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化内涵【五篇】

文化内涵【五篇】

时间:2023-06-19 20:5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文化内涵范文第1篇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97-01摘要:“敬”是孔子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态度,孔子所称道的“敬”适用于所有人之间,是为人处世成功的妙道,更是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化内涵【五篇】,供大家参考。

文化内涵【五篇】

文化内涵范文第1篇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197-01

摘要:

“敬”是孔子非常重视的,这是一种态度,孔子所称道的“敬”适用于所有人之间,是为人处世成功的妙道,更是个人修养的必要因素,敬与中庸之道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敬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一个方面,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

关键词:孔子;
敬;
态度;
修养

《说文?苟部》:“敬,肃也。”《玉篇?苟部》:“敬,恭也。”恭、敬词义相近,恭注重于外表,敬则关乎内心。在貌为恭,在心为敬。

敬是一种无形的物质,一种态度,孔子强调的敬在父母与子女之间表现在子女孝,不仅是物质上的奉养父母,更应是精神层面的虔敬的态度,即使父母去世,在祭祀的时候仍然应抱着犹如父母未逝时伺候的恭敬的方式展开祭祀的礼仪活动。《中庸》第十九章中孔子说:“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
敬其所尊,爱其所亲;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此外当子游问孝时,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孔子把敬甚至作为区别动物和人的一条标准。《礼记》的祭义篇中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孔子本身具有高度的孝的美德,他用他的敬爱父母的感情教育他的学生——孝的礼仪是必须的。

《大学》曰:“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在国家机构中,臣之于君,依然需要敬的态度,犹如子女对待父母。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对子产说,“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孝经》也说:“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
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孝经?士章》)天子与臣民的相互关系中,敬的态度可以成为一种衡量的尺度,孔子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君主以臣民是否尊敬他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则可以使国家稳定繁荣,对国家的发展十分有利。在全社会中传播一种敬的态度,就像孟子说的:“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达成如张载所说的万物一体,把一切人当作自己的兄弟,人与人之间相互尊敬、关爱,那么社会的和谐、和睦会使每个人都内心充满温馨,个人内心舒适感增强。

孔子活动的春秋时代,“敬”的文化内涵从先前的恭敬有所扩大,不仅是下对上应具有的或个人对待他人的态度,还是为人处世的一种行为准则,解释为庄重认真,包括普通的臣民,也包括君王。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敬事,即是做事认真,也即认真做事。孔子又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认真办事的举止行为被孔子与他最推举的仁联系起来,给予了“敬”以高度的肯定,樊迟问仁,孔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论语?子路》)秉持恭敬认真积极谨慎之心做事,是取得他人信任、令他人放心的必要条件,是使自己的主张得到推行的必要因素。只要能认真庄重做事,就会不犯错误,就能得到别人的友爱,孔子弟子司马牛不无担忧地说:“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对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子夏安慰司马牛的理由与愿望是希望司马牛能成为孔子称颂的君子,孔子教育子张的话是认真严肃做每一件事,即使蛮貊之地也能施行个人的主张,做事达到“敬”,人就能在为人处世方面比较成功,有更多的朋友与发展的机会。

孔子认为“敬”还是提高个人修养的方法,子路问君子,孔子曰:“修己以敬。”(《论语?宪问》)“修己以敬”,即是敬修,或曰修敬,要使自身达到孔子所说的“敬”,有了“敬”的因素,就迈出了个人的修养的第一步。宋代的程颐认识到“敬”的对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说“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程氏遗书》卷十八)程颐认为,只是一个“敬”最重要,个人修养与学习知识分开而论。《大学》之目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因此要达到善,我们一定要学会“敬”。朱熹所定义的“敬”是这样的:“敬是戒慎恐惧之义”(朱熹:《朱子语类》卷六十九);
“身心收敛”,“不敢放纵”,做到“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朱子语类》卷十二)。敬即保持庄重,剔除放浪不羁的妄想和妄为,达到的是一种自觉状态。孔子对颜渊说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达到这种修养的功夫,其实贯穿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敬”。《中庸》倡导“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尊德性”,即是敬。“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此慎独,即是修养,完完全全的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进而修养自己。这修养功夫,亦只是一个“敬”。《大学》认为,治理国家经由八个步骤,这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后人简称为“八条目”,个人修养高了,才能使治理国家伟业得以顺利实施。

孔子所说的“敬”有利于达成儒家所谓的善,缔造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稳重、谦逊的性格,“敬”合乎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礼教,《礼记?内则》说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身终也者,非终父母之身,终其身也。是故父母之所爱,亦爱之;
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敬”的态度是让我们按照上级的,长辈的意愿进行活动,不同意上级或长辈也不能当面强烈地指出,最多在上级或长辈愉悦时稍稍说明自己的观点意图,但千万不要企图说服和改变。孔子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宪问》)敬重已在其位的人,尊重他们的决定,维护他们的统治,有利于封建统治。敬,教会我们庄重认真;
敬,教会我们约束冲动、邪念;
敬,教会我们保守、不走极端,于是敬教会我们中庸。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顾笔之于书,以授孟子。”(《中庸》)孔子感叹“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不偏于一方叫做中,不改变常规谓之庸,中华民族“敬”人,敬事,取向中庸的行事风格,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了注重小我的修养,注重小我的社会,服从国家的统治,从一而终的文化。

我们尊敬君主、祖先,自然的伟大力量,古代我们敬畏不可知的自然,我们首先想到从祖先的经验中取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尊敬,我们保存并传递发扬古代的文化遗产,毫无疑问孔子的“敬”有利于人际的交往,社会的稳定,文化的传承有积极的意义,但“敬”的思想控制我们中华民族的创造性和进取心,我们不敢打破传统,不仅是舆论的力量,还有我们自身对“敬”文化的接受,20世纪的鲁迅是伟大的,他打开宥于传统桎梏的铁屋,他用辨证的眼光看待古代文化传承下来各个部分,喊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愤怒的声音。我们的视野在扩大,我们的文化受到西方的影响越来越多元化,“敬”的文化涵义已经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中,但请辩证思考我们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朱熹. 四书集注.岳麓书社出版社1985.

[2]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3]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

[4]任继愈.把儒教放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来观察——序李申著《中国儒教论》岳阳:云梦学刊2005年02期第7~9页.

文化内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
玉文化;
内涵

根据相关文献资料,同时结合相关考古资料显示:在新石器时代(距离如今七千多年前),我国智慧的祖先便能够天然玉料进行精细工具及装饰品的制作。纵观历史长河,我国玉文化渊源流长,并且我国是玉文化浓厚的一个国家,玉文化体现在道德、政治、以及审美等多个方面,内涵深刻,影响深远[1]。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玉文化,本课题针对“中国玉文化的内涵”进行研究便具备一定的价值意义。

一、玉文化概述

从中国本土来看,将玉视为天地精气的“圣物”,这样便让玉具的宗教象征意义显得非常突出。从我国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皇宫也存在很多玉制品,而皇宫玉制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官阶地位的象征物;
从礼制层面来看,玉制品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使社会统治秩序得到有效维持。与此同时,从古代丧葬来看,玉器也通常作为陪葬品,这是由玉的器材所决定的,能够长远保存下来,当然这里面也富含着非常深刻的内涵。与此同时,一些玉纯白无暇,被比喻成君子,从道德层面来看,玉也富含道德层面的内涵[2]。从玉的本质层面分析,美石为玉,玉属于石头的精华,从佛学层面而言,将玉称之为大地舍利子,为驱邪避凶的灵石。现如今,玉参与进商业生产当中,为推动我国玉文化也起到了至关作用的重要,现代玉的种类非常之多,包括了:蓝田玉、和田玉、蛇纹石玉、水晶石、鸡血石以及珊瑚玉等等。总体而言,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现代的商业玉石也避免不了玉文化的宣传。换而言之,玉石企业要想得到长期、稳健的发展,便需要了解中国的玉文化,将玉文化作为企业发展的载体,保证在玉石企业得到有效发展的基础上,玉文化也能够得到发展与传承。

二、中国玉文化的内涵分析

中国玉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多个方面,总结起来包括:道德内涵、政治内涵、宗教内涵以及审美内涵。下面便针对这些内涵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在道德层面的内涵分析

对于中国玉文化的道德内涵,不妨从春秋战国谈起,处于当时的时期,经历了一次思想大解放,人们将玉文化从“神”的层面解放出来,将玉视为道德的有机载体。这一解放,使玉文化渗透了“人性”的内涵[3]。部分玉器洁白无瑕,晶莹剔透,通常为君子的自喻,将玉比喻成君子守信、谦虚、智慧的象征。总而言之,将玉在道德层面的内涵深远,也正因为玉具备道德层面的内涵,也使得玉在历史长河里流传至今,仍被人所追捧。

(二)玉文化在政治用娴哪诤分析

我国古代,玉器的生产权力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因此将玉器作为权力以及财富的象征。最为明显的便是古代的达官贵人的公子们腰间会佩戴显眼的玉器。将玉文化延伸到政治层面,不得不提到的便是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据相关文献资料显示,“完璧归赵”是有名的和氏璧典故,该故事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相蔺相如帮助国家夺回和氏璧,完整地送回邯郸的故事。因此,从政治层面来看,玉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兴盛与实力。此外,古代帝王都会有传国玉玺,玉玺便是将玉作为制作材料,传国玉玺和现在的印章有异曲同工之妙,代表着一种证明。

(三)玉文化在宗教层面的内涵分析

早在新石器时期,玉器便在宗教祭祀中发挥了作用,而后发展的越来越明显。从我国西周时期来看,具备了非常完善的玉祭祀礼仪,并且部分有关将玉器作为祭祀的礼仪便历代帝王所沿袭下来。之所以在祭祀礼仪会使用玉器,主要是因为玉可长久保存,相比人的肉体,保存的时间更加久;
与此同时,玉器上可以刻上一些图案及文字,这种文化的载体能够寄托古代人的精神与信仰,所以玉器具备神秘、代表某种信仰的功能。

(四)玉文化在审美层面的内涵分析

从古代文学来看,描述玉的名句诸多,例如:《诗经・小雅・鹤鸣》中有云“ 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临江之畔,璞石无光,千年磨砺,温润有方。”;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等等[4]。虽然一些古诗词当中应用到玉并不是歌颂玉,而是将玉进行比喻,但从中也能够从侧面反映出玉的审美内涵。

三、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探究,认识到我国玉文化历史悠久,并且玉文化的内涵体现在诸多方面,包括:道德内涵,比如能够比喻成君子;
政治内涵,比如传国玉玺为帝王权力的象征;
宗教内涵,比如在祭祀礼仪中使用到玉器;
审美内涵,比如在古代诗词名篇、著作当中应用到玉等。总而言之,玉文化的内涵深刻,从现代社会生活来看,人们对玉也是非常喜爱,并且作为一种商品,玉在现代的形式各式各样,但是在长远发展过程中,作为现代人,我们不能忘记玉的内涵本质,需将中国的玉文化传承下去,使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传得到有效保护,从而促进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林梅.辽代玉器在中国玉文化中的地位[J].沧桑,2013,01:42-44+49.

[2]靳彦乔.浅议中国玉文化及制玉材质[J].收藏家,2011,09:35-40.

文化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红色文化 红色精神 内涵 特征

文/管仕廷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创造、整合形成起来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它蛰伏于近代,形成于“五四”以后,成熟和发展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红色文化在形式与内容上有着特定的物质载体与丰富的精神内涵。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机统一体:物质文化一般包括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实物;精神文化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的政治制度(如革命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政治信仰、政治作风、政治道德、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物质文化是红色文化的载体,精神文化是红色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汲取人类先进文化的文明成果,是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支撑。

红色文化反映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化形态和价值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追求。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红色文化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一提到红色文化,人们就会联想到革命、战争、流血、牺牲、解放等概念,认为红色文化就是与这些概念相联系的文化,它首先是一种革命文化,革命是红色文化的主题与主要内容,这是红色文化带给人们的第一印象与初步认知,也是人们对红色文化最直观的理解。其实,红色文化以“红色”为主题、为核心,在内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区分。在狭义上,红色文化是指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产生、形成,在中国革命的红土地上孕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也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反映党领导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建设国家、创造美好生活、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文化思想与价值体系,它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可以说,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我国红色文化的主流、源泉。而在更广义的范畴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红色文化的传承、丰富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有些特定的内容如关于理想、信仰、道德追求、奋斗目标、奉献精神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等都属于红色文化的范畴。

(一)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及表现

红色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指红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即必须要有一定的载体,它是革命理论、革命精神、革命传统等精神遗产的物质载体。红色文化在形式上是具有一定物质形态(或载体)的文化,这种形态具有一定的外在表现,如表现革命内容、革命思想、革命过程的文化作品,包括小说、文章、诗歌、戏剧、标语、歌曲、出版物和革命文献;也包括革命遗迹、纪念地、标志性物件等,如战场纪念地,革命会议遗址、领袖的故居、旧居等纪念馆,革命前辈用过的物品或穿过的遗物等(也包括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遗址、纪念地、物品等)。这些物质载体承载着红色文化的丰富的思想内涵,人们一接触到这些东西就会联想到红色的、革命的主题、历史、事件及革命思想、意识与观念。

(二)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及内涵

红色文化的内容即红色文化的精神形态,指的是红色文化的内在构成要素,包括理想、信仰、思想、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体系和科学文化知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红色文化的精神在早期等同于革命精神,其后内涵在不断丰富拓展。红色精神大致分三个历史时期:在1949年之前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精神,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日精神、西柏坡精神等;1949年之后转向社会主义建设,红色文化精神的内涵已超越了革命主题,出现了“建设精神”或“创业精神”,如“两弹一星”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雷锋精神;1978年之后进入改革开放,又出现了改革创新精神、开放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文化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理想、爱国情怀、思想观念和道德追求,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形势下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的优秀资源。在当今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中,“红色文化”愈发凸显其作为主流价值的突出地位,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强大的持续精神动力和软实力,并承担着引领大众文化健康发展的责任与使命。也有人将“红色文化”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是在革命时期对革命有着一定影响的革命志士和为革命事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也包括他们生活或战斗过的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革命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红色精神的内涵愈益丰富,如体现红色文化内涵的“红歌”在今天已不仅仅局限于革命历史题材的歌曲,只要是积极向上的、弘扬真善美的、体现我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歌曲都是“红歌”,这表明人们对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已有了新的诠释。

二、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红色文化是具有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的文化

红色文化是革命的文化,是反帝反封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的革命文化,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体系,是在汲取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的新文化体系,因此,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民族精神是红色文化的天然成分、养料和重要构成。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华民族特性的文化,民族性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科学性即它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坚持了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坚守客观真理的科学品格,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正确地揭示和反映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内在本质及其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红色文化又是一种科学的文化。红色文化坚持为最广大人民服务,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红色文化不是为少数人垄断的精神产品,而是来自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由人民中的先进分子创造的思想文化,是一种大众性的文化。它着眼培育有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和道德追求的时代新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红色文化既是主流文化,也是大众文化。红色文化始终反映了人民大众的意志和愿望,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要求,服务于人民大众,满足着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发挥着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的作用与功能。

(二)红色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先进文化,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

“红色文化”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 表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指引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民大众提供了新的世界观、新的理想、新的道德和新的精神。红色文化极大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成果,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精神,为全社会提供着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红色文化与一定的政治、经济相适应,就是因为它适应了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红色文化始终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主旨、精神与要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而这个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则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主旨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占主导地位的主流文化与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想源泉和优秀资源,为后者输送土壤、空气与精神养分,决定并引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

(三)红色文化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革命意识形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性革命文化运动的产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内涵着党的政治意识形态。红色文化是引领中国人民沿着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前进的意识形态,是共产党人根本宗旨和核心价值观的科学表达,红色文化因此而成为中国社会进步、变革创新、文明发展的内在灵魂、精神支柱和不竭动力。“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革命文化,对于人民大众,是革命的有力武器。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而革命的文化工作者,就是这个文化战线上的各级指挥员。‘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可见革命的文化运动对于革命的实践运动具有何等的重要性。”这是同志对革命文化(红色文化)的政治意识形态特性的论述。红色文化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路线和政治斗争,服务于共产党的政治纲领,内涵并体现着我们党的意识形态。红色文化属于无产阶级的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并为之享用的文化,体现着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与宗旨,是我们党在革命与建设的各个时期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的文化表达,是共产党人世界观的文化宣示。红色文化又是红色政治,是我们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红色文化蕴涵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历史意识、政治追求和道德取向,彰显并表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红色文化的广泛传播,可以凝聚时代人心、彰显时代精神、锤炼民族性格、锻造民族风骨、提升民族品格,红色文化具有塑造新人、涵养人心、促进民族自新的价值与功能。

(四)红色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文化

文化内涵范文第4篇

A.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通过岭南文化表现出来

B.文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存在于岭南文化之中

C.岭南文化存在于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之中

D.岭南文化可以分为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广东客家文化

学生做完这个题目后,有同学翻着书本问我:“老师,世界文化和民族文化是什么关系?题目中选项我能做出来,可是我看看书,又觉得它们之间好像还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我头都昏了!到底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还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这个问题提出以后,引起了我的注意。

文化与具体某地文化之间、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教材表述中并不是很清晰,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31页第二段中提到:“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但是,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从教材表述看,把世界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定位于共性和个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然而,教材第31页第一段又提到了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这种表达方式,又把世界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定位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两种不同的关系同时存在于同一对“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上,这让很多教师和学生在认识上形成了混淆。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两种关系显然是矛盾的,有些教师认为二者之间是“非此即彼”,倾向于肯定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也有些教师赞同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笔者认为,为什么非得是“非此即彼”,而不能是“比翼双飞”呢?要让这两只“翅膀”都飞起来,我们得首先弄清楚一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传统逻辑认为,词项的内涵是它的含义,即概念是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反映,如“人”这个概念的内涵是能思维、有语言、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词项的外延是词项所指的事物组成的那个类,如“人”的外延就是古往今来一切人所组成的那个类。每一个概念都有一定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外延就是适合这个概念的一切对象的范围,而概念的内涵就是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如“平行四边形”这个概念,它的外延包含着一切正方形、菱形、矩形及一般的平行四边形,而它的内涵包含着一切平行四边形所共有的“有四条边,两组对边互相平行”这两个本质属性。

一、从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内涵看,二者存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共性(普遍性)是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的规律。个性(特殊性)是同类事物中各个事物所具有的,在状态、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方面的不同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从马克思在著作中对世界文化的论述中可知,他认为“世界文化”是指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化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世界色彩的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的精神文明成果。世界各民族和各国家的文化在世界交往条件下,呈现出交融、共享和互补的趋势,从而生成一种新的世界文化。这里的世界文化是在有着鲜明个体性、独特性的民族文化基础上概括而成的,即体现出各民族文化中共同的、普遍的属性:是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在文化领域的显现,体现了时代先进性和历史继承性。这里的世界文化,就是从其内涵上来理解,概括所反映的对象(各民族文化)的本质属性。

二、从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外延看,二者存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离不开部分;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文化”一词的解释其中一条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教育、科学等。什么是民族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生活在同一区域的人们在共同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相互之间不断进行着生活的交往和思想的交流的过程中积累形成的。什么是世界文化呢?就是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创造的所有精神文明的总和。马克思在著作中充分肯定民族文化的社会历史意义,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对世界文化的特殊贡献。

事实上,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但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如,古代两河流域人民在法律与天文学上的成就,古代埃及人民在建筑和医学上的成就,古代中国人民的四大发明,古希腊人的哲学与艺术成就等,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共同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因此,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之争,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谈的。如果我们能区别“文化”一词的内涵与外延,那么世界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关系就能分清楚了。它们之间既能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也可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关键在于从哪个角度去分析。

文化内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展馆文化 内涵 功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的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出来,而会展作为一种新的服务行业,有着潜在的发展前景。会展经济的发展要求展馆的硬件设施不断完善与健全,与展馆的硬件设施相对应的展馆文化也越来越需要突出其文化内涵与功能,以刺激会展经济新的发展。展馆文化不仅包括民族文化、主题文化,而且更具有现代专业化的性质,在突出民族特色的基础上更富有现代化的底蕴。这就要求不断挖掘展馆文化内涵,突出展馆文化功能作用,通过建立知名的展馆品牌文化内涵与功能来吸引更多的参展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促进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展览业的发展历程

1、展览的萌芽期

在我国原始社会第一次大分工之后,出现了物物交换,而展览最初的形式便是物物交换。虽然原始的物物交换已经具备了展览的一些特征,但与现代展览仍有许多不同之处。原始的物物交换是偶然的,交易的时间和地点不固定、规模小,而现代专业展览特点是有组织的,举办的时间和地点相对比较固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集市与庙会,集市也是自发形成的交换场所,无组织、规模小,而专业展则是有组织进行,两者相同点是都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和时间。庙会最早是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在庙会期间人们赶到寺庙或祭祀场所祭拜,一些小生产者则趁机兜售商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庙市。为了加强对集市与庙会的管理,早期的诸侯国制定了相关的法规,使集市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西方展览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奴隶市场,奴隶主借此用来交换或买卖奴隶。至中世纪时,欧洲各国政府开始加强了对集市的管理与控制,并制定了相关法规。

2、展览的发展期

现代展览最早出现在欧洲,17世纪到19世纪,欧洲出现了纯展示欣赏性质的艺术展和纯宣传性质的国家工业展。展览的发展期是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四十年代。这一时期全球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展览业依靠经济的强大力量实现初步的规模化发展。二战后贸易展览会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并朝着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一阶段成立了许多管理组织,使这一阶段的贸易展览会得到了更好的组织与管理,加强了各国政府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科技的发展。相比之下,清末中国才开始举办有一定规模并具有近代特征的博览会和贸易展览会。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分别在各自控制的地区举办展览,多是为了展示成就,鼓舞士气,促进经济发展等,规模不大,专业化程度也有限。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这一时期的展览都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多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并没能很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3、展览的成熟期

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展览业的发展进入成熟期。在新的科技力量推动下,展览业的发展越来越规模化,专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并朝着大型综合型展览会方向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展览的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并形成了健全的会展体系。新世纪下的展览业类别多样,有以科技为依托的科技展,有以设计为主的时尚服装展,还有大型的综合性展览会,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现代展览国际化程度越来越深,跨地区跨国家跨民族的展览会屡见不鲜,大型的国际展在展览业中所占比重相当高。举办展览会的手段和设施越来越现代化,一方面利用高新电子科技,设计“虚拟展馆”,使人们切身感受到科技的力量;
另一方面应用网络技术,大大提高了展览会的知名度,吸引了大批的参展商,利用网络平台还及时沟通了参展者、参展商和主办方之间的关系,做好交流与后台服务。

二、展馆文化的内涵

展馆文化包括展馆建筑物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展馆的主题文化、展馆的基础设施建设及所要表达的服务精神等。内涵的指定性包括了建筑物质组构的意义指定与行为意念的确定。前者界定了建筑的总体格局、局部组构以及形式意象,使空间形态的创造有章可循、有理可依,展馆正是依托这些表达出所要传递的文化内涵,吸引参展商及参展者。

1、展馆的主题文化

每一个展馆都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主题,这个主题代表着展馆所要传达的文化意义。信阳市百花会展中心建于2009年,是集会议、展览、文娱活动和招待会为一体的多功能大型智能化展览场所。众所周知,信阳市以毛尖茶叶闻名全国,百花会展中心就以茶文化作为依托点,形成了特色的茶文化主题。百花会展中心外形为一道美丽的彩虹,昭示着信阳老区红色的历史和蓬勃发展的明天;
墙壁为通透的玻璃幕墙,象征着政通人和。信阳百花会展中心曾先后举办了大型信阳茶文化节和各种展览活动。其便利的交通位置和特色的主题文化赢得了一致好评。以信阳山清水秀的地理环境为基点建造的信阳百花会展中心,一方面宣传了信阳优美的人文环境,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信阳经济的发展。

推荐访问:内涵 文化 五篇 文化内涵【五篇】 文化内涵(精选5篇) 文化内涵是什么意思?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