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农业资源利用论文【五篇】(完整)

2023农业资源利用论文【五篇】(完整)

时间:2023-07-09 16:4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农业资源利用论文【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农业资源利用论文【五篇】

农业资源利用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地区分布不均。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mm,西北内陆不及200mm。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m3,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早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四分之一。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必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性工作和保障条件。__论文投稿_发论文权威期刊组织,oA:b^8K1Qy7a?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对农业生产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总体投入不足、机制不活等问题日益突出,其现状难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综合多方面因素,导致农田水利发展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现有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提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二是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由于投入不足,导致的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是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绝大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dY5`7m!WMKC,N四是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KJ8Nq}5h建设现代新型农田水利,任务十分艰巨。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owo[W#KrC(一)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制度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二)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__论文投稿_发论文权威期刊组织L#m8|5o-_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特别是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和河道综合治理中,推广了"一河清泉水、一条经济带、一根产业链、一道风景线"的治理模式,许多水土流失治理区变成了山川秀美的观光风景区,将河、沟、渠建设成"清水长廊"、"绿色长廊"、"亲水乐园"。__论文投稿_发论文权威期刊组织l)evjp

3[.q6|,br9m"K(三)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uwV|x0p8x,M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带。发挥喷灌带投资少、使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建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同时尽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水灌溉发展的经济补偿政策和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管理制度和实施方案,提高农民节水积极性。

Q)^*tk"CHb0p;s.Z

4FJ4tI3Ic7NNn$f:~(四)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x#SxN.U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从业者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另外,重视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建立适应当前农村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特点的农田水利技术支撑体系,使人才和技术更好的为农村、农业和农民服务。__论文投稿_发论文权威期刊组织;W)nT9a9r%u

]`_n8gA结论

PlZ2g-nw?)D

D(aT%k&bgD""""_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深人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QIxF#W;Rc)JMU(L

""""k}-nd1s{(u参考文献

[1]杨向阳.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5.

[2]韦风年.加快建立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J].中国水利,2005.

农业资源利用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复合农林业可持续农业农业生产率

一、复合农林业崛起的历史背景

复合农林业,又可称为农林复合系统、农用林业或混农林业,是一种传统的土地利用和经营方式,其实践历史与古代农业基本平行。但长期以来,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人口剧增、粮食短缺、资源危机及环境恶化”这一全球性问题的出现,其实践经验和理论价值才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关注和广泛重视。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研究与探索,认为:复合农林业在协调农林“争地”矛盾,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促进人口、粮食、资源和环境的良性循环等方面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正是在上述背景下,复合农林业倍受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日益重视,并得到迅速发展。为促进各国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的交流,推动复合农林业的发展,1980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林业委员会提出:林业的发展.应与农业、牧业结合起来,与解决贫困化结合起来。

二、复合农林业的基本内涵

复合农林业的定义,是由国际复合农林业研究中心(ICRAF)经过几十年的日臻完善才最后确定,且目前仍在不断地提炼和升华。ICRAF经过多年的研究与讨论,于1982年推荐了第二任**Lundgren和Raintree(1982)的共同定义:Agroforestry是一种土地1982的共同定义:LundgrenRaintreeAgroforestry利用系统和工程应用技术的复合名称,是有目的地将多年生木本植物与农业或牧业用于同一土地经营单位,并采取时空排列法或短期相间的经营方式,使农业、林业在不同的组合之间存在着生态学与经济学一体化的相互作用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各学科、领域内的渗透,Lundgren于1990年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复合农林业做了更深刻的解释:Agroforestry是一种新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生态因素的前提下,将乔木和灌木有机地结合于农牧生产系统中,具有为社会提供粮食、饲料和其它林副产品的功能优势,同时借助于提高土地肥力,控制土壤侵蚀,改善农田和牧场小气候的潜在势能,来保障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生产力,并逐步形成农业和林业研究的新领域和新思维和新理论。

尽管世界各地及其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复合农林业的定义不完全一致,但其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相同的。其内涵可以概述为:复合农林业是以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工程为基本理论,并根据生物学特性进行物种合理搭配,形成多物种、多层次、多时序和多产业的人工复合经营系统。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是复合农林业的重要标志。对比其它土地利用系统,复合农林业系统具有多样性、系统性、集约经营性、高效性和持续性等特征。

三、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特点

1.可持续农业的基本理论

可持续农业是一种不断生产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农产品,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使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不断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它是生产的持续性、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生态持续性的统一。

实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1)粮食安全目标:积极发展谷物生产,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以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解决温饱问题,消灭饥荒现象。(2)脱贫致富目标:促进农村经济综合全面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消除农村贫困状况。(3)保持资源永续利用和环境永续良性循环目标: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农业资源,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解决当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良性循环。

2.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中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既有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面临的资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又具有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等主要特点。21世纪,正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期,在这一时期内,我国农业将面临资源消耗不断增加、环境负荷不断加重和人口数量增长趋势还将继续的三重压力。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即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道路必须结合本国国情,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具体地说:(1)我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农业资源紧缺,已严重地制约农业的发展,所以必须努力提高资源

利用率,重视资源的永续利用。长期以来,我国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数量人口生存所需食物的生产。(2)自然灾害频繁,土地质量下降的现状,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为此必须努力提高林木覆盖率。(3)相对落后的农村经济,农业投入的不足,要求在重视生态效益的同时,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以促进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农村经济,建国以来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已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持续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的财力和物力的来源。而在不少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农业投入的不足,农业生产条件改善缓慢,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加重了自然资源的掠夺性开发。

四、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依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及复合农林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内涵,可以认为,复合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具体表现如下:(1)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多产业的有机组合,在同一地块上,将“一维”的农业生态系统转为“多维”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增加了系统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多样性,充分地挖掘生物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和气候等资源的利用率。(2)鉴于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不断恶化的状况,以牺牲林业用地来满足粮食需求,或依靠减少耕地面积,大幅度地提高林木覆盖率、改善环境,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复合农林业作为一种土地利用制度,在粮食不减产的同时,实现了林木覆盖率的提高,解决了长期以来未能很好解决的“农林争地”的矛盾,为协调粮食增产、经济发展环境建设之间的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思路。(3)复合农林业是一项以生物措施为手段的资源管理系统,它充分利用树木的生理、生态功能,调节系统内小气候环境,为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在条件。(4)复合农林业利用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实现了种群在不同生态位上的“共生互补”、“相互依存”,增加了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5)复合农林业,将高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系统转变为依靠系统自给、生物自肥的人工复合系统,加快了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

参考文献:

[1]李文华等.中国农林复合经营.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卢良恕.中国可持续农业的发展.《中国二十一世纪议程》纳入国民经济计划培训班教材,1995.

[3]王青.黄土高原可持续农业开发模式研究—以陕西黄土高原区为例.干旱区研究,1997.

农业资源利用论文范文第3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而且要从小学生原有的经验出发,选择便于儿童体验和理解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帮助学生进行科学探索。基于农村特殊的情况,对小学科学进行农村特色教学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

在理论上,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提供基础。在实践上,一线教师的文献中提及了很多方面,确信了实践的可能,而且主要说明了目前农村特色教学资源在小学科学课中的利用度低以及一系列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在此基础上,进行文献的梳理以及实地调研,以锦州地区为例进行农村特色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

对农村特色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和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小学科学课的学习,农村学生可以加强对家乡的理性认识和感性体验。不因乡村的落后而自卑,反以家乡的独特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傲。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并以所学的科学知识为农业生产生活助力,形成农村服务的意识。在精神上实现乡土文化的回归。

二、研究概况

由于不同的国情,农村特色教学资源是中国特色的问题。国外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是关于乡土教学资源的。基于此,关于农村特色教学资源国外研究现状主要从乡土资源着手,国内部分依旧是介绍关于农村特色教学资源的研究

1.国外研究现状

1859年,斯宾塞提出了“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这一观点,并明确指出,科学不仅对于智力发展具有其他学科难以取代的价值,而且在品德和思想上有著无法比拟的教育意义。

自从美国课程专家 R.W. Tyler 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明确提出“课程资源”的概念以来,国外关于课程资源的研究日趋细致、成熟与完善。与此同时,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也在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受到充分重视,并且得以较快发展。在整合资源上,美国走在前端。美国政府通过成立以科技领域杰出工作者为主导的民间联盟和发动民间企业赞助,为科学教育提供大量资金支持。

同时,乡土教学资源作为教学资源的一个分支,国外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国外的乡土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最初源于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卢梭在十七世纪后半期即主张地理教学须从一般儿童所日常目击与接触的乡土出发。卢梭的“自然生活教育”是一种关注于回归自然的乡村教育,儿童的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应当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1920年,德国教育部提出“一切学校都应变为乡土学校”,通令“基础学校四年的课程都要以乡土教育为中心”,明确了乡土教学资源的重要性。在日本明治时期,已经开始重视乡土教育了。日本将乡土教育包含于小学历史、地理、理科、修身等课程中,每所学校都设有“乡土室”,还有“乡土展览”及“乡土调查”等。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在利用博物馆―学校和学校―商业两种模式利用乡土教学资源,这对于解决校内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世界上的一些发达国家也很重视乡土教育。由此可知,乡土资源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资源,乡土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日益受到关注。

而我国对于教学资源的研究起步相对比较晚。

在新课程改革方案中,《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2006年,国务院颁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中也强调了要“整合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建立校外科技活动场所与学校科学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由此可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得到了重视。关于课程资源的研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越来越深入,而教学资源也随之被研究。教学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资源是指教学人员、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时空等相互作用形成的主客观条件的总和。狭义的教学资源是指以客观条件为主要载体的支持教学活动的因素,如教学活动场所、教学时间、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在本研究中采用的是其狭义上的概念。

借助CNKI搜索引擎,在2000-2016的16年间,以“教学资源”为关键词,发表的文献有4343篇,其硕士论文246篇,其他文献4097篇。同时,关于教学资源的研究也在逐年递增(见折线图)。

通过文献梳理,得知以上这些关于教学资源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多媒体、数字化以及网络资源,地区也集中于城市,学科集中于语文、历史、美术、音乐、地理等。以“小学科学”、“教学资源”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仅有13篇相关文献。由此可知关于教学资源的研究鲜有农村地区的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农村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而小学科学的科学知识恰巧大部分都存在于大自然中。虽然不同地区的农村,自然资源存在差异,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但对于小学科学的学习而言,却是相当有益的。既可以让学生通过科学教育了解家乡,提升家乡自豪感和归属感,同时也打破目前我国农村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匮乏的僵局。我们应当挖掘农村学生世界中原本就具有价值的教育资源,弥补他们身处农村的一些劣势。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农村特色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关于农村特色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目前主要体现在一线教师的期刊论文中。而且研究维度主要呈现于三个方面:丰富自然资源的利用、农业生产生活资源的利用、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的利用。

(1)丰富自然资源的利用

农村学校有着特殊而丰富的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促进小学科学的教学。比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大环境,自然中蕴藏着大量的科学教学资源。小到一草一木,大达到宇宙空间,都是科学课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

李玉芳提出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作为教学内容, 如家乡的地形、农作物、水域、池塘,及家畜家禽的饲养, 生物病虫害防治等,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观察。周兵指出大自然蕴含着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千姿百态的花草树木、瞬息万变的天气变化等丰富的科学学习资源。所以,教师应让学生在自然中探究、寻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激发科学学习的兴趣。犹元云,、伍刚认为农村孩子司空见惯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岩石土壤等鲜活的素材,以及电闪雷鸣等自然环境现象的利用,能够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龙周艳提出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有关“生命世界”的内容占了很大比重,,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部分知识大多存在于与日常的生活当中,如家禽的饲养、花草的种植等,因此,利用学生生活中的这些资源充实科学教学,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章美琴指出农存村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本身就是一种科学教学资源,如植被、水文、气候、地形等都可以为科学教学所用,这些资源存在于与学生的生活中,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许兰,、李洁认为农村物种丰富可以为生命世界的而教学提供充足的教学资源,农村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和活动中探究新知,明白事理。

在农村,多种多样的动植物资源以及独有的自然环境,为学生学习科学搭建了最为合适的平台。教师、学生、家长、学校以及农村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为这个平台提供支持。

(2)农村生产生活资料的利用

农村地处偏僻区域,农村的生产生活也是独具特色。如农用工具和器械,、农作物,、农业养殖基地,、种植园等。

谢艳娟指出可以将教学活动和科技活动、生产劳动同时进行,安排课外实践课,组织学生到蔬菜种植基地、水产养殖基地、果园等地进行观察学习。陈秋虎认为利用农用工具和器械进行科学教学,收效甚好,因为学生非常熟悉自己家中的农用工具和器械,不仅可以观察,还可以实际使用,可以收达到知识与实际运用相结合的效果。刘志岗指出学生熟悉农业生产,可以把科学课堂知识和学生的劳动经验相结合,体会科学知识的神奇。王巧艳认为科学教材大都贴近城市生活,不利于农村学生理解,教师可以联系农村学生生活的实际,进行教学资源的替换,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

农村的生产生活资料非常丰富。农民家里的农用工具,如锄头等;
农村的采摘园、养殖场等,都是学生熟悉的事物。可以帮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农村的其他特有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农村的采摘园、养殖场等,都师学生熟悉的事物。可以帮助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农村的其他特有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3)独特的人力资源的利用

农村中存在大批的技术人员和养殖能手等,他们是农村中的科技领头羊。王军指出农村中关于现代农业技术的内容,如大棚种养殖技术、地区特色农业技术都可以作为教学资源进行利用。花的种植、品类知识等,抓住时机,多参加多彩的农业科技活动。何夫其、金华认为农村有经验丰富的种植和养殖业能手和农业技术人员,可以聘请他们作为学校校外科学指导老师,与校内科学教师一起制定活动计划,定期进行校外科学活动课程的学习。陈栋提出利用好农村的农业科技、新农村建设中的先进科技以及农村发明家这些资源,可以消除学生对科技的陌生感,拓宽科学学习的视野。宋庆军指出要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种植、养殖的行家里手恰好补了科学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遗憾。陈久辉也认为可以组织合学生参观农业技术推广站,、农业样板实验基地,聘请村农技员做农业科技知识讲座。

基于农村特殊的现实状况,行家里手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力支持,农业科技人员有着丰富的实践知识,可以弥补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也可以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科学学习密切联系,体会身处农村的优势。

三、研究小结

通过文献梳理得知,关于农村特色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利用研究并未足够深入。首先,关于教学资源的研究主要师在2000年之后开始的。2000前年后年课程资源的研究形成一股热潮,随之而来对教学资源的研究不断深入,且研究的文献逐年增多。但关于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研究并不是很多,进而关于农村特色小学科学教学资源的更是少之又少。

其次,目前停留在一线教师的浅层研究上,而且梳理得不成体系。主要是就自然资源、农业生产生活资源以及农村独特的人力资源三大块进行阐释。,并没有深入的研究,也并没有全面地付诸于实践。

农业资源利用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渔业资源,产权,可持续发展

 

一 引 言

渔业资源具有公共池塘特性和负的外部性,必然产生“公地悲剧”问题。当渔业资源向所有渔民开放时,由于渔民捕捞收益的私有化以及私人成本高于社会成本,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每个渔民都想尽可能地多捕鱼以获取直接利益,而捕捞所造成的社会成本由所有渔民共同分摊。个人的“理性”选择导致了集体行动的非理性,这种“公地悲剧”的博弈导致了渔民们的“囚徒困境”。对在这个两难处境中的每个博弈者来说,“不合作”的策略压倒“合作”的策略。所以,渔民在使用渔业资源时,博弈的结果只能是竭泽而渔,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无暇顾及渔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文章结合青岛市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农业论文,进行产权制度分析,探讨渔业资源管理制度问题。

二 渔业资源的特性及市场配置

所谓渔业资源是指水产资源是指天然水域中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经济动植物种类和数量的总称[1]论文格式模板。渔业资源状况不仅受其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而且还随栖息环境条件的变化和人类的开发利用而变动。渔业资源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产权界定不同于一般的资源,渔业资源的枯竭性、联系性以及排他性使得产权清晰界定存在困难,造成了市场失灵。

渔业资源的可枯竭性,其虽然丰富,但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大部分具有不可再生性;
即使是可再生资源,其再生能力也是有限的,若不注意保护、合理开发,或超越其再生能力开发都会造成资源枯竭;
渔业资源的联系性,渔业资源是相互紧密联系的,通过水体这一传播媒介,外部性作用被放大,传播影响的范围更广;
渔业资源的不可排他性,属于典型的共有资源,具有较大的不可排他性,在产权上难以界定。比如,渔业资源具有洄游性,这些资源的产权难以用传统的产权理论加以界定,需要通过一些非传统的途径进行产权的界定。

当渔业资源产权清晰时,作为单一的经济理性人,在市场出清的情况下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断增加捕捞努力直至AC = MC农业论文,这一捕捞活动量Ee是静态有效可持续捕捞量,利润最大为R(Ee) – C(Ee) = AB,如图1所示。其中,TC为总成本,TR为总收益,AR为平均收益,MR为边际收益,MC 为边际成本,AC为平均成本。

捕捞的总成本和总效益

C

D TC

R (Ee)A

TR

 

C (Ee)B

P AR

AC = MC

MR

0 EeEm Ec捕捞努力

图 1 渔业资源衰退的经济分析示意图

另一方面,渔业资源作为公共资源,特别是海洋渔业资源,没有明确的产权归属。所谓产权是指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一个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和社会关系[2]。在捕鱼开放状态下,有效地捕捞努力水平可以得到利润,吸引更多竞争者进入,使捕鱼竞争趋于激烈,捕鱼努力程度逐渐提高,从而导致成本增加直至消耗了全部利润,总收益TR从 A C D ,到D点时TC = TR,净效益为零。

渔民的作业方式会影响到整个海域渔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由于不能排除他人利用这种资源,而且也不需要为利用这种资源付出成本,不需要为影响他人而付出成本,所以每个捕鱼人都担心自己在未利用这些公共资源之前就被他人占用甚至用光,因而都不愿等到渔业资源利用的最佳时机才去用农业论文,不给渔业资源休养生息的机会,捕捞强度超过了渔业资源再生能力,从而导致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和资源的日益衰竭[3]。

三 青岛渔业发展现状

渔业作为青岛市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当前农业结构调整中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近年来,青岛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改造传统渔业,积极调整渔业经济结构,促进青岛渔业向高科技、高效益、产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利用2004到2008年青岛市的渔业产量、渔业产值等数据,分析青岛渔业近几年的发展状况。

(一)渔业产量

2004年至2009年,青岛市水产品总产量及养殖产量逐年下降,但总体波动不大。青岛市水产品总产量是由水产品养殖产量和捕捞产量两部分构成,作为水产品总产量构成之一的捕捞产量也是逐年下降

的(图2),其趋势相对养殖产量而已,趋势较明显论文格式模板。

图2 2004—2009年青岛市水产品产量

(二) 渔业产值

产值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和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表明工业企业工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水平,反映的是生产总成果,并不说明经营状况的好坏和经济效益。图3显示,青岛市渔业总产值稳步上升,但是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

图3 2004—2009年青岛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渔业产值

四 结论

渔业作为青岛市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的产值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近年来,青岛市渔业养殖面积、渔业产量和渔业产值等逐年下降,显然,青岛市渔业从加速增长的发展阶段过渡到过度利用阶段。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捕捞努力不断增加,总收益逐渐增大,直至TR最大点C时农业论文,边际收益MR逐渐减少为零;
超过这一点时,捕捞水平维持在高水平,渔业产量逐渐下降并维持在较低水平,导致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利用,趋于枯竭。青岛要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需推行渔业产权改革,完善渔业资源管理制度。

推行产出控制制度,在一些渔业发达的国家如冰岛、加拿大和美国己经引入个别可转让配额制度(ITQS)制度,在较短的时期内,在削减捕捞能力、提高渔获质量和增加收益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个别可转让配额制度(ITQS)是一种产出控制管理制度,是指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确定总可捕量,然后将总可捕量划分成小单元,分配给渔业生产单位和个人,并允许这种配额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被自由买卖、租出或租用的一种管理制度[4]。这种制度明确的产权归属,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可实现渔业资源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1]农业大词典编制委员会,《农业大词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2]R?科斯、A?阿尔钦、D?诺思等著:《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D],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204页。

[3]徐斌,《渔业资源的产权分析》[J],渔业经济研究,2006年第6期。

[4]青岛市海洋渔业局,《青岛市人工鱼礁与海洋牧业规划》[Z],2008年。

农业资源利用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耕地资源社会价值;
市场替代法;
沈阳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6-0069-2

耕地是人类食物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农业乃至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但由于耕地种植效益低,许多农民都选择弃耕外出打工,同时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政绩,过量征用集体土地,导致耕地大量流失。长期以来人们对耕地资源社会价值的认知较为单薄,我国现行的征地补偿制度在征地补偿上一直以粮食价格为主要依据,没有或很少考虑耕地存在的其他作用,导致失地农民补偿过低,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失地农民的生存保障也无法落实,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对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进行分析测算,对耕地利用保护、切实保障农民利益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基础。

1 耕地资源社会价值的含义

耕地资源本身具有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决定了耕地的基本功能。从我国目前的现状来看,耕地资源本身所具有的增值与保值功能、信用担保功能、承载功能养育功能等对我国广大农民来说,仍然是他们最基本的养老、生活等可靠的物质基础的重要来源。所以,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即是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与社会稳定价值之和。

耕地资源的社会保障价值,是耕地资源替代政府的社会资金而承担的保障农民个人生存生活和延续后代的价值,是农民生存安全价值的体现;
耕地的社会稳定价值,主要是指耕地具有的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功能,国家的粮食安全价格是指国务院从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角度出发,通过采用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用途管制等方式,强制性地确保国家所需要的耕地数量和质量而投入的价值。

2 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测算方法

2.1 社会保障价值测算方法

考虑到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在沈阳市耕地社会保障价值测算研究中,其社会保障价值的确定取决于政府对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口的社会保险费用支出的差额,运用分解求和、替代法、收益还原法等对其社会保障价值量进行测算。用公式表示如下:

式中:VSB为社会保障价值;
V1城镇社会保险价值;
V2为农村社会保险价值;
r为还原利率。

式中:V1为城镇社会保障价值;
R1为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比例;
R2为养老保险缴费比例;
R3为失业保险缴费比例;
R4为工伤保险缴费比例;
K为沈阳市社会保险最低缴费基数。

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用人单位按在职职工缴费基数的8.6%(含生育保险0.6%),在职职工按缴费基数的2%比例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R1为10.6%。

养老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用人单位按在职职工缴费基数的19%,在职职工按缴费基数的8%比例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R2为27%。

失业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负担。用人单位按在职职工缴费基数的2%缴纳失业保险费,在职职工按缴费基数的1% 缴纳失业保险费,R3为3%。

工伤保险费由用人单位负担。一类行业用人单位按在职职工缴费基数的0.5%缴纳工伤保险费,二类行业用人单位按在职职工缴费基数的1%缴纳工伤保险费,三类行业用人单位按在职职工缴费基数的2%缴纳工伤保险费。本论文中,由于二类行业在社会中更具有代表性,故R4为1%。

式中:V2为农村社会保险价值,Y1为新农合价值,Y2为新农保价值。

辽宁省政府于2009年11月25日下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实施意见》,按规定新农保的个人缴费标准分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市、县政府对正常参保人员在个人缴费的基础上实行补贴,目前沈阳市标准为每人每年30元。本文中采用中间档为计算依据,故Y1为330元。

目前,沈阳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工作已经全面铺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实行个人缴费,集体和政府补助相结合的筹资办法。依据沈阳新农合“1号文件”(沈新农合字[2010]1号),农民个人缴费为每人每年30元,各级财政补助为每年135元,故Y2为165元。

2.2 社会稳定价值

耕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纯收益可以通过国家对占用耕地所收取的费用、保护现有耕地所必要的耗费以国家对耕地利用的补贴来计算。

式中:VSW为社会稳定价值,R为国家对占用耕地收取的费用,CP为国家因保护耕地支出的费用。

国家对占用耕地收取的费用主要包括耕地占用税、耕地开垦费。

国家因保护耕地支出的费用主要有灾毁耕地的复垦费用、对改善耕地生产条件的土地整理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基本农田保护资金等。

3 实证测算――以沈阳市为例

3.1 沈阳市概况

沈阳市是辽宁省的省会,东北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下辖9区1市3县,市域面积12880.88km2,市区面积3471km2。市域常住人口734万人,城镇人口541.7万人,城镇化率为73.8%。非农人口为446.3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64.3%,农业人口247.6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5.7%。2009年全市农用地面积989964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6.86%;
耕地面积682492.06hm2,占农用地面积的68.94%。

3.2 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测算

3.2.1 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 沈阳市2009年城镇居民社会保险最低缴费基数为246260×60%=1477元,根据上述公式,可以计算出城镇居民一年的社会保险费用:

依据辽宁省2010年统计年鉴,沈阳市2009年农业户口人数为252.3万人,1990年到2009年间沈阳市职工平均工资增长速度为15.16%,还原利率参考现行银行一年期存款利率2.25%,进行修正后得出r=2.25%/(1+15.16%)=1.96%

故耕地资源社会保障价值:

3.2.2 耕地资源社会稳定价值 依据沈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局和沈阳市财政局有关资料统计,2008年以来平均每年因耕地保护投入的费用在5亿元,按照现行沈阳市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投资标准,亩均投资1000元,估计需投入95亿元。沈阳市耕地占用税以沈北新区、辽中县的征收税额28元/平方米为标准进行计算,耕地开垦费按10元/平米进行计算:

计算得出沈阳市耕地资源社会价值:

4 讨论

通过对沈阳市的实证研究,测算出沈阳市的耕地资源社会价值为11274.0377亿元,按照现状682492.06hm2的耕地面积, 可以折算出沈阳市的耕地资源社会价值单价为165.1892万元/hm2。目前,沈阳市执行的征地补偿平均价格远远低于这个数值,失地农民得到的补偿根本不够维持长远生计,这既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造成了大量的低效利用的耕地资源。耕地资源的社会价值虽然对耕地所有者作用不明显,但却对整个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 黄贤金.农地价格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 单胜道.农地资源价格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2(4):35-35.

[3] 王万茂,黄贤金.中国大陆农地价格区划和农地估价[J].自然资源,1997(4):1-8.

[4] 刘慧芳.论我国农地地价的构成与量化[J].中国土地科学,

2000(5):15-18.

[5] 王瑞雪,陈银蓉.国内外耕地资源价值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5,26(3).

推荐访问:利用 农业 论文 农业资源利用论文【五篇】 农业资源利用论文(精选5篇) 农业资源利用概论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