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12篇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12篇

时间:2022-11-13 09:1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12篇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机遇和挑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要紧密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12篇,供大家参考。

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12篇

篇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机遇和挑战,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要紧密结合国家对外开放战略部署及“一带一路”架构。本文基于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国际化人才培养实践,探索国际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国际化课程改革实践、培养国际化人才模式,为“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路径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为同类型高职院校国际化起到借鉴作用,并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国际化人才

  引言

  教育部发布《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提出建立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发挥教育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基础性与先导性作用。十九大报告继续肯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教育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教育合作体系的构建。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将是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的前沿热点。近年来一带一路与高等教育的研究已经在高校展开,聚焦区域合作、教育策略与教育路径及高等教育全局以及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选择。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建设,是一个多层次的教育合作体系的构建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对高等教育三大基本功能提出更高要求新的挑战;加深对外语类专业教育教学的影响,外语高等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加快外语高等教育的学科转型。

  一

  教育国际化战略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根据旅游业和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开展多层次国际化交流与合作,使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处在国内同类院校的前列,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国际化办学特色,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化办学大格局,与多个国家或地区等院校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互派访问教师,开展各种形式的双向交流合作项目。互派交流生,学分互认,促进了留学生双向交流,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化人才。结合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文化语言国情,结合国家区域开放重点和特点,形成区域特色职业教育国际化格局。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1.深化外语教学改革

  提高职业素养

  深化外语教学改革,结合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与国际化人才需求,完善国际化课程体系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采用工学结合、能力为本,将语言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体现职业性、实践性与应用性。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习外语的兴趣,培养多语种沟通能力,开设双语专业课程,提高外语专业小语种交流能力。职业素养贯穿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始终,反映旅游业对人才要求以及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要求,在真实工作情景下提升职业素养,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项目教学法等培养职业素养:热爱祖国、爱岗敬业、吃苦耐劳、诚实守信、提高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数字能力,提高国际化就业能力。

  2.課程设置国际化

  创新中蒙教育合作模式

  建立完善基于职业核心能力的职业化、模块化、国际化课程体系,既满足区域发展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服务本土化经济与社会发展,积极参与国际化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区域经济发展和当前国际社会热点问题并及时更新。将一带一路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社会政治、历史、文化、风俗、禁忌等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有助于学生未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旅游业务,体现职业性与国际化。学院与蒙古财经大学创新合作项目-饭店管理专业1+2+1,在中国1年理论学习和一年实践,2年在蒙古学习,将中蒙文化融入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发展成为国际化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合作模式首次开创国外本科大学与中国专科学院合作双学历新篇章。

  3.国际化校企合作

  共建资源共享平台

  强化海外实习,学院与国际一流企业合作大力拓展海外实习基地。通过多种形式,先后与日本、新加坡、阿联酋、法国、美国、韩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化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学生实习合作关系,选派优秀学生成前往海外实训基地,海外实习有效衔接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实习岗位与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相衔接,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敏感性、识别力、理解力以及外语交际能力,拓宽国际视野,在国际环境下体验职业成长与发展。积极探索与国外高校、国际企业等机构合作,共建共享资源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师生吸收前沿科研学术成果、接受多元文化创造条件。通过资源共享,对优质教育资源通过消化吸收,有机融入自身的办学体系,改革和提升自身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水平,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四

  结束语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顺应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作好顶层设计,符合旅游业和职业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育国际化实践,利用学院专业特色资源,提升教师国际化视野和开发国际化课程的能力;加强对学生国际化职业能力的培养,努力探索和尝试教育国际化广阔发展空间和可能性,丰富形式深化内涵,教育国际化特色愈加显著:国际校企合作拓展海外实习基地,国际校际合作开展师生双向交流,引进国际职业教育资源和输出开展留学生、交换生,交流与合作数量增长领域不断扩大,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赢得先机,不断加强国际化系统有效的管理,不断培养熟悉教育国际化规律的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专业化国际化的课程体系,加强定量分析系统深入研究,客观揭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实践路径,从而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更为全面可操作性的对策,这也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必须积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霍建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义深远[N].中国社会科学网.2014—10—23(5)

  [2]李

  晶.杜燕锋基与高等教育"研究态势分析——基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的计量分析.集美大学学报[J].2018,05

  [3]刘悠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与我国高等教育.广东经济[J].2017.5

  作者简介:胡萍(1972-),女,山东威海人,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旅游外语系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高职旅游教育,旅游英语教育。

  本文系2018年度山东省旅游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一般课题“一带一路战略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转型研究-以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国际化项目研究为例

  ”。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一带一路”建设与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以福建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为例

  作者:杨秀平

  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8年第9期

  杨秀平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福建

  福州350108)

  摘要:

  “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对技术技能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要求高职教育担当起职业教育的使命,关注国际教育改革发展新动态、新趋势,紧跟

  “一带一路”新形势,主动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学习借鉴先进理念、先进做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提升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高职教育;

  国际化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9.02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9—0091—03

  一、“一带一路”与高职教育国际化

  (一)

  “一带一路”建设对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影响

  “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推进,对技术、技能和复合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大,为高等职业院校

  (以下简称高职院校)

  毕业生带来了大量境外就业的机会,也为我国高职院校与沿线国家相关院校师生进行交流提供了便利,为高职院校

  “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

  》

  要求全国高职院校

  “配合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助力优质产能走出去,扩大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

  主动发掘和服务‘走出去’企业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技术技能人才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要的本土人才。

  ”[1]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高等职业教育

  (以下简称高职教育)

  加快创新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更是中国高职教育应有的行动。

  高职院校应该意识到自身在

  “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主体性,明确“一带一路”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确立教育发展思路。

  抓住机遇,责无旁贷地通过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大批了解和熟悉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国际交流意识、掌握专业领域技术技能的人才。

  (二)

  “一带一路”建设与福建高职教育

  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高职院校必须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在

  “一带一路”建设中是主力军和排头兵,发挥着支点省份的作用。

  福建省开展对外经贸合作,深化产教融合,适应我国

  “一带一路”相关建设领域发展需求,参与到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打造福建现代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新格局,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视野,能够参与海上丝绸之路事务,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为促进支点省份、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专业化人才服务。

  二、福建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一)

  福建省职业教育

  —

  —国际教育教学水平薄弱

  福建省高职教育中的国际教育教学水平薄弱,教育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对国际化的理解还停留在学习、跟从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

  还滞留在短期的考察、培训、学习、互访等低层次的层面。

  少数示范院校对高职教育国际化比较重视,成立专门机构,但对于国际化的发展目标、缺乏总体性规划,对保障措施和实现途径,没有清晰的思路,缺乏系统性、针对性的具体安排,只是在学校发展规划中,以一种点缀的形式进行笼统的陈述。

  大部分高职院校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加强自身建设,跻身福建省排名前列中,对于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意愿不强,利用

  “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动和发展高职教育更是思考不足。

  (二)

  中外国际合作办学状况

  目前,福建高职院校主要与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美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部分院校合作办学,也与我国台湾地区的民办院校合作办学。

  合作方式上主要是合作办班,对方负责招生,利用他们先进的教学资源或对方每学期派1-2名专业教师,集中时段进行授课,我方院校每学年或每学期派一些教师到对方学校访学交流;

  个别院校也会将国外教师

  “请进来”为本校教师开展短期培训和交流。

  早期的闽台合作模式,是双方院校领导及部分教师互访,签订闽台合作项目

  —

  —设立闽台班,采用2+1或2.5+0.5的模式,即闽台院校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要求台方专业课程不低于全部专业课程的三分之一,学生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三年中有一学年或一个学期到台湾合作学校就读,根据授课计划,涉及台方的课程,每学期台湾地区院校派1-2个专业教师集中时段来闽进行授课;学生根据意愿第二学年或第三、四、五学年的任意学期,赴台湾地区院校相应专业学习。2000年左右,福建省对赴台学生的政策扶持力度较大,不但减免当期学费,还给予一定的生活补贴,去台湾地区的学生较多,但因台湾地区对大陆学生的种种限制,如:

  在台湾地区学习滞留时间最长不能超过一年,在台湾地区学习期间不能打工更不能就业等,加之学习、生活等方面费用也较高,使得赴台湾地区学习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少。

  (三)

  原因分析

  主要是目前高职院校实力不够、动力不足、需求不足。

  实力方面:

  福建大部分高职院校建校的时间都不是很长,软硬件设施处于建设中,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进入国家级的院校才6所,国际知名的院校或专业基本没有。

  福建虽然属于沿海外向型经济省份,与东盟为主要贸易伙伴,但由于东盟国家多是小语种国家,我们缺乏运用外语,尤其是小语种进行教学和交流的师资,更没有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学者和影响力的大师。

  动力方面:

  各校资源有限,除正常的教学、科研、校企合作外,还要完成各种检查任务,没有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国际化合作问题。教育部门没有派遣任务、硬性指标与奖励机制。

  需求方面:

  学校缺少国际合作办学的需求,缺乏派遣优秀教师赴国外开展专业培训或支教的意识。

  如何紧抓

  “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寻找切实可行的路径与对策,让高职教育真正实现国际化、特色化发展,是高职院校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

  (一)

  教育国际化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教育国际化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开放发展是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

  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要明确认识到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与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关系,目光不能仅仅局限于国内、省内,要服务于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将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随同

  “一带一路”战略推进,走出国门进行输出。

  教育部等六部委在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2014-2020)

  》

  中提出了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职院校。

  加快培养适应我国企业走出去要求的技术技能人才。

  积极扩大高职院校招收海外留学生的规模,探索和规范高职院校境外办学。

  支持承揽海外大型工程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合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

  开展国际合作办学,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中国政府承诺每年向沿线国家留学生提供一万个政府奖学金名额[2]

  。福建省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共同围绕

  “一带一路”战略,寻找与沿线各国职业教育的合作重点,通过协商共同制定职业教育双向交流配套政策、制度。

  其中:

  含双方留学生经济辅助政策,“一带一路”职业教育援助计划,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建立运行保障机制。

  各院校要依法治校,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夯实学院内涵发展,形成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办学环境,发挥职业教育在国际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

  对接国际标准,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国际合作办学

  配合

  “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

  “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3],这是我们高职院校的责任和义务,我们有能力、有优势,也有发展的空间。

  福建高职院校要及时、正确、全面地认知时代诉求,发挥自身的优势专业和特色学科,善于抓住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装备企业走出去的历史机遇,利用好中外企业、政府间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技术传播的天然国际沟通平台[4],主动发掘和服务

  “走出去”的福建本土企业需求,寻求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办好现有合作项目的基础上,将目光转向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知名高校、企业、科研等机构,打破派师生到欧美澳等发达国家去研修学习的传统模式,深入研究合作办学的内涵,吸收先进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成果,引进、整合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国际标准对接的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不断拓展与国外相关院校的联系与交流,加强与我国台湾地区有关院校的联系与交流,联合开展合作专升本和专升硕的多样性、高层次升学路径;

  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国际合作办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自身办学水平和竞争力,为

  “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为国际交流和文化睦邻助力。

  (三)

  加强师资国际交流,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队伍

  通过项目合作、共同研发、选派教师和访问学者等形式。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师资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配合福建

  “一带一路”核心区、自贸区建设、优质产能

  “走出去”等战略部署,根据前沿科技发展变化,开展技术技能培训和学历职业教育,加快职业教育国际化进程和人才输出,推动我国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职业教育共同繁荣。

  针对

  “一带一路”建设外语教育要求,福建高职院校应担负起顺应市场需求、培养有用人才责任,一方面,通过网络、即时通讯等发达互联网技术,培训与辅导师资,提升双语教学能力,培养国际化高素质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将小语种语言教育课程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将语言教育特别是福建对应东盟主要国家的小语种纳入培养计划,有条件的院校应与相关国家共同开发。

  如泰国语、越南语等应用外国语专业或相关外语课程,构建语言互通协调机制。

  (四)

  提升高职教育辐射力、影响力,吸引留学生来闽就读

  培养一批具有国际交往能力、社会影响力与社会声誉,具有国际视野,往来于各国间的专家学者、文化使者,通晓国际规则的高水平专业教学与教育管理团队,参与国家和福建省援助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行动,实现我国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输出。

  高职院校以项目合作为纽带,引进境外高水平专家和优质教育资源,鼓励有条件的职业院校互派教师、互换学生,参加国际赛事等,在学校运营与管理中加深彼此了解。

  向沿线国家展示和推介中国制造和技

  术,减轻和消除它们对于

  “中国制造”的误解和偏见。

  着眼于海外就业市场需求,了解不同国家高职教育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方向与当地人才需求缺口相对接,吸引国外学生来闽学习交流,提升高职教育对周边国家辐射力,提高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吸引力、竞争力。

  总之,“一带一路”战略为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汇入了新的动力,福建高职教育应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保持开放心态,抓住服务

  “一带一路”的战略机会,强化多方协作,促进沿线国家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良性互动,在服务

  “一带一路”建设中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

篇三: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索

  ——以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澳项目为例

  摘要:中国的高等院校是国家实施教育与科研的场所,加快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在推动人文建设与国际合作交流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更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基于此,本文重点以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澳项目为例,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等教育

  国际化发展

  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以先进的教育理念引领高质量教学,其中中澳项目的实施更是扩大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目前,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学生已经遍布于世界范围内的近20个国家和地区。借鉴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国际化发展经验,明确了只有进一步探索“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路径,才能够促进中国更多高等院校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

  目前,参与“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多达73个,涵盖了欧洲、亚洲以及非洲三大板块。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相应的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也有着较大的差异,所以相应的高等教育发展规模也有着明显的差异。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明显较大,高等教育质量明显较高,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则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且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还没有达到普及化水平。另外,除了少数发达国家之外,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的高等院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缺乏较强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无法满足自己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还无法与国际进行有效的接轨。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化发展机遇

  (一)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机遇

  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下,人才的作用最为关键。而“一带一路”的实施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合作力度逐渐加大的同时,对于精通外语、具有国际交流能力、熟悉国际规则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各大高等院校在加强国际化人才培养,输出国际化人才方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1]。

  (二)合作办学的机遇

  因为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缺乏较强的高等教育能力,无法培养出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所以“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加快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速度。针对一些有着强烈高等教育需求的国家和地区,我国的高等院校可以在当地设立分校,加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输出,进行国际化高端教育品牌的打造。另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这些沿线国家还可以将部分人才输送到中国的各大高等院校,接受中国的高等教育。例如,中澳维多利亚大学合作项目实施学位课程合作,学生可选择4年在河南大学学习并完成学业,达到双方学术要求,可同时获得合作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河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学生也可以选择在河南大学学习2年或3年之后申请出国留学,在合作大学学习2年或1年并完成规定课程后,获得合作大学的学士学位证书。经河南大学认可后,同时颁发河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

  (三)扩大学生就业范围的机遇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沿线国家各方面的合作力度也越来越大。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到境外就业,获得境外实习的机会,成长为国际化人才。例如,选择全程在河南大学学习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申请到国外攻读硕士研究生,也可以直接考取国内的研究生或直接到外企或者有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公司、事业单位或政府机构就业。

  (四)高等院校的自身发展机遇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不仅是沿线国家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求,也是高等院校自身的发展需求。所以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院校将逐渐加大教育体制的改革力度,努力争办国际一流大学,提升高等院校的国际影响力。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一)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要想实现国际化发展,需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互惠教育项目的对接与合作。首先,要加强我国高等院校的特色学科建设,对本校的办学特点与重点学科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建设行业优势特色学科。其次,丰富国际学术教育与交流形式,通过国际教育论坛、国际教育学术会议等活动来让加深中国与沿线各国之间在国情、发展以及文化方面的了解,并建立彼此理解以及彼此包容的国际友谊,为中国以及沿线国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打好基础。最后,促进教育合作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即除了普通高等院校之外,其余的高等职业院校、成人教育院校也要逐步加强教育交流力度[2]。

  (二)完善中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要想实现国际化发展,需要完善相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大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高等院校要树立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国际化市场的发展需求来制定本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本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专业。其次,高等院校要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既有着扎实的专业基础,可以熟练的掌握外语的应用技巧,又具有一定的沟通能力,熟悉“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历史文化。再次,根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来制定针对性的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最后,加强国际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加强国际贸易人才、语言教育人才以及社会学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更好的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需求。

  (三)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要想实现国际化发展,需要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从而在智力与精神方面为政府部门各项决策的制定提供支持,促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高等院校要正确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打来的发展机遇,积极主动的与沿线国家进行科技创新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沟通,彼此之间相互学习发展经验。其次,高等院校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联合设置研究机构,根据沿线国家的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文化发展特点等制定相应的科技创新发展策略,解决沿线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困难。最后,高等院校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通过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来进行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3]。

  结语:

  综上所述,“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要想实现国际化发展,就需要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完善相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参考文献:

  [1]李平权."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0,(2):44-49.[2]陈飞宇.“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探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9,(7):128-132.[3]姚东."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之路[J].黑河学院学报,2019,10(8):103-105.

篇四: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一带一路”视角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

  摘要: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词之一。我国自2012年开始建立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至今已有十年历史。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分为校、省、国家三级,报告全面、客观评价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可信度。其国际化部分采集了本年度国际化的重要数据和案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职教育;国际化

  引言

  一带一路”宏伟蓝图主张扩大中国开放领域,促进中国市场和世界市场的有机衔接,积极构建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促进各国互惠互利。实现一带一路宏伟蓝图,则需要着重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引导他们正确认知“一带一路”的内涵,全面提高国际化人才的跨文化素养和社交能力。本文将系统论述“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策略,希望能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

  在“一带一路”倡议全面深入实施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互动、合作越来越多,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高职院校是培养专业人才、技术人才、实践人才的阵地,应当适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探索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只有这样,才能使高职教育取得更大突破。因而,应当深刻认识到“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进步。深入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突出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力推动“一带一路”背

  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能够使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更具有拓展性,特别是通过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而且也能够将人才培养工作与“一带一路”倡议进行有效结合,进而促进高职人才培养工作与国家战略的有效结合。如有的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过程中,切实加大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力度,而且还根据国家、企业、社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人才,使其具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也进一步明确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进而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全面性和综合性。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还有利于进一步强化高职教育的影响力。伴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深入实施,对高职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培养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优秀人才,是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只有将高职教育与“一带一路”进行有效结合、大力推动国际化建设,才能使高职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如有的高职院校适应“一带一路”倡议,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了优化和完善,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国际化意思和国际化思维,同时还要教育教学方面与国际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一带一路”视角下的高职教育现状

  (一)高职教育参与“一带一路”的政策依据

  从国家层面政策背景看,教育部在其2015年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简称《行动计划》)中,全面系统布局了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后教育部又出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教外〔2016〕46号),提出教育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构想。随着《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等政策的出台,引领了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方向。从省市地方政策来看,如浙江省于2020年8月印发的《关于实施新时代浙江工匠培育工程的意见》的通知,提出要“深化国际化办学”,同时要“加大职业标准开发力度”,“积极推动制定服务‘一带一路’的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为高技能人才走向世界和职业院校教师互派互访创造条件”。

  (二)高职院校参与“一带一路”的现实基础

  几年来,部省(区、市)协同不断推进,高校参与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纷纷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改革创新树标杆,推动办学水平整体提升。一方面,各地高职院校对标《行动计划》要求,面向重点产业领域及时调整专业设置,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专业。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2018年专业布点数达536个。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主动服务、对接“走出去”企业,组织开展对其当地员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并面向需求探索开展学历教育或非学历教育,提升员工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据统计,2017年,329所高职院校在国(境)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351项国际合作。近年来,中国高职院校为培育符合沿线国家当地需求的“一带一路”建设人才,服务企业,积极开展境外合作办学,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共享,探索合作设立培训中心,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高职院校已经成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力军,取得了不少可视性成果。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实现路径

  (一)完善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制度

  优化“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着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按照国家对“一带一路”沿线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和本院校的特色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方案,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制度能够和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相接轨。其次,在制定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制度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正式国际化标准,准确定位国家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做好生源选择工作,健全政策保障体系,科学设置国际化人才培养课程内容,加强本校师资培训工作,联合企业创办国际化人才专业实训基地,做好学生的就业引导工作,定期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深化国际化专业学生对所学课程以及未来职业的认知。

  (二)建立高职教育国际化长效机制

  要做好省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顶层设计,设置准入条件,充分研究各个高职院校的特色,建立高职教育长效机制,广泛听取行业专家、特别是“走出去”企业专家意见,将行业企业意见与高校意见进行充分对接,健全国际化评估体系,出台相关国际化政策,鼓励符合条件的高职院校走适合自己特色的国际化道路,定期召开国际化保障会议,研究国际化进程中的实际问题,营造省际国际化的良

  好氛围。对有特色、有实效的高职院校予以重点奖励,经费扶持,并加强培育,打造一批有实力的国际化示范院校。充分研究国家级质量报告体系,在此体系中深挖国际影响力特色,在政策层面积极推动并保障高职院校国际化路线的有序推进。

  (三)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创新性

  从“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的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尽管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在拓展性、融合性方面已经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从高职教育国际化的角度进行研究与分析,个别高职院校还存在诸多不到位的方面,直接导致高职教育国际化创新性不强,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改进。对此,高职院校应当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将实施国际化战略纳入高职教育改革当中,积极探索符合国际化需求以及国际化战略人才培养路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强化国际性“校际合作”体系建设,如高职院校可以与“一带一路”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实现国际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共用,同时也要在传播高职教育文化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要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模式,重中之重的就是需要切实加强与国际贸易企业、跨国企业以及国际电子商务企业的务实合作用,进一步强化企业和企业人才的积极作用,将“订单式”教育、“现代学徒制”纳入校企合作体系当中,既要保障学生充分就业,同时也需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优化“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着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教学评价体系,大力创新办学理念,整合一切优势资源,积极向外拓展国际化专业教育建设项目。与此同时,应重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综合培养高素质“双师型”教师。另外,应着重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孙怡,李平权.“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问题研究[J].江苏高职教育,2020,20(02):87-91.

  [2]苏适仪,胡海燕,郭永生.“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17):3-4+133.

  [3]石慧,岳怀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化路径探索[J].机械职业教育,2020(05):10-12.

  [4]刘博.“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探索[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阿文),2020(04):198-200.

  [5]李平权.“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20(02):44-49.

篇五: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教育与高等教育国际化

  作者:魏玉红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19期

  【摘要】留学生教育是一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对于增强国家的竞争软实力和提高国际影响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发展来华留学教育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回顾我国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历程、归纳现存问题,利用“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机遇,向政府部门、高校以及社会各界提出建议,旨在推动来华留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一带一路

  来华留学教育

  高等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218-02

  一、引言

  20世纪90年代,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各国对于具备全球视野、跨文化能力、具备国际一流知识水平的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在不断扩大,这对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国际化的挑战,由此,世界范围内掀起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杨启光(2008)指出,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可以概括为:一方面指跨越国家界限的活动,例如国际师生的流动、学术项目的交流与高校机构的国际合作等;另一方面反映在一国高等教育关注世界教育并积极参与建构的过程,包括高校学生的国际意识、课程与教学的国际水平与高等教育机构管理制度的国际化。

  各国高等教育中的留学生教育,是学生跨国流动的体现,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体现,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刘巍、刘春霞(2010)认为:发展留学生教育有利于教育理念国际化,有利于教学科研国际化,有利于校园文化国际化。纵观世界各国,留学生教育的发展程度充分展示了本国高等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以及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一国高校的外国留学生规模、留学生的学历层次、专业分布等都是评价高校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指标。

  来华留学教育也是我国教育国际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研究如何促进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发展意义可谓重大。

  二、来华留学教育发展状况

  从1950年发展到至今,来华留学教育已历经66年,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与交流的窗口,更是我国对外开放与发展的战略资源。

  (一)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历程

篇六: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的SWOT分析

  作者:杨娟

  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8年第01期

  【摘

  要】本文对广西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优势、劣势及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厘清广西高校发展的现存问题,充分考量广西高校在特定区域、特定背景下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桎梏和抉择,提出要积极推进广西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厘清制约广西高校推动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影响因素,以中国—东盟合作平台为抓手创新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从而推进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进程。

  【关键词】“一带一路”广西高校

  教育国际化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C-0088-02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实质推进阶段。本文通过分析广西在“一带一路”建设下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的优势、劣势及机遇和挑战,厘清广西高校发展的现存问题,充分考量广西高校在特定区域、特定背景下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的桎梏和抉择,探讨如何打造“面向区域未来的人力资本”,建构广西地方本科院校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分析框架,给出符合广西实际情况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创新方向和路径建议。

  一、“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的SWOT分析

  本文采用SWOT分析方法,旨在剖析广西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下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外部条件,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打造广西高等教育的升级版,加大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提升广西高等教育面向东盟国家的国际影响力。

  (一)内部条件

  1.优势(Strengths)

  (1)区位优势。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广西发展新“三大定位”,即构建起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十三五”期间,广西与东盟国家在互联互通、口岸开放、人员往来、通关便利化等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这为中国与东盟在教育交流与合作创造了非常便利的条件,教育合作已成为中国—东盟合作的新亮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人文优势。广西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亲、习俗相近,广西与东盟国家在人文方面的密切关系,将有助于提升双方在交流合作时的认同与共鸣。目前,中国—东盟人文交流日益活跃,“中国—东盟文化部长会议”机制的建立、中国—东盟文化合作人才培养体系日趋完善,将有利于双方巩固传统友谊,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3)交流平台优势。一年一度在广西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交流合作的最重要平台。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截至2017年已经成功举办14届。同时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平台的建设与推动也是硕果累累。这些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将为广西与东盟国家教育要素的流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劣势(Weaknesses)

  (1)广西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有待提升。近二十年来广西的高等教育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高等院校数量从1995年的27所增加到2015年的70所,在校生数量从1995年的6万人增长到2015年的75.12万人。但是,广西全区的高校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南宁、桂林、柳州等几个城市。从《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来看,广西唯一一所“211工程”高校广西大学位居全国排名第八十一位,全国排名150名以内的广西高校只有2所,全国排名300名以内的广西高校只有6所,全国500名以内的广西高校只有12所。从博士、硕士学位授权高校数量来看,广西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只有6所,具有硕士学位授权的高校只有13所。从上述数据来看,广西高等教育发展与全国的平均水平还有一段距离,与我国发达地区的差距更甚,因此广西的高等教育发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十三五”期间广西将以技术改造、两化融合、绿色发展、制造业服务化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链向中高端升级,打造产业升级版,同时广西还将实行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培育壮大新兴产。但目前广西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产业发展的匹配度还不高,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不足,因此广西高等教育应加强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动态联动调整机制,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适切性人才。

  (二)外部条件

  1.机遇(Opportunities)

  (1)多重机遇叠加。继2008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2014年以来国家先后批准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和左右江革命老区等发展规划,广西全域实现了国家战略全覆盖,享有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沿海沿边沿江开放、革命老区振兴等叠加政策。近年来,广西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各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在面对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形势下,广西的地理位置不言而喻。近年来,广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广西加速发展的基础和优势更加凸显。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2)广西与东盟教育合作硕果累累。据统计,广西与东盟各国近200多所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来广西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人数一直在上升,如近5年超过5.2万人,其中东盟留学生3.9万多人,广西成为全国接收东盟国家留学生最多的省区之一。目前职业教育处于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的优先位置。2017年中国—东盟教育官员对话会通过了《南宁宣言》,旨在构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共同体,《南宁宣言》以加强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合作、增进学生和教师交流、促进各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和地区繁荣、助推“一带一路”建设为目标,提出要在多个领域开展广泛、务实的交流与合作。

  2.挑战(Threats)

  (1)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十三五”时期,广西将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构建技术含量高、创新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环境友好、协作紧密的现代产业新体系。产业结构的变化需要高校的人才培养同频共振,要求广西高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上与产业的发展要求相匹配,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贡献度。

  (2)国内外教育市场激烈。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迅速缩小。从国际层面来看,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势必导致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加快,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面临激烈竞争。国内层面从珠三角来看,广西高校将直面来自广东、香港、澳门等地方高校的挑战,从西南来看,云南、贵州、重庆等省份也具备参与“一带一路”的条件,从而使广西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

  二、“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广西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路径

  通过上述对广西高校在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内外部条件进行剖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的国际化之路优势劣势兼有,机遇挑战并存,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到理念更新、体制调整、机制创新、优化路径。

  第一,练好内功,积极推进广西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广西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升级发展的匹配度不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广西高校应顺势而为,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地方积极发展,提高广西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下面向东盟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厘清制约广西高校推动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影响因素。在练好内功的同时,还应充分考量高校在特定区域、特定背景下实施教育国际化战略影响因素,主要应从理念国际化、师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教学管理国际化、科学研究国际化、招生就业国际化等几个方面着手,找出制约广西高校国际化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三,以中国—东盟合作平台为抓手,创新面向东盟的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充分发挥广西的地缘、历史渊源、人才资源和政策优势,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区域教育一体化的探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与建设,推动与东盟国家高校间学分转移和互认,鼓励高校间建立全面、务实的教育合作关系。以东盟国家为基点,面向世界,将广西打造成为区域国际学生流动中心。

  【参考文献】

  [1]广西日报特约评论员.坚定履行“三大定位”新使命[EB/OL].(2015-12-10)[2017-09-20].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51210/newgx5668acf2-14067741.shtml[2]广西壮族自治区统计局.广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16[3]艾瑞森中国校友会网.2017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EB/OL].(2017-02-07)[2017-09-20].http://www.sohu.com/a/125647057_356902[4]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2016-06-05)[2017-09-20].http://gx.people.com.cn/n2/2016/0605/c179430-28458298.html[5]王言,邱小玲.发挥广西对东盟职教合作的优势[EB/OL].(2017-09-22)[2017-09-25].http://www.gxnews.com.cn/staticpages/20170922/newgx59c4b74c-16549123.shtml[6]2017中国—东盟教育官员对话会在南宁召开,讨论通过《南宁宣言》[EB/OL].(2017-09-12)[2017-09-25].http://www.caexpo.org/index.php?m=content&c=index&a=show&catid=119&id=219121[7]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1-03-09)[2017-09-25].http://www.jyb.cn/info/dfjyk/201103/t20110309_418563.html

  【作者简介】杨

  娟(1980—

  ),女,湖北荆州人,硕士,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外语系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责编

  苏

  洋)

篇七: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摘要:一带一路的发展背景为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存在一定的地理和区域优势,但是也受到技术水平等制约。因此,地方高校需要有效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一带一路”的国家发展政策,将人才培养作为核心,利用特色的学科作为优势,实施差异性的人文交流对策,驱动地方高校的发展目标趋于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一带一路;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

  引言

  “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沿线国家与地方在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进行了多元化的交流合作,同时为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机遇。教育合作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组成成分,地方高校作为“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的沟通桥梁,不仅要积极主动地将自身的教育发展方向转为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还要有效利用本校的特色教学,形成具有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发展观念。

  1.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变化

  (一)教育国际地位的转变

  我国首先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发展倡议,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占据领导地位,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地位在创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的过程中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具有与传统高等教育的国际强国进行公平竞争的能力。

  (二)发展地方高校国际化目标的转变

  地方高校由于受到师资力量与办学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始终处于边缘地位,但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实现了地方高校从边缘到中心的转变,“一带一路”的倡议为地方高校发展教育国际化目标提供了发展平台。例如云南、新疆等地区的高校,通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有效地推动了自身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充分提高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1.

  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向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策略

  1.

  构造高等教育的语言体系

  通过创建符合教学发展同时具备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语言体系,有效推进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发展进度,继而为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做出贡献。首先,政府部门需要着力提升地方高校的办学门槛,对其师资力量与教学设施等核心要素进行严格的要求,使其达到国际化的发展水平,继而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秀学生主动到中国进行学习交流。如果我国地方高校的办学实力较弱,并不具有高等国际教育水平,则不能有效的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目标。其次,教育部门需要结合时代特点,创设新型的高等教育语言体系,新型言语体系的建立是需要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一带一路”的发展要求进行观念的创新。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已经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语言概念。我国应针对“一带一路”的倡议,将道路,理论,制度自信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创新高等教育的语言体系,继而打造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语言体系。最后,我国应结合信息时代的发展,有效利用智能信息,有效提高中国高等教育国际语言能力。

  1.

  制定高等教育的国际标准体系

  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优先获得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高等教育体系学习合作的机会,促使其与沿线国家进行思想融合和教育推广。地

  方高校应与相关的沿线国家共同制定一个通用的教育质量标准,并且对其教育质量通用标准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交流沟通,借鉴国内外优秀国际教育的经验和相关办学标准,一同研究并制定合作共享的现代国际教育发展的准则,继而推动我国地方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共同发展。与此同时,地方高还需要加大与我国优秀企业的直接接触,促进技术标准的融合,将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与国内技术企业以及沿线国家的企业技术标准体系进行技术融合,继而促进地方高校的人才有效适应“一带一路”倡议下企业技术生产服务的需求,实现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如下图1)。

  图1高等教育的国际标准体系图示

  1.

  共同创建高等教育合作机制

  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向国际化教育目标发展,不仅要求地方高校要增加与高等教育领域的联系合作,同时需要政府部门、地方企业、以及智库等部门对其给予政策、技术和资金的有效支持。地方高校专业科目的设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产业应进行紧密的联系,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教学内容的确立需要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职业技术标准,需要创建高等教育的合作机制,继而强化地方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府部门、合作企业、以及人民群众等沟通合作,创建高效率的国际化教育合作网络。

  1.

  加强教育政策的改革力度

  教育部门通过不断完善改革教育制度,有效推动了地方高校的教育发展,政府部门需要在地方高校教育进行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的方向指引,通过创建顶层的设计有效发挥法律政策的导向作用,为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发展教育国际化的目标提供了正确的方向指引。政府需要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建设新型的制度体系,这不仅包含宏观意义的政策保障体制、教育发展落实政策、教育发展方向等,还包括微观意义中的地方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研究讨论、合作项目的评价机制等,继而有效约束参与“一带一路”各个参与主体的行为,有效提升我国地方高校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其发展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方高校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时,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加强与其合作交流的机会,增加两国之间的政策沟通,增强共同发展战略的认知,面对不同的沿线国家和地区,要结合其地方发展特色与发展水平,设定具有中国特色且符合时代发展,且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策略,继而推动我国在国际高等教育方面的发展,打造我国地方高校的特色国际教育品牌。

  参考文献:

  [1]李庆成,刘云、“一带一路”倡议下特色地方高校国际化理念及路径探究[J].重庆高教研究,2016(4):26-31.

  [2]刘志军.“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院校依托商会开展国际化办学的探索几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3):60-62.

  [3]周容容.“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国际化路径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11):82-83.

  [4]冯朝军.“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8(15):18-19.

篇八: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路径

  作者:黄巨臣

  来源:《现代教育管理》2017年第11期

  摘要: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友好关系发展的结果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目前,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高等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具备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有利条件,但在留学生培养、教育质量保障、学术成果国际交流以及教育智库建设等方面也存在限制性因素。结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情况,提出双方开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路径:一是推进留学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三是全面扩大对外交流,开展多样化合作办学;四是畅通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渠道,发展新型教育智库。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路径

  2013年,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简称“一带一路”)。随着这一构想的实施,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上升到了一个历史的新高度,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研究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最佳路径,既有利于抓住这一跨越式发展的契机,不断深化我国国内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优化教育结构,提升办学质量;也能增强我国对外的教育文化软实力,对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以及重新理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整个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条件与局限

  (一)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有利条件1.政治互动密切,经济往来频繁

  首先,在政治方面互动密切。21世纪以来,我国与中亚国家、中东欧国家、俄罗斯的政治交流与合作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与中亚国家以及俄罗斯彻底解决了边境纠纷,不但与中亚国家全部划定了以往双方存在争议的3300多公里边界,而且还与俄罗斯签订了《中俄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与邻国边界纠纷的解决,为多边政治互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后,多数国家都把对方视为本国外交政策的优先考虑方向,高层互访密切,人员交流扩大,各个领域和不同层次的对话与合作逐渐机制化、常态化。

  其次,在经济方面往来频繁。自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来,我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双方在贸易、投资、金融以及能源技术等多个领域开展的合作,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从整体上来看,2013年6月至2016年12月,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6.3万亿元人民币,占全国对外贸易投资总额的8.5%。我国企业走出国门,与“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双方建立起了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1]迄今为止,我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签署了自贸区协定,形成中国经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2]2.文化渊源深厚,区位优势明显历史上,“丝绸之路”(包括陆地和海上两条路线)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过重大的影响。自西汉时期伊始,虽几经变迁,但绵延至今。这不仅是一条横贯亚、非、欧的商贸之路,更是中西方文明交流、融合的桥梁。经过各种文明长期的交融碰撞,孕育了“丝绸之路”沿线不同国家和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认同心理,尤其是中亚国家与我国西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历史渊源关系深厚,这为我国与这些国家间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历史基础。

  我国幅员辽阔,四大区域的比较优势明显。西北、东北地区是向西、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是重要的商贸流通枢纽。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毗邻东盟各国,海陆空交通发达,是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通道。沿海和港澳台地区的广夏福宁上等城市的港口、国际机场众多,海运空运便利。中欧铁路的建设,实现了境内外的沟通、东中西的连接。突出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海陆空运输网络,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间的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双方互补性强,发展前景广阔“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因其地理环境、资源状况、民族构成及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原因,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呈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和差距,但却都有可以合作的空间。在与沿线各国进行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可以学习借鉴俄罗斯、新加坡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教育理念、课程开发经验;可以与印度、马来西亚等高等教育中等发达国家在语言培训项目方面开展合作;对于高等教育发展落后的孟加拉、老挝等国,可以对其进行师资、技术援助,帮助其进行专业、学科建设,完善高等教育层次。

  事实上,“一带一路”沿线的不少国家都表示希望同中国进行文化教育交流。随着中国经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由外需拉动向内需驱动的转型与升级,预计中国将从世界各国进口约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3]自然,教育与经济、文化与贸易也都存在于这个新开拓的巨大市场之中,这对沿线国家具备了十足的吸引力。良好的优势互补条件、共同的利益需求以及广阔的发展前景,这些均是我国与沿线各国进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基础。

  (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制约因素1.留学生结构和比例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化。近年来,到我国留学的学生数量总体上持续增加。2015年共有202个国家和地区的约40万名各类外国留学人员在我国各个省市的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其他教学机构中开展相关的学习和交流。[4]但需要指出的是,当前留学生的结构和比例仍不甚合理,主要是生源多集中于传统的来华留学国家,如韩国、美国等,生源的分布处在不平衡的状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特别是中亚地区国家的留学生总体规模数量偏少。而中亚五国因特殊的战略地位和丰富的能源资源成为“一带一路”推进中重要的一环。国家对中亚地区国家的关注度和投资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中亚五国来华的留学生数量偏少将不利于双方在高等教育以及其他领域的进一步深入交流与合作。具体情况见表1。

  “一带一路”涉及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生态环境、能源开发等诸多领域,面对“一带一路”实施中各领域所提出的不同需求,加快培养各种类型的高层次人才是关键。目前,来华留学生的非学历人数所占比重仍较大,处在45%-55%的比例之间;学历留学生中研究生层次的所占比重却较低,在25%-35%之间。说明目前的人才培养层次与质量仍不高。我国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行业需求存在脱节现象,高校的专业设置未能较好的对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人才培养方案或是重理论而轻实践,或是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上存在缺陷且存在“同质化”现象。这样所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未能满足本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又无法获得国际上的认可,难以胜任“一带一路”倡议中政治法律、国际贸易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工作。

  2.课程国际化程度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课程的国际化不单是指引进国外课程,真正的课程国际化应是立足于我国国情,根据高校的办学定位、层次,开设出在目标、设置、内容等方面体现出与国际教育理念相接轨且具有本国特色的课程。“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都将课程国际化作为实现整个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教学和研究水平、建立世界一流大学和培养国际型人才的主要途径。”[6]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课程的国际化开发程度不足,会对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中造成不利影响。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质量是其生存的基础。自高等教育国际化兴起以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跨国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与资格认证,这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前提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这方面所做的还远远不足。目前,“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仅与其中25个国家(地区)签订了相互承认学位、学历和文凭的双边协议,其中没有一个西亚国家。具体情况见表2。

  当前,双方缺少一套既符合国际化要求又能兼顾本国具体国情的质量保障与资格认证体系,这使得在交流与合作过程中难以避免地出现一些问题,如外部的质量保障与评价不足、内部的自我监督与治理混乱、质量保障与评估的标准不统一等,而这些将会导致学分互换、学历互认、资格认证等受阻,间接地造成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方面质量的下降。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差异较大情况下,高等教育的输出方、接受方与实施交流合作的组织或机构间制度化的联合质量保障机制的缺乏,将会对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造成较大影响。

  3.学术成果国际交流少,教育智库建设滞后学术成果国际交流是一个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自然诉求,代表了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以及通过“软实力”来保持和发展“硬实力”的手段。[7]目前,我国在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的学术交流途径仍未能得到畅通,专门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学术成果国际交流的研究和著作也较少。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国际交流与推广还停留在简单的宣传介绍阶段,未能进入到实质性的合作环节。事实上,我国近年高等教育领域学术成果的质量、创新性、规范性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一些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成果与国际同类研究的水平差距不断缩小,甚至已经达到世界一流。因对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未能引起足够重视、交流渠道不畅以及部分专家学者“走出去”的自信心不足,才使得这些优秀的学术成果不为外国所知。

  同时,我国在教育智库建设存在数量偏少和质量不高的问题。具体情况见表3。

  根据表3及相关资料,我国的教育智库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影响力有限。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中国智库报告》中,前20名的智库里面没有一家教育智库上榜。说明教育智库影响力极其有限,教育智库与其成果更是常被人忽略。二是专业性不足。在这前20名的智库中,具有官方背景的占到95%以上,智库独立性不强,其研究容易受到行政力量的干预,难以保证成果的科学性。而民间智库则因人、财、物等资源有限,所开展的研究缺少跨领域的不同知识结构背景的人员参加,经费也时常短缺,其研究成果质量较低。[8]在“一带一路”建设中,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各方面。教育智库建设的滞后将无法为决策者提供有参考价值的建议,使得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缺少足够的智力支撑。

  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主要路径(一)推进留学生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留学生教育。“接受外国留学生的数量以及外国留学生占在校大学生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一所大学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9]一是通过增设中国政府奖学金和社会各类奖助学金的数额、数量,提供配套的助学政策,提高对沿线国家学生的吸引力;二是完善留学生入学考核标准,适当调整本科、研究生层次的录取比例,录取学习成绩优异、在某一方面能力突出的申请者;三是建立多样化的辅助教学模式,帮助留学生加强汉语学习和克服跨文化交流障碍等。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国际化课程建设,根据不同教育机构对课程国际化要求的程度和目标差异来进行分类,设置一些国别问题研究、区域经济社会、民俗文化等方面的课程,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意识与跨文化交流能力,并逐步完善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制度体系。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加以吸收注入中国元素,探索建立适应国际化发展需要、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质、能源、国际贸易等相关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结合高校现有的学科建设优势和人才智力资源,制定国际化、高层次的人才专项计划,突出重点和特色,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加大为沿线国家培养地质、土木工程、外语、国际贸易与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再次,通过实施产学研国际化教育,合理安排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使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和实践环节更为贴近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10]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大力度实行教师的“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的优秀教师,邀请他们来华进行短期交流或是聘请从事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手段等,提高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出国进修培训及攻读更高层次的学位,培养精通相关外语、具备专门学科知识以及国外学习工作经验的能胜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其次,建立中方教师和外籍教师的有效管理制度。既要处理好外籍教师与中方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又要通过建立新的高校教师职务聘任、考核评价制度和相关管理制度,以提高外籍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保证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的进行。

  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首先,我国政府应保证相关制度的供给,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要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主动与沿线国家建立对话合作机制和签订相关合作协议,为建立我国跨国高等教育的认证制度和国际化的认证标准提供更多的配套制度、政策、项目、经费等保障,为我国与沿线各国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营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其次,要主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认证的国际(地区)合作。政府和高校应积极加入各类相关的国际认证与评估组织或机构,并逐步扩大我国在国际质量保障与认证中规则制定的话语权。同时,加强与各方的协调工作,统一保障认证标准,实现学分互换、学历互认、资格认证等。

  (三)全面扩大对外交流,开展多样化合作办学全面扩大对外交流。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推动政府间的务实性交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差异较大的情况,要制定政府间交流与合作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将相关的文化教育合作协定以及交流计划落实到位,有条不紊地逐步推进高等教育的多层次、全方位的交流与合作。第二,要利用好前期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优势,充分发挥上合组织、东盟“10+1”、中阿合作论坛等现有机制的作用,丰富现有机制框架下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内容。[11]第三,加强民间文化交流活动。相比较于经济而言,“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文化并没有相应地随之‘走出去’”[12],尤其是我国与沿线国家民间的文化交流还尚显不足。应鼓励民间组织、个人与沿线国家在语言、艺术、饮食、旅游等方面进行交流,并通过政府出资举办国际文化节、艺术电影展、旅游推广周等活动,实现我国文化及其精神、价值理念的“走出去”,从而增进各民族间的情感交流和理解信任。

  开展多样化合作办学。自《中外合作办学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人员沟通、资源共享、科研合作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成果,中外合作办学日益受到认可和青睐。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合作办学应重视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依法办学,遵守双方法律,并积极了解沿线各国的教育政策法规,规范办学活动;二是慎选合作对象与合作领域,在充分考察、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合作者、合作领域和合作方式;[13]三是在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中,要结合我国的文化优势突出教育特色,加以吸收并进行创新。

  (四)畅通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渠道,发展新型教育智库畅通学术成果国际交流渠道。一是要有计划地推出专题的学术论文集。鼓励一批专家学者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中所急需解决的相关领域问题进行有现实针对性的课题研究,并专门组织那些既有理论深度又兼备实践操作性的研究成果,按专题形式在国际纸质期刊和网络杂志上连续出版。二是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时至今日,国际学术会议仍然是学术成果国际交流的重要途径。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不但能对不同领域的专业问题进行分主题式的交流,而且可以大范围的就某一重要议题集中地探讨。通过持续的交流与探讨,有利于促成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学术成果的转化与利用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务实合作。

  发展新型教育智库。一方面,完善教育智库的制度建设。通过健全智库资金投入制度,实现资金筹集方式的多元化,从依赖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转向政府投入、社会捐赠以及私人资助

  等方式转变,保证经费来源的稳定和充足;通过完善人才培养制度和激励机制,扩大和提高智库人才的规模与质量,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为产出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供了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重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产出。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而研究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又是高质量研究成果的重要保证。为使得研究更独立和客观,智库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受到政府、利益集团以及捐款人等的干涉。按照科学研究的既定规则和步骤,以事实为依据,利用大量翔实而丰富的各种数据以及资料来分析问题,得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案。

  三、结语

  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我国进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无论是对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还是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还要应对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如何进一步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开发等方面,乃至在考试招生制度和内部管理体制上都尚未能完全与国际接轨。因此,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如何设计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来落实和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成为了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二,如何协调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在进行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如何立足本土,突出高校优势地位的学科与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如何使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地提升本土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并使两者在相互包容中协调发展,相关专家学者仍存不同看法。第三,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我国与沿线各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并非就仅是针对助推“一带一路”倡议而为之。如何通过找到现有对话合作机制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最佳结合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与政策措施,从而实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应被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2016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额6.3万亿元人民币[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1/content_5169878.htm,2017-02-21/2017-06-18.

  [2]中国已与“一带一路”沿线56个国家签署投资协定[EB/OL].http://www.mofcom.gov.cn/article/difang/201606/20160601331178.shtml,2016-06-02/2017-06-18.

  [3]张陨璧.社科院报告谈“一带一路”与东盟自贸点题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interface/toutiao/1138561/2015-6-28/cd_21102564.html,2015-06-25/2017-06-18.

  [4]2015年全国来华留学生数据发布[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4/t20160414_238263.html,2016-04-14/2017-06-18.

  [5]郑刚,马乐“.一带一路”战略与来华留学生教育:基于2004-2014的数据分析[J].教育与经济,2016,(4):78-79.

  [6]黄福涛“.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历史与比较的视角[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2):97.

  [7]姚云.中国教育学术成果的国际交流及其突破[J].教育研究,2008,(6):18.

  [8]王建梁,郭万婷.我国教育智库建设:问题与对策[J].教育发展研究,2014,(9):1-3.

  [9]王军.我国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基本定位与应对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4,(8):89.

  [10]李庆领,吕耀中.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策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0,(Z1):64.

  [11]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J].求是,2014,(9):45-46.

  [12]李洪峰.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1.

  [13]李怀宇.云南—东盟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战略思考[J].东南亚纵横,2004,(21.

  8):

篇九: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

  与发展趋势研究(三十三)

  作者:刘进

  陈成

  来源:《世界教育信息》2019年第21期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得到了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探讨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有助于为日后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文章主要分析了文莱的高等教育发展概况,梳理中文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经验,展望两国未来的交流与合作。文章系“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等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成果之一,此为第三十三部分。

  关键词:“一带一路”高等教育

  现状

  发展趋势

  文莱

  一、文莱高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高等教育体系

  文莱是东南亚人口最少的国家,主要以马来人为主,华人次之,人口数量仅有42.13万(截至2017年)。该国石油和天然气存量极为丰富,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文莱强大的财政实力为本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文莱曾长期受到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对其外交、教育、文化等领域产生较大影响。按照英国的模式,文莱的学制分为4个阶段,即6年小学、5年中学、2年大学预科、4年大学,并依照英国的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文莱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免费教育并为本国学生的教育发展提供大量财政支持,文莱的大学校舍、教学设施等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可以看出,文莱高等教育的突出特点是高福利。从发展历程来看,尽管文莱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并不慢。1985年,文莱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大学——文莱大学,在建立之初该校只有4个系,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又增设了理学院和医学院,最后该校成为了文莱唯一的一所综合性大学[1]。从学科来看,文莱的高等教育重视理工科建设和技术人才培养。1986年设立的文莱技术大学和文莱理工学院皆是培养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

  受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人口数量等限制,文莱要保持高等教育的“与时俱进”,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实上,文莱在吸取国外办学经验、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方面都进行了良好的探索。文莱的高等教育国际化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以丰厚的薪资待遇吸引大批海外

  优秀师资;其二,注重提升本国高校的教育能力,促进教学模式多样化,如通过建立世界一流的设施、促进师生人员流动、设立国际学生奖学金等方式发展高等院校学科与专业。文莱在出入境留学生人数方面有较大逆差。据相关资料显示,赴文莱留学的人数远低于文莱出境留学人数,文莱的留学生生源多来自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在2017年约有267人,其次是南亚和西亚地区,少有来自西方国家的留学生生源。在国家财政对出国留学的大力支持下,大量文莱学子选择到国外学习。2012-2017年,文莱出境留学人数一直维持在3550人左右,无大幅波动。据2012和2013年数据,文莱留学生有将近1000人选择到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留学,长期以来文莱与该区域国家保持着良好的留学互动与交流。然而,鉴于欧美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约有1/2的文莱学子倾向于到欧美发达国家留学,但自2012年起,赴欧美发达国家留学的人数有所减少,到2017年仅有1720人[2]。从整体上看,文莱的高等教育规模较小,其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还比较低。[3]

  (三)高等教育特点

  其一,文莱的多数高等教育机构聚焦于职业技术,旨在培养促进社会快速发展的技术型人才。这种过度强调大学的社会功能,而忽视其自身科学研究功能的做法不利于文莱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其二,文莱的高等教育产生于国际化趋势凸显的20世纪,与教会有着紧密的联系,宗教教育是文莱高等教育的一大特征。目前文莱较为知名的宗教性高等教育机构有三所,分别为文莱古兰经学院、文莱苏丹·沙立夫·阿里回教大学、斯里巴加湾宗教教师大学[4]。其三,文莱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较快。文莱高等教育的开端以1985年文莱大学的建立为起点,发展至今不过三十余年的历史。在2014年和2015年,文莱大学的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其QS大学排名更是从2014年的171~180名上升到了2015年的118名。[5]

  (四)高等教育入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所采用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nter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ofEducation,ISCED)2011年版将学历层次分为9级(ISCED0~8),其中,高等教育阶段包括4个级别——ISCED5为短期高等教育(Short-cycletertiaryeducation)、ISCED6为学士或同等水平(Bachelor’sorequivalentlevel)、ISCED7为硕士或同等水平(Master’sorequivalentlevel)、ISCED8为博士或同等水平(Doctoralorequivalentlevel)[6]。

  整体上看,文莱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自2012年的8336人增长至2017年的11593人。文莱境内学士阶段的高等教育入学人数最多,其后依次是短期高等教育阶段、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可见文莱高层次教育发展水平比较受限。总体来说,文莱的高等教育具有一定规模,但发展层次不够均衡,发展水平仍有待提高,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主要以出境留学的方式来弥补自身不足。

  (五)高等教育经费

  文莱是东南亚的首富国家,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早在2014年,文莱政府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就达到了3.35%。文莱政府高度重视本国教育事业的发展,2012年的教育经费占政府总经费的比重达到了9.73%,到2014年增长至9.98%,而到2016年教育经费比重再次实现了大幅增长,达到11.44%,高等教育領域占比为2.16%,数额达到108万美元[7]。文莱全体公民从学龄前到高等教育的一切费用皆由政府提供,包括部分学生的食宿和交通以及留学所产生的费用。[8]

  二、中文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

  2007年4月,由中国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和中国驻文莱使馆,文莱—中国友好协会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教育展”在文莱首都斯里巴加湾市举行,复旦大学、北京大学等38所高校参加了本次教育展,教育展的举行促进了两国教育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近年来,中文两国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文两国各方面的合作机会增多,文莱开始注重汉语教学并实施了在国民中学开设汉语选修课的政策,并且为汉语选修课编写教学大纲。在现代汉语教育实施前,文莱已经建立了8所华文学校,但主要是针对小学或中学的私立学校。尽管如此,这些华校颁发的学历并没有受到文莱政府的认可。

  在汉语学习方面,文莱达鲁萨兰大学于2001年成立了语言中心,开设汉语选修课[9]。在汉语人才培养中,中文双方展开了积极的合作和互动。中国邀请文莱政府官员及专业技术人员来华参加培训班或研讨会,同时也向文莱派遣青年志愿者进行教学服务[10]。2016年,中国向文莱都东中华学校、淡布隆培育学校、九汀中华学校等5所华校捐赠汉语教材[11]。中文两国在汉语言学习交流方面的互动与往来对拓宽两国其他领域的交流具有先导性意义。

  文莱大学积极寻求与海外高校的合作,早在2012年,文莱与浙江大学就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浙江大学帮助文莱大学开设化学工程专业课程,为文莱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石油、天然气产业培育专门人才,帮助文莱缓解长期以来本土油气人才匮乏的现状[12]。2014年,浙江恒逸集团对文莱进行了一个较大规模的项目投资,当前双方企业的合作正在多元化,浙江大学与文莱大学开设了“恒逸石油化工人才班”。到2015年,13名首批文莱留学生取得结业证书,并回到文莱大学继续完成本科学业。[13]

  在促进本国职业教育发展方面,文莱在2018年参加了在中国广西桂林召开的“2018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与教师发展学术论坛”,同年7月参加了在广西桂林召开的“2018年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与教师发展学术论坛”。文莱理工学院发言人指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要着眼于市场的行业需求,缩小职业教育与行业的差距是职业教育办学努力的方向。文莱的职业教育重视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双方应该继续增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交流,以探索出利于彼此的发展策略。[14]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中文高等教育发展

  第一,营造有利的汉语学习环境。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文莱与中国在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必然会越来越密切,汉语在两国人民交流沟通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将越发凸显。然而,文莱并未建立起良好的汉语学习环境,其汉语教育并未被纳入文莱国民教育体系,并且除华校之外的其他学校很少开设汉语选修课。截至目前,文莱国内尚未设立孔子学院。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中国政府可以鼓励中国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志愿者赴文莱进行汉语教学社会实践,帮扶文莱人提升汉语学习水平。文莱华校可以多多开展文化活动,借鉴“华文周”的活动形式、利用中国特色节假日开展文化活动,并邀请社会各界汉语爱好者及政府官员参加,这既能使人们共享节日氛围,又能深化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文莱华校可以加强汉语专业师资培训,加大对汉语专业的经费投入,一定程度上保证汉语学习质量。

  第二,深化职业教育领域合作。文莱自发展本国高等教育以来,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极度注重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尽管文莱对职业技术教育投资巨大,但回报却极为有限。文莱的高等教育较为发达,但职业教育却欠发达,文莱职业教育的入学率较低,而教师人数却很多,教师和学生的比例约为5:1[15],职业教育师資人数的冗余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莱职业教育发展乱象,为了扭转这种不利局面,中文两国职业教育机构的交流合作可打破国界障碍,建立教育区域化的合作机制。自2004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成功举办以来,中国与东盟关于职业教育交流合作方面进行了诸多实践探索。中国广西和云南的诸多专家学者对东盟区域职业教育的发展进行了研究,诸多合作与交流活动也落地广西。深化文莱与中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互派职业教育领域教师进行访学,取长补短。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取得良好成效的职业院校应该积极接纳文莱教师来访,共同就提升职业教育水平这一目标进行积极探索,推广卓有成效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其二,扩大留学生互派规模。中国广西是接收东盟国家留学生人数最多且数量增长最快的省区,而东盟国家在华留学生人数也在迅速增长,这种局面有利于两国高等教育间的交流与合作;另外,文莱矿业和石油领域发展较好,中国留学生可以赴文莱学习相关专业知识与经验。在文莱的汉语学习需求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中国也可以派遣志愿者教师和学生助力提高文莱的汉语学习水平。除了语言的学习、职业教育之外也需要注重其他领域的合作,如双方可以通过艺术人才培训中心,金融与财税人才培训中心等培训基地为文莱培养大量金融类人才。

  第三,鼓励中文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文莱高度重视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如文莱大学合作办学的国外高校就有谢菲尔德大学、格拉斯哥大学、肯特大学、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等[16]。尽管中文两国没有直接合作办学的经历,但文莱大学和我国的浙江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已经进行了不断探索并取得了良好成效。2018年5月,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率团访问文莱大学,续签两校化工人才联合培养协议,继续深化“校校企”合作模式,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文莱培养石油化工专业人才[17]。浙江大学为我国高校探索与文莱高校合作培养人才和开拓高校间合作办学打开了良好开端。

  参考文献:

  [1][4][12]陈璐蓉.独立后的文莱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8,10(2):119-128.[2][7]UIS.Stat.Education[EB/OL].http://data.uis.unesco.org/Index.aspx,2019-04-05.[3]郑阳梅.文莱国家教育概况及其教育特色研究[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5,25(2):64-67.[5]人民网.2014QS亚洲大学排名前200名单

  北京大学降至第八名[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4/0513/c1053-25007953.html,2019-06-20.[6]SchneiderSL.TheInter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ofEducation2011[J].UnescoInstituteforStatistics,2013(25):195-220.[8]劉新生,潘正秀.列国志——文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86-191.[9]UniveritiBruneiDarussalam.LanguageCenter[EB/OL].http://www.Ubd.Edu.bn/academic-faculties/language-centre.html,2019-01-08.[10]杨绪明,宁家静.“一带一路”视域下文莱汉语传播现状及策略[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3):30-36.[11]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文莱达鲁萨兰国大使馆.中国驻文莱使馆向文莱华校捐赠教材[EB/OL].http://bn.china-embassy.org/chn/sgxss/t1330403.htm,2019-06-21.[13]搜狐网.浙江大学与文莱大学联合培养化工人才[EB/OL].http://www.sohu.com/a/21243186_115402,2019-06-21.[14]张兴华,余安顺,杨士民.2018中国-东盟职业教育与教师发展学术论坛在桂林召开[J].职教论坛,2018(8):2.[15]MINNISJR.CaughtBetweenTraditionandModernity:Technical-vocationalEducationinBruneiDarussalam[J].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lDevelopment,2000(20):247-259.[16]黄斗,张晓鹏,邓芳娇,等.东南亚各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8(9):18-29.[17]浙江大学.我校与文莱大学续签化工人才联合培养协议[EB/OL].http://www.zju.edu.cn/2018/0517/c506a811460/page.htm,2019-06-22.

  编辑

  徐玲玲

  校对

  吕伊雯

篇十: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探讨

  作者:曾扬阳

  李冬冬

  彭洁

  来源:《广西教育·C版》2020年第06期

  【摘

  要】本文阐述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路径、“一带一路”建设为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良好平台,提出“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以树立理念为前提,明确自身教育国际化發展定位;以创新管理机制为引领,提升教育国际化管理水平;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驱动教育国际化全面推进;以师资队伍为保障,推动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以人文科学为抓手,拓宽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一带一路

  高校

  教育国际化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C-0107-02

  教育国际化是高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高校提高自身办学水平的需要。2016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关于“教育对外开放工作”“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的一系列文件出台并深入推进实施,广西与世界各国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正在显现。“一带一路”建设为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广西高校如何在“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面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地方区域优势和特色,培养相适应的国际化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带一路”建设与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关系

  (一)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是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路径

  以国际化和专业化培养为办学定位,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创新的重要方式,是培养国际性竞争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国家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路径。广西作为“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和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这就要求广西高校应根据国家“一带一路”发展要求,立足国际视野,树立教育国际化理念,重点谋划广西高校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布局调整和行动策略,建立高水平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和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为我国及沿线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具有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国际性竞争人才。

  (二)“一带一路”建设为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良好平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为我国高校尤其是广西高校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深化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广西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与东盟接壤毗邻的地域优势,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广西高等教育结构和资源配置,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审视分析自身国际化发展的利弊,加强与国外政府、高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合作、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实现精准对接和务实合作,从而提高自身国际化办学水平以及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一)以树立理念为前提,明确自身教育国际化发展定位

  聚焦互联互通、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因此,广西高校首先要充分了解国家各项政策,认识到“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广西高校国际化的意义,并向师生清晰地传达教育国际化在学校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其次要树立全面的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以国际视野来看待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以教育国际化理念作为行动的理论指导,确立自身的国际化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积极完善校园环境建设,提高学科建设整体水平,构建完善的国际化教学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进文化传承与交流合作,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以创新管理机制为引领,提升教育国际化管理水平

  创新管理机制是广西高校形成国际化办学合力的重要保障。因此,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首先,广西高校应创新国际化办学管理保障机制,从办学理念、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等方面制定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国际化办学发展规划,建立教育国际化联动机制,推进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工作有序开展。要理顺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充分发挥学术组织作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进一步扩大高校对外交流办学自主权和增强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其次,选送教育国际化事务管理人员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和深入了解这些国家的办学思想与教育理念,提升管理人员的国际化水平,打造高级国际化管理人员队伍;还可以选聘国外高等教育专家团队到广西高校进行管理经验和国际化水平专业指导,为广西高等教育国际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再次,规范广西高校外事管理工作,根据国家层面、广西层面的外事制度制定本校配套的实施办法与管理制度、完善的外事工作管理规范,确保高校外事机构国际化职能的充分发挥。同时,选拔和培养具有扎实语言和专业背景、熟悉外事政策和制度的外事管理人员,为广西高校的国际化转变和发展服务。最后,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设立国际化专项经费,保障和促进学生海外游学项目资助体系、国际科技合作奖励体系、师资队伍国际合作交流资助体系、留学生教育资助体系四个资助体系建设。

  (三)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驱动教育国际化全面推进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才是关键和核心。因此,广西高校首先要充分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和依托中国与东盟国家“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中东欧国家“16+1合作”和“丝绸之路”留学推进计划,积极共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全方位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拓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渠道,通过开设“3+1”国际创新班交流项目、“3+1+2”国际创新班升硕项目、外语专业类“2+1+1”国际班专科升本项目和“2+1+1+2”国际班专科升本+升硕项目、非外语专业类“2+2”国际班专科升本项目和“2+2+2”国际班专科升本+升硕项目,共建大学、开办国际分校,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让学生在国内外分阶段接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其次要加深国际交流与合作,开创多元化国际化办学模式,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的学分互认研修项目和海外游学项目,开阔学生国际化视野,加深学生对国外文化的体验理解,培养通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具有全人类思维与国际精神的创新型高素质实用人才。再次,要大力实施“引进来”策略,通过打造“一带一路”特色专业、设立留学生教育基地、提高留学生奖学金标准、完善学校硬件设施等措施,吸引和招收国外一大批留学生到广西高校学习交流,加强专业教育、学历教育等不同教育产品和服务的开发,满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国留学的需要,打造“中国出国留学”品牌。

  (四)以师资队伍为保障,推动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有效实施国际化办学和创新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广西高校应通过有利的方针和机制改革,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在“内培”激励机制上,积极拓宽海外学习培训和留学深造渠道,大力推进“中青年教师海外培训工程”,送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赴国(境)外访学交流和留学进修,开阔教师国际视野,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国际化素质。在“外引”激励机制上,积极引进具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学习工作经历、教学能力强的高级人才,聘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水平外籍教师承担专业课程的建设和教学任务,增加外籍教师比重,构建由教学名师、青年骨干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家组成的国际化教学服务团队,充实广西高校国际化办学师资力量,提高任课教师的国际化教学水平和能力。

  (五)以人文科学为抓手,拓宽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一带一路”是经济文化交流之路,也是科学创新发展之路。广西高校应积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国际化格局,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积极汇聚各类学术研究资源,成立“一带一路”高端智库,组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注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学开展专题研究项目和共建高水平科学创新合作平台,联合培养“一带一路”高层次专门人才,发挥科学创新在“一帶一路”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大力推进公共外交,通过开展学术论坛、高峰会议、校长论坛、国际峰会等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以及依托孔子学院建设、孔子课堂教育、主题夏令营活动等人文交流活动,扩大中华文化在当地的影响力,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与相互理解,拓宽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综上所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广西高校应围绕国家政策,依托地缘优势,深入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办学理念,认真分析自身教育国际化的利弊,制定短、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从强化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文科学交流等方面着力创新广西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军胜.“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图景[J].中国成人教育,2017(18).[2]汪婷.安徽高校推进对外合作交流的国际化路径研究[J].南方企业家,2018(2).[3]李军红.“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7(6).[4]任宪龙.“一带一路”背景下地方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3).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高校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究”(2018KY0723)

  【作者简介】曾扬阳,男,广西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李冬冬,女,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彭

  洁,女,广西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

  洋)

篇十一: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一带一路下人才国际化战略分析

  近年来,中国境内的高星级酒店业取得了飞速发展,尤其是2022年至2022年,高星级酒店在中国区扩张性发展,这期间,国内各大中专院校对酒店管理等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予以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2022年,**相继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即“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这给国内外酒店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一些地区对国际酒店管理专业人才更是表现出巨大的需求。国内近年酒店管理专业本科层次招生火热,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热衷开办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但是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变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和人才国际化战略还没有实现很好的对接。因此,在当前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外商对华投资与中国对外投资均快速增长的新背景下,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亟须探究的课题。

  1“一带一路”战略下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新要求

  人才是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按照“一带一路”战略要求,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应培养适应国际化新环境的复合型人才,以开拓国际就业市场,从而保障“一带一路”战略的主导地位。第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学科特长和学术资源优势,加快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师生互换教育项目,加快为我国以及沿线国家培养出一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国际化管理人才,国际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要求将体现新的特色,面临新的要求。第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配备和培养熟悉国际酒店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运作规则和规律,擅长国际(酒店)金融投资、并购、资产管理、奢侈品鉴赏和交易、国际人才培养和招

  聘、互联网营销和服务等技术的国际化专门人才作为师资力量来调整和制定教学计划、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将以上方面的知识与技能融合到酒店管理教育教学中。[1]第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前瞻性地进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和文化的教师储备。酒店管理专业的双语教学要拓展除英语以外的其他语种的双语教学,要更加深入分析沿线国家国际酒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融合当地本土文化和知识有针对性地围绕“一带一路”战略进行人才培养。第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在设施设备、基础建设和资金上做好准备。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进一步落实,在各方面将出现很多新的变化和新的态势,同时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也将打破传统的酒店管理运作方式和酒店发展战略,更多地融入和体现出产业融合特色、地缘融合特色、文化融合特色、知识融合特色、金融融合特色和中国东方主导特色。第五,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着力搭建国际化的教学研讨、就业创业和实习实训平台。为了更好地把握机遇,运用好新的挑战,通过高水平的专业会议、专业论坛、专业赛事、专业活动来带动国际化战略的实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和浸染在国际化的氛围当中,对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校园氛围,传承和发扬国际化教学与就业理念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2“一带一路”战略对酒店管理人才培养的影响

  3“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人才国际化培养具体措施

  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实,外在硬件条件及设施设备起到战略保障作用;内在软件条件和人才储备则决定了其深度、广度和长度。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确定科学准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协同创新务实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是保障“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人才培养的关键。3.1生源多样化,人才优质化首先,招生观念与目的要明确。国际化的酒

  店管理人才要重在招生质量和生源品质,培养的是专业思想坚定,致力于酒店业发展的高级人才。其次,应用型本科院校应主动争取自主招生,优化考试内容、增加面试环节、明确选拔标准。通过多层次多方式的选拔和考核,招收到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和行业发展的可塑人才。最后,积极吸引国外留学生,拓展酒店管理高等教育的国际市场。通过招收国外留学生来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氛围,同时也通过留学生将中国东方文化进行有效宣传和输出。通过国内外学生的交流互动,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3.2课程内容国际化,授课方法多样化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与基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课程要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该让学生清晰明确三个问题:为什么学习;怎么学习;如何学以致用。在课程设置的时候,准确把握“一带一路”战略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在酒店管理国际化课程中与时俱进并动态调整部分有关新型国际贸易、酒店资本运作、海外客源国文化以及经济金融相关等知识,形成应用型本科独特的国际化运作模式。[5]让学生在国际视野中形成客观的自我参照,折射一个真实的世界观、大局观和存在感,而不是一味对欧美酒店管理实践教学的模仿和复制。在课程具体实施的时候,需要师生明确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立体多层次、横向多角度、纵向专业化的课程教学理念。通过细致研究单个课程和不同课程的不同章节来确定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教具、教学考核手段,通盘考虑,联动改革,协调跟进。3.3人才培养借力国际化平台在酒店业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今天,必须坚持“走出去”,才能与世界接轨,人才培养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强了,才会反过来促进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平台建立。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大力鼓励学生参加全球领导力国际交流项目、中外联合培养研修项目、世界服务技能大赛、世界旅游组织或者亚太旅游组织的论坛和交流活动,以及直接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营造国际化的

  校园氛围,将国际化植根于学生心中。[6]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是个长期持续过程,国际实践活动和国外研修是阶段性的,应该重视参与学生的反馈和收获总结并及时加以引导和分析。要将所学习的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内化为忠实“一带一路”战略要求,顺应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发展规律,符合我国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动力。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全球领导力水平需要通过国际化平台提升。启发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在国际化平台认知的基础上关注在全球化时代的话语权、领导力和内在驱动力等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国际化平台审视学生自我与世界各国、各大学同龄人交流谈判中的决策风格、人格特质、心智模式、学习能力等不同。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在国际视野中要能担当国际道义,对沿线国家利益、国家立场、国际关系、国家责任、国家文化差异等,都应形成正确的符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全球观、伦理观和价值观。[7]3.4重视培养中国文化输出型人才“一带一路”战略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是培养新型复合型、综合素质高的中国东方文化外向输出型人才,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尤其需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提升人才所需的国学底蕴和东方文化修炼。通过培养中国文化输出型人才为载体进行中国东方文化外向输出,影响沿线国家,巩固“一带一路”战略的国家地位,开拓和占领国际化酒店业市场。3.5以“生”为本,以评促建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目标考核要以培养主体———学生来进行衡量。由学生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设置、活动安排、实习就业等方面进行反馈和考核,以促进应用型本科及时调整解决和应对人才培养相关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趋势。通过调整来完善酒店管理专业国际人才的方方面面,确保“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和深度延伸。3.6提供国际化就业实习引导与服务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输送到国际酒店就业市场,因此国际化就业实习引导与服务工作不容忽视。要重点研究“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下国

  际就业渠道、国际就业方向、国际就业层次、国际就业指导与服务等工作。国际化的实习就业工作需要系统创新思维,要立足国家开放型战略定位和中国东方文化外向输出型人才培养目标,开拓国际化就业市场,打通就业市场的通道。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通过沿线国家定向培养或者订单式联合培养国际酒店人才等方式多层次打开就业通道,并通过一段人才成长周期促进其成长成才,使之在全球性的酒店集团、酒店行业组织和旅游组织等担当重任,实现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人才个人价值。应用型本科院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要协同创新,联动工作,整合校内外多方资源,协调各部门从课程指导、就业实数据信息、职业生涯规划、实习就业心理咨询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完善人才出口服务。[8]3.7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保障到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对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涉及的人、财、物提供充足保障,针对酒店管理专业要建设一系列一体化的酒店管理实景教学实验室,建立一支学科知识和技能互补互帮的师资队伍,建立科学务实的酒店管理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一套酒店管理国际人才培养课程,对国际活动和国际酒店研究要有经费保障和政策支持。

  4结语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要求,必须用发展改革的目光和思维去推动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单方面的,而是系统创新、协同创新,相互联动和影响的。针对酒店管理专业国际化发展和定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从人才进口到过程培养,再到就业整合,全过程贯彻系统思维,体现战略性、科学性、可持续性的原则,从而造就“立足中国、放眼世界、肩负责任、持续发展”的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薛鹏,武戈,邵雅宁.“一带一路”背景下国贸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对外经贸,2022(12):143-145.

  [2]王焰新.“一带一路”战略引领高等教育国际化[N].北京:光明日报,2022-05-26(13).

  [3]陈丽娜.国际化视角下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J].时代金融,2022(12):51-55.

  [4]刘中阳.“一带一路”新形势下西部高校英语专业建设新思路[J].未来与发展,2022(6):72-74.

  [6]文君,蒋先玲.用系统思维创新高校“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22(5):153-160.

  [7]蒋乐松.本科院校酒店管理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人力资源,2022(12):63.

  [8]黄铿.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政府监管[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104-109.

篇十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边境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特点及提升策略

  作者:宋丽荣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1年第06期

  [摘

  要]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边境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具有教育交流领域多层次化、教育交流内容多元化、教育交流质量内涵化、教育交流整体互动化特点。在中俄关系进入高水平、大發展的新时代,两国边境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在协同创新的框架下,通过提升边境高校战略地位、建设互联网+中俄教育交流平台等策略,为中俄两国区域教育改革提供一个参照,共同筑梦“一带一路”。

  [关键词]中俄边境高校;教育交流;协同创新;“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21)06-0052-03

  中国与俄罗斯既是友好邻邦也是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不断得到加强,合作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中俄两国间交流合作的开放性、联动性与协调发展需要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多领域展开合作,更需要中俄两国文化教育的推动与互动。本文以中俄边境高校为研究对象,探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边境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途径与文化交融的互动性,系统分析中俄边境高等教育交流特点及面临的新挑战,在协同创新的框架下,总结其中的规律,提出了中俄边境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提升策略,为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交流与合作提供一个途径与窗口,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有助于促进中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实现文化认同,共同筑梦“一带一路”。

  中俄边境高校是中俄(含独联体内与新疆接壤的中亚国家)边境上,距边境线一百公里内的高等学校,或为国办或民办的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学校与接壤国家基于地缘优势,与之有较为密切的学术和文化交流与合作。中俄边境高等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是中俄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区域社会新生智库和智力服务的主力军,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民族文化认同,维护边疆民族团结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方面,中俄边境高校虽然分别处于各自祖国的边疆一隅,却是中俄人文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前沿阵地,是中俄两国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桥头堡”和“枢纽站”。随着《俄罗斯远东和贝加尔地区2025年前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中俄远东地区合作发展规划(2018-2024年)》及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推进,中俄边境高校将自身的成长融入国家发展的需求中,使中俄边境高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在深度和广度上将不断拓展与延伸。

  一、中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特点

  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机制因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层级而显示出差异。中俄两国边境高校进行教育国际交流活动的种类繁多,活动领域不断延伸,使教育交流的领域多层次化,交流更活跃,交流的内容多样和丰富,更注重交流的质量,中俄教育交流上升到国家层面,为国家的战略决策服务,同时也凸显了文化交流的融合与互动性特点。

  (一)教育交流领域的多层次化

  从中俄边境高校宏观教育交流上看,既有各级政府部门的参与也有高校间的交流,涉及国家层面、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及高校,形成了上下联动又有侧重的局面,注重体现边境地区所具有的独特的地缘优势,使教育交流的政策制定与各级各类活动的开展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从边境高校微观教育交流上看,涉及以校方为主体的交流,也涉及中俄高校二级学院间的对接,甚至是包括以教师或教师教学科研团队为主体的调研等层次,每个层次都具有教育交流的活动方式与内容,甚至出现交叉的特点。

  (二)教育交流内容的多元化

  中俄教育交流不仅涵盖了文化、艺术、体育及休养等活动,也有高等教育展览、大学校长论坛等学术类、信息服务类的高端研讨会,也有推动汉、俄语言教学中心各项活动的开展等。中俄各类国际学术研讨会,为中俄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搭建了学术对话平台,研究者们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语言、历史等视角展开问题分析,研究范畴涉及了经济学、艺术学、文化学、语言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多学科。中俄教育交流的内容更贴近两国关系发展与时代进步的要求,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

  (三)教育交流质量的内涵化

  中俄边疆高校最初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是教师、学生的单向往来,单纯的引进课程、教材及师资等,逐步转向合作开发,融合双方的先进理念、技术并兼顾区域实际和特色。随着交流次数的增加,交流频率的增强,交流领域的拓宽与延伸,交流内容的逐步丰富,其内涵进一步深化,内涵的挖掘将中俄边境高校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新方向,凸显了中俄边境高校教育交流的系统化、广泛化和品牌化的特色。

  (四)教育交流整体的互动性

  中俄两国边境高校在交流互动中,使得中俄两国民族文化在此进程中相互渗透、交融,构成了“独树一帜”的中俄界江教育文化,显示了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同步发展和联动效应。随着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地域民族文化的相互渗透,以界江为桥梁展开中俄两国文化教育互动,建立了日益密切的双边合作与交流机制。

  二、中俄边境高等教育国际交流面临的新机遇

  在中俄两国元首的战略引领下,中俄关系进入高水平、大发展的新时代。中俄两国边境高等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影响着俄罗斯远东和中国黑龙江省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

  (一)教育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中俄两国都确定了教育在国家政策中优先发展的地位、战略和发展方向。从高校层面上讲,加强高等教育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尤其是中外作办学,互派留学生等,能为高等学校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提升高等学校竞争力和知名度,提高本国的整体教育与学术水平,加快教育国际化的进程。教育交流是双向的,中俄两国边境高等教育为了自身的改革与发展,更应在两国教育交流中各取所长,获得更好的发展。“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从这个层面上看,边境高校不仅要通过教育国际交流来增强自身实力,促进教育现代化,还肩负着在交流与合作中展示中国文化、中国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重任,以教育现代化支撑国家现代化。

  (二)远东大开发为教育交流注入新动力

  鉴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原因,俄罗斯对于中国的合作始终存在着矛盾心理。由于受到西方经济的制裁、低油价的双重打击下,俄罗斯政府不断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开始逐步落实“向东看”战略,力图从之前相对次要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找到“突破口”,来打造新的对外经贸“利益增长点”。中俄黑龙江公路大桥一桥通两国、一桥连两城,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通车后,也将加速中俄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融合,中俄跨境集群项目的有序推进等,使黑河、同江等边境城市从国家地理边界的端点,成了“一带一路”的通道节点。为中俄双方远东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中俄边境高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注入新的发展动力,通过加强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才更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理解,实现多赢。

  (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

  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同时给教育带来深层次的改革。“互联网+”的模式使教育资源的分享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跨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网络的普及,远程教育的发展,电子图书的推广等可以使不同国家的学生,无论身处何处,都有可能实现坐在电脑前来掌握任何知识。互联网时代给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发展带来新机遇,改变了教育资源的流向,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为了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俄罗斯加强了部门间、联合体和地区之间的电信网建设。目前建成了32个网络中心,100多个大型的大学联络站,统一的教育体系信息空间站初具规模。中国也在信息技术领域加大了投入,改变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不断进行交流途径的创新。

  (四)“一带一路”倡议赋予高等教育新使命

  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中国的倡议,也是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早期收获。新时代赋予教育新的發展机遇,“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中俄边境高等教育进入了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的新常态,面对“一带一路”所提出的新使命,边境高校责无旁贷、使命在肩膀,必须紧紧抓住中俄合作交流的区位优势、经验优势及战略优势,积极规划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共同培养所需人才,共商共建共享。

  三、中俄边境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提升策略

  协同创新(Collaboratrvelnnovation)的内涵比较丰富,国外较早给与定义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PeterGloor),主要是指组织或企业内部相互交流和相互协调。严雄(2007年)是国内较早研究协同创新的学者,其观点是“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科研能力,在政府和科研服务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合作下,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协同创新活动”。不同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协同创新的含义,其实质就是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创新和共赢的局面。本文中的协同创新涉及中俄两国,具体指两国的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等主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从科研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平台等多层面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从而实现协同与创新。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开启了新的征程,尽管中俄两国边境高等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也存在着信息沟通障碍,资源共享机制薄弱,服务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中俄两国边境高校更应在“一带一路”建设已有的基础和成果上,及时谋划和调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布局和行动策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协同创新的框架下,充分发挥中俄两国政府、高校、社会等主体的合力,坚持中俄协调合作、校际协同互通、校地融合发展,尊重价值取向,崇尚多元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探索中俄边境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

  (一)谋求边境高校特色发展,提升其战略地位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从维护双方长远利益出发,我们要从战略高度看待中俄两国之间的边境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是中俄双方加深理解和认同,增进政府间互信,实现民意相通的重要桥梁。首先是加强顶层设计与部署。中俄正在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已经取得重要早期收获。各级领导班子要同心同德,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引领和助推作用,为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组织保障。其次是用政策来保驾护航。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支持力度等培育、扶持和发展中俄边境教育交流与合作,以教育交流推动政治、经贸、文化的发展。各类高校也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把中俄教育国际交流上升到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高校要敢于创新,提升教育、文化交流的内涵、广度与深度,形成促进教育交流的长效机制,使俄罗斯看到一个富强、稳定、友善、文明的近邻。

  (二)加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保障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培养“一带一路”所需人才的前提。俄罗斯高等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体现了教育管理民主化,办学模式多元化,管理体制与世界接轨等新理念,不断探索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路径。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机制虽不同,但中俄两国高校应在高等教育合作一体化基础上,作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质参与主体,积极组织并实施科学的合作教育规划及方案,参与分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们要牢牢抓住地方社会发展的重点,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原则,改善教学条件、加大经费投入,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提高教学水平,为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质量保障。

  (三)拓宽科学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

  2018年6月中俄两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指出,要“支持两国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在科技优先领域开展密切科技交流,包括落实联合科研项目。”支持高等院校扩大对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发挥中俄边境地区历史和文化交流与融合优势,从各自实际需要出发,加强中俄两国高校、科研所及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增加其联动性,加强跨国、跨境、跨区域、跨学科、跨文化的联合与协同,注重向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倾斜,发挥中俄高校所拥有的人才、学科、技术等优势,实现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学术交流,加强开展中俄国家和区域教育法律、政策协同、教育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及教育教学领域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系统的探究。对俄罗斯教育、政策、历史、文化观念等跨领域地注重研究中的相互认知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促进中俄教育交流向纵深发展,提高双方交流的层次和效益。

  (二)远东大开发为教育交流注入新动力

  鉴于历史和地缘政治的原因,俄罗斯对于中国的合作始终存在着矛盾心理。由于受到西方经济的制裁、低油价的双重打击下,俄罗斯政府不断调整国家发展战略,开始逐步落实“向东看”战略,力图从之前相对次要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找到“突破口”,来打造新的对外经贸“利益增长点”。中俄黑龙江公路大桥一桥通两国、一桥连两城,同江中俄跨江铁路大桥通车后,也将加速中俄两国间的经贸往来和文化融合,中俄跨境集群项目的有序推进等,使黑河、同江等边境城市从国家地理边界的端点,成了“一带一路”的通道节点。为中俄双方远东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也为中俄边境高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注入新的发展动力,通过加强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参与国际教育服务市场的竞争,才更有利于双方的沟通和理解,实现多赢。

  (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现代化

  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同时给教育带来深层次的改革。“互联网+”的模式使教育资源的分享突破了时空的限制,跨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网络

  的普及,远程教育的发展,电子图书的推广等可以使不同国家的学生,无论身处何处,都有可能实现坐在电脑前来掌握任何知识。互联网时代给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发展带来新机遇,改变了教育资源的流向,加速了教育现代化的步伐。为了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俄罗斯加强了部门间、联合体和地区之间的电信网建设。目前建成了32个网络中心,100多个大型的大学联络站,统一的教育体系信息空间站初具规模。中国也在信息技术领域加大了投入,改变传统的面对面的教育模式,不断进行交流途径的创新。

  (四)“一带一路”倡议赋予高等教育新使命

  共建“一带一路”既是中国的倡议,也是沿线国家的共同愿望,并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早期收获。新时代赋予教育新的发展机遇,“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中俄边境高等教育进入了大发展、快发展、好发展的新常态,面对“一带一路”所提出的新使命,边境高校责无旁贷、使命在肩膀,必须紧紧抓住中俄合作交流的区位优势、经验优势及战略优势,积极规划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相互配合,协同发展,共同培养所需人才,共商共建共享。

  三、中俄边境高等教育国际交流的提升策略

  协同创新(Collaboratrvelnnovation)的内涵比较丰富,国外较早给与定义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葛洛(PeterGloor),主要是指组织或企业内部相互交流和相互协调。严雄(2007年)是国内较早研究协同创新的学者,其观点是“大学、企业和科研院所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和科研能力,在政府和科研服务中介机构等相关主体的协同合作下,共同进行技术创新的协同创新活动”。不同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协同创新的含义,其实质就是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创新和共赢的局面。本文中的协同创新涉及中俄两国,具体指两国的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等主体,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从科研研究、人才培养、科技平台等多层面进行资源整合,形成合力,从而实现协同与创新。

  “一带一路”建设已经开启了新的征程,尽管中俄两国边境高等教育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也存在着信息沟通障碍,资源共享机制薄弱,服务机制不健全,经费投入不足等问题,中俄两国边境高校更应在“一带一路”建设已有的基础和成果上,及时谋划和调整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布局和行动策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在协同创新的框架下,充分发挥中俄两国政府、高校、社会等主体的合力,坚持中俄协调合作、校际协同互通、校地融合发展,尊重价值取向,崇尚多元发展,促进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探索中俄边境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新途径。

  (一)谋求边境高校特色发展,提升其战略地位

  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从维护双方长远利益出发,我们要从战略高度看待中俄两国之间的边境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是中俄双方加深理解和认同,增进政府间互信,实现民意相通的重要桥梁。首先是加强顶层设计与部署。中俄正在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已经取得重要早期收获。各级领导班子要同心同德,发挥政府强有力的引领和助推作用,为中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组织保障。其次是用政策来保驾护航。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如设立专项基金、加大支持力度等培育、扶持和发展中俄边境教育交流与合作,以教育交流推动政治、经贸、文化的发展。各类高校也应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把中俄教育国际交流上升到学校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高校要敢于创新,提升教育、文化交流的内涵、广度与深度,形成促进教育交流的长效机制,使俄罗斯看到一个富强、稳定、友善、文明的近邻。

  (二)加強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质量保障

  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是培养“一带一路”所需人才的前提。俄罗斯高等教育在改革与发展中体现了教育管理民主化,办学模式多元化,管理体制与世界接轨等新理念,不断探索教育的内涵式发展路径。中俄两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机制虽不同,但中俄两国高校应在高等教育合作一体化基础上,作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实质参与主体,积极组织并实施科学的合作教育规划及方案,参与分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我们要牢牢抓住地方社会发展的重点,坚持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原则,改善教学条件、加大经费投入,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专业化发展,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体系,提高教学水平,为国际化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质量保障。

  (三)拓宽科学研究领域,创新研究方法

  2018年6月中俄两国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指出,要“支持两国高校、研究机构及企业在科技优先领域开展密切科技交流,包括落实联合科研项目。”支持高等院校扩大对俄教育交流与合作,发挥中俄边境地区历史和文化交流与融合优势,从各自实际需要出发,加强中俄两国高校、科研所及企业的实质性合作,增加其联动性,加强跨国、跨境、跨区域、跨学科、跨文化的联合与协同,注重向自然科学、生命科学等领域倾斜,发挥中俄高校所拥有的人才、学科、技术等优势,实现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和科学化。开展多种形式教育学术交流,加强开展中俄国家和区域教育法律、政策协同、教育发展重大战略问题及教育教学领域等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系统的探究。对俄罗斯教育、政策、历史、文化观念等跨领域地注重研究中的相互认知和急需解决的问题,促进中俄教育交流向纵深发展,提高双方交流的层次和效益。

推荐访问: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一带一路的影响 高等教育 国际化 影响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