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幼稚园老师论文【五篇】【完整版】

2023年度幼稚园老师论文【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6-30 20:0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陶行知毕其一生对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教育,进行了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他不仅在理论上提出应改革当时幼稚园的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呼吁“用科学的方法去实验,去建设一个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幼稚园老师论文【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幼稚园老师论文【五篇】

幼稚园老师论文范文第1篇

一、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构建

陶行知毕其一生对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教育,进行了不懈的实践和探索。他不仅在理论上提出应改革当时幼稚园的三大弊病——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呼吁“用科学的方法去实验,去建设一个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乡村幼稚园”,还于1927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从而初步构建了幼稚教育新目标——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教育。

陈鹤琴是中国现代学前教育的奠基人之一,是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的中坚。1927年陈鹤琴等发表《我们的主张》,提出了建立中国式幼稚教育的十五条主张,勾画了中国化幼稚园的雏形,主张第一条便是“幼稚园要适应国情”,并以适合国情为指导思想,构建了一系列中国化的细化的可操作的幼稚教育目标。

张雪门毕生从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他对幼稚教育的意义和目标的认识尤为深刻。1936年,华北危急、国难深重时,他提出幼稚教育应为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并拟订了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的四项目标:“(一)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二)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三)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四)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作奋斗之决心与实力。”张雪门的改造民族的教育目标是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集大成者,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幼稚教育目标的完满建立;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确立了真正意义上的自己的幼稚教育。

二、本土化幼稚园课程的探索

陈鹤琴与他的学生张宗麟在南京鼓楼幼稚园进行的课程实验对幼稚教育中国化至关重要。该实验本着不强制儿童做机械的工作的原则,根据本土季节的变化来设计课程,选择教材;教学采用游戏式的方法,并为此设计了许多富有中国本土特色的教具,如读法教学中的缀法牌、挂图,算术教学中的点数牌、滚珠盘、旋珠盘、初学加法片等。1928年他们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制定出幼稚园课程规划,并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正式定为中国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直至解放后全面学习苏联为止,我国幼教界通行的一直是陈氏所创造的以本土季节变换为中心的活动课程,他所编的中国化的幼儿故事、幼儿园设备标准等更使后人受益无穷。

张雪门一生致力于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他就提出课程是适应儿童生长的有价值的材料,而生长有因时因地的差异,应区别对待,因此课程的内容应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1970年,他在台湾出版《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一书,对他从北平到台湾的近40年的课程研究作了总结。书中把“课程须和儿童的生活联络”作为课程标准第一条。他于1966年初步完成的“行为课程”体系则生动再现了中国儿童的现实生活,无处不渗透着中国化的精神和理念。

看陈鹤琴、张宗麟、张雪门的本土化课程观,不难找出他们的共同点——对儿童直接经验的重视,对中国现实生活的重视。这两点是他们的课程取得成功推广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可借鉴的重要经验。

三、适合国情的幼稚师范体系的建立

陶行知认为旧的幼稚师范的最大缺憾是培养的学生理论脱离实际,连一所像样的幼稚园都办不起来,所以要改革训练教师的制度。新型的幼师,是招收中学生,以幼稚园为中心,学生既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理论知识,又在幼稚园中学习如何办幼稚园。陶的办校思想对今天幼稚师资教育的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病无疑是一剂良方。

为真正实施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张雪门认为幼稚师范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为普及平民幼稚教育,具有改造民族素养的新一代国民而献身的幼儿教育师资。他把这个总目标落实到师范生的各科学习和各种活动中,无论是孔德师范的“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还是北平幼稚师范的乡村教育实验区,都使学生从社会实践中体会到中国需要教育之迫切、自己能为教育事业献身之光荣。

陈鹤琴建立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是他的活教育理论的实践运用。强调教育与生活现实、社会现实紧密联系是活教育理论的特征。1940年,陈鹤琴创办江西省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活教育”实验,构建起一个较为完整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以下对陈鹤琴的“活教育”幼稚师范教育体系的评价亦可作为对陶、张等人师范实践的代表性评价:它虽然实用主义教育色彩颇浓,但它“吸收欧美教育的长处而去其短处”,同时,“发扬我国固有教育方法的优良传统”,更重要的是,它“以中国社会为其发展的基础;它是针对社会实情,适合大众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是中国社会的道地产物,所以,它才有可能在中国的土地上,发生深厚的影响”。

启示与反思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幼教事业在反思苏联模式的同时,开始面向世界,积极引入各国教育思潮和教育经验。如蒙台梭利教学法,二三十年代已引入过,但遭到失败,90年代重新推广,至今方兴未艾;正在推广中的瑞吉欧教学法也日益受到重视和接纳。通过这二十多年的学习,中国幼教界取得了

不少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一味崇洋,认为外国的东西都是好东西;如盲目追风赶潮,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似乎没见过的都是好东西,等等。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幼教界的发展将日益国际化、全球化,于是,如何与国际接轨,如何向国外学习,学什么,怎样学,已是非常现实的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的再认识,笔者获得一些启示。

一、新拿来主义——实验是桥梁,适合国情是通行证

综观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百年发展历程,不难看出它是以向外引入为起点,不断调整适应国情、并不断向外学习的过程。其运行公式大致为:模仿性学习——适应性学习——自主发展性学习。在对外学习的问题上,陈鹤琴的观点是较为理性的:“这并不是说美国化的东西是不应当用的,而是因为两下国情上的不同。有的是不应当完全模仿的,尽管在他们美国是很好的教材和教法但是在我国采用起来到底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要晓得我们的小孩子不是美国的小孩子,我们的历史、我们的环境均与美国不同,我们的国情与美国的国情又不是一律;所以他们视为好的东西,在我们用起来未必都是优良的。”我想,陈鹤琴的观点并不只是他个人的,而是一个时代呼声的缩影与代表。这个时代已不是学前教育的起始时代(也就是模仿性学习阶段),而是经历了模仿和抄袭之后的适应性学习阶段,在此阶段,人们已看到了抄袭的弊端,对学习西方先进经验,不再是全盘端来,而是“拿来”,选取自己有用的,经过改装,为己所用。这个改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以科学化为保证的,离开了科学化的中国化,结果很有可能导致封建主义的抬头。因此,陈鹤琴在构建中国化的幼儿教育体系中,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实验为切入点的,而不再以模仿为基本手段。由此可见,实验是理性地引入西方先进经验的必经之路,是东西方教育经验交流的桥梁,实验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当然,这种实验必须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而不是“一实验就成功,一推行就不通”的人为的模仿性实验。实验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研究和探索的过程,是一个改装和再造的过程。另一方面,我们看西方教育经验是否能顺利通过实验桥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适合国情则是它的通行证。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前教育界在反思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引入了大量西方先进教育经验,经历了20年的变革与发展,中国学前教育界应该已经超越了“陈鹤琴时代”,进入到自主发展性学习阶段。在这个阶段,吸取借鉴各国先进经验,自主发展中国式的幼儿教有的新拿来主义应成为学习特征、以史为鉴,可知得失,我们应吸取历史成功的经验,在新拿来主义的实施中,坚持“实验是桥梁,适合国情是通行证”。

二、国情+发展+公益——中国幼教改革之思路

中国幼教界一直以改革作为其寻求发展的主要方式和手段。改革开放20年来,在经历了频繁的方方面面的改革后,我们是否应寻找一下改革的根源所在,即反思一下:我们为了什么要改革?改革的理由有很多,但我想改革肯定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不是为了变学习苏联为学习美国,而是为强国富民,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就像陶行知、陈鹤琴当年所倡导的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其形式虽各有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强种强国,改变落后中国之面貌。直至今天,我们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后,依然不能忘记这个目的。

我们要贯彻这个目的,正视国情是首先要做的事情。对国情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考虑是一切改革的前提条件。其次,当发展日益全球化时,我们应求得自身的稳步的实实在在的发展。教育可以改造民族劣根性,张雪门以及那个年代的许多教育救国论者都认识到这一点,并以此作为他们的改革信条。时至今日,我们须放眼世界,博采众长,找寻一条后来居上的自强发展之路,这个发展是超越性的发展,而非跟随性的发展,须是建立在发扬民族优胜性,改造民族劣根性的基础上的理性和自信的选择。最新的东西未必是最适合我们的东西,我们大可不必打着全球化的牌子,盲目追风赶潮,忘却了教育改革之根本目的——强种强国。第三,教育的公益性应是改革追求的目标。等级教育维系了封建等级社会,现代民主化的教育致力于建立民主社会。综观中国近代史上的幼稚教育改革运动,从陶行知的乡村幼稚教育,到陈鹤琴的活教育,无一不是为了挣脱封建等级教育的枷锁,使更多的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改革的成败也最终落实到是否有更多的孩子得益于现代教育。陶行知在燕子矶幼稚园的活动室挂了一副对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很好地体现了幼稚教育公益性思想。当人的物质生产愈发达,精神生产也愈普及,人的受教育权利愈受到尊重,教育的公益性就愈将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因此,我们的改革应以公益性为准绳和终极目标。

三、从教育救国到科教兴国——历史使命与责任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可谓是中国教育家群星璀璨的时代,这些教育家们无一不是抱着教育救国的信念,凭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精神,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改造民族、拯救国家的热潮中的。“逝者如斯夫”,但他们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一体的责任心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感却令后来者可歌可泣。幼教界亦不例外。陶行知拿出“与牛大哥睡觉”的精神,亲自创办乡村幼稚园;陈鹤琴带领二百多位师生辗转流离、辟山开荒,饯行“活教育”;张雪门飘零半生,“痴心”不改;张宗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勇当第—位男教师。倘若他们不具备屈原投江式的知识分子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决然做不出这些壮举。

时至今日,“科教兴国”已成为时代呼声,时代赋予新一代幼教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不是减轻了,而是加重了。陈鹤琴式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在当前的时代更显得弥足珍贵。因为只有具备了使命感和责任心的人,才会迸发出巨大的热忱去牺牲、去奉献、去做创造历史的有名的或无名的英雄。假如高校科研人员缺乏历史使命感与责任心,只追求新的科研成果,盲目照搬外国经验,假如幼儿园园长缺乏历史使命感与责任心,只会迎合家长心理,追求更多的经济效益,那么,在幼教界“科教兴国”将是一句空话。中国幼教界的当务之急是在引入外国经验的同时,努力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可继承的精神遗产,增强教师的自信心、责任心与历史使命感。

四、反思与构建——态度和方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幼稚教育中国化运动,实际上是对前阶段引入的西式学前教育的反思和建构,是对西式文明之果的咀嚼和内化的过程。陈鹤琴、张宗麟等以反思与建构作为基本的研究态度和方法,在反对复古和崇洋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张,进行了艰苦的实验探索,努力建构一条中国幼教健康发展的道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90年代中期,普通教育学界开始把反思与建构作为学科建设的主要方法和态度。学前教育界的一些教科研工作者也相继把反思与建构运用于教科研,使反思与建构成为学前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态度和方法。

马克思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此,对人员队伍的反思应是反思中最为关键的。目前,在中国,直接从事幼儿教育的人员队伍主要由三个层次构成:1.高校教师。2.幼师教师。3.幼儿园教师。在这个构成中,幼师教师理论上显得十分重要,它承上启下,连接高校和幼儿园,把高校的科研信息和科研精神输送给幼儿教师,又可把幼儿园的新需求、新动向反馈给高校。但实际上由于三级师范系统中中等师范学校的设置规格和要求基本等同于中学,客观上限制了幼师教师在科研上的主动作为,使绝大多数幼师教师成为“教书匠”,既不了解高校科研动向,也不清楚幼儿园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日益陈旧,难以完成理论上的连接作用。而且,教书匠式的教师和小步子、低容量的课程模式,使得幼师培养出来的幼儿园教师整体上缺乏基本的科研素质和分辨能力,容易盲从或守成。这样一来,便在人员和体制上割裂了理论体系建构更新与实践经验积累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大 概也是当代难以出现陈鹤琴式的集理论与亲身实践于一身的教育家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幼师升格、变三级师范为二级师范已是幼儿师范教育改革的一大任务和趋势,上海、浙江等地已付诸实施,相信这样的改革会对中国幼教界的反思与建构产生根本性的影响。

注释:

[1]陶行知。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新教育评论,1926年,2卷22期.

[2]陈鹤琴。我们的主张。幼儿教育,1927年,1卷1期.

[3]张雪门。幼稚教育新论。上海中华书局,1936年,第64页.

幼稚园老师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陈鹤琴;
幼儿体育教育理论;
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4-0116-05

陈鹤琴(1892-1982年),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百官镇,原名绥福。1914年8月北京清华学堂毕业,1917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与心理学,师从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等人,1919年毕业并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指导员、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等职;
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等;
发起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中华儿童教育社;
主编《儿童教育》、《幼稚教育》等;
主要著作有《幼稚园的课程》、《中国幼稚教育之路》等,被辑入6卷本《陈鹤琴全集(第一卷~第六卷)》。[1]

陈鹤琴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者,也是中国幼儿心理学的开拓者,被誉为“中国幼儿教育之父”、“中国的福禄贝尔”。[2]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内容丰富,包含着多方面对幼儿体育的完整的、独特的认识,能够增进幼儿身心的健康、快乐与幸福。笔者拟对陈鹤琴幼儿体育教育理论进行系统地、深入地挖掘和研究,为新世纪的幼儿教育改革和幼儿素质教育提供借鉴与参考。

1 陈鹤琴的幼儿体育教育理论体系

1.1 幼儿健康第一的教育主张

陈鹤琴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十分重视,儿童的健康问题是他长期以来潜心研究的课题。陈鹤琴通过长期、连续的观察发现,身体不强,就不容易学,常见多病的小孩子,对于他的学业,发生许多的妨碍,不肯听话,又容易发脾气;
与此相反,身体强健的儿童举动活泼,脑筋敏捷,作事容易,乐于听从,比较有病的小孩子真是大相径庭!陈鹤琴遵循人体生长发育的规律指出,如果儿童的身体不强健,到了成年,也不会健强的;
儿童的智力与行为都是跟着其健康走的,因此,幼稚园首先应当注意的,就是儿童的健康。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幼儿教育的现状是:一边是不顾儿童心理特点的封建传统教育,一边是不适合中国国情的被外国教会垄断的幼儿教育,二者都严重地摧残了我国儿童的身心健康。当时,中国人以体弱多病而闻名于世,外国人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对此,陈鹤琴不禁感慨:“身体衰弱就是缺少活力,生命力薄弱,一切勇气毅力都会减低。当你正在年轻有为的时候,国家正需要你,你却因为缺少活力,缺少生命力而拒绝这个神圣伟大的请求,这该多么惋惜啊!”[3]当陈鹤琴从美国学成归来后,激烈地批判传统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束缚和压迫,主张教育救国,尊重与发展儿童的天性及才能,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观点。[4]并提出:“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先要注意幼年的儿童”。[5]

新中国成立以后,陈鹤琴仍然十分关心儿童的健康。1950年,他在《怎样做人民的幼稚园教师》一文中,谈到幼儿教师修养问题时,要求幼儿教师要了解怎样保护儿童的健康,希望幼儿教师对儿童健康抱十分关心的态度,并向幼儿教师提出了保护儿童健康的11点要求。1951年,他提出了体育要居首位的口号以及幼儿教育要遵循健康第一的主张。1979年6月,年近90的陈鹤琴还高度关注我国幼儿的身心健康问题。同年6月,他在全国政协五届二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恢复和发展幼儿教育的提案,提案中指出:幼儿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是一个人身体发展极为重要的时期。因此,陈鹤琴希望所有关心与从事幼儿教育的人们重视和普及幼儿教育,以培养具有体魄强壮,品德良好和智力发达的祖国幼苗。

1.2 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陈鹤琴在深入地研究我国的幼儿园课程实际后,从体、智、德、美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陈鹤琴认为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的是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
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表意的潜力;
协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
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6]

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7]由于现代中国所面临的任务和使命如此神圣,陈鹤琴认为具有健全的身体是做一个现代中国人必备的条件之一。因此,陈鹤琴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等著作中,在鼓楼幼稚园实验以及各类教育实验中都高度重视儿童体、智、德、美诸育的和谐、全面发展。陈鹤琴说:“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儿童,我们应当用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们,使他们的体、德、智、美从小都好好发展,那么老大的中国,未尝不可以一变而为少年的国家。”[8]

从1928年《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的制定到1951年发表新时期的《幼稚园课程》,体现了陈鹤琴幼稚园课程理论的发展,标志着其幼稚园课程理论的形成。在《幼儿教育的新动向》一文中,陈鹤琴首次系统地就体、智、德、美诸育方面,提出新中国幼儿教育的四项任务:“保证幼儿的健康和身心的正常发育,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力,培养幼儿初步的国民道德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及其他优良品德,培养幼儿的爱美观念,增进幼儿愉快的精神。”[9]

幼稚园老师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当下的社会竞争愈发的激烈,为了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许多家长不辞辛苦的为孩子积攒上学的费用,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这种思想甚至也形影到了幼儿园,致使幼儿园普遍存在着小学化的倾向,充斥着大量的识字、算数、英语的教学。而作为幼儿教育基础的健康教育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尚且存在着诸多隐患。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的分析探讨一下幼儿园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关键词 幼儿健康教育;
问题隐患;
策略措施

随着幼儿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开始接受学前教育。许多父母因没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孩子的成长,便早早的把孩子送入幼儿园接受教育。孩子生活成长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幼儿园度过,教师成为幼儿们最长久的陪伴。在幼儿教育中,健康教育是开展各项幼儿教育的基础,众多的幼儿教师意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健康教育是幼儿人生发展和幸福的基础,但落实到实际的幼儿教育中,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当下幼儿健康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

(1)幼儿园的软硬件设施不能够满足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

现阶段,我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限制地方幼儿园的开办数量及规定开办幼稚园的相关人员的资格和条件,导致许多城市和乡镇把开办幼儿园作为一种商业经济,没有制度化和专业化的管理使得幼儿教育存在着严重的隐患。在硬环境方面,许多幼稚园不能为幼儿提供一个良好优质的学习成长环境,坚硬的水泥地面和不合理的教室布置给幼儿的学习生活埋下了隐患。幼稚园的娱乐器材未经过专业机构的检验,随意的供幼儿玩耍使用,给幼儿的健康带来了危害。为了节省开园成本,许多幼稚园没有设立专门的医务室,缺少专业的医护人员。幼稚园的软环境也令人担忧,因为私人办园的现象很多,所以导致幼稚园教师未经过专业的知识考核,没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文化水准,通过不正当的渠道,直接参与到幼儿的教育教学中,这给不安全不健康的幼儿教育埋下了伏笔,使得幼儿的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最终成为不良教育的受害者。

(2)教师对幼儿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因深受传统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为了迎合孩子父母的意愿,只注重对孩子进行智力的开发和培养,以分数来征服孩子的家长,从而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口碑和提高收学率。因此幼儿的非智力成长被教师抛之脑后。幼儿在成长的阶段里,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心理问题,内向、自卑、抑郁、不善表达、羞涩内敛成为当下众多幼儿的心理问题。教师对其心理成长的忽视,导致幼儿心理发育不健全,对幼儿未来的人格塑造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自身的职责,对幼儿的教育一意孤行,不尊重幼儿的想法。有部分教师害怕担当责任,直接取消孩子们的户外拓展活动,这使得幼儿的身体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在希望与失望中幼儿对教师的信任也大幅下降,这也影响了幼儿们心里身心健康的成长。

(3)教师对过于片面的幼儿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

在开展日常的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仅仅把健康教育停留在体育课及健康教育的课堂上,没有使健康教育全面的贯彻到整个幼儿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只注重对幼儿进行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书面理论知识的宣扬与灌输,忽视对幼儿自主能力和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得幼儿在生活中无法独立的通过身体锻炼和自行卫生检查来保持身体的健康。一部分幼儿教师对幼儿健康教育主体认识不清不重视,他们认为健康知识只需要通过医生和体育教师家长来进行普及,自身没有要普及的义务,所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较少涉及幼儿的健康知识过少的涉及。这样的健康教育表现出体现了幼儿教师对健康认识的片面性,最终使得健康教育没有很好的落实到对幼儿的教育中来,影响了幼儿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强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方法及措施

(1)提升幼儿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的程度,所以教师首当其冲的成为健康教育的核心。幼稚园幼儿园首先应当注重对教师的健康素质培养,健康素质包括教师的身体健康素质及心理健康素质两部分。学校应适时的为幼儿教师普及相关的健康知识,加强他们的健康意识,使其明白健康教育对于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幼稚园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开设幼儿健康知识讲座,组织幼儿教师共同了解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教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技能及方法。教师也应当学会自我调节,通过正确的方式缓解自身的压力,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不把生活中的负面情绪宣泄到教育教学中来,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

(2)转变幼儿教师的教学方式,注重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以往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幼儿健康成长的要求,所以教师应当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尊重幼儿的想法,把幼儿作为教育的中心,教学的主体,而不是单纯的把完成教学目标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在组织户外活动时可以多让幼儿发表自身的想法,给出相应的意见,最终教师根据幼儿的提议做出相对安全合理的路线,这不仅使得幼儿的想法得到了尊重,更重要的是能锻炼他们敢于表达想法,主动参与集体生活的勇气,使他们积极踊跃的参与到学习生活中去。幼儿的内心发育处于萌芽阶段,所以教师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不单单注重对幼儿进行智力开发和培养,更应当加强对幼儿内心健康的关注。对于胆小,内向,孤僻的幼儿教师应当不断的与其进行心理沟通,让幼儿走出自己的内心世界,鼓励引导他们参与到集体生活中。对于多动,顽皮,不遵守纪律的学生教师应当给与一定的批评引导和教育,使他们意识到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不断的改善提升自己。教师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一面镜子,是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规范教育行为,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不要让幼儿的内心因自己不善的言语而受到伤害。

(3)改善教育环境,建立健全学校的教育机制

首先,幼儿园是幼儿的第二个家。所以学校幼儿园的环境对于幼儿的成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幼儿园应当加强对软硬环境的建设。学校,要定期的对幼儿娱乐设施进行检查和维修,对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处理。其次,幼儿园学校可以为幼儿建立心理档案,对幼儿的基本情况,家庭生活情况,生理状况,智力发育状况,个性特征及对幼儿心理有影响的重大事件进行记录归档。这样有利于教师通过档案更全面的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对幼儿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开展适应于幼儿发展的教学活动,促进幼儿个性化的发展。再次,园长可以在幼稚园幼儿园力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机构,聘请受过专业幼儿心理教育,思想道德素质较高的专业教师,通过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幼儿消除心理健康问题与障碍,让幼儿能够积极的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最后,学校幼儿园可以定期的开展家长会,通过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及时的发现幼儿生活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在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幼儿的健康成长才能得到最好的保障。

(4)注重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健康习惯

在幼儿园的生活中要让学生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比如在小朋友在课下见到老师和小朋友时应该主动要知道行礼问好,在进入校门时要有礼貌地跟老师和小朋友打招呼问好,放学的时候要跟老师分别时说完再见后再离开。二是在学校里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饭后要记得清洗双手,吃饭的时候要注意细嚼慢咽,不得与小朋友们挣抢零食,不可以随便捡拾掉落在地上的食物,不可有啃手指等不好的行为习惯,午睡时要记得盖好被子,注意睡觉的姿势,改掉趴着睡觉的坏习惯。三是幼儿要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使其能够在脱离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说穿衣,吃饭,系鞋带,自己整理床铺等。幼儿在自行完成这些事情后,自身会收获到极大的喜悦,这时家长和教师的鼓励也成为促使幼儿积极上进的动力,有利于幼儿独立个性的培养。此外,还要积极的引导幼儿树立自信,阳光,勇敢等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比如自信,阳光,勇敢等,对幼儿进行健康的行为指导。

参考文献

[1]李重阳.积极心理学视角:家庭如何培养幼儿积极人格[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10(03)

[2]唐艳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03)

[3]徐艳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7(01)

【作者简介】

幼稚园老师论文范文第4篇

一、树人百年,教育世家

卢乐山先生出生于一个教育世家。祖上几代是塾师,祖父卢木斋先生在晚清时期曾任直、奉提学使,外祖父严范孙先生曾任学部侍郎、翰林编修。他们都是通晓新政西学的维新人物,怀抱“教育救国”的理想,主张改废科举、兴办新式学堂,努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教育。作为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实业家,卢乐山先生的祖父和外祖父集中全部家产兴办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祖父卢木斋先生创办木斋学校(现为天津24中),内设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并为南开大学捐资、捐书兴建木斋图书馆(惜于1937年被日军炸毁)。外祖父严范孙先生则开办严氏蒙养园、严氏女塾和保姆讲习所、南开学堂以及南开大学。卢乐山先生的母亲就是严氏保姆讲习所第一班毕业生,曾担任蒙养园教师并开办过幼稚园。严氏保姆讲习所的毕业生大部分在京津两地幼儿园任教,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最早的幼教工作者。卢乐山先生的姑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的也是幼儿教育专业,后来在木斋学校当了校长。表姐严仁清曾是北京市北海幼儿园主任,从事幼教工作五十几年。

在祖辈们“教育梦”和家庭浓厚的教育氛围的影响下,卢乐山先生在幼年就有机会受到健康的幼儿教育,直到高等教育。卢老先生的童年、少年都是在各种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中度过的。先生不满三岁就上了母亲和姑姑所办的幼儿园,以后继续在她们办的小学和外祖父所办的南开中学读书。其间常在外祖父家小住,深受老人家兴办新式教育、提倡女子教育、重视幼儿教育的影响,也为卢老先生日后走向幼教之路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二、赤子之心,缘结幼教

1934年卢乐山先生从南开女中毕业考入燕京大学,后选择了学前教育专业。也正是从燕京大学第一学年起,卢乐山先生正式跨入幼儿教育行列,之后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幼儿教育事业。卢乐山先生在燕京大学四年级的时候,曾在校外为穷苦人家的孩子们创办了一个短期半日制的幼稚园,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教育环境。毕业之后,卢乐山先生回到天津木斋学校重新恢复幼稚园,全权负责幼稚园的教学工作。后因母亲生病,离开木斋幼稚园,后又应邀在北平协和医院独立开设了一个小型幼稚园。在这些幼儿实践工作期间,卢乐山先生对幼儿教育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有时也会遇到困惑不得求解。这就又坚定了她再次学习的信念,于是在1940年再次报考燕京大学研究院。

1941年12月日本法西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燕京大学被迫关闭。卢乐山先生又回到木斋学校任教,工作不到两年奔赴成都燕京大学,继续完成学业。在成都,先生先到树基儿童学园工作,完成其硕士论文,随后又在四川省立成都幼稚师范学校工作。其间,于1945年,与雷海鹏先生成婚。1948年卢乐山先生在蒋良玉的帮助下拿到了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儿童研究所进修的奖学金。刚好那时雷海鹏先生也拿到了多伦多大学的奖学金,夫妻两人便前往加拿大开始了国外的学习生涯。卢乐山先生一边学习儿童心理研究的理论知识,一边在儿童研究所附属的托儿所实习。在加拿大的学习经历使卢乐山先生有了机会和不同国家的孩子接触,体会到孩子们的国别虽然不同,却有很多共同的特点,也使得先生深信别国的经验可以应用在自己的国家。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了,激动人心的消息传到加拿大,卢乐山先生和丈夫准备毕业后立即回国工作。

三、风华领潮,爱洒北师

1950年,已有身孕的卢乐山先生回国当天就接到北京师范大学保育系主任关瑞梧先生的聘用电话,并被安排了幼儿园语言教材教法、幼儿园自然教材教法和幼儿园音乐教材教法三门课程。关瑞梧先生通知先生9月1日到师大报道,9月4日就正式开课。突如其来的工作让她紧张和忙碌了不少。据卢先生介绍,当时北师大保育系有骆涵素、关瑞梧、田贵銮、张韵斐、张天麟等资格和能力都很高的教师,但是当时保育系的教学更偏向于儿童保育这一块,儿童教育方面就相对不足。卢先生刚好在儿童教育这方面较为熟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不足。后苏联专家戈林娜来访,卢乐山先生及北师大学前教育组积极学习苏联学前教育方法。

1952年全国各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北师大原保育系和教育系合并,学前教育专业因而诞生。当时,卢乐山先生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教研组的第一任主任。当时北师大学前教育组的规模相当庞大,教研组的总人数达40余人,并设有单独的资料室、翻译室以及附设幼儿园。学前教研组除了正常的行政事务和教学工作外,还担任着为各兄弟院校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重任。此期间,卢乐山先生带领着学前教研组全面向苏联学习,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工作。苏联专家系统地讲授学前教育学、学前教育史、儿童心理学及幼师教学法等课程,还重视理论联系实践,带领学前教研组师生到各幼儿园进行实验研究,组织观摩教学。

卢乐山先生向笔者提起,20世纪50年代的向苏联学习,确实对我国学前教育起到促进作用。新中国刚成立,大家没有经验,不知道怎么办。苏联专家的到来,使他们明确了一些重要问题,也为他们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如苏联专家强调学前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游戏是幼儿园活动的主要形式,另外也强调玩具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但当时“向苏联学习”也存在弊端,如两位专家都强调“苏联的教育学是唯一正确的”,对于西方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完全否定。

1956年苏联专家离开中国后,卢乐山先生领导下的学前教研组在思考,如何在“向苏联学习”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卢乐山先生领导的北师大教研组提出了开展创造性游戏,这一号召颇有成效,各地幼儿园紧接着就掀起了自制玩具的热潮。教师们都成了能工巧匠,做出了各种有意义的玩、教具,自制玩、教具的展览相继出现。值得一提的是,卢乐山先生初步尝试进行自主课题研究。通过向苏联学习,卢乐山先生认为幼儿教育应该是一门科学,应该用科学的方法来了解孩子。于是在北师大幼儿园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情帮助下,卢乐山先生和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合作开展了两个课题研究,即“通过自我服务培养四岁幼儿的独立性”和“通过游戏培养四岁幼儿互助友爱”。这对于整个师大学前教研组也是一次极有意义的尝试。

1966年年初,卢乐山先生和学前教研组的六位同事随教育专业的师生(师大学前专业自1965年末停止招生)同赴临汾搞调查,并准备长期在那里工作。但不巧的是,此时“”已经爆发,他们就被召回北京。“”的爆发给幼教事业的发展带来真正的灾难。在“”期间,幼教事业受到全面、彻底的否定,学前教研组的工作完全停顿,许多幼儿园被解散。卢乐山先生也经历了艰难的生活。“”结束后,学前教育专业随着高考一起恢复,高校的教学工作也步入正轨,卢乐山先生又回到了学前教研组,与学前教育一起重焕生机。

关于卢乐山先生对于百年幼儿教育的贡献,值得好好一提的是,她在北师大任教研组主任期间,组织编写了新中国第一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用书——《幼儿教育工作指南》,多年潜心研究蒙台梭利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界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的奠基人。

1954年受教育部幼儿教育处的委托,北师大学前教研组组织编写我国自己的《幼儿教育工作指南》,卢乐山先生是主要负责人。当时,在苏联专家马努依连科的指导下,卢乐山先生立即组织教研组全体教师、进修员,京津两地的幼儿教育干部,幼儿园主任及有经验的教师等90余人共同学习与讨论编写工作。指南的重点内容还经过了幼儿园的试验来验证。历时两年,终于在1956年写出《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的初稿。其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任务(总任务及各年龄班的任务),实现教育任务的手段,幼儿一日生活作息时间的安排,各年级的教育内容、教材和方法,等等。卢乐山先生负责撰写总论部分。当时教育部认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幼儿教育指导用书,是学习苏联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的具体表现,也是理论工作者与实践工作者的大合作,立即印发给全国各地幼儿园及幼教行政部门征求意见。不幸的是各地送来的意见还没收齐,1957年开始的****就接踵而至,对教育工作进行了批判。《幼儿园教育工作指南》成为批判的重点对象,这使得它始终没有正式出版。但由于经过大范围的印发及征求意见,其中大部分的内容还是被很多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采用了,这对全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卢先生以饱满的热情和开放的胸怀重新投入到幼教事业,并开始潜心进行幼儿教育研究。1982年卢乐山先生成为我国第一位幼教硕士生导师,1985年成为首届研究生班导师。除了继续对之前一贯关注的儿童游戏和玩具的研究之外,卢乐山先生开始重点研究蒙台梭利教育,并出版了《蒙台梭利的幼儿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介绍蒙台梭利教育的书籍,为以后在我国幼儿园中开展蒙台梭利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作了前期的学术准备。1994年我国正式引进蒙台梭利教育,在北师大实验幼儿园和北海幼儿园开设实验班,卢先生被聘任为该课题研究的顾问。卢乐山先生对于蒙台梭利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推动了我国幼儿教育向西方先进经验学习的进程。后来,她涉足教育经济学研究。1984年,由北师大教育系和经济系联合申报获批了教育经济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卢乐山先生主持申报并获批了教育经济学博士学位授予权。从此,她从业余逐步走向专业,开始了教育经济学科的研究。

四、退而不休,钻之研之

在1987年年末,送走了研究班的学员之后,卢乐山先生已经年近七十,开始了退休生活。但卢乐山先生退而不休,于1990年担任了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第一任会长。该学会是在1989年成立,由全国妇联主管,以家庭教育研究和提高全民家庭教育水平为主要任务的全国学术性群众团体,主要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并为家庭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在先生担任会长期间,学会曾经召开两次年会。会议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和问题比较广泛,而且多数论文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根据事实说明问题、提出建议的,对于家庭教育的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992年到2002年,卢乐山先生又担任学会主管下的《中华家教》杂志的主编,每月定期参加讨论会,在教育方面提供意见与建议。另外,卢先生通过讲座﹑写文章﹑口述以及参与研讨会等活动,发表对家庭教育的见解,阐述家庭应有的教育观及方法,强调家庭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领域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卢乐山先生经过几十年在幼儿教育这片沃土上的辛勤耕耘,现已经是我国当代学前教育界资历深厚、学问精深、德高望重的幼儿教育家。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库出版了《卢乐山文集》。2006年中央教育电视台为她拍摄了“当代中国幼儿教育家”专集。就在前不久,在卢乐山先生95岁华诞之际,《卢乐山口述历史——我与幼儿教育》首发。卢乐山先生现不愧是誉满全国的学前教育界的一颗璀璨的明星。

我们这些晚辈有幸得以见老先生一面,受益颇多。虽然采访结束了,但老先生的慈祥亲切、认真严谨、虚怀若谷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们真心地祝愿老先生健康长寿,开心快乐!

幼稚园老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浙江;
幼儿园教师教育;
百年

【中图分类号】G61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1/02-0077-05

浙江省幼儿园教师的教育与培养,自清朝末年始,已历经百余年。从近代的教会女塾、女子师范学堂,发展到当代的幼儿师范学校、幼儿师范学院,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这个过程既是我国近代沿海地区西学东渐及新中国建立后幼儿园教师教育蓬勃发展的范例,也是中国幼儿园教师教育百年发展的缩影。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探索幼儿园教师教育自身发展的契机、因素与规律,获得一些有益于当今幼儿园教师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初创

(一)最早的幼儿园教师――乳媪与节妇

浙江省近代最早的幼儿园教师来源较为复杂,主要是敬节堂的节妇和育婴堂的乳媪,还有部分是传教士或教会女塾的学生。1904年癸卯学制颁发后,确定实施学前教育的机构――蒙养院设在敬节堂、育婴堂内。清政府禁女学,蒙养院的师资(保姆)只能由乳媪和节妇充任。节妇与乳媪的文化水平都不高,她们在接受师资培训时只不过读一些封建的女子教材和相当于小学二、三年级水平的识字、算术课本。任用乳媪与节妇是当时没有合格幼教师资的应急之策。清末,教会在浙江省办了一些女塾,最早的是英国***长老会传教士爱尔德赛于1844年在宁波开办的女塾。〔1〕这些女塾除了教妇女与女青年宗教教义外,还教一些粗浅的文化知识和家政家教知识。其中一些优秀者被吸收为教会办的幼稚园和其他幼稚园的教师。因此,教会幼稚园的师资并非都是传教士,有一部分是教会女塾的中国女学生。

(二)早期幼稚师范的设立

1907年,清政府开禁女学,颁布《学部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女子师范学堂主要培养小学堂和蒙养院的师资。随之,各地开始建立女子师范学堂,兼培养蒙养院的师资。浙江省是其中举办较早、较规范的省份。早在1906年秋,由杭州女子学堂改称的杭州女子师范学堂设保姆讲习所,招收18岁以上女子20名,修业一年。〔2〕

民国建立后,教育部公布《师范学校规程》,规定师范学校附设的幼稚师范科的生源、修业年限及课程。这一章程的颁布初步确定了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地位。自此,浙江省各地渐次举办早期的幼稚师范,形式多样,有附属于师范学校、女学、幼稚园的,也有独立设置的。除浙江省女子师范学校设有三年制幼稚师范科外,当时的女子师范学校主要有旧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嘉兴女子师范学校、绍兴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处属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吴兴县私立民德保婴简易师范学校等,这些学校一般也都设有三年或两年制的幼稚师范科。〔3〕这些幼稚师范科的教学大多能实施《规程》,师资与教学都比较规范,教学质量有保证。

浙江省早期较为有名的幼稚师范还有外国教会办的弘道女学、宁波湖西幼稚师范学校、奉化县立培本幼稚园幼稚师范科等。弘道女学于1916年秋添设幼稚师范和普通师范。招收新生各1个班,并在法院路创设蒙养园。1910~1949年间,幼师科毕业学生20届,共108人。〔4〕宁波湖西幼稚师范学校是浙江省最早的国人自办的独立的幼稚师范学校,〔5〕其创办人是我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张雪门。1932年,奉化县立培本幼稚园附设幼稚师范l个班,学生毕业后部分充任幼稚园教养员。〔6〕

民国时期,浙江省的幼儿教育师资,特别是城市的幼儿教育师资一般都来自女子师范学校或女子学校附设的幼稚师范班。幼教师资都受过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平和保育能力,所以当时的幼稚园虽然数量较少,但都办得比较正规。幼儿“修业期满”,还要发放毕业证书。

二、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及《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的精神,教育部于1952年7月制定了《师范学校暂行规程》,对幼儿园师资培养的机构名称、形式与性质、课程与年限都作了明确规定。〔7〕该规程对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56年5月,教育部在1953年颁布的《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修订草案)》的基础上,正式颁布《幼儿师范学校教学计划》。〔8〕该计划为培养本土化的幼儿园教师作了有益探索。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浙江省的幼儿师范学校和非正规的幼教师资培训都得到了较快发展。

(一)杭州幼儿师范学校的创办〔9〕

1953年,杭州市人民政府决定以杭州师范学校幼稚师范科为基础,新建杭州幼儿师范学校。在教学上,学校按教育部1952年颁布的师范教育培养目标和幼师教学计划,安排德、智、体诸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开设了文化课、专业课、艺体课、各科教学法及幼儿生活管理等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初步摸索和逐渐形成适合浙江省幼教实际的教学体系。学校为浙江省幼教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1958年开始的“”中,杭州幼儿师范学校超常规发展,1960年后在国家暂时困难时期,学校规模剧缩,经历了大起大落的曲折发展过程。1958年7月学校兼办杭州音乐专科学校。幼师扩大招生,当年在校生共计21个班近千名学生。据当时幼师学生回忆,招生量大大超过学校负荷,连在食堂吃饭都没有位子,只能站着吃。1960年5月经省委批复,于秋季开始,以原杭州幼儿师范学校为基础,建立杭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设文史、教育、艺术三科,学制四年,招收初中毕业生。1961年4月杭州幼儿师范专科学校调整、撤销。1966年1月杭州幼儿师范学校与省教育厅教研部合并,“”期间,学校得以保留。1973年学校改名为浙江师范学校。

(二)幼儿园教师的短期培训与职后培训〔10〕

建国初,浙江省大批幼儿园新建,特别是工厂、街道幼儿园发展很迅速。在师资缺口很大又没有正规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生的情况下,大多数工厂、街道幼儿园招收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女工和家庭妇女充当幼儿园教养员。因此,除举办正规幼儿师范学校培养新师资外,各级政府与部门还通过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在职教师专业水平。1954年,省教育厅按教育部指示,对实际文化程度在高小毕业以上、不及初师毕业程度的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养员进行一定期限的训练,使他们在主要学科方面达到初师毕业文化水平。1956年,教育厅采取在职学习、轮训、夜校、函授、业务讲座及相互观摩等方式,对在职幼儿园园长和教养员进行培训。1956年6月,教育部又在《关于大力培养小学教员与幼儿园教养员的指示》中指出:一方面大力发展幼儿师范学校,另一方面采取短期训练的措施,补充师资缺口。于是,全省各地先后举办了多种形式的幼儿园教养员短期培训班,招收社会青年和家庭妇女,经过短期的文化知识和教养知识的培训,以应师资之急需。为提高幼教质量,各地县、区、乡(镇)加紧开展对幼师的培训工作和辅导活动。1959年起,各地县文教局还每年举办教养员短训班,从现有教养员中选拔优秀教养员加以训练,提高师资整体素质。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与职后培训时间短,收效快,解决问题又有针对性,深受广大幼儿园和教养员的欢迎。由各种形式的短期培训速成的幼儿园师资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幼儿园师资的重要来源与组成部分。

三、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发展

(一)改革开放后幼儿师范学校的恢复和发展

遭受十年“”浩劫,幼儿园教师队伍数量严重不足,文化素质大幅下降,办好和大力发展幼儿师范教育已迫在眉睫。1978年10月教育部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指出要积极办好幼儿师范学校,为幼儿教育培养骨干师资;
在1980年前,要做到每一个地区有一所幼儿师范学校,或在有条件的中等师范学校举办幼师班;
原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院校应积极办好该专业,扩大招生名额,为各地培养幼师师资。〔11〕该文件对当时幼儿师范教育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浙江省各地区随后依据各自的具体条件和需求,发展各种类型的幼师培训教育机构。同年,省教育厅将浙江师范学校定名为“浙江幼儿师范学校”,以招收初中毕业生的幼教普通班和幼教师资培训为主。此外,还举办了宁波幼儿师范学校和温州幼儿师范学校,并在有条件的师范学校举办幼师班。当时举办幼师班的中等师范学校有奉化师范学校、诸暨师范学校、温岭师范学校、金华师范学校等,它们为浙江省各地输送了大量合格的幼儿园教师。

1.温州幼儿师范学校的创办(注:由温州大学张宝臣教授提供第一手资料,致谢!)

198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温州幼儿师范学校,规模为12个班,它是浙南唯一的以培养幼儿园教师和学前教育管理、科研人员为目标的师范院校。建校时,办学条件非常艰苦。但师生共同努力,克服种种困难,获得丰硕成果。1989年开始招收自费不包分配的学生,1991年秋开始招收成人中专在职幼儿园教师进修生,1993年秋季建立了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函授站。

2.宁波幼儿师范学校的创办(注:由宁波大学洪维教授提供第一手资料,致谢!)

1969年8月,宁波市第一工业技术学校改建为宁波市第十四中学。1982年该校开办幼师职高班,1985年开办幼师中专班。1988年5月,宁波市第十四中学改建为宁波中等专业学校分校。1989年12月,宁波中等专业学校分校改建为宁波幼儿师范学校。1991年1月,宁波幼儿师范学校内设宁波幼儿园教师培训中心,对在职幼儿园教师、园长进行培训。1995年5月,为表彰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播惠桑梓、赤诚助教的精神,宁波市教委同意宁波幼儿师范学校更名为宁波邵逸夫艺术幼儿师范学校。

(二)职业高中幼师班的举办

20世纪80年代,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师资十分缺乏,尤其是大量农村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几乎无法分配到正规师范毕业生,这时一种新型的幼儿园教师培训机构――职业高中幼师班在职业高中教育得到较大发展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职业高中幼师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生经过二至三年的职高专业学习,毕业后不包分配,自谋出路。虽然职高毕业生无法与幼师生竞争,但在幼师一直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幼儿教育事业对师资的需求的情况下,不失为幼教师资的重要来源。1988年,《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办好职业高中幼师专业的意见》颁发,规范和促进了职高幼师专业的发展。〔12〕

改革开放后浙江省民办幼儿园得到较大发展,职业高中幼师班一直是民办幼儿园师资的主要来源,为民办幼儿园与农村幼儿园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据浙江省民办幼儿园课题组2004年统计,在浙江省32259名民办幼儿园教师中,拥有职高学历的有13695名,占总人数的42.5%。

(三)高等幼儿师范教育的发展

自1985年上海幼儿师范学校升格为上海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以来,浙江省多所院校也进行了举办高等幼儿师范教育的尝试。总的来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省的高等幼儿师范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

1.杭州大学教育系本科学前教育专门化方向的开设①

由于对幼儿园教师的文化素质和学历要求不断提高,而浙江省尚没有高等幼儿师范教育,杭州大学教育系于1987年在本科学校教育专业中开设学前教育专门化方向,尝试培养本科学历的幼儿师范学校的教育学师资和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幼儿园师资。1987年和1988年各招收一个班,共50人。但是,由于幼儿师范学校师资需求少,而真正愿去幼儿园工作的学生几乎没有,毕业生分配渠道不畅,所以此方向只招收了两届学生,1989年停招。

2.浙江师范大学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开设②

浙江师范大学于1988年被批准设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幼儿园一线教师。1988、1989年办过一些短训班。1990年开始招生,1995年起停招。1990年招的是几期为期几个月的在职教师、园长短训班。1991年招全日制专科,但由于人数少,到1992年才正式开班。其中1992年、1993年招收的是两年制专科,1994年招收的是三年制专科。但由于当时大专生很少愿意去幼儿园当教师,幼儿园对师资的大专学历要求也不迫切,因此,该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即停招了,一部分毕业生去小学任教,一部分到幼儿园任教的学生中至今已有一些成为幼儿园教学骨干力量。

3.浙江幼儿师范学校专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开设〔13〕

浙江幼儿师范学校于1993年设立专科学前教育专业,招收优秀幼师毕业生,培养具有大学专科学历的幼儿园一线教师。是年,招收了学前教育专业两个班80名学生,招生对象为三年制中专应届毕业生,大专阶段的学制为两年,这就是专科“三二分段模式”。1998年,经教育厅批准,该模式的招生对象还向职业高中的幼师班开放。1998年,学校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开始采用“五年一贯制”的培养模式。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毕业时发大专文凭。2000年后,学校先后在富阳教师进修学校、杭州人民职业学校、嘉兴学院桐乡分院、金华人文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丽水师专松阳校区、定海职业学校、长兴教师进修学院等院校设立教学点,开始试行五年制大专联合办学。2000年秋,学校第一次“批量”招收男生,有23名男生进入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习。

专科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特别是五年一贯制在省内其他师范院校相继实施,温州大学、宁波大学、湖州师范学院、绍兴文理学院等学前教育系都陆续采用这种幼教师资培养模式。

4.本科与硕士研究生学前教育专业的开设

2000年后,浙江省取消中等师范学校建制。浙江幼儿师范学校并入浙江师范大学,成立浙江师范大学杭州校区,杭州师范学校并入杭州师范学院,成立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2002年秋,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和杭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系同时开设四年制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招收高中毕业生,培养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幼儿园一线教师。是年,均招生两个班,约80人。以后每年招收二至三个班不等。如今第一届本科生已走上工作岗位,活跃在浙江、上海等地的幼教一线。

2005年12月,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成功申报学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学位点,并制订与不断完善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7年9月,招收学制为2.5~3年的学前教育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9名,开创了浙江省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高层次幼儿教育人才的培养。

(四)短期培训与职后培训的加强〔14〕

改革开放后,随着幼儿教育事业迈向新的台阶,浙江省全面加强在职幼教师资培训工作。针对幼教师资成分较复杂和总体水平偏低的情况,浙江省采用长期与短期、学历与非学历、全科与单科、脱产与不脱产等方法,采取培训班、进修班、学习班、辅导班、讲习班、研讨班等形式,对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等各层次师资进行培训,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基本文化素质、学历和能力。主要工作有:一是委托浙江幼儿师范学校进行多种类型的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如举办幼儿园园长与骨干教师培训班等。1998年,在浙江幼儿师范学校设立“浙江省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二是在各县推广建立健全县、区、乡三级辅导网络,通过开办业余幼师学校,成立市县幼教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选派优秀教师出去学习等办法加强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三是全面开展全省幼儿园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1993年秋,省教育厅在浙江幼儿师范学校设立“浙江省幼儿师资培训中心”, 此后,大规模面向全省的函授教育全面铺开,职后培训形式更加多样化。自1993年全面铺开中专函授教育至2002年结束,共有4000多名函授生毕业,大大提高了全省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合格率。1996年,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大专自考助学班;
2002年,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函授和研究生课程班开设,其中本科函授规模逐年扩大,教育硕士方向也于2006年招收幼教管理方向的学生。

史海钩沉,回顾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的百年发展历史,不难看出,区域幼儿园教师教育的发展与区域乃至国家的兴衰变迁息息相关。早期幼儿教师教育在教会影响下的艰难起步,到民国时期的缓慢发展,都与国家贫弱有关,而真正建立起幼儿师范教育体系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男女平等的国策实行以后,大量妇女走上社会,浙江省幼儿教育以及幼儿师范教育才形成一定规模。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浙江省幼儿教育的迅速发展,浙江省幼儿园教师教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阶段。

①由浙江大学张彬教授提供第一手资料,致谢!

②由浙江师范大学叶亚玲教授提供第一手资料,致谢!

参考文献:

〔1〕〔5〕何晓夏.简明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9,235.

〔2〕唐淑.中国学前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85.

〔3〕浙江省教育志编撰委员会.浙江省教育志〔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582.

〔4〕中国学前教育史编写组.中国学前教育史资料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54-355.

〔6〕奉化市教育局.奉化教育志〔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64.

〔7〕〔8〕〔10〕〔11〕〔12〕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百年中国幼教〔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99-100,107,109-111,112,116-117.

〔9〕〔13〕〔14〕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建院五十周年纪念册〔G〕.杭州:浙师大杭州幼儿师范学院,2003.

A Review of Preschool Teacher Educa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in the Past 100 Years

Lu Ping, Qin Jinliang

(Hangzhou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2)

推荐访问:幼稚园 老师 论文 幼稚园老师论文【五篇】 幼稚园老师论文(精选5篇) 幼儿园老师论文范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