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10篇)

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10篇)

时间:2022-11-19 12:2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10篇)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拟态边疆”:媒介化社会中的涉藏边疆传播研究  廖云路  【期刊名称】《西藏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1【摘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10篇),供大家参考。

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10篇)

篇一: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拟态边疆”:媒介化社会中的涉藏边疆传播研究

  廖云路

  【期刊名称】《西藏研究》

  【年(卷),期】2017(000)001【摘

  要】全球化与信息化使地理边界之间的距离被弱化,传统边疆的概念发展为一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组织方式,而“拟态边疆”是建构现代边疆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中国的涉藏边疆传播面临着东西方“西藏观”差异、民族主义、分裂主义等诸多思想的冲击,由此威胁到涉藏边疆意识形态安全.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树立“拟态边疆”观念、开展多渠道传播、提升受众媒介素养等是和谐涉藏边疆建设的有效途径.

  【总页数】6页(P93-98)

  【作

  者】廖云路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206【相关文献】

  1.论媒介化社会中的边疆问题对外传播[J],王一婕;任泽;杨凯

  2.近代边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特殊史料——以涉藏日记研究为中心[J],喜饶尼玛;马睿

  3.一般边疆学中的中国陆疆主次边疆带溯源探究

  ——以甲骨文造字和"禹贡"及藏羌彝走廊拓展研究为例[J],孙勇;孙昭亮

篇二: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基于治理视域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对国家中部省份12县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现状的调研和思考

  张银侠

  【期刊名称】《学理论》

  【年(卷),期】2016(000)005【摘

  要】自十八大以来,中央加大了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力度。笔者和课题组通过对国家中部省份12县区的调研后发现,虽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比较快,但是其在发展中浮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就是要转变理念,把治理理念引入公共文化建设之中。

  【总页数】3页(P166-167,180)

  【作

  者】张银侠

  【作者单位】合肥行政学院,合肥23800【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C915【相关文献】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及多维思考——以山东省为例[J],周新辉;刘佳

  2.供给侧视域下贫困地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r——基于江西国家贫困县的调查[J],刘景会

  3.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天津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状况的调研报告(2006~2008)[J],黄旭涛

篇三: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融媒体时代州县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思考

  摘要:为了强化媒体融合战略的进一步推进,应该提高对州县媒体融合的重视,从分析打造西双版纳融媒矩阵必要性、可行性的角度出发,合理构建州县融媒矩阵平台建设思路,树立共建共融理念,创建“云上”子APP系列,积极采用“中央厨房”发展模式,做好后台统一部署,制定一致的融合目标。此外,构建健全的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体系,为州县媒体深度融合提供基础支撑,通过技术赋能、可视赋型、内容赋值等方式落实媒体融合工作,提升州县媒体技术应用水平,在此基础上,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州县媒体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州县媒体融合;融媒矩阵平台

  为了提高主流媒体新闻舆论工作的社会影响力,需要顺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增强州县媒体融合意识,不断探索科学、便捷的融合路径。不断提高对不同县市媒体的要求,强化对“西双版纳手机台”的宣传推广、广泛应用,通过调查可知,围绕“西双版纳手机台”创建的APP、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已经拥有数量庞大的关注量,通过传统媒体与融媒体的结合有助于拓展媒体行业的发展空间,提高信息传递、获取的效率。

  1.融媒体时代打造西双版纳州融媒矩阵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1.1有助于拓展政府舆论宣传渠道

  通过贯彻和落实融媒体时代州县媒体深度融合理念,可以充分利用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的“西双版纳手机台”APP为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县市融媒体中心搭建云传播矩阵平台,拓展各类信息资源的获取途径,确保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自身的移动设备,如互联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达到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碎片化阅读热点资讯的目的。通过利用以上渠道,能够为政府等职能的宣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例如,及时发布自然灾害预警等,确保西双版纳州三县市的群众能够给予重要事件积极响应。

  1.2有利于促进区域之间文化交流

  通过分析西双版纳州目前的信息宣传状态,体现出宣传缺乏系统性、集中性的特点。而通过应用西双版纳州融媒矩阵可以为各县市提供便捷的宣传窗口,打造州县矩阵式融媒体平台有利于县市不同媒体展现自身的人文风俗、新闻咨询、优势资源,而用户在智能手机上安装APP或者浏览相关网站可以获取所需电视直播,同时平台还配置了视频点播功能,有助于强化用户业余生活的多样性。通过以上工作的开展及落实,不仅可以有效提升西双版纳州三县市的宣传水平,还能达到信息资源互通、共享的目的,为不同区域的信息传递、文化交流提供高效的渠道。

  1.3能够发挥多元化的应用优势

  州县融媒体矩阵平台除了有便利性特点,还有着一定的专业特性,与其他普通的云平台相比,体现出较强的特殊性和应用优势。融媒云矩阵平台应用的技术有多渠道分发、媒体资源的后台转码以及多端协同生产等,与此同时,州级广播电视台可以利用对自身资源的整合强化县市融媒体中心的创新,从而拥有适用性更强的运营新媒体。此外,立足于安全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因为州县融媒体矩阵平台以自建方式为主,多数的媒体内容采用本地保存的模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机密信息泄露的风险,并且云平台构建的过程中,应用了通过公安部多层检测的安全防御系统,能够有效防御来自外界的攻击,从而强化了数据信息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在此基础上,融媒体矩阵平台中设置了全流程监管功能模块,逐步实现了自动化监控,有助于减少人力资源的投入,有利于减少由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而定期维护及预警工作的落实,能够为县市融媒体中心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融媒体时代州县融媒体矩阵平台建设思路分析

  2.1增强共建共融长远发展意识,加强“云上”子APP的创设

  融媒体时代,为了促进州县媒体深度融合,应该立足于共建共融的角度进行分析,正面应对新技术新传播格局带来的巨大压力,积极响应有关部门的政策号召,始终坚持以州级平台为“中枢”、县市平台为“脉络”、移动设备为“末梢”的基本原则,鼓励县级融媒体中心开发独立的子APP,由县市融媒体中心进行管理,加强与不同机构单位基本特点的有机结合,合理布置基本内容,加强新媒体宣传特色化、本地化建设,设置针对性较强的功能模块,包含民生服务、政治时事等,构建健全的信息归集、加工、传送体系,同时,设定一键转换功能,让县市APP能够及时转换到“西双版纳手机台”APP,在两种云平台实现无缝衔接的背景下,有助于提升州县融媒产品共建共融水平。

  2.2采用“中央厨房”工作模式,提高州县媒体转型效率

  在州级平台的应用过程中,可以围绕融媒体中心搭建“引导群众”的宣传平台,强化多种信息获取渠道的整合,包含网站、广播电视台、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通过利用平台提供的“中央厨房”实现业务范围的拓展,涉及到融媒体决策、采编、发布、统计、评论、管理等,进一步实现州、县市数据、专业技术、信息渠道的共享,为快速转型奠定良好基础。

  2.3充分落实后台统一部署工作,让媒体融合拥有驱动力

  因为会在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统一部署融媒体云矩阵相关的硬件平台,所以涉及到的县市融媒体、政府部门需要负责完成的工作任务仅涉及到新闻内容的生产、电视节目的提供。而西双版纳广播电视台全媒体中心除了需要管理新媒体运营、本台媒体内容生产、硬件平台,还应该认真落实通讯网络、传帮带等职能,并且安排专门的州台全媒体中心工作人员指导县市融媒体中心的新媒体运营等工作。

  3.进一步提升州县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水平的路径

  3.1构建多维度全媒人才融通模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调查分析州县主流媒体的现状,通常需要面对技术滞后、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发展难题。为此,应该从人才引进、技术创新、资金获取等方面出发,构建健全的多维度全媒人才融通、资源共享体系,首先,建立完善的任用机制,严格管理人才选拔环节,从源头抓好人才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同时,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用以激发人才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在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其次,有关部门应该加大资金、资源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打造州县媒体深度融合系统,促进主流媒体稳定有序发展。

  3.2增强技术赋能、可视赋型意识,全面落实内容赋值工作

  为了保证州县媒体融合拥有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该增强技术赋能融合意识,加强内容创新。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传播语境变得移动化、碎片化、可视化,在新闻内容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可视化的核心地位,围绕可视化开展的融合形态呈多元化特点,包含条漫长图、H5场景、短视频、Vlog、可视化交互、无人机航拍等。纵观近几年中国新闻奖媒体融合类获奖作品,均是围绕可视化进行创新得到的成果,通过与先进技术的融合,不仅无需削减新闻内容,还能强化产品的创新性。

  结语:融媒体时代下,打造州县融媒体矩阵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且体现出一定的系统性特点,需要构建健全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并在日常运行过程中做好完善,进一步实现媒体的全面融合。当地的政府等职能部门应该增强政策、资金支持意识,为州县融媒体矩阵平台的搭建提供坚实基础,总结分析各县市的媒体发展经验,结合实际情况明确业务覆盖范围,通过在县市设立子APP加强州县融媒平台的有效衔接,进而实现多元化信息资源的共享,达到促进媒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居培君.探析融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J].传媒论坛,2021,4(16):2.

  [2]高建华.融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探析[J].通讯世界,2019,26(5):2.

  [3]郑志亮,吴昊.省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理念与路径——以长城新媒体集团为例[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19(2):10.

  作者简介:林鹏(1981年5月)男,汉族,云南景洪人,本科学历,主任记者,主要从事新闻记者相关工作。

篇四: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实效调查研究

  陈云霞

  【摘

  要】精准扶贫是促进四川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路径.本文通过对四川藏区致贫因素、典型贫困案例和扶贫措施的调查研究,肯定了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宏观策略和精准扶贫工作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四川藏区精准扶贫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即政府向社会购买扶贫服务;建立贫困户综合性识别标准;建立"特困户+整体受益"优先模式;谨慎规定贫困户的优先身份;正确处理社会救助和贫困户扶持之间的关系;解决精准扶贫地方性规范自身的合法性问题.

  【期刊名称】《民族学刊》

  【年(卷),期】2017(008)003【总页数】7页(P19-24,101)

  【关键词】四川藏区;精准扶贫;科技创新;民族区域自治法规

  【作

  者】陈云霞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四川

  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127.四川藏区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确定的全国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是四川农村扶贫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准扶贫是全面深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四川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路径。四川藏区的精准扶贫工作,面对自然条件差,地方财政困难以及扶贫成本高等现实问题,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存在提升和改善的空间。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四川藏区调研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结合精准扶贫政策法规和相关数据材料,对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实效进行总结归纳,提出了完善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论文数据来源于2016年7-8月间,在四川省甘孜州和阿坝州①就藏区精准扶贫实效进行的调查研究。调研人员利用能使用藏语沟通的重要优势,以个案访谈、项目走访、部门咨询等方式,取得了第一手数据资料。

  甘孜州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四川省扶贫攻坚"四大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州18个县(市)都是省级重点贫困县。[1]除州府康定外,甘孜州各县的经济实力相差不大,经济发展主要依赖旅游业与传统的农牧业。项目调研地主要选择甘孜州精准扶贫中按产业扶持划分的“南线”各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意义。

  (一)四川藏区致贫因素分析

  通过分析四川藏区基本的地理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等致贫因素,调研预设了四项确切性致贫因素和一项开放性致贫因素,即自然环境、教育状况、疾病或意外、自然灾害以及其他原因。调研数据显示②:疾病和意外是四川藏区致贫的首要因素;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较低的受教育水平也是禁锢四川藏区居民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思想观念落后、传统产业经济效率低和交通不便等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四川藏区居民的经济收入。总体上看,当前四川藏区多数居民虽然不算富裕,但能解决基本的生活问题。然而,若家庭成员遭遇重大疾病、意外事件或自然灾害,藏区居民的基本生活就会面临严重困难,导致贫困或极度贫困现象。

  (二)四川藏区典型贫困案例分析

  调研组共收集了28个典型贫困案例。这28个不同贫困家庭都具有以下一种或多种共同性特征,或简称为——家有“三有三无”人员。“三有”的具体内容:一

  是家有病患,或瘫痪,或残疾,或体弱,或多病;二是家有老人且生活不能自理;三是家有多个儿女需要上学。“三无”是指家庭无劳动能力,无工作岗位以及无稳定收入。

  分析四川藏区典型贫困案例可见,四川藏区居民的“家庭负担”常常成为其能否维持最低标准基本生活的临界点。28个典型案例涉及的贫困家庭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这一社会基本救助形式提供了更有广度的参照标准,急切呼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三)四川藏区扶贫措施汇总

  四川省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工作,创造性地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多项具体措施。第一,贫困村的“五个一”,即有一个领导联系、一个帮扶单位、一个驻村工作组、一个第一书记和一个农业技术人员。第二,精准扶贫“六个有”,即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市有卷、省有库的“六有”大数据平台。第三,精准扶贫措施的“五个一批”,即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生态扶贫和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灾后重建帮扶一批等。

  四川藏区精准扶贫“五个一批”的具体内容如下③:“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的具体措施包括:种植葡萄;建立蔬菜大棚;青稞、土豆等农副产品加工;牦牛意外伤害保险;小额信贷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等。“生态扶贫和移民搬迁安置一批”的具体措施包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移民搬迁,整村建设和新村扶贫方案等。“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主要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和残疾人生活补助。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包括:减免挂号费、就诊费和体检费等;救助大骨节病和医疗保险等。

  四川藏区精准扶贫措施与四川精准扶贫策略高度稳合,除国家和省级层面的“救济式”扶贫外,同时体现了“开发式扶贫”的诸多努力,如“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包含的种植葡萄,蔬菜大棚项目,青稞、土豆等农副产品加工,牦牛意外伤害保险,以及小额信贷工程等。

  (四)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实效的简要评价

  四川藏区居民对精准扶贫实效的评价可概括为:“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整体状况较好,精准扶贫工作任重道远”。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可提升和完善之处,主要包括:一是贫困户的识别仍存在不公平、主观性强等问题;二是贫困人口多,脱贫难度大;三是存在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现象,包括部分居民对国家扶贫政策不了解,边远地区难以享受扶贫政策等。四是短期精准扶贫措施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能解决贫困户的基本生活问题,但并非根源性贫困问题的解决之道。

  四川省委省府高度重视农村精准扶贫工作,通过系列政策法规构筑了四川精准扶贫的宏观策略。2012年3月,省政府印发《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2015年7月8日,省委通过了《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

  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系列文件为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工作指引。

  (一)四川藏区精准扶贫的宏观策略

  1.四川藏区重视精准扶贫制度建设

  2015年4月1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通过《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④,为四川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制保障。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是四川省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天然地遵循四川省精准扶贫工作的宏观策略和制度依据。同时,四川藏区具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特色,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和致贫因素决定了其精准扶贫措施具有的独特选择性。2015年5月21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批准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条例》,该条例是四川藏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表现。

  2.四川藏区旅游扶贫初见成效

  世界闻名的自然风光,独特的藏族传统文化和以历史文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构成了四川藏区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具有的成本较低、适用性强、产业链长、涉及

  面广等特点,使发展旅游业不仅充分调动了藏区居民的参与性和创业潜能,还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地区劳动力流失等问题。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瓶颈的逐步突破,农牧民旅游收入不断提升。2015年,四川藏区实现旅游收入近393亿元,带动13万农牧民增收。[2]2016年4月,甘孜州出台旅游产业扶贫专项方案,确定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旅游产业扶贫、旅游环境优化等七个方面推进旅游扶贫。甘孜州黑水县试点村依托国家4A达古冰山景区,积极探索“景区管委会+公司(旅行社)+农户”发展模式,实现与周边大型景区同步发展格局。稻城县桑堆试点村依托亚丁景区和高原藏族文化,大力探索“政府主导+合作社经营+农户入股”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由一个试点村带动一个乡全面推进旅游发展的扶贫格局。

  3.四川藏区积极探索产业扶贫

  传统农牧业生产效率低,缺乏新的支柱型经济产业是导致四川藏区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与传统救济式扶贫相比,产业扶贫具有返贫率低,脱贫致富可持续的明显优势,能解决贫困的根源性问题。2013年,四川省委从藏区资源丰富、生态脆弱的实际出发,取消藏区各县GDP考核和排名,围绕“绿色”着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文化旅游、生态农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3]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是四川藏区培育村级主导产业的普遍做法。近年来,四川藏区累计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3101个、家庭农场150个,覆盖大部分藏区,带动贫困户千万家。红原县民俗村的农牧专业合作社颇具产业规模,带动全村十多个贫困户增收致富。泸定、乡城现代农业重点县和康定、理塘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建设正加快推进,种养大户、家庭农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此外,四川藏区还通过多次组织参加科教扶贫和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帮助居民脱贫。人才兴才能产业旺。为给产业发展增添人才动力,2016年四川省多次组织

  藏区群众参加就业和产业发展相关培训,培育少数民族产业带头人,促进藏区产业持续强劲发展。[2]同时,四川藏区基础设施建设长足发展。“十二五”期间,电网建设投资310亿元,所有无电户顺利通电;公路总里程超过4.5万公里,机场增至4个,形成通达便捷的交通骨架;牧民定居行动和藏区新居建设共建成新居14.2万套,近70万农牧民居住条件大幅改善。

  (二)四川藏区精准扶贫的问题表现

  中共十八大以来,通过四川省和四川藏区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四川藏区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3.68万人,这是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取得的显著成效。然而,笔者认为四川藏区精准扶贫还存在以下不足:

  1.四川藏区精准扶贫的创造性措施不足

  调研数据显示,四川藏区开发式扶贫的影响不足,扶贫措施整体上仍属囿于发展条件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传统救济模式”。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宏观策略中确定的旅游扶贫和产业扶贫措施有待深入。四川全省通过发展旅游带动了10%以上的贫困人口脱贫,旅游脱贫人数达50万人以上。[4]旅游扶贫是四川藏区精准扶贫的重要特色之一。2016年8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280个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名单,四川共有13个项目入选,⑤但四类13个项目中没有一个四川藏区的项目。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四川藏区旅游扶贫措施还可精细化、专业化、规模化。

  2.四川藏区精准扶贫的常规工作还需狠抓落实

  调研数据反映的贫困户识别难题,以及扶贫措施落实不到位现象等,与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宏观策略的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高度一致。精准扶贫包括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六个精准”。其中,扶贫对象精准和项目措施精准是前提和核心。四川藏区精准扶贫的宏观策略已定,精准扶贫成效的关键在制度落实,即“最后一公里”,是“到村到户到人的问题”。四川藏区精准扶贫的工作核心即是常规工作的狠抓落实,并着力

  解决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扶贫措施的精准选择;大水漫灌与精准滴灌的辩证统一,以及精准扶贫地方性规范自身的合法性等问题。

  无论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是农村贫困户(村、片)的帮扶制度,其本质都是一种无需对价的稀缺资源给付,即稀缺资源的免费获得。因此,贫困户身份本身成为追逐的资源,并导致权力侵入的风险以及相关主体之间的争议或质疑,由此引起精准扶贫工作的普遍性难题。

  (一)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的难题

  为实现政府主导下资源分配的正义性,精准扶贫演化成贫困户的精准识别问题,亦成为导致社会问题的第一个风险点。《康乐县“8·26”特大故意杀人案调查处置情况的续报》明确承认“对扶贫政策的落实不完全到位”是该案件的深刻教训之一。⑥具体表现为,基层组织在贫困户识别和退出过程中有简单化操作的问题,仅用收入作为衡量标准、用村民投票方式决定是否享受低保,没有综合考虑村民的实际情况,方法简单粗糙,缺少对村民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等。这种现象在四川藏区也一定程度存在。

  就现有的制度依据和工作实践看,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贫困户的实质性标准;二是贫困户的程序性认定。《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第八条规定,农村扶贫开发以年人均纯收入在省扶贫标准以下的具备劳动能力的农村居民为对象。实践中,这一规定通常以年人均纯收入和家庭财产情况作为评定标准,最后综合政府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和群众评议结果确定。就贫困户的程序性认定而言,《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第十条规定,贫困户由农户申请或者由村组推荐,经村民代表大会评议、村民委员会审查、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公示,并由县级人民政府审定。

  《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以及其他相关政策法律规定,虽看似清晰,却难以避免和解决如下难题,尤其是农村居民家庭经济收入差别不明显时。

  1.四川藏区精准扶贫中存在权力性挤入现象,即基层权力滥用导致的暗箱操作和

  优亲厚友,使村干部和相对富裕家庭挤占了低保户和贫困户名额。多地调研中,都有群众反映这一问题,他们认为贫困户识别不公,主观性太强。

  2.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客观上难以避免部分贫困户被排除在外的现象。农村多数居民家庭的经济条件非常接近,或者说难以比较。当国家给定的低保户和贫困户的数量少于实际需要最低保障和扶贫帮扶的农户数量而无法做到全部帮扶时,必然会出现部分贫困户被排除在外的现象。政府扶贫支持力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当地财政实力。虽然精准扶贫有“应扶尽扶”的一般要求,但与“名额到村”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现实差距。

  3.贫困户识别过程中,“村民投票表决”的不足。多数农村尚不具备简单民主的条件。村落多是由宗族发展而来,一个村落生活的人往往沾亲带故。血缘有远有近,关系有疏有亲,或者一个村里有多个姓氏时,就会形成派系,村民们自然会倾向于自己的宗亲。同时,村民评议还可能存在因邻里关系不和谐,真实贫困户自身信用或能力不足导致的社会评价度低等问题。

  4.村民委员会审查和基层政府部门审核和审定工作“简单化”和“去责任化”现象。比起政府工作人员认定,村民评议可能更符合村民观念和喜好,成本也更低。同时,村民评议还是村镇工作人员避免自身麻烦和责任的一种工作方法。这导致村民委员会和基层政府部门简单地认可村民评议结果以避免承担责任现象。

  5.随意扩大贫困户认定的优先标准。“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鼓励和帮助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自身努力摆脱贫困;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工作方针。开发式扶贫和社会保障的帮扶是基于农村居民囿于自然条件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制度支持,而非基于社会身份或贡献的奖励或激励。因此,贫困户认定过程中,应避免随意扩大贫困户认定的优先标准。

  (二)完善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建议

  1.政府向社会购买扶贫服务。贫困户识别的精准度与投入成本密切相关。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的精准认定,需要获得村民普遍认可的严格的收入记账体系和定期的专业性收入统计,而这一要求对于四川藏区基本没有可能。精准扶贫工作最终都落到乡镇一级,而多数乡镇没有人力资源落实好这些工作,极易造成落实不到位和落实偏差。通过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扶贫服务,既可以弥补基层政府人力资源的不足,又可以缓解政府和社会的潜在冲突风险。

  2.建立贫困户综合性识别标准。调研数据表明,农村居民的家庭负担,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因此,仅以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作为确定贫困户的惟一标准,欠缺一定的合理性。《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第九条,明确将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健康、教育、住房等因素纳入贫困户识别标准的综合性模式,更具有合理性。

  3.建立“特困户+整体受益”优先模式。与普惠性措施相比,个体扶持或精准到户更需要体现公平正义,也更容易引起纷争和质疑。相反,能促进村社整体福利的“精准到村”更能获得农村居民的整体性认同,也更易产生脱贫致富的可持续性效应。精准扶贫实践中,村社道路硬化,道路防护建设,文化广场、村级幼儿园和科技培训项目等,就比家庭扶贫项目、危旧房改造项目、资金或物资补贴项目等更容易获得普遍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水漫灌”和“精准滴灌”可以获得辩证统一。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宜建立“特困户+整体受益”优先模式:精准扶贫措施直接到达特困户,以保证其基本生活条件;对居民家庭经济条件相差不大的村,优先安排能导致整体受益的扶贫项目,同时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贫困户的帮扶。

  4.谨慎规定贫困户的优先身份。贫困户优先身份的确定,需要回答这一问题,即扶贫制度的根本目的究竟是什么?《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第十二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优先扶持扶贫对象中的军烈属、残疾人、失独家庭和少数民族⑦。《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第七条第三款规定,对扶贫对象中

  的老干部、老党员、老积极分子、劳动模范、军烈属、残疾人、计划生育户等特殊群体给予优先扶持。我们认为,作为政府无偿分配稀缺资源的扶贫制度,其正当性基础体现于其立法宗旨之中,即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扶贫对象脱贫致富,缩小发展差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⑧因此,确定贫困户的标准即是农村居民的家庭年人均收入和负担等因素,而不宜依据扶贫对象的社会贡献或政治身份。否则,贫困户名额有限的情形下,层层优先身份之后,真正的贫困户就难以获得相应的帮助。对于具有特殊身份或特殊贡献等情形人员的帮扶,宜通过完善社会相关救助和保障制度予以实现。

  5.正确处理社会救助和贫困户扶持之间的关系。虽然导致农村贫困户产生的因素中,家庭“三有三无”⑨现象是重要原因,但疾病、养老、教育等普遍性问题,实需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等保障制度予以落实,并建立起常态化的有效机制。正是基于这一原因,精准扶贫对象才将“具备劳动能力”⑩作为必要条件之一。符合这一条件,“开发式扶贫”才有可能。这也符合《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指导思想:即坚持政府主导,坚持统筹发展,更加注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加注重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努力推动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6.解决精准扶贫地方性规范自身的合法性问题。推进扶贫开发法治建设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确立的实施精准扶贫的政治和法治保障之一。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规划编制、项目安排、资金使用、监督管理等方面,提高规范化、制度化、法治化水平是扶贫制度的正当性保证。完善扶贫开发法律法规,制定地方扶贫开发条例和民族区域自治规范,是扶贫开发法治建设的前提。然而,有关农村扶贫开发的地方性法规或民族区域自治规范不应违背农村扶贫开发制度的一般原则,必须审视和保证自身的合法性。

  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工作,以“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等全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机制为指引,极大地帮助了四川藏区贫困人员脱贫致富。四川藏区精准扶贫的顶层设计和宏观策略已经完成,其扶贫实效的改善依赖于精准扶贫工作如何落细、落小、落实、落地。落实这一细化目标的诸环节,以下几点亦需明确:第一,客观评估农村扶贫与社会救助各自的制度功能,使二者既相互促进,又相对分离,以实现不同制度的长效机制。第二,坚持开发式扶贫,尽可能改现金发放为项目支持、技能培训、教育帮扶、科技助推、资源转化等。第三,符合社会救助的情形,除医疗、教育、灾难、特困户等救助因事而行外,基于现有贫困户的建档立卡,不断缩减和分化贫困户的基数,将符合社会救助情形的贫困人员按社会救助或社会保障的有效形式处理。第四,提高四川藏区农牧业扶贫项目的集约化经营程度。以贫困户为单位的扶贫方式难以获得可持续脱贫的效果,导致返贫率居高不下。四川藏区宜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贫困村的整体推进上,并同时对贫困户给予适当照顾,如安排工作岗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第五,探索和开发更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扶贫开发方式,更多更好地导入科技创新对扶贫的引力,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最终实现社会财富的分配正义。

  注释:

  ①四川省甘孜州的调研地点包括丹巴县、乡城县、理塘县、巴塘县、得荣县和稻城县;阿坝州的调研地点包括红原县和若尔盖县。

  ②疾病主要包括:大骨节病、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结核等;教育状况主要包括:受教育水平普遍低,教育基础设施设备差,师资缺乏、教学水平较低等;自然灾害主要包括:雪灾、寒灾、干旱、泥石流、山体滑坡等。

  ③受“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影响,地震灾区部分居民的生活陷入贫困,国家通过救灾救助解决了一部分。

  ④条例不仅弥补了国家层面农村扶贫开发法律规范缺失的不足,也是全国第一个具

  有精准扶贫意义的地方性法规。

  ⑤具体包括: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4个,全国“能人带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3个,全国“合作社+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3个,全国“公司+农户”旅游扶贫示范项目3个。

  ⑥康乐县政府新闻办公室:康乐县“8·26”特大故意杀人案调查处置情况的续报,康乐县人民政府网,访问时间:2016年9月20日。

  ⑦就四川藏区精准扶贫引出的问题可能有:以甘孜州和阿坝州为主体的四川藏区,尤其是具体到村社,非藏族居民可能成为少数,对其应同等对待,还是优先,抑或次之?

  ⑧详见《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第一条。

  ⑨“三有”:一是家有病患,或瘫痪,或残疾,或多病,或体弱;二是家有老人且生活不能自理;三是家有多个儿女需要上学。“三无”是指:无劳动能力,无工作岗位,无稳定收入。

  ⑩详见《四川省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第8条,《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第7条第3款。

  实践中,往往没有全面落实这一前提条件,如《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村扶贫开发条例》第十条规定,贫困户的家庭成员为贫困人口。对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应当以开发式扶贫为主,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应当以救济式扶贫为主。国家层面的扶贫开发法律规范缺乏的情况下,当前扶贫与社会救助措施之间存在重叠和交叉。也可以说,目前贫困户扶持的诸多做法仍是我国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不完善情形下的临时性措施。

  【相关文献】

  [1]龚薪友.甘孜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DB/OL].(2017-4-20)[2017-04-15]http://www.scdjw.com.cn.[2]刘裕国,张炜,张文.四川藏区产业支撑奔小康[N].人民日报,2016-08-24:1.[3]刘裕国,张炜,张文.四川藏区,脱贫奔小康不落一户[N].四川日报,2016-08-25:1.[4]朱丽.全国旅游扶贫示范,13个四川项目榜上有名[N].四川日报,2016-08-24:16.

篇五: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构建“主流、全媒体、国际化”传播体系--石油新闻宣传转型升级的探索与思考

  刘维石

  【期刊名称】《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23)004【摘

  要】面对集团公司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传媒业态发生的巨大变化,石油新闻宣传如何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传播力、影响力?本文结合中国石油报社的实践,从石油新闻宣传面临的挑战分析入手,对构建“主流、全媒体、国际化”的石油新闻传播体系的理念、组织架构、表现形态、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对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的方向与导向、形式与内容、石油与社会等关系问题提出了思考。

  【总页数】4页(P8-11)

  【作

  者】刘维石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正文语种】中

  文

  【相关文献】

  1.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打造新型主流媒体[J],廖望劭

  2.推进融合发展加快转型升级

  ——江苏广播系统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探索[J],李声

  3.构建主流媒体全媒体传播体系的聚焦点与发力点[J],夏康健

  4.深度融合迭代创新积极构建全媒体主流传播体系[J],董悦

  5.提升县级融媒体话语权--加快构建县级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李涵

篇六: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全国业务体系建设方案

  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建设目的与作用

  一、建设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的目的建设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的目的是在新媒体强劲发展、公众需求碎片化转变、三网融合迅速推进的新的传媒格局下,全面贯彻实施“十二五”气象影视服务发展规划,推动全媒体气象影视服务可持续快速发展,实现气象影视信息服务与新媒体融合和战略转型。通过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建设,搭建国家突发灾害全媒体应急发布平台,实现全国气象影视业务的集约化服务,可提升气象影视信息服务的创新能力、科技含量和服务领域,使气象影视服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的含义

  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是中国气象局建立的全国范围的气象影视信息内容平台,它既是全国气象信息服务网络的一部分,也是气象影视服务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由中国气象局主导,华风集团中国气象频道组织,社会其他部门与气象

  部门联动,各类媒体以及社会单位参与。这个业务系统将通过数据采集、数据共享、数据处理以及数据传播等系统完成气象影视信息内容平台的搭建。

  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将以省级地方影视中心为信息处理终端,地市级行政单位的业务体系为采集源,2416个国家气象站为信息点,中国气象局

  华风集团

  中国气象频道为信息处理与数据传播中心。

  三、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的功能

  1、数据采集

  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的数据采集功能主要指气象类信息的采访、调查、搜集和整理。气象类信息不仅包括气象部门发布的各种信息,还包括气象服务、天气现象、重大天气事件的图片、视频、音频、文本描述等信息。

  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通过三种途径实现这一功能:高密度覆盖全国省市县的记者网点;2500个气象加密站优势;外围的其他合作媒体以及相关组织单位。

  2、数据处理与共享

  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的数据处理与共享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对基础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处理并完成本地气象影视服务产品制作;第二层是将处理后的信息与影视产品,与各地业务系统、气象

  频道、其他合作媒体以及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共享。

  3、数据传播

  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的数据传播包括各类气象信息的传递以及信息在各类媒体上的发布。中国气象频道、中国天气网、以及与华风有合作的各类媒体作为发布平台,增强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的社会影响力。

  公共

  公共气象经济

  目的目的目的功能

  功能

  功能

  中国气

  数据数据处数据

  三、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的作用

  其

  其他媒体

  1、通过重大气象灾害和应急服务的全国联动,调动与灾害相关的各行业的资源,实现灾害信息共享,把中国气象频道打造成为国家突发灾害服务体系的重要平台。

  2、通过全面采集全国市级地区的气象信息及各地本地化节目的制作,最大限度的发挥各级气象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

  3、通过全媒体的传播以及媒体间合作,扩大宣传能力,提高气象部门的软实力和公众满意率。

  4、通过数据资源交换及本地化节目营销,可获取经济效益,更好的为社会性公益事业服务

  第二部分、全国业务体系建设的现状

  一、组织结构不健全

  1、基本无独立的业务体系实体存在。

  2、岗位职责不清。

  3、地市一级的业务体系建设匮乏,业务体系网络建设不完整。

  4、在已有的业务体系组织结构中缺乏建立对外联系的工作机制,社会资源拓展和整合极其有限。

  二、人员配备不合理

  1、无专职人员从事一线业务工作,各省市信息采集与节目制作数量严重失调。

  2、信息处理能力不足,报道能力低下,采集信息质量不高

  三、硬件设备不达标

  1、缺乏专门用于信息采编设备

  2、传输网络五花八门,没有全国性的、统一的技术指标和管理体系。

  四、社会资源缺乏,无法实现各部门联动。

  五、遍布全国的2500个气象信息加密站未能开发利用。

  第三部分、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系统建设方案

  鉴于目前全国各地采影视制作部门的组织架构、人员配备、设备基础等实际情况,很难做到同时建设所有的业务系统。因此,气象频道将通过实地调查,形成各种管理

  规范,并从各地选取有区域代表性且基础较好的典型区,根据其特点分别推广合适的发展模式。在典型业务系统扶植工作见效后,在相近或类同的区域进行推广和建设相关经验,最终形成先典型后全国的业务系统的建设。

  全国业务系统整体建设方案将从管理机制规范、基础软硬条件、记者站样板工程、本地化节目插播四个方面着手。

  一、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管理机制规范建设

  1、岗位设置及管理制度;

  2、业务的工作规范;

  3、绩效考核制度;

  4、人员培训制度;

  5、外联管理制度;

  二、中国气象频道全国业务体系基础软硬条件建设

  1、业务人员的选拔及培训;

  2、气象新闻报道的策划方法、采编技巧及报道模式;

  3、本地化节目的制作方法、技巧与模式;

  4、突发天气报道的合作的途径和方式;

  5、社会资源的拓展和合作:

  6、拍摄及采集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操作指导:

  7、采集传输网络的建设:

  三、记者站样板工程建设

  通过选择6个基础较好的省级影视中心,制定能够在年内可见效的业务强化实验模式,过这种实验模式的运行,打造典型业务体系模式。并在3到5年内,在全国建立推广完成。

  1、选择典型记者站的依据

  ?

  全国的气候及灾害性天气的区域相似性

  ?

  区域经济和民众生活的相似性

  ?

  当地信息采集制作优势和能力等综合因素

  2、三种实验模式:

  ?

  “联合媒体”模式——联合地方媒体计划:

  ?

  “省地一体化”模式——市县级分记者站资源优势整合计划:

  ?

  “跨区联合报道”模式——大型灾害实况报道模式:

  四、本地化节目插播

  五、工作计划

  1、机制建设:需结合各地业务体系实际情况制定。计划用一年的时间,通过对部分地方记者站的实际沟通调研,建立符合实际的有效的管理机制规范。

  2、软硬件建设:以典型带全国的方式,在2011年内完成省级业务体系的软硬件基础建设工作。

  3、全国业务体系典型记者站建设:

  ?

  2011年上半年完成对6个地方记者站的沟通调研工作,完善业务强化实验模式。

  ?

  2011年运行三套业务强化实验模式,根据实验模式的效果,完成其他典型业务系统的调研和业务工作,并建立业务强化模板开始向其他地方记者站推广。

  ?

  根据业务的实际推进情况,用3到5年的时间完成全国其他地方记者站业务强化建设工作。

  4、本地化节目插播:

篇七: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全媒体直播引发的思考

  张先国;张剑

  【期刊名称】《新闻前哨》

  【年(卷),期】2013(000)00【总页数】2页(P35-36)

  【作

  者】张先国;张剑

  【作者单位】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教科文艺

  《

  的最大化——全媒体

  直播

  引发

  的思

  考◎张

  先

  国

  张剑近年来,“全媒体

  ”一

  直是

  传媒

  界

  探

  讨

  的热点话题。从最

  开

  始,新华社记

  者一

  边

  写

  稿一

  边

  拍

  照

  一

  边

  出镜

  的“草根

  ”全媒

  体,到

  十

  八

  大

  上,网媒

  记者头戴

  高清视频设备,一

  手持相

  机,一

  手发

  微博,蹲下

  打开

  笔

  记本就发稿

  的“现代

  ”全媒体;从

  过

  去

  只

  能

  在

  《

  湖北日报

  》

  上

  看

  文

  字

  图

  片,到

  现

  在

  拿

  起

  手机扫二维码

  看视频

  :从

  以

  前大段

  时

  间看报

  听

  广播看

  电视,到如

  今碎片化

  时间,使用

  移

  动终端

  获取

  资讯,分

  享互动

  。技

  术手段

  的发展,让

  全媒体报

  道

  手段

  日趋

  多样

  、报道

  内容

  日益

  多元

  、媒体

  界限愈发模

  糊。传统

  的报纸

  、电

  视

  和

  电台属性,在

  网络媒体形态

  下融

  合度也越来越高。拥有18般武艺

  的网络媒体,如何插上

  “全媒体之翼

  ”脱颖而出?全媒体报道,并不

  是简单

  的技

  术手段

  的“堆砌

  ”,应该是各种报

  道方式的有

  机

  结

  合,扬

  长

  避

  短,实

  现

  传

  播效果的最大化。下

  面

  以

  今年

  5月

  份,湖日报

  传媒

  集

  团

  一

  次

  大

  型

  的全

  媒

  体报道

  为例,与大家分享一下传媒业

  务转型

  的积极探索

  。2013年5月18日22时,位于武

  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的沌

  阳高架桥成功实施拆除爆破。该工程

  因是

  已

  知

  的国内外最长城

  区桥梁实施爆破拆除方

  式,以

  及丁

  程难度大

  、技术

  含量

  高

  、服

  役时间短等因素,备受社会关注,被誉

  为“世界桥梁第一爆”。

  湖北

  日报传媒集

  团派遣荆楚网和集团新媒体中心

  的50多名编辑记者,充分

  利用

  视频

  、图文

  、漫

  画

  、评论

  、社

  区、微博

  、专题等形式,对事件进行

  了

  全方位

  、多角度

  、多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大型全媒体直播报道。此次尝试为集

  团传媒业务

  向全媒体转型迈

  出了坚实

  一步

  。4月

  中旬,荆楚

  网从有关方面

  获悉,武汉市政集团武汉爆破有

  限公

  司将

  于5月

  对沌

  阳高架实施爆

  破拆

  除。该桥长达3.476公里,是

  国

  内外

  已

  知爆破

  瞬

  间全景将采取爆破方式拆除的最长桥梁。同时,该桥下方预埋管线

  多,离周边居

  民和社

  会生

  活

  区

  近,地处武汉“西

  大

  门

  ”要

  冲对交通环境影

  响大,加之服役时间不长

  、质量存疑

  、规划不尽科学等原因,必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彰显新

  闻生

  产实力,锻

  炼全媒体队伍的重大报道机遇

  。4月下旬起,荆楚

  网

  、集团新媒体

  发展

  中心从各相关业务部门选取精兵

  强将,成立

  了报道专班。其中,各部门

  主要负责人组成

  了指挥策划组,确定

  了两大传播主题

  :

  即世界桥梁第一爆

  ”的报道主题,重点

  突出工程技术的难点,展示

  中国工程技术

  自信

  :“湖报

  集团首次大型全媒体直播”的新

  闻业

  务主题,重点突

  出“全媒体

  ”概念,吸引

  业界广泛关注

  。5月起,不断改进

  和细

  化报道方案,组织

  了多次现场分块演练和合成

  演练

  。5月18日,爆破

  工程实施现场

  、荆楚

  网和集团新媒体

  中心办公室均设

  立了现场报道指挥部,每一

  次直播

  、每

  一轮发稿均有领导严格把关

  、及

  时传2013年第8期35CompetitionandCooperai◎张

  先

  国张近年来,全媒体”一直是

  传媒

  界探

  讨

  的热点话题。从最

  开

  始,新华社草根全媒

  体,到

  十

  八

  大

  上,网媒

  记者头戴

  高清视频设备,一

  手持相

  机,一

  手发

  微博,蹲下

  打开

  笔

  记本就发稿的现代全媒体;从

  过

  去

  只

  能

  在

  《

  湖日报

  》

  上

  看

  文

  字

  图

  片,到

  现

  在

  拿

  起手机扫二维码

  看视频

  :从

  以

  前大段

  时间看报

  听

  广播看

  电视,到如

  今碎片化时间使用

  移

  动终端

  获取

  资讯,分

  享技

  术手段

  的发展,让

  全媒体报

  道手段

  日趋

  多样

  、报道

  内容

  日益

  多元

  、媒体

  界限愈发模

  糊。传统

  的报纸

  、电视

  和

  电台属性,在

  网络媒体形态

  下融合度也越来越高。拥有18般武艺

  的网络媒体,如何插上全媒体之翼手段

  的堆砌应该是各种报道方式2013年5月日22位于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

  的沌

  阳高架桥成功实施拆除爆破。该工程

  因是

  已

  知

  的国内外最长城

  区桥梁实施爆破拆除方式以

  及丁

  程难度大

  、技术

  含量

  高

  、服役时间短等因素,备受社会关注,被誉为。湖北

  日报传媒集

  团派遣荆楚网和集团新媒体中心

  的50多名编辑记者,充分

  利用

  视频

  、图文

  、漫

  画

  、评论

  、社区微博

  、专题等形式,对事件进行

  了全方位

  、多角度

  、多技术手段相结合的大型全媒体直播报道。此次尝试为集团传媒业务

  向全媒体转型迈

  出了坚实一步

  。悉武汉市政集团武汉爆破有

  限公

  司将

  于5月

  对沌

  阳高架实施爆

  破拆

  除

  。该桥长达3.476公里,是

  国

  内外

  已

  知该桥下方预埋管线

  多,离周边居

  民西

  大

  门要

  冲对交通环境影

  响大,加之服役时因必将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这是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彰显新

  闻生

  产实力,锻炼全媒体队伍的重大报道机遇

  。4月下旬起,荆楚

  网

  、集团新媒体发展

  中心从各相关业务部门选取精兵强将,成立

  了报道专班。其中,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

  了指挥策划组,确定了两大传播主题

  :

  即爆的报道主题,重点

  突出工程技术的湖报集团首次大型全媒体直播的新

  闻业务主题,重点突

  出”概念,吸引业界广泛关注

  。组织

  了多次现场分块演练和合成演练。5月18日,爆破

  工程实施现场

  、荆楚

  网和集团新媒体

  中心办公室均设立了现场报道指挥部,每一

  次直播

  、每一轮发稿均有领导严格把关

  、及

  时传年第期35播,确保了此次报道

  的成功

  。二

  、全

  面

  策划,细

  致部

  署,合理调

  配针对此次报道

  和传播

  的主题,报

  道组制定

  了详尽

  的报道方案,对传播

  内容

  、传播手段

  、舆论引导

  、网络互动

  、社

  会参

  与等方

  面

  均

  给

  出

  了

  清

  晰

  的任

  务,注重

  了报道力量的合理配置,并责

  任到人

  。如将报道分为3条主线

  :

  爆破前

  的工程进展

  、爆破当天现场直播

  、工程

  延伸报道,逐一细化。直播当天,将此次报道

  内容具体

  分解为

  :文字报道(含新闻和评论)

  、图

  片报道

  、视频直播

  、无人机航拍

  、微博

  及社

  区报道新闻漫画

  、网络专题

  、手机

  报道

  (含手机报

  和新

  闻客户端)

  、社

  会

  互动

  、媒体联

  动等10个方面。其中,除客观反映工程进展,牢牢

  把握爆破瞬间

  的新闻报道外,注重

  了

  舆论

  引导和

  议程设置,防止

  出现报道

  偏差

  。荆楚

  网新

  闻评论

  中心

  围绕“城

  市建设应坚持科学发展

  观,少一些败笔

  ”、“沌

  阳高架爆破

  的工程技术展现中国

  自信”、“江城明天会更好”等话

  题组织多篇新

  闻评论;

  东湖社

  区将

  网

  友关注的焦点从大桥设计

  、质量

  和使

  用

  年

  限问题,转移到爆破工程

  实施难

  度武汉经济技

  术开发

  区未来发展

  、重

  振汉

  阳造,武汉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等

  话题上来。后期效果显示,上述舆论

  引导颇有成效

  。在人力

  资源调配上,重点部署在

  爆破现场附近

  。对图文

  、视频

  、无人机

  、微博等人员,按工程环境情况从北到

  南自西

  向东,南高到低,从空

  中到地面,从空

  旷

  区域到人群聚居

  区

  均作

  出了合理安排,确保不

  同场景

  、不

  同距离

  、不

  同高度

  、不

  同时段都有报道人员和报道

  内容。

  三

  、多次

  演

  练,充

  分

  准

  备,保障到

  位5月上旬至

  中旬,各相关部门和

  报道小组按照报道方案,分昼夜

  、晴雨

  组织了5次以上

  的分块演练和合成演136新闻前哨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反复调整报道

  点和报道人员,以实现最佳报道效果。对报道装备

  、材料

  、安全进行

  了充

  分的预估,提前一周准备报道装备,联

  系华安科技

  、中国联通等信号传输合

  作单位,积极争取武汉市政集团

  、武汉

  爆破有

  限公

  司

  的大力

  支持。其

  中,华

  安科技派

  出多名技

  术人员现场安置价

  值4000万

  元设备

  :

  中国联

  通

  准备

  了20块3C上网卡

  、l辆通信应急

  车;武汉

  市政集团提供

  了大量

  的图文

  、音视

  频工程技术资料。另

  外,荆

  楚

  网综合

  办努力保障采访用

  车,并为前方报道

  人员

  购买

  了意外伤害保险,解除了编

  辑记者的后顾之忧

  。翻

  、勇

  了

  担

  当,敢

  于

  荔

  :i搏,克难

  备

  迹5月18日,荆楚

  网和新媒体

  中心向前方派去了30多名编辑记者,含图

  文微博18人

  、视频16人。因现场安全

  管制,武汉经济技术开发

  区

  的公安

  、交

  管部

  门对邻近爆体的楼宇和场所进行

  了多次清理。

  前方记者有的对其严正

  交涉,拖

  延

  时

  间,赖着不

  走;有

  的与其

  玩起

  了“躲

  猫猫

  ”,屡

  次被

  逮,屡

  次

  逃脱

  、躲藏;有

  的充分发挥人格魅力,打动报道

  点

  的居

  民为之掩护,为最终完成报道创造

  了有利条件。

  视频直播

  前方小组

  坚

  守某小

  区,任公

  安人员

  多次催促清场,并

  欲强

  制

  带离,大打权利牌

  、亲和牌,做到

  了

  岿

  然不

  动,顺利完成

  了报道任务。五

  、发

  布

  有

  序;

  传

  播

  有

  力

  .

  效显

  显

  著本次报道科学安排报道

  内容和报

  道顺序,基本思路是

  :分块

  直播,聚合

  呈现,立体发布。视频直播

  (含无人机航拍)

  分4轮

  进行

  :13时

  、15时30分

  、17时30分

  、21时30分

  (持续

  至22时爆破);图文

  直播

  分3轮进行

  :17时30分

  、20时

  、22时

  :微博

  和社

  区

  报道

  、专题报道

  贯

  穿始终

  :评论

  、漫画

  、手机报

  、新闻客户

  端等报道方式配合发布。截至5月19日2时,视频直播

  累计发

  布80分钟,图文直播发布近30篇文字稿160余张图片,微博60多条。

  其中爆破新闻主稿被转发

  了70余次,爆破瞬间视频仅在新浪网上就被转发1.5万余次。

  爆破当天图片摄影小组共

  拍摄照片500余张,编辑采用162张,共计21组图,截至20日15时,图片累

  计点击量超7万,爆破瞬间组图点击量

  超3万。爆破当天,荆楚网发布46条官

  方微博,累计325条转发,152条评论,单条最高转发129次,评论25条,湖北

  日报发布12条官方微博。

  东湖社区发

  布的直播

  贴文

  浏

  览量

  达24005次,回

  复192个。

  无人机航拍的多段视频(含演练)

  也在网上受到热捧。5月18日22时至19日下

  午,本

  次报道

  的图

  文

  、视频

  内容被新浪

  、网易、搜狐

  、腾讯等门户

  网站首页设置

  为头条或推荐。楚天都市报

  、楚天金报在沌

  阳高

  架爆破专版

  中,均使用

  了荆

  楚

  网摄

  影

  记者拍摄

  的照

  片,央视

  网发

  布

  了荆楚

  网的现场有关视频。央视

  、新浪湖北

  、湖北经视

  、湖北

  网络广播电视

  台的官

  方

  微博转

  发

  了荆

  楚

  网

  微

  博

  内

  容和

  照

  片,全媒体报道

  直播

  的方式引

  发了新

  闻

  同行

  的广泛关注

  。直播报道

  更

  是

  引发

  网

  民关

  注,大量网友通

  过微博和

  社

  区跟

  帖评论

  :网友

  “fangruiwei”称

  赞

  “世

  界

  第一,这

  个

  大气,武汉终

  于高调

  了一次”,网友

  “汉

  江风

  月”表示

  “真给力

  ”。

  还

  有

  网友

  大

  赞荆楚

  网网络直播

  很拉风,无人机首秀很霸气,“新媒体时代势不可挡”。

  湖北

  日报传媒集团首次进行大型全媒体报道,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通

  过这

  次大练兵,我们初

  步达成

  了预期

  的效果,并

  为

  以

  后

  进

  行大规模全

  媒体

  报道提供

  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全媒

  体时代,我集团将继续

  紧迫热点,不断

  创新报道方式,占据舆论高地,增强传

  播效果,加大设备的投入和报道

  队伍

  的培养,通

  过更

  多的大型全媒体报

  道

  机会,加速业务成熟

  的步伐,在集团内

  采编人员

  中逐步形成全媒体报道

  的意

  识,为集团新闻业务的战略转型打下坚实

  的基础

  。j7二全

  面

  策划,细

  致部

  署,合针对此次报道

  和传播

  的主题,报道组制定

  了详尽

  的报道方案,对传播内容

  、传播手段

  、舆论引导

  、网络互动

  、社

  会参

  与等方

  面

  均

  给

  出

  了

  清

  晰

  的任务,注重

  了报道力量的合理配置,并责任到人

  。如将报道分为3条主线

  :

  爆破前的工程进展

  、爆破当天现场直播

  、工程延伸报道,逐一细化。直播当天,将此次报道

  内容具体分解为

  :文字报道(含新闻和评论)

  、图片报道

  、视频直播

  、无人机航拍

  、微博及社

  区报道新闻漫画

  、网络专题

  、手机报道

  (含手机报

  和新

  闻客户端)

  、社

  会互动

  、媒体联

  动等10个方面

  。其中,除客观反映工程进展,牢牢把握爆破瞬间

  的新闻报道外,注重

  了舆论

  引导和

  议程设置,防止

  出现报道偏差

  。城市建设应坚持科学发展

  观,少一些败笔沌阳高架爆破

  的工程技术展现江城明天会更好等话题组织多篇新

  闻评论;

  东湖社

  区将

  网友关注的焦点从大桥设计

  、质量

  和使用

  年

  限问题,转移到爆破工程

  实施难度武汉经济技

  术开发

  区未来发展

  、重振汉

  阳造,武汉建设

  国家中心城市等话题上来。后期效果显示,上述舆论引导颇有成效

  。在人力

  资源调配上,重点部署在爆破现场附近

  。对图文

  、视频

  、无人机

  、微博等人员,按工程环境情况从北到南面从空

  旷

  区域到人群聚居

  区

  均作

  出离不

  同高度

  、不

  同时段都有报道人员和报道

  内容。三多次

  演

  练,充

  分

  准

  备,保5月上旬至

  中旬,各相关部门和报道小组按照报道方案,分昼夜

  、晴雨组织了5次以上

  的分块演练和合成演136新闻前哨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反复调整报道点和报道人员,以实现最佳报道效果

  。对报道装备

  、材料

  、安全进行

  了充分的预估,提前一周准备报道装备,联系华安科技

  、中国联通等信号传输合作单位,积极争取武汉市政集团

  、武汉爆破有

  限公

  司

  的大力

  支持。其

  中,华安科技派

  出多名技术人员现场安置价值汉

  市政集团提供

  了大量

  的图文

  、音视频工程技术资料。另

  外,荆

  楚

  网综合办努力保障采访用

  车,并为前方报道人员

  购买

  了意外伤害保险,解除了编辑记者的后顾之忧

  。翻勇了

  担

  当,敢

  于

  荔

  :i搏,克难

  备

  迹5月日,荆楚

  网和新媒体

  中心向前方派去了30多名编辑记者,含图文微博18人

  、视频16人。因现场安全管制,武汉经济技术开发

  区

  的公安

  、交管部

  门对邻近爆体的楼宇和场所进行了多次清理。

  前方记者有的对其严正交涉,拖

  延

  时

  间,赖着不

  走;有

  的与其玩起

  了躲

  猫猫屡次被

  逮,屡

  次

  逃脱躲藏;有

  的充分发挥人格魅力,打成报道创造

  了有利条件。视频直播

  前方小组

  坚

  守某小

  区,任公

  安人员

  多次催促清场,并

  欲强

  制带离,大打权利牌

  、亲和牌,做到

  了

  岿然不

  动,顺利完成

  了报道任务。五发布

  有

  序;

  传

  播

  有

  力

  .

  效本次报道科学安排报道

  内容和报道顺序,基本思路是

  :分块

  直播,聚合呈现,立体发布。视频直播

  (含无

  人机航拍)

  分4轮进行

  :13时

  、15时30分

  、17时30分

  、21时30分

  (持续

  至22时爆破);图文直播

  分3轮进行

  :17时30分

  、20时

  、22时

  :微博

  和社

  区

  报道

  、专题报道

  贯穿始终

  :评论

  、漫画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等报道方式配合发布。计发

  布80分钟,图文直播发布近30篇文字稿160余张图片,微博60多条。其中爆破新闻主稿被转发

  了70余次,爆破瞬间视频仅在新浪网上就被转发1.5万余次。

  爆破当天图片摄影小组共拍摄照片500余张,编辑采用162张,共计21组图,截至20日15时,图片累计点击量超7万,爆破瞬间组图点击量超万。爆破当天,荆楚网发布46条官方微博,累计325条转发,152条评论,单条最高转发129次,评论25条,湖北日报发布12条官方微博。

  东湖社区发布的直播

  贴文

  浏

  览量

  达24005次,回复192个。无人机航拍的多段视频(含时至19日下

  午,本次报道

  的图

  文

  、视频

  内容被新浪

  、网楚天都市报

  、楚天金报在沌

  阳高架爆破专版

  中,均使用

  了荆

  楚

  网摄

  影记者拍摄

  的照

  片,央视

  网发

  布

  了荆楚网的现场有关视频。央视

  、新浪湖北

  、湖北经视

  、湖北

  网络广播电视

  台的官方

  微博转

  发

  了荆

  楚

  网

  微

  博

  内

  容和

  照片,全媒体报道

  直播

  的方式引

  发了新闻

  同行

  的广泛关注

  。友fangruiwei称

  赞世

  界

  第一这个大气,武汉终

  于高调

  了一次网友汉江风

  月表示真给力还

  有

  网友

  大赞荆楚

  网网络直播

  很拉风,无人机首湖北

  日报传媒集团首次进行大型全媒体报道,是一种全新的尝试。通过这

  次大练兵,我们初

  步达成

  了预期的效果,并

  为

  以

  后

  进

  行大规模全

  媒体报道提供

  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全媒体时代,我集团将继续

  紧迫热点,不断创新报道方式,占据舆论高地,增强传播效果,加大设备的投入和报道

  队伍的培养,通

  过更

  多的大型全媒体报

  道机会,加速业务成熟

  的步伐,在集团内采编人员

  中逐步形成全媒体报道

  的意识,【文献来源】https://www.zhangqiaokeyan.com/academic-journal-cn_press-outpost_thesis/0201260074449.html

  【相关文献】

  1.传播平台选择与广告价值最大化(上篇)——媒体选择新理念:顾问式传播平台成就广告价值最大化[J],卢晓毅

  2.试论如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用户对企业的价值贡献最大化是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最终体现

  [J],张立明

  3.用尽新闻素材做好"一鱼多吃"——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价值最大化的分析与思考

  [J],梁莎莎,谭彦斌

  4.走好新闻最后一公里r——关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的再思考[J],李丽

  5.全媒体时代采编人员应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J],许若凡

篇八: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四川省建设“高清四川智慧广电”专项改革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奋力推进“高清四川智慧广电”建设,制定本专项改革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基、人才为本的发展思路,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路径,以大数据、大平台、大项目和全面提升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高清四川智慧广电”建设,全面形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全业务全流程全网络高清化、智慧化行业生态。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内容创作生产体系、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现代传播体系、技术支撑体系、行业监管体系基本建成,实现书报全民读、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月月放、制播全高清、网屏皆互动,实现户户看高清、家家可互动,实现四川由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大省向强省跨越。

  ——制播传输终端实现高清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内容生产、传输渠道、制播平台、接收终端实现高清化,建立高清四川实施标准。省级广播电视台和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实现高清制播,其余市(州)广播电视台各建成1套以上高清频道,有线广播电视用户可接收高清频道90套以上,电视用户高清终端全面普及,高清互动用户超过1000万户,综合人口高清覆盖率达到95%。

  ——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地面无线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数字化,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基本实现数字化、双向化、智能化,全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实现互联互通,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有线网络未通达的农村地区,全省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98.99%,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为全民免费提供突发事件应急广播服务,在更高层次上提供“一村一月一场”数字电影。国民数字化阅读率达到80%,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6册。

  ——产业发展实现转型升级。行业总资产达到2000亿元,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产业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增加值超过500亿元,在全省GDP中的占比超过1%。拉动消费规模超过1000亿元,带动上下游行业新增产值超过3000亿元。建成一批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总资产、总收入分别超过百亿元的产业集团2—3家,总资产、总收入分别超过50亿元的企业5—8家。新增3—5家上市企业。

  ——媒体融合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构建“四川媒体云”,推动智慧媒体建设,媒体数字化率、融合率达到100%,媒体从相加到相融,实现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深度融合,形成现代化一体化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推出2—3个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融合发展新媒体产品,建成3—5个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新型媒体集团,打造5—8个全国知名新型媒体品牌。

  三、工作举措

  (一)构建“四川媒体云”。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集纳、整合和运用媒体数据资源和生产要素,推动公共服务、行业监管、媒体融合等平台共建共享,建设集内容生产、信息集成和分发、管控、服务于一体,互联互通、跨界互动、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四川媒体云”。

  具体措施:1.建设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云平台、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监管平台、新媒体传播平台、数字出版内容发布投送平台、广电视听云计算平台、四川家庭大数据服务平台,推动与主流云平台及社交网络平台的数据交换与对接;2.建设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全媒体内容资源与用户数据库,支撑受众需求分析和大数据业务;3.推动各地各部门各行业积极参与“四川媒体云”建设和应用,提升文化创意、生产、传承、传播和服务能力,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提升高清内容供给能力。加快各级广播电视台设备高清换代和演播室高清化改造,优化媒体内容制作、存储、分发流程,提升多终端制作和大数据处理能力,推动内容生产向高清化、实时化、数据化、互动化转型,提升用户阅读体验和视听享受。

  具体措施:1.加强高清制播能力建设,支持四川广播电视台和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完成制播高清化升级改造,鼓励市级广播电视台和有条件的县级广播电视台进行高清化改造,为群众提供高画质、高保真视听内容服务;2.利用大数据深入分析用户群体分布特征和多样化个性需求,以用户数据、用户画像、视频基因指导节目与服务创新,做到精准生产、精准传播、精准服务,满足用户需求;3.发展网络视听和数字阅读等新型视听服务,推动视听服务和生活服务、商业服务、娱乐服务等有机整合,加强对国内其他媒体的产品和服务输出;4.鼓励发展移动客户端、电视屏等应用,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建立报刊台网互动、省市县媒体联动的传播机制,打造一批集主流媒体、社交媒体、电商媒体等于一体的新媒体集群和新型传播矩阵。

  (三)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顺应“宽带中国”战略新要求,加快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地面数字电视网(DTMB)、调频广播覆盖网和卫星地球站新建、改造,建成覆盖全省千万家庭、有线无线结合、支持物联网功能和业务的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将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成为国家网络文化传播和社会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

  具体措施:1.加快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智能化改造,优化内容分发网络(CDN),扩容有线电视骨干网络,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接入网络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2.推进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加快数字音频

  广播(CDR)建设,实现各级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数字化;3.实施公共无线视听工程,利用地面数字电视网(DTMB)、下一代广播电视无线网络(NGB—W)、无线连接(WIFI)等无线传输技术,加快推进城镇重要公共区域、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等热点覆盖,扩大视听服务无线覆盖范围;4.创新广播电视有线、地面无线、卫星协同发展新模式,构建双向互动、智能协同立体覆盖网络。

  (四)推进视听终端智能化。支持广电网络运营企业和电子制造企业合作研发、生产、推广智能终端,加快互动电视普及,建设室内物联网,大力开发基于智能终端的全新视听内容与增值应用,推动智慧家庭建设,深度融入智慧城市、智慧乡村建设。

  具体措施:1.支持广电网络运营企业和制造企业通过定制、集中采购等方式开展合作,协同研发各类新型广电智能终端,采用整体转换和市场推广相结合的方式,加快智能终端普及和互动电视发展;2.提供家庭室内高速物联建网解决方案,综合利用广电网络运营企业和社会力量加快室内信息网络升级改造;3.依托智能终端与室内物联,建设一云多屏、跨屏互动家庭多媒体信息中心,广泛提供党报党刊进家庭、家庭数字图书馆、家庭音乐厅、家庭影院、家庭课堂等在线媒体融合服务;4.建设家庭智慧信息节点体系,实施与智慧城市、智慧乡村系统联接工程,实现家庭信息节点与政府、社会、企业各信息节点之间的互联互通,在智能终端上广泛承载在线教育、公共文化服务、远程诊疗、雪亮工程、党员远程教育、企业信息电视等各类新型视听服务。

  (五)实施数字化公共服务。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管理云平台建设,实现管理平台化、服务网络化、数据精准化和订单式服务,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全面升级。健全各级各类服务机构和设施运行管理机制,实现服务标准化、活动常态化、管理制度化、运行规范化。

  具体措施:1.完善丰富公共服务内容和对象资源库,构建内容供给、分发传输、接收反馈等全流程服务管理技术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2.实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基础设施达标升级工程,对未达标的县级广播电视台、发射台、监测台和数字影院进行新建、改建,全面提升数字化、网络化、高清化制播能力和承载能力;3.推进视听乡村、数字文化视听社区建设,实施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应急广播村村响、数字电影放映、数字农家书屋工程,开展“零距离”政务、智慧物业、500米电视商圈等视听信息应用;4.打造“书香天府”数字阅读品牌,建设省级全民阅读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实体书店、农家书屋、数字化发行网点、公共数字阅读终端等设施建设,实现全民阅读线上线下协同推进;5.构建四川科技扶贫在线平台,打造覆盖全部贫困县的科技扶贫在线网络体系,建立快速响应的科技需求解决机制。

  (六)加快媒体融合发展。顺应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互动化趋势,加快智慧媒体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有效整合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形成现代化一体化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全面提高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具体措施:1.推进媒体内容深度融合,发挥专业采编和信息资源优势,加强适应多终端发布的权威报道、深度解读、言论评论等优质内容生产,鼓励多生产精准短小、鲜活快捷、吸引力强的信息,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2.推进媒体渠道深度融合,加强移动新媒体建设,发展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和手机报等应用,发展媒体法人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拓宽社会化传播渠道;3.推进媒体平台深度融合,加快采编流程集约化、数字化、移动化改造,支持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和广电网络运营企业融合平台建设,实现信息内容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多平台互动;4.推进媒体经营深度融合,建立新型媒体企业制度,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媒体联合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探索建立媒体融合发展产业园、孵化器、研究院,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竞争和一体化发展的内部运行机制;5.推进媒体管理深度融合,稳步推进新闻媒体内部组织结构再造,减少管理层级,优化部门设置,加快推进媒体资源聚合、生产要素流动、采编力量整合,实现向“全媒记者”“全媒编辑”“全媒产品”转型。

  (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互联网+”行动,推进新闻出版广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整合线上线下资源,运用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形成新业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进行业互动、跨界合作和协同创新,带动关联行业企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实现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具体措施:1.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企业改革,促进产业集团与资本对接,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综合实力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和专精特新的中小微企业;2.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重点产业与文化、教育、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广告等产业融合,形成涵盖出版发行、印刷复制、版权、影视、音乐等现代门类的产业体系,构建高端产业集群,打造巴蜀特色“智慧广电”产业品牌;3.大力发展网络视听、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多媒体、文化创意、文化地产、现代服务、应急服务、版权交易等新兴产业;4.大力发展音乐产业,建设音乐生产制作平台、互联网原创音乐平台、音乐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四川音乐作品版权保护和交易,实施四川原创音乐作品出版工程、四川音乐季工程,建成2—3个专业化音乐频率频道,推出5—8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化音乐节目(栏目);5.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印刷生产线和智慧印厂建设,鼓励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按需印刷、云印刷等新业态发展;6.鼓励实体书店推进数字化升级和改造,增强店面场景化、立体化、智能化展示功能,探索“网订店取”“网订店送”等经营方式,打造新一代“智慧书城”;7.支持遂宁等地开展“高清四川智慧广电”示范区建设,推动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园、四川熊猫梦工厂文化创意中心、四川广电影视文化中心、四川文化汇创中心、成都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科普科幻出版基地等建设,打造西南地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园区基地。围绕重点园区发展和平台建设,吸引国内外龙头企业与在川企业开展协作和国际技术交流。

  (八)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构建集节目监管、技术监测、安全保障、省市县联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监测监管体系,建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平台和监管平台,全面提升舆论引导和安全保障能力,全面建成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工作格局。

  具体措施:1.强化安全运行管理机制,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

  网络安全制度,对全省非法节目内容、违规广告、违规插播、敏感信息等进行自动监测检索,发现异态及时处理;2.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对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OTT)、网络视频、微信、微视频、微电影等海量音视频元数据进行实时采集、挖掘发现、话题跟踪、敏感预警,实现对网络视频等异构数据的监管,为意识形态安全、公共安全、版权保护、网络安全提供支持;3.实施藏区州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广电网络文化信息安全升级工程、新闻报刊综合信息监管工程、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预警服务工程。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高清四川智慧广电”专项改革是新闻出版广电系统适应新形势推进转型升级发展的重大举措。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单位)要积极支持,将此项改革列入重要工作内容,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工作方案。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和相关部门(单位)要精心组织实施,努力早见成效。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建设任务、重点项目前期论证,选准突破口和着力点,加强技术和人才支撑,确保技术路线可行、适合市场需求、建设质量可靠,做到善做善成。

  (二)加大保障力度。鼓励和引导各类基金、金融机构加大对“高清四川智慧广电”项目实施的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上市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再融资和并购重组。支持创新型、创意型、成长型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企业在全国股转系统和成都(川藏)等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融资。支持有条件的各类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企业列入“创业板行动计划”进行培育,争取在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支持各类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企业在沪深证券交易所发行公司债,利用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投融资渠道。

  (三)强化督促检查。各地各有关部门(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高清四川智慧广电”工作部署,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制定量化指标,加强跟踪测评和效果评估,建立责任考核机制,督促新闻出版广电部门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提高队伍素质,努力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确保“高清四川智慧广电”建设各项工作任务、重点项目落地落实。

  附件:“高清四川智慧广电”重点项目附件

  “高清四川智慧广电”重点项目

  一、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云

  项目概述: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建设全省统一的公共服务综合管理云平台,建设公共服务网络,全面提升数字化公共服务能力。

  预期目标:2017年完成设施、网络、数据库等基础建设并投入运行,201年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推动服务和管理精准化。

  实施主体:省、市(州)、县(市、区)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

  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监管平台

  项目概述:构建集内容、播映、印刷、发行、版权及新媒体监管于一体的全媒体智能监管平台,实现对全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内容、质量和数据实时监管服务。

  预期目标:2017年初步建成省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监管平台和监管采集系统、安全播出调度系统、新媒体监管系统、出版发行印刷监管系统,实现对省、市自办节目、技术指标全面监测监管;2020年建成21个市(州)监管分平台、140个县级监测点。

  实施主体:省、市(州)、县(市、区)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四川广播电视监测中心。

  三、广电视听云计算平台

  项目概述:采用云技术对技术层级进行分别整合,统一资源调度,统一用户管理,统一门户导航,统一认证计费,形成“视听云”架构,全面支撑以电视屏为主导、跨屏互动的“政务云”“企业云”等云服务。

  预期目标:2017年初步建成支撑近千万级用户规模的平台,实现与原有视听系统的融合;2020年基本建成支撑2000万级用户规模的平台,支持10万小时以上视听内容和1000种以上视听应用在平台上高效弹性部署,服务全省1500万户以上家庭或个人、500家以上单位客户。

  实施主体: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四、四川家庭大数据服务平台

  项目概述:搭建家庭大数据服务体系、数据交换和服务平台,开发服务多领域的家庭大数据分析应用。

  预期目标:到2020年,实现大数据信息商业化,广泛应用于政务管理、安全监控、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家庭消费等领域,使家庭大数据业务成为新增长点。

  实施主体: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五、新媒体传播平台

  项目概述:打造全媒体采编发平台、融媒体平台等媒体融合发展技术支撑平台,建设“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中央厨房”,全面提升媒体多渠道多终端传播能力。

  预期目标:2017年完成全媒体采编系统、内容管理系统建设,2018年完成全媒体内容聚合、生产、调度、分发平台和发布接口建设,形成智慧传播体系。

  实施主体: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广播电视台。

  六、数字出版内容发布投送平台

  项目概述: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设出版云平台、电子商务发行平台、版权交易平台,形成具有智慧出版发行能力的数字发布投送平台,实现传统出版业转型升级。

  预期目标:2018年广泛提供数字出版、数字发行、在线视听、听书服务、个性化定制、按需推送等新兴内容发布投送服务,2020年实现全省出版资源全网络多终端覆盖。

  实施主体:省、市(州)、县(市、区)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七、媒体资源数据库

  项目概述:依托云计算构架,建设集数据存储、整合、备份、容灾为一体的大数据中心,作为融合发展的基础性底层数据平台。立足大数据运用形成基础性信息资源库,运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开发用户监测、交叉推广、精准营销、信息推送等应用,孵化各行业各领域深度信息服务产品。建设集收录、更新、搜索、查新、查证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

  预期目标:2017年完成大数据中心机房建设,完成采编技术平台及新媒体技术虚拟化升级改造,2017年初步建成权威、丰富的全省党政信息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科技学术公共出版资源服务平台和科技扶贫在线平台,提供文献检索数据库和学术文献影响评估系统支撑。

  实施主体:科技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都传媒集团。

  八、高清制播能力建设

  项目概述:实施省、市广播电视台制播高清化改造,县级广播电视台制播能力标准化建设,推动演播室、网络制播、总播控、前期制作及配套设备等高清化改造,配置高清转播车,全面提高各级广播电视台高清制播能力。

  预期目标:四川广播电视台和成都市广播电视台实现高清化制播,其余市(州)广播电视台各建成1套以上高清频道,鼓励有条件的县级广播电视台实现高清化制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电视收视需求。

  实施主体:省、市、县广播电视台。

  九、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

  项目概述:紧密结合“高清四川智慧广电”建设,加快推进有线广播电视网、地面数字电视网、调频广播覆盖网、卫星地球站和高山无线发射台站改造,建设广播电视宽带网络,建立完善信息化运行管理系统。

  预期目标:建成覆盖全省千万家庭、有线无线结合、支持物联网功能和业务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将广播电视网络建设成为国家网络文化传播和社会信息服务的重要基础设施。

  实施主体:省、市(州)、县(市、区)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四川广播电视台。

  十、城镇公共无线视听工程

  项目概述:利用广电全媒体优势和DTMB、NGB—W、WIFI等技术搭建城镇公共无线视听综合接入平台,实现城镇重要公共区域、交通干线、旅游景区等热点覆盖,扩大视听服务范围。

  预期目标:2020年建成80000个城镇公共热点,形成无线传输覆盖网络,满足群众对无线视听服务随时随地可得需求,推动“智慧城市”“智慧社区”“视听乡村”建设。

  实施主体: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十一、高清视听智能终端研发

  项目概述:采用新一代解码技术,研发生产适配智能操作系统的广电终端,前置部署分布式信息节点接口,实现各种高速数据接入,为广电网络开展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乡村及其他增值业务提供视听智能终端。

  预期目标:2017年完成研发并投入生产。

  实施主体: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九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十二、高清视听智能终端普及

  项目概述:实施高清视听智能终端升级换代和整体转换,投放适用于有线、无线、卫星覆盖的新型智能终端。

  预期目标:2018年前实现800万台高清视听智能终端转换;2020年实现1300万台转换。

  实施主体: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

  十三、四川应急广播工程

  项目概述:建设和完善省、市、县应急广播平台、应急资源数据库,建设应急广播村村响系统和城镇公共广播系统,完善应急广播全媒体采集发布网络,对接国家预警信息发布体系,建设省市县乡村联动的全省应急广播体系。

  预期目标:2018年应急广播体系初步建成,实现基层政务信息发布、政策宣讲和灾害预警应急指挥调控、应急信息全媒体采集发布。

  实施主体:省、市(州)、县(市、区)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广播电视台,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十四、公共服务数字化升级

  项目概述:统筹运用有线、无线、卫星三种传输方式,继续实施户户通工程,推进农家书屋数字化提档升级、阅报栏(屏)建设、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四川民族频率民族地区调频全覆盖、四川广播电视台数字音频广播改造,创新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模式,创建“书香天府”全民阅读活动品牌。

  预期目标:户户通、农家书屋、电影放映、全民阅读等各项惠民工程实现管理平台化、服务网络化、数据精准化和订单式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数字化全面升级。

  实施主体:省、市(州)、县(市、区)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广播电视台,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十五、全媒体集群新媒体产品矩阵

  项目概述:整合各种媒介资源和生产要素,推动党报党刊、广播电视台全媒体集群和新媒体产品矩阵建设,支持高成长性新媒体项目孵化成长,形成以立体传播为主导、多媒体融合发展、媒介形态完备的新型主流媒体集群和新媒体产品矩阵。

  预期目标:2020年推出2—3个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新媒体产品,建成3—5个有强大实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5—8个全国知名新型媒体品牌。

  实施主体: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传媒集团、市(州)党报和广播电视台。

  十六、文创综合体

  项目概述:集聚优势资源,重点打造川报文创综合体示范区、四川文化汇创中心、成都传媒集团新媒体产业园区、八里庄综合文化产业基地、新华之星科研生产基地、安仁文创综合体,形成集文化创意、展示、体验、培训、创业、生产和销售等为一体的多功能集成文化创意综合体。

  预期目标:建成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竞争力的综合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打造成为全国新媒体产业园区发展的样板和我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实施主体:成都传媒集团、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十七、特色文化创意产品线上平台

  项目概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推动新闻出版广电与文化、教育、旅游、购物、娱乐结合,开发在线教育、美食推荐、文化旅游等线上移动客户端和社会化协作系统,打造具有我省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和服务平台。

  预期目标:打造美食手机客户端、融商平台、社会教育社会化协作平台、电子书包教学应用服务支撑体系等一批地方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并上线运行。

  实施主体: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四川新华发行集团、四川党建期刊集团、峨眉电影集团、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传媒集团,市(州)党报和广播电视台。

  十八、四川出版传媒中心

  项目概述:建设聚合传统出版、数字出版、网络出版、民族出版等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服务海内外文化、出版、传媒、创意及文化金融、投资、旅游等高端行业。

  预期目标:建成中国西部标志性文化产业基地,成为西部文化地标。

  实施主体:四川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十九、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园

  项目概述:建设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园一期,构建多业态、复合型、互动式的文化产业聚集区。

  预期目标:打造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区域文化产业品牌。

  实施主体:四川新华发行集团。

  二十、数字文化视听社区工程

  项目概述:实施千兆视听传输带宽入户,整合本地数字文化资源,建立智能适配广播影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资源的数字文化内容平台,发展家庭图书馆、家庭音乐厅、家庭电影院、“零距离”政务、智慧物业等新业态,搭建与“智慧城市”等各类平台及众多个性化社区服务系统联接的视听信息服务平台。

  预期目标:2018年全部市(州)完成数字文化视听服务平台建设,覆盖20000个小区(楼盘)和500万个家庭;2020年广泛提供数字文化视听信息服务。

  实施主体: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二十一、四川广电农村T2O电商

  项目概述:利用广电网络的用户、网络、终端、规模、高清、交互等优势,建设农村电视电商平台,配套农副产品电商展示实体店和现代物流体系,推动传统媒体、电商平台与各类商家深度融合,打造具备四川广电特色“农村T2O电商”品牌,拓展产业链、价值链、供给链。

  预期目标:2018年实现100万户以上农户的产品上线;2020年实现200万户以上农户的产品上线,转化并稳定100万电商平台活跃会员。

  实施主体: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二十二、音乐创作生产

  项目概述:建设音乐生产制作平台、互联网原创音乐平台、音乐信息服务平台、音乐版权运营平台,实施四川原创音乐作品出版工程、四川国际音乐节工程,建设专业化音乐频率频道,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化音乐节目(栏目),大力发展音乐产业。

  预期目标:2020年全省音乐出版及视听服务极大丰富,建成2—3个专业化音乐频率频道,推出5—8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化音乐节目(栏目)。

  实施主体: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出版集团、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文广新局,成都传媒集团、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等。

  二十三、智慧广电应用

  项目概述:依托智能终端与室内物联网,建设家庭多媒体视听信息中心,广泛提供党报党刊进家庭等在线服务;实施智慧家庭物联网与智慧城市、智慧乡村系统联接,广泛承载在线教育、“云院线”、雪亮工程、党员远程教育等各类新型视听服务,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及辨识度的业务品牌。

  预期目标:2020年建成家庭多媒体信息中心、智能家居和物联网节点,全面开展在线业务,引领智慧生活。

  实施主体:省、市(州)、县(市、区)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峨眉电影集团。

  二十四、四川广电视听云计算及家庭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

  项目概述:建设广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网络运行维护和信息安全技术中心、广电融合产业经济服务中心、产业示范展示厅等,打造成为我省重要的云计算产业集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业规模发展。

  预期目标:大幅提高四川云计算大数据产业聚合能力和技术研发水平,切实推进视听产业融合创新开放发展。

  实施主体: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二十五、数字印刷

  项目概述:利用新技术融合创意设计,研发在线设计软件和管理系统,建设云印刷、地图3D打印平台、3D创客O2O服务平台和创意印刷出版基地、数字化车间、智能印刷生产线。

  预期目标:2020年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按需印刷、云印刷等新业态全面发展,实现包装印刷全流程数字化。

  实施主体: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四川省宜宾普什集团。

  二十六、影视基地

  项目概述:充分利用四川丰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与旅游文化跨界合作,集纳整合全省旅游景点、文化古镇、博物馆、城市综合体、影视学院等旅游文化资源,打造西部最大的集影视拍摄、特效制作、生态度假、观光旅游、康复疗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影视基地联盟,促进我省影视、旅游产业提档升级。

  预期目标:2018年初步建成影视基地本部和一批特色影视基地分部,探索

  建立影视、旅游合作运营机制;2020年实现各影视基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打造成为新一代专业功能聚合型国家级影视基地。

  实施主体: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四川广播电视台、峨眉电影集团、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四川传媒学院等。

  二十七、智能影院

  项目概述:推动太平洋院线立足四川、面向全国重点区域拓展建设,建立以电影售票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营运管理系统、营销分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为支撑的影院经营管理大数据中心,形成辐射全国的智能影院体系。

  预期目标:2020年实现太平洋系列影城全省地级市全覆盖,人口、经济强县全覆盖,在全国重点区域、重点市场有力推进影院建设,支持400—600家影院实现连锁经营管理。

  实施主体:峨眉电影集团。

  二十八、线上线下互动发行体系建设

  项目概述:鼓励有条件的大型书城引进影视放映、教育培训、文化餐饮、商贸服务等多元业态,支持完善信息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以综合体为主体的网上智慧商圈;推动乡镇出版物数字化发行网点、供应链协同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配送基地建设,扶持实体书店发展,支持民营实体书店开展智能化个性化定制配送服务,构建实体书店与网络销售一体化的新型出版物发行市场。

  预期目标:2020年建成一批集个性化定制、好书推送、自助选购、视听体验等于一体的现代化智慧书城,建成4406个乡(镇)出版物数字化发行网点,建成集批发、零售、仓储、物流、流动销售与网上交易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四川书市基地,完成出版物供应链协同平台搭建,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实体书店,形成出版物发行市场线上与线下互动、错位发展、差异发展格局。

  实施主体:省、市(州)、县(市、区)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二十九、“走出去”工程

  项目概述:推动康巴卫视落地印度,扩大四川广播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外落地,推动境外出版传媒平台、国际华文图书网络供应渠道、国际汉语教育服务平台、“一带一路”出版物建设。

  预期目标:推动四川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内容、产品、服务、版权贸易“走出去”,提升巴蜀文化海外传播力影响力。

  实施主体: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党建期刊集团、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三十、藏区州县广播电视节目覆盖工程

  项目概述:在甘孜州、阿坝州、木里县对现有城区有线电视网络进行双向化改造,完成县城区附近的有线电视双向网络改造以及有线电视单向数字前端改造,建设农牧区无线覆盖网络,提高州县节目在当地的覆盖率。

  预期目标:完成我省藏区有线电视前端数字化改造、有线广播电视网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建设,2020年藏区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1.99%、95.5%,藏区州县节目覆盖率达到90%。

  实施主体:省新闻出版广电局,阿坝州、甘孜州、木里县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

  三十一、广电网络文化信息安全升级工程

  项目概述:优化升级广电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加强广电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三网融合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建设,健全有线电视宽带信息网络安全体系。

  预期目标:建成四川广电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平台、广电信息网络视听节目监管平台、三网融合信息监测管理平台,全面提升四川广电文化信息传播安全技术管理能力。

  实施主体: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篇九: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的探索与实践

  陈剑文

  自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媒体融合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始,媒体融合的内涵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不断丰富发展。其中,群众路线被创造性地运用于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成为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构建互联网主流舆论格局、建立全媒体传播体系三大媒体融合目标的重要内容。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贴近群众服务群众,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在此背景下,走好群众路线的内容、形式、渠道、方法等都需要不断创新丰富,尤其要在互联网主战场上着力。将创新思维充分运用于群众路线及其实践,是全媒体时代践行群众路线的鲜明时代特征。

  主战场上走好群众路线是必然选择

  ******指出,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加快推动主力军全面挺进主战场,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成为党的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全媒体时代,在互联网主战场上走好群众路线,是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是融合“初心”使然。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不在互联网主战场上解决好“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群众路线的核心问题,党的事业就存在脱离群众的巨大风险。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初心”,就是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深度参与,媒体融合发展就没有动力。媒体融合的政治逻辑是从网上舆论阵地建设到网上治国理政平台建设,传播逻辑是从需求驱动到需求和参与双驱动。所以,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践行群众路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逐渐改变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状况,使人民群众能够获得全方位的信息传播服务、基本生产生活保障服务,能够连接各类社会公共资源,有效参政议政、反馈监督,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媒体融合所带来的红利。

  二是现实变革需要。舆论生态、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持续发生深刻变革。舆论主体多元化,信息源头多样化,舆论平台分散化,舆论表达方式碎片化、情绪化,舆论传播的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增加等,是当下舆论生态和传播格局的一大特点。随着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5G+AI时代的到来,主流媒体自我革命所面临的内在竞争和外在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既需要以新技术为支撑创新引领,更需要通过走好互联网主战场的群众路线来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和价值标准。要灵活运用群众的立场、观点、方法解答时代课题,使群众路线的理论方法和具体实践更能被人民群众广泛接受,更能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在网络上构建起强大的社会连接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在主战场上真正践行好“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开拓创新中激发提升党走好群众路线的能力。

  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

  《意见》指出,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要“大兴‘开门办报’之风,把党的优良传统和新技术新手段结合起来,强化媒体与受众的连接,以开放平台吸引广大用户参与信息生产传播,生产群众更喜爱的内容,建构群众离不开的渠道”。“开门”理念、技术支撑、强化连接、吸引参与,这为全媒体时代走好群众路线画出了路线图,最终的落脚点在“内容+渠道”上。

  一是用群众更喜爱的内容赋予群众路线新的解释力。在现代社会,群众话语体系需要具备鲜明的时代特点,符合网上网下社会环境,能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所以,在对群众路线经典话语表述和话语内容保留传承之外,也要通过丰富多样的内容、接地气的叙事方式、真诚的情感共鸣来丰富群众路线的内涵,不断提升群众路线话语体系的说服力,进而增强群众路线思想理论的话语权,为群众路线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的贯彻落实赋予新的解释力。疫情大考,也是对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的一次大考。其间,一大批主流媒体报道运用新技术基本实现了全媒体传播,突出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思想和情怀,在解民惑、纾民情、回应关切、权威解读、消除谣言、冲破信息窄化、推动舆论向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凝聚了人心,汇聚了力量。群众路线的思想践行于不断创新丰富的内容生产之中,增强了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提高了和群众连接互动的感染力和引导力。“群众更喜爱的内容”,是确保媒体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新型主流媒体具备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基石。

  二是用群众离不开的渠道为连接群众、服务群众增效。移动互联

  网时代的本质是实现“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越来越多的终端、产品和行业将进入信息传播领域,带来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边界模糊:信息主体、传者与受者之间、影响力边界等将变得越来越模糊。5G、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将促成信息传播与受众形成更广泛、更深刻的连接,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增大动力。构建群众离不开的渠道,需要在信息技术和新基建的快速发展中,进一步打通和构建与群众连接的互联网路径,在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中,打造跨界融合生态。“群众离不开的渠道”,将为连接群众、服务群众增能增效,为全媒体时代走好群众路线提供坚实保障。

  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的运用是灵活的、贴合实际的,更是充满创新和无限可能的。我们应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不断创新实践中实现思想理论的飞跃,为党的群众路线增添时代新内涵。

篇十: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三重跨文化传播”:涉藏生态报道的话语研究

  廖云路

  【期刊名称】《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29)001【摘

  要】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与社会发展轨迹,以雪域高原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和以宗教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在涉藏报道中占有突出位置.基于媒体自身的特性及不同文化间在认知视角、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涉藏生态报道在国内外媒体中呈现出“三重跨文化传播”的特征.文章在话语分析的基础上厘清“他者化”,并指出树立“三重跨文化传播”观对于涉藏生态报道“去他者化”的意义.

  【总页数】6页(P174-179)

  【作

  者】廖云路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206【相关文献】

  1.涉藏报道的"三重跨文化传播"模式阐释——兼论一种理解民族新闻的框架[J],廖云路

  2.争夺国际涉藏话语权的思考——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境外涉藏报道分析[J],宁曙光;3.从互文性看西方媒体涉藏报道语义隐含——以玉树地震涉藏报道为例[J],马晓伟

  4.议程设置视角下涉藏报道的媒介呈现——以甘肃日报社、甘肃新媒体集团对涉藏州县报道为例[J],王守超

  5.数据驱动型德媒《法兰克福汇报》涉华经济报道话语研究[J],李莎莎;薛闻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推荐访问:四川涉藏州县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 体系建设 州县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