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研究琼瑶小说的文学意义(8篇)

研究琼瑶小说的文学意义(8篇)

时间:2022-11-22 20:1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研究琼瑶小说的文学意义(8篇)研究琼瑶小说的文学意义  琼瑶言情小说的特点  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姓名:邓传付  学号:2010055101280年代中期,琼瑶的言情小说在大陆流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研究琼瑶小说的文学意义(8篇),供大家参考。

研究琼瑶小说的文学意义(8篇)

篇一:研究琼瑶小说的文学意义

  琼瑶言情小说的特点

  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姓名:邓传付

  学号:2010055101280年代中期,琼瑶的言情小说在大陆流行,成千上万的青年男女为之倾倒,风行一时,中国大陆出现琼瑶热。为什么琼瑶的言情小说如此受读者青睐?

  因为琼瑶小说,不是一般的言情小说,而是一种神圣化了的爱情、婚姻

  和家庭的文化反应。主人公大多是一些痴情的现代化都市女子,她们一

  旦沉溺于爱情的漩涡,哪怕前面是海是堑,她们也要勇往直前;哪怕等待她们的是生命的毁灭,她们也会义无反顾。这正如《我是一片云》中的段婉露所说的那样:“他是强盗,我爱他,他是土匪,我爱他,他是杀人犯,我也爱他,没有他我就不要活了!”痴情在琼瑶的小说中成了一种至死不渝的东西,坠入情网中的男男女女,遇到任何障碍———不

  管是长辈的阻挠,世俗的冷语,还是年龄的差别等,都不能使他们有丝丝毫毫的退缩。

  而且琼瑶是个理想主义者,意境优美,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琼瑶小说的一大特点。象“朝朝暮

  暮的夕阳,恻恻轻寒的风,烟雨蒙蒙的山水,聚散依依的人生”;象“天空是一片澄清的蓝,太阳把那片蓝照射的明亮而耀眼,几片白云在天

  际悠悠然然地飘荡着,带着一份懒懒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意味,从天的这一边一直飘到天的那一边”;象“落日在水面静静地闪耀,成

  千上万条金光穿透了流水,如同某个神仙所洒下的金线织成的网……”

  无一不体现了这一点。

  将古今诗词糅合在一起,略加改译,使之符合一定的音律在书中反

  复咏叹,增强了艺术魅力,这是琼瑶小说最显著、最突出的特点。例如

  《在水一方》中那撼人心魄的“绿水苍苍,白雾茫茫……宛在水中央。

  ”这首诗来源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蒹葭·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

  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该诗是一首古代情歌,琼瑶将其略加译改,不仅通俗易懂,而且令诗的意境同人物杜小双的性格相谐调……

  为什么琼瑶小说会有如此独特的审美价值呢?这主要源于她对中国

  古典诗歌巧妙的继承和运用,更源于她对中华民族审美心态的深刻了解

  。她有着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父亲研究中国历史,母亲酷爱古

  典诗词。在父母的影响下,她阅读和研究了大量中国古典文学,正因为

  如此,她的作品会常常流露出一种诗一般的境界,散发着一种东方式的美感。

  琼瑶小说在颂扬爱情的同时,虽淡化了人物所处的环境。但是,她

  在写主人公追求爱情过程中遇到阻碍时,也多多少少暴露了社会的某些

  病症,如金钱至上造成的门第观念等,所以琼瑶小说多少也有点认识的价值。她在描写一个理想的爱情王国时,其本身便是对资本主义肮脏情

  感世界的抗议。但是她的作品,并不具备对社会进行深刻揭露和批判的力量。她叙述的永远只是一些小情调式的爱情故事,由于这种爱太脱离

  了真实的人生,必然会导致相应的作品缺乏惊心动魄的批判力量,必然

  不能更进一步从社会的角度和历史的根源去揭露悲剧的虚与实。+其小说主要特点:

  1、真实亲切,以情感人。琼瑶的许多小说都直抒个人生活的感情体验。琼瑶认为,对于素材的选择,只有首先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别人,这样读者对作

  品中的人物才会感到亲切、自然,并紧贴生活。我们读琼瑶的一系列小说时,往往会不自觉地为作品中的人物流泪,痛苦,叹惜,原因何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2、专一、内在、深沉、含蓄、丰富、热烈、坚韧是琼瑶爱情观的基本格调。作品中人物的爱情活动常常被放在社会、家庭、世俗关系的背景下,从一个动态的矛盾过程来揭示男女人物的感情活动,这种爱情的容量特别大。如《彩霞满天》中采芹与书培,经历了门第不配,家庭地位悬殊,个人身世遭遇,第三者的介入等种种矛盾冲突和斗争,而有情人终成眷属。

  3、文笔清新、自然流畅。琼瑶的小说无论是对于自然景观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心理情感生动的刻画,都给人一种婉约、细腻、互为映衬的审美效果,而且自然景物往往具有象征意义。

  “这就是海边的彩霞啊!一样的彩霞,一样的黄昏!一样的人。他往后退了两步,迷惑地望着那窗子,窗外是彩霞满天,窗内,采芹正临窗而立,长发披泻,沐浴着一身彩霞,象个超凡出世的仙灵。那落日的光芒洒在她的头上,镶在她的面颊上,染在她的衣服上,挂在她的襟袖上,……而窗台上那盆小花,也被彩霞染的发亮,衬在采芹与天空之间。这简直是人间幻影啊。”(《彩霞满天》)这是一幅油画式的淑女图,出神入化地勾勒出了从生活磨难中挣扎出来的姑娘在重新获得爱情时,那幸福、喜欣的心情。

  4、构思奇巧,诗文并茂。琼瑶在写作手法上不拘一格,形式多样,灵活运用插叙、倒叙、回忆等手法。如《彩云飞》、《彩霞满天》的开头就运用了倒叙方法。在转机性情节中,不乏生花妙笔,往往一子救活全棋。如《彩霞满天》中采芹与书培的一杯甘蔗汁的描写便具有金石碰撞、火花闪现的效果,读后令人落泪。中国古代小说有着诗文相配传统,琼瑶的小说也继承了这一优良文化传统。许多歌词同时起着不断地提示主题的作用。

  5、琼瑶的一系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足和思想局限性也很明显。具体来讲,作品的形式的圆满,掩盖了对现实矛盾的揭露批判,结果只能是妥协和回避。在她的笔下各个爱情故事有始有终,基本上都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这符合中国人“大团圆”的民族心理。但在台湾这个特定的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不象作品中所写的那样温情脉脉。作品中许多结尾的喜剧性是很勉强的,如《雁儿在林梢》中陶丹枫与江淮的结合,就有明显的人为的强制性。

  6、同时琼瑶作品爱情哲学基础不稳定。琼瑶是一个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成长起来的作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三从四德”等观念在作品中有所表现,许多女主人公把爱情看做是一种人身依附的主仆关系,男女地位不平等。爱情贵在双方人格上的自主、自立、自由,离开这个基础是没有真正的爱情的。琼瑶作品中的女子,个个善良、聪敏、娴慧、柔弱、克己、奉献、忍耐,如杜小双,采芹等人为了维持爱情,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价值,这种代价太大了。琼瑶的作品还表现出爱情的绝对化和神秘化,以致它病态和畸形的发展。在对待灵与肉的态度上,倾向“柏拉图主义”,如《彩云飞》中云楼对涵妮的爱情。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些消极的东西,不可取的。

  总的说来琼瑶的小说是成功的。以真实亲切,以情感人;专一、内在、深沉、含蓄、丰富、热烈、坚韧是琼瑶爱情观的基本格调;文笔清新、自然流畅;构思奇巧,诗文并茂小说情节展现给了所有读者。

篇二:研究琼瑶小说的文学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琼瑶小说的思想性

  作者:高宇洁

  来源:《语文周报·教研版》2017年第20期

  琼瑶,一个美丽而富于诗意的名字,就是这个名字,曾一度成为当今言情小说的代名词。琼瑶的小说经过几十年岁月的考验,至今依然有它动人之处,虽然它已没有前几年那样风靡,但它仍拥有一个庞大的读者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琼瑶的小说始终是当今言情小说中最优秀、最吸引人的。在与小说的接触中,我至少看到了两类非常宝贵的主题。

  首先是为实现自我生命价值的青年谱写赞歌。在这类作品中,作者虽然也描写了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但这不是重点,真正使我们折服的是书中所描写的主人公具有的不屈不挠的精神,这正是我们所要学习的榜样。这一主题的作品在全集中占的比例并不大,却很吸引人。

  《燃烧吧,火鸟》是这方面的一个代表。巧眉6岁时由于意外而失明,此后尽管家人爱护备至,但她总是生活在自卑与自怜之中。最先来医治巧眉心理的是凌康。他本是巧眉姐姐嫣然的同学,当他走进卫家后深深地爱上了巧眉。是他无私地献出自己的爱,并以他的真诚告诉巧眉仍有爱的权利,还鼓励她走出黑暗。之后嫣然及其男友也开始协助凌康,他们共同努力,使巧眉终于走出黑暗,成为自强自立的人。这其中虽几经波折,但巧眉毕竟成功了,她像一只燃烧的火鸟得以重生!这个故事其实只是阐明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有志者事竟成。可我们读后仍然激动不已。试想,一个盲人可以做到的,作为正常人的我们还有什么做不到的呢?当然作者也同时强调了爱的重要,她将故事放在一个充满爱的氛围中,正是因为突出了这一点,才使读者体会到世界的美好!

  《人在天涯》同样也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它讲述了一对兄弟在异国求学的经历,以及他们为实现自我价值而作的奋斗。我们常说:“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何况身处异国他乡,更是举步维艰。异国人的歧视,独处的孤单与寂寞,他们都可以置之一旁,最令他们难以忍受的是自我价值的无法实现。他们不能漠视这一切,并开始怀疑自己,这怀疑又很容易转成否定,最后只有自暴自弃了。难道这一切无法改变吗?不是的。正像书中所说的:“我们可以怀疑自己,但不能否定自己!怀疑还有机会去追寻答案,‘否定’就是推翻自己。既然怀疑,就尽量去追寻答案,但是千万别否定!任何成功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这并非豪言壮语,却声声入耳,字字入心。它不光是说给身处异境的人们,也是说给一切追求自我价值的人的。

  另一类是对勇于追求爱情的青年加以热情的赞颂与讴歌。这类作品大都为喜剧,充分展示了作者的人生观、爱情观。爱情是文学家笔下永恒的主题,但各人笔下的爱情皆有不同。而琼瑶,用她自己的话来说,是“为自己、为别人编造一个美丽的爱情之梦。”所以这类作品的理想主义色彩较浓。琼瑶这一题材的作品,在全集中所占比例最大,也最吸引人。在这些作品中,她几乎写遍了各种各样的爱情,同时又在男女主人公追求爱情的道路上设下重重阻碍,像家庭、身世、疾病、贫困、性格、各种客观环境的逼迫以及情感纠葛中的误会等等。男女主人公追求爱情的过程,也就是他们迎接挑战的经过。在这一过程中,男女主人公展现了他们各自的

篇三:研究琼瑶小说的文学意义

  从《烟雨蒙蒙》看琼瑶的小说创作

  刘惠莉

  琼瑶和她的小说,六七十年代就在台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八十年代又席卷祖国大陆,征服了无数的善良的读者,九十年代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在世界其他华人旅居地,如东南亚,琼瑶的小说同样掀起一次次的热潮。但是,琼瑶和她的小说在台湾和祖国大陆的正统文学界,却没得到应有的赞誉和荣耀,相反听到的多半是批评和轻贱的声音,甚至于,有人将其小说视为“社会公害”,将琼瑶本人批判为“精神毒枭大姐大”。笔者站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以琼瑶的著名小说《烟雨蒙蒙》(以下简称《烟》)为研究对象,对琼瑶的小说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从《烟》的写作背景可以看出,琼瑶的小说创作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它不是纯虚构,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她惨痛的生命体验的更高的现实和真实;从《烟》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琼瑶小说创作从家庭、爱情等微观世界的角度,反映和折射出许多值得人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有碍于社会进步的问题,有着丰富的社会意义;从《烟》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可以看出,琼瑶的小说非常擅长于心理描写和以境衬情,且擅长引用古诗词,从而使其小说呈现出独特

  的艺术魅力;从读者对《烟》等琼瑶小说的肯定可以看出,琼瑶的小说创作非常成功,是文

  学领域内的奇迹。

  一、从《烟》的写作背景看琼瑶小说创作的社会来源。

  《烟》创作于1963年,此时的琼瑶已经历了一段传奇人生。

  琼瑶曾说:“过去的我是怎样的?当前尘往事,在我脑中一一涌现,我真不相信自己已

  走过这么长久的岁月,历经了这么多的狂风暴雨,目睹过生老病死,体验过爱恨别离。至于人人皆有的喜怒哀乐,在我的生命中也来得特别强烈!我的过去,原来堆积着这么多的汗水和泪水,这么多的痛苦和狂欢,这么多的相聚和别离,这么多的寂寞和挣扎,这么多的矛盾和探索,这么多的错误和抉择”①

  父母的师生恋的深刻而长远的内在影响,幼年的挫折和创伤,童年的自卑和苦难,苦涩的花季和在忧郁中黯淡地耗去的青春,绝望的师生恋,艰辛的写作,多磨难的婚姻生活,《窗外》的发表和成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家庭风波

  在风风雨雨的内忧外患之中,在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下,琼瑶疯狂地投入了写作:1963年4月,琼瑶写完《窗外》后,就开始写《六个梦》;《六个梦》只写了三个梦,琼瑶又开始写长篇《烟》,写完了《烟》,琼瑶又接着写《六个梦》。

  仔细阅读琼瑶的小说,深入了解了琼瑶的身世,会让人想到《红楼梦》中那首著名的五言诗:“满纸荒唐言,一把

  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琼瑶的小说,写的是大悲大喜的诗意人生,而其源头活水,正是琼瑶自己对人生大悲大喜的诗意的深刻体验。琼瑶的很多小说都有她的经历、她的感受、她的思想、她自己和家人的影子。琼瑶把自己逃亡生涯中遇见的传奇人物曾连长,写进了自己的小说《流亡曲》中。琼瑶的小说《舞》,记叙的是她在逃亡中,为得到一些柴而伤心舞蹈的遭遇和心情。琼瑶平

  生的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是琼瑶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写照。

  琼瑶在小说《几度夕阳红》一开始就写李梦竹计算家庭开支:

  “梦竹咬着铅笔上的橡皮头,无意识地凝视着窗帘上摇摇晃晃的黑影。然后,又低下头望着桌上摊开的家用帐本:伙食、燃料、调味品、水电、零用、教育、医药、娱乐预算中的项目似乎没有一样可以减少,而这些零零碎碎的项目加起来竟变成了那么庞大的一个数字,收支的差额仿佛一个月比一个月大。紧咬着铅笔,她呆呆地瞪着帐簿出神,如何能使收支平衡?这似乎是一项最难的学问,做了将近20年的主妇,她仍然无法让支出不超过预算。”这完全是初到台湾时琼瑶母亲的真实写照!琼瑶自己也承认,她写《几度夕阳红》中的李梦竹,完全是以母亲作为模特的。甚至在《几度夕阳红》中,李梦竹所写的一首诗“刻苦持家岂惮劳?夜深

  犹补仲由袍。

  谁怜素手抽针冷,绕砌虫吟秋月高!”也是琼瑶母亲的大作。

  琼瑶的小弟不仅是高材生,而且还能画一手好画,琼瑶的父母特别为他请了师大美术系的孙多慈教授来辅导。琼瑶的小说,如《浪花》、《几度夕阳红》中,都有画家的出现,这在

  琼瑶的生活中,是有真实体验的。

  《窗外》是她那段苦涩的初恋生活的写实。“那是我自己的故事,是我的初恋,这件恋爱始终撼动我心,让我低徊不已。”②琼瑶在《聚散两依依》中写了一首歌词:“见也不容易,别也不容易,相对两无言,泪洒相思地。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聚散难预期,魂牵梦也系!”这正是琼瑶和她的老师那种分分合合的初恋生活的写照。

  19岁到20岁,这是少女花的季节,而琼瑶却无端被风雨飘零,“零落成泥辗着尘,只有香如故!”“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琼瑶曾经在小说《聚散两依依》中,用过“心囚”这个词。“心囚”就是她这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琼瑶1964年写的一篇小说《石榴花瓶》,正是琼瑶和她的第一任丈夫庆筠之间的那种争吵,和解,再争吵,再和解的婚姻生活的写照。后来,庆筠在琼瑶小小的成功的阴影下,开始失落。爱好写作的他常常坐在书桌前,半天却一个字也没有写。他们婚姻的这种情景,在琼瑶创作的《在水一方》中,有较为详细的描写。

  琼瑶七十年代初的许多作品,都有着自我的影子,最典型的,便是《浪花》里的秦雨秋。

  “雁儿在林梢,眼前白云飘,衔云衔不住,筑巢筑不了,雁儿不想飞,雁儿不想飞,白云深处多寂寥!雁儿在林梢,月光林中照,喜鹊与黄莺,都已睡着了,雁儿睡不着,雁儿睡不着,有梦无梦都草草!”③这只无助而哀怨地唱着歌的孤雁正是琼瑶自己!

  琼瑶的小说和歌,其实都是这样,有着她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人生,爱与恨、悲欢离合的体验。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现代派?无须多言,琼瑶

  的小说,其实有着如此真实深刻的生活背景!

  琼瑶的小说构造了一个特殊的世界,正如苛刻的评论家所言,那是不真实的“诗意的毁灭”,是“说梦和造梦”。然而,真正热爱和欣赏琼瑶小说的人们,没有人不知道那是“说梦和造梦”,没有人会将其当作报告文学来读。从最本质的角度来看,琼瑶完全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真正的诗人,她像所有激情焚烧的伟大作家一样,有着最为深切的生命的隐痛和秘密体验。对于琼瑶来说,写作是她灵魂上的呼吸,早已融入了她的血液和生命之中,是她的生命必须达到的完成的形式。写作不是虚构,而是基于她惨痛的生命体验的更高的现实和真实。琼瑶的小说基于一种最为深刻的生命体验,“使无意识的,毫无价值的生活变得轻

  松”,突破了生活的限制,使人们从高超精妙的整容术中看到了一种更高的现实的存在。

  二、从《烟》塑造的人物形象看琼瑶小说创作的社会意义。

  琼瑶曾说:“我从不说,我的写作是要‘文以载道’,我弄不清楚‘道’的定义,从古至今,人类对‘道’的定义时时刻刻在变。我的小说没有使命感,我只渴望和读者沟通,能

  引起读者的共鸣!”④

  这是琼瑶的谦虚之处。实际上,由于琼瑶的小说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因此,她在她的小说中,从家庭、爱情等微观世界的角度,总是反映和折射出许多值得人们,尤其是

  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有碍于社会进步的问题,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这从她在小说《烟》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

  1、陆依萍的形象:一个异常矛盾的人物

  依萍和母亲一个月只有八百元的生活费,在雪姨的挑拨下,还常常不能准时拿到。当又一次不能拿到钱时,依萍和父亲起了冲突,她愤然顶撞、拼命的叫骂,不肯屈服。当一顿鞭打换得二千三百元钱时,她“昂了一下头,朗声说:‘从今天起,我不再是陆振华的女儿!’”并“举起手里的钞票,用力对着雪姨那张笑脸上扔过去”,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倔强!

  依萍的心中充满了仇恨,她恨父亲,她要报复。她在日记中写道“凡有志者,决不会忘记他曾受过的耻辱!我要报仇的——不择任何手段!”报复心是如此的强烈!完全是一个复仇狂!当她见到雪姨为如萍介绍的男朋友何书桓,并因无意的插入而受到雪姨的狠毒的一瞥时,她决定要把何书桓抢过来,而全然不顾如萍的感受。当她亲眼看见梦萍即将遭到不幸时,不仅不去救援,反而“用幸灾乐祸的眼光望着醉醺醺的梦萍,随她堕落毁灭吧!我巴不得她和雪姨等一起毁灭!”甚至,还设法阻止何书桓去救,从而导致了梦萍的悲剧。为了报复,她确实是不择任何手段,最终酿成了如萍、梦萍和父亲一家的悲剧——家破人亡。一个典型的变态复仇狂。

  她又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一个女孩。她爱妈妈,喜欢文学,而且,对文学有自己的认识:“一本好小说要能抓住读者的情感和兴趣,使读者愿意从头看到尾”她不屑于与无文化

  的雪姨对骂,认为那会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显得又是多么傲气!

  她还是依赖性很强的。当她想找一个工作,以维持自己和母亲的生活的愿望被现实无情粉碎,当父亲陆振华主动送了一些钱来,使依萍和母亲能够吃得饱,穿得暖,还答应以后定期给她们生活费时,“我不再愚昧了,不再傻了,我要从爸的手里接受金钱,最起码,我不愁衣食,才能计划别的。为什么我不收爸的钱呢?为什么我要饿着肚子,让雪姨觉得

  开心呢?”

  她更是异常矛盾的:

  她一方面恨她的父亲,另一方面又怜悯、同情他、爱他。“凝视着爸爸那皱纹满布的脸庞和泰然自若的神态,我又一次感到心情激荡。在他慈祥的目光下,我竟微微的颤栗了”“我凝视着他,不敢承认心中所想的,他只是一个孤独、无助而寂寞的老人。在这人生的长途上,他混了那么久,打遍了天下,而今,他却一无所有!卷逃而去的雪姨,被逐出门的尔豪再包括我这个背叛着他的女儿!爸爸,他实在是个最贫乏、最孤独的人。”“我恨他吗?是的,我一直恨他!但是,现在,当这无助的老人躺在床上,事事需人帮忙的时候,我分不清我对他到底是恨,是爱,还是怜悯了!”而且,她还默默地独自照顾生病住院的父亲,成了一个“孝顺的女儿”。多么矛盾的一个人,恨得如此强烈,爱得也如此真切!

  她一方面在不择手段的报复父亲一家,另一方面,在报复成功后,“却茫然的为自己的所行所为感到一阵颤栗,我无法猜测‘那边’现在是一副什么局面、雪姨虽行得不正,但我有何权利揭露她的隐秘?”“从‘那边’到家里,我感到非常的不安和难受,‘那边’的混乱和充满了杀气,危机的气氛使我茫然失措。这局面是我造成的,我应该很高兴,但我一点也没有报复后的快感,只觉得迷惘,倒仿佛失落了什么。”这不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吗?许多人图一时之快而

  犯下大错,事后却茫然而不知所措。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变态复仇狂如此的良心不安?从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正是妈妈苦口婆心的劝说和教育,让这个被仇恨蒙蔽

  了双眼的女孩还良心未泯。

  她一方面非常爱她的妈妈,为了奉养妈妈,她甚至想去当舞女,另一方面,却又武断、无情的粉碎了妈妈的幸福。“妈妈在说些什么?她希望和爸爸团聚?真的吗?这是事实吗?这是可能的吗?她爱着爸爸,那个我以为是她的仇人的爸爸?但是,我做过些什么,当爸爸向我提议接妈妈回去的时候,我是多么武断!‘我们生活得很平静快乐,妈妈也不会愿意搬回去的!’”

  很善良却又很残忍!

  她一方面清醒地知道“如萍,她并不是一个很坏的女孩子,她那么怯弱,那样与世无争,像个缩在壳里过生活的蜗牛”,另一方面,却恨乌及乌,为了自己的报复需要而抢走如萍的男朋友,并把如萍的世界彻底打碎,导致了如萍的自杀,葬送了如萍这个无辜者的生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物呢?正如书中所诉:“这一切能怪我吗?如果雪姨不那么可恶,爸爸不鞭打我,两边现实生活的对比不那么刺激我,甚至何书桓不那么能真正打动我一

  切可能都不会像现在这样了。”一切均是环境使然!

  综观小说中的陆依萍的形象和她的生活环境,不难看出,造成她性格的矛盾的正是不健全、畸形的封建家庭。

  2、陆如萍的形象:一个怯弱、善良而又无害于他人的可怜的人物。

  “如萍一个腼腆而没有个性的少女,许多时候、她显得柔弱无能,她从不敢和生人谈话,如果勉强要她谈,她就会说出许多不得体的话来。她也永远不会打扮自己,好像无论什么服装穿到她身上,都穿不整齐利落似的。而且她对于服装的配色,简直是个低能。”是什么让这个生活在富裕家庭的青春女孩如此呢?正是家庭的教育环境。

  “她却是这个家庭里我所唯一不讨厌的人物,因为她有雪姨她们所缺少的一点东西——善良。再加上,她是这个家庭里唯一对我没有敌意或轻视的人。”当依萍抢走何书桓后,尽管难过,还是表示“我要告诉你,我们姐妹千万不要为这个不高兴,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喜欢你”当书桓与依萍发生误会而回过头去找她时,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她的“笑是幸福的,柔和如梦的,是那种你可以在任何一个沉浸于爱情中的女孩脸上找得到的笑。她脸上还不止笑,还焕发着一种光采,使她原来很平凡的脸显得很美丽”。同时,善良的她还为自己又得到书桓而对依萍内疚着。当她又一次失去书桓后,“苍白的脸浮肿虚弱,眼睛黯淡无神。她的眼光是那样哀苦无告。”“苍白得像个鬼,两个大眼睛像两个黑幽幽的深洞。”如此痛苦,却“我不怪你,我也不恨你”。多么的善良,多么的纯真!“一个善良而无辜的女孩。”

  是什么造成了一个善良而无辜的女孩的悲剧呢?仍是不健全、畸形的封建家庭。

  3、陆梦萍的形象:一个有良好家境却无良好教育的畸形家庭的受害者。

  “梦萍正斜靠在收音机旁的沙发里,她穿着件大红色的套头毛衣,一条紧而瘦的牛仔裤,使她丰满的身材显得更加引人注目。一件银灰色的短大衣,随随便便的披在她的肩膀上,满头乱七八糟的短发,蓬松的覆在耳际额前。一副标准的太妹装束,她正舒适的靠在沙发中,两只脚也曲起来放在沙发上,却用脚趾在打着拍子,两只红缎子的绣花拖鞋,一只在沙发的扶手上,另一只却在收音机上面。她嘴里嚼着口香糖,膝上放着本美国的电影杂志,摇头晃脑的听着音乐。”在家里,如此的穿着打扮和行为却没受到应有的批评和教导,这难道会是良好的教育吗?

  在舞厅里,“梦萍,穿着紧身的衣服,挺着成熟的胸脯,卷在一大堆半成熟的太保学生中。”“穿着件紧紧的大红衬衫,下面是条黑缎的窄裙子,衬衫领口开得很低,裙子则紧捆住她的身子,这身衣服实在像一张打湿了的纸,紧贴在她身上,使她浑身曲线暴露无余。她正坐在一个男孩子的膝上,桌子四周,围着好几个男孩子,全是一副流氓装束,除了梦萍外,另外还有个女孩,正和一个男孩在当众拥吻。桌子上杯碟狼藉,最触目的是两个洋酒瓶,已经半空了。梦萍一只手拿着

  杯子,一只手勾着那男孩的脖子,身子半悬在那男孩身上,穿着高跟鞋的脚在半空里摇摆,嘴里在尖锐的大笑,另外那些人也又笑又闹的乱成一团。梦萍摇

  晃着身子,笑得十分放肆”“梦萍仰着头,把酒对嘴里灌,大部分的酒都泼在身上她对

  她揽住的那男孩额上吻了一下”

  好一个放荡形骸的、没有良好家教的女孩!像她这样一个有着良好家境,却没有良好

  教育的女孩,不在生活中遭遇不幸,那才是怪事呢!

  但,这一切该责怪谁呢?正如书桓指出的一样:“儿女做错事情,父母也该负责任!梦萍平日的行动,您老人家从不过问,等到出了问题,就要逼她去死,这对梦萍太不公平!

  您平常并没有管教梦萍,梦萍做了错事您就得原谅!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正是不健全、畸形的封建家庭造成了家庭的悲剧和如萍三姐妹的悲剧人生。

  《烟》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悲剧人生,提醒着人们一些值得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避免畸形家庭和畸形人物的产生,如何培养健全的人物性格,如何进行良好而有效的家庭教育,等等。

  琼瑶的其他小说,同样从家庭、爱情等微观世界的角度,反映和折射出许多社会问题。如,《失火的天堂》通过何洁玲的悲剧生活,揭示了一个真理:幼年的伤害会给孩子造成

  终

  身的影响,从而提出了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还珠格格》虽不现实,却也倒出了人们心中

  对美好而温情的家庭生活的渴望。

  三、从《烟》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看琼瑶小说的独特文学风格。

  琼瑶遭遇过爱情的不幸,她对爱情的甜酸苦辣有切身的体会。因而她的作品往往能够曲尽其妙,写出恋爱中男女的种种心态,让读者有一种真切感、亲近感。

  琼瑶有较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因而她的小说往往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常有清词丽句穿插其间。这样一种古典美的意境适合成为作品中热恋男女的最佳烘托。如:

  “溪山如画,对新晴,云融融,风淡淡,水盈盈。最喜春来百卉荣,好花弄影,细柳摇青。最怕春归百卉零,风风雨雨劫残英。君记取,青春易逝,莫负良辰美景,蜜意幽情!”

  格调既清新,又有一些淡淡的哀愁,这既是热恋中的依萍和书桓的所处的环境,也是当时他们的心境。

  她善于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境。如“窗外,雨滴在芭蕉叶上滑落,屋檐上淅沥的雨声敲碎了夜色,围墙外的街灯耸立在雨雾里,孤独的亮着昏茫的光线。”这种淅沥的细雨,很好的衬托出依萍那迷茫而凄然的心情。“我数着雨滴,这滋味真够苦涩!‘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我心如醉,我情如痴,在雨声里,我拼不起我碎了

  的梦。”

  一个孤独、迷茫的形象跃然纸上。

  日常生活的本身充满着偶然、无序、无意义的状态,而琼瑶却通过文字的金手指将其重新安排和修饰,使心理上的困厄、失重和迷茫重新找到适当的位置,找到价值、意义和理想

  的所在。这正是琼瑶小说的话语系统获得成功的关键。

  对于人生、社会,琼瑶有着本质和直觉的高度悟性,有着一种独特的切人角度,她牢牢抓住了“爱情”这一人类千古不变的、永恒的主题。琼瑶小说的话语系统,正是她自己独到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感性的阐述和解释、这也就使琼瑶所有的作品:小说、散文、诗歌、回忆录,都具有了一种高度的统一性、重复性、强迫性、深入性。

  四、从读者对《烟雨蒙蒙》等琼瑶小说的肯定看琼瑶小说创作的成功。

  1、接受美学者姚斯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是像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作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接受者能动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⑤

  读者是最重要的,谁赢得了读者,谁就获得了成功,琼瑶从不去注重评论家的看法,她永远直觉地本能地把读者放在第一位。

  2、姚斯认为:“文学的历史是一种美学接受与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要通过接受的读者、反思的批评家和再创作的作家将作品现实化才能进行。”⑥在某种意义上,接受意识,即读者能动的理解活动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价值。作家与作品的地位和价值是随着不同时代的读者的不同接受意识而浮动的。

  读者,还是读者,读者的能动理解活动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价值。琼瑶小说的价值的大小,不也是显见了吗?

  3、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文学的接受过程并不是从读者阅读作品时开始的,而是作家在进行创作构思时便已开始了。作家在开始创作时,必须预见读者的“期待视界”,预先考虑自己的新作能否吸引读者并使之产生兴趣,能否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必须预先确定自己对现存的社会观念与道德规范以及不同的欣赏趣味的态度。

  琼瑶在创作伊始,就全力地考虑着读者,预见着读者的“期待视界”,预先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她的成功,正在于她的方法论是现实主义的,她准确地把握了她所处的时代的现实和人生,她迎接了这个时代和读者阅读趣味的挑战,作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

  当她的风格形成之后,在文学史中,她改变了言情小说的美学标准,她永远将为此而

  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许。

  4、处于不同时代的读者由于各自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必然对同一作家,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解释和评价,这方面的差异有时甚至很大。此外,同一历史时期的读者、读者集团和社会阶层由于社会政治地位、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和欣赏趣味的差异,因而对作品的理解、解释与评价也会大不一样。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此,对琼瑶小说的解读有所差异是完全正常的事,有的评论家把极少的当代青年迷恋琼瑶的小说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归罪于琼瑶,这是极其不公正的。正如,我们不能因有人吃

  西瓜噎死了就怪罪于卖瓜人,不能因有人学王熙凤的擅弄权术就否定《红楼梦》的价值或指

  责曹雪芹误人子弟。

  6、读者的能动作用不仅在于它决定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期的地位和价值,而且还在于它能间接影响文学作品的再生产。“接受过程不是对作品简单的复制和还原,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⑦这种作用表现为:读者对一部作品的接受程度可以使作家清楚地看到他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分析其中原因,以便在再创作时决定是否保留、加深或修改自己的道德与艺术主张。

  琼瑶小说的成功,与读者的鼓励是完全分不开的。

  从《窗外》开始,正是受到了读者的赞许,琼瑶从读者

  的接受程度来反馈于自己的艺术再创作,琼瑶的五十多部作品,正是这种接受和反馈相作用的产物,没有读者,当然就不

  会有如此卷帙浩繁的琼瑶小说。而读者的赞许,无疑更证明了琼瑶小说的成功。

  总之,我接受并赞同这样一种观点:琼瑶的小说是以她自己的生活为基础的,同时,通过对爱情、家庭这一千古不变的主题的通俗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叙说,从微观世界的角度,揭示了一些生活的真理。琼瑶的小说是独创的,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有着那么多的读者,打动过那么多的人,获得了广泛的成功。

  备注:①、②出自琼瑶的《我的故事》

  ③出自琼瑶的《雁儿在林梢》

  ④出自

  琼瑶的《不曾失落的日子》

  ⑤、⑥、⑦出自覃贤茂的《琼瑶传奇》

  第二部分中的引文出自琼瑶的小说《烟雨蒙蒙》

篇四:研究琼瑶小说的文学意义

  反XX瑶小说

  漫谈XX瑶的小说

  XX瑶是一位擅长描写恋爱和婚姻、家庭的小说家。她的小说很简单引起XX年读者心灵上的共鸣。但是,她的爱情故事带有明显的局限性。

  XX瑶的作品,大部分写发生在当代XX的爱情故事,不同程度地带有反对封建主义、家长专制,追求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倾向。如《烟雨蒙蒙》、《彩XX飞》、《心有千千结》、《彩霞满天》等。这些作品写的是发生在XX五十、六十、七十年月的爱情故事,它们对海峡两岸的八十年月XX年读者来说也具有肯定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在XX瑶的笔下,人物在爱情活动和感情游戏中的心理、行为的刻划是跌宕多姿、引人入胜的;对于大陆读者来说,她的作品还因为渗透了那隔绝多年的海峡对岸的人情、风俗、世态的一角,而具有新奇感。尤其是那些错综冗杂的爱情纠葛和爱情改变,在肯定程度上烘托了当代XXXX年的精神风貌。从她的一系列作品里,读者不难看到她的婚姻观、爱情观既含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含有新的内容。以她笔下的女性来说,她们既非固守传统,又不是盲目崇拜西方的“新潮女郎〞,《心有千千结》的女主角江雨薇、《彩霞满天》的女主角殷采芹便是典型的例子。另外,XX瑶的作品在描写男欢女爱时,既泼浓墨于男女之间纯净、崇高的友谊和爱情,又不放纵于赤裸裸的性爱描写。这是她严厉?的创作看法、独具特色的爱情观与恋爱观,明显为她的作品赢得了荣誉和读者。不过这一切都不能标志她的作品到达了一个很高的审美1境地。

  事实上,XX瑶小说最能诱引读者的是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和郁悒悱恻的感伤情调。在她的多数作品中,那些少男少女的离合无常的感情遭受和突兀奇变的三角关系,特别是表达在女主角们身上的那种近乎无望的爱情追求中,那种爱与仇的灵魂搏斗中的莫可名状的、令人迷惘和惋叹的意绪,对于读腻了那些充溢着政治、道德说教或柏拉图式风范的读者,尤其是“不知愁味道〞的XX少年读者来说,确实是够神眩目夺的了。然而这也正是她的局限所在。XX瑶过多地沉湎于对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悲观的描写,并且也困囿在自己的这种好像一成不变的感情模式里,因此不能站在一个超越自我的高度上向读者呈现宽阔丰富的生活画面。她的小说,例如《烟雨蒙蒙》、《彩XX飞》、《雁儿在林梢》、《心有千千结》、《月模糊,鸟模糊》等等,尽管写的都是发生在XX六十年月至七十年月的爱情故事,但读者却很难从中看到理应通过人物性格和人物间的互相关系显现出来的社会关系的状貌与品行即环境的改变,有的仿佛只是至高无上的爱情、爱情、爱情,――不是爱情虚妄的胜利,就是爱情空泛的破灭,不过是一群理想化了的“情圣〞、“情痴〞而已,几乎再也找不出更多的底蕴,也极少能传递出新奇的时代社会生活的信息。XX瑶作品中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往往局限在家庭、客厅、咖啡厅,极少呈现XX宽阔的社会现实背景。此外,XX瑶对她的女主角们,例如陆依萍(《烟雨蒙蒙》)陶丹枫(《雁儿在林梢》)等,多实行哀其不1幸、艳其心迹的看法,她的小说风格,基本上也可用“哀艳〞二字归结;这种“哀艳〞,虽然也含有些许与世俗抗争的意味,但又往往被吞没在儿女情长之中,吞没在爱情折腾里,因此显得脆弱无力。总之,XX瑶作品的社会批判力是十分微弱的。

  (钱忠推举,摘自1986年6月9日《文汇报》)

  漫谈

  XX瑶

  小说

篇五:研究琼瑶小说的文学意义

  论琼瑶小说的艺术成就

  摘要:琼瑶是中国著名的言情小说家,其小说以唯美的爱情、唯美的人物、唯美的情节和唯美的意境营造了一个个唯美的爱情世界。在她的笔下爱情就像花的幼芽,虽被名誉、金钱、地位等各种世俗砾石所覆盖,但它却能凭借自己顽强的生命力冲破层层的阻挠,艰难地生长,最终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这也正是琼瑶小说的魅力所在。本文将从故事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刻画和唯美的意境对其作品的艺术魅力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琼瑶小说

  爱情理想

  人物塑造

  曲折情节

  琼瑶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是言情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她在六十年代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备受文坛关注。从1963年到2012年共创作长篇小说《幸运草》《烟雨蒙蒙》《几度夕阳红》《彩云飞》《心有千千结》《在水一方》《新月格格》等64部。她的作品在七十年代传入大陆,琼瑶在自己的作品中,擅于展现浪漫凄婉的爱情故事,塑造柔美的人物性格,备受当时青年男女的喜爱。1999年,琼瑶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还珠格格》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扮演小燕子的赵薇也因此一炮而红。一个人的文学作品在文坛和影视界可以历经几十年魅力不减,自有它独特的文学魅力所在,我们对其作品的艺术探究也就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和思考。琼瑶言情小说的流行与轰动,不仅仅由作品的审美趣味所决定,而主要归因于琼瑶小说自身体现出的独特魅力。

  一、以爱情为主题的曲折故事情节。

  在琼瑶的小说中,通常都是以浪漫、柔情的爱情为主线,青年男女在偶然的或巧合的场合相遇相知,或是由于姐妹兄弟朋友的关系而相识,他们或一见钟情或由相知而相爱,之后,来自家庭地位的悬殊,来自经历的隔阂,来自各种善良的误会,导致了种种的波折,演绎了各种悲欢离合,最后以喜剧或是悲剧收场。

  受个人生活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琼瑶言情小说的创作可分为两个个不同的时期,前期主要以爱情悲剧见长,写故事主人公在经历了一系列感情波折之后,因为家庭或社会因素终究不能结合,留下深深的遗憾,例如第一部长篇《窗外》,主角江雁荣和康南的师生恋,很快在世俗社会和家庭的联合绞杀下湮灭;后期创作则更加突出大团圆结局,试图摆脱前期的悲剧模式,例如《彩霞满天》中乔书培与殷采芹青梅竹马,但由于身世的差异、家庭的影响,这对恋人历经坎坷,受尽磨难,甚至濒临感情崩溃的边缘,但到最后,他们终于又相守在一起,迎来了满天彩霞。这种戏剧化、情节化的设计更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动力。以我们熟悉的《还珠格格》为例,这部作品利用亲情、友情将五阿哥、尔康、紫薇和小燕子联系起来,进而通过相识相知产生爱情火花,紫薇和小燕子成功蜕变成格格,并在宫里宫外演绎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传奇,四人经过无数挫折、危险和误解,最终生活在一起。整个故事以“爱情”为主题,串接了无数的矛盾,历尽劫难,最终成就“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结局,浪漫婉转之余,又不乏一股江湖儿女气,琼瑶使人物贴近我们的内心,很容易地,我们因他们而喜,因他们而悲,这是小说很为成功的地方。

  二、宁静秀美,充满古典诗意的意境营造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要有精致的情节设置和完美的人物塑造,还要在气氛和意境方面争取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在琼瑶的作品中,无论是文学还是影视,都将这种唯美感表现的淋漓尽致。朦胧而婉转柔美的意境,常常使我们身临其境。琼瑶对诗词曲赋的理解和运用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小说所表现出

  来的古典诗意美在文坛独领风骚。

  琼瑶十分擅长用古诗词常用的夕阳、寒烟、彩云、浪花等美好意象,再配以纯洁忠贞、伤感多变的爱情意蕴,营造出一幅幅生动凄美的画面。如《彩云飞》中云楼梦到了死去的涵妮:“??穿着白衣服,飘飘荡荡在云雾里,她在唱着歌??歌词却唱得非常清晰:夜幕初张,天光翳翳,眼中景物尚依稀。阴影飘浮,忽东忽西,往还轻悄无声息。风吹袅漾,越树越枝,若有幽怨泣欷。你我情深,山盟海誓,奈何却有别离时。??唱完,云雾盖了过来,她的身子和云雾揉和在一起,幻化成一朵彩色的云,向虚渺的苍穹飘走了,飞走了。”作者凭借女性特有的细微观察力,运用纤细的笔法,营造凄美的意境,把那一份生死别离的幽怨、无奈,表现得真真切切、如泣如诉。

  三、完美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物都是为爱情而活的。单就人物来分析,琼瑶对其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的外貌,气质,性格和感情都做了美化的处理。男主角大多受过高等教育,心地高尚且事业有成,善解人意又忠诚专一。总之,他们身上汇集了世界上男人可能有的和不可能有的种种优点和长处。他们为爱情而欢乐,因爱情而痛苦。人生意义,生活价值似乎都系于爱情一身。与此相烘托,女主人公个个都貌美如花,冰清玉洁,楚楚动人,即使身处卑微也坚守自我人格,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琼瑶始终坚信人性的善良与美好,因此她的小说中很少坏人或小人,人物的悲剧往往不是由邪恶势力和小人造成的,而是由于人物的性格和心理造成的。

  四、小结

  总的说来,琼瑶的小说是成功的。它以情感人,专一、内在、深沉、含蓄、丰富、热烈、坚韧是琼瑶小说爱情观的基本格调;它文笔清新、自然流畅;构思奇巧,诗文并茂地将小说情节展现给了所有读者,让读者真实地进入到了人间至美的爱情境界里。

篇六:研究琼瑶小说的文学意义

  从《烟雨蒙蒙》看琼瑶的小说创作

  刘惠莉

  琼瑶和她的小说,六七十年代就在台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八十年代又席卷祖国大陆,征服了无数的善良的读者,九十年代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势头,在世界其他华人旅居地,如东南亚,琼瑶的小说同样掀起一次次的热潮。但是,琼瑶和她的小说在台湾和祖国大陆的正统文学界,却没得到应有的赞誉和荣耀,相反听到的多半是批评和轻贱的声音,甚至于,有人将其小说视为“社会公害”,将琼瑶本人批判为“精神毒枭大姐大”。笔者站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角度,以琼瑶的著名小说《烟雨蒙蒙》(以下简称《烟》)为研究对象,对琼瑶的小说创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认为:从《烟》的写作背景可以看出,琼瑶的小说创作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它不是纯虚构,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基于她惨痛的生命体验的更高的现实和真实;从《烟》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琼瑶小说创作从家庭、爱情等微观世界的角度,反映和折射出许多值得人们,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有碍于社会进步的问题,有着丰富的社会意义;从《烟》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可以看出,琼瑶的小说非常擅长于心理描写和以境衬情,且擅长引用古诗词,从而使其小说呈现出独特

  的艺术魅力;从读者对《烟》等琼瑶小说的肯定可以看出,琼瑶的小说创作非常成功,是文

  学领域内的奇迹。

  一、从《烟》的写作背景看琼瑶小说创作的社会来源。

  《烟》创作于1963年,此时的琼瑶已经历了一段传奇人生。

  琼瑶曾说:“过去的我是怎样的?当前尘往事,在我脑中一一涌现,我真不相信自己已

  走过这么长久的岁月,历经了这么多的狂风暴雨,目睹过生老病死,体验过爱恨别离。至于人人皆有的喜怒哀乐,在我的生命中也来得特别强烈!我的过去,原来堆积着这么多的汗水和泪水,这么多的痛苦和狂欢,这么多的相聚和别离,这么多的寂寞和挣扎,这么多的矛盾和探索,这么多的错误和抉择”①

  父母的师生恋的深刻而长远的内在影响,幼年的挫折和创伤,童年的自卑和苦难,苦涩的花季和在忧郁中黯淡地耗去的青春,绝望的师生恋,艰辛的写作,多磨难的婚姻生活,《窗外》的发表和成功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家庭风波

  在风风雨雨的内忧外患之中,在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刺激下,琼瑶疯狂地投入了写作:1963年4月,琼瑶写完《窗外》后,就开始写《六个梦》;《六个梦》只写了三个梦,琼瑶又开始写长篇《烟》,写完了《烟》,琼瑶又接着写《六个梦》。

  仔细阅读琼瑶的小说,深入了解了琼瑶的身世,会让人想到《红楼梦》中那首著名的五言诗:“满纸荒唐言,一把

  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琼瑶的小说,写的是大悲大喜的诗意人生,而其源头活水,正是琼瑶自己对人生大悲大喜的诗意的深刻体验。琼瑶的很多小说都有她的经历、她的感受、她的思想、她自己和家人的影子。琼瑶把自己逃亡生涯中遇见的传奇人物曾连长,写进了自己的小说《流亡曲》中。琼瑶的小说《舞》,记叙的是她在逃亡中,为得到一些柴而伤心舞蹈的遭遇和心情。琼瑶平

  生的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是琼瑶自己的童年生活的写照。

  琼瑶在小说《几度夕阳红》一开始就写李梦竹计算家庭开支:

  “梦竹咬着铅笔上的橡皮头,无意识地凝视着窗帘上摇摇晃晃的黑影。然后,又低下头望着桌上摊开的家用帐本:伙食、燃料、调味品、水电、零用、教育、医药、娱乐预算中的项目似乎没有一样可以减少,而这些零零碎碎的项目加起来竟变成了那么庞大的一个数字,收支的差额仿佛一个月比一个月大。紧咬着铅笔,她呆呆地瞪着帐簿出神,如何能使收支平衡?这似乎是一项最难的学问,做了将近20年的主妇,她仍然无法让支出不超过预算。”这完全是初到台湾时琼瑶母亲的真实写照!琼瑶自己也承认,她写《几度夕阳红》中的李梦竹,完全是以母亲作为模特的。甚至在《几度夕阳红》中,李梦竹所写的一首诗“刻苦持家岂惮劳?夜深

  犹补仲由袍。

  谁怜素手抽针冷,绕砌虫吟秋月高!”也是琼瑶母亲的大作。

  琼瑶的小弟不仅是高材生,而且还能画一手好画,琼瑶的父母特别为他请了师大美术系的孙多慈教授来辅导。琼瑶的小说,如《浪花》、《几度夕阳红》中,都有画家的出现,这在

  琼瑶的生活中,是有真实体验的。

  《窗外》是她那段苦涩的初恋生活的写实。“那是我自己的故事,是我的初恋,这件恋爱始终撼动我心,让我低徊不已。”②琼瑶在《聚散两依依》中写了一首歌词:“见也不容易,别也不容易,相对两无言,泪洒相思地。聚也不容易,散也不容易,聚散难预期,魂牵梦也系!”这正是琼瑶和她的老师那种分分合合的初恋生活的写照。

  19岁到20岁,这是少女花的季节,而琼瑶却无端被风雨飘零,“零落成泥辗着尘,只有香如故!”“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琼瑶曾经在小说《聚散两依依》中,用过“心囚”这个词。“心囚”就是她这时生活的真实写照。

  琼瑶1964年写的一篇小说《石榴花瓶》,正是琼瑶和她的第一任丈夫庆筠之间的那种争吵,和解,再争吵,再和解的婚姻生活的写照。后来,庆筠在琼瑶小小的成功的阴影下,开始失落。爱好写作的他常常坐在书桌前,半天却一个字也没有写。他们婚姻的这种情景,在琼瑶创作的《在水一方》中,有较为详细的描写。

  琼瑶七十年代初的许多作品,都有着自我的影子,最典型的,便是《浪花》里的秦雨秋。

  “雁儿在林梢,眼前白云飘,衔云衔不住,筑巢筑不了,雁儿不想飞,雁儿不想飞,白云深处多寂寥!雁儿在林梢,月光林中照,喜鹊与黄莺,都已睡着了,雁儿睡不着,雁儿睡不着,有梦无梦都草草!”③这只无助而哀怨地唱着歌的孤雁正是琼瑶自己!

  琼瑶的小说和歌,其实都是这样,有着她真实的喜怒哀乐,真实的人生,爱与恨、悲欢离合的体验。什么是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什么是浪漫主义?什么是现代派?无须多言,琼瑶

  的小说,其实有着如此真实深刻的生活背景!

  琼瑶的小说构造了一个特殊的世界,正如苛刻的评论家所言,那是不真实的“诗意的毁灭”,是“说梦和造梦”。然而,真正热爱和欣赏琼瑶小说的人们,没有人不知道那是“说梦和造梦”,没有人会将其当作报告文学来读。从最本质的角度来看,琼瑶完全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真正的诗人,她像所有激情焚烧的伟大作家一样,有着最为深切的生命的隐痛和秘密体验。对于琼瑶来说,写作是她灵魂上的呼吸,早已融入了她的血液和生命之中,是她的生命必须达到的完成的形式。写作不是虚构,而是基于她惨痛的生命体验的更高的现实和真实。琼瑶的小说基于一种最为深刻的生命体验,“使无意识的,毫无价值的生活变得轻

  松”,突破了生活的限制,使人们从高超精妙的整容术中看到了一种更高的现实的存在。

  二、从《烟》塑造的人物形象看琼瑶小说创作的社会意义。

  琼瑶曾说:“我从不说,我的写作是要‘文以载道’,我弄不清楚‘道’的定义,从古至今,人类对‘道’的定义时时刻刻在变。我的小说没有使命感,我只渴望和读者沟通,能

  引起读者的共鸣!”④

  这是琼瑶的谦虚之处。实际上,由于琼瑶的小说有着深厚的社会生活基础,因此,她在她的小说中,从家庭、爱情等微观世界的角度,总是反映和折射出许多值得人们,尤其是

  教育工作者关注的、有碍于社会进步的问题,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丰富的社会意义。

  这从她在小说《烟》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

  1、陆依萍的形象:一个异常矛盾的人物

  依萍和母亲一个月只有八百元的生活费,在雪姨的挑拨下,还常常不能准时拿到。当又一次不能拿到钱时,依萍和父亲起了冲突,她愤然顶撞、拼命的叫骂,不肯屈服。当一顿鞭打换得二千三百元钱时,她“昂了一下头,朗声说:‘从今天起,我不再是陆振华的女儿!’”并“举起手里的钞票,用力对着雪姨那张笑脸上扔过去”,多么的任性,多么的倔强!

  依萍的心中充满了仇恨,她恨父亲,她要报复。她在日记中写道“凡有志者,决不会忘记他曾受过的耻辱!我要报仇的——不择任何手段!”报复心是如此的强烈!完全是一个复仇狂!当她见到雪姨为如萍介绍的男朋友何书桓,并因无意的插入而受到雪姨的狠毒的一瞥时,她决定要把何书桓抢过来,而全然不顾如萍的感受。当她亲眼看见梦萍即将遭到不幸时,不仅不去救援,反而“用幸灾乐祸的眼光望着醉醺醺的梦萍,随她堕落毁灭吧!我巴不得她和雪姨等一起毁灭!”甚至,还设法阻止何书桓去救,从而导致了梦萍的悲剧。为了报复,她确实是不择任何手段,最终酿成了如萍、梦萍和父亲一家的悲剧——家破人亡。一个典型的变态复仇狂。

  她又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一个女孩。她爱妈妈,喜欢文学,而且,对文学有自己的认识:“一本好小说要能抓住读者的情感和兴趣,使读者愿意从头看到尾”她不屑于与无文化

  的雪姨对骂,认为那会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显得又是多么傲气!

  她还是依赖性很强的。当她想找一个工作,以维持自己和母亲的生活的愿望被现实无情粉碎,当父亲陆振华主动送了一些钱来,使依萍和母亲能够吃得饱,穿得暖,还答应以后定期给她们生活费时,“我不再愚昧了,不再傻了,我要从爸的手里接受金钱,最起码,我不愁衣食,才能计划别的。为什么我不收爸的钱呢?为什么我要饿着肚子,让雪姨觉得

  开心呢?”

  她更是异常矛盾的:

  她一方面恨她的父亲,另一方面又怜悯、同情他、爱他。“凝视着爸爸那皱纹满布的脸庞和泰然自若的神态,我又一次感到心情激荡。在他慈祥的目光下,我竟微微的颤栗了”“我凝视着他,不敢承认心中所想的,他只是一个孤独、无助而寂寞的老人。在这人生的长途上,他混了那么久,打遍了天下,而今,他却一无所有!卷逃而去的雪姨,被逐出门的尔豪再包括我这个背叛着他的女儿!爸爸,他实在是个最贫乏、最孤独的人。”“我恨他吗?是的,我一直恨他!但是,现在,当这无助的老人躺在床上,事事需人帮忙的时候,我分不清我对他到底是恨,是爱,还是怜悯了!”而且,她还默默地独自照顾生病住院的父亲,成了一个“孝顺的女儿”。多么矛盾的一个人,恨得如此强烈,爱得也如此真切!

  她一方面在不择手段的报复父亲一家,另一方面,在报复成功后,“却茫然的为自己的所行所为感到一阵颤栗,我无法猜测‘那边’现在是一副什么局面、雪姨虽行得不正,但我有何权利揭露她的隐秘?”“从‘那边’到家里,我感到非常的不安和难受,‘那边’的混乱和充满了杀气,危机的气氛使我茫然失措。这局面是我造成的,我应该很高兴,但我一点也没有报复后的快感,只觉得迷惘,倒仿佛失落了什么。”这不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吗?许多人图一时之快而

  犯下大错,事后却茫然而不知所措。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变态复仇狂如此的良心不安?从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正是妈妈苦口婆心的劝说和教育,让这个被仇恨蒙蔽

  了双眼的女孩还良心未泯。

  她一方面非常爱她的妈妈,为了奉养妈妈,她甚至想去当舞女,另一方面,却又武断、无情的粉碎了妈妈的幸福。“妈妈在说些什么?她希望和爸爸团聚?真的吗?这是事实吗?这是可能的吗?她爱着爸爸,那个我以为是她的仇人的爸爸?但是,我做过些什么,当爸爸向我提议接妈妈回去的时候,我是多么武断!‘我们生活得很平静快乐,妈妈也不会愿意搬回去的!’”

  很善良却又很残忍!

  她一方面清醒地知道“如萍,她并不是一个很坏的女孩子,她那么怯弱,那样与世无争,像个缩在壳里过生活的蜗牛”,另一方面,却恨乌及乌,为了自己的报复需要而抢走如萍的男朋友,并把如萍的世界彻底打碎,导致了如萍的自杀,葬送了如萍这个无辜者的生命。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物呢?正如书中所诉:“这一切能怪我吗?如果雪姨不那么可恶,爸爸不鞭打我,两边现实生活的对比不那么刺激我,甚至何书桓不那么能真正打动我一

  切可能都不会像现在这样了。”一切均是环境使然!

  综观小说中的陆依萍的形象和她的生活环境,不难看出,造成她性格的矛盾的正是不健全、畸形的封建家庭。

  2、陆如萍的形象:一个怯弱、善良而又无害于他人的可怜的人物。

  “如萍一个腼腆而没有个性的少女,许多时候、她显得柔弱无能,她从不敢和生人谈话,如果勉强要她谈,她就会说出许多不得体的话来。她也永远不会打扮自己,好像无论什么服装穿到她身上,都穿不整齐利落似的。而且她对于服装的配色,简直是个低能。”是什么让这个生活在富裕家庭的青春女孩如此呢?正是家庭的教育环境。

  “她却是这个家庭里我所唯一不讨厌的人物,因为她有雪姨她们所缺少的一点东西——善良。再加上,她是这个家庭里唯一对我没有敌意或轻视的人。”当依萍抢走何书桓后,尽管难过,还是表示“我要告诉你,我们姐妹千万不要为这个不高兴,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喜欢你”当书桓与依萍发生误会而回过头去找她时,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好运,她的“笑是幸福的,柔和如梦的,是那种你可以在任何一个沉浸于爱情中的女孩脸上找得到的笑。她脸上还不止笑,还焕发着一种光采,使她原来很平凡的脸显得很美丽”。同时,善良的她还为自己又得到书桓而对依萍内疚着。当她又一次失去书桓后,“苍白的脸浮肿虚弱,眼睛黯淡无神。她的眼光是那样哀苦无告。”“苍白得像个鬼,两个大眼睛像两个黑幽幽的深洞。”如此痛苦,却“我不怪你,我也不恨你”。多么的善良,多么的纯真!“一个善良而无辜的女孩。”

  是什么造成了一个善良而无辜的女孩的悲剧呢?仍是不健全、畸形的封建家庭。

  3、陆梦萍的形象:一个有良好家境却无良好教育的畸形家庭的受害者。

  “梦萍正斜靠在收音机旁的沙发里,她穿着件大红色的套头毛衣,一条紧而瘦的牛仔裤,使她丰满的身材显得更加引人注目。一件银灰色的短大衣,随随便便的披在她的肩膀上,满头乱七八糟的短发,蓬松的覆在耳际额前。一副标准的太妹装束,她正舒适的靠在沙发中,两只脚也曲起来放在沙发上,却用脚趾在打着拍子,两只红缎子的绣花拖鞋,一只在沙发的扶手上,另一只却在收音机上面。她嘴里嚼着口香糖,膝上放着本美国的电影杂志,摇头晃脑的听着音乐。”在家里,如此的穿着打扮和行为却没受到应有的批评和教导,这难道会是良好的教育吗?

  在舞厅里,“梦萍,穿着紧身的衣服,挺着成熟的胸脯,卷在一大堆半成熟的太保学生中。”“穿着件紧紧的大红衬衫,下面是条黑缎的窄裙子,衬衫领口开得很低,裙子则紧捆住她的身子,这身衣服实在像一张打湿了的纸,紧贴在她身上,使她浑身曲线暴露无余。她正坐在一个男孩子的膝上,桌子四周,围着好几个男孩子,全是一副流氓装束,除了梦萍外,另外还有个女孩,正和一个男孩在当众拥吻。桌子上杯碟狼藉,最触目的是两个洋酒瓶,已经半空了。梦萍一只手拿着

  杯子,一只手勾着那男孩的脖子,身子半悬在那男孩身上,穿着高跟鞋的脚在半空里摇摆,嘴里在尖锐的大笑,另外那些人也又笑又闹的乱成一团。梦萍摇

  晃着身子,笑得十分放肆”“梦萍仰着头,把酒对嘴里灌,大部分的酒都泼在身上她对

  她揽住的那男孩额上吻了一下”

  好一个放荡形骸的、没有良好家教的女孩!像她这样一个有着良好家境,却没有良好

  教育的女孩,不在生活中遭遇不幸,那才是怪事呢!

  但,这一切该责怪谁呢?正如书桓指出的一样:“儿女做错事情,父母也该负责任!梦萍平日的行动,您老人家从不过问,等到出了问题,就要逼她去死,这对梦萍太不公平!

  您平常并没有管教梦萍,梦萍做了错事您就得原谅!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从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正是不健全、畸形的封建家庭造成了家庭的悲剧和如萍三姐妹的悲剧人生。

  《烟》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悲剧人生,提醒着人们一些值得密切关注的社会问题——如何避免畸形家庭和畸形人物的产生,如何培养健全的人物性格,如何进行良好而有效的家庭教育,等等。

  琼瑶的其他小说,同样从家庭、爱情等微观世界的角度,反映和折射出许多社会问题。如,《失火的天堂》通过何洁玲的悲剧生活,揭示了一个真理:幼年的伤害会给孩子造成

  终

  身的影响,从而提出了未成年人的保护问题。《还珠格格》虽不现实,却也倒出了人们心中

  对美好而温情的家庭生活的渴望。

  三、从《烟》的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看琼瑶小说的独特文学风格。

  琼瑶遭遇过爱情的不幸,她对爱情的甜酸苦辣有切身的体会。因而她的作品往往能够曲尽其妙,写出恋爱中男女的种种心态,让读者有一种真切感、亲近感。

  琼瑶有较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因而她的小说往往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常有清词丽句穿插其间。这样一种古典美的意境适合成为作品中热恋男女的最佳烘托。如:

  “溪山如画,对新晴,云融融,风淡淡,水盈盈。最喜春来百卉荣,好花弄影,细柳摇青。最怕春归百卉零,风风雨雨劫残英。君记取,青春易逝,莫负良辰美景,蜜意幽情!”

  格调既清新,又有一些淡淡的哀愁,这既是热恋中的依萍和书桓的所处的环境,也是当时他们的心境。

  她善于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境。如“窗外,雨滴在芭蕉叶上滑落,屋檐上淅沥的雨声敲碎了夜色,围墙外的街灯耸立在雨雾里,孤独的亮着昏茫的光线。”这种淅沥的细雨,很好的衬托出依萍那迷茫而凄然的心情。“我数着雨滴,这滋味真够苦涩!‘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我心如醉,我情如痴,在雨声里,我拼不起我碎了

  的梦。”

  一个孤独、迷茫的形象跃然纸上。

  日常生活的本身充满着偶然、无序、无意义的状态,而琼瑶却通过文字的金手指将其重新安排和修饰,使心理上的困厄、失重和迷茫重新找到适当的位置,找到价值、意义和理想

  的所在。这正是琼瑶小说的话语系统获得成功的关键。

  对于人生、社会,琼瑶有着本质和直觉的高度悟性,有着一种独特的切人角度,她牢牢抓住了“爱情”这一人类千古不变的、永恒的主题。琼瑶小说的话语系统,正是她自己独到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感性的阐述和解释、这也就使琼瑶所有的作品:小说、散文、诗歌、回忆录,都具有了一种高度的统一性、重复性、强迫性、深入性。

  四、从读者对《烟雨蒙蒙》等琼瑶小说的肯定看琼瑶小说创作的成功。

  1、接受美学者姚斯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观察者都以同一种面貌出现的自在的客体,并不是一座自言自语地宣告其超时代性质的纪念碑,而是像一部乐谱,时刻等待着在阅读活动中产生的、不断变化的反响。只有阅读活动才能将作品从死的语言材料中拯救出来并赋予它现实的生命。”“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作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接受者能动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⑤

  读者是最重要的,谁赢得了读者,谁就获得了成功,琼瑶从不去注重评论家的看法,她永远直觉地本能地把读者放在第一位。

  2、姚斯认为:“文学的历史是一种美学接受与生产的过程,这个过程要通过接受的读者、反思的批评家和再创作的作家将作品现实化才能进行。”⑥在某种意义上,接受意识,即读者能动的理解活动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价值。作家与作品的地位和价值是随着不同时代的读者的不同接受意识而浮动的。

  读者,还是读者,读者的能动理解活动决定了文学作品的价值。琼瑶小说的价值的大小,不也是显见了吗?

  3、根据接受美学的理论,文学的接受过程并不是从读者阅读作品时开始的,而是作家在进行创作构思时便已开始了。作家在开始创作时,必须预见读者的“期待视界”,预先考虑自己的新作能否吸引读者并使之产生兴趣,能否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必须预先确定自己对现存的社会观念与道德规范以及不同的欣赏趣味的态度。

  琼瑶在创作伊始,就全力地考虑着读者,预见着读者的“期待视界”,预先考虑到读者的接受程度。她的成功,正在于她的方法论是现实主义的,她准确地把握了她所处的时代的现实和人生,她迎接了这个时代和读者阅读趣味的挑战,作出了令人满意的回答。

  当她的风格形成之后,在文学史中,她改变了言情小说的美学标准,她永远将为此而

  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许。

  4、处于不同时代的读者由于各自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必然对同一作家,同一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解释和评价,这方面的差异有时甚至很大。此外,同一历史时期的读者、读者集团和社会阶层由于社会政治地位、文化程度、生活经历和欣赏趣味的差异,因而对作品的理解、解释与评价也会大不一样。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此,对琼瑶小说的解读有所差异是完全正常的事,有的评论家把极少的当代青年迷恋琼瑶的小说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归罪于琼瑶,这是极其不公正的。正如,我们不能因有人吃

  西瓜噎死了就怪罪于卖瓜人,不能因有人学王熙凤的擅弄权术就否定《红楼梦》的价值或指

  责曹雪芹误人子弟。

  6、读者的能动作用不仅在于它决定文学作品在不同的时期的地位和价值,而且还在于它能间接影响文学作品的再生产。“接受过程不是对作品简单的复制和还原,而是一种积极的、建设性的反作用。”⑦这种作用表现为:读者对一部作品的接受程度可以使作家清楚地看到他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并分析其中原因,以便在再创作时决定是否保留、加深或修改自己的道德与艺术主张。

  琼瑶小说的成功,与读者的鼓励是完全分不开的。

  从《窗外》开始,正是受到了读者的赞许,琼瑶从读者

  的接受程度来反馈于自己的艺术再创作,琼瑶的五十多部作品,正是这种接受和反馈相作用的产物,没有读者,当然就不

  会有如此卷帙浩繁的琼瑶小说。而读者的赞许,无疑更证明了琼瑶小说的成功。

  总之,我接受并赞同这样一种观点:琼瑶的小说是以她自己的生活为基础的,同时,通过对爱情、家庭这一千古不变的主题的通俗而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叙说,从微观世界的角度,揭示了一些生活的真理。琼瑶的小说是独创的,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和完整性,有着那么多的读者,打动过那么多的人,获得了广泛的成功。

  备注:①、②出自琼瑶的《我的故事》

  ③出自琼瑶的《雁儿在林梢》

  ④出自

  琼瑶的《不曾失落的日子》

  ⑤、⑥、⑦出自覃贤茂的《琼瑶传奇》

  第二部分中的引文出自琼瑶的小说《烟雨蒙蒙》

篇七:研究琼瑶小说的文学意义

  琼瑶小说与影视改编的差异及意图

  ——以《窗外》为例

  绪论

  近年来,琼瑶的作品依然活跃在大屏幕上,她被誉为影视剧行业的“常青树”。她写过近六十部作品,很多都被改编成剧本拍成影视作品,影视剧播出后总能引起一阵“琼瑶热”。

  学界对琼瑶的研究并不多,关于她的论文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于“琼瑶热”现象的分析。在《浅析琼瑶电影的地位和影响》(查丹

  高等函授学报2011年10月

  第24卷第10期)、《琼瑶热现象研究》(海南大学

  宋姗2011年3月)、《琼瑶热现象分析》(湖南师范大学

  刘峥嵘2008年11月)等论文中阐述了琼瑶热产生的原因是:小说多以爱情为主题,一反六七十年代严肃文学占据文坛半壁江山的状况,为文坛注入新鲜血液;小说通俗易懂,虽然没有深刻含义,但是却总能“引人入胜”。第二,琼瑶创作的心理。琼瑶的作品紧跟时代的步伐,经常根据观众的喜好进行创作。在她的作品中,女人通常都是天生丽质、温柔善良,男人则是英俊潇洒、事业有成的。再加上,性格上的优势,这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求。电影也是挑选帅哥美女来诠释,这也在视觉上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参见《琼瑶言情小说创作心里初探》(王澄霞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4年第1期)、《浅析琼瑶电影对大众心理的把握》(查丹

  高等函授学报2011年6月

  第24卷第6期)。

  如今,小说改编已经成了影视创作的依据。对原著的改编,总是毁誉参半。通过笔者搜集整理资料发现,关于琼瑶剧与原著的比较还是甚少,所以笔者想在三个方面对琼瑶小说与影视改编的差异及意图做个浅析。

  琼瑶在文学史上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被称为“通俗小说家”。

  虽然她的作品在学者眼中不过是老套的爱情故事的不断重组,但是却仍然有大批读者对其“矢志不渝”。从1963年的《窗外》开始,琼瑶在文坛崭露头角,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又连续创作了《幸运草》、《六个梦》、《烟雨朦朦》等作品,部部受到热捧。后来有人将这些作品经过改编拍成了电影,又是部部叫好又叫座。这些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长达20年的“琼瑶热”现象。通过查阅资料,笔者发现关于琼瑶的论文大多是把小说与影视作品分开来研究的,那么,在本文中,我们就把二者放在一起来比较其差异及其各自创作

  的意图,仅就这个方面,以《窗外》为例,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963年,25岁的琼瑶写了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窗外》。她怎么也没想到,这部接近于自传体的小说竟会使她声名鹊起,会在社会上引起一阵轰动。此后的她更是一发不可收拾,将言情小说的创作作为了她终身的追求,并将她的爱情罗曼蒂克王国进一步地扩展到了影视领域,成为了一代传奇,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狂热追捧。她的一生兼作家、编剧、导演和经营家于一身,她的作品常常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每部被拍成电影、电视剧的作品都受到大陆及台湾观众的热捧,同时也带动了同名原著小说的热销。她被誉为影视剧行业的“常青树”,她的影视作品的票房和收视率更是高于同期上映作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

  《窗外》是琼瑶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为她开辟了小说创作的道路。《窗外》所讲述的是一段不被世人所接受的师生恋,小说主角江雁容是个敏感单纯甚至有些无知的高中女学生,她与大自己二十多岁的老师康南相爱。这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迫于家庭的压力,嫁给父母中意的李立维。由于两人之间存在个康南,这段婚姻也充满了不幸。而江雁容与康南之间的爱情,却不得不面对社会的压力以及康南贫病交加的现实,最终两人没有走在一起。

  1972年,《窗外》被拍摄成同名电影,又引起了观众对原著小说的好奇。通过阅读小说与观看电影,笔者发现琼瑶作品与影视之间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那么本文就在以下三个方面,对小说与电影的差异及意图进行探索。

  1战争对小说与电影创作的影响

  1.1作者的生活经历

  琼瑶经历过的战争对其作品的创作是有影响的,她的作品也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那么就结合其亲身经历来分析作品与影视剧之间产生的差异。

  琼瑶原名陈喆,祖籍湖南衡阳,1938年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文化氛围甚是浓厚。这些为琼瑶在今后的文学创作道路上奠定了雄厚的基础。1949年她随家迁往台湾,高中毕业后没能考取大学。但她从小就喜爱写作,在高中时期就已发表了200多篇文章,热衷于小女生朦胧而青涩的爱情。定居台北后,一心专注于自己的文学创作。

  琼瑶作为家里的长女,很早就肩负起了家庭的重担。她的懂事乖巧,一度让父母忽2略了她,给年幼时的她在心灵上留下了阴影。她渴望得到更多的爱与关注,于是成熟细心的国文老师深深的吸引了她,并走进了她的世界。年龄上的巨大差距,给这段感情的继续增加了阻力,身份的上的不平等,也使得这段感情不被世人所接受,于是这段畸形的恋情就被扼杀在了摇篮里。由于自身的软弱,成年后的琼瑶遵从父母之命嫁给了一个年龄相当的男子,只可惜婚后的男子嗜赌如命,这段婚姻只维持了四年就结束了。婚姻生活的不幸,并没有让她对生活失去信心,她选择化悲痛为力量,把她坎坷的感情经历融入到文学创作当中,《窗外》中江雁容身上就有琼瑶的影子,可以说是她自己。

  1.2小说中的战争经痕迹

  小说把时代背景设置在抗战结束后的六七十年代,由于琼瑶从战争中走过,又是讲述的自己的故事,小说中自然少不了战争的痕迹。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完全无法理解烽火硝烟的滋味,更加无法理解老百姓们在战争中的无助和迷茫。在《窗外》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战争的痕迹依然存在:

  1.2.1是战后人民的生活仍然艰难困苦。时时为生计焦虑,家庭主妇们则是使出浑身解数精打细算,唯恐吃了上顿没下顿的事情发生。女主角江雁容的母亲原本是富贵人家的大小姐,因为自由恋爱嫁给了一贫如洗的雁容父亲。“原本期望在自己的支持与帮助下能够让丈夫江仰止成大名立大业,但江仰止生性淡泊,对名利毫不关心。结婚二十年,江仰止依然一贫如洗,不过是个稍有虚名的教授而已,母亲对这个是不能满意的。”①可偏偏又有三个孩子需要养育与照顾,母亲对于这样一个家庭不得不劳神费心。“她是肯吃苦肯努力的,从豪富的家庭到江家,她脱下华服,穿上围裙,亲自下厨,刀切了手指,烟薰了眼睛,从来不叫苦。在抗战时,她带着孩子,跟着江仰止由沦陷区逃出来,每日徒步三十里,她也不叫苦。抗战后那一段困苦的日子,她学着衲鞋底被麻绳把手指抽出血来,她却不放手,一家几口的鞋全出自她那双又白又细的手。”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但是在灾难面前,也能凸显一个民族的精神。像雁容母亲这样平凡的家庭妇女,没有对战争带来的困苦妥协,而是选择向命运抗争,以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帮助家庭渡过难关。

  1.2.2是写到康南的回忆时。战争是残酷的,给平常百姓所带来的灾难也是厚重的:妻离子散,远离故土,飘泊不定,这些都一一发生在康南身上。他和妻子儿女由于战争缘故分隔两地,五年后辗转得到消息说妻子在被迫改嫁的前一天投水自杀了,而一对孩子也不知所踪。“国家多难,无辜的孩子也跟着受罪,孩子有什么错,该失去父亲又失去母亲?”③琼瑶在文中这样愤慨地反问道。《窗外》写于1963年,呈现的却是过去的事情,故事发生的那个时候,战争刚刚过去,国家方方面面的事情还没有完全进入正轨,人民生活水平没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加之她童年时跟随父母为躲避战争到处奔走的经历,使她对战争深恶痛绝。于是在作品中,她把这些付诸于笔端,记录下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愤慨。

  1.3影片中关于战争的表现

  琼瑶生活的年代正值国家遭受战争,战争为她提供了创作的时代背景,而同时以琼瑶同名小说创作的电影却为寻常百姓提供了精神的避难所。她的影片多以爱情为主,几乎没有让人望而却步的战争题材。人们渴望在严肃压抑的氛围中寻找精神的栖息地,让久久紧绷的神经得以放松,让人们找到一种自我宣泄的方式。因此,琼瑶电影的诞生,就为大众提供了暂时能够忘却痛苦经历的伊甸园。

  战争在电影中却是给淡化了。《窗外》电影拍摄于1972年,战争离人们的生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影片中,几乎没有提到战争,只是在康南给江雁容的信中提到了自己有女儿的事,“女儿生于民国三十年,死于民国三十二年”。有心的人可以推测出这个时候正值中国的抗日战争。但是,我相信大多数人没有那个闲情逸致,去费心思推断时间,也不愿意去回忆那段痛苦的记忆。只是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并不打算引起人们的注意,也不想让人们在这个小细节上有过多的停留,只想让人们能够在影片中获得片刻的安宁,这是影片编剧及导演的“良苦用心”。

  从1961年至1976年,台湾经济高速发展,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通过各种渠道传入台湾,对台湾人民的生活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逐渐好转,欲望不断膨胀,于是琼瑶“三厅”(客厅、舞厅、咖啡厅)电影应运而生,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宣泄的途径

  。“三厅”电影的诞生,不仅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血液,也对以后日韩偶像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曾经占据电视剧半壁江山的日韩剧里,我们不难发现有琼瑶“三厅”电影的影子存在,可见琼瑶电影对之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影片中,江雁容与李立维的相遇就是在自家的客厅中:母亲为了让江雁容忘掉康南,每到周末都会在家里组织活动,邀请了许多跟雁容年龄相当的男孩子来做客,家里俨然成了个“青年俱乐部”。一次,家里举办舞会,母亲有意介绍江雁容与李立维认识,这为以后雁容与李立维两人的结合做足了铺垫。一群年轻人沉浸在音乐与舞蹈的世界,尽情的唱歌跳舞,在一起高谈阔论,好不快乐。影片表现的这些也在感染着观众,观众似乎也想投身于这样一个没有烦恼的极乐世界,忘却生活带来的烦恼与忧愁,这就与观众想要放松的心理产生了契合。影片中没有国恨家仇的时代背景,有的只是真挚的友情、纯真的爱情,这些都有效的规避了战争给人们所带来的痛苦。

  2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

  2.1琼瑶笔下人物形象概述

  琼瑶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描绘毫不吝啬笔墨,尽一切美好之词来表现女人的美丽多情、男人的英俊潇洒。

  琼瑶的作品被称为“爱情百科全书”,浪漫的爱情是其作品永恒的主题。爱情中男女主角通常是郎才女貌,“纵观琼瑶小说,发现琼瑶毫不吝惜自己的笔墨,大加对女性美丽外貌的渲染,作品中的人物,无论是富家小姐还是寒门女儿,一定是天生丽质,才情过人”。④有人就曾分析过琼瑶笔下的女子,“在小说中,琼瑶毫不吝啬笔墨对女主角的美貌进行描绘赞扬,还用诸如‘美的不可思议’,‘美的不可理喻’等夸张的字句来4表现男性主人公对其美貌的‘惊艳’。”⑤

  2.2小说《窗外》中人物形象分析

  在《窗外》中把江雁容刻画成一个美丽、纤瘦、多愁善感的孩子。“两道清朗的眉毛,一对如梦如雾的眼睛,小巧的鼻梁瘦得可怜,薄薄的嘴唇紧闭着,带着几分早熟的忧郁。她那对眼睛却朦胧得可爱,若有所思的,柔和的从路边每一样东西上悄悄的掠过。”⑥江雁容的身上流露出一种沉静、内敛的气质,不是过分的美丽,却有着一种脱俗的秀气,沉思中的她更是吸引人,读到此处脑海中不禁会呈现出一个瘦弱白净的窈窕淑女形象。清纯的模样,一颗敏感、善良的心,不时脱口而出的诗词,这些更是增加了人物的文化内涵。外表的美与心灵的美达到了很好的统一,符合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要求和审美标准。

  康南是《窗外》这部小说中的男主人公,一个单身中年男子,却不像一般单身汉那样疏忽细节,“他衬衫的领子洁白硬挺,裤脚管上的褶痕清楚而笔直”。他的长相并不是帅到逼人的地步,但却是那种温文尔雅的类型,暗合了女主角心中期盼的“爱的给予者形象”。女主角江雁容在家里由于长期被忽略,她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与关心,尤其是父母的关心,所以“爱的给予者”适时地由康南这一中年男子来扮演,这就弥补了她缺失的那部分爱,填补了她内心的那片空白。教师的身份,让康南更是多了几分文学气质,加上英俊潇洒的形象细微的照顾,这些对于一个未谙世事的高中女孩来说,算是满足了她所有的期待。“他不是个大个子,中等身材但略嫌瘦削,皮肤是黝黑的,眉毛清晰却不浓密,眼睛深邃忧郁,有个稍稍嫌大的鼻子和嘴。像一般过了四十岁的人一样,他的眼角已布满皱纹,而他似乎更显得深沉些,因为他总是习惯性的微蹙着眉头。”⑦共同具有的忧郁个性,让江雁容找到了知己的感觉,于是更加想要靠近。作者的奇妙构思为后来两人进一步的交往埋下了伏笔,使故事的框架更加紧凑,故事发展更加顺理成章。

  不同于康南的忧郁,文中的李立维的形象可以用“阳光大男孩”来概括,对于立维外貌的描述并不多,却可以通过其言谈举止来观察出他的性格。每天都去江雁容家里,从不间断,“风雨无阻先生”的绰号就是由此得来。做事冲动、说话直率是李立维最显著的特点,而对女主角爱到疯狂,爱到骨子里是他最吸引人的地方。这对于女性观众来说也是无法拒绝的,满足了观众的心里幻想需求。乐观开朗、善解人意、对女主角爱得坚贞不渝、死心塌地、不求回报,像李立维这类人物在琼瑶剧中往往会得到较好的回报,有较好的结局,这也是琼瑶作品中经常出现的被给予赞赏的那类特定人物形象。然而,在《窗外》这部小说中,李的结局却有些出人意料。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小说中江雁若(江雁容的妹妹)的形象,根据作者的描述,“长得也比雁容好看,同样是清朗的眉毛和秀气的眼睛,但她颊上多了一对小酒涡,使她看起来就比姐姐甜。”我们看到,雁若是个比姐姐还要漂亮,会讨爸爸妈妈欢心,各门功课都很优秀的“好孩子”形象。因此,雁若的开朗明快与雁容的倔强敏感就形成了鲜明对比,雁若的形象也是琼瑶作品中经常塑造的女子形象,属于冰雪聪明一类的。

  2.3电影与小说的人物形象有差异的原因

  电影则在整体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对人物形象稍作改动。在影片中,由林青霞扮演的江雁容,冰清玉洁、楚楚动人。林青霞在接拍这部戏时,才十七岁。刚好高中毕业,在街头被星探发现,被邀请去演戏。林青霞看过剧本后,不禁感叹“这不就是我吗?!”⑧觉得《窗外》正是为自己所写,而江雁容这个角色自己也驾驭的来,于是接下这部戏。由于形象与原著人物极为相似,演出自然得体,把江雁容这一角色诠释的很到位。康男的扮演者,则选择了看上去有忧郁气质的胡齐先生,稳重干练的形象深入人心。这部电影中的男二号则选用了当时的小生秦汉,秦汉英俊帅气的外表让众多女观众无处可逃,被一网打尽。然而,影片中江雁若的扮演者却是与原著相差甚远。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作者与导演创作的意图不同,概括为两点:

  2.3.1俊男靓女的搭配,不仅满足了观众的视觉感受,吸引住人们的眼球,还把人们的审美品味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电影中江雁容美丽温柔、气质高雅,康南、李立维也是英俊潇洒。本片的剧情是围绕爱情展开,遵循爱情至上的宣言,剧中人物为爱勇敢,为爱痴狂,迎合了当时恋爱自由的时代风气,与观众的心理产生了共鸣。琼瑶深知男权制度对女性的摧残与禁锢,她以敏感的触角与细腻刻画,塑造了“男多女少”、“众男追一女”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看作是对古代男权制度的暗暗反抗。

  2.3.2对于观众来说,营造出美轮美奂的浪漫氛围,创建起一个纯洁的“爱情国度”就可以了。于是电影中,雁若的扮演者甄选上,很显然是规避了喧宾得主的情况发生。如若配角也如主角一样美丽,那观众就不得不反问,那么优秀的人为什么得不到别人的垂青?进而来反观自己,顾影自怜,给观众带来的就不是轻松浪漫的感受了,这显然有悖于影片创作的初衷。

  这些细微的差异,在不同程度上,也反映了原著创作与影视创作的不同意图。除此之外,流行时尚的打扮也为影片带来不少票房。琼瑶电影就像是一场华丽的时装秀,剧中人物的衣着大多紧追时尚潮流。加上天生丽质的演员,所制造出的视觉效果更是让观众欲罢不能。往往在电影上映后,时尚界就会刮起一阵“琼瑶风”。这在小说中是没有表现出来的。

  3小说与电影表现的创作意图

  3.1影片遵循忠实原著的原则

  西格尔认为:“改编是影视业的命根子”,改编原著为影视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好的剧本,影视创作为原著提供了与读者共享交流的另一种方式。但是毕竟二者的创作初衷与意图不尽相同,那么两者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影视剧的改编,大多遵循尊重原著的原则,在保留原故事梗概的基础上,只是稍作改动。纵观电影改编历史,不难发现,《窗外》这部电影的改编属于忠实再现原著的范畴内。“这一时期的改编已经完全不是单纯的图解文学了,对从文学道影响的转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并且强调忠实地再现原著的思想高度和深度,再现作家、作品独特6的风格。”⑨

  3.2电影中部分情节的删减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高中女学生身上发生的事,身边自然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同学,自然也少不了她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绘这帮孩子的高中生活:女主角的好朋友程心雯的大大咧咧与口直心快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与另一同学叶小蓁在选班委时的“战争”也让人忍俊不禁。大家聚在一起吃午饭,边吃边聊,谈谈学习,聊聊老师的糗事也成了那个时候最美好的时光。有位教育学家说过,“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当提到要出去集体旅行时,孩子们无不欢呼雀跃。旅行中,一个“猜职业”的游戏拉近了康难与江雁容的距离,心有灵犀的默契给彼此增加了好感,关系变得暧昧起来。这为以后二人的感情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者这样的安排看似无心,其实有意。每个人都有过做学生的经历,作品中的那群洋溢着青春与活力的高中生们,让人不觉就回忆起自己纯真的学生时代,于是一下子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那些生动鲜明的高中生活片段,使读者不禁想起那个充实、无忧无虑的阶段。鲜活的记忆,陪伴自己走过的人们,更是逐渐清晰的浮现在脑海中。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缓解了读者因为忙于奔波的疲劳。《窗外》被看作是琼瑶的自传,这样真实的经历,更是满足了读者的窥探欲。

  同名电影,遵循了忠实原著的原则,基本上保留了故事的整体框架,只是在部分情节上稍作改动。这些改动,有些合情合理,但有些却是给原著减色不少。如把周雅安男友小徐的出场提前,这样的安排让故事的发展变得如水到渠成般自然。再如,把女主角江雁容与弟弟小麟的矛盾冲突由两次减缩为一次,这样做就使得戏剧冲突更为紧凑、突出。这样既精简了结构,让故事看起来不至于繁琐,又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

  然而,对于有些故事情节大刀阔斧地进行删减,,使影片过于单调,破坏了原著的原汁原味,使原著的“营养”流失。如,小说中作者大篇幅描写的高中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则被缩减的只留下一点痕迹。如程心雯与叶小蓁之间的“战争”、学生集体出游、江雁容与康南玩游戏时心有灵犀的场景等等没有展现出来,那些让人捧腹大笑、记忆犹新的片段也被无情的删掉了。如此一来,那段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就没有很好地呈现出来,少了这些,观众就没有了感同身受的亲切感。

  3.3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

  小说与电影虽然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但是艺术具有互通性,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自然会有差异。作者是通过亲身经历刻画一个较为真实的人物形象,表达对过去的怀念,抒发真性情,与读者分享切身感受,希望读者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得到人生启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者从真实的生活中取材,整理思路,形成语言,通过书来表达中心思想,来抚慰读者心灵。编剧对剧中情节的改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影片的拍摄,导演对情节删减的安排是有目的的,他想通过影片来表达作者的内心体验,期望观众能够接受,想得到观众的认可,在心理上与观众产生共鸣。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想通过影片来宣扬正确的价值观,起到教化的作用。

  在中国电影史上,通常会把剧情模式与中国的道德伦理、政治问题、文化思想等方面联系在一起。这就赋予电影宣传、说教的作用,而琼瑶电影给人们营造的是在古香古色的唯美氛围里,忙碌奔波的人们追求坚贞纯洁的爱情,他们乐于沉浸在美轮美奂的幻想中。而《窗外》中那段不被接受的恋情,虽然有悖常理,但琼瑶却给予了极大的宽容,重点表现的是两人之间真挚的感情。在影片的最后,女主角江雁容没有与男主角康南在一起,这样的安排是符合社会道德伦理的,也比较容易被人们接受。虽然琼瑶电影多以表达爱情至上的观点为主题,但作为较为传统的作者来说,依然会考虑社会道德观念,依然会考虑观众的承受力。这样的结局对于喜欢“大团圆”的观众来说,是一种小小的冲击,但是它却顺应了社会主流价值观,从某种角度来讲,也算是对社会道德伦理的尊重。

  一部《窗外》让琼瑶红遍大江南北,对于“爱情教母级人物”琼瑶来说,影视的改编成就了她的小说,提高了其作品的关注度,而小说原著又为电影提供了优秀的剧本。所以说,小说原著与影视改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是,小说与电影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小说是指以叙述事物为创作手法,营造典型性为审美特征的文学创作题材。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深刻的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电影是对原著的再创造和再分析,它以镜头为语言单位,遵循视觉逻辑,借以讲述故事情节,表现人物性格,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媒体。”⑩电影融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舞蹈、文字等等为一体的一种综合艺术,但它具有独自的艺术特征。二者的创作目的、创作原则、创作方法当然也不尽相同。但对于琼瑶来说,小说与电影无论有多大的差异,都为她的作品起到了宣传的作用。

  结语

  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电影的诞生也给人民带来新的娱乐方式,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化社会,我们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文明成果。琼瑶的作品虽被评为“没有营养的老套故事”,但是对影视剧的发展还是大有裨益的。她的小说为影视剧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剧本,影视剧又为小说提供了宣传,这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中提到关于小说创作与影视改编的差异及意图可以概括为三点:首先,战争的经历影响了琼瑶的创作,电影中模糊的时代背景让观众拥有轻松的心情;其次,在人物塑造上,小说追求极致的完美,电影则追求整体的和谐;最后,小说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两者存在着差异,创作意图也不尽相同。

  经过对琼瑶一段时间的研究发现,学界对于琼瑶的认识有些极端,为了追求观点新颖,总有一些危言耸听的说法进入人们的视线。我们可以对琼瑶的作品更宽容些,她的小说中经常涌现的古诗词,就足以证明琼瑶的文学功底之深厚,我们可以进一步对其作品中的古诗词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

  琼瑶.窗外[DB/OL]http://www.shupeng.com,1988-06-15/2012-04-12[2]林青霞.窗里窗外[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毛攀云.中国电影改编理论研究[D].吉首:

  吉首大学,2010.

  注释:

  ①琼瑶

  《窗外》

  ②琼瑶

  《窗外》

  ③琼瑶

  《窗外》

  ④张甜甜《爱情的内幕-从女性主义角度看琼瑶剧热播》

  厦门大学

  职大学报

  2008年第1期

  2011年6月

  第24卷第6期

  ⑥琼瑶

  《窗外》

  ⑦琼瑶

  《窗外》

  ⑧林青霞《窗里窗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⑨毛攀云《中国电影改编理论研究》

  吉首大学2010⑩李瑞《“互文性”视阈下的当代影视改编研究》

  河南大学2011⑤查丹《浅析琼瑶电影对大众心理的把握》

  武汉大学

  高等函授学报

篇八:研究琼瑶小说的文学意义

  论琼瑶小说创作及其文学史意义

  方忠

  【期刊名称】《台湾研究集刊》

  【年(卷),期】2000(000)001【摘

  要】特殊的生活际遇和美学追求使琼瑶前期小说偏爱悲剧,而后期创作则明显地拒绝和消解悲剧。琼瑶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主题、语言诸方面均存在着模式化倾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琼瑶模式”。在中国现当代言情文学史上,琼瑶是个承前启后的作家,一方面上承前辈作家如张恨水等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又以自己的创作模式影响了三毛、亦舒等同时代及后辈作家。

  【总页数】9页(P86-94)

  【作

  者】方忠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6【相关文献】

  1.论冯骥才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J],张勇

  2.言情文学的奇葩——琼瑶小说创作社会人生价值与审美价值探析[J],缪莉莉

  3.琼瑶言情小说创作心理初探[J],王澄霞

  4.从传说到现代--琼瑶、梁凤仪小说创作比较[J],庄若江

  5.论向培良的短篇小说创作及其新文学史意义[J],郭景华;向凤兰

推荐访问:研究琼瑶小说的文学意义 琼瑶 意义 研究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