名为骓,也常常骑着它。于是项王就慷慨激昂地唱起了悲壮的歌曲,并自己写了一首诗,诗曰:“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他连唱了几遍,美人虞姬也跟着唱。项王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流,两边的随从都哭了,没有—个人有勇气抬起头来看他。

  于是项王就上马飞奔,部下壮士骑着马跟随奔驰的有八百多人,当夜冲破了汉军的包围,快速向南奔逃。到天亮时,汉军才发觉,连忙派统率骑兵的将领灌婴用五千骑兵去追赶他们。项王渡过了淮河,这时能跟随上来的骑士只有一百多人了。项王逃到阴陵,迷失了方向道路,就去问一个农夫,那农夫欺骗说:“向左方走。”项王向左,不意陷进了大片低洼多水的泽地,因此汉王的军队也就追赶上他们了。于是项王就又引领着手下向东奔驰,等到了东城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个骑土了。而汉军追赶的骑兵却有数千人。项王自己估量已经没有办法逃脱,就对他手下的骑士说:“我起兵反秦到今天已经八年了,亲自参加了七十多次战斗,敢于抵挡我的都被我击破,被我们攻击的没有不降服的,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于是就称霸于整个天下。然而今天终于被困死在此地,这是老天爷有意要我灭亡,并不是战败的罪过。今日已经必死无疑,所以我愿意为诸位痛痛快快地打一仗,一定要取得三次胜利,为诸位来突破重围,斩杀敌将,砍倒汉旗,以使诸位明白,确实是老天爷有意要我灭亡,并不是战败的罪过。”于是把手下骑兵分为四队,向着四面。汉王的军队在四周包围着他们,有许多重。项王对他的骑兵说:“我为你们拿下汉军的一个将领来。”随即命令面向四方的骑兵奔驰而下,约定冲过山的东面,分三处地方集合。于是项王大声呼喊着奔驰而下,汉王的军队都望风溃散,项王就将一员汉将斩落马下。这时,赤泉侯杨喜还是个统率骑兵的将领,他追赶项王,项王圆瞪双眼,大声呵斥,杨喜和他的马都十分惊恐,吓得倒退了好几里路。项王和他的骑兵果真分三个地方集合起来。汉王的军队不知道项王究竟在哪一处,就把军队一分为三,重新包围上来。项王再骑马奔驰,又斩落了汉军的一个都尉,并杀了**十个兵卒,然后重新把他的骑兵聚集起来,仅仅死掉两个骑士。于是对他的骑兵说:“怎么样?”骑士都折服地回答:“和大王说的完全一样!”

  于是项王就想向东渡过乌江去。乌江亭长拢船靠岸等待,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地方有千里,百姓有几十万,也足以称王了。请大王赶快上船渡江。现在唯独臣有船,汉王的军队赶到,是没有办法渡过的,”项王笑着说:“天意要我灭亡,我为何要渡江呢?况且我项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向西进发,今日没有一个人能回来,即使江东的父老怜悯我而奉我为王,我有什么脸面见他们呢?纵然他们不说,项籍我心中难道就不羞愧吗?”于是对亭长说:“吾知道恩公是个宽厚长者,我骑这匹马五年了,从未遇到过对手,曾在一天内跑过一千里路,不忍心杀了它,把它送给你吧。”于是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里拿着短兵器与敌人交战。仅项籍所杀的汉军就有数百人。项王自身也受到十多处创伤。回头看到汉军骑兵的司马将领吕马童,说道:“你不是我的故人吗?”吕马童面对项羽,就把他指给王翳说:“这就是项王。”项王说:“我听说汉王用千金悬赏我的头,还要封邑万户,我就把这个人情送给你吧。”说完就自刎而死了。……

  太史公说:我听到周生说,虞舜的眼睛里好像有两个眸子,又听说项羽也是两个眸子。项羽难道是虞舜的后代子孙吗?他的兴起多么突然啊!秦朝的统治严重失误,陈涉首先发难,四方豪杰蜂拥而起,相互兼并争夺,多得数不过来。而项羽没有尺寸大的地方,趁机从民间起义。三年,就率领着五国诸侯灭亡了秦朝,把天下分封给列位诸侯,政令由项羽发出,并自称为西楚霸王;居位虽不能长久,然而是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所未曾有过的事情。等到顶羽放弃关中,思乡东归,废除义帝而自立为王,又因诸侯背叛自己而怨愤,这实在是难以成功的。自我夸耀成功,逞强于个人的才智而不学习古人,说是要立霸王的功业,想用武力征伐来治理天下,五年终于失败亡国,自己也死于东城,且仍无觉醒,没有一点自责,这实在是大错特错的。如此却认为是“天意要亡我,并非用兵失败的罪过”,岂不是很荒谬吗?

篇十三: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冯谖客孟尝君

  一、教学目的

  1.掌握本文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人物。本文记叙了谋士冯谖自请为齐相孟尝君招揽的门客,并为其焚券市义,营谋“三窟”,排忧解难的故事,反映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才干及作用。

  2.掌控冯谖谋士形象的性格特点:机智随和、行事深谋远虑,擅于临机而割断。3.掌控本文任务形象互相衬托的表现手法:写下冯谖的同时,也写下了孟尝君对冯谖的重新认识过程,以及其他人对冯谖的态度,诸多人物相互衬托,从而注重主要人物形象。二、教学流程(一)背景概述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所编撰汇集的一部历史著作。它的作者已不得而知,它最初只是战国时代各国史官和一些游说之士记录下来的文稿、史料,后经西汉学者刘向的汇集、整理成书的。全书共计33篇。

  《战国策》基本上以记言居多,按国别分割,体例上就是一部国别体的史书,就是战国时期就是史料编订。它的记事年代始于战国初,并有秦并六国后(约前460一前220),共约240年左右。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全书分十二国策,本篇选自《齐策》。孟尝君简介:

  战国末期,各诸侯国贵族为了保护自己的统治者地位,竭力招徕人才,以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而社会上的“士”(包含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也企图靠权贵赢得锦衣玉食,因此养育“士”之风流行。当时,以养“土”闻名的存有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和楚国的春申君,后人称作“战国四公子”。本篇所谈就是孟尝君的故事。

  孟尝君即田文,是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

  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任职当权,后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齐王封了薛地给田婴做领地。

  当初,田婴存有40多个儿子,他的小妾后生了个儿子叫做文,田文就是五月五日长大的。田婴说田文的母亲说道:“不要养活他。”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等他长大后,他的母亲便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保举给田婴。田婴见到了这个孩子愤慨地对他母亲说道:“我使你把这个孩子投掷了,你竟敢把他养活了,这就是为什么?”田文的母亲还没有提问,田文立即跪拜大拜,接着质问田婴说道:“您不想养育五月后生的孩子,就是什么缘故?”田婴提问说道:“五月长大的孩子,长大了身长跟门户一样低,会

  害父害母的。”田文说:“人的命运就是由上天授与呢?还是由门户授与呢?”田婴无人知晓怎么提问不好,便沉默不语。田文接着说道:“如果就是由上天授与的,您何必担忧呢?如果就是由门户授与的,那么只要加宽门户就可以了,谁还能够短至那么低呢!”田婴无言以对便指责道:“你不要说道了!”

  过了一些时候,田文趁空问他父亲说:“儿子的儿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孙子。”田文接着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田婴答道:“叫玄孙。”田文又问:“玄孙的孙叫什么?”田婴说:“我不知道了。”田文说:“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宰相,到如今已经历三代君王了,可是齐国的领土没有增加,而您的家里却积蓄了万金的财富,门下也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我听说,将军的门庭必出将军,宰相的门庭必有宰相。现在您的姬妾可以践踏绫罗绸缎,而贤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有剩余的饭食肉羹,而贤士却连糠菜也吃不饱。现在您还一个劲地积累财富,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人,却忘记国家在诸侯中一天天失势。我私下是很奇怪的。”从此以后,田婴改变了对田文的态度,器重他,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来往不断,日益增多,田文的名声随之传播到各诸侯国中。各诸侯国都派人来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田婴答应下来。田婴去世后,追谥靖郭君。田文果然在薛邑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孟尝君。

  秦昭襄王为了抛弃践土联盟,他采用两种手段。对楚国他用的就是软手段,对齐国他用的就是硬手段。他听闻齐国最存有势力的大臣就是孟尝君,就应邀孟尝君上咸阳去,说道就是必须仁他为丞相。

  孟尝君就是齐国的贵族。他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专门招生人才。凡是投靠至他门下来的,他都交残存,养育他们。这种人叫作门客,也叫作食客。据传,孟尝君门下一共养育了三千个食客。其中存有许多人其实没什么本领,只是混口饭吃。

  孟尝君上咸阳去的时候,随身带了一大帮门客。秦昭襄王亲自欢迎他。孟尝君献上一件纯白的狐狸皮的袍子作见面礼。秦昭襄王知道这是很名贵的银狐皮,很高兴。

  秦昭襄王本来急于恳请孟尝君当丞相,有人对他说道:“田文就是齐国的贵族,手下人又多。他当了丞相,一定先替齐国急于,秦国不就危险了吗?”秦昭襄王说道:“那么,还是把他送来回来吧。”

  他们说:“他在这儿已经住了不少日子,秦国的情况他差不多全知道,哪儿能轻易放他回去呢?”

  秦昭襄王就把孟尝君囚禁出来。

  孟尝君十分着急,他打听得秦王身边有个宠爱的妃子,就托人向她求救。那个妃子叫人传话说:“叫我跟大王说句话并不难,我只要一件银狐皮袍。”孟尝君和手下的门客商量,说:“我就这么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哪里还能要得回来呢?”

  其中有个门客可以披新狗皮盗东西,他说道:“我能够领到那件银狐皮。”于是当夜化装成狗,钻进了秦宫中的仓库,把狐皮袍偷走了出。

  孟尝君把狐皮袍子送给秦昭襄王的宠妃。那个妃子得了皮袍,就向秦昭襄王劝说把孟尝君释放回去。秦昭襄王果然同意了,发下过关文书,让孟尝君他们回去。

  孟尝君获得文书,急急忙忙地往函谷关跑去。他害怕秦王许诺,还改名换姓,把文书上的名字也改为了。至了关上,正赶上半夜里。依照秦国的规矩,每天早晨,关上必须至几则的时候才许放人。大伙儿正在愁眉苦脸盼望天亮的时候,门客中存有个人会学几则,他一学几则,附近的鸡随着一齐叫做了出来,明军分的人听见几则,上开

  了城门,验过闯关文书,使孟尝君出来了关。

  秦昭襄王果然后悔,派人赶到函谷关,孟尝君已经走远了。

  当初,孟尝君把这两个人精心安排在宾客中的时候,宾客无不深感羞愧,真的脸上无光,等孟尝君在秦国遭磨难,终于靠着这两个人营救了他。自此以后,宾客们都钦佩孟尝君甚广一招宾客不分人等的作法。(二)解题

  “冯谖”,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客”,用作动词,这里是“作食客”的意思。《冯谖客孟尝君》中的冯谖是一个“高才秀士”的形象。文章通过描写三个小故事来塑造冯谖形象。(三)理解课文的内容原文(1、2自然段):

  魏人存有冯谖者,匮乏无法万全。并使人属于孟尝君,愿意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够?”曰:“客懦弱也。”孟尝君苦笑而受到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译文:

  齐人有位名叫冯谖的,生活贫困,养活不了自己,他让人嘱托(请求)孟尝君,说愿意到孟尝君门下作食客。孟尝君问:“冯谖有何爱好?”回答说:“没有什么爱好。”又问:“他有何才干?”回答说:“没什么才能。”孟尝君笑了笑接受了他,说道:“好吧(可以)。”

  手下的人以为孟尝君瞧不起冯谖,就给他喝粗茶淡饭(就拎坚硬的饭菜给他

  喝)。过了没多久,冯谖靠着柱子,弹头着他的佩剑吟唱:“长铗啊,咱们还是回来吧,这儿没鱼喝啊!”手下的人把这事说了孟尝君。孟尝君说道:“按照中等门客的生活待遇给他鱼喝。”又过了没多久,冯谖又弹头着剑吟唱:“长铗啊,咱们还是回来吧,这儿回家连车也没!”左右的人都苦笑他,把这话说了孟尝君。孟尝君说道:“照可以开车的门客那样给他准备工作车马吧。”于是冯谖坐着车子,挥舞宝剑回去造访他的朋友,说道:“孟尝君把我当做上等客人对待了!”后来又过了些时,冯谖又拍打他的剑吟唱:“长铗啊,咱们还是回来吧,在这儿无法养家!”左右的人都很喜欢他,指出这人贪心不足。孟尝君就反问:“冯先生存有亲属吗?”提问说道:“有位老母。”孟尝君就派遣人供给冯谖母亲的煎炒,不想她缺乏煎炒。这样(于是)冯谖就不再演唱了。传授:

  描写冯谖初为孟尝君门客,几次弹铗而歌争取上等食客的过程。人物行为超出常理,情节发展也就生动有趣,同时从超出常理的情节发展中也展示出人物的形象。

  冯谖的形象:谈吐奇特。妄说门客却自称为并无所就可以嗜好;大老远什么功劳却建议很多;建议的方式甚至具有一点威胁的色彩。给当时人的印象就是贪心不足,而且还向朋友炫耀,使人喜欢、取笑。

  以上两自然段并不是冯谖主要的历史事迹,也就是说并非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所在。但作者着意首先写出这样两自然段文字,还是有重要作用的。一是写出冯谖后来愿意为孟尝君竭尽自己的才智效力的原因。为什么冯谖后来那样竭尽自己的才智,愿意为孟尝君服务呢?这是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他认为孟尝君是自己的知己。而“士为知己者死”,正是当时所谓策士的一条道德信条。谁对我好,谁堪称我的知己,那么我就为谁效命。二是把冯谖这个人物的个性写得更鲜明,形象更丰满。通过上面那样两部分,就更加有力地把冯谖这个人物的“奇士”风采表现出来了。

  同时也写下了孟尝君不以势力挑人,敬奉寒士的品德。对冯谖这样一位无名氏

篇十四: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冯谖客孟尝君》赏析

  熊江平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作品介绍】

  见《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题】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四》。

  本文记叙冯谖在孟尝君家作食客时为孟尝君出谋划策,凿就“三窟”,使他的政治地位得以巩固的事迹。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国贵族薛公田婴(谥号叫靖郭君)的儿子。孟尝君是他的谥号。田婴让他主持家政,接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婴死,田文继承他的封邑薛,招集各国士人,食客3,OOO余人。齐湣王时,孟尝君先后两次为齐相,主持国政。

  客,指作食客,名词用作动词。

  【注评】

  齐人有冯谖(xuān)者,齐:

  古国名,在今山东省北部。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战国时为七雄之

  一。"贫乏不能自存。贫乏:

  贫穷。自存:

  自己养活自己。使人属(zhǔ)孟尝君,属:

  嘱托,请托。愿寄食门下。寄食门下:

  /26

  意思是到孟尝君家做个食客,以解决生活问题。〇起笔简介本篇主要人物的家境、身份。“贫乏”二字,为后文弹铗而歌张本。孟尝君曰:

  “客何好?”客:

  指冯谖。何好:

  爱好什么。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下句的“何能”与此同。曰:

  “客无好也。”“曰”前省主语“人”。

  也:

  表肯定语气。下句的“也”同此。曰:

  “客何能?”主语“孟尝君”承前省略。何能:

  能做什么。曰:

  “客无能也。”〇两番问答,写孟尝君探询冯谖的爱好、才能,以便确定对他的待遇和使用。言冯谖无好、无能,这不过是欲扬先抑,不鸣则已,为以后一鸣惊人映衬一笔。孟尝君笑而受之,曰:

  “诺。”受之:

  接受冯谖作食客。之,他,代冯谖。诺:

  答应的声音,可译为“好”、“好吧”。而:

  连词。它的前一部分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或状态,对后一部分起着修饰作用。〇一“笑”一“诺”,描摩传神,勉强“受之”,见其鄙薄轻蔑之情。

  记冯谖经人介绍,作了孟尝君的食客。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左右:

  指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以:

  因为。

  /26

  贱:

  贱视,看不起。形容词作动词用。之:

  他,代冯谖。也:

  用在表原因的介宾短语之后,表句读上的停顿。食(sì):

  给??吃。“食”后省宾语“之”(他)。

  草具:

  粗劣的食物。草,粗劣。具,饮食。〇贱之,承上句“笑”字。居有顷,倚柱弹其剑,居:

  停留,这里有“经过”的意思。有顷:

  不久。弹(tán):

  用指头敲击。其:

  他的,代冯谖。剑:

  联系下文看,都指剑把。这句省主语“冯谖”。歌曰: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歌:

  唱。铗:

  剑把,这里指剑。归来乎:

  回去吧。这里的“来”是语气词,不表“来到”的意思。食(shí):

  吃。〇一弹而歌,对所食不满。左右以告。以告:

  把冯谖弹剑唱歌的事报告孟尝君。介词“以”的宾语“之”和谓语“告”的宾语“孟尝君”都省略了。孟尝君曰:

  “食(sì)”乞比门下之客。”食:

  /26

  给??吃。这一句,一本作“比门下之鱼客”,意思是照门下吃鱼的客人那样看待。之:

  前一个是代词,他,代冯谖;后一个是结构助词,的。〇待以客礼。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

  “长铗归来乎!出无车。”〇复弹而歌,对“出无车”不满,要求又高一步。左右皆笑之,〇二笑,反映左右对冯谖态度的变化。皆,表示无一例外。以告,孟尝君曰: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为(wai)之驾:

  给他准备车马。车马齐备叫做驾。车客:

  有车坐的食客。〇待以上客之礼。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揭:

  高举。过:

  访问,拜访。其:

  他的,都代冯谖。

  曰:

  “孟尝君客我。”客我:

  把我当作上客看待。客,名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〇写冯谖在生活改善以后的得意神态,表现他对孟尝君的感激的心情。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无以为家:

  没有什么用来养家。〇三弹而歌,为了养家,要求更高一步。弹剑、弹铗,弹剑铗,用语灵活多变。左右皆恶(wù)之,以为贪而不知足。恶:

  讨厌。以为:

  以之为,以的宾语“之”承前省略,意思是:

  /26

  认为(他)是??。〇左右对冯谖的态度的又一变化。“以为……”句说明“皆恶之”的原因,并补充说明上文“皆笑之”的原因。孟尝君问:

  “冯公有亲乎?”公:

  敬称,可译为“先生”。亲:

  父母。乎:

  疑问语气词,吗。联系下文看,这里不是记孟尝君直接问冯谖,而是间接探问。对曰:

  “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j?)其食用,无使乏。给:

  供给。食用:

  动词用作名词,指吃的用的东西。其:

  她,代冯谖的老母。无使乏:

  不要让她缺少(食用)。无:

  不要。“使”后省兼语“之”(她)。〇孟尝君对冯谖的老母照顾周到。于是冯谖不复歌。于是:

  有“在这种情况下”的意思,表示前后两件事情的承接关系,即表示后一件事情的发生是在前者之后,并且是由前者导致的。〇小结上文,说明冯谖对孟尝君别无所求,并以其行动否定了左右“以为贪而不知足”的错误判断。

  记叙冯谖做食客后,待遇不断得到改善,反映孟尝君善于养士的特点。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

  出:拿出。记:

  通告,文告,一说指帐簿。

  诸客:

  /26

  众门客,可译为“门客们”。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〇门下诸客,写问的对象。“谁习计会(kuài),能为(wai)文收责(zhài)于薛者乎?”习:

  熟悉。计会:

  会计工作。为文:

  给我。文,孟尝君自称其名。责:

  同“债”,指借出的钱或物。薛:

  齐国地名,在今山东省藤县东南,是孟尝君父亲的封地。

  为孟尝君所继承。者:

  与“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构成名词性“者”字短语,作谓语。乎:

  吗。〇写问的内容、目的。收责于薛,是孟尝君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下文记叙的主要内容。冯谖署曰:

  “能。”署:

  签名。曰:

  这里有“写道”的意思。〇“能”,反映冯谖的胸有成竹,与上文之“无好”“无能”比照鲜明。下文的内容都围绕这个“能”字着笔。孟尝君怪之,曰:

  “此谁也?”怪之:

  以之为怪。怪,感到奇怪,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下文“怪其疾也”的“怪”用法同此。之:

  代冯谖。也:

  呀,表疑问和惊诧的语气。〇从孟尝君的心理活动和谈话,写出他对冯谖毫无印象,而这个全无名气的冯谖居然自认为“能”完成收债于薛的重任,他自然为此感到惊奇。左右曰: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乃:

  /26

  就是。夫:

  指示代词,那。这个“夫”,突出唱“长铗归来”是他的特点。也:

  表解释语气。〇与上文三弹三歌相呼应。对左右的笑谈轻薄,描绘得淋漓尽致,其讥讽鄙夷之情,溢满字里行间,行文生动活泼,摇曳多姿。孟尝君笑曰:

  〇三笑。这是欢欣的笑,为得到急需的人材而笑,与开头“笑而受之”的笑,感情基础不一样,与“左右皆笑之”的笑,更无相同之处。“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果:

  副词,果真,果然。负:

  对不起。之:

  他,代“客”(冯谖)。未尝:

  副词性结构,不曾。〇客果有能也,与上文“客无能也”相对照。请而见之。通过特意的邀请接见他。谢曰:

  谢:道歉。“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nu?)愚,沉于国家之事,倦于事:

  被琐事搞得疲劳。愦于忧:

  被忧患弄得发昏。愦,昏乱。性懧愚:

  天性懦弱愚呆。这是孟尝君的自谦之辞。懧:

  同“懦”。沉:

  沉溺,有“陷在??”的意思。于:

  前两个表被动,可译为“被”;后一个表有关的对象,可译为“在??(中)”。开罪于先生。开罪:

  得罪。于:

  /26

  表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可不译出。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羞:

  意动用法,认为??是羞辱。乃:

  却,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为(wai)后省宾语“文”。于:

  到。〇盂尝君从主客观两方面解释未曾早接见冯谖的原因,表示希望能得到他的谅解,并对他愿意“收责于薛”寄予希望。言简意赅,可算是善于言辞。冯谖曰:

  “愿之。”之:

  代收责于薛这件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约车:

  准备车马。约,拴系,把马系于车前。治装:

  整理行装。治:

  备办;整理。载券契:

  用车待着借契,说明借契之多。券契:

  借契。券:

  借贷双方各拿一半可以合验的契据。辞曰: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毕收:

  完全收回来。以:

  用,拿。“以”后省宾语“之”,“之”代所收回的债款。何市:

  买什么。疑问代词“何”作宾语,前置。市;动词,买。

  反:

  同“返”,回来。孟尝君曰:

  “视吾家所寡有者。”视:

  /26

  看,这里有“估量”的意思。寡有:

  少有,缺少。所??者:

  所??的(东西)。〇冯谖与孟尝君的一问一答,看似平常,却引出下文冯谖到薛收债的出人意料的处理办法,故前人评道:

  “问则有意,答则无心,幻出绝妙文字。”

  记叙冯谖主动承担为孟尝君去薛收债的任务和出发时的情况。

  驱而之薛,驱:

  赶牲口快跑,这里指赶着车。之:

  到,与下文“长驱到齐”的“到”同义。〇四字带过途中情况。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当偿者:

  应当还债的。“者”字短语作“诸民”的后置定语。悉:

  都。合券:

  将借贷双方收藏的借契合在一起进行核对。券遍合,起,遍合:

  都核对过。

  起:

  站起来。〇起,表示郑重其事。矫命以债赐诸民,矫命:

  假托(孟尝君的)命令。以责赐诸民:

  把债款赐给(借债的)老百姓,意即不要偿还。以:

  用,把。〇原为收债而来,反以债赐诸民,出人意料,引人入胜。因烧其券。

  因:

  表顺承关系的连词,与“于是”相当,可意译为“随即”。其:

  /26

  他们的,代诸民当偿者。〇使孟尝君失去再去收债的根据,使借债的百姓彻底放心,反映冯谖的果决与考虑问题的周到。民称万岁。民:

  即上文的“诸民”。称:

  说,这里有“欢呼”的意思。〇写出老百姓的感激和欢欣心情,见冯谖以债赐诸民的重大政治意义,间接反映了薛地百姓以前备受高利贷剥削的痛苦。

  简叙冯谖到薛以焚券市义的方式为孟尝君收债的经过。长驱到齐,晨而求见。长驱:

  一直赶车快跑,中途不停留。齐:

  指齐国国都临淄。省主语“冯谖”,省“见”的宾语“孟尝君”。而:

  连词,可译为“就”。

  〇八个字,写出冯谖办事的干净利落。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怪其疾:

  以其疾为怪。因为他回得这么快而感到奇怪。其:

  他,代冯谖。疾:

  快。

  衣冠:

  名词用作动词,穿好衣服,戴好帽子。意谓穿戴得整整齐齐。之:

  他,代冯谖。曰: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乎:

  吗。何:

  用在形容词谓语前,表示程度之深,可译为“怎么这样”。也:

  /26

  呀,与“何”相呼应,表疑问。〇从孟尝君的心理、行动和谈话,反映出他急于了解冯谖收债的情况和希望他收回债款又不相信他这么快就能完成任务的心情。曰:

  省主语“冯谖”。“收毕矣。”矣:

  了,表事物的既成状态,并有加强语气的作用。“以何市而反?”冯谖曰:

  “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君:

  您,对人的尊称,这里指孟尝君。云:

  说。〇这句是下文说明问题的依据,又照应了上文。臣窃计,臣:

  我,冯谖对孟尝君自称。窃:

  私自,谦词。计:

  考虑。〇下面五句是“计”的内容。君宫中积珍宝,宫:

  古代贵族居住的房屋。狗马实外厩,实:

  充满。厩:

  马棚,泛指牲口圈。与“宫中”相对而言,故称“外厩”。美人充下陈;充:

  充满。下陈:

  古代统治者堂下陈列礼品、站列婢妾的地方。

  〇极言孟尝君家用的玩的东西之多,反映了他的奢侈淫逸,而这正是残酷剥削百姓的结果,却也正说明他的寡义。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以:

  通“已”,副词,仅仅。义:

  这里指正义的行为及因行义而获得的声誉。耳:

  罢了,表示范围的仅此性和肯定语气。〇又一次与“视吾家所寡有者”相呼应,突出采取下述作法的依据。窃以为君市义。以:

  11

  /26

  介词,用。后省宾语“之”,“之”代债款。为:

  介词,替,给。〇市义,奇事,奇语!孟尝君曰:

  “市义奈何?”奈何:

  动词性结构,怎么样。表示询问方法或情状。〇疑惑不解,故有此问,以引出下文。曰: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gǔ)利之。区区:

  小小的。拊爱:

  爱抚,爱护。拊,同“抚”。子其民:

  以其民为子。子,当作(自己的)子女看待。名词的意动用法。其:

  那里的,代“薛”。因而:

  是介词“因”与连词“而”的连用形式,相当于“借此”,“趁机”。贾:

  古代指设肆售货的商人,这里用作状语,意即“用商人的手段”。利之:

  从人民身上谋取利益。之,他们,代“民”。〇责备孟尝君对薛地百姓不义。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乃:

  副词,加强肯定,可译为“就是”。所以:

  与它后面的动词性短语结合,表示行为动作所凭借的方法、方式,可译作“用来??的方法(方式)”。也:

  表判断。〇说明“市义”的内容与影响。孟尝君不悦,曰:

  “诺,先生休矣。”悦:

  高兴。

  休矣:

  12

  /26

  算了,罢了。表示无可如何的感情。〇他的“不悦”,说明对“市义”的深远意义很不理解,见出其平庸与近视。

  记叙冯谖向孟尝君报告收债的结果。收债于薛的整个过程,处处表现出冯谖的“果有能。”

  后期(jī)年,后:

  指收债于薛以后。期年:

  一周年。齐王谓孟尝君曰:

  齐王:

  指齐湣(m?n)王。谓??曰;对??说。“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寡人:

  古代诸侯的谦称,可译为“我”。先王:

  齐湣王称他已死的父亲齐宣王。以??为??:

  这是个表示处置等意义的格式,可译为“把??作为(当作)??”。〇貌似尊重,实免其职。孟尝君就国于薛。就国:

  到自己的封地去住。国,卿大夫的封地。未至百里,离目的地还差一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君:

  指孟尝君,与作第二人称代词的“君”有别。〇从迎接的人数之多,迎接的路途之远,反映薛地百姓对孟尝君的尊重,见出“市义”的效果和冯谖的远见。与上“民称万岁”相照应。孟尝君顾谓冯谖曰:

  顾:回头看。“先生所为文市义者,所为文市义者:

  名词性短语,替我买义的道理。乃今日见之。”乃:

  才。见:

  看到。之:

  13

  /26

  它,复指“先生所为文市义者”。〇终于认识到市义给他带来的好是,赞赏、感激之情,油然而生。与上文“不悦”形成鲜明对照,并与“窃以为君市义”等语相呼应。冯谖曰:

  “狡兔有三窟,窟:

  巢穴。仅得免其死耳。仅得:

  仅仅能。其:

  它,代免。死:

  指死于猎人或猛兽。耳:

  而已,罢了。今君有一窟,一窟:

  比喻市义买得了人心。未得高枕而卧也。未得:

  不能。

  高枕而卧:

  垫高枕头安卧,形容没有忧虑。高,使动用法。也:

  表肯定语气。请为君复凿二窟。”请:

  表敬副词,相当于请允许(我)。〇以“狡兔有三窟”为喻,启发孟尝君得用多种办法从各方面来巩固自己政治地位的必要,表现了冯谖的深谋远虑和愿为他尽忠效力的决心。

  结束收债,转入下文,是个过渡性质的段落。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shang),金五百斤,予:

  给。乘:

  用四匹马拉的一辆车。金,和下文的“黄金”,都指铜质货币。斤,同“釿”,先秦的一种货币单位,重一两多。这是个双宾语句,省略近宾语“冯谖”。西游于梁,西:

  14

  /26

  往西,方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游:

  游说:

  游行各国,对诸侯有所劝说。于:

  到。梁:

  魏国,这里指魏国国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魏原都安邑,魏惠王时迁都大梁,国号也叫梁。谓惠王曰:

  “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放:

  放逐,指免去孟尝君的相位。先迎之者:

  “者”字短语,作“诸侯”的后置定语。之:

  他,代孟尝君。富:

  指国家富足,而:

  顺承连词,可不译。〇强调孟尝君所能起的作用,为的让魏王迎接他。于是梁王虚上位,于是,这里含有“由于这个原因”的意思,翻译时不必改词。

  虚上位:

  让出最高的的职位(国相)。虚:

  空着,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以故相为上将军,故相:

  原来的相。相,官名,百官之长。以:

  是使令、任用意义的动词,与“为”配合,组成兼语式的使动句,相当于“让??作??”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聘:

  聘请,请人担任职务。〇冯谖游说成功,梁王以显使厚礼聘请孟尝君为相,从而提高了孟尝君的政治地位。

  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

  15

  /26

  先驱:

  这里的意思是:

  走在梁王使者前,赶车快跑,回到齐国。诫:

  告诫,预先提醒。“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重币:

  厚礼,指千金。币,古代礼物的通称。显使:

  显贵的使臣。使:

  名词,使者,使臣。以上两句都是判断句。齐其闻之矣。”齐:

  指齐王等。其:

  副词,大概,可能,表揣度语气。之:

  代梁王派显使以重币聘请孟尝君的事。〇提醒孟尝君,为的让他做好应付梁使的准备。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梁使:

  梁惠王的使臣。三反:

  往返多次。反,同“返”。固辞:

  坚决推辞。辞,谢绝,推辞。不往:

  不到(梁国)去。也:

  表陈述语气,可不译。〇进一步突出梁王对孟尝君的重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孟尝君的地位、声望。以上两句极简要,省略了不少具体情况的记叙。齐王闻之,之;代梁惠王派使者多次往聘孟尝君的事。〇应上文“齐其闻之矣”,说明冯谖判断的正确。君臣恐惧,君:

  指齐王。〇恐惧,是害怕孟尝君受聘为魏国相,使魏“富而兵强”,对齐国不利。

  遣太傅赍(jī)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太傅:

  16

  /26

  官名,赍:

  拿东西送人。

  文车:

  雕刻或绘画着花纹的车。驷:

  四匹马拉的车,与“乘”同义。服剑:

  佩剑。

  封书谢孟尝君曰:

  谢:道歉。“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不祥:

  不喜。

  一说,不吉利。被:

  遭受。于:

  这里可不译出。宗庙:

  帝王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借指祖先。祟:

  原指鬼神害人,这里指祖宗降下的祸害。沉于谄谀(chǎnyú)之臣,沉:

  深深地迷惑。于:

  被。谄谀:

  奉承讨好。开罪于君。

  〇齐王强调得罪孟尝君的客观原因,目的在为自己推卸责任。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不足:

  不值得。为:

  帮助,卫护。

  17

  /26

  顾:

  顾念。姑:

  姑且,暂且。反国:

  返回齐国国都临淄。反,同“返”。统:

  统率,治理。万人:

  指全国人民。乎:

  吧,表祈使语气。〇齐王正面提出请求,又对以前“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的借口做了巧妙辩解。“寡人不足为也”,表面上仍有“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的意思,这次请孟尝恢复相位,为的“顾先王之宗庙”。前后文字相映成趣。

  记述冯谖设计为孟尝君凿好第二窟,使他返国恢复相位,又一次表现冯谖的“果有能”。

  冯谖诫孟尝君曰:

  “愿请先王之祭器,愿:

  希望。请:

  指向齐王请求。

  祭器:

  宗庙里用于祭祀祖先的器皿。立宗庙于薛。”立:

  建立。于:

  在。

  庙成,还报孟尝君曰:

  “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还;指冯谖回到临淄。“还”字说明在薛建立宗庙的任务是由冯谖担负的。报??曰:

  18

  /26

  向??报告道。姑:

  副词,姑且,暂且。高枕为乐:

  意思是高枕而卧,无忧无虑地享乐。高枕,高枕而卧的略语。〇照应上文“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突出凿三窟的意义。记冯谖为孟尝君凿就第三窟,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突出冯谖的深谋远虑。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xiān)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纤介:

  极其微小。纤,细;介,通“芥”,小草。计:

  计谋。者??也:

  典型的判断句式,其中的“者”表句中停顿兼起提示作用;“也”表判断语气。可译为“??是??”。

  〇总结全文,终章显志,对“冯谖之计”给予高度评价。

  总结冯谖对孟尝君的贡献,全面肯定他的政治才能。

  【译文】

  齐国有个名叫冯谖的人,穷得没法养活自己,托人请求孟尝君,说他愿意在孟尝君家里当个食客。孟尝君问:

  “客人有什么爱好?”回答说:

  “他没有什么爱好。”又问:

  “客人有什么才能?”回答说:

  “他没有什么才能。”孟尝君笑着接受了他,说:

  “好吧。”

  孟尝君身边的办事人员因为孟尝君看不起他,便拿粗劣的饭菜给他吃。过了不久,冯谖靠着柱子弹他的剑,唱道:

  19

  /26

  “长铗啊,回去吧!吃饭没有鱼。”办事人员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

  “给他鱼吃,按照门下的食客那样对待。”过了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

  “长铗啊,回去吧!出门没有车。”办事人都笑话他,并把这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说:

  “给他准备车,按照门下坐车的客人一样对待。”于是冯谖乘着他的车,举着他的剑,去拜访他的朋友,说道:

  “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了。”这以后不久,冯谖又弹着他的剑,唱道:

  “长铗啊,回去吧!(在这里)没有办法养家!”办事人员都厌恶他,认为他一味贪求不知满足。孟尝君问道:

  “冯先生有父母吗?”答道“有个老母亲。”孟尝君派人给她吃的用的,不让她缺少什么。于是冯谖再也不唱歌了。

  后来孟尝君出了一个通告,询问家里的食客们:

  “谁熟悉会计工作,能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在通告上)签名,写道:

  “我能。”孟尝君看了感到奇怪,说:

  “这(签名的)是谁呀?”左右办事人说:

  “就是唱那‘长剑啊,回去吧’的人。”孟尝君笑着说:

  “客人果真有才能啊,我对不起他,以前不曾接见他。”便特意把冯谖请来接见他,向他道歉说:

  “我被一些琐事搞得很疲劳,被忧患缠得心烦意乱,生性又懦弱愚笨,陷在国事家事之中,(不得脱身与先生见面),得罪了先生。先生不以(我对您的简慢)为羞辱,还有意替我到薛邑去收债么?”冯谖说:

  20

  /26

  “愿意(替您)做这件事。”于是准备车马,收拾行李,载着借契出发。告辞的时候,冯谖问:

  “债款收齐了,用它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说:

  “看我家里缺少的东西(就买些回来)。”

  冯谖赶着车到了薛邑,派官吏召集应该还债的老百姓都来核对借契。借契全核对过了,(冯谖)站起来,假托(孟尝君的)命令,把债款赐给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们欢呼万岁。

  冯谖一直不停地赶车回到齐国(都城),大清早就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对他回得这么快感到奇怪,穿戴整齐来接见他,说:

  “借款收齐了吗?怎么回得这么快呀?”答道:

  “收完了。”问:

  “用它买了什么回来?”冯谖说:

  “您说‘看我家所缺少的’,我私自考虑,您宫里堆积着珍宝,猎狗和骏马充满了牲口圈,美女站满了堂下,您家所缺少的只是‘义’罢了。我私自用债款给您买了义。”孟尝君问:

  “买义是怎么回事?”答道:

  “现在您有个小小的薛,不把那里的人民看做自己的子女,抚育爱护他们,反而趁机用商人的手段在他们身上谋取私利。

  我私自假托您的命令,把债款送给了老百姓,随即烧了那些借契,老百姓高呼万岁,这就是我用来给您买义的方式啊。”孟尝君不高兴,说:

  “好吧,先生算了吧!”

  过了一年,齐王对孟尝君说:

  “我不敢用先王的臣子作我的臣子。”孟尝君便到他的封地薛邑去。离那里还差一百里路,老百姓就扶老携幼,在路上迎接他。

  21

  /26

  孟尝君回头看着冯谖说:

  “先生给我买义的道理,今天才算见到了。”冯谖说: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仅能避免死亡。现在您只有一个洞穴,还不能垫高枕头睡大觉呀。请让我替您再凿两个洞穴。”

  孟尝君给冯谖五十辆车,五百斤金。往西到梁国去游说。(冯谖)对梁惠王说:

  “齐国把它的大臣孟尝君放逐到诸侯国来,诸侯国中首先迎接他的,就会国富兵强。”于是梁惠王把相位空出来,让原来的相做上将军,派遣使者带一千斤黄金,一百辆车,去聘请孟尝君。冯谖先赶车回到齐国,提醒孟尝君说:

  “一千金,是很厚重的聘礼,(出动)一百辆车,是显赫的使节。齐国该听说这情况了。”魏国的使者往返三次,孟尝君坚决推辞不去。齐王听到这些情况,君臣都惊慌害怕起来,就派遣太傅送一千斤黄金、两辆彩车、一把佩剑(给孟尝君)。封好书信向孟尝君道歉说:

  “我很倒霉,遭受祖宗降下的灾祸,又被那些逢迎讨好的臣子所迷惑,得罪了您。我是不值得您帮助的;希望您能顾念先王的宗庙,姑且回来统率全国人民吧!”

  冯谖提醒孟尝君说:

  “希望您向齐王请来先王传下的祭器,在薛地建立宗庙。”宗庙建成了,冯谖回来报告孟尝君说:

  “三个洞穴都已凿成了,您可以暂且高枕而卧,安心享乐了!”

  孟尝君做了几十年相,没有一点祸患,都是(由于)冯谖的计谋啊。

  【简析】

  本文记叙冯谖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而进行的种种政治外交活动(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表现冯谖的政治识见和多方面的才能,反映出

  22

  /26

  齐国统治集团内部和齐、魏等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冯谖善于利用矛盾以解决矛盾。

  他为孟尝君出谋划策,是基于士为知己者用的观念。他为孟尝君焚券市义,说明他认识到争取民心对巩固贵族统治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民本思想的反映。就这一点说,冯谖可算是策士中的佼佼者。他游说梁惠王,口上说如果梁迎孟尝君,将使梁“富而兵强”,实际却是为了使孟尝君能在齐恢复相位。这种权谋欺诈的作法,又反映出冯谖具有当时策士的共同特点。

  本文写法方面的特点主要是:

  一、运用曲折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刻画出冯谖的策士形象。开头从反面写冯谖被人认为是个无能的人,初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受到“食以草具”的待遇。

  他三次弹铗而歌,再三提出生活方面的要求,反映他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凡的气概。这时的冯谖,是所谓“才美不外见”。到孟尝君征求门下食客有谁能为他去薛收债时,冯谖却“署曰:

  ‘能’”,孟尝君对他,由最初的“贱之”变为“怪之”,并且笑着说:

  “客果有能也”,态度有了根本性的变化。这是一道曲折。

  冯谖在薛以特殊方式为孟尝君收债和回齐复命的情况,反映他有胆有识,处事果敢迅速,为“能”字住入了具体内容。但当孟尝君知道冯谖如何收债、如何为他“市义”时,心里却“不悦”了。这又是一道曲折。直到一年后,孟尝君“就国于薛”时,才认识到冯谖为他“市义”的意义,因而由衷称赞冯谖。这又是一道曲折。在孟尝君陶醉于“市义”所取得的成就时,冯谖却提醒他“未能高枕而卧”,主动提出“为君复凿二窟”的任务,利用齐与魏的矛盾解决了齐王与孟尝君的矛盾,为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创造了足够的条件。这又是一道曲折。通过上述曲折的情节,多角度多层次地表现出冯谖的政治识见和长于计谋的才能。文中的细节也起到同样的作用。如冯谖去薛收债时,先问孟尝君“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答以“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来这一回答是冯谖早已预料到的。他焚券市义,与孟尝君的要求毫不相关,但在回齐复命时,他抓住孟尝君的这句

  23

  /26

  话,分析孟尝君家所寡有者是义。这样,为孟尝君“市义”,既合乎逻辑,又符合孟尝君“视吾家所寡有者”的要求,在孟尝君尚未认识到“市义”的作用时,也无法责备他。这也表现出冯谖这个策士的智慧和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特点。

  二、运用对比手法,表现出有关人物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如对冯谖的三次弹铗而歌,孟尝君的左右由无所爱憎到“皆笑之”,以至“皆恶之”,孟尝君却一一满足了冯谖的要求。两相对照,反映出孟尝君乐于养士的特点和左右的势利、无知,而“弹铗而歌”本身,又是冯谖对“贱之”“食以草具”的待遇的不平之鸣。又如冯谖对孟尝君说明了焚券市义的理由和情况,孟尝君反而“不悦”。

  两相对照,反映出冯谖的政治远见和孟尝君识见的低下。又如孟尝君对冯谖,由最初的“笑而受之”,到“怪之”,到“请而见之”,到“不悦”,到称赞,到最后的完全信赖,前后对照,不仅反映出孟尝君了解、认识冯谖的曲折过程,更重要的是使冯谖的聪明才智,随着事态的发展逐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冯谖这个策士的形象显得完整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①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孟尝君:

  “食之,比门下之客。”③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

  这三组句子里的“食”,用法各不相同。第一组:

  “食”读shí,动词,“吃饭”的意思,这是常见的用法。第二组,“食”读sì,“给??吃”的意思,“食之”就是“给他(鱼)吃”。“食以草具”就是把粗劣的饭菜给他吃”,“食”后省代词宾语“之”。“食”的这种用法,有人视为“使动用法”,有人称之为“供动用法”。第三组,“食”用为名词,读shí。意思是“食物”、“吃的东西”。

  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

  这里要注意“为之驾”。这是为动双宾语。“为”,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是为动关系,意谓给他准备。“为驾”是一般的动宾关系,准备车马。合起来就是“给他准备车马”,全句译出来是:

  24

  /26

  给他准备车马,比照门下有车坐的食客的待遇。

  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

  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

  这两句中“高”和“虚”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高枕”,使枕头高。“虚上位”,使上位空着。这里可注意使动词的译法。使动词除了按“使宾语怎样”这个公式翻译外,还有别的译法。如“高枕”可译成“垫高枕头”,即补出另一有关的动词“垫”,而把使动词“高”作为结果补语译出。“虚上位”可译为“把上位空出来”,现代汉语里的介词“把”含有“使”的意思。

  “孟尝君客我”之类

  本文中意动用法的例句很多,列举于下,可以通过这些例句掌握意动关系的各种译法。

  ①孟尝君客我。——客我;把我当上客对待。

  ②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贱之:

  认为他贱,即轻视他。

  ③孟尝君怪之。——怪之:

  对他感到奇怪。④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不羞:

  不(把我对您的简慢)当作耻辱。“羞”后省宾语“之”。

  ⑤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怪其疾:

  对他回来得这么快感到奇怪。

  ⑥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子其民:

  把那里的人民看作自己的子女。

  左右以告。

  25

  /26

  责毕收,以何市而反?

  窃以为君市义。

  上边三句中介词“以”都省略了宾语。“以告”就是“以之告”,把冯谖弹剑而歌的(事)告诉孟尝君。“以何市而反”就是“以之何市而反”,用(它)买些什么回来。“窃以为君市义”就是“窃以(之)为君市义”,我私下用(债款)替您买了义。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

  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

  这两句,定语都置于中心词之后。“诸民当偿者”即“当偿之诸民”,“诸侯先迎之者”即“先迎之之诸侯”。定语后置时,一定要写成“者”字短语的形式。如“当偿之诸民”,定语在中心词之前,不用“者”;移到中心词后边,就得写成“诸民当偿者”。定语后置时,有时还在中心词与后置定语之间加个结构助词“之”,如《石钟山记》中“石之铿然有声音”,便是这样。

  26

  /26

篇十五: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阅读与写作》教案

  冯谖客孟尝君

  教学目标

  1.掌握冯谖和孟尝君的人物性格。

  2.了解《战国策》描写人物极为生动的特点,本文主要表现为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

  3.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代养士用士的历史风貌。

  4.掌握本文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文字词、句式及翻译等基本知识。

  2、教学难点:欲扬先抑、一波三折的精妙构思;通过对话和动作描写揭

  示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中国学术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其实是哲学著作,所以我们会讨论精神超越的问题。又是历史文献,所以我们会谈论“轴心时代”。又是文学作品,在理性的思辨中处处折射出形象思维的光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毛泽东就直接引入自己的词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更不用说庄子散文中的盘旋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以及《秋水》中的河伯海若等形象。它们成为中华文学的重要源头。

  二、历史散文简介

  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阅读与写作》教案

  中山12国策。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至秦并六国。

  其基本内容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有关谋议或说辞。在对列国统治集团间那些权谋、角逐、战争、残杀活动的记述中,揭露和批判了统治者的腐败与残忍,也表现了作者对权谋的推崇。在对诸国频繁的战争、苛重徭役及草菅人命的描述中,反映了下层百姓的苦难。

  此外,还记载了许多政治开明、坚持正义、反抗强暴的君主、卿相、士人、下吏的事迹,表现了作者的民本思想、贵士倾向及对勇敢、正义和进步意识的歌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公开宣扬追求“势位富贵”的人生观。

  四、背景介绍

  (一)战国养士之风

  战国时期,列国纷争,出现了“士”这一最活跃的阶层。由于天下大乱,宗法制度遭到破坏,诸侯国王和贵族等领主势力受到削弱,他们迫切需要

  大量的拥护者和谋画者,于是王侯将相争相养士,蔚然成风。所养之士又称门客、宾客、门人、食客等。

  “士”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特定阶层,构成成分极为复杂,有策士、侠士、隐士等。他们中的佼佼者,或逞舌辩游说诸侯,出谋划策;或凭才智托身权要,排忧解难;或恃武力横行天下,除暴安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中,发挥了比较特殊的作用。

  《战国策》的主要内容,就是记载这些士的各种活动。

  (二)“四公子”简介

  在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都各养士数千,号为“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齐国人,姓田名文,字孟,封于尝邑,故号孟尝君。养士数千人,担任齐相,是齐国的重要政治力量。死后灭族。相关故事

  :鸡鸣狗盗、狡兔三窟、“百年孟尝店,千里客来投”等。

  平原君:赵国人,赵胜,赵武灵王子,惠文王弟,封于东武城,号平原君。门客三千。其侄继位为赵孝成王。其位代传,直至赵国灭亡。相关故事:毛遂自荐

  春申君:楚国人,黄歇(先祖受封于黄,其后以黄为姓)。为楚相20余年。“虽名相国,其实王也。”封于吴,号春申君。相关故事:上海别称申城及黄浦江之得名,松江春申村。

  信陵君:魏国人,魏无忌,魏安嫠王异母弟。孟尝君让于相位,魏王封以信陵之地,故号信陵君。相关故事:窃符救赵。

  (三)“士”的分类及其地位

  1、武士(国家的武装力量、侠士、力士)2、文士(道德型、智慧型、隐士)

  “士”的重要地位:“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士贵耳,王者

  《阅读与写作》教案

  不贵”;“所在国重,所去国轻”;

  争士手段:官、爵、禄、奖、养

  “士之失位也,犹诸侯之失国家也”

  五、课文分析

  (一)串讲

  (二)人物形象分析:

  《冯谖客孟尝君》一文共塑造了三类人物形象:1、孟尝君:是轻财好施、宽容大度、礼贤下士的形象。

  当冯谖一而再、再而三的弹铗而歌――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长铗归来乎!出无车。”“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

  冯谖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孟尝君非常的宽容大度。孟尝君说:

  “食之,比门下之客。(按照门下有吃鱼资格的客人对待)”“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按照出门有资格乘车的食客对待)

  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派人供应冯谖老母饮食、用度),无使乏(缺乏)。

  当他得知冯谖能为他到自己的封地收债时,他又非常谦恭礼让,对未及时发现冯谖是个贤才,并未及时重用冯谖表示歉意――

  请而见之,谢曰(请冯谖来相见,道歉说):“文倦于事(我被事务搞得精疲力竭),愦于忧(被忧虑搅得心烦意乱),而?拢ㄅ常┯蓿?沈(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加之我平庸无能,整天沉溺国家大事之中,以致得罪了您)

  当冯谖收债为其已市义而归之时,孟尝君虽然不高兴――

  孟尝君不说(“悦”),曰:“诺,先生休矣!”

  但仍不失君子风度,并未因损失巨大财富而暴跳如雷,既然事已至此,他也只好作罢。一个宽怀大度、极富涵养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2、冯谖:恃才自信、知恩图报、深谋远虑的门客形象。

  冯谖虽因“贫乏不能自存”,寄食于孟尝君门下,但他并不自卑自贱,只满足于下等门客的待遇,而是恃才自信,恃才自信――表现于三次弹铗而歌,感叹自己所受待遇不公。

  冯谖在享受到了最上等的生活待遇之后,开始回报孟尝君的知遇之恩。

  知恩图报――表现于主动在文告上署名要为孟尝君到薛邑收债,正式开始了辅佐孟尝君的政治活动。

  深谋远虑――表现在为了巩固孟尝君在齐国的地位,冯谖向孟尝君献上了“凿三窟”之计:

  《阅读与写作》教案

  国“君臣恐惧”,齐王不得不重新聘请孟尝君为相。

  《阅读与写作》教案

  后,冯谖便开始为孟尝君“复凿二窟”。他首先“西游于梁”,游说梁王,为

  孟尝君提高了声望,使得齐国“君臣恐惧”,齐王不得不重新聘请孟尝君为

  相。这时,冯谖又告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为孟

  尝君具体营就第三“窟”,从而巩固了孟尝君在齐国的政治地位。冯谖的智

  慧和远见卓识也在这层层深入的表现手法中得以具体展示,充分地显示出

  了作者在构思布局上的巧妙匠心。

  2、善于通过典型情节和生动细节来刻画冯谖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善谋的性格,如“收债于薛”、“经营三窟”的情节。

  3、在全篇中,冯谖和孟尝君的性格同是富于发展变化,也同是由隐而彰的。

  但冯谖是由藏才不露、初试锋芒到大显身手的,其才能的展现和信任的获

  得,呈直线上升的趋势;而孟尝君对冯谖的认识和信任,则是始而轻视而

  留有余地,继而重视(收债)而又存疑(不悦),终而折服而言听计从,是

  随着自己得势、失势,再大得势这种起伏之势而曲线波动的。故二人性格

  的发展变化情势,其同者形成互相衬托,其异者则构成彼此对比。正是在

  这种衬托对比中,生动微妙地展现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心态和相互关系的发

  展过程。

  六、补充

  1、鸡鸣狗盗的故事

  《史记?孟尝君列传》载: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

  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

  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

  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

  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

  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

  秦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

  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

  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

  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

  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

  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

  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

  《阅读与写作》教案

  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

  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

  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逃离秦国之后那些上等食客都很汗颜,孟尝君本人也非常感叹,说要不是鸡鸣狗盗之徒则自己必将命丧秦国。

  现在这一成语常用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2、荆柯刺秦王的故事(荆柯与燕王,易水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指的就是荆柯刺杀秦王的故事)

  共6页6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十六: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冯谖客孟尝君赏析

  《冯谖客孟尝君》选自《战国策·齐策四》。《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经典之作,它生动地反映了战国时期策士们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冯设客孟尝君)一文主要讲述的是孟尝君的门客冯谈深谋远虑、审时度势,利用诸侯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为孟尝君营就“三窟”,巩固孟尝君的政治地位的故事。赞扬了策士冯谖重视民心的远见卓识和政治斗争中的果断善谋,反映了当时权贵重视养士和士为知己报效的社会风气,文章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颇具特色,清人浦起龙(古文眉诊》卷十三评道:“此冯援传也,屈伸具态。其计谋,不出为巨室老,无绝殊者。喜其叙置不平铺,且为史传开体。”可见此文的影响之大以及手法之妙。

  本文伊始就运用欲扬先抑,对比衬托的手法层层深入地突出人物独特的个性。先描写冯谖“无好”、“无能”,因“贫乏不能自存”而“使人嘱孟尝君,愿寄食门下”。按常理而言冯谈应识趣地满足现状,他却再三弹铗而歌,不断地要求优厚的生活待遇,孟尝君也逐一满足了他的请求。这三次弹铗而歌,通过孟尝君左右侍从的不同态度来对比衬托,从一开始的“食以草具”到“皆笑之”再到“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左右侍从的态度又源于当初孟尝君开始时对冯谖的轻视,然而孟尝君却一次次满足了冯谖的请求,让人感到冯谖到底是贪而无能还是大才不露,孟尝君到底是平庸势力还是慧眼识珠种种疑惑吸引读者往后读,后文文章逐一揭开了谜底,他自告奋勇地为孟尝君收债“市义”。在具体“市义”过程中,他采用先斩后奏的方法,“矫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使得孟尝君再不高兴,也不得不接受事实。最后在孟尝君返回封地后,见“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才真正明白了当初冯谖的用意,而冯谈的智慧和远见卓识也在这层层深人的表现手法中得以具体展示,充分地显示出了作者在构思布局上的巧妙匠心。

  同时,在人物刻画方面,作者善于通过典型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突出冯谖性格特征。“收责于薛”是孟尝君宫中的大事,也是门客显露才能的极好机会,但门下竟无人敢为.冯谈勇于自荐,自告奋勇地承担了这项任务。他对当时“君”与“民”之间的矛盾洞若观火,意识到必须收买民心,对百姓施义,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巩固孟尝君的政治于是“收责”时,抓住有利时机“矫命以责赐诸民”,焚券“市义”,这一举动,为孟尝君先凿成一窟,冯谖在为孟尝君复凿二窟的过程中,西游大梁,游说鼓动魏王重聘孟尝君;劝说孟尝君“请先生之祭器,立宗庙于薛”.他洞悉形势,善于分析,巧妙地利用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和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派系斗争,因势利导,顺势入机,争取主动,创造条件.结果凿成三窟,使孟尝君“高枕为乐”.文章通过焚券市义,谋复相位,在薛建立宗庙这三件典型事例来表现他机敏奇巧,才干超群,见深虑远,善于出谋划策的性格特征.

  在这些典型事件中,作者又巧妙运用细节描写是人物形象更为生动。如文章开头冯谖与孟尝君初次见面的对答,孟尝君问:"客何好冯谖答":客无好也孟尝君紧接着问:"客何能冯谖答":客无能也文章接着只是简单一句:"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对二人为何如此问答没做任何解释,只是一段很客观的叙述,但已成功引起了我们的阅读兴趣:这两问两答是无意之言,还是有意之语两人之中谁是有意,谁是无意,抑或都是有意根据下文的描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两人均为有意,在这样看似简单的问答中已初步展示了冯谖非凡自信和孟尝君的宽容大度,接纳冯谖也可看出孟尝君的洞察力。

  而后,冯谖按照自己的计划"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后",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此细节描写冯谖在这样一个早得令人措手不及的非常时间求见孟尝君无疑是为了突出他的急,冯谖如此急不可待求见孟尝君的目的非常简单:禀告孟尝君他在薛地处理债券的情况按理,这不是十万火急的事,禀报时间的早晚无关紧要,但因为冯谖处理债券的方法异乎寻常,所以这时间的选择对他而言则至关重要,在向孟尝君汇报时冯谖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可是孟尝君的反应却是"不悦#,他完全没有理解冯谖的苦心与远见,以冯谖之雄辩滔滔尚未能让其心悦诚服,那如果由他人转述的话岂非更有可能让孟尝君误会和不高兴由此也就明白了冯谖为什么要那么早去求见孟尝君,他在以自己的方式处理债券时就已预料到孟尝君的态度,同时他也知道其在薛地的举动一定会被人禀告孟尝君,如果那人不明白冯谖的真实意图,那么在向孟尝君禀告时就会加入自己的主观意见,这样很可能就会使孟尝君先入为主而形成错误判断,基于此,所以冯谖要以最快的速度谒见孟尝君,抢在第一时间由他自己主动向孟尝君禀报整个事情的前因后果,由此可见他的谋略不仅表现在"焚券市义”本身所将产生的长远功效上,而且也表现在整个计策实施后的善后措施上,他懂得如何在建立功业的同时保护自己,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文中还有许多处这样的细节描写,在此就不一一赘述了。不可否认,正是这些细节描写才使文章逸趣横生,更具可读性。

  由此可见,《冯设客孟尝君》一文,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结构布局的安排上,还是人物语言的描绘上,都充分展示了作者独具匠心的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推荐访问:冯谖客孟尝君塑造人物形象侧重点 侧重点 塑造 人物形象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