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五篇】【完整版】

2023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7-11 14:4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12月7日,我工区组织干部职工通过投影投屏的方式,原原本本、全面系统学习研读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建议》并就《建议》内容开展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五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和全面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五篇】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1篇

一、精心组织,认真学习领会

12月7日,我工区组织干部职工通过投影投屏的方式,原原本本、全面系统学习研读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建议》并就《建议》内容开展热烈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五中全会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和全面掌握五中全会精神,在今后工作中扎实苦干、奋发进取,为实现五中全会确立的各项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二、周密安排,在“学懂”上下足功夫

组织学习后,我们又第一时间从网络上将公报原文下载并上传到工区微信群,安排全体职工集中学习,并撰写心得体会,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要把学习宣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通过个人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通读与精读相结合、集中培训与专题辅导相结合,深入学习五中全会精神精髓。

三、认真部署,学习贯彻落实五中全会精神情况

1.12月7日上午,工区召开全体会议,传达了《邢汾分公司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的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全体职工按照文件要求认真学习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党的五中全会主题,通过深入阐释解读党的五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和在党的五中全会重要讲话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更加全面系统、生动直观、深入具体地掌握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意义、核心要义和精神内涵,为全面推动党的五中全会各项目标任务在全工区落地落实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思想保证。

2.12月7日下午,工区党支部组织党小组学习,学习《中国河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 》和《杨荣博同志在党的五中全会宣讲会上的讲话》,通过学习,加深对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真正将全会精神吃准吃透,在日后的工作中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河北高速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3.12月8日上午,党支部书记张国彬紧密结合工区工作实际,为全体再岗党员宣讲报告,带头领学,讲出了全会精神的立场、高度和深度,深化对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的认识和理解。

4.12月8日下午,为了做好五中全会的宣传贯彻工作,使每位党员深入了解五中全会精神,支部召开党员大会专题交流会,安排一名党员上台,讲述自己对五中全会的学习体会,并现场与其他党员互动交流,这一学习形式深受广大党员欢迎,安排职工上台宣讲,并与台下其他党员随时互动交流,改变了传统的授课主体和方式。鼓励广大党员认真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分享学习体会,以促使大家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使五中全会内容深入人心。

5.12月9日,工区组织各股室对照全年计划,逐项对账交账,查漏补缺。针对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列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提供了良好保障。

6.12月11日,工区组织全体职工参加学习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网络答题活动。答题形式为线上答题,答题内容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中国共产党第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等内容,每次参与答题15道,均为选择题,参与率为100%。通过答题,加深对五中全会精神的学习,把全会精神学深悟透,入脑入心,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充实自己,解决本领恐慌,将学习活动不断推向深入。

7.12月21日,工区组织维修大队开展司机驾驶技能大比武活动,加强岗位技能实操能力,提高工区司机驾驶技术,将学习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的成果转化为推动落实的具体举措,以五中全会为契机,脚踏实地,奋力拼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邢汾分公司未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2篇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关于反腐败的各种解读纷至沓来,期待也被相应推高。某种意义上,这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情况相似。

1978年12月后半个月时间,刚恢复的中央纪委收到反映情况的信6000多件,有的需要用麻袋来装运。

当然,这些期待的源头都在那3到5天的会议上,以及“公报”、“决定”等文件中。

分量越来越重

三中全会属闭门会议,更多的内容隐藏在文字之中。

尽管1978年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多关乎经济改革与发展规划,但反腐败从未缺席,有时着墨还不少。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历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均提及反腐败,内容控制在100字左右,相差不大。

但在各“决定”中,差别就很大。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第一次出现反腐败的内容,用了103字。此后,反腐败的内容逐渐增加,但都在400字以内。今年审议通过的“决定”中与反腐败相关的内容一跃达到近千字。

分量增加的背后,是反腐倡廉工作逐步深化与提升。这在各“决定”表述中,表现得更明显。

“十二届三中全会强调的是‘健康、正确的政治生活’,到十三届三中全会就提出‘综合治理,克服腐败现象’了。”在北京大学廉政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看来,克服与监督相结合,是十三届三中全会上反腐败的一个新特点。

他告诉廉政瞭望记者:“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反腐倡廉就被提到‘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高度了,政治要求更高。”

时任中共中央***在此次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反腐的重点是“党政领导机关、执法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以及查处大案要案”,并提及“高、中级领导干部”要提高自觉性,廉洁自律。

“2000年以后,腐败不仅仅是干预市场经济运行,升级为更复杂的形式,在十六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就首次提出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李成言还记得此后不久,中央纪委就开始着手反腐规划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方面,进行了三十多年不懈的努力,逐渐认识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是反腐倡廉之根本。”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教授认为。

期待之中与预料之外

本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被称为“近十年来最具雄心的改革计划”,其中的反腐败内容亦是如此。

总体来看,“决定”涉及的反腐内容,大部分在此前已经开始探索,此次三中全会有一个推进与提升。

就巡视与纪检监察派驻机构而言,在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中央纪委书记就特别指出要突出巡视工作重点,改进巡视工作方式;
完善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

此后,中央巡视组下沉一级,组长“一次一授权”,已经揪出贵州省委常委廖少华这样的“老虎”。“五一”节前,等中央纪委监察部领导班子成员,也分别约谈了53名派驻纪检组组长、纪委书记,被媒体解读为加强派驻工作的方式创新。

此次会上提出派驻机构要“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省市区也要改进巡视制度,做到“全覆盖”,显然是对此前工作的一个提升。

此外,“决定”也有对各界期待的回应。这方面内容在会后动作较多。

本次会前,对纪检监察机构改革的呼声很高,有专家提出“省以下垂直管理”。作为对此的回应,“决定”中虽然未提垂直管理,但强调“双重领导体制具体化、程序化、制度化”。

广州市纪委常委梅河清表示,查办案件是纪委监察机关的一项核心,此次提出办案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相当于垂直管理了。

11月19日,中央纪委常委、审计署副审计长侯凯调任上海市纪委书记。相关专家也表示,这可以说纪委书记、副书记提名权与考察权上收的首个案例。

此次最大的意外当属“探索实行官邸制”。

虽然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领导干部工作生活待遇标准应统筹制定,但“官邸制”的提出还是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引起的争议也不少。

李成言就告诉廉政瞭望记者,“官邸制具有预防腐败的作用,但它发挥这一作用是需要许多前提条件的。”

并不多见的审查报告

三中全会不仅涉及反腐败方针、政策,有时也会涉及人事。

本届三中全会之前,原国资委主任蒋洁敏、原四川省委副书记李春城、原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副总经理王永春会否被撤销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成为各界关注焦点。

三人在十后,先后落马,接受调查。

三中全会撤销中央委员有过先例。十七届三中全会上,就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同志问题的审查报告》,撤销中央委员会委员职务。

此次会议前几个月,接受中央调查。

但11月12日的公报中,蒋洁敏三人只是缺席,中央委员、中央候补委员的职务并未撤销。“这可能是因为此次会议重点在布局全面改革,需要减少不必要的其他因素,所以没有调整人事。”相关专家告诉廉政瞭望。

撤销中央委员或中央候补委员的职务在三中全会上并不是十分常见。回顾以往,除了,只有七届三中全会撤消了两名中央候补委员的职务,十届三中全会撤消了“”的党内外一切职务,包括中央委员。

而十四届五中全会上被撤销中央委员职务以来,历届全会上被撤职、开除了13位中央委员或中央候补委员。其中在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撤职的各有1人;
五中全会有3人;
六中全会有2人;
七中全会最多,共有5人。

唯一一次讨论中央纪委人事的三中全会是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次会议上,选出了100名中央纪委成员。其中,担任中央纪委第三书记、王鹤寿担任中央纪委排名第一、主持日常工作的副书记。这都是陈云鼎力推荐的结果。

陈云曾反复提出要担任中央纪委第三书记。最初表示,有什么工作交给他,他就办,不必兼任这个职务。但陈云一再提出,并要中央组织部将他的意见报告中央考虑决定。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3篇

路透社次日就报道了对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预测:“35年后的今天,中国寄望于通过深化改革助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今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确定新任政府未来五年甚至十年的执政方向,因而备受海外媒体关注。”

在国内媒体将更多篇幅用于讨论户籍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依法治国、期待住有所居、推进政府职能转变等具体领域尤其是一些具体问题上时,境外媒体则将三中全会看做对中国未来十年战略的观察突破口,期待从这次会议了解中国式改革开放如何更深入开展实施的宏观方向。

会前赛预测

世界一些大国的重要媒体,都将对中国重大事件的预测分析作为比拼重点。

路透社8月28日刊文称,各界对本届三中全会期望很大,主要原因是中国目前很多的经济社会问题都与行政体制有关。三中全会召开时间的确定,给一些热点问题提供了出台答案的大致时间表,包括原计划上半年出台的城镇化发展规划,屡调不降的中国房地产政策方向,甚至连资本市场的IPO重启也被预计将在三中全会后。路透社还预测,三中全会在强调改革迫切性的同时,亦将反映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反腐的决心。

道琼斯通讯社刊文《猜想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经济药方》,大胆预测中国延续了数十年的经济发展模式将告结束。“中国经济增长一直依赖大规模的工业和基建投资,期间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但享受不到城镇户口的相关福利。考虑到高层领导人将城镇化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因此最终出炉的方案可能会在户籍制度改革方面有更为大胆的动作。”

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10月29日题为《对本届三中全会应该期待些什么?》的文章,将中国的改革定性为渐进式改革。

文章称:“预计中共将支持越来越强烈的有关实施经济政策新原则的呼声,其中可能包括转变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让经济从依赖投资转向依赖消费和服务,从而实现再平衡,将城镇化作为下一个重要经济增长驱动力,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应该期望的是局部的、渐进式改革,三中全会对中国经济模式进行全面改革的可能性要小得多。”

11月8日,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文章称,中国官方已经披露,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制定推进综合改革方案,打造全面改革的升级版。文章评论说,中国目前虽面临各种困境,但今天的中国在思想观念、国际环境,特别是经济实力方面都远远强于以前。

《旧金山纪事报》援引关注中国改革的学者比尔.比绍夫的话,预计三中全会将出台雄心勃勃的决定,但所有效果的显现还需要很长时间。

外媒对中国未来改革的期待不亚于国内民众。他们期望十八届三中全会能解决更多改革的细节问题。

会期临近赛“定义”

11月9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如期召开。外媒纷纷将其意义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类比。“它会像1978年那届三中全会一样成为中国经济的‘分水岭’吗?”同样的问题以各种各样的语言文字出现在全球民众面前。

11月10日,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掀起飞跃式大发展,带动中国摆脱中等收入陷阱,迈入高科技富裕国家之列。实行改革将使中国摆脱对投资的过度依赖,并使中国人民从国民生产中获得更多益处。

智利《信使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是自1978年中国启动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一次经济社会改革会议。本次会议通过的措施有助于保持中国经济增长并在中期内提高生产力水平。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报道说,中国领导层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核心改革框架,指导未来10年决策。这次会议将是1978年邓小平让中国踏上经济改革开放之路以来最重要的三中全会。此次会议的重要性在于,中国正处在一个拐点上,而这个拐点是中国领导人不能忽视的。

除此之外,外媒还在比拼,谁能用更精准的语言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写下注脚。

10月31日,新加坡《联合早报》提出“中国改革4.0版”:“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里,只有在问题暴露得最充分、矛盾最尖锐以及现状最不可维系的条件下,才是改革的最佳时机。可以说,上海自贸区揭开了中国改革4.0版的序幕,而三中全会之后的改革开放措施很可能再次让世界感到意外。”

韩国《亚洲经济》则称,中国广袤的土地即将刮起“改革暴风”。

“中国重启”---《印度时报》8日用这样一个短语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认为中国“正处在十字路口”,此次会议可能预示着国家经济与社会的重大变化。

韩国《朝鲜日报》3日的文章称,中国政府今年初以来出台数个“大动作”,包括取消和下放超过两百项行政审批权、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取消公司注册资本限制等,因此未来改革力度和范围将是“空前的”。

英国《金融时报》的文章警告:“任何人或国家低估中国新一届领导人在经济和金融改革领域的信心和能力,都将是一个错误。”

法新社援引新华社的话认为,三中全会可能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分水岭”。

美国《华尔街日报》断言,中国可能将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发生“永远改变”,甚至用“中国的发展到了辞旧迎新的临界处”来表达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方案出台的期待。

11月10日,英国《金融时报》发表英国诺丁汉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洁的评论文章称,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是中国经济、社会与政治全面发展的新里程碑。

美联社报道,面对中国旧的增长模式的巨大压力,中国领导人承诺将“深化改革”,这一改变将创造历史,催生新一轮的经济转型。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报道,此次三中全会的重要性在于,中国正处在一个发展的“关节点”上。

具体问题赛解读

纵观外媒关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报道,其关注领域排第一位的是经济改革。事实上,比较国内媒体和境外媒体的报道内容可见,许多外媒不但试图从宏观视野给会议下定义做注脚,也力图与国内媒体一样,对一些具体领域给出深度解读。

11月9日,美国《华尔街日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开启金融体系重大变革,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将成为切口。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是推动更深层次金融改革的先决条件,有助于抵御改革产生的各种风险。这项举措有望位列中国领导层政策规划清单的显要位置,成为中国建立市场化银行的关键。

“中国下一步可能进行改革的领域:金融(银行存款保险、利率市场化、放松资本管制),财政政策(地方政府借款、征税),国有企业(竞争、上缴利润、资产管理)和城镇化(户籍改革、)。”《华尔街日报》预测。

英国《金融时报》报道说,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成为中国经济、社会与政治全面发展的新里程碑。下一阶段,中国需要通过调控经济增长速度,实现更好、更可持续的发展,通过转变经济结构实现高质量的增长,以及通过改善分配结构,营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等措施来弱化社会矛盾。

《日本经济新闻》也报道称,金融领域的焦点是能否勾勒实现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和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具体改革路线图。

农村也是外媒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焦点之一。

BBC中文网11月1日报道,在经济改革方面,观察家们将特别关注国企改革和农村这两个领域。英国诺丁汉大学经济学教授姚树洁说,农村的土地一直是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既要保护农民使用土地的安全感和连续性,又要考虑到国家有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收回部分土地的需要,这需要清晰的法律规定。

香港《明报》11月5日报道,本届三中全会改革决议中,涉及内地经济根源性问题的土地制度改革受到广泛期待。中央已意识到,亟待解决的农村土地确权、农村集体用地入市问题,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11月10日,《经济学人》报道,中国农村的土地集体所有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进城后也没有享受到市民福利,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中国必须建立一个公平的土地交易市场,让农民分享更多的土地收益。

《日本经济新闻》 报道称,中国地方政府如今严重依赖土地出让金,预计三中全会将就此议题开展讨论。

《卫报》 报道,尽管中国改革开放让数亿人摆脱了贫困,但是很少有人认为目前的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具有可持续性。改革者们希望三中全会不仅要在金融自由化上更进一步,也希望在、户籍制度改革上有实质性进展。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指出,在本届会议上,中国国家领导人将向全球展示中国经济的“长期路线图”。在这一路线图上,中国面临重重“关卡”。在社会改革上,中国面临的挑战依然不小,除了备受争议的户籍改革制度,还有农村流动人口的卫生医疗教育等保障问题。此外,土地、税收、计划生育等未来规划也将提上日程。

进一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同样受到外媒关注。

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1月6日报道:观察家称,中国新一轮改革的重心之一就是理顺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解决“万能政府”的问题。

以三中全会“望远镜”透视中国改革未来

路透社近日评论称,以往,三中全会一直是中国重大经济改革的跳板,譬如1994年出台的经济改革措施就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铺平了道路。如何利用好这个跳板,完成完美一跳并安全“着陆”,是众多外媒在会议召开期间的报道重点。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文章指出,今年三中全会所要面对的问题与挑战,并不亚于35年前。新一届政府必须做好三件大事,包括调整增长速度、扭转经济结构、弱化社会矛盾。

《华尔街日报》评论指出,中国采取的增长模式在过去30年中使中国乃至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目前,中国正面临诸多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放缓等挑战。而中国领导层表示出对全面改革的“信心”。

10月17日,香港《文汇报》指出,今年以来,中共高层多次要求各级干部要树立“底线思维”,就是凡事要往最好的方向努力,但要做最坏的打算。在改革问题上,行事之前划出底线,这一点毫不含糊。

文章说,“胆子”是战略层面的问题,“步子”是战术层面的问题。战略上要有大视野、大格局。战术上要细致稳妥,既注重“顶层设计”,也注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充分吸纳各阶层的意见,以期最大限度地减小改革的成本和阵痛。并表示,期望这次三中全会产生更适度、更谨慎的动议。

英国《金融时报》称,话语必须转化为行动。中国没有那种奢侈的条件,能够让所有的改革都等到时机成熟才启动。中国领导人可能不得不承担起更大的风险,加紧推动亟需的改革。应该认识到,中国政府的谨慎或许反映了其经济和政治智慧。

“中国的开放,从上海自贸区到澳门的横琴模式,都是试验性质,摸着石头过河,看似大胆,但又兢兢业业,如履薄冰,要不断总结经验,将优点极大化、缺点极小化,才向全国推广。它和运动型的政策,有本质上的差别。”香港《亚洲周刊》报道称。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
新认识

中图分类号:D6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9-0007-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一直以来是我国重大公共方针政策出台的一个关键时间,因此,党中央对此一直以来都十分重视。因为三中全会关系到我国人民的幸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发展前途,也关系到民族未来的发展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是一次完成社会主义社会结构转型的会议。然而36年之后,我国同样面临着一次社会结构的升级,但此时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要问题的性质已经发生了变化。如果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要解决中国的贫困问题,那么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要解决中国的公正问题。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这充分体现了以同志为***的党中央的改革决心和勇气,体现了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有胆识、敢于碰硬、勇于担当的气魄。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的重大历史贡献,全面深化了我国改革体系,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全面部署了今后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出发推进改革,给了全国人民一个较好的回音,让老百姓看到中国发展的希望,看到中国梦实现的路径。本人通过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谈谈一些新认识:

第一,关于经济改革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强调了三点:一是,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近年来党中央一再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发展都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离开经济,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保障,社会主义就会变成“乌托邦”。二是,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原来的基础性变为决定性,提高了市场的地位。因此,要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直接参与市场活动,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加快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的建设。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改革领域,其共同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三是,以科学发展、均衡发展为基调,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1]。坚持均衡发展就是要推动城乡均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为此,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优化经济结构,全面提高经济开放水平。

第二,关于政治改革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强调: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首先,政治体制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政治保证,我们必须适应时展潮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也证明了我国始终坚持政治体制改革道路是正确的。事实上,正是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民主政治建设上取得了重要突破,我国才有促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政治氛围,人民在政治上才能获得更多的自由与民主,中国才能取得今天的繁荣与发展。经济与政治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重要的反作用。其次,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保持我国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
人民当家做主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归宿;
依法治国是法律保障。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最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民主。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时,必须兼顾好各民族利益,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扩大少数民族代表比例,为实现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指明方向。为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主制度建设,实现民主形式多样化,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

第三,关于文化改革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与时俱进地提出一些新理念:(1)突出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比如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突出了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有助于夯实文化改革的群众基础,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在以往三中全会报告中少有,也说明了报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文关怀。(3)突出强调在文化管理中要善于处理好政府、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办、市场配置、社会参与的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激发各种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流动,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增强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和吸收再创造能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文化改革措施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并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第四,关于社会改革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正是我国社会收入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就业形势严峻、社会利益矛盾突出的时期,此时老百姓对会议最关心的便是党中央对民生问题的解答。对此,报告也积极回应了百姓最关注的问题:一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祖国的未来,也关系到人权的维护。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因此,必须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大力促进教育公平。二是,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就业是民生之本,关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发展。政府必须建立健全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三是,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蛋糕”能否做大非常重要,但“蛋糕”分配得是否公平也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十分重视当下我国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问题,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努力缩小收入分配差距,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四是,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五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统筹推进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供应、监管体制综合改革。六是,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并强调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特别是,要多为民谋利,多为民解忧,解决好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第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这个重要议题,并把它定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五位一体”,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因此,我们必须要增强资源节约意识,树立绿色消费生活观,创造环保氛围,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创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风尚。

第六,关于党的建设问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突出强调了党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并成立了改革领导小组,全面做好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与督促落实工作。另外,把提高党的领导水平与执政能力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结合起来,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改革的伟大实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改革创新永无止境。中国共产党顺应时展潮流,正确把握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愿望,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范文第5篇

(2005年10月27日通过)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作如下修改:

一、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修改为:“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一千六百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同时,对“个人所得税税率表一”的附注作相应修改。

二、第八条修改为:“个人所得税,以所得人为纳税义务人,以支付所得的单位或者个人为扣缴义务人。个人所得超过国务院规定数额的,在两处以上取得工资、薪金所得或者没有扣缴义务人的,以及具有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情形的,纳税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纳税申报。扣缴义务人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办理全员全额扣缴申报。”

本决定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改,重新公布。

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

(2005年10月27日通过)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中增加全国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中央银行财产司法强制措施豁免法》。

关于增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所列全国性法律的决定

(2005年10月27日通过)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附件三中增加全国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中央银行财产司法强制措施豁免法》。

关于批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决定

(2005年10月27日通过)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批准于2003年10月31日在第58届联合国大会上通过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
同时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受《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六十六条第二款的约束。

关于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引渡条约》的决定

(2005年10月27日通过)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决定:批准外交部副部长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于2003年11月3日在北京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引渡条约》。

任免名单

(2005年10月27日通过)

一、免去熊选国的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职务;

任命任卫华为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

二、任命程新文为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一庭副庭长。

三、任命张勇健为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副庭长。

四、任命李广宇为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副庭长、审判员。

五、任命王勇、戴长林为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

批准免职的名单

(2005年10月27日通过)

批准免去许海峰的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职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夏德全(江苏省代表团)、蔡秋芳(女,山东省代表团)因病逝世,夏德全、蔡秋芳的代表资格自然终止。

最近,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接受了提出的辞去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的请求;
安徽省人大常委会依法罢免了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依法罢免了马荣华、陈明洁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职务。依照代表法的有关规定,、、马荣华、陈明洁的代表资格终止。

现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有代表2980人。

特此公告。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推荐访问:公报 五篇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五篇】 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精选5篇) 十一届三中全会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