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15篇)

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15篇)

时间:2022-11-21 13:4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15篇)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风险挑战  随着以互联网为主体的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意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15篇),供大家参考。

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15篇)

篇一: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风险挑战

  随着以互联网为主体的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新空间,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风险挑战日益凸显。可以说,新技术新应用前进一小步,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就会增加一大步。

  一、网络新技术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风险内容

  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发展所带来的这些革命性变化,一方面为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提供了新的手段、方式和空间,另一方面将从网络接入、内容生产、网络传播、社会动员、网络监管等各方面、各环节给意识形态安全带来新的风险和挑战,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防范重大风险特别是意识形态风险的重点领域。

  1.从思想基础来看,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开启了人类信息和思想多元传递的新纪元。多样多变的社会思潮和全球多元文化通过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传播扩散,在更广范围推动着思想、文化、信息的传播和共享。网络已经成为亿万网民获取信息、交流分享、娱乐消费的重要平台,这会对他们的求知途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开放、隐匿的网络虚拟世界中充斥着大量真伪难辨的传言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言论,极易让人们陷入理论

  认识误区,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价值。一些境外资本和社会资本利用网络平台的舆论动员功能干扰主流意识形态,容易带来资本操控舆论的风险。各种错误观点和不良思潮借助网络“登台亮相”,各种噪声杂音和虚假信息借助网络传播扩散,容易造成网民思想混乱,侵蚀社会思想根基,消解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2.从网络渗透来看,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为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输出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工具。西方国家凭借网络技术优势,向世界全方位、全天候地推销其价值标准,盗窃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推行网络霸权。境外敌对势力利用新技术软件和平台,向境内传播反动文章,加强意识形态渗透,同时大力开发技术渗透手段,引导国内网民免**登录和浏览敌对媒体,倒灌不良信息。同时,我们看到,互联网让信息以数字形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汇集、自由流动,催生了搜索引擎、网络百科、知识付费、问答社区等新的知识传播方式,使得大量低俗信息、虚假信息、社会谣言等也夹杂其中、扩散蔓延,对广大网民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产生不良影响,最终实现敌对势力的险恶政治图谋。未来随着5G的应用普及,网上有害信息渗透的形式会更加多样、隐蔽性更强和危害更大。

  3.从内容生产来看,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降低了网络内容生产的门槛,造成了内容失真的隐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每个网民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微博、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应用新平台发布信息和传播思想,同时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吸纳信息,使得内容生产的主体进一步泛化。图像、音视频制作简单,可以通过剪辑、合成等技术方式达到移花接木的效果,甚至重构内容意义,成为网络谣言的主要载体,使得内容生产过程存在失真隐患。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度应用,机器人进入网络内容生产领域,将使网络内容更加难辨真伪。此外,一些网络媒体依靠算法推荐导致内容粗制滥造,内容承载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受到冲击。

  二、防范化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风险的对策建议

  1.坚持融合创新,利用新技术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

  强化新技术在正面宣传中的应用,运用分享互动思维,按照发布快速、送达精准、覆盖全面、内容新颖、引导有力的目标定位,坚持移动优先策略,构建全媒体信息传播互动平台,不断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管理服务共享融通。运用“多屏、移动、社交”的融合传播方式和多样的传播形态,实现从单一主体、单向传播向多元主体、交互传播转变,从我说你听的单项宣传向互动传播转变,从占据头条位置向赢得头条影响转变,提高宣传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运用大数据分析,根据用户需求推动网上内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体现差异化、分层化、分众化,面向受众精准推送,提升图文、音视频、直播的全媒体推送能力,运用新技术建立完善的传播效果评估系统,提高传播的到达率、阅读率、点赞率,使宣传思想工作精准发力。

  2.坚持研用一体,提升技术管网治网能力

  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结合起来,能够拥有自主研发、安全可控的技术和产品,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安全的高科技支撑网络意识形态高地建设,消除网络信息安全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组织力量开展针对新技术新应用的系统性、前瞻性研究,积极跟进技术演进情况,从理论及应用等多个层面,研究和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努力抢占技术手段制高点。从国家层面超前谋划布局,加强理论研究,推进核心技术产业生态构建。积极发展、研制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信息过滤、筛选技术,防范境外敌对势力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破坏行为。坚持“以技术对技术”,加快研发并应用标识性系统、相似度识别技术,提升管网治网针对性和有效性。提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研发突破重点管控技术,探索建设具有高水平的网络信息安全危机管控系统,构建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境内外一体化管控体系。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加强对重点部位、重点对象的监测,提高对网上敏感舆情态势的感知能力,及时发现网络敏感热点舆情。研发个性化推荐算法、短视频、网络直播、社交网络群圈等领域管理关键技术,及时清除各类违法信息。密切关注互联网企业新技术新应用,有效防范其风险。

  3.坚持群众路线,统筹做好网上网下工作

  充分发挥新技术新应用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的积极作用,统筹推进电子政务、智慧城市建设,让人民群众在享受互联网发展成果中有更多获得感。加强政务新媒体规划建设和规范管理,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准确、权威地公开信息,借助互联网平台听民意、惠民生、解民忧,更好地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感知社情民意,更加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对于网民正常表达的意见建议甚至尖锐批评,不能简单化处理,要有针对性地分析、研判和引导,对建设性意见要及时采纳,对困难要及时帮助,对不了解情况的要及时宣介,对模糊认识要及时廓清,对怨气怨言要及时化解,对错误看法要及时引导和纠正。运用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生态指数体系,将网民意见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完善网上正能量保护和扶持激励机制,把广大网民的力量调动起来,真正使广大网民成为正能量的生产者、传播者,引导更多网民自觉规范网络行为、净化网络环境。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探索开展网民画像等试点工作,准确把握网民群体态势,针对不同网络平台、不同网络社群的特点制订方案,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和网下思想政治

  工作,切实把广大网民凝聚在党的周围。

  4.坚持协同治理,建立网络综合治理格局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维护和网络综合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中央及地方、社会及个人多个层面,需要宣传部门、网信部门、安全部门、技术部门等多部门协作,需要发挥社会、公民、企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完善由网信部门牵头的网络治理领域协调机制建设,从互联网各领域各环节入手落实部门管理责任,在宣传部门指导下,与工信、公安、安全、文化、市场监管、广电等主管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增强管理合力。压实互联网企业主体责任,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夯实内容管理“第一道防线”。坚持多种手段综合发力,重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的综合治网格局,实现互联网由“管”到“治”的转变。加强网络执法体系和能力建设,更多地通过法治手段体现党管互联网要求、运用法治办法调解处理网上矛盾、依靠法治途径化解网上风险,推动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确保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

篇二: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网络发展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络的发展一直呈现出迅猛的态势,网络在生活与工作中进一步普及,在给人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网络也呈现出了双刃剑的效果,伴随着互联网特征带来的给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早已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对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已成为学术界的热点,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从而为学者们的继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综述

  伴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上的各种思想、观点的碰撞越来越激烈,网络上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越来越激烈,网络的发展已经给我们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何在网络化的潮流下继续巩固与发展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并且已经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论著,现将论著中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关于网络的发展及其特点

  要研究研究受网络影响的意识形态安全,就先要研究网络。就从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学界对网络的特点认知大致有些相同的部分,这其中包括:(1)虚拟性。当前,互联网络已经进化成人类生存的新的空间,一方面是虚拟的空间,另一方面是虚拟的意识和行为;由于网络空间摆脱了现实交往中的约束、规范和心理压力,人在这种虚拟空间中反而表现的更加真实,因此,也形成了网络独有的网络意识。当然这种虚拟的特征与现实性也是统一的,网络上的

篇三: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与意识形态安全

  摘要

  随着社会的经济发展,信息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影响着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的信息技术在提供着便捷、舒适的同时,也存在潜在的危险。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在相对的条件下信息技术发展与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逐渐显现出来,要做好防护措施,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关键词

  经济;信息技术;危险;措施

  引言

  要高度重视并积极应对科学技术发展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但是我们要掌握意识形态对工作主动权的重要经验,在目前我们在运用信息技术最新成果掌握意识形态的应对状态,在现在的原因上主要是缺乏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原则,相对于现在来说,这样的原则是比较少的,在最大的程度上滞后了对于信息技术发展的脚步,甚至是在很大限度上对人们造成了危害时的波动应对。

  1在维护信息意识形态安全是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性

  在最早的信息时代网络依赖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以后来说的,在国外的国家来说,一定环境下的意识形态是诱发革命的根本原因,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更是洋洋得意,但是对于所谓的“民主、自由、人权”不留痕迹地、一股脑瘫推销出来,但是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长期的发展中无论如何是都绕不开理论和现实的问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斗争也是怎么都回避不了的价值观交锋,但是作为思想上的层建筑,一般来说,思想意识形态的较量是在关于不同的统治阶级对于如何規范国家权力、在构建政治制度等权利体系的较量,这样的较量不会因为短暂的共同经济利益而化解的,也不会因为一方处于低潮而冻结的[1]。

  2我国信息技术在意识形态上面临着问题[2]

  2.1信息技术的存在的问题

  在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时候,信息技术在不断的发展成熟并走向全球,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凭借先发达起来的技术优势,不仅是在快速占据了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前端,而且还是以逐渐完善的技术垄断不断强化着其信息霸权地位,在目前的阶段上,美国在占据了支撑全球运行的15个服务器中的10个服务器,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软件的不同生产的条件也是不同,但是对于环境的不同,就会导致对软件的不同,尤其是在我国,长期受到信息霸权国家的打击等一系列的压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中都在充斥着西方技術力量的方向,在一定的环境下,信息技术在市场上也占领着一定的份额,在把持着所有的超级节点和绝大部分的普通核心节点、国家交换节点等互通的节点的情况下,可以轻而易举地进入我国信息网络系统内部,在宣扬输出资本主义的自

篇四: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网络强国和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主要面临有西方国家的渗透、网络文化的挑战、社会转型期国民信仰危机和意识形态创新能力不强等四个方面的挑战和问题。要通过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整合作用、切实解决国内矛盾增强认同感和向心力等措施来维护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新媒体是网络发展的重要媒介,同时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及其安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在我国打造网络强国的同时也在注重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

  首先,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存在技术性关联。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现代新信息技术基础上,把新科技日益渗透到意识形态领域,影响着传统主流意识形态的稳定地位。其次,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存在信息性关联。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与意识形态最直接的联系是通过信息。再次,新媒体与意识形态存在工具性关联。新媒体由于其特有的技术、信息性能及其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是促进人们解放思想、创新观念的利器。

  现阶段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挑战和问题。一是全球化与西方国家的渗透。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着民众的政治认同,影响甚至动摇政治稳定的基础。二是网络文化的挑战。网络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渗透、流动、扩张等特性,使全球不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冲突与融合成为可能。三是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着社会转型期国民信仰危机的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公有制主体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否会受到动摇的担心也在与日俱增,当这种担心一旦形成国民的普遍共识时,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就会受到置疑。此外,****现象严重地消解着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四是意识形态创新能力不强,部分党政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当前,我国意识

  形态“话语系统”依然比较陈旧,不能反映社会生活的新变化,主流意识形态中仍然充斥着带有浓厚的革命战争年代和计划经济体制的色彩的基本范畴。

  一)加强理论研究,正确解读马克思主义

  能否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代结合起来,是确保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发展下去的关键因素。吴怀友在书中写到:“能否科学论证马克思主义在全球化时代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对现实中马克思主义面对的挑战和冲击作出有力回应,是解答和消除人们思想中的各种疑惑,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关键。

  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

  共产党是我国的政治领导力量,是先进思想文化的代表,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要首先加强共产党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和领导,确保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倡导者,共产党的身体力行,定会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辐射力,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可。

  三)加强宣传文化阵地建设

  历史经验告诉了我们宣传文化阵地的重要性,你不去占领,其他思想就会去占领。我们要牢牢控制住各种文化传播途径,尤其要加强网络管理和监督,绝不给错误的思想意识提供传播途径。一定要注重现实生活的实际意义的重要性,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人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优越性。

  (四)解决现实矛盾,提高人民幸福指数

  中国有句俗话叫“事实胜于雄辩”,不论怎么说,说的再好,只要人们的生活水平上不去,人们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们就不会相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邓小平同志曾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所以,我们要努力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出现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不是必然的,究其原因,是我们对客观状况的应对不力和主观失误造成的。只要我们认真、冷静的分析、解决问题,我们定能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下的中国发展成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网络新媒体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着力点

  在新媒体时代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应将着力点放在以下方面: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在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任何挑战面前,只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地位没有动摇,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就有保障。从实践来看,西方国家西化、分化我国的最终目的,就是迫使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用资产阶级价值体系取而代之。回顾历史,马克思主义从来不畏挑战,它在与各种思潮的激烈交锋中不断发展壮大,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对马克思主义的销蚀、破坏、解构的作用非常大。所以,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仅要防“明枪”,更需防“暗箭”,借助新媒体进行意识形态整合,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以科学思维和方法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二)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文化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正处于社会急剧转型和深入进行改革开放的中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对多元文化进行引领,处理好多样化的社会与一元化意识形态的关系、解放思想与统一思想的关系、吸收人类精神文明成果与抵御外来错误思潮的关系。任何社会和任何时代,意识形态出现安全问题都源于大众在核心价值观上发生动摇和改变,导致这种动摇和改变

  的是在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下,人们思想发生混乱,核心价值取向离散。在新媒体使信息传播“去中心化”、信息管理“把关人虚弱”的趋势下,发生思想混乱和核心价值观离散的风险将不断加大。所以,在新媒体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应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所谓“堵”,就是在划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界限的前提下,吹响反击各种错误思潮的“集结号”;所谓“疏”,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多元文化进行自觉引领,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范围,提高大众明辨是非的能力,以此实现思想统一和力量凝聚。(三)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提高对社会舆论的掌控能力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既需倚重技术,又要讲究艺术。各级党政部门,要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政能力,运用新媒体创新社会管理,使各种新媒体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之一。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进入新媒体时代,言论闸口日渐拓宽,信息来源变多变杂,各种真真假假的传言、猜想等裹挟在信息洪流中泥沙俱下,令舆论场的复杂性骤然增加,也给舆论场引导增添了难度。”

  [7]对于新媒体的舆论,我们既要重视,又不应片面迎合,而应区别对待,加强

  引导,依法管理。对新媒体发出的偏激言论、虚假信息给予坚决回击和充分揭露。同时,善于利用新媒体的信息优势,扫除社会瘴气,匡扶时代的正气。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具有“多对多”的特点。众声交汇的舆论场里,一些声音会在多点传播中不断向外辐射,如同池塘中的水波,越传越远,产生更广泛的影响。要善于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水波效应”,找到“共振频率”。所以,要探求新媒体传播规律,提高有关负责部门对社会舆论的掌控能力。

  (四)积极制定促进新媒体科学发展的政策法规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环境维护,需加强受众的“自律”和“他律”。所谓加强“自律”,就是提高受众的社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自觉不信谣、不传谣。新媒体不应脱出法律与道德的空间,加强管理和言论自由之间没有非此即彼的对立,一个缺乏自律的行业没有多少发展余地。在新媒体时代,“受

  众越是变得‘浮光掠影’,媒体从业者越不能‘捕风捉影’和‘哗众取宠’,越是坚守新闻专业的守则,不轻信、不盲从,清醒、理智、冷静、踏踏实实做新闻。”[8]所谓加强“他律”,就是强化新媒体舆论的信息技术管理和法规建设,实施严格的技术监控,坚决打击利用新媒体散布谣言和各种违法违规的活动。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壮大执法队伍,健全执法体系,落实执法责任。德国对互联网等新媒体的管理,就包括那些通过新媒体煽动极端的言行,如“纳粹主义、恐怖主义、种族主义、暴力以及儿童色情等黄色内容,自2003年以来,已有上千个媒体被检查处列为青少年不宜接触的媒体”。[9]类似的经验,我们应积极借鉴。

  (五)努力创新新媒体健康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

  从管理的角度看新媒体时代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一要在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叠加效应基础上,大力发展健康的新媒体,并使其发挥传播信息的主导作用;二要对新媒体进行积极地监控和管理,在管理主体上应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在管理方法上要“多管齐下”,在管理策略上要把“短、平、快”治理与建立长效机制相结合,在管理分工上要落实好有关部门的分级管理和属地管理责任;三是理顺经营者与管理者的关系,新媒体经营者最核心的诉求是发展环境,希望有关管理部门有比较清晰的政策预期,而管理者最关心的则是健康和安全的发展态势,要求新媒体完善信息制作和发布流程;四是要把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媒体定位为国家战略性的基础设施,结合我国当前实际,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的条件,同时也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全面竞争的重要平台;五是积极培养既懂意识形态工作艺术、又熟悉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新型人才队伍,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总之,我们必须认真应对新媒体对意识形态安全提出的挑战,积极认识新媒体技术要领,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优势,努力探索新媒体与意识形态良性互动规律,确保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得以充分维护。

篇五: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网络舆情改变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影响及对策建议探讨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开展,网络已经融入到了意识形态当中,网络和意识之中也出现了平安的问题,特别是在网络舆论场当中,网络舆论场对意识形态平安带来了新的问题。为了可以提升意识形态的平安,一定要了解网络舆论场当中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方法来解决舆论的问题,建立正确的舆论传播体系,从而提升管理能力,使网络舆论始终可以得到开展。

  习***说过,意识形态的工作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网络舆论场当中,意识形态有着很多的特点,以往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进行灌输和执行。不过,在现阶段的情况下,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进行引导、共识,这样才可以确保管理人员在网络舆论场当中能够找出舆论改变对意识形态带来的平安问题,这也对意识形态的更改和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改变对意识形态平安带来的影响〔一〕网络舆论场中舆论流动性问题

  在网络舆论场当中,有着非常多的人物,因为网络属于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网络中的表达也会比拟活泼。但因为网络和自身的原因就会导致出现越界的情况,超出了人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导致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带来了影响,导致出现舆情风险。出现舆情风险的主要原因就是,现阶段社会心理一直在比拟高的姿态,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和表达过于活泼,在这样的情况中,要是有别有用心者进行煽风点火,就可能会导致意识形态出现矛盾,要是干预的方法不合理、相关的能力比拟差等方面都会被舆论所裹挟,从而出现舆情风险。

  〔二〕网络舆论场当中选择性表达的比拟明显

  在网络舆论当中,选择性表达的情况是比拟常见的。在进行表达的时候,一定要挑选些与人们的意识相关的事实内容,并且要避开与人们表达不一样的事实和原因。这样的表达方法在现阶段的时代当中非常的常见,而且这种表达的方

  法可以和很多人的利益有直接的关系,满足如今社会的开展,而且其中也包括了一些特殊的内容,目的也已经确定。

  〔三〕群体的意识得到了提升

  因为网络的一些特点,经过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多个网络领域,这样也就可以改变以往意义中的一致化和系统化的特点,而且其中个性化和价值化的位置也变得非常显著。因为建立这样的个体具有多样和复杂的特点,在网络舆论场当中,表达出了显著的直接性,以及其他的一些特点。将群体意识和认知合理的结合到一起,可以表达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在网络舆论场当中,进行多方交流的时候,群体的意识就会相互的进行开展,最先表达出的就是个人,随后渐渐地就会变成多个目标,并且进行互动。例如,相关领导人员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并且还可能会因此出现一些分化的状况,随后就会出现融合的特点。

  二、网络舆论场中意识形态的转变〔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创新

  现阶段,管理员在意识形态当中的主要工作就是怎样合理的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中提到的理念和策略转变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认同,并且还可以来实行。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一定要满足媒体技术的开展,并且要建立一个媒体

  的话语平台。这样才可以提升意识形态传播时的要点,发挥出媒体平在主流意识形态当中的一些效果。为了可以符合现阶段媒体传播信息的需

  求,一定要不断的去完善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这样才可以让主流意识形态得到改变,让主流意识形态更加有效果,从而及确保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变得丰富,还可以确保整个体系具有逻辑性和层次,经过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对政治和思想带来一些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一定要进行改变,同时还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时效性。在新媒体时代当中,对信息内容的更新是非常快速的,而且社会中的思潮也会不断的进行改变,这也就给主流意识形态有了更多的需求。所以,一定要重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然后确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找到社会当中存在的价值。在新媒体时代当中,还需要重视提升意识形态的一些功能。在这个时代当中,每一个阶层的人们都会站在不一样的立场上进行表达,对于这样的情况,最先要做的就是认真的聆听,最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最后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在确保人们的利益和价值后,还需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宽容性。

  〔二〕推动网络舆论场的交集力

  现阶段,社会中出现了非常多的网络舆论场,合理的去应对在网络舆论场当中出现的多种热点问题,并且要做到仔

  细观看、认真倾听等,不过在这些之前要做的就是,在所有的网络舆论场当中找出舆论的连接点,并且在互动当中相互进行弥补,这样才可以到达最好的效果,经过合理的对社会舆论进行重视和宣传,使人们的意向在进行集中,并且使舆论会和。因此,只要可以找到舆论的连接点,然后在合理的应对网络舆论场,使舆论可以不断的进行重叠,这样才可以出现更多的交集力,从而有助于发挥各个部门等一些舆论场的效果。并且还需要学会适应多种网络舆论场,尤其是要将主流媒体当中的引导性合理的融入到每一个网络舆论当中,合理的使用媒体的公信力。这样才可以确保政

  府快速的了解生活中的舆论,并且和人们进行沟通,听取人们的建议,然后找到社会当中的问题,改变社会的实际情况。府一定要及时的回应所有的热点和焦点内容,区分真相,合理的激发出社会的活动量,使社会变得更加的和谐。网络舆论场一定要进行改变,同时还需要重视人们的参与和表达内容,正确的了解時代的情况,听取人们的需求。这样就可以确保具备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发挥出网络舆论场的效果,促进社会的和谐开展。

  〔三〕找出舆论的最低值,提高对意识形态的引导力

  在网络舆论场当中,很多的网络舆情在进行酝酿、爆发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突变等情况的特点。在这个阶段当中,网络舆论的系统需求经常会根据一个最低值来进行改变。最低值就是说在一个系统当中出现改变的最低值,要是超出这个数值就会导致系统出现改变,并且受到影响。而且在网络舆论场当中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在根据舆论系统当中的很多因素,超过了最低值的时候,那么系统就会出现改变,从而没有了稳定性。每一种舆论内容都会相互进行影响,不断的促进舆论进行改变。再加上,舆论系统导航中还不断的和实际生活的媒体、组织和人进行传播,以及沟通。要是让舆论自由的开展,那么就会导致舆论出现问题,对社会带来影响。一定要结合网络舆情的情况和特点,找好最低值对舆论的影响,这样才可以提升意识形态的引导力。

  〔四〕使用耗散结构解决舆论的极化,提升意识形态的调控力

  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外国的一名科学家提出了耗散结构这个理论。耗散就是说在一个系统当中,系统与外界能力进行互换的时候,表现出来能力的转换的特点。耗散结构就是说它可以根据系统当中的每一个要素来进行相互调换,改变之前的系统结构,成为一种全新的结构形式。这样的理论就属于一个系统理论,完全可以用来理解网络舆论的开展情况和

  特点。在网络舆论场当中,还有着和结构不一样的系统,这样的系统也具备着耗散结构的特点。对于舆论系

  统而言,在系统当中的耗散结构,我们一定要有意识的去解决在舆论系统的当中出现的冲突,并且要具备控制全局的能力,认清形势,快速的进行权威理解,然后进行合理的引导工作,并且对冲突进行分解,特别是在选择信息和接收信息的时候,一定要对想法进行分化。在这样的情况当中,只要可以改变了认知,那么就可以改变立场,合理的进行分化,对舆论的兴趣点和重点进行改变,把网络舆论构成的情况进行引导,从而确保社会可以刚好的进行演变。

  〔五〕提升在网络舆论场当中的功能

  在所有的功能当中,议程设置属于媒介中主要的一种功能,这种功能最初是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的。随后,外国的多名学者对议程设置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说明了媒体在进行传播新闻信息的时候,可以使用这样的议题来进行传播,从而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事件判断的能力。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对人们的心理、认知、价值等方面来进行合理的引导工作。在议程设置的时候,对舆论进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备的一个环节。在舆论引导当中,最先要做的事就是要使用媒体,特别是要使用新媒体的技术,来将舆论中人们的心理和价值观,以及注意力进行引导,引导到设置好的方向当中。另一个环节就是要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议题来进行设置,防止出现庸俗的题意,同时还需要注意舆论对社会带来

  的诚信和公信力的效果。还有一个环节就是要重视提高议题的公信力,根据议题自身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来将人们的注意全部吸引过来。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升议程设置的立体化,我们一定要将实际的舆论和虚拟的舆论结合到一起,这才可以提升互动议程的建立。开展多方面、多主体的议

  程设置建立方法,使其可以大范围的进行传播。同时还需要注意提升网络舆论场和以往舆论的结合,在这个过程当中,当然也需要有意识的对媒体和人们进行互动,合理的提出相关的意见,并且说出舆论在其中的作用。有效地提升政府、媒体和社会对议题的建立,开拓新的空间,使议题可以更加的公平公正。我们一定要有意识的在民意体系中缓和冲突,控制好全局的情况,了解当前的形势,快速的进行权威的分析和解释,合理的来进行引导,这样才可以更快的解决问题。在互动的时候,改变自身的立场,使话题的焦点快速的进行转变,合理的对网络舆情进行转变,从而确保社会的和谐。

  三、结语总的来说,稳固和谐社会的构建,才可以让民意得到表达,从而表达出议题的开放性特点。让形态意识表达的更加开放,并且让组织的位置提升,表达出与时俱进的特点,让意识形态既可以有政治力的影响,又可以让人们接收这样的意识形态。

篇六: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102681政治其它论文

  我国当前网络政治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

  政治安全是政治发展进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其内涵随着政治文明的发展不断发展并赋予新的内涵。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政治安全是其安全的基本前提,在全球化浪潮中,伴随着日益复杂的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当前我国网络政治安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威胁。关于政治安全的含义,学界普遍的观点认为政治安全要包括主权、领土、意识形态、政权、政治制度几大要素,而且国家拥有独立权和自主权。[1]从学界对政治安全的认识来看,政治安全主要包括国家主权、政权、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及政局这五个方面的稳定与安全。国家安全是重点,是五方面内容的核心。伴随着网络的逐渐兴起与发展,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虚拟的特点,开放和全球一体化,快速和相互集成等等。从政治功能角度出发,网络的作用突出表现在动员民众进行政治参与、监督政府行为、表达政治诉求等方面。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冲击,主要是威胁国家主权安全、影响国家意识形态、冲击国家稳定机制、动摇政治稳定基础以及危害国家信息安全等。随着网络在中国

  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发展和网络舆论的作用,网络外交日益突出,网络的影响对中国的政治和政治安全已引起广泛关注。因此,学者们从不同角度探讨网络的这一重要现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全面深入和系统研究中国政治安全问题。可以说,网络政治是在当前中国政治研究中是一个热点问题。

  一、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目前学界对于网络与国家政治安全影响的研究呈现出雨后春笋的研究状态。对于这方面研究,学者们首先分析了网络作为新兴的传播工具,与传统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显得尤为突出。[2]也有从网络舆情的角度为基本出发点,研究网络政治的特点:网络政治主题突出,网络的普遍性、及时性和敏感性、真实性和直接性、互动性、表现力强等特点。[3]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对政治安全提出的新挑战,有学者提出网络时代政治安全问题的出现的全新特点,政治安全的影响因素在信息化时代的空间领域有了新的扩展,由传统的海陆空等传统领域扩张到网络疆域,由此可见政治安全受到的威胁必须得到重视。[4]

  网络与全球化一样是一把“双刃剑”,既给我国政治安全带来全新的机遇,同时也是严峻的挑战。关于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研究成果也是相当的丰富,主要是从利弊两方面进行阐述。关于网络对政治安全的积极影响,学者主要是政治稳定的角度进行论证。第一,从公民角度出发,在互联网时代,公众借助这一新的传播媒介,政治参与热情高涨,政治参与渠道拓宽;互联网开辟了政治参与的新渠道,民众借助这种新渠道可以发泄政治不满情绪,从而缓解和减少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降低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概率;第二,从政府角度出发,互联网增强了民众对政府政治决策过程的监督,促进决策的科学性与透明性;互联网也实现了信息在政治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互动,使政府层多倾听民意,了解民情,从而减少政治沟通失灵。[5]同样,网络政治参与促使网络民意得到更加有效的表达,提高民众的政治素养,为现代化进程中政府治理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路径,有利于合理政府与社会关系的构建,为政府决策集中民意与智慧,从而缓解社会冲突、化解社会矛盾。[6]针对这些观点,学者更多的是从动态的政治过程来研究网络对于政治安全的积极影响,从民众与政府两个主题出发来探讨网络的功能,这与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征是密切相关的。

  其次,以阐释政治安全的内涵为基点,论述网络之于政治安全的挑战及消极影响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政治安全内涵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加之研究者研究背景的多样性、研究角度的层次性,主要有以下几点:主要是从政治安全概念分析入手,讨论网络带来的挑战。第一,网络挑战国家主权安全。网络的发展拓宽了国家主权的边界,使国家主权形式上分散化,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网络信息技术上的薄弱使得他们面临信息泄露的威胁,传统意义上的国家主权在网络信息时代呈现出新的不平等。[7]发展中国家在网络信息技术上的不成熟迫使他们严重依赖发达国家,信息主权面临严重威胁。[8]第二,网络威胁国家政治制度安全。一贯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以各种方式极力鼓吹西方的价值观与政治发展模式,希望以此来冲击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和政治制度,并用网络手段使发展中国家在网络层面成为新的“殖民地”,新的“依附体系”在网络时代大行其道。[9]第三,网络冲击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互联网的便捷性与即时性为意识形态的渗透提供了不同于现实的便捷途径,在技术层面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位占据主导。[10]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垄断在网络时代被打破,网络传播信息的快速性使得政府垄断信息的局面收到挑战,主流意识形态在社会的传播收到挑战,多元化思想传播弱化了统一舆论的影响,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11]第

  四,网络威胁政治秩序安全。网络打破了国家节制政治参与的瓶颈,网络政治参与呈现新的态势,政府对网络事件的控制力度得到弱化,全球理念传播更加广泛,政府威信与权威受到挑战。综合以上四点,网络对政局稳定的冲击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从宏观层面看待这些消极影响,与积极影响相比,网络对政治安全的威胁更多的是制度层面的破坏,从而影响动态的政治参与等一系列政治行为。

  维护网络时代我国的政治安全问题,首先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应当深入认识网络政治问题,重视网络对政治安全的影响,坚持思想、制度建设与政治层面相结合。思想层面,正确看待网络之于国家安全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将学习国外与立足国内相结合,网上工作与网下工作相结合原则;树立“网络边疆”[12]意识,构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政治安全机制模式;从制度管理层面出发,制定相应的网络政治安全法律,充分发挥立法的作用,从法律制度方面对技术以及行为进行规制,及时有效地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相关法律的制定、修改与废除工作;从网络技术管理层面出发,加快我国网络信息化建设,在网络信息技术层面就投入更多人力物力与财力,减少与发达国家技术上的差距,增强网络信息安全的防御能力,开展多方面的网络安全国际合作,加大力度培养高精尖网络人才。在网络政治层面,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

  在互联网平台上引入有序的政治参与渠道,健全和完善民主机制;大力宣传网络安全意识,增强民众网络民主意识与网络王权维护意识;推行与实际相结合的电子政务,使电子政务服务更加全面、高效、便捷。除此而外,更重要的是要为网络政治安全的维护树立坚实的经济支撑与后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网络安全提供内生动力;加快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提高政府决策的效率;扩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渠道,健全政治参与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发扬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二、网络舆情给政治安全带来的挑战

  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有学者指出,舆情是一种社会政治态度,是指要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政府所做的政策的反应及态度。[13]网络舆情就是民众在网络领域的所表现出的政治态度。事实上,无论是舆情,还是网络舆情,二者都属于大众媒介的一部分。所以说,网络舆情对政治安全影响的过程就是网络这一新媒介在政治领域发挥作用的过程。

  有学者对网络舆情从不同学科角度例如从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政治社会学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其内涵的多样性与舆情过程的动态性。因此,针

  对网络舆情,研究者主要从它的定义与特征,产生的途径与方式,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论述。因此,很多学者在研究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又不得不提及网络政治参与这一政治现象,在当今中国的网络政治参与中,网络群体的庞大、网络信息的复杂、网络舆论的可控性差,存在各种网络群体,这些网络群体以公共舆论为名,对政府所做的各种决策施加压力,在网络政治参与中以各种网络结社的形式影响公共决策。对参与政治者进行特征分析、研究网络政治参与与国家政治安全之间的关系以及政治参与过程中的政策思考主要成为这一方面的研究内容。当前我国网络群体的主要是围绕维护个人利益以及监督政府权力为主题,网络群体相对零散、自发性表现突出。在当代西方国家,群体的政治参与是公民集中表达意见一种常态化的政治行为,民众主要以这种方式影响政府决策。群体政治参与一般是以理性的方式参与政治扩大实践影响从而影响政府决策的出台。

  国家安全的网络舆论的形态是通过网络舆情表现出来的,网络舆情是国家安全在网络舆情领域的体现。一般来说网络舆情安全有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在国家层面上,另一层含义是在社会层面上。无论是在哪一种层面上,网络舆情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影响都不容忽视。例如,美国依仗期其互联网技术优势针对我国民主、人权等问题进行网

  络舆论夸大宣传,对我国有效维护国家安全造成巨大压力。[14]学者对于网络舆情对国家安全的思考更多的是建立在网络对其影响的基础之上,因此,对策也是从思想意识层面、制度建设层面以及组织领导层面来进行建言献策,无论是在哪一个层面均以经济发展水平为基本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为维护政治安全树立网络舆论层面的屏障。

  三、网络外交的兴起与其对政治安全的冲击

  所谓网络外交,是指在信息时代条件下,在以互联网为基本平台,依托信息技术,以维护自身发展利益为前提的国际行为主体所进行的一系列外交活动。网络外交主体表现形式十分多样,传统形式是国家,网络时代也可以是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亦或是个人。网络外交作为外交在网络时代的特殊形式,其目的也具有外交的一般性,即为了维持国际发展主体自身的利益,这是网络外交的基本出发点。网络形式多样也导致网络外交的方式多样性,可以是不同的国际主体之间在网络层面展开的外交活动,这种活动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群体行为,在公共领域可以是公开亦可是秘密进行。[15]从其定义可以看出,网络外交是一种将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与外交系统结合的政治活动,本质上仍然是公共外交,与传统外交相比更具有虚拟性、即

  时性、互动性、灵活性等特点,核心是信息与知识传输与价值认同的塑造。[16]

  近年来,网络外交逐渐成为政治学甚至是传播学的研究热点。网路外交发展潜力巨大,对其研究呈现出多学科、多领域的发展特点。与许多新兴学科的研究相类似,尽管学者已经对网络外交给予了很多关注,但是相关的专门化、系统化的研究还未出现,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是近几年来呈现一个较快的发展态势,数量上增长比较迅速。主要研究集中以下几个方面:当前世界范围内的网络外交状况,探讨了我国网络外交的现状与对策;网络外交兴起的原因与障碍,及其对我国网络外交的启示;奥巴马政府“E外交”的提出、发展、效果与趋势;网络外交兴起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的政治动因;还有学者从网络外交的形式与机制为基本出发点研究网络外交的各种类型。总体而言,国内外外学者对网络外交的发展关注度不断提高,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全面,但是系统性的研究专著仍未形成。由于网络外交这一现象还处于发展初期,研究者也只能从现象表层以及背景层面进行相关探索,从政治学学科角度进行论证还还未形成理论性成果。

  从传统意义上讲,主权国家通过外交手段进行过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活动。然而,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特别

  是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化格局势不可挡,世界已然被连成了一个整体。传统的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活动更多地以网络外交的形式存在。任何一个国家通过网络进行的外交活动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传遍全世界,随之会引起国内外民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在此基础上网络舆论变会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进而影响政府的决策,这种现实压力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危及国家的政局稳定;同时,由于网络的便捷性、开放性与高度灵活性,政府面对舆论压力往往无法进行有效控制,一旦这种外交影响超出政府预期,加之政府再次决策的滞后性,这种连环效应便会带来新的外交挑战。毋庸置疑,网络与政治安全的关系不可分割,网络舆情与网络外交等形成密不可分的网状关系,新时期网络所带来的政治影响将会愈加凸显。

  四、结语

  在当今全球化浪潮中维护网络与国家政治安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对网络政治安全的影响与对策、网络舆情、网络外交等方面进行与政治安全等问题进行了一写文献综述与梳理,对于这方面的相关研究可以结合实际探讨中国特色的网络发展模式,立足于维护政治安全的立场;以网络外交与网络舆论的新发展从理论层面进行机制建设思考;以全新视角研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网络安全的治理问题等。在网络与政治安全方面的研究空间仍然很

  大,学者们可以从多方面进行理论与研究创新。(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篇七: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浅谈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要如今我们正处于互联网信息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阐述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最后讨论了应对这种负面影响的措施。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工具,在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日益成为必不可少的获取知识以及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

  网络时代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科技优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逐渐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喜欢与新事物接轨的大学生群体。

  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和信息平台,互联网具有传播快、覆盖广、样式多、更便捷等特点。

  因此,互联网也一举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和资源的最佳途径。

  然而,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使用者对各种信息进行理性筛选。

  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如何有效利用机遇,成功应对挑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网络在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这些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

  在计算机逐渐普及的今天,网络已经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小到网络购物,大到国防军事。

  网络以其便捷、迅速的优势,海量存储信息的能力,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可以透过网络平台更快、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事物。

  同时,海量的信息存储,让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不局限于书本,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

  如今,我们处于信息产业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网络成为最好的传播媒体。

  随着网络的诞生,大学生对事物的了解已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网络解决了大学生的大部分疑难问题,省去了因为时间不允许、地域不配合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不便。

  2网络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面对面交流和指导的方式,这有益于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

  但是这种方式的覆盖面较小,影响力也相对较弱。

  互联网的出现则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大学生不仅能够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还可以接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有效地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优势,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先进的指导作用。

  此外,网络的最大作用是资源共享,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需要受体制和系统的限制和制约,扩大了工作覆盖面,实现了教育方法的信息化。

  3大学教育模式的改革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

  传统的教育模式是维护性学习,让学生以掌握知识为目的,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位置。

  这种教育模式往往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容易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网络时代,学生可以通过媒体模拟教学参与教学,打破了以往学生单纯获取知识的渠道。

  而网络具有极强的开放性,这也为网络群体带来了高度的自由。

  互联网的数字化特性使人们感受到了与以往不同的平等,网络的虚拟化特性则使人们能够体验到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新境界。

  网络中的交流沟通也吸引着学生从被动接受灌输教育转变为积极参与各种思想交流。

  这种网络的公开性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积极影响。

  二、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互联网呈现出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不用担心地区、收入和家庭的限制,在这里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可

  以自由地使用它。

  但是,这个自由空间也存在缺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种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网上信息丰富,但良莠不齐。

  网络将纷繁复杂的信息传递给大学生,不同的文化和思想等很有可能对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和价值观产生重要的影响。

  不容忽视的是,网络文化具有开放和平等的一面,但它也包含了一定的隐匿性。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交流,但每个人的年龄差异、地域差异、教育水平、文化水平、价值观和道德修养都是不同的,这些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沟通中的冲突。

  而且互联网上的信息鱼龙混杂,一些不健康的、低俗的信息如色情、暴力甚至是威胁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反动信息,也会潜藏在网络平台上。

  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率非常之高,这些不良信息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

  2网络可能导致大学生品德畸形发展。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道德转变的重要时期,形成正确的心理和行为是内化与外部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大学生并没有积极地适应现实生活。

  在思想方面,由于受到了西方意识形态以及色情和暴力等粗俗内容的影响,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恶意攻击辱骂他人或陷入畸形的网恋,导致违法的事件时有发生。

  沉迷网络不良信息,导致一些学生的道德底线丧失,道德认知模糊,道德意志薄弱,其心理道德在虚拟网络的影响下变形和扭曲。

  3网络可能导致大学生素质下降。

  在当今时代,网络丰富的资源和快捷方便使一些学生通过网络找到捷径,放弃了潜心研究,并形成了一种浮躁的学习风气。

  为了通过考试,一些学生变成机会主义者,公开在互联网上寻找替考或帮助他人参加考试,这严重破坏了学习的风气。

  还有些学生认为网络是虚拟空间,违规行为无人监管,日常网路语言、行为中包含了一些具有报复性的侮辱或人身攻击的内容。

  三、应对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消极影响的措施一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鉴别能力。

  首先,从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

  具体实施路径中的关键一步是使他们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用知识武装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思想意识的提高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

  其次,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进行监督。

  一是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监管。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

  加强对学校网络资源的监控和管理,及时拦截各种不良信息,要求学生以真实姓名进入网站。

  二是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

  它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因此,为大学生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有必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也增强了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能力。

  二教育者要充分运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是加强网络技术知识的学习。

  今天的大学生在互联网上非常活跃,网络对他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网络技术的认识。

  只有具备互联网知识和互联网经验的教育工作者才能与互联网上的学生建立共同话题,他们才能很好地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和交流。

  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才能利用网络进一步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为这项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是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积极引导学生正确上网。

  在网络道德建设中,运城学院的教育工作者应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内容中。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要渗透网络道德教育。

  首先,我们必须教导学生上网并使用互联网作为提高学习质量和获取知识的工具。

  这将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意识,增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培养良好的网络道德素养。

  其次,要教大学生遵守网络游戏规则,这将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成为守法的好网友。

  通过学校的思想政治课程教育,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免疫力,还可以自觉抵制西方有害信息的诱惑。

  它还增强了他们的自律性,自我管理,自我调节,塑造了健康的在线道德人格。

  三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建设。

  校园网的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长期任务。

  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从内部制度、岗位建设、团队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对高校做一个全面的规划。

  构建全覆盖校园网应以为服务学生、教育学生为目标。

  利用网络上流通速度快等优势,更便捷地为大学生提供服务。

  四、结语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在进一步扩大。

  大学生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但缺乏区分在线信息的能力。

  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高校不仅要关注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还要注意其负面影响。

  同时,要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培训,牢牢把握网络文化的发展趋势。

  网络文化内容的丰富性也为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注入了活力。

  除了教育模式和教育内容的创新外,还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层面实现创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高校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工具,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劣势,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为优秀青年大学生的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2]李民风教化的力量[]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3]程薇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4]李玲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论[]知识经济,20103[5]姚永平高校新校区网络思想教育的现状及措施[]重庆工学院,20095[6]徐建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7]臧文彬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人文关怀的缺失及对策[]重庆工学院,20093[8]娄亚,孟坤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职业时空,200717[9]段红利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职业时空,200717[10]赵国锋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学术论坛,20059作者谷云峰单位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篇八: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论网络舆论对当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摘要]:21世纪是个网络的世纪,网络影响着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地影响。网络社会中网络有其特有的政治功能:网络在传递政治信息中起着中枢作用;网络是一种第五种权力;网络可以为创造“阳光政治”提供一个平台。同时政治文化的传播也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传播与弘扬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网络对政治文化传播发展趋势的影响表现在网络促进政治文化传播的民主化、社会化、高效化与国际化。

  [关键词]:网络

  网络社会

  政治功能

  政治文化

  从20世纪末开始,互联网以极惊人的速度向全球的每个角落扩张,通过数字化信息讲不同地域的人们连接在一起,其影响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诸多领域,从而引领人们不如网络时代,互联网已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发源地。网络普及致中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然而,技术革命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和愉悦的同时也对当今社会政治生活产生了影响。

  一.

  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

  1.

  超时空性

  在数字化网络社会中,由于因特网的开发与应用,消除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建立了一个超时空的网络社会。正如伦敦经济学院教授丹

  尼·奎认为的那样,“非物质化的商品全然无视空间和地域”[①]。由于因特网消除了时空的距离,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本质就在于保持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零。

  2.

  平等性

  网络社会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平等的感觉,任何人,无论他是从事何种职业,或拥有多少财富,或自身条件有多么大的劣势,他都可以在网络社会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自己的思想。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区中,任何人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人人都是平等的,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事实上也是平等的。

  二.

  网络社会中的政治功能

  1.网络在传递政治信息中起着中枢作用

  网络首先是作为一种传媒出现的,从这一层面来看,网络传递政治信息的“中枢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传递政治信息是政治系统正常运行的润滑剂。传递政治信息的实质是“国家意志”“民间意志”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国家政策通过网络得到及时而准确的解释,公众的愿望也通过网络得以及时而全面的反映,上下相通,思维一致,才能形成凝聚力,政治决策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公众的支持。网络能够向政治系统输送强大的社会动力。

  (2)传递政治信息可以为政治决策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当前,诸如失业、环境、教育和医疗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是政府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出台一系列政策,而政策往往难以兼顾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的所

  得与付出之间的平衡,这需要群众对政策有一个理解和承受的过程。网络在这一过程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它借助具体的“形象”,用通俗生动的方式提出问题,阐明背景,发表意见、评论或分析,帮助群众认清自己的生存环境,启发群众适应政策的主动性。网络的这一作用在以往的价格改革、住房改革中已得到有效的发挥。

  (3)传递政治信息有利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调动社会成员的注意力集中于国家发展目标上。网络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每天向社会提供大量的信息,同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联系密切。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这是宣传思想工作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1.

  网络是一种第五种权力

  道格拉斯·卡特曾指出:新闻媒介是政府的第四大部门,可以监督立法、行政、司法三权。这个说法在今天已经被人们广泛地接受。而网络的出现可称之为第五种权力。它不是一种实在的物质权力,它不能向任何人发号施令,更不能直接调动国家的军队和武装力量,不能支配财政收支,也不能制定法律、做出司法裁判。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网络是以民意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报刊需要发行量,电视需要收视率,而网络却摆脱传媒受资本垄断或少数技术精英控制的局面。它虽然不是立法权和司法权,也不是财权和军权,但它是舆论的权力和道义的权力;它不是刚性的权力,而是一种无形的、柔性的权力。人们不必服从它,但不能忽略它。

  作为第五种权力,网络的作用主要是监督和制约政府的三个部门,三

  个部门的相互监督也需要借助于网络的力量。美国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下,如何监督政府与官员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网络的崛起加强了这一环节,网络能够充当民众的耳目,对政府及其官员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网络在“克林顿性丑闻”中的作用则是十分典型的事例。从对丑闻最初的揭露,到事件调查过程中的报道和评论,网络动员全国舆论给克林顿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使其一时间处于四面楚歌之中。

  2.网络可以为创造“阳光政治”提供一个平台

  “阳光政治”相对于政治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而言,“暗箱”政治是专制主义的特征,它容易产生政治信息的错误解读。“阳光”政治是政治事务公开化、透明化的民主政治。网络的出现为创造“阳光”政治提供了一个平台,推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民主政治必须使政治事务公开化、透明化,使公民在充分了解情况的条件下做出他们的决定。它还要使受公民委托的政府官员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有人比喻说,在民主政治下,政策的制定、执行与政府的政治活动以及政府官员与民众的关系应该暴露在阳光下,经得起公众的审视与考验。

  网络为公民了解政府的工作提供了经济快捷的渠道。通过网络,公民最贴近地了解到政府的工作过程,使政策的制定、决策和执行过程透明化。网络使公民与政府官员的对话成为可能,顺畅通达的电子访问打破了身份的限制,削弱了等级观念,为自由平等的交流铺平了道路。普通公民通过网络访问国家元

  首已不再是天方夜谈。网络也使政府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收集各

  种意见,并获取信息反馈,避免了多层过滤使信息失真。

  3.网络媒体推动民主政治

  网络媒体为公众参政议政、行使其政治权利提供了具有互动性和便捷性等特点的新渠道。现代政治文明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在权力归属问题上主张人民是权力的主体。西方“人民主权”、“主权在民”思想为西方现代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石。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质。网络媒体的出现,为人民行使政治权利——就国际国内重大事件表达自己的意见、对政府工作进行评议、参政议政等提供了新途径。现阶段在新闻网站开设电子论坛和民意测验栏目等是网络民主建设的普遍现象之一。同样不能忽视的是网络舆论对现实舆论的影响。在我国,新闻媒体是受党领导的,传媒网站理所当然地要与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保持一致,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为人民群众提供一系列行使政治参与权的新方式——电子论坛、网上的政务工作评议类栏目、网上民意测试等。

  4.网络促进了政治文化传播的高效化与国际化

  网络应用于政治文化传播后,对于政治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广度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政治文化的传播速度。网络凭借其极快的传播速度,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传播给受众,人们可以随时地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其次,由于网络本身就具有在全社会传播信息的功能,从而使国际范围内的政治文化传播和交流变得极为便利。网络创造了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跨越国界的赛博空间,在这个世界,人们的相互登录和访问变得极为便利,大大提高了政治文化跨越国界

  交流的能力;网络缩短了人们的距离,冲破了时空限制,它可以实现千差万别、天遥地远的行为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网络使人们的沟通能力发生了质变,使人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在网络系统沟通、传播信息。

篇九: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网络发展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威胁及对策

  计算机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我国政治安全机制既是机遇又有挑战。因为网络作为一种新时代下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的信息传播工具,它在给政治生活带来一系列积极影响的同时,也给国家政治安全带来新的威胁与挑战。因此,从安全的角度来研究网络政治问题,分析网络发展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威胁并探求相应的防范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网络时代国家政治安全面临的威胁

  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一个国家在政治上不存在危险或不存在对政治的威胁,即主权国家有效防范来自外部的政治干预、压力和颠覆以及内部敌对势力的破坏活动。

  当今时代网络发展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对政治安全机制的各个层面产生巨大冲击,我国传统政治安全正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空前挑战。

  (1)网络为西方国家实行意识形态渗透提供了便利,抵制难度加大

  信息和文化的流动本质上就是带有本国意识形态色彩成分的对外宣传,借助网络力量的发展,西方国家不免会将其作为试图对我国“和平演变”的工具。在网络空间内,中西方意识形态的冲突既变得“隐蔽化”,又变得复杂化,网上种种思想的尖锐对立形成了网络信息的“世界大战”,这场战争表面上看是公正,但实际上是不公平的较量。因为互联网上40%的网民在美国,80%的信息流量使用英语。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凭借着在世界上领先的信息产业,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全方位、全天候地推销其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大肆推行其所谓的“民主”,将他们的意识形态源源不断地传输到成千上万个用户面前。由于在经济、技术等方面存在弱势,我国在短时期里还很难彻底抵制来自网络的思想和政治渗透。

  (2)网络催生全球化理念的张扬,淡化国家和民族意识

  网络作为一种信息传播交流的媒介,不仅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而且通过存储信息淡化了时空概念。其次,网上极为频繁的跨国、跨民族、跨文化的信息交往也超越了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地理隔阂,部分冲淡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自我的民族意识不断受到冲击。可以看到,网络以其独有的穿透力突破了民族国家传统地域上的框架,它的固有特性客观上为全球化趋势、为全球化理念的张扬奠定了基础,它在某种程度上模糊了阶级、民族差别,进而促使民族和国家意识趨于淡化。同时,现在的网络社会已经充斥着“无政府”、“个人至上”、“绝对自由”等口号,这种网络无政府主义的蔓延,动摇了政府的权威,也极大地影响我国人民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认同。

  (3)网络打破了政府的信息垄断,瓦解了统一的社会舆论

篇十: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作者:谷云峰

  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17期

  摘要:如今我们正处于互联网信息时代,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阐述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最后讨论了应对这种负面影响的措施。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媒体工具,在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日益成为必不可少的获取知识以及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时代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科技优势,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网络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7-0224-02一、网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逐渐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喜欢与新事物接轨的大学生群体。作为一种通信工具和信息平台,互联网具有传播快、覆盖广、样式多、更便捷等特点。因此,互联网也一举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和资源的最佳途径。然而,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需要使用者对各种信息进行理性筛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如何有效利用机遇,成功应对挑战,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网络在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这些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在计算机逐渐普及的今天,网络已经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小到网络购物,大到国防军事。网络以其便捷、迅速的优势,海量存储信息的能力,逐渐成为社会主流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可以透过网络平台更快、更全面、更客观地了解事物。同时,海量的信息存储,让大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不局限于书本,大大拓宽了大学生的视野。如今,我们处于信息产业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多,网络成为最好的传播媒体。随着网络的诞生,大学生对事物的了解已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网络解决了大学生的大部分疑难问题,省去了因为时间不允许、地域不配合等多种因素所造成的不便。

  (2)网络扩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力。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面对面交流和指导的方式,这有益于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但是这种方式的覆盖面较小,影响力也相对较弱。互联网的出现则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大学生不仅能够接受广泛的社会信息,还可以接受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有效地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优势,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人生

篇十一: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思考

  意识形态是重要的思想政治资源,可为政治稳定凝聚思想共识,为政治统治正当性合理性提供论证,为政治发展道路指明方向。互联网时代,我国意识形态面临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社会价值观多元化、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转换复杂艰难等诸多问题。维护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诠释力、影响力;认清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输出的教条主义、工具主义及霸权主义本质,自觉抵制西方意识形态渗透侵蚀;维护互联网信息安全,提升我国意识形态网络传播能力。

  标签:网络时代;意识形态;安全

  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革命成果的结晶,具有远超传统传媒的强大传播功能,网络因此成为不同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竞相角逐、交锋的主要场域。一些西方国家试图凭借其在网络领域的核心技术优势,以“普世价值”为幌子,通过设定“网络自由”规则,把“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的基本价值共识作为增进其特殊国家利益、维护霸权地位的强力工具,这必然对非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一、意识形态的战略价值

  意识形态作为统治阶级或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一套认知体系,反映该阶级或集团的利益愿望和基本价值追求,是该阶级或集团制定政治纲领和行为准则的基本依据。作为占统治地位阶级的价值观念、思想体系,意识形态安全与否,事关国家政权兴衰、政局稳定,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

  1.为政治稳定凝聚思想共识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对政治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①意识形态作为重要的思想政治工具,在国家管理过程中对社会成员具有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功能。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有利于促成社会成员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激励社会成员坚持不懈、攻坚克难达成目标。古今中外,任何一种政治秩序的创建与维持,无不以社会成员思想认识大体一致为前提。也只有社会成员思想认识基本一致,社会公众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或者面临重大政治、社会危机时,才会保持社会行为的基本统一。②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之所以出现震惊世界的苏东剧变,放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是重要原因之一。毛泽东曾说:“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

  2.为政治统治合法性提供论证

  意识形态对政治统治正当性具有诠释、辩护乃至美化功能。意识形态倡导的政治理想与价值观念,不仅是统治集团的政治统治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其政治统治得以保持的思想保障。社会成员对意识形态接受与认同,也意味着社会公众认同该意识形态下的统治集团对国家政权的角逐与掌控,该统治集团的政治统治因而获得合法性。意识形态不仅为政治力量获得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说明,还可为其建构理想社会提供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意识形态关于理想社会标准的设计,是社会成员采取共同行动的指南和努力奋斗的目标。意识形态倡导的政治理想、价值观念构成政治认同的最原始要素。正如马克斯·韦伯所指出的,没有一种统治“仅仅以价值合理性的动机,作为其继续存在的机会,毋宁说,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④。统治阶级如果不能保证本阶级思想的话语地位,同样也会危及到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其他领域的统治地位。因此,统治阶级总是凭借其占有的物质和精神生产资料,将本阶级意识形态灌输和渗透到家庭、宗教、教育等各种影响人们思想和情感的活动中去,渗透到人的社会化的整个过程,并在一定意义上使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转变为一种社会共同意识。这样,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就为政治统治正当性提供了有力支撑。

  3.为政治发展指明方向

  意识形态对国家政治发展和社会价值取向具有明确的规范和导向功能。意识形态不仅阐明政治统治的性质、宗旨与目的,也为国家基本制度结构设计与完善、国家政治权力资源配置与调适设定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不仅如此,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政治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还可对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进行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目标要求的规范、调适和引导,对偏离政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阻滞,为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指明方向。毛泽东曾说:“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⑤无论国内政治还是国际政治中,如果一定的政治伦理和政治价值能够为该理论指导下的政治行为和政治目标的正当性、合理性进行有效阐释和论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国内民众以及国际舆论的理解、同情和支持,从而促成该国政治行为的施行以及内外战略目标的达成。

  4.消解异质意识形态霸权

  意识形态并非一般层面的思想观念,而是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政治意识和价值观念。意识形态所倡导的政治信仰、价值观念既是国家政权得以建立的前提和依据,也为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指明了方向。社会成员中大多数人对政治正当性的认可和接受,主要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认可与接受;他国对一国政权、社会制度的承认和认可,也集中表现为对其意识形态的承认与认可。因此,当一国意识形态受到来自国内外不同或是敌对意识形态的挑战时,即可通过对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正当性、合理性进行阐释、论证,来消解不同乃至敌对意识形态的渗透侵蚀,维护本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安全,维护国家政局稳定。

  二、网络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

  互联网作为集诸多传统媒体优势为一体的新型数字化传媒,信息传播优势与

  生俱来。互联网既为不同民族、国家思想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也使不同政治理论和意识形态间的矛盾与冲突加剧。

  1.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攻势

  互联网深刻改变着当今世界的信息传输和交往方式,它作为一种最为普遍的传播工具和沟通方式,既为全球意识形态的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平台与手段,也给各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了挑战。二战以来,西方国家一直奉行通过经济技术等手段遏制社会主义并促其向资本主义转变的政策。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原来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及东欧诸国,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方式率先落败。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上台后,提出加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目的就是通过互联网自由,实现西方价值观统治世界。2011年,美国政府出台《网络空间国际战略》,从战略高度将互联网自由纳入网络安全政策体系,用美国理念和标准建构和规范网络世界。美国国会还批准政府和军方斥资数千万美元打造“网络水军”、研发“**软件”、建立“黑客部队”来推进“网络自由”战略。美国中情局更把互联网视为比派特工到目标国家,或培养认同美国价值观的当地代理人更为容易的输送美国价值观的手段。美国社交网站Facebook、Twitter、视频共享网站YouTube和图片共享网站Flicker等,利用网络平台向全球传播西方价值观念,推广西方制度模式。北非、中东发生的所谓“阿拉伯之春”,移动社交类软件在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2006年初,时任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关于布什政府全球反恐战争的话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在这场战争中,一些最关键的较量可能既不在阿富汗的深山里,也不在伊拉克的街道上,而是在纽约、伦敦、开罗和其他地方的新闻编辑室里。”⑥2.社会价值观多元化

  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以“家天下”为核心的整体主义价值观长期处于主导地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依然高于个人利益,传统整体主义价值观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启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发展历程,传统的整体主义价值观随着改革进程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式微,依据个人及组织的利益诉求、价值偏好、甚至良知进行价值目标选择的现象日益增多。由于个人及组织的利益诉求、价值偏好各不相同,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和能力也不尽相同,价值多元化在现实社会中成为一种必然现象。互联网开放、交互、迅捷、便利、巨量的信息传播功能,更为价值多元化提供了肥沃土壤。崇尚个性、扁平化的网络人际关系使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功能和控制力受到冲击,而仅依个人主观偏好又难以获得权威性和引导力,价值观的多元化就容易陷入相对主义绝对化的困境,从而引发价值混乱和社会动荡。

  3.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复杂艰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上已逐步探索出了一条中国式的发展道路,但与经济相比,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创新与转换却比较艰难。第一,改革开放开启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向经济建设转移的进程,这使得意识形态淡化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避免。第二,互联网传媒的迅速发展极大地增加了党和国家对意识形态控制和引导的难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处于低谷时期进行的伟大事业,面

  临着国际国内尖锐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各种思潮通过互联网平台强化意识形态信息的制作、掌控和传播,分化、瓦解着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互联网时代怎样加强意识形态的控制和引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占领意识形态阵地,是我们面临的挑战。第三,受意识形态发展自身规律的制约,一套完整的意识形态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难以一蹴而就,需要漫长时间。

  三、网络时代增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建议

  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不同政治力量较量和争夺的重要思想阵地。网络时代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不动摇

  互联网时代,不同意识形态之间存在冲突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种制度,如果其自己的思想辩护不居支配地位,那么这种制度就不能存在下去。”⑦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执政党引领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才不会动摇。此外,还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诠释力。诠释力增强了,在众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面前,特别是在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攻势面前,马克思主义才不会显得苍白无力,才会有消解、整合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能力。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积极推动理论创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行动。意识形态创新,要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在此基础上探寻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与人民群众愿望诉求之间的价值共识。近现代以来,中华民族的仁人志士在艰难探寻国家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之所以拒绝西方自由主义,接受共产主义,与西方自由主义在我国缺乏文化土壤、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与我国源远流长的社会大同理想有相同之处密切相关。要积极推动意识形态话语的创新和转换,把主流意识形态置于真实的人际生活背景之中,使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摆脱、超越抽象话语和公文话语,转变为更易让人产生共鸣的话语方式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

  2.认清西方自由主义输出中的教条主义和霸权主义本质

  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国家在对外意识形态输出时,常把“自由”“民主”“人权”等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基本价值共识当幌子,不分时间、地点、条件地强迫非西方国家接受西方发展模式,甚至不惜用强制手段和霸权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典型的教条主义和霸权主义行径。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对世界各地现代化进程进行考察后指出,“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西方化”,“相反,现代化加强了那些文化,并减弱了西方的相对力量。世界正在从根本上变得更加现代化和更少西方化”。⑧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针对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实施的“大中东计划”,直接把这些国家由希望推到了绝望的边缘。西式民主化还是埃及政局动荡、乌克兰民族分裂的直接诱因。网络传播中被教条主义化的西方自由主义,在理论上是有缺陷的,在实践上成为西方国家追逐自身特殊利益、谋取霸权地位的道德掩护工具,理应受到自觉抵制。

  3.增强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能力

  维护网络时代的意识形态安全,需要有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能力。第一,要制定和完善互联网管理法律法规体系,明确鼓励、引导或禁止网络传播的主体、行为和内容。对发布煽动危害国家安全、扰乱公共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等有害信息的网站,采取外交或法律手段予以坚决打击,保持国家对网络信息传播的控制权,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引导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第二,要注重开发、创新和管理软硬件核心技术,研究新的传播手段在意识形态传播中的运用。要充分利用网络、微博、微信、QQ空间等现代传媒手段,拓展主流思想舆论传播的时空效应。第三,要研制能防止、过滤各种反动有害信息的软件及监控系统,及时发现、过滤和剔除有害信息,抵制网上非法行为和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提升网络空间防护能力。

  4.提高我国意识形态的网络传播能力

  要大力建设全球中文互联网络,使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以内容丰富、形式灵活的面貌呈现于网络信息传播系统,打破西方文化网络传播优势地位的格局。传播学“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经过大众传播强调的意见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来认知,这种“意见环境”所带来的压力和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效应。这就意味着在意识形态领域,主流思想舆论不去占领,非主流意识形态就必然去占领。面对国内外社会思潮的涌动与流变,特别是西方自由主义思潮的侵入与攻击,我们必须积极应对,主动发出主流意识形态的声音,展示主流意识形态的显性和隐性成果,在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引导人们去思考和判断,增进人们的思想认同。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0页。②李方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思考》,《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③《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94页。④[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239页。⑤《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4页。⑥[美]约瑟夫·奈:《权力大未来》,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33—34页。⑦[美]霍华德·谢尔曼:《激进政治经济学基础》,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63页。⑧[美]萨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1998年,第70—71页。

  StrategicThinkingontheIdeologicalSecurityinInternetAge

  QinGuominLiuZichen

  Abstract:Ideologyisanimporta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resource,whichcanuniteideologicalconsensusforpoliticalstability,providedemonstrationswithjustifiabilityandrationalityofpoliticaldomination,andindicatethedirectionforpoliticaldevelopment.InInternetAge,therearelotsofproblemswefacedaboutideologyinourcountry,includingideologicalpenetrationofWesternliberalism,diversificationofvaluesinsociety,complicatedinnovationandtransformationin

  ideologicalmainstreamdiscoursesystem.Toeffectivelydealwiththem,weshouldupholdtheguidingroleofMarxismandenhancetheinfluenceandexplanatorypowerofsocialistideology.Weshouldrecognizethenatureofdogmatism,instrumentalismandhegemonisminWesternliberalideologyoutputting,andresistWesternideologicalpenetration.WeshouldprotecttheInternetinformationsecurityandincreasepropagationcapabilityofideologicalnet.

  Keywords:InternetAge;

  Ideological;

  security

篇十二: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网络舆情改变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影响及对策建议探讨

  网络舆情的改变对意识形态安全

  带来的影响

  及对策建议探讨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融入到了意识形态当中,网络和意识之中也出现了安全的问题,特别是络舆论场当中,网络舆论场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为了可以提升意识形态的安全,一定要了解网络舆论场当中的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方法来解决舆论的问题,建立正确的舆论传播体系,从而提升管理能力,使网络舆论始终可以得到发展。

  习***说过,意识形态的工作是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在网络舆论场当中,意识形态有着很多的特点,以往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进行灌输和执行。不过,在现阶段的情况下,意识形态工作一定要进行引导、共识,这样才可以确保管理人员在网络舆论场当中能够找出舆论改变对意识形态带来的安全问题,这也对意识形态的更改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舆情的改变对意识形态安全带来的影响

  (一)网络舆论场中舆论流动性问题

  在网络舆论场当中,有着非常多的人物,因为网络属于一个虚拟的世界,人们在网络中的表达也会比较活跃。但因为网络和自身的原因就会导致出现越界的情况,超出了人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导致对人们的意识形态

  带来了影响,导致出现舆情风险。出现舆情风险的主要原因就是,现阶段社会心理一直在比较高的姿态,多样化的信息传播和表达过于活跃,在这样的情况中,要是有别有用心者进行煽风点火,就可能会导致意识形态出现矛盾,要是干预的方法不合理、相关的能力比较差等方面都会被舆论所裹挟,从而出现舆情风险。

  (二)网络舆论场当中选择性体现的比较明显

  在网络舆论当中,选择性表达的情况是比较常见的。在进行表达的时候,一定要挑选些与人们的意识相关的事实内容,并且要避开与人们表达不一样的事实和原因。这样的表达方法在现阶段的时代当中非常的常见,而且这种表达的方

  法可以和很多人的利益有直接的关系,满足如今社会的发展,而且其中也包括了一些特殊的内容,目的也已经确定。

  (三)群体的意识得到了提升

  因为网络的一些特点,经过网络技术可以建立多个网络领域,这样也就可以改变以往意义中的一致化和系统化的特点,而且其中个性化和价值化的位置也变得非常显著。因为建立这样的个体具有多样和复杂的特点,在网络舆论场当中,体现出了显著的直接性,以及其他的一些特点。将群体意识和认知合理的结合到一起,可以体现出明显的不稳定性。在网络舆论场当中,进行多方交流的时候,群体的意识就会相互的进行发展,最先体现出的就是个人,随后渐渐地就会变成多个目标,并且进行互动。例如,相关领导人员可以提出一些建议,并且还可能会因此出现一些分化的状况,随后就会出现融合的特点。

  二、网络舆论场中意识形态的转变

  (一)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创新

  现阶段,管理员在意识形态当中的主要工作就是怎样合理的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中提到的理念和策略转变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认同,并且还可以来实行。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一定要满足媒体技术的发展,并且要建立一个媒体

  的话语平台。这样才可以提升意识形态传播时的要点,发挥出媒体平在主流意识形态当中的一些效果。为了可以符合现阶段媒体传播信息的需求,一定要不断的去完善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这样才可以让主流意识形态得到改变,让主流意识形态更加有效果,从而及确保了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容变得丰富,还可以确保整个体系具有逻辑性和层次,经过这样的方法才可以对政治和思想带来一些影响。主流意识形态一定要进行改变,同时还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时效性。在新媒体时代当中,对信息内容的更新是非常快速的,而且社会中的思潮也会不断的进行改变,这也就给主流意识形态有了更多的需求。所以,一定要重视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表达,然后确定好正确的舆论导向,找到社会当中存在的价值。在新媒体时代当中,还需要重视提升意识形态的一些功能。在这个时代当中,每一个阶层的人们都会站在不一样的立场上进行表达,对于这样的情况,最先要做的就是认真的聆听,最后对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选择,最后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在确保人们的利益和价值后,还需要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宽容性。

  (二)推动网络舆论场的交集力

  现阶段,社会中出现了非常多的网络舆论场,合理的去应对在网络舆论场当中出现的多种热点问题,并且要做到仔

  细观看、认真倾听等,不过在这些之前要做的就是,在所有的网络舆论场当中找出舆论的连接点,并且在互动当中相互进行弥补,这样才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经过合理的对社会舆论进行重视和宣传,使人们的意向在进行集中,并且使舆论会和。因此,只要可以找到舆论的连接点,然后在合理的应对网络舆论场,使舆论可以不断的进行重叠,这样才可以出现更多的交集力,从而有助于发挥各个部门等一些舆论场的效果。并且还需要学会适应多种网络舆论场,尤其是要将主流媒体当中的引导性合理的融入到每一个网络舆论当中,合理的使用媒体的公信力。这样才可以确保政府快速的了解生活中的舆论,并且和人们进行沟通,听取人们的建议,然后找到社会当中的问题,改变社会的实际情况。府一定要及时的回应所有的热点和焦点内容,辨别真相,合理的激发出社会的活动量,使社会变得更加的和谐。网络舆论场一定要进行改变,同时还需要重视人们的参与和表达内容,正确的了解時代的情况,听取人们的需求。这样就可以确保具备公信力和影响力,从而发挥出网络舆论场的效果,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找出舆论的最低值,提高对意识形态的引导力

  在网络舆论场当中,很多的网络舆情在进行酝酿、爆发的时候,经常会出现突变等情况的特点。在这个阶段当中,网络舆论的系统需求经常会根据一个最低值来进行改变。最低值就是说在一个系统当中出现改变的最低值,要是超出这个数值就会导致系统出现改变,并且受到影响。而且在网络舆论场当中也出现过这样的情况,在根据舆论系统当中的很多因素,超过了最低值的时候,那么系统就会出现改变,从而没有了稳定性。每一种舆论内容都会相互进行影响,不断的促

  进舆论进行改变。再加上,舆论系统导航中还不断的和实际生活的媒体、组织和人进行传播,以及沟通。要是让舆论自由的发展,那么就会导致舆论出现问题,对社会带来影响。一定要结合网络舆情的情况和特点,找好最低值对舆论的影响,这样才可以提升意识形态的引导力。

  (四)使用耗散结构解决舆论的极化,提升意识形态的调控力

  在

  20世纪

  60年代的时候,外国的一名科学家提出了耗散结构这个理论。耗散就是说在一个系统当中,系统与外界能力进行互换的时候,表现出来能力的转换的特点。耗散结构就是说它可以根据系统当中的每一个要素来进行相互调换,改变之前的系统结构,成为一种全新的结构形式。这样的理论就属于一个系统理论,完全可以用来理解网络舆论的发展情况和特点。在网络舆论场当中,还有着和结构不一样的系统,这样的系统也具备着耗散结构的特点。对于舆论系

  统而言,在系统当中的耗散结构,我们一定要有意识的去解决在舆论系统的当中出现的冲突,并且要具备控制全局的能力,认清形势,快速的进行权威理解,然后进行合理的引导工作,并且对冲突进行分解,特别是在选择信息和接收信息的时候,一定要对想法进行分化。在这样的情况当中,只要可以改变了认知,那么就可以改变立场,合理的进行分化,对舆论的兴趣点和重点进行改变,把网络舆论构成的情况进行引导,从而确保社会可以刚好的进行演变。

  (五)提升在网络舆论场当中的功能

  在所有的功能当中,议程设置属于媒介中主要的一种功能,这种功能最初是在

  20世纪

  20年代发现的。随后,外国的多名学者对议程设置的理论进行了全面的研究,说明了媒体在进行传播新闻信息的时候,可以使

  用这样的议题来进行传播,从而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事件判断的能力。在这个时候,就可以对人们的心理、认知、价值等方面来进行合理的引导工作。在议程设置的时候,对舆论进行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备的一个环节。在舆论引导当中,最先要做的事就是要使用媒体,特别是要使用新媒体的技术,来将舆论中人们的心理和价值观,以及注意力进行引导,引导到设置好的方向当中。另一个环节就是要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议题来进行设置,避免出现庸俗的题意,同时还需要注意舆论对社会带来

  的诚信和公信力的效果。还有一个环节就是要重视提高议题的公信力,根据议题自身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来将人们的注意全部吸引过来。除此之外,还需要提升议程设置的立体化,我们一定要将实际的舆论和虚拟的舆论结合到一起,这才可以提升互动议程的建立。开展多方面、多主体的议程设置建立方法,使其可以大范围的进行传播。同时还需要注意提升网络舆论场和以往舆论的结合,在这个过程当中,当然也需要有意识的对媒体和人们进行互动,合理的提出相关的意见,并且说出舆论在其中的作用。有效地提升政府、媒体和社会对议题的建立,开拓新的空间,使议题可以更加的公平公正。我们一定要有意识的在民意体系中缓和冲突,控制好全局的情况,了解当前的形势,快速的进行权威的分析和解释,合理的来进行引导,这样才可以更快的解决问题。在互动的时候,改变自身的立场,使话题的焦点快速的进行转变,合理的对网络舆情进行转变,从而确保社会的和谐。

  三、结语

  总的来说,巩固和谐社会的构建,才可以让民意得到表达,从而体现出议题的开放性特点。让形态意识体现的更加开放,并且让组织的位置提升,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让意识形态既可以有政治力的影响,又可以让人们接收这样的意识形态。

篇十三: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网络社会中网络的政治功能以及网络对政治文化传播的影响

  [摘要]:21世纪是个网络的世纪,网络影响着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地影响。网络社会中网络有其特有的政治功能:网络在传递政治信息中起着中枢作用;网络是一种第五种权力;网络可以为创造“阳光政治”提供一个平台。同时政治文化的传播也受到网络的影响:网络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传播与弘扬造成了强大的冲击;网络对政治文化传播发展趋势的影响表现在网络促进政治文化传播的民主化、社会化、高效化与国际化。

  [关键词]:网络

  网络社会

  政治功能

  政治文化

  大众传媒很早就发挥着自身的政治功能。19世纪初,到美国考察的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就看到了报纸的力量。他指出:“在美国,报刊分别来说几乎都没有什么权威;然而,定期报刊的权力仅次于人民。”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随着网络的问世而受得更加引人注目。网络自问世之日起,就显示出它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权力,无论它掌握在谁手中、以什么方式发挥作用,它都成为政治体系中一支重要的力量。网络使亿万台计算机借助电缆和卫星技术,形成一个包纳一切的庞大“蛛网”,对打破信息垄断和由此衍生的集权控制,具有潜在的颠覆作用。网络提供信息的特点在于它的及时性和共时性;同时提供文字、听觉和视觉上的刺激;提供信息,刺激情感;使受众有身临其境、参与其事的切身感受。民意测验表明,大多数美国人的兴趣从报纸转向电视,又由电视转向网络,他们从网络中得到大部分新闻。电脑网络成为展现巨大威力的“魔盒”,它将全国乃至全球捏为一体,变为能在同一时间知悉同样事务、受到同样刺激的网络大家庭。我们必须正视网络的政治存在。道格拉斯·卡特曾指出:新闻媒介是政府的第四大部门,可以监督立法、行政、司法三权。这个说法在今天已经被人们广泛地接受。而网络的出现可称之为第五种权力。总之,就像历史上出现并还在发挥作用的革命性传媒(如广播、电视等)一样,网络是这个外表宁静实质激荡的政治与经济权力更新分配的始作俑者,它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网络的政治功能正逐渐引起政府、政治家以及普通民众的注目,网络对政治文化的传播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网络社会的基本特征

  1.非物质性

  由于数字化空间中最基本的元素并不是传统物理空间的原子,而是“比特”,这就造成了数字化网络社会的第一个特征—非物质性。在网络时代,出现了一批非物质化的高附加值的服务行业,如货币交易、软件开发、基因研究或卫星电视制作等,其中大部分属于高科技领域。它们在开发、运营、销售、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以往常传统行业不同的一个共同的特征就在于它们具有非物质性。

  2.超时空性

  在数字化网络社会中,由于因特网的开发与应用,消除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建立了一个超时空的网络社会。正如伦敦经济学院教授丹尼·奎认为的那样,“非物质化的商品全然无视空间和地域”[①]。由于因特网消除了时空的距离,使得地球变成了“地球村”。数字化信息社会的本质就在于保持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为零。

  3.非排他性

  这是数字化网络社会的又一重要特征:一个人使用一件非物质的物体时,不排斥他人同时使用。这是网络时代的数据可以共享的技术特征所决定的。

  4.平等性

  网络社会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平等的感觉,任何人,无论他是从事何种职业,或拥有多少财富,或自身条件有多么大的劣势,他都可以在网络社会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畅谈自己的思想。

  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区中,任何人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人人都是平等的,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事实上也是平等的。

  二.网络社会的中网络的政治功能

  1.网络在传递政治信息中起着中枢作用

  网络首先是作为一种传媒出现的,从这一层面来看,网络传递政治信息的“中枢作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传递政治信息是政治系统正常运行的润滑剂。传递政治信息的实质是“国家意志”“民间意志”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国家政策通过网络得到及时而准确的解释,公众的愿望也通过网络得以及时而全面的反映,上下相通,思维一致,才能形成凝聚力,政治决策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公众的支持。网络能够向政治系统输送强大的社会动力。

  (2)传递政治信息可以为政治决策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氛围。当前,诸如失业、环境、教育和医疗问题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也是政府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出台一系列政策,而政策往往难以兼顾群众的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不同地区和不同阶层的所得与付出之间的平衡,这需要群众对政策有一个理解和承受的过程。网络在这一过程中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它借助具体的“形象”,用通俗生动的方式提出问题,阐明背景,发表意见、评论或分析,帮助群众认清自己的生存环境,启发群众适应政策的主动性。网络的这一作用在以往的价格改革、住房改革中已得到有效的发挥。

  (3)传递政治信息有利于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调动社会成员的注意力集中于国家发展目标上。网络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每天向社会提供大量的信息,同人民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联系密切。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这是宣传思想工作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2.网络是一种第五种权力

  道格拉斯·卡特曾指出:新闻媒介是政府的第四大部门,可以监督立法、行政、司法三权。这个说法在今天已经被人们广泛地接受。而网络的出现可称之为第五种权力。它不是一种实在的物质权力,它不能向任何人发号施令,更不能直接调动国家的军队和武装力量,不能支配财政收支,也不能制定法律、做出司法裁判。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网络是以民意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报刊需要发行量,电视需要收视率,而网络却摆脱传媒受资本垄断或少数技术精英控制的局面。它虽然不是立法权和司法权,也不是财权和军权,但它是舆论的权力和道义的权力;它不是刚性的权力,而是一种无形的、柔性的权力。人们不必服从它,但不能忽略它。

  作为第五种权力,网络的作用主要是监督和制约政府的三个部门,三个部门的相互监督也需要借助于网络的力量。美国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下,如何监督政府与官员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网络的崛起加强了这一环节,网络能够充当民众的耳目,对政府及其官员实施有效的监督和制约。网络在“克林顿性丑闻”中的作用则是十分典型的事例。从对丑闻最初的揭露,到事件调查过程中的报道和评论,网络动员全国舆论给克林顿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使其一时间处于四面楚歌之中。

  3.网络可以为创造“阳光政治”提供一个平台

  “阳光政治”相对于政治过程中的“暗箱”操作而言,“暗箱”政治是专制主义的特征,它容易产生政治信息的错误解读。“阳光”政治是政治事务公开化、透明化的民主政治。网络的出现为创造“阳光”政治提供了一个平台,推进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民主政治必须使政治事务公开化、透明化,使公民在充分了解情况的条件下做出他们的决定。它还要使受公民委托的政府官员处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有人比喻说,在民主政治下,政策的制定、执行与政府的政治活动以及政府官员与民众的关系应该暴露在阳光下,经得起公众的审视与考验。

  网络为公民了解政府的工作提供了经济快捷的渠道。通过网络,公民最贴近地了解到政府的工

  作过程,使政策的制定、决策和执行过程透明化。网络使公民与政府官员的对话成为可能,顺畅通达的电子访问打破了身份的限制,削弱了等级观念,为自由平等的交流铺平了道路。普通公民通过网络访问国家元首已不再是天方夜谈。网络也使政府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收集各种意见,并获取信息反馈,避免了多层过滤使信息失真。

  三.网络对政治文化传播的影响

  1.网络对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传播与弘扬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1)网络对国家的政治控制机制有瓦解作用,从而引起政治文化传播的困难。任何个人和群体都有各自的政治价值观、政治情感和政治意识。一个社会和国家有自己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即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和价值取向。它代表着统治阶级及其政党的意志和利益,这既反映在国家的法律法规中,也体现在媒体舆论导向中。为了形成社会的认同意识、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以达到稳定社会之目的,国家通过垄断和控制传媒向社会公众宣传,教育和灌输这个“主旋律”。一是垄断和封锁那些不利于政治稳定的信息,用强有力的措施来控制传媒,发布经过筛选过滤的信息以营造统一舆论,控制舆论导向;二是通过诉诸道德、伦理和思想意识等方式的说教和灌输来强化公民的国家意识,以赢得民众对宪法的忠诚,对制度框架的认同和对政府的能力、政绩的肯定;三是政府控制民众的政治参与程度,使之与政治发展水平相适应。网络不仅提供了个人自由的空间,而且极力张扬个人自由主义和全球化观念,这同国家的政治控制机制的作用是相抵触的,对这种机制本身起着瓦解作用,从而增加主流政治文化传播的困难。

  (2)网络对国家政治控制机制的瓦解作用的另一面必然是人们拥有了更多的思想和言论自由。网络作为一种新媒体,具有信息传播量大、成本低、简便易行、不受时空限制等特点。每一个上网者都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程序和网上协议程序传播或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要求,互联网给人们营造了越来越丰富的话语权利。个人的自我表现不知不觉代替了主流文化的说教,人们逐渐适应了独立思考,更加强调自己的权利而保持思想的独立性。政府对于民众信仰!宗教和政治观念,变得越来越不好控制了。

  (3)网络成为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互联网络无所不在、无孔不入的渗透方式以及巨大的信息量对“主旋律”文化的传播、弘扬造成强大冲击。网络已成为文化渗透,尤其是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冲击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文化,加速和平演变进程,通过互联网络提供给用户大量的关于世界政治动态的看法,宣传自己的政治价值观念、政治信仰和政治理想等意识形态。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网民的政治导向和信仰的变化,造成了对主流政治文化传播的冲击。

  2.网络对政治文化传播发展趋势的影响

  (1)网络促进了政治文化传播的民主化。

  由于网络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网络社会中,首先,网络保证了政治文化传播主体与客体的平等性。没有政治文化传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就难以实现政治文化传播的民主化。“在信息社会里,任何国家和地区的任何人都有权享受信息和知识。”[②]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平等交流政治信息、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思想的空间,便于人们沟通思想、交换意见,有助于构建一个平等、民主的政治文化交流和传播模式。其次,网络保证了政治文化传播主体与客体的自主性。政治文化传播的民主化与传播主体、客体的自主性密不可分,没有自主性,也就不能完全实现民主化。由于网络技术有特殊的离散性,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控制,它构成了一个无主体的自由格局。网络与人们以前使用的媒体最大的区别是,它能作为相对独立的主体,根据人们的意图自主地进行政治信息的采集、存贮、加工、处理,人们可以在未加工的信息中进行挑选,并自行评估和鉴定其价值。网络条件下的政治文化传播不再是一个被动过程,而是

  一个网民积极参与的过程,人们既可以接受信息,又可以发布信息,那种“我说你听,我打动你”的单向传播模式将被双向互动的政治文化传播模式所取代。

  (2)网络促进了政治文化传播的社会化

  网络对促进政治文化传播的社会化提供了现实的条件。首先,网络改变了人的交往方式。“网络既拓展了人们的交往空间,也重新调整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的关系。”[③]网络条件下交流方式的变革为政治文化传播的社会化提供了便利条件。网络不仅传递一般的信息,还传播大量政治信息,现代社会,网络成了政治体系输出政治信息的必不可少的途径。其次,网络是一个体系,它具有整体性、协同性的属性。网络内各个节点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它构成了一个跨地域的体系,这个体系能够把众多的社会领域连接成一个整体,使之呈现出“一体化”的特性,政治文化传播的社会化正是在这种“一体化”中实现的。

  (3)网络促进了政治文化传播的高效化与国际化

  网络应用于政治文化传播后,对于政治文化的传播速度与广度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政治文化的传播速度。网络凭借其极快的传播速度,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党和国家的最新政策传播给受众,人们可以随时地迅速了解国内外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其次,由于网络本身就具有在全社会传播信息的功能,从而使国际范围内的政治文化传播和交流变得极为便利。网络创造了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跨越国界的赛博空间,在这个世界,人们的相互登录和访问变得极为便利,大大提高了政治文化跨越国界交流的能力;网络缩短了人们的距离,冲破了时空限制,它可以实现千差万别、天遥地远的行为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网络使人们的沟通能力发生了质变,使人类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发生了革命性变革,使得世界各地的人们可以在网络系统沟通、传播信息。

  参考文献:

  1.刘文富(2002).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版

  2.戴安·科伊尔(1999).无重的世界—管理数字化经济的策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邓景丽(2003).关于我国政治文化现状的几点思考[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41-424.严峻(2002).试论网络的政治功能[J].中共云南省党委学报.6:56-55.匡小阳

  邹艳斌(2005).网络媒体助推新型公民政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127-1316.朱银端(2003).网络政治文化认识[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26-327.杨世荣(2003).互联网对政治文化的影响及其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46-48.安南(2003).共同努力建设信息社会[N]人民邮电报.5月16日

篇十四: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互联网对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社会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中国,这种传播方式的变革带来了革命性影响,成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互联网已经成为老百姓参与政治生活、表达利益诉求的常见渠道。确切地讲,互联网原本是虚拟的世界,可是虚拟的世界反映了现实政治生活,成为现实政治的工具、载体。所以,中国特色的名词——“网络民主”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

  一、网络民主对中国政治生活具有独特的功能

  (一)网络具有调节功能

  任何社会都有各种情绪、不满需要发泄,这种情绪不一定是政治性的,但可以影响公权力与民众的关系,任何国家都不能不重视。在西方,社会的不满往往通过政党轮流执政来调节,所以多党制在西方社会被称为社会情绪的缓冲阀、调节器。在中国政治体制下,在计划经济时代,由于社会结构分化不大,社会调节器的必要性不是那么强烈。但在今天,社会阶层结构、社会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时期。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心理需要一定渠道缓冲,社会情绪需要以某种方式宣泄。博客、论坛等等,在客观上就承担起社会情绪的缓冲阀、调节器的功能。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对待网络上的情绪发泄,需科学分析。在各种各样的发泄中,有的纯属个人情绪的宣泄,有的的确反映了某种社会问题。当下中国社会各种群体性事件中,过去参与者多是直接利益相关者,但近年来“无直接利益相关者”却大量地卷入群体性事件中,甚至成为事件的主力。这是某种社会心理的反映,与当下社会结构分化有关。在社会转型以及利益群体博弈的背景下,有的人原有价值观随之消解,或扭曲;有的因遇困难暂时无法解决而生出怨气;有的因出现消极腐败现象而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度下降;有的人只是一种简单的从众心理等等。由于种种原因形成的心理冲突、心理不满需要有发泄的渠道与机会。因此,对待博客和各种“恶搞”,只要不触及政治上、法律上的底线和道德上的底线,似应以宽容的态度容忍其存在。事实上,在多元的社会,在尊重宪法、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媒体需要有一定的包容性,使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有特定的表达平台和通畅的表达渠道,能够反映到决策层。这恰恰可以缓冲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局面。如果缺乏包容性,过于刚性,不能把各种意见、正当的利益诉求包容在制度化的表达渠道中,反而易于使某些非主流意识形态演化为“反主流”意识形态,造成社会秩序的紊乱。

  (二)公开政务、参政议政的平台

  公开是民主的前提,是衡量执政党与政府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数。首先,互联网的发展为

  政务与党务公开提供了最便利的途径与手段,可以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快的方式把需要公开的事项传递到任何一个城市与村庄。在基层农村,笔者曾看到某些乡镇把村务、特别是村级财务收支的明细账输入电脑,任何人都可以前来查询、质疑,以利于群众监督。其次是实现公民权利、参政议政的有效途径。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如每年“两会”之前均有大量网民通过互联网向“两会”建言献策,温家宝亦曾查看网民的意见与建议。第三是可以成为政治沟通的手段。互联网在中国刚刚兴起的时候,一些基层党组织就通过网络开展党的活动,如发布活动信息,上党课,交流思想。当然,从通过网络开展党的活动来说,仍有相当大的空间可以利用。比如,建立上下沟通机制,通过互联网,超越时空限制,实现领导者与群众的互动,真正形成上下良性互动的局面。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已经被人们所认同,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各级领导者,通过互联网与网民互动已经不是罕见的事情了。但是,实践中,有些地方和部门仅仅把网络交流作为一种“形式”,并没有真正起到互动作用。因此,对政治沟通来说,还有很大的改进余地。

  (三)民主决策的有效管道

  这里所说的民主决策是指公民参与到公共事务决策过程中来,特别是参与到政策过程中的讨论、意见表达环节中来。在社会利益单一的背景下,政策过程的主体是各级党政机关,民众的参与诉求并不强烈。而社会利益多元时代,人们的个体意识增强,民主、人权意识强烈,各利益主体都试图影响公共舆论,并进而影响决策。并且由于利益多元,造成对民众的利益诉求、信息需求都呈现出多样化、碎片化、海量化的发展态势,而互联网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与空间。仅从各大网站的博客作者来看,既有下岗工人、农民工、学生等普通市民,也有社会名流、政府官员、企业家。在这一背景之下,网络的“民意”虽然不能替代全体公民,但也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千姿百态。实际上,人大的物权法、劳动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方案、教育改革的中长期规划,都已经通过网络在全民中征求意见,特别是物权法的制定,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即“过程公正”。网络征求意见已经成为民主决策的重要管道之一,而且是低成本、快捷的民意表达管道。

  (四)具有强大的社会监督功能

  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监督作用已经初步显示出来。中国网络媒体先后出现的“孙志刚事件”、“华南虎事件”、“躲猫猫”事件、“房地产局长天价烟”事件等,都可以视其为网络监督的经典案例,其特点一是形成了强大的公共舆论场,二是真实地推动了事件本身的发展,三是具有特定的威慑力。而这些效果,都是传统媒体难以达到的。当然,网络监督也有其潜在的风险,亦有可能侵害公民的个人权利。但是,网络监督对于公权力的行

  使、运作来说,却是中国当下政治体制下的必要而重要的补充,是社会化监督的载体与表现形式。尽管当下法制不健全,也会造成某些“冤假错案”,但是,这一问题归根结底要通过健全法制来解决,而不是“一刀切”地把网络监督予以封杀。

  二、创新执政党对网络民主的引导方式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网络民主既然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一大特色,当然也存在党在政治上的引导问题。但是网络毕竟不是传统媒体,需要转变理念,创新引导方式。

  (一)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创造提高人们对党的领导心理认同度的社会基础。党对社会、对民众的引导,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获得人民的心理认同。而只有当社会现实与理论的反差不矛盾冲突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理认同。民众对党的引导的认同取决于党的各项实际工作,取决于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政治基础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的经济建设的成就已经被人们认可,但由于社会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人们的认同度还有一定影响。因此,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对提高人们的心理认同度十分重要。

  (二)与时俱进,以党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引领国家与社会意识形态。互联网折射出的社会价值观五花八门,是多元社会的观念反映,党负有引导之责。历史与现实都表明,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作为,首先取决于意识形态本身是否科学,理论是否彻底,是否反映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因此,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发展党的指导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为之注入新鲜的思想,既顺应时代潮流,又符合人民意志,是使党的指导思想具有活力,并得到人民群众拥护的根本之道。

  (三)坚持民主与法治原则。对于在国家意识形态中不占主流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无疑需要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指导与制约,但是,指导与制约的基本方式是以宪法和法律为基本依据,对其进行整合与规范。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和必然反映。

  (四)以开放、宽容的心态对待网络文化,实行分类指导。我们可以把因互联网兴起而衍生的各种现象统称为“网络文化”。在网络文化中,根据分类标准的不同,又可细分为多种形式。在政治类信息中,强调其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对某些娱乐信息则强调其健康、守法;对于私人博客,则强调其社会道德等等。对于流行的“恶搞”,需要有一个辩证地分析。中国生动活泼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需要有表现的窗口。分类指导不仅必要,而且还要求政治体系本身以积极的态度、民主的心态来分析问题。

  (五)实事求是,创新引导方式。执政党和国家权力机关对于网络的引导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比如,变单一性为多样性。即意识形态宣传内容,应分清党内与

  党外的不同需求,适应各不同社会阶层需要,实行分层次宣传。再如,变强制性方式为引导方式。在人们实现个人利益途径和手段日益多样化、可以不依赖于党组织而实现个人价值的时代,对人的思想意识采用强制性手段,只能产生表面认同而非心理认同,因此,用引导、疏导的方式胜于强制性方式。又如,变以行政权力为主的方式为说服教育的方式。如前所述,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简单说来,是思想对思想的引导,权力的作用往往有用但有限度。人们对一种意识形态的认同,更多的是基于对其科学性、对其是否反映了自己的意志而形成认同、认可的,因此,以平等沟通的方式来影响人的思想,效果好于权力的方式

  三、结论

  互联网络的发展既给政治民主的发展提供新的技术、平台和新的发展前景,同时也为我们发展民主政治带来新的考验和困境。如何很好地利用这种新的技术,在推进社会发展和民主建设中扬其长、避其短,不断发展社会民主与自由是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首先,需要网络技术的更加完善,让更多的人可以从更多途径进人网络。其次,利用互联网推进民主还需要现实社会经济更加发展、社会财富更加丰富,为人们民主参与提供物质保障。第三,我们还需要不断净化网络环境,减少网络中不良信息的数量,同时要提高人们鉴别信息的能力,让人们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分辨出好与坏。我们可以看到通过互联网络推进民主建设有一个好的前景,同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篇十五: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网络时代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面临的冲击及影响

  作者:马振超

  来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04期

  〔摘要〕互联网络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它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和愉悦、给我国政治发展带来新的动力的同时,也使得政治稳定形势受到重大冲击和挑战:网络突破了传统的信息垄断使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挑战;网络舆论成为影响政治决策的民意表达新渠道;网络参与使传统政治参与体制面临了新挑战。如何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下维护我国的政治稳定,成为当前执政者亟需思考和应对的全新课题。

  〔关键词〕政治发展;政治稳定;网络舆论;网络参与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09)04-0007-0从20世纪末开始,互联网以极其惊人的速度向全球的每个角落扩张,通过数字化信息将不同地域的人们连接在一起,其影响深入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诸多领域,从而引领人们步入网络时代。2009年中国社科院发布了《社会蓝皮书》,其中的《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目前2.06亿中国人主要依靠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占到网民总数的68.6%,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已经达到3.38亿人,56%的网民经常在网上发表意见,84.3%的网民认为互联网是最重要的信息渠道。[1]网络的普及使中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然而,技术革命从来都是一柄“双刃剑”,网络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共享,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和愉悦的同时,给我国政治发展带来新的动力,也使得国家的政治稳定形势重大冲击和挑战。

  一、网络突破了传统的信息垄断使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挑战

  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稳定的思想基础。意识形态是任何一个社会或国家的灵魂,它不仅具有让人们认同现行制度结构的功能,起到维护社会整合与国家稳定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作为一种准则帮助人们在现实社会中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统率着全体社会成员行为的一致性。作为一个国家各社会群体之间、各民族之间的整合力量,意识形态对任何国家都需要。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力量,国家的治理成本就会非常高,甚至变得无法治理。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意识形态尤其显得重要。作为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系社会政治稳定。

推荐访问:网络的发展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安全带来的影响 意识形态 带来 政治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