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5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5篇)

时间:2022-11-19 15:2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5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作者:高峰[1];谭月清[2];陈鹏辉(校对)[3]作者机构:[1]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712082;[2]广东海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5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5篇)

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作者:高峰[1];谭月清[2];陈鹏辉(校对)[3]作者机构:[1]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咸阳712082;[2]广东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湛江524088;[3]不详

  出版物刊名: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1-6页

  年卷期:2018年

  第3期

  主题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以人民为中心

  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了人民主体思想,科学揭示和阐发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根本、为基石,尊重和发挥好人民的首创精神,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努力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使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核心,对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对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作者:邹佰峰

  李龙文

  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年第05期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是关于人的认识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主要是以“现实的人”、“自由的人”、“人的实践”三个方面为靶向,深入揭示人的本质内涵,得出关于人的认识的科学结论。“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我们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立场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思想。“以人民为中心”从作为“现实的人”出发点和立足点的人民群众、作为“现实的人”价值追求的“人民共享”和作为“现实的人”实现途径的“人民奋斗”三个维度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自由的人;人的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20)05-0028-06从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的生成逻辑来看,在初创时期就重点考察了“人”的问题,强调人在唯物史观中的地位,明确提出了“现实的人”思想。“现实的人”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认识的基本立场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内在的包含了关于人的认识的逻辑起点、逻辑目标以及实践路径。“现实的人”思想的基本点是:人不是抽象意义上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人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必然表现为一定的具体的人;人只有是现实的人,才能真正地与现实的社会发展实际结合,才能真正由“现实的人”过渡到终极意义上的“自由的人”,使人的价值实现成为可能和必然,“自由的人”是“现实的人”的题中应有之义;“现实的人”内在地包含了“自由的人”,但是,这种双重意蕴是以实践作为纽带的,从“现实的人”向“自由的人”的转化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而是由一定的具体的人推动的社会实践过程。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不同阶段的实践相结合,形成符合中国具体国情、能够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新时代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中国化进程的最新体现。“以人民为中心”从出发点和落脚点、价值追求、实现路径等方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

  一、人民群众:“现实的人”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进入新时代新阶段,“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提出必须是与实实在在的“现实的人”相联系才有实际价值,而这个“现实的人”必须只能落到人民群众的身上,才真正符合唯物史观的根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旷古烁今的伟大成就无疑是建立广大人民群众伟大实践基础之上。人民群众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现实的人”在当代的具体体现。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依靠人民群众,以人民群众为最终评价标准,并且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获得感。

  1.“现实的人”就是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现实主体力量

  “以人民为中心”必须要回答社会的价值主体是谁?我们党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明确的,那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主体。人民主体,顾名思义,是将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体现的是人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以贯之的主体地位。“人民主体”理念充分体现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人”的基本认知。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价值理念很好地诠释了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的基本立场。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人的时候,强调注意避免空泛抽象地谈论人,反对在对“人”的认识方面进行思辨的脱离实际的考察,认为“人”不应是主观意识里的虚幻的表象,而是客观实在的范畴,人只有是具体的实在的可以把握的人,才有实际意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抽象的旧哲学“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恩格斯在考察人的本质时,首先从人的现实性出发,明确地提出了“现实的人”的范畴,为人的本质赋予了客观现实的规定性,旗帜鲜明地在理论上划清了与旧哲学的界限。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僵化地从人的物质方面探究人的本质,而是将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社会属性结合起来研究人的现实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现实的人”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范畴,既不是脱离了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自然的人”,也不是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抽象的人”。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党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明确指出了人民群众的价值主体地位,一如既往地坚持“人民主体”所在,始终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党的初心使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由人民评判。“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体力量体现,就是我们党将依靠力量牢牢立足于“现实的”人民群众身上,才能领导亿万中国人民穿越风雨、历尽艰辛、不畏险阻,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蜕变,不断朝向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现实目标”前进。

  2.“现实的人”立足于人民群众现实的发展状况

  “以人民为中心”不是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地要体现在实处的执政理念,人民群众的现实发展状况是“以人民为中心”现实依据。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之所以是现实的人,不仅在于人本身的物质性,而且在于人始终处于客观的历史发展进程之中。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去改造客观世界,应该处理好人的主观意愿与社会发展实际的关系,客观界定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对人的本质的考察,不仅要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还要从历史发展和社会关系来把握人,更要从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角度来认识人,明确指出人不能脱离历史、社会关系和实践而存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是“现实的人”,是将人置于客观的历史的条件之下,是基

  于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是人可以把握的也是可以感知的。正是基于“现实的人”作为逻辑起点,马克思恩格斯才得以构建新的哲学体系,“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和推动力量,这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的重要体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现实的人”,不仅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找到了依靠力量,也给社会主义的发展找到了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在价值层面上肯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价值的创造者和社会主义价值成果的享有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直都反复强调,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且这个历史阶段不是短期就可以渡過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在实现人民利益目标的伟大历程中,要立足于我国发展的现实国情,既要在坚持党的领导下认清当前形势、谋划未来发展、制定相关政策、推动事业前进,同时要对人民自身发展程度以及对应的需求目标的实现程度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和定位。我国基本国情的现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不断发展的,人民群众应该根据客观变化了的实际,确定合理的合乎国情实际的利益追求目标。“以人民为中心”只有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际,才能使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利益追求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利益追求的前行方向,从而实现“现实的人”与现实的利益目标的现实对接。

  3.“现实的人”立足于人民群众现实的评价标准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内在地包含了人民作为评价标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人民立场,明确提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高兴、是否答应。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现实性必然要表现为人的现实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成为真正的社会人的前提是人的自然需要,即表现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主要原因是人的不断发展的自然需求,正是这种需求推动人们不断地改造自然世界,以满足自身的自然需要,从而在改造自然界的进程中推动社会的发展。人不但有自然需要,还有社会需要,人的需要对人的本质而言是社会需要,社会需要对于推动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同样有实际意义。人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也会因为社会属性的区别而有所不同。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的意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马克思关注人的需要在人的本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新需要的不断产生证实了人满足需要的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而人的不断发展的实践能力又充实了人的本質。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人的本质实现,认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尺度最终还要落实到人的身上,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标志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水平。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论证人的需要的理论,根本目的在于,社会主义获的不断发展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无法回避地在于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的自然和社会需求。我们党提出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就是倡导真抓实干,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现实的根本利益问题上,要求一件一件、一年一年的为最需要关心的百姓解决问题。在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关头,我们党将人民群众的关切落到最实处,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行一对一精准扶贫,不落下任何一个贫困家庭和贫困群众,使更多的改革成果惠及到每一个人民群众身上,实现面向每一个人民群众的现实的真正的全面小康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体现的是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成果享有者的现实

  评价者。“以人民为中心”的评价者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而评价标准也必须定位在人民群众对于现实需求的满足程度,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立场的价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从“现实的人”价值标准出发,将人民群众根本需求的实现程度和水平作为最根本的评价标准。

  二、人民共享:“现实的人”的价值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清晰地表达了人民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最终价值追求,即是说,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民愿望和需求。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现实的人”思想,不仅要明确人的现实的价值地位,还要明确人的现实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价值目标定位为自由全面发展,即成为“自由的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彻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的人”的根本立场,将人的价值追求现实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可以实现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人民共享”。

  1.人民共享在本质上与“现实的人”本质属性是一致的“人民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当代价值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不是简单地孤立的考察人的某一方面,而是动态地全面地考察人,不仅提出了考察人的逻辑起点,更是着眼于人的价值实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人的价值领域的高度贯彻。马克思恩格斯为谋求人类的解放,将人的自由发展作为其哲学的终极关怀,认为“现实的人”就应该获得现实的价值目标,“现实的人”必然现实地发展为“自由人”。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与现实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价值实现不能脱离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看来,总和意义上的社会关系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社会关系之间彼此渗透、影响、制约,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的本质的规定性,通过社会关系深入探究,可以准确地科学分析和把握人的价值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制度上实现了人和人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为“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制度条件,“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现阶段必然体现为人民需要和追求的共享。首先,“人民共享”的提出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近100年的发展史上把实现“人民共享”作为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体现了党实现共同富裕的责任担当和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执政理念,为我们党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指明了方向;其次,实现人民群众的共享需要,必须持续推进我国美好生活发展的水平。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任务,离开美好生活就谈不上人民共享,更加谈不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共享就是以美好生活为视角“阐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鲜明政治立场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再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以人民共享化解发展的难题和矛盾。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阶段性发展转型期,必须把不断满足人民共享需要,作为衡量我国今后如何解决主要矛盾、如何满足人民共享诉求的根本动力,同时作

  为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各领域的发展程度、实现水平的重要标准,以不断提高人民共享质量解决主要矛盾,提高人民共享的水平,进而真正推动“现实的人”向“自由的人”价值目标的不断转化。

  2.人民共享所承载的社会发展道路与“现实的人”价值追求是一致的科学的社会道路才会带来人民共享,我们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同时,也提出了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途径,即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也只能走这条唯一的不断创造和实现人民共享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现实的人”价值目标时,也同时明确提出了这一价值目标的具体载体——用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而社会主义正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第一步的社会载体。马克思没有泛泛地阐述人的价值目标,而是运用历史的和实践的方法论,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蕴含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中,既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包含着对社会主义的肯定。能够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实现的社会主义,才是马克思所追求和认同的先进社会。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对于人的意义在于,其无可置疑的现实发展道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社会主义在现实层面上肯定了人的价值追求,“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自由的人”的意义在于,不是仅仅给出了现实的可以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是同时提出了追求这一目标必须遵循的现实方向和价值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一条人民共享的道路,是人民共享在制度层面的体现,甚至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民共享本身。当前我国所处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实现“自由的人”的价值目标,必须首先实现“中国特色”的人民共享。从理论上讲,人民共享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价值追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实的人”的价值追求表现为人民共享;从现实来看,事实胜于雄辩,人民共享诠释了“自由的人”价值目标实现的必然性。人民共享的一步步实现,进一步证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真理性。

  3.“现实的人”立足于人民群众现实的评价标准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内在地包含了人民作为评价标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的人民立场,明确提出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是人民是否拥护、是否赞成、是否高兴、是否答应。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的现实性必然要表现为人的现实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强调,人成为真正的社会人的前提是人的自然需要,即表现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一切社会关系发展的内在动力和主要原因是人的不断发展的自然需求,正是这种需求推动人们不断地改造自然世界,以满足自身的自然需要,从而在改造自然界的进程中推动社会的发展。人不但有自然需要,还有社会需要,人的需要对人的本质而言是社会需要,社会需要对于推动人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同样有实际意义。人作为一个社会人,需要也会因为社会属性的区别而有所不同。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的意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马克思关注人的需要在人的本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新需要的不断产生证实了人满足需要的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而人的不断发

  展的实践能力又充实了人的本质。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人的本质实现,认为衡量社会发展进步的尺度最终还要落实到人的身上,人的本质的实现程度标志着社会发展进步的水平。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和论证人的需要的理论,根本目的在于,社会主义获的不断发展进步的前提和基础无法回避地在于实现和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的自然和社会需求。我们党提出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就是倡导真抓实干,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紧迫、最现实的根本利益问题上,要求一件一件、一年一年的为最需要关心的百姓解决问题。在当前,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关头,我们党将人民群眾的关切落到最实处,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实行一对一精准扶贫,不落下任何一个贫困家庭和贫困群众,使更多的改革成果惠及到每一个人民群众身上,实现面向每一个人民群众的现实的真正的全面小康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体现的是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成果享有者的现实评价者。“以人民为中心”的评价者只能是广大人民群众,而评价标准也必须定位在人民群众对于现实需求的满足程度,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立场的价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从“现实的人”价值标准出发,将人民群众根本需求的实现程度和水平作为最根本的评价标准。

  二、人民共享:“现实的人”的价值追求

  “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清晰地表达了人民是我们全部工作的最终价值追求,即是说,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和满足人民愿望和需求。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现实的人”思想,不仅要明确人的现实的价值地位,还要明确人的现实的价值目标。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价值目标定位为自由全面发展,即成为“自由的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贯彻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的人”的根本立场,将人的价值追求现实化,成为实实在在的可以实现的价值追求,这就是“人民共享”。

  1.人民共享在本质上与“现实的人”本质属性是一致的“人民共享”是“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特征,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当代价值的集中体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人,不是简单地孤立的考察人的某一方面,而是动态地全面地考察人,不仅提出了考察人的逻辑起点,更是着眼于人的价值实现,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在人的价值领域的高度贯彻。马克思恩格斯为谋求人类的解放,将人的自由发展作为其哲学的终极关怀,认为“现实的人”就应该获得现实的价值目标,“现实的人”必然现实地发展为“自由人”。马克思认为,“现实的人”是与现实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人类在改造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中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人的价值实现不能脱离一定的现实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马克思看来,总和意义上的社会关系不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而是各种社会关系之间彼此渗透、影响、制约,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体。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人的本质的规定性,通过社会关系深入探究,可以准确地科学分析和把握人的价值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在制度上实现了人和人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为“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制度

  条件,“现实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现阶段必然体现为人民需要和追求的共享。首先,“人民共享”的提出是“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近100年的发展史上把实现“人民共享”作为党的历史使命和奋斗目标,体现了党实现共同富裕的责任担当和代表人民群众利益的执政理念,为我们党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指明了方向;其次,实现人民群众的共享需要,必须持续推进我国美好生活发展的水平。美好生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任务,离开美好生活就谈不上人民共享,更加谈不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民共享就是以美好生活为视角“阐明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鲜明政治立场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再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以人民共享化解发展的难题和矛盾。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阶段性发展转型期,必须把不断满足人民共享需要,作为衡量我国今后如何解决主要矛盾、如何满足人民共享诉求的根本动力,同时作为衡量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各领域的发展程度、实现水平的重要标准,以不断提高人民共享质量解决主要矛盾,提高人民共享的水平,进而真正推动“现实的人”向“自由的人”价值目标的不断转化。

  2.人民共享所承载的社会发展道路与“现实的人”价值追求是一致的科学的社会道路才会带来人民共享,我们党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同时,也提出了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途径,即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且也只能走这条唯一的不断创造和实现人民共享的必由之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现实的人”价值目标时,也同时明确提出了这一价值目标的具体载体——用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而社会主义正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第一步的社会载体。马克思没有泛泛地阐述人的价值目标,而是运用历史的和实践的方法论,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蕴含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之中,既包含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包含着对社会主义的肯定。能够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实现的社会主义,才是马克思所追求和认同的先进社会。马克思认为,社会主义对于人的意义在于,其无可置疑的现实发展道路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社会主义在现实层面上肯定了人的价值追求,“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自由的人”的意义在于,不是仅仅给出了现实的可以追求的终极目标,而是同时提出了追求这一目标必须遵循的现实方向和价值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一条人民共享的道路,是人民共享在制度层面的体现,甚至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人民共享本身。当前我国所处的具体国情决定了,实现“自由的人”的价值目标,必须首先实现“中国特色”的人民共享。从理论上讲,人民共享是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价值追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实的人”的价值追求表现为人民共享;从现实来看,事实胜于雄辩,人民共享诠释了“自由的人”价值目标实现的必然性。人民共享的一步步实现,进一步证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真理性。

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作

  者:史佳玲[1]

  作者机构:[1]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山西太原030009出

  版

  物: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

  卷

  期:2019年

  码:24-27页

  主

  题

  词:以人民为中心;群众观;时代价值

篇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作者:张泽林

  来源:《发展》2018年第06期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追求,也是衡量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尺度。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价值观,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一贯追求和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全面深化改革、积极扩大开放、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目标,归根到底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全体中国人民共享发展改革的成果。

  社会公平正义,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指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是否合理的价值理念,是人们从人格上、法律上追求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的衡量标准。从历史唯物论的角度看,社会公平正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和认识有所不同,今天人们认为“不公正”的现象,历史上可能曾经被人们普遍认为是“公正”的;而今天人们认为“公平”的事情,以后极有可能逐渐演变成一种“不公平”的现象,因此它是一个抽象的、历史性的概念。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来看,社会公平正义在不同领域、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它的内涵和外延也不尽相同,在经济领域主要是指市场经济等价交换所体现的公平竞争,在社会领域则广泛体现在保障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发展需求和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等诸多方面,因此它又是一个具体的、相对性的概念。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正义,通常指的是一种合理的社会状态和社会的是非观、荣辱观。

  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克服平均主义、尽快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吃“大锅饭”的局面,党中央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要求。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公平”的概念。《报告》指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诚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防止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前提下体现社会公平。”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加上了“社会正义”的概念,要求全党“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把过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阐述为“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力、履行义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实现执政党的奋斗目标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突出强调了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性。《报告》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拓展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指出:“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可见,促进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已经成为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所必须牢牢把握的一个工作着力重点。

  长期以来,我们党和国家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建设,逐步建立了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营造了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平等参与和平等发展的权利,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主要工作有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把教育始终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全面落实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有力地促进了教育公平。二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围绕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强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全民医保体系建设,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推开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基本形成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显著增强了疾病防治能力,医疗保障覆盖人口不断扩大。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围绕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调整收入分配结构,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实行“阳光工资”制度,推动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四是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社会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实现了由单位和家庭保障向社会保障、由覆盖城镇职工向覆盖城乡居民、由单一保障向多层级保障的根本性转变。五是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法治国家建设,依法规范执法司法行为,大力推进司法和执法公正,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加强行政审判、行政应诉和行政复议工作,严肃查办党政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腐化、敲诈勒索、失职渎职等违法犯罪案件,坚决整治和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作风霸道、推诿扯皮、办事不公、刁难群众、吃拿卡要、强制服务、乱摊派乱检查乱罚款等各种部门行业不正之风,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分子,开展社会救助和法律援助,弘扬社会正义,不断扩大基层民主,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总之,经过40年的持续改革,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法制体系日益健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了有效维护,广大群众在很大程度上共享了改革发展成果。但是,伴随着改革发展进程的不断加深,收入分配和财富占有差距拉大,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公平方面,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导致公众群体责权利不对等,公共权力行使不公正,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带来了严峻挑战。

  因此,我们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就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性障碍,使各方面的制度更加完善和定型;就必须保证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各类社会事务。当务之急是要立足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我国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中的严峻现实,坚持问题导向,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继续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积极扩大就业、实施健康中国的同时,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一是强力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按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体制机制,重点体现按劳分配在初次分配中的主体地位,加大劳动报酬保护力度,建立规范的最低工资制度,切实解决初期分配领域不公平的问题,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鼓励支持勤劳守法致富,积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努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依法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切实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打破垄断和条块分割,更好发挥市场在要素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健全相关制度防止基本要素超额分配,特别是要防止非市场因素参与分配;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提高直接税在税收中的比重,完善消费税制度,推进房产税改革,探索试行征收环境税,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纳税负担;建立全国统一的垄断行业薪酬制度,取消企业和企业高管行政级别,限制垄断行业从业人员非正常薪资收入,缩小垄断行业与社会平均收入之间的差距;规范各类地区性津贴、补贴,制订参照标准,避免造成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各类津补贴差别上的过分悬殊;实行特殊政策、采取特殊措施,大幅度提高西部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切实抑制地区之间日益拉大的收入差距。二是加快健全公共财政制度。按照事权与财权相匹配的原则,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调整收入划分和支出责任,中央财政更多地承担西部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责任。完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全面、坚决地推行资源补偿制度,特别是要重点加大对西部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弥补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区的收入缺口,确保不因经济开发活动受限制而影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确保西部地区能够持续承担保障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的重任。完善中央财政对县级财政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激励机制,帮助西部地区贫困县提高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完善扶贫开发财政支持政策,充分考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资金短缺甚至根本没有资金的实际,对异地扶贫搬迁实行全额补助,同时提高农村危旧房改造补助标准,真正让贫困群众搬迁有条件、改造有资金,保障贫困群众生存发展的平等权利。三是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大病保险制度和失业、工伤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社会保障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提高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加大对西部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社会保障的支出力度。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善事业、优抚安置和法律援助等制度,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确保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四是全面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按照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优化协同高效、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原则,紧紧围绕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总目标,适应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解决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为重点,以推进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为着力点,以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提高效率效能为方向,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关键领域,统筹考虑各类机构设置,科学配置党政部门和内设机构权力并明确其职责,优化职能配置,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形成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党的领导体系和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制度保障。从政府层面来讲,必须改革行政管理方式,优化行政管理流程,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提高行政管理的质量和效率,推动政府职能向加强市场监管、保护生态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强化社会治理转变;必须深化简政放权,创新监管方式,加快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事项,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情转移出去;必须强化政府监管职能,把政府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创新服务和监管模式,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切实维护市场秩序;必须完善政府职责体系,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从根本上解决有权无责、有责无权、权责不匹配的问题;必须依照宪法和法律法规实施行政管理,严格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强制、行政征收等执法行为,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严肃查处徇私枉法、弄权勒索、贪污受贿、失职渎职等违法犯罪案件,坚决杜绝粗暴执法、野蛮执法、欺压百姓等腐败现象,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五是完善基层民主制度。以维护人民群众民主政治权利为重点,围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法规规章,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实行公开办事制度,依靠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适应人民群众参与愿望不断增强的要求,丰富基层民主的实现形式,从基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参与,引导和组织人民群众在基层民主政治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水平。把发展基层民主政治同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同在基层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结合起来,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落实。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民群众在基层民主政治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上升为政策,把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规规章,提高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既是一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涉及长远的系统性问题。人类社会在不停地向前发展,公平正义的内涵也在随之发生变化。我们只有坚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从每一件事情做起,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才能不负时代之托、不留生平之憾,在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历史追求和奋斗过程中尽到自己应有的责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作者系甘肃省人民政府研究室副巡视员)

篇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基本遵循

  “People-centered”:TheBasicPrincipleforSocialistRuleofLawConstruction

  作

  者:唐奎[1]

  作者机构:[1]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

  出

  版

  物: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年

  卷

  期:2018年

  码:131-140页

  主

  题

  词:社会主义法治;以人民为中心;法治道路;法治理论;法治体系

推荐访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体现以人民为中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体现 中心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