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职建筑工程【五篇】【优秀范文】

高职建筑工程【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7-07 20:4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成果导向教育(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终所取得的学习成果;而课程体系构建对学生取得学习成果十分重要;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最后获得的能力,依据岗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职建筑工程【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职建筑工程【五篇】

高职建筑工程范文第1篇

成果导向教育(OBE)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终所取得的学习成果;
而课程体系构建对学生取得学习成果十分重要;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最后获得的能力,依据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按照反向原则设计课程。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
建筑工程管理;
课程体系

成果导向教育是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终所取得的学习成果;
学习成果代表了一种能力结构,这种能力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OBE最早出现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改革,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成为了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课程体系构建对学生取得学习成果十分重要。能力结构与课程体系应有明确的对应关系,每一种能力要有相应的课程来支撑,课程体系的每门课程要对实现能力结构有确定的贡献;
使学生完成课程体系的学习后就能具备预期的能力结构。

一、课程体系构建设计思路

建筑工程管理专业主要面向建设单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中介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有建设工程招投标策划、投标报价、合同管理、工程项目管理能力,从事建筑工程项目承发包及项目管理工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建筑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根据本专业最后获得的能力,依据岗位群的需要,层层分解,确定从事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按照反向原则设计课程。

(一)课程设置过程中,首先要根据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定位

再通过对大量校企合作单位的调研,归纳整理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具体的岗位职业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根据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提炼出岗位核心能力为:工程项目审批管理、工程项目招投标管理、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工程项目设计图纸管理、工程项目质量控制、进度控制、投资控制、安全控制与管理。然后根据能力确定所需的课程,通过仔细筛选,认真分析,选定专业核心课程.

(二)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确定主要就业岗位的同时,还要分析就业迁移岗位和未来发展岗位,由专业选修课来承担这些岗位所具备的能力;
这些岗位也包括了学生自己按个性设计的未来发展岗位,所以选修课数量设置的较多,保证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建设特色

(一)反向设计课程体系

反向设计是根据建筑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学生毕业要求,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通过学院对建筑领域相关单位的调查和走访,结合长三角大都市经济圈发展要求,对建筑领域人才需求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目前最紧缺且需求量最大的主要是土建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技术管理人才,以及施工组织设计、招投标、工程概预算、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各类专业人才;
需要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建筑工程技术理论及工程管理知识。因此得出建筑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工程咨询、房地产开发与管理、项目代建等方向。“需求”既是设计的起点也是终点,对建筑市场用人需求的准确把握,既保证了课程体系构建的合理完整性,也保证了教育目标与结果的高度一致性。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选课制度

课程体系构建中设置的较多的选修课,是为保证推行学院实施的“完全学分制”下的选课制度。这种选课制度首先允许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或其他需要选择不同的专业学习方向,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个性的发展,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其次,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能力决定每学期的学习量,在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个人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
同时,学生选择不同的授课老师、上课时间等,改变被动接受的地位,形成一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良性运转。而学院准备推行的职业导师制,在指导学生适应这种灵活弹性的学习制度,了解学习的内涵,告知如何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构建知识结构、拓展知识视野、克服选课的盲目性等方面,会起到必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各自的学习经验、学习风格、学习进度,逐步达成目标,所有的学生均有机会获得成功。

(三)基于全过程的实习安排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采取开放式办学的理念,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与企业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合作,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全过程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全过程实习培养模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认岗,入校后首先对学生进行始业教育,通过讲座报告的形式了解整个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
在校内学习岗位基本知识,具备初步职业基本能力后,由学校安排到校企合作单位参观认知,了解企业办公场所,与工作有关的岗位进行初步接触,了解岗位工作大致内容和工作流程,请企业人员进行具体讲解,使学生逐步感受真实的工作氛围,体验真实的企业文化;
第二阶段为跟岗,在校内学习岗位核心知识,初步具备职业专项能力,由教师根据学生已具备专项能力分配任务,要学生带着任务在企业进行跟岗学习,并在跟岗结束后完成任务,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岗位需学习掌握的知识、能力,通过回校继续学习锻炼;
第三阶段为顶岗,在校内学习完岗位核心知识以及拓展知识后,在企业进行顶岗工作,使学生最终形成就业所必须的岗位职业能力,实现就业的办学目标。

三、结语

建筑业用人需求随着建筑市场的发展和变化也在不停的调整变化中,成果导向教育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随着建筑工程管理行业调研及本专业学生历届的跟踪调查,能够持续地改进培养目标,以保障其始终与内、外部需求相符合,而且围绕着工程管理人员岗位任务和能力要求,会不断深化工学结合课程改革,继续优化课程体系。

作者:吴秋水 单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怡.高职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4(08).

高职建筑工程范文第2篇

建筑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江苏是建筑大省,南通及其它苏中地区建筑业较发达,被誉为全国“建筑之乡”。在江苏建筑行业中,有700多万从业人员,但70-80%都是初、中级工及初中以下学历的农民工,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技能水平不高,建筑企业中专业技术人员偏少已成为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高技能“蓝领”人才和高素质的项目经理级人才尤为紧缺,建筑管理、建筑施工、工程监理、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等方面人才备受欢迎,并且这一缺口还在继续扩大。江苏省每年基建投入数百亿,所需要的各类建筑“蓝领”技能型人才至少达2万人以上。建筑业的发展优势,催生了建筑业管理人才和高技能紧缺人才的培养需求,这些都对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高职专业提供了契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面临大好的发展机遇。同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也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更高的要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教育部与住建部联合启动的“职业院校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试点专业,是重点建设专业之一,也是高职院的重点建设专业之一。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办时间早,专业基础建设稳固,师资配置合理,专业现状良好。

2专业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主要面向施工员岗位,为建筑施工企业培养懂得现场施工技术、能进行施工组织管理、质量检查验收,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精深的专业技能和良好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3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的解决

3.1制定“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自2009年我校修正了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校企合作办学,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三合作方式———采取“学做合一,多证融合”、“平台+模块”的我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建筑企业共同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有效地解决了校内缺少大型施工工地、实训条件不足的困难,安排毕业生到企业顶岗实习,深入到施工项目扮演施工员、质检员或助理身份,教师也必须在工地现场参与管理,与项目经理配合指导现场教学,记入考勤;学生毕业时应同时具有毕业证、施工员或质检员职业岗位证书。企业把承担学生的实训任务列入项目经理的年度考核指标中,并规定所有接收学生实训的工地具有现场教室。学生经过校内操作技能模拟训练后,到校外实训基地的施工现场参与实际工作,企业选派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在施工工地上,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企业的员工。学生不但在教室、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场地上课、训练,而且在工地上课,使做、学、教融为一体,真正体现“学做合一,多证融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派到工地的老师也参与对企业职工进行理论培训的任务,实现了校企资源共享。

3.2建立专兼职结合的教师团队

建工专业大部分教师是从全日制本科院校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缺少施工现场施工经验,学院近年来建立了访问工程师制度,每学期选派教师到项目中参与项目管理,对获得注册建造师的教师给予奖励,目前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目前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高级职称6人,80%为双师型教师;南京建工集团等建筑企业专门选派10名技术人员与能工巧匠到学院担任兼职教师,5名能工巧匠或高级技师作为校内工种实训时的现场培训技师,指导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砌筑工,钢筋工、模板工、架子工及抹灰工)。

3.3改善校内校外实训条件

近五年学院新建建工专业校内实验室2个,改建3个校内实训室,已形成了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土力学地基基础及建筑测量、校内施工类综合实训室等多个实验实训室。拓展校外实训基地18个,其中由南京建工集团提供的不少于3万m2的工程项目,视每年的项目情形不断更新,学生直接参与建设工作,在真正的施工环境中培养学生施工的综合技能、创新精神以及养成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在校内建成建筑工程综合实训区,满足砖混结构施工综合实训、框架结构施工综合实训的需要。同时,改善原有实验实训条件,使之既能满足培养学生多种专业操作技能的需要,确保学生都能够获得本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又能为社会提供建筑材料检测等方面的服务。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从仿真走向真实,从校内实训室走向校外建设工地的方法。

3.4对课程体系重新整合

根据学院“厚基础、高素质、精技能”的总要求,并考虑企业需求,以工作过程或职业活动为导向,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建立课程模块,整合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课程体系具体改革是搭建两个平台、构建两个方向。两个平台,一个是学院公共课平台,一个是系专业基础课平台。这两个课程平台中前者用于实现“厚基础”的要求,保证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后者用于保证专业群的资源共享。两个方向,一个是专业必修方向,用于保证学生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的实现,一个是专业选修方向,该方向设置多个模块,为学生提供专业知识扩展和提升空间。课程体系实施时,专业课程与实训环节有机结合,把获得施工员、质检员、资料员、材料员证书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融合到课程体系中;通过校企积极合作,完成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岗位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2,3]。根据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要求,围绕“多证书”和企业需求,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增加证书课程及企业关注的课程,强化实训环节,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对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性课程改革,满足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载体、顶岗实习等方面的要求,突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围绕基本操作技能、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安排教学内容,完成了建筑材料应用与检测、建筑结构、主体工程施工、地基基础工程施工等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制定工作,并编写相应的教材与完善课件制作等教学资源。同时,5门课程建成校级精品课程,编写1门校级精品教材。

3.5阶段性的岗位技能培训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内综合实训室进行,企业派技术人员到校内实训基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并通过相关项目初步训练学生的岗位技能,如砌筑、钢筋下料、架子工等;第二阶段是岗位技能训练,在真正的工地建造真正的建筑物,主要教学活动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学生学习、工作及生活均在工地,专业教师在工地上授课,使做、学、教合为一体,锻炼学生掌握施工技术的能力,如主体工程施工教学中施工项目的实施;第三阶段是顶岗实习,在第五学期的周六周日和第六学期,学生作为企业员工进行有薪顶岗实习,全面强化掌握施工技术,锻炼其施工管理能力。顶岗实习成绩由校企共同给定,实习过程共同管理,实习结束后,对实习成绩合格的学生颁发“顶岗实训合格证书”。三个阶段的实训均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编制的实习实训大纲的相应要求进行。

3.6加大教学质量监控力度

探索并建立健全适合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教学管理、质量保障及监控的制度和运作机制,重点是:(1)制定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和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和机制,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2)建立有关校内实训与校外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文件和考核办法;(3)毕业顶岗实习考核不合格者,推迟其毕业时间;(4)校系两级督导监督教学质量;(5)同时,建立毕业生跟踪机制,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专业对口情况、工作单位、工资收入情况、职称晋升、企业满意度以及职业道德等进行全方位跟踪。(6)麦克思报告评价与反馈机制。每年学校都定期反馈麦克思报告对本校19个高职专业的毕业生状况调查并及时反馈到系、教研室,便于修正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升办学成效。学生掌握各种岗位技能。同时可以初步锻炼学生的组织、管理、协调等能力。

3.7社会服务及毕业生情况调查

将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对外有偿服务,与建筑企业进行产、学、研联合,提供技术支持,扩大社会知名度,学院设有两个专门研究所负责推广建筑节能、绿色环保等各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近年来教师成果不断显现、有实用新型专利16项,省级课题有6项通过鉴定验收。学校委托麦克思公司对近3届我校高职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调查采访并形成报告;报告显示在全院19个高职专业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在下列5个指标中均排前三位:薪酬、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对母校推荐度、专业对口情况、对学院开设课程满意度。

4结语

高职建筑工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技能大赛,一体化课程

0引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不断融入现代社会各行各业之中,信息化手段对于高职教育的冲击力亦是前所未有,2020年年初突发的疫情,更加使得网络教学模式遍布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在此情形之下,高职院校应主动求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价体系,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岗位活动为行动导向,充分调动学生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是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本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测绘知识、理论与技术,为工程项目各个阶段提供数据资料与技术保障,以此配合工程施工的职业能力,在整个建筑类岗位群平台中具有学科知识独立性、课程内容实操性、岗位工作专业性等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该课程是在学习了建筑专业基础课之上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同时又是后续施工技术课程的前沿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程既好奇又有距离感,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模拟测量工作任务场景,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学生测量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直观体现本课程对学生今后职业的重要价值。

1.1学情分析

本课程授课对象是高职一年级学生,开设在第二学期,通过在网络学**台上的调查问卷显示:高职学生对于中学阶段文化知识掌握较差,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对理论计算不感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习惯动手操作,上手快,乐于挑战但不善合作、个性比较突出,思维活跃但没有用在学习上,大多数精力放在了游戏和社交上。

1.2教学现状分析

本课程传统的课程标准以理论教学为主,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熟记概念、了解仪器构造、掌握测量原理、计算方法为教学目标,教师主导课堂,学生被动接受,忽略了课程的技能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任课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难对每名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同时,理论教学与学期末开设的为期两周的实训课严重脱节,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测量员、施工员岗位职能不相符,不仅不能满足职业岗位要求,而且不能对服务学生后续专业能力提供帮助。在没有进行课程改革之前,本课程合格率一直处于70%左右,是建筑类课程中补考率较高的几门课程之一,在推进教学改革之后,该课程的合格率逐年上升,但是85%的合格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将继续深化教学改革,探索一条开拓创新的教学之路。

2《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解决人从学生到职业岗位人员的角色转变问题,就是培养人的职业岗位能力,塑造人的职业精神素养。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归根结底是课程的改革,课程改革可以通过重构知识模块、创新教学方法、创新评价机制等手段来实现。

2.1课程改革的目标

2.1.1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信息化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受到信息化的影响,接收知识的方式更加碎片化和感官化,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比较突出,对于趣味性图片、视频、操作软件兴趣强烈。在信息化时代,学习应以语言文字为基础,以经验为借鉴,以交互的信息为延伸来展开,三种媒介在学习中不可偏废,各有侧重。用发展的观念重新确立教育观、采用切合时代的教育方法和手段,通过“交互式”的学习载体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知识信息的转化率。

2.1.2服务学生后续专业能力的培养

课程改革应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工程测量课程应以服务学生进入职业岗位后专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为根本导向。课改前,教师按照传统的理论知识+期末实训模式进行教学,在实训阶段发现,大多数学生领得测量仪器却无从下手,老师又不得不重新讲解理论知识,特别是在测量数据的计算和平差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只能依葫芦画瓢,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钩,只有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才是提升后续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更好方案。

2.1.3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

能在职业岗位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人,除了具备扎实的的专业知识技能,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工匠精神。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将理论学习、技能应用与职业素质、道德情操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有学习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发展的能力,又有团队协助、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的精神。教育学生坚持测绘人的优秀品质,不断提高测绘质量、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测绘技术人才。

2.2课程改革实践过程

2.2.1课程标准与培养目标的革新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获取岗位工作能力的手段,培养学生具备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结合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测量员认证来制定教学目标。

2.2.2教学方式改革

课改前总学时为理论课时48+实训周课时20共计64课时,课改后总学时为84课时。每周按照“4节一体化课程+2节检查评价课”安排。4节一体化课程,融“教、学、做”为一体,体现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边做边学,激发学习动力,强化学生技能。2节检查评价课用于学生完成工作任务后的总结分析和评价提高。2.2.3一体化课堂实践1)教学任务及教学情境的设计。首先,通过毕业生岗位统计、企业需求调研、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方式,确定涉及《建筑工程测量》课程的岗位群。与企业密切合作,制定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系统设计课程内容,按照是否具有现实、未来以及基础性和范例性意义的原则,提炼出“建筑工程测量(综合实训)”课程5个学习领域。其次,采用“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六步骤工作法,将5个学习领域直接或改造后归纳为“测量学与测量技能”等22个学习情境和11个理实一体化工作项目。最后,基于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学生后续岗位所需知识来系统地设计教学情境,在课程教学情境的设计过程中,每个任务中设计适当的技能点、素质目标,目标要具体可行,而且技能和素养不是一次任务就可以养成,必然会出现多个任务同一技能与素养目标。2)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使用。在信息化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必然与信息化手段相结合,《建筑工程测量》课程改革中,以学习通、建筑云课等网络教学软件为平台,建设符合地区和学校学情的音视频库和试题库等。通过对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选取与利用,学习从教师主讲的单向指导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的建设性、发现性学习,由教师传播知识到学生自己重新创造知识,这也是检验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收获的最佳方式和途径。教学改革实践表明,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3)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是对学习的评价手段,更是重要的教学反馈机制。本课程的成绩考核从知识、技能、学习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网络学**台作业的完成度,随堂提交的成果、作业,课堂表现及小组评议结果,综合实训周的成果、个人表现及小组评议结果进行,考核方式可采用线上考试、实操、期末考试。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是一体化教学作为过程考核的主要部分,是技能考核的重要方面,二是网络学**台推送学习任务点,完成单元练习题以及期末复习题测验,通过设定,随机抽取试题组卷进行测验,测验成绩计入期末成绩,这样的方式既能帮助学生反复练习学科知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教师的工作量,答题情况也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和指导。

3课程改革的持续性对策

3.1理实一体化开放实训室建设

一体化实训室的运用,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较,有两个方面的优势:1)在理实一体化教室里教学,授课教师一边教授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操演示,学生一边接收知识信息,一边进行实操反馈,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而且加快了技能构建的速度,使教与学相辅相成、言之有物。2)在理实一体化教室里教学,不受天气的影响,同时也避免了室外教学时因学生分散,思想放松而造成的注意力不集中、闲散游走、课堂超时等问题。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进行教学,实训室及储藏室里存放着大量精密度较高的测量仪器及设备,必须加强实训室管理。为此,我校成立了工程测量协会,吸引优秀学生加入到协会,在课程教学团队的指导下,协会成员推选测量能手成立技术组、仪器维修组,协助老师完成课堂助理实训室管理、实训周助教、技能比赛助理等工作。协会成员以老带新,相互促进,定期开展理论知识学习,个人技能展示,计算能力比赛,协会间交流互动等活动,上课时,一体化实训室是教学做的课堂,课后,一体化实训室是学生们查缺补漏,发挥创造力的第二课堂。

3.2技能比赛理念引领课程改革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推动下,我系通过举办多层级,全覆盖的技能比赛,积极营造人人须参赛,个个能比拼的学习氛围,将比赛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融入综合实训各环节之中,比赛不在于规模大小,不在于级别高低,有教学的地方就有比赛,有实操的地方就有比拼,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学生参与到“教”“学”“做”“赛”中来。

3.3以项目为载体,编写校本教材

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教材编写模式,制定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通过对工程测量工作任务分析,制定与测量工作结构相对应的项目课程格式。由于测量工作任务过大,不利进行课堂教学实施,将每个任务划分为多个教学项目(或模块),每个项目包括工作任务及学习目标、理论知识、实践知识及实操练习、知识拓展、学习考核评价。每个模块中,工作任务既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理论知识是前提,实践知识及练习既是学习的关键,又是课时分配的主要依据。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教师课前布置工作任务,推送讲授(演示)内容,学习小组做理论知识准备,课堂上,指导教师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习小组进行实践操作,并做好纠正错误操作和过程性评价工作。

4结语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模式教学,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设计活泼有趣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做”“赛”中来,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实训室设施形成线上线下多维度的课堂补充,采用多元化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岗位所需的技能水平。时代在不断进步,科技在不断更新,课程改革就不会停止,我们将在教学改革之路上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李永川,孔令慧.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高职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究[J].测绘通报,2017(9):145-149.

[2]刘飞,张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以中高职衔接班为例[J].智库时代,2019(47):157-158.

[3]张洋.高职院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探索———以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7-30.

[4]马长清.工程测量理实一体化实训室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20(10):155-156.

[5]赵艳敏,匡星.技能大赛对高职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促进作用[J].山西建筑,2014,40(7):256-257.

高职建筑工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课程体系;
故障树评价理论;
课程模块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实施中高职衔接,综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积极推进职业院校专业课程内容,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等高职教育发展战略。因此,新时期中高职教育科学合理地衔接与实施系统化人才培养策略势在必行。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技能方面,其中学习课程是该方面的主要表现形式,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优选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也是体现高职院校社会功能的价值取向。

二、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高职衔接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虽起步较晚,但是高职教育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地方区域特色,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及时地培养了大批高技能和管理人才,同时也得到了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企事业单位的大力资助。而当前中高职教育绝大部分都是基于中职教育在学历教育方面的升华,纯粹的学历教育模式,而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培养目标、考试制度衔接方面呈现重复,造成资源浪费、学生厌学、学习效果差、办学理念和方向不明确等突出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职教学效率的提高,造成时间和物质资源的浪费。

中职教育是为建设市场培养初中级专门人才,主要为技术工人,偏重于专业经验和操作技能的教育。而高职教育则是为培养懂技术、会操作、懂管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两者应有学历层次、知识层次、社会价值的差别。

当前中高职教育衔接中,课程体系已成为中高职教育合理衔接重要突破口已是不争的事实,主要表现在课程标准、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当前,由于中高职院校合作不够,导致中高职课程衔接不畅。例如在“3+2”培养模式中,中高职教育在学习的课程、学习内容等专业知识方面与原来重复,严重影响来自中职学校的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尤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以实践操作技能为职业终端,中职学校在建筑工艺、材料、操作技术等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因此“3+2”的培养模式难免不了重复。由此可见,建立健全中高职课程衔接过程是推动职业教育体系衔接的关键所在。

三、中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课程结构综合评价的凸显因素

1.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设置和内容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关键要素,也是高职教育所提供的最主要产品和社会服务。高职课程着重专业技能顶岗实践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在职业现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三维思维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具备建筑施工图的识读、绘制与会审能力,能编写施工方案、进行施工组设计和施工管理的能力,因此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框架的合理构建是建筑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和落脚点。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中高职教育在课程开设过程中,应遵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层次结构,培养全面综合素质与专业职业能力。本文从课程衔接层次结构和课程体系模块结构框架两方面来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框架的合理构建。在中职教育中首先应设置通过教学基本要求,满足其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课程,即必修基础课程和必修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基础课程,以满足继续深造等个性化需求的拓展课程,即扩展课程。踏入高职后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应有必修的提升基础课程,如建筑英语、应用文写作、应用数学、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必修基础课程和建筑工程技术后续专业课程的纽带和桥梁,通过它的学习为学生进一步学专业课程和扩展专业课程奠定基础,如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课程。而后者是为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和升学开设的,如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建筑经济、建设法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建筑工程安全管理、BIM技术应用等课程,这样不仅避免了中高职教育中的重复学习,还能使所学课程更加巩固。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人才目标和要求,结合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实施经验,来设计和布置该类专业的课程结构,并按照“全方位、多模块、重技能、按岗位”的指导思想,将所修课程分解成多个模块,再将各个模块按职业方向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综合的模块课程总体构建,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必须紧紧围绕职业方向和专技岗位,以培养掌握现代施工和管理技术、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宗旨,将课程进行模块化设计,完成一定的服务功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并在所修课程方面实现有机交叉和综合运用,合理搭配及有力衔接。

2.课程体系评价的凸显要素

用故障树法分析中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要素的研究文献不多见。鉴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抽象连贯的教学系统,由相互关联的多因素组成(即文中的主干课程),符合故障树法应用的条件,笔者就课程评价体系中的凸显课程的故障树法计算流程如下:

(1)收集资料,熟悉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结构及组成,详细了解课程构架元素组成,绘出不同类型课程结构图;

(2)课程调查,对不同类型的课程进行评价,确定其与课程构架的逻辑关系;

(3)认真分析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归纳总结其与课程构架的逻辑关系和重要性;

高职建筑工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毕业设计;嵌入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3-0141-01 DOI:10.16550/ki.2095-9214.2016.07.118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纯依靠传统教育培养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因此在新形势下,教育领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诣在培养拥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为社会输送建筑方面的人才,对社会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积极引进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传统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现状

当前,高职院校通常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教育环节安排在最后一学期的前10周左右。在此阶段学生进行毕业设计的选题,之后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毕业设计。主要的设计内容就是对多层建筑进行施工图纸的设计并进行相应的工程造价[1]。

(一)理论知识教学有限。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时,以技术教育优先,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态度往往采取够用即可。因此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学生首次进行综合型的作品设计,对于理论知识掌握不足,对整体的设计理念认识不清。对于建筑、造价以及结构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模糊,不明白具体的作用以及操作流程,因此无法在头脑中出现清晰的设计思路和头绪。同时毕业设计时间是极为有限的,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无法进行知识的有效扩充与深入了解。

(二)毕业时间安排存在缺陷。高职院校将毕业设计的时间,通常安排在毕业前夕的3到5月份之间,安排是极不合理的。此时的毕业生正处在求知的关键时期,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此时学生无法分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毕业设计,从而严重影响设计作品的质量。

二、“嵌入式”毕业设计的特点与设置措施

“嵌入式”毕业设计教育思路,就是要将传统的整块的毕业设计切割开来化整为零。将建筑、造价与结构等部分分割开来,分别融入到相关的专业课程中进行讲解。

(一)建筑设计。与建筑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天正建筑设计、房屋建筑学以及AutoCAD等。在上述课程都学习完毕之后,在用3到4周的时间进行毕业设计。学生选定房屋建筑为主要设计课题,由专门讲解房屋建筑学的教师对其进行指导,将建筑设计说明书和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向学生进行说明与指导[2]。

(二)结构设计。与结构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地基基础、建筑抗震以及混凝土结构等等。可以将课程设置在第五学期的期末,并由结构课程的教师专门进行讲解。在理论知识学习完成之后,在由教师进行指导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在其之前设计的房屋建筑的基础上,对建筑进行内部结构的布置,并进行相应构件的型号选择,并对建筑的荷载进行准确的计算,依据数据结果进行结构设计说明书的编写。然后利用PKPM进行建模,并依据建筑结构基本规范与图集绘制平面布置图和梁柱平法施工图,对结构施工图的构造要求与表现形式要清楚的掌握。

(三)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相关的课程主要有,建筑工程预算、软件应用以及清单计价等。由工程造价课程的教师进行知识讲解,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自己之前绘制的建筑施工设计图、结构设计图等中的工程量进行计算,并依据计算结果编写预算书与计算书。

三、嵌入式毕业设计改革优势体现与教学设计

(一)编制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嵌入式毕业设计教育是将整体的毕业设计分解为建筑、结构与造价三部分,所经历的时间较长,大概要在一年以上才可以完成。因此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要使这三部分内容可以很好的连接与统一,进而保证学生的吸收的知识具有系统性,在进行实际设计中可以创造出完整和谐的作品[3]。因此教师可以进行毕业设计任务指导书的编写,将负责三部分教学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进行集中的讨论与研究,商讨出一个合理的教育方案。使这三部分知识既独立又完整,保证毕业设计的连贯性与系统性。

(二)设计课题的制作与分配。进行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学生的技术与知识运用能力进行检验,并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因此进行嵌入式教育时,还要保证对课题分配的合理性。让学生都能体验到建筑结构的设计过程。首先进行课题分配时可以依据建筑工程技术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配。其次课题的类型要进行相应的规定,不可为求新出现不合理的方案。最后建筑方案方面的课题要足够多,避免设计出现重复和抄袭。

(三)进行毕业设计训练。建筑、造价与结构等部分的设计任务都是在主要课程结束后进行的。为了确保设计质量,教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的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一次毕业设计的训练。让学生自行选取相关课题,进行简单的操作设计。通过对学生的毕业设计进行训练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设计出更高质量的作品。

结语:

高职院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一门较为复杂的教学课程,因此采用传统的教育方式,极易出现学生设计思路混乱、设计作品质量不高的现象。采取嵌入式思路进行毕业设计的改革,将整体设计进行分散式教育,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知识,并逐步增进设计知识与技能,实现毕业设计作品质量的高度提升。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毕业设计教学环节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焱,柳天杰.基于顶岗实习工作过程的毕业设计改革探索[J].山西建筑,2010,11:210-211.

[2]孙荣荣,许志中.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11:56-57.

推荐访问:高职 建筑工程 五篇 高职建筑工程【五篇】 高职建筑工程(精选5篇)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就业方向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