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设备维护研究论文【五篇】

设备维护研究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3 20:2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随着我陆军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逐步深入,大量无人机装备已经列装部队,并在进一步扩大列装范围。但由于无人机装备组成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部队严重缺乏专业的无人机使用操作与维护人才,造成装备处于长期闲置状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设备维护研究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设备维护研究论文【五篇】

设备维护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无人机 装备 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我陆军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逐步深入,大量无人机装备已经列装部队,并在进一步扩大列装范围。但由于无人机装备组成结构复杂、技术含量高、部队严重缺乏专业的无人机使用操作与维护人才,造成装备处于长期闲置状态,不仅难以发挥无人机装备的作战效能,也无法促进新装备与人的有机结合,有效促进战斗力的提高与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针对这些特点与要求,部队急需培养熟悉无人机装备操作使用与维护保养的专门人才。学院作为主要面向装甲机械化部队培养生长军官与继续教育的基地,紧跟部队装备信息化建设的发展,为适应部队急需培养无人机装备运用与维护专门人才的这一迫切要求,于2011年5月,面向全军装甲机械化部队新开设“无人机运用与维护”继续教育专业正式创建并首次开班。同时,在本科和研究生相关课程中开设了有关无人机装备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并在本科学员第二课堂活动中组建了“无人机飞行俱乐部”,极大提高了本科学员无人机装备素养与信息素养。本文主要介绍近年来取得的主要教学研究成果和经验做法。

1无人机装备教学取得的主要成果

从我院首次成立无人机教学专业以来,不断深入完善各个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经过多年的建设与积累,取得的主要建设成果有:

1.1紧贴无人机装备岗位能力素质要求,制定并完善了无人机装备培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系列课程标准

在对无人机装备作战运用与技术保障特点进行科学论证分析,结合装备实际岗位需求,认真研究军械工程学院等军校有关无人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精心筹划,不断修订完善,于2011年制定了学院首个“无人机运用与维护”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体系。该培养方案遵循从理论基础、技术基础、专业技能、综合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制定并逐步完善了无人机装备教学的相关课程标准。主要包括《无人机系统导论》、《现代战场侦察技术》、《无人机系统构造与原理》、《无人机系统使用与维护》、《无人机模拟飞行训练》、《无人机飞行训练》等课程标准。

1.2编著了无人机装备教学系列教材

经过多年的艰辛努力,紧贴装备实际,紧贴无人机操作与维护岗位能力要求,编著了《无人机系统导论》、《现代战场侦察技术》、《无人机系统构造与原理》、《无人机系统使用与维护》、《无人机模拟飞行训练》、《无人机飞行训练》系列教材。其中《现代战场侦察技术》2011年于国防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同时,在无人机装备教学研究与实践过程中,积累总结教学成果,逐步完善了相关装备操作使用教范。经过规范化的教材体系,满足了理论教学、专业技能教学与综合训练的教学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与质量。

1.3自主研制了无人机装备教学虚拟训练和半实物仿真训练系统

充分利用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领域的技术优势,利用计算机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仿真等技术,自主研制了“**x系列无人机原理与结构仿真演示系统”,实现对该型无人机弹射装置、地面站、飞行控制系统、动力系统、通信系统、侦察系统的三维演示及教学。并且与工厂联合开发了“**x系列无人机模拟飞行训练系统”,实现了在专业教室模拟飞行训练教学。开发研制了“**x型系列无人机虚拟维修训练系统”,该系统具有虚拟拆装、虚拟检测与虚拟维修训练功能;
可设置无人机系统故障,提供虚拟检测仪器,给出故障检测流程,并提供修理步骤与方法。培训人员可通过该系统的训练,提高无人机维修技能。

1.4新建无人机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室

为了加强无人机装备教学,学院于2012年建成了无人机运用与维护专业教室。该专业教室配置了“无人机虚拟教学系统”、“无人机模拟飞行训练系统”、“无人机半实物仿真训练系统”、“无人机实装教学系统”,以及相应的配套资源。具备可容纳32人同时进行教学训练的能力,可实现从理论授课、虚拟训练、模拟飞行、半实物仿真训练、实装检测与维修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每年承担“无人机运用与维护”专业,共7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与部分实践教学任务。

1.5锻炼了一支高水平的无人机装备教学队伍

通过到部队锻炼、到工厂学习、编写教材、集体备课等多种途径,培养了一支懂无人机原理又懂飞行训练的高素质教学团队。注重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融合,以及科研成果在教学培训中的应用,锻炼出来一支有自身特色、在部队有重要影响和知名度的高水平研究型教学团队。完成了 “无人机图像导航定位技术研究”、“无人机地面电子稳像系统研究”、“无人机检测维修设备与修理指南研制”等无人机有关的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在近五年获得学院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发表科研学术论文30多篇。

1.6为部队培养了多批无人机使用与维护专门人才

从2011年5月“无人机运用与维护”继续教育专业开班以来,目前已经有三届培训班学员100余人顺利毕业。经过培训,学员基础理论扎实、飞行技能娴熟、维护保养专业,迅速成为部队急需的无人机岗位专门人才,在部队演习和比武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有效促进了无人机装备战斗力的生成。

2主要经验与创新

针对部队无人机运用与维护人才紧缺的实际需求,创建了系列无人机装备教学培训体系;
提出并实践了“理论基础、专项技能、模拟飞行、运用与维修”递进式培训模式;
打造了一支研究型无人机装备教学团队;
创建了多样化的装备教学手段与方法;
探索了装备培训的开放办学模式。为部队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无人机运用与维护高水平人才,为部队无人机战斗力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2.1创建了无人机装备教学培训体系

通过对部队无人机装备的作战运用与技术保障需求分析,制定并逐步完善形成了包含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模拟教学系统、半实物仿真训练系统、维修检测设备与指南、实际教学装备等一套完整的无人机教学培训体系。以教学研究引领教学改革,围绕如何提高学员无人机运用与维护能力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针对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进行系统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2.2提出了并实践形成了“理论基础、专项技能、模拟飞行、运用与维修”递进式培训模式

紧扣部队对实战人才的需求,在提升学员理论水平的同时着重强化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为此不断研究改进教学培训模式,确立了理论基础、模拟飞行、航模飞行、实装运用相结合的培训模式。通过无人机系统导论的学习,学员初步掌握无人机系统及作战运用的基本知识。在模拟飞行环节,学员将进行无人机的起飞、降落、航线飞行实践,初步具备了无人机运用能力。航模运用环节,学员利用价格低廉的航模来代替无人机进行飞行训练,重点培养其操控无人机的能力。当学员圆满完成上述训练之后,将进行实装无人机的训练。通过模拟飞行、航模飞行、实装运用的培训模式,学员学习效率高,无人机运用技能提升显著,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装备风险,节省训练经费。

同时在无人机运用与维修保养方面,课题组提出飞行训练与维修培训在时间和空间上自然渗透的教学模式,即在培训中采用装备分组承包制,学员在飞行训练中可以自主地随时针对飞机的各种故障进行检测维修,把检测维修训练自然地融入到飞行训练中,不仅提高了培训效率,而且提高了学员爱护装备的责任心。

2.3教学科研高度融合,打造了一支研究型无人机装备教学团队

把多项无人机相关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如“无人机检测维修设备与修理指南”、“无人机虚拟维修软件”、“无人机地面电子稳像系统”等,其中多项成果获全军科技进步奖,极大地提高了学员学习装备、研究装备的热情。集中优势,突出重点,加强教学与科研的深层次互动,以及科研成果在教学培训中的应用,打造了一支有自身特色、在部队有重要影响和知名度的高水平研究型教学团队。

2.4针对不同教学对象开展不同样式的装备教学,创建了多样化的装备教学手段与方法

由于无人机装备教学在本科、研究生、轮训以及部队装备训练的目标要求不同,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制定了不同的教学内容体系,创新建立了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对本科学员,主要采取了课堂讲授与“无人机飞行俱乐部”活动以及“学员科技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在课堂有限时间内掌握无人机装备的基础理论和利用充裕的第二课堂活动时间掌握飞行技能,极大地提高了学员的学习兴趣与装备素养。对研究生主要采取专题讲座与科研课题研制相结合的途径,使学员在掌握无人机装备较深层面的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实践进一步掌握无人机领域的相关关键技术,具备相关领域的科研能力。对轮训学员和部队官兵来说,主要是通过理论基础讲授、模拟操作训练、航模飞行训练、实装操作训练等途径使学员掌握装备的操作使用与维护技能,以满足适应无人机装备实际岗位能力需求,提高装备的作战运用效能和战斗力的生成。

2.5与研究所、工厂、部队联合,探索了装备培训的开放办学模式

在探索无人机装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研室紧密联合总参55所、西安205所、广州天海翔,以及31、39、65、38集团军,创新发展了开放式无人机装备教学路子。首先组织了多个批次的教员到广州天海翔参加了部队的接装培训,并与其合作完成了无人机检测维修设备与修理指南的研制;
到总参55所、无人机总站、西安205所调研并参与有关无人机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其次是把这些单位的专家请到我们的课堂直接授课,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教员与轮训班学员兵一直保持紧密联系与沟通,做到院校与部队的紧密融合,既帮助部队解决了困难又促进了院校的装备教学,走开了一条院校与部队开放办学的路子。

3总结

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不仅取得了一系列的教学科研成果,建立了无人机装备教学培训体系,并实践形成了“理论基础、专项技能、模拟飞行、运用与维修”递进式培训模式。研究成果已经成功应用到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等多层次教学中,同时还推广应用到部队自我组训中,为装甲机械化部队无人机运用与维护人才培养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无人机运用与维护继续教育专业论证报告[J].内部资料,2010(6).

[2] 无人机装备培训人才培养方案[J].内部资料,2011(6).

设备维护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储量和使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煤炭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在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需要开采大量的煤炭,所以对煤矿开采设备的要求也比较苛刻,机械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将会严重影响煤矿开采进度。在众多机械故障中磨损失效问题是最常见也是最突出的故障之一。本文通过介绍煤矿机械设备磨损的形式和原理,阐述了造成磨损的主要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缓解机械磨损的几点措施,为减少煤矿机械的磨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

煤矿机械;
磨损;
改善措施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煤炭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伴随着煤炭的消耗量日益增多,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也在不断地进化和完善,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被应用到煤矿开采中。由于煤炭开采的环境复杂恶劣,再加上对设备的相关维护保养工作做的不够到位,使得机械设备遭到了很大程度的磨损。尽管我国在开发新能源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炭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能源。煤矿机械磨损会极大的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机械的开采效率,对煤矿机械磨损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将对相关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

二、煤矿设备磨损的原理和常见的磨损部件

煤炭资源是是一种可燃性矿物质,属于生物沉积岩的范畴之内,纯净的煤炭的质地较软,硬度较低,但是煤炭中往往含有一定的杂质,而且煤矿中的煤资源并不是以完整的质量均匀的形式存在,往往与石头或者矿物质等杂质混合存在,这就导致开采难度的增大,加速了对煤矿机械设备的磨损。煤矿设备的磨损分为多种情况,其中影响磨损的最主要因素是煤炭本身的磨损性。

在整个采煤机械体系中,磨损最严重的部件主要有以下几种:采煤机磨损、胶带输送机磨损、提升机磨损、刮板输送机磨损、矿车磨损、通风设备磨损等等。采煤机磨损主要有截齿磨损、滚筒磨损等;
胶带运输机磨损主要有输送带磨损、托辊磨损等;
提升机磨损主要有箕斗磨损、钢丝绳磨损等;
刮板输送机磨损主要有链条磨损、中部槽磨损、齿轮轴承磨损等;
矿车磨损主要有车厢磨损和轮对磨损等;
通风设备磨损主要有叶片磨损、通风管道磨损、主轴磨损等等。

三、造成煤矿机械磨损的主要原因

1.煤矿机械设备工作环境过于恶劣

当前我国煤矿开采多数是在地下进行,而地下矿井中设备工作环境十分复杂,一方面矿井下空气中水分过多,且空气的PH值过高,属于碱性环境,会加速设备的腐蚀;
另一方面矿井中通风状况较差会导致粉尘过度,粉尘长期积累在设备上会加剧磨损;
此外,空气中的静电会促使设备的电化学腐蚀。

2.设备长时间超负荷工作,缺乏必要的维修保养

迫于生产指标的要求,煤矿开采设备往往处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的状态,得不到充分的休息,这样对于设备的某些必要的维护保养就不能够进行了,所产生的故障得不到及时的排除,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工作会加速磨损。

3.维护队伍总体水平较差,工作不够到位

有些维护队伍的总体水平较低,基础维护知识不牢固,缺乏过硬的专业维护意识,而且在工作中不能充分尽到自己的职责,对设备的维护工作不能够落实到位,使设备得不到必要的专业的维护。

4.对设备的易磨损部件采取的措施不当。

维护人员对设备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很难考虑到设备方面,使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有些维护所采用的油不合格,或者采用的产品过于落后,性能很差,加剧了设备的磨损程度。

四、缓解机械磨损的有效措施

为了缓解煤矿机械的磨损情况,可以采取如下的措施:

1.通过不断地研究,采用新的设计思路和工艺,优化设备性能

通过分析机械设备磨损的原因和机理,从优化生产设备的角度出发,改善设备的生产工艺,从而提高设备的抗磨性能,通过研究相关的摩擦学理论,对煤矿机械设备的结构进行科学的设计,优化综合性能,同时对设备生产流程的监督,提高设备的生产质量。同时注重对新型耐磨材料的开发和研究,并尽快将其利用到生产中。

2.对设备要进行定期的停机维护保养,适当较低生产指标

生产企业不能过分注重生产指标,减少设备的损耗就是节约生产成本,甚至由设备更换零件所需要的费用会高于维护期间的生产效益。生产企业要制定合适的生产计划,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对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来保证设备能够长期处在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

3.提高维护队伍的综合素质,完善设备维护工作

要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队伍,维护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够及时地采取合适的措施排除故障。要提高维护队伍的综合素质,将设备维护工作落到实处,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同时要对维护人员进行定期的考察和审核,使其能够始终保持足够的工作热情,强化其对设备维护的重要性的认识,以完善设备维护工作。

4.强化对油作用的认识,合理选择适当的油

油对减缓设备的磨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生产企业和维护团队要强化对油作用的认识,普及油使用的基本知识。在设备的具体维护过程中,要合理选择适当的油,保证质量,同时还要避免不同种类的混用,以减少对设备的损坏。

5.提高劳动者对设备的保护意识,优化设备工作环境。

要提高生产工作人员对设备的保护意识,在日常工作中做到尽量保证设备处在良好的工作环境中,尽可能减少对设备的损坏,当设备处在较差工作状态时能够及时使设备停止工作。同时生产企业要完善生产环境优化体系的建设,使机械设备的工作环境得到一定的改善。

6.加大监督力度,保证机械部件的生产质量

当前我国的煤矿设备部件生产销售市场还处在比较混乱的状态,质量较差的部件会加剧设备的磨损,所以要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规范零部件生产和销售市场,提高部件的生产质量,才能减少设备的磨损。

五、结束语

煤炭作为我国的能源支柱,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减少煤矿机械的磨损,提高生产效率,才能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足够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寅炯,刘金海,李国禄,陈茁.含碳化物奥铁体球墨铸铁渗硫后耐磨性的研究[A];
第十二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1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1

设备维护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外循环;
模拟教学;
临床思维;
核心技能

体外循环(CPB)作为心血管外科领域极其重要的一项辅助技术,具有高风险和学科交叉等特点[1],对实施此项操作的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具有较高要求。然而目前国内针对体外循环技术的专业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教学模式、手段的应用性不强、系统化不够。如何在开展体外循环教学实践时更好地帮助学生迅速提高临床思维和专科核心技能,对于体外循环技术的开展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医学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4],学生临床思维的确立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发展必须基于教学手段和质量的提升,基于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善。本课题在结合手术室及体外循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高仿真模拟系统的体外循环模拟教学模式。本文将以实验观察的形式评估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以期为高风险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提供实践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方便抽样原则选取进入临床实习的本科护生共40名纳入研究,其中男2名,女38名,平均年龄(22.1±0.8)岁。具体教学实验开展时间定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教学团队由本院具备多年体外循环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师牵头组织实施,全部入组护生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模拟教学的设备与平台将与专业培训内容相匹配的全方位生理驱动型模拟硬件系统及其软件配置平台应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包括:(1)OrpheusPerfusionSimulator型灌注模拟器:该模拟器由整身人体模拟组件、计算机交互模块、监视屏幕及打印设备等组成。模拟器的核心组件模拟人可与人工心肺机器及监测仪器连接,可以实时模拟并反映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及相关指标,如真实情境下手术机体各项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性质、正常生理学与心脏病理状态下相关动脉和静脉血气值、气体流量和氧气浓度、温度控制以及活化的凝血时间等;
计算机交互模块可以根据单项体外循环操作内容开展系统进气、停泵训练,也可以针对具体病例进行插管选择、深低温停循环处理操作训练。(2)体外循环设备与辅助耗材:包括STOCKERTS5型人工心肺机、配有实时生物监测系统(平面监测—心脏停搏液压力监测—动脉端泵压监测)、MAQUET7800鼓泡氧合器、动脉微栓过滤器、Medtronic氧饱和度监测仪、成人体外循环管道、心脏停搏液管道、管道钳以及预充液等设备或耗材。(3)体外循环模拟软件:包括CAPP规划系统、UG设计、Mimics图像重建、Adams运动仿真等二次开发的个体化软件平台,为“Orpheus”模拟设备体外循环操作提供客观、科学的技术支撑,实现逼真的体外循环与心脏手术配合环境、过程及动作检测。1.2.2模拟教学的方法构建(1)教学理念及资源准备:根据体外循环培训特点,教学开展前进行集体理念转化的构建培训,对教学路径进行实际分析,统一相关教学原则、目标及流程,强调在创立高仿真临床情景下突出基于问题解决的多元化启发教学,要求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学习(每组3~4名护生为一组,设立组长1名),并明确分阶段考核验证指标。(2)以PBL为基础的教学路径设计:带教教师将体外循环过程以及心脏手术配合中各项操作项目、任务手段以“病例引导下的问题学习”方式设定教学计划,突出启发式、自主式互动教学。首先,教学团队要给予护生心脏解剖、病理生理、血流灌注、循环保护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使护生建立基本的专科思维;
具体理论讲授中,教师要以思维导向引领出发,对体外循环操作中涉及的护理诊断、过程控制、病情监测等知识单元设置思考题,提出问题。给予充分高仿真情境下的基础模拟训练,将临床中各种体外循环场景进行有效整理设计,在教师指导下,使护生在表现出符合逻辑的各种心脏手术临床场景、事件、体征面前,大胆求证,大胆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训练过程要突出病例分析特点,在尽量贴近典型操作项目的情景再现下进行大量实操练习;
要以“设问—观察—实验—纠错—再实验”为步骤,教学语言突出PBL策略,从纵横两方面进行辩证教学,尽量拉近临床与模拟的距离。(3)高仿真情景下的模拟训练内容:①全身肝素化、体外环路建立后开始体外转流。②转流过程中各种可能的异常表现、高危突发状况处理。③血流生理参数的实时模拟监测,使护生系统掌握CPB各种技能操作要领,及时准确调节流量和压力;
提高对CPB中诸如主泵压力增高、液平面过低、静脉回流不畅、动脉系统进气、氧合器氧合不佳及功能下降等不良风险事件的判断、预警及处理等,使护生在知识内化中实现感性认识并最终完成能力转化,从而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环境时可以抓住主要矛盾,做出迅速反应。1.2.3评价方法(1)培训任务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观察,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中文版[4]对护生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估。CTDI-CV量表由7个维度共70个条目构成。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分为6级,负性条目赋值为1分、2分、3分、4分、5分、6分,正性条目反向赋分。总分70~420分,得分281~350分表明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350分表明评判性思维能力强。CTDI-CV量表经国内护理教育家评定,显示具有较高信、效度,α系数0.9。(2)在参考文献基础上[5-8]设计体外循环操作评价标准,对护生CPB专科技术技能进行过程性阶段考核及终端考核,具体考核项目包括:CPB基础理论测评、灌注技术操作和CPB不良事件处理,每个亚类项目满分为100分。测试结果分为优(80~100分)、良(70~79分)、平(60~69分)、差(<60分)4个等级,计算优良率。(3)采用教学评估问卷获取护生对体外循环模拟教学应用的满意度,该测量工具由研究者参考相关文献[9-11]设计完成,由“促进知识内化”“提高辩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和实操体验”“发展潜能与创新”4个项目构成,采用“满意”“不确定”和“不满意”进行调查描述,统计满意率。由研究者统一指导语,护生现场填写,做好过程控制。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定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PB专科技能培训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结果(见表1)2.2CPB专科技能培训护生过程性考核及终端考核结果(见表2)2.3CPB专科技能培训护生对体外循环模拟教学的评价结果(见表3)

3讨论

3.1临床思维、核心技能对CPB管理有重要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体外循环(CPB)作为维持全身组织器官血液供应的生命支持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日益增多,CPB的安全操作和管理直接影响手术成败和患者安全[12-13]。临床实践表明,CPB管理人员除必须具备熟练的人工心脏专业技术外,还应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临床经验,而临床思维、专业核心技能是上述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临床观察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形成基础,是临床决策的起点。可以认为临床思维、专业核心技能对临床绩效、专业工作态度和行为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医学教育领域的最新实践表明,临床思维、专业核心技能需要在不断的系统化临床实践活动中逐步建立,必须依靠所在医院临床专科规范化培训的有效实施来达成。随着体外循环技术及其学科体系的发展,原有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有形势下CPB护理从业者对临床思维、核心技能的培养需求。

3.2护生体外循环模拟教学有助于临床思维过程的形成和内化

近年来国内有关临床专科教育的多模式研究逐步加强,伴随的医学模拟教学应运而生。有文献报道[14],模拟教学是一种在先进临床教育理论指导下紧密围绕临床实际情景来展开学习的形式,可以让无经验的学习者在没有医疗风险的环境下展开实践,一定程度优化了专业技能演练的过程。本研究基于模拟教学的优势,根据体外循环专业实际,精心设计了体外循环模拟教学法。在教学开展中,由高年资体外循环技术人员牵头,团队制定了标准化的教学步骤。以实操演练为主,辅以理论授课并穿插过程性考核。在实操演练环节,合理利用生理驱动型模拟硬件系统并依靠强大的软件功能,通过模拟系统创造出多种CPB管理场景,护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利用模拟设备的高仿真、可重复、操作过程可控性等特点,大胆反复训练,多层次给予护生循证医学实质的培养。这样既加深了护生对模拟病例的理解,又使学生临床思维得到启发和锻炼。研究结果显示,规定培训课程结束后,参培护生CTDI-CV量表总分及相关维度得分较入组前基线评分显著提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印证了开展护生体外循环模拟教学初步实现了依托模拟技术创立高仿真学习环境的思路,有助于护生临床思维过程的形成和内化,能够有效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

3.3护生体外循环模拟教学有助于CPB专业核心技术的培养

设备维护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旋转机械;
检测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技术,是近年来研究的热门课题,这里着重考虑的是避免设备的随机性故障。自动在线监测方式与定期监测方式、在线检测离线分析监测方式相比技术水平先进,既避免设备突发性故障又无需专业人员现场操作。旋转机械状态在线预测技术,是研究的新兴课题之一,这里着重考虑的是预测设备的时间依存性故障和改变设备的维护方式。该技术是在状态监测及故障分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实现以先进的预知维护取代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性维护的关键技术。本课题着重研究的是设备状态在线监测及趋势预测的方法。

一、旋转机械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旋转机械是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机械。许多大型旋转机械,如:离心泵、电动机、发动机、发电机、压缩机、汽轮机、轧钢机等,还是石化、电力、冶金、煤炭、核能等行业中的关键设备。本世纪以来,随着机械工业的迅速发展,现代机械工程中的机械设备朝着轻型化、大型化、重载化和高度自动化等方向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强度、结构、振动、噪声、可靠性,以及材料与工艺等问题,设备损坏事件时有发生,国内外大型汽轮机严重事故是其典型实例。

大型旋转机械状态监测技术研究是国家重点的攻关项目,目的是提高大型旋转机械的产品质量,减少突发性事故,避免重大经济损失。年代,各种类型和性能的传感器和测振仪相继研制成功,并开始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程实际。六七十年代,数字电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号数字分析处理技术” 的形成,推动了振动检测技术在机械设备上的应用。年代,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技术在许多发达国家开始研究。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测试技术、信号处理技术、信号识别技术与故障诊断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机械设备的监测研究跨入系统化的阶段,并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逐步推广到核能设备、动力设备以及其它各种大型的成套机械设备中去,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

二、 旋转机械状态监测技术的发展

机械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技术,已经从单凭直觉的耳听、眼看、手摸,发展到采用现代测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号分析技术的先进的监测技术,诸如超声、声发射、红外测温等,层出不穷。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模糊数学等新兴学科在机械状态监测技术中也找到用武之地。在机械动态信号分析方法和应用技术上,新近的发展有:采用空间域滤波的预处理、采用滤波的多轴阶比信号分析技术、适于非平稳信号的基分布分析、小波变换方法、混沌分析方法、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 总线仪器平台相关的技术等。

现今,国内外较典型的状态监测方式主要有9种。离线定期监测方式。测试人员定期到现场用一个传感器依次对各测点进行测试,并用磁带机记录信号,数据处理在专用计算机上完成,或是直接在便携式内置微机的仪器上完成;
这是当前利用进口监测仪器普遍采用的方式。采用该方式,测试系统较简单,但是测试工作较烦锁,需要专门的测试人员;
由于是离线定期监测,不能及时避免突发性故障。

1.在线检测离线分析的监测方式

亦称主从机监测方式,在设备上的多个测点均安装传感器,由现场微处理器从机系统进行各测点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在主机系统上由专业人员进行分析和判断。这种方式是近年在大型旋转机械上采用的方式。相对第一种方式,该方式免去了更换测点的麻烦,并能在线进行检测和报警;
但是该方式需要离线进行数据分析和判断,而且分析和判断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参与。

2.自动在线监测方式

该方式不仅能实现自动在线监测设备的工作状态,及时进行故障预报,而且能实现在线地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判断;
由于能根据专家经验和有关准则进行智能化的比较和判断,中等文化水平的值班工作人员经过短期培训后就能使用。该方式技术最先进,不需要人为更换测点,不仅不需要专门的测试人员,也不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分析和判断;
但是软硬件的研制工作量很大。

三、旋转机械状态预测技术的发展

当机械设备发生故障时不仅物质财富遭到破坏,服务逼迫中断,甚至连人员的生存也会受到威胁。在工业史上,由于机械设备故障造成的灾难和环境事故频频发生。例如,美国阿莫科卡迪斯号油轮原油泄漏事故,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等等,了解这些事故发生的过程以及如何加以防范,成为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尤其这些故障大都是由于人为干预和不当措施所造成的,因而减少维护次数和提高维护的科学性是预防恶性事故发生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机械设备维护方式概括为:运转至损坏再维护和以时间为基础的预防性维护;
前者一般用于廉价的小型机器,采用后备设备来保证生产;
后者也称定期维护,一般用于大中型设备,不论设备是否有故障都按人为计划的时间定期检修。年代以来,以建立新的维修体制为目标形成了综合工程学科,这一工程学科在欧美、日本以不同的形式获得了推广。近年来丹麦、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专家学者进一步提出了预知维护的基本概念。

年代以来,开始研究新型旋转机械工作状态分析和状态预测技术,研究采用专家系统、神经网络等新的应用技术。但是,人工智能状态在线预测和预知维护的研究尚处于研究发展的起步阶段。

因此,若能在线实时检测和以人工智能分析机械设备经历的和当前的状态,并预测随后的发展,则可以随时、科学、有效地揭示机械设备当前的工作状态,并预测今后多长时间设备状态将达到不可接受的程度而应当停机维修,从传统的预防维护上升到预知维护。若对旋转机械设备实行预知维护,需要在旋转机械状态监测和故障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对设备状态进行频域、时域的综合分析判断以及状态的趋势预测来实现。

设备维护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档案安全;
保障体系;
研究综述

2010年5月12日,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在全国档案安全系统建设工作会议上提出“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全面提升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能力”的号召,把档案安全的重要性提升到一个新高度。[1]近年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已引起学界的关注,成为较热的一个研究课题。我们课题组也在做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笔者期望对学者以往的研究做以归纳提炼,以资研究探索。

笔者于2011年12月22日,在万方数据库中,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为检索词,起始年“2000”,结束年“2011”检索到论文84篇。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搜索到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相关内容论文20篇,笔者对其中相关度较高的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综述如下:

1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内涵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具有持续性、多样化、可完善性等特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前提是分析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论定位与实际应用的关系。

张美芳、王良城认为,目前,国内外关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理解大致有三层含义:其一,控制环境,降低风险。这里的“环境”,是指档案保管环境、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信息存储环境等,降低环境因素对档案安全的影响,最大可能降低风险。其二,建立安全保障平台,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使档案尽可能保持稳定状态。其三,对已经处于不安全环境中的档案,采取各种措施使其达到新的稳定状态,保存其信息的可读、可用和可藏。这三层含义包括档案安全保障体系中社会因素、管理体制、组织体系、策略、政策法规、安全保障技术或安全保护效果的评价等较为宏观的要素。[2]

2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目标和指导思想

2.1 构建目标。彭远明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针对档案的安全需求、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安全风险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和预期目标,制定安全保护策略,形成集预测、保管、利用、抢救一体化的保障体系。[3]杨安莲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目标应该是:采取全面、科学、系统的安全保障策略,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完整性和可用性,杜绝敏感信息、秘密信息和重要数据的泄密隐患,确保档案信息的全面安全。[4]

2.2 指导思想。彭远明认为,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是:在体系内合理进行安全区域划分,以应用和实效为主导,管理与技术为支撑,结合法规、制度、体制、组织管理,明确等级保护实施办法,确保档案的安全。[5]张美芳、王良城认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应是:坚持严格保护、有效管理、分类指导、合理利用,以健全法律法规、提高人员素质、加强规划管理、完善基础条件、强化监管手段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统筹协调,全面增强档案资源保护力度,推动我国档案事业持续健康发展。[6]

3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原则

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应该根据档案安全现状及其面临的威胁与隐患,从档案安全保障工作的整体和全局的视角进行规范,在构建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彭远明、张艳欣、杨安莲、黄昌瑛、张勇等都提出了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原则,笔者采用统计归纳的方法,从中提炼出以下共性原则:

3.1 标准规范原则。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构和策略的选择必须符合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必须遵循国际、国家的相关标准,严格遵照相关规章制度。[7][8]

3.2 科学实用原则。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应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档案安全风险分析结果为依据,探寻有针对性的特色理论,制定出科学的防范措施与方法,这些理论、措施与方法应当在实践层面上具有可操作性。[9][10][11]

3.3 全面监控原则。档案安全保障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对各个环节进行统一的综合考虑、规划和构架,任何环节的安全缺陷都会造成对档案安全的威胁。[12]

3.4 适度经济原则。根据档案的等级决定建立什么水平的防范体系,根据风险评估和各单位的财力、物力决定资金投入的多少及如何分配使用资金,将资金用在最迫切的地方。既要考虑到系统的可操作性,又要保证安全保密机制的规模与性能满足需要,实现安全保护效率与经济效益兼顾。[13][14][15]

3.5 动态发展原则。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所以,该体系要能够随着安全技术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安全目标的调整,不断调整安全策略,改进和完善档案安全的方法与手段,应对不断变化的档案安全环境。[16][17][18][19]

3.6 自主创新原则。加强档案安全保障方面的关键技术的研发,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为我所用。[20][21]

4 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方案设计分析

许多学者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方案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问题,得出不同的结论,笔者根据学者的研究成果,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方案。

4.1 安全管理理论。理论从实践中取得并能指导实践,为实践指明前进的方向。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实践往往能取得较好的成果,理论水平的高低因此也往往预示着现实中该领域的水平高低。

4.1.1 前端控制。前端控制思想具体到安全保障活动中是:档案安全保障的标准化的建设与应用;
为开展安全保障活动而制定的计划方案、普查活动;
人员配置合理和技术力量的前期储备、设备的选择和环境的控制、整个预防性安全保障活动的监督、检查和评估;
为妥善保管档案而选择的装具、包装等;
事先制订的应急预案、抢救预案,等等。[22]

4.1.2 全程管理。全程管理是伴随着档案的生命周期而开展的一切安全保障管理活动。[23]包括日常维护、灾难备份、利用与服务、恢复与抢救、质量检查与评估、风险预测,等等。[24]

4.1.3 后期监督。后期监督包括安全保障活动的评估、人员技术水平的评估、财政结算、开展安全保障活动后的总结报告、制度、规范或标准的完善、提供参考性的开展安全保障活动的经验、方法或模式。[25]

4.1.4 风险管理。构建档案安全的风险管理机制,依次进行安全风险计划制订、风险评估、风险控制、风险报告以及风险反馈。通过评估风险,识别判定风险大小,判定每种风险相对的档案安全保护对策,并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进行风险控制,规避、转移或降低风险对档案造成的损害。[26][27]

4.1.5 人才教育培养。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建立科学合理的档案安全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系统的人才资源培训和贮备机制,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28]做到“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分类型、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档案安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29]

4.2 安全基础设施

4.2.1 实体安全基础设施。档案实体安全基础设施是指维护档案安全、实施档案正常管理、保障档案开发利用,提供为全社会方便服务等工作而进行的基础建设,包括档案保管环境、档案存储设施、档案利用设备、档案维护监控设备、档案抢救与恢复设施等。[30]

4.2.2 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档案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是为信息安全服务的公共设施,为档案部门的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支撑和服务,主要包括:档案信息系统PKI(网络信任体系)、档案信息灾备中心、档案信息系统应急响应支援中心、档案信息安全测评认证中心、档案信息安全服务中心(外包服务)、档案信息安全执法中心等。[31]

4.3 安全策略

4.3.1 实体安全策略。实体安全必须具备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介质安全等物理支撑环境,注重环境防范、设备监控、介质管理、技术维护等安全措施的完善,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档案安全。[32]

4.3.2 管理安全策略。针对档案安全的管理需求,在完善人员管理、资源管理、利用服务、重点部位维护、灾害防范、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业人才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制和制度,并结合管理技术,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档案安全管理保障体系。[33][34]

4.3.3 网络系统安全策略。强化操作系统、数据库服务系统的漏洞修补和安全加固,对关键业务的服务器建立严格的审核机制;
合理划分安全域及边界,建立有效的访问控制制度;
通过实施数据源隐藏,结构化和纵深化区域防御消防黑客入侵、非法访问、系统缺陷、病毒等安全隐患,保证档案系统的持续、稳定、可靠运行。[35][36][37]

4.4 安全技术。技术是影响档案安全的关键因素,档案安全技术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包含预防、保护、修复和维护等技术,可以有效保证档案安全。

4.4.1 基于实体的保护技术。主要有:①各类档案载体的管理与保护技术;
②档案损坏的测试与评估技术;
③受损档案的修复技术。[38]

4.4.2 基于环境的防护技术。主要有:①库房建筑标准与围护结构功能的设计、施工和实施;
②档案保管的设备设施和有效装具;
③档案库房和利用环境的监测技术;
④温湿度调节与控制技术;
⑤有害因素的控制和防护技术。[39]

4.4.3 基于信息的安全技术。主要有:①系统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和安全审计技术等;
②数据安全技术:数据加密技术、应急响应技术、数据备份与容灾技术、基于内容的信息安全技术和数据库安全技术等;
③网络安全技术:防火墙技术、防病毒技术、漏洞扫描技术、入侵检测技术、物理隔离技术、服务技术、网络监控技术和虚拟网技术等;
④用户安全技术:身份认证技术、数字签名技术和访问控制技术等。[40]

4.4.4 基于灾害的保护技术。主要有:①灾害的预警与防范技术;
②档案灾害的应急处置技术;
③档案次生危害的防范技术;
④灾后受损档案的抢救与恢复技术。[41]

4.5 安全法规制度。完善的档案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是保障档案安全的基石,只有不断制定和完善档案安全法规制度,才能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才能更好地维护档案的安全。[42]

4.5.1 制定并遵循法规标准。各地方应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规范和标准,以使档案安全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43]

4.5.2 建立健全档案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档案归档安全制度、档案整理安全制度、档案查阅利用安全制度、档案日常管理维护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档案鉴定和销毁制度、档案资料出入库管理制度以及重要档案异地、异质备份制度;
[44]受损档案抢救制度、电子档案信息安全制度以及档案安全行政责任制等。

4.5.3 建立完善档案安全管理机制。包括:信息交换机制、法律保障机制、日常防范机制、灾害预警机制、应急处置机制、[45]组织建设机制、制度建设机制、风险管理机制、人员管理机制等。

4.6 安全保护效果评价。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评价的目的,是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有效性进行评估。[46]首先,确定待评价系统的范围,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确定适当的评价指标。然后,收集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再进行持续改进,以不断提高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及其具体过程中的有效性和效率。[47]

4.6.1 评价方法。根据被评价对象本身的特性,在遵循客观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目前,存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属性融为一体评价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基于灰色理论的评价方法、基于粗糙集理论的评价方法。[48]

4.6.2 评价指标。根据国内外的档案安全评估标准,国家对档案安全的基本要求,综合考虑影响档案安全的各种因素,建立档案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①物理安全评价指标:环境安全评价、设备安全评价、载体安全评价;
[49]②管理安全评价指标:规章制度评价、工作流程评价、管理措施评价、业务技术评价;
③技术安全评价指标:保护技术评价、网络技术评价。[50]

5 结语

纵观学者对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研究,研究角度和切入点各有不同,观点纷呈,但还是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思考、探讨。

注:本文是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现状调查》(项目编号:2011-B-51)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张照余.对建设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几点认识[J]. 浙江档案,2011(1):36~39.

[2][6][24]张美芳,王良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0(1):62~65.

[3][5][7][33][41]彭远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及其实现策略研究[J].上海档案,2011(4):14~17.

[4][12][15]杨安莲.论电子文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档案学研究,2010(10):75~78.

[8] [13] [17]张艳欣.档案安全保障管理机构的构建[J].档案管理,2010(5):7~9.

[9][14][16][29]王茹熠.数字档案信息安全防护对策分析[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10 ][18][19]黄昌瑛.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策略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11][20][21]张勇.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22][23][25]张美芳,董丽华,金彤.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J].中国档案,2010(4):20~21.

[26]陈国云.从风险管理的视角探讨电子文件安全管理问题[J].北京档案,2008(6):16~18.

[27]张迎春.档案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安徽大学,2011

[28]方国庆.数字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问题与策略[J].机电兵船档案,2010(5):59~61.

[30]王良城.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基本任务探析[J].中国档案,2010(4):18~19.

[31] [40]项文新.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0(2):68~73.

[32][38]许桂清,李映天.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档案学研究,2010(3):54~58.

[34]冉君宜.抓好“五个必须”构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J].办公室业务,2010(9):55~56.

[35]陈慰湧,金更达.数字档案馆系统安全策略研究[J].浙江档案,2008(7):21~24.

[36]王凡,朱良兵.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实践[J].贵州水力发电,2010(12):76~78.

[37]周向阳.电子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研究[J].机电兵船档案,2010(5):64~66.

[39]金玉兰.关于加强档案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思想[J].北京档案.2010(8):22~23.

[42]曹书芝.网络背景下档案信息的安全保障[J].兰台世界,2006(5):2~3.

[43]宗文萍.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J].档案学研究,2005(1):38~42.

[44]杨冬权.以丰富馆藏、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为重点,实现档案馆事业跨越——在全国档案馆工作会议上讲话[J].档案学研究,2009(6):23~29.

[45]卞咸杰.论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与完善[J].2007(6):18~20.

[46][50]方婷,吴雁平.档案安全保障指标体系建设研究[J].档案管理,2011(6):12~15.

[47]田淑华.电子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研究[D].太原:中北大学,2009.

推荐访问:维护 研究 设备 设备维护研究论文【五篇】 设备维护研究论文(精选5篇) 设备维护方面的论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