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初一优秀作文【五篇】(完整文档)

初一优秀作文【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6-30 15:55: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Ihadawonderfulholidayatspringfestival.Iwenttotheparkwithmyfriends.Wemetateightoclockattheschoolgate.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一优秀作文【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初一优秀作文【五篇】

初一优秀作文范文第1篇

I had a wonderful holiday at spring festival.I went to the park with my friends.We met at eight o'clock at the school gate.We went to the park by bike.It was a beautiful day.We sat under a big tree and chated with each other.We took about some movies and some fun things.We had lunch there.We ate hamburgers and some drinks,but I know they are not healthy and not good for us.Then we played some games.

We were all fell tired,but we were very happy!It was great fun!

初一英语作文二:My day

In the morning of yesterday ,I got up a little earlily.After my breakferst ,I began to stduyed until the moon . I played soccer and computer to rest.In the final of the day ,I spent 30 mins on watching TV berfore finishing my homework.

初一英语作文三:My day

My Day Today is sunny. I get up early and read some English. Then I have breakfast and go to school. In the morning we have four lessons, they’re two Enlish lessons, one Chinese lesson and one history lesson. I like English best. At noon we have lunch at school, we have rice and vegetables, but we don’t like them very much. In the afternoon we have two math lessons and one music lesson. Math is difficult, but I study hard. And we sing a beautiful song. We finish school at a quarter to five. I play basketball with my friends on the playground. It’s fun! Then I go home and do my homework, next I have dinner with my parents and watch TV. I go to bed at nine o’clock.

初一优秀作文范文第2篇

“吹倒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来自纳兰性德的《琵琶仙中秋》中,秋天的夜晚,虽然勾起人忧伤的思绪,秋风送来清香,月光洒下淡淡清辉,纵使孤单寂寞,也在内心中寻觅到了宁静。在如今的大好时代中,我们在不停感悟,可能来自某段文摘,某件记忆深处的事情,从而得到了料想不到的感悟,带着那些感悟从而踏上去往远方的道路,用广阔的胸怀去接纳生活。

在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庚子鼠年,如期而至,疫情来势汹汹,临危受命的白衣天使毅然挺身而出,站在前线,与病毒正面交锋,殊死拼搏,国土苍茫,平时欢声笑语的人们在春节——对于中国最看中的节目选择呆在家里,为了自己的小家,更为了我们的大家。虽在三尺讲台上言论的教师也在特殊时期变成了线上主播,在一发千钧之间,我们选择了为国家安然。我们如此安逸地待在家中,可曾想有人在我们背后默默坚守,奋不顾身,当我们欣然团聚时,有人在病床旁苦苦坚持,与死神抢人,有人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是啊,钟南山80多岁,挺身而出,从03年非典,经过17年他再次出山,与国民共同抗击疫情,有在请战书上一个个鲜红的指印,才有现在的情况好转;
更有豆蔻年华的少女,褪去鲜亮的衣裳,穿上防护服,带上口罩,不畏危险,当她们摘下口罩,过敏肿胀的双手与脸上深深的烙印,相视一笑,何曾不让我们心疼。我们国人守望相助,屏幕之前的数字起起伏伏牵动着我们的

心,当今的现状是国内情况好转。一句“没有一个冬天不会逾越,也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转机或许真的来了,“众志成城,风月同天”相信我们一定有胜利。

忆往昔,疫情的源头是人类的贪婪,“枪响之后,没有赢家”伤害与被伤害,何尝不是一种平衡,伤害他人,又何曾不是在摧毁自己,这场疫情难道不是“平衡”的最好的诠释吗?自然与人如何达到“平衡”,有人说这场疫情是对人类的报应,让所有人陷入沉思,《流浪地球》里曾说:“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场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如今时过境迁,曾在诗人笔下的绿水江山,如今是就地而起的建筑物。人们在不断破坏自然与人的“平衡”,今2020年,澳大利亚的火灾,非洲的蝗灾,菲律宾的火山喷发,自然也给了属于它的回应,“枪响之后,没有赢家。”那么就放下枪吧,不曾忘记,在人们创造辉煌的时刻,脚下的就是土地。

在疫情下的我们感悟了莫多:“平衡”的诠释,“众志成城”的国人,抗疫前线的白衣天使。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感悟专属疫情中的人或事。有对医护人员的敬佩与心疼,有对捐献者的万分感激,更有对仍吃野味的厌恶,不听归劝的着急。困难当头,我们没有选择自我逃避,而是冷静,反思去小心翼翼的守护大家。这场疫情无疑是对人们最好的告诫,望以后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尊敬自然。爱护与其的一

花一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与国之间也有温情,病毒无情,人间有爱。这场疫情带来或许是病痛,是离别,是伤感也引来了关于我们的思考。让我们怀揣着“平衡”的感悟,困难背后的情谊去战胜这场疫情,用心感悟世界,用心观看世界。

初一优秀作文范文第3篇

你好!也许你瞧不起我,因我只是一不足道的小女孩。但是,你不能无视地球上的生灵!

前一阵子,印度洋发生了大海啸,平时安静的你,同你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呼啸着,奔腾着,跃上东南亚那一片美丽的土地,你知道你做了些什么?你毁了一片美丽的土地!也许那对你来说,只是一场微不足道的游戏,但对于一个生命来讲,你使它失去了它最宝贵的东西——生命。还有它亲人的泪。

大海,平日里,你风平浪静,是那样的美丽,你每天迎着太阳跳舞又赠给了人类无数鱼虾等海鲜。

不错,你对人类的贡献是很大。但是,你以为,因为你平日对人类的贡献大,你就可以在游戏时,一下子使上百万人失去他们的所有财产——生命,亲人,自由……

你可以瞧不起人类,可以瞧不起人类地财物,但你不能瞧不起天下苍生。天地之间,只有生命是最可贵的!——无论是人类的、动物的、植物的。

《精卫填海》的故事想必你也知道,你应该明白,任何一个生灵,可以为了自己的生命而不计付出。

你是没有生命的,也因为这样,你永远都不会死,永远都体会不到死亡的感受,但是,你得明白生命对于一个生灵有多么重要,你得明白生离死别的痛苦!

你可以瞧不起我,可以瞧不起给你写信的女孩儿,但你必须——尊重生命!

此致

敬礼!

初一优秀作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联网+”;
初中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但有助于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还能在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涵,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语言文学知识体系。针对于此,在“互联网+”视角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时,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融合应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用价值。

一、“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传统文化的共性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受年龄限制社会经验和阅历相对匮乏,看待问题时缺乏辩证性思维和意识,且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在成长阶段极易受外界影响因素干扰,对初中生原本尚未成型的价值观念造成冲击,也不利于学生日后身心健康成长。“互联网+”视角下,在各项信息技术支持下互联网中充斥着大量信息资源,且数据信息质量参差不齐,无形中增加初中生受不良信息影响的概率。同时,随着初中生主观意识的不断加强,对互联网中兴起的新鲜事物产生浓厚的探知欲望,网络盛行的各种不良风气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初中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素质,违背素质教育中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初衷。另外,由于初中生原本就具有好胜心强、探知兴趣浓厚的性格特征,在心理和情感方面渴望受到外界的关注与认同,而互联网作为一种开放性平台,为初中生提供更多展示自身才能和特长的时机,从而导致初中生整体上缺乏共性,尤其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新时代背景下初中生大多追求个性化发展,不同初中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性格也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受互联网新兴文化的冲击和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度逐渐下降,为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工作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二)基于应试教育影响素质教育落实不到位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时,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继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传统文化中的优良道德品质和文化元素,并自发投入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中,最大限度上提升初中生文学素养和道德品质。但在当前初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语文教师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过度重视学生最终考核成绩,未突破传统教学中固定思维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时只注重古诗词或古文的背诵及翻译,导致学生对优秀古诗词的理解和认知仅停留在表面层次,未深入发掘古诗词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也无法确切体会诗词作者传达的中心思想和情感态度,语文传统文化的教学整体上流于形式。与此同时,部分语文教师未充分利用自身引导者角色,只注重为学生讲解课内教材中有限的传统文化知识元素,未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灵活运用现有教学资源和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外传统文化学习体验,进而导致学生的视野和眼界具有一定局限性,对语文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认知不明确。此外,在“互联网+”时代,部分初中生过度依赖辅助教材或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并借助信息化平台搜集所需信息资源,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整个学习阶段缺乏自主探究意识,也不利于学生对复杂深厚的传统文化进行理解。

(三)学生家长未充分发挥自身引导者角色

初中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同时也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自身担负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与义务。但在当前传统文化渗透过程中,初中生获取优秀传统文化信息的渠道主要来源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在日常生活或课外实践活动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时机较少,并且家长也未充分发挥自身导向作用,积极带领初中生在生活实践中接触优秀传统文化。基于“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渐趋于多元化,对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化底蕴的提升有着积极影响,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家长受先进信息化技术的影响,普遍存在沉迷网络、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变化的现象,无形中降低了亲子互动交流的频次和积极性,造成初中生缺乏家长的有效管治,未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此外,尽管部分家长要求学生观看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电视节目、网络视频等,但却未真正陪伴学生共同观看,整体上缺乏有效互动交流,未及时针对初中生认知有限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讲解,不但会迫使初中生无法理解较为抽象的传统文化理论知识,长此以往还可能造成初中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失去兴趣,过度沉迷于其他娱乐电视节目和网络信息。

二、“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在某种程度上传统文化更深层次地延展与丰富着初中语文教学内容,以更直观立体的方式将语文教学内容体现出来,有助于初中生更深入体会古典文学诗词的意境美,将抽象复杂的古诗词语言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具体文化情境中,从根本上降低初中生理解与掌握古诗词的难度。在“互联网+”时代,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时,语文教师应积极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和教育平台,加大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为学生创设多样性课堂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培养初中生宣传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品质,在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引领初中生承担自身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早已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语文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更应积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不断积累深厚的文学底蕴,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但需要注重学生基础认知教育的落实,还应以身作则带领学生共同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将其视为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形式,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阅读与浏览相关经典故事和创作背景,深入发掘古诗词、古文中潜藏的人生哲理和美好道德观念,并为学生详细介绍古诗词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生平事迹以及政治环境等内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储备,有效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死记硬背古诗词的常规,促使学生从古诗词中体会人文情怀和情感表达,综合提高学生写作实践应用能力。

(二)正确运用互联网资源,打造积极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

互联网在为教学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初中生的成长造成一定消极影响,语文教师应积极联系家长起到良好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资源,选取具有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的信息资源,正确看待“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时代特色和内涵。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积极转变教学思维方式,在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适应新时代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积极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空间。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优秀的传统文化节目,组织学生认真观看节目中涉及的经典古诗词和延展性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古诗词学习过程的兴趣。最后,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尽可能鼓励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营造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监督下提高初中生文学素养。例如,语文教师在进行“渔家傲•秋思”教学内容讲解时,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简介、家世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立场等内容,并为学生播放诗词中边塞特有的声音,促使学生在音调变化中感受边塞的壮观景象,为学生呈现更丰富的意象美,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背景与主观感受,真正理解作者在惨烈的战场中创作诗词的心境。

(三)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全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基于“互联网+”时代,初中生已具备一定的主观意识,在数量庞大的互联网信息包围下,初中生更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的冲击与影响,这也对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出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接触中华传统文化,促使学生自发投入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活动中。例如,在我国春节、端午节以及中秋节等传统文化时节,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主搜集与各节日相关的古诗词,组织学生以各传统文化节日为主题进行写作,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以插入图片、播放动态视频的方式为学生呈现各传统文化节日相关背景资料,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完成具有鲜明特色的手工物品。另外,语文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上台讲解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和科普知识,带领其他学生认真体会古诗词中传递的思想感情,并以小组为单位为学生创设表演情境,指导学生还原古诗词中的具体场景,加深学生对古诗词中心思想的印象,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例如,语文教师在讲解“送东阳马生序”时,可以先带领学生熟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送别同乡后学的思想感情,提问学生作者如何克服求学中遇见的困难,组织学生找出其中具体细节进行描述,更深层次地加强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指导学生演绎课文中作者与友人送别的场景,帮助学生反复揣摩古文中人物角色的形象、语气以及情感变化,确保还原场景的真实性。通过这种方式不但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诗人恋恋不舍的思想感情。

三、结束语

基于“互联网+”时代,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对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语文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体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在初中语文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提高语文教师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
正确运用互联网资源,打造积极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
创设多元化教学方式,全面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语文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世雄.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当代家庭教育,2020(21).

[2]张艳.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20(5).

[3]谢晶.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0(8).

初一优秀作文范文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十以来的政策都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无疑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上了当今语文教学的研究日程。在文化传承方面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古诗文教学首当其冲地成为研究的主体。基于近年来相关学者对古诗文选篇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深入发掘,本文将浅析长春市部分初中古诗文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文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作为我国义务教育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十以来,在多次讲话中也强调了作为民族精神之命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不容忽视的地位。而古诗文以其自身传统文化的亲缘性,成为了中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优秀文传统化的重要阵地。本文将结合实地调研结果,详细分析当下古诗文教学的实际问题,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所具有的效用和功能。

一存在于教学一线的困境

2015年秋季,本研究小组在长春部分初中学校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实地调研,走进一线教学现场,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古诗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这些调研的数据和记录直观地反映出长春市大部分初中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分为以下三方面:

(一)学生在古诗文教学中的不适现象

本组的调研预设认为,学生对于古今差异大的古诗文学习应该是兴趣寥寥的状态,但实际调研结果却恰恰相反,大部分初中生不仅不排斥反而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数据显示近77.5%的学生对此抱有浓厚兴趣,其中又有近半数的学生表示传统文化元素是最吸引他们的地方。这个结果着实是喜人的,但走进实际的初中语文课堂,笔者感受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相较于现代文的教学课堂,古诗文的课堂明显沉闷了许多。学生在学习兴趣不高,即便教师将古诗文的内涵挖得很深,学生们的状态依旧很木然,效果并不理想,甚至连最基本的熟读成诵的目标都很难达到。综合分析,学生对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有浓厚兴趣,但对古诗文学习兴趣索然。笔者认为初中生在当前古诗文教学中表现出一种“水土不服”的不适应状态。

(二)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无奈选择

由于古今时空差异对古诗文学习的天然障碍,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良好的引导不仅能大大提升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更能完成由教师教授到学生自学的理想转变。但是调研发现很多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却处于一种进退两难的窘境。问卷数据显示,近95%的教师都能认识到古诗文教学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长春版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占的比重较大,相应地课时量也占有优势。但即便如此,学生的古诗文学习效果依旧不甚理想。有近70%的教师表示学生并不重视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从访谈中笔者了解到了其中原因。一方面,初中生的古诗文学习多为零基础,在理解文意上存在很大问题,再加上缺乏较成熟的思想体系,所以很难把握古诗文的文化内涵、哲学内涵等意识层面的东西。另一方面,新一轮课程改革主张减负,缩减课时量,教师教学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在中考的大环境和课标的指导下,这使古诗文教学更显得捉襟见肘,教师对此表示力不从心。

(三)课程标准对古诗文教学的宏观导向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求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话题迅速升温。这本来是件好事,又为何会陷学生和教师于如上尴尬境地?基于此,笔者回顾课程标准原文并发现其中虽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但未对其明确界定,而且可以明显感觉到偏向传统情感价值观的导向。这也引导大部分教师在古诗文教学中,将情感教育作为最终目的,相对忽略了学生对古诗文本身的理解。另外,从初高中学段衔接来看,这种“简单定义”的情感教学目标会造成日后的教学“疲累”。据长春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反映,初中这种只要求熟读成诵、停留于理解文章情感教育意义层面的古诗文教学,对于高中的古诗鉴赏和文言文阅读也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障碍。过度重视情感而忽略知识和能力的古诗文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更不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长期发展。

(四)中考内容对古诗文教学的客观限制

随着当下社会的浮躁之风步入校园,调研中笔者明显感受到中考对初中语文教学的绝对导向作用。因此,“中考”更要明确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导向。分析近几年长春中考语文试卷,除名句默写占15分,课内外文言文占15分,还有文学常识题目共占35分左右,传统文化的考察比重并不小。但分析题目,笔者发现其中25分以上内容都是考查背诵能力,甚至连课内古文的理解题和名著题都是按照题库背好的。可见,中考中传统文化的考察题目存在模式化,形式单一的问题。这对于古诗文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教”与“学”都是一种很大程度上的限制。

二对于现存问题的认识

根据问卷和访谈的调研结果,笔者对以上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这些问题存在着一个共同的突破口就是“优秀传统文化”。此前的教学研究停留在如何在古诗文教学中完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实际上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文本中,二者有着血脉亲缘关系。传统文化知识并非文本分析的附属品。相反,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引导学生形成更为自主、高效的古诗文学习模式。在此笔者将“优秀传统文化”在古诗文教学中的效用概括为三个“点”:

(一)保持教与学“供需平衡”的平衡点

综合分析师生面临的困境,基本可以概括为“教”和“学”之间的供需不平。数据显示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比如在被问及“学习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是否必要”的时候,88.9%的学生认为必要,但近70%的教师认为学生对古诗文中的传统文化并不重视。教师在不明确学情的情况下,又何谈提升学生的兴趣?又比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们普遍将古诗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传授作为重难点,无形中打破了三维目标间微妙的制衡,形成了情感独大的教学态势。在这种模式之下,学生最终流于“不懂”、“不理解”,不仅会阻碍其对课内选篇的把握,更会减弱其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可见,寻找古诗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合理平衡点,势在必行。数据显示近半数学生因为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而对古诗文感兴趣,即便不喜欢古诗文的学生仍对传统文化知识有浓厚兴趣。故笔者认为教师不妨大胆调整传统教学模式,化被动为主动,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桥梁,主动搭起师生在古诗文“教”与“学”的桥梁,努力达成古诗文教学的供需平衡,形成以传统文化为背景,以文本为主体的古诗文教学生态。同时,重视古代语言本身的文化内涵,当中蕴含着古代语言运用的规律,是古诗文理解的基础。在初中的古诗文零基础教学中,重点是打好基础。故笔者认为在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应明确注释与工具书的使用方法,注重基础积累甚至可适当渗透训诂、音韵的基础知识。这是必要的,也是迫切需要的。

(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的基础点

除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供需不平衡的主观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古诗文教学的效果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1)教材选篇多而不精。在2011年版课程标准颁布之初,出现大量给语加法的呼吁,其中增加古代经典的呼声最强烈。“有些人士恨不得把四库全书都搬到语文课堂上才过瘾。相比原来的教学大纲‘新的课程标准’已经非常强调诵读优秀诗文、阅读经典名著。”整合长春版教材的古诗文,笔者发现选篇存在数目多、难度大、分类杂等问题。这种课程安排下,学生对于古诗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程度并未显著提升。因为,学生的时间是常数,教师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主观压缩。而这种“压缩饼干”式的教学“将有些能力要求局限在特定年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次完成,一步到位,没有学生螺旋式上升的内化过程,更没有为不同思维水平的孩子留下暂时落后延迟发展的余地。”这种方式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反会导致学生“消化不良”,影响后续教学的效果。鉴于此,笔者建议以优秀传统文化的界定为分类标准,结合学情变化整合古诗文选篇内容,整合优秀古诗文教学资源,增强古诗文学习的系统性和专题性。(2)教学导向视野狭窄。课程标准和中考考试大纲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标,其视野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视野。故想要开阔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教学视野,势必要从课程标准和中考入手。就课程标准而言,近几年课程改革中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使课标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补充和发展。2011年版的课标前言中将“语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表述改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将语文的功能内涵扩大化,兼容了当今社会信息飞速发展的现实特征。另外,多元化的国际视野也落实在语文选篇中。如2011年版课标中新增了许多儒家经典之外的选篇,如《庄子一则》、《礼记一则》、《列子一则》等,一改以往“独尊儒术”的局面,更好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笔者认为这些有益尝试值得进一步推广。同时基于多元选篇,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多元理解古代文化,形成头脑风暴,使其在对比中加深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就中考而言,在原有基础上应增加学生对选文中涉及的物质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内化的产物的考查,并以考查能力主,形式灵活多变。这一方面督促教师深入发掘文本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另一方面还能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三)全面开发“教学空间”的拓展点

“要更好地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传统文化,仅仅靠课堂上的45分钟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教师要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从而实现全方位的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元素还可以成为一个课外教学空间的良好拓展点。就传统文化本身而言,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拓展古诗文阅读,不但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诵读《声律启蒙》等适合该学段的古文,给学生提供交流表达的机会。又如利用课前演讲机会让学生交流讲述《世说新语》中趣味性的古文故事。学校也可举办诗歌创作、朗诵比赛等活动帮助学生增强古诗文学习动力。除此之外,现代信息技术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融也可以实现教学空间的拓展。多媒体信息技术除了可以完成课上创设教学情境、拓展学习资源的任务外,还能进一步完成学生的“自我”塑造。借此,师生可以共同构建古诗文和传统文化的交互式平台,以实现教学空间的充分拓展。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内容,作为课内学习的补充与拓展。同时让学生在这种“自我实现”的激励下,形成健康、积极的“自我”,实现学生自我素养的提升。

三结语

本文从初中古诗文教学实际出发,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阐发了对问题的思考并给出建议。优秀传统文化是古诗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教师借助它建立起古代文字与现代教学之间的兴趣桥梁。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下,创新方法法教授古诗文,感悟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开拓学生的文化视野,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螺旋式上升。笔者认为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应延续下去,在实践中检验教法、课标、考试制度的可行性,形成良好的古诗文教学模式。

作者:郑百艺 王彤 周燕妮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希贵.今天我们怎样教语文——写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之际[J].中学语文教学,2012,04:9-13.

[2]樊怡平.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2,10:16-17.

[3]卢贵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法[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8:76-78.

推荐访问:优秀作文 五篇 初一优秀作文【五篇】 初一优秀作文(精选5篇) 初一优秀作文精选10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