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5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5篇

时间:2022-11-18 09:1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5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与意义  摘要:正确认识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5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5篇

篇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和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与意义

  摘要:正确认识与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溯源、主要内容、思想内涵、逻辑关系等,对于准确把握其内容与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贯彻重大战略思想。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内容

  作用

  意义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与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与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1、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4、以***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凡就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要素:一就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就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就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就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首先,这几个理论成果都坚持以实事求就是为核心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其次,这几个理论成果都着重阐述“什么就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与基本的理论主题。邓小平理论曾经对这个理论主题进行了第一次比较系统的理论思考与初步回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则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就是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再次,这几个理论成果始终坚持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与依靠力量、祖国统一与国际战略等重大问题上,虽然几个理论成果都有新的进展,但就总体与基本观点来讲,都保持着基本一致,或者说就是在基本一致的基础上的进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和意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作用

  第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就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复兴的伟大旗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与谐与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生长点,新时期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回答了“什么就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问题。

  第三,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就是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与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关键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勾画了更加具体、细致的奋斗蓝图。

  第四,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与谐社会的命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与谐相处”的构建社会主义与谐社会的总要求。

  第五,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主要任务。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第六,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命题。同时还要把民主政治、文化创新、社会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七,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与战略任务,这个核心的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八,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一就是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二就是加强现代化军队与国防建设。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就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

  第九,提出了充分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民主与党内民主,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首次把民主理念扩展到了“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高度”。

  第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新观念。针对当今国际形势与国际政治多元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作用和意义

  的格局,更加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政外交的统一性、协调性、整体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与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与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就是对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与最好实践,就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科学发展观坚持与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与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与现实途径。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

  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与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篇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作者:宁丽丽

  作者机构:云南省大理大学文学院;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版物刊名:全球传媒学刊

  页码:137-146页

  年卷期:2016年

  第3期

  主题词: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教育体系

  摘要:清华、复旦共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教学研究基地启动仪式暨研讨会分别在北京、上海举行,来自南北两地的新闻传播学学者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理论体系展开积极讨论,认为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结合中国新闻传播领域实际情况,吸收中西方新闻传播思想精髓,理性借鉴西方新闻传播学理论,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素养的新闻人才,建设既富有中国特色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学教育体系。

篇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是加强大学生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考验的科学指导。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融人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中。

  标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深刻指出:“要从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高度,抓好大学生的理论学习,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让青年知识分子了解和相信党的理论,在广大青年中培养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地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始终贯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而基本的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一科学理论促使当代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学习中,从思想上加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正确认识和科学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我们的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治党和治国、执政和为民结合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这一重要思想促进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中国共产党的深刻认识,进一步弄清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是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巩固其执政地位,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从而继续坚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以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它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回答的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这一科学理论引导着当代大学生把国家的兴旺发达同自身的成长成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青年人以满腔的热情去关心、关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科学发展,学会用这一科学理论去分析和解决现实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惑,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的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从不同角度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了思想的洗涤,为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促进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化。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帮助大学生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考验的科学指导

  ***同志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着眼于推进党和国家工作,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1]当前,在国际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全球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在交流交融交锋中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和平演变”中国的图谋长期存在,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也长期存在,他们正试图通过多种方式和各种渠道进一步加强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文化渗透,试图对我国青年大学生进行西化,实现分化的目的,国际政治斗争日益复杂。在国内,随着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转型剧烈,社会经济成分和社会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作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的大学生们,朝气蓬勃,思维敏捷,善于思考问题和不断地探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样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同志在共青团十四大的祝词中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因此,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必须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意识形态工作,指导当代青年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渗透到他们的思想,引导着他们的行为,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必须融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方面,推动其健康有序地发展。

  (一)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中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尤其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指引。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2]108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尤其是今天在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特别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必须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度关注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发展的最新动态,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真正理解和运用科学理论体系,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植入自己的头脑,推动这一理论体系进入学生头脑,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切实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同时,教师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可以通过进行集体说课、备课、讲课、听课、评课等形式,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形成有力的教学团队,不断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水平和整体素质。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必须坚持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并重,特别是应积极从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研究,把握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问题,这是提升一个教师知识底蕴和教学能力的坚实基础和前提。

  (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据教育部2005年方案,现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简称概论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四门课程。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以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不断提高其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四门课程特点和内容的不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机融入其实际教学中,坚持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为重点,其他几门课程为辅助,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具体地说,就是强调将教材基本理论内容的学习同对党和国家一系列重要会议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分析有机结合,如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科学阐释:“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等(这些内容都写进了“概论”课的第一章总论部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等重要内容。将这些理论同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伟大成就,以及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等问题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科学认识和准确理解在当代中国,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以此增强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效性。

  (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新中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53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的、不断创新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过程中,要求必须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相融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具体的说,就是打破传统沉闷的思想政治教育说教方式,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结合学生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认知和所具能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强科学理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如:1)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相应内容,在课堂教学中以图片、电影、录像、政教片、纪录片等形式展现出来,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到对相应问题的讨论、演讲,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教师给予学生引导,破除过去教师一言堂的局面,形成互动式教学,激发学生对基本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打破过去封闭式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外,以社团、论坛、学术研讨、讲座、校园网络等为载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主题融入到形式各异、内容丰富的大学校园活动中,尤其是加强大学生对科学的研究,通过论坛和学术研讨会,在相互探讨中学会以理性的思维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深入科学的理解,以开放式的心态和教学方式教育和启发着大学生的思想;3)跨越学校与社会的界限,引导大学生们走出学校,深入社会,以假期三下乡等活动形式,进行大量的理论宣传和社会调查研究,把在学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以实际行动和对社会的切实感受,解读和检验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在全社会营造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良好氛围,从国家方针政策角度对困惑的一些现实问题进行由感性到理性的思考,感悟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实现对科学理论体系的内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动态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国家日益进步和繁荣的新世纪新阶段,必将以其独特的科学理论魅力,引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前发展,强有力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Z].2008-09-28.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中国特色教育理论,是指在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结。本文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分析,从教育理论的研究意义,理论基础,方法论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概括。正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对进一步坚定社会主义方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意义;理论基础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历届中央领导都高度重视教育,一直把教育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布局的重要方面,认真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系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观。邓小平、江泽民、***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国情出发分别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色、民族特色和实践特色的教育思想,形成并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意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经济,人力资源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的素质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作用也因此被赋予全新的意义。教育不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而且还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动力和保障。因此,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格局,面对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中国,面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使命,面对党中

  央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如何正确认识新时期教育的功能,如何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等,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予以解答回应。

  2、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至2010年底,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9.3%、97%、59.8%、22%;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8年以上和10年以上。但是,面对上述成绩,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教育事业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等。在当前及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这些问题将长期存在。因此,如何全面解决上述问题、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予以解答回应。

  3、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基本成熟。

  实践呼唤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从理论基础来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变革,社会实践的变革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基于整个社会实践变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突破创新,为我国社会其他子系统、尤其是教育系统的变革提供着新的理论指导与旗帜方向。从现实基础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蒸蒸日上,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已经逐步建成。从研究内容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全方位教育改革的热潮。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在教育理论上有了许多突破,如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才观、教育投资观、教育质量观等,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因此,上述条件的具备与时机的成熟,一方面为我们提出了重大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可能与前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包涵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着党的行动指南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因此,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理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研究,应纳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之中,即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整体框架内来进行;应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使命的战略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全面地进行实践,总结与提升;应把握和体现现代教育的整体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深入研究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内涵和体系框架。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研究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总结,是对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教育改革发展理论的深入研究,更是对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立足我国现阶段国情,总结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实践,借鉴国外教育发展经验,适应我国教育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不断实践,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理论体系。它需要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协调一致,共同完成。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支撑与指导。但是,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研究者习惯于将具体

  教育实践问题简单地转入操作性讨论,而对于思想方法、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变革研究还很不充分,明显地存在跟不上社会、经济变革步伐的情况”。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总结与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从方法论的高度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就变得十分必要。

  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

  确或歪曲的反映”,人的认识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的情况来理解事物。毛泽东将这一原则做了中国化的诠释,就是“实事求是”。按毛泽东的解释,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研究其规律性,用以指导实际的工作,“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结论。”因此,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求我们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照搬照抄。中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任何一个小数字只要乘上13亿,就会变成一个大数字;任何一个大数字只要除以13亿,就会变成一个小数字。对于中国的教育国情同样如此,因此单纯的照搬照抄,或者按照本本主义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都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如,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与模式,照搬照抄并没有解决我国的教育问题。其次,还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相统一。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事实与实际出发,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解放思想,是指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敢于不断纠正对社会实践不科学的认识,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与时俱进,则是指我们的认识与理论要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正确认识到时代的主题,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认清并把握时代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进而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不断发展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也将不断变化。因此,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时,就不仅要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要敢于打开自己的眼界,敢于学习与接受有利于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的新的思想与理论,要立足于长远与未来,与时俱进,以中国化、本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指引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

  2、坚持唯物辩证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过程都始终存在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然而,每一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在研究问题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时,必

  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任何社会的发展或者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是存在矛盾的。从宏观背景来说,当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国教育实践时必须认识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有限教育供给能力之间这一主要矛盾在较长时期内仍会存在。矛盾的特殊性则表明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领域具体矛盾的特点是不同的,如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还存在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与矛盾。同时,坚持用矛盾论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还要求我们必须认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正如上文所言,当前我国还存在许多矛盾,但是主要矛盾仍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与教育供给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其他许多的次要矛盾都是主要矛盾的具体或间接表现。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政府供给教育资源能力的有限性方面。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主要措施仍然是大力发展与优化提升各级各类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3、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地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这就明确地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是为了人民谋利益的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直接关系着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命运。******多次强凋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是不同的,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随着人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当前教育公平演变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我们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需求,时刻留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求我们在研究制订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时,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与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植根于中国的教育实践,脱离了中国教育实际的空想或思辨理论必然经不起实践的推敲与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中必须尊重教育实践发展的事实,尊重我国所处的历史现实。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各方面还存在相当多的实际困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还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也就注定了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理论体系,任何不顾或忽视现实情况所进行的研究都将是空想,也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育理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理论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对全面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进一步明确教育改革发展方向,凝聚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教育、整合各种资源投入教育,推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新进步,不断续写我国教育改革开放的新篇章,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金一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郑淑芬.孙中山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发展的多维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0,(3).

  [5]王卫霞,李化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J].现代农业.2009,(06).

  [6]姜树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初探[J].教育探索.2008(10)[7]刘世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9)

篇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论文关键词]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时代意义

  方法论

  [论文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指在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关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回答与探索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不断推进与深化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认识,不断丰富与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教育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国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从“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再到“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级各类教育迅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因此,从理论层面上系统总结与归纳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实践的鲜活经验,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对新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因此,我们更应该以此为契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一、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时代意义

  1、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

  究是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知识经济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导经济,人力资源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的素质逐步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作用也因此被赋予全新的意义。教育不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而且还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动力和保障。因此,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世界格局,面对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中国,面对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的历史使命,面对党中央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任务,如何正确认识新时期教育的功能,如何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等等,都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予以解答回应。

  2、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迫切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指导。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绩。至2006年底,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高中、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别达到%、97%、%、22%;

  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达到年以上和年以上。但是,面对上述成绩,我们仍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教育事业在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教育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等。在当前及今后一段较长时间内,这些问题将长期存在。因此,如何全面解决上述问题、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迫切要求我们加强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予以解答回应。

  3、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时机已基本成熟。

  实践呼唤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从理论基础来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着广泛而又深刻的变革,社会实践的变革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突破。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

  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基于整个社会实践变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突破创新,为我国社会其他子系统、尤其是教育系统的变革提供着新的理论指导与旗帜方向。从现实基础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蒸蒸日上,飞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已经逐步建成。

  从研究内容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后,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全方位教育改革的热潮。经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我们在教育理论上有了许多突破,如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才观、教育投资观、教育质量观等,在教育实践中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因此,上述条件的具备与时机的成熟,一方面为我们提出了重大的历史使命与时代课题——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另一方面也为我们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提供了可能与前提。

  二、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认识与思考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对自然界和社会认识的系统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始于改革开放,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指在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关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时代与实践的发展不断孕育与催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当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学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回答与探索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怎样发展教育等重大理论

  和实际问题。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不断推进与深化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认识,不断丰富与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1、关于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的认识。

  确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关系到教育发展方向的首要问题。现代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物力资源,另一方面则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与科技资源。无疑后者是更持久与更根本的发展动力。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了。”教育是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将教育和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

  三个重点之一,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五大报告中将“科教兴国”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而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则进一步明确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相互支撑、相互影响。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之一。一方面,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基础与可能;另一方面,教育又通过培养人影响着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党中央从教育与整个社会系统的联系出发,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方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又得到进一步深入阐发,具体表现为:对于教育的论述已从文化领域转入社会民生领域。这是因为,教育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其自身的和谐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民生的建设,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如果说“服务与依靠”的命题判断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服务。因此,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明确教育目的十分必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与特定时期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任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在教育目的上曾有过曲折,就是对特定时期国家历史任务的认识与定位不清造成的。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中心任务应该是建设,但是**期间却被确立为“阶级斗争”。因而,也就错误地把教育目的定位于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敢于造“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长期历史任务与责任。基于此,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我们才逐步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指出教育方针的要义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再一次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

  如果说“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解决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那么培养什么样的人还要解决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标准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在关于培养人的标准方面,“红”与“专”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问题之一。邓小平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这也就是说,在现代化进程中,年青一代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才能在经济与现代化建设中大显身手,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巩固和保持政权,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因而,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着建设和接班的双重任务,是一肩两任的。在处理人才的质量与标准问题时,德与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必须兼顾,不能偏废,片面的强调、排斥与否定任何一面都是不正确的。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由于各人的条件、志趣不同,以及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则可以有所侧重。

  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由于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分地重视知识、重视智育,出现了“应该教育”的倾向。为此,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我国积极探索,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通过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关于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和怎样发展教育的认识。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自身功能的发挥与实现。教育发展问题归纳起来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与“怎样发展教育”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模式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改革开放之初,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迫切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因此,迫切希望通过教育在较短的时间内“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而,优先、重点与跨越式发展成为当时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今天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较系统的、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优先、重点与跨越式的发展模式也带来诸多问题,如教育结构不协调,城乡、地区与校际之间教育差距较大,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等严重问题。上述问题的出现,反映出我国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仍没处理好发展的速度、结构与质量问题。当前,“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问题再次成为我国教育

  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与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指导我们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即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是指各级各类教育,不仅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而且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等都应该获得相应的发展。协调,是指各级各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比例上要结构相称,将发展的速度、质量、规模与效益统一起来;同时,还要处理好教育自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相协调一致。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要将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加强教育制度与法律建设,通过政策与制度的方式促进教育的持久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是指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要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与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统筹兼顾个人、集体与国家教育利益,统筹兼顾不同社会群体教育利益的满足与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上述要求具体化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

  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同时还进一步明确规定,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怎样发展”是指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在怎样发展的问题上,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一,坚持党的领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上,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既保证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同时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制订了科学的规划、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基础。其二,改革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探索与进行教育领导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与办学体制等改革。正在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为教育事业的

  发展注入了活力与生机,不断促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其三,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是当代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普遍接受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依法治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陆续制定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框架基本成型。正是坚持依法治教,不断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规范化与可持续的发展。

  三、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的方法论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支撑与指导。但是,当前“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研究者习惯于将具体教育实践问题简单地转入操作性讨论,而对于思想方法、思维方法等方面的变革研究还很不充分,明显地存在跟不上社会、经济变革步伐的情况”。

  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研究,为了更好地总结与归纳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过程中的经验,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从方法论的高度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就变得十分必要。

  1、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第一性的,“一切观念都来自经验,都是现实的反映——正确或歪曲的反映”,人的认识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的情况来理解事物。毛泽东将这一原则做了中国化的诠释,就是“实事求是”。按毛泽东的解释,实事求是就是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研究其规律性,用以指导实际的工作,“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结论。”

  因此,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首先,要求

  我们反对本本主义,反对照搬照抄。中国的国情具有特殊性,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任何一个小数字只要乘上13亿,就会变成一个大数字;任何一个大数字只要除以13亿,就会变成一个小数字。对于中国的教育国情同样如此,因此单纯的照搬照抄,或者按照本本主义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都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如,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教育理论与模式,照搬照抄并没有解决我国的教育问题。其次,还要求我们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和与时俱进相统一。实事求是,是指一切从事实与实际出发,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解放思想,是指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敢于不断纠正对社会实践不科学的认识,使思想与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而与时俱进,则是指我们的认识与理论要跟上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仅要正确认识到时代的主题,更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认清并把握时代和世界发展的大趋势,进而始终站在时代发展和世界潮流的前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不断发展

  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也将不断变化。因此,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时,就不仅要从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还要敢于打开自己的眼界,敢于学习与接受有利于我国教育实践发展的新的思想与理论,要立足于长远与未来,与时俱进,以中国化、本土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指引我国教育实践的发展。

  2、坚持唯物辩证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过程都始终存在矛盾,这是矛盾的普遍性;然而,每一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各有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在研究问题的发展与变化过程时,必须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任何社会的发展或者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是存在矛盾的。从宏观背景来说,当前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仍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

  盾没有变。”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研究中国教育实践时必须认识到,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同有限教育供给能力之问这一主要矛盾在较长时期内仍会存在。矛盾的特殊性则表明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领域具体矛盾的特点是不同的,如当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还存在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协调、素质教育推进仍然面临困难和阻力、公共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与矛盾。

  同时,坚持用矛盾论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还要求我们必须认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以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正如上文所言,当前我国还存在许多矛盾,但是主要矛盾仍表现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要与教育供给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其他许多的次要矛盾都是主要矛盾的具体或间接表现。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主要表现为政府供给教育资源能力的有

  限性方面。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主要措施仍然是大力发展与优化提升各级各类教育,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3、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决定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地说:“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独立运动。”这就明确地昭示了共产主义运动是为了人民谋利益的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直接关系着每个社会成员的发展命运。******多次强调指出: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教

  育需求是不同的,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如随着人民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当前教育公平演变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焦点问题之一。因此,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我们时刻关注人民群众的教育利益需求,时刻留意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求我们在研究制订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时,必须把实现好、维护好与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4、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

  实践决定认识,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植根于中国的教育实践,脱离了中国教育实际的空想或思辨理论必然经不起实践的推敲与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理论体系,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中国教育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中必须尊重教育实践发

  展的事实,尊重我国所处的历史现实。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高,各方面还存在相当多的实际困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还不能充分体现出来。因此,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时,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也就注定了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理论体系,任何不顾或忽视现实情况所进行的研究都将是空想,也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的。

推荐访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育体系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