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17篇)

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17篇)

时间:2022-11-22 08:0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17篇)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最敬佩的教育家——陶行知  奇台农场中学:田新慧  陶行知是我最敬佩的教育家之一,他生于1891年10月18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17篇),供大家参考。

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17篇)

篇一: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最敬佩的教育家——陶行知

  奇台农场中学:田新慧

  陶行知是我最敬佩的教育家之一,他生于1891年10月18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逝世于1946年7月25日于上海,享年55岁。

  我敬佩他是因为他在逆境中做出不平凡的事业。1902年,陶行知家境十分贫寒,11岁的陶行知失学了,在家中帮助干活。父母不忍耽误孩子一辈子,请人介绍陶行知到歙城上路街程郎斋门下求学,半工半读继续学业。陶行知每天挑柴至城里卖掉再上学,下午被特许提前回去,赶到南山砍一担柴回家,每天来回路程20里。这艰辛的半工半读也随着家贫日剧而中断了,陶行知只有一边劳作一边自学。当时歙县有位学问极好的贡生王藻老先生,受聘在歙县航埠头曹家任教。曹府是宰相门第,父子两代大学士,候门似海,陶行知鼓起勇气,带着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登门求教,其好学聪颖,使王藻老先生破裂收其为门生。两村相距15华里,平常陶行知五六天去一次,不能劳作的雨雪天就天天去旁听。一个风雪天,陶行知前往航埠头,途中路难行,到时王先生正在授课,陶行知不敢惊动,恭敬静立门外。一两个小时过去了,王先生无意一瞥,才发现门外满身批雪的陶行知,大为感动。艰苦环境对他的磨炼使他比别人懂事更早。

  我敬佩他是因为他坚强的意志、毅力,这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他重视平民教育。1917年,26岁的陶行知自美国学成归国,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郭沫若评价陶行知是一个“人民意志,觉醒得比任何人都快而且彻底”的人民教育家。1926年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晓庄师范,在中国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适合本土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用他的理论教育影响着贫苦的孩子们,把真善美渗透到每个孩子的心里。

  他敬佩他是因为他极具奉献精神。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中度过的。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以“捧着一颗心

  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奉献终生。

  一名海归学者,没有用自己的学识换取显赫的官位,没有为自己谋取舒适的生活,而是扎根农村,排除种种困难,筹集基金,创办学校。把在国外学得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改革、创新、规范教育,从没想到改善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与状况。他这种真正为民族大众着想、为国家教育着想的精神,让每一个人敬佩。现在如果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像陶先生这样踏实干事、勇于奉献的人,我们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干不好呢?

  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不断充实自己专业知识,像陶行知那样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

篇二: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读后感1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假期之中,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矗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陶行知》读后感2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

  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

  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陶行知》读后感3《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体现了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书中第一篇就是“教学合一”。陶行知认为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是:“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指导他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这样学生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这不仅为我们指出了教师教的方法,还为我们指出了学生该如何去学,同时也告知我们学生到底要学什么。

  的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

  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个理论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对于学生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待不同的学生要“个别对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运动能力、学习能力、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学习目标,都能感觉到他们也是在不停地进步,从而避免学生因为经常不能获得成功而失去兴趣,产生厌烦心理。

  最后,陶先生用“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这句话给了我们一个忠告,我们现在处于一个络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非常快,学生可以通过络获得许多的知识,作为老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内涵,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一个有着广博知识的老师,可以让教材上的内容变得更精彩,更有趣。而一个故步自封,不思进取的教师,他的课堂会日渐单调、陈旧,这样的教师又如何能让学生获得快乐与帮助呢?

  就如陶老所说教育的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陶行知教育名篇》是一本很值得看和学习的一本书,我也将于它置于案头,让它指引我们在这条学习之路走得更远。

  《陶行知》读后感4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

  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篇三: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读后感1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得了一种,方才可以为第一流的人物。

  一.敢探未发明的新理。

  我们在新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大惊小怪。

  二.敢于未开化的边疆。

  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把那边疆的门户,一扇一扇的都给打开,这又是何等的魄力。有这样魄力的人也不愧受我们崇拜。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于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

  心得体会:

  敢于探索和开辟是一种创新精神。我们长期在教育部门工作,尤其在小学任教,很多思想都受到限制,变得胆小慎为,不敢越雷池一步,按照教材,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不敢让学生去参加实践活动,怕出安全事故,怕担负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责任。也不敢开拓新领域,怕家长责怪教得不规范。所以,不管是班级工作还是语文教学工作都是循规蹈矩。这也是我们大多数小学教师所走的路子,所以,读过此文之后,我们要大胆开拓,不断进步。

  《陶行知》读后感2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陶先生以出其不意的奖励感化教育,轻而易举的功破了学生的心理,圆满的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想要教育一个人首先要树立平等的心态,宽容的胸怀,对事不对人,设喻服其心。凌驾他人对立斥责只会产生相反的效果,教育孩子更是如此,逆反心理就是这样累积而成的。所以,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陶行知》读后感3陶行知的理论的确博大精深,他的有些精辟的论述仿佛就是针对今天我们学校我的教育说的。陶行知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的精髓体现在“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和“爱满天下”这几句名言中。陶行知被毛泽东评价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我想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毛泽东**一生只对三个人称为“伟大”。因为陶行知的教育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理论,也是最早的素质教育理论,是我们要学习的理论,也是我们需要的理论。

  学习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在我们学校现实意义:陶先生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需要生活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分不开的。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最近陶研专家们研究成果进一步表明:陶行知教育理论,就是当今提出的素质教育理论。陶先生所办的学校就是最早的具有素质教育特色的学校。因此,我们需要陶行知的理论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陶行知》读后感4无法忘记那个秋风吹过,略有一些寒意,发黄的树叶,无奈地随风飘扬。望着这一切,我只有默默的流泪,这一切都我的亲手造成的。

  曾经的我们亲密无间,从小一块长大,上学,直到那一天――中考的前夕。你还记得你向我询问吗?

  我们并肩走在路上畅想未来。

  也许相处的时间长了,彼此的志趣也被同化了,你我不某而合,我们发誓要共同跨入“重点高中”的校门。

  如果不能,我们就报读“职中”。那会儿我们还在憧憬未来,你我共同的未来。

  然而,随着日子一天天的消逝,中考――成绩的下达,你我都与“重点高中”擦肩而过,双双落榜了。回到家中,经不住父母苦口婆心的劝导,亲朋好友的告诫,于是我对报读“职中”的决心动摇了,我依旧没有告诉你,我已经改变的主意,默默的独自一人去报读了一所县“普通高中”。

  当你被我欺骗,却依然一无所知,依旧幻想着你我未来的美好......

  终于有一天,你兴奋的捧着你“职中”的通知书来找到我时,见到的却是我那县高中的通知书,你脸色黯然,什么也没说就走了,就这样你我各去一方。那个秋天,我终于鼓足了勇气去找你,却只得悻悻而归,我无言,伫立在风中随着飘零的树叶一同无奈。这原本伤感的季节让我渲染的更加的伤感,无奈,无奈――

  如今,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忏诲,我没有理由不写下这个让我永远无法忘记的过错。由此,我不仅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更重要的是我竟然忘了我的处世原则――诚信!

  我无法不为自己的无知而自责,当我远远看见你时,我根本没有勇气上前去和你打一声招呼,也许你不能谅解我,就连我自己也一样无法谅解我自己。忏诲已在我心中积的太多了,我这样表达出来,你也许根本无从知道,但我也真心的希望你能谅解我,你使我倍受谴责的同时,也让我明白了诚信的重要。

  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多想回到从前,让一切重来!

  《陶行知》读后感5读了《陶行知的“四块糖”》首先我知道了陶行知是个在中国的教育界有首很大的杰出、家喻户晓的人。

  这个故事具体讲的是陶行知在育才小学当校长时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陶校长看到一位男生用泥土咂另一位男生,陶校长当场制止了男生,并让他下课去校长室。下课了,男生立刻来到校长室,而陶校长却迟到了。接着,陶校长分四个理由与原因依次发给了男生四块糖,理由1:能遵守时间,按时来到校长室。理由

  2:很尊敬陶校长。理由3:男孩有“正义感”。理由4:男孩能承认错误。接着,陶校长把他送出了校长室。

  陶校长真不愧为著名教育家,从“四块糖”使男生认识到错误,使男生以后遇到事情的时候,想想对不对得起陶校长的那“四块糖”啊!

  日常生活中,老师也是这样,我们做错事,不但不批评我们,而且想一些办法告诉我们事情的严重性,使得我们以后不会再去做那些事。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啊,陶校长正是用他的名言与他的“四块糖”去“教人求真”,教人去“学做真人”。

  《陶行知》读后感6我阅读了陶行知一连串的故事,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

  通过这个故事让我知道陶先生的教育观:学生在犯错教育他们的时候,不能采用暴力的教育方式,要根据当时的情况,在错误中发现同学们积极正确的一面。通过肯定和赏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面。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要换个角度想想问题。可见,父母教育孩子经常问自己:"要是我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想呢?又会怎么做呢?"我现在又该做点什么,他的心里会好受一些呢?这样,孩子往往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从而产生宽容的品格。让我不禁联想到我自己,在家我排行老大,平时,我在家和妹妹弟弟玩,我每次都很没有耐心,都很暴力,我却没有像陶行知这样有爱心,每次把弟弟妹妹弄哭,爸爸妈妈批评我,我却一点都没有错误意识,读了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触很深。我不能再继续这样,我以后要对弟弟妹妹宽容一点。

  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给我的启发很大,让我明白了宽容,大度等道理,我感谢这些故事。

  《陶行知》读后感读了陶行知的故事,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人才大才和天才》这个故事。

  这个故事讲述了陶校长收留了一些因为战乱影响而流落流离失所的孩子,并对他们进行教育,这些孩子在不同方面,也显现出不同的天分。可是外界却有很多人反对,最终陶校长以“天才”的独到见解,使他们心服口服。

  文中的这些孩子,个个都离开了故乡,失去了父母,但他们也是一个个活泼可爱、拥有聪明才智的孩子,他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能力成为天才。而我们都有爸爸、也有妈妈,我们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既然他们可以,那么我们

  为什么不能呢?我们当然也可以,只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天才的机会,借陶校长的话说:“天才绝不是天生而成的,除了白痴以外,每一个孩子只要培养,引导得当,社会关心,环境适宜,再加上他们自己的不断努力,都可以成为天才。”

  读完了这个《人才大才和天才》这个故事以后,给我很大的启发,让我知道了天才不是少数人才有的权利,而是大多数人都有机会。

  《陶行知》读后感陶行知不愧为著名教育家,他的“发糖教育法”,也成为中外教育史上的经典范例。一个男孩在校园里拿砖头砸人,无论其有什么理由,也属严重的违纪行为。但陶行知却“发糖”以奖励,而且不是一块,是四块。而仔细读过这个故事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中两点奥秘。

  第一、充分看到男孩的犯错理由。男孩拿砖头砸人,是因为被砸的那个男孩欺女生。这样看,砸人完全是为了主持正义,只不过行为过当而已。理解对方,支持对方,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和分析问题,才能够说服对方。

  第二、充分看到男孩的悔改之意。既然人家及时住手、及时到办公室、及时承认了错误,还有什么理由抓住不放?任何一个人犯了错误之后,都会有一个后悔期。这是他们最痛苦的时候,也是最需要别人理解、同情和安慰的时候。如果批评过当,甚至讽刺挖苦,伤其自尊,就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或者当场顶撞,或者自暴自弃。

  孩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改变。无知可以变成有知,单纯可以变成复杂,莽撞可以变成老到,粗鲁可以变成细腻,怯懦可以变成勇敢,小气可以变成大度,蛮横可以变成理智。变与不变,大变与小变,既取决于自己,也取决于家庭和学校。一个充满爱心的老师,会创造无数的奇迹。因为宽容是一服灵丹妙药,能够在关键时刻矫正学生们的人生之舵。

  《陶行知》读后感原文一:“儿童是有创造力的,这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

  感悟: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承认儿童创造力,才能谈得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所以,教育者要启发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创造力,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是为了培养发挥儿童的创造力。如何培养?陶行知提到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及因材施教三点:首先要为儿童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体力的与心理的充分的营养,包

  括健康的体魄,清醒的头脑,渊博的知识,创造的欲望,事业心以及意志、求知欲、自我批评精神等个性特征,因为创造力是架在个性与才能之间的桥梁。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学习和思维,以利于发挥创造力。再次要注意“因材施教”,这犹如“松树和牡丹所需的肥料不同。”他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指出“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处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从而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特长发展。作为教师,我们要有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态度,师生生活同受教育,教师要用心向学生学习,不仅是为了教育的需要,也是从学生身上所隐藏的无穷的创造力中汲取和丰富自身的创造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因材施教,有信心有耐心将每个学生培养成才。

  《陶行知》读后感1盖尾中心小学林航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离的,学校里先生都有笑容,学生也有笑容,有些学校先生板了面孔,学生都畏惧,那是难免有逃学的事了。所以,设法引起学生的兴味,是很要紧的事。”无论什么时候,通过各种例子或活动达到教学目标,融入学生觉得有趣的内容或令人愉快的活动,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很有帮助的,活动与学生心理、思维特征相吻合,充分激发他们的兴趣,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就学习内容发表意见,是将学生兴趣融入活动的另一种途径。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开展活动时,教师必须选择适合学生水平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内容,正如我们的数学课一样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找出学生的兴趣所在,要针对学生,巧妙设疑,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讨论、动手操作等形式,直接感知和体验促使学生积极探究。在培养学习兴趣的同时完成了全部过程。该让学生做的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做,这样才能让学习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我把我所学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于我的教育中。在教学中我也用爱进行感化教育,给学生一分关爱,一分宽容,一分期待,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在引导中达到对症下药的效果。

  《陶行知》读后感11陶行知的故事有很多,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

  这故事的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标题、我只听说过大树底下好乘凉、这个“大树底下小树长不好”是什么意思?

  于是我认真把它看完了,这个故事讲述的是:张先生是晓庄学校的指导老师,戴子俺在晓庄追随张先生学习幼儿教育。有一天陶行知先生说河南需要一个先

  生,想派遣戴先生去。戴先生认为跟着张先生去广西比较省力,于是他拒绝了,然后陶先生指着不远山坡上的两棵树让戴先生看、一棵树树高大、挺拔、在大树的下面有一棵小树,这棵小树躲在大树底下,阳光、水分、雨露都受到一定的限制,小树生长的不是很好。同样的一棵树,小树没有一块自由的生长土地、就显得苍白无力!然后陶先生让自己的学生把这棵小树从大树的荫影下移出来,换一个地方栽,它也会长成参天大树!戴自俺听了若有所悟,他明白了陶先生的良苦用心,是为了让他能够独当一面地去接受锻炼,最终戴先生接受了陶先生的安排,离开上海,奔赴河南百泉,走上了乡村教育的道路。

  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若要想成才,长成参天大树、就要有生活自理能力,要学会自立、自强,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要有独立能力,独当一面的去接受锻炼!

  《陶行知》读后感12我非常喜欢一个教育家,他是大名鼎鼎的陶行知,我读了陶行知的修表的故事,我感触很深!

  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一天,陶行知的一位朋友的夫人来看望他,他问那个夫人:“你孩子怎么没有来呢?”夫人气呼呼地说:“他把我气坏了,我把他揍了一顿。”陶行知问:“怎么回事?”夫人回答道:“看看这我刚买的表,被他弄的七零八落。”陶行知说她的教育方式不对,他去夫人家看了看,孩子正聚精会神的观察蚂蚁,夫人刚想骂他,却被陶行知拦住了。陶行知走上前去问:“孩子,你为什么要把妈妈的手表拆了呢?”孩子回答道:“我听见里面有啪啪的声音,想看看是什么在响”。陶行知便把孩子带上一起去修表,孩子在修表师傅旁边看的津津有味。表修好后,陶行知又买了一个旧钟送给小孩。夫人问为什么,陶行知回答:“我们大人应该关心小孩的兴趣,让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夫人听了,连忙低下了头。

  我从这个故事明白了,应该培养观察、研究的兴趣。在我现实生活中就有一位这样培养我的人,她就是我的妈妈。还记得有一次,妈妈买了一把玩具抢送给我,我兴奋极了,拿起来就往我房间里跑。过了5分钟,妈妈来看我时,看到崭新的玩具枪已经面目全非,但妈妈没有生气,她教我枪有怎样的构造,让我了解了枪的组成。

  陶行知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呀!

  《陶行知》读后感13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的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没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

  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

  《陶行知》读后感14读完这本书,引用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一句话就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

  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调皮捣蛋,不尽人意的学生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该怎样做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我千万遍地质问自己。后来,我静下来仔细一想,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耐心,给予他的爱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会随我所愿,成为一名好学生呢?我从来都没有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总是盯着问题、缺点以及背后的苛求,改变,统统把缺点扫除,以便适应我的眼光,我的标准,我的高度。

  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当走进校门,看到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顿时感觉很放松,因为他们对我来说就象颜料盒里那五彩缤纷的颜色,象画纸上那美丽的风景。我也因他们的精彩而精彩。

  因此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用真心来对待他,只有这样才会更好。

  《陶行知》读后感15自从阅读【陶行知读本】之后,我便不忍释卷,书中那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吸引着我,那一句句感人的名言震撼着我。从陶行知这位‘万世师表’的圣人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也学到了很多很多。

  从陶行知身上,我学到了尊敬师长。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邻近的一位塾师认定他长大以后必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私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陶行知赶到私塾时,老师已经开始上课了。陶行知怕打扰他们,就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私塾的每一人,也感动了我。那么寒冷的冬天,他在雪地里站了一节课,就是为了不影响老师上课,不影响同学们上课。这是一种先人后己的精神,时时处处地为别人着想,心中时刻怀着对老师的尊敬精神。

  从陶行知身上,我还懂得了乐于助人和尊老爱幼。陶行知小时候,曾经为程四奶奶买锅。回来时,天黑了,本来难走的山路就很不好走,可老天又下起了大雨。他把锅送到程四奶奶手里时,浑身上下都湿透了。陶行知就是这样让人尊敬的人。

  看了这篇文章后,我思绪万千:陶行知爷爷留给我们的仅仅是这一本书吗?不是的,他留给我们的是滋润我们心灵的传统美德,是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对照的感人行动,是他那流传的不朽功绩。

篇四: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是我最敬佩的教育家之一,他的人格精神、教育思想、令人敬仰。十几年前,我曾在朋友处看到《陶行知文选》、《学陶师陶一百题》,就如获至宝,借来阅读,受益匪浅。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人民教育家,感受他的伟大与崇高。

  他坚强有毅力。幼年时的陶行知就是个坚强有毅力的人.1902年,陶行知家境十分贫寒,11岁的陶行知失学了,在家中帮助干活。父母不忍耽误孩子一辈子,请人介绍陶行知到歙城上路街程郎斋门下求学,半工半读继续学业。陶行知每天挑柴至城里卖掉再上学,下午被特许提前回去,赶到南山砍一担柴回家,每天来回路程20里。

  这艰辛的半工半读也随着家贫日剧而中断了,陶行知只有一边劳作一边自学。当时歙县有位学问极好的贡生王藻老先生,受聘在歙县航埠头曹家任教。曹府是宰相门第,父子两代大学士,候门似海,陶行知鼓起勇气,带着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登门求教,其好学聪颖,使王藻老先生破裂收其为门生.两村相距15华里,平常陶行知五六天去一次,不能劳作的雨雪天就天天去旁听。一个风雪天,陶行知前往航埠头,途中路难行,到时王先生正在授课,陶行知不敢惊动,恭敬静立门外。一两个小时过去了,王先生无意一瞥,才发现门外满身批雪的陶行知,大为感动.艰苦环境对他的磨炼使他比别人懂事更早。坚强的意志、毅力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他重视平民教育.1917年,26岁的陶行知自美国学成归国,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

  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郭沫若评价陶行知是一个“人民意志,觉醒得比任何人都快而且彻底”的人民教育家.1926年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晓庄师范,在中国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适合本土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用他的理论教育影响着贫苦的孩子们,把真善美渗透到每个孩子的心里.

  他极具奉献精神。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中度过的。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奉献终生。

  一名海归学者,没有用自己的学识换取显赫的官位,没有为自己谋取舒适的生活,而是扎根农村,排除种种困难,筹集基金,创办学

  校。把在国外学得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改革、创新、规范教育,从没想到改善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与状况。他这种真正为民族大众着想、为国家教育着想的精神,让每一个人敬佩。现在如果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像陶先生这样踏实干事、勇于奉献的人,我们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干不好呢?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充实自己,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

篇五: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我最喜爱的教育家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濬,后改为知行、行知,安徽歙县人。1917年回国后,先后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的教授和教育科主任,主编《新教育》杂志。后来到北京担任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总干事。

  从1923年起,陶行知致力于平民教育运动,和晏阳初等人倡议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1927年,创办了晓庄师范,同时确立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1930年,晓庄学校被国民政府下令查封,陶行知遭到通辑,逃到日本。1931年回到上海,从事科学普及教育,他首先发起了"科学下嫁"运动,创办"自然科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编辑《儿童科学丛书》和《大众科学丛书》,向儿童和普通老百姓介绍通俗科学知识。1932年他开始从事工学团的试验。宗旨是:“工以养生,学以明生,团以保生”。抗日战争中,主要从事抗战教育工作,1939年在重庆所办的“育才学校”。1946年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1946年7月25日终因“劳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患脑溢血逝世,享年五十五岁。

  陶行知先生的主要教育观点与思想:

  一、生活即教育

  首先,教育需求。

  陶行知说:“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在生活即教育的原则之下,人欲是有地位的,我们不主张以天理来压迫人欲。”主张生活即教育,就是要用教育的力量,来达民之情,遂民之欲,把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

  其次,教育目标。

  陶行知说:给生活以教育。我们应当利用自然界和社会届的助力、阻力去培植幼年人的生活力,使他可以做个健全分子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

  再次,教育内容。

  陶行知说:“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

  “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1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概念相等同,忽视了教育的特殊性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会即学校”

  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

  陶行知说:“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他认为学校如同鸟笼,学生如同笼中鸟。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把社会所有的一切都吸收进来,所以容易弄假。因此需要

  “把学校的—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把“鸟儿”从鸟笼中解放出来,任其自由翱翔,成为适应生活、融于民众的有用的人。陶行知说:“课堂里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收不下广大的大众……那么,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我们的唯一的学校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所谓“社会即学校”是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

  三、“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

  首先,“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

  陶行知认为在传统教育下劳力者与劳心者是割裂的,造成“田呆子”(劳力者)和“书呆子”(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在中国“科学的种子长不出来”。为纠此偏,就必须“(1)教劳心者劳力——教读书的人做工;(2)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3)“在劳力上劳心”是指“手脑双挥”,将传统教育下劳力和劳心的“两橛子”联接起来,“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

  其次,“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

  陶行知批评传统教育历来把读书、听讲当成“知之始”,并以之为知识的唯一来源,习之既久,学生就“不肯行、不敢行、终于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他认为,行(做)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创造的基础,身临其境,动手尝试,才有真知,才有创新。他形象地比喻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2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不仅个人如此,中国的教育也是如此,中国的教育也须从行动开始,而以创造为完成。

  其三,“教学做合一”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陶行知曾将“以教人者教己”作为晓庄师范学校的根本教育方法之一,要求教人者先将所教材料“弄得格外明白”,先做好学生。同时,教人者还要“为教而学”,即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为教而学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要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有学有教”即“即知即传”,它要求:会者教人学,能者教人做。还要求:不可保守,不应迟疑,不能间断。去除“知识产权”的私有,树立“文化为公”的信念。“小先生制”就充分体现这一意义上的“教学做合一”。

  其四,“教学做合一”还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

  陶行知指出,注入式的教学法是以教师的教、书本的教为中心的“教授法”,它完全不顾学生的学,不顾学生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根据生活教育的要求,“依据做学教合一原则,实地训练有特殊兴味才干的人,使他们可以按着学生能力需要,指导学生享受环境之所有,并应济环境之所需。”或者说,“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则;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是服从于学的,而教、学又是服从于生活需要的。

  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一种大众的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教育理论。强调的是教育与生活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与学、理论与实践的合一。

  陶行知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先生的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他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终其一生,用生命诠释: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篇六: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是我最敬佩的教育家之一,他的人格精神、教育思想、令人敬仰。十几年前,我曾在朋友处看到《陶行知文选》、《学陶师陶一百题》,就如获至宝,借来阅读,受益匪浅。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人民教育家,感受他的伟大与崇高。

  他坚强有毅力。幼年时的陶行知就是个坚强有毅力的人。1902年,陶行知家境十分贫寒,11岁的陶行知失学了,在家中帮助干活。父母不忍耽误孩子一辈子,请人介绍陶行知到歙城上路街程郎斋门下求学,半工半读继续学业。陶行知每天挑柴至城里卖掉再上学,下午被特许提前回去,赶到南山砍一担柴回家,每天来回路程20里。

  这艰辛的半工半读也随着家贫日剧而中断了,陶行知只有一边劳作一边自学。当时歙县有位学问极好的贡生王藻老先生,受聘在歙县航埠头曹家任教。曹府是宰相门第,父子两代大学士,候门似海,陶行知鼓起勇气,带着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登门求教,其好学聪颖,使王藻老先生破裂收其为门生。两村相距15华里,平常陶行知五六天去一次,不能劳作的雨雪天就天天去旁听。一个风雪天,陶行知前往航埠头,途中路难行,到时王先生正在授课,陶行知不敢惊动,恭敬静立门外。一两个小时过去了,王先生无意一瞥,才发现门外满身批雪的陶行知,大为感动。艰苦环境对他的磨炼使他比别人懂事更早。坚强的意志、毅力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他重视平民教育。1917年,26岁的陶行知自美国学成归国,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陶行知满怀热情地

  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郭沫若评价陶行知是一个“人民意志,觉醒得比任何人都快而且彻底”的人民教育家。1926年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晓庄师范,在中国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适合本土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用他的理论教育影响着贫苦的孩子们,把真善美渗透到每个孩子的心里。

  他极具奉献精神。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中度过的。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奉献终生。

  一名海归学者,没有用自己的学识换取显赫的官位,没有为自己谋取舒适的生活,而是扎根农村,排除种种困难,筹集基金,创办学

  校。把在国外学得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改革、创新、规范教育,从没想到改善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与状况。他这种真正为民族大众着想、为国家教育着想的精神,让每一个人敬佩。现在如果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像陶先生这样踏实干事、勇于奉献的人,我们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干不好呢?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充实自己,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

篇七: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初一《陶行知》读后感5篇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为了让您在写的过程中更加简单方便,一起来参考是怎么写的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初一《陶行知》读后感,欢迎阅读!

  初一《陶行知》读后感1近日,我读了《陶行知文集》后,对陶行知先生对教育提出了两大要素即思想和情操的论述感受颇深.

  关于思想方面:他认为要改变那种用古人的方法去解决现在问题的办法,即使问题相同,但由于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就不能用原来的方法来解决现在的问题;同时指出也不能迷信外国,仿效外国,甚至于幻想.陶行知先生认为学校要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探索精神,要学生提出问题,为设法解决问题选择最有效力的方法,并通过试验去进行印证.这种科学的研究态度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可贵的.

  第二要素是关于情操方面:他认为教师与学生应当养成密切的关系.教师来教书不是来抱个饭碗的,学生也不是交点学费来买个教师的.其实当今社会上,为了文凭而读书的学生大有人在;而仅为了生存而教书的人同样也不少.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应当发生一种优美高尚联密有生气的关系,去做他们的学问.这二大要素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教育应当培养学生那种求真的态度和创新的科学精神,师生之间应建立起平等.民主和良好合作的关系.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如何结合教育特点和培养目标,将陶行知这种教育思想有效地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去,培养更多的具有求真创新科学态度的.能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形势的学生也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作用.

  初一《陶行知》读后感2读完这篇文章后,我不免为这样一所小学校叫好,因为〝这个学校不但教学生读书,并且教学生做事.〞

  即使是现在,在人们的观念中,还是以为学校就是学生读书的地方,教他们做事,学生家长也认为没有这种必要,只是认为在这里能够接受知识即可,这里所讲的知识,主要是讲书本知识.而燕子矶小学,却在短短的半岁时间内,使学生从原来的七十人,加到一百二十四人.思考其原因,我想是因为学生在学校学习了一些合乎生

  活需要的学问,学生在学校里既然肯做事了,会做事,在家里也肯做事,会做事了,自然也赢得了家长对他们办学理念的认可,所以这所学校在短时间内规模扩大也应是在情理之中的.

  燕子矶坡上因为经常有人倒垃圾,很不干净,丁超校长就领学生们把所有的垃圾扫除一空.村民不知道卫生,仍是时常把垃圾倒在这个地方,但村民只要往这里倒,他就会去打扫,村民倒一回,他就打扫一回,后来,邻居竟然也责备起往这里倒垃圾的人了,燕子矶也就从此干净了.

  看到这儿,我不禁对丁校长的行为竖起了大拇指.对于村民们乱倒垃圾的行为,他既没有抱怨,抱怨他们素质差,不懂得讲卫生,也没有在那里竖一块〝此地禁止乱倒垃圾〞的牌子.他采用的方式是别人倒我就扫,正是这种无声的举动影响了村民,使他们自己在内心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后来形成了村民自觉维护环境卫生的情形.

  〝润物细无声〞,在无声之中他的这种行为影响地也不仅仅是燕子矶小学的师生了,而且影响了村民,让一种好的行为影响到周围所有的人.

  是呀,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与我们的理想不一致的时候,与其抱怨,不如放平自己的心态,通过自己的行动努力去改变.

  初一《陶行知》读后感3作为一名教师,多读些教育著作,多了解些教育理论是不可获缺的.假期之中,我阅读了名著《陶行知文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实施爱的教育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一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矗

  二.实施生活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三.实践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教育观念,又是具体的教学思想,它只有化作具体的教育教学的操作方法才能够实现.但教育教学无定法,因此它又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为此,今后我更要认真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主流价值体系观念,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以陶行知先生为楷模,学习他高尚的人格品质,求真求实求创造的教育理念,成为敬业爱岗.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创新务实的教师,为培养学生成为〝真人〞,并具有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而努力工作.

  认真学习了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的思想,可以采用的做法是: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和试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

  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做事情,做到〝学做合一〞;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课外,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宝贵的经验和财富,是我们学习.研究.继承和发展的永恒的课题,是创造型教师及专业发展义不容辞的责任.

  初一《陶行知》读后感4陶行知是我国近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著名的一句名言是〝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在他的人生里,这件大事就是为中国的孩子能够读书.

  在这本书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火烧扑克牌和拆表的故事.

  〝火烧扑克牌〞主要讲的是同学们在紧张的学习下,为了放松心情,开始玩扑克牌.陶行知校长知道以后,十分气愤.为此他专门召开了一次会议,给同学们讲清了道理.同学们听后主动上交了扑克牌,令人没想到的事,他竟然当着同学们的面把扑克牌都给烧掉了.

  为什么要烧掉呢?原来在当时抗日需要人才,建国也需要人才!所以他要求同学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时间来读书学习,累了,可以唱歌跳舞下象棋……

  〝拆表的故事〞主要讲了陶行知朋友的孩子非常喜欢拆东西,甚至连家里新买来的表也给拆了,这令他妈妈很生气,特别想把他的〝坏毛病〞给改掉,甚至还经常动手打孩子,陶行知校长知道后便专门来到朋友家,告诉他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但不能阻止孩子,还要特别培养孩子的这一爱好,说不定还能培养出一个中国的小爱迪生呢!

  这两个故事给了我深深的感触,那就是:一要充分利用时间读书学习,以免造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后果,二是告诉家长们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来培养和发展孩子,而不是阻止孩子.

  多么优秀的校长啊!多么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啊!我多想让我们的爸爸妈妈也来读一读陶行知校长的故事啊!

  初一《陶行知》读后感5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初一《陶行知》读后感

篇八: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是我最敬佩的教育家之一,他的人格精神、教育思想、令人敬仰.十几年前,我曾在朋友处看到《陶行知文选》、《学陶师陶一百题》,就如获至宝,借来阅读,受益匪浅。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人民教育家,感受他的伟大与崇高。

  他坚强有毅力。幼年时的陶行知就是个坚强有毅力的人。1902年,陶行知家境十分贫寒,11岁的陶行知失学了,在家中帮助干活.父母不忍耽误孩子一辈子,请人介绍陶行知到歙城上路街程郎斋门下求学,半工半读继续学业。陶行知每天挑柴至城里卖掉再上学,下午被特许提前回去,赶到南山砍一担柴回家,每天来回路程20里。

  这艰辛的半工半读也随着家贫日剧而中断了,陶行知只有一边劳作一边自学。当时歙县有位学问极好的贡生王藻老先生,受聘在歙县航埠头曹家任教。曹府是宰相门第,父子两代大学士,候门似海,陶行知鼓起勇气,带着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登门求教,其好学聪颖,使王藻老先生破裂收其为门生。两村相距15华里,平常陶行知五六天去一次,不能劳作的雨雪天就天天去旁听。一个风雪天,陶行知前往航埠头,途中路难行,到时王先生正在授课,陶行知不敢惊动,恭敬静立门外。一两个小时过去了,王先生无意一瞥,才发现门外满身批雪的陶行知,大为感动。艰苦环境对他的磨炼使他比别人懂事更早。坚强的意志、毅力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他重视平民教育.1917年,26岁的陶行知自美国学成归国,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

  开展乡村教育运动。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郭沫若评价陶行知是一个“人民意志,觉醒得比任何人都快而且彻底"的人民教育家.1926年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晓庄师范,在中国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适合本土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用他的理论教育影响着贫苦的孩子们,把真善美渗透到每个孩子的心里。

  他极具奉献精神。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中度过的。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奉献终生。

  一名海归学者,没有用自己的学识换取显赫的官位,没有为自己谋取舒适的生活,而是扎根农村,排除种种困难,筹集基金,创办学校。把在国外学得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改革、创新、规范教育,从没想到改善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与状况。他这种真正为民族大众着想、为国家教育着想的精神,让每一个人敬佩。现在如果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像陶先生这样踏实干事、勇于奉献的人,我们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干不好呢?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

  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充实自己,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

篇九: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是我最敬佩的教育家之一,他的人格精神、教育思想、令人敬仰。十几年前,我曾在朋友处看到《陶行知文选》、《学陶师陶一百题》,就如获至宝,借来阅读,受益匪浅。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人民教育家,感受他的伟大与崇高。

  他坚强有毅力。幼年时的陶行知就是个坚强有毅力的人。1902年,陶行知家境十分贫寒,11岁的陶行知失学了,在家中帮助干活。父母不忍耽误孩子一辈子,请人介绍陶行知到歙城上路街程郎斋门下求学,半工半读继续学业。陶行知每天挑柴至城里卖掉再上学,下午被特许提前回去,赶到南山砍一担柴回家,每天来回路程20里。

  这艰辛的半工半读也随着家贫日剧而中断了,陶行知只有一边劳作一边自学。当时歙县有位学问极好的贡生王藻老先生,受聘在歙县航埠头曹家任教。曹府是宰相门草去”的赤子之忱,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与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奉献终生。

  一名海归学者,没有用自己的学识换取显赫的官位,没有为自己谋取舒适的生活,而是扎根农村,排除种种困难,筹集基金,创办学校。把在国外学得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改革、创新、规范教育,从没想到改善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与状况。他这种真正为民族大众着想、为国家教育着想的精神,让每一个人敬佩。现在如果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像陶先生这样踏实干事、勇于奉献的人,我们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干不好呢?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充实自己,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

篇十: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读后感范文

  陶先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的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伟大的爱国者。下面是WTT为大家整理的陶行知的教育故事读后感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读后感范文一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当通过一段段短小却精辟的文字去了解陶老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这些他所创立的教育理论时,不禁深深地佩服这位教育大家的远见与深刻。因为他在八十多年前提出并研究的问题,正是今天我们所倡导的最新的理念。看一看我们的语文新课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细细研读,这些语文课程的新要求不正是对陶行知教育理论更具体化和更富有时代性的表述吗?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实现教育民主化,教师必须树立民主平等的思想。书中谈到民主的教师必须要有(一)虚心;(二)宽容;(三)与学生同甘共(四)跟民众学习(五)跟小孩子学习(六)肃清形式、先生架子、师生的严格界限。我琢磨了这几点,按我的理解觉得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内容:

  一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地位是平等的,教育要以学生为本,宽容对待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以“权威”自

  居,不搞“一言堂”,与学生共同探讨真理、共同进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眼睛向下”,放下架子;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有豁达的心胸,真诚的态度,炽热的情感;这就意味着教师不再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视同仁,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经济、政治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智力、性格、情趣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要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标志是尊重。

  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宽容即理解,是对学生人格自尊心的一种特殊尊重。

  有人这样透视教师的宽容,很值得思考: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当你面对“恨铁不成钢”的学生时,当你面对家庭和社会的烦恼时,一定要冷静。如果我们把指责、批评、抱怨,换成启发、表扬、激励会是另一种情景。

  二是师生都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断成长,教师要虚心向周围的人、乃至学生学习,以此来完善自己。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索,自主实践,生动活泼地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体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相互作用,即所谓“教学相长”。在教育活动中,要引导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其中,把它作为自己的发展方式,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自我,促使受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作为教育者的教师,我们也必须在教育活动中不断得到成长,这样才会完善自己,得到学生的尊敬、信任和爱戴,使自己具有强大的教育感召力。教师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他的职责是培养教育下一代,但是其本身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也是有限的。只有不断学习,放眼看世界,才会意识到自己各方面的不足,因而潜心学习,提高素养。另一方面,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走在时代前沿的鲜活的群体。教师如能走近他们,了解认识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个性,才能从本质上认识学生,从学生身上了解时代的讯息,领悟到学生真正的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真正的爱,才能恰到好处地关心爱护学生,使学生感触到教师的关心。

  让我们以人为本、做民主教师,创设融融的师爱氛围,培养高尚的人格修养,靠着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去解读陶行知先生的伟大教育思想。

  关于陶行知本人,我知道他很有名气,是杜威的弟子,关于他的教育思想,我只知道他提出过什么“生活即教育”这么一个标题,除此以外,我对其就浑浑然了。就如在《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中“序二”所写:“大面积的中小学教师只知陶公其人,未知陶公其说,更别说把陶公的教育思想付诸教育实践了,继而有所发展了。”此作者更指出:“一个没有读过陶行知的人,怎么可以在中国做教师呢?”读到此,虽然我不同意他的说法,但足以可见陶公在中国教育界的影响之深远。于是在闲暇空余之时,我拜读了陶公的教育名篇,现把所读、所想、所悟零碎记录下来。

  1、“生活即教育”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是我前所未闻的,更给了我一丝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也有所不理解。按照他的思想,2、立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

  3、“行是知之始”

  一位在美国受过多年教育的学者,回国后却放弃高官厚禄毅然跑到乡下办学,并终身致力于平民教育,这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界最早认识到农民教育问题重要性的人,是最早广泛提倡妇女也有平等受教育权利的人,也是第一个开办乡村幼儿园的人。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思想今天仍在广泛推行。

  每次读到陶行知的话时,我总会感叹,他怎么那么先知先觉?他怎么会总结出那么多精辟的话?“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仔细辨辨,妙哉妙哉!真正让我了解了陶公“行知”名字的用意!记得前一阶段,看到一则介绍:“蜗牛喜欢吃什么呢?”过去,孩子们要问爸爸妈妈、问老师,现在他们说:“喂喂就知道。”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喂养,孩子们发现蜗牛喜欢吃甜食,如草莓、香蕉、橘子等,而不喜欢吃芹菜、黄瓜等。孩子们把蜗牛喜欢吃的食物画出来贴在墙上,告诉全班同学。更有趣的是,孩子们发现蜗牛吃了草莓排出红色的粪便,吃了橘子排出黄色的粪便。经过反复的实验观察,孩子们得出结论,蜗牛粪便的颜色与吃的食物有关。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做中学”,受到孩子们的空前欢迎。这项教育改革实验有着鲜明的特点,它强调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和发现。

  这场教育改革实验虽然是科学家发动的,但在教学中起主要作用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里,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地对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面前说:“我也不太清楚,明天我再告诉你。”“我不知道,让我们一起来做实验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这是做中学活动中“做”的灵魂,强调了“做”是“行是

  知之始”的行,行以求知,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做中学活动中老师还会不经意地进入一个误区,即有意无意地将孩子的思想往自己设计的想法上引导。结果往往会千遍一律,没有新的、有价值的发现。例:在“盐水让胡萝卜浮起来”的实验中,老师为了让孩子观察到胡萝卜在盐水中可以浮起来这一现象,于是让孩子将胡萝卜放进调制好的盐水里,实验结果都一样,实验看似成功,其实不然。但反之,如果让孩子自由尝试,往沉有胡萝卜的清水里一点点地加盐,孩子却有不一样的发现,盐加少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仍沉在水底,加入量中等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悬在了中间,加盐比较多的孩子会发现胡萝卜浮起来了......于是孩子自信地得到结论:盐一点点的加入,胡萝卜会一点点地浮起来,直至浮在水面上......手的操作和心智的操作与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大胆地放手让孩子在实验中验证自己的想法,深信:“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为孩子们展开一片充满想象,充满生机的天地!4、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与生活“对话”,要注重提炼儿童的生活经验,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解读课文,变无意识的生活积累为有意识的、比较系统的生活经验积累。从而,将学生的视线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读后感范文二

  近日,有幸拜读了《陶行知名篇精选》一书,其中陶行知先生说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简单而又清楚地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职业的真谛。作为一名在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也曾困惑。要教学生做人的道理,那么老师的做人显得尤其重要,究竟怎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教育教学?在实践中,我也不断探索着,尝试着„„通过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话语,仔细斟酌,我有两点体会

  一、陶先生所倡导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他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学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学习离不开生活,学习就在生活之中,学生活中的问题,已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所努力做到的。

  二、所谓“教学”即教学生学;所谓“学生”首先要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养学生的能力。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老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与此同时,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的问题。由此我们不难体会到陶行知的苦心,他想通过这一方法的寻求来最终培养学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学生就不仅能使自己获得丰富的知识,而且还可以解决新的问题。

  我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应该多学习陶行知先生的理念,并努力把这种理念贯穿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体现在自己的每一节课上,体现在自己的每一天的教育生活中。教育之路漫漫而修远,让我们怀揣一颗对教育、对学生真挚的心,在实践中慢慢解读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

  陶行知的教育故事读后感范文三

  我最喜欢的一个名人,就是陶行知,他是一位务实的人民教育家。他的名言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反映了他献身教育事业的伟大精神。

  陶行知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生活比较艰难,他很懂事,小小年纪就能主动帮助妈妈做许多事情。中午妈妈给他一个红薯吃,他总要再硬塞一半到妈妈嘴里。他真是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在现在的生活里,许多独生子女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衣来伸手、饭开张口,不知道报答父母。这些人和陶行知比一比,难道不感觉惭愧吗?等他再大一些时,父母送他去当地名师吴尔宽那里读书。他刻苦学习,不懂就问,知识面不断扩大。作为一名学生,我们要向他学习,学习他那种奋发向上的精神,迎难而上,勇攀科学高峰。

  14岁那年,他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的座右铭。这表明他有远大的志向和伟大的爱国精神。我们是炎黄子孙,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住一句话:“我们的根在中国”。我们也要有自己的理想,将来在祖国各行各业创建一片辉煌。要实现美好理想,从小就要打好基础,否则“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加油吧!“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就产生教育效果。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调皮捣蛋,不尽人意的学生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付出一定的细心,耐心和爱心,但效果不是很好,我又该怎样做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我千万遍地质问自己。后来,我静下来仔细一想,终于悟出一个道理: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耐心,给予他的爱也微不足道,怎能要求他会随我所愿,成为一名好学生呢?我从来都没有站在一个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总是盯着问题、缺点以及背后的苛求,改变,统统把缺点扫除,以便适应我的眼光,我的标准,我的高度。现在想实在是羞愧难当,但是,我已经有了期待的信心:爱的教育一定能够使这一些粗糙的小草变成一棵香草,香气怡人,芬芳扑鼻。

  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一块可雕琢的璞玉或是深埋沙砾中的金子,把“指责、批评、抱怨”,努力换成“启发、赏识、激励”,那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将是一片充满生机、充满真诚和爱意的美好天地。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当走进校门,看到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顿时感觉很放松,因为他们对我来说就象颜料盒里那五彩缤纷的颜色,象画纸上那美丽的风景。我也因他们的精彩而精彩。记得在课堂中的一个有趣的事情让我感动:“孙崇玉,你今天表现的特别好”。他抬起头对我害羞的笑了笑。(直直的看)“老师,你的这个牙快掉下来了。”“不是呀,我的这个牙就长的这个样,排列不够整齐,有点乱。”“那你可以把它拔掉,然后按上假的呀,我爷爷奶奶的就是假的,我想那样就好看了(自信的笑)。”“那他们年纪大了,我还很年轻,再说别人都说我这牙长的很可爱呀。”(不惑的样子、摇头)“我感觉......不好看!”嘿!这个小家伙观察能力还挺强,并且还很坚持自己的意见。我摸摸他的头,忍不住笑了起来,他看看我,也不好意思的撇撇嘴。

  几年前就看到这个故事,当今天在教师学习的校本培训课程《有效上课》上看到这个故事,我的感受更深了。故事说的是:有一次,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应邀到某地做一次关于教育的报告。报告开始,只见他拎着一个口袋疾步走上台,从口袋里捉出一只鸡,然后在桌子上撒了一把米,接着将鸡的头使劲往桌子上按,可是鸡就是不吃,一直在

  叫,翅膀扑腾,鸡爪狂抓······数分钟后,他将鸡放到地上,也撒了一把米,鸡自由地走了一会儿后,开始悠闲地吃起米来。最后,他走到话筒前说了句“报告完毕”。全场愕然!在人们惊异的眼光中,他道出了教育的真谛,难道教育不是如此吗?只有主动学习者,才是真正的学习者,任何外在的强制力都是无用的。

  是的,几年前我也犯下了类似的错误,好在这几年我已意识到。而现在我们有的老师还没有意识到,仍然是一条道走到黑,结果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甚是可悲、可叹!因为他不学习,不了解孩子的生理、心里特点。不学习新知,而凭自己的高压政策去强逼孩子学习,胆小听话的孩子因害怕老师而去好好学习,固然暂时取得一定的好成绩。但他们的心理是不痛快的,是压抑的,是感到累的,学习是被动的。而对于那些胆大的,个性张扬的孩子,高压政策只能物极必反,他们始终成绩不够理想,而且厌恶学习,视学习为极其痛苦的事。

  说到这里,有的人会说,你这样说,那么是不是我们对孩子的学习少关注一点,忙自己的事情,由他去。答案是否定的。我们现在独生子女多,谁不想自己的子女凭着出色的成绩,综合能力强而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呢?因此大多数负责任的家长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到了孩子身上。他们不能看孩子有一点空闲的时间,一天到晚三句话不离学习俩字。孩子本来对学习挺感兴趣的,但是长此以往,满脑子都是家长的学习学习再学习,他们一提到学习就反感,就厌恶。就像一个喜欢吃桃子的人,一天到晚让他吃桃子,长此以往,他一看到桃子不是欣喜,而是反胃。这和我们学习是一样的道理。

  在我任教的上届和这届家长中,真有一些对孩子很负责任的家长,他们对孩子的那种爱,那种关心,为了孩子牺牲了很多的精神真令人感动。他们的孩子在他们的关心下,有的确实成绩很好,令人欣慰!但有的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家长很委屈,也很伤心,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孩子却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孩子智力不行,还是孩子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与其这样,不如干脆放弃算了。我要说的是,对于那些对孩子放任不管而致孩子成绩不够理想的家长来说,上述的家长是可敬的。孩子为什么对学习反感,成绩落后。就其原因,主要是你们采用了强逼的态度,孩子不是主动地学习,而是被动的学习。这样一来,孩子当然不会有出色的成绩。

  因此无论是作为一名老师,还是一名家长,我们必须了解孩子,运用我们的智慧,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觉自愿的学习,只有这样,我们的付出才有价值,才有回报。亲爱的同仁和家长朋友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自觉自愿的学习,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吧!

篇十一: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爱陶行知

  --------读《陶行知》有感

  “我是一个讲故事的人”这是著名作家莫言的一句名言,他也所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不是一个讲故事的人,但爱读故事,却也所以感觉收益多多。今天我就读到的几个相关陶行知的故事,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说得好,就笑一笑,说得不好,也笑一笑。

  (一)四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准确的理解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个块糖果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

  (二)烧扑克牌

  在育才学校,学生们每天上午上文化课:语文、外语、数学、哲学。下午上专业课:文学、音乐、戏剧等,还要实行劳动、军事训练和社会调查,日程总是排得满满的。有一段时间,有的学生厌烦了这样紧张的生活,在自习时间偷偷地打扑克。老师发现了,上前劝阻,他们还说这是“有劳有逸”。一天晚上,陶行知走过男生宿舍,顺便进去看看,正赶上有七八个男生在打扑克,玩得很带劲。陶行知没作声,站在旁边看着。一个同学突然发现了陶校长,急忙推旁边的同学,几个人慌忙放下扑克,羞愧地站起来,低着头等着挨批评。陶校长一句话也没说,沉默了一会儿就转身走了。

  第二天,陶校长在全校会上讲述了抗日战争形势后问:“抗日需要人才,将来建国需要人才,你们难道能够浪费自己的时间吗?你们有多少本领要学啊!我要你们自觉地把扑克牌交出来,像烧鸦片烟一样地把它烧掉!要知道,时光是最可宝贵的。”孩子们低着头,把一副副扑克牌放在台上,堆成一垛。陶校长用火柴点燃了牌,又温和地对孩子们说:“有人说‘有劳有逸’,‘逸’就只能玩扑克?你们能够练琴、写诗、作画,也能够打球、下棋……只有多学一点本领,将来才能建设国家。时光可贵,一去不回啊!”从此,学生们都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了。

  (三)不要做井底之蛙

  育才学校文学组办了几十种壁报,还在重庆开诗歌朗诵会,很受大家欢迎。他们成立了“榴火诗社”,陶校长专门为诗社题词,文学组的学生们有些飘飘然了。有的人留起了披肩长发,有人特意穿破衣服,自视为艺术家的派头。也有的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说话尖刻,爱讽刺人。除夕夜,陶校长把文学组学生召集起来,一面吃瓜子,一面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一个文人应是灵魂干净、品格高尚的人。衣服脏得很,破了也不补,这是乞丐,决不是文人应有的样子。”他又摸着一个男同学乱蓬蓬的头发说:“这是茅草山。我要放一把火,叫‘放火烧山’!”几个留长发的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陶校长拿起剪刀,亲自给他们剪了发,并耐心地给他们讲“要认真做学问,不要做井底之蛙”的道理,学生们听得心服口服。

  (四)“点石成金”的故事

  在一次育才学校的晨会上,陶校长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很有本领的道人,只要他用手一指,面前的乱石立即会变成黄金。一天,他让众徒弟坐在他四周,自己用手指点着地下一堆石块,立刻石块都变成了黄澄澄亮光光的大小不等的金块。徒弟看了又惊又喜,个个拍手叫好。道人对徒弟说:“每人选一块金子,拿去买点吃的吧!”徒弟们都扑到黄金堆里,有的要选一块颜色最黄的,有的要拣一块亮光最足的,有的想找一块最大最大的,大家东翻西找忙个不停。这时却有一个徒弟,他没有去拿金块,仅仅呆呆地站在道人旁边,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紧盯着师傅点金的手指看。道人问他:“你为什么不去挑选你最喜爱的一块金子呢?"这徒弟回答说:"金子虽好,但一用就完,我看中了师傅那个点石成金的指头。”讲到

  这里,陶校长突然停住了。学生们急于要知道故事的结局,都催促他:“校长,你讲下去呀!”“快点讲下去呀!”

  陶校长不再讲故事,却话题一转,实行了一番评述,他说:世上有多少人被闪闪发光的金子迷惑,而忘记了点石成金的指头。同学们,你们在学校求学,可不能光拼命的死记硬背,即使你能全部背出,但你在追求学问(真理)的大道上还会碰到许多新事物、新问题,到那时你能责怪老师没教过、书本上没见过吗?死记硬背不思考,是书呆子的学习方法,这些学生,老师"教多少",他就"记多少",这是赶不上时代、超不过老师的。我们求学必须要学会寻找知识的途径和方法,这就是要拿到开发文化宝库的金钥匙(也就是这只点石成金的指头)。这样,你们自己就可以一辈子毫无止境地去探求知识,你们就能超过老师,我们的国家就能一代更比一代强。

  读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心中不免感慨万千。这些故事来自遥远的年代,距今一百多年,但感觉就像发生在昨天,发生在身边。无论是学生打架,还是学生打牌,无论是有关学生的仪容仪表,还是教育学生注重学习方法,哪一个让我们陌生?我们受过专业的教育,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为什么我们处理这些问题的态度与方式却远不及百年前的陶老?结果让我们汗颜。

  有人总结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大体是一下三个方面:

  一、爱满天下。“热爱每一个学生”这是陶行知的人生格言;“为了孩子,甘为骆驼,于人有益,牛马也做,”陶行知先生说,“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我国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许多实践证明: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热爱学生。

  二、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三、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一理论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意义。培养“真人”是陶行知的办学目标。他的教育思想中,特别强调对做人道理的培养。要做学问,先学做人。要学做真人,不做人上人(不要过于自负,以至于脱离群众),不做人下人(不要自卑),不做人外人(不要孤立自己),要做人中人。他还有“面包和水仙花”论,面包代表的是物质文明,水仙花代表的是精神文明,也就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的思想。

  陶行知没有高深的理论,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他“满怀着对教育对学生爱”,“教人求真,教人做人”。有人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之所以到今天依然有魅力,是因为他最接近教育的核心和真谛,而现在的人们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太关注外表,不关注内心。

  “古有孔夫子,今有陶行知”。的确不错,我不羡慕他“教育家、思想家”的光环,却被他的爱和求真精神所感动。他博大的教育思想,求真的教育实践,行知合一的师德风范为我们树立了“万世师表”的榜样。作为一名教师,我从他的故事中,得到了太多有益的启示。

  我不得不说,我爱陶行知!

篇十二: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最敬佩的教育家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涌现出无数值得我们崇拜的教育家。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到近代教育家张伯苓;从古西腊的教育家柏拉图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第一位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从德国十九世纪有着“科学教育之父”美称的赫尔巴特,到前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他们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出了很多人才,为后来的教育者们树立了榜样,其中很多宝贵的经验仍可给予我们以借鉴。而在这些灿烂如群星的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我最崇拜的教育家却是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出生在安徽歙县的一个清苦农家。他自幼聪明好学,曾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又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他从小生活在农村,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早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曾写下“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的座右铭。为此,在他留学回国后,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他为了建立一支合格的乡村师资队伍,创办了晓庄师范,并亲自担任校长。之后,他又创办了育才学校,使之成为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株奇葩。陶行知的教育教育理论成果被后人编辑成《陶行知选集》在国内外出版发行。

  我之所以崇拜陶行知,就在于他在担任校长期间与师生同劳动、同生活,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他把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他把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和创新能力作为办学目标,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今天的新课程改革仍然有着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正是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新课程设置了综合实践课,使中小学生能够到生活实践中学习、锻炼,增长才干。

  我之所以崇拜陶行知,还在于他所倡导的“六大解放”这一民主的教学方法,即“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摔掉无形手套,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让孩子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使大家有空思考,学习、干事和娱乐。”“六大解放”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就是要创设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氛围,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我之所以崇拜陶行之,还在于他有高超的教育艺术。对于一名教师,一名校长,他不仅爱每一个学生,而且还理解学生,能让学生在温柔的批评中接受教育。这是陶行知在育才小学当校长时的一个故事。一次,陶行知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男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经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你。”王友更惊疑了,他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果递过去,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说完,就走出了校长室。陶行知用“四块糖果”感化教育了王友,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同样的事件如果发生在我们一些教师身上,难免会把学生叫到办公室,不分青红皂白,一顿训斥、一顿挖苦。正是陶行知

  “教好每一个孩子,对每一个家庭负责”的作法,为我们做出了榜样,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学生、家长的郑重承诺。

  陶行知说: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在教室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这就说明教育以及教育者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至关重大。孩子们是中国未来的脊梁,改革开放的开拓者,由此,我想到了当代教育的责任,特别是小学这一基础教育对学生人生的奠基作用。我们的学校培养的人才仅仅是考得好吗?答案是否定的。德育先行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因此在教书的同时,我们责无旁

  贷的要承担起育人的责任,甚至育人比教书更为重要。纵观当今社会,一些高智商的犯罪现象屡屡发生,这不能不让人痛心疾首。由此可见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品质教育更为重要。它关系到学生今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会走上一条怎样的人生道路的问题。难怪陶行知先生这样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记得大提琴家卡萨尔斯面对雄心勃勃讨教的年轻人,意味深长地回答:“先成为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名优秀和大写的音乐人,再然后就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大提琴家。”那么,我想说:“我们的学生首先要成为一个优秀而大写的人,然后成为一个优秀和大写的学生,最后自然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重拾陶行知先生的言行,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油然而生一股崇高的敬意,升腾起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更应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生命谱写奉献之歌,铸照伟大师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热忱的爱心与和善的耐心,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倾注毕生的精力。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在深化课程改革中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实现“六大解放”,播撒“爱”的种子,收获明天的希望。

篇十三: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育才学校公约草案》规定指导员(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民办教育更应如此。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二

  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陈校长教育思想的体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当然,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如此。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吧!当我们对学生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思想感情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人格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当一些学生辍学,是否反思自己将爱洒向他的心间去了呢?有一个乡村女教师为走访学生翻山越岭,不幸摔伤,但第二天又冒雪走访了,她硬是以满腔的爱找回20多个辍学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爱将孩子牢牢留住,不让他们流失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要注意克服自己情感上的弱点,“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

  爱的教育确是一门深而活的学问,爱的教育将是一本大书,让我们每一个人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践写下自己珍贵而值得回味的一页吧。

  陶行知教育故事观后感三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感人肺腑的话语引领我走进了陶行之先生,读罢文集,崇敬和景仰之情由然而生,我深深地被陶行之先生求真、创新的教育思想所惊叹,他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实践家,他创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为改革中国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之先生的教育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芒。

  我想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教学行为中,要使你对学生的德育培养、知识传播等都较好地被学生接受并产生效果,应具备的基础条件不外乎这样三个方面:(1)人格、(2)学问、(3)方法。即:一个要得到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必然要具有高尚的人格、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育人艺术水平。同时,还要做到“心中有书,眼中有人”(这里的人是指学生)。两千多年前我国教育界的祖师爷孔夫子曾说过样的话“仁者爱人”,作为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民教师,你首先要爱你的学生,教师爱学生是无选择的,没有爱的教育肯定是被动的、压抑的。

  学生尊敬和爱戴我们教师的条件又是什么呢?除了上面讲到的“人格”、“学问”、“方法”以外,还应该加上“关爱”,即:关心爱护学生。在教育行为中,教育管理学生,要以关心、爱护学生为前提。从一定角度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种力学的关系,进一步说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按照牛顿力学原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的。我们做教师的给予我们学生的是关爱、是亲和,学生会回报我们教师疏远与冷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没有亲和力,你怎么能要求学生走近你、亲和你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早就有这样的定论:轻松、和谐、充满爱的环境能够激发人健康向上的情感,能够唤醒人的爱心。相反,充满仇恨、冷漠的环境却会诱发人产生邪恶,使人与人之间变得隔膜、疏远、丧失爱心。

  1/2重点句子1: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

  重点句子2: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重点句子3: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

篇十四: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读后感

  《陶行知》读后感范文

  《陶行知》读后感范文1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教育文集》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

  通过反复体会,我深切感受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的不足之处,开始认识到自己的确需要不断学习和积累。下面简要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首先,用爱心去对待学生,传递给学生一份爱心。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体现了真挚的师爱。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给我很大的启示:我们也要像陶先生那样,用伟大的爱心去滋润无数颗童心,培养出无数颗爱心。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他们可能在某个方面不如别人,但在另一方面却胜人一筹。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一个学生,把差生视为朽木,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老师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的,教师也想到了。教师要做学生的亲人、朋友和导师关心学生的每一个部分。当然,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先生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绝不可浪费,看到学生出现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作为现代的教师,更应多教给孩子一点谦让、宽容、仁爱;多灌输一点理想、道德、情操;多一份理智和引导,这样学生在承受师爱的过程种找到前进的路,学会爱父母、爱他人、爱家庭、爱学校、爱祖国,心中充满爱。

  其次,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让每个孩子受益!教的方法必须根据学的学法,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从实际出发,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接受水平;二是指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个人的文化水平、道德修养、才能和各年段的心理水平各不相同,教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孩子受益。正像陶先生说的那样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必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

  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

  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教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学习陶行知,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作为我们教育现代化的一盏指路明灯。

  《陶行知》读后感范文2今年暑假,我认真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当我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时,我的孩子偏偏喜欢节外生枝;当我给孩子们出示课件时,却见孩子们一脸漠然,没有兴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觉太好,太夸大自己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识的源泉、正义的化身,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们面前透着一脸的霸气,一直处于“主宰”课堂的地位。

  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将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使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

  《陶行知》读后感范文3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

  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陶行知》读后感范文4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篇十五: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是我最敬佩的教育家之一,他的人格精神、教育思想、令人敬仰。十几年前,我曾在朋友处看到《陶行知文选》、《学陶师陶一百题》,就如获至宝,借来阅读,受益匪浅。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这位人民教育家,感受他的伟大与崇高。

  他坚强有毅力。幼年时的陶行知就是个坚强有毅力的人.1902年,陶行知家境十分贫寒,11岁的陶行知失学了,在家中帮助干活。父母不忍耽误孩子一辈子,请人介绍陶行知到歙城上路街程郎斋门下求学,半工半读继续学业。陶行知每天挑柴至城里卖掉再上学,下午被特许提前回去,赶到南山砍一担柴回家,每天来回路程20里。

  这艰辛的半工半读也随着家贫日剧而中断了,陶行知只有一边劳作一边自学。当时歙县有位学问极好的贡生王藻老先生,受聘在歙县航埠头曹家任教。曹府是宰相门第,父子两代大学士,候门似海,陶行知鼓起勇气,带着自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登门求教,其好学聪颖,使王藻老先生破裂收其为门生.两村相距15华里,平常陶行知五六天去一次,不能劳作的雨雪天就天天去旁听。一个风雪天,陶行知前往航埠头,途中路难行,到时王先生正在授课,陶行知不敢惊动,恭敬静立门外。一两个小时过去了,王先生无意一瞥,才发现门外满身批雪的陶行知,大为感动.艰苦环境对他的磨炼使他比别人懂事更早。坚强的意志、毅力也是他取得成功的基础和保证。

  他重视平民教育.1917年,26岁的陶行知自美国学成归国,正值国内发起了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的新文化运动。陶行知满怀热情地在这

  场运动中奔走呼号,积极提倡新教育,改革旧教育。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

  陶行知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他深切感到中国教育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他说:“中国以农立国,住在乡村的人占全国人口85%。平民教育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开展乡村教育运动。陶行知号召人们加入这个运动,“一心一德的来为中国一百万个乡村创造一个新生命,叫中国一个个的乡村都有充分的新生命。”他还立下宏愿,要排除各种困难,筹措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创设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郭沫若评价陶行知是一个“人民意志,觉醒得比任何人都快而且彻底”的人民教育家.1926年陶行知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一起筹建晓庄师范,在中国这块贫瘠的土地上,陶行知把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形成了适合本土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用他的理论教育影响着贫苦的孩子们,把真善美渗透到每个孩子的心里.

  他极具奉献精神。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中度过的。他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创造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怀着“教育为公”“甘当骆驼"的精神,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奉献终生。

  一名海归学者,没有用自己的学识换取显赫的官位,没有为自己谋取舒适的生活,而是扎根农村,排除种种困难,筹集基金,创办学

  校。把在国外学得的理论与中国实践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几十年如一日不断改革、创新、规范教育,从没想到改善自己的生活、工作环境与状况。他这种真正为民族大众着想、为国家教育着想的精神,让每一个人敬佩。现在如果每一个行业都有一个像陶先生这样踏实干事、勇于奉献的人,我们还有什么事做不到、干不好呢?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学习提高,不断充实自己,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努力成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领者。

篇十六: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完整)我最尊敬的教育家

  我最尊敬的教育家—陶行知

  一班

  张楠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发展史,涌现出无数值得我们尊敬的教育家。从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到近代教育家张伯苓;从古西腊的教育家柏拉图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第一位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多利诺等等,他们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教育出了很多杰出的人才,为后来的教育者们树立了榜样,其中很多宝贵的经验仍可给予我们以借鉴。而在这些灿烂如群星的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我最尊敬的教育家却是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我之所以尊敬他,原因如下:

  1。无私的奉献精神

  陶行知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1917年回国,历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等,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为人民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科学实用的“生活教育”理论

  其要点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把培养学生的实际才干和创新能力作为办学目标,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今天的新课程革仍然着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正是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新课程设置了综合实践课使中小学生能够到生活实践中学习、锻炼,增长才干。

  3.“六大解放”这一民主的教学方法,六大解放即“解放眼睛,敲碎有色眼镜,教大家看事实;解放头脑,撕掉精神的裹头布,使大家想得通;解放双手,摔掉无形手套,动手向前开辟;解放嘴,使大家可以享受言论自由,谈出真理来;解放空间,让孩子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使大家有空思考,(完整)我最尊敬的教育家

  学习、干事和娱乐”。“六大解放”的教学方法,对于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就是要创设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氛围,为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4.超前的教育眼光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重拾陶行知先生的言行,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会油然而生一股崇高的敬意,升腾起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更应该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用生命谱写奉献之歌,铸照伟大师魂。“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用热忱的爱心与和善的耐心,谆谆教导,循循善诱,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倾注毕生的精力。

  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作为一名新教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在深化课程改革中实践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实现“六大解放",播撒“爱”的种子,收获明天的希望!

篇十七: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优秀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作为一个伟大的中国教育家,怀着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和“爱满天下”的心愿,呕心沥血为中国教育事业的进展和中国民众的思想解放,矢志不渝地坚持生活教育的理念,于1927年在南京开办了晓庄实验乡村师范学校,不仅从教育理论上谋求中国教育的新进展,而且在教育实践上探讨中国教育的新前途。他对做校长,提出了许多精辟和独到的观点,他的这些观念对咱们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如何治理一所学校,如何增进学校的进展,如何增进学生的全面进展,如何实现校长专业化进展等都提供了许多有利的参考。

  一、陶行知校长观的要紧视点

  1.校长是一个完整的人

  陶行知以为,一个学校的校长要做一个完整的人。关于什么是一个完整的人,他以为第一,要有健康的躯体,有好的躯体才能在物质的环境里站得稳固。第二,要有独立的思想。做一个校长要有自己的办学理念,有自己的是非判定能力。第三,一个校长应该是一身担任一个学校校长,他反对一身兼管数事的校长,一个人兼了十几个差使,精神难以兼顾,致使教育事业难以成功,结果是只拿钱不做事。因此,他强调:

  “整个学校应当有整个的校长,不该当有命分式的校长”。2.校长是一个学校灵魂

  在陶行知看来,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判一个学校的好坏,第一要对校长进行一番评判。因此,校长是教职工的领袖,学生的领袖,乃至是社会的领袖,校长工作关系到千百人的学业前途,关系国家的兴衰进展。一个学校进展的灵魂是校长,他列举了校长以身作那么,能就事实生理想,凭理想正事实的事例来讲明校长对学校进展的灵魂作用。

  3.校长要身教、有毅力

  陶行知以为,学校不仅教学生念书,也要教学生做事,即改造学校,改造环境。关于念书、教书,学生和教师、家长都心甘甘心,可是教学生做事,学生以为自己是来念书的,学生和家长不肯意,教师以为他们是来教书的,要他们教学生做事,他们也不肯意。面对如此的情形如何办?陶行知以为,校长需要躬行,亲自去做事,为教师和学生树立表率,带动教师和学生做事,同时,校长不能急于求成,还需要有较强的毅力。

  4.校长必需增进学问

  陶行知以为,校长必需不断增进学问。他指出:

  “一个学校要想有美满的生活,必需和知识的泉源通根水管,使得新知识能够源源而来。”

  作为一个校长,应该学而不厌,坚持不断增进学问,应该读的书必需读,需要从生活中吸收学问的养料。

  5.校长需要与时俱进

  陶行知指出,校长必需承认所办的学校教育没有做到尽善尽美,还有专门大的进展空间。同时,校长应该维持虚心的态度,打破一切成见、武断和知足,“都要欢迎人参观批评,以弥补自己之不足”,校长需要维持一个与时俱进的心态,不断反思自己。

  6.校长需要增强校园文化建设

  陶行知以为,学校校长需要重视学校文化建设。他不止一次地用学校的事例来讲明,他在开原乡第一小学时,学校很重视物质文化建设,校园很干净,很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学生很有秩序,学校有一块蓝色的牌子,当校长把红色一面一翻,学生就跑出去,当把蓝色一面翻过来,学生又跑回来。

  7.校长需要知道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

  陶行知以为,一个有能力的校长,不仅能在经费充沛的条件下把学校办得有声有色,而且能“把没有钱的学堂办得出色”,因此他主张学校校长能有经济头脑,能够用最少的钱办最好的学校,办最好的教育。

  8.校长需要具有增强校内外沟通与联络的能力

  陶行知以为,一个校长不仅需要对学校内部事物了如指掌,因学校是社会的一部份,因此校长还需要增强与学校外部的联络与沟通,为学校的进展排除障碍因素。

  9.校长需要增强与师生的一起生活

  陶行知以为,学校是师生一起生活的场所,校长与教师、学生同甘共苦,如此才会取得精神的沟通,情感的融洽。他进一步指出,办学校犹如治水,要用疏导的方式,把学生的精神宣传出去,使他们能在有利于人一辈子的事上去活动。校长需要增强与教师、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了解他们之间的心理思想动态、生活状况,学习、工作的现状,从而更好地为学校进展效劳。

  二、陶行知校长观对校长专业化的启发

  1.推动校长专业化进展的进程

  在今天,随着社会的进展,愈来愈多的职业进入专业领域,专业化成为社会职业进展的重要趋势,专业性那么成为衡量职业成熟度的重要指标,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切,校本的持续进展,客观要求担任领导和治理学校重要责任的中小学校长具有更高的素养,实现现代化和专业化。校长专业化进展已经成为教育改革与进展的趋势了。校长专业化进展是指校长在标准的专业教育、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具有较高深的专门知识和技术,依照必然标准进行学校教育和治理的活动,并慢慢成为一名专业的教育专家和治理专家的进展进程。在校长专业化的进展进程中,校长需要形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术:第一,校长需要具有专业的教育治理知识。专业的教育治理知识要紧包括了学校治理知识、课程与教学知识、法律知识、情景处置知识等方面。第二,校长需要具有专业的效劳意识。校长应该充分熟悉到

  “效劳于人是治理的全然目的”,形成“教育即效劳”、“治理即效劳”的意识,为教职工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提供效劳。再次,校长需要具有专业的教育治理能力。校长不仅要具有个人智力方面的一样能力,还需要有与校长治理实践直接相联系的特殊能力,如领导决策能力、学科灵敏能力等方面的能力。最后,校长还需要具有专业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学校教育是在社会中开展的,而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校长需要面对和处置学校内外的事务,若是校长没有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是很难处置问题的,陶行知先生在谈到燕子矶国民学校面临的问题时充分说明了校长与学校周边环境的沟通能力。

  2.关注校长的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研究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研究方式,普遍应用于教育学领域。增强对校长的叙事研究,以校长的故事为手腕,通过对过去事件的发生、此刻的阻碍和以后的期待的描述来建构教育生活的意义。校长的叙事研究不仅有利于校长的教育活动与治理活动的开展,而且有利于校长专业化进展,加倍有利于教育理论的繁荣。在具体的校长教育叙事研究中,咱们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校长的日常生活。陶行知有对校长的生活事件的细微观看,才得出了精细的校长治理理论。第二、关注学校的日常生活秩序。学校的每一个方面的转变都能够

  折射出校长的治理策略的嬗变,通过对这些方面的考察,来研究校长,从而更好地增进校长专业进展。

  3.重视校长的教育理念

  咱们已经明白了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校长是学校的灵魂”,而校长的教育理念又是校长办学的灵魂,校长的教育理念关系到校长的专业化进程,关系到学校的兴衰成败,因此咱们需要重视校长的教育理念。校长需要具有以下新的教育观念:第一,树立生命教育观念。在学校治理进程中,校长需要看到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因此要提倡教师的教学是有生命的教学,教育治理也是有生命意识的治理。第二,彰显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新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以人为本”内化为学校的治理理念确实是校长在教育评判和教育治理中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来试探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治理的踊跃性、主动性,尊重学生的参与权、自由权、选择权等,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第三,重塑质量观。在学校治理进程中,校长需要打破已有的传统教育理念下过度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和升学率的观念,从头构建增进学生德、智、体等全面进展的质量观念。第四,关注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进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校长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那种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更需要形成良好的精神文化,从而增进学校进展。第五,形成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观念。学校治理应从生活的角度去明白得教育,把教育与生活联结起来,关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状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同意教育,培育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第六,具有较强的教育信息化观念。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地需要进行信息化,即教育信息化。在教育信息化的条件下,校长需要具有较强的教育信息化观念,进行校园网络建设,增进教育治理信息化,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

  4.重视校长的选拔与培训

  在新的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咱们需要重视校长的选拔与培训。一样情形下,人力资源治理流程包括:人力资源计划、工作分析、招聘和挑选、培训和开发、绩效评估、确信薪金和津贴。可是由于传统的教育体制的阻碍,校长的选拔受教育行政的干与,乃至显现完全靠行政来录用,在今天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急切需要转换那种选拔机制。同时,需要对校长进行专业的培训,从而更好地增进校

  长专业化进展。

推荐访问:我最喜欢的教育家陶行知 最喜欢 教育家 行知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