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2023年度生物教育论文【五篇】

2023年度生物教育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6 16:20:07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难道不再需要古生物学了吗?或是像有些学者指出的(Feldman,1994;石磊,2009),古生物学要灭绝了吗?从进入21世纪以来的科学和社会发展来看,古生物学不仅没有灭绝,而且种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生物教育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生物教育论文【五篇】

生物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难道不再需要古生物学了吗?或是像有些学者指出的(Feldman,1994;
石磊,2009),古生物学要灭绝了吗?从进入21世纪以来的科学和社会发展来看,古生物学不仅没有灭绝,而且种种迹象表明,古生物学可能正逐步走入新的复苏和飞跃阶段.

2、新时期古生物学的发展机遇

进入21世纪,古生物学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近年来大量新的重要古生物化石材料和信息的发掘和一些新的化石分布规律的揭示,给自然科学领域不断带来新的认识和启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许多重要的传统科学认识.中国古生物学者在这方面的贡献最大.对于中国古生物学在这方面的贡献,国际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刊物《Nature》和《Science》都曾经给予前所未有的专门归纳和评述,并曾将其中15篇报道和评述集成专辑出版(Gee,2001).(2)进入21世纪,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生存的最大挑战之一.与当代环境恶化紧密相随的生物多样性剧减,使人们不得不联想到地质历史时期曾经发生过以古生物大灭绝为标志的重大地质事件,因而有学者提出当前我们人类正面临着“第六次大灭绝”(LeakeyandLewin,1996;
何卫红等,2004;
Barnoskyetal.,2011).因此“全球变化”已经成为当前最热门的主题,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在政界范围,与生物和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环境(以及能源)问题,都已经成为推动或者制约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关键,例如新能源的开发碳减排等.(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已知的生命也只生活在地球上.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寻找地外生命和外太空生存空间的努力已全面展开.但是经过大量的努力后,到目前为止我们了解到的地外星球只能与我们地球的初期状态进行比较.因此,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及其拥有的环境条件研究,成为外太空生命探测的指向标.基于地球生命与环境为一体的“GAIA假说”(LovelockandVolk,2003),已经指导了近年来的地外生命和环境探索.(4)古生物化石对于青少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其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也是如此.其主要原因是,它们曾经是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既真实又具体,但绝大多数已经灭绝了.它们的生存及消亡,对于我们人类也具有启示意义.对它们的认识和了解,正是培养青少年科学思维和提升民众科学素质的最有效途径.因而在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类以古生物化石为特色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大量产生.其不仅是政府行为,用来提升民众的科学素质,而且也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样地,由于化石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以化石为交易对象的各种正规和非正规的地下市场也活跃起来.(5)尽管当代科技进步发展了许多定年和划分对比地层的新方法,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比古生物化石更经济有效而可靠的地层年代确定和划分对比手段.虽然全国1:20万大区域地质调查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地层格架,但新时期在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中,仍离不开古生物学的精细研究,如年代地层界线层型GSSP的确定造山带地层学研究精细的矿产地质资源调查与评价等.只是这些工作对于古生物学知识的需求通常更加专业化,且需求量相对有限.(6)21世纪科学发展的新高度,在微观领域,生命科学在微生物等研究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不仅带动了生命科学的飞跃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地微生物学(geomicrobiology)的新生;
在宏观领域,地球系统科学中生物圈与地球其他圈层之间的关系是最复杂也最有生命力的部分(孙枢和王成善,2008),它迫切需要从地球历史的角度认识和探索地球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关系和过程,从而给古生物学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可以说,古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正在拓宽和深入,并逐步向地球生物学(geobiology)发展.

3、当前古生物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然而,当前的古生物学发展仍然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和挑战.第一,传统古生物学研究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情况.古生物学不仅要重视研究古生物的生物学,包括古生物复原生态恢复生物演化等,而且也要强调古生物的资源和环境效应,如烃源岩的古生物学生物成矿和找矿作用环境微生物和生态修复等.古生物学需要从深化理论研究和拓宽实际应用两方面同时进行努力.第二,虽然人们重视了当代和未来的全球变化研究,但却对过去全球变化未给予应有的重视.我们现今生活的地球只是其数十亿年坎坷演变历史中的一个瞬间,当代人类宜居的环境是生物界与地球环境经过长期相互作用共同演化的产物.因此要正确认识当代人类生活的环境面貌,预测未来的全球变化,就必须解析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与地球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以启示人类正确处理当代和未来的人―地关系,才能制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环境利用措施.第三,科技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迫切地希望飞出地球去开辟新的居住地,而忽视了当前我们的地球环境是地球古生物历尽艰辛长期改造和适应的结果.只有全面理清了我们地球历史上从生命起源,经历无数关键节点的演化飞跃,直到人类诞生的历程及其生存背景条件,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各类星际生存空间的探测目标.第四,现有的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小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探索的培养.虽然大多数少年儿童在早年的时候都对化石着迷,并具有探索自然科学的热情,但很快在随后的模式化教育中被扼杀,因为他们的主要精力必须投入到与升学直接相连的应试教育中,不能再有太多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了.在一些以商业利益为目的的环境中,化石虽然被作为一件真实的科学珍品而受到广大民众的青睐,但或者由于民众古生物学知识的缺乏,或者由于经营者的利益追求,也或是经营者也缺乏相应的古生物学知识,许多化石常被演绎为一些莫名其妙的“民间传说”,而且“以讹传讹”,误导民众,甚至歪曲科学(廖卉,1998).更有甚的是,由于地方管理者和民众的古生物学知识的缺乏,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滥采乱挖,使得一大批不可再生的珍贵化石资源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从而对人类自然科学研究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第五,受前期行业不景气的影响,有不少人偏见地认为,古生物学在地层研究中已失去作用,因而一些基层单位很不重视古生物地层工作.在某些古生物学相关行业,一些部门和基层领导对古生物学工作重视不够.例如在区调工作中很少布置化石采集鉴定工作量.在许多新区,生物地层工作水平有所下降,而古生物地层工作是需要野外和室内较多的投入和比较专业型的人员才能完成,尤其精细的古生物地层研究更需要耐心和投入,这与当前普遍追求的高效益时代之间存在矛盾,因此古生物学在许多基层单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此外,许多古生物学家也常不易跳出传统古生物学的研究范畴.新时期的古生物学研究,不仅要研究古生物本身,更需要注重借助古生物来研究整个地球,要研究从微观到宏观生物及其作用对象的各个方面.除了与生物直接相关的环境和地球表层系统外,甚至还要通过古生物来示踪地球深部过程或地外事件,例如板块运动超级地幔柱活动外星撞击等事件,因为这些重大事件都会在生物界的发展和适应过程中留下可靠的印记.由此可见,当今古生物学的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古生物学教育肩负有重大历史使命.进入21世纪,古生物学的发展已经与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一起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古生物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跟上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探索新的发展途径.

4、古生物学教育的途径

21世纪的古生物学教育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在3个层次上进行改革探索,即专业的古生物学教育非专业的古生物学教育和普及古生物学教育.其中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重点是调整课程设置,适应科学的发展;
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关键是改革教学内容,顺应社会经济和建设的需求;
而普及古生物学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培养各类社会服务所需要的人才.

4.1专业古生物学教育

专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从事古生物学科学研究实践应用探索和传承古生物学文化的专门人才,他们肩负有维系和发展古生物学科学的历史重任.20世纪的古生物学经历了从门类古生物学理论古生物学生物地质学的渐进演变历史,顺应了时代的发展(Newell,1987;
殷鸿福,1994b;
Goodwin,2006).无论在科学研究还是在实践应用领域中都取得了重要成绩.也使得古生物学的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科学内涵不断丰富学科地位不断提升,为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力也不断增强.21世纪的古生物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科技进步和人类认识的飞跃,微观领域的地微生物学和宏观领域的地球系统科学的发展,催生了“地球生物学”(geobiology),它是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融合领域,其基本内核是从地球历史的角度探索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化关系(殷鸿福等,2008;
童金南等,2010).由此可见,地球生物学应该是古生物学在新时期的跨跃(谢树成等,2006).而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又都是新世纪发展最迅猛的龙头学科之一,因此可以预见地球生物学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古生物学的本质是地质学与生物学的交叉结合,因此在传统的古生物学专业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都特别兼顾了地质学和生物学两方面的核心科学内容.相应地,在新时期的专业古生物学教学改革中,必须对其主干课程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内容更新,既要引入地球科学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基础核心课程内容,也要注意吸收这些学科领域的一些新的知识内涵,以满足新兴“地球生物学”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需求.因此可以认为,调整和重新规划与地球生物学相关课程并更新其教学内容是进行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重点.表1摘选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含原北京地质学院和武汉地质学院)几个代表性阶段与古生物学相关的课程设置情况,其基本上反映了各阶段古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知识结构需求.波动比较大的是九十年代以后,当地层古生物专业被撤消之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一直采取的是以地质学专业招生,在大学三年级以后选择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方式,即在地质学专业课程中只学习“古生物地史学”(一般为70学时),到后一年半的专业方向学习阶段再选择性地学习一些与古生物学相关的课程并从事古生物地层学的毕业论文工作.进入21世纪后,地质学专业古生物学课程的设置更加简化,在专业化学习阶段通常保留的一般只有“微体古生物学”“地层学”等,但阶段性地探索新增有“化石鉴定技术”“生物地质学”“地球表层学”等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前沿性的课程.然而,这显然达不到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目的,于是古生物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转嫁到了研究生阶段.由于在研究生阶段基础课程的学习不是主要任务,虽然学生可以采取补课的形式来充实基础知识,但缺乏系统性有规划的基础教育,很难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近年来古生物学专业人才的培养.鉴于此,我们认为专业古生物学人才的培养还必须从本科教育开始,依据当前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当前古生物学专业化方向(地质学专业)的本科教学体制,重新规划古生物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的安排.在课程设置上,传统的古生物学课程仍是必须的,包括普通古生物学地史学古生态学地层学等,但必须增加一些地球生物学交叉学科的基础课程,如普通生物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生态学等,或者将这些必要的基础科学知识融合到本学科的其他基础课程中.鉴于课时总量的控制,除普通生物学外,其他课程可以考虑作为本专业方向的重点选修课,同时还要增加一些古生物学应用专业的主干课程作为重点选修课,以使得本专业学生具备探索古生物学实践应用的基础知识.如果在本科学习阶段能够在这些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再通过研究生阶段的专门科学训练,可望能够培养出具有较好古生物学专业基础,并在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专业型古生物学人才,从而推动古生物学的科学发展和实践进步.

4.2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

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主要是针对地学其他专业,甚至相关的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的古生物学基础知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科研教育生产和社会实践中能够应用古生物学,运用古生物学知识作为工具,服务于其所在领域的科研或实践活动.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针对的教育面最广,也是各界学者从业及讨论最多但一直没有得到比较好地解决的问题之一.一般说来,这方面的古生物学知识教学课程比较单一,即古生物学,或称为古生物学基础古生物学概论等,也有与地史学或地层学合在一起称为古生物地史学或地层学及古生物学等.只有少数与古生物学相近的学科专业有时还增设有其他与古生物学相关的专业课程,如微体古生物学古植物学等.由于这些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一般在课时上明显少于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相应的课程,常规的处理办法就是压缩其教学内容,但保持原课程内容体系.例如对于80学时的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一般要求学生掌握80个左右的“标准化石”,而相应地对于40学时的非地层古生物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就要求学生掌握40个左右的“标准化石”.这种教学内容的安排在当年以古生物化石作为地层年代确定的主要手段的地质工作中并未受到广泛质疑.但自20世纪后期其就受到明显的争议,也致使许多非古生物学专业同行认为古生物学在其研究中失去了作用.这不仅影响了古生物学的科学地位,而且直接影响到古生物学在实践应用中的潜能开发.由此可见,这方面的古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改革迫在眉睫.由于当前已不再有地层古生物学专业,极少数学校新开的古生物学专业招生人数十分有限,大部分学校实行的是以地质学专业招生,而在培养的后期进行古生物学专业化本科人才培养.但即使这样,接受古生物学专门教育的人数也十分有限,因此古生物学教育的主体仍是非古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当前针对这类学生的古生物学课程一般只有一门“古生物学”或“古生物地史学”,或其他变化名称的课程,也即对于大多数学生的主要古生物学知识传授必须贯穿在这门课程中.因此说非专业古生物学教育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改革.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探索进行古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改革,主要也是针对非古生物学的地质类专业学生的古生物学课程内容的优化组织.其基本方案已经体现在近年出版的《古生物学》教材中(童金南和殷鸿福,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同时也修编了针对非地质类专业的《古生物地史学概论》教材(杜远生和童金南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主要改革精神是5个“强调”,即强调基础理论教学强调科学体系教学强调研究方法教学强调科学应用教学和强调与科学前沿和学科发展结合.改革的目的是,加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科学前沿和实践应用需求(童金南和殷鸿福,2008,2009).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这些改革尝试对于当代科学和实践中古生物学知识的运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仍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在一次古生物学教育与人才培养研讨会上,一位专家对高校古生物学教学提出一条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意见.他认为当前形势下高校的古生物学教育应该重点教会学生3个问题,即什么是古生物?古生物能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如何研究古生物?显然这最后一个问题主要是针对专业古生物学教育中需要考虑的内容,但前两个问题则是所有古生物学课程教学中的重点.鉴于此,非古生物学专业的古生物学课程内容应该着重于古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古生物学应用两个方面.由此看来,进一步的古生物学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点,是要进一步缩减门类古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但要大大加强古生物学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认识古生物并能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古生物学知识的能力.

4.3普及古生物学教育

普及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目的是提高普通民众认知古生物的能力,增进社会各界各阶层对古生物学的了解,能够共同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古生物资源,发挥其应有的科学和社会服务功能,引导和培养青少年及民众对自然科学的兴趣,造福全人类.古生物学知识的普及教育主要借助于各种媒介和政府部门.媒介是直接向社会提供古生物学知识服务的渠道,如各种报刊杂志媒体网站展示宣传等,尤其是当前大量兴起的自然历史或古生物博物馆,前所未有地打开了向广大民众传播古生物学知识的渠道(Rebbert,2007).而政府部门则是推动科学普及教育的最重要力量,其主要贡献是在政策上给予引导和支持,例如在中小学教育中强调对古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的要求;
引导和支持各种专业媒介(尤其博物馆)建设并向全民开放;
制定和引导实施古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规范古生物学知识宣传和普及教育;
严厉打击各种破坏古生物化石资源的行为;
支持古生物学科学普及和研究工作.虽然古生物学知识普及教育工作主要依靠政府和社会媒介,但从事古生物学科普和管理人才的培养任务仍在各古生物学教育部门,而且这类科普人才一般还必须具有比较专深的古生物学知识能力,才能比较准确地将有关古生物材料科学通俗地传播给普通民众.另一类人员是从事古生物资源保护政府部门或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他们也必须具备有初步的古生物资源鉴别以及从专业角度进行古生物资源保护的能力.由于科普媒介多种多样,化石资源丰富多彩,民众的科学知识能力和知识需求日新月异,因此科普教育的对象千变万化,对于这类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必须因材施教,从最专业的古生物学人才培养,到普通古生物化石管理人员的一般知识普及等,需要分层次按目标地进行课程设计和内容组织,以取得最佳效果.

生物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考试(中考、高考)能提高社会、学生对生物学科的重视,但实质上那只是对其“分数”的重视。有了考 试,未必一定能让社会、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科的不可替代的价值,教师也未必能真正实现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事实上,生物学科的高考说取消即取消,从某种程度上也反应了即使在属高考科目的年月中,生物学科也并 没有凸现其重要的或不可替代的学科教育价值。

因此,要真正让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让社会、学生真正重视中学生物学教学, 我们必须切实重视中学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这样无论考与不考、怎么考,中学生物教学一定会有稳步可 持续的发展。

一、生物学科的教育价值

课程理论告诉我们,课程牵涉到各种价值取向。目前社会上各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已经开始对学校课程产生 了较大的影响,教育者若要在价值日渐多元的社会形势下担负起课程价值整合和实现的使命,必须成为理性的 行动者。生物学科教育价值可从学科教育价值关系中的主体(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和客体(生物学科教育价 值属性)来分析。

就生物学科来说,社会需要体现在中学生物学科设置和生物学科教学总体要求上。目前的生物学科教学大 纲中,生物学科教育的社会需要尚未充分体现,主要原因是其能力目标、技能目标、德育目标等太过原则、笼 统,而知识目标过分强调系统、严密。从中学生物教学具体情况而言,生物学科的教育目标应放在人与自然的 开放系统中,从生物科学自身发展、生物科学对社会发展的巨大贡献,以及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等角度,提出 体现当代社会需要的生物学科教育的知识、能力、技能、德育等目标。而生物学科教育的个体需要来自于个体 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对生物学科教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只有当中学生物学科的教育 诱发了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了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习得了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这种内在需求才是 持久的,才能激发出无尽的学习力量。

生物学科教育本身亦具备其特有的价值属性。除了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培养外,它在唯物 观点、辩证统一观点培养,用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研究自然的思想方法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培养等方 面,有独到的价值属性。此外,由于生物科学与人及自然界的紧密联系,生物学科教育在STS教育,以及科学教 育, 尤其是科学价值观培养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属性。

二、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实现

作为中学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我们不能左右生物学科在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及教学总体要求,但我们可 以通过生物学科教育价值的整合,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教育培养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学科教育的改革实践, 在充分实现生物学科教育价值上有所作为。

(一)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

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一本生物教材的信 息量是有限的,且很多信息是滞后的,其知识相对也是基础的。教材不经教师精心处理,教法、教学模式不经 教师精心设计,不把教与学的知识、内容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不把运动的、变化的、活生生的生命及生命现 象,尽可能多地直接或间接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触摸”,生物课将不是真正意义的生物课,其本身亦将缺 乏生命力。

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以下几个问题:

1.精心设计好教学媒体的应用,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呈现实物、标本、模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尤其 是电视、录像、影碟、多媒体电脑等。现代教育媒体辅助生物教学,除了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交 互性外,更明显的是它可以让学生获得书面教材无法出现的声像信息。它可恰当地呈现大到生态系统,小到生 物分子结构的图像,也可以把复杂的或微观的生理活动、生命现象简洁地、直观地表现出来。总之,教育媒体 ,特别是现代教育媒体可以让课堂更活起来,更有生命力,更富想象力。

2.让书面教材无法承载的或是变化、发展了的有关生物科学知识,以及与生命科学有关的自然、社会知识 、材料经过精心筛选后再进入课堂。如细胞学说的创立史、哈维和血液循环理论、 克里克和沃森与DNA双螺旋 结构、达尔文和进化论、卡尔文和光合作用、关注海洋、克隆羊、DNA重组技术、保护臭氧层、无磷洗衣粉推广 、控制“白色污染”、 赤潮成因及防治等等。

3.以各种生物兴趣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让学生到大自然、到大社会中去观察、调查、实验,从爱护一 草一木,饲养小动物到参与生物科技活动,使其体验到生物科学知识、技能之于人、自然、社会的价值。

(二)培养生物学科基本观点

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 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 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

1.唯物的观点。一切生命和生命现象都有其物质基础:生命起源的物质性——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质 在极其漫长的时间内,经过极其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演变而成的。生命的物质性——C、H、O、N、S、P等元素 组成了核酸、蛋白质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构成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生命现象的物质性 ——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应激性、生殖发育、遗传变异等一切生命现象、生理过程均可给以物质基础上的 解释。

2.辩证统一的观点。自然界、生命、生命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辩证统一的: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 统一性——生物有明显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但一切生命均由非生物界中的普通元素组成,且与非生物界 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这些自身结构各有其结构和功能的特点,但同 时又相互联系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如叶绿 体、线粒体的结构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统一,脊椎动物前肢的结构与其各自特有的功能相统一,鱼的 形态结构适于水中生活,家鸽的形态结构适翔生活,等 等。生命活动的辩证统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遗传与变异,生长与衰老等,正是在这一系列的矛盾、对立中,生命及生命活动才有 了其完美的、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进行 着生存斗争,而生存着的生物均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环境,正是这种既斗争又统一的各种复杂关系,构成了生 态系统,建立了动态平衡。

3.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组成生物的物质、生物体本身、生物界都是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的。

生物的组成物质是动态变化的——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使生物体每时每刻进行着新旧更换。细胞和生物个体是动 态、变化的——他们都有一个发生、成长、衰老、死亡的动态变化过程。细胞和生物个体的结构与生理、生物 和环境的关系等也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它是指改组已有知识、经验,从而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成果的思维 。其特征是具有高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独特性与求异性、流畅性与变通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逻辑性 与非逻辑性的统一。结合这些特征及生物学科教学的特点,我们可以建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和方 法。

1.充分重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思想,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民主。课堂教学民主是师生共创的,符合“主 导主体”思想,存在于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参与、进步的“精神民主”。它可以创设出一种民 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地思考、质疑和创新。根据课堂教 学民主化思想,生物学科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其两大主要形式,即直接式和间接式教学,开展课 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师的直接指导可以在前,起开路带头作用,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起辅助学习作用,也可以 在后,发挥点拨、解惑答疑作用;
教师也可以应用不明示的、非命令式、非结论式、不作详细指导的间接指导 ;
教师可以讲,可以不讲,可以多讲,也可以少讲。这样,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主动思考、质疑:这 个生物学概念是否准确、完整,有无例外?这个生物学实验的设计是否科学、有什么干扰因素?该观察结果、 生命活动或生理现象如何从本质上作出规律性的解释?等等。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造性思维方法。从心理学角度,可以抽引出许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具有普遍 性意义的有:发散思维法、集中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侧向思维法、治弱思维法、统摄思维法、组合思维法、 辩证思维法等。生物教学中,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途径很多,其中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探究、分析、归纳、综 合、推断等过程,是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在新课导入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侧向 思维等,可以在解决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等,可 以在新旧知识的联系教学时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治弱思维、集中思维、侧向思维等,可以在学习生命现 象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概念内涵进一步丰富及外延进一步拓宽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统摄思维 、集中思维、辩证思维等。

3.加强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生物科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生物学科教学中,创造思 维的培养离不开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我们须十分重视课内外的观察、实验教学和实践 活动,结合教材内容和教材有关观察、实验和实践活动,师生共同设计、开展验证性实验、探索性实验、平行 实验、反向实验及有关生物科技活动,让学生学习如何去有意、有效、有发现地观察,如何规范、科学、有创 造性地进行实验和实践活动,学会完整科学地设计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发展创造思维 、培养创新能力。

(四)培养科学的价值观

科学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生物学科教育在学校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科学 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唯科学主义的科学教育认为,科学技术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它强调征服自然,强 调把他人自然化、物化、对象化。这些偏面的观念和行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表现出人对自然的一味“征 服、改造、利用”,造成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表现出彼此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自私 自利,使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并由此导致了某些社会问题。因此,完整的科学教育,在强调对科学知 识和科学方法的学习、理解和掌握的同时,更应重视科学精神(客观精神、理性精神、实证精神等)和科学价 值观的培养。

科学价值观,是人们对于科学价值的基本看法,即解决科学有什么用、怎么用的问题。生物学科教育中, 可采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1.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的发展对人类逐步正确地了解自然、了解自己、了解生命,改善人 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乃至献身生物科学事业的决 心和精神动力。

2.在达成认知、技能目标的同时,重视情感目标的达成和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更富于爱心,关心他人 ,热爱生命,关爱自然,乐于为社会服务。

生物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一、中学生物新课标教学的人文重点

生物教学中,可以渗透许多方面的人文精神,但是结合学科特点,应该有所侧重。重点有以下几方面:

1.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尊重生命,热爱生命,这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出发点。生物科学旨在揭示生命的奥秘,在诸多学科中,生物和与生命的关系最为密切。生命是自然界的奇迹,生命是自然界最完美的产物,蕴含着无穷的奥秘。如在深海火山口周围的高温无光区域却生活至今不了解的深海生物;
鸟的迁徙、鱼的洄游,其线路时间的准确等等,无不令人类惊叹。学生们在学习生物的种种生命现象时,情不自禁地感受到生命法则的伟大、神奇和美妙。一棵小草,一只昆虫,在我们眼里都是生命奇迹,我们决不能随意扼杀一个生命。这种从内心产生的对生命的崇敬之情,让我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感激和敬畏。就此而言,我们应该充分尊重所有的生命,才能保持地球上生物的多样性,维持人与其它生物间的平衡。

2.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

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是生物新课标学习的一个要素。生物是客观存在,它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规律,现在对生命科学的研究虽然已很深入,但许多生命现象却无法解释。在研究过程中,决不允许任何空想和臆测,一定要有实事求是、严谨朴实的科学态度,对生命的每一现象的研究都要有大量的事实、经过大量的实验、充分的论证才能得出结论。实事求是的精神具有了人文内涵,这些内容在高中生物新课标内容中处处都有体现,例如课标中的问题探讨、资料分析、实验与探究等,无不体现出生物科学与实事求的实证精神,体现出生物科学发展中的人文内涵。所以,在生物教学中,不能就科学而论科学,而应该以此引申到人文领域,这对培养中学生实事求的科学素养和探究性学习精神极为有利。

3.审美教育

素质教育中,美育是最具有渗透性和最有活力的因素,它对德育、智育等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它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经之路。在中学生物新课标中,进行审美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生物学的美有着特殊的表现:

3.1自然美:自然美是具体的、感性的,如千姿百态的植物形态、形状各异的树叶,多变的色彩、美丽的花朵,鲜艳的果实,无论是单独作为盆景,还是聚成森林,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再加以翩翩起舞的蛾蝶,轻盈宛鸣的鸟儿,充满活力的各种动物,组成了诗情画意的大自然,这是一幅多么完美的画卷啊。

3.2和谐美:生物的形态与功能是相适应的,在美学上就表现为一种和谐美,如同种生物的形态结构基本相同,体现出整体一律的美学法律;
形形的生物都能与各自的生活环境之间产生奇妙的适应。学习生物知识的同时,挖掘出蕴含其中的这些美的因素,不仅加深了对生物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更可让学生乐于学习。

4.生态意识

生态环境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工作更是迫在眉睫,任重道远,中学生物教学是建立生态道德体系的主要途径。

4.1热爱生物,变保护环境为内心需要,通过生物课的熏陶,使中学生热爱生物、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热爱所有的生命,真正做到人文素|的提高。

4.2介绍环境现状,增强危机感。不仅在生物课的有关章节中介绍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还要随时联系实际,介绍我国及世界的环境状况,增强学生的生态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增强环境意识既是提高人文素质的要求,更是保护环境的要求。

二、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

1.提高思想认识

现行的中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就是重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这对于培养现代人才、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公民是不利的,在信息时代、知识教育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但现代人才要适应社会需要,不仅要具有科学素养,也要具备完善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竞争合作心态,一定的表达写作能力、审美能力,对自然对生命的关注等等,也就是既要有高度的科学素养,更要有厚实的人文素养。

2.强调学科渗透

人文教育不能仅仅依靠人文学科进行,还应该采取广泛的学科渗透、熏陶、体验和积累。要认真分析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准确地渗透到生物学学习活动中,如讲授新除代谢概念时,正确运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对同化作用、异化作用之间的关系进行透彻的分析,不仅会加深学生对新除代谢的理解,而且也会使学生受到生动的唯物辩证法的教育。

3.以情动人,避免说教

道德品质、人文关怀、价值观等等这些人文思想要成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要成为他们内心的组成部分。用说教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应如春雨般滋润学生的心田,使之乐于接受,也就是以情动人,在教学实践中,需强调的情感要素为:首先,情感要以教材中蕴藏的因素为依据,不可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其次,情感要有针对性;
第三,以教师的情感去影响学生的情感。

生物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中学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是由生物的多样性、分布的广袤性和知识的跨界性所决定的。由于 生物跟人类社会关系密切,人类社会不仅对人类自身,还必然会对生态系统带来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按 照社会规范的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就会更多地渗透在生物教科书中来,使生物学科比之其他自然学科思想教育 内容更为丰富。

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爱国主义教育。介绍我国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珍贵的动植物种类;
介绍我国栽培作物的悠久历史,讲授祖 国古代生物科学成就,使学生热爱祖国,培养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介绍我国现代生物科学成就,利用新旧社 会对比,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共产党。

国情教育。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偏低。例如,耕地面积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草原为三分 之一,林地为四分之一。这些知识可结合在自然保护及其他相关内容中讲授,使学生认识到保护耕地面积的紧 迫性;
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重要性;
控制人口,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必要性。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生物学中包涵着自然辩证法思想。主要是:生命的物质性;
运动性;
生物的进化;

结构与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生物体与环境相互影响的观点等。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应用得比较熟悉的生物学的 基本观点,也是唯物的、辩证的观点。生物学也证明了自然界发展的普遍规律,即:质量互变规律,对立统一 规律,否定之否定的规律。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重要 作用。

实践观点和群众观点的教育。生物学实践性强,生物课有很多实践活动。例如:实验、实习、参观访问、 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通过学习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可引导学生学习当地群 众的实践经验。组织学生参观果园、农场、科学站、高产田、饲养场等,让学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新 技术、新经验。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关心家乡的农业生产,认识科学的社会价值,促使其立志为家乡经济建 设作贡献。

思想品德教育。国家颁布的某些法律条文与生物教学内容有密切关系。例如,《草原法》、《森林法》、 《野生动物保护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其中的某些条文可结合有关生物知识讲解,从而培养学 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结合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知识的教学,可以进行正确对待友谊 和爱情的教育。在生物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进行合作精神的教育。

科学精神、方法和态度的教育。结合生物科学史的教学,以及渗透科学家片断事迹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勇 于为科学献身精神的教育。通过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事例,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生态学观点,增 强环境保护意识,这对提高公民素质有重要作用。讲述科学家认识真理的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生物学 包涵了系统论的观点,在教学中渗透系统的观点,也是一种科学认识方法的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

教学中还可结合实际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坚持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学生的头脑。

教师如果对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内容的丰富性认识不足,就会不自觉地削弱生物课的思想性和教育性。我们 学校按每本教材分章拟定出思想教育任务,通过讨论作为教学依据。这样对生物课的思想教育内容,就可能认 识得全面一些,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

二、教育途径的多样性

由于生物学科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思想教育途径。除课堂教 学的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 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要研究课内,还要研究课外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
不仅要研究教材,还要研究实 践活动的思想教育特点。现将生物课的几种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思想教育内容分述如下:

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 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

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 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

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科技兴 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栽培饲养:要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和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 挠的精神。

另外,在“世界环境日”、“植树节”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和进行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 宣传活动 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教育方式。

课堂教学是生物学科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径,但是决不能忽视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 生物教学的实践活动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要善于认识各种教学活动中最适宜的教育因素, 并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教育。

三、教育方法的渗透性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不同于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它是与生物学知识紧密结合进行的。这就决定了生物 课思想教育的方法特点是:在生物知识的教学和技能的训练中渗透思想教育。教师要在教学中实现科学性和思 想性的统一,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政治导向、情感陶冶、意志培养、道德规范。生物教学进行思想教育, 要防止曾经出现过的两种偏向:一种是脱离知识,“穿靴戴帽”,贴政治标签。事实证明这样做的结果会走向 反面;
另一种是单纯的知识教学,忽视生物课的德育功能,这方面的教训也是需要记取的。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关键是找准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效结合点。这种结合点,一种是 固定的,一种是可变动的。

固定的知识结合点,存在于教材中,具有客观性。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显性”,例如,李时珍编著了《 本草纲目》,被译成多种外国文字,成为世界上享有盛名的植物学家,只要老师讲述,或者学生阅读,就可以 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有的知识结合点属于“隐性”,需要教师去发掘。例如,植物生长素的浓度较低会促 进植物生长;
浓度过高会抑制植物生长,超过10[-8,]M的生长素就会抑制根的生长。由此,教师强调:超过了 事物质的数量界限,就会改变事物的性质,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结合生长素浓度的变化,进行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的教育,使学生印象深刻。这样的知识点需要发掘、升华。

另一种是可变动的知识结合点,它具有主观性,取决于教师占有具备思想性的生物学材料的状况,以及是 否善于选择教材中相应的知识点。有的知识点不具有某种思想性,教师可以将自己占有的闪光的思想材料,在 教材相应的知识点上赋予思想性。例如,讲DNA的双螺旋结构,一般为双链,可结合讲述我国科学家于1990年1 1月28日发现了三链状DNA新结构。这一成果被称誉为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又一重大发现,获得美国当年百项科 学头奖。这样讲既体现了教学的时代气息,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另外,在实验、实习等生物学技能的训练中也要根据情境和问题,适时地渗透思想教育。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要掌握好针对性原则。不同年级的学生和班级有不同的思想特点,对低年级学生重 在提供生动的有思想意义的素材,偏重于事实教育。对高中学生仍要以科学事实为基础,注意“画龙点睛”式 的思想升华。例如,讲到遗传学家摩尔根时,笔者曾补充介绍,他在遗传学上的研究成果,使他获得了诺贝尔 奖金,但他没有出席盛大的授奖仪式,他在致力于自己的研究。摩尔根说这奖赏不是给我个人的,而是对实验 生物学的褒奖。最后,以两句话简评作小结:这就是有成就的科学家的态度——看轻个人荣誉,看重自己的事 业。这实际上也向学生进行了人生观的教育。

渗透德育还要掌握好适度性原则。一堂课渗透的知识点不宜过多,多了“物极必反”;
一个知识点渗透的 分量也要适当。在教学方法上要使科学性和思想性水融,使学生乐于接受。

四、教育对象的易接受性

生物学科的认识和方法,给学生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基础。学生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一 样,大都具有可直接验证的特点,因而知识的客观性在学生头脑中印象会更为深刻,对生物学知识真理性的信 念也就更为牢固。从这个角度上说,由此进行的思想熏陶,学生更易于接受。对因为某些思想标准和道德观念 是结合人体生理卫生和遗传知识来进行的,这使学生感受到社会要求的行为准则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有利于 自己身心健康,符合切身利益。那么,这样的思想教育,学生容易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认识,以至转化为良好的 行为习惯。

例如,《生理卫生》课本从运动系统、循环系统的角度阐述了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对人体健康的好处;
从 呼吸、神经等系统的生理卫生说明了吸烟、酗酒的危害;
讲青春期身体重要器官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善,说 明了晚婚晚育的生理学基础;
高中《生物》课本结合遗传病阐明了《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旁系血 亲禁止结婚的道理。像这样一些具有思想意义的内容,在生物教学中进行,要比离开科学知识单纯进行纪律教 育、道德规劝效果要好。

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讲吸烟、喝酒的危害,认为班主任、思想品德课的教师已经讲得很多了,不必再讲,这 是无视生物学科思想教育容易被学生接受的特点,忽视了通过各个学科、各个渠道综合育人的整体效应。

五、育人效果的依赖性

生物学科的思想教育是通过生物教师去执行的,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依赖于生物教师的思想素质、专业知 识和教学技能的水平。

教师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意志、情感,通过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生物课良好的思想教育效 果依赖于教师正确的政治方向,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思想品德,以及对教书育人的高度责任感。

教材的思想体系蕴涵在知识体系之中。教师具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才能深入理解、掌握教材的科学性, 也才可能更好地发掘其中的思想性。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具有思想意义的现代生物科学成果的新信 息充实教学,才能使生物课的思想教育随着时代的步伐前进。

生物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

 

生活化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倡导的理念之一,是教的过程中,把握主体(教师)的客体化,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生物教师作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在生物教学中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联系起来;
用智慧的教学方法施教,使知识变枯燥为生动;
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呈现,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责任感,从而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用到位的语言文字表达,启发学生认识到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如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来提高生物课堂有效性,本人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用准确的教学目标定位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提出了“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理念,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因而教学不能脱离生活。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就是倡导每一个学生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教育论文,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因此,我们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为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善于关注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利用生物学本身的魅力,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使教学行为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定位到位,有的放矢,不做无用之功,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目标定位1,能对生活化的素材归纳和演绎获取新知识。如学习DNA的相关知识时,我们可以例举如下材料供学生学习,要求学生用相关知识解释,并进行创新。

材料一:DNA指纹在案件侦破工作中有着重要的用途。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样品中提取出来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

材料二:最近有许多商家隆重推出一种被称为“核黄素”的保健品,据说其主要成分是从一些生物细胞中提取的核酸,并吹嘘其有健脑作用和能够为人提供丰富的营养。核酸真的具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

材料三:美国911事件死难者身份确定。科学家将对每具尸体的细胞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检查。由于很多尸体已经被分成了数块,据专家估计此次将被检查的碎片数有可能达到百万以上。所有的细胞核样本将被送到美国盐湖城的基因研究中心进行分析,他们的工作是要对死者的身份加以辨认,而线粒体DNA则将被送到马里兰州罗克威尔的细胞研究室去,他们的任务是要查出死者属于哪个家族。据称研究后得出的分析数据将与所有遇难家属提供的资料和样本进行核对,这将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DNA分析鉴定行动。

材料四:科学研究证明,一些困扰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例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肝病、癌症等都与基因有关。依据已经破译的基因序列和功能,找出这些基因并针对相应的病变区位进行药物筛选,甚至基于已有的基因知识来设计新药,就能“有的放矢”地修补或替换这些病变的基因,从而根治顽症。基因药物将成为21世纪医药中的耀眼明星。基因研究不仅能够为筛选和研制新药提供基础数据,也为利用基因进行检测、预防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比如,有同样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的人,由于具有不同基因序列,对同一种病的易感性就大不一样。明显的例子有,同为吸烟人群,有人就易患肺癌教育论文,有人则不然。医生会根据各人不同的基因序列给予因人而异的指导,使其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最大可能地预防疾病。

目标定位2,学生能把知识回归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如平时布置学生作业应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为了知识点和考试而做题。例如学生在学习糖类、脂质、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置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
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等等。再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后小实验,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既能达到验证课堂中所学知识的功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如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等)。如要求学生在家中腌制咸菜和萝卜条,制作腐乳、果酒和果醋,检测家庭中常用食品的成分等。利用学生寒暑假期、周末在家的时间,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家庭作业。比如,、泡菜的制作、制作小生态瓶等;
设计实验验证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等。还可以走上社会调查居住附近有无遗传病患者(如白化病、先天愚型等),并分析其家族系谱图找出遗传方式;
调查附近的商店中有哪些转基因食品;
农村学生可以调查蔬菜大棚是否经常通风并思考原因;
外出旅游时可以调查当地景区的生态系统结构、物种丰富度、某一种群的种群密度;
身边有无生态入侵现象等等。通过生活中观察、验证课本上的生物学知识,会很好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为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通过这些生活问题、学生的生活经验创造生活课堂,即关注学生的主体和活生生的经验与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把知识技?艿慕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经验的改组,促进学生书本知识向实践能Φ淖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二、用智慧的教学方法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教必修2的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我讲到,如果孟德尔要直接验证他的假说,只能用显微观察的方法,确定遗传因子的真实存在和遗传因子在形成配子进是分离的,这在当时是不可能的。孟德尔应用假说-演绎法,事实上孟德尔所检验的不是假说本身,而是假说的推论,即从假说中逻辑地推导出来的个别现象或事件的推论。当我讲到“孟德尔设计的测交实验教育论文,实际上检验的是演绎的‘推论’,是一个特例,孟德尔用实验验证这个特例,从而验证了规律”,学生仍然不理解。怎么办呢?这时我采用了生活化的知识进行解释。地球是椭圆的还是方形的呢?假说一,地球是方形的;
假说二地球是椭圆的。如果地球是方形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应当是看到整个船身的;
如果地球是椭圆的,则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依据假说演绎推理出来的一个特例,即推论,用亲身体验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的实际情况来验证这个特例(推论),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是整个完整的船身,则大海是方形的;
若亲身体验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时,是应当先看到桅杆,而后慢慢地才看到整个船身,则大海是椭圆形的。这时我给学生说,孟德尔的测交实验就相当于“在大海航行时,看到远方的船只情况”是个假说基础上的一个特例,只验证了这个特例,则假说自然就被证明了。

智慧的教学方法,其作用就如同催化剂一样,有效的教学必然是采用恰当教学方法的教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中智慧程度越高,带来的教学效果就越好,因为智慧的教学方法往往产生于生活实践中。

三、用优化的教学媒体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在生活知识的内容上,体现选择性原则,更能带来学生浓厚学习兴趣。在讲解共同进化的知识时,我选择了生活化的一些媒体知识。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1有趣的巢寄生杜鹃。巢寄生是一种鸟类将卵产在其它鸟的鸟巢中,由义亲代为孵化和育雏的一种特殊的繁殖行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鹨(Anthus pratensis)喂食大杜鹃,就是一种种间巢寄生类型。大杜鹃是现有巢寄生鸟类80多种中最典型的一种鸟,它可把卵 寄生在125种其它鸟类的巢中。巢寄生行为表现在:宿主的选择,大杜鹃在繁殖期寻找与孵化期和育雏期相似、雏鸟食性基本相同、卵形与颜色易仿的宿主,多为雀形目鸟类。寄生时间上,大杜鹃多在宿主开始孵卵之前,乘宿主离巢外出时快速寄生产卵。巢寄生的协同进化,表现在宿主卵的形态特征上。寄生者的卵在颜色、大小、卵斑等许多方面与宿主相似,但存有不显差异。同时宿主对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个方面。对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鹃常表现在产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产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雏鸟孵出,它有将义亲的雏鸟推出巢外的习性,从而独享 义亲抚育,这样对宿主繁殖成功率将降低。编者注:杜鹃又称布谷鸟,多数居住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树林中。大约三分之二的杜鹃,包括所有北美的种类,会筑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鸟;
只有约三分之一的杜鹃以寄生的方式养育幼鸟

生活化的媒体知识2 蜂鸟。在南美热带雨林中,蜂鸟是许多种植物的传粉者,蜂鸟的喙大致可分为2种类型:长而弯曲型和短而直型。第一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略微弯曲的长筒状花中采蜜,这一类花分布广泛且产蜜量高;
第二种类型的鸟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中采蜜教育论文,这一类花分泌的花蜜一般较少,而且它们也经常吸引许多传粉的昆虫。尽管长喙蜂鸟也可以取食短筒花中的蜜,但它们一般更偏爱长筒花,而且在短筒花附近,它们往往受到其它短喙鸟类的驱赶。蜂鸟飞行速度快,可以长距离地飞来飞去取食那些不能被短喙蜂鸟利用的花蜜。蜂鸟是典型的通过一次飞行造访不同种类的花来提高摄入的能量,而不是只依赖一种植物的传粉动物。因此,对于种群数量小的植物来说,选择压力可能促使植物产生较多花蜜吸引蜂鸟。有趣的是,依靠蜂鸟传粉的植物几乎分泌同等数量的花蜜,这也许是因为蜂鸟不屑于光顾那些产蜜量不高的花。有些依赖蜂鸟传粉的花可能与蜂鸟密切地协同进化。笔者在亚马逊热带雨林考察时曾好奇地观察长尾蜂鸟(Phaethornis superciliosus)取食一种风梨科植物的花蜜,这种植物花筒的形状似乎刚好能容纳进细长的蜂鸟喙;
除蜂鸟外,似乎没有任何其它动物前来采食花蜜。

通过这些生活化媒体的呈现,学生对共同进化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共同进化理解深刻到位①促进生物多样性的增加②促进物种的共同适应③维持生物群落的稳定性。

四、用到位的语言文字创建生活化生物课堂

如观察植物有丝分裂实验后,学生提出为什么看到的细胞分裂间期图像大大多于细胞分裂期图像。我以“因为在细胞周期中间期所占的时间长,分裂期所占的时间短”来解释。这样解释虽有一部分同学明白了,但总有一些学生还是实现不了从抽象到形象之间的过渡。看来要通过变换语言的表达方式,才能奏效了。我打比方道:同学们在操场上自由蹦跳,由于同学们累了,蹦起活动的时间变短了,停留在地面的休息时间变长了。此时我带着照相机来到操场,对准同学的活动场面,拍了一张照片。此时我问同学,在这张照片中是停在空中的人数多,还是停在操场地面上的人数多。大家恍然大悟:大多数停留在地面休息的同学好比间期的细胞,少数在空中跃起的同学好比分裂期的细胞。对于每个人来讲只要你停留在地面的时间长,停留在空中的时间短,在拍照的一刹那,被摄入停在地面场景的机会就多于停在空中的。照相的一刹那,就如同根尖的分生组织细胞被固定的一刹那。生活中的场景与细胞分裂的场景如此相似,真可谓实例不同,其理相通。

又如我在执教高中人教版新教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中,我提问“菊花秋季开放的原因?”一位学生回答“是由于日照短、气温凉造成的。”面对学生的回答既有正确的成分,又有不正确的内容,我不是只作“对与错”的评判者,而是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掌握方法的引导者,学习情绪的鼓励者。

此时我表扬学生考虑问题的客观态度:“菊花在秋季开放教育论文,你依据当时日照短了,气温凉了,来思考、推测是理性的。”这样评价,教师就成了学生学习情绪的维护者、鼓励者,而不是压抑者。

接着我继续与学生对话:“有句科学名言是这样说的——不惟书、不惟上,只惟实。有这样的一个实例,大家知道否?有人想在夏天让菊花开放,于是找来不透光的铁桶,给菊花做短日照处理,菊花终于在夏天开放了。同学们依据此实例再做推测,会得出什么结论”。于是学生依据夏天并不冷凉,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菊花秋季开放的原因关键在于日照短。此时的我利用生活化的知识材料充当学生学习知识的构建者,引导者。

新课程标准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体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影响。作为农村学校,在这方面独具优势,田野、树林、灌丛、草地、池塘、河流等,都为学生学习生物学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发动学生走出教室,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进行社会调查研究,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调查、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
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实现学习方式的生活化,同时也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推荐访问:生物 论文 教育 生物教育论文【五篇】 生物教育论文(精选5篇) 生物教育类论文题目大全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