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8篇

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8篇

时间:2022-11-13 19:1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8篇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社会责任理论与新闻自由理论的关系  社会责任理论与自由主义理论的关系:  1、社会责任理论由自由主义传播理论衍生而来,同时又对自由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8篇,供大家参考。

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8篇

篇一: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社会责任理论与新闻自由理论的关系

  社会责任理论与自由主义理论的关系:

  1、社会责任理论由自由主义传播理论衍生而来,同时又对自由主义传播理论作了很大的创新。

  2、自由主义新闻观念对责任思想的缺乏,为社会责任理论的诞生提供了基础。

  3、社会责任理论在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基础上产生,而又超越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范围。它赞同自由主义传播理论“报业应享新闻自由”的理想,同意自由主义传播理论对媒介三大功能的阐述:提高人民文化水平、服务民主政治、保障人民权利。但是它反对自由主义传播理论放任自由的做法。

  4、社会责任理论者认为,新闻机构在享有新闻自由的同时,应承担道德责任;既追求积极的自由,扩大以及发展新闻自由的权力,又要建立与社会“分享共同价值”的大众传播体制。各种自由权利的享有,都以承担相应的责任为前提。

  社会责任理论与自由主义理论的区别:

  社会责任论强调的是权利和责任的统一,这可能是与自由主义论相比最大的不同。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新闻自由被视为一种权利的同时,享受权利也意味着应承担责任和义务。言论自由被赋予一种自由传播信息的权利,但是如果一个人运用言论自由制造躁乱,换句话说就是乱用权利,那么他就失去了要求言论自由的权利。责任论者认为言论自由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它应该受到道德等外界限制。

  1.自由主义传播理论把政府看作集权统治的继续;社会责任理论则视政府为民主政治的产物。

  2.自由主义传播理论认为“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社会责任理论则希望政府应主动地去促进自由,必要时,政府应与大众、媒体三者协同一致,共同发挥传播的功能。

  3.自由主义传播理论所揭示的自由是消极的,通常称之为“不受外界限制的自由”;而社会责任理论的自由则是积极的,它要求拥有能够达到人们所希望的目标的必需条件。

  4.自由主义传播理论认为新闻自由纯粹是个人的权利,强调“开明的自我利益”,因此为了满足一己的理性与天赋,要除却一切加诸个人的限制;社会责任论则强调“为最大多数人谋最大之福利”,权利与义务(责任)已由个人转移到社会,由理性移转到良心与宗教伦理。它的目标在于促使社会更易于发挥各种功能,使人类获得最大的快乐。

篇二: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文学与社会的关系

  文学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意识形态,而这种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社会基础所决定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它们之间是相辅相成的,而意识形态就是上层建筑的一种表现。

  既然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这个我们从社会发展的轨迹就可以得知。首先我们的文学始于人类最基本的活动即劳动,因为我们得先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才能进一步的发展自身,而在劳动的过程中需要相互的协调,就有了交往,也就产生了文学。而有了这个才最终使人与动物有了本质上的区别。才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发展。

  在随后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为明显也更为密切,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的现象,正是由于当时社会的发展,战乱不断所形成的。那些读书人为了一展自己的抱负于是纷纷讲学著书,说出自己对当时社会的看法,和解决办法。比如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他的思想核心“仁”,就反应他对当时战乱不断社会的看法。而正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状况给了孔子成就大思想家大教育家这一客观条件,也就是我们说的“时势造英雄”。而之后的几大家如:法家、墨家、道家……都是由当时社会之形成的。他们的著书立说,也给当时社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不少封建统治者也采纳他们的建议,于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此后的作家也大都如此,他们的创作也是离不开社会的发展,而反过来社会的不断前进为他们提供了创作的机会与材料,如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而在他们的文学创作当中也反应了他们的一些主观意见。但总的说来那个时候的文学创作都是和当时社会人的人生价值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作家对自身的一种肯定。而在这种价值的指引下,人感受到生命的可贵和存在的意义

篇三: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文学概论复习要点

  导言

  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性质:实践性、人文性、科学性

  研究方法: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价值学、信息论、文化学

  第一章

  唯物史观:1、人类所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由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构成。2、人类社会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其内部存在的两大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动力。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对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的认识,必须到社会存在的发展中找原因。

  意识形态:文学和文学理论,居于社会结构中的上层建筑领域,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辩证理解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防止脱离社会历史条件去研究文学艺术的片面性。2、正确认识社会心理与文学艺术的关系。3、深入把握文学艺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关系,才能充分尊重文学艺术发展的规律,更好的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艺术掌握: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其掌握世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作用。2、努力塑造典型的艺术形象。3、借助于特定的文学语言。

  马克思主义人论:1、从现实的人出发,是文学理论乃至一切人文科学的根本出发点。2、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般特征。3、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

  释,在其现实性意义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5、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文学的未来。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文学理论主张是什么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从社会实践观点出发,提出了“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科学命题。1、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作家应继承和弘扬以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传统,创造更多个性鲜明、生动活泼的典型人物,反映时代发展的本质趋势,这是二人文学创作论的主要思想。2、美学的和历史的批评标准。恩格斯提出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统一的原则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文学批评的原则,美学观点与历史观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缺一不可。提供了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典范。

  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学思想十分丰富,包括文学理论研究的原理、原则、方法和问题等。他们科学地总结文学发展规律,批判地继承人类优秀文学成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体系,也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在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

  第二章

  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

  毛泽东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提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在这点上,他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他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作家艺术家可以而且应当对过去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加以继承和借鉴,但这并不能代替自己创造,也不能代替生活的源泉,因此真正的艺术家还是应该更多地从现实生活

  中汲取营养。

  应当如何理解文艺与生活的关系

  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毛泽东关于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思想,特别是他提出的“六个更”即文艺“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的思想,是对前人关于艺术美的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深刻阐明了文艺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既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正确方法,又为我们鉴赏和评价文艺作品提供了美学原则。

  第三章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作家根据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和实践性。

  审美属性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1、情感性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情感性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基本特征,情理交融是文学审美活动的现实表现。

  2、形象性是指文学创造具体生活的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形象性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文学形象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3、超越性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和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对人与自然现实关系的超越,对人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超越,对人自我的超越。

  语言艺术:文学与其他种类艺术的区别在于它是一种语言艺术。,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是、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韵律性。

  1、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2、文学的精神性,是指具有通过语言符号而传达人类

  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充分体现在文学作品的心理描写之中。3、文学韵律性是指作家艺术地运用语言使之具有节奏美和声韵美的特性。

  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文学和其他艺术一样,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客观世界在人类观念领域的反映,同时又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以及与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和变革。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那些主要特征

  认识性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世界的特性。

  1、文学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2、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3、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倾向性是指文学在反映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1、政治和思想倾向性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体现

  2、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

  1、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

  2、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

  3、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是通过改变人的精神和观念间接实现的

  第四章

  文学价值

  文学功能

  何为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如何形成的

  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文学价值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作家的创造为文学价值提供了基础,读者的阅读接受使文学价值成为现实,因此文学价值的生成包含两个重要环节,即文学价值的创造和文学价值的实现。

  文学价值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从客观方面讲,文学的价值植根于社会生活之中,是社会生活的集中变现与升华。从主观方面讲,文学是人艺术地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活动。文学价值的最终实现是通过读者的阅读和接受完成的。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

  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

  文学的认识功能是指文学具有帮助人获得社会和人生知识、加深对人和社会理解的功能。文学的教育功能是指文学作品具有思想情感、净化心灵世界、增强生活勇气和信心的功能。

  为什么说审美功能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文学的审美功能是指文学具有沟通文学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美感和情感需求,使人获得精神对现实的超越、实现审美理想,推动促进个性和才能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功能。文学审美功能是由文学的审美本性决定的。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文学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审美需求而存在和发展的,因此,从根本意义上讲,审美是文学最基本的功能。

  第五章

  艺术构思是作家在创作动机的指引和创作冲动的驱使下,运用艺术概括手段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形成完整的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过程:1、行程作品整体构架2、设计具体艺术形象3、安排情节的演变

  主要方式是艺术概括。艺术概括包括艺术综合、艺术简化和艺术变形三种方式。

  艺术综合是作家对各种材料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形成完整艺术形象的过程。

  艺术简化是作家对材料进行简略化处理的过程。

  艺术直觉是指创作主体在瞬间直接把握客体审美意蕴的思维方式或能力。

  艺术情感是指作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产生的、作为艺术创作动力和表现对象的态度和体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统摄作用:1、艺术情感的表达需求构成了文学创作的重要动力。2、情感的再度体验构成文学创作的核心。3、艺术情感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成分。艺术情感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如何。

  创作个性是作家具有的独特的创作心理特征,是文学风格的内在依据。

  为什么说生活体验对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生活体验是指个人对社会生活的亲身体察与感受。一般来说,作家的生活体验越丰富,他对生活的理解就越深刻,这对他的创作就越有利。鲁迅的人生经历和独到体验是他下小说的前提条件。作为晚清破落家庭出身的人,鲁迅亲眼目睹了旧式文人的迂腐不堪及其对科举的热衷,如此才能入木三分地刻画出孔乙己这样不朽的文学形象。他曾经成活在农村,接触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对它们的触景有着深刻的同情和了解,如此才可以塑造出祥林嫂、闰土、阿Q这样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大有成就的创作者都是有着极为深刻的人生体验的人。

  如何处理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作家的创作需要自由,但并不意味着不必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既要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又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看上去是矛盾的。解决这种矛盾的关键在于,作家要通过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人格修养,使社会责任成为自己的内心使命而不是外在强制。当作家的人格立项与社会进步的趋势相一致时,当他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一致时,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在他身上也就自然地统一起来了。责任和义乌不会限制自由,而且只有通过责任和义乌,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

篇四: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当代艺术创作的社会责任

  孙蒋涛

  2013-1-1015:05:18

  来源:中国艺术报

  近十年来,不仅那些以装置、行为、影像艺术、与国际接轨的所谓“先锋艺术”与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大众发生断裂,就是学院艺术家,也在与画廊、拍卖公司的关系日渐密切的同时,逐渐淡出了社会普通百姓的精神生活,在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中逐渐边缘化。这使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中国的艺术家是否正在疏离迅速变化的中国社会,日益成为孤芳自赏的“小众艺术”群体?

  在这种社会断裂与文化弱势时期,当代艺术家必须调整自己,既要了解传统,也要面对社会完成转型,使艺术创作在当今中国成为既能上承中国历史传统,又能下开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文化样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经济、文化也迅速进入了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大趋势之中。但是,经济的发展并不代表文化也同时在进步。也就是说,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在当今中国并不是同步进行的,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差距,以及关系日趋疏离,导致了当今中国社会的断裂。这种断裂,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就已经开始。

  当然,造成这种社会断裂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主要还是生产力、人的欲望、文化(思想、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被打破了。这三者关系中,生产力的发展会带动欲望的加强。反之,适度的欲望也会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提高。但是,欲望一旦膨胀就难以自制,而且过度的欲望必然会加剧权力的腐败,导致整个社会利益分配的失衡以及价值体系的混乱。所以,欲望膨胀时,就需要文化(思想、意识形态)随时对其发挥管束和引导的作用。

  然而,当今中国的文化状况不容乐观,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自从19世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文化就一直处在无所适从的窘迫境地。“五四”新文化运动,直接摧毁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传统。再加上十年“**”,那个曾经维系中国社会生生不息的历史传统在人们心中几乎荡然无存。传统文化被打倒之后,也没有重新被扶起来。本土文化的缺位,使西方文化有机可乘。遗憾的是,对西方文化的迷信并没有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相反,由于人们对自由、民主等西方思想的滥用和不切实际的标榜,更增添了许多社会不安定因素。可以说学西方文化,也没有学好。其实与其说没有学好,还不如说直接把西方文化拿过来用在中国人身上,这种做法并不恰当。此外,虽然马列文化帮助中国走出困境,开出一个新的格局,但是时过境迁,如果还只是一味地照抄照搬,而不是根据中国国情灵活运用,其在中国的前途也是堪忧的。在这种情况下,当今中国的文化何去何从,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一大难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对中国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社会的断裂与文化的弱势,对艺术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加上西方文化潮水般涌入,混淆了人们对艺术的定位与理解,使创作理念失去了指导性的方针。没有一个很好的创作理念做指导,其创作只能是任人摆布,亦步亦趋,容易走“流行风”,其结果就只会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飞。艺术界的这种现象,应该说相当普遍的。如西方的小提琴,本来格高典雅,应该是“动如脱兔,静如处子”,但被国内的表演者一表演,就完全变了样。他们盲目学习西方文化,为了舞台表演效果,逐渐加入摇滚元素,结果是不伦不类,不中不西。这种情况,发生在很多艺术门类上。在书画界,日本现代书法、西方现代艺术理念的涌入,对中国本土的传统书法产生了很大影响,人们把书法拉入到了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之中,出现脱离文字内容、淡化“书写

  性”以及书法家的文化修养、片面强调视觉构成的书法现象。应该说,相对于“书法的本意”,现在人的书法创作水平在下降,同样,赏析水平也在下降。绘画方面,更是如此。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画家对风格样式以及技术层面的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而逐渐退出了对革命历史与现实社会的密切关注。并且,不去了解与正视“水土不服”这一现象可能会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的自然规律,而是盲目学习西方文化,把西方文化中那种以表现个体作为绘画全部生命力的宗旨移植到中国文化上来。最终出现不顾中国现实,不顾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也不顾艺术创作对人产生的影响,而是我行我素,使艺术与社会完全脱离开来。

  近十年来,不仅那些以装置、行为、影像艺术、与国际接轨的所谓“先锋艺术”与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大众发生断裂,就是学院艺术家,也在与画廊、拍卖公司的关系日渐密切的同时,逐渐淡出了社会普通百姓的精神生活,在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中逐渐边缘化。这使我们产生了一个疑问,中国的艺术家是否正在疏离迅速变化的中国社会,日益成为孤芳自赏的“小众艺术”群体?当代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与非艺术专业的其他几亿人的生活究竟有什么关系?对此,他们很少考虑,也很少有画家关注到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剧变。很显然,这样的艺术创作最终只能在脱离社会的同时也为大众所忽视。

  在这种社会断裂与文化弱势时期,当代艺术家必须调整自己,既要了解传统,也要面对社会完成转型,使艺术创作在当今中国成为既能上承中国历史传统,又能下开中国特色发展模式的文化样式。

  在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与艺术教育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二者完全汇通、合二为一的。在道德教育中,尤其突出强调一个人的责任意识,这同样也可以用在艺术创作上。这就是讲,中国传统文化是比较强调

  艺术的社会作用和政治意义的。从历代艺术的发展来看,真正的艺术都不是孤立的,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而是紧紧围绕时代来发展的。艺术家通过某一具体艺术表达的个体意识,事实上也是整个时代所共同追求的。可以说,在中国古代,艺术的起源与社会、政治的关系非常密切。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艺术现象。换言之,艺术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

  例如,传统绘画主要通过故事情节、历史典故等比较通俗易懂的现实画面来引导人们的善恶观念,进而起到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古代诗歌艺术当中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诗序》)也说的是这个意思。后来汉代儒家把“诗”的这个特点具体化为“美刺”,强调“诗”是对帝王的某种委婉的讽谏劝诫工具,更加突出了“诗”的社会意义。“诗”的这个传统也波及到其他文学样式。唐代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以及韩愈的“文以载道”,均强调了诗词等文学形式的社会作用和政治意义。虽然在魏晋时期,有许多文学家参加了绘画活动,加强了绘画的技术性和文学性,使得绘画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可供欣赏的艺术,但是,绘画的发展与存在始终没有离开过社会和政治。即便后来文人画强调个体的张扬,看似与促进社会和谐无关,但是其“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的自娱“墨戏”,从另一个方面帮助化解因社会关系紧张带来的矛盾,也起到了维护社会安稳的作用。表面上看,绘画的这两种功能相互抵触,实质上目的相同。在后来的发展中,人们为了突出绘画的自我怡情作用,而有意识地扩大了两者的差异。实质上两者虽然入手处相异,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政治社会服务。

  站在这个角度,本文认为当代艺术创作应当突出社会责任意识与政治功能。否则,任何艺术创作都只是脱离社会与大众的无头苍蝇,既无方向最终也容易撞得头破血流而被淘汰出局。当然,古今差异的出现,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有着很大

  的关系。虽然这种社会结构的变化有着历史规律方面的因素,但是人们欲望的无穷膨胀以及对文化熟视无睹的惰性,却是艺术在现代发生断裂的根本原因。人们在意识到这个问题严重性的同时,似乎也在不同程度地努力改变这个局面。而现代人要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不但需要无畏的担当精神,还需要奋起拼搏不受时下风气与利益左右的勇气。惟其如此,当代艺术创作才可以凸显中国文化的固有精神,使艺术不仅能用于陶冶性情、体悟人生,而且还能起到维护社会安稳的作用。

篇五: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文学概论(一)》题库

  绪论

  一、选择题

  1.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包括的要素有(ABCD)

  A.社会生活

  B.作家

  C.作品

  D.读者

  2.文学理论的性质有(ABC)

  A.人文性

  B.实践性

  C.科学性

  D.理论性

  3.人类精神掌握世界的方式包括

  A.理论的方式

  B.艺术精神的方式

  C.宗教精神的方式

  D.实践精神的方式

  4.毛泽东认为“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B)。”

  A.崇高性

  B.普遍性

  C.唯一性

  D.流行性

  5.文学理论的思想资源主要有(ABC)

  A.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B.中华优秀传统文学理论

  C.国外文学理论中的积极成果

  D.西方文论

  6.文学理论的研究分支包括(ABCD)

  A.文学哲学

  B.文学社会学

  C.文学心理学

  D.文学语言学

  7、与“双百”方针同为新时期我国最重要的文艺发展指针是(A)

  A.“二为”方向

  B.科学发展观

  C.人学思想

  D.科学社会主义

  二、简答题:

  1.简述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发展的背景。

  2.简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

  三、材料题:

  1.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道:“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1

  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

  请提炼并分析马克思这段话所涉及的观点。

  第一章

  文学的性质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的认识性

  2.文学的倾向性

  3.文学的形象性4.文学的实践性

  二、选择题

  1.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认识性和(AB)

  A.倾向性

  B.实践性

  C.艺术性

  D.理论性

  2.“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这句话的言说者是(A)

  A.恩格斯

  B.马克思

  C.列宁

  D.别林斯基

  3.“可是我认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须特别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者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方法硬塞给读者。”这句话的言说者是(A)。

  A.恩格斯

  B.马克思

  C.列宁

  D.别林斯基

  4.“文学把你投入战斗;写作,这是某种要求自由的方式;一旦你开始写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已经介入了。”这句话的言说者是(B)

  A.鲁迅

  B.萨特

  C.马克思

  D.斯大林

  5.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和(AB)

  A.精神性

  B.蕴藉性

  C.审美性

  D.艺术性

  三、判断题

  1.、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是对社会生活状况的反映,而如《山海经》等作品则不是对现实的反映。(X)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文学的倾向性只与作家的所具有的特定阶级立场、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有关。(×)

  4.在阶级社会中,文学的政治和思想倾向性很大程度上表现为阶级性。(√)

  5.文学的真实性是指对社会生活进行自然主义的照抄。(×)

  6、文学形象来源于生活中的真实形象,所以它只与社会生活有关。(×)

  7、文学的真实性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8.文学主要是以理性具体的艺术形象反映客观与主观世界。(×)

  四.简答题

  1.如何理解文学的认识性?

  2.如何理解文学的倾向性?

  3.如何理解文学的实践性?

  4.如何理解文学的超越性?

  五、论述题

  1.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的特点?

  2.请结合具体实例分析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征?

  六、材料题:

  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诗者,吟咏情,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请分析该段材料蕴含的观点。

  2.

  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从三方面去看—实用的角度、科学的角度和美学的角度,由此形成对事物的三种态度和评价。请结合具体例子分析审美价值评价的特征。

  3.

  鲁迅在《看书琐记》中谈到:我们看《红楼梦》,从文字上推见了林黛玉这一个人,但须排除了梅博士的“黛玉葬花”照相的先人之见,另外想一个,那么,恐怕会想到剪头发,穿印度绸衫,清瘦、寂重的摩登女部;或者别什么不能断定。但试去和三四十年前出版的《红楼梦图咏》之类里面的画像一比罢,一定是截然两样的,那上面所画的,是那时的读者的心中的林黛玉。

  请提炼、分析鲁迅先生这段话的观点。

  第二章

  文学的价值与功能

  一、选择题:

  1、“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句话是(A)说的。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2、(C)认为诗人和作家的“特殊光荣就是振奋人心,提醒人们记住勇气、荣誉、希望、自豪、同情、怜悯之心和牺牲精神。”

  A.莫泊桑

  B.左拉

  C.福克纳

  D.高尔基

  3、“教训孩子的是老师,教训成人的是诗人。”这句话是(B)说的。

  A.伏尔泰

  B阿里斯托芬C埃斯库罗斯

  D柏拉图

  4、“宋时理学极盛一时,因之吧小说也多理学化了,以为小说非含有教训,便不足道。但文艺之所以为文艺,并不贵在教训,若把小说变成修身教科书,还说什么文艺。”这句话是(A)说的。

  A.鲁迅

  B.梁启超

  C.王国维

  D.胡适

  5.文学最基本的功能有(ABCD)

  A.认识功能

  B.审美功能

  C.教育功能

  D娱乐功能

  6.近代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中认为小说功能有“熏”和(ABC)

  A.提

  B.浸

  C.刺D.烘

  二、判断题

  1..文学的价值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与读者无关。(×)

  2.文学作品应该指向高雅的格调,所以文学作品的娱乐性是应该取消的。(×)

  3.文学的价值评判尺度会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读者审美需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4.文学的认识功能和科学、哲学的认识功能一样,都是概念和抽象的,都在于探求客观真理。(×)

  5.文学的认识、教育、娱乐、审美功能是相互关联的,有时候相互冲突,有时候相互转化。(√)

  三、名词解释

  1.文学认识功能

  2.文学的教育功能

  3.文学的审美功能4.文学的娱乐功能

  四、简答题:

  1.简述文学娱乐功能内涵?

  2.如何理解在与读者的关系上,文学的审美功能往往发挥着更直接的作用?

  3.简述文学的教育功能植根于文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

  4.文学价值是如何形成的?

  五、材料分析题:

  1.古罗马贺拉斯说过:“诗人的愿望在于给人以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请分析这段话的观点。

  2.“在今天,把看戏当作单纯的消遣的观众是极少了,但戏剧对人的教育究竟和上政治课不同,它不应当是耳提面命而应当是潜移默化的,要简单地了解戏剧的教育作用,不顾人们美的享受和娱乐的需要,使戏剧成为干巴巴的说教,结果难免脱离群众。”请分析这段话的观点。

  第三章

  文学创作

  一、名词解释:

  1.艺术构思

  2.艺术概括

  3.艺术直觉

  4.创作灵感

  5.艺术想象

  6.创作个性

  二、选择题:

  1、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以上观点是()提出来的?

  A.毛泽东

  B.卢梭

  C.鲁迅

  D.高尔基

  2、“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不然无诗矣。”这句话是()说的。

  A.司马迁

  B.庄子

  C.刘勰

  D.陆游

  3.“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以心而徘徊。”这句话是()说的。

  A.刘勰

  B.司空图

  C.陆机

  D.苏轼

  4.正如(B)先生所说:“灵感大半是由于在潜意识中所酝酿成的东西猛然涌现于意识。”

  A.宗白华

  B.朱光潜

  C.王国维

  D.鲁迅

  三、判断题:

  1、情感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统摄作用。()

  2.作家的创作个性是作家独特的创作心理特征,它是稳定的,一成不变的。()

  3.卡夫卡在《变形记》中写格里高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大甲虫,这里运用了艺术变形的手法。()

  4.创作动机的构成除了个体性因素外,还具有社会性因素。()

  5“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这是艺术的综合。()

  四、简答题:

  1.简述艺术想象的基本特征。

  2.作家除了高尚的人格修养和文化修养外,还需要哪些独特的素质?

  3.简述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作用?

  4.简述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

  5.如何处理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6.简述艺术直觉与科学直觉的区别

  7.简述艺术想象的类型。

  五、材料题:

  1.郑板桥曾描述自己的绘画经验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雾气,皆浮动于疏技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请分析这段话的观点。

  2.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曰: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请提炼并分析刘勰这段话所论及的观点。

  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之诗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如欧阳公《少年咏.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拔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

  请提炼并分析王国维这段话所涉及的观点。

  4.

  华兹华斯曾谈到情感的再度体验对创作的作用: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沉思这种情感直到一种反应使平静逐渐消逝,就有一种与诗人所沉思的情感相似的情感逐渐发生,确实存在于诗人的心中。一篇成功的诗作一般都从这种情形开始,而且在相似的情形下向前展开;然而不管是什么一种情绪,不管这种情绪达到什么程度,它既然从各种原因产生,总带有各种的愉快;所以我们不管描写什么情绪,只要我们自愿地描写,我们的心灵总是在一种享受的状态中。

  请提炼并分析华兹华斯这段话所涉及的观点。

  5.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之诗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如欧阳公《少年咏.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拔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

  请提炼并分析王国维这段话所涉及的观点。

  6.

  1921年的冬天,我在一位景慕东方文明的教授夫妇家里,过了一个罗曼蒂克的夜晚;舞阑人散,踏着雪里的蓝光走回的时候,因着某一种柔情的萦绕,我开始了写诗的冲动。从那以后,横亘约摸一年的时光,我常常被一种创造的情调占有着。黄昏的微步,星夜的默坐。大庭广众中的孤寂,时常仿佛听见耳边有一些无名的音调,把捉不住而呼之欲出。往往是夜里躺在床上熄了灯,大都会千万人声归于休息的时候,一颗战栗不寐的心兴奋着。静寂中感觉到窗外横躺着的大城在喘息,在一种停匀的节奏中喘息,仿佛一座平波微动的大海,一轮冷月俯临这动极而静的世界,不禁有许多遥远的思想来袭我的心,似惆怅又似喜悦;似觉悟,又似恍惚。无限凄凉之感里,夹着无限热爱之感。似乎这微渺的心和那遥远的自然,和那茫茫的广大的人类,打通了一道地下的深沉的神秘的暗道,在绝对的静寂里获得自然人生最亲密的接触。我的《流云小诗》,多半是在这样的心情中写出的。—

  宗白华《我和诗》,《宗白华全集》第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请结合以上文字,谈谈你对创作冲动的理解。

  第五章

  文学体裁

  一、名词解释

  1.剧本2.超文本小说3.悲剧

  二、选择题

  1.(

  B)将文体分为奏议、书论、铭诔和诗赋四科。

  A.刘勰

  B.曹丕

  C.陆机

  D.章学诚

  2.散文的基本特征有(

  ABC)

  A.感受真挚新颖

  B.题材广泛,结构灵活

  C.语言自然优美

  D.情节生动

  3.剧本的基本特征有(ABC)

  A.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B.高度集中的戏剧结构

  C.以对话为主的戏剧语言D.感受真挚新颖

  三、判断题

  1.根据“四分法”,可以把文学体裁分为诗歌、小说、剧本和散文四类。()

  2.喜剧一般以讽刺、幽默、夸张的手法表现人物的可笑之处。()

  四、简答题

  1.简述小说的基本特征。

  五、论述题:

  1.以下是世界上最短的小说:“世界上最后一个人坐在屋子里,忽然传来一阵敲门声……”试对其美学特色进行简要分析。

  2.我国自五四白话诗歌运动以来,对于如何看待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如何处理文言与白话、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以及如何判别一首诗的诗性品质与艺术水准,一直争论不休。阅读下面两段材料,一是现代诗人沈尹默的诗《月夜》,该诗似乎不大合乎通常的音律,但却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一是有人大合乎格律戏作的名为《无题》的“五言律诗”,但却不成其为诗:

  《月夜》

  《无题》

  霜风呼呼的吹着,天地人神鬼

  月光明明的照着。

  东西南北方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花鸟草虫鱼

  却没有靠着。

  犬马豕牛羊

  试论述怎样才能判别什么才是一首好诗,什么又是文字分行排列的胡乱涂鸦?

篇六: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论中国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摘要:本文讲述了中国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背景下的发展状况,突出表现了在当今中国社会主义阶段文学的作用与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如今政治经济自由的状况下,中国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要面临的问题与机遇。文章旨在反映中国文学在当今政治下的现状,以及呼吁中国文学应该承载一个民族的精神,让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中国文学;历史;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

  中图分类号:i0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130-01一、历史上文学与政治的交集

  文学,它是如何产生的,它最初的目的何在?它发展的条件又是什么?这个话题千百年来已有无数的人对它阐释论述: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一直要追溯到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那时人们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筋力的张弛和工具动用的配合,很自然地发出劳动的呼声,当这种呼声具有了一定的规律,就产生了节奏。

  任何事物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文学政治都不例外。既然它们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文学与政治起初是没有关系的。

  任何历史时期都会有文学为谁服务的问题。在帝国主义入侵的时代里,有志之士拿笔战斗,使文学成为唤起人民进行反抗斗争的武

  器,这无疑具有很大的进步,谁也无法否定。我不欣赏文学为政治服务的论断,它把文学纯粹当作了政治的工具,让文学丧失了自己独立的个性特征。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把“文艺就是为政治服务,尤其是为工农兵服务”提到了相当高的高度,造成了文学艺术的模型化、公式化,使得文学完全丧失了自己独立的地位。这一时期,政治对文化的专断与独裁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了十年动乱的“*****”,这给中国文化带来的灾难是无法计算的。

  二、社会主义社会下文学与政治的交锋

  改革开放后,精神的枷锁打开了,政治经济自由了,文学也获得了自由,可是它却又偏离了一个固定的运行轨道。众多的人走了自由创作的道路,没有了束缚,可是历数当今文学领域,大师几何?经典几何?文学成了商品充斥市场,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我们认为,文学与政治之间是存在着关系的,不过,对于二者之间到底是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我们要经过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分析。

  提到当今中国之政治,我们总是愿意引用列宁的观点,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这个观点是列宁在《论工会、目前的局势和托洛茨基的错误》一文中提出的。当时在党内的情况是这样的,分管工会的托洛茨基对于工会在党内的作用以及工会对群众所应有的影响认识不清,以致提出了错误的纲领,在纲领中甚至要取消无产阶级的领导作用。为了纠正托氏的错误,列宁对此进行了匡正,出于维护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权以及发挥工会组织在其中的政治作用的目的,列宁提出了这个观点。事实上,如果我们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来,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是经济的表现,离经济基础越近,其对于经济的体现就越是明显。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对于社会生活中所出现的这些挫折,文学不能视而不见。对于限界状况中的人的困境,文学要进行披露,要将其转化为一种密码。在密码中,不应当是一种对于生活的不负任何责任的歌功颂德,而应当是对于限界状况中的人的深切关注,应当充满了创作主体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否则,也就不成其为密码,不成其为艺术,更不成其为文学。

  政治对于社会的苦难往往就会具有一种遮蔽性,对此,以反映着社会上的苦难为作用的文学当然是不能容忍的,因此,文学就会对于政治产生一种排斥。即便是一种较为出色的优秀的政治纲领,文学所具有的批判精神也会对其不留情面地“鸡蛋里挑骨头”,采取一种批判的态度。因此,在文学史上就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状况:任何的一个创作主体都会有意无意地去远离政治。

  三、文学与政治的潜在联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文学对于政治,总是要保持着一种排斥的。这种排斥对于政治的方向往往又是相悖的。我们可以把这种相悖的排斥称为一种反向斥力。

  任何一件事产生的原因都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对一个时代的评价

  也绝不能站在当今的角度,只有把它放到当时的时代语境中去才能准确理解,才不至于又走向另一个极端。

  这样看来,政治与文学的关系应当是很明朗了,就是说政治对文学有吸引,而文学对政治有排斥。这种观点在学界大有流行。事实上,政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政治与文学之间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的作用之中,政治与文学的力量对比也会有其不同,这样,就使二者的关系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示出不同的样态。

  文学与政治到底有没有关系,它们到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前人论述颇多,大师的言论都未必合理,更何况作为无名之辈的我呢?我只能浅谈一己之言了。

  不管是“为了文学而文学”还是“文学要为政治服务”,它们都有各自的局限和缺陷。作为一种文化样式,文学必须承载一个民族的精神,让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文学绝不是也不可能完全独立而存在,它必然与现实发生联系,而现实又不可能脱离政治。

  当今中国社会主义下是一个文学自由的时代,但也不可以因此而忘记了文学应有的价值。它不应该是消遣的东西,而要发挥其审美价值,起到相应的社会效应,树立起人们精神的支柱,成为民族精神的向导。与政治也应当有一个自然和谐的关系,就像放风筝一样,不抓得太死也不要扯断了线,那种遥遥相望而又永远相连的距离最为合适。

  参考文献:

  [1][英]特雷·伊格尔顿著,伍晓明译《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瑞士]荣格著,冯川、苏克译《心理学与文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年版.[3][德]卡尔·施米特著,刘宗坤等译《政治的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4][英]特里·伊格尔顿著,文宝译《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5][日]今道友信等著,崔相录,王生平译《存在主义美学》[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篇七: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第十章

  文学创作综论

  学习提示:理解文学的本质应该从最早的文学概念和观念开始,慢慢体会文学观念的演变与我们今天所形成的文学观念以及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由此进一步理解文学创作区别于其他语言艺术和其他写作方式的不同特征,即文学创作的个人性、非功利性、情感性、个体无意识性以及文学语言的独特性。

  第一节

  文学与文学创作

  文学是什么?在今天这个时代,她是一个越来越模糊的概念。以往我们认为,真正的文学是以经典作家创作出的,可以感动无数读者,具有艺术震撼力的精品为代表。然而,今天文学的边界越来越被一些新的文学现象所拓宽,如网络中的玄幻、穿越小说,网游文字,短信文学,博客文学,口水诗,图像诗等一些实验性的文字,还有引起网络热议的“梨花体”、“羊羔体”等。今天的人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困惑或嘲讽:“难道这也算文学?”“这种所谓的文学一毛钱能买几百斤!”诸如此类的言论,让文学越来越尴尬和暧昧。

  早期的文学其实也没有明确的界限,它和文章、文献混淆在一起,像一些古代的历史著作、学术典籍、哲学、书信等,既属于文学范畴,也属于历史哲学著作或公文。所以古代作家往往身兼数职,既是史学家,又是哲学家,还是文学家,如庄子、司马迁。如今我们作为文学作品欣赏的,在当时可能就是公文或哲学著作。文学取得独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时产生了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开山之作,文学创作也开始注重文字的形式内涵,注重文字表达的尚美功能,从“辞达而已”的记事载言的实用批评中脱离开来。文学从此有了审美怡情功能,“诗缘情而绮靡”是文论家陆机《文赋》里的名句。的“滋味”说、“神韵”说、“性情”说、“意境”论等等纷纷出现,中国的山水文学、小说、田园诗也出现在这个时期。西方文学的独立观念即我们今天常常说到的“纯文学”概念形成于19世纪。同样的,文学有了独立的艺术审美标准,即文学是关于个人“亲身体验”的,具有“创造性”或“想象性”的作品。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文学观念。直至今天,我们的经典文学概念或观念均来自于这个审美标准的认同。

  尽管文学的观念和写作方式在变化,我们对文学及文学创作持宽容的批评态度,但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文学创作的认识和训练还是必须要坚持正规化,这将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系统学习,建立我们的文学知识体系。我们反对那些类型化的文学写作模式,反对那些没有个人创造性和想象力的文字作品。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写作必须从专业的角度考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创造力和想象力。至于今天社会上流行的类型化、大众化、网络化等写作模式,则是在掌握基础的文学写作能力之后的个人自愿选择的写作职业或爱好。

  文学创作是写作者运用文字语言符号描述社会生活及心理,传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审美艺术活动。它是写作者在精神生活领域中进行的一种具有审美性和创造性的艺术生产过程。没有模式和程式化的生产操作流程;跟其他的实用性文字写作也不同,文学写作没有强烈的目的性,不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没有固定的形式规范或约定俗成的文体格式。

  总之,用一句文学理论的术语来表述,文学生产是无功利的审美性的创造物。以下分别从写作学的几个要素科学地阐述:

  从写作主体看,写作者是一个纯粹的自我,具有自主的生命情感和表达力。与实用写作的主体性不同,文学创作主体不以任何社会身份和角色来作陈述和解释,而是从内心出发,从感性经验出发,传达出属于自己生活体验和社会感发性的语言。文学创作即是写作主体的自我创造的过程,它是写作过程和写作机制的决策中心。

  从写作载体看,文学创作所运用的工具为语言符号体系,它具有丰富的意义传递效果。与实用性语言追求的明确、简要的语体风格不同,文学语言追求语言传达的丰富性、多义性,充分发挥语言符号传递意义的间接化、隐喻性的功能,将现实世界中直观、直感的事物及意义转化为深度化的语言符号体系,在语言中承载丰蕴的意义含量。

  从写作客体看,文学创作要完成的对象即文学文本。与一般的实用文章、音画作品不一样,文学文本是由文字符号体系所构成的一种形式化的审美结构。这种形式化的文本结构是几千年来的社会历史和人文心理积淀而成,如古典诗词、短篇小说、散文诗、抒情散文、剧本等等。文本世界既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想,它代表了各个时代的人们对理想化的秩序的渴望。通过文学文本的书写,作家对现实世界积极探寻,从而在现实解决途径之外寻求更多的丰富性和可能性,以此达到对写作者自身的心灵慰藉,同时也给众多读者以审美快感。

  从写作受体看,文学创作的接受者即读者。读者的阅读感受程度和共鸣反映了文学创作的成效和文学作品意义的实现。一本没有读者的作品只是潜伏状态的作品,如果一个作家没有被读者所接受,则他的创作行为和结果是无效的,这是接受美学家的观点。

  诚然,文学创作不是各种因素的相加,也不是一个科学的分析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的整体过程,谁也不能脱离谁。换句话说,文学创作,即写作主体运用写作载体、实现写作客体、沟通写作受体的一个不断物化的过程。在这一创作行为过程中,文学创作的意义才得以完成。割裂任何一种因素都将导致文学创作上的偏颇。如过于强调客体的意义,容易导致文学创作上的主题决定论、题材决定论,也容易导致受政治或社会宣传意识对文学创作自由度的干涉,而过于强调文学载体则容易陷入文学史上经常批评的形式主义文风,导致文学作品的内容空疏、形式华丽,这在中国古典的宫廷文学中比较常见。如果写作者一味地强调对接受者的重要性,也容易造成为市场需要、投合读者群体的商业式写作,还有为某种现实群体或上级意图而进行的命题式写作。而从更深层意义上讲,文学创作虽然可以为了自我表达而来,写作主体成为写作的核心。但一方面,写作者如果没有时代意识,缺乏社会生活体验,自我书写成为绝对中心也容易造成文本世界的混乱,以及形式上文体规范的混乱,在文学创作上导致文学作品的极端晦涩,或触碰社会文化的禁忌等情形,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创作心理和文化问题。因为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禁忌,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习惯,一些经典的作品有时候可以因为她的晦涩或禁忌在别的年代反而得到更多的审美认同。

  文学创作的训练或书写跟一般的科学生产不同。写作者需要良好的语感和文体意识。这种语感和文体意识有一种内在的敏感性,可能是写作者有生以来的文学熏陶,也可能是写作者良好的形象思维和艺术特质。从更深的层面看,写作者内心更为独特的个性、特殊的生存际遇,以及对世界的焦虑感和对理想的渴望程度等,铸就了他成为一个良好作家的禀赋。

  如上所述,在很多情况下,掌握了文学理论的人不一定能成为良好的写作者。因为文学创作不是完成建立在知识和技能之上的复杂劳动。它需要依靠一些天赋、个性、际遇等。但这并不能让我们的学习文学创作的年轻人产生错觉,认为不用好好学习写作理论知识,不用努力训练写作,天生就是作家。对于现代写作这门课来说,文学创作的训练不是单纯地为了成为那种被千万读者认同的作家,而是为了提高自我的表达能力,完善自我的艺术修养,很好地展示一个成熟的现代人对情感和社会的认识和观念。从更专业性的一面来说,良好的文学创作能力也是为了提高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和批评水平,提高从事文学研究的基本素质。

  不是每一个文学创作水平高的人都能成为作家(或及时地成为受当下读者喜爱的作家)。文学文本的流通还和作者的个性、作品题材、形式风格、时代思潮和文化市场的需求的诸多因素相关。但随着社会的日益多元化和人们的文化艺术素养的普遍提高,拥有良好写作能力的人无疑能收获更多的成功机遇。由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尤其要提高这一份重要的文

  科素养。

  第二节

  文学创作的特征

  文学创作与一般的非文学性写作有较大的差异性。从文学创作行为、过程到文本结果来看,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文学创作的个人性

  即文学创作是一种体验性的精神生产活动,而非社会性的生产活动。文学创作的财富来源于作者个人内心积累的东西,无论是生活阅历、知识储备、写作能力,均内化到作者内心的精神资源当中,而不是一种外在的、可视的制作过程。另外,作者是自由的书写个体,即使有种种写作上的限制,或精神禁忌,或外在环境的制约,也均从内心体验上表现出来。所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经典作家可以突破社会现实的某种禁忌,或回避某种文化的禁忌,成功地进行写作。如鲁迅写《狂人日记》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吃人的本质、郁达夫的《沉沦》写人物的变态心理和行为,都属于突破禁忌的成功之作。

  二、文学创作的非功利性

  即文学创作是一种无目的性的精神创造活动,它不解决任何社会问题,也不承担任何社会职责。即使文学在社会时代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和功能,也不像公文、法律文书等那样直接产生作用。尽管作者内心有受某种社会责任感的触动而进行文学创作,但创作本身是一种高度审美化的活动。

  三、文学创作的情感性

  即文学创作是一种无目的性的精神创造活动,它不解决任何社会问题,也不承担任何社会职责。即使文学在社会时代中发挥较大的作用和功能,也不像公文、法律文书等那样直接产生作用。尽管作者内心有受某种社会责任感的触动而进行文学创作,但创作本身是一种高度审美化的活动。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必须摒弃那种强烈的社会功利思想,进行自由的精神活动状态,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所言:“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否则,即使作者有强烈的救世责任心,过于功利化的心理会极大妨碍写作艺术水平的发挥。

  即文学创作是一种情感型的思维活动。文字是主情的,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而进行的一种语言思维外化活动。情感是主导一个作者进行写作的动因,且文学世界中的作者所遵循的也是情感上的逻辑,而非现实化的逻辑。所以,我们进入(教材此字错为“行”)文学阅读世界时,发现人可以死而复生,动物可以用人的语言说话,人物有非凡的勇敢和智慧,情节经常发生不可能的巧合或逆转等等。所有的这一切跟日常生活不同的状态,读者都能在情感上接受下来,而不会用现实生活的逻辑经验进行“科学化”的质疑。正如《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在安排笔下的人物死而复生时解释说:“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四、文学创作的个体无意识性

  即文学创作渗透着作者的个体无意识的创造性。精神分析学理论的奠基人弗洛伊德就把文学创作看成是作家的“白日梦”。而梦是无意识活动的表征。其实,作者在进行文学创作活动时,很多时候不是作者本人在控制作品的方向,而是作品本身在按照自己的情感方式来进行。作家在创作完一部作品时,经常会发出惊讶的感叹,感到不可思议,因为最后完成的文本跟最初的构思差异太大。确实,文学创作的过程不是受作者的意识所能控制的,其中渗透

  着大量的无意识创造性,而不像其他非文学写作,可以按照事先的计划安排一步步完成。这也正是文学作品能反映作者独特的艺术个性的原因。美国作家多萝西娅·布兰德在“创意写作书系”《成为作家》一书中也谈到,“像其他的艺术一样,创意写作是一个完整的人的实践活动。无意识必须自由丰富地流动,按照需要打开所有的记忆宝藏,所有的情感、事件、情景,还有储藏在记忆深处的人物与事件的密切联系;意识则必须在不妨碍无意识流动的情况下控制、联系、辨别这些素材。”所以她才建议作者在写作之前努力保留自己的想法,先别跟他人讲述自己内心的故事,否则,一旦自己开始写作时就会发现,再想要努力把自己的故事写完,已经索然无味,兴趣全无,因为在无意识之中,作者会认为故事已经写完了。

  所以,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适当保持自己内心的紧张感,努力忘记事先意识到的诸多计划和杂念,进入一种良好的写作状态,让个体无意识更多地参与你的创作进程,这样才能创造出真正的、富有艺术张力的文学作品。

  五、文学语言的独特性

  文学语言跟其他的实用语言、科学语言、理论语言和日常生活语言等不同,它追求的不是简单的表意的清晰,不是使用习惯性的表述方式增加沟通的顺畅,不是仅仅为了使语言的交流达到准确、严谨的效果。相反,文学语言追求的是语言表意的丰富性,语言沟通的深广度,以及语言传达中的延长性和回味性。文学语言忌浅易俗白,忌表意的直接单一,忌语言规则的逻辑化习惯化等。而是更追求语言表意的丰富含混,语言传达的多样性,语言规则的陌生化,语言表达方式的特殊性。一名作家在语言表达上的个性化程度,代表其文学创作的成熟度以及文学风格的形成。当代作家马原在谈论小说语言的虚构时曾说,非虚构式的散文类语言是通过式的、说明式的,基本上是不停留的;而虚构式文学语言则强调储存、保留,是延宕性的,直到需要时才散发出来。这与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的观点接近,文学性是一种“陌生化”的手段,文学语言即是为了延长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时间,增加文学的吸引力和审美效果,如我的一个学生,大学毕业以后到一个遥远陌生的国度作志愿者,那里很少有中国人,但有中国大使馆。这个学生在她写的散文里说:“因为大使馆的五星红旗在城中飘扬着,我就从来没有迷过路。”这里的“迷路”使用的散文其本来意义还是其比喻意义并不清楚,读者可根据自己的感触自行理解,这就是文学语言的丰富性。作家们追求语言传达的多样性,语言规则的陌生化,语言表达方式的特殊性。如骈体文,追求句式的整齐,辞藻的华美;格律诗讲究严格的韵律美;鲁迅的散文诗,使用半文半白的语言,造出在“我的后园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奇绝句式。而不像其他非文学语言体式那样,文学符号仅仅是一种工具。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语言本身即是文学审美艺术的一部分。所以20世纪的很多文论家均把文学作品看成一种语言内部结构的艺术形式。

  根据现代文学文体分类法,本部分对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常见的四种文学文体进行分章论述。另外,由此各种文体的内涵和外延在当代文化文学的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复杂,并经常伴有新的文体因素的出现,文体之间的交叉互渗,以及文学自身的先锋性元素的生长,以至于今天很难再对任何一种文学文体作出一种比较确定性的定义和划分界限。但我们可以尊重文学发展本身的复杂状态,对文体作出大致的特征化描述和类型化归纳,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学习文学写作。

  小结:本章关于文学与文学创作的概述,旨在引导学生理解文学文体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写作的特殊性,从理论上深入理解文学形成的内部规律。从而很好地把握对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及纪实文学的艺术特性。为从事文学创作,正确理解文学创作的精神活动打好基础。文学创作不是一种简单的循规蹈矩的写作活动,而是一种高度创造性的个体化的思想活动。所以在第一次的写作实践中,才有了以“乱写”为题,让学生有意识地放弃以前的高考式习作模式,开始寻找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和表达自我的途径。

  【思考与训练】

  1.以“乱写”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理解的习作。不要有单一清楚的思路,不要有预先构思好的结果。

  【正确答案】略

  2.以你阅读的一本文学作品为例,谈谈你对文学写作的几个特征的理解。

  【正确答案】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林海雪原》是一部很能体现作者创作风格的优秀文学作品。阅读这部作品,使我体验了文学创作的特性。首先,我们可以直接看到文学创作的个人性。作者曲波早年从军,直接参加了四十年代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深山老林的剿匪斗争,他对那里的白山黑水,猎户林工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些都在作品中得到体现,让我们感到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就难于写出这样的作品。

  读这部小说,还可以体会出文学创作的非功利性。作者是受一种强烈的生活责任感的驱使投身文学创作的,他把写作变成了高度审美化的活动,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都得到升华,创造出了崇高的艺术形象。作者对自己笔下的人物一往情深充分体现了文学的情感性。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其文学语言的独特性。作者借鉴中国古代小说的创作手法,以优美的语言描绘祖国的山河之美,解放军战士的勇敢智慧之美,人民群众爱憎分明、勤劳勇敢之美。

  3.写作水平的提高与丰富的阅读视野有关,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请你从自身的阅读视野出发,谈谈你个人对文学观念的理解。

  【正确答案】所谓“功夫在诗外”,是说除了语言文字的功夫之外,要写好诗,进一步说,要进行文学创作,应该广泛吸收各方面的知识。吸收知识有多种途径,一种是“读万卷书”,另一种是“走万里路”。“读万卷书”不仅是说阅读的数量多,还包括阅读的视野宽广,因为文学创作是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一个作者的全部知识积累都是他创作的根基,反过来说,他的任何知识缺陷,都可能制约他创作能力的发挥,只有那些知识积累丰厚的作者,才能成为写作的大家。历史上许多作家的创作说明了这一点,如曹雪芹精通清朝官场民间、贵族贫民的生活,了解天文地理、历史、巫医释道、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无所不知,才能成就这样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4.面对今天诸多的“非文学现象”的文学文本,如“口水诗”、博客文学、网游文字等,谈谈你对这些文学文本现象的看法。试举例说明。

  【正确答案】文学是关于个人“亲身体验”的,具有“创造性”或“想象性”的作品。这种观念也直接影响了中国的现代文学观念。直至今天,我们的经典文学概念或观念均来自于这个审美标准的认同。文学创作是写作者运用文字语言符号描述社会生活及心理,传达思想情感的一种审美艺术活动。它是写作者在精神生活领域中进行的一种具有审美性和创造性的艺术生产过程。

  特别是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文学创作的认识和训练还是必须要坚持正规化的,这将有助于我们的专业系统学习,建立我们的文学知识体系。专业的大学写作必须从专业的角度考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那些“非文学现象”的文学文本,如“口水诗”、博客文学、网游文字等,只能算作个人的业余爱好,算不得真正的文学创作。如口水诗友给口水诗下的形象定义:“像流口水一样随意写的、抑或是随便说的文字。”“把一句(段)大白话录入到电脑中,中间插入若干‘回车键’,完事。”这样完全不讲究创造性、不讲究语言美的东西怎么能叫做诗呢,怎么能算作文学创作呢?

  5.把你之前你认为写得最好的文字篇幅或段落取出来,再回忆一下当初写这段文字时的

  想法和动机,写一篇简短的“创作谈”。

  【正确答案】略

推荐访问:文学创作自由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 文学创作 关系 自由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