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五篇】【优秀范文】

2023年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6-21 14:3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关键词:SEEK;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模式;教学模式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B1引言自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人们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就以惊人的速度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五篇】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SEEK;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模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自20世纪40年代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人们对于计算机的应用就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发展极大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政治关系。计算机软件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扮演着一个核心角色,它涉及政府、银行和金融、教育、交通、娱乐、医疗、农业和法律等各个领域。软件产业已成为信息产业的核心和灵魂。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纷纷建立起软件工程学科,采取系统、规范的方式培养市场所需的软件工程人才。

软件工程作为一个专业方向,必须通过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来实施教学,ACM和IEEE-CS联合工作组织制定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计算教程软件工程卷CCSE(Computing Curriculum Software Engineering)及其中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EEK(Software Engineering Education Knowledge)都明确给出了相应的课程体系构成。我国于2006年推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软件工程方向)》,该专业规范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详细描述了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系、核心课程等内容。“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是软件工程方向专业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目前还处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起步阶段,要建设高水平、高质量的“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课程,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本文在总结SEEK及专业规范对课程的具体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南华大学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些建议。

2该课程在SEEK和专业规范中的构成

2.1该课程在SEEK中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

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EEK分为三层结构,最高层是教育知识领域(area),它代表了软件工程的子学科,通常被认为是本科生应该掌握的软件工程知识体的重要部分。知识领域是对软件工程知识进行组织、分类和描述的高层结构元素,每个领域使用一个缩写进行标识。每个知识领域又分成许多知识单元(unit),表示一个领域中的独立主题模块。在知识领域标识的后面,添加两到三个字母的后缀标识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被进一步分成知识点(topic)集合,知识点是层次结构的最底层。表1是SEEK总结的知识领域,列出了知识单元的集合,并推荐了每个知识领域和知识单元所需的最少学时数。表2则列出了SEEK中软件设计知识领域中包含的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模式的内容(其他四个知识单元的内容在此省略)。

由表1和表2的内容可知“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涉及到SEEK十个知识领域中的软件设计(DES)这一知识域,其中软件体系结构对应于体系结构设计(DES.ar)知识单元,而设计模式则属于详细设计(DES.dd)知识单元的知识点之一。

SEEK中知识域的划分是以本科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为目标进行的,尽管SEEK不代表教程,但是SEEK为构成软件工程教程的教学单元提供了设计、实现和交付的基础,在课程建设中需要研究各个知识域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合理的权衡和安排。

2.2专业规范中该课程的构成和要求

在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规范(软件工程方向)》中,软件设计(DES)知识领域所包含的内容有:

软件设计策略(str):其主要内容为面向功能的设计、面向对象的设计、以数据结构为中心的设计、面向主题的设计。

体系结构设计(ar):其主要内容为体系结构风格、多属性间的体系结构折衷、软件体系结构中的硬件问题、特定领域的体系结构和产品线、体系结构的表示。

详细设计(dd):其主要内容为设计方法、设计模式、构件设计、构件和系统接口设计、设计表示。

设计支持工具与评价(ste):其主要内容为设计支持工具、设计属性的度量、设计标准、形式化设计分析。

专业规范中软件设计知识领域的知识构成跟SEEK中大体一致。规范中还对软件设计和体系结构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等做了具体的描述。对软件设计和体系结构知识的学习,旨在使学生能够在各种软件设计中应用多种设计模式、框架和体系结构,使用不同的中间件技术设计并实现软件,能使用合理的变更控制方法更改设计以及使用逆向工程技术重新获得软件设计。课程内容涵盖设计模式、框架和体系结构、当前中间件体系结构综述、用中间件技术设计分布式系统、基于构件的设计、度量理论和设计中的合理性准则、设计质量、设计的评估和演化、软件演化、再工程和逆向工程的基础知识。专业规范结合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对课程的规划和建设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3该课程目前的教学模式及分析

软件工程专业是南华大学2005年新办的专业,并将迎来第一届毕业生。“软件体系结构与设计模式”已完成了第一轮教学。目前的教学计划将该课程列为专业必修课程,安排在学生第6个学期学习,学分为3分,以考试的形式进行考核,总学时为54课时,其中理论课时占30课时,实验课时占24课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对软件体系结构和软件设计模式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掌握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主要方法,熟悉在面向对象软件体系结构中常用的23种设计模式,并能够将这些设计模式应用到软件系统设计中。要求先修课程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离散数学”、“软件工程”。

从SEEK和专业规范中可以看到,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模式虽然同属于软件设计这一知识域,但是分属不同的知识单元,软件体系结构描述的是软件工程实施中概要设计的部分,是一个抽象层次上的设计,而设计模式则输入详细设计阶段的内容,具体指导了编码。因此,将软件体系结构和设计模式放在一门课程中进行讲授不太合理,事实上在目前的教材中也很少要将二者放在一起的,在第一轮的教学中我们选用的教材是设计模式经典之作――机械工业出版社的《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并以机械工业出版社的《面向模式的软件体系结构 卷1:模式系统》作为辅助教材,因前者仅对设计模式部分进行了介绍,选择后者补充体系结构知识的内容。

实践环节主要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设计,让学生熟悉使用统一建模工具进行软件设计,我们选用了IBM的Rational Software Development Platform 和 Rational Rose Enterprise Edition,就实验教学的情况看,部分学生对统一建模工具的使用稍显生疏,需要在此之前加强学生对建模工具的运用。

4几点建议

(1) 课程安排:将目前本门课程的内容划分为两门课程,我们已在新的教学计划中对此作出了调整。

(2) 教学内容:设计模式的教学仅仅局限于23种设计模式是不够的,还应该将构件设计、构件和系统的接口设计等知识添加进来,以丰富详细设计阶段涉及的内容。

(3) 教师队伍:开设这门课的教师,最好由参与过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的人员承担,这样更有利于结合实际案例和经验进行授课。

(4) 前导课:软件工程、离散数学、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这几门课程必须讲授到位才会给本门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比如设计模式中,对于模式应用的举例主要源自.NET和JAVA,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基础上,还需要学生对这些语言有一定的了解。

(5) 考核方式: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种体系结构风格与适用情况、23种常用设计模式及其应用、构件设计等,目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在软件开发的实际过程中进行合理的设计应用,对于各种体系结构、设计模式没有必要强行记忆,因此,如果单独出卷进行闭卷考试意义不大,重在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可要求学生根据对某些知识的学习体会、模式的使用情况等写总结报告,最后以所写报告、实验情况以及平时的表现综合给予评定。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2篇

笔者所在学院的软件工程系是成立于2005年的新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近年来,随着对软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进程的推进,课程体系日趋完善。针对软件工程学科具有理论多且实践性极强的特点,本系较大幅度地加大了实践类课程和环节所占的比例,“软件开发设计实训”便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门实践课程。由于软件工程学科发展速度很快,在软件产业不断发展,全国对高素质的软件人才的需求量激增的形式下,迫切需要研究和探索实践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更有效的手段和方式提高教学和指导质量,为培养更加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软件开发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在我校教改基金的资助下,依托软件工程教学团队,本文对将软件工程应用于“软件开发设计实训”课程的教学模式及主要措施进行探讨。

1 选择适当的软件工程过程

“软件开发设计实训”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设计实际系统。结合软件工程学科的发展和应用现状,软件开发过程主要采用rup(rational unified process,统一软件开发过程)的方式组织软件开发。rup是风险驱动的、基于use case(用例)技术的、以架构为中心的、迭代的、可配置的软件开发流程。

rup分为初始、精化、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构造和交付四个阶段,各阶段涉及多种工作流【1】。rup的核心工作流主要包括:

需求捕获工作流:需求捕获通过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确立问题涉及的信息、功能和系统行为,将用户需求精确化、完全化。需求的焦点主要在初始和精化阶段,在精化阶段后期,需求捕获的工作量大幅下降。

分析工作流:分析的主要工作开始于初始阶段的结尾,和需求一样是精化阶段的主要焦点。精化阶段的大部分活动是捕获需求,分析工作与需求捕获在很大程度上重叠。

设计工作流:设计的主要工作是位于精化阶段的最后部分和构造阶段的开始部分的主要建模活动。系统建模最初的焦点是需求和分析,在分析活动逐步完善后,建模的焦点开始转向设计。

实现工作流:实现(实施)是关于把设计模型转换成可执行代码的过程。从系统分析师或系统设计师的角度看,实现工作流的重点就是完成软件系统的可执行代码。实现工作流是构建阶段的焦点。

测试工作流:测试是一项相当主要的工作。测试工作流贯穿于软件开发的整个过程。它开始于软件开发的初始阶段,而细化阶段和构造阶段是测试的焦点。测试是为了找出程序中的错误与缺限,而不能证明程序无错。

rup就像一个元过程,通过对rup进行裁剪可以得到很多不同的开发过程,非常灵活,所以可以将其按本课程需要进行精简,从而把深奥的理论指导融入具体软件项目的开发设计中,让学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什么叫学以致用,消除畏难情绪,培养和增强在软件开发设计中自觉遵从软件工程思想的习惯。本课程使用的case(computer aided software engineering,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工具集采用sybase公司的powerdesigner。

2 将有价值的软件工程知识引入课堂,教学采用项目贯通案例

为让学生在中小规模的实训项目中也能体会到较大型项目通常会用到的一些软件工程技术,让本课程更有实用价值,教师需要对学生补充一些软件工程相关知识,包括:设计模式、架构设计、类的持久化以及数据库设计、面向对象实现以及文档的书写这四个方面。

为配合上述四个方面的软件工程相关知识的介绍,教师采取“项目驱动的案例教学”方法【2】,在课堂讲授中引入一个完整的、规模适中、难易适度的软件项目案例。该案例需要通俗易懂而又具有实际意义,涉及的应用领域应该是学生较为熟悉的,这样理解起来更为容易。以此案例完整的开发设计过程为主线,借助这个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进程、文档齐全的完整案例来将软件项目开发设计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串连起来,着重展现上述四个方面的知识运用,让学生熟悉和掌握软件开发设计的具体实施步骤和技术。

3 学生实践环节分小组按项目方式进行

由于在本实训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门先导课程:“软件需求分析实践”,所以可以把学生仍然按照在“软件需求分析实践”课程中的各小组成员组成来进行项目分组,这样各小组便可将该课程中的最终成果——《软件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作为本课程的起点来进行,需求捕获工作流便只需粗略进行。由于本课程侧重于软件开发过程的分析工作流和设计工作流,对实现工作流和测试工作流也只作粗略涉及。

每个项目小组通常为3到5人,分组时采用了优势互补的方式,注意合理搭配,尽量让每组各个成员具有不同的优势能力,并让其民主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内的组织和协调【3】。

教师的项目贯通案例教学分阶段间插在学生实践过程中,每介绍一个阶段的rup理论,就紧跟几次课的学生实践环节,如此交替进行,当教师的教学案例施教完毕,学生的项目也同步进行到最后阶段。

项目进行中模仿软件公司的例会形式,定期由项目小组长召开小组讨论会(如每周一次),对最近这段时间的项目进展情况和技术问题进行讨论。每个开发设计阶段结束时教师均要求各小组给出相应的文档,且每个阶段完毕要进行一个模拟的里程碑式的评审(教师参与作为评审团的一员)【4】。

教师还应在课程即将结束的最后课时中对各小组的项目完成情况及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作一个分析总结,并让各小组组长总结本组项目完成的经验教训,以利于同学之间取长补短,活跃思维,提高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4 依托教学团队,理论及案例部分采用轮流授课法

笔者所在的软件工程系于2009年底成立了软件工程教学团队。团队兼顾了职称、学历、教学、科研的合理搭配,由有大型项目开发和管理经验的老教师提供指导来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并让其参与到科研项目中积累项目经验。本课程的任课教师均由该团队中选出。本课程所用的《软件开发设计实训指导书》的编写由各任课教师分工完成,每人负责完成一章内容。本课程每个教学班安排30人左右,各教学班的教师全程负责该班整个课程的实践指导环节。而理论及案例讲授部分的教学则采用轮流授课法,实施方案是每个阶段的课堂讲授由编写实训指导书的相应章节的教师对全体教学班集体授课,其他教师同时到场辅导。具体各阶段的课堂讲授内容安排如下:

1)rup总论以及课程概述

2)设计模式

3)常用的软件架构风格及适用情况分析

4)对象持久化与数据库设计

5)面向对象实现及文档编写与整理

对应进行的学生的各阶段实践任务如下:

1)按既定方式确定各小组成员和组长,并且重新审核各组在先导课程“软件需求分析实践”中的最终成果《软件需求分析规格说明书》,进一步完成分析模型,得出用例图,分析类图,序列图及协作图。这一阶段学生需提交分析模型文档。

2)按照设计模式重新设计类。这一阶段学生需完成两个任务:一是实现设计模型中的具体设计类,具体要求学生:使用设计模式和机制;
创建初始设计类;
确定持久类;
定义类可视性;
定义操作;
定义方法;
定义状态;
定义属性;
定义依赖关系;
定义关联;
定义内部结构;
定义泛化关系;
解决用例冲突。二是完成用例实现的设计,主要设计模型内的协作关系,以设计类及其对象为基础,描述各个特定用例的实现和协作。这一阶段学生需提交设计模型、类图和用例实现。

3)完成架构设计。这一阶段学生需要设计包结构,完成系统设计模型图的实现子系统、接口设计类及架构模型(组件图),重新审查用例模型,得出用例模型的架构视图。这一阶段学生需提交子系统设计文档、接口设计文档及架构模型文档。

4)根据持久类以及数据库知识对数据库进行设计(包括字段编码设计)。这一阶段学生需提交数据库设计文档。

5)本课程的最后阶段。完成实施模型(部署图);
完成界面以及输入输出(报表等)设计;
完成具体子系统的编程工作,并进行二次迭代重新审核前面的设计部分;
整理测试报告
整理文档并编写软件使用说明书。这一阶段学生需提交组件图、部署图、输入输出设计说明及具体子系统代码执行程序。

5 考核方式强调过程考核,开发设计能力与书写文档能力并重

本课程的实训目标是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中小型应用项目的软件开发设计。为此,我们提出了本课程考核的指导思想:重视实训过程,看重软件开发设计能力的提高,采用复合考核的方式,课程成绩由平时考核、过程考核和项目验收答辩成绩组成。重点突出“会不会做”,强调对学生的实际开发设计能力考核,同时注意防止轻视书写文档的观念。这种考核方式不但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能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加强软件开发设计技能的培养,开发设计能力与书写文档能力并重,更利于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本课程具体的课程考核成绩组成如下:

1)平时成绩*10%(考勤成绩*50%+小组开发设计工作中的合作精神表现*50%);

2)阶段考核成绩*60%(五个阶段,各阶段的能力表现及提交的文档各占20 %);

3)项目验收成绩*30%(项目文档汇总整理占50%,项目答辩50%)。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3篇

(浙江工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 杭州)

摘 要:分析国内高校在软件工程课程设置上的侧重点以及软件职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提出以SWEBOK V3中知识域的要求为课程内容基础框架,基于毕业生的产出能力导向进行教学大纲、知识内容和考核方式改革,通过监控学生成绩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长期持续改进。

关键词 :产出导向;
软件工程;
课程改革

1 背 景

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软件工程课程一直很受关注,围绕着课程教学所进行的教学改革也比较多[1]。目前,正在各高校进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我国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工程教育与工程师制度衔接、提高工程教育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2]和提高我国工程技术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所做的一项合格性评价,在给高校工程教育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提出了对教育理念、教学过程管理、教学内容更新换代等方面的挑战和调整要求。

2 课程现状

目前,国内高校软件工程课程使用的教材主要有张海藩《软件工程导论》、郑人杰《实用软件工程》和国外翻译版《软件工程》。教学内容主要有软件工程概况、可行性研究、需求工程、传统的软件设计、面向对象设计、编码、软件质量与保证,项目计划与管理、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等。软件工程是一门强调实践的综合性工程课程,各高校在具体课程安排上各有侧重。

例如,复旦大学(54学时)的课程重点首先是结构化分析与设计、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这两部分内容超过了1/4总学时;
其次是软件测试和软件项目管理,分别约占总学时的1/6;
课程特色在人机界面设计和Web工程上。清华大学(48学时)把面向对象方法UML和RUP作为重点,占总学时的近1/3;
其次是结构化分析与设计,占总学时的1/4;
软件过程及软件工程管理是另一重点,通过学生合作小组或参与项目组进行软件开发,在实践中理解软件过程的意义和作用,培养软件项目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浙江大学(理论32学时、实践32学时)重点讲述软件工程的常用方法,包括分析模型的建立、总体设计、软件测试等,其特色是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方法和实践,通过从需求单位抽取出的大型模拟案例进行项目开发,锻炼学生的系统设计、开发、谈判、沟通、写作、团队合作等能力,培养学生的工程职业素养。

通过对国内几所高校课程教学特点的分析,我们发现目前国内高校软件工程课程主要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虽然有的院校做到了实践与理论并重(1:1),但是大多数院校还是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讲述概念性基础知识为主,课程的内容主要有面向对象的分析设计、软件测试和项目管理,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具介绍较少,目前软件工程课程更像是一门导论课程。

3 面临问题分析

3.1 工程专业毕业要求对课程的影响

工程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足够的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专业知识技能、终身学习能力及人格、国际视野和责任感等能力素质,这些素质要求可以保证学生毕业进入职场前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和从业能力。产出导向是工程教育认证中重点关注的部分,课程体系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和外部条件配备均以有利于学生达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为导向。毕业要求反作用于课程设置,要求课程的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改进、过程监督以及成绩考核都应围绕这一要求,细化产出导向的要求和能力指标,设置相应知识点并调整各自的重要性比例,从知识点授课和实践能力两方面落实能力培养,达到毕业产出的要求。

3.2 与软件工程课程相关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分析

工程教育认证是将来国家注册工程师制度的基础和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已经在土建、环境、核安全等领域开展试点工作,实现了对工程人才的社会评价及国际间人才资格互认。在我国,与软件工程课程相关的全国性考试还有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领导,对全国计算机与软件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测试。笔者对与软件工程课程相关的资格考试内容进行解析,以软件设计师为例进行重点分析,见表1。

从表1分析内容可见,软件工程基础考试内容与课程教学大纲知识点一致,在信息安全知识和标准化知识上给出新增内容,这与SWEBOK2013知识体系一致。考试科目“软件设计”以上述知识为基础,考查工程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在最近几次考试中有考题涉及数据流图、UML图的应用分析,与课程授课侧重点也相符,更侧重于实例的应用能力,需要实践积累与运用。

3.3 SWEBOK V3和课程对应关系分析

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基于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software engineering body of knowledge)、计算机教程软件工程卷(computing curriculum-software engineering, CCSE)及其中的软件工程教育知识体(soft engineering education knowledge,SEEK)而建立起来的[3-4]。2014年,IEEE计算机协会了软件工程知识体系指南第3版,该版将原来的10个知识域扩展到15个,与现有软件工程课程大纲的比较结果见表2,其中有分布到其他课程中的知识点未加以说明。新增和修改的相关知识点需要在软件工程课程教学和实践环节落实。

4 基于产出导向的软件工程课程改革与建设

4.1 课程教学目标修订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进行基于产出导向的软件工程课程改革和建设。课程教学以使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工作原理,培养学生具有工程问题需求分析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技术完成系统设计、实施和维护的能力为目标。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过程的理论、方法、技术标准以及计算机辅助工程和环境等知识并通过实验灵活应用;
掌握软件工程的基本概念、软件开发模型、开发过程的管理和质量控制;
掌握需求分析的任务与原则,传统面向对象需求分析方法、设计过程与一般性概念以及文档的编写;
掌握程序设计方法,增强编程实践训练,掌握软件测试技术与纠错性软件维护方法;
掌握UML建模技术,能在软件工程过程中使用常用建模工具,能运用建模方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了解专业开发活动涉及的标准、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正确认识实施软件工程对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进

根据毕业产出要求及SWEBOK V3新修改版,我们对教学内容作如下调整:①在64学时课时中,将理论与实践课时设定为1:1;
②在需求分析和设计部分新增人机界面和系统安全知识;
③独立介绍软件复用部分知识,结合软件设计模式讨论软件可复用性;
④在软件质量保证和项目管理部分新增软件产品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内外法律和法规;
⑤在软件维护部分新增软件退役和迁移。

每一章都提供参考资料,教师引导学生有选择地阅读其中的部分内容,根据课程内容的进展情况布置相应的任务、思考题和作业,引导学生通过Internet或其他途径查阅相关资料以拓宽知识面,了解软件工程领域最新实践研究成果。为了使学生建立起软件开发和维护的工程化意识,较系统地掌握按照工程化思想开发与维护软件的方法和技术,教师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从软件企业开发和维护实际大中型软件的角度出发,结合成本、风险、效益、进度、过程、质量等多种因素系统地分析软件开发和维护过程中的问题,突破以往要求完成某一给定知识点作业的单一思考问题局限。此外,构造实验环境用于课内工程项目实践,通过模拟项目的开发,锻炼学生的系统设计和开发能力、软件工具的使用能力、语言交流能力、文档编写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项目实践引导需贯穿理论知识学习始终。

4.3 考核方式与持续改进并行

课程强调过程考核,总成绩分为平时和期末两部分,分别占50%。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实验能力和实验报告撰写情况等。其中,课堂表现主要从学生上课是否专心听讲、回答教师提问是否正确以及分组讨论是否积极、正确、有独特见解等进行考核,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运用工程基础知识及本专业基本理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作业方面重点考核学生掌握软件工程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工作原理的程度;
课内实践教学环节重点考核学生的工程问题需求分析和设计能力,综合运用计算机科学和工程技术完成系统的分析和设计并对设计文档进行审查的能力;
期末考试将按照课程教学目标全面考核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选取一定数目的学生成绩为样本,计算该课程对毕业要求贡献的达成度并通过建立阀值定量评估课程教学质量,通过不断提出持续的改进意见并实施,切实加大课程对提高毕业产出能力的贡献。

5 结 语

笔者基于毕业生产出能力对课程教学目标进行了修订,完善了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梳理,最后通过改变考核方式对课程进行长期监控和调整,实现课程的持续改进。下一步工作将重点关注课程中学生自主能力导引体系和毕业生能力评价反馈机制的构建。

第一作者简介:江颉,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务计算和信息安全,jj@zjut.edu.cn。

浙江省计算机应用与教育学会教育委员会第十八届年会

参考文献:

[1] 廖礼萍, 刘宏哲, 马小军, 等. 面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 计算机教育, 2014(14): 19-21.

[2] 方峥.“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工程教育认证制度之比较[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4(4): 66-76.

[3] 沈备军. 解读软件工程知识体系SWEBOK V3[J].计算机教育, 2014(7): 1-2.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软件工程 教学改进 实践

中图分类号:

1、 引言

提起软件,在当今社会人们并不陌生,正是由于软件的发展,使计算机应用逐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使各行各业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同时也促进人们对软件的品种、数量、功能和质量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软件的规模越大、越复杂,人们的软件开发能力越显得力不从心。于是,人们开始重视软件开发过程、方法、工具和环境的研究,软件工程应运而生。

“软件工程”主要介绍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开发方法和开发工具,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初步掌握开发1个软件项目所使用的方法和工具,以及“软件工程”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为进行软件开发打下1个良好的基础。

2、 课程特点

1。

课程综合性强。

软件工程与其他计算机课程,如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编译原理、数据库以及操作系统等课程都是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在1定程度上说,软件工程讨论的是在实际开发当中综合运用这些课程中讲过的理论和方法,将这些课程的理论和方法放在1个统1的目标下,这个目标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及预算条件下,开发出高质量的令用户满意的软件。

2。

课程内容不断更新。

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培养目标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课程培养的学生真正能够在软件行业中发挥作用。因此,在授课时,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内容的限制。在讲解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同时,介绍1些新方法、新技术。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和培养创新意识与开发能力,使他们走向社会后不至落伍。

3。

课程的实践性强。

软件工程是1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是各种开发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在学习过程中不但应注重概念、原理、方法和技术的掌握,更应注重方法、技术的实际应用。学习软件工程必须投身于软件开发的实践,才能真正领悟软件工程的精髓。

实际教学当中,这门课的教学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教师觉得这门课教起来较困难,学生学习中多数也觉得枯燥无味,很难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或获得较强的实践能力等预期目的。如何改善?结合软件工程的课程特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软件工程》的教学质量。

三、软件工程教学改进的内容和方法

1。

教学过程引入实际案例

软件工程课程涉及面很广,如果不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教学,很难把教学内容教授给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将复杂抽象的概念用具体生动的实例进行诠释,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授课时教师可结合1个“学校教材购销系统”实例,给学生介绍具体的开发过程和方法。

另外,学校还可邀请领域内有实际经验的资深程序员,针对软件工程中具体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开发中的应用,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面对面讲座,深入浅出地作讲解。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熟悉、掌握软件开发的过程。

2。

组织课堂讨论,形成教学互动

我国有句名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利用合适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心理和参与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师高高在上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比如在讲授需求分析这章内容时,可结合“学校教材购销系统”这个案例,要求学生按照软件工程教学的思想和方法认真做好需求分析。在实施过程中,首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给出解决方案。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各自解决方案的优劣,并进行综合。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和评价,指出该案例所涉及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方法,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样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可使学生进1步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的方法和步骤,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看得见,用得着,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3。

加强实践环节

从本质上看,软件工程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其他相关课程难以比拟的。因此,必须结合设计项目和实际应用加以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把握教学进度的同时,必须及早安排好课程设计,让学生同步开展课程设计。这样,理论课讲完了,课程设计也基本结束,学生们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软件工程知识难点、重点的理解,进1步深刻理解软件过程和系统消化理论知识,训练项目设计的思路,锻炼实际开发能力,培养严格规范的项目开发方法和步骤,体验文档编写整理、阶段性评审总结以及软件测试等各个方面的工作流程,直接培养了学生从事实际开发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教学中,我们还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总之,通过不断改进教学,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运用所学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史济民等。软件工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第5篇

【摘 要】 本文在分析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改进对策,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
课程教学;
现状;
问题;
改进对策

目前,各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均开设了设计软件应用相关课程,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及任务是通过介绍设计软件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实践能力,为毕业设计和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技能基础。

一、关于《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课程教学现状的探讨

按照培养计划,《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课程一般安排在本科第7学期,学时32课时,其中包涵了理论授课和上机操作。授课过程,一是主要向学生介绍当前国内常用的建筑结构设计辅助软件的类型和特点;
二是以实际工程为例,课堂演示设计程序中常用模块基本命令以及操作方法;
三是依照课堂教学进度,及时安排学生上机操作,熟悉各模块的使用方法和结构设计流程。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笔者发现并总结了几点影响教学效果以及亟待改进的问题。

1、教师本身缺乏丰富工程经验

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教师实际工程设计经验欠缺是较普遍现象,有些教师只能依靠教材中的实例,以及规范中所涉及到的专业知识,相对死板地讲解软件的操作方式,与实际工程结合效果不佳,许多实际工程问题以及设计经验和技巧,无法在课堂中体现。从某种程度来说,只是简单地充当了软件流程演示的角色,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无法调动和提高学生对学习软件的积极性和重视程度,使得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2、学生对设计过程了解不够深入,软件操作、理论知识和专业间协作的综合能力不理想

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程度参差不齐,灵活运用程度欠佳。有些学生学习专业课过程中,只是教条地学完一门课,参加课程考核后,即认为达到要求,并未对所学课程与前导课程或者同时开设课程之间的关系加以思考和梳理。课堂上,教师在演示软件设计过程中,会频繁提到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知识,发现有些学生无法给予教师相应的反馈,有些不知所云。在涉及到专业间协作问题时,学生无法在大脑中形成较完善的设计体系。

3、课时少、就业压力以及准备考研等因素造成学生对课程的不重视

由于软件应用这门课涉及到的专业知识较多,因此若要在课堂教学中面面俱到,较难实现,这就需要学生课下花时间去独立练习,但在本科第7学期,学生正面临着就业与考研的压力,大多数学生无法保证软件的学习时间,甚至课堂出勤也会受到影响。

4、软件版本更新快,教学软件不能及时配套

随着行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实际工程的需要,建筑行业的设计规范、规程和图集在不断修订,建筑材料、建筑体系在日益改进,建筑工程对辅助设计软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设计软件更新速度加快,更新后的软件在功能和操作上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为了能够让学生尽可能地提前接触、了解和学习新的软件,这就需要相关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
同时,教材和学生上机所操作的软件更新均较为滞后,这也使得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5、评价方式单一

传统的考核方式是机试和笔试的综合考试,由于考试时间有限,一般考试题目较单一,只是关于基本操作命令的应用,尽管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初步掌握情况,但并不能将学生的真实设计思路体现出来。

二、关于课程教学方法及过程的探讨

根据我国土木行业的发展趋势,行I环境对大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均提出新的要求。许多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具备计算机熟练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人才,他们希望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在较短时间内就能够胜任职位,尽快为单位创造效益,因此,为缩短学生的岗位磨合期,笔者认为《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加强学生对设计过程的认识,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前使学生进入职业工作状态,以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为标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结构设计的技能。在实际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一般包含方案阶段、计算分析阶段和施工图阶段三个设计阶段。其中,方案阶段较为容易被忽视,很多学生认为“方案花太多时间不值得,计算分析阶段,是纠错阶段,如果此时发现方案不可行,大不了回头重新修改方案”,他们往往会出现花费更多时间,走更多弯路的情况。如果一个设计者能够正确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来精心制定方案,会使得整个设计过程更加通畅、合理、快速、高效。另外针对设计结果的优化也是一个重点和难点,重点在于它对结构受力的合理性,材料性能的使用率以及结构造价的经济性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难点在于它需要设计者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专业知识掌握扎实,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强。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如若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结构设计中,引导学生如何去判断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将会很大程度上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学生对其他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2)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尝试,多探索。课时的长短客观上制约了教学内容的拓展和面面俱到,因此教师须在有限课时内有所侧重。笔者认为,各类设计程序中,模块较多,若逐一演示,反而会降低学生对待软件学习的积极性,这些模块虽针对不同设计对象和设计条件使用,但教师重点演示一到两个模块,学生认真练习,便可达到触类旁通。另一个方面,教师应多采取启发性教学,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模块去分析同一问题,或者变换条件、变化方法和思路来分析同一对象,反复多次进行软件操作,分析计算结果,对比数据,总结不同条件,不同方法、不同方案的利与弊。经过上述训练,除提高学生对于软件的操作熟练能力外,所学知识必将会升华,学生的独立设计分析工作能力会大大提高,就业竞争力自然提升。

2、教学方法

(1)教师备课。为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自身的学习质量首先要保证。第一步,钻研教材和辅导书。教师首先要基于设计过程,深入理解分析教材,只有结合教学内容,对规范条文修订所引起设计内容和方法的改变以及软件操作版本升级引起的软件界面、操作步骤的变化等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把新规范做了哪些修改、规范修改对现使用软件有怎样的影响、使用操作中应该注意些什么等问题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清楚,才能弥补教材更新滞后对教学产生的不利影响。第二步,多与设计院专业设计人员沟通,为了避免“纸上谈兵”、“理论脱离实际”,教师应多参与到实际工程的设计过程中,随时了解和掌握目前实际工程中处理问题的常用方法和技巧。

(2)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课程以知识应用和动手能力为主线,以上机课时和毕业设计电算校核为依托,以“工程实例+任务要求”为模式,结合假期学生的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不能被教师和学生所忽视,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环节须要学生清楚自己的任务是什么,如何完成任务,教师应把握好该环节,基于设计过程,运用工程实例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动手能力。

(3)利用网络建立师生学**台。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学习讨论群,随时了解学生的疑惑和需求,与学生及时沟通相关专业问题,并上传资料供学生参阅和学习。

三、关于课程考核方式的探讨

课程考核应为多种形式的综合考核体系,定量与定性考评相结合、结论与过程考u相结合,教师考评与学生考评相结合。该课程可由阶段考核(占总成绩20%),计算书及施工图考核(占总成绩20%)和考试考核(占总成绩60%)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贯穿于教学过程当中。

1、阶段考核

该考核由四部分构成:方案确定+分析计算+施工图绘制。以小组为单元,小组间相互提问的形式,先由设计小组介绍方案思路,展示模型并讲解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并提出可以进一步优化的内容;
接下来由其他小组来提问,最后由教师点评和打分。该阶段主要考核学生对于设计方案的把握和模型优化的意识。施工图审查阶段,考核学生对计算结果和图中问题的处理能力。

2、计算书及结构施工图考核

该阶段各小组应进一步完成施工图,并形成完整的结构设计计算书,教师根据计算书与图纸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给出成绩。

3、考试考核

考试考核是较为传统的考核手段,也是评价学习效果最为成熟的一种方式。但该考核方式时间性和局限性均较强,为了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课程的考核中,考试考核只作为课程考核的一个部分较为合理。

四、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应用》课程是一门应用型极强的专业技能课,为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应打破传统先学习命令,再学习简单应用的教学方法,应基于实际工程的设计过程,调动学生参与其中,使学生真正体验作为一名结构设计人员的工作状态,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提高学生处理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焦玮.《结构设计软件应用》教学的实践和思考[J].高教论坛,2013.11.70-72.

[2] 陶莉.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结构设计软件PKPM》实践性课程的探讨[J].硅谷,2010.05.172-173.

[3] 朱凯伦.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23-226.

推荐访问:软件工程 课程设计 五篇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五篇】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精选5篇)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总结范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