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化旅游消费数据监测指标体系6篇

文化旅游消费数据监测指标体系6篇

时间:2022-11-16 21:4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旅游消费数据监测指标体系6篇文化旅游消费数据监测指标体系  一、关于中国城市文化产业的内涵、外延及结构框架  对于文化产业,目前国际国内均未做出明确界定,有的将其作为产业门类来计算,有的将其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旅游消费数据监测指标体系6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旅游消费数据监测指标体系6篇

篇一:文化旅游消费数据监测指标体系

  一、关于中国城市文化产业的内涵、外延及结构框架

  对于文化产业,目前国际国内均未做出明确界定,有的将其作为产业门类来计算,有的将其分解为若干个领域,分别并入其他产业。如美国,将出版业和音像制品生产划入制造业。如美国,将出版业和音像制品生产划入制造业,将电影生产编入服务业,有时则纳入信息产业,将电影生产编入服务业,有时则纳入信息产业。在日本,文化产业则被理解为能满足人们文化和爱好的产业部门。在我国,文化产业在8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是被作为文化事业发展的,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因此文化产业的"事业性"、"公共性"与"市场性"并存。在这种历史前提下确定文化产业的概念内涵,一要着眼于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二要立足于市场经济。它必须具有文化的属性,产业的性质;它应是"从事物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以文化为内涵的各种服务活动或部门的集合";其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具体体现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一致性上,即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其目的是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全面提升人的生活质量,促进全社会文明程度的整体提高。

  文化产业外延的确定基于内涵的确立。遵循上述原则,它既包括原有文化事业体制下的一些行业,也囊括了活跃于市场经济中的新兴行业;它涵盖了生产、营销、消费的各个环节,并把跨越于二、三产业的一些行业归纳于文化产业的体系中来;其体制包括国有、集体、私营、联营、个体、股份、外商投资、港澳台投资等多种类型。请见下列结构框架图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上述文化产业结构中,纳入了文化旅游业、广告业、竞技体育与博彩业,这在各项研究中是前所未有的。文化旅游业是国内近年来成长迅速的新兴产业,其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约为4%,国内旅游已成为重中之重。何以划入文化产业,道理很简单。旅游看什么?看文化。它与文化的密切关系使文化旅游理应纳入广义文化产业体系,这种划分方式在国外仅有一、二例;而竞技体育已失却往日单纯比赛的意味,成为赢利颇丰的娱乐项目;博彩更不待说,已以其鲜明的博取利润和文化休闲的特性而受到百姓青睐。于近年兴起的网络业、文化经纪与代理、装饰装潢业,因其具有深厚的文化特性和市场潜力,因而也列入文化产业结构体系之中。

  现在我们将各业内涵表述如下:

  新闻出版业包括:印刷业、图书报刊零售业、出版业、出版及记录媒介复制、报刊杂志。

  广播电视、电影业包括:广播电台、电视台(含有线台)、电影制片厂、电影院。

  娱乐业包括:歌厅、舞厅、卡拉OK厅、录像厅、电子游戏城、保龄球馆、旱冰场、综

  合娱乐场所、工艺美术品拍卖、画廊。

  艺术业包括:演出表演团体、表演场所。

  群众文化业包括: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村镇文化中心、文化俱乐部(室)等。

  图书馆业包括:图书馆、档案馆。

  文物业包括:文物保护机构、文物拍卖机构、文物商店、文物科研单位。

  博物馆业:博物馆、管理机构。

  文化旅游业包括:旅游纪念品生产单位、旅游景点经营单位、旅游管理机构。

  博彩业包括:体育彩票、福利彩票、彩票管理机构、彩票销售点。

  竞技体育业包括:竞技体育团体、体育俱乐部、竞技体育场所、竞技体育管理机构。

  广告业包括:广告公司、广告制作室、设计室。

  其他包括:网络业、文化经纪与代理、文化科技与科研、文化交流、装饰装潢业。

  二、指标体系构成及指标解释

  (一)指标体系的框架及构成

  通过上述理论分析和对文化产业属性、特征的考察,在参考了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我们构建了中国大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框架。该框架由六个部分构成,它包括:政府投入指标、总量指标、发展水平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市场化程度指标、对国民经济贡献指标,请见下图。

  图2中国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在由24个初选指标构成的源体系中,我们选出了最具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11个指标构成了目标体系,请见下列表一、表二。

  评价内容

  指

  标

  名

  称

  1.总产值

  2.增加值

  相

  关

  指

  标

  总量规模

  3.从业人员

  4.年末固定资产净值

  5.文化事业财政补助

  政府投入

  发展水平

  经济效益

  9.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增加值

  市场化程度

  对国民经

  11.国民经济贡献率

  济的贡献

  10.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比重率

  6.文化事业基建投资额

  7.增加值增长率

  8.资金利税率

  基期增加值、报告期增加值

  利税总额、资产总额

  增加值、年均固定资产原值

  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人均总消费支出

  增加值增量、GDP增量

  表二

  中国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源体系)

  评价内容

  1.总产值

  2.增加值

  总量规模

  3.从业人员

  指标名称

  相关指标

  4.年末固定资产净值

  5.文化事业总收入

  6.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收入

  财政补助、全部财政支出

  7.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占全部财政支出的财政补助、人口总数

  比重

  政府投入

  财政补助、文化事业总收入

  8.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

  9.文化事业基建投资额

  1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

  11.财政补助占总收入比重

  12.增加值年增长率

  发展水平

  13.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的构成率

  14.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构成率

  15.资金利税率

  16.劳动生产率

  经济效益

  17.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增加值

  增加值、年均固定资产原值

  基期增加值、报告期增加值

  从业人员、第三产业从业人员

  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

  利税总额、资产总额

  增加值、从业人员

  18.增加值率

  增加值、总产值

  19.文化企业从业人员在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企业从业人员、从业人构成率

  员

  市场化

  程度

  20.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人均总重

  支出

  21.文化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率

  22.国民经济贡献率

  对国民经

  23.国民经济支持率

  济的贡献

  24.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下面我们将对六部分指标的评价方向及组成分别加以说明:

  1、总量指标

  总量指标是反映文化产业总产业、总就业和总固定资产存量规模的总体指标。该类指标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该类指标反映了文化产业发展在人、财、物方面的最基本概况,其次该类指标是构成大多数其他评价指标的基础。在源指标体系中,除作为核心总量指标的增加值外,还包括:总产值、从业人员、年末固定资产净值、文化事业总收入四个指标。

  2、政府投入指标

  政府投入不仅构成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原始基础,而且在将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投入自筹经费、文化事业总支出

  增加值增长量、GDP增长量

  增加值增长速度、GDP增长速度

  从业人员增长量、第三产业人员增长量

  仍然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保障。事物发展的规律使我们坚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政府投入仍将不断加大。为了从流量和存量等不同角度反映政府投入对文化产业的贡献,我们选定了3个总体指标、2个相对指标和1个平均指标,构成了源体系中的政府投入指标群。它们分别是: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文化事业基本建设投资额、年末固定资产原值、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财政补助占总收入比重、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

  3、发展水平指标

  从一个产业的总体增长率可以直接看出该产业的发展水平及趋势。另外,由于文化产业的主体行业包含在第三产业内,因此,测量文化产业人员与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构成情况也是了解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我们这里选取了增加值年增长率、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的构成率、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构成率三个指标作为该部分在源体系中的构成。

  4、经济效益指标

  经济效益类指标是反映文化产业生存、发展状态的关键类指标。经济效益低下不仅使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堪忧,而且其自身的生存也将受到现实的威胁。相反,文化产业则不乏发展动力。我们从众多经济效益指标中选取了四个作为源体系指标,它们为:资金利税率、劳动生产率、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增加值、增加值率。

  5、市场化程度

  部分文化事业向产业化的转型是历史的必然。文化产业能否走入市场,并在市场环境中成熟起来,是文化产业能否长期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该部分包括如下三个指标:文化企业从业人员在文化产业中的构成率、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在总支出中的比重、文化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率。

  6、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指标

  就一般意义而言,文化产业在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远胜于服务业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在一些国家,部分文化产业已成为最具经济活力的产业部门。为客观、真实地反映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我们特选了三个强度指标组成源体系指标,即国民经济贡献率、国民经济支持率和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

  (二)源指标体系中指标涵义及说明

  1、文化产业总产值:指一定时期内文化产业单位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或总规模的货币表现。它既包括转移价值,也包括新增价值。在计算文化产业总产值时,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应先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计算,最后进行加总。

  2、文化产业增加值: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文化产业单位向社会提供产品或服务而增加的价值总和。该指标反映文化产业部门为社会提供的全部最终成

  果。对该指标需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是可能因文化产业统计范围不同而造成不同期间(或不同地域间)的口径不一致,在具体运用时应加以说明和调整;二是计算方法因产业单位的经济性质不同而有所区别,具体表现为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各有其不同的计算方法。

  3、从业人员:指在文化产业单位或县以上文化单位办的非文化产业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包括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民办教师,以及在各单位工作的外方人员和港、澳、台方人员。

  4、年末固定资产净值:指年末固定资产原始价值减去已提取折旧后的余额,它反映固定资产的现有价值。该指标也称为折余价值或现值。

  5、文化事业总收入:即文化事业单位本年收入合计,该指标包括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和其他收入等六部分。其中:事业收入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6、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收入:指事业单位当年从财政部门取得的各类事业经费,包括事业单位收到财政部门指定用途的专项资金,不包括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的拨款。

  7、文化事业财政补助占全部财政支出的比重:指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该指标反映政府财政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另有文化事业费占文教科卫事业费的比重与该指标用途类似,可作为替代指标使用。

  8、人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是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收入的人均值。该指标可用于地区间财政补助力度的比较。

  9、文化事业基建投资额:指每年国家用于文化事业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该指标1953年至1980年间系国家预算内投资,1981年以后系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包括国家预算内投资、自筹投资和银行贷款等。该指标着重反映了国家对文化产业基本建设的投入情况。

  10、年末固定资产原值:反映文化产业年末全部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的合计数。指企业的建造、购置、安装、改建、扩建、技术改造某项固定资产时所支出的全部货币总额的汇总。该指标反映文化产业原建规模的总价值。

  11、财政补助占总收入比重:指文化事业财政补助收入与其总收入的比。该指标反映了财政补助在文化产业总收入中的重要程度。

  12、增加值年增长率:是指本年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额与上年度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率。该指标从总产出的增长速度角度反映了文化产业生产能力的增长水平,是评价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核心指标。

  13、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中的构成率: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文化产业从业人数在第三产业从业人数中所占的比率。该指标从劳动力资源公布角度反映了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能从就业方面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以及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14、增加值在第三产业中的构成率:是指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文化产业部门生产的增加值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所占的比率。该指标从生产社会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角度反映了文化产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该指标能从总产出方面反映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15、资金利税率:指文化产业一定时期内已实现的利润、税金总额与同期的资产(固定资产净值和流动资产总和)之比。该指标直接从生产方面体现文化产业整体投入与获取收益的能力,是评价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核心指标。

  16、劳动生产率:是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平均每一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品生产量,单位为元/人。该指标是文化产业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人员技术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考核、评价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17、百元固定资产实现增加值:指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与以百元为单位的年平均固定资产原值之比,单位为元。该指标反映生产用固定资产利用情况,说明每百元的固定资产一年内能获得的增加值量,是反映文化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18、文化产业增加值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文化产业部门增加值占同期文化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该指标从中间消耗方面反映经济效益水平,有利于与其他产业部门在经济效益上进行横向比较。

  19、文化企业从业人员在文化产业中的构成率: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文化企业从业人员在整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率。该指标从就业方面反映文化产业的市场化程度。

  20、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总支出中的比重:指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城镇居民人均用于文化产品或劳务方面消费支出与总人均消费支出的比率。该指标从消费支出角度反映文化产业服务于社会的情况,是评价文化产业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21、文化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率:指文化事业单位年自筹经费占全年所花费总支出的比率。该指标显示文化事业单位经费自给程度,是反映文化事业单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22、国民经济贡献率:是指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量占国内生产总值同期增长量的比重。该指标直接反映了文化产业增长规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是评价其对国民经济贡献的核心指标。

  23、国民经济支持率:指文化产业以增加值计算的增长速度与国内生产总值同期增长速度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了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相对支持程度。

  24、第三产业就业贡献率:指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增长量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增长量的比重。该指标直接反映文化产业在就业方面对第三产业发展作出的贡献。

  结

  论

  中国城市文化产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针对文化产业的属性、特征而建立的一套描述文化产业总体状况,客观反映政府投入力度与市场化程度,从总量、速度、结构、效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等多层面评价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将为政府掌握、了解中国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状况,并分析和进行监测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篇二:文化旅游消费数据监测指标体系

  附件: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指标体系

  说明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分为两大部分:

  1、遗产本体监测预警指标:按照遗产类型分类设定监测指标,各项指标的监测频度根据各遗产具体情况在系统建设时研究设定。

  2、影响因素、保护管理行为、安全保障监测预警指标:统一设定监测指标和各项指标的监测频度,监测频度包括

  1日、1月、1年、记录性监测、实时监测

  5种。其中,“1日”、“1月”、“1年”属周期性监测,“记录性监测”指针对监测事项的发生过程、结果以及响

  应进行工作记录和对策响应,属不定期监测;“实时监测”指通过监测设备对重要对象的实时状况进行同步记录和响应,属不间断监测。

  1、遗产本体监测预警指标

  监

  测

  内

  容

  监测因素

  监测因子

  监测指标古建筑

  (群)

  监测指标城镇村落

  监测指标文化

  景观

  监测指标古遗址古墓葬

  监测指标历史园林

  古建筑群整体占地规

  模/历史城镇村落整体占地

  规模文化景观整体

  规模古遗址古墓葬分布范围/规

  总体格局

  遗产要素的格

  局/规模/数量

  建筑面积/水体面

  积/绿化/建筑/街道/水体/林地/山/各景观要

  素面积/面积/个体数

  量

  体的占地面积/位置及相互位置及

  相互关系

  单兀的数量/位置及相

  互关系

  关系

  主要建筑名称/平面、立

  面、剖面/位置/规模、主要单体形式

  模/遗址、墓葬面积/遗址和

  墓葬历史园林整体占地规

  模/建筑/水体/植被的

  占地面积、数量/位置

  及相互关系

  外

  形

  和

  设

  计

  主要景观要素

  的面街道名称、长度、宽度、材遗产要素单体

  的主要建筑名称/平面、立体、植物名称/平面、立积,规模,设计特主要遗址、墓葬名称/平面、立料/主要水系名

  称、长度、面、剖面/位置/规

  模,主面/大小木作尺寸/材质/形式/尺寸/

  征,自然

  与人工维面、剖面/位置/规模/材

  料/构造

  径流量/主要

  林地种类、数装饰构件尺寸/材质/色彩

  要大小木作/装

  饰构件尺位置/特征

  护机

  制

  量/主要山

  体高度

  寸/材料/构

  造/色彩

  主要建筑物、构筑物、水重要古建筑室内外陈

  设数附属遗产要素

  的量、位置、尺寸/古树名附属遗产

  数量/形式/尺寸/木的数量、位

  置、种类、位置/特

  征

  生长势/可

  移动文物数量、级别、保存现状(调重要古建、民居室内外

  陈设古树名木的数

  量,数量,位置,尺寸/古树名位置,种类,生长木的数量,位置,种类,生势/可移动

  文物数长势/可移动文

  物数量,级量,级

  另h保存现状

  室内外陈设的数量、位

  置、尺寸、外形、色彩、可移动文物的数量、级别、保存保护级别、保存现状)

  /现状

  古树名木的数量,位

  置,种类,生长势/可

  移动文物数量,级别,保存现状

  别,保存现

  状

  用,外

  展,损毁,遗失)

  监

  测

  内

  容

  监测因素

  监测因子

  监测指标古建筑

  (群)

  主要建筑构件的歪闪、开裂、沉降/主要街道及

  公共主要山体、水体

  的主要遗址的位移、塌落、沉

  主要建筑构件的歪

  闪、开空间的地面的塌

  陷、裂缝/结构形式/构造

  特遗产要素的结

  构变地质结构变

  化/主裂、沉降/主要

  庭院地面降、变形、开裂/遗址土体

  流主要其他公共

  水利、农业设要建筑、构筑物的化/构件变

  形

  点

  的塌陷、裂

  缝

  失、渗水

  施的结构

  性改变

  结构

  变形

  材

  料

  和

  实

  体

  遗产要素的结

  构材料

  主要建筑材质、比例、年主要建筑材质、比例、年代、数量,位置,尺寸/代、数量,位置,尺

  寸/主主要装饰材料

  成分年代、要装饰材料成分

  年代、数主要土、石成分比例/壁画

  的颜数量,位

  置/主要庭院铺量,位置/主要

  街道铺装材主要建筑与构

  筑物材料/构造材

  料/料、颜色、成分、绘制

  工艺等/装材

  料数量、年代、成分料数量变化

  /主要水系驳岸等遗产要

  素材料数装饰材料的

  土、石遗存的风化/壁画的渗/主要病害类别,数量

  材料变

  化情况/主要病害类量、成

  分/病害

  特征与病害

  水、霉变、褪色、起甲等

  别,数量(糟朽,划痕,褪

  (糟朽,划痕,褪色,色,污染)

  污染)/

  主要建筑材质、比例、年代、数量,位置,尺

  寸/主要装饰材料成分

  年代、数量,位置/主

  要庭院铺装材料数量、年代、成分/主要病害

  类别,数量(糟朽,划

  痕,褪色,污染)/

  建筑物、构筑物、陈设

  的歪闪、开裂、沉降//主要庭院地面的塌陷、裂缝

  监测指标城镇村落

  监测指标文化

  景观

  监测指标古遗址古墓葬

  监测指标历史园林

  用途和功能

  遗产总体与要

  素的用途和功

  能

  总体用途/展厅面积,开总体功能/居住用地面

  积,地面积,商业

  面质

  商业面积,商住混

  合面积,放面积,办公面积,商业积,展示游览

  面遗产要素的使

  展示游览面积,文化演出面积,生产设施

  面面积,宗教面积,生活面用功能/使用人

  员/积,宗教活

  动面积,生产设积,管理设施

  面积,库房面积,其他

  规模

  施面积,管理设施面积,仓积,其他

  储面

  积,其他

  遗产总体功能

  性总体功能/居住

  用总体功能/开放面积/展示

  服务设施规模、位置、数量

  总体功能/开放面积、商业面积、办公面积、库房面积、其他

  监

  测

  内

  容

  监测因素

  监测因子

  监测指标古建筑

  (群)

  传

  统

  与

  非

  物

  质

  文

  化

  传统技术和管

  理遗

  产

  体制

  传统技术的传

  承/维护/发展

  相关非使用传统技术、传统

  材料

  维修所占比例

  主要维护技艺传承人

  员,维修所占比例

  传统技术、传统

  材使用传统技术、传统材

  料

  料、传统管理

  制度所占比例/传统文使用传统技术、传统材

  料

  维修所占比例

  技艺传承人员,机

  制,资金保障(重要传

  承人数量,比例)

  监测指标城镇村落

  监测指标文化

  景观

  监测指标古遗址古墓葬

  监测指标历史园林

  传统文化及其他主要维

  护技化及其

  他主要维护使用传统技术、传统材料

  维修所传统文化及其他主要

  维护艺传承人员,机制,资金保技

  艺传承人员,机

  占比例

  非物质文化遗

  产物质文

  化遗产传承机制,资金保障

  /维

  护/发展

  障(重要传承人

  数量,比制,资金保障

  的保护发展

  现状

  (重要传承人数量,比(重要传承人

  数例)

  例)

  量,比例)

  地理位置

  位

  置

  与

  环

  境

  周边环境

  遗产总体与遗

  产要素地理坐

  标

  主要建筑位置,坐标

  主要建筑位置,坐主要建筑位置,坐标

  主要街标

  道、公共空间、水体、林主要山体、水

  体、主要遗址、墓葬的位置,坐

  标

  地、位置、坐

  标

  林地、植被、位置、坐标

  主要建筑物、山

  主要建筑位置,坐标

  主要山体、水体、植被、位置、坐标

  遗产总体与遗

  产要素与周围

  环境的空间/景

  观关系

  主要建筑物、建筑院

  落与环境的空间关系

  /视廊/轮廓线/天际

  线/风水要素

  主要建筑物、建筑院落、街体、水体、其他

  景道、公共空间与环境

  的空间观要素的空

  间关系主要遗址与环境的空间关

  系/视关系/视廊/轮廓

  线/天际线//视廊/轮廓线/天廊/轮廓线/天际线/风水要素

  风水要素

  际线

  /风水要素

  主要建筑物、山体、水

  体、陈设的空间关系/视廊/轮廓线/天际线/风水要素

  监

  测

  内

  容

  监测因素

  监测因子

  监测指标古建筑

  (群)

  监测指标城镇村落

  监测指标文化

  景观

  监测指标古遗址古墓葬

  监测指标历史园林

  对当地居民的

  精神意义/在宗

  教、遗产在当地居

  民传说中的作

  用/与心中的精神

  作用

  居民的精

  神联系,认同

  感,归属感

  (通过调查冋卷进行分析)

  精

  神

  和

  感

  觉

  遗产价值的公

  众认对外部世界的

  精神作用

  知度,美誉

  度

  (通过调查冋卷进行分析)

  2、影响因素、保护管理行为、安全保障监测预警指标

  监测类别

  影响因素

  监测内容

  建设规模

  监测因素(22项)

  建筑开发

  监测因子(61项)

  开发规模

  监测指标(103项)

  ①新增建设项目名称/②总占地面积/③建筑面积/④建筑高

  度/⑤色彩

  ①新建的设施数目/②名称/③总占地面积/④最高设施高度/

  ⑤建设影响

  监测频度

  1年

  1年

  基础设施建设

  水利设施

  交通设施

  电力设施

  通信设施

  市政设施

  产业发展

  经济总量

  农业生产

  工业生产

  商业开发

  旅游业开发

  经济总量、产业结构

  农耕

  林业

  企业

  商业规模

  住宿设施

  旅游服务设施

  ①GDP/②三产结构

  ①生产面积/②生产总量

  ①企业名称/②数量/③规模/④主要产品/⑤产量/⑥污染

  ①商业设施数量/②面积/③建筑高度

  ①设施数量/②面积/③建筑高度

  1年

  1年

  1年

  1年

  1年

  资源开采

  采矿

  采石

  采砂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

  ①开采面积/②开采规模(日开采量)

  1年

  土地与人口

  土地利用

  人口

  土地利用结构

  居住人口

  ①土地利用分类指标

  ①人口数量/②分布区域

  1年

  1年

  监测类别

  监测内容

  气象水文地

  质等

  监测因素(22项)

  气象监测

  监测因子(61项)

  气温

  湿度

  风向

  风速

  降水

  日照

  监测指标(103项)

  ①1、7月及年均温度/②湿度/③常年主导风向/④最大风速/⑤年降水量/⑥年日照时间

  监测频度

  1日

  污染情况监测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

  酸雨监测

  噪声监测

  水环境质量监测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①污染物浓度值②空气质量良以上天数

  ①湿沉降监测/②干沉降监测

  ①境噪声值

  ①地表水环境质量/②地下水环境质量等级

  污染物浓度值

  ①日期/②强度/③灾损

  1日

  1月

  1日

  1年

  1年

  记录性监测

  极端天气监测

  洪水

  台风

  雷暴

  冰雹

  暴雪

  冻雨

  地质灾害监测

  滑坡与崩塌

  泥石流

  地震

  ①变形监测/②相关因素监测/③宏观前兆监测

  ①形成条件/②运动特征/③流体特征

  ①日期/②强度/③灾损

  ①咼等植物种类/②动物种类/③国家保护动植物种类

  ①植被覆盖率

  1年

  1年

  记录性监测

  1年

  1年

  生态环境监

  测

  生物多样性监测

  整体生态环境状

  况

  生物多样性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

  监测类别

  保护管理

  行为

  监测内容

  管理与利用

  监测因素(22项)

  旅游与经济发展

  监测因子(61项)

  游客量

  直接收益

  总收入

  监测指标(103项)

  ①月均/②最高峰日游客量/③五一,十一假期游客量/④主要

  景点游客量/⑤门票收入/⑥管理部门经营与服务性收入

  监测频度

  1年

  保护性干预

  考古发掘

  日常保养

  环境整治

  保护工程

  ①数量、规模/②措施/③报批审核与验收档案/④资金/⑤周

  期/⑥责任部门

  记录性监测

  展示利用

  主要展示设施(保护棚、博

  物馆)

  主要服务设施(游客中心、停车场)

  主要临时性设施

  ①设施数目/②位置/③面积/④高度

  1年

  管理与保障

  保护规划与管理规划

  ①规划编制情况/②执行情况/③编制部门/④年限/⑤审批部

  门/⑥规划变更/⑦批复文件

  1年

  1年

  管理机构

  人员

  资金投入

  安全保障

  安防消防

  安防消防系统

  硬件设施

  保卫机构与人员

  管理制度

  经费

  ①直接管理机构级别/②编制数/③名称

  ①人员总量/②职称/③构成

  ①资金来源和数量

  ①系统构成/②数量

  ①是否有专门保卫机构/②名称/③编制/④人员数量

  ①制度名称

  ①年度经费投入

  1年

  1年

  1年

  1年

  实时监测

  核心因素与高风险地区实

  时监测①与遗产地系统实现联动响应

  /②重大事件实时响应

  数据

  应急措施

  措施有效性及等级

  ①遗产地应急预案与措施的制定

  /②落实情况

  1年

篇三:文化旅游消费数据监测指标体系

  我国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构建

  关于《

  我国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构建

  》,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而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消费的繁荣,大力促进文化消费,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必然选择,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依托和动力。那么,我国文化消费现状如何?我国文化消费趋势如何?这需要一套科学的统计指标来统计和反映我国目前的文化消费状况,以便更好的引领我国文化消费趋势,拉

  动文化消费需求,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更快更好发展。

  文化消费统计的目的是把握文化消费现状和发展趋势,1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思路

  为政府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因此,在全面考虑影响文化消费因素,满足文化政策决策者及相关文化消费信息使用者对统计信息需求基础上,研究构建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

  设计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可以采用综合设计法和层次分析法。以上两种方法各有利弊,一般来说综合设计法注重指标数据的获取;其缺点是指标间往往缺乏明确的逻辑关系[3].层次分析法注重指标的层次性和指标间的内部逻辑关系,但往往忽视指标数据获取的难易且容易受到指标设计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为此,笔者运用层次分析与综合设计相结合方法构建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

  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可以描述为:分析确定文化消费统计的总指标(目标指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筛选指标--设计文化消费统计一级指标--确定文化消费二级指标--指标细化与筛选--确定文化消费统计三级指标--建立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构建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如图1所示:

  总指标是对文化消费进行的综合描述和整体反映,笔者

  2.1总指标的确定

  2文化消费统计总指标的分解

  把我国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的总指标(目标指标)设计为文化消费度,以综合衡量我国文化消费的整体状况。

  2.2一级指标的确定==分析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建立文

  化消费统计总指标与系统影响要素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文化消费统计的一级指标。文化消费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不同消费者的经济状况、时间安排、支出能力、文化素质等也会导致文化消费的差异,文化消费品及其服务也是影响文化消费的因素,据此设计了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时间、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支出、文化消费群体、文化消费品和文化消费服务7个一级指标。

  分析文化消费统计各一级指标的构成要素,建立各一级

  2.3二级指标的确定

  指标与构成要素间的对应关系,即二级指标。其中:文化消费环境分解为文化产业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消费法律法规完善度3个二级指标;文化消费时间分解为文化消费时间占用、文化消费时间分配、文化消费时间利用质量3个二级指标;文化消费水平分解为文化消费质量和文化消费成熟度2个二级指标;文化消费支出分解为文化消费支出量、文化消费结构和文化消费价格变动3个二级指标;文化消费群体分解为文化消费群体年龄结构、文化消费群体职业结构、文化消费群体学历结构3个二级指标;文化消费品分解为文化消费耐用品和文化消费设施2个二级指

  标;文化消费服务有文化消费服务业规模和文化消费服务设施分布2个二级指标。

  由对二级指标进行描述说明和定量分析的具体指标构成

  2.4三级指标的确定

  文化消费统计的三级指标。

  3文化消费统计指标的筛选设计==对文化消费统计总指标细化分解,相应设计递阶层次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描述性指标),分别为:

  社会文化环境的开放程度、时代背景的稳定性、社会经

  3.1文化消费环境统计指标

  济发展水平等对文化消费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文化消费统计需要对影响文化消费度的外部环境进行反映,设计文化消费环境一级指标,以反映拉动我国文化消费的外部环境情况。

  文化消费环境统计,可以从文化产业地位、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消费法律法规完善程度三方面进行。

  (1)文化产业地位统计指标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相辅相成,文化产业发展快、地位高,相应会促进文化消费的增加,而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会进一步刺激文化产业发展和地位的提升,因此,文化产业地位是文化消费环境的影响因素。文化产业地位可以从绝对数和相对数方面进行反映,其三级指标(描述指标)主要有:文化产业增加值指标和文化产业比重指标。

  (2)经济发展水平统计指标反映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包括: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以上指标均为国家统计常用指标,从不同方面反映一国(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对此,不再赘述。

  (3)文化消费法律法规完善度统计指标法律法规是文化消费的制度保障,有效的法律法规能够刺激文化消费的发展,相反,法律法规也能够抑制不良文化消费,从而起到文化消费保障和引领作用。所以,文化消费法律法规也是文化消费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消费法律法规的完善度,可以通过文化消费法律法规的数量和增长率来反映。

  文化消费时间的分配和利用,不同文化消费者存在着较

  3.2文化消费时间统计指标

  大的差异。因此,文化消费统计应反映文化消费所占用时间的情况,并对文化消费时间的分配和利用状况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和研究。考查文化消费时间可以从文化消费时间占用、分配和利用质量三方面进行[5].

  (1)文化消费时间占用统计指标文化消费时间是反映文化消费的直观指标,其具体反映指标主要有:文化消费时间占用

  总量、文化消费时间占用率和人均文化消费时间占用量。

  文化消费时间占用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居民文化消费所占用时间的总和。它是研究文化消费物质基础与社会条件是否相适应的重要依据。

  人均文化消费时间占用量,是指一定时期内居民文化消费时间占用总量与人口数的比率。人均文化消费时间占用量的增加,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衡量生活水平高低和文化消费能力的重要标准。

  文化消费时间占用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居民文化消费时间总量占全部生活时间的比重。文化消费时间占用率的高低受社会经济和消费发展水平的影响,该指标可以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和社会对文化消费的认识程度[6].

  (2)文化消费时间分配统计指标反映文化消费时间分配的指标是文化消费时间分配结构比。

  文化消费时间分配结构比,是指某类型的文化消费活动或人口群体占用的时间与一定时期居民全部文化消费占用时间的比重。

  文化消费活动占用的时间按活动内容的性质可分为:业余学习、文体活动、娱乐、旅游、社会交往时间和其他时间。人口群体文化消费活动占用时间按年龄结构分为:老年人、中年人和青少年占用时间以及按性别、文化程度、职业不同分类的各类群体文化消费占用的时间。

  据以上分析,文化消费时间分配结构比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文化消费内容时间分配结构比、文化消费年龄时间分配结构比、文化消费职业时间分配结构比等。

  研究文化消费时间分配状况,优化文化消费时间结构,使文化消费时间的分配有利于人们文化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并为研究和解决相关的社会问题提供资料和依据。

  (3)文化消费时间利用质量统计指标文化消费时间利用质量统计主要通过文化消费质量系数来完成。文化消费质量系数是指从事正能量的文化消费活动所占用时间与全部文化消费时间总量的比值,是反映社会积极的文化消费情况、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和社会风气状况的重要指标。

  文化消费水平,代表文化消费的层次性和成熟性,是文

  3.3文化消费水平统计指标

  化消费统计的重点内容。通常,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消费质量和消费成熟度。所以,反映文化消费水平高低的指标应该是文化消费质量和文化消费成熟度。

  (1)文化消费质量统计指标文化消费质量代表一国(或地区)文化消费的层次性和成熟性,其统计指标主要有高雅文化消费率和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消费比指标。

  所谓高雅文化,是指从通俗文化中凝炼、升华而形成的脱离低级趣味的高尚文化,主要包括:歌剧、芭蕾舞、交响乐、京剧、话剧、民族歌舞等文化。高雅文化消费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全部居民高雅文化消费的总量占全部文化消费总量的比率。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消费比是指高雅文化消费量(价值量或时间)与通俗文化消费量的比值。该指标反映一定时间居民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消费的构成情况以及文化消费的偏好等。

  (2)文化消费成熟度统计指标文化消费成熟度,是指居民成熟文化消费的愿望和动机,其文化消费不受或极少受外界文化消费的刺激,是居民所具有的积极、主动的文化消费意愿。

  反映文化消费成熟度的指标主要有:家庭收入文化消费率和收入文化消费增长率。

  家庭收入文化消费率是指一定时期家庭文化消费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它表明家庭对文化消费参与的热情程度。

  家庭收入文化消费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居民家庭文化消费增长额占同期家庭收入增长额的比率。相对均衡的家庭收入文化消费增长率,反映出家庭对文化消费的常态性和文化消费的成熟程度。

  文化消费支出是文化消费活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文化消费的货币支出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越大,说明人们对文化消费的重要性认识越充分。文化消费支出的构成情况,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社会风气和个人文化素质的影响,不同社会、不同历史阶段和阶层,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文化消费方式、结构和内容。因此,文化消费支出统计指标应包括:

  (1)文化消费支出量统计指标文化消费支出货币量及其

  3.4文化消费支出统计指标

  比例,可以反映出文化消费货币支出的直观构成情况,是当前文化消费领域研究的核心指标。

  文化消费支出量统计,主要包括:文化消费支出总量和文化消费支出比例;文化消费支出增长量和增长率等指标。文化消费支出总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区域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总金额。文化消费支出比例,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区域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的总量占同期居民消费总量的比例,以考查文化消费的重要程度。文化消费支出增长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区域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比上年同期(基期)文化消费支出量的增加额,反映居民文化消费的发展趋势。文化消费支出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某区域居民文化消费支出比上年同期(基期)文化消费支出量的增加额占上年同期(基期)文化消费量的比率,反映文化消费增长速度。

  (2)文化消费结构统计指标反映文化消费结构的指标有类别文化消费量和文化消费支出结构比。

  从结构层次上看,文化消费可以分为娱乐性、消遣性、智力性、发展性的文化消费。娱乐性、消遣性文化消费是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消费,而智力性、发展性的文化消费是教育性的文化消费[7].分类计算精神需求文化消费支出和教育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可以反映社会文化消费的类别需求情况。

  类别文化消费量是文化消费各种类型的货币支出的绝对量,反映类别文化消费支出的实际情况。

  文化消费支出结构比,是指每一类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文化消费支出的比重指标,可以反映精神文明和社会风气转变的情况,也是文化消费领域研究的重要指标。

  (3)文化消费价格变动统计指标文化消费价格变动,应包括文化消费平均价格和价格指数两方面。文化消费平均价格是指一定时期市场上单位文化消费品和服务所支付的货币。文化消费价格指数是指反映文化消费市场价格动态的指标,其编制方法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方法类似。其数据资料主要是通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社会集团文化消费支出调查取得。

  居民的年龄、职业、教育背景等对文化消费有不同的需

  3.5文化消费群体统计指标

  求,通过文化消费群体统计,可以掌握文化消费普及程度、文化消费需求层次等状况。其考查内容包括:文化消费群体年龄、文化消费群体职业、文化消费群体教育背景等,分别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方面进行反映,设计统计指标分别为:文化消费群体年龄构成、文化消费群体年龄结构比,文化消费群体职业构成、文化消费群体职业结构比,文化消费群体学历结构比等。

  文化消费群体年龄结构比是指某年龄段文化消费人数(或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文化消费人数(或文化消费支出)的比例。其年龄段划分为:18岁以下青少年群体、18-35岁青年群体、35-45岁中年群体和50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文化消费群体职业结构比是指某职业文化消费人数(或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文化消费人数(或文化消费支出)的比例。其职业依据社会分工确定。

  文化消费群体学历结构比是指某学历背景的文化消费人数(或文化消费支出)占全部文化消费人数(或文化消费支出)的比例。其学历分为:小学及以下、中学、大学、研究生以上四类。

  文化消费品是文化消费的客体,是影响文化消费水平、3.6文化消费品统计指标

  质量和数量的决定性因素,是文化消费统计的重点内容。

  文化消费品包括文化消费耐用品和文化消费设施的相关信息,通过文化消费耐用品和文化消费设施可以衡量我国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适应情况。文化消费品统计主要包括:

  (1)文化消费耐用品统计指标文化消费耐用品统计主要

  考查文化消费耐用品拥有状况,其反映指标主要有:文化消费耐用品百户拥有量和人均拥有量。文化消费耐用品百户拥有量是指每一百户家庭平均拥有某种用于文化消费的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机、家庭影院、电脑、数码录像设备等)的数量。文化消费耐用品人均拥有量是指平均每人拥有文化消费耐用品的数量。

  通过以上指标,来反映居民文化消费水平高低;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研究文化消费耐用品供需平衡状况以及消费趋势。

  (2)文化消费设施统计指标文化消费设施包括:

  业余学校、公共图书馆等用于增进文化知识方面的设施;美术馆、博物馆、影剧院等用于培养文化修养方面的设施;娱乐厅、歌舞厅、游乐场、公园、体育馆等用于娱乐、社会交往和体育锻炼方面的设施[8].

  考查文化消费设施,主要从文化消费设施满足程度和使用方便程度以及场馆设施的建设速度进行反映,并以此衡量文化消费设施建设、经营管理与群众文化消费需求的适应情况。其统计指标主要有:文化消费设施满足率、文化消费设施投资增长率

  与人口增长率的比率。

  文化消费设施满足率是指文化消费场地设施的容量与人口数的比率,这是研究文化消费设施的供给满足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状况的重要指标。

  文化消费设施投资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的比率,反映文化消费设施供给与需求平衡以及对人口增长需求的满足程度。

  文化消费服务满足程度、服务质量以及文化消费服务设

  3.7文化消费服务统计指标

  施分布情况,直接影响文化消费的状况,是文化消费统计核心内容之一。

  考查文化消费服务,主要从文化消费服务业规模和文化

  消费服务设施分布方面进行考查,所以,设计了文化消费服务业规模和文化消费服务设施分布密度两个指标。

  (1)文化消费服务业规模统计指标文化消费服务业规模是指用于文化消费服务从业人数以及从业人数比率、文化消费服务固定资产总值及其增长率等。其中:绝对数表示的规模大小,可用以反映文化消费服务业的发展程度以及文化消费社会条件状况;相对数表示的规模大小,则可以表明文化消费服务业适应人口增长需要的程度。

  (2)文化消费服务设施分布统计指标文化消费服务设施分布状况,反映居民文化消费的方便程度,其统计指标主要有:文化消费服务设施平均服务人数和文化消费服务设施平均服务地域等指标。

  4指标体系的构建

  通过前面文化消费统计总指标的层次分解和指标的筛选设计,构建了总指标和7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41个三级(具体)指标构成的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见表1.

  该文化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具有一定的涵盖范围,操作简单、易于理解和接受。利用本指标体系不仅可以评价目前我国文化消费现状,而且利用时间序列资料可以对文化消费趋势进行预测分析,这对拉动文化消费需求、引领文化消费方向,促进文化产业的更快更好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王艳明,王忠辉.我国企业统计理论基础及应用研究[J].

  参考文献:

  统计教育,2004,(4)。

  [2]杨新洪.关于文化软实力量化指标评价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2008,(9)。

  [3]林显鹏.西方发达国家体育产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A].中国体育市场研究[C].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司,2000,(6)。

篇四:文化旅游消费数据监测指标体系

  作者:郭益盈[1]作者机构:[1]四川旅游学院,成都610100出版物刊名:经济研究导刊

  页码:161-162页

  年卷期:2019年

  第22期

  主题词:大数据指数;智慧城市;文化气质

  摘要:禀赋独特的城市气质,为成都旅游文化的转型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坚实根基.结合当前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成都有条件、有能力、有底气走在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的前列,从而为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篇五:文化旅游消费数据监测指标体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成都文化旅游大数据应用指标体系简述

  作者:郭益盈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9年第22期

  摘

  要:禀赋独特的城市气质,为成都旅游文化的转型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坚实根基。结合当前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成都有条件、有能力、有底气走在城市管理大数据应用的前列,从而为国家智慧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关键词:大数据指数;智慧城市;文化气质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2-0161-02

  新常态下,政府在文化导向和意识形态上保持相对强势的基础上,必须改变发展模式,着眼于建设文化服务型的责任政府,创新文化管理的新思路,引导日渐壮大的民间力量共建和谐理性的市民文化,逐步实现地域文化的推陈出新与大众管理,而大众管理,恰恰是建设大数据智慧型城市的重要标志。在此大背景下,深入分析研究地域文化领导力的提升与创新以及与城市定位升级转型的互动关系正当其时,也对当前成都着力打造的大数据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和实践意义。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来说,其建设思路和规划蓝图除了因地制宜的制定外,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思路既要与我国当前治国理念的转变环环相扣,又与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党和政府对历史、对人民的理性责任息息相关。

  一、大数据背景下文化旅游转型和创新的目标与主要任务

  1.成都经过多年的努力,获批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这为城市的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都政府之前就极具前瞻地积极布局建设国家科学技术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在政府组织架构上创设大数据管理局,这些举措都为在大数据背景下打造互联网创业之都提供广阔的机遇,也用强大的软实力为城市的顺利升级转型保驾护航。因此在当前新常态下,成都应有条件在全国率先探索建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促进城市进一步转型。

  2.这个条件除了以上布局外,在城市软实力方面就是建议成都利用大数据先发优势,尽快启动智慧城市的探索和建设。在此阶段,文化领导力创新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文化领域能动的转型,用“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推动实现文化领域的大众管理。所谓大众管理,属于智慧城市的范畴,就是前文提到过的文化领域的“众包、众智、众创”。虽然目前成都离建设数字化智慧城市的距离还有些遥远,但“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而当前要探索试行这个目标,文化管理部门需要首先创设一个城市文化生活、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让普通市民都能通过这个平台来反映、发现、解决城市文化生活中的问题,成为城市文化体验的微中心和无数的神经元,协同政府处理公共文化中的问题,使市民个性化的文化需求与大众的文化需求得到更经济、更及时、更全面的满足。

篇六:文化旅游消费数据监测指标体系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

  制定机关

  公布日期

  施行日期

  文号

  主题类别

  效力等级

  时效性

  2020.03.192020.03.19苏政办发〔2020〕15号

  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其他规定

  地方规范性文件

  现行有效

  正文:

  ----------------------------------------------------------------------------------------------------------------------------------------------------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

  苏政办发〔2020〕15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苏发〔2019〕16号),大力提升全省文化和旅游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持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提出以下措施。

  一、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扩大有效优质供给

  (一)深化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提档升级,支持国家级、省级园区(基地)持续做大做强。促进旅游演艺发展,引导高等级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风情类特色小镇等规划建设一批小剧场,推出一批实景演艺项目,打造一批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的旅游演艺产品,到2022年,培育2-3个具有区域品牌知名度的旅游演艺精品项目。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重点建设区建设为牵引,开发以运河为主题的文化旅游产品和线路,办好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打造“千年运河·水韵江苏”旅游品牌。支持文化遗产地和各类文博场馆优化旅游功能,支持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旅游,创设一批可作为非遗体验场所和旅游目的地的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基地,鼓励非遗大师工作室、非遗体验工坊进入

  旅游空间,深度开发具有江苏特色的文化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深入推进南京夫子庙步行街“全国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加快培育省级高品位步行街,把步行街打造成消费集聚地和旅游目的地。支持老字号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促进省级老字号集聚区与旅游、休闲产业相结合,推动老字号品牌集聚区“商文旅”融合发展。利用南京入选“世界文学之都”,扬州入选“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等契机,打造一批国际文旅融合发展品牌。〔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文物局等牵头负责。本条及以下均需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不再列出〕

  (二)强化科技应用支撑。大力发展智慧旅游,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应用,发展基于超高清、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5G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打造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数字云平台等标志性项目。丰富数字电影、网络音乐、网络动漫、网络表演、网络文学、数字艺术展示等数字内容及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庭休闲等新型文旅产品。推动新技术在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和旅游会展、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等行业中的应用,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积极培育文旅网络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消费新热点,引导基于网络平台的新型消费模式和文旅共享经济快速孕育成长。(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广电局等牵头负责)

  (三)鼓励业态多元创新。聚焦消费新热点、新趋势,布局、拓展文化和旅游新业态,开发文化体验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游、自驾车旅居车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邮轮游艇旅游等业态产品,积极发展海洋海岛旅游,支持发展通用航空服务。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一批红色旅游品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动我省各地更多入选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市、区)、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继续办好江苏省乡村旅游节。加快制定出台规范发展旅游民宿的政策措施,推动旅游民宿标准化、规范化、特色化发展,强化星级旅游民宿品牌建设。依托高铁网络和站点,推出“高铁﹢景区门票”“高铁﹢酒店”等快捷旅游线路和产品。鼓励发展与休闲度假旅游、自驾车旅游相适应的租赁式公寓、汽车租赁、景区直通车等服务。支持自驾车旅居车营地建设,到2022年,建成15个以上省级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支持电竞产业发展,鼓励电竞企业与旅游度假区合作开发休闲度假电竞产品,支持举办国际性电竞赛事,提升江苏电竞品牌影响力。(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市场监管局、省体育局、民航江苏安全监管局等牵头负责)

  二、实施惠民便民举措,激发大众消费潜力

  (四)完善消费惠民措施。继续推动国有景区门票降价,鼓励旅游景区、乡村旅游区实行淡旺季票价和非周末促销价,落实特殊人群门票减免政策。持续开展“江苏人游江苏”活动。结合世界读书日、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旅游日、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和长三角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等,组织举办文化和旅游消

  费季、消费月和数字文旅消费体验等活动,集中展示推介江苏文化和旅游整体形象。加大与周边省(市)文旅资源互动对接和整合力度,加快建立互为旅游客源地和目的地的联动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发行文化和旅游消费联名银行卡,并给予特惠商户折扣、消费分期等用户权益。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信贷业务,以规范发展为前提,创新消费信贷抵质押模式,开发不同首付比例、期限和还款方式的信贷产品。(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银保监局等牵头负责)

  (五)提升消费便捷程度。鼓励建设集文创商店、特色书店、文化娱乐场所等多种业态的消费集聚地。鼓励把文化消费嵌入各类消费场所,依托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城乡便民消费服务中心等打造群众身边的文化消费网点。鼓励依法依规对传统演出场所和博物馆进行设施改造提升,合理配套餐饮区、观众休息区、文创产品展示售卖区、书店等,营造更优质的消费环境。搭建省级智慧文旅平台,打造在线文旅超市,推动供给与需求精准对接。推动实施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银行卡使用便捷度,推广移动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引导演出、文化娱乐、景区景点等场所广泛应用互联网售票、二维码验票。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宽带移动通信网络覆盖水平,在具备条件且用户需求较强的地方,优先部署5G网络。优化旅游交通服务,科学规划线路、站点设置,提供智能化出行信息服务。到2022年,实现全省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除现金支付外,都能支持银行卡或移动支付,互联网售票和4G/5G网络力争全覆盖。(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文物局、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等牵头负责)

  (六)推动景区提质扩容。合理调整景区布局,优化游览线路和方式,扩展游览空间,打造一批高品质旅游景区和特色旅游目的地。加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公共服务设施投入,推动旅游区设施设备更新换代、产品创新和项目升级,加大对管理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强化导游培训,鼓励志愿者义务导游讲解。加快推进“互联网+旅游”,强化智慧景区建设,实现实时监测、科学引导、智慧服务,探索旅游高峰期景区车辆进入预约管理制度。推广景区门票预约制度,合理确定并严格执行最高日接待游客人数规模。到2022年,全省高等级热门景区、热门文博场馆全面实行门票预约制度。(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等牵头负责)

  (七)繁荣假日和夜间经济。认真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单位与职工结合工作实际分段灵活安排带薪年休假、错峰休假。把握节假日及高峰期旅游消费集中的规律,建设旅游信息库,建立假日旅游、旅游景区大客流预警系统,引导科学出行。加强高速公路和景区道路交通管理,增加公共交通运力,及时发布景区拥堵信息。在公休假日旅游高峰期,鼓励景区周边机关企事业单位协助提供停车、餐饮等便利。加快发展夜间文旅经济,鼓励各地主要商圈、特色商业街和文体娱乐功能区积极推进景观亮化,开发夜间文旅产品,活跃夜间休闲市场,打造夜间消费集聚区。开发一批常态化、特色化夜间文旅体验项目,打造更多夜间文旅活动(产品)品牌。在保证安全、避免扰民的情况下,鼓励有条件的旅游景区开展夜间游览服务。优化文化和旅游场所的夜间餐饮、购物、演艺等服务,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鼓励博物馆、美术馆等夜

  间开放,推进24小时书店、深夜影院等健康发展,推出一批夜间文旅消费打卡地。优化夜间交通组织,在周末、节假日适当延长重点区域及沿线的公交地铁运营时间。探索将夜间文旅消费集中的街道在高峰时段调整为步行街,试点打造“分时制步行街”。到2022年,建设30个以上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0个以上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公安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总工会等牵头负责)

  (八)优化入境旅游环境。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持续提升重点景区、新开发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的交流合作,推进境外江苏旅游推广中心建设,加强“水韵江苏”旅游推介,扩大入境旅游客源规模,到2022年,建成12-15个境外江苏旅游推广中心。加强资源整合,提升入境旅游统一宣介平台(含APP、小程序等移动端)水平。加大国际旅游航线开辟力度,增加国际航班班次,支持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等省内有条件的机场建成长三角旅游门户机场。着眼安全、便捷、温馨,提高入境旅游服务能力,提升景区景点、餐饮住宿、购物娱乐、机场车站等场所多语种服务水平。扶持旅行社做大做强,鼓励开发适应境外游客需求的旅游线路、目的地、旅游演艺及特色商品。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依法依规在文化和旅游消费集中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探索入境游客移动支付解决方案,提高游客消费便利性。(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公安厅、南京海关、民航江苏安全监管局、人民银行南京分行、江苏银保监局等牵头负责)

  三、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保障支持力度

  (九)健全政策保障体系。顺应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新趋势,依靠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制定并实施鼓励和引导居民消费的政策,进一步放宽文旅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作用,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升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优质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供给项目纳入专项资金扶持范围。引导各类资金支持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社会领域产业企业专项债券等方式,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利用老旧厂房开设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落实土地支持政策,完善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探索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门票收入权质押以及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等贷款业务。引导保险业金融机构根据文化和旅游行业特点开发种类丰富的保险产品。健全文物合法流通交易体制机制,深入推进国有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完善开发、营销模式和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文物局、江苏银保监局等牵头负责)

  (十)发挥试点示范引领。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到2022年,建成10个以上省级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3个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打造一批示范性、引领性融合发展项目。推广南京、苏州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经验。以县(市、区)为对象开展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单位建设。推动更多设区市进入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行列,打造一批区域性文化和旅游消费

  中心城市。支持南京、苏州等地建设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推动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到2022年,建设30个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单位、10个示范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等牵头负责)

  (十一)严格综合监管执法。加大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力度,建立公正、高效的投诉、处理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强化对文化娱乐和旅游设施的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提高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所公共卫生设施标准化、便利化水平,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加强对旅游交通的监管,督促旅行社使用合法合规的客运车辆。充分发挥文化和旅游相关行业协会的作用,引导行业自律规范发展。健全文旅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从业人员信用记录,并逐步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对列入文化市场和旅游市场黑名单的市场主体和从业人员实施联合惩戒。(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等牵头负责)

  (十二)加强统计监测评价。发挥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工作联席会议作用,加强对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工作的宣传引导、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将文化和旅游消费纳入全面反映服务消费发展水平的统计指标体系。健全考核评价制度,省文化和旅游厅负责对本通知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评估,指导各设区市建立文化和旅游消费数据监测体系,加强大数据技术应用,整合共享数据资源,加强趋势分析研判,为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提供决策依据。建立由第三方实施的消费者评价和反馈机制,推动文旅项目与消费者需求有效对接。各设区市要根据通知要求,将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作为重要工作任务,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文化和旅游消费数据监测分析,完善促进文化和旅游消费举措。(省文化和旅游厅等牵头负责)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3月19日

  ——结束——

推荐访问:文化旅游消费数据监测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 监测 消费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