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15篇

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15篇

时间:2022-11-17 11:25: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15篇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工作者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15篇,供大家参考。

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15篇

篇一: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工作者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科学工作者要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必须充分了解自然辩证法,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运用到科研工作中。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工作者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下面我将以我的学习经历讨论自然辩证法对自然工作者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它使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作为药学研究生的我们,要想在学科基础上开发出对人类疾病更有效的药物,就要充分理解自然辩证法,在其指导下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掌握好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更好地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资源,发挥我们药学工作者最大的潜能.例如在研究植物药物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知道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不能盲目而行,而自然辩证法也只有在研究科学与自然、人文、社会这三者的结合,才有可能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理解了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事实上,自然辩证法作为联系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的桥梁,它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作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和在人类社会中展开与发展的过程,它又反映了自然科学

  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辩证法带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范围很广的学科,科学工作者要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必须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处理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对认识事物上指导有效.在做科学研究工程中我们要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未知的现实的联系,这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自然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正确哲学的指导。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如果我们想研究一种药材的药效,首先我们要从外观上辨别其归属于哪一种属,根据其种属特性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了解其特性,通过普遍规律认识特殊规律,方便建立方法学研究其药效,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也可以根据一种药物的性质来联系其相似药物的药理作用,更好地发挥其药效。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用正确观点去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各种哲学、社会问题以增强自身的鉴别能力.我们明白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理就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我们的科学研究,这便是自然辩证法的所起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对待科学的态度,恩格斯曾说过“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科学不能没有哲学的指导.也就是说,任何科学技术成果的取得,都是自觉或不自觉遵循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果.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当他从事一项科学技术研究时总是受某种哲学思想支配的。问题只在于是受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支配,较快地达到日的,取得成就。还是受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支配,缓慢地曲折地做出成绩。受唯物论的支配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了这种正确哲学的指导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我们会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作为药学工作者我们做怎样的工作对社会的影响会是很大的,近年来有关药学高材生误入歧途利用自己所学去研制提取危害家庭危害社会的毒品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试问这些药学工作者是否还有良知,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是什么,仅仅是为了钱吗?

  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增强自身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自觉性.科学技术方法论最主要的作用是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基本的认识原则和思路。科学技术需要自由探索自由讨论,科学工作者的态度均体现在其对自然辩证法的正确认识。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好哲学.学习哲学是我们知道做科学研究要有其规律性,例如我们要先查阅收集材料、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然后进入到对经验材料的总结归纳、最后进行创造的学习阶段.自然辩证法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世界关上、自然发展的规律上、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思维方式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成就。例如我们运用一般规律与特殊规

  律的关系研究各种未知药物,可由一般推倒特殊采用相似的研究手法对其进行药物分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发挥作用。学习了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我的创新精神,科学素养与科学态度,有助于我树立科学发展观,拓展了我分析问题的视角,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不仅对我一个小小的研究生来说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学习生活指明了方向,让我有一个良好的科学态度。我想所有科学工作者都是在其正确的指导下而取得成就的。自然辩证法让我们正确认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树立正确的哲学素养与科学精神,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让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

篇二: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四川大学研究生试卷

  院(所)

  学号

  姓名

  记分

  课程名称

  教师签名

  考试时间

  2014年

  4月

  18日

  关于科学精神的思考

  摘要:根据当前只重视科学带来的物质成就而忽视科学的精神价值的现状,讨论了科学蕴涵的精神价值,并且针对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现象,讨论了应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科学精神;缺失;培养

  一、引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因此,科学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大的重视。但是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人们对科学的重视更多的是关注科学的物质成就及其发挥的社会作用,而对科学所能够蕴涵也应该蕴涵的精神意义却有所忽视[1]长期过分地注重科学的物质成就而忽视科学的精神价值将不仅导致科学本身的危机,而且将导致整个人类的危机。因此,必须关注科学的精神价值。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规范和指导价值的特殊气质:它不仅是科学文化结构中最为稳定的要素,是科学的生命和灵魂,而且它还是构成个体科学素养的最为基本的要素[2]。

  第一,科学精神首先是怀疑的精神。它要求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凡事都要问“为

  什么”,不轻信盲从苹果落地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牛顿的怀疑,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在这个基础上,他不断的思考,经过长期的的艰苦探索,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第二,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科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科学的献身精神,研究中的团结、民主、合作精神。居里夫人长期从事核物理研究,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科学事业,并三次荣获诺贝尔奖,最后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死于白血病。

  第三,科学精神是求真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们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在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上,也要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解决民生问题,首先需要对百姓有感情,但也要有科学的办法和措施。唯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才能真正地而不是在口头上为群众分忧解难。

  第四,科学精神是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6月1日接见两院院士时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21世纪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的形成,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思维的结果。

  三、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培养科学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既承担知识创新的重要职能,也担负用科学理性精神教育、培养人的使命。一些大学出于对市场利益过分的追求,而表现为对大学科学精神的漠视。当前,弄虚作假、顺从迎合、实用功利、等不良风气正不断侵蚀着这种精神品质,影响着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课题研究组自1992年起,曾多次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进行测评,结果表明: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2%(1996年),1.4%(2001年),1.98(2003年)。实践证明,只有在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中,大学科学精神才能得以发扬光大。我认为,培养大学科学精神主要应该鼓励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创造知识的地方。大学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让老师和学生都勇于生疑、勇于

  质疑,勇于发现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善于批判。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潜在优势和怀疑精神。因此,要通过教师引导、专家示范、成才典型教育和学生相互切磋等手段,使学生消除自卑感、创新神秘感、权威神圣感等心里障碍。大学应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要有适应人才能力培养的机制和环境,让大学能够通过独特的教和学,使教师的传授知识变成学生努力思考,使学生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怀疑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求真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献身是科学研究的主观条件,自由和宽容是科学研究的社会环境条件,而创新则是科学精神的自然结果。只有具备了这种学术自由,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学才能真正称之为大学,才能去努力开拓和创新知识,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3]。

  参考文献

  1.王金福,宋新康:《论科学精神》,苏州大学学报,2009(5)

  2.王建平:《论科学精神》,沧桑,2009(4)

  3.庾光蓉:《关于重塑大学科学精神的思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篇三: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

  课

  程论

  文名

  称:

  自然辩证法概论

  题

  目:

  科学精神是什么

  科学精神是什么

  内容提要:

  但凡在一个文化中要提倡一种观念,如果不能用习用能详的语言,必然是难以奏效的。如果语焉不详、似懂非懂,反而会让人感觉这个东西很玄,遥不可及;或是很虚,一个口号而已。因此弄清楚科学精神是什么是非常必要的。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许多贤哲都做过论述。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结合这些观点,从科学精神的定义和内涵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

  科学精神、定义、内涵

  科学精神这四个字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报纸上、电视上、广播上经常有这几个字眼,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们也会用到它们。比如说: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以科学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科学精神教育、提高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素养等等;再比如去年闹了好久的“华南虎照片事件”,从中折射出的科学精神与利益追逐的冲突,再一次唤起了提倡科学精神的号召。提倡科学精神对我们做学问、做人、做事乃至对国家对社会都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但凡在一个文化中要提倡一种观念,如果不能用习用能详的语言,必然是难以奏效的。如果语焉不详、似懂非懂,反而会让人感觉这个东西很玄,遥不可及;或是很虚,一个口号而已。因此弄清楚科学精神是什么是非常必要的。有关这方面的问题,许多贤哲都做过论述。而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结合这些观点,从科学精神的定义和内涵两方面来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科学精神的定义

  科学精神顾名思义,就是说科学的精神(scientificspirit)或者科学之精神(spiritofscience),既然它的定义与科学有关,就不得不先说清楚科学的定义。

  关于“科学”这个术语,“事实上,在中国的传统语汇中,甚至根本就没有‘科学’这样一个词”①。

  “‘科学’一词译自泰西,襲自东洋。泰西原字science,词义其实是中国的学问,或德国的②

  wissenschaft。日本人译为科学,意指分科之学,其实合适作为复数sciences的翻译。如果当年年把science译为学问,把提倡科学精神说成提倡‘学问精神’,就要好得多”。按照西方科学的定义,“所谓‘科学’,就是指公元1450年之后的科学,实际上就是现代科学,是指在近代欧洲出现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机构组织、评判规则等一整套东西。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思想对科学的定义的理解是存在差异的,关于科学的定义,在牵扯到中国古代有无科学这个问题时是存在很大争论的。“尽管人们至今对科学没有下一个令人满意的定义——也许根本就不可能下这样的定义——但是科学的内涵(‘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研究活动和社会建制)和外延(自然科学以及部分社会科学)大体上还是清楚的”。科学精神恰恰也与之对应的体现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气质(ethos)这样三个方面”

  2③

  “科学精神”这个术语在西方也早已有之,“英国哲人科学家皮尔逊1892年在他的科学哲学名著《科学的规范》中,就洞察到科学的一些特质和精神要素,如普遍性、客观性、实证性、合理性、怀疑性等等,将其提升,并称之为科学精神(scientificspirit)、科学的心智框架(thescientificframeofmind)、科学的心智习惯”“科学精神这个词在西方用得非常多,哲学、历史(特别是研究文艺复兴时期的)著作中也常见。科学精神为scientificspirit或spiritofscience,二者不做区分”。“前者中带有限制性定语‘scientific’,似乎指称科学家、科学共同体乃至每一个公民应该有的一种精神;后者的‘ofscience’带有‘属于科学的’、‘与科学有关的’、‘具有科学性质和内容的’之意义,似乎指称科学自身内在的、固有的精神。二者之间是有微妙差别的。我们一般对它们不作特别区分。统称为‘科学精神’”

  在我国,科学精神一词,可能最早是见之于任鸿隽先生1916年发表的“科学精神论”一文。⑤

  ④⑤④就像我们很难对“科学”下一个满意的定义一样,再加上“精神”这个词的含义的丰富多彩性,我们也很难对“科学精神”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但是按照一般意义上的理解,科学精神也是有个清楚的定义的。“科学精神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

  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得出几个推论,第一,科学精神是我们做学问应该有的精神。“科学精神是从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运行等过程当中抽象出来的关于科学本性、科学方法论的一般性描述”。

  “它是多数科学家事实上或多或少具有的精神,也是非科学家应该领悟和学习的精神”.第二,并不是所有做学问的人都具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一种理想的精神状态。“由于是抽象出来的,某种意义上它必然带有规范性质,而非代表实际的情况。但是规范与实际之间需要协调。规范与实际差太多,也就不成为规范。实际情况是多样性的,作为一种一般性的规范不可能照顾到各种可能的实际情况,于是规范与实际总是有距离的”。

  ⑩

  百度词条

  ⑩⑨⑧

篇四: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四川大学研究生试卷

  院(所)

  学号

  姓名

  记分

  课程名称

  教师签名

  考试时间

  2014年

  4月

  18日

  关于科学精神的思考

  摘要:根据当前只重视科学带来的物质成就而忽视科学的精神价值的现状,讨论了科学蕴涵的精神价值,并且针对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缺失的现象,讨论了应该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科学精神;缺失;培养

  一、引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科学技术成了第一生产力。因此,科学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大的重视。但是不可否认,当今社会,人们对科学的重视更多的是关注科学的物质成就及其发挥的社会作用,而对科学所能够蕴涵也应该蕴涵的精神意义却有所忽视[1]长期过分地注重科学的物质成就而忽视科学的精神价值将不仅导致科学本身的危机,而且将导致整个人类的危机。因此,必须关注科学的精神价值。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指人类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逐渐积累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规范和指导价值的特殊气质:它不仅是科学文化结构中最为稳定的要素,是科学的生命和灵魂,而且它还是构成个体科学素养的最为基本的要素[2]。

  第一,科学精神首先是怀疑的精神。它要求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凡事都要问“为什么”,不轻信盲从苹果落地这件很平常的事引起牛顿的怀疑,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在这个基础上,他不断的思考,经过长期的的艰苦探索,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第二,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科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科学的献身精神,研究中的团结、民主、合作精神。居里夫人长期从事核物理研究,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科学事业,并三次荣获诺贝尔奖,最后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死于白血病。

  第三,科学精神是求真精神。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我们要有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在解决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医疗、住房、教育、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上,也要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解决民生问题,首先需要对百姓有感情,但也要有科学的办法和措施。唯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才能真正地而不是在口头上为群众分忧解难。

  第四,科学精神是创新精神。江泽民同志在1998年6月1日接见两院院士时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21世纪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的形成,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思维的结果。

  三、当代大学生该如何培养科学精神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既承担知识创新的重要职能,也担负用科学理性精神教育、培养人的使命。一些大学出于对市场利益过分的追求,而表现为对大学科学精神的漠视。当前,弄虚作假、顺从迎合、实用功利、等不良风气正不断侵蚀着这种精神品质,影响着大学文化的建设和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中国科普研究所,“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课题研究组自1992年起,曾多次对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进行测评,结果表明:我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仅为0.2%(1996年),1.4%(2001年),1.98(2003年)。实践证明,只有在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中,大学科学精神才能得以发扬光大。我认为,培养大学科学精神主要应该鼓励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更是创造知识的地方。大学在传授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让老师和学生都勇于生疑、勇于质疑,勇于发现与提出问题,善于思考,善于批判。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就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特长、潜在优势和怀疑精神。因此,要通过教师引导、专家示范、成才典型教育和学生相互切磋等手段,使学生消除自卑感、创新神秘感、权威神圣感等心里障碍。大学应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外部环境,要有适应人才能力培养的机制和环境,让大学能够通过独特的教和学,使教师的传授知识变成学生努力思考,使学生把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怀疑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求真是科学研究的过程,献身是科学研究的主观条件,自由和宽容是科学研究的社会环境条件,而创新则是科学精神的自然结果。只有具备了这种学术自由,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学才能真正称之为大学,才能去努力开拓和创新知识,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3]。

  参考文献

  1.王金福,宋新康:《论科学精神》,苏州大学学报,2009(5)

  2.王建平:《论科学精神》,沧桑,2009(4)

  3.庾光蓉:《关于重塑大学科学精神的思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

篇五: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实践作用

  哲学是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我们科技工作者学习、研究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对我们自然科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自然辩证法概述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成果与活动进行哲学概括与总结的产物。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进步的密切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对科学与社会关系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以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为研究对象。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来研究自然科学的认知过程、认知方法、认知发展的规律和自然科学在社会中的发展和作用的具体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分为两大层次:第一层次是总体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第二层次是三大并列的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社会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哲学(辩证思维逻辑)。自然辩证法居于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在总体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

  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辩证法”,其内容植根于自然科学,但形式上超越了自然科学。它通过吸取和概括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并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着。它准确地勾画了自然哲学的基本框架,从而使得以哲学面目出现的自然辩证法成为真正的科学哲学;它作为关于自然界一种科学哲学,不仅大量的促进了边缘学科与交叉科学的发展,而且推动着现代横断学科和统一科学的发展;它以建立在人类社会科学知识

  和科技进步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启迪着科技工作者们的智慧,加快了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

  二、科学技术的内涵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变革和协调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方面。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技术是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从起源上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从骨针、石器到造纸、火药,从“奇技淫巧”到生产机器,从机械化大生产到飞行、航天等等,直接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大批体现生产力的具体技术,无不体现了科技成果和科技进步的巨大贡献。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媒介”、实现对社会调节的手段,是人类战胜迷信、愚昧,提高对自然的认知能力,加快社会进步的强有力的动力。

  现代科学技术由于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辩证发展而形成了一个门类繁多、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彼此贯通的网络结合。可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最高层次的科学,为各种科学的研究发展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包括自然辩证法、历史辩证法、认识论、数学哲学、系统论等;第二层次是相互并列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数学、系统科学等基础科学;第三层次是各类应用基础理论把基础科学同工程技术联系起来的学科群,第四层次是工程技术。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实施的方法。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这里无不体现着人类的智慧和哲学的思维。一个进步的科学思想不但会加深对科学及其发展的

  认知,而且会有助于从事科学研究、进一步去探索自然规律,从而促进科学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始终是一种在历史上起着推动作用的、进步的、革命的力量。

  三、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辩证关系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恩格斯开创了自然辩证法这个研究领域,他们不但对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给予极大的关注,而且花费了很大的精力去研究自然科学的问题,对重大的科学技术成果进行了哲学的概括。这充分体现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哲学思想。

  “自然科学的进步决定着哲学家的前进”,这句话也说明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决定着哲学的发展。自然辩证法就是植根于当时的科学与认知,并从中吸取养分,经过缜密、深刻的思考和提炼而产生的。现实中,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总是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科学技术的一步步地发展,才使人们才有了更多、更好的发现其客观规律的条件和机会。随着科学的继续发展和进步,现在无法解释的问题,到将来终将被人类所**。就如同人们常说的今天的科幻就是明天的科学。

  自然辩证法在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中,不只是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探讨和研究它的规律,同时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也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进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当一个科技工作者去研究分析一个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这个问题,而哲学层次的问题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解决。可

  以说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科学的指导,技术是哲学的具体材料。比如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个问题,科学层次上在研究人工智能,如果说自然辩证法已经明白了机器和人脑思维的差异,那么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就有指导意义。由此可见,自然辩证法是通过科学、技术和工程来实现和验证的。可以说,科学是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技术是改造世界的方式和方法,工程是改造世界的具体活动。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为科学技术的深层研究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强调了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相互联系,使自然科学真正成为人的科学,而科学的进步给自然辩证法提出了新的课题、研究方向和思维,进而又推动了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四、发挥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实践作用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它并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但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自然辩证法促进了科技工作者在科研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哲学反思。通过这种反思,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法会更加明晰。其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对科学知识形成自然观,提炼出科学技术方法论,进而应用到科学研究和技术实现上;二是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理论思维和科技实践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和方法,有助于启发思路、改进方法、获取突破性进展;三是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拓展科技工作者的知识面,增强科学研究的预见性、创造性、系统性、科学性,进而取得先进性的成果。

  纵观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任何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实际上都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中运用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体现了我们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重要性。

  学习和运用自然辩证法,可以对科技工作者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可以

  对自然科学未来发展趋势做出科学预言,并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指明方向,可以帮助科技工作者自觉地运用正确的科研方法来探索和掌握自然界的奥秘并取得成功。

  在研究学习中,我们应该将学习到的自然观理论联系实际,将其利用到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充分认识自然观对科学技术的指导作用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与作用。一要提高理论思维能力。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掌握了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加强理论思维,进而提高科技思维能力;二是提高辩证的综合能力。现代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的局限,各学科之间纵横交错、相互渗透、彼此贯通,由此而形成了新的学科和边缘学科,这些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更加要求我们要有较高的辩证综合能力;三是要提高逻辑能力。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技术的快速更新、科技知识的爆炸式引入,都要求我们要有较强的收集归纳、逻辑整理的能力,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自然辩证法对我们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能够使我们在认识自然、发展自然科学中提高科研能力、取得先进性成果,从而取得一流的成就。总之,我们在学习和实际科研中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创新,要与其他学科建立广泛的联系,以广阔的视角拓展科研范围,要及时掌握国内外自然科学发展的新动态,才能时刻站在科学技术的潮头。

篇六: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的辩证联系

  自然辩证法既保持了传统哲学追求智慧形而上品格,又具有现代科学追求知识形而下品格,是科技时代人类智慧楷模;它既蕴涵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既关联人类终极关怀,也关联着人类现实关怀,对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应思想价值;它还是我们当前反对形形色色现代蒙昧主义,为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扫除精神障碍思想武器。

  一、自然辨证法概述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个尚未完成文本,蕴涵着科学时代人类所特有睿智,它准确地勾画了科学时代自然哲学应当具备基本框架,从而使得以哲学面目出现自然辩证法可能成为科学时代真正科学哲学。首先,自然辩证法继续保持了传统哲学追求智慧形而上品格,这就使得它截然不同于以拒斥形而上学著称新老实证主义哲学。恩格斯反对超自然形而上学,然而他并不一概反对“自然形而上学”,他没有以知识完全消解智慧,而是创造性地保留了哲学作为智慧之学独立地位。这一点集中体现在自然辩证法世界观属性上。尽管现代科学已详细描绘了自然界许多局部细节,惠威尔已提出了独立科学概念,休厄尔则以物理学家取代了自然哲学家,然而科学世界观关于物质世界理性重建,并不是由物理学家所能够独立完成,它必须由熟悉全部自然科学哲学家进行全面总结和概括;其次,自然辩证法同时具有现代科学追求知识形而下品格,这又使得它截然不同于以智慧化身自居形形色色反科学主义哲学。恩格斯非常注重智慧与知识内在关联,从而得以避

  免了极端人文主义以虚妄智慧贬损知识蒙昧主义倾向。自然辩证法作为“自然界辩证法”,虽然它在形式上超越了自然科学,然而其内容却又完全根源于自然科学;再次,自然辩证法不仅是一种科学自然观与世界观,而且同时主应是一种科学方法论。它作为关于自然界一种科学哲学,不仅能够促进大量边缘学科与交叉科学发展,而且可以推动着现代横断学科和统一科学发展。它那种建立在通晓迄今为止人类全部科学知识基础上科学思维方式,可以给自然科学各门不同学科以方法论方面智慧启迪,而这无疑是作为一种哲学自然辩证法之所以能够受到许多科学家欢迎内在原因。

  二、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区别,但更有紧密的联系,这涉及到学科门类的层次结构问题。对于一门实际的科学门类,研究内容实际上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这有许多划分方法。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是把一个学科类别分为四个层次:最高的一个层次是哲学层次,第二层是科学层次,第三层是技术层次,最后一层是具体的应用层次。哲学层次研究的内容与自然科学不尽相同。计算机同时也是自然界的一个事物,它的计算过程是类似人脑的,计算机能不能思维,是不是会有意识,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这个问题就是哲学层次的问题。而自然科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要研究就是在科学层次和技术层

  次,主要是在比如图灵机原理这些问题。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问题比自然科学层次更高一些,研究一些比较宏观的问题;自然科学研究一些理论、比较精确的定理,以及设计实际的机器设备。但是,两者研究的问题显然有着紧密的联系,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计算机从本质上讲是人的思维规律和机器相结合的产物,那么对思维规律的研究和对机器的研究是不可分割的。1998年图灵奖的获得者提出了计算机领域当前研究的12个重大问题,里面有一些科技问题,也有哲学层次也就是自然辩证法的问题。也就说明,在科学研究这个领域,自然辩证法和自然科学是密不可分的。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是计算机学界的哲学大师。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比如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个问

  题,对应于这个问题,科学层次上在研究人工智能,如果说自然辩证法已经明白了机器和人脑思维的差异,那么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就有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辨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

  三、科学思维学习自然辨证法

  科学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1)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2)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是以正确方法的运用为前提的。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更加要求有较高的辩证综合能力。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3)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哲学。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因此,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四、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作者思想建设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目的在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自我意识和哲学反思。通过这种反思,科学技术对自身的发展方向会更明晰。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定位的理解也会更加明确。自然辩证法在科技工

  作者思想建设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它并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但可以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进行本体论抽象形成自然观,对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抽象形成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科学技术与其它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论抽象形成科学技术观,这些对科学技术研究特别是超前研究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方法论。(2)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理论思维和科技实践能力,有助于形成正确的科学思维、思路、方法和精神。①有助于科学修养的加强。它关于当代科学技术内部的运演机理和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进步中作用的研讨,提供了一种宏观上对科学技术的“体验方式”;②它引入了系统的思想,对科技发展社会条件、社会控制进行研讨,提供了战略分析和政策分析的“观念框架”,有助于正确选择重点,合理运用调控手段;③有助于启发思路、改进方法、获取突破性进展。它关于当代科技思想、科技方法、科技伦理的研讨,提供了研究对象和活动领域的一种“理解方式”。(3)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利于拓展科技工作者的知识面,更好的参与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增强科学研究的预见性、创造性、系统性、科学性,克服科学研究中的盲目性、机械性、曲折

  性、摇摆性。(4)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科技工作者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勤奋、敬业、创造、协作、民主、爱国、奉献的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具有良好综合科学素质和健全人格的科学家。(5)有助于青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篇七: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如何成为合格的科技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是指现代社会中,以相应的科技工作为职业,实际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员。可以说科技工作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科技知识和现代文明的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而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科技工作者是提高生产力,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下面从三个方面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一、二、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思维特征?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我们科学认识的发展都是通过问题展开的,而如何才能提出有创新性切合重点的问题,则需要科学的思维。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方法是同一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侧面,科学思维是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必要手段。科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逻辑,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逻辑思维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

  非逻辑思维的反映形式和对经验材料的取舍不是以常规的逻辑形式和方法进行,而是以一种异于常规的跳跃性、突发性、快捷性表现出来。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想象思维几种类型。

  托马斯·爱迪生一生拥有1039项专利,这个记录迄今仍无人打破。他就是给自己和助手确立了创新的定额,每10天有一项小发明,每半年有一项大发明。有一次他无意将一根绳子在手上绕来绕去,便由此想起可否用这种方法缠绕碳丝。这就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是和的统一,是和的统一,是和的统一,是和的统一。

  三、四、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李政道说:“我是学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人们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能比较灵活。”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这就说明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学习是构建一个合理知识体系的过程,而在各个学科之间又存在着普遍联系与差别。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要有整体性,首先知识结构具有整体性。一切都是有机的整体,知识结构与其它事物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间,都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如果知识结构只有数量的优势,而没有相互协调、配合融通,就很难产生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势知识结构的异动性。知识结构本身就是发展变化的,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社会不发达的阶段,知识结构相对而言较为简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知识结构应经常进行调整、充实、提高。如不更新知识,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其次,知识结构要有有序性。从一般知识结构的组成来看,是从低到高,从核心到外围的层次。由低到高是指从基础知识到专业技术知识,直至前沿科技知识,要求知识由浅入深的积累,并逐步提高。从核心到外围是指在核心知识确立的情况下,将那些与核心知识有关的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核心知识的中心作用。否则知识结构杂乱无章,主次不分,发挥不了知识结构的整体作用。

  五、六、科技工作者应该有什么样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指的优劣、健全及协调性.它包括个体在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机、态度、性格及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有自信、乐观、认真、勤奋、乐群、坚强、执着、开拓等。由此可见心理品质不仅仅是指遇事后的反应,还包括个人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

  良好的兴趣习惯造就伟大的成功,学习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艰苦的,大量的脑力劳动,很难想象一个对某个领域没有兴趣的人,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付出多少努力,就是被迫付出,也是学浅学不深,学表不学里,而能在某个领域作出突出成绩的都是对其有浓厚兴趣的。

  发明电灯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发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白金丝性能量好,但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作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1879年除夕,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点亮1200个小时。

  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是科技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意志品质,科学研究是个漫长的枯燥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挑战新问题的过程,科学研究可以说在一个未知的领域不断开创新的道路的过程,前路的未知以及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交互要求,都加大了科技研究者工作的难度,而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是驱使科技工作者不气馁不放弃的唯一动力。成大事者无一不是有着超于常人意志品质之人。

  科技工作者是时代发展的先驱者,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成功的科技工作者在他们的领域默默的打拼着,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而我们上面所讨论的科技工作者的思维特征,知识结构以及心理品质,并不仅仅适用于科技工作者,在很多其他领域都需要这些的品质。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

  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Nurfürdenpers?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篇八: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论科学精神

  科学和科学精神,是一个大而泛之,各具其说的概念。人种、民族、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生活环境、学科类别,都是引起对这个两个概念产生不同看法的影响因素。不论是论科学还是论科学精神,都有许多前辈大师的精辟解释阐述辩论。而且从发展辩证的角度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定义是能够一直保持其完整的正确性的。所以在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和塑造过程中,提出了一种“兼容并蓄,去伪存真”的思想来指导人们学习历史经验和创造新事物。其实这一思想的本源即是一种“根骨”不变性:人存在于这个世界,由于受到宇宙世界客观的抑制,至少在目前是没有办法超脱二元论的思维(肉体和精神),所有,必然有人类产生科学概念以来一直延续的科学和科学精神的本质。

  一、引言和定义

  什么是科学?什么是科学精神?在解释这两个问题之前,必要阐述和认清一个基本的事实。每一个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者都应该是这么一种看法:宇宙世界时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们彼此之间又客观存在相互的联系和影响。根据这个基本的思想就可以认为,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包括了所有的亲朋好友等人;而站在他们的角度看,我对他们又是客观的。总结就是,所有人都是客

  观的,不论是谁。如果再延伸一下的话,我们所有的活动都是客观的,我们所有的主观的意识和活动都是整个宇宙体系客观决定的。所以,区分客观和主观、唯物和唯心,只是看人所需要产生影响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的大小,即在某个小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任何客观的事物都可以看作为主观。这就是辩证思维的相对性。

  自从人们产生对科学的追求以来,一直在极大和极小两个方面追求极限。对科学的认识和定义也随着对极限的不断地深入了解之后得到了更新。因此,要定义科学和延伸的科学精神,只有限定在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之内。于是,就目前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而言,科学就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任何必然和偶然发生的事物使其重复发生的经验总结。这种经验的总结包含了各个领域,不分种族、文化、宗教、学科,其特点是在可以对任何事物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复制,这种复制可以是单独的复制,也可以是复杂的组合和逻辑的复制,其特别的限定条件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之内。而在对科学的追求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客观的、逻辑的、可以被人学习理解的、能够在这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的一种人文,则可以被称为科学精神。科学精神和科学本身是必然相关的。正如我们在讨论纯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工程)两者对于社会谁更重要的问题一样,得到的结论是,如果没有纯科学,那么应用科学就没有办法生存和发展,可以

  简单而形象的比喻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对于目前一流的科学家的认识都是纯科学是基础,指导了应用科学的发展,应用科学从纯科学中衍生,是大树上的分支。对于科学精神而言,即是依附于科学本身,属于科学的一部分。但是,因为科学精神属于科学,对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人文学者,往往是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会给科学精神安排一个形而上学,上层建筑的头衔,以区别于技术类科学,其目的就是为了显示自身社会地位的重要。其实,科学精神就是属于科学的一部分,虽然科学精神是能指导人们更好的从事科学研究,但是,在一个毫无科研环境中的任何毫无科研经验的人,他是既不会产生科学精神,更不会去理解和使用这种精神了。用事物和事物间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看,由科学的存在而产生科学精神,两者是同时产生的,并无先后顺序。科学的进步也必然伴随着科学精神的变化,这两者是既不会因为从事科研的人意识到了科研精神的存在才产生联系,也不会因为没有科学的进步,科学精神却能够自由进化。也就是说,把科学和科学精神对立是不正确的,把它们两者要在一个整体中拆分开来也是不正确,把它们分出层次强调主客观同样也不对。站在另一个角度来说,科学精神既然是属于科学的一部分,那么,借用科学的定义,在一定的时间空间的条件下,这种精神就是可以被重复的,因此,这也代表了人类科学的特点之一,可以学习和改善。

  二、现实理解的科学

  前面已经说过,科学的定义是随着人类对极限的认识不断加深而在不停的变化的。在有文字记录之前,我们无法系统的理解那个时候的人类的科学观是什么,如果采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看法,也许并不是人的积极主动去认识这个世界、改变这个世界,是这个世界选择了这些要改变的世界,追求科学的一群人,让这么一群人演化并繁衍下来。在远古之前,在地壳分裂成了几大板块之后的稳定时期内,亚洲人、非洲人、欧洲人没有互相往来的能力,没有办法进行相互间的思想的沟通,无神论自然是不会相信会有所谓的神或者神的使者来给他们传递福音,启蒙智慧,但是他们仍然进化出了无与伦比的、其它动物都所不具备的逻辑和运用工具的能力。他们继承和发展了最原始的简单的应用粗糙天然工具的技巧,开始自己设计和创造更适合的工具,这一点被现在称为区分人和动物的最关键的特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的生存法则选择了一些生物进化到人形,然后这些人形群体的中的部分应用工具的人形生物变得相对于其它人形动物更加的强大,于是被称为人。这些人发现了利用工具的好处和优点,就开始不断的创造新的工具,于是有了种族和部族,有了继承和传承。在不断的应用新工具和创造新工具的过程中,人类建立了科学体系。这种思想同历史中杰出的哲学家的思想认识相同,每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对于知识的态度就是这样的。

  从这种逻辑的推断我们就可以看出,科学并不是天生下来的,而是不断的积累的,促使了人类的进化,这种追求能够过上更舒适的生活的奢侈的态度,到目前已经成为了人类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反之相对于原始社会之前,为了提高自身生存的安全感的而利用创造工具的动力而言,无疑就是对科学认识的极大的改变。因此,现在的科学,已经变得更加的复杂和多样性,对它的解释和理解也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所受到的影响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对于任何一个认同科学的人来说,无论他所持的态度为何,他都会认为科学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发应这一概念,也就是说,科学应该是客观和事实求是的。这就是科学的本质特点。

  现在的人们把科学拆分成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大部分,虽然他们都承认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有必然且紧密的联系,并且认识到了两者之间有同一个根骨,但是仍然把一个完整的科学划分成了两大阵营。站在一个纯科学理论主义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不正确的,或者说这种划分仅仅是阶级形成所利用的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西方人把学科分为两大类:艺术和哲学,并且有这样一种认为,如果把人类得到的所有认识看为一个人的话,哲学将是这个人的身体,而艺术不过是这个人所穿着的华丽的外衣。这种说法虽然不是完全的正确,但是却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一种思考:哲学中

  有这么一种观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每一片树叶都有它独特的表现形式,这就是生物的多样性,虽然树叶和树叶之间不同,但是对于大树来看,却没有任何的不同。因此一个艺术都是独一无二无法复制的,一旦有任何可以复制的地方,那就是可以被称为科学的东西。前面我们定义了科学的概念是可以有条件的任意复制,在这里,我们就可以借用这个定义清楚的分辨出,什么是科学,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伪科学了。现在人们普遍都不会质疑自然科学能够被冠上科学这个能够得到无上尊重的字眼,这些学习和理解创造自然科学的人之中的杰出一小部分,都是被科学家的尊称。对于人文科学而言,由于很多是牵涉到历史和独一无二的艺术的特点,这是是没有办法重复的,从为证主义的观点看,这似乎科学的含义就变得弱了。但实际上,人文科学确实是可以被名以科学的后缀的,因为只要是符合逻辑且客观的特点,那么能否重复,并不能因为是否是人能够复制就决定了它是不是科学。因为这牵涉到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当然,也不能因为无法实证就否定其科学本身,毕竟科学本身于是在进步的。

  所以,科学,应该是严谨的,客观的,逻辑的,可重复的现实的反映,不论这种总结的经验和规律是否会在今后被更正。

  三、科学精神

  上一段最后我们说到,不论当前我们认识并得到科学是否会在今后被更正或者被否定,我们都不会惧怕,正是因为我们有科学精神的支撑。

  前面我们说过,科学和科学精神同是产生。这种同时产生的条件源于人自身,因为这两者都是人在从事科研活动中的总结。一般的人,往往就粗鲁的把科学和科学精神划分为自然的部分和人文的部分,实际上从第一段中我们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二元论和一元论的争执。这里的二元论和一元论是本文中的定义,二元论指把人分为精神和肉体两部分,也就是主观和客观,一元论指值精神和肉体都是客观的,人所做的一切活动都是可以计算和推测的(类似于心理学的研究),没有主观的概念。在本文中,尤其要强调一元论这一点。了解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就明白了,科学精神之于科学的关系和地位。

  既然人类的所有的一切活动都可以被计算和推测,哪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在强调主观这一点呢。原因就是在于我们前面提到过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的问题,在同样的尺度状态下,我们没有办法完全了解另外一个人的言行,更没有可能去准确预测任何人的在此后较长时间内的行为。借用物理观点来说明就能更好的明白这点,量子理论认为,在对一个量子进行测量的时候,这种测量的过程就干扰了量子本身的行为,因此,要想得到准确的量子的特征数据是不可能的,这

  就是被称为测不准原理的解释。另外从得到科学的归纳推导方法和因果论的普识,将一个人看作一个量子,那么在同等的空间尺度下,是没有办法准确测得其他任何人的目前状态,那么就没有办法推得将来的准确行为了。解释这些,只是为了说明人类的精神活动从原子分子细胞病毒的角度来看都是客观的,同样作为思想活动之一的科学精神也是具有的客观性并客观的。

  既然肯定了科学精神的客观性,那么也就说明科学精神要包含两个特质:第一是严谨和逻辑的对自然的反映,第二是真实可靠的经验、方法总结。科学精神作为在科研活动中的思维和逻辑的总结,在现实中不单包含了反映科研的部分,同样也是生活、学习以及其它一切活动行为给人的刺激性印象的归纳和总结。也就是说,科学精神是每一个人从出生以来一直到他做当前事情为止所有的活动的意识总结应用于科研活动中的一部分。相对于受过当下的系统教育、科研培训并专业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工作者来说,普通人仍然是有科学精神的,只是其科学精神在他的整个精神体系中所占据的分量不同。任何一种精神作为指导人类活动的思维方式和意识形态等概念的综合,都将会影响人在判断和选择未知的时候的决定。所以,科学精神在一个人精神体系中的比重,也就是哪一种思考方式、价值体系在人的意识形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就决定了绝大多数时候人的活动,也就是在面

  对下一步和未来的决定的时候所采取的方式方法。

  前面我们讨论了科学精神的客观性,但是也同样提及了在人这个层面上,人是无法完全理解和掌握这种客观性的,于是便有了主观能动性的考虑,在实际的科研工作中也是如此。在远古之前的人来是没有办法想到今天人类的生活模式的,这就是主观的局限性,这一点也是中世纪时候宗教的繁荣的原因。随着人的智慧程度(自己定义的智慧)的提高,人似乎是主观能动性更强,更加考虑主观意识在指导工作和生活中的作用,更积极的强调思想和意识的作用。对于任何的未来的、不确定的、未知的具体事物和领域,站在人这个层次来说,就是是一种主观的随机的,符合量子规律的行为。因此在进行科研工作时,人的活动表示出来的主观性远远大于其客观性,强调塑造一种真正科学的科学精神就是极其必要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并且真实如是的科学精神,对于指导科学研究,得到真实的科研结果就是我们为什么要探讨这个问题的原因。

  四、总结

  科学和科学精神,讨论这两个概念的时候,就应该是一种科学的态度和精神。但这里似乎又存在了一个悖论:从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是没有永恒的东西存在的,包括真理本身,也就是说真理在人类思想意识的反映所形成的科学

  和科学精神更不可能保持永久的正确性。因此以并不正确的方法和态度讨论我们希望正确的结果,这看起来就是一个伪命题。这也是神学、伪科学、虚假科学借以攻击纯科学的借口。要解决这个问题,似乎神学又提出了一个完美的解释,那就是塑造一个神,一个完美的、无所不能的超越人类的并且有主观意识的存在。由于人的局限性,有限的生命和有限的能力是没有办法真正触摸到真理的,于是,必然存在主观的一种思考方式,但是却不能因为每个人的主观的思维就否定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客观性,正如同我们不是神,我们创造不出这个宇宙,但是我们却不能否认这个宇宙的客观性一样。

  所以以不断变化的科学和科学精神来从事科研讨论辩证科学和科学态度,我们首先要认识的就是科学和科学精神的客观真实性,并且在有限的范围内,极大的追求其都能够满足的正确的范围。如同现在科学对极小领域(微量子)和极大领域(宇宙)不断探索扩展一样,科学和科学精神的正确性,我们在时间和空间的范围不断的扩展其普适性,这就是真正的科研,一种探索的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是神授的。

篇九: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如何成为合格的科技工作者

  科技工作者是指现代社会中,以相应的科技工作为职业,实际从事系统性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员。可以说科技工作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科技知识和现代文明的传播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而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科技工作者是提高生产力,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下面从三个方面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一、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思维特征?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我们科学认识的发展都是通过问题展开的,而如何才能提出有创新性切合重点的问题,则需要科学的思维。

  在科学认识活动中,科学抽象和科学思维方法是同一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侧面,科学思维是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必要手段。科学思维包括逻辑思维,非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理论思维。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逻辑思维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逻辑思维方法包括分析与综合、分类与比较、归纳与演绎、抽象与概括

  非逻辑思维的反映形式和对经验材料的取舍不是以常规的逻辑形式和方法进行,而是以一种异于常规的跳跃性、突发性、快捷性表现出来。非逻辑思维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想象思维几种类型。

  托马斯·爱迪生一生拥有1039项专利,这个记录迄今仍无人打破。他就是给自己和助手确立了创新的定额,每10天有一项小发明,每半年有一项大发明。有一次他无意将一根绳子在手上绕来绕去,便由此想起可否用这种方法缠绕碳丝。这就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往往表现为发明新技术、形成新观念,提出新方案和决策,创建新理论。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统一,是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的统一,是潜意识思维和显意识思维的统一,是逆向思维和正向思维的统一。

  二、科技工作者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李政道博士说:“我是学物理的,不过我不专看物理书,还喜欢看杂七杂八的书。人们认为:在年轻的时候,杂七杂八的书多看一些,头脑就能比较灵活。”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这就说明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来说,学习是构建一个合理知识体系的过程,而在各个学科之间又存在着普遍联系与差别。这就要求科技工作者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首先要有整体性,首先知识结构具有整体性。一切事物都是有机的整体,知识结构与其它事物一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间,都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如果知识结构只有数量的优势,而没有相互协调、配合融通,就很难产生知识结构的整体优势知识结构的异动性。知识结构本身就是发展变化的,它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社会不发达的阶段,知识结构相对而言较为简单,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人们

  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知识结构应经常进行调整、充实、提高。如不更新知识,就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其次,知识结构要有有序性。从一般知识结构的组成来看,是从低到高,从核心到外围的层次。由低到高是指从基础知识到专业技术知识,直至前沿科技知识,要求知识由浅入深的积累,并逐步提高。从核心到外围是指在核心知识确立的情况下,将那些与核心知识有关的知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突出核心知识的中心作用。否则知识结构杂乱无章,主次不分,发挥不了知识结构的整体作用。

  三、科技工作者应该有什么样的心理品质

  心理品质是指个体人格的优劣、健全及协调性.它包括个体在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动机、态度、性格及意志品质等.良好的心理品质主要有自信、乐观、认真、勤奋、乐群、坚强、执着、开拓等。由此可见心理品质不仅仅是指遇事后的反应,还包括个人情感、意志、兴趣、能力、性格等。

  良好的兴趣习惯造就伟大的成功,学习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艰苦的,大量的脑力劳动,很难想象一个对某个领域没有兴趣的人,能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中付出多少努力,就是被迫付出,也是学浅学不深,学表不学里,而能在某个领域作出突出成绩的都是对其有浓厚兴趣的。

  发明电灯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发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600多种不同耐热的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路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白金丝性能量好,但白金价格贵得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实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作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锅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的白炽灯问世了。1879年除夕,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点亮1200个小时。

  锲而不舍坚持不懈是科技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意志品质,科学研究是个漫长的枯燥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挑战新问题的过程,科学研究可以说在一个未知的领域不断开创新的道路的过程,前路的未知以及各学科知识的综合交互要求,都加大了科技研究者工作的难度,而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是驱使科技工作者不气馁不放弃的唯一动力。成大事者无一不是有着超于常人意志品质之人。

  科技工作者是时代发展的先驱者,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成功的科技工作者在他们的领域默默的打拼着,造福了一代又一代人,而我们上面所讨论的科技工作者的思维特征,知识结构以及心理品质,并不仅仅适用于科技工作者,在很多其他领域都需要这些的品质。

篇十: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论科学工作者的信仰和科学精神

  摘要:

  我们应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进一步的认识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积极倡导科技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哲学信仰与科学精神.这是因为哲学思想携带的科学精神,既是推动科学不断发展的精神源泉,也是人类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关键的精神力量.哲学要演绎时代精神,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推动;而自然科学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哲学的指导.人类社会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追问和反思,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哲学和科学统一于实践过程中,创造一个绿色和谐的社会。让我们人类与赖以生存的环境可以达到一种平衡,这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所以就需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有一个正确的信仰和一种科学的精神来完成这项艰巨而伟大的任务。

  关键字:哲学

  自然科学

  信仰

  精神

  社会

  科学与人文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两种方式,它们如人的双脚、鸟的两翼相互依存。科学需要人文关怀,人文也需要科学提升,科学与人文的互摄产生了“科学文化”这种崭新的文化形态,凭以消解科学异化与人文浮躁的社会现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科学与人文的对话与交融成为时代的鲜明特色。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也应该注重中西文化之间、新旧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补,为自身科研的开展以及自身素质的培养提供理论支撑、哲学指导以及思想的后盾。

  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现代自然科学观的启迪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曾这样说过:“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1],甚至已经预见到了未来人类文明所将达到的状况。”同样普里高津也指出:“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玻尔和普里高津则是在创立自己的科学理论后,才发现在道家思想中存在着其理论的一种哲学的解释;霍金虽然不知道道家思想到底为何物,但其现代宇宙学的理论与老子的宇宙创生论相呼应。一向以严密思维和实验操作著称的西方科学家,渐渐地把目光移向了中国,在道家思想中寻找某种寄托,这是对东方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哲学合理性的充分肯定[2]。李约瑟一直坚持认为,不应把传统的中国科学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失败的原型。他在其《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二分册的序言中说,道家思想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它的发展最终会导致现代科学。他认为现在的科学不是终极的而是暂时的,今天的科学决不是未来的科学。在保持其普遍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科学还要变革。在设想科学变革潜力时,李约瑟为中国科学在产生世界新科学的过程中安排了更崇高的地位:中国科学传统将为科学的未来发展开辟道路[3]。

  二十世纪把目光转向东方的科学家,决不是屈指可数的。一群在第一线工作

  的西方科学家,重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自觉地从中吸取营养,推动自己的研究工作,这是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对当代科学思想的演变有重要的影响。古老的道家文化不是一种历史陈迹,而是具有超越时代的深刻哲理的活的文化,这一点不仅在中国,也在西方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认可。当然,现代的科学家们所推崇的是道家思想与现代科学的耦合,而不是道家科学技术本身,但无论如何,道家思想中那些可为现代科学观所用的那部分值得重新定位的。正如董光璧所指出:“我确信重新发现道家具有地球船改变航向的历史意义。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的融会,有如黄颜色和蓝颜色调和出绿色,将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的绿色文明[4]。”

  二、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统一与差异

  既然把哲学与科学作为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那么“何谓哲学”、“何谓科学”的问题便不可跨越地成为我们探讨哲学与科学关系的起点。其实,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人们都无法给出一个普遍认可的概念。最简单的原因莫过于个体理解角度的差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从学科的对象、目的、功能或者是该学科所运用的主要方法等角度来进行不同的定义。如果再深入探求,就会发现,哲学和科学是动态变化的,本身就是纷繁庞杂的体系。尤其是哲学,本身就学派林立。由于哲学并不像科学那样具有可实证性,完全对立的学说可以在哲学体系内一直共存,如此一来,观点对立的学派可以得出相悖的概念。况且,语言也只是思维的一种表现,自身也存在对对象的无法穷尽之处,因此,关于哲学与科学的定义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虽然,我们不能从两个确定的概念中获得关于哲学与科学异同的清晰认识,但是通过比较两个思想体系中那些已被公认的主要特征还是可以基本廓清两者的范围。

  如果说哲学与科学有共同之处的话,那它们最大的相同点就在于两者都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作为思想体系,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通过判断、推论、概念等理性思维建立起来的。更重要的是它们的研究过程主要运用的是理性思维。既然哲学和科学都是用理性去认识世界,那为什么哲学不是科学,而科学也不能被称作哲学?哲学与科学的最大差别体现在三个方面:从研究领域的方面来看,哲学关注的是宇宙的全体,因而它的问题是整个宇宙的终极,即宇宙的原因、存在和发展。而一切科学都取宇宙的某一部分做研究的对象;从研究的方法来看,科学总要假定一些事物而不穷其究竟,而科学终止之境就是哲学起始之处。一切科学都假定了一个宇宙便了事,而哲学却要问这个宇宙究竟是怎样来的。从研究问题的结果来看,科学的结果具有可实证性。一种科学理论总是可以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其正确或错误的评价。而哲学的问题似乎千百年来都不曾有多少新意添加进来,无论是承认还是否认终极问题,哲学家们始终绕不开它,“不可能解决”甚至成为哲学问题的标志[5]。

  三、哲学与科学统一于人类展开其存在的过程

  哲学与科学都曾经一度傲视群雄,自以为君临于其它学科之上。的确,他们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引导力量。哲学作为一种思考、追问的学问是构建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力量。到了近代,对科学的崇拜表明唯理智主义达到了顶峰。由此看来,一种社会的形成,必然可以追溯出其思想根源。就如学者马利坦所说的那样:福音在原有社会上撕开口子,慢慢渗透,改变了世界。哲学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社会前进的方向。科学,作为推进人类现代化文明的手段,极大地丰富

  了社会的物质条件,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在科学为其提供的条件下越来越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类按自己的意愿塑造生活方式能力的增强。但是,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最终,它们都感到了自身无法解决的局限。哲学善于思考,它所提供的更多的是指导性的知识,其产生实际效果的周期往往很长,缺乏具有冲击力的瞬间效应;哲学思想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却也经常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科学善于改造,但却也时常遇到其抽象规律无法把握的东西;科学忙于行动,却常常使人类得不偿失。正如尼采所说:“科学受它强烈妄想的鼓舞,毫不停留地奔赴它的界限,它的隐藏在逻辑本质中的乐观主义在这界限上触礁崩溃了。”这里的界限指的就是永恒生成的生命本身。科学的极限体现了人的极限[6]。

  四、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在人类文明进程当中逐步发展形成的。一个科学工作者应具备如下几点科学精神:

  1.

  求实精神、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科学活动要求人们从事各种物质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即实事求是精神。“解放思想,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学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不断求知是科学精神的要求。科学要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

  2.实证精神

  实证精神要求一切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经验基础上,以可检验的科学事实为出发点,运用公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完成科学理论的构建。实证精神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思考和研究中尽力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精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这种客观性又必须满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观知识必须是能够重复检验的公共知识,而不是个体的体验。实证精神,就是尊重事实、诚实正直,并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是科学的重要品质。

  3.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是由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研究对象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思想解放亦永无止境。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探索,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科学研究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劳作,也是一种精神的探险,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完整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不断探索真理、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坚持真理这样一个艰难过程。

  4.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科学认识主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性的思维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精神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甚至控制自然过程。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探索客观规律,并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科学认识的过程和对象十分复杂,单凭直观、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人们必须仰仗理性思维才能超越此岸世界并最终达到彼岸世界。

  5.创新精神

  如果说求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科学领域之所以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之所以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不断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创新。因此,科学的生命在于发展、创新和革命,在于不断深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

  6.怀疑精神

  怀疑精神是由求实精神引申而来,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而决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权威。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7]。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

  7.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是对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必备的基本要求。科学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以要受到社会舆论、社会道德、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只能实事求是,不能屈服于任何外界的压力,所以,对于科学家而言,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对于社会而言,则必须具备民主精神。民主是科学发育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民主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随声附和,或为了迎合某种需要而随意编织自己的见解是与科学精神决不相容的。

  8.原理精神

  科学是发现规律,揭示事物最本质和原理。科学不仅要回答是什么,还要回答为什么。同时,普遍性是规律的基本特征,不具有普遍性的不是规律。科学就是根据事物的普遍性去处理事物的特殊性。最基本、最本质的,同时是最普遍、最共同的。在理性社会,人类的行为模式已经从“生产—技术—科学”转向“科学—技术—生产”,也就是先通过科学研究,弄清事物的原理,以科学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这是理性社会的重要特性。

  五、科技工作者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历史和现实证明,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对崇高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实践性、革命性和创新性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的、实践的和革命的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为人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高远的人生理想境界。从社会的角度来说,它提出的社会理想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从人的角度来说,它为人确立了一种乐观、积极向上、“不竭创造”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理念,是对有意义人生的一种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决定了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理解,又能为我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8]。总而言之,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要求,而且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卡耐基说:“一个没有信仰的人就如

  同一艘没有航标的生命之舟,他不知道自己将驶向何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使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才能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信仰能够驱使人们共同应对不幸和灾难,促成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和支持信仰支柱体现着人生价值的可靠落实,其最根本的意义就是能够赋予短暂人生以永恒的意义。这种精神可以说是人生价值的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决不能离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人生价值的实现是建立在信仰支柱的基础之上的。信仰有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之分。非科学信仰是盲从和迷信。科学信仰来自人们对实质和理想的正确认识。宗教信仰是一种非理智的信仰,它只要求人们相信它的教义,而不必知道“为什么”。还有很多信仰是建立在理智地了解所信仰的思想和学说的意义的基础上。如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等

  马克思主义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今世界上最科学的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指导人们创造美好的人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信仰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只有真正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刻体会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科学信仰的形成不仅建立在思想观念的基础上,而且还要建立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上。只有在实践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自己的行动,反复用实践的结果来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才能坚定地信服马克思主义。同时,科学信仰形成的过程又是一个意志的过程,只有在反复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经历困难、曲折和失败的磨难,才能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不移的信仰。因此,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反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指导人们的行动,用社会主义实践的伟大成就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努力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经常地、大量地存在,并且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和侵袭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人们的科学信仰。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就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的头脑。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着重认清它们的思想实质。在分析和鉴别的基础上,摒弃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立科学的信仰[9]。

  六、应进一步认识并加强科技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培养

  自然科学的日益繁荣,带来了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然而,随着科技革命的愈演愈烈,它所引发的文明危机和全球问题也日益深重。自然科学的繁荣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打开了装有灾难和祸害的“潘多拉魔盒”,而且一发不可收。能源枯竭,物种濒危,人口爆炸,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肆虐等,一个个灭顶之灾向人类袭来。毫无疑问,人类发展自然科学利用科技的初衷只是改造自然造福人类而绝无害人之意,然而在实践过程中随着负效应和失控现象的加剧,危害结果又实实在在存在且有上升蔓延趋势,人们不禁疑窦顿生:到底谁之过?为什么人类社会越是利用狂飙突进的科学技术走向文明和进步,而文明危机却愈加严重,人类对待自己的同类和异类也愈加冷酷无情,甚至残忍凶狠,这样的文明和进步到底是造福人类还是毁灭人类?面对文明危机的加重,追根求源,还应追溯到自然科学和哲学在某种程度的脱节上,危害结果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对科技的不计后果的滥用上。现代人的急功近利,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等都是导致科技发展悖论的罪魁祸首。自然科学赋予人类的是一种求知精神,任务是认识自然,回答自然界本身“是什么、为什么”

  等问题。哲学赋予人类的则是仁爱精神和信仰精神,任务是从最一般原则的高度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回答人类对自然界究竟要“做什么和怎样做”等问题,对自然科学起着一种价值评判和导向作用。自然科学的研究必须在哲学最一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哲学的研究亦不能游离于自然科学之外,二者必须紧密结合不能脱节。然而,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的百科全书派式的思想大师毕竟是凤毛麟角,像一些西方哲学家那样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卓有建树,而且在哲学领域也独领风骚的双栖明星也是少之又少,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哲学或自然科学素养的缺乏导致不能正确处理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而造成的脱节现象时有发生。其后果之一:由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缺少了哲学的导向和价值评判作用,所以任何一项科技发明被盲目滥用的可能性将呈递增趋势,一些自然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工作者由于缺乏哲学素养,将会更少的从为人类造福的视角下去考虑利用科学技术,取而代之的将是肆无忌惮和为所欲为,甚至会仅仅为了功利、兴趣和仇恨而去滥用某项科技发明,可怕的科技伦理问题也会纷至沓来,整个自然科学领域将呈现无秩序的混乱状态,所谓的科学充其量也只能称为伪科学。后果之二:由于哲学的研究游离于自然科学之外,所以哲学的建构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缺乏自然科学素养的哲学家和哲学工作者将无法揭示知识的本质、生命的意义和历史运动的目标,无法对知识、人生对世界做出解释,最终将陷入空洞、简单、庸俗化的泥潭,改造世界的任务更无从谈起。整个哲学领域将朝畸形发展,甚至于萎缩,勉强幸存的哲学也只能称为伪哲学。由此可见,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无论对哲学,自然科学还是人类社会来说都是一种致命的损害。

  哲学和自然科学有其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同时也是人类认识发展和历史发展的产物。自然科学不深入到有价值的哲学形态中,从人类思维精华中吸收有益成份,没有对自然科学的哲学分析,科学的进步将受到阻碍。而科学既是旧哲学的掘墓人,也是新哲学的助产士。从人类认识发展的趋势看,科学和哲学将日益呈现出合流的倾向,科学将越来越渗透哲学精神,而哲学问题的解决也日益依赖于自然科学本身的进步。自然科学史上大凡蔑视理论思想的科学家,结果都不能不受到惩罚。恩格斯指出:“这些科学家失足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单凭经验、非常蔑视思维”,所以必然“陷入最荒唐的迷信中,陷入现代降神术中去了”历史经验证明,“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深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是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的哲学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科学理论思想的支配。”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尊重自然科学,始终把自然科学当作哲学的重要基础和动力。马克思和恩格斯都要求确立辩证法中又有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一定要具备数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大领域知识的总结,所以它又能反过来指导人们进行认识与改造主客观世界,人们通过认识和改造自然,为自然科学家提供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明科学的理论思维的道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结成同盟,完全是一种相互信任、共同发展的关系。其目的是为了促进自然科学和哲学的繁荣。在我国当前是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做出贡献。事实上近代大批的目然科学家也都在接近辩证唯物主义。这里显然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条是由于自然科学的发现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可达到辩证唯物主义,这是一条漫长的、又艰苦曲折的道路;另一条就是通过学习,做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科学家。

  哲学要奏出时代的强音,演绎时代精神,离不开自然科学的推动;自然科学要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要造福人类,离不开哲学的指导。求知精神靠自然科学去培养,仁爱精神和信仰精神则要靠哲学去催生;没有融入哲学的自然科学是盲目的,

  没有汇通自然科学的哲学是虚浮的。缺乏哲学素养的自然科学家是残缺的;缺乏自然科学素养的哲学家是蹩脚的。哲学不能并吞六合、包含环宇;自然科学也不能一味驰骋旁骛、为所欲为。总之,繁荣哲学,发展自然科学,消解人类文明危机,创建和谐社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为万世开太平,必须要对哲学和自然科学进行整合,既要实现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珠联璧合,又要打造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的强强连手。

  近代科学史上有很多事实说明,不少著名的科学家对哲学的关心,成为他们取得成就的必要条件。因为他们的哲学理论始终与自然科学的发展同步前进,所以他能从哲学角度对自然科学提出了一系列精辟的见解,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现在面临着高科技发展时代,现代自然科学以几何级数迅速增长。科技工作者如果不关心和注意自身的人文素养,就很难在当代的科学技术领域独树一帜、引领前沿。总之,作为科技工作者,只有不断掌握和学习哲学知识,确立自身的科学信仰和科学精神,才能在科研过程中站在最前沿。同时,只有有了坚定的信仰和科学精神,在面对科学过程中的疑难和挫折,我们才能做到锲而不舍,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玻尔著《原子物理和人类知识续编》,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9页。

  [2]李恩军,道家思想对现代科学观的启迪,武汉大学,2007.11。

  [3]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45页。

  [4]董光璧,《易学与科技》,沈阳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245-246页。

  [5]宋羽雅,关于哲学与科学关系的历史反思,浙江师范大学,2007.02。

  [6]李莉,对哲学与自然科学关系的再认识,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06。

  [7]温日锦,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分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1996.01。

  [8]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先秦两汉编[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364.[9]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84.

篇十一: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工作者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科学工作者要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必须充分了解自然辩证法,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运用到科研工作中。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工作者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下面我将以我的学习经历讨论自然辩证法对自然工作者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它使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作为药学研究生的我们,要想在学科基础上开发出对人类疾病更有效的药物,就要充分理解自然辩证法,在其指导下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掌握好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更好地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资源,发挥我们药学工作者最大的潜能。例如在研究植物药物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知道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不能盲目而行,而自然辩证法也只有在研究科学与自然、人文、社会这三者的结合,才有可能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理解了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事实上,自然辩证法作为联系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的桥梁,它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作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和在人类社会中展开与发展的过程,它又反映了自然科学

  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辩证法带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范围很广的学科,科学工作者要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必须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处理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对认识事物上指导有效。在做科学研究工程中我们要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未知的现实的联系,这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自然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正确哲学的指导。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如果我们想研究一种药材的药效,首先我们要从外观上辨别其归属于哪一种属,根据其种属特性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了解其特性,通过普遍规律认识特殊规律,方便建立方法学研究其药效,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也可以根据一种药物的性质来联系其相似药物的药理作用,更好地发挥其药效。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用正确观点去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各种哲学、社会问题以增强自身的鉴别能力。我们明白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理就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我们的科学研究,这便是自然辩证法的所起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对待科学的态度,恩格斯曾说过“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科学不能没有哲学的指导。也就是说,任何科学技术成果的取得,都是自觉或不自觉遵循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果。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当他从事一项科学技术研究时总是受某种哲学思想支配的。问题只在于是受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支配,较快地达到日的,取得成就。还是受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支配,缓慢地曲折地做出成绩。受唯物论的支配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了这种正确哲学的指导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我们会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作为药学工作者我们做怎样的工作对社会的影响会是很大的,近年来有关药学高材生误入歧途利用自己所学去研制提取危害家庭危害社会的毒品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试问这些药学工作者是否还有良知,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是什么,仅仅是为了钱吗

  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增强自身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自觉性。科学技术方法论最主要的作用是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基本的认识原则和思路。科学技术需要自由探索自由讨论,科学工作者的态度均体现在其对自然辩证法的正确认识。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好哲学。学习哲学是我们知道做科学研究要有其规律性,例如我们要先查阅收集材料、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然后进入到对经验材料的总结归纳、最后进行创造的学习阶段。自然辩证法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世界关上、自然发展的规律上、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思维方式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

  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成就。例如我们运用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研究各种未知药物,可由一般推倒特殊采用相似的研究手法对其进行药物分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发挥作用。学习了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我的创新精神,科学素养与科学态度,有助于我树立科学发展观,拓展了我分析问题的视角,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不仅对我一个小小的研究生来说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学习生活指明了方向,让我有一个良好的科学态度。我想所有科学工作者都是在其正确的指导下而取得成就的。自然辩证法让我们正确认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树立正确的哲学素养与科学精神,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让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

篇十二: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工作者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理论体系,科学工作者要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必须充分了解自然辩证法,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将其运用到科研工作中。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工作者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下面我将以我的学习经历讨论自然辩证法对自然工作者的指导作用。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它使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作为药学研究生的我们,要想在学科基础上开发出对人类疾病更有效的药物,就要充分理解自然辩证法,在其指导下树立正确的科研态度,掌握好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更好地利用大自然丰富的资源,发挥我们药学工作者最大的潜能。例如在研究植物药物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知道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不能盲目而行,而自然辩证法也只有在研究科学与自然、人文、社会这三者的结合,才有可能科学地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不仅具有哲学属性,而且具有交叉学科的性质,理解了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多角度的思考问题进行科学研究。事实上,自然辩证法作为联系辩证唯物主义与自然科学的桥梁,它反映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作为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和在人类社会中展开与发展的过程,它又反映了自然科学".

  .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辩证法带有交叉学科的性质,也就是说,它是一门跨学科研究的综合性范围很广的学科,科学工作者要想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必须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用正确的观点去分析处理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自然辩证法对认识事物上指导有效。在做科学研究工程中我们要用观念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未知的现实的联系,这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普遍规律,自然科学的进步离不开正确哲学的指导。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如果我们想研究一种药材的药效,首先我们要从外观上辨别其归属于哪一种属,根据其种属特性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了解其特性,通过普遍规律认识特殊规律,方便建立方法学研究其药效,即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也可以根据一种药物的性质来联系其相似药物的药理作用,更好地发挥其药效。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用正确观点去分析科学技术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分析科学技术领域中的各种哲学、社会问题以增强自身的鉴别能力。我们明白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道理就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我们的科学研究,这便是自然辩证法的所起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对待科学的态度,恩格斯曾说过“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

  .科学不能没有哲学的指导。也就是说,任何科学技术成果的取得,都是自觉或不自觉遵循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结果。一个科学技术工作者,当他从事一项科学技术研究时总是受某种哲学思想支配的。问题只在于是受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支配,较快地达到日的,取得成就。还是受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支配,缓慢地曲折地做出成绩。受唯物论的支配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了这种正确哲学的指导在科学研究工作中我们会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作为药学工作者我们做怎样的工作对社会的影响会是很大的,近年来有关药学高材生误入歧途利用自己所学去研制提取危害家庭危害社会的毒品的报道已经屡见不鲜,试问这些药学工作者是否还有良知,他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是什么,仅仅是为了钱吗?

  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工具去探索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增强自身从事科学技术活动的自觉性。科学技术方法论最主要的作用是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基本的认识原则和思路。科学技术需要自由探索自由讨论,科学工作者的态度均体现在其对自然辩证法的正确认识。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好哲学。学习哲学是我们知道做科学研究要有其规律性,例如我们要先查阅收集材料、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然后进入到对经验材料的总结归纳、最后进行创造的学习阶段。自然辩证法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世界关上、自然发展的规律上、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增强思维方式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

  .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成就。例如我们运用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研究各种未知药物,可由一般推倒特殊采用相似的研究手法对其进行药物分析,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就是我们的思维方式在发挥作用。学习了自然辩证法有助于培养我的创新精神,科学素养与科学态度,有助于我树立科学发展观,拓展了我分析问题的视角,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不仅对我一个小小的研究生来说受益匪浅,为我今后的学习生活指明了方向,让我有一个良好的科学态度。我想所有科学工作者都是在其正确的指导下而取得成就的。自然辩证法让我们正确认识哲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树立正确的哲学素养与科学精神,推动科学不断向前发展,让我们的社会不断进步。

  ".

篇十三: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浅论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Eunice

  ‘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拥有如此伟大理想和救世情怀的屠呦呦,她的名字、她的事迹和荣光,已被全世界熟知。她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首先从中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这项成果已在全球医学界临床运用,每年可挽救数以百万疟疾患者的性命,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一经传开,各大媒体和民众便开始争相追问屠呦呦是谁,迫切的想要了解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看看她是怎样的不平凡。却渐渐发现,她既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思考。卫生部部长陈竺曾如此评价屠呦呦等人:要想做出真正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工作,需要切切实实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过于重视短期论文的发表或过于强调短期的应用而轻视基础研究,都是不行的。强调的是一种踏踏实实做科学的精神和品质。

  关于科学精神,江泽民曾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科技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研究和反复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热爱科学,崇尚真理,依据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决策,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勤于学习、善于1/5

  思考,努力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以及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甘于奉献、攀登高峰,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智慧和力量,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艰险,始终勇往直前。

  2/5

  然而当前中国科学面临一种普遍的创造力匮乏现象,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至今连续7年出现空缺,说明我们社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明显在衰退。科技工作者不安于本位醉心名利偷懒讨巧的风气,在科技界也是人所共知的现实。屠呦呦等人取得的成就,对此理应产生触动。在他们那一代科学家所处的物质条件极度贫乏的年代里,尚且可以取得如此骄人的突破,而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力物力财力都已充分具备的阶段,却不能取得更深入的进展。无疑地,在今天这已经变成一个需要集体反思的现象。

  我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将来也要从事科研工作,屠呦呦的事迹触动我最深的是不仅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努力传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精神:

  首先,要拥有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青蒿素的成功提取是在历经了190次的失败之后,才姗姗来迟的。在今后,我将努力学习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勤勉尽责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将老一代的科学家们的事迹当作一种值得珍视的品质传承下来。科学成果的获得来之不易,尤其需要科技研究者有“献身精神”,做到始终如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守。在科学的高峰上,最终的成功者往往只是少数,很多人行于半途就抱恨终天,但也给了后人继续向上的台阶,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需要我们的传承。

  第二,要拥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坦率是对科学的尊重。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科学家更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而创新改革,是科学的生命和灵魂。廖品东教授教授认为,屠呦呦把现代科学方法运用到了传统医学当中去,才获得了研究的突破。因此,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应实事求是,并敢于思考和提出新的思想和方法。

  第三,要发扬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屠呦呦说,荣誉不仅仅属于她个人,也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成功更是得益于足够医学的伟大宝库。523项目是当时举国体制联合攻关的典范,从青蒿素的提前到结果的确定再到临床验证,无不体现了集体协作的力量。现代科学研究项目的扩大,需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在今后的科研工中首先要有奉献而无私的情怀和一颗淡定而坦然之心,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的职业素养,要看淡功名与利禄,加强团队意识,注重多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成功奠定基础。

  第四、拥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们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要把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热情,转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动力,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奉献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四光曾说过,“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我将认真对待今后的科研工作,发扬科学精神,努力让自己的科研成果成为真正的科学成果。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篇十四: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浅论科研工作者应具备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Eunice

  ‘我的梦想是用古老的中医药,促进人类健康,让全世界的人们都能享受到它的好处。’拥有如此伟大理想和救世情怀的屠呦呦,她的名字、她的事迹和荣光,已被全世界熟知。她从中医古籍里得到启发,首先从中药青蒿中提取出青蒿素,这项成果已在全球医学界临床运用,每年可挽救数以百万疟疾患者的性命,为促进人类健康和减少病患痛苦作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的消息一经传开,各大媒体和民众便开始争相追问屠呦呦是谁,迫切的想要了解这位杰出的科学家,看看她是怎样的不平凡。却渐渐发现,她既没有博士学位、留学经历,也不是两院院士,只是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一名普通的研究员。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引人思考。卫生部部长陈竺曾如此评价屠呦呦等人:要想做出真正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工作,需要切切实实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过于重视短期论文的发表或过于强调短期的应用而轻视基础研究,都是不行的。强调的是一种踏踏实实做科学的精神和品质。

  关于科学精神,江泽民曾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面对科技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研究和反复实践,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热爱科学,崇尚真理,依据科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决策,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勤于学习、善于1/5

  思考,努力用科学理论、科学知识以及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武装自己;甘于奉献、攀登高峰,为祖国为人民贡献一切智慧和力量,敢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任何困难和艰险,始终勇往直前。

  2/5

  然而当前中国科学面临一种普遍的创造力匮乏现象,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至今连续7年出现空缺,说明我们社会的创新能力、研发能力明显在衰退。科技工作者不安于本位醉心名利偷懒讨巧的风气,在科技界也是人所共知的现实。屠呦呦等人取得的成就,对此理应产生触动。在他们那一代科学家所处的物质条件极度贫乏的年代里,尚且可以取得如此骄人的突破,而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力物力财力都已充分具备的阶段,却不能取得更深入的进展。无疑地,在今天这已经变成一个需要集体反思的现象。

  我作为一名医学研究生,将来也要从事科研工作,屠呦呦的事迹触动我最深的是不仅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更要努力传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科研精神:

  首先,要拥有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青蒿素的成功提取是在历经了190次的失败之后,才姗姗来迟的。在今后,我将努力学习老一辈科学工作者的勤勉尽责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将老一代的科学家们的事迹当作一种值得珍视的品质传承下来。科学成果的获得来之不易,尤其需要科技研究者有“献身精神”,做到始终如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守。在科学的高峰上,最终的成功者往往只是少数,很多人行于半途就抱恨终天,但也给了后人继续向上的台阶,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需要我们的传承。

  第二,要拥有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赞同的意见马上肯定,不赞同的直言相谏,不管对方是朋友还是领导,屠呦呦的坦率是对科学的尊重。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科学家更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而创新改革,是科学的生命和灵魂。廖品东教授教授认为,屠呦呦把现代科学方法运用到了传统医学当中去,才获得了研究的突破。因此,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应实事求是,并敢于思考和提出新的思想和方法。

  第三,要发扬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屠呦呦说,荣誉不仅仅属于她个人,也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成功更是得益于足够医学的伟大宝库。523项目是当时举国体制联合攻关的典范,从青蒿素的提前到结果的确定再到临床验证,无不体现了集体协作的力量。现代科学研究项目的扩大,需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在今后的科研工中首先要有奉献而无私的情怀和一颗淡定而坦然之心,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的职业素养,要看淡功名与利禄,加强团队意识,注重多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成功奠定基础。

  第四、拥有报效祖国、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我们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能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要把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热情,转化为我们今天学习的动力,努力学习,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奉献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李四光曾说过,“真正的科学精神,是要从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发展出来的。真正的科学成果,是要经得起事实考验的。”我将认真对待今后的科研工作,发扬科学精神,努力让自己的科研成果成为真正的科学成果。

  (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篇十五: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1.

  什么是科学精神?

  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叫科学精神。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1941年,我国科学家竺可桢就发表《科学的方法与精神》

  一文,对科学精神的内涵作了精辟论述,他认为科学精神包括以下内容:

  (1)不盲从,不附合,依理智为归。如遇逆之境

  遇,则不屈不挠,不畏强暴,只问是非,不计利害。

  (2)虚怀若谷,不武断,不蛮横。

  (3)专心一致,实事求是,不作无病之呻吟,严谨毫不苟且。

  2.

  为什么要强调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技术的灵魂。科学精神能为科技进步和创新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是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的指引下,发扬科学精神,深化经济与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我们不仅要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而且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建设具有显著时代特征的先进文化。

  科学精神作为一种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探求客观真理的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诞生于科学领域,但已

  不局限于科学领域。科学精神的形成和传播,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广泛的社会文化价值。注重创新已经成为最具时代特征的价值取向,崇尚理性已成为广为认同的文化理念,追求社会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日益成为人类的共同追求。在当代中国,富含科学精神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已经成为党的思想路线,成为我国人民不断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强大思想武器。

  3.

  如何培养科学精神?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是既有方向和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2)创新、改革精神。这是科学的生命,科学活动的灵魂。

  (3)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科学活动有如阶梯式递进的攀登,科学成就在本质上是积累的结果,科学是继承性最强的文化形态之一。

  (4)理性精神。科学活动须从经验认识层次上升到理论认识层次,或者说,有个科学抽象的过

  程。为此,必须坚持理性原则。

  (5)求实精神。科学须正确反映客观现实,实事求是,克服主观臆断。

  (6)求真精神。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

  (7)实证精神。科学的实践活动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8)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科学不停留在定性描述层面上,确定性或精确性是科学的显著特征之一。

  (9)协作精神。由于现代科学研究项目规模的扩大,须依靠多学科和社会多方面的协作与支持,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

  (10)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11)开放精神。科学无国界,科学是开放的体系,它不承认终极真理。(12)功利精神。科学是生产力,科学的社会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应当为人类社会谋福利。

推荐访问:自然辩证法科技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科学精神 辩证法 科技工作者 应该具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