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学历史教学【五篇】

中学历史教学【五篇】

时间:2023-07-09 16:4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在《美国环境史: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中美国学者纳什第一次提出“环境史”这个词,他认为: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环境责任的呼声的回应”及“历史上人类和他的全部栖息地的关系”。环境史学是首先出现在美国,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历史教学【五篇】,供大家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五篇】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环境史 中学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一、环境史的内涵与发展

在《美国环境史: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中美国学者纳什第一次提出“环境史”这个词,他认为:环境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环境责任的呼声的回应”及“历史上人类和他的全部栖息地的关系”。环境史学是首先出现在美国,基于生态学理论,关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新学科的历史。真正意义的环境史产生于美国,可以追溯到1970年左右,这归功于一些专业环境史家的诞生。20世纪90年代,中国环境史学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学者介绍国外的环境史研究成果,并逐步形成中国环境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二、环境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环境因素与历史的结合之处非常多。例如,在讲述隋唐时期环境与政治的关系中,如果国家足食足兵,那么也有利于国富民强,长治久安。而足食足兵的基础便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的根本又是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古代社会中,尤其是靠天吃饭的农业,更是与环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早期的时候,气候温暖湿润,虽然经历隋朝末年的战乱之后,农业能够迅速恢复,长安附近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为唐朝初年的盛世建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北方的牧业在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得到了充分发展,游牧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多能与唐王朝和谐发展。唐代中后期,气候转冷,水热条件恶化,这使唐朝的军队战斗力也受到影响。黄河流域是富庶的农耕区,但是在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的破坏性影响,不能继续发挥农业的作用,唐代的兵制为府兵制,需要士兵自行购买作战装备,当关中平原的农业长期处于欠收状态,农民自然没有余粮,直接导致府兵制的崩溃,唐朝的军事力量也就遭受极大打击。气候的变化使得居住于关中平原的王室受到了很大影响。即使在淮水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了新的富庶农业区,但是这个新的地区离王室又过于遥远,通过杯水车薪的漕运已然无法解决饥荒问题,未能挽救王朝的崩毁。在农业国家中,环境影响农业的发展,而农业又牵制着政治的运作。因此农业与帝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陕西布政司奏,西安府三十三州县地方自去年雨水连绵,秋成失望,人民缺食,至冬无雪,今年春又无雨,二麦不遂发生,况瘟疫大行,人多死亡”曾近孕育出汉唐盛世的陕西省,到了明代,随着人类对黄土的过度开发,元末战争的破坏,黄土高原北部水土流失加剧,土地开始呈现荒漠化趋势。大规模砍伐森林开拓土地,黄河的含沙量与日俱增,导致黄河流域的水旱灾害日益严重。随着明清时期中国处于又一轮的小冰期,气温的普遍下降导致北方耕种条件的进一步恶化,自然灾害频发也使得土地收入减少。明代环境的恶化对明王朝的北部边疆产生了巨大影响,以往农耕王朝对北部少数民族进行成功的远征作战之后,面对新掌握的土地往往实行移民实边的政策,以此加强自己对新征服土地的控制能力。但是到了明代北方环境破坏,并不利于庄稼的生长,使得擅长农耕的汉民族难以在北部边疆生存,大大减弱了明廷对北方边疆地区的控制。同时在小冰期作用下,草原带向南移,北方蒙古族逐水草而居,势必会南下。北方蒙古骑兵南下,增加了明廷的生存压力。而且正是由于军费在运输成本过高的情况下不断激增,明廷很难通过军事的手段解决北方的危机,北虏问题伴随明王朝的始终,正统十三年(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庚戌之乱”,明朝北京两次受到蒙古骑兵的威胁,勃勃生机消耗于无休无止的防虏战争,明廷毁灭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正是来自于北边。

关于哥伦布大探险的历史,在中学历史教材中归类为经济专题中,其着眼点是在新航路的开辟与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对于哥伦布的航行,环境史学家有不同看法。传统学者认为,哥伦布的航行欧洲的扩张,是对美洲的侵略。在环境史学者看来,哥伦布航行的确存在如上问题,但环境史学更看重生态环境方面的因素。例如环境史学者克罗斯比,早期从生态学角度研究哥伦布大探险的学者。他认为,哥伦布航行是欧洲生态扩张的开端。欧洲的动植物被带到美洲,相应的美洲的动植物也被带回欧洲。“1592年美洲出现了新的景象――大教堂、小麦田、带轮子的车辆、在特斯科科湖上出现了双桅帆船和懒洋洋水手,之前那里仅有独木舟和大汗淋漓的桨手。在新大陆上出现的新动物更是令人吃惊:猪、羊、山羊、驴,在北部有十万亩的牧场里到处都有牛,还有成千上万只马”。在克罗斯比看来,欧洲入侵成功,原因不单纯只是坚船利炮抑或是动植物,主要在于病菌的入侵,在这部分,他提到了“处女地传染病”,这才是真正成功的原因所在。关于新航路开辟这一部分,中学历史教学中并未涉及原因,但教师需要讲述原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新航路开辟。

通过上述简单的几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历史其实与环境息息相关,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适当地渗透环境史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必要的,可以大大拓展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范围,同时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

三、结语

2004年开始,部分地区在国家的指导下开始实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强调:“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
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从历史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结合目前的国情看,**在任期内提出科学发展观其实就是对中国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深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付出的代价也十分惨重。如今雾霾已经成为京津冀、长三角等发达地区挥之不去的阴影,环境保护势在必行。因此,通过在历史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史,使学生逐渐意识到环境的重要性,开拓学生对历史现象的思考,且不仅是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符合国情的需要。如此则需要中学历史教师对环境史有一定的掌握,需要中学历史教师在讲课中对插入环境部分内容的拿捏。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学习本来就是对中学历史教师的一种要求,“路漫漫其修远兮,教师当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2篇

新形势下的

大学历史教师必备的思想素质

传统的大学对历史教师一般的素质要求是:对于所担负的某一段历史的教学,只要熟悉此段历史的体系结构,和基本的历史史实,给学生讲清楚也就可以了。较为负责任的教师再深入地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增加一些教材以外的知识也就足够了。无论是中学教学适应大学教学,还是大学教学适应中学教学,都没有考虑学生发展的因素。实际上,这种大学历史教育是脱离中学历史教育培养精英的一种教育模式。

如今,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以育人为主。新形势下的大学历史教师所具备的素质应作重大的调整。

首先,以较高的教师德性从事教学。实际上,高校教师德性是培养中学教师德性的关键一环,虽然不能说高校教师的德性决定了中学育人的水平及效果,却可以对将来中学历史教学的主体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大学教师的德性越突出,那么这种影响力也就越强大。

大学教师德性的构成可以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教师心理上高度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包括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个人的高度负责精神。中学时期正是一个人内心世界形成的关键期,他(她)们所受到的影响主要来源于社会、家庭、学校和教师。社会的复杂性造成了对中学生影响的不确定性,面对正处于心理发育叛逆期(或逆反心理期)的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也主要以社会性影响为主,思想与品德的教育为辅,容易使中学生的心理产生偏差。学生一天大部分的时间是在学校渡过,与教师接触最多,教师也最了解学生,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正面的、正确的国家观、社会观、人生观及道德观的教育。在这种教育过程中,除了历史学科有其自身优势外,历史教师的德性就成为了关键因素。在现今,大学教师除了要拥有敬业精神及高度的责任认同外,还应具有平等精神、关爱精神、人格尊重等德性,把内在的善良动机和情感付诸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这种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什么是教师之德,潜移默化,培养出德性较高的中学教师。

二、教师的公正德性。教师针对学生所体现出来的公正自古就有,孔子在教育实践中对不同的学生所实施的教育方法,实际上就是教师公正德性的完美表现。首先,孔子倡导举办私学,使不同层次的人都能够接受教育,打破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实现了一种社会性的公正,它是教师公正德性的最高层次。现今在许多大学里,许多贫困学生面临的辍学、欠费退学或不能正常学习的情况,无疑是教育公正德性的严重危机。折射在教师身上是对物欲、金钱的狂热追逐,从而多方面丧失了教师的道德和良心。虽然是少数现象,但是所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广泛的。其次,是孔子在具体的教育实际中,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得到合理的需要和合理的评价。这种教育可谓尽善尽美。所以,当代教师应该像孔子那样,用心去体验教育的公正性而不仅仅是停留在遵守教师的公正德性,把公正真正落实到不同材质的学生身上,正大光明、质朴、公道,把无私、关爱的“仁”的品德在教学中展现给学生,才能发挥教师德性的效力和作用。

其次,以职业为美点燃自己教书育人的生命之火。人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教师来传承的,特别是历史教育,在知识传承、文明传承和精神传承中居于主导地位。历史教师职业不是热门专业,但是它在社会精神文明及价值观教育方面又是其他专业所无法取代的。因此,对于选择了历史教师这一职业的人来说,要建立以职业为美的心境,超越纯粹物质欲望的追求,把自己所做的平凡工作与新一代的成长、人类生命的延续联系在一起,与个人收获的快乐、自我价值的实现联系在一起,从而获得心理上美的体验与意识,形成以职业为美的内心情感。当达到这种境界时,就不再把历史教师这一职业当作对社会的一种牺牲或付出,而是对社会的一种创造,它创造了年轻一代的灵魂,创造了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美的最高境界。具备了这种情感,历史教师职业就不再是枯燥的、贫穷的、冷门的职业,而是愉悦的、高尚的职业,是能够体现自己生命价值的职业。

新形势下

大学历史教师专业结构必须发展

以往,大学历史教师的专业性非常强,排斥了其他相关学科在历史教育中的作用,对社会的解释与理解是单线条的,无法发挥历史学在认识社会时的优势。自八十年代以来,大学历史教师虽然在历史研究方面拓宽了渠道,但在教学上变更较少。自上世纪末中学教学以面向生活为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以智力开发为主,使中学教材的内容失去了系统性,知识结构不再具有体系性,而趋向于知识以历史为核心的综合性。它基本涵盖地理学科、政治学科、法律学科、心理学科、经济学科、社会学科等多种学科的内容。虽然学生在校学习时接触过某一单一学科,距离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要求仍较遥远。为培养合格的中学历史教师,高校历史教师在坚持本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必须扩展单一的历史知识结构为复合的知识结构,以便于运用综合知识为学生做出认识社会、解决问题的榜样,使学生逐渐地学会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实际上,在历史教材内容中就已经包含了多种学科的知识,若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师,必然要对这些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其中几种知识的体系,并将其融入到教学之中即可。这样既可以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的吸引力,又可以使学生形成知识的综合意识,而且为将来驾驭变化了的中学历史教材奠定了坚实的意识基础。

在知识结构之外,专业结构还包括能力结构、专业服务精神两个方面。能力结构可以包括教师的审美能力、语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组织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等等。教育与教学过程并非仅是用语言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需要达到多种目标的过程,并且每一种目标则需要一种或几种能力来完成。专业服务精神是历史教师对历史专业的执著,包括上面所谈及的思想素质和对社会价值取向的抵抗能力。

大学历史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

中学历史教育方式的变革开始极大地促进大学历史教育方式的改革。在中学历史教材变革的同时,其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大学历史教学也不得不适应国家教育理念的发展和中学教师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改革。

教学观念的改革。以往大学历史教育和教学培养的目标是历史精英型的人才,在历史学科方面拥有完整无缺的知识体系和较深的历史理论水平,也就是说是培养历史研究型的人才。中学历史教学的培养目标是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创造精神和遵守法律的现代社会的公民,中学历史教学实际上是大学历史教学的缩影。大学历史教育承担着培养实现这一目标的教师队伍,就要首先使这支教师队伍具备民主平等精神、创造精神和遵守法律的现代社会公民的素质、意识和能力。改变单一的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其培养方向首选复合型人才,其次为能力型人才,再次为观念开放型人才。

教学方法的变革。为适应多种人才的培养,也必须改革过去那种完全的教师讲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根据学生参差不一的情况,采用分组讨论、师生主题对话、不同层次的作业、指导问题的研究、撰写论文、社会调查、资料收集、专题讲座等多种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能力,达到综合发展的目的。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育 历史知识普及 矛盾 统一

历史教育的实质通过对历史知识的传授,培养受教育者透过历史表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进而深入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知识具有人文主义的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做出了贡献,任何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都是人文主义的,任何不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连教育意义都没有。”…而历史教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能够使受教育者在认识自我世界、认识和适应社会、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而且通过历史的濡染与涵化,提高其自身的修养与素质,学会做人。因而历史教育是一门每个公民都应该享有的普及教育。梁启超看来,历史学是唤起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忱的最佳手段,必须深入普及到千千万万民众中去,“本国史学一科,实为无老、无幼、无男、无女、无智、无愚、无贤、无不肖所皆当从事,视之如渴饮饥食,一刻不容缓者也”…

高中历史教育是进行历史普及的一个重要平台。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小学、初中阶段的历史教育,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历史知识,而且逐步具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通过高中历史教育,培养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其内在的本质的能力。通过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群体就可能会发展成为历史知识的普及者。他们通过本身获取的历史知识,无论在社会生活、还是在人际交往中,都会成为历史知识的传播者。因而要成功做到历史知识的普及,高中历史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环节。

高中历史教育与历史知识的普及存在着矛盾。笔者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深刻体会到到这种矛盾。高中历史教育中,国家教育部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接受能力,在编排历史教材的过程中花费了大量的心血,投入了足够多的精力。在材料的选择和课程方式的编排上力求精益求精。现阶段,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分为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必修教材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及文化史,选修教材主要是对必修教材的补充。在合理分析利用教材的基础上,按照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这一阶段的历史教育基本上能够达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及情感与价值观的培育的基本要求,达到高中阶段历史教育的目的。

目前的高中历史教育,教受历史知识的范围几乎全部集中三本必修教材上,而三本必修教材几乎囊括了世界通史和中国通史的全部知识要点,这就使得教材联系性和整体性大打折扣。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知识与能力这个授课环节中重点讲授的是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换句话说就是高考的考点。这容易使使学生形成历史就是知识点的组合这样不科学的认识,感到学习历史枯燥无味,激不起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中学的历史教学实践中,仍习惯于或热衷于单打一,把搬运课本知识当作根本的或唯一的任务。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就是为了升学考试,这严重违背了历史教育的初衷和目的。这也是有多种原因导致的,有的是对大纲和课本“权威”的迷信,有的是因高考试卷过分强调知识点、覆盖面以及评卷采点计分的副作用,等等。结果导致教师教得死,学生学得死,考试考得死,评分评得死,把一门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学科弄得死气沉沉。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同时也承担着普及历史知识的责任。历史学科包罗万象,它记载了先人奋斗的历程,记载中国荣耀与屈辱,记载中国农业与科技的发展,记载英雄人物在推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等等。它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是一部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类发展史。历史知识的普及不仅仅涉及到历史知识点的传授,还包括传播丰富有趣的历史故事,讲述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传奇,还涉及到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及耐人寻味的历史哲理。学习历史不在于让学生们熟知和牢记那些残垣断壁与僵尸枯骸,以供消闲怀旧,而在于通过利用历史知识这个庞大厚重的载体,去认识和明晓社会变迁、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以利于学生们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发育他们作为一代新人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个道理,其实也是许多前人反复申说过的“陈词滥调”了,诸如“以史为鉴”、“鉴古而知今”、“读史使人聪明”等等之类,都是人们所耳熟的。

高中历史教育与历史知识普及的统一。面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这种矛盾,笔者经过长期的反复思考及课堂教学实践,试图摸索出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如何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的同时,做好历史知识的普及,实现矛盾中的统一?笔者认为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教师。首先,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在历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能够做到深入浅出,能够把握历史知识间的联系性及历史知识的整体性,能够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历史线索,利用历史线索把各知识点贯穿起来。其次,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在讲解课程重点、难点知识的同时,应补充相关的历史故事及英雄人物事迹,这样就可以使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历史画面尽可能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进而达到对历史知识普及。再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做到灵活多变,尽量创设各种历史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到这种历史情晓中,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在层层设计各种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最终达到高中历史教学目标,同时实现历史知识普及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历史课堂、幽默教学 激发兴趣 德育 语言

历史课程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门智育与德育相统一的课程。然而,在高中历史课程内容中却存在着“三多三少”的问题,即遥远的多,现实的少;
理论的多,实际的少;
抽象的多,具体的少。本来活生生的历史成了缺乏生气,通过跟学生的交谈,我发现学生一提到历史,犹如面对老古董,历史课被认为是“枯燥、没意思的课”。

从事中学历史教学工作已有整整十年的时间,历史教学工作面临尴尬境地,原因是很多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理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历史总摆脱不了“二流学科”的尴尬境遇。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在于历史课堂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实施幽默教学,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历史知识的状况,提高学生的学史乐趣,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在教学中实践幽默教学的几种方式。

一、教师运用语言“神入”历史

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知识表述形式一般都是理性化的、清晰明了的,这种形式表达得太清澈,反而会失去了历史活生生的原初本真,少了点“味道”。因而,作为教师,要置身于历史氛围中,选用一套优美的教学语言来弥补教材语言的缺陷,以历史“导游”的身份介绍和教授历史,包含情感,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语言营造的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使学生的身心跟随老师的步伐,“神入”到历史中,从而受到熏陶,产生内心的体验。在历史课堂里,我们应该看得见万里之外美国独立战争的枪炮轰鸣,摸得着世界各地美仑美奂的文物遗产,感受得到无数杰出人物金子般的高尚品德……如:赵本山的“别以为你穿着马甲儿我就不认识你了”就可以用在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中。评价洋务运动时可用“旧瓶装新酒”、“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但应该注意的是要目的明确,运用适当。

二、谐音幽默、提高兴趣

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浩如烟海,中学历史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幽默处理。如我在讲苏联成立时的加盟共和国,就用了“屋外有白鹅”的谐音(乌克兰、外高加索、白俄罗斯、俄罗斯);
唐朝建立的时间“见糖留一把”(公元618年);
又如马克思的出生于1818年5月5日,为了让学生记住这个时间,我就这样解读:马克思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的哭。因此,如果历史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幽默语言,有意无意地把历史事件结合某些有趣的历史现象,学生就更能直观生动的对知识点进行有效记忆。

三、利用情境,创设幽默

课堂45分钟是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空间,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应善于发现教室内的各种表象,善于发现各种机会,然后及时地进行幽默处理,以活跃课堂气氛,密切师生关系。如,在讲《雅典的民主政治》这一课时,有一名同学睡觉,当时我就说“某某、别睡了,从爱琴文明开始你就睡,这都到城邦时代了,都几千年了,你都成睡美人了。”“需不需要王子呀!”同学们听到,都忍不住笑起来。这幽默又渗透了历史知识的话语一下子活跃了气氛、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讲解试卷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答题时的失误,创设一些幽默。

四、抓住突发事件,巧设幽默

在课堂上总会有许多突然事件发生,能抓住突发事件,巧设幽默会达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将混淆的字念错而引起笑声;
如“张謇(jian)”读作“张骞(qian)”;
对课堂上的历史人物评价有的同学提出反对意见等等。对于这些突发事件,教师如果不闻不问,继续讲课,定会让学生感到有些失望。相反,如果能够抓住一个个稍纵即逝的机会,即兴发挥,加以简短的幽默评语,会带给学生一些意料不到的惊喜,从而吸引学生注意力,提升教学效果。

五、巧用历史情景剧,提升学生素养

在现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历史情景剧”的运用对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起着巨大的作用。“历史情景剧”作为历史情境教学法的具体运用,是感性到理性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双方的有机结合最终形成了学生全程参与、内心体验,形成知识经验与构建价值观的教育全过程。学生的精彩展现不仅活跃了课堂,而且提高了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在讲“十二铜表法”时我就采用了学生表演情景剧,再现了历史,并且把相关知识点渗透。课堂效果就十分明显。

幽默,更是一种能力,是活跃气氛的手段。教师幽默能力的展现需要教师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精炼的、优美的课堂语言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和提高的,需要教师永不停息地追求进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这样才能在历史课堂上游刃有余,才能使自己和学生获益良多。而学生通过课堂和课后的训练,基本能形成自主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能力,从而获得更多更美的体验。让我们师生相互配合,向着体验历史之美之伟、真实有效地感受生动鲜活的历史的目标前进。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中学历史教学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探究式学习;
教师教育

新世纪的历史课程标准确立了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把学科知识融人生活主题。大学与中学的历史教学在培养目标、方向、教学任务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它们之间如何接轨形成系统培养的链条体系,各自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教师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师范毕业生需要具备哪些教学理念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认真加以思考。

一、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与创新实践

1.如何正确处理好历史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的“过去性”,要搞清作为“知识本体”历史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一些学者认为史实是史学的基础,不要急于让学生探讨什么而应当先搞清是什么。另外一些研究者则大声疾呼要减轻学生负担,重点考查学生历史认识的能力,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谁更符合中学生的实际呢?事物都是辩证的,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历史则是凝固的现实,霍布斯鲍姆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形成了一个连续体,所有人类和所有社会都根源于过去。要明确现实社会的历史支撑点,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由于历史本身不可重复性的特点,人们要理解历史,就必须在学习时做到“神入”历史,“只有站在特定环境和角度去思考,才有资格去评说历史”囝,才能形成真正的历史认同感。Www.133229.COm钱钟书先生讲“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时事,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几人情合理”。提醒人们评价历史人物或事件,要将其放在一定的历史情景中加以体验、理解与研究。西方批判历史哲学思想的代表克罗齐、柯林武德等人也持此观点。

正因为历史是不可重复的过去这一特点,使历史情景的营造,无论在传统历史教学还是在新课改中,都被充分肯定并加以提倡。用这种必要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培养,这已成为创新型历史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要搞清楚作为“历史事件”的相关细节与情节,历史教育不能没有故事的描述,不能没有人物的刻画,不能没有场面的呈现,不能没有史料的支撑。但是,强调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切不可走入误区,刻意追求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曲解历史情感教育的内涵。必须把握营造历史情景的有效性和适度性原则,在实施中注意准确性和针对性,使历史情景的营造服务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题。营造情景本身并不是目的,调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是其真正的目标,历史情景一旦脱离主题,极有可能破坏整个教学目标的落实。

2.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提高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

历史新课标要求通过创造情境,使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历史,体验历史,加深对历史现象、人物、事件等历史知识的认识。有的老师认为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就完全可以掌握所学知识,而且把新课改反对死记硬背看作是反对记忆和背诵。这也是一种误解。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也不可能否定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线索的记忆,因为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离开了基础知识谈能力,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培根曾指出,历史是关于记忆的学问。课堂教学不能淡化历史知识的传授,要避免出现课堂精彩、考场无奈的现象。

历史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论从史出”和“史由证来”。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材料筛选的典型性和适度性。一般材料的故事性越强,越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考,但材料的故事性应服从历史真实性,不能选择没有史实依据的“野史”“传奇”之类的材料,教师首先要注意考证材料,鉴别真伪;
同时,“历史知识的获取其实就是学生与前人在思想上的交流、认知上的切磋、感情上的交融的过程,也是学生思想塑造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历史的过程不只是一个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重新体验过去和向往未来的过程。所以,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体验感悟历史,体会前人的行为动机,重演前人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完善和塑造自我。

二、中学历史新课改对学与教的挑战

1.正确处理越来越高的教学要求与学生自身承受能力之间的关系

在新课程背景下,人们十分注重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参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性活动成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一节课是否具有创新性的重要标志。但在教学中一定要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考虑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历史教学)2008年第23期中,刊登了苏海老师的文章《学会透过别人的眼睛看历史》,阐述了自己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探究式学习的新尝试。文中揭示了形式主义探究学习的弊端:学生的观点多是照搬看到的历史书,教师则是依据教材和教参,所谓“探究”的背后无非是几本书在打架。看后确实发人深省,形式主义的探究式学习并不能达到探究的目的。随后苏老师给探究式学习的目标做出了自己的定位,即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学家的历史认识培养大胆质疑、小心求证的科学态度,体验研究历史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太平天国洪秀全其人”展开探讨,并开列了一些研究书目,之后提出了五个探究性的问题。就普遍意义看,笔者认为相对于中学历史教学以及中学生的接受能力,这个定位未免有些过高。让中学生去阅读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纲》、范文澜的《中国近代史》上册等书籍,然后要他们回答出史学家们各执己见的依据,是史料、传统观念还是某种历史哲学,以及历史撰述、研究方法的相对性等。这其中就涉及到了历史哲学、历史主义、逻辑学等一些概念,在大学及研究生阶段的一套培养程式,如果让中学生去实践,去分析、理解不免有些勉为其难。当然,这种探究式学习的初衷是好的,让学生们感受到历史不仅仅是用于背记,而是用于研究,要他们学会透过别人的眼睛看历史。只是将中学历史教学演化为历史的研究,学生在课下可能要去做很多的资料查寻、辨析工作,确实会给负担日重的学生造成不小的压力,难免他们会有这比写作文、做数学题还要复杂的感慨。提倡探究式学习,强调“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在课堂中设置有价值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形成问题讨论和探究的氛围,这是新课程改革所追求的境界。教师还要以务实的心态来对待课堂问题,做到所提问题的具体性、基础性和可操作性,才更能彰显问题探讨在课堂教学中的点睛作用。

2.正确处理历史教师自身知识的专与博的关系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内容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与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其首先要掌握的是历史本学科知识,它是教师从事教学的基础,尤其是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出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同时,历史教师的知识又不能仅仅局限于历史学这单一学科范畴,而应向哲学、文学、社会学以及自然科学拓展,使自己拥有广泛的学科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建立起多元的知识结构。这需要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如梁任公所言,对于读书一事,“专精同涉猎,两不可少。有一专长,又有充分常识,最佳。大概一人功力,以十之七八,做专精的功夫,选定局部研究,练习搜罗材料,判断真伪,抉择取舍;
以十之二三,做涉猎的功夫,随便听讲,随便读书,随意谈话。如此做去,极其有益”。一个历史教师,光有常识没有专长,不能深入显出,只有专长常识不足,也难以触类旁通。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历史知识、理论素养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丰厚的知识积淀有助于教师从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广泛的现实联系来理解某一具体的教学内容,它是教师从容应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的基础和保障。这需要深厚的积累,广采博览,持之以恒。诚如陶渊明讲: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三、高师历史教学如何应对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

1.加强高校历史教师对中学一线教学的了解

《历史教学》2008年第23期,刊登了任世江教授《与美国历史教学的短暂接触》一文,谈到在美国,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之间不存在鸿沟,共同研讨教学问题已经成为传统。而这一现象在我们国家出现的几率却很小,实际上不是我们没有这个需要和要求。前不久廊坊师范学院承担了一项省级历史骨干教师培训的任务,在他们的结业论文答辩中,当你真正的和中学教学一线的老师们坐到了一起,才发现他们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其实很多也是我们存在的一些困惑,面对新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怎样贯彻新课改的精神,有效地实施教学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这其中既有中学历史教学与大学历史教学的对接问题,使学生的历史教育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形成完美的知识与价值体系;
另一方面,师范教育是培养教师的工作母机,树立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关系到来来教师的培养目标与方向,决定他们能不能满足新课改形势下中学历史教学的需要,能不能胜任对教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工作岗位。因此,中学历史教师与师范院校历史教师之间的深入接触与交往,共同研究与提高,不仅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作为高校历史教师一定要对中学一线历史教学的具体情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与认识,这种彼此的交流与沟通,会使双方都受益。

宏观上讲,谋求基础教育的发展,是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最高目标,高师教育首先要强化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服务的观念,改变那种脱离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而封闭运行的状况。师范院校必须深入研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诸如教育思想、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估等问题;
研究未来的中学教师,在大学里要学些什么知识,培养哪些素质,依据研究成果重新设计学生的未来。

2.按照中学课改的要求加强对师范生研究性学习的培养

传统课程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习惯于从教育者的理想出发,强调社会对人的一般性要求,“规定要教给学生什么,必须让学生知道什么,而不考虑时代的发展学生的需要以及个性与差异”闱。在高校的历史课上,一般都是老师们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然后在课堂上宣讲,历史是由老师“告诉”学生的,而不是由学生自己去追踪、探求。学习期间他们很少去接触第一手的史料,其历史知识都是由老师或教材转述给他们,学生对历史认识始终有隔膜感。他们感受不到历史是鲜活的,历史的认识论又是相对的,缺乏查找和阅读史料的能力,缺少分析、梳理、辩论的能力,难具广阔的历史视角,没有自己的历史见解。学生最终获得的仅仅是“知识”而不是“智慧”,仅仅是“知道”而不是“感悟”。

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高校自身。对基础教育缺乏实质性关注,导致职前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并倡导教师参与研究的背景下,高师教育并没有形成适应、引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烈意识,整体上依然是我行我素,在培养目标上仍旧以课堂教学为主,忽视对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将“研究型”教师的培养排斥在教师培养的系统之外。对师范生的科研经历与能力的调查显示,41.45%的学生未有任何形式的研究经历,44.27%的学生从来没有与老师探讨过学术问题。经常主动写论文的只占8.33%,51.04%的学生只是在老师布置时才写。培养“研究型”教师必须摒弃那种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与教师一道共同参加知识的构建。建立起适应“研究型”教师需要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探究意识。

3.培养师范生拥有现代的教学理念与意识

推荐访问:历史教学 中学 五篇 中学历史教学【五篇】 中学历史教学(精选5篇) 《中学历史教学》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