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信息化行业调研报告【五篇】(2023年)

2023信息化行业调研报告【五篇】(2023年)

时间:2023-07-04 21:1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科研发展进入了相当重要的时期,在高校竞争力上,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其衡量指标[1]。高校科研成果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影响较大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信息化行业调研报告【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信息化行业调研报告【五篇】

信息化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
转化;
技术服务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6-0136-02

1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

在目前的形势下,我国高校的科研发展进入了相当重要的时期,在高校竞争力上,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其衡量指标[1]。高校科研成果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是影响较大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方式,向社会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促进了中国走向繁荣的速度。

在多年里来,各个高校始终把“改革创新、服务国家”作为学校发展的理念,在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新阶段,各个高校明确提出要把技术创新放在学校发展的首位,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在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高校与各个地方政府合作共建162个产业技术创新中心,24个技术转化中心,年度转化项目达到2281个,实现销售达到1073亿元,孵化产业1547个,共累计向社会培训人才53419人,在过去的一年,各个高校通过科研成果的转化,使得各个地方企业销售收入达到8434.28亿元,利税832.91亿元。

2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需求

基于向不同科研用户在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需求了解,笔者在我国15个省份的42家科研院校中,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的方法,围绕用户需求特点、用户产业信息搜集困难以及用户基本信息等等一共设计了几十余项观察指标,此次点差问卷共发放734份,对126名可以女人缘进行了访谈,这些科研人员主要由教授、副教授以及研究生等组成,在此之中,教授所占比为56.00%,副教授所占比为37.00%,研究生等所占比为7.00%。通过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结果分析表明”:

1)中国高校的相关科研经费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国家或者省级部门项目支持或者由高校自筹的方法来完成[2],在此之中,国家以及省级经费为84.00%,高校自筹或其他形式为16.00%。

2)在解读用户在项目上的实施数据是发现,多数处于试验阶段或者还在立项、研制阶段,假如又把市场预测目标阶段放入我们的调查来看,在科研成果转化的前几个阶段的总比达到82.41%,表明各个高校的科研成果还没有正式进入市场,他们依然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在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工作上,还存在着大量的困难。

3)在高校成果转化的过程中,研究人员对于学位论文、专利等常规文献以及技术信息、政策信息、研究报告等非常规信息具有一定程度的需求,只是由于每个研究人员的工作职位不同,对于所需要的信息的需求也不尽相同。

4)在目前来看,高校科研人员在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上,可以主要分为公共信息渠道、校内渠道、个人渠道以及商业渠道等等[3]。公共信息渠道包括公共图书馆、免费网站等,校内信息渠道包括校内图书馆、校地合作等等,个人渠道包括项目评审、项目申请等等。

5)在目前的环境中,高校科研人员对相关信息的@取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信息面过于广泛,导致信息搜集耗时长,并且对于信息收集的准确性不能保证。此外,科研人员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数量上比较少,在对于所做科研行业的发展动态了解上比较弱,对于全程对数据的跟踪也是相当困难的。

6)访谈用户在对于相关信息服务上有相当大的期待,他们希望可以有一个信息整合与处理的平台,在对于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上有很大的需求,希望可以在需要时,对这些信息能够随时获取、调用。

3 面向科研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

3.1 相关信息类型与特点

在以上的调查中发现,中国高校在科研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中比较注重非传统的信息,所以就这些信息进行了归纳[4]。

3.1.1统计类信息

在经过相关的研究部门对资料进行整理后,所得到的产业信息资源汇总。这些资源信息主要是以手册、数据库以及年鉴等形式表现,比如“中国历史文化资源数据库”“中国2016年经济统计手册”等等。

3.1.2报道类信息

其主要是由相关的技术创新进展、动向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所挂钩的信息。在报道类信息上,它的优点主要是可以向用户传递即时性的信息,在对于国内外的经济信息、生产建设信息以及市场动态上都可以向用户传递最新消息,通常报道类信息是以网站为通道,也有一部分是通过传统的报纸来传递,比如“中国新闻网”“新华日报”“第二财经新闻”等等。

3.1.3报告类信息

其信息主要是指通过对某一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分析后得到的要就成果信息,其主要特征是比较严谨,内容深刻等。在研究报告中,根据研究的层次可以对它分为分析报告、调查报告、可行性报告等等[5]。根据报告中的文字形式可以对它分为技术分析型与统计图表型。在研究报告的来源上又可分为政府研究报告、行业分析报告、数据库收录报告等。在内容上可以分为分析型、数据型等。

3.2相关信息获取途径

3.2.1国内外权威机构

国内外权威机构会定期一些研究报告、相关政策等信息,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信息来源。

3.2.2行业机构

行业机构一般是指行业发展规划政策实行的行业权威部门。比如“国家能源部”“中国小麦研究中心”等。

3.2.3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是行业科技发展后形成的产物,行业协会作为沟通行业内部的纽带,对行业的利益平衡进行协调,是一个公共性的部门,比如“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技协会”等。

3.2.4商业数据库

在商业数据库中,其信息存储相当广泛,并且检索速度很快,是一种比较重要的信息来源。

4 面向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

在各高校不同的科研领域中,笔者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应用至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平台构建中。

4.1 资源调研

在技术服务平台的构建中,资源调研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本次调研一共对几百个相关的网站进行了跟踪,通过上述信息渠道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6]。在这几百个网站中,对其中的每一项都进行了相关信息的汇总,在对会总会的信息进行分析之后,整理出需要的信息,应对其来源网站进行检测。在所需要的新能源汽车相关信息中,政策法规类信息网站为57个,生产技术网站有43个,新闻资讯类网站有273个,研究报告类网站有67个,在此之外,笔者要对相关的图书、报告以及年鉴进行了信息的更新与补充。

4.2信息采集

参考国家科技部的《网络资源描述元数据规范》、国家科技图书中心的《NSTL数据加工规范》以及《会议资源元数据研究》。

对于需要的信息网站上的更新频率以及资源数量等,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信息进行采集,对批量化数据进行自动导入、对零散数据进行人工添加、对有规律的信息进行智能识别[7]。对于信息数据分散比较广的内容,根据网站自有的数据分析软件自动进行收集,并在信息收集之后,有相关的人员进行识别,对于不需要的信息予以剔除,需要的信息进行录入。并按照前文所述的规范进行后台部分的导入,在数据库系统因为在元数据方面是相当规范的,所以可以采用批量化进行自动导入,对于数量比较少的信息通过人过添加方式进行导入。在收集信息之后,对这些信息按照后台录入标准进行统一标准制定,对不同的信息资源实现规范化组织。

4.3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

基于用户需求的调查情况,以新能源行业的信息整合平台建设技术为参考,对服务平台进行开发,对于整个服务平台运用dotCMS开源系统实现二次开发,增加服务平台的系统稳定性,在此系统中运用的基本环境是Eclipsc+MySQL+dotCMS+tomcal[8],系统主要模块包括系统管理模块(接口管理、数据库管理)、用户推荐模块、系统前台模块、用户资源评价模块、检索模块等等。

4.4服务平台前台的服务功能

在基于知识产权的大数据下,服务平台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对不同的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在服务平台中信息资源主要包括行业报告、政策法规、统计数据、新闻资讯以及相关的技术动态、专利成果等等。在每一种信息类型中,都按照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导航以及相关连接。在服务平台上,还可以提供相应的信息资源下载功能、信息分享传递功能以及用户评论功能等等。并在平台使用的过程中,对平台的服务进行不断的完善与扩展,比如面向第三方的RSS调用、用户空间体验等等。

4.5服务平台试试效果

在改新能源产业服务平台设计应用成功后,在以此为基础之上,在各个高校的其他科研成果上也进行了相关服务平台的设计应用。在每一个服务平台上,对相关的科研人员进行了宣传,并且截止到目前,已经有许多技术服务平台信心实现了与其他系统的信息交换,在截止到2016年12底,从技术服务平台得到的反中可以得到,98.54%的用户在服务平台的体验感比较好,平台内容比较丰富,在平台的其他方面,用户也给了一些相关的建议。

5 结束语

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服务平台是支撑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服务系统,在此系统的构建上,需要建立相关的高校合作工作方式,将这种合作方式贯彻至服务平台建设的整个过程,去实现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诚,王晓兰.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6(10):10-11.

[2] 朱雪忠,李闯豪.AUTM的新发展及其对我国构建高校技术转移信息平台的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6(16):166-171.

[3] Currie W L,Wang X,Weerakkody V,et al.Developing Web services using the platform:technical and business challenges[J].Journ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3,17(5):335-350.

[4] 陈飞宇.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校企技术转移机理及博弈模型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

[5] 邵荣,徐雯,丁小芹,杨锐,吴跃伟.面向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的产业信息集成服务平台构建方法探索[J].现代情报,2015(11):74-78.

[6] 白光敏.我国高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法律制度探析[J].法制与社会,2015(13):47-48.

信息化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2016市场调研报告格式:

标题

调研报告要用能揭示内容中心的标题,具体写法有以下几种:

(1)调研报告标题公文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多数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平实沉稳,如《关于知识分子经济生活状况的调研报告》;也有一些由调研对象和调查二字组成,如《知识分子情况的调查》。

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标题一般文章式标题。这类调研报告标题直接揭示调研报告的中心,十分简洁,如《本市老年人各有所好》。

(3)调研报告标题提问式标题,如《人情债何时了》。这是典型调研报告常用的标题写法,特点是具有吸引力。

(4)调研报告标题正副题结合式标题,这是用得比较普遍的一种调研报告标题。特别是典型经验的调研报告和新事物的调研报告的写法。正题揭示调研报告的思想意义,副题表明调研报告的事项和范围,如《深化厂务公开机制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关于武汉分局江岸车辆段深化厂务公开制度的调查》。

正文

调研报告的正文包括前言、主体和结尾三部分。

(1)前言

调研报告的前言简要地叙述为什么对这个问题(工作、事件、人物)进行调查;调查的时间、地点、对象、范围、经过及采用的方法;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历史背景以及调查后的结论等。这些方面的侧重点由写作者根据调研目的来确定,不必面面俱到。

调研报告开头的方法很多,有的引起读者注意,有的采用设问手法,有的开门见山,有的承上启下,有的画龙点睛,没有固定形式。但一般要求紧扣主旨,为主体部分做展开准备。文字要简练,概括性要强。

(2)主体

这是调研报告的主干和核心,是引语的引申,是结论的依据。这部分主要写明事实的真相、收获、经验和教训,即介绍调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主体部分要包括大量的材料人物、事件、问题、具体做法、困难障碍等,内容较多。所以要精心安排调研报告的层次,安排好结构,有步骤、有次序地表现主题。

调研报告中关于事实的叙述和议论主要都写在这部分里,是充分表现主题的重要部分。一般来说,调研报告主体的结构大约有三种形式:

横式结构。即把调查的内容,加以综合分析,紧紧围绕主旨,按照不同的类别分别归纳成几个问题来写,每个问题可加上小标题。而且每个问题里往往还有着若干个小问题。典型经验性质调研报告的格式,一般多采用这样的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观点鲜明,中心突出,使人一目了然;

纵式结构。有两种形式,一是按调查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先后次序进行叙述和议论。一般情况调研报告和揭露问题的调研报告的写法多使用这种结构方式,有助于读者对事物发展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一是按成绩、原因、结论层层递进的方式安排结构。一般综合性质的调研报告多采用这种形式;

综合式结构。这种调研报告形式兼有纵式和横式两种特点,互相穿插配合,组织安排材料。采用这种调研报告写法,一般是在叙述和议论发展过程时用纵式结构,而写收获、认识和经验教训时采用横式结构。

调研报告的主体部分不论采取什么结构方式,都应该做到先后有序,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联系紧密,层层深入,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3)结尾

结尾是调研报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必然结果。不同的调研报告,结尾写法各不相同,一般来说,调研报告的结尾有以下五种:对调研报告归纳说明,总结主要观点,深化主题,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对事物发展做出展望,提出努力的方向,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探索;提出建议,供领导参考;写出尚存在的问题或不足,说明有待研究解决;补充交代正文没有涉及而又值得重视的情况或问题。

总之,调研报告结尾要简洁有力,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没有必要也可以不写。

2016市场调研报告:

2008全球金融海啸,中小企业一片恐慌;2009中国成功保八,业界谈论后危机时代。时至2010年中国的中小企业在期待什么,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尹中卿近期公开表示: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是中小企业,保证2010年8%的gdp增长也靠中小企业的拉动。毋庸置疑,占中国企业总数99.8%,提供75%就业

岗位的中小企业是成为支撑经济、拉动内需的重要动力。解决好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于维护中国经济整体的稳定至关重要。而信息化需求状况往往能前瞻性地反映中小企业的经营现状和未来走势,从相关调研数据来看,形势不容乐观。

一、转型调结构,需it系统培养未来竞争力

在这次影响全球的金融海啸中,一部分企业倒下了,一部分企业经受住了考验,严酷的现实向这些挺过来的企业敲响了警钟,他们更加明白要想让企业获得长足发展需要的不仅是国家政策等外部环境的支持,更需要自身实力的加强。新年之初,记者走访部分中小企业主,发现目前中小企业在增强自身能力方面主要面临以下困难:

1、市场拓展难,产品的同质性较高,企业不得不将大量资源放在同一营销平台上,希望提高精准性;

2、融资贷款难,中小企业较于大企业面临着更大风险,企业信用缺乏和资金不足使资金流举步维艰;

3、产业协作难,产业间竞争多于协作,社会信用的不足导致正常商业活动付出过高的协作成本;

4、管理提升难,内部管理缺乏对业务流程的全面掌控和优化,无法标准化以参与更大程度的竞争;

5、人才匮乏,整体i素养需提升,缺乏稳定的技术人员,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管理经验无法及时应用;6、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科技投入结构不够合理,往往重引进轻消化、重硬件、轻软件。

综合而言,中国的很多中小企业由于在信息化方面的长期落后和缺失,缺乏将现有技术、资产和商业价值融合起来的综合能力,更缺乏战略性的管理优化目标,即构建一个整体框架,通过正确的it策略和执行来长期维持并指引业务发展,获得面向未来的竞争力。一位小企业老板表示:以前总觉得上不上信息化生意照样做,现在转向内需后客户数量变大了,国内市场结构也很复杂,不上就无法支撑业务发展。

二、57.6%的中小企业还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

idc数据显示,2009年中小企业it费用增长率由金融危机前的14.3%降到8.5%,而2010年整体经济形势向好,进入后危机时代,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热情将顺市高涨。

我们发现,中小企业希望通过信息化解决四个问题,市场与营销,企业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产品与研发。其中个体商户对于市场与营销及企业管理的需求最旺盛,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营销渠道及企业管理都已经具备一定水平,需求降低,争霸市场的主要手段向产品研发及客户关系管理转移。据悉,中小企业中57.6%的企业停留在手工记账阶段,其中99%为个体工商户。

三、2010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四大趋势

综合来看,2010年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总体上将表现为四个趋势:

1、对通过信息化助力业务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显现,经过了经济危机中小企业将更加精打细算,它们希望购买到的it产品能对企业业务发展产生直接的促进作用,从而节省额外的开支。也就是说中小企业用户将更加看重超越it硬件设备之外的附加价值。这些附加价值可能是真正满足企业需求的软、硬件产品组合,能直接给企业的业务发展带来价值。因和业务挂钩,也要求it厂商对用户业务特点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

2、中小企业将更加关注产品维护及服务等隐性成本,很多中小企业缺乏专门的it技术人员,it设备后期的维修也就成为了另外一项不得不考虑的开支。因此更多的中小企业将更倾向于选择能提供便捷、专业的服务,并能有效降低服务成本的厂商。

3、看重品牌,倾向一站式采购。金融危机导致一些中小规模it厂商受到冲击,面临着退出市场竞争的危机。而随着知名厂商产品价格的下调,中小企业市场也出现了马太效应,譬如南金蝶、北用友已明显与其它厂商拉开差距,更多的企业将考虑选购具有品牌优势的产品。

信息化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当前,世界各国均十分重视企业和社会的良性治理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企业社会责任、公司治理等作为企业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软实力,正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公司衡量其竞争力的一项标尺。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涉及财务、环境、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等信息的综合报告应运而生。综合报告,是一种以更加清晰、简洁和注重使用者需求的形式来全方位提供有关企业业绩和运营状况信息的报告。相对于仅仅披露财务信息的传统财务报告而言,综合报告对于企业业绩解释的涉及面将会更广。综合报告能够加强和融合现有的报告框架和报告实践,使企业报告体系不断向前发展。

一、综合报告提出的背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单纯的财务报告信息已经无法完整反映企业价值,人们把专注的焦点投向企业的报告模式,包括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报告问题,对传统财务报告模式进行改进的呼声日益高涨。20世纪80年代中期,来自非政府组织的压力促使更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企业行为对社会环境所产生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独立的环境报告也相继出现,这成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CSR)真正兴起的基本标志。

2000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了第一份适用于任何规模和类型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
2002年修订后第二版,改版指南中指出一般情况下可持续发展报告可以与财务报告同时,或者作为财务报告整体的一部分,至此,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的披露包括财务报告体系内的信息披露和独立于财务报告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
2006年修订后的第三版发展报告指南即G3标准,是当前国际上应用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报告指南。与此同时,2010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了社会责任指南标准(ISO2600),该标准的诞生也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意义上推动了全球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2011年,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在G3标准的基础上编制了G3.1指南,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披露信息进行了完善,包括发展战略、管理方针、公司治理、经济绩效、环境绩效、社会绩效、劳工绩效以及产品责任等内容。

由此可见,随着企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世界的普遍关注,非财务报告已经受到国际社会的日益重视,其内容和形式也逐渐丰富,出现了诸如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等报告形式。但是各种财务与非财务报告的独立出现,使得各报告之间的内容重复、信息冗余问题较为突出,一些关键信息得不到有效整合,这不仅降低了企业报告的决策有效性,而且还加大了企业报告的编制成本,增加了报告使用者阅读和理解报告的困难,反而使信息使用者容易忽视重要信息。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全球环境气候的变化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企业报告价值的担忧,如何改进现有企业报告体系已成为当今理论界和实务界共同关心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下,人们认识到企业应在分析和整理现有财务报告及非财务报告的基础上,编制一份综合报告来披露综合信息,在分析财务、社会责任、环境保护以及公司治理等信息时,从它们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角度来考虑,从而预测企业的发展前景和价值创造能力,实现企业和社会共同的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IIRC)应运而生并提出了“综合报告”理念。

2010年8月,国际综合报告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由英国查尔斯王子倡导成立的可持续性会计项目(A4S)、全球报告倡议组织等机构成立,其宗旨是构建一套综合报告框架,以期要求企业定期编制综合报告。委员会委员主要是来自全球会计师事务所、国际证监会组织、世界银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等国际组织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代表,以及来自政府、企业、投资者、非政府组织和学术机构的代表。我国财政部副部长、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长李勇是该委员会的委员。自委员会成立以来,委员会曾在印度、美国、中国以及巴西等多个国家举办会议来探讨综合报告的发展、综合报告讨论稿的制定以及综合报告试验计划的开展等等,还曾在哈佛商学院等高等院校、学术机构召开相关研讨会,对综合报告的内涵、报告框架的构建以及未来发展进行研究探讨。

二、综合报告发展的初步探索

2011年9月12日,委员会综合报告讨论稿—《迈向综合报告:在21世纪传播价值》(以下简称“讨论稿”),讨论稿中对采用综合报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阐述,提供了构建国际综合报告框架的初步建议,并就综合报告的发展以及框架的构建等有关问题面向全球征集反馈意见,反馈截止日期为2011年12月14日。

(一)关于综合报告框架的主要内容

委员会拟通过创建一套综合报告框架,来实现综合报告的编制。该框架将企业的财务、社会责任、环境和公司治理等信息联系起来,以清晰、简明、一致和可比的形式列示出来,目的是使这些更广泛、更易于理解的信息能够满足新兴的、可持续的、全球的经济发展模式的需要。

讨论稿中对综合报告进行了定义:综合报告是以一种可以反映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商业等背景的方式,对企业战略、治理、业绩和前景等重要信息进行整合并列示的报告制度。它将对企业如何管理以及如何创造并维持价值进行简明介绍。讨论稿中提到,综合报告最初应关注那些大型企业报告及其投资者的需求。综合报告应成为企业的主要报告形式。

该报告框架编制的核心在于企业的商业模式及其如何创造并维持价值。商业模式,常被看作是一种方法、途径,企业可以通过其创造并维持价值。企业会通过多种形式确定商业模式,因为价值的创造不仅仅是内生的,还会受到那些蕴含着风险及机遇的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经济状况、社会问题、技术变革等;
会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来创造,如员工、合作商、供应商以及客户等;
会依赖于各种资源的质量、可用性以及可获得性等,这些资源包括资金、人力、知识、自然及社会资源等。因此,综合报告框架体系致力于在以下几个方面提供信息: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因素;
企业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渠道;
以及企业为创造、维持价值,应如何使商业模式与外部因素及资源产生互动等等。

此外,在综合报告框架中,有六个主要的内容要素,即企业的商业模式及组织架构、经营环境、战略目标、治理状况、业绩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该报告框架将对这六个方面的信息进行整理、列示和介绍,从而使其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来。

(二)关于综合报告框架全球征求意见情况

委员会讨论稿后,共有200多家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组织机构提交了关于讨论稿的反馈意见。除了少数机构(例如澳大利亚会计准则理事会)认为综合报告不应取代财务报告,应将其中的非财务信息部分单独构成一份报告来作为财务报告的补充之外,大部分机构都对综合报告的制定以及报告框架的创建持支持态度,同时也提出了很多意见。主要意见有:

一是建议制定通用语言、术语定义以及一致的计量原则。综合报告可以作为一个催化剂来推动当前企业报告领域的发展,然而,由于委员会需要向企业、投资者、监管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介绍综合报告的用途及价值,因此综合报告的推广需要一些时间。安永会计师事务所指出,在综合报告获得广泛认可前,可能会出现综合报告与财务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以及其他报告共存的局面。对此,建议委员会应考虑制定通用语言、术语定义以及一致的计量原则,从而有助于未来不同报告的整合。

二是支持委员会最初重点关注大型企业报告及其投资者的需求。英国财务报告委员会、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等机构都认为大型企业具备全球化视野,并具有长期创造并维持价值的能力,它们的行为也能够影响全球资本市场上的其他参与者。委员会关注投资者的需求,有助于使得报告提供的信息更加简明清晰又有针对性,也避免了报告信息量大且冗杂的问题。

三是支持委员会构建全球一致的综合报告框架,但框架的制定需建立在其他相关领域完善的基础之上。南非会计准则理事会、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建议,委员会应与相关机构进行沟通合作,尤其是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共同合作来制定一套全球通用的报告准则、与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共同推动下一代可持续性报告指南的出台,同时也应与其他国际机构以及各国准则制定机构不断联系合作,就报告实践以及相关信息的计量进行研究等等。

四是委员会应就综合报告的审计鉴证问题进行研究。大多数会计师事务所都提到,委员会在讨论稿中并没有对综合报告的审计鉴证问题进行说明,例如外部审计鉴证程度、审计鉴证形式等,该问题应成为综合报告发展下一阶段需解决的问题。审计鉴证有助于提高报告的质量,但综合报告信息的多样性也会给其审计鉴证带来不小挑战。建议委员会应与相关机构(例如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等)就综合报告的审计鉴证问题进行研究讨论。

五是委员会应更多考虑利益相关方的需求。德勤等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多数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例如香港会计师公会等,都建议委员会在框架构建过程中应尽可能地使投资者、报告编制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参与其中,了解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考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从而使得报告框架更加满足不同报告使用者的需求。此外,由于综合报告是一个新理念,建议委员会应针对其内涵、特点等方面,对企业、投资者、报告编制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方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

三、发展综合报告面临的挑战

目前综合报告的发展尚处于初始阶段,综合报告如何编制、其内容框架如何构建、非财务信息如何计量等问题在理论界和实务界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总体而言,发展综合报告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一)非财务信息计量难度较大

综合报告要求企业全面披露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的编制、计量和报告,目前有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进行规范,但非财务信息包括社会责任、环境以及公司治理等信息,涉及面较广,相关信息不易收集,计量难度较大,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如何对综合报告中包含的非财务信息范畴进行确定,由于综合报告的使用者群体非常多样化,一一满足这些利益相关方的信息需求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综合报告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界定哪些非财务信息应在报告中披露;
二是如何对非财务信息进行计量,非财务信息表达形式多样,有些指标易于量化,例如市场占有率、雇员数量等,但是大部分指标难以计量,例如企业管理者素质、顾客满意度等。虽然理论界对环境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等非财务信息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些初步的计量方法,例如对社会责任信息计量采用指数法等,但非财务信息的现有计量方法种类依旧较少。目前的障碍在于如何使这些“无形”的非财务信息有形化、标准化、数据化、可计量化。

(二)综合报告编制成本较高

传统的财务报告仅需要财务人员在报告中反映财务信息,而综合报告将扩大报告编制人员的范围。综合报告仅靠财务人员编制是不够的,编制这样一套致力于向社会各界完全披露企业信息的综合报告还需要人力资源、管理、销售以及市场等各部门人员的共同努力,最后再由相关人员对各部门信息进行整合。此外,相对于财务信息而言,相关人员对非财务信息的获取、分析、计量、加工的难度也较大。这些因素均会导致报告编制成本的大幅增加。

(三)审计鉴证面临新的挑战

对于传统的财务报告而言,审计人员仅需要对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公允性进行审计鉴证。综合报告的推出,将马上面临对非财务信息进行审计鉴证的问题,这将给审计人员乃至审计行业带来不小的挑战。非财务信息的多元化且难以计量,将对审计人员的知识面以及专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也加大了审计鉴证机构的审计风险,容易引起相关审计责任问题。此外,综合报告的推出,也迫切需要审计行业加快推出非财务信息相关审计准则,完善综合报告的审计鉴证体系。

(四)综合报告信息披露监管较难

综合报告涵盖财务、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以及环境等多方面的信息,信息的多样性也会对综合报告的监管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非财务信息的披露缺乏有效的监管及评价机制,再加上非财务信息的主观性较大,其真实性有时难以得到保证。为避免出现“监管漏洞”等问题,现实监管过程中需要多个相关部门的协调与统一,例如,环保部门对环境信息披露出台相应的监管规定、能源部门对节能减排出台相应规定以及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对员工劳动环境和服务保障出台相应规定等。但即使在监管规定完善之后,还会面临到底是由一个综合性监管机构对综合报告进行监管还是多个部门分别对报告的不同模块内容进行监管等诸多难题。综合报告的监管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五)利益相关方适应综合报告的能力还需提高

综合报告致力于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能力进行有意义的反映,以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需求。那些潜在的有助于企业长期发展的因素,比如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公司治理等信息,也会在综合报告中反映出来,但是其影响并不一定会迅速反映到当前利益相关方普遍关注的财务信息上,利益相关方可能不会敏感地捕捉到其中深层次的信息,导致其不能受益其中。因此,相关机构还应对利益相关方提供配套服务,通过培训教育、相关资料等途径,使其真正理解综合报告的内涵,从而清晰地把非财务信息纳入其分析框架之中。

(六)与现有准则标准以及其他组织的协调难度较大

目前,综合报告的理论及实践还处于初始阶段,在综合报告如何编制、信息的披露、非财务信息范畴选择、关键指标如何计算、是否应强制实施以及应当如何审计等方面,委员会并没有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此外,综合报告的推出,将财务信息与多类型非财务信息进行整合,势必需要国际标准以及各国相关标准做出相应的调整和修订,这也需要委员会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国际证监会组织以及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之间进行有力的沟通和有效的磋商,例如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就综合报告涉及的财务报告准则问题进行沟通协调、与国际证监会组织就综合报告的监管问题进行协商等等,其协调工作量和难度之大不容忽视。

四、我国综合报告的发展暨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发展概况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以提交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等方式推动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形,虽然目前我国尚未有企业采用或者综合报告,但是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与不断完善,也体现出向综合报告发展的趋势。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在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引导企业树立现代经营理念,切实承担起社会责任”的要求;
总理在2009年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讲到:“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流淌着道德的血液”;
张德江副总理也在2011年11月份的中央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中央企业要抓紧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主动社会责任报告。

2001年,中石油了我国第一份环境健康安全报告,这翻开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等相关信息披露的篇章。2006年3月份,国家电网了国内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随后一些大型国有上市公司以及民营企业也相继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现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已成为我国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信息的重要渠道和工具。根据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统计数据,2010-2011年,我国共有898家企业(机构)了2010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截止到2012年4月20日,我国已有约540家企业(机构)了2011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法规和指引,主要有(见表1)。

虽然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数量持续增长、报告质量有所改善、报告可信度逐步提升,但由于当前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正处于起步阶段,信息披露、审计鉴证以及监管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例如编制标准不统一、内容不规范、报告披露不透明、监管制度不到位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五、国际综合报告的启示与我国的应对举措

综合报告的编制和发展,符合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要求,也与相关部门呼吁企业提交可持续发展报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做法不谋而合。综合报告的发展对于我国企业界、会计界以及金融界等经济各领域而言都是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目前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等环节尚未成熟,远不能满足各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因此,我国应参与国际综合报告相关问题的研究,做好有关标准、制度建设准备工作,从而推动我国企业报告体系的建设,以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密切跟踪综合报告领域最新国际动态,加强对综合报告的理论研究。我们应当广泛听取我国上市公司、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关于综合报告以及在我国推行采用综合报告的意见,全面总结我国企业披露非财务信息,社会责任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基本情况、经验教训和特殊问题;
加强对综合报告编制、非财务信息披露及量化等问题的深入研究,为企业社会责任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二是研究我国综合报告有关标准建设,完善综合报告信息披露。近年来,我国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实践,涉及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的综合报告的发展,将对我国包括财务报告在内的企业报告体系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应在国际综合报告框架发展的基础上,研究探索我国企业综合报告编制标准建设工作,完善综合报告的信息披露制度,并着手做好有关信息的计量、分析利用等环节的制度研究与配套改革工作,为综合报告在我国的发展做好铺垫。

三是加大综合报告宣传力度,通过舆论导向鼓励企业自愿披露非财务信息、履行社会责任。环境、社会责任以及公司治理等信息的披露有助于促进企业与投资者有效的沟通,提高社会对企业的评价及公众对企业的信心,更容易获得利益相关方的认可。这种报告宣传及社会舆论导向也是很好的约束机制,社会公众对于综合报告的关注度不断上升,对社会责任、环境等问题不断重视,企业就会自觉完善非财务信息披露机制,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切实实现企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

信息化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全面收益;
 投资者保护;
 可靠性;
 相关性

会计对经济交易或事项的核算和监督职能,使其成为一项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经济信息和决策支持的管理活动。伴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发展,公司制企业,尤其是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主流。自伯利和米恩斯 (1932) 起,经济学家开始关注现代股份制企业中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以及由此导致的股东与经理人之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形成的委托问题。作为主要的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投资者需要对企业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以便提高对企业的投资决策的准确性,而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则是投资者了解企业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因此,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决定了投资者判断的准确性,而对于真实性的要求又同时体现在可靠性与相关性两个方面。

本文分析了2007年颁布实施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关于财务报告内容中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这一变化的原因,认为这是全面收益理论对我国会计准则改革影响的体现,其目的在于提高会计信息与投资者决策的相关性,并且同时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从而整体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本文还就这一变化对会计信息质量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全面收益理论回顾

出于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对其他全面收益项目(Other Comprehensive Income Items——OCI)更加清晰的披露的回应,美国联邦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97年6 月正式第130 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 130)《报告全面收益》,要求企业在收益表之外报告全面收益。SFAS 130将全面收益定义为净收益与其他全面收益项目之和,其他全面收益项目包括除净收益以外的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并划分为以下四类:1.外币折算调整项目;
2.可销售证券的调整项目;
3.最低退休金负债调整项目;
4.金融衍生品调整项目和外币对冲会计处理(本项目由SFAS 133“金融衍生工具和对冲交易会计”加入OCI)。

由此可见,FASB对全面收益的报告要求反映了在企业交易内容越来越复杂、交易范围越来越国际化的背景下,对企业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要求更加关注其决策相关性的变化导向。与损益表报告的净收益相比,全面收益不但包括了企业以往交易过程中以实现的收益,而且还包括了在当前的资产配置和外部市场环境下可实现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因此能够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实际的经济收益。从投资者决策相关性的角度考虑,全面收益报告能够使投资者对企业已实现的收益和可实现但未实现的利得和损失的相关信息有更加全面的了解,从而能够对企业的投资价值进行更为准确的判断。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开始借鉴FASB的全面收益报告的思想,对本国的财务报告形式进行改革。1992 年10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了第3号财务报告准则(FRS3)《报告财务业绩》,要求企业将“全部已确认利得与损失表”作为对外编报的主要财务报表和损益表一起共同表述报告主体的全部财务业绩。1997 年8 月,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国际会计准则第1 号《财务报表的表述》进行了重大修订,要求补充编制“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或在业益变动表中详细披露已确认的未实现利得(损失),并提供了相应表式。我国自2007年1月1日开始实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当中明确了企业对外报送的财务报告中增加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要求,这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改革中由关注会计收益的可靠性向关注经济收益的相关性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全面收益理论对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的影响。

二、全面收益报告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影响

信息化行业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此次座谈会的任务是总结今年农产品加工业监测与预警工作,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步加强此项工作的思路及具体任务。下面我谈四方面意见。

一、2012年农产品加工业监测与预警工作取得较好成效

一年来,在各参与单位和行业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较好地完成了预定任务,为下一步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是定期报告持续监测行业运行状态,为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首先,对农产品加工11大类行业运行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及时反映行业的运行状况,为各省级主管部门掌握行业运行态势,指导行业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其次,对谷物磨制、食用植物油制造、果菜汁及果菜汁饮料制造、蛋品加工、屠宰及肉类加工、蜂产品加工等6个重点行业开展了第一季度、半年度和三季度监测,对行业发展动态进行分析与研判,形成定期报告16篇。上述6个重点行业占农副、食品、饮料三大食品加工类行业的比重为37%,而这三大食品加工类行业占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达到52%以上。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对这6个重点行业的监测大体反映了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类加工业的发展态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首次编制了《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运行分析报告(2011年)》,对2003~2010年历史数据进行了整理分析,为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单位,了解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信息,也为今后深入进行行业发展分析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是专题报告及时预警行业重大问题,引起一定反响。2011年以来,针对行业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不定期开展分析研究,形成专题报告8份,以农业部信息、部长专报等形式及时向农业部领导及相关司局反映。其中,《国际对冲基金利用炒作食品安全事件沽空我国领军食品企业现象应引起关注》和《我国肉类加工能力过剩、外资介入过深,行业潜在风险加大》两篇专题报告得到高鸿宾副部长批示。同时,通过网络等途径对外预警信息,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并引起了一定反响。如的《我国小麦粉加工业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被新华网、新浪等多家知名网络媒体相继转载,并被农民日报头版刊登,在社会上引起了关注,对推动行业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以工作动态形式编发的《蜂蜜新国标引争议》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蜂蜜国标的修订工作;
在中国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网上《关注多菌灵农残超标》,呼吁企业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应对,避免由此带来的不利影响。

三是工作规范逐步健全,为监测预警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在分析报告编制方面,形成了定期运行报告和不定期专题报告相结合的工作制度。今年,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正式开展了季报、半年报、年报的监测分析工作,逐步探索出了较为规范的报告框架和基本格式,对各部分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监测分析报告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行业总体情况及特点。同时,针对行业内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不定期专题报告与预警信息。在行业监测分工方面,初步建立了技术专家、经济专家、行业协会、政府职能部门四方协调统一的工作机制。技术专家从专业角度对行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编写报告初稿;
经济专家从市场、贸易等角度补充分析,完善报告内容;
行业协会从把握运行特点和态势方面提出建议;
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加工处综合政府职能、宏观政策等内容,修改并确定终稿。为提高监测报告和专题报告质量,建立了专家会商制度。今年年中,邀请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行业协会、企业等方面的专家针对上半年行业发展情况以及热点问题、突发事件进行了多次研讨会商,确保监测报告和专题报告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四是专家队伍不断壮大,涵盖面扩展、互补性增强。通过一年多的重点行业监测预警工作积累,初步组成了一支综合性的专家队伍,总人数近100人。专家来源广泛,既有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工程研究所、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事业单位的研究人员,也有肉研中心、北京蔬菜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大等科研院校的专家教授,还有罐头、肉类、饮料等行业协会的专家,以及典型企业的企业家代表。队伍结构合理,既有科研领域的技术专家,也有经济领域的行业专家,还有从事生产、加工和贸易的管理人员。其中,三分之一直接参与监测报告的起草与撰写,三分之二参与报告研讨会商,形成了核心专家与专家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

五是数据服务平台日趋完善,数据定时更新、功能不断优化。通过和国家统计局、轻工业协会以及部分行业协会合作,实现了数据采集与汇总工作常态化。目前,按月度采集农产品加工业各项指标数据,并建立了包括总产值、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税金总额、从业人员数量等核心指标的数据库,定期为省级主管部门、有关专家提供数据服务。同时,为充分发挥数据库的作用,设计开发了农产品加工业数据分析系统;
通过不断地优化系统结构,实现了数据汇总、查询、分析等功能。

总体来看,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已经走上了正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社会上引起较多关注,发挥了一定作用。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加强与改进。

一是工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开展的时间不长,参与单位和专家之间的合作协调机制还不完善,没有充分发挥各单位和专家的优势;
监测分析报告的会商机制也还不健全,没有形成定期会商的制度,团队内部专家之间、与相关行业协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不够,导致对热点问题的发现和研究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二是预警信息发现机制尚未形成。目前,技术专家以完成定期监测分析报告为主。在主动跟踪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及时预警潜在问题等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

三是第一手数据资料缺乏。目前,监测报告的数据来源以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为主,由于数据口径过于宽泛,不具有针对性,不能准确反映某一行业的状况。同时,专家参与相关行业会议和调研的次数有限,对第一手数据的掌握较少,使得目前的监测报告仅停留在对现有数据的分析上,缺乏对行业深层次问题的挖掘。

四是报告的及时性和针对性有待增强。由于国家统计局每月的数据较晚,监测报告对行业动态的把握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特别是对行业热点问题、突发事件反映较少,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亟待改进。此外,还缺乏对国家出台的农产品加工业相关政策执行效果的跟踪研究。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与任务

今后,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要继续贯彻“边建设、边运行、边出成果”的原则,围绕监测数据汇总与分析研判相结合、决策参考与行业引导相并重的工作目标,健全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及时预警制度,进一步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力争通过3到5年的努力,分区域、分品种对农产品加工各行业发展情况实行动态监测,对突出问题和潜在隐患及时预警信息,着力打造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形成权威信息渠道,引导行业健康发展。

四、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热点难点突出问题。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专家要加强行业调研,积极参加相关行业的会议,全面掌握第一手材料,及时反映产业发展热点问题、焦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侧重反映产业发展的共同需求和共同难题,对行业提出建议并形成书面报告;
要加强行业重点企业的调研,及时发现企业面临的困难与问题,提出建议并形成专题报告。

二是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推进监测分析与预警工作。要加强监测分析报告会商机制,形成定期会商和针对突发问题会商的制度,促进行业内技术专家、经济专家与行业协会之间的信息交流,确保报告的准确性;
健全热点问题的发现机制,通过信息交流平台定期提醒专家关注行业内的热点问题;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专家参与调研及行业会议的成果及时与团队共享,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工作动态也要及时发给专家;
建立培训机制,加快专家知识更新、增加知识储备、拓宽知识面,提高专家的相关工作能力。

三是利用研发体系进行布点,加强企业信息采集与监测。将预警工作与研发体系建设相结合,利用研发体系的监测点,收集农产品加工数据。在全国选择一批农产品优势产区和集中地区、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地区,定期监测分析区域内农产品加工主要行业运行情况,及时报告区域内行业突发事件;
选择一批重点行业的领军企业,定期监测企业运行情况,及时报告行业重点企业的突况与热点问题,进一步丰富数据库。

推荐访问:调研报告 信息化 行业 信息化行业调研报告【五篇】 信息化行业调研报告(精选5篇) 信息化调研报告最佳范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