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7篇)

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7篇)

时间:2022-11-20 16:3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7篇)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综合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7篇),供大家参考。

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7篇)

篇一: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摘要: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改善。实践证明,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国今天的世界地位,就没有我们的今天。

  前言

  我国

  30年的改革开放既是我们党领导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又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这场伟大革命,中华民族大踏步地赶上了时代潮流,社会主义中国走在了时代前列,我们党成为时代先锋。

  总结

  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

  30年的历史经验启示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

  背景:我国改革开放有着深厚的国际国内背景,面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困难,面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快速发展的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着力回答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这一时代课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建立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各国,在发展初期取得了多方面的重大成就,但后来由于没有创造性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体制和机制逐步僵化,导致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滞,至

  20世纪

  7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面临严重的困难。在此同时,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抓住新技术革命兴起的机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调整自己的体制和政策,缓解社会矛盾,表现出稳定和快速发展的势头。

  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遭遇了极大的挫折。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后,极大地发展了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但也走了弯路,甚至发生/*****0这样全局性的失误,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一度停滞,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性挑战和压力。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历史背景下,肩负着复兴中华民族和发展社会主义双重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深刻思考为什么社会主义在发展的进程中面临如此巨大的挑战和困难,而资本主义为什么在发展进程中又起死回生,表现出新的发展势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和挫折,发展起来,并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这一重大现实问题引出了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如何认识当代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引出了中国共产党人毅然决然走改革开放之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抉择。

  历史进程:1978年

  12月召

  开

  的党

  的十一届

  三

  中全

  会,是

  新

  中国建立

  以来具

  有

  深远

  意

  义

  的伟大转折。三中全会

  开始

  全面认

  真地

  纠正“文

  化大革命”中及

  其以

  前的“的错误,确定了解

  放思

  想、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做出

  了把工作重点转移

  到社

  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上来

  的战

  略决策。它揭

  开

  了伟

  大的改革开

  放的序幕,开辟

  了建设有

  中

  国特色社

  会

  主义

  的新

  道路,标

  志着我

  国从此

  进

  人

  了社

  会

  主

  义

  事业发展

  的新

  时期。

  第一

  阶

  段:改革启动和局

  部试验(1978年

  12月一1984年

  ro月)。改

  革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18户农

  民在一

  张包产到户的约定上按

  上

  自己的手印,拉开

  了农村改革的序幕。其后,农村经

  济向专业

  化、商品化、现代化迅

  速转变。与此

  同时在

  城

  市,从

  扩大企

  业

  自主

  权人

  手,进

  行了综合和专项

  改革试

  点,取得

  了初

  步的成效。在沿

  海,创办

  了深圳、珠

  海、汕

  头、厦

  门四个

  经济特

  区,打破

  了我

  国经济多

  年的封

  闭半封

  闭

  状

  态。

  第二

  阶段:以城市为

  中心

  的全

  面改革探

  索(1984年

  10月一192年

  10月)。以

  1984年

  ro月

  党的十二届

  三

  中全会通

  过

  《

  中共中央

  关于经

  济体制改

  革的决定》

  为标志,经

  济体制改

  革进人

  了

  以城市为

  中心

  的全

  面改

  革探索阶

  段。

  第三阶段:全

  面推进,改革攻坚,以建立社

  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

  内

  容进行综合改

  革(192年

  1月一202年

  ro月)。192年初,邓

  小平

  同志

  视察南方发表重

  要谈话,同年

  召开

  党

  的第十

  四次全

  国代表大会,确立

  了邓小平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

  义理

  论

  在全

  国

  的指

  导

  地

  位,确定我

  国经

  济体制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o。

  第

  四阶段:完善社

  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2002年

  11月

  至

  今)。2002年

  11月

  召开

  的党的十六大是在我

  国发展进

  程

  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的大会。十六

  大坚

  持以党的基

  本理论

  和基本路线为指

  导,总结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基

  本经验,确立

  了“三

  个代表”重

  要

  思

  想的指导

  地

  位,做

  出了全

  面建设

  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

  改革成果:改革开放

  年

  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

  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国际经济地位显著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

  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其根本原因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中,走什么路、举什么旗始终是困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立足基本国情,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破除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从认识上实现了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个道路坚持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0,以/三个有利于0为标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共同富裕;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

  两者是统一的,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改革开放不是改向变色,更不是放任自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实行的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的发展,在于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在改革开放中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其理论内涵在生动的、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向前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认识,对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认识,对民主法制的认识,对以/三个代表0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认识,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等等,在这一系列重大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加深,为四项基本原则增添了新的内容。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的必要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紊乱,一切都无从谈起。/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0。[9]在改革开放中,原有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调整,改革对广大人民群众影响的广度、深度是前所未有的,社会旧矛盾和新矛盾交织在一起并凸显出来,必将对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产生极大的影响。党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坚持中国最高利益就是稳定的思想,坚持稳定是个动态的观念,在改革与发展中实现稳定,在稳定中促进改革与发展。

  结束语:

  建国60周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在明天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们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篇二: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论近代史中的改革开放论文

  改革开放必须以史为鉴,避免丑剧的发生,让国家繁荣富强。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论近代史中的改革开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论近代史中的改革开放论文篇一

  《坚持改革开放必须以史为鉴》

  摘要:一个国家的落后是由多个因素构成的,其中法制不彰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满清政府经过康乾盛世达到顶峰后开始衰落,到清末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本文从清末的一次的干预别国的新闻条例来说明清政府的颟顸与落后。改革开放必须以史为鉴,避免这样的丑剧的发生,让国家繁荣富强。

  关键词:改革开放;依法治国;新闻条例;言论自由

  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全球瞩目,这也与坚持依法治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国家的落后,软实力的不强大也是重要原因。其中法制是重要的部分,这个历史上已经有证明了。

  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以六君子遇难及慈禧太后的垂帘听政为标志落下了帷幕,但清政府对维新志士的迫害并没有停止,很多人为了躲避迫害只好远避他国,但他们在异国他乡也继续进行着维新的宣传。

  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亡命日本,耳闻目睹西方之学,跟坚定了他的中国应该维新的主张。遂于1898年12月23日,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广泛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的学术思想,其人物涉及霍布士、斯宾诺莎、卢梭、培根、笛卡儿、达尔文、盂德斯鸠、康德等、其领域遍及历史地理、教育、政治,名人等各个方面,对当时的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被誉为“舆论界骄子”。

  但清政府对维新派的迫害没有停止,甚至伸手到国外。清政府敦促日本政府驱逐康梁,还多方打击他们的活动,其中重点就包括查禁清议报。清政府负责处理此事的是张之洞。

  1899年2月16日,张之洞派手下汪凤瀛到日本驻汉口领事馆交涉,说清议报上所登载的事情都是编的,现在中国不许发行了,也希望日本能禁止。但日本的濑川领事说:我们的新闻法只对本国人发行

  的报纸杂志有禁止权,特别是该条例1897年修订后,对言论自由的保护的范围更扩大了,就算是议论时政,也没有被禁止的。现在横滨发行的清议报是以英国人的名义发行的,我们目前还没有办法处置。但你的来意,我会转告有关单位的。

  张之洞赶快电告清政府,清政府又约日本矢野公使面谈,矢野说按新闻条例处理清议报,须问明政府才能回复。但在1899年正月三十日,矢野向青木外相报告说:无论如何,在目前,纵使该报有与条约相抵触之处,也没有禁止其发行之法。对于清政府的请求,我们只能劝告梁启超,在记载事实方面加以留意。”

  如果把日本有意庇护康梁的因素排除的话,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在法制建设上中日的差距有多大。日本明治维新后,积极向法制化的国家迈进,其中的新闻条例让新闻媒体在法制的框架下运行,媒体发挥了第四阶层的作用,有利于社会的进步。而此时的清政府却颟顸无能,更不识法制为何物,只能做些让外人耻笑的事情。

  上面是事情说明了清政府对外国法制的无知,但就算是发生在中国本土的事情,它也是愚昧无知,这便是20世纪初发生的著名的《苏报》案。

  《苏报》案缘起于南洋公学的学潮。南洋公学是盛宣怀1897年创办的,本来创办的目的就是为了教授西学,但却在1902年发生了学生要求学新学的学潮,有学生因此退学,为了安置、继续教育这些学生,蔡元培与人成立了爱国学社,延请名师,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其中就包括章太炎。此时,创办于南京的《苏报》迁到了上海,主笔是章士钊。爱国学社的学生和老师就成了《苏报》的积极撰稿人,社论经常由蔡元培、章太炎、章士钊等人轮流撰写,言论日趋激烈,特别是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及邹容的后来出单行本的文章都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苏报》的革命宣传引起了清政府的恐惧,1903年6月21日,清廷发布谕旨:“查禁密拿”。两江总督魏光焘密电上海道袁树勋:“苏报馆刊布谬语,四川邹容所作《革命军》一书,章炳麟为之序,尤肆无忌惮,令一并查拿”。6月29日下午中西捕探把《苏报》馆司

  帐程吉甫抓走,6月30日逮捕了章太炎。邹容住在虹口,听说章太炎被捕,决心与章生死相共,第二天自动去捕房投案。7月7日,《苏报》馆和爱国学社被查封。清政府派人多方活动,要求工部局将章、邹“引渡或处决”。

  由于报纸在租界内创办、经营,又由于治外法权的原因,租界内的事务由租界处理,具体到这个案子就是由会审公廨审判,清政府不仅无权插手,甚至还必须以原告的身份出场。如果抛开盲目的民族主义以及租界是清政府战败被迫开放的原因来看的话,政府作为原告或者被告出庭应讯本来也是正常的事情,但在当时确实激起了极大的反响。

  清廷对苏报案的态度很明确,一是“引渡”;二是严惩。苏报案发生后,军机处领班大臣奕劻的代表联芳、上海道台袁树勋等清政府官员就多次向租界提出将人犯交给清政府并处以极刑的要求;8月30日,两江总督魏光焘致信美国驻上海总领事古纳,要求租界当局将章太炎、邹容等交给清政府:“诸犯为中国人,犯罪行为发生在中华帝国领土范围之内,因此有义务将诸犯交给中国当局惩处;此为中国主权,他国不得侵夺。”但西方列强以中国政府草菅人命为由拒绝交出苏报案犯——租界的治外法权是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严重侵害,但在客观上又起到了保护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作用,这种历史的错位让人颇感意味深长。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只好准备在法庭上争取主动,希望以此严惩章、邹等人。

  对苏报案犯的审判分别于1903年7月15日、7月21日、12月3日、12月4日、12月5日和12月7日举行,在律师的点拨下,章太炎和邹容都极力为自己作无罪辩护。清廷对章太炎的指控主要集中在“载湉小丑,未辨菽麦”上,称其是“诋毁圣上,呼为小丑,立心犯上,罪无可逭”,对此章太炎回应说:“根据外国观念,通常称呼统治者私人名字,在中国有三个满族皇帝常常被称呼私人名字。我不明白为什么我不可以这样做。至于以‘载湉’二字称呼现在的皇帝,他当了皇帝后名字没有改变,现在也不需要再改名字。”对于“小丑”一词,章太炎则如此解释:“根据我的翻译,应该是‘小孩子’。”

  邹容除了承认《革命军》是自己所作外,其余则一概不承认。

  根据欧美国家思想自由、言论自由的理念,章太炎“载湉小丑”以及邹容“杀尽满人方罢手”之类的言论并未构成犯罪,但在清廷眼里,这却是砍头的重罪。最后租界当局与清政府达成了妥协,以“言语纰谬”之罪判处“邹容监禁二年,章炳麟(章太炎)监禁三年”,这起晚清历史上的惊天大案最终草草了结。

  以上虽是两个孤立的事件,但内在的逻辑是一致的。在现代法制已经在西方国家落地生根的时候,满清政府还是固守着传统的“家天下”的传统,在列强环伺的时候处处碰壁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中国30年的改革成就来之不易,特别是现在改革又处在重要关口,更应该以史为鉴,不盲目狭隘的自大,提高软实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国度。

  参考资料:

  [1]王树槐:《外人与戊戌变法》,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2]王敏:《苏报案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3]周佳荣:《苏报及苏报案:1903年上海新闻事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4]徐中煜:《清末新闻出版案件研究1900-1911:以苏报案为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

篇三: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改革开放论文

  Lastupdatedat10:00amon25thDecember202农业生产合作社(由劳动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

  人民公社(是在高级农业生产社的基础上联合起来组成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的经济组织)

  一大二公/一平二调/吃大锅饭

  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加上高度集中的劳动方式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约束。

  我国农业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时,实现了农村经济集体所有制的建构,但在合作化后期由于操之过急,推行“人民公社制”后期片面追求“一大二公”,使社会主义集体经济遭到严重挫折。人民公社制实行分配上的平均主义(政社合一),这种“吃大锅饭”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在高级社中取消了按土地和农具入社分红制,出现了“一大二公”,把农民的土地私有制改成了合作社性质的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土地的农民私有被集体统一所有代替。高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脱离了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加上高度集中的劳动方式和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约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后,对我国农村原有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和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进行的全面改革。普遍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在集体经济不断壮大的同时,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作用日益明显;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此外还实行科教兴农战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明确中央与地方管理农业事权,实行农业保价、专储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等。

  统分结合(在坚持土地,农田水利设施等基本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农户与集体签订合同,承包一定的土地或生产任务,并根据劳动成果取得收入)

  邓小平在1978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地提出: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于集中,改革这种管理体制要大胆的下放权力,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者四方面的积极性。

  身份革命: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的第一阶段

  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中国的企业基本上是在高度计划化的经济体制之下生存的,企业的结构类型呈现为生产型。国家逐步对企业采取了扩大自主权、减税让利、赋予企业以利益动机等措施来培育企业的商品经营意识并为其独立经营提供了部分政策性保障。理论界也对企业提出了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的倡导。此时企业的身份开始了由政府附属物向相对独立的商品经营者的方向转变。国家对企业所设置的“计划笼子”开始宽松了,企业的自主权扩大了。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首次将我们的宏观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改述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明确地指出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商品生产经营者。随后,国家又相继推行了厂长负责制、任期目标责任制、调离审计制的“三制”改革,期望企业能够成为真正的商品经营者。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进展,我国宏观体制上的不适应越来越清楚地被暴露出来,迫使我们加速了由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也即市场经济的转换。

  经营权革命: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

  继企业体制的第一步变革后,许多已下放的权力又不断地被政府部门截留或干脆收回,企业自主权很难落到实处。这就是企业的资产所有权是国家的,企业是国营的。而这种所有权的行使权力又是被分割在若干政府部门的手中,有的甚至掌握在党务部门(如企业领导干部的任免权)。而企业对自身所持有的资产只有占有与经营的权力,且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内含与外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是很难界定清楚的。于是,在下放企业自主权的过程中,各政府部门“恋权”与厂长、经理“望权兴叹”的问题便成为不可避免的了。以致于一个时期中,中国的厂长们发出了“给厂长松绑”的大声疾呼。这说明了我国公有制企业要求走向真正的人格独立的欲望越来越迫切,也昭示了一个趋势,中国对企业的管制权必须由“人权管制”走向“金权管制(市场规律管制)”与“法权管制”。这就导致了1987年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终于迈出了第二大步,这就是以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也即被称为“两权分离”的承包制的普遍推行。

  产权革命:中国企业体制改革的第三个阶段

  前两大阶段的改革,无疑对启动企业活力均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一个要害性的问题在这两个阶段的改革中却只能涉及而不能解决,即企业缺乏产权动力,国有资产实质上处于虚置状态的问题。从承包制的实践结果来看,只是在有限程度上启动了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实质所具有的发展潜力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企业的短期行为、负盈不负亏、国有资产大量流失、企业承包人的权力缺乏约束等问题极为突出。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要求的企业制度未能确立起来,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产权形式构造得不合理。承包制(遵循了公有制为基础,联合劳动和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根本属性,使企业产生一种具有活力的新机制。承包制是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经营形式。)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构造现代企业制度,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问题不能回避。

篇四: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改革开放的论文

  前言:

  一、1978年12月,具有战略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根本上实现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及重大调整。经济建设取代了阶级斗争,改革开放取代了闭关自守。二、1979年,在中国首创经济特区。以深圳为代表的特区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引资的试验田和向世界展示的窗口。

  三、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丰富。四、1984年,提出并实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理论,商品意识、商品经济得到宣传和落实,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启动;多元所有制主体纷纷出现并得到中国法律的承认与保护。“三资”企业、民营企业破茧而出,极大地改变了国营、集体经济大统大独的局面。

  五、1986年,以税制改革及政府分权、放权为契机,全民所有企业、大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全面推进。

  六、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执政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政策、路线正式确立,成为10年改革最成功的经验和法宝。“七、1988年,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再次强调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向社会、世界传递了重要的信息:中国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建设中,务必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要在世界高科技、尖端科技占有一席之地、重要之地。

  八、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之前,已逾古稀之龄的邓小平再一次南巡,组织和倡导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第二次“大讨论”与思想“大解放”,结束了“姓社姓资”毫无意义的争论。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九、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之前,香港国归祖国,“一国两制”成功实施,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先例。令人遗憾的是,新中国改革开放的总师、历史伟人邓小平同志于1997年2月19日21:08分离开了我们。“十、1998年,中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完成了1万公里,开启了全新的“中国高速”时代。10年后的今天,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达5.4万公里,仅位列美国6万公里之后,排名世界第二。十一、2001年,历尽艰辛与克服阻挠,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应当说这是朱镕基政府的最大功劳和亮点

  十二、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奋斗目标。

  十三、2005年,在中国延续并实施2600多年的农业税被取消,建国后的《农业税条例》废止,农民在封建社会期盼的轻税薄赋终于得以部分实现,农民种地从此不但不交税、不交费,反而得到多种补贴。

  十四、2006年,中国数字展示的中国奇迹向世界宣告并证明了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综合国力与实力的巨大提升。中国的经济总量由1978年的10名以后上升到第四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在2022年前三季度GDP总量超过日本,第四季度有望继续并达到前三季度水平,从而历史性的成为世界第二大独立经济体。)

  十五、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进一步完善、丰富了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发展学说”。

  十六、2022年8月至9月,举世瞩目的奥运会、残奥会圆满成功。

  十七、2022年9月,“神七”飞船、伴飞小卫星标志着新中国的航天事业登上了世界第一集团的高度,航天领域“三足鼎立”局面正式构建。

  十八、2022年9月,在如火如荼上演的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中,中国政府真正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十九、2022年10月,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再一次唱响了“三农”改革的号角。二十、2022年3月1号,嫦娥一号顺利升空,中国在航天事业上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二十一、2022年10月1号,共和国迎来六十华诞,国家领导人和各族群众在首都见证了又一次共和国壮观的阅兵式。

  二十二、2022年5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在中国上海举办了第第41届世界博览会

  (1)建立全面物质生产体系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2)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快速经济增长使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

  (3)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以加入WTO为标志,中国经济已经完成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和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

  (4)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

  (5)经济增长变得更加稳健

  中国的改革开放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政府主导、大力投资和不断强化的工业经济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增长水平。

  (6)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1978年中国人均GDP为381元,按照1980年1美元兑换1.53元人民币汇率计算,约合149美元。2007年中国人均GDP上升到2640美元,比改革开放前增长了17倍。

  (7)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里,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

  2.居民消费结构明显改善。

  3.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

  4.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8)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教育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1978年中国普通高等毕业生数只有16.5万,占当时中国人口总量96259万的0.0171%。2006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达到377.5万,占当年中国人口总量131448万的0.2871%,30年间增长了16.7倍。

  (9)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预期寿命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指标,预期寿命提高不但意味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也意味着社会保障能力的提升。根据中国人口普查数据,1982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是67.77岁,200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升到71.40岁,增加了3.63岁。

  (10)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已经进入一个与世界同步的时代。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奇迹背后有哪些宝贵经验

  十个结合,一般指***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的十个方面的结合。这十个方面的结合,回答了如何才能使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说,中国在改革开放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概括而言就是“十个结合”。

  一是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改革开放提供理论指导。

  二是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

  三是必须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坚持执政为民、紧紧依靠人民、切实造福人民,在充分发挥人民创造历史作用中体现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四是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使全社会充满改革发展的创造活力。

  五是必须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六是必须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七是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实现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八是必须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贡献。

  九是必须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

  十是必须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

  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07年10月15日)

  ***)

  重大意义

  一是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二是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三是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给人民带来更多福社,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前进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篇二:改革开放论文

  中国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在京举行。这次会议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上和中华国民共和国建国以来具有深远意义的会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转折点,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的历史性转折。

  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增强了。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人

  民受程度提高了,人的精神面貌文化素质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中国得以屹立于世界之林,改革开放是三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虽然改革开放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止步不前,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从传统模式的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转变还远远没有完成,改革开放,总体上很成功,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失误失衡,总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任重道远

  我的家乡河北省衡水市位于河北省南部。是一个经济不太发展的小城市,从以前到现在它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历史变化,是一个国家的缩影,是无数家庭的见证。下面就从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用、精神娱乐方面、文化教育方面、经济体制以及医疗体制方面的变化来谈谈我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一.改革开放前后的衣食住行

  (1)衣: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当时衣服大都是自己手工做的,颜色也几乎是黑白蓝,比较单一。“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年的真实写照。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逐渐丰富,人们开始追求新、美的穿戴消费模式,穿着讲求舒适大方,服装变得丰富多彩。(2)食:改革开放前吃饭必须靠粮票、油票等去换。我小的时候还记得在家里见过那时的5市斤的粮票。随着改革开放,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消费水平随着收入的快速增长而逐步提高,在温饱问题完全解决后,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逐步从追求数量为主转入了以追求质量为主的阶段,人们开始在吃上讲科学、讲精细、求营养、高质量。(3)住:改革开放前,几乎家家户户住的房子都是土坯房,后来就用砖瓦建土砖房。而且在乡政府和村集体组织下,家家接通了自来水、数字电视、网线,过上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4)行:过去,从我们乡里到县城不足二十公里,听家里老人说以前自行车都很少,人要去哪完全靠步行,后来家家都有了自行车,摩托车,再后来几乎家家都有了车,大大方

  便了人们的日常出行。而且近年来,围绕新农村建设,我市依托国家政策扶持,累计投人多笔资金,大力实施城乡道路畅通工程,城乡公交也开通了,不仅到了全县所有乡,还开到了部分村,许多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坐车。更大的收益是,过去由于交通闭塞、销售困难的农副产品,也随着道路的畅通销售到更多的地方,为农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人。(5)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发生了巨大变化,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低档到高档、从单一向全面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前农村居民耐用品消费始终是低水平的。以前一个村子里也没有几家有电视机,而且还是黑白的,当时,人们为了买一台彩电或冰箱,全家人要省吃俭用好几年;如今,农村居民家里几乎家家都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脑、空调、汽车等,生活已经从“基本生存型”转向了“享受发展型”。

  二.改革开放前后的精神娱乐事业变化

  改革开放前人们的娱乐方式非常单一,刚刚能给解决温饱问题,人们买书都不太舍得。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力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精神文明得到很大发展。影视歌舞、读书看报、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上网冲浪、旅游远足、运动健身等这些过去属于富人的娱乐项目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前几年我们镇里还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文化活动中心可为本乡农民提供图书、影视、歌舞、棋牌,甚至培训、上网等全方位服务,我妈妈她们几乎天天都去广场上去跳广场舞,而且还有几个乡镇之间联合举办的友谊比赛,大大丰富了百姓的娱乐生活。

  三.改革开放前后的文化教育事业变化

  改革开放前,全村的中小学校舍设施十分简陋,文化设施非常落后。当时的家长甚至老师也不怎么重视文化教育,许多人上个三四年级就会退学。如今,村里所有小学、中学现已全都合并到镇上,新建了宽敞的校舍,更新了教学设备,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免学杂费、书费的待遇,学生上学时还由学校专设校车接送。不过这一待遇我们没有赶上。

  四.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体制变化

  改革开放就是解放生产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开始从单一农业经济迅速向多种经济发展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增长。村里有了企业家、养殖户。我们村是一个大型工业村,几乎家家都靠小型机械制造过上了富裕的生活,有的自己做起了生意当上了小老板,不但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还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好的经济基础,带来了更多的就业的机会。

  五.改革开放前后的医疗体制变化

  农村人“看病难”一直是个有目共睹的现象。城里人得病有医疗报销,可是农村人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制度,因此,许多人得小病的时候大都不舍得花钱去看而导致病情恶化,等到病情较严重必须去医院看的时候人们才去,医院动辄几万元的医疗费用令大多数人望而却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中国的经济水平迅速发展,国家医疗制度的改革,从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再到遍及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得到较好的诠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成为可能。农村合作医疗优惠政策的推行,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建立,使农民看病终于也有了医疗保障制度,而且根据情况报销一部分费用。过去的“大病小治、小病不治”的现象有了较大改

  变,加之家庭收入和生活条件飞速提高,居民平时从细微之处开始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

  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的家乡取得了很多成就,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其中也存在着些许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严重,空巢老人现象。由于计划生育的限制中国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导致很多空巢老人,但是在农村虽然有一些养老补贴等但是养老福利设施等还不健全,可能一个镇上只有一两个养老院,一个床位,一铺难求,不能够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

  解决人口老龄化我们应该走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道路。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福利设施养老手段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居家养老体系,把老年人自身、家庭、社会和国家作用有机的组合起来,使之发挥出最佳效用。具体建议是:第一完善居家养老环境。完善具有尊老敬老传统的家庭养老体系。第二在城镇建设规划中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第三适度发展公共养老的福利设施。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发展福利性公共养老设施,形成对家庭养护困难老人的救助保障体系。第四,健全老年人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起城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体系。

  总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国家的号召,更是我们黎民百姓的选择。国之责,民之行,每个人都需要积极应对。我相信只要大家同心协力,就能化解各种难题,跨过任何障碍。

  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努力拼搏,盼小康,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奔小康,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今天,小康已经来到了家家户户,小康生

  活就在我们身边。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会变的越来越美丽,人们的生活会变的越来越富裕。当然,我伟大的祖国也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篇三:改革开放相关(学生手写,可作论文参考)

  论改革开放三十五年的成就与思考

  张厚楚,02022223摘要:改革开放的改革开放是什么、为什么、干什么;

  关键词:定义、目的、意义、成就、问题、未来;

  自从1978年起,改革开放便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实行了三十五年有余,并且,改革开放给中国文化,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变化也是有目共睹的。那么,也许有人要问,改革开放是什么?为什么要改革开放?它又是干什么的?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刚刚结束,整个中国都陷入了一种混乱不堪的状态,政治、经济都陷入了奔溃的边缘。而与之相反的,世界范围内却掀起了一场关于经济、关于科技的大革命和大腾飞。在这样的国内外环境之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面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开放由此出现在中国大地并且进入每个国人的生活与工作中。

  其实,从那时起,邓小平同志便对改革开放有了明确定义:改革开放姓“社”不姓“资”,它不是否定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是我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它要做什么呢?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系的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对其根本性的改革。它要大幅度的改变落后的生产力,要多方面的改变生产关

  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系列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思想方式。

  这样一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决策,对中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多大的影响呢?

  先来看看它那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这项基本国策的支持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过三十五年努力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在完善过程中,资源配置由原来的行政分配逐步过渡到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农村经济体

  改革不断深入2006年起,我国

  面取消了农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降低。在国企中,企业改革不断改革。改革逐步确立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的基本框架,国有经

  发挥了主导作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不断完善,国

  有资本更多地投向关

  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的主体地

  位进一步巩固。对于资

  的所有制,在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完善社会

  务、改进政府监管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民航、铁路、文化、出版

  金融等重要领域的政策限制实现重要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服务

  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

  设步伐加快。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日臻完善。整顿和

  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

  节力度,重视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社会保障改革

  的力度不断加强,初步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健全。,市场价格机制开始发挥基础性作用。更加令人欣喜的是我国综合国力跃居世界前列。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最近35年来,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之下,中国的GDP以每年接近于10%的速度增长,在世界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并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35里,中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提高3倍以上。扶贫工作成效明显。1978年全国的绝对贫困人口约有2.5亿。联合国和国际有关组织认为,在消灭贫困方面,中国

  政府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使发展中国家的典范。

  但是,改革开饭毕竟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套路可以照搬。改革进程也不可能一路顺风,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的很多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那解决。所以,我们也必须对于改革开放35年来的改变引发深刻的思考。

  首先,是工作重心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的重中之重便是“经济经济改革”。35年以来,中国经济不仅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是,我们是否发现,在改革经济的同时,我们的很多东西是否也发生了改变或者丢失?我们又是否考虑过,要实现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需要改革的只是经济吗?首先,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

  改恶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政治体制改革。但是从现实中可以看出,后者是滞后于前者的。当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我们才考虑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而且往往是推而不动或大推小动,甚至越改越令人不满意,例如,机构改革越改越臃肿。可以说,政治体制改革的严重滞后,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阻力。

  然后,技术创新落后于制度创新。

  这里所谓的“技术创新”是指直接进入生产领域的技术发明、创新、运用,不是科学家的实验室或档案柜里的“科研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不断进行,可以说制度创新是明显的。但是,技术创新相对于制度创新是严重滞后的。技术创新滞后于制度创新的后果就是当制度创新所带来的效率完全发挥出来之后,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趋于消失。最关键的,是文化与思想。

  毋庸置疑,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经济是必不可缺的条件。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真正的基石是什么?是在历史沉淀下不断积累的文化与思想。而改革开放在改革和开放的同时,新兴事物与全球多元文化的涌入,对我国本土文化以及思想造成了极大冲击。这造成了社会上对于物质文明的过度追求以及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忽视。西方的庸俗、有害的价值观念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毒害了一些人,引发了一些人的自私自利心理。

  一些人“一切向钱看”,为了钱、利而不择手段。市场经济中的等价交换原则与趋利原则泛用于其他领域,甚至影响到党内政治生活。市场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市场经济秩序的紊乱,引起了一些人思想上的混乱,一些人缺乏理想信念,甚至丧失伦理道德等。这造成了社会上对于物质文明的过度追求以及对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忽视。所列之负面影响虽然只是程度不同地存在于我国社会的部分领域或有限的人群构不成社会思想文化的主流。但它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影响,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思想腐蚀却是不可轻视的。它削弱民族精神,败坏社会风气,淡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共同政治理想,甚至导致腐败和犯罪现象发生,干扰民

篇五: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

  论改革开放

  学校

  专业

  姓名

  学号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三十年改革,三十年风雨探索,三十年沧桑巨变,三十年喜悦收获,三十年光辉历程。三十年我们是如何走过来的,其中蕴藏着哪些深刻的启示,这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总结。

  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拨乱反正的会议。具体表现在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抛弃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第二,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开创未来的会议。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第三,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12月中国开始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

  那么改革开放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改革开放,是指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的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人民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存在着其必然性。首先,改革开放是根除历史遗留的需要。封建经济、殖民地经济的影响在人们思想中的遗留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开拓。从明清至民国,“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封建经济理念;外国入侵掠夺、军阀混战蹂躏的动荡经济环境;明中期以后,东南沿海遭受倭寇骚扰、荷兰入侵;晚清,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大举入侵,瓜分中国;民国时期,帝国主义支持各派军阀,为争夺1地盘而长时间混战,导致民不聊生。这些导致了中国人民强烈的封闭性、排外性。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进行过土地革命,实施过一系列恢复国民经济的措施,实行了计划经济,完成了三大改造,并且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思想中的历史遗留是漫长的历史渗透、历史凝结的结果,是根深蒂固的东西。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不断变化,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使改革开放成为历史的必然。

  其次,改革开放是抹平历史遗憾的需要。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也恶化了,中国的开放再一次受到了影响。当然,中国人有中国人的骨气,美国越仇视、越封锁;苏联越蔑视、越拆台,中国越要发展。面临国际上的险恶斗争,中国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作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上探索、奋进。这更加大了国家的封闭程度。经济道路的偏差、经济体制的僵化以及国家的对外封闭,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形成,到70年代末,越来越不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改革开放势在必行。

  第三,改革开放是纠正历史错误的需要。“左”倾错误的泛滥,加大了经济发展道路的偏差和体制僵化的程度,压抑了人民的思想,阻碍了国家的对外开放。中国出现了“大跃进”和“一大二公”为特征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此,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中国的经济路线完全脱离了中国的实际国情,完全违背了正常的经济发展规律。“**”的十年浩劫,经济更濒临崩溃的边缘。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民不甘沉默,必将在沉默中爆发。改革开放迫在眉睫。

  最后,改革开放是避免历史重演的需要。当**结束,中国在不断徘徊、辗转难眠、处于选择的三岔口时,邓小平同志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强调,要彻底改变过去“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路,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一场新的革命。

  所以,不管是现实还是理论上,改革开放都是新中国最正确的决定之一。既然改革开放是如此的正确,那么,这三十年改革开放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首先,从经济生活方面来看。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中这一决议到现在,中国经济发生了几大变化:(一)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二)从封闭半封闭经济转向了开放经济。(三)从自给自足的产品经济转向完全的商品经济。(四)从总体上的短缺经济转向总体上的过剩经济。(五)从模仿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六)从粗放型经济转向集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型经济等等。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经济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一方面,2这意味着从更高层次和更广范围融入世界经济,在国际分工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从文化生活方面看。从改革开放之始拎着录音机满大街溜达的不良青年,到崔健“一无所有”的嘶吼吼出了一代人的心声,从对诗歌诗人的崇拜到商业热潮,从国企改制到普及全民教育,从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到铁臂阿童木唐老鸭米老鼠的成功登陆,多元文化的迅速涌入填补了中国民众精神领域的空缺,中国文化透过窗口开始张望世界。

  今天,我们已经有目不暇接的电影大片供选择,有记不清名字的歌曲供下载,有各种版本的书籍供挑选,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演出。年轻人已不满足围成一桌麻将消磨时光的生活,派对、沙龙、驴友、k歌……每个新词汇的衍生都包含着社会文化内容的不断拓展。文化作为一种力量,正潜移默化地推动社会的深刻变革和进步。

  从居民消费生活看。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居民消费方式也发生着改变,从衣食住行用方面可窥见一二。

  食:“民以食为天”,食品消费在城镇居民生活中一直占有主导地位。在食品消费方面,主食消费比重持续下降,副食消费比重上升,其中又以营养、美味和保健型食品消费增长较快。在食品消费中,人们注重食物的营养,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

  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有人身上蓝、黑、灰颜色的“干部装”几十年如一日,满大街的中山装、解放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颜色在服装上的应用开始变化,戴蛤蟆镜、穿喇叭裤是一种时尚。近年来,各类休闲店、服装品牌专卖店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大街小巷,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已经不仅仅是御寒的工具,更是人们展示风度个性的方式。

  住:改革开放之初,住宅有卫生间的不多,甚至一个房间兼有居室、厨房等综合功能。房型从上世纪70年代末的筒子楼、80年代的单元楼、90年代的二室一厅、三室一厅到跨入新世纪的小高层、复式楼、别墅,无不折射出居民住房条件的极大改善。现在家庭居室内有厕所浴室,有可取暖的空调或暖气设备等等。

  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交通建设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以前绝大多数居民认为是奢侈品的轿车也逐步进入普通家庭,各个大城市也开始规划建设地铁,不断完善公共交通,居民出行更加便捷。

  用:改革开放以来,居民日常耐用消费品由实用型向享受型方向跨越。手表、缝纫机、自行车老三件早被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电话、空调、组合音响、电脑所取代,并3向着高科技、高时效性、享受型、信息化方向发展。

  但是,在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还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在我们经济发展的同时出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而西部边疆地区相对落后,而且遍地开花的工业化方式,造成了生态和居住环境的急剧恶化。另外,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越来越严重,贫富差距严重,社会渐向两头社会方向发展。要想使社会得到健康发展和正常运行,应当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和实现稳定的基础。邓小平特别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就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我们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运行形式和组织方式的革命。其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如果不进行这第二次革命,我们第一次革命所取得的成果就不能巩固,搞得不好,甚至还会前功尽弃。这一点已被一些国家的经历所证明。因此:坚持改革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发展,就是促进和实现社会政治的稳定。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根源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改革就是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有领导、有步骤地解决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各种现存矛盾。因此,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小平同志在谈到这一点时说:“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年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的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决干下去。”中国人民十几年改革开放的切身实践已经证明,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经济不发展,人民生活得不到逐步改善,就谈不上社会的稳定,人心的稳定。不能设想有脱离改革的发展和离开发展的稳定。亦不能希冀不彻底的改革会得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并由此带来社会的长治久安。说到底,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其最深刻的根源皆存在于改革的不断深化之中。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践证明,不改革,就不能发展,就是死路一条,相反,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发展,哪里就有稳定和新气象。通过三十多年的全面改革,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这个体制还不完善,发展还面临着许多体制性障碍,必须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行政管理体制、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4为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体制保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发展是改革、稳定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我们党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经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要求。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要真正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还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的科学发展,才能兼顾到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兼顾到不同阶层的利益,照顾到各方面的关切。

  我们讲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确保社会的长期稳定,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于这一点,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速度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邓小平强调发展更快一些,反对坐失良机,其用意就是要抓住机遇,在经济效益较好,避免发生大的波动的前提下飞跃式地发展,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上台阶”是邓小平在经济发展问题上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在不同的场合,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分别表述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和最根本的任务。我们认为,首要任务是从抓主要矛盾方面讲的,最根本任务是从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谈的。

  不论是首要任务还是最根本任务,就是一条,促进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换言之,我们讲改革,讲稳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没有发展,就没有真正的稳定,离开发展谈改革,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只有发展才能体现出改革的真正价值及稳定的真实内涵。也只有发展才能使其与改革、稳定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并由此显示出它在其中的全局性、功能性作用。由此可见,发展本身和稳定不是并列的,发展是第一位的,是目的,是出发点和落脚点。稳定是为发展服务的,没有发展,稳定就失去意义。但追求绝对的稳定,也不可能,正象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从邓小平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发展生产力就象一条红线一样贯穿于他的所有讲话之中,并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一以贯之地摆在他思想的最重要位置。因此,学习领会小平同志的发展观,就要紧紧扭住经济发展这个中心不放。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因为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中国一定要发展,因为落后就没有出路。要改革、要发展,就必须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说:“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我们之所以提出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并不在于稳定本身就是目的,是绝对的,是可以代替其他方面的。问题的实质在于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条件。因为没有稳定,没有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改革就不能正常有序地进行,没有稳定,就谈不上发展,就不能积蓄力量、巩固成果上台阶。从哲学的角度谈,稳定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和因素。学习邓小平关于稳定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树立辩证的稳定观。

  我们不论讲什么样的稳定都是为了发展,进中求稳,稳中求进,稳定是相对的,发展才是大道理、硬道理、总道理。我们所提倡的稳定是政治稳定、社会稳定,而不是经济工作的平平静静、死水一潭,也不是改革开放中的谨小慎微、缩手缩脚、坐失良机。更不是用稳定来代替或否定其他。正如邓小平指出的:“强调稳定是对的,但强调得过分就可能丧失时机……总结经验,稳这个字是需要的,但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以后还用不用这个字,还得用。什么时候用,如何用,这要具体分析。但不能只是一个稳字。要特别注意,根本的一条是改革开放不能丢,坚持改革开放才能抓住时机上台阶。”

  总之,在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中,经济建设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发展与改革是确保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而保持社会稳定又是发展经济和深化改革的前提条件。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努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又要注意保持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努力做到在稳定中推进改革,促进发展,以改革和发展保持社会的长期稳定。

  建国60周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几年来,我国的变化是非常巨大的。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在明天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们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篇六: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改革开放论文

  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伟

  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30年的改革开放,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壮丽史诗。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和开始起步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改革开放的30年,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让中国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雄伟壮观。

  关键字:改革开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富裕安康

  雄伟

  一、改革开放思想的历史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通过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会发现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内容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

  (一)关于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邓小平从正反两个方面做了阐释。从正面说,“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要做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对内改革”;“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从反面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不开放不改革没有出路,国家现代化建设没有希望”;“如果放弃改革开放,就等于放弃我们的根本发展战略”。邓小平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当代中国不可抗拒的时代潮流,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关于对外开放,邓小平从历史、现实与未来等不同角度做了论述:其一,回顾历史,“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其二,面向现实,“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

  自守是不可能的;其三,展望未来,“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

  改革开放论文

  离不开世界”。

  (二)关于改革的性质和方向

  邓小平明确指出:“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变革。”这次革命的特点在于:其一,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而不是对它的否定。其二,这种革命不再采取阶级对抗的形式。改革“不是对人的革命,而是对体制的革命。”其三,这种革命是为了改变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道路。其四,这种革命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依靠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依靠亿万人民的实践自觉进行的。

  (三)关于改革的目标和任务

  邓小平对改革目标设计给予了高度重视。改革伊始,他就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目标做了高度概括,即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此后,随着改革的深入,邓小平反复论述了这个问题,使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目标内涵越来越清晰。l987年党的十三大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样,“富强、民主、文明”就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总目标。关于改革的任务,邓小平说得更为明确。他指出:“改革是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的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二、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改革开放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由之路。

  我们对社会主义基本属性的认识由计划经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逐步深化发展为内涵更加丰富的以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公平正义等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

  改革开放论文

  就是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发展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而这条道路的内涵正是在我们不断“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探索与开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这些年来,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根本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

  这些年来,社会主义中国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脚跟,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承载中华民族百年梦想的现代化航船能够破浪前行,原因就在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这条道路上万众一心,团结奋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凝聚起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历史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重大抉择,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的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和发展,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

  在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努力发展对外交往,以建立坚实的经济基础。我国的经济总值已是名列世界前茅的了,虽然人均GDP上不去,但我相信经过中国的不断努力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追上西方发达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最好的证明,归根到底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都有着飞速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的我们已经从昔日破旧的茅屋中迁入了一栋栋整齐美观的高楼大厦中;从原来的温饱问题转化到如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方面的问题上来;从当年人们对

  改革开放论文

  太空一无所知到现在的“神七”上天,“嫦娥”奔月,一跃成为世界上第四个飞上太空的国家;从刘长春只身参加奥运会到我们在自己国家举办奥运会……

  在文化科技方面,党和政府尤其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并且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1986年,政府颁布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是改革开放,我们国家恢复了高考,培养了一大批在创新素质和能力的优秀知识分子,在老一辈科技人员的知识已经明显老化的情况下,这些中青年知识分子毅然挑起重担,承担起航空航天的开发研究的重任。是改革开放,大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自力更生能力,为神州飞船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是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用更加开阔的视野看世界,主动吸收世界科学技术最新成果,推动我们的航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否认了“知识分子是臭老九”、“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错误口号,落实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为知识分子的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促进了航空航天专家才能的发挥。是改革开放,进一步树立了中国人民的自信,推动了载人航天工程重大决策的制定。

  在政治方面,我国对外交往奉行独立自主和和平外交政策。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并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七年后中美又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位置······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从以上三方面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

  改革开放论文

  四、总结

  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抉择是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的.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我们党带领下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总之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参考文献:

  【1】

  钟玉海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2】

  http://news.xinhuanet.com/theory/2008-09/26/content_10033977.htm;

  【3】

  http://wenda.tianya.cn/question/3e99b702c2d39fd2;

  【4】

  中国统计年鉴

  2007[M].

  改革开放论文

篇七: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改革开放论文1000字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论文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下文是WTT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论文篇

  1浅谈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发展走势分析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以平均每年超过10%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中国速度”已经成为经济学界非常流行的新名词,更有甚者,很多经济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中国之谜”。本文将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发展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与分析,力求可以提出一些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做出一些有用的,有促进作用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

  经济增长

  战略

  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一)经济增长速度步入历史最快车道

  从经济总量上分析,中国经济总量从原来人均年收入不足300美元,仅仅用了数年时间,到2003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11.67万亿元人民币,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大关,这一事实无可争辩地说明我国的经济已经步入了历史最快车道。近些年,我国的经济也在以平均每年8%以上的增长速度向前发展,这个速度持续的时间之长让许多经济学家都感到迷惑。

  (二)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备

  中国政府为了刺激国内经济健康发展,企业的市场准入门槛越设越低,这也无疑可以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到创业的大军当中,这种转变,将会使中国经济的发展后劲,注入巨大的活力;再者,我国的法律体制正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正在制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会极大地受到法律的保护,各个企业也将会在法律的规制下公平地进行竞争,这将会使市场要素的使用更加有效,市场要素的流转更加快速,市场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

  (三)企业格局日趋完善,多种企业形式共同发展

  如今,中国经济增长的企业群体已经形成了以国有企业为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战略格局。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不断进入中国的海外投资和民营企业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股主要力量,它们也给中国的经济体系中注入了新鲜血液;其次,中国产业结构和布局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步地完备。如今,中国的企业已经不再是单纯地依靠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已经完全摆脱了以前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错误思想。再次,从区域经济的发展来看,我国的经济产业带正在逐步的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以及环渤海湾经济区为代表的产业带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和商业发达的代表。

  二、持续保持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人才强国战略

  中国的人才强国战略中提到,要想提高我国的人才素质和人才储备水平,首先要着眼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全面提高人才的基本素质,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通过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二是着眼创新体制机制,做到广纳人才,为我所用,通过提高政策制度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中国人才发展战略的内涵,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来着手实施。

  1、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要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实行人力资本投资优先战略,大力投资于国民教育和促进国民身心健康的各项事业。

  2、人才价值实现战略。人才价值的实现过程,实际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过程,是人才作用得以发挥的过程,也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关注的关键环节。人才价值的充分实现,需要建立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最终建立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分配机制,从而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多做贡献的目的。

  (二)技术创新战略

  根据索洛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生产要素并不是边际报酬递减的,技术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它会随着自身的逐步成熟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更加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不同的经济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内核”,一种模式的生命力不在于其自身是否发生了变化,关键是要看其能否在坚持自身“内核”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达到不断协调物质利益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一种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其创新能力。这种创新能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和制度创新能力两个基本方面,这两个方面又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中国模式产生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而这一进程始终伴随着不断创新。改革开放前期,制度创新尤为突出和明显,而技术创新则相对滞后;1996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表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把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表明中国模式的创新机制基本确立;党的十六大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这既是对创新对中国模式形成重要作用的肯定,又是对中国模式生命力源泉的深刻认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过程中的“五个统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注重社会公平和自主知识产权,进一步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中国模式的创新机制逐渐走向具体化。

  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论文篇

  试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人口变动与经济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当然这种突飞猛进的发展与我国在1978年实行正确的改革开放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同时我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所形成的人口红利也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就介绍人口因素与经济发展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关键词】人口变动

  经济发展

  国内生产总值

  一、前言

  人口问题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由于人口福利而取得了高速的增长趋势。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关系。一个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快慢,综合国力壮大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人口与经济的关系的变化。因此,正确估计认识我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基本状况,有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协调人口与经济的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综合国内外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其中,悲观主义的人口经济理论的奠基人马尔萨斯认为,人口的增值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的能力;蒋正华认为影响中国最大人口容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食物供给现状和前景限制着着人口的过快增长;二是人口增长过快可从报酬递减和资源过度两方面影响经济的发展。田雪原则认为,人口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认识和把握他们之间的协调关系。目前,人口与经济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有许多中间环节,部门经济的增长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经济结构和市场需求是否适应应进行综合的考察。本文重点阐述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特意从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人口与经济的变化情况来达到这个目的。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与人口情况

  根据图一的数据走势,自从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

  再来看我国的人口情况,这样可以分析下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和经济增长的潜在联系。

  改革开放以来30年,人口变动如下:

  由上述数据得知,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尽管我国的人口呈现持续增长的状态,但是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呈现上升的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以人口为因素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都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增长是由于很多因素所引起的。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我国政府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从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闭关锁国的状态。在1978年以前,我国国内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生产力的发展。正是因为对内改革,使得生产力能够快速的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并且对外开放政策,使得大量的资金技术从国外而来,满足了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资本支持。这样一来,对内改革加之对外开放的改革开放政策促使我国的经济能够飞速发展。

  其次,是一个中心的推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的提出。这一中心的确立,是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是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推行的这一项基本政策,统筹国内外发展、统筹城乡、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全面协调发展,这种种的全面统筹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持续的高速发展。

  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加大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加大必然会引起投资的持续增加,这样,几亿人的消费需求所形成的投资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增长。

  (2)年轻的人口年龄结构创造了丰富的人口红利,进而提高了投资的储蓄的能力。所谓人口红利,是指由于人口的变动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较高、被抚养的人口比重较低从而使得总抚养比例较低(社会保障负担较轻)的人口年龄结构所带来的有利经济增长效应。这主要是因为不同年龄的人口往往具有不同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模式,从而影响和改变了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及经济增长。

  我国1564岁的劳动年龄的人口比重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2年就在60%以上,此后一直在呈上升趋势,到了2000年已经超过了70%。计划生育政策对于人口生育的严格控制使得生育率急剧下降,少儿抚养比急剧下降。而人口老龄化又没有到来,这样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较轻,财富积累速度加快。总之,充足的劳动力供给,社会保障的负担轻,加上中国的储蓄意识强,造成了中国长期的30%以上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据统计,在1978~2002年间,中国的储蓄率在3215%~4212%之间,高储蓄率决定着高投资率,支撑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资本增长率一直很高,1978~2003年间年平均增长率为919%,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3个百分点。王德文等人的研究也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抚养比每下降1个百分点,使得经济增长速度提高0.1115个百分点;1982~2000年间,总抚养比的下降推动人均GDP增长速度提高2.3个百分点,对同期人均GDP的增长约贡献了

  1/4左右。

  (3)年轻的年龄结构满足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我国的劳动力人口比重自从1982年以来一直呈现着增长的趋势,鉴于我国一直以来“世界工厂”的地位,我国的产业主要是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一来,我国的巨大的劳动力规模正好满足了世界工厂对于劳动力资源的巨大需求。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劳动年龄人口增长停止后,劳动力数量不足的问题会很快到来。但城乡二元结构使得中国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数量庞大的农村人口仍然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为城镇提供劳动力资源。中国目前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之中,如果按城镇人口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的速度计算,则城镇每年会新增1500万左右的劳动年龄人口。设想中国步入比较发达的阶段时大多数人口如70%的人会选择居住在城镇,则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还会持续20年以上的时间。因此,在可见的将来,我国仍然拥有比较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所以说,年轻的年龄结构对我国的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的推动剂。

  (4)人口迁移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生产效益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迅速完成了人口转变,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下降到很低的水平,并且人口迁移成为人口变动的主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南部及东部经济特区的建立,人口逐渐向这些地方迁移,人口迁移的规模之大带来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乡之间收入的差距缩小。

  四、对我国经济增长与人口变动关系的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持续高速的增长,所以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这样,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我国出现了对于经济增长有强大推动力的人口红利。为了深化改革开放政策中人口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政策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0年以来的所有客观的成绩说明这项基本国策实施的重要性。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肯定会存在很多纰漏,因此我们要在实施的同时注重方法和绩效的融合,使改革开放政策更加的深化和富有推动力;其次,要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党的基本路线中的一个关键点,但是我们之前搞的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政府管制太多,所以现在我们在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候,要解除政府对经济行为的管制。稳定社会秩序,创造一个安定乐业的社会环境;规范政府自身行为,建立一个透明的政府,使政府行为精干、廉洁、高效。

  当然,这只是从规范而言,如果从政府行为而言,还有更多,如建立规范的财政、税收体制,达到富民强省,富民强市;建立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制,使弱势群体有基本的生存条;搞好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产品、搞好公共服务等等。第三,要搞好人口,资源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一种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战略,它的主要内涵是通过人口、资源、环境等的相互平衡,实现经济社会的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人口、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我们确立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等多因素协调平衡的总体发展战略,即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实现人口的计划生育是关键。

  五、结语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口变动的确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因为我国政府实行了符合中国国情的人口政策,才使得人口红利这一决定性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可观。另外,我国改革开放政策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原新,林正祥.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人口问题的探讨及其对策[J].人口学刊,2021,(2).[2]王德文,蔡昉,张学辉.人口转变的储蓄效应和增长效应

  论中国增长可持续性的人口因素[J].人口研究,20**,(5).[3]王桂新,陈冠春.中国人口变动与经济增长[J].人口学刊,2021,(5).

推荐访问:改革开放史论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几个 史论 改革开放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