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19篇

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19篇

时间:2022-11-14 14:3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19篇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19篇,供大家参考。

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19篇

篇一: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

  总结

  .

  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

  历史意义

  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

  v

  .

  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

  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

  v

  .

  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

  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

  1.政治方面

  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

  v

  .

  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

  3.军事方面

  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现实意义

  1.学术研究价值

  丝绸之路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文化特征:

  (1)是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大,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既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2)尺度较大,可以指跨越众多城镇的一条水系的整个流域;也可以指贯穿很多国家的某条贸易之路;(3)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关联;(4)涉及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特征使得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

  v

  .

  3.1历史学

  从历史学看,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元朝草原丝路的兴起、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到今天的衰落,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历史。因此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对于丝路的研究、考证同样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了解、佐证。

  3.2地理学

  从地理学看,丝路从中原出发经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并联接北非,这一路经过了不同的地理类型与不同的文化圈,丝路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自然地理上对古今自然地理变迁的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人文地理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

  3.3社会学

  从社会学来说,民族交融原因与过程、文化传播媒介和方式、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形成、差异和相互影响等都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而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对此当然菲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2.旅游开发价值

  丝路文化能够显示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带动整个西部发展。文化旅游是传承和发展丝路文化的最佳载体,而且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v

  .

  丝路旅游文化资源分类。丝路旅游可包括:丝路古都,例如长安(今西安)、洛阳及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敦煌)以及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遗迹;丝路佛窟,例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榆林石窟等佛教艺术瑰宝;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古关隘遗迹;新疆戈壁、沙漠、绿洲、雪山等丝路自然风光。

  与旅游路线相关的丝路旅游商品。包括饮食系列、手工艺编织品、雕塑艺术品、仿古通关文碟、个性化门票、个性商品以及“自选”明信片、邮票等

  丝路文化宣传、促销。包括举办多种旅游节会;加强与客源市场的直接联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促销以及举办多种类型的交流会等。

  3.总结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几大文明圈,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开发也将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

  对中国:政治: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

  .

  v

  .

  商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蔬果;马匹、稀有动物和鸟类、皮货、药材、香料、珠宝、玻璃制品:佛教(石窟寺)、祆教、景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被吸收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

  乐舞:西域乐器------琵琶、箜篌、火不思,西域舞蹈:胡旋舞、胡腾舞、狮子舞文化:昭武九姓服饰:胡服、胡凳

  1)对西方:丝、茶,丝织、造纸、印刷、医药铁、漆等技术,汉族政治制度

  2)总结:世界意义:将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这几大世界文化相联系。

  2.现实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附录:

  1.汉朝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v

  .

  其次,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

  其三,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第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

  v

篇二: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共7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

  历史意义

  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1-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

  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2-

  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

  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

  1.政治方面

  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

  3.军事方面

  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3-

  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现实意义

  1.学术研究价值

  丝绸之路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文化特征:

  (1)是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大,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既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2)尺度较大,可以指跨越众多城镇的一条水系的整个流域;也可以指贯穿很多国家的某条贸易之路;(3)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关联;(4)涉及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特征使得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历史学

  从历史学看,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元朝草原丝路的兴起、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到今天的衰落,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历史。因此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对于丝路的研究、考证同样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了解、佐证。

  地理学

  从地理学看,丝路从中原出发经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并联接北非,这一路经过了不同的地理类型与不同的文化圈,丝路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自然地理上对古今自然地理变迁的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人文地理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

  社会学

  从社会学来说,民族交融原因与过程、文化传播媒介和方式、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形成、差异和相互影响等都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而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对此当然菲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4-

  2.旅游开发价值

  丝路文化能够显示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带动整个西部发展。文化旅游是传承和发展丝路文化的最佳载体,而且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丝路旅游文化资源分类。丝路旅游可包括:丝路古都,例如长安(今西安)、洛阳及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遗迹;丝路佛窟,例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榆林石窟等佛教艺术瑰宝;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古关隘遗迹;新疆戈壁、沙漠、绿洲、雪山等丝路自然风光。

  与旅游路线相关的丝路旅游商品。包括饮食系列、手工艺编织品、雕塑艺术品、仿古通关文碟、个性化门票、个性商品以及“自选”明信片、邮票等

  丝路文化宣传、促销。包括举办多种旅游节会;加强与客源市场的直接联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促销以及举办多种类型的交流会等。

  3.总结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几大文明圈,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开发也将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

  对中国:

  政治: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

  商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蔬果;马匹、稀有动物和鸟类、皮货、药材、香料、珠宝、玻璃制品

  宗教:佛教(石窟寺)、祆教、景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被吸收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

  乐舞:西域乐器------琵琶、箜篌、火不思,西域舞蹈:胡旋舞、胡腾舞、狮子舞

  文化:昭武九姓

  服饰:胡服、胡凳

  1)对西方:丝、茶,丝织、造纸、印刷、医药铁、漆等技术,汉族政治制度

  2)总结:世界意义:将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这几大世界文化相联系。

  2.现实意义

  -5-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附录:

  1.汉朝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

  其三,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第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6-

篇三: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丝绸之路之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特殊意义

  作者:赵芹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4期

  【摘

  要】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是东西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交流的通道。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带来的中国古代乐器、歌舞乐、音乐家以及音乐理论等方面变化的描述,总结了丝绸之路在促进中国古代音乐多民族性交流融合和沟通古代人类之间文明的交流等方面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国古代音乐;交流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91-02

  丝绸之路,指的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由于在这条路线上运送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研究中,丝绸之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丝绸之路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则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本文所研究的丝绸之路主要是狭义丝绸之路,即陆上丝绸之路,以下文章中简称“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由长安西行至敦煌后,在新疆境内分为南北两道。南道出阳关(今敦煌西南),沿昆仑山北麓至于阗(今和田西南),然后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向西可到大月氏、安息、条支、大秦,向南可达身毒。北道出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沿天山山脉南麓至疏勒(今喀什)等地,再越过葱岭,可到大宛,向西北可达康居、奄蔡。这是一条重要的中西陆上交通干线,不仅是东西方商贸交易之路,更是中国和亚欧各国政治、文化、艺术交流的通道。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均通过此路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纺织、制瓷、绘画、建筑、凿井、造纸、医学、儒学、道教等,也通过此路传向西方,因此丝绸之路对彼此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构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人民以其勤劳与智慧,造就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从中也孕育着辉煌的中国音乐历史。就音乐作品的性质而言,中国音乐可分为传统音乐和创作音乐两大部分。以时间为序,中国音乐的发展经过了古代音乐、近现代音乐和当代音乐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发掘的河南舞阳贾湖骨笛,以科学的依据将中国音乐的可考历史推进到八千年前,自此中国音乐历史序幕拉开。回望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演进历程主要经历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了以下几个阶段:以钟磬乐为代表的先秦乐舞阶段(远古—春秋战国)、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歌舞伎乐阶段(秦—唐),以及以戏曲音乐为代表的近古俗乐阶段(宋—清)。其中,在以歌舞大曲为代表的中古歌舞伎乐阶段,伴随张骞丝绸之路的开辟,西域音乐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原,形成了中原地区与西域诸国或诸民族之间极为密切的音乐艺术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丝绸之路带来的音乐文化交流的表现

  丝绸之路开辟后,民族间的大融合带来了音乐文化上的繁荣景象,大量具有异域风情的乐调、乐器传入中国,一些擅长乐器、歌舞的乐人也随着本族音乐的传入而进入中原定居、生活并与中原人民进行音乐文化交流。

  在乐器方面,竖箜篌、凤首箜篌、曲项琵琶、五弦琵琶、筚篥、羯鼓、都昙鼓、鸡娄鼓、铜钹、羌笛、笙、箫等都是这一时期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乐器,有些乐器经过中原乐工的改进,与中原固有的琴、筝融合,构成了丰富的音响。如西域传入中原乐器中的曲项琵琶传入时四项无品,以木拨鼓弦,到唐朝开始废木拨改用手指弹奏。

  在歌舞乐方面,凉州(今甘肃敦煌)一带《西凉乐》逐渐形成,西域的《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康国乐》、《高昌乐》以及古印度的《天竺乐》,古朝鲜的《高丽乐》等等都纷纷传入中原,少数民族音乐与汉族音乐的自然交融,中国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的长期融合,为隋唐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西域音乐的大规模传入,一批西域音乐家也进入中原,与汉族人民一起创造着中国古代音乐的灿烂文明。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以曹妙达为代表的曹氏家族,他们对于我国琵琶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外一位著名的西域音乐家是龟兹人苏祗婆,他不但擅长于龟兹琵琶的演奏,而且精通龟兹音乐的宫调理论,他带来了龟兹音乐“五旦七调”乐律理论,并将“五旦七调”乐律理论传授给中原音乐家郑译。到了隋代,音乐家万宝常和郑译便在苏祗婆“五旦七调”乐律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八十四调”乐律理论。这一理论的产生,适应了汉族传统音乐和外来的西域音乐交流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古代音阶、调式发展演变中的一个历史里程碑。苏祗婆对于促进西域和中原地区的音乐交流,以及对于后来隋唐燕乐宫调理论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音乐史的重大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辟,改变了上古时期华夏文化的发展相对处于封闭式状态的格局(这是由于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条件下,中国大陆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开启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崭新篇章,开拓了中外艺术文化交流的新纪元,大量的乐器、乐舞、乐人以及音乐理论从西域传入中原,与中原的音乐相融合,形成了更为高级的艺术表现形式,众所周知的唐代大曲《霓裳羽衣舞》就是中原、西域乐舞艺术的集大成者。从中古时期开始,中国古代音乐逐渐形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成了以华夏音乐与西域音乐相互交流融合为特征的音乐文化面貌,对促成中古时期音乐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丝绸之路的历史性贡献,在于它沟通了古代人类之间文明的交流,不仅使汉唐音乐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多民族的音乐在古老的中国音乐文化中积淀下来,形成了多样性的音乐文化传统。从丝绸之路开辟的西汉时期开始,我国古代音乐艺术形式就从先秦时期单一的乐舞走向多样化的汉唐歌舞大曲,体现了各民族人民在艺术文化方面的互相吸收和合作交流。从汉唐时期丝绸之路开辟开始,中国古代音乐艺术一直在多民族交流、融合的传统中延续、发展并逐渐走向辉煌。

  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古代音乐的繁荣,丝绸之路中的文化艺术交流,对促进中西文化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丝绸之路音乐艺术的研究有利于全面了解东西方艺术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发扬与发展中国的民族传统音乐文化,有利于促进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提升中国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因此,无论从音乐理论研究层面到音乐理论的实际应用层面、从汉唐时期的音乐文化到当今的文化现象的研究、从国内和国际音乐文化的交流等诸多方面来看,对丝绸之路音乐的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都具有很强的理论研究意义和现实应用价值。

  丝绸之路从古至今在音乐文化交流方面一直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在古代发挥了文化艺术交流与融合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一条重要的文化艺术长廊,在其沿途各地区各民族的艺术和文化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寻觅到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身影。新时期,在党中央“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战略指引下,我们将通过多样性的音乐文化与教育合作,使作为文化交流与融合象征意义的“丝绸之路”继续延伸并发挥重要作用,孕育音乐创造的内在活力。

  参考文献:

  [1]刘再生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12).[2]陈应时,陈聆群主编.中国音乐简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3]黄翔鹏.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C].载《传统是一条河流》(音乐论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4]吴延.传播学视域下的丝绸之路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J].音乐天地,2015(5).

篇四: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

  历史意义

  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1-

  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现实意义

  1.学术研究价值

  丝绸之路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文化特征:

  (1)是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大,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既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2)尺度较大,可以指跨越众多城镇的一条水系的整个流域;也可以指贯穿很多国家的某条贸易之路;(3)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关联;(4)涉及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特征使得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3.1历史学

  从历史学看,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元朝草原丝路的兴起、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到今天的衰落,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历史。因此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对于丝路的研究、考证同样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了解、佐证。

  3.2地理学

  从地理学看,丝路从中原出发经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并联接北非,这一路经过了不同的地理类型与不同的文化圈,丝路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自然地理上对古今自然地理变迁的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人文地理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

  3.3社会学

  从社会学来说,民族交融原因与过程、文化传播媒介和方式、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形成、差异和相互影响等都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而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对此当然菲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2.旅游开发价值

  丝路文化能够显示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带动整个西部发展。文化旅游是传承和发展丝路文化的最佳载体,而且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丝路旅游文化资源分类。丝路旅游可包括:丝路古都,例如长安(今西安)、洛阳及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遗迹;丝路佛窟,例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榆林石窟等佛教艺术瑰宝;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古关隘遗迹;新疆戈壁、沙漠、绿洲、雪山等丝路自然风光。

  与旅游路线相关的丝路旅游商品。包括饮食系列、手工艺编织品、雕塑艺术品、仿古通关文碟、个性化门票、个性商品以及“自选”明信片、邮票等

  丝路文化宣传、促销。包括举办多种旅游节会;加强与客源市场的直接联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促销以及举办多种类型的交流会等。

  3.总结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几大文明圈,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开发也将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

  对中国:

  政治: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

  商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蔬果;马匹、稀有动物和鸟类、皮货、药材、香料、珠宝、玻璃制品

  宗教:佛教(石窟寺)、祆教、景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被吸收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

  乐舞:西域乐器------琵琶、箜篌、火不思,西域舞蹈:胡旋舞、胡腾舞、狮子舞

  文化:昭武九姓

  服饰:胡服、胡凳

  1)对西方:丝、茶,丝织、造纸、印刷、医药铁、漆等技术,汉族政治制度

  2)总结:世界意义:将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这几大世界文化相联系。

  2.现实意义

  -1-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附录:

  1.汉朝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

  其三,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第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2-

篇五: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丝绸之路文化发展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

  【摘要】作为重要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渠道之一,丝绸之路自古以来对于中西方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相关研究表明,通过丝绸之路文化的发展,有效实现了亚非欧之间文化、政治、经济以及艺术等多项内容的合理碰撞与融合,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本文从音乐文化的角度入手,针对丝绸之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中西方音乐文化交融情况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丝绸之路上中外文化交流的渊源与方式,为音乐文化交流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

  【关键词】丝绸之路;音乐文化;交流方式;现实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外交往能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与优化,在此过程中,作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再次焕发了全新的活力。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随着丝绸之路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在此得到了有效的交流与融合。从发展的角度分析,随着这一发展趋势的不断开展与深化,对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中西音乐文化概述

  对于音乐艺术而言,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自古以来,中西方音乐艺术之间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总的来看,在中国文化中语言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在音乐层面上,这一特点表现为东方乐谱的音高通常只有一个,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主要通过对音高进行不同程度的晃动进行演绎[1]。与西方相比,中国人相对较为感性,因此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的过程中,中国人对于音色的控制与乐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自由性,从而形成了东方音乐作品趣味性强、朦胧曼妙以及表达方式自然的特点。相比之下,由于西方民族祖先以狩猎作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其对待音乐时具有长期观察、分析以及较强思辨性的特征。基于这一思维模式,西方音乐在对思想情绪进行表达时,其对于音符往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特征。

  二、丝绸之路对于中西音乐文化的价值

  从丝绸之路的角度来看,作为自古以来中国与亚欧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从长安开始,一路向西,直到古罗马,有效实现了沿途国家之间的联系[2]。同时,在此

  过程中通过商队与使团的交流,有效实现了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相关研究表明,自汉武帝时代起中西方音乐得到了良好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一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大量乐器、乐谱以及歌舞形式得到了传播与交流。同时,西方的音乐形式也随之得到了有效输入,对于中国音乐文化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具有积极价值。自从有了丝绸之路,中国与西域国家之间的各项交往就加强了,这种交往为音乐艺术的交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影响之下,受多国的文化影响,很多音乐也融入了西域的一些艺术音乐思想。例如在我国唐朝时期,唐朝时期的琵琶发展就是中西结合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现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学成归国,他们将西方的一些文化融入我国音乐创作之中,使得我国原有的传统音乐吸取了西方音乐的精华,创造了许多全新的音乐元素,西方的一些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法与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了融合,这使得我国的音乐既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同时也具备非常浓厚的时代气息。

  三、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主要内容

  (一)中西方音乐旋律线条的融合在旋律线条问题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主要以单线旋律为主。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多采用复调形式

  进行演奏,基于这一演奏模式,其对于复调音乐作品中复杂层次关系的处理能力也相对较强。在这一问题上,研究人员表示由于东方民族演奏以无旋律主义或唯旋律主义等两种方式为主,且在演奏过程中其对于各类乐器之间的强弱无特殊强调。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西方音乐作品的演奏,则听众往往能有效对作品中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伴奏色彩等内容进行合理辨别[3]。因此,在丝绸之路文化的推动下,中国音乐作品在表演过程中融合了西方的层次性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音乐作品层次性的有效提升与强化。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西方音乐作品有效实现了感性色彩的引入,促进了音乐表现形式的合理丰富。

  (二)中西方音乐演奏方式的融合对于中西方人民群众而言,由于祖先生活模式的不同,因此,在历史的演变下,人民群众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等内容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集中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在于中西方人民对于音乐的感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在中西方音乐作品中,在类似段落中相同的音符与节奏所表现的意义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这一点上,中国音乐体系中主要追求旋律线条的抽象性,而西方音乐更为注重音符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在演奏方式方面通过交流与融合,中西方音乐有效对和声技法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作为音乐艺术中重要的组成环节之一,和

  声主要通过对音符的有效排列与应用,而实现音色色彩的展现[4]。在此过程中,通过和弦的应用,演奏者可以有效实现旋律发展方向的分析与带动,对于演奏水平的提升与优化具有积极价值。相关研究表明,在丝绸之路的带动下中西方音乐文化在演奏方式问题上得到了合理的创新与优化,有效推动了和声方式的发展。

  (三)中西方音乐节奏与节律感的融合在节奏与节律感方面,与西方民族的音乐作品相比,中国音乐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其更为主张自然随性。在这一问题上,西方音乐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从重音类型上看,在西方音乐作品中体裁重音与逻辑重音的应用频率相对较高,其中,体裁重音往往与节拍重音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而逻辑重音主要用于对乐曲的相关内容进行提示。例如,在西方音乐咏叹调一类作品中,通过逻辑重音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实现对其他音型进入乐句起伏的合理提示。同时在进行曲中,可以有效实现信息的暗示[5]。对于中国音乐艺术而言,在传统的音乐体系中往往并未实现节奏周期强弱的合理体现,因此在节律感方面,中国音乐相对较为薄弱。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其主要依靠传统文化意识在均匀节奏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微调。基于这一问题,通过中西方音乐文化体系的碰撞与融合,有效实现了中国音乐文化体系中节律感的合理优化,对于中国音乐综

  合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价值。同时对于西方音乐作品而言,在中西方融合的推动下,有效实现了演奏模式的自由化,从而为作品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

  四、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建议对策

  在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之下,为了可以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方面的对策。第一,加强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推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之下,为了进一步促进中西音乐文化融合,我们可以从国家层面加强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在彼此国家定期开展音乐文化节,通过音乐文化节的方式来使彼此国家了解对方国家的音乐文化,增进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西音乐文化融合提供政府方面的支撑。第二,加强民间交流。为了促进中西音乐文化融合,除了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之外,我们还可以加强民间的音乐文化融合交流。因此,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之下,中西之间的大学可以加强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定期委派交流生到彼此学校学习音乐知识,了解对方国家的音乐文化,以增强两国之间的文化融合。与此同时,中西之间也可以开展专题的音乐文化交流,加强民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尤其是加强民间音乐艺

  人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中西之间的音乐文化融合。第三,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强中西之间的音乐文化融合。随着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新时代,互联网对于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影响,对于丝绸之路影响之下的中西音乐文化融合也会产生影响。由于互联网超越了时间以及空间的界限,因此在丝绸之路影响之下可以加强各国之间的音乐文化融合,可以超越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实现实时对话,甚至可以使两国的音乐人才在线进行乐器演奏,共同探讨某项乐曲的认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加快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步伐。

  五、结语

  总体来看,现阶段随着党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展与落实,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作为古代中外交流的主要路线,丝绸之路对于中国与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经济以及艺术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在丝绸之路文化的促进下,中西方文化通过这一商路得到了合理的交流与融合[6]。在此过程中,通过文化与思维模式的碰撞,更为有效地推动了中西方音乐之间的交流,有效推动了不同节奏韵律以及演奏方式的融合,为音乐这一门世界性的文化艺术的

  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对此,研究人员表示通过中西方两种不同音乐体系的有效融合,有利于为两种音乐体系的不断完善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积极促进文化艺术形式的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刘嵬.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丝绸之路中外音乐文化交流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9,37(02):40-45.

  [2]张玉雯.一段关于“相遇”的音乐旅途——从2018北京国际音乐节闭幕式看丝绸之路乐团[J].人民音乐,2019,(03):39-41.

  [3]银卓玛,拥巴.“一带一路”与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巴基斯坦藏族后裔的跨界研究为例[J].中国音乐,2019,(01):76-83.

  [4]刘翠翠.“一带一路”视阈下音乐创作的多元性研究——以<丝绸之路幻想组曲>为例[J].齐鲁艺苑,2018,(06):23-27.

  [5]张君仁.“SoundGroup”概念下丝绸之路传统音乐曲调类型的再认识——以秦声之“苦音声腔”和“花儿”为例[J].中国音乐学,2018,(03):17-24.

  [6]刘芬.中国音乐史与博物馆参与式教学探析——以丝绸之路上的音乐物质遗存为例[J].音乐文化研究,2018,(03):43-49.

篇六: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丝绸之路之于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特殊意义

  作者:赵芹

  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24期

  【摘

  要】丝绸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是东西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交流的通道。本文通过对丝绸之路带来的中国古代乐器、歌舞乐、音乐家以及音乐理论等方面变化的描述,总结了丝绸之路在促进中国古代音乐多民族性交流融合和沟通古代人类之间文明的交流等方面的特殊意义。

  【关键词】丝绸之路;中国古代音乐;交流融合

  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091-02

  丝绸之路,指的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路线,由于在这条路线上运送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因此被称为“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研究中,丝绸之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丝绸之路指的是陆上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则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本文所研究的丝绸之路主要是狭义丝绸之路,即陆上丝绸之路,以下文章中简称“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是西汉时期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由长安西行至敦煌后,在新疆境内分为南北两道。南道出阳关(今敦煌西南),沿昆仑山北麓至于阗(今和田西南),然后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向西可到大月氏、安息、条支、大秦,向南可达身毒。北道出玉门关(今敦煌西北)西行,沿天山山脉南麓至疏勒(今喀什)等地,再越过葱岭,可到大宛,向西北可达康居、奄蔡。这是一条重要的中西陆上交通干线,不仅是东西方商贸交易之路,更是中国和亚欧各国政治、文化、艺术交流的通道。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均通过此路传入中国;同时,中国的纺织、制瓷、绘画、建筑、凿井、造纸、医学、儒学、道教等,也通过此路传向西方,因此丝绸之路对彼此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构成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人民以其勤劳与智慧,造就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从中也孕育着辉煌的中国音乐历史。就音乐作品的性质而言,中国音乐可分为传统音乐和创作音乐两大部分。以时间为序,中国音乐的发展经过了古代音乐、近现代音乐和当代音乐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发掘的河南舞阳贾湖骨笛,以科学的依据将中国音乐的可考历史推进到八千年前,自此中国音乐历史序幕拉开。回望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演进历程主要经历

篇七: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仅供个人参考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

  历史意义

  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

  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

  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

  1.政治方面

  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

  3.军事方面

  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现实意义

  1.学术研究价值??????丝绸之路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文化特征:?(1)是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大,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既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2)尺度较大,可以指跨越众多城镇的一条水系的整个流域;也可以指贯穿很多国家的某条贸易之路;(3)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和内在的密切关联;(4)涉及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特征使得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3.1历史学?从历史学看,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元朝草原丝路的兴起、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到今天的衰落,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历史。因此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对于丝路的研究、考证同样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了解、佐证。?????3.2地理学?????从地理学看,丝路从中原出发经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并联接北非,这一路经过了不同的地理类型与不同的文化圈,丝路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自然地理上对古今自然地理变迁的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人文地理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3.3社会学?从社会学来说,民族交融原因与过程、文化传播媒介和方式、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形成、差异和相互影响等都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而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对此当然菲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2.旅游开发价值?丝路文化能够显示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带动整个西部发展。文化旅游是传承和发展丝路文化的最佳载体,而且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丝路旅游文化资源分类。丝路旅游可包括:丝路古都,例如长安(今西安)、洛阳及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遗迹;丝路佛窟,例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榆林石窟等佛教艺术瑰宝;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古关隘遗迹;新疆戈壁、沙漠、绿洲、雪山等丝路自然风光。?与旅游路线相关的丝路旅游商品。包括饮食系列、手工艺编织品、雕塑艺术品、仿古通关文碟、个性化门票、个性商品以及“自选”明信片、邮票等?丝路文化宣传、促销。包括举办多种旅游节会;加强与客源市场的直接联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促销以及举办多种类型的交流会等。??3.总结?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几大文明圈,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开发也将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对中国:?政治: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商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蔬果;马匹、稀有动物和鸟类、皮货、药材、香料、珠宝、玻璃制品?宗教:佛教(石窟寺)、祆教、景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被吸收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乐舞:西域乐器------琵琶、箜篌、火不思,西域舞蹈:胡旋舞、胡腾舞、狮子舞?文化:昭武九姓?服饰:胡服、胡凳?1)对西方:丝、茶,丝织、造纸、印刷、医药铁、漆等技术,汉族政治制度?2)总结:世界意义:将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这几大世界文化相联系。??2.现实意义??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附录:?1.汉朝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首先,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其次,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其三,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第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仅供个人参考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Nurfürdenpers?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только

  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以下无正文

  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篇八: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

  历史意义

  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1-

  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

  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

  1.政治方面

  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

  3.军事方面

  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

  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现实意义

  1.学术研究价值

  丝绸之路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文化特征:

  (1)是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大,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既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2)尺度较大,可以指跨越众多城镇的一条水系的整个流域;也可以指贯穿很多国家的某条贸易之路;(3)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关联;(4)涉及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特征使得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3.1历史学

  从历史学看,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元朝草原丝路的兴起、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到今天的衰落,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历史。因此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对于丝路的研究、考证同样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了解、佐证。

  3.2地理学

  从地理学看,丝路从中原出发经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并联接北非,这一路经过了不同的地理类型与不同的文化圈,丝路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自然地理上对古今自然地理变迁的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人文地理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

  3.3社会学

  从社会学来说,民族交融原因与过程、文化传播媒介和方式、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形成、差异和相互影响等都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而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对此当然菲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1-

  2.旅游开发价值

  丝路文化能够显示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带动整个西部发展。文化旅游是传承和发展丝路文化的最佳载体,而且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丝路旅游文化资源分类。丝路旅游可包括:丝路古都,例如长安(今西安)、洛阳及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遗迹;丝路佛窟,例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榆林石窟等佛教艺术瑰宝;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古关隘遗迹;新疆戈壁、沙漠、绿洲、雪山等丝路自然风光。

  与旅游路线相关的丝路旅游商品。包括饮食系列、手工艺编织品、雕塑艺术品、仿古通关文碟、个性化门票、个性商品以及“自选”明信片、邮票等

  丝路文化宣传、促销。包括举办多种旅游节会;加强与客源市场的直接联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促销以及举办多种类型的交流会等。

  3.总结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几大文明圈,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开发也将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

  对中国:

  政治: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

  商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蔬果;马匹、稀有动物和鸟类、皮货、药材、香料、珠宝、玻璃制品

  宗教:佛教(石窟寺)、祆教、景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被吸收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

  乐舞:西域乐器------琵琶、箜篌、火不思,西域舞蹈:胡旋舞、胡腾舞、狮子舞

  文化:昭武九姓

  服饰:胡服、胡凳

  1)对西方:丝、茶,丝织、造纸、印刷、医药铁、漆等技术,汉族政治制度

  2)总结:世界意义:将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这几大世界文化相联系。

  2.现实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

  -2-

  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附录:

  1.汉朝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

  其三,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第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3-

篇九: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

  历史意义

  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1-

  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

  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

  1.政治方面

  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

  3.军事方面

  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

  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现实意义

  1.学术研究价值

  丝绸之路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文化特征:

  (1)是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大,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既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2)尺度较大,可以指跨越众多城镇的一条水系的整个流域;也可以指贯穿很多国家的某条贸易之路;(3)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关联;(4)涉及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特征使得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3.1历史学

  从历史学看,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元朝草原丝路的兴起、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到今天的衰落,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历史。因此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对于丝路的研究、考证同样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了解、佐证。

  3.2地理学

  从地理学看,丝路从中原出发经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并联接北非,这一路经过了不同的地理类型与不同的文化圈,丝路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自然地理上对古今自然地理变迁的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人文地理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

  3.3社会学

  从社会学来说,民族交融原因与过程、文化传播媒介和方式、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形成、差异和相互影响等都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而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对此当然菲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1-

  2.旅游开发价值

  丝路文化能够显示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带动整个西部发展。文化旅游是传承和发展丝路文化的最佳载体,而且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丝路旅游文化资源分类。丝路旅游可包括:丝路古都,例如长安(今西安)、洛阳及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遗迹;丝路佛窟,例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榆林石窟等佛教艺术瑰宝;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古关隘遗迹;新疆戈壁、沙漠、绿洲、雪山等丝路自然风光。

  与旅游路线相关的丝路旅游商品。包括饮食系列、手工艺编织品、雕塑艺术品、仿古通关文碟、个性化门票、个性商品以及“自选”明信片、邮票等

  丝路文化宣传、促销。包括举办多种旅游节会;加强与客源市场的直接联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促销以及举办多种类型的交流会等。

  3.总结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几大文明圈,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开发也将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

  对中国:

  政治: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

  商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蔬果;马匹、稀有动物和鸟类、皮货、药材、香料、珠宝、玻璃制品

  宗教:佛教(石窟寺)、祆教、景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被吸收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

  乐舞:西域乐器------琵琶、箜篌、火不思,西域舞蹈:胡旋舞、胡腾舞、狮子舞

  文化:昭武九姓

  服饰:胡服、胡凳

  1)对西方:丝、茶,丝织、造纸、印刷、医药铁、漆等技术,汉族政治制度

  2)总结:世界意义:将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这几大世界文化相联系。

  2.现实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

  -2-

  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附录:

  1.汉朝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

  其三,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第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3-

篇十: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1.介绍

  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或“绿洲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路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2.历史意义

  首先,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们的日常。其次,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其三,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中原朝见,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同时波斯、罗马等帝国也遣使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其四,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成为很多人的,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与亚洲国家。另外,丝绸之路在促进民族交融、艺术文化交流等方面也有重大意义。

  3.学术研究价值

  丝绸之路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文化特征:

  (1)是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大,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既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2)尺度较大,可以指跨越众多城

  镇的一条水系的整个流域;也可以指贯穿很多国家的某条贸易之路;(3)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关联;(4)涉及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特征使得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3.1历史学

  从历史学看,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元朝草原丝路的兴起、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到今天的衰落,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历史。因此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对于丝路的研究、考证同样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了解、佐证。

  3.2地理学

  从地理学看,丝路从中原出发经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并联接北非,这一路经过了不同的地理类型与不同的文化圈,丝路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自然地理上对古今自然地理变迁的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人文地理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

  3.3社会学

  从社会学来说,民族交融原因与过程、文化传播媒介和方式、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形成、差异和相互影响等都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而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对此当然菲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4.开发价值

  丝路文化能够显示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带动整个西部发展。文化旅游是传承和发展丝路文化的最佳载体,而且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丝路旅游文化资源分类。丝路旅游可包括:丝路古都,例如长安(今西安)、洛阳及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遗迹;丝路佛窟,例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榆林石窟等佛教艺术瑰宝;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古关隘遗

  迹;新疆戈壁、沙漠、绿洲、雪山等丝路自然风光。

  与旅游路线相关的丝路旅游商品。包括饮食系列、手工艺编织品、雕塑艺术品、仿古通关文碟、个性化门票、个性商品以及“自选”明信片、邮票等

  丝路文化宣传、促销。包括举办多种旅游节会;加强与客源市场的直接联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促销以及举办多种类型的交流会等。

  5.总结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几大文明圈,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开发也将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

  对中国:

  政治: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

  商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蔬果;马匹、稀有动物和鸟类、皮货、药材、香料、珠宝、玻璃制品

  宗教:佛教(石窟寺)、祆教、景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被吸收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

  乐舞:西域乐器------琵琶、箜篌、火不思,西域舞蹈:胡旋舞、胡腾舞、狮子舞

  文化:昭武九姓

  服饰:胡服、胡凳

  1)对西方:丝、茶,丝织、造纸、印刷、医药铁、漆等技术,汉族政治制度

  2)总结:世界意义:将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这几大世界文化相联系。

  2.现实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

  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附录:

  1.汉朝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

  其三,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第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篇2]

  谈开辟“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任务及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

  Ontheopeningofthe"SilkRoadonthesea"maintaskandontheWestculturalexchangeeffect重庆交通大学

  交通运输学院

  高攀

  摘要: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它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做出的巨大的贡献。

  关键字:海上丝绸之路

  发展历程

  文化交流

  Abstract:SilkRoadontheseainancientChinaandforeigntraffictradeandculturalexchangesoftheseachannel,ItmainlyfromSouthChinaSeaEastChinaSearoutesandthestartline,FormedinQinandHanDynasties,DevelopmentintheThreeKingdomsintheSuiDynasty,ProsperityintheTangandSongDynasties,ChangeintheMingandQingDynasties,Isknowntobethemostancientsearoutes.ThemaritimeSilkRoadopeneduptoWesternculturalexchangesmakeenormouscontribution.Keyword:SilkRoadontheseaDevelopmentprocessCulturalexchange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真正见于官方史书记载是在汉代。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郡县于南岳,郡治所在“番禹(今广州)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的中心。岭南的海外交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起来,海上丝绸之路由此而闻名于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

  “自日南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又船行可四月,有邑卢没国。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谌离国。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卢国。自夫甘都卢国船行可二月余,有黄支国。民俗略与珠崖相类,其州广大,户口多,多异物,自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属黄门,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碧流离、奇石异。赍黄金杂缯而往,所至国皆禀食为耦。蛮夷贾船,转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不者数年来还。大珠至围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辅政,欲耀威德,厚遗黄支王,令遣使献生犀牛。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至日南象林界云。黄支之南,有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的海上交通大动脉,其形成的时间要早于陆上丝绸之路。

  之所以得名“海上丝绸之路”,首先是从汉朝开始,一直到隋唐盛世,从中国运往世界各地的大宗货物都以丝绸为主,人们就习惯性地把连接东西方的交通大道称为丝绸之路。西北经由西域的叫陆上丝绸之路,东南经由海上的叫海上丝绸之路。汉唐国力强盛,且都定都于靠近西北的长安,所以陆上丝绸之路在贸易作用之外被赋予了

  更多

  的政治军事意义。在“陆上”二字被省去的同时,陆上丝绸之路也成了汉唐盛世和华夏鼎盛的象征。久而久之,人们一提到“丝绸之路”,想到的就是西北丝绸之路,而忽视了东南海上丝绸之路的存在。

  随着唐朝的衰落,中原政权对西北地区的控制减弱,地处陆上丝绸之路枢纽的西域地区先后

  被突厥、吐蕃等少数民族占据。到了宋代,从河西走廊到西域都被西夏所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几乎断绝,中原地区与海外的贸易往来就只能依靠海路来维系,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因此超过陆上丝绸之路,成为当时“丝绸之路”的代名词。不国在宋代,中国出口海外的商品已经逐渐由丝绸变成瓷器,加上大量进口香料,所以人们又把这条古老的海上通道称为“海上陶瓷之路”或“海上香料之路”。

  东海丝路最晚始自周武王灭纣时。周朝建立后,箕子被周武王分封到朝鲜后,就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渡海到达朝鲜,并传授当地百姓耕田、养蚕、织布的技术,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也经由黄海传到了朝鲜半岛。南海丝路是唐宋以后中外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最主要通道,它以南海为中心,以广州为主要起点,所以又被称为南海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并非一朝形成,其繁荣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开始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代的海上航线。

  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起步不晚,也曾有辉煌,但是近代落后了。中国的航海业可以追溯到南宋,那时候就有航海业,元朝又有了新的发展,中国历史上航海业最鼎盛的时期,是明代初期,以郑和下西洋为标志,中国航海事业已经到达世界最高水平。发展那么快,有一个人不能不提,就是当时的皇帝——明成祖朱棣。他是朱元璋的第四个二字,在明朝建立以及明朝初期政权的巩固方面,朱棣功不可没。

  朱棣重视海洋,所以才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郑和从1405~1433年的28年间,七下西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船队浩浩荡荡,27000多人。特别是郑和船队,造船技术是世界最高的,航海技术是世界领先的。

  大家知道,郑和下西洋早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87年,早于达?伽马绕过好望角92年,早于麦哲伦全球航行114年。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航海家、冒险家。不仅如此,他还是伟大的思想家、战略家。他为了说服明仁宗不要停止下西洋,指出海洋对于国家的影响至关重要,应该重视运用海上力量。

  郑和下西洋之后的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是采取禁海政策。尽管康熙爷发展过海军,但当时是为了收复台湾。中国封建历史,都曾出现过盛世,清朝时期有“康乾盛世”。这个盛世尽管能改善老板姓生活,使国家能够比较文明,但是放到整个历史进程中来分析,那时候的盛世使封建主义制度更完善,统治更牢固,也正因为如此,对新兴的资产阶级的镇-压更加有力。中国资产阶级萌芽产生的时间与西方相差不多,正是封建的盛世,压制了资本主义的产生,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后的衰败,与当时的盛世有关。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有很多特点,其中重要一个,就是对海洋的依存度很高。

  首先,海洋对经济的影响力更大。联合国在经济发展报告中说,以海洋为支撑体系的经济,占全部经济总量的近2∕3,而且这个比数越来越高,随着陆地资源的减少和海洋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海洋对整体经济的影响力会逐步扩大。

  其次,海洋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力更大。随着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的要求更高了,越来越多的人向着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的海岸带方向发展,而且要在海洋中新的生活空间。

  开辟的意义:

  中国丝绸的外传:有助于改善当地人民的穿衣问题,古代南亚.东南亚各地的人都喜欢穿中国丝绸制的衣服,知道至今仍然如此

  丰富和美化了人民的生活,东南亚人民”以帛缠首”在各种文献中比比皆是,至今缅甸人仍旧喜欢戴丝绸制的帽子,这就是说丝绸可以作为一种修饰美化人民的生活

  有利于一些国家丝织品工业的发展,没有中国蚕丝源源不断的供应,工厂就要倒闭,工人就要失业,因此,中国蚕丝外

  传,有利于这些国家名族工业的发展。

  也

  促进了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和繁荣,以盛泽镇为例,明初,名叫”青草滩”,由于海上丝绸贸易的发展,很快繁荣起来,到明末它就发展为一个重要的丝绸贸易市场。

  我们还需要指出,“海上丝绸之路”,远远不止向海外传布了丝绸,还把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如指南针.火药.造纸和活字印刷术,以及瓷器.医学,中草药等传布世界各地。同时把外国的特产,如珍珠,宝石,象牙,犀角;矿产如金,银,铜以及经济作物新品种传入中国。这些发明创造和生产技术的相互交流,促进了人类历史的前进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我们还应该指出,唐,宋,元特别是从明代开始,中国海商和破产的农民,为了谋生,通过这条”海上丝绸之路”,流-亡到世界各地定居,并结婚繁衍,这就是在成今天海外华侨人数准多的原因之一。他们对当地的工农业发展,繁荣商业和城市建设,都做出过很大贡献。

  海上丝绸之路虽然一丝绸贸易为开端,但是其意义却远远超过丝绸贸易的范畴。它把世界各地的文明古国如埃及,罗马,希腊,波斯,印度和中国;又把世界的文化发源地如埃及,两河流域,印度,美洲印加和中国连接到了一起,形成一条连接亚,非,欧,美的海上大动脉。这些古代文明经过海上大动脉的相互交流二放出了光彩,给世界各族人民的文化带来了巨大影响。

  中国丝绸通过海路外传,最初只是在经济上互通有无,作为商品交换,后来突破了经济范畴时,发展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乃至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密切关系,并且带来了深远影响。如果说中国丝绸和其他的创造向外传布都是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那么这些贡献除陆路外,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完成的。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篇3]

  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

  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

  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

  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凿空之行的由来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

  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也就是说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

  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

  经过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

  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

  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

  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

  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

  和蜀布另他瞠目,由

  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

  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

  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

  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

  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

  向广地万里,重九泽

  发展,威德遍于四海。

  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

  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二、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增强了对西部地区的影响。

  张骞通西域后,这一地区的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

  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

  行,出于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

  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

  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

  是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

  在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

  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又推动

  了整个地区的经

  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

  在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

  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不说,光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很大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

  仅维护了

  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

  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

  三、文化间的交流

  由丝绸之路向西方输出的不仅是丰富的中原物产,物质文明的输出不仅为西方人的生活

  带来了诸多便利,更为人

  类的文明发展作出了贡献。

  1、造纸术、井渠技术、丝绸等对西方文明和人们生活

  的影响。

  第一,纸。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因造纸受封龙亭侯,虽是侯爵中的最低一级,但也为今人所乐道。在造纸术传入该地域之前,印度的佛经写在树叶上称为贝叶经;欧洲人

  当时将羊皮做纸称羊皮纸。中国造纸术的传播对世界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丝绸

  之路,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传播。人们在楼兰城遗址考古中发现了2世纪的纸,虽然中亚地区也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设备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

  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

  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局具有较大影响的怛罗斯战役中,以唐王朝的失败而告终,但唐

  朝高度发达的文明却得以在西方传播。

  第二,井渠。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

  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

  脚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屯田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

  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驻军使用在西域,并逐渐流传至更远的国家。

  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

  斯传入西域一直是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

  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由中国传向西方:《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可是在大宛城内已有汉人教会了大宛人凿井取水的方法,所

  以令大宛人得以坚持了很长时间。对于地处沙化边缘地区的人,水是生命之源因而掌握了井

  渠技术无异于为自己的生存环境提供了保障。至今在我国新疆地区坎儿井依然服务于

  当地民众。

  第三,印刷术。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北宋时毕升的发展完善,最后生成活字印

  刷,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

  、交流创造了条件。现今所知最古老的印刷品是唐代的《金刚经》在甘肃省敦煌被发现。中

  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着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

  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

  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的大英博

  物馆。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到中亚。13世纪时,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

  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我国的活字印刷技术由新疆经波斯、埃及传入欧洲。1450年

  前后,欧洲活版印刷术发明者,德国人古登堡受中国活字印刷的影响,用合金制成了拼音文

  字的活字,用来印刷书籍。根据他从葡萄酒压榨机改进的机器设计,古登堡开发了使用凸起

  的活字,从一开始就使用油性墨。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

  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印刷技术的西传,加速了欧洲社会发展的进程,它为文艺复

  兴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第四,丝绸。中国的考古学家在1998年河南荥阳青台遗址的一次考古发掘中,发现

  了距今约5500年的丝绸碎片。另一种说法是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

  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不过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于1958年考古时

  发现的,距今约公元前3700~前3100年(大汶口文化)的丝绸织品是最早的说法。在这条横

  贯东西的交通大动脉上,丝绸与瓷器成为当时东方强盛文明的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

  的奢侈消费品,也是

  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

  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礼物。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

  对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使很多人以为中国是一个物

  产丰富的富饶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为荣耀,以家中使

  用中国瓷器为富有的象征。欧洲人把这种质地轻柔、色泽华丽的丝织物看作是神话中天堂里

  才有的东西。古希腊人干脆称中国为赛尔斯(Seres),即丝国,他们把购丝绸、穿丝绸看

  作是富有和地位的象征。丝绸成为罗马人狂热追求的对象,古罗马的市场上丝绸的价格曾每

  磅约12两黄金的天价。丝绸造成罗马帝国黄金大量外流。这也迫使元老院断然制定法令禁止

  人们穿着丝绸。不可回避的是丝绸贸易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推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

  献。这种珍贵的商品也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

  第五,茶叶和瓷器是中国的土产。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很早便有食茶的记载,最早

  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的炎帝神农氏。中国的茶早在西汉时便传到国外,汉武帝时曾派使者出

  使印度支那半岛,所带的物品中除黄金、锦帛外,还有茶叶。南北朝时齐武帝永明年间,中

  国茶叶随出口的丝绸、瓷器传到了土耳其。唐顺宗永贞元年,日本最澄禅师回国,将中国的

  茶籽带回日本。随着茶叶从中国不断传往世界各地,许多国家开始种植茶树,世界上其他地

  方饮茶的习惯都是由中国传过去的。茶于宋代传到吐蕃,先是在上层社会之间传播,后来才

  逐渐如中原汉地一样,流传于社

  会各个阶层之间。10—11世纪在中国边陲的丝麻交易让位于

  茶马贸易。茶叶仅于17世纪才由荷兰人传入欧洲,19世纪

  印度才开始种植茶树。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与中国(China)同为一词。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

  器。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到北宋代时期,名瓷

  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这期间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经由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的物产,不仅在古代是人们崇尚的物品,在21世纪的今天,世界各地人们需求的生活用品多数是madeinchina中国制造。

  四、丝绸之路上的文化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是不可质疑的事实。这条丝绸之路,至

  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丝绸之路始于西汉武帝时,中国商队或西方商队用骆驼和骡马驮着大量丝织品,由长安出

  发经敦煌西出玉门关,开始艰难的长途跋涉,路经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的沙漠,跨越终年积

  雪的葱岭,来到中亚、西亚和欧洲。

  1、丝绸之路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相互了解的走廊。

  中国的西汉和东汉时期,处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繁荣阶段

  ,当时的欧洲正是罗马帝国时代,处于奴隶制社会鼎盛阶段;中国文化影响了东亚许多国家

  和地区,罗马文化也影响了欧洲和地中海地区,当时东方和西方两大文明地区缺乏的就是相

  互了解的窗口,所以中国的丝绸之路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历史上是有非凡的意义。丝绸之路带

  给中国古代的还有后来长期的对外交往的繁荣。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就派甘英出使欧洲,为以后的中西交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公元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

  到中国,成为中国同欧洲友好往来的最早记录;唐朝以后的中外交往出现更加繁盛局面,直

  至明朝初期郑和下西洋。东西方的人们通过这条走廊不光互有所收,也加强了人们之间的了

  解和文化交流。

  2、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西域少数民族接受先进文化、了解

  外部世界的通道。

  西汉丝绸之路穿过西域,西汉时期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包括今天的新疆,这里

  沙漠多耕地少,人们居住

  在河流灌溉的绿洲上,每个绿洲就是一个国家,沿着塔里木盆地,南有楼兰、且末、于阗、沙车等国,北有车师尉犁、焉耆、龟兹、姑墨、疏勒等国;这些国

  家大部分从事农业或畜牧业,社会发展多处在奴隶社会初级阶段。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访问西域许多国家,各国也派使者回访长安,自此汉朝和西域的交往频繁,汉族的铸铁、开

  渠、凿井技术和丝织品以及金属工具传到西域,极大地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丝

  路不光是西域人民接受中原文化的通

  道,也是中原地区人民了解世界的窗口。

  3、丝绸之路是现代中国西部开发的早期蓝本。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在世纪之交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也是21世纪全国经济发展的一

  个大战略。从历史的角度看西部开发,就要了解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中西部也曾有过的辉煌,了解2000年以前的丝绸之路的历史,知道在茫茫戈壁、漫漫黄沙中为人所熟知的楼兰、高

  昌、敦煌等古城当时是何等繁荣?这些古城宛若一颗颗宝石镶嵌在丝路两侧,当时的贸易收

  入为国家积累着财富。现今西部依托国家的开发西部政策,加之西部人民的智慧和不懈努力,为促进西部的经济繁荣发展、为再创丝路的辉煌、为西部经济的腾飞,使这条古为今用的

  天路成为当今西部开发中的经济大动脉。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篇4]

  1.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2.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3.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

  4.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利用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篇5]

  丝绸是古代中国沿商路输出的代表性商品,而作为交换的主要回

  头商品,也被用作丝路的别称,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和“香料之路”。隋唐年代(589年~896年)丝路空前繁荣,胡商云集京师长安,定居者数以万计。唐中叶战乱非常频繁,丝路被阻,规模远不如前,海上丝路逐渐取而代之。

  自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和中亚及欧洲的商业往来迅速增加。通过这条贯穿亚欧的大道,中国的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向中亚和欧洲,因此,希腊、罗马人称中国为赛里斯国,称中国人为赛里斯人。所谓“赛里斯”即“丝绸”之意。19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行走的这条东西大道誉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一称谓得到世界的承认。丝绸之路,概括地讲,是自古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这条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丝绸之路,在世界史上有重大的意义。这是亚欧大陆的交通动脉,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的桥梁。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国际铁路线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篇6]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商品交流

  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

  中国的印象,由于西传至君士坦丁堡的丝绸和瓷器价格奇高,令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乃至东亚是一个物产丰盈的富裕地区。各国元首及贵族曾一度以穿着用腓尼基红染过的中国丝绸,家中使用瓷器为富有荣耀的象征。此外,阿富汗的青金石也随着商队的行进不断流入欧亚各地。这种远早于丝绸的贸易品在欧亚大陆的广泛传播为带动欧亚贸易交流做出了贡献。这种珍贵的商品曾是两河流域各国财富的象征。当青金石流传到印度后,被那里的佛教徒供奉为佛教七宝之一,令青金石增添了悠远的宗教色彩。而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又称为波斯菜)、黄瓜(汉时称胡瓜)、石榴等的传播为东亚人的日常饮食增添了更多的选择。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历史的发展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当中。商队从中国主要运出铁器、金器、银器、镜子和其他豪华制品。运往中国的是稀有动物和鸟类、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

  文化交流

  技术西传目前已知最古老的印刷品:唐代的《金刚经》就发现于敦煌。造纸术曾经为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于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这种技术似乎只有东亚及南亚部分国家才有发达的造纸工业。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纸制品开始在西域以及更远的地方出现。人们已在在楼兰遗迹的考古发现了2世纪的古纸。而中亚地区虽然也是用纸,但没有发现造纸工业的证据。很多人认为造纸术的西传为欧洲及中亚带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而最初这场变革却是残酷的:唐朝与新兴的阿巴斯王朝在中亚的势力摩擦不断。在对中亚政治格局具有强大影响力的怛罗斯战役中,阿拉伯人将中国战俘沿着丝绸之路带回撒马尔罕,而这些战俘中就有长于造纸术的中国工匠。最终造纸术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西域地区沙漠密布,各国的繁荣与水往往是脱不开关系的。天山与昆仑山溶化的雪水是西域的主要补给水源之一。然而收集这些雪水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溶化后积聚在山脚的水很短时间就会被蒸发或渗入地下。自汉朝派遣军队囤积在西域发展农业时,流传于山区的坎儿井和井渠技术被同样需要水源的军人使用在西域,并逐步流传至更远

  的国家。早先西域地区坎儿井技术究竟是由中国还是波斯传入西域一直事件有争议的问题。不过井渠技术和穿井法被证实是用中国传向西方:《史记》中记载,贰师将军李广利率兵攻打大宛,利用断绝水源的方式围困城市。然“宛城中新得汉人知穿井”,令大宛人坚持了很长时间。

  中国古代印刷术也是沿著丝路逐渐西传的技术之一。在敦煌、吐鲁番等地,已经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其中唐代的《金刚经》雕版残本如今仍保存于英国。这说明印刷术在唐代至少已传播至中亚。13世纪时期,不少欧洲旅行者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并将这种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腾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第一个印刷厂在意大利出现,令这种便于文化传播的技术很快传遍了整个欧洲。

  宗教思想交流

  唐朝(7世纪)时在中国北方发现的西方传教士像东汉初期,佛教自于闻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侧之“丝绸之路”子孔道,全面传到西域各国。关于佛教传入西域地区,目前尚有许多说法。但是国内外“学术界基本看法是:佛教早在公元前2世纪以后,晚在公元前1世纪末已传入西域了”。据此,佛教公元前87年传入西域于阗以后,公元前60年至公元前10年左右自佛教圣地于阗向西或北方向传播到叶城、莎车、塔什库尔干、喀什、阿克苏、库车、焉首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北路各地和向东北方向传播到且末、若羌、米兰、楼兰等西域之“丝绸之路”南北路诸地是理所当然之事。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取得了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韩国、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

  拜火教(一名为祆教)是中国人对波斯琐罗亚斯德教(这可能与西域地区与拜火教敌视的伊斯兰教有关。)的称呼,该教于前5—前1世纪沿丝路向东方传播,被认为是最早传入西域的宗教。拜火教曾是波斯的国教,在阿拉伯帝国兴起后被-迫东移。有记载当时西域各国都信仰琐罗亚斯德教,在中国受到当时南北朝时代的北方各国皇帝的支持,唐朝时也有许多祆祠以备“胡商祈福”,地方统治者为控制拜火

  教的发展,设立萨薄一职,试图将宗教纳入国家管理体系中。但该教宋朝以后则基本消失。其宗教风俗则被维吾尔族、塔吉克族所保留,成为一种民族文化的风俗。

  景教则是叙利亚基-督教聂斯脱里教派的一个分支,史料记载景教在唐代初期搏得皇帝好感,李世民曾批准教徒在长安兴建庙寺一所,初称“波斯寺”,后更名为“罗马寺”,“大秦寺”;到唐高宗年间,阿罗本被奉为镇国大-法主,往后教堂亦挂上历代唐朝皇帝像。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景教徒伊斯曾协助郭子仪平乱,后被赐紫衣袈裟。从635年开始,景教在中国顺利发展了150年,与祆教及摩尼教并称唐代“三夷教”。在会昌法难之后,景教慢慢走向衰弱,但一直延续到明朝天主教进入中国时。

  从西方到东方丝路在元朝之后的逐渐不受注意后,间接刺激了欧洲海权兴起,马可·波罗的中国游记刊行后,中国及亚洲成为许多欧洲人向往的一片繁荣富裕的文明国度。西班牙、葡萄牙国家开始企图绕过被意大利和土耳其控制的地中海航线与旧有的丝绸之路,要经由海路接通中国,并希望能从中获得比丝路贸易更大的利润。一些国家也希望将本国的所信仰的宗教传至东方。1492年,哥伦布远航的一个目标就是最终能到达中国,并开创另一条比丝路更好的贸易要道,但他却在大的失望中带领欧洲发现了美洲这一块新大陆。于是哥伦布之后的探险家在美洲开启了新世界的殖民地时代,17世纪之后,荷兰与英国也陆续在非洲、美洲、南太平洋扩展他们的势力。19世纪初期,尽管欧洲强权已在海上遍布,中国依然被西方认为是向往之地,是最兴旺与古老的文明,学者多认为这是丝路在中西交流史上所带来的精神性影响,也造成西方在近代200年期间,认为与中国交易能获得巨大利润的印象。

  【开辟丝绸之路的意义】

篇十一: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0-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

  历史意义

  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1-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

  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2-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

  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

  1.政治方面

  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

  3.军事方面

  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3-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现实意义

  1.学术研究价值

  丝绸之路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文化特征:

  (1)是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大,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既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2)尺度较大,可以指跨越众多城镇的一条水系的整个流域;也可以指贯穿很多国家的某条贸易之路;(3)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关联;(4)涉及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特征使得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3.1历史学

  从历史学看,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元朝草原丝路的兴起、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到今天的衰落,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历史。因此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对于丝路的研究、考证同样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了解、佐证。

  3.2地理学

  从地理学看,丝路从中原出发经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并联接北非,这一路经过了不同的地理类型与不同的文化圈,丝路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自然地理上对古今自然地理变迁的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人文地理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

  3.3社会学

  从社会学来说,民族交融原因与过程、文化传播媒介和方式、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形成、差异和相互影响等都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而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对此当然菲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4-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2.旅游开发价值

  丝路文化能够显示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带动整个西部发展。文化旅游是传承和发展丝路文化的最佳载体,而且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丝路旅游文化资源分类。丝路旅游可包括:丝路古都,例如长安(今西安)、洛阳及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遗迹;丝路佛窟,例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榆林石窟等佛教艺术瑰宝;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古关隘遗迹;新疆戈壁、沙漠、绿洲、雪山等丝路自然风光。

  与旅游路线相关的丝路旅游商品。包括饮食系列、手工艺编织品、雕塑艺术品、仿古通关文碟、个性化门票、个性商品以及“自选”明信片、邮票等

  丝路文化宣传、促销。包括举办多种旅游节会;加强与客源市场的直接联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促销以及举办多种类型的交流会等。

  3.总结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几大文明圈,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开发也将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

  对中国:

  政治: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

  商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蔬果;马匹、稀有动物和鸟类、皮货、药材、香料、珠宝、玻璃制品

  宗教:佛教(石窟寺)、祆教、景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被吸收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

  乐舞:西域乐器------琵琶、箜篌、火不思,西域舞蹈:胡旋舞、胡腾舞、狮子舞

  文化:昭武九姓

  服饰:胡服、胡凳

  1)对西方:丝、茶,丝织、造纸、印刷、医药铁、漆等技术,汉族政治制度

  2)总结:世界意义:将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这几大世界文化相联系。

  2.现实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5-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

  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附录:

  1.汉朝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

  其三,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第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6-

篇十二: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丝绸之路文化发展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对外交往能力得到了合理的发展与优化,在此过程中,作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丝绸之路在新的历史时期再次焕发了全新的活力。在“一带一路”政策的推动下,丝绸之路成为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随着丝绸之路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西方音乐文化在此得到了有效的交流与融合。从发展的角度分析,随着这一发展趋势的不断开展与深化,对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中西音乐文化概述

  对于音乐艺术而言,由于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自古以来,中西方音乐艺术之间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总的来看,在中国文化中语言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在音乐层面上,这一特点表现为东方乐谱的音高通常只有一个,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主要通过对音高进行不同程度的晃动进行演绎[1]。与西方相比,中国人相对较为感性,因此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诠释的过程中,中国人对于音色的控制与乐谱的理解具有较强的自由性,从而形成了东方音乐作品趣味性强、朦胧曼妙以及表达方式自然的特点。相比之下,由于西方民族祖先以狩猎作为主要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其对待音乐时具有长期观察、分析以及较强思辨性的特征。基于这一思维模式,西方音乐在对思想情绪进行表达时,其对于音符往往具有较强的规律性特征。

  二、丝绸之路对于中西音乐文化的价值

  从丝绸之路的角度来看,作为自古以来中国与亚欧国家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从长安开始,一路向西,直到古罗马,有效实现了沿途国家之间的联系[2]。同时,在此过程中通过商队与使团的交流,有效实现了不同地区音

  乐文化的交流。相关研究表明,自汉武帝时代起中西方音乐得到了良好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一时期,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大量乐器、乐谱以及歌舞形式得到了传播与交流。同时,西方的音乐形式也随之得到了有效输入,对于中国音乐文化体系的优化与完善具有积极价值。自从有了丝绸之路,中国与西域国家之间的各项交往就加强了,这种交往为音乐艺术的交往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影响之下,受多国的文化影响,很多音乐也融入了西域的一些艺术音乐思想。例如在我国唐朝时期,唐朝时期的琵琶发展就是中西结合的一个典型代表。在现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学成归国,他们将西方的一些文化融入我国音乐创作之中,使得我国原有的传统音乐吸取了西方音乐的精华,创造了许多全新的音乐元素,西方的一些音乐理论和音乐技法与我国的传统音乐进行了融合,这使得我国的音乐既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同时也具备非常浓厚的时代气息。

  三、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主要内容

  (一)中西方音乐旋律线条的融合在旋律线条问题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主要以单线旋律为主。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多采用复调形式进行演奏,基于这一演奏模式,其对于复调音乐作品中复杂层次关系的处理能力也相对较强。在这一问题上,研究人员表示由于东方民族演奏以无旋律主义或唯旋律主义等两种方式为主,且在演奏过程中其对于各类乐器之间的强弱无特殊强调。因此,通过这种方式进行西方音乐作品的演奏,则听众往往能有效对作品中不同音乐表现形式的伴奏色彩等内容进行合理辨别[3]。因此,在丝绸之路文化的推动下,中国音乐作品在表演过程中融合了西方的层次性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音乐作品层次性的有效提升与强化。同时,在交流过程中西方音乐作品有效实现了感性色彩的引入,促进了音乐表现形式的合理丰富。

  (二)中西方音乐演奏方式的融合对于中西方人民群众而言,由于祖先生活模式的不同,因此,在历史的演变下,人民群众的思维模式与行为习惯等内容均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性集中在音乐方面的表现在于中西方人民对于音

  乐的感悟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在中西方音乐作品中,在类似段落中相同的音符与节奏所表现的意义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在这一点上,中国音乐体系中主要追求旋律线条的抽象性,而西方音乐更为注重音符的实际意义与价值。在演奏方式方面通过交流与融合,中西方音乐有效对和声技法进行了探索与创新,作为音乐艺术中重要的组成环节之一,和声主要通过对音符的有效排列与应用,而实现音色色彩的展现[4]。在此过程中,通过和弦的应用,演奏者可以有效实现旋律发展方向的分析与带动,对于演奏水平的提升与优化具有积极价值。相关研究表明,在丝绸之路的带动下中西方音乐文化在演奏方式问题上得到了合理的创新与优化,有效推动了和声方式的发展。

  (三)中西方音乐节奏与节律感的融合在节奏与节律感方面,与西方民族的音乐作品相比,中国音乐具有较强的自由性,其更为主张自然随性。在这一问题上,西方音乐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从重音类型上看,在西方音乐作品中体裁重音与逻辑重音的应用频率相对较高,其中,体裁重音往往与节拍重音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而逻辑重音主要用于对乐曲的相关内容进行提示。例如,在西方音乐咏叹调一类作品中,通过逻辑重音的合理运用,有利于实现对其他音型进入乐句起伏的合理提示。同时在进行曲中,可以有效实现信息的暗示[5]。对于中国音乐艺术而言,在传统的音乐体系中往往并未实现节奏周期强弱的合理体现,因此在节律感方面,中国音乐相对较为薄弱。在音乐审美能力方面,其主要依靠传统文化意识在均匀节奏的基础上对音乐作品进行微调。基于这一问题,通过中西方音乐文化体系的碰撞与融合,有效实现了中国音乐文化体系中节律感的合理优化,对于中国音乐综合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价值。同时对于西方音乐作品而言,在中西方融合的推动下,有效实现了演奏模式的自由化,从而为作品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

  四、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建议对策

  在丝绸之路文化的影响之下,为了可以促进中西文化之间的融合,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几方面的对策。第一,加强政府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推进国与

  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之下,为了进一步促进中西音乐文化融合,我们可以从国家层面加强文化交流活动,可以在彼此国家定期开展音乐文化节,通过音乐文化节的方式来使彼此国家了解对方国家的音乐文化,增进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西音乐文化融合提供政府方面的支撑。第二,加强民间交流。为了促进中西音乐文化融合,除了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之外,我们还可以加强民间的音乐文化融合交流。因此,在丝绸之路的影响之下,中西之间的大学可以加强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定期委派交流生到彼此学校学习音乐知识,了解对方国家的音乐文化,以增强两国之间的文化融合。与此同时,中西之间也可以开展专题的音乐文化交流,加强民间的音乐文化交流,尤其是加强民间音乐艺人之间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中西之间的音乐文化融合。第三,通过互联网技术加强中西之间的音乐文化融合。随着新兴技术快速发展,当前我们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新时代,互联网对于各行各业都产生了影响,对于丝绸之路影响之下的中西音乐文化融合也会产生影响。由于互联网超越了时间以及空间的界限,因此在丝绸之路影响之下可以加强各国之间的音乐文化融合,可以超越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实现实时对话,甚至可以使两国的音乐人才在线进行乐器演奏,共同探讨某项乐曲的认知,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加快中西音乐文化融合的步伐。

  五、结语

  总体来看,现阶段随着党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开展与落实,丝绸之路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对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作为古代中外交流的主要路线,丝绸之路对于中国与西方国家政治、文化、经济以及艺术等诸多领域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从音乐文化的角度来看,在丝绸之路文化的促进下,中西方文化通过这一商路得到了合理的交流与融合[6]。在此过程中,通过文化与思维模式的碰撞,更为有效地推动了中西方音乐之间的交流,有效推动了不同节奏韵律以及演奏方式的融合,为音乐这一门世界性的文化艺术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保障。对此,研究人员表示通过中西方两种不同音乐体系的有效融合,有利于为两种音乐体系的不断完善注入新鲜的血液,从而积极促进文化艺术形式的多

  元化。

篇十三: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意义和价值

  【摘要】

  丝绸之路,一条已有两千年历史的贸易和文化交流之路。这学期我们详细学习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各方面知识,现在,当我们的目光再次投向这条在风沙中历经沧桑、沉默已久的路,我们仿佛还可以透过千年的时光,看到它的繁荣与昌盛。这条路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包括政府官员、学者教授、普通学生、商人游客,那么它到底有什么价值呢?而我们今天了解它、学习它、研究它、开发它,又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呢?本文将简要叙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包括贸易、科技、政治、民族、宗教、艺术等方面;丝绸之路的学术研究价值: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丝路旅游开发价值。

  【关键词】

  丝绸之路;意义;价值

  1.介绍

  丝绸之路是指西汉时由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路也被称为“陆路丝绸之路”或“绿洲丝绸之路”。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约于前5世纪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发挥巨大作用的海路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宋初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

  2.历史意义

  首先,丝路上的商队从西方运来稀有动物、植物、皮货、药材、香料、珠宝首饰,再从中国运出丝绸、茶叶、瓷器等货物,这些商品丰富了各国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次,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四大发明、丝织技术、漆器工艺等也经由丝绸之路传向世界各地,促进了世界文明进程。其三,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中原朝见,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同时波斯、罗马等帝国也遣使来中国,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其四,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也随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成为很多人的信仰,并沿着丝绸之路的分支,传播到朝鲜半岛、日本与其他亚洲国家。另外,丝绸之路在促进民族交融、艺术文化交流等方面也有重大意义。

  3.学术研究价值

  丝绸之路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文化特征:

  (1)是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大,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既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2)尺度较大,可以指跨越众多城

  镇的一条水系的整个流域;也可以指贯穿很多国家的某条贸易之路;(3)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关联;(4)涉及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特征使得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3.1历史学

  从历史学看,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元朝草原丝路的兴起、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到今天的衰落,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历史。因此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对于丝路的研究、考证同样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了解、佐证。

  3.2地理学

  从地理学看,丝路从中原出发经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并联接北非,这一路经过了不同的地理类型与不同的文化圈,丝路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自然地理上对古今自然地理变迁的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人文地理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

  3.3社会学

  从社会学来说,民族交融原因与过程、文化传播媒介和方式、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形成、差异和相互影响等都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而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对此当然菲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4.旅游开发价值

  丝路文化能够显示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带动整个西部发展。文化旅游是传承和发展丝路文化的最佳载体,而且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丝路旅游文化资源分类。丝路旅游可包括:丝路古都,例如长安(今西安)、洛阳及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遗迹;丝路佛窟,例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榆林石窟等佛教艺术瑰宝;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古关隘遗迹;新疆戈壁、沙漠、绿洲、雪山等丝路自然风光。

  与旅游路线相关的丝路旅游商品。包括饮食系列、手工艺编织品、雕塑艺术品、仿古通关文碟、个性化门票、个性商品以及“自选”明信片、邮票等

  丝路文化宣传、促销。包括举办多种旅游节会;加强与客源市场的直接联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促销以及举办多种类型的交流会等。

  5.总结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几大文明圈,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开发也将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

  对中国:

  政治: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

  商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蔬果;马匹、稀有动物和鸟类、皮货、药材、香料、珠宝、玻璃制品

  宗教:佛教(石窟寺)、祆教、景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被吸收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

  乐舞:西域乐器------琵琶、箜篌、火不思,西域舞蹈:胡旋舞、胡腾舞、狮子舞

  文化:昭武九姓

  服饰:胡服、胡凳

  1)对西方:丝、茶,丝织、造纸、印刷、医药铁、漆等技术,汉族政治制度

  2)总结:世界意义:将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这几大世界文化相联系。

  2.现实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附录:

  1.汉朝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

  其三,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第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篇十四: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

  历史意义

  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

  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

  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

  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

  1.政治方面

  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

  3.军事方面

  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现实意义

  1.学术研究价值

  丝绸之路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文化特征:

  (1)是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大,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既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2)尺度较大,可以指跨越众多城镇的一条水系的整个流域;也可以指贯穿很多国家的某条贸易之路;(3)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关联;(4)涉及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特征使得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历史学

  从历史学看,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元朝草原丝路的兴起、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到今天的衰落,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历史。因此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对于丝

  路的研究、考证同样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了解、佐证。

  地理学

  从地理学看,丝路从中原出发经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并联接北非,这一路经过了不同的地理类型与不同的文化圈,丝路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自然地理上对古今自然地理变迁的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人文地理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

  社会学

  从社会学来说,民族交融原因与过程、文化传播媒介和方式、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形成、差异和相互影响等都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而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对此当然菲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2.旅游开发价值

  丝路文化能够显示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带动整个西部发展。文化旅游是传承和发展丝路文化的最佳载体,而且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丝路旅游文化资源分类。丝路旅游可包括:丝路古都,例如长安(今西安)、洛阳及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遗迹;丝路佛窟,例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榆林石窟等佛教艺术瑰宝;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古关隘遗迹;新疆戈壁、沙漠、绿洲、雪山等丝路自然风光。

  与旅游路线相关的丝路旅游商品。包括饮食系列、手工艺编织品、雕塑艺术品、仿古通关文碟、个性化门票、个性商品以及“自选”明信片、邮票等

  丝路文化宣传、促销。包括举办多种旅游节会;加强与客源市场的直接联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促销以及举办多种类型的交流会等。

  3.总结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几大文明圈,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开发也将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

  对中国:

  政治: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

  商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蔬果;马匹、稀有动物和鸟类、皮货、药材、香料、珠宝、玻璃制品

  宗教:佛教(石窟寺)、祆教、景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被吸收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

  乐舞:西域乐器------琵琶、箜篌、火不思,西域舞蹈:胡旋舞、胡腾舞、狮子舞

  文化:昭武九姓

  服饰:胡服、胡凳

  1)对西方:丝、茶,丝织、造纸、印刷、医药铁、漆等技术,汉族政治制度

  2)总结:世界意义:将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这几大世界文化相联系。

  2.现实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附录:

  1.汉朝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

  其三,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第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篇十五: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有哪些?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有哪些?张骞出使西域的影响在汉代以前,西域对几乎所有中原人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神秘地方。西汉初年的时候,人们逐渐从东西往来的行商的描述中了解到西域的一些情况,仍很有限。公元前138年,终于有一位中原勇士,率先向这块未知的地方发出挑战,他就是张骞(公元前195-114年)。

  张骞出使西域,不是他个人的愿望,而是当时西汉王朝政治上的要求。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是汉中人,陈寿说是“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建元年中为郎。此时正是汉武帝时期,国家强盛,但仍然受到北方强大的匈奴的威胁。为了摆脱匈奴的威胁,汉武帝想派使者去联络西域各国,特别是与匈奴有矛盾的大月氏(今苏联乌兹别克、塔吉克),共伐匈奴。为此,汉武帝“乃募能使者”。

  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随行的人除堂邑父外,共有100多人。张骞这次出使,由于带有重大的政治目的,自然会受到匈奴的阻挠,会有各种艰险。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张骞一行人出陇西(今甘肃临洮南)途径匈奴时,被匈奴抓获,扣留。扣压不是几天、几月,而是10年。匈奴人给他娶妻生子,想以此拴住张骞,老死匈奴。然而张骞“持汉切不失,”念念不忘身负的使命。在被扣押期间,他采取韬晦之计,使匈奴人放松警惕,放宽对他的监禁。这一计果然有效,张骞抓住一个机会和少数随从逃跑,“西走数十日至大宛”。大宛国王早就想跟富饶的西汉交往,听说张骞来了,很高兴,问他:“你要到哪里去?”张骞答:“我要出使月氏,没想到中途匈奴人阻道。现在我逃出来了,希望国王派人送我去

  月氏。如果你这样做了,我回汉朝后告诉汉王,汉王定会用很多财物感谢你。”大宛国王满口答应,派人把张骞护送到康居,由康居转送大月氏,到大月氏以后,发现情况有变化。老国王被匈奴人杀害,立太子为王,征服了大夏。新国王认为,大月氏土地肥美,人民安居乐业,而且离汉朝太远,没有必要定要报复匈奴。张骞没辙,又从大月氏回大夏。远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张骞取道昆仑山北麓,青海柴达木盆地的羌族居住区回国。由于羌族被匈奴控制,张骞在东归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获,后又趁匈奴内乱逃回长安,历尽千辛万苦,前后用了十三年时间。出发时带着随从一百人,返回时,只剩甘父一人同行,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为了表彰张骞的功绩,汉武帝封他为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张骞这次出使,经历了许多国家,知道了西域的许多情况。他第一次以汉朝使者的身份,与西域的一些国家交往,沟通了汉朝与西域各国之间的联系。历史上称他的这次出使是“凿空(孔)”,意思是张骞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汉武帝要求的政治目的,但是通过他的旅行观察,却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使生活在中原内地的人们了解到西域的实况,张骞把这些地理知识写成报告上奏汉武帝,后来司马迁即据此写成了(大宛列传),得以保存至今。这次出使西域,激发了汉武帝“拓边”的雄心,发动了一系列抗击匈奴的战争。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由于张骞随军与匈奴作战有功,被汉武帝封为博望候。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张骞又向汉武帝报告:“大臣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悦:‘安得此?’大夏国人悦:‘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

  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士著,大与大夏同,而卑温暑热云。其人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以骞度之,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汉西南。今身毒国又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此其去蜀不远矣。今使大夏,从羌中,险,羌人恶之;少北,则为匈奴所得;从蜀宜径,又元寇。”从这段话知道,张骞从地理方向及距离上首次作出了一个大胆的推测,即身毒(今印度)去蜀不远,如果从蜀身去身毒,再从身毒去大夏,则既无寇,路又直。汉武帝听了这番话很高兴,当即要张骞去办这件事。张骞从蜀郡、犍为郡派使者,分四路向西南进发。各路只行了一两千里便受阻,各地少数民族语言不通,缺乏交往,互相不了解,不让汉使通过。张骞这次旅行虽然没有打通从西南去印度的通路,但已打听到在昆明西边千里之外,有一个乘象的滇越国(今云南腾冲一带),四川的商人常常到那里做生意。可见,从中国西南去印度的道路早就有了。这些地理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开拓西南地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证明,张骞设想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只是由于社会条件的局限,未能实现。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了进一步联络乌孙,断“匈奴右臂”,便派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张骞带了三百多人,顺利地到达了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国家。但由于乌孙内乱,也未能实现结盟的目的。尽管张骞这次出使也没能立即与乌孙结成军事联盟,但双方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联系变得频繁而密切。乌孙回访使者一起到达长安,并把他们看到的中原王朝的繁荣在乌孙广为传讲。汉朝与乌孙之间农牧产品的交流蓬勃开展起来,最终确立了和亲关系。汉武帝派名

  将霍去病带重兵攻击匈奴,消灭了盘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两关,开通了丝绸之路。并获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带回长安。张骞回国后升为大行,列于九卿。一年以后,这位功勋卓越的旅行探险家和外交家便去世了。不久,他派遗的副使也陪同各国使者来到长安,从此,中国通西域的道路完全打通。来往使者络绎不绝。为了纪念张骞通西域的功绩,“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候。”张骞通西域的意义张骞出使西域本来是为了联合西北各民族共同抗击匈奴,客观上却起到了开拓长期被匈奴阻塞的东西陆路交通的作用,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往来,也建立起中原与西北边疆各地区的友好联系,开辟出中国与西方各国直接交流的新纪元,标志着中西交流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并对后来东西方文明的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

  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篇十六: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包头师范学院

  本

  科

  学

  年

  论

  文

  论文题目:

  论张骞出使西域

  院

  系:

  历史文化与管理学院

  专

  业:

  09历史学

  学

  号:

  0903090008

  姓

  名:

  杨倩

  指导教师:

  吕喜林讲师

  撰写学年:

  2010至2011学年

  二零一零年十一月

  论张骞出使西域

  摘

  要: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纵观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发现西汉王朝对西域的开拓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和经济基础。而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为西汉的正确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张骞“凿空”西域促进了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融合,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和影响千年的“丝绸之路”,当时的汉帝国以此为契机,开创了影响整个东北亚地区千年之久的国际政治格局。

  关键词:

  张骞;

  “凿空”;

  民族融合;

  历史意义

  一、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社会发展到汉武帝时代(公元前140~87年),史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凛庚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仔千陌之间成群,守间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人人白爱而重犯法”[4]。可谓“财力有余,士马强盛”。武帝于是“动远略”,开始讨伐匈奴、通西域,与外界交往。武帝即位的第6年(前138年,建元三年)获悉,被匈奴驱逐西迁的大月氏任想报复。武帝即派郎官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大月氏,欲使大月氏与汉配合,夹击匈奴。张骞率百余名随从刚出玉门关,即被匈奴抓获。匈奴单于大怒言:“月氏在吴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听我乎?”张骞在匈奴羁留十几年后,方逃出匈奴重新西行。沿途跋涉,射猎充饥,西越葱岭,经大宛、康居,终于到达出使目的地大月氏。大月氏人自认为新居之时水草丰美,肥沃安定,又与汉距离遥远,所以不愿东返故地。张骞未达到联合大月氏的目的,转到大夏,了解了大夏及周围不少邻国的情况。一年以后,张骞取道南山,从羌中道返回时,又被匈奴所俘获,一年后,匈奴君臣单于死,趁匈奴内乱,方逃出匈奴。元朔三年(前126年),张骞同胡妻及仆人回到长安。张骞这次出使西域前后13年,同去的一百多人只剩下他和奴干父二人安全返汉,虽然张骞未达到目的,但对沿途所经西域诸国有一定的了解,不仅获得了大量前所未闻的西域资料,也传播了汉朝的声望,所以司马迁将此行称为“凿空”。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张骞从长安出发,再次踏上出使西域的路途。这次出使的战略目标是联络乌孙等其它国家,联合对抗匈奴。张骞率随员三百,牛羊万头,并携带钱币绢帛数千万,向西域进发,至乌孙后,正恰逢其内乱乌孙王想传位于长孙岑敞,次子不满,起兵相攻,其国内又素惧匈奴,故张骞未达到与之结盟的目的。不过乌孙派了专使带十几匹马到长安答谢。西汉王朝与之建立了

  正式联系。张骞在乌孙又派副使分赴西域诸国及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于阗等国,汉朝与这些西域国家有了正式的使节往来。元鼎二年(115年)张骞同乌孙使者数十人回国,不久卒。他所派出的副使在张骞去世后不久,也都先后完成了使命,与各国使节一同回到长安。汉朝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终于建立起来。

  二、张骞出使西域的作用及影响

  前文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所承担的主要目是寻找西域大国大月氏,以求实现汉月联盟来对抗匈奴。由于当时匈奴控制着汉与西域交通所必经的河西走廊以及整个中国西北部地区。因而,要想寻找大月氏,必然要经过匈奴人所控制的地区。张骞在其出发不久,便被匈奴人扣押,这一押,就是十年,在这十年中,汉与匈奴已然开战,并且取得阶段性的胜利。这一时期国际政治力量博弈的天平已经逐渐开始向汉王朝倾斜。汉王朝经济实力雄厚,这是匈奴无论如何也不能比拟的,由于其游牧经济的自然特点及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特点所决定的。但总体而言,汉王朝中央政府的实力愈加雄厚,由最初仅仅安于对秦的贫痔的十五郡县的继承,至汉武帝时期中央政府所控制下的郡县的不断扩大,无论从财政还是军事等诸方面,中央政府的实力都得到大大增强。这次出使虽没有实现汉武帝最初的战略目的,然而这一结果实际上对汉朝的消极影响并不大。早在张骞与汉中央王朝隔绝音讯的十三年中,汉武帝事实上已经放弃了最初的战略设想而开始调整为独力对抗匈奴的战略,并为此从外交、内政诸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张骞历经艰险的出使,不仅让离汉绝远的大宛、康居等西域国家了解了有汉帝国这样一个强大富饶国度的存在,而且回国后对汉中央政府就其沿途见闻所做的汇报,也大大增强了汉武帝这个汉王朝最高决策者对西域的热情,汉与西域双方都有着加强双方友好交往的意愿,这就为张骞的第二次出使并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础。这一次的失败却孕育了下一次的成功。历史的车轮自觉不自觉的都要依照既定的轨迹行驰,汉王朝必然要将自己的势力触角伸向西域,也就必然要与匈奴展开新一轮军事、外交、政治较量。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标志着汉王朝在与匈奴进入对峙状态下,正式将其势力触角深入西域地区,开始了在西域地区同匈奴的争夺。这次出使,虽没有立即实现汉王朝所期望的同乌孙的联合,但通过这次出使,尤其是西域诸国使者随着汉使来到汉王朝的回访参观,则大大加强了双方的了解。汉王朝的疆域辽阔、经济富饶,给这些国家的使者留下极深的影响。在利益的驱动下,这些西域国家也纷纷乐意加强同汉王朝的交往,这样就为汉王朝将其势力深入到西域地区提供了契机。汉朝于是逐步实现了联合乌孙“断匈奴右臂”的目的,而且采取多种方法打开西域大门,促进了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大融合。

  (一)外交互访

  张骞两次出使虽为迅速达到“与汉共击匈奴”之战略目的,但加强了西汉王朝对西域诸国的影响。张骞出使首先加强了汉与乌孙的关系。乌孙国王因为惧怕近敌匈奴,虽然不敢与汉廷联手进攻匈奴,但却遣使臣至汉,“见汉人富厚,归报其国,其国乃益重汉”[1],这就为两国日后成功联手共击匈奴埋下了伏笔。其次,张骞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于阗等国。“其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4]。最后,汉武帝亦不断遣使西域。“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般大者数百,小者百余人,人所赉操大放博望侯时。……汉率一岁中使多者十余人、少者五六人,远者**岁,近者数岁而返”[1]。这些互访活动加深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互相了解,开阔了汉朝的全球视野,其中最重要的作用是让西域诸国了解了汉朝文化、经济和军事的强大,可以凭借汉朝的力量对抗东北面的强敌匈奴,这与汉武帝联合西域诸国围攻匈奴的战略构想不谋而合。正是在西汉与西域诸国为了共同的利益对抗匈奴的基础上,才不断增加了汉朝与西域诸国的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的交往,为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移民置郡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欲劝乌孙国东还故地,以同汉朝联手进攻匈奴。由于乌孙不肯东归,汉武帝乃于浑邪故地先后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且“徙民以实之”[3]。河西四郡的建置,使西汉边界直接与西域相连接,在军事上联合西域诸国对匈奴形成包围之势,将匈奴的势力范围向北驱逐了一大步,同时为汉朝人民与西域交往提供了方便条件,中原民族与西北少数民族的接触机会大大增加,中原民族的先进生产力极大地影响着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西北少数民族的部分人开始学习农耕以维持生存,逐步放弃了原来漂泊不定的游牧方式。客观地说,汉武帝的这项英明决策加快了中原民族与西域民族的融合步伐。

  (三)战争征服

  河西四郡的建置,尽管加强了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联系,但也引起了一些国家的反感。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由于汉朝商人为谋关市之利,多求出使西域,致使西域诸国犯罪数量大增。这是由于中原商人受到利益的驱动,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想通过“走私”货物以图私利,这样就难免致使当时尚处于落后阶段的西域人上当受骗,其中违法犯罪行为必然增多。其次,由于西域诸国的地方官“欲贱市以私其利外国”[2]。一些中原商人通过贿赂西域的地方官,通过地方官的权力达到自己经商获利的目的,而置西域百姓的经济利益于不顾。最后,西域诸国“亦厌汉使人有言轻重,度汉兵远不能至,而禁食物以困汉使。汉使乏绝积怨,互相攻击。而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

  而匈奴骑兵时时遮击使西国者”[4]。县官不如现管,当这些中原商人不断获利而使当地人贫困甚至破产时,劫掠这些商人也就成为部分西域人发家致富的捷径。为此,中原商人向西汉王朝的告急文书也就雪片般地落到汉武帝的案牍上。鉴于此,汉武帝为了解汉使与西域诸国的矛盾,也为了清除长安通往西域的障碍,于公元前108年派将军赵破奴“击姑师,破奴与轻骑七百人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因举兵威以困乌孙、大宛之属。……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4]。另有一史例就是西汉征伐大宛国,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两次对大宛作战,首次失败而最终获胜。因大宛属西域强国,而西汉攻克大宛,起到了“擒贼先擒王”的震慑效应,为大汉统治西域奠定了坚实基础。“诸所过小国闻宛破,皆使其子弟从入贡赋,见天子,因为质焉”[3]。“自大宛破后,西域震惧,汉使西域者亦得职。汉发使十余辈至宛以西诸国,求奇物,因风览伐宛之威德。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5]。这是西汉在西域直接行使行政区域建置的开端。至此,中原民族与西域民族的融合步伐开始加速发展。

  (四)通婚和亲

  历代封建王朝,当一方处于战略上的弱势时,无不采用先献贡、后和亲之策,因献贡表示臣服于对方;和亲娶了对方公主,就成了对方的姑爷,无疑要对老岳父礼让有加。乌孙国求和亲就是一个例证。汉武帝派大将赵破奴攻克楼兰、姑师后,乌孙恐,求和亲。公元前105年,汉以江都王建之女细君为公主,妻乌孙昆末。后又转房于岑陬,不久细君公主忧郁而死。汉复以楚王戊之孙解忧公主妻岑陬,岑陬死,又转房于肥王;肥王死,则转房于泥靡。此外,边境的汉人及商人与西域诸国人通婚者更是不计其数。汉朝与乌孙国和亲政策的推行,不仅实现了联合乌孙等国“断匈奴右臂”的目的,也使中原民族的先进文化大踏步走入西域荒野,人员的来往和文化的交流无疑大大促进了中原民族与西北民族的大融合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汉王朝的战略构想仍是保持和西域的友好关系,从而最大程度的孤立匈奴,实现彻底消除匈奴威胁的战略目的。所以,我们看到这一时期从长安出发的只是使者、商人而不是军队。

  然而,西域那些国家只贪慕于汉帝国的“饶财”,对汉王朝所释放的善意、友好、军事合作则不屑一顾。并且,这些国家一直受到匈奴的军事威慑,对匈奴畏惧甚深,且认为汉帝国远在万里之外对其鞭长莫及。故随着汉与西域交往的深入,让汉帝国统治者意想不到的是,在大量黄金、丝绸、珍奇、宝货的诱惑、刺激下,丝路一时竟成了各国众目睽睽的肥肉,平生出许多事端来。各国认为汉军玄远,无法支援商团,故或禁食物,或相攻剿,或据丝路要隘阻遏过往商队。匈奴人也派骑兵乘机长途奔袭,抢掠汉使财物,攻杀使者。这种情况,对正处于意得志满时期的汉帝国无疑是奇耻大辱。

  反过来,也让汉武帝了解到西域情况的复杂性,打消了过去一厢情愿的友好外交态度。既然意识到了西域一些国家的首鼠两端以及匈奴从中的破坏这些复杂情况,那么汉帝国就别无选择。当和平外交的意愿失效后,汉帝国决定付诸武力解决。而这时,汉王朝也完成了对东南、西南、东北的讨伐,有了将全力投入到对西域的争夺当中的契机。于是,汉帝国相继发动了对楼兰、车师、大宛的战争,并实现了对乌孙的和亲,扫除一切阻挡汉帝国在西域势力发展的障碍。终于,汉王朝以其昂贵的铁与血的代价将其势力牢牢地深入进了西域这一广袤地区。促进了中原与西北少数民族融合。

  三、张骞“凿空”西域和丝路的历史意义

  张骞一生两次出使西域,前后历经二十多年,为西汉王朝实行开发西域的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正如司马迁所赞:“自张骞开通西域……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其后使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1]。由此可见,张骞在西域诸国影响之巨。张骞出使和丝绸之路的历史有非常丰富的历史意义。形成了许多历史亮点,是举世无双,无与伦比的。

  首先,张骞是中国史上第一个由西汉朝廷有计划有准备的以寻求友好和联盟为目的的外交使团,自愿请求并经过遴选的由政府授权第一次率领100多人携带大批物资,第二次“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寨金币币帛直数千巨万”浩浩荡荡从长安出发,虽经羁留异域,曲折艰难但两次出使,博望侯张骞终于完成使命,留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成为世界级的历史人物。《史记》称这是一次“凿空”的行动,言其极为困难的空前探险行动。

  其次,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有国家保证的通道,扩大了西汉的影响和汉武帝的视野,带回了西方世界的信息,东物西进,西货东来,丰富了我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使汉代中国人吃到了核桃王瓜菠菜等。汉武帝及时调整了对外方针,由开始的寻求联盟“制御匈奴”到确定了“广地万里,泽九州,威德遍于四海”的宏大目标,版图扩大,关税激增,更加引起西汉朝廷的重视,开放政策不断完善,在宣帝神爵2年(前60年),便建立了西域都护府(在今吐鲁番)这是一个常设的管理机构,全权管理外交和商贸事宜。保证了丝绸之路有序有则地发挥作用,这是中国对西方的第一个边境管理机构。到了唐朝,丝路更加重要和繁荣,唐朝廷更建立了安西四镇,重修玉门关,进一步开放沿途关隘,打通天山北麓丝路,西线至于西亚。由于唐朝更加强盛,来往的不仅商人士兵和官员,寻求理念信仰和文化交流的人越来越多,促进了丝绸之路繁荣和扩大了影响。唐代的强大辉煌与东西交流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最后,开创了汉代中国和罗马帝国的物资和文化交流,长安开始成为国际性的帝都引起世界关注丝绸瓷器等货物开始间接的传入罗马,后来罗马商人也加入

  了走向丝路的商队。很快丝绸制品成为罗马上流社会追捧和紧俏的最时尚和贵族化的商品(意大利那不勒斯博物馆存在古罗马贵族身着丝绸衣服的壁画)。市场上每磅丝绸售价12两黄金,致使罗马大量黄金外流中国。罗马当局认为丝绸造成黄金外流,更影响了罗马的社会风尚,元老院发布文告禁止丝绸的买卖和着装,这应视为世界第一个对中国的商品禁令。当时罗马朝廷官方和传统的人们批评说“我所看到的丝衣,——如果它的材质不能遮盖人的躯体,也不能令人显得庄重,这岂能叫衣服……”(《雄辩集》第一卷)。但命令并没有中断两国的商贸交往,而且越来越繁忙,终于在公元166年罗马派使节,由丝绸之路到洛阳建立了使馆

  (后汉书有记)。中国丝绸也受到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的非常喜爱,她穿着丝绸衣服艳丽而美貌无比的接见外国使者,这些史实有力证明从长安起始的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走向世界产生的重大作用。欧亚论坛首届在西安召开,并以西安为欧亚论坛永久性会址是历史的重合而非偶然的选择。

  张骞“凿空”西域的伟大历史意义不仅仅在于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通道,不仅仅在于开辟了影响千年的“丝绸之路”,还在于当时的汉帝国以此为契机,开创了影响整个东北亚地区千年之久的国际政治格局。而之所以能够影响持久,又在于中国历史发展轨迹的必然选择。汉及后来的隋唐,都以长安为都城,由此,则国防重心必然放在西北边防。这其实也是一种国防意义上的“关中本位”。只要这样一种历史政治格局不改变,那么其面临的国防任务、历史任务也都大致相同,即首先防备来自北方辽阔的蒙古草原上游牧民族的袭扰,并由此展开在东、西两个方面对其北方对手的战略包抄或者夹击。因此,后世的中原王朝发展脉络是只要仍以关中为立国重心,大致不会超出这样的发展战略道路,而仍旧沿着当年汉武帝征伐四方时所指定的战略规划轨迹行事。这是由中国历史发展所立足的地缘政治所决定的。

  参考文献:

  [1]江应樑,林超民.中国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2]施新荣,赵

  欣.张骞西使研究概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24(1):15-20.[3]班

  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5]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篇十七: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张骞通西域的意义

  张骞出使西域本来是为了联合西北各民族共同抗击匈奴,客观上却起到了开拓长期被匈奴阻塞的东西陆路交通的作用,沟通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往来,也建立起中原与西北边疆各地区的友好联系,开辟出中国与西方各国直接交流的新纪元,标志着中西交流史上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并对后来东西方文明的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汉通西域,虽然起初是出于军事目的,但西域开通以后,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从西汉的敦煌,出玉门关,进入新疆,再从新疆连接中亚、西亚的一条横贯东西的通道,再次畅通无阻。这条通道,就是后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由于中国历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称边疆少数民族为“夷”,所以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夷之间的第一次文化交融。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蚕豆苜蓿等十几种植物,逐渐在中原栽培。龟兹的乐曲和胡琴等乐器,丰富了汉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汉军在鄯善、车师等地屯田时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术,习称“坎儿井”,在当地逐渐推广。此外,大宛的汗血马在汉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马”,“使者相望于道以求之”。那时大宛以西到安息国都不产丝,也不懂得铸铁器,后来汉的使臣和散兵把这些技术传了过去。中国蚕丝和冶铁术的西进,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甚大。

  张骞通西域的原因

  匈奴威胁

  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的威胁。这个民族,最初以“獯鬻”、“猃狁”、“俨狁”、“荤粥”、“恭奴”等名称见于典籍,后统称为“匈奴”,春秋战国以后,匈奴跨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各部分别形成奴隶制小国,其国王称“单于”。楚汉战争时期,冒顿单于乘机扩张势力,相继征服周围的部落,灭东胡、破月氏,控制了中国东北部、北部和西部广大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奴隶主政权和强大的军事机器。匈奴奴隶主贵族经常率领强悍的骑兵,侵占汉朝的领土,骚扰和掠夺中原居民。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冬,冒顿单于率骑兵围攻晋阳(今山西太原)。刘邦亲领三十二万大军迎战,企图一举击溃匈奴主力。结果,刘邦反被冒顿围困于白登(今山西大同东),七日不得食,只得采用陈平的“奇计”,暗中遣人纳贿于冒顿的阏氏夫人,始得解围。从此,刘邦再不敢用兵于北方。后来的惠帝、吕后,和文景二帝,考虑到物力、财力的不足,对匈奴也都只好采取“和亲”、馈赠及消极防御的政策。但匈奴贵族,仍寇边不已。文帝时代,匈奴骑兵甚至深入甘泉,进逼长安,严重威胁着西汉王朝的安全。

  连合大月氏

  天山南麓,因北阻天山,南障昆仑,气候特别干燥,仅少数水草地宜于种植,缺少牧场,汉初形成三十六国,多以农业为生,兼营牧畜,有城廓庐舍,故称“城廓诸国”。从其地理分布来看,由甘肃出玉门、阳关南行,傍昆仑山北麓向西,经且未(今且未县)、于阗(今于田县),至莎车(今莎车县),为南道诸国。出玉门、阳关后北行,由姑师(今吐鲁番)沿天山南麓向西,经焉耆(今焉耆县)、轮台(今轮台县)、龟兹(今库车县),至疏勒,为北道诸国。南北道之间,横亘着一望无际的塔里木沙漠。这些国家包括氐、羌、突厥、匈奴、塞人等各种民族,人口总计约三十余万。张骞通西域前,天山南路诸国也已被匈奴所征服,并设“僮仆都尉”,常驻焉耆,往来诸国征收粮食、羊马。南路诸国实际已成匈奴侵略势力的一个重要补给线;三十多万各族人民遭受着匈奴贵族的压迫和剥削。

  葱岭以西,当时有大宛、乌孙、大月氏、康居、大夏诸国。由于距匈奴较远,尚未直接沦为匈奴的属国。但在张骞出使之前,东方的汉朝和西方的罗马对它们都还没有什么影响。故匈奴成了唯一有影响的强大力量,它们或多或少也间接地受制于匈奴。

  从整个形势来看,联合大月氏,沟通西域,在葱岭东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建立起汉朝的威信和影响,确实是孤立和削弱匈奴,配合军事行动,最后彻底战胜匈奴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步骤。

  汉武帝即位不久,从来降的匈奴人口中得知,在敦煌、祁连一带曾住着一个游牧民族大月氏,中国古书上称“禺氏”。秦汉之际,月氏的势力强大起来,攻占邻国乌孙的土地,同匈奴发生冲突。汉初,多次为匈奴冒顿单于所败,国势日衰。至老上单于时,被匈奴彻底征服。老上单于杀掉月氏国王,还把他的头颅割下来拿去做成酒器。月氏人经过这次国难以后,被迫西迁。在现今新疆西北伊犁一带,赶走原来的“塞人”,重新建立了国家。但他们不忘故土,时刻准备对匈奴复仇,并很想有人相助,共击匈奴。汉武帝根据这一情况,遂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于是下令选拔人才,出使西域。天山北路,是天然的优良的牧场,当时已为匈奴所有,属匈奴右部,归右贤王和右将军管辖。西北部伊犁河一带原住着一支“塞人”,后被迁来的月氏人所驱逐。而大月氏后又为乌孙赶走。

  汉朝日趋强盛后,计划积极地消除匈奴贵族对北方的威胁。武帝听到有关大月氏的传言,就想与大月氏建立联合关系,又考虑西行的必经道路——河西走廊还处在匈奴的控制之下,于是公开征募能担当出使重任的人才。

  当汉武帝下达诏令后,满怀抱负的年轻的张骞,挺身应募,毅然挑起国家和民族的重任,勇敢地走上了征途。

  张骞,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县)人,生年及早期经历不详。汉武帝刘彻即位时,张骞已在朝廷担任名为“郎”的侍从官。据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即具有坚韧不拔、心胸开阔,并能以信义待人的优良品质。建元三年,即

  公元前138年,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郎”,是皇帝的侍从官,没有固定职务,又随时可能被选授重任。

  张骞通西域的评价

  张骞这次远征,仅就预定出使西域的任务而论,是没有完成。因为他未能达到同大月氏建立联盟,以夹攻匈奴的目的。如从其产生的实际影响和所起的历史作用而言,无疑是很大的成功。自春秋以来,戎狄杂居泾渭之北。至秦始皇北却戎狄,筑长城,以护中原,但其西界不过临洮,玉门之外的广阔的西域,尚为中国政治文化势力所未及。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国的影响直达葱岭东西。自此,不仅现今中国新疆一带同内地的联系日益加强,而且中国同中亚、西亚,以至南欧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来。后人正是沿着张骞的足迹,走出了誉满全球的“丝绸之路”。张骞的“凿空”之功,是应充分肯定的。

  张骞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的调查研究工作。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巴尔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里海、咸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条支(又称大食,今伊拉克一带)、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国的许多情况。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下来。这是中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篇十八: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扩大了汉朝文明的影响力导语:张骞,西汉时期的著名外交家,探险家,生于公元前164年,卒于公元前114年,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对古代中亚西亚

  张骞,西汉时期的著名外交家,探险家,生于公元前164年,卒于公元前114年,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位对古代中亚西亚进行实地勘察的人,他对当时西域地理,人文,风俗,社会等领域的研究对中国历史文化传播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在公元前140年,汉武汉刘彻为攻打匈奴,计划联合受匈奴奴役的,位于匈奴西边的大月氏国,一起共同消灭匈奴,为此全朝发榜,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应召,当时他担任的汉朝的一个小官史,素有名声,为人忠正信义,坚忍不拔,这样的人非常适合出使西域这样艰难困苦的事。在公元前139年,张骞在匈奴人甘父的向导下,率领100多人,历时13年之久,开始了漫长,艰难的西域之行。

  在西出长安不久的,他们在匈奴的控制区域里,不幸被匈奴人抓获,张骞被押往匈奴首领军臣单于的帐前,军臣单于没有杀掉他们,他想软化张骞,为匈奴所用,给他在匈奴娶妻,安家立业,并一直监视他,张骞就这样在匈奴被拘押了漫长的10年。

  好不容易找到机会和甘父逃出了匈奴继续西行,寻找大月氏国,穿越沙漠,忍受饥渴,好不容易找到了一再西迁的大月氏国,却大失所望,大月氏国在新的国土上已经安居乐业,并没有打算东还,张骞这一隆重的出使西域的目的就泡汤了。但是,他并没有气馁,经过一年的游说无望后,张骞返回,虽然没有联合大月氏国合击匈奴成功,却给当时的汉朝带回了丰富翔实的古代西域诸国的地理社会人文风俗等信息,走出一条震惊世界的“丝绸之路”。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张骞,做为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是功绩,即使在今天也是举世无双的。

  从公元前139年开始的西域之行,途中历经磨难,被匈奴扣押达10年之久,在异邦忍辱负重,艰难求生,如此绝境下,张骞心中依然没有忘记大汉皇帝的嘱托,要联合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即使已在匈奴娶妻生子,也没有让张骞归化,在找到逃跑机会后,张骞和甘父还有随从一起又向寻找大月氏的路程进发。在一路上,他历经了西域诸国,领略到了各个国家的人文风情,他熟记于心,以备日后汉朝征服西域做参考。将大宛,康居,安息,身毒,条支,大夏,乌孙等散布在广阔无垠的西域的诸国信息,地理位置,人口,社会,特产,兵力等情况如实记录,这些内容后来被记载在汉朝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里。

  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虽然没有达成,带回的这些西域诸国的实地考察记录,却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次对这些地方进行的科学考察,至今仍是世界研究这些地方的古代地理人文的重要珍贵资料。

  张骞的西域之行,把东方的汉朝文明传播到了西方诸国,并带去了汉朝的友谊,为东西方的互通交流提供的路线。而且在第二次西域之行后,双方建立起了稳定长久的交流,极大的丰富了当时汉朝的物质生活,并积极的扩大了汉朝文明的影响力。

  生活常识分享

篇十九: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及现实价值

  引言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现今的欧亚大陆桥中经由的路线有一大部分是原丝绸之路,所以人们称其为现代丝绸之路,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并沿用至今,也简称为丝路。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内容摘要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是指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本文主要描述丝绸之路的由来、丝路上文明的交流史和文明的传播,浅析东西方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丝路文化在人类的文明史上所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尤其对当代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丝绸之路

  历史意义

  现实价值

  正文:

  论丝绸之路在历史的文化价值

  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也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它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人类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古今历史文化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丝绸之路的形成

  丝绸之路,亦称丝路。是指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一般可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中段: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西段: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1-

  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即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

  或乘牛车”。即西汉初期国力不济,国库空虚,货缺财乏,一片荒凉残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齐四匹一色的马来拉车,都办不到,而将军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

  更是毫无积蓄。北方的匈奴则是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习射猎,忘君臣,略婚宦,驰突无垣”。到了公元二世纪,匈奴的势力范围很大,东至辽河,西至葱岭,南临长城,北至贝加尔湖。匈奴自称有控弦之士三十万人随时可以征战,匈奴多次深入到中原地区,肆意抢掠人畜,劫夺财物,严重地威胁着西汉初期的政权。公元前200年,匈奴南下,汉高祖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决心以武力解除北方的边患。但是,刘邦一到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就被匈奴四十万人马围困在白登七天七夜,后因贿赂冒顿阏氏才得以脱险,史称白登之围。因此,怎样解除匈奴为祸的边患,成了西汉政权急待解决的问题。建信侯刘敬提出和亲的妥协政策,他主张与匈奴和亲以换取边境上的安宁,刘邦无奈只得接受了这一建议。汉初对待匈奴以和亲的方式,赠送大量财物求得暂时的相宁,但却没有收到好的效果,匈奴仍然不断南下入侵,掠夺和破坏。

  文景之治采取休养生息等一系列政策,西汉政府国库日益充实,到了汉武帝时“太仓之

  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国家强大起来,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朝联合,于是派遣张骞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张骞带一百多随从由长安出发,日夜兼程西行。张骞一行在途中被匈奴俘虏,遭到长达十余年的软禁。他们逃脱后历尽艰辛又继续西行,先后到达大宛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东部)、大月氏、大夏(今阿富汗)。在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的市场上,张骞蓦然看到了大月氏的毛毡、大秦(古罗马)国的海西布,尤其是四川的竹杖和蜀布另他瞠目,由此他推断从蜀地一定有路可通身毒。公元前126年张骞几经周折返回长安,出发时的一百多人仅剩张骞和堂邑父。司马迁称张骞的首次西行为凿空即空前的探险。公元前119年,张骞任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四年时间他和他的副使先后到达乌孙国、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次大陆)等国。张骞通西域,让西汉政府对西域的地理概况,风土人情有了进一

  -2-

  步的了解,汉武帝也从开始的联合大月氏以扼制匈奴,进而向广地万里,重九泽发展,威德遍于四海。

  为了促进西域与西汉的联系,汉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给的货物,到西域各

  国经商。这些商人出西域后大部分成为富商巨贾,从而吸引了更多人从事丝绸之路上的贸易活动,剌激了边贸经济的发展,进而极大地推动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之间的物质文化交流。

  二、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当代西部地区的影响。

  1.政治方面

  张骞通西域后,地方政权相继遣使跟汉通好,汉也派使者互访,但由于匈奴不断骚扰、丝路沿线强盗横行,出于安全和加强对边陲控制的考虑,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

  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了直辖机构——西域都护府,总管西域各项事务,这进一步加强了西汉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也增进了西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自此,今新疆广阔地区直接隶属中央的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政治上加强了对这一地区的影响,对于当代西部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2.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丝路是陆路通往西方的必经之路,遍布丝路两侧的大小绿洲城郭,是来往商贾进行贸易活动和贸易联络的处所,互助的集市贸易中既能在这里看到来自中原地区的物

  产,也可看到远道而来的舶来品,商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边贸易的增多,推动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繁荣。由西域传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波菜、黄瓜、石榴等

  为人们的餐桌提供了丰富的佳肴,西域特产的葡萄酒经过久远的发展也融入到中国的传统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队输出铁器、金器、银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贸易活动都为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融合提供了契机。这些都为当今西部繁荣与发展有着前车之鉴。

  3.军事方面

  军事方面,由于汉在此地屯田,首先解决了边陲驻军粮食问题。古代凡有军事行动,都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而漫漫古道运送粮草的艰辛、困苦又非今人所能想象,且不谈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仅是一路的损耗也是数以千万计,造成了惨重的浪费。自屯田始自给自足

  后勤保障充裕,纵然西进也无需长途舟车

  -3-

  劳顿运输粮草,朝廷将一个个屯田地域作为一个个

  桥头堡不断向西延伸。汉班超经营西域30余年,以战养战使西域50多个国家都归附汉朝,不仅维护了汉朝边境的稳定,也增强了边防建设,增加了国家物资储备,大大提高了御敌应变能力,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边防安全。日后中国前进与发展深受启发。

  三、丝绸之路现实意义

  1.学术研究价值

  丝绸之路是一个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具有非常明显的线性文化特征:

  (1)是线状或带状的文化遗产区域,范围大,包括的遗产种类多,反映的人类活动形式丰富。既有地域的特点,也有相互交流和交融积淀的历史;(2)尺度较大,可以指跨越众多城镇的一条水系的整个流域;也可以指贯穿很多国家的某条贸易之路;(3)承载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联系与变化,相互影响与交流,构成文化带上文化遗存的共性与特性、多样性和典型性,衍生出丰富多彩的面貌和内在的密切关联;(4)涉及到巨大的经济价值和复杂的自然生态系统。这样的特征使得它在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都有相当大的研究价值。

  3.1历史学

  从历史学看,从汉代丝绸之路开辟到唐朝丝路贸易繁荣、文化交流频繁,再到元朝草原丝路的兴起、宋明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直到今天的衰落,丝绸之路的发展史贯穿了中国历史。因此丝绸之路的研究意义不仅局限于它本身,对于丝路的研究、考证同样有助于我们对于古代中国甚至中亚、西亚乃至欧洲政治制度、经济文化、民族宗教的了解、佐证。

  3.2地理学

  从地理学看,丝路从中原出发经新疆、中亚、西亚到达欧洲并联接北非,这一路经过了不同的地理类型与不同的文化圈,丝路知识可以用来帮助自然地理上对古今自然地理变迁的研究,也可以用来研究人文地理上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差异的关系。

  3.3社会学

  从社会学来说,民族交融原因与过程、文化传播媒介和方式、世界不同文化圈的形成、差异和相互影响等都是研究的热门课题,而丝绸之路是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对此当然菲比寻常的意义和价值。

  -4-

  2.旅游开发价值

  丝路文化能够显示西部旅游资源的特色,带动整个西部发展。文化旅游是传承和发展丝路文化的最佳载体,而且文化旅游是当今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丝路旅游文化资源分类。丝路旅游可包括:丝路古都,例如长安(今西安)、洛阳及河西四郡(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古代西域三十六国遗迹;丝路佛窟,例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榆林石窟等佛教艺术瑰宝;阳关、玉门关、嘉峪关等古关隘遗迹;新疆戈壁、沙漠、绿洲、雪山等丝路自然风光。

  与旅游路线相关的丝路旅游商品。包括饮食系列、手工艺编织品、雕塑艺术品、仿古通关文碟、个性化门票、个性商品以及“自选”明信片、邮票等

  丝路文化宣传、促销。包括举办多种旅游节会;加强与客源市场的直接联系;充分利用多种媒体宣传、促销以及举办多种类型的交流会等。

  3.总结

  丝绸之路连接了东亚、中亚、印度、西亚、地中海等世界几大文明圈,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社会进步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今天我们对丝绸之路的研究和开发也将创造难以估量的价值。

  对中国:

  政治:正如“丝绸之路”的名称,在这条逾7000公里的长路上,丝绸与同样原产中国的瓷器一样,成为当时一个东亚强盛文明象征。丝绸不仅是丝路上重要的奢侈消费品,也是中国历朝政府的一种有效的政治工具:中国的友好使节出使西域乃至更远的国家时,往往将丝绸作为表示两国友好的有效手段,并且丝绸的西传也少许改变了西方各国对中国的印象。

  商品:葡萄、核桃、胡萝卜、胡椒、胡豆、菠菜、黄瓜、石榴等蔬果;马匹、稀有动物和鸟类、皮货、药材、香料、珠宝、玻璃制品

  宗教:佛教(石窟寺)、祆教、景教、伊斯兰教传入中国,被吸收为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文化

  乐舞:西域乐器------琵琶、箜篌、火不思,西域舞蹈:胡旋舞、胡腾舞、狮子舞

  文化:昭武九姓

  服饰:胡服、胡凳

  1)对西方:丝、茶,丝织、造纸、印刷、医药铁、漆等技术,汉族政治制度

  2)总结:世界意义:将古老的黄河流域文化、恒河流域文化、波斯文化、中亚文化以及希腊文化这几大世界文化相联系。

  2.现实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

  -5-

  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附录:

  1.汉朝丝绸之路开辟的意义:

  首先,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原的铸铁冶炼,凿井等技术传入西域,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其次,西域的各种农作物以及动物等特有品种流入中原,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物质,扩大了食物来源。

  其三,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极大的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的统一作出了巨大作用。

  第四,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各国各派使节来汉,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政治联系,这对以后的汉唐实行对西域的行政管理打下了基础。

  -6-

推荐访问:论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对于中国音乐文化发展的意义 西域 出使 丝绸之路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