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5篇

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5篇

时间:2022-11-13 14:15: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5篇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清时期中国与英美海洋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  作者:孙勤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3期  孙勤  (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5篇,供大家参考。

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5篇

篇一: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清时期中国与英美海洋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

  作者:孙勤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3期

  孙勤

  (上海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1306)

  摘要: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海洋而创造的文明生活内涵。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过程中,需切实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而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顶峰,中国历史上海洋文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也是中国落后与世界列强的发端。本文从中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明清时期(西方近代)英美海洋文化发展历程,不同文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对比三个方面对明清海洋文化作品及同期英美文化作品并进行分析与比较,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与海洋文化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当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文化建设,为我们未来海洋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明清时期;中国;英美;海洋文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P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48-03

  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具有内质结构上的涉海冒险性、异域文化间的互补联动性、价值取向上的崇商慕利性、历史形态上的开放拓展性、美学形态上的本然壮美性等文化特征。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不断加快。然而,必须正视的是我们的海洋意识还不够强烈,现代海洋文化还不够发达。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是实现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中国的地理位置与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的海洋文学作品深受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大陆文明的影响,在对外关系中主张包容、融合。而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顶峰,其海洋文化必然要体现儒家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明代又有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中国历史上海洋文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清代有封建经济发展到康乾盛世所展示的最后的荣光,因此其海洋文学作品必然兼具了其鲜明的时代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明清也是中国落后与世界列强的发端,有着被迫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因此,研究明清海洋文化作品及同期英美文化作品并进行比较,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与海洋文化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当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文化建设,为我们未来海洋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中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海洋文学可上朔至春秋战国时期,奇书《山海经》可被誉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开山之作”。先秦时期,中国涉海文学作品已经初露端倪。《诗经》、《楚辞》中均保留有不少涉海作品。《诗经》中的《商颂·长发》的“相相烈土,海外有载”,《小雅·污水》的“酒河流水,朝宗于海”,标示出先民们的海上活动及人世哲理的普遍认同。两汉魏晋南北朝,独立而完整的海洋文学作品逐渐增多,艺术表现力迅速提高。两汉之际写海之作渐多。咏海辞赋、《史记》、《汉书》等已记载了我国的许多涉海活动、涉海民俗和涉海传说。如被鲁迅誉为“广博阂丽,卓绝汉代”的司马相如著名作品《子虚赋》,其中描写齐国:且齐东清巨海,南有琅琊;观乎成山,射乎之果。颇具“海王之国”的传神。曹操在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感叹大海的包容与壮阔的同时,更表现出作者当时踌躇满志

  的情怀。其他还有班彪的《览海赋》,王集的《游海赋》(残篇),木华的《海赋》等著名作品,不胜枚举。没有对海洋的深刻认识,没有对海洋丰富的玄想,是难以真正写出如此传神、富有张力、大气磅礴而又“文甚隽丽”的作品。

  唐宋时期,随着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渠道的多元化,中国海洋文学也初现繁荣景象。这一时期,文学作品的诗词作为其时代文化发展的特征,也反映到海洋文学作品中,诗词的海洋艺术表现日趋成熟,创造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海洋审美意象。如张九龄在《望月远怀》中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又如李白在其《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诗句已成经世咏海名句。同期,用新的文学体裁表现涉海生活也开始展现。如唐段成式撰写的《酉阳杂俎》中的《长须国》便是其代表作,用写实的笔法来叙述离奇故事,这种写作手法也影响到后来的涉海小说的表现方法。

  明代经济与科技得到较大发展从而推动了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升,对外经济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地位逐步凸显出来,加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有力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印度洋、阿拉伯海之间的海上交通网络,为东西方的文化、经济交流提供了渠道。大量海外商贾、使节的涌入也带来了许多前所未闻的海外新闻,这在相对封闭的民间必然引起轩然大波,成为文学创作的新内容。元明清时期参与海洋文学创作的人群迅速增多,作品数量急增,海洋叙事文学得到长足发展。传统的海赋所涵盖的涉海领域更加全面,如明代屠隆反映抗倭的《溟海波恬赋》,洪翼圣体现海洋信仰的《海若赋》,明末郑怀魁反映海洋贸易的《海赋》,晚清时期胡薇元反映海防建设的《海军赋》等,是明清海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关反映海外状况的著名散文,如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汪大渊的《岛夷志略》等。诗歌中也有不少反映中国与海外的多方面交流。如,元张翥的《四明寓居即事》写四方来的商人“船来蛮贾衣裳怪”;明清小说中写海的作品迅速增多,具体生动地反映多种涉海活动,塑造了许多涉海人物,体现了此时中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其中有吴承恩的《西游记》那样,将海洋作为人物活动背景之一,写孙悟空出生于海岛花果山,在东海得到了金箍棒;有以郑和下西洋为原型的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那样讲述航海故事和航海见闻;刘鹗在《老残游记》的第一回,就把当时腐败的中国比作一艘漂浮在海上行将被风浪所吞没的破旧帆船,对于当时政治的象征性图解。李汝珍的《镜花缘》中将海外诸国看作是中华帝国的陆疆的延伸,表现出一种秉承传统的大一统思想的体现。这些作品有力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诉求。

  二、明清时期(西方近代)英美海洋文化发展历程

  明清时期,正是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文学复兴运动兴起,到一战之爆发前,跨越了7个世纪,540余年。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极大地发展了资本主义,并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拥有日不落帝国之称的海上霸主。西方文明中海洋文学作品开山鼻祖之谓的是荷马史诗《奥德赛》,其作品影响深远。从公元5世纪中期开始,出现了英国的早期海洋文学,主要作品是诗歌,比如《航海家》、《旅行家》等。英国社会在16世纪以后逐步确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海洋成为力量与财富的主要源泉,于是在文学作品中展现了许多关于海战与海上冒险的故事。如莎士比亚精致独立写作的最后一个作品《暴风雨》,莎翁通过安东尼和那不勒斯王等人,描述了海洋带给人们的神秘力量与正义力量。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丹尼尔·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这部作品可以被称为英国第一部真正的海洋小说,所塑造的鲁滨逊形象也成为早期英国殖民者的粗犷描写,表现了强烈的资产阶级进取精神和启蒙意识,充满着英国人对海洋的向往和征服海洋的强烈欲望,证实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对海外财富的渴望和对陆上权利的神往。18世纪以后,随着现实主义小说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兴起,英国海洋小说逐渐崛起和成型,同时承载了更多的政治宣传的功能,为殖民扩张政策和海上霸权的建立摇旗呐喊。英国学者马丁·格林指出:“他们以梦想形式赋予英国意志、力量,以便使英国人走出国门,探寻世界、征服世界和统治世界”。除此之外,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海洋以其神秘莫测成为作者驰骋想象的理想空间。还有航海家出身、文学天才约瑟夫·康拉德的《水仙号上的黑家

  伙》、《黑暗之心》等。康拉德的文字厚重迂回,他的小说擅用精巧、多音的叙述框架,分割、萦绕的时间观,复杂的意象与象征。《黑暗的心》以黑非洲的腹地来暗喻人性的黑暗,通过马洛船长逆刚果河而上探寻“自我”的历程,来讲述“康拉德最漫长的探索自我之旅”,运用框架结构和寓意深刻的叙事话语为读者创造了一个相互关联、相得益彰的象征系统,从而使小说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

  由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而进入其文明发展新纪元的美国,自一开始就与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月花号登陆美洲、波士顿倾茶事件,从海上进行移民与贩奴到一战以商船被击沉而成为参战理由等重大历史事件,无一不折射着海洋对于美国的重要性。19世纪初到内战前后这段美国海洋历史上的“黄金时期”,美国涌现出惠特曼、朗费罗、洛厄尔等著名诗人以及大量关于海洋和航海题材的诗歌,生动地体现了大海的奇异、死亡、创造力、命运,使美国海洋诗歌创作达到高峰。同期美国的海洋文化亦得到迅速发展,美国小说第一人———库珀的《舵手》,麦尔维尔的旷世奇书《白鲸》,杰克·伦敦充满力量与野性的《海狼》。这个时期正是美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高速发展的时期。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提高,对大海占有、索取、征服的欲望愈加强烈。在《白鲸》中,主人公亚哈带着他的捕鲸水手远离大陆,驰骋世界各大海洋,寻觅巨鲸,是源自于对超自然力征服的欲望,他是资本主义社会上升期人们自我超越的主观能动精神写照。这些作家大部分有着几乎共同的特点———“海洋的弟兄”,即从事过水手生涯的作家,视海洋为知己。海洋的切身经历使这些水手作家产生源于海洋的弟兄般的认同感和对海洋最直接、最为感性的认识。他们懂得大海、熟知海洋,具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而其作品则予以大海更加深刻的内涵。

  三、不同文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对比

  中国人主要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基本上以农耕为主要经济活动。重义轻利,安土重迁,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及历史责任是他们共同的性格特征和价值取向。中国的海洋文化具有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与西方海洋文化中浓厚的人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在自然面前,人类显得脆弱和渺小,从而使人们对自然力充满恐惧与敬畏;而在西方的文化中,海洋不过是人类活动的背景和舞台。东西方海洋文化在表现形式和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导致世界上两大文明板块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在明清时期中国海洋文学作品,从文化背景来讲,英美的海洋小说,根源于两国的始自古希腊文化的海洋文明,具有强烈的殖民(《鲁滨逊漂流记》)或反殖民色彩(《黑暗之心》),赞美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与驾驭。中国的海洋文学作品来自于具有鲜明儒家思想特色大陆文明,即便是对外影响,也只是偏重于文化和经济,而无殖民倾向,这一点,哪怕是在经济、军事上占绝对优势的郑和时代也是如此。相比较于英美,从体裁上讲,具有多样性。英美的海洋文学作品以小说为主,重于叙事;而中国的文学作品从诗词歌赋到散文、小说,内容多样,抒情与叙事并重。

  以《格列佛游记》、《镜花缘》比较为例。两部作品都是揭露统治阶级和批判现实社会,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但又同时保持其各自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文化传统差异:在其时代性上虽然都产生在一个新旧交替、复杂动荡的历史变革时期。斯威夫特生活在英国近代史上政治形势急剧变化时代。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并且加速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的过程。李汝珍生活的时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也是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总瓦解的前夕。此时正处清代嘉庆、道光统治年间,其政治非常腐败,道德开始沦丧,意识形态千疮百孔。从文化传统看,《镜花缘》重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大陆文明为核心。第十回写到了君子国,城门上写着“惟善为宝”四个大字。“耕者让畔,行者让路”,第七回圣贤老者说过:“要求仙者,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欲成天仙,当立一千三百善。”小说将海外诸国看作是中华帝国的陆疆的延伸,表现出一种秉承传统的大一统思想的体现。所写的海外之国的政治、文化,大多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影响。这些都透着深厚埋植于作者内心及社会实践中的儒家传统思想。斯威夫特主张古典主义文化,崇尚理性。西方哲学家认为理性是人类心灵的基本特点,它的作用在于了解世界。而作为医生的格列佛,他航海主

  要是为了挣钱养家以及满足他对奇风异俗的好奇心。因此,在经历了几次差点丧生的冒险后,他仍跃跃欲试,又一次接受朋友的邀请:“TheThirstIhadofseeingtheWorld,notwithstandingmypastMisfortunecontinuingasviolentasever。”(我过去虽经历了不幸,但想见识世界的渴望还是一样的强烈)。

  四、结语

  两种不同文明传统发展起来的海洋文化,有着各自鲜明的历史烙印,作为历史的传承者,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开放、包容、借鉴才能真正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有感染力、有时代感的海洋文学作品,为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35-60.

  [2]沈庆会.古代海洋文学中异域想象与文化心理透析[J].芒种,2012,(11):142-143.

  [3]王凌,黄平生.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初探[J].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2,(3):41-47.

  [4]彭婷婷,“二拍”中的海洋叙事及文学指向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14,(1):56-60.

  [5]柳和勇.中国海洋文学历史发展简论[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7(2):1-7.

  [6]刘立鑫,冷卫国.明清海赋反映的海洋文化[J].东方论坛,2012,(3):46-49.

  [7]段春旭.《镜花缘》中的海洋文化思想[J].学理论,2010,(2):117-118.

  [8]蹇昌槐.《鲁滨逊漂流记》与父权帝国[J].外国文学研究,2003,(6):46-51.

  [9]郭海霞.英国海洋小说的起源与发展[J].外国语文,2012,(7):44-47.

  [10]胡婷婷.19世纪英国海洋文学试析[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17):3-4.

  [11]段波,张泉.19世纪美国海洋诗歌主题述略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J].2014,31(1):17-21.

  [12]关合凤.从海洋文学名著看海洋意识的嬗变——以《鲁滨孙漂流记》、《白鲸》和《蓝色的海豚岛》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09,17(4):146-148.

  [13]陈明安.《鲁滨逊漂流记》《白鲸》和《老人与海》中海洋的蕴涵和启示[D].武汉理工大学,2005.

  [14]施经碧.美国海洋小说传统的构建——《海洋的弟兄:从莫比·迪克至当代美国海洋小说传统》评述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0,23,(5):45-50.

篇二: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文学的典型审美特征

  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文学典型作为符合人类审美理想的一种范型模式,文学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它是指写实型作品言语系统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文学典型呈现如下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黑格尔认为:“性格的特殊性中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统治方面”,它就是能“把一切都融贯成为一个整体的那种深入渗透到一切的个性……这种个性就是所言所行的同一泉源,从这个泉源派生出每一句话,乃至思想、行为举止的每一个特征”。也就是说,一个人物性格的最基本方面可以形成这个人物个性的“总特征”。

  鲁迅笔下的阿Q,他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种“总特征”。他自己一贫如洗,他就想“我儿子会阔得多啦”,骂了别人,觉得自己胜利了。他头上有癞疮疤,人家拿他开玩笑,开始他“怒目而视”,后就对人说:“你还不配”。他被人打了,他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他又心满意足地走了。直到最终人家要杀了他了,他还为状纸上的圆圈画得不圆而羞愧,后来他想“孙子才画得很圆很圆呢”,于是他睡着了。阿Q的许多行为都与他的“精神胜利法”息息相关。有人发现,阿Q的性格中竟有十组矛盾着的侧面:

  (1)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2)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3)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4)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5)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6)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7)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8)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9)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10)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呈现了丰富多彩的性格内涵。

  然而阿Q并不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这些-矛盾着的侧面,都是一个被压迫的奴隶,带着其“精神奴役的创伤”,在不同的生活境遇里的必然的反应,而每一种性格特征后面,都能透射出一道历史的折光,包含着深厚的历史内涵。文学典型就是这样,在鲜明的整体特征和丰富的局部特征的展示中,成为一个立体的“圆整人物”,成为显示出无穷魅力的个性。

  此外,像林黛玉的“多愁善感”,像薛宝钗的“世故圆滑”,像王熙凤的“心狠手辣”等等都是这些典型的“总特征”,使人物成为独特的“这一个”,成为一个鲜活的富有魅力的生命。

  安娜·卡列尼娜的性格展现了女人——这种上帝的杰作所包含的母性、妻性、女儿性的全部丰美的意蕴及其生命的奇光异彩。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已经发展到要塑造性格复杂丰满的“圆整人物”的阶段。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典型的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典型独特的审美效果。典型按人自身的生命形式创造的艺术形象,因而分外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她的一颗心显得那样晶莹、那样高洁、那

  样美丽可爱。那是聪慧过人的、诗意充盈的、柔情万种的、富于幻想的、向往着美好爱情的少女之心;又是敏感多思的、眼光超越的、痛苦忧伤的、缠绵悱恻的、向往着自由和舒展个性的诗人之心;还是一颗饱读诗书的、超凡脱俗的、峻逸高洁的、孤独自傲的、宁折不弯的富于东方文化特色的士子之心。

  然而这颗心仍出自肉眼凡胎支配的世俗环境,便给这颗心打上了历史的社会的烙印。这使她既有贵族少女的孤僻、乖张,又有着世俗女子的软弱和小性儿。这就使她的恋爱史,几乎成了不断的拌嘴、误解和流泪的历史;使她的叛逆和反抗多存在于心灵的领域,并很难冲破封建礼教的规范,因而只能是无济于事的仅以眼泪和生命相拼的反抗。然而林黛玉灵魂的这一面,从艺术上看,无疑又增添了林黛玉性格的悲剧美,表现了性格的多侧面,以其性格的世俗性与非世俗性的矛盾,拓展了生命的张力,更显得有血有肉,丰富多彩,而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林黛玉所具有的情感和灵魂的深度,是震撼人心的。她以热烈执着的情感表达的对爱情自由的憧憬,是人类自身解放愿望的体现;然而林黛玉却不是如崔莺莺那样的“爱情鸟”,而是具有全不把贵族阶级的富贵尊荣、仕途经济放在眼里的富于叛逆的性格。她之所以一往情深地把爱情献给贾宝玉,就是因为宝玉乃是她志同道合的知己。

  于是这对贵族青年的爱情故事,便具有了追求个人自由幸福的民主化色彩,他们的反叛,也具有了使封建阶级后继无人的深度,而这两者,都符合历史的发展方向,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此外,林黛玉

  这样美丽的灵魂、这样美好的爱情却被封建社会、封建家族给绞杀了,正说明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家族的反人性、反人道的性质。这不仅可以激起人们对现存社会的愤慨,而且明显可以增强人们对封建社会反动本质的认识。作家就是这样通过对林黛玉的情感和灵魂的细致刻画,显示了一种历史的深度、批判的深度和审美认识的深度。

  上述的像阿Q、林黛玉这样的典型,当他们以扑面而来的“特征性”进入我们视野的时候,便能以他们所揭示的现实关系的真相、真理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由于这些典型所揭示的真理、真相十分深刻,不仅与读者尚处于感性状态的生活体验相一致,而且还能帮助读者把他对生活的体验提高一步,从而把握了社会生活更深层次的本质,弄清了真相,懂得了真理。于是,读者便会为典型的真实性拍案叫绝,形成一种震撼灵魂的审美激动,产生一种刻骨铭心的艺术感染,使人终生难忘。

  2012级汉语言文学二班

  梅博宇

  010112111

篇三: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所谓“海洋文化”,是指依赖于海洋进行商品生产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形态。海洋文化不仅仅是为了自给自足,或是在小范围内的原始交换,而是有目的地进行大批量生产,用于海上贸易,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海洋文化的特点,如商品意识、开放意识以及由航海、造船等因素引起的对天文、气象、数学的重视直到对自然科学的重视,对金钱货币的重视等等

  文化有各种划分,最重要的一种划分法是按照生成的地域划分: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大陆文化是农业文化,海洋文化则是商业文化,两者代表人类文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海洋文化无疑更具有人类生命的本然性和壮美性:其硬汉子强人精神,其崇尚力量的品格,其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其激情与浪漫,其壮美心态等,都与大陆文化的讲求以柔克刚,讲求中庸之道,讲求温良恭俭让,讲求好汉不吃眼前亏,讲求三思而后行,讲求靠天吃饭,讲求守成本分,讲求禁欲节度,讲求知足常乐……等等,迥然有别。形象地说,大陆文化保守,海洋文化开放;大陆文化信奉故土难离,海洋文化崇尚流动;大陆文化劝人忍耐,海洋文化同情反抗;大陆文化崇尚勤劳,海洋文化崇尚机遇;大陆文化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海洋文化信奉“能拼又会赢”。总之,大陆文化一切要循规蹈矩,海洋文化处处想不守规矩。由此,我们认识到海洋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

  海洋文化,顾名思义,一是海洋,二是文化,三是海洋与文化结合。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的内涵具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四是行为层面。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

  从海洋文化的内质结构而言,它具有涉海性。人们常说海洋文化是“蓝色文化”,“蓝色”的“色彩”属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属性。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的文化,涉海性是它的首要的也是本质的特征。从海洋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具有商业性和慕利性。从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态而言,它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证明,什么时候、哪里面向海洋了,开放了,什么时候、哪里的经济、文化就繁荣了,发展了。

  海洋文化与海洋密不可分,但并非凡是沿海地区的人群都具有海洋文化精神,沿海只是具有海洋文化精神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它还与特定的历史传统、特定的生计方式及产业结构相联系。即使同属海洋文化区域,其海洋文化精神也有强弱之分。

  如长乐是一座江海岸型城市。在这样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地域里,长乐人民很早就和海洋打交道,开发海洋资源,开辟海洋通道。纵观长乐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长乐人民从来没有拒绝过海洋的召唤,时刻都在倾听着大海的涛声,并勇敢地拥抱海洋,走向世界。

  从长乐历史发展来看,这里的人民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洋锻造着长乐人的精神品格,可以说海洋精神深深地植根于长乐的历史文化之中,不管在哪一个历史时期,在长乐的总体文化中,海洋文化都居主导地位。我们知道,长乐文化最早是“大吴越”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吴王夫差曾在长乐屯兵造船,它直接产生了长乐的别称——吴航。这证明长乐早期的先民就已经参与了创造闽越的海洋文明。后来,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越文化又占了上风,再后来,吴越文化慢慢进入福建,形成了闽越文化,最后演变为闽文化。当年郑和船队出江苏太仓,选择长乐作为出海的驻泊地和伺风港,就是受“大吴越”文化的影响。可以说,长乐的历史深深烙上了“大吴越”文化的印证。而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不但在长乐留下光辉灿烂的海洋文化遗产,还同时带动了长乐的航海业和造船业,而且直接把许多长乐人带向“南洋”,甚至更远的非洲,使长乐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古老的长乐自明朝起就与开放的世界连在一起。

  再从长乐地域特征来看,长乐地处海峡西岸、闽江口南侧,三面被东海与闽江所环抱,海岸线长近100公里,海洋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658平方公里的两倍。海洋是长乐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长乐人民不屈不挠地向海洋进军,发展了自己的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人文模式,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体现了长乐文明海洋性的一面。面对茫茫无限的大海,许多长乐沿海人民以无限的勇气,超越了那被大海阻断的有限陆地,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移到一片不稳的海面上,随身带着他那人造的地盘——船,以敏捷巧妙的动作,破浪向前,凌波而行。

  沿海地区往往是台风、海啸首当其冲之地,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往昔,塘倒屋庐毁,人或为鱼鳖的惨状,常常发生。先辈们因临海而居所遭受的一件件恶梦般的经历,在沿海一带世代口传。饱尝人祸之苦天灾之痛的长乐沿海民众,逐渐形成了视死如归、不畏强暴的献身精神。当我们追溯长乐沿海家族发展轨迹时,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如今浙江奉化的莼湖、裘村和松岙三镇竟有20多个村庄的发族先祖,皆是长乐先民历尽千难万险,航海漂泊而至。当时长乐的曹、吴、庄姓始祖,结伴同行,历尽艰险,自海路入奉化象山港登陆。这说明长乐先辈们就有海上历险、开拓创业的历史,同时也给后人撒下了莫畏艰难、勇于冒险的种子。而海上作业,每每风云多变、凶吉难卜,应该说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乃是除却战争最具风险了。特殊的血脉传承,严酷的海洋环境,令长乐沿海民众衍生出敢于闯荡、开拓的冒险精神。

  在长乐人性格形成中,海洋意识的融入十分明显,如胸怀宽广、思想开拓等,可以说,海洋文化是长乐传统文化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只是长乐许多优秀海洋文化产物很大一部分被历史所尘封,有的流散在民间,有的在地方文献中也只能见到一鳞半爪,就象显应宫,要不是偶然中被挖掘出土,就永远湮没在沙土之下,许多体现长乐文明传承与创造关系的文脉,也因此被切断了。但是长乐人善于经商、勇于进取、敢于在种种艰难环境中开拓事业的传统并未丧失。解放后,长乐民众长期处于半军事化的生产、生活环境,属于海洋文化范畴的海防文化,但也催生了沿海民众严守纪律、群体意识强的团结协作精神。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中在大批资本主义、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非常时期,金峰人还“大搞资本主义走私”,也就是冒险想方设法偷偷进行对外商业贸易活动,这充分显示了长乐人根深蒂固的海洋文化性格。因此,粉碎“***”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素有重商和开拓进取精神的长乐人立即脱颖而出,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如鱼得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改革开放之初,长乐人又自觉摆脱禁锢与束缚,敢于先人一步品尝商品经济这只“螃蟹”的鲜美味道,先人一步发展私营经济,抓住机遇,顺利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当时在长乐北乡,乡镇企业大规模兴起,出现了乡镇办、村办、联户办、户办的“四轮驱动”和农、工、商、建、运、服“六业齐上”的兴旺局面。正当全国都在举目观望的时候,长乐人开始了集资办厂,私营企业开始从星星点点而在很短时间内遂成繁星满天之势,长乐也因此被誉为福建省乡镇企业的发祥地。长乐人第一次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创造了一个“现象”,即“草根工业”现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乐人从推销塑料蚊帐开始,其足迹逐渐遍布全国,培养出成千上万的经销队伍。长乐的每一个乡村,即使原先的欠发达地区,都有大面积的工商活跃者。从商人员十之**是普通百姓,他们基本上属于“三无”(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起家。他们追求目

  标十分明确,什么有利就搞什么,实现财富最大化。金峰镇以家庭作坊和股份合作企业为起点,于1985年率先成为福建省第一批亿元乡镇,就是明证。

  随着近代西方文明从海上登陆,随着人类生活与海洋联系的日益紧密,海洋开始进入现代中国诗人的视野,于是我们有了冰心描写大海的诗歌,有了众多开始关注大海的诗人。我们惊异于海的明丽,海的温柔和海的博爱。

  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

  2009-03-0417:43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

  颖

  海洋文化与所在区域的海洋环境、资源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密切有关,具有时代的特征、区域的特征,以及当代全球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一、海洋是全球联通的,海洋文化的发展具有开放、传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点。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1.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是海洋文化的始萌期,最初的人类从海岸地带捕捉鱼、虾、贝、蟹;以鱼骨为箭弩猎取禽兽为食;进而饲养与种植稻粟等。考古学家在太平洋两岸发现砖石质网坠、岩浆岩质石臼等;在我国周口店、辽宁、河北、浙江河姆渡以及海南岛、北部湾等处的古海岸阶地上均发现有绳纹瓦器皿的残片及早期以渔、猎、耕、稼活动为特点的古文化遗迹。

  2.发现新大陆、航海事业发展,对非洲掠夺及贩奴热、殖民地占领与土地分割,贸易与军事争夺,是封建时期及资本主义早期与海洋相关的活动,奴隶是经大洋贩至欧美,“鲁滨逊漂流记”,“基督山恩仇记”等著作,反映了当时海洋文化的特点。15世纪后,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的崛起,是海上争霸发家的。

  3.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开拓海外市场,发展英国海洋经济的历程,经过约1个世纪,英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借助海洋,其势力、文化与宗教传播至世界各地。19世纪后,美国实现工业化,形成沿海与五大湖

  区工业化城市带:大西洋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华盛顿;太平洋沿岸的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与圣地亚哥。海外贸易带动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美国文化、美国生活方式,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亚洲、欧洲获得广泛的传播。

  4.20世纪50年代后,亚洲经济发展,日本发展海岸工业、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促进经济腾飞,形成东京—大阪—神户和名古屋的深水港群与大城市群。60年代~70年代后,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的香港与台湾)兴起,是借助于海港与海外商贸,发展海洋经济。

  5.21世纪,海洋经济高度发展,2000年世界海洋总产值超过15000亿美元。当代全球化战略,与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争夺,海疆与海峡通道的纷争等有关。北海油气资源开发,促进了荷兰、丹麦等北欧诸国的经济又一轮繁荣。俄、加、美对极地与北冰洋的争夺,核心是对导弹、潜艇活动基地的争夺,反映出全球化的海洋资源、环境、疆域纷争,构成当代海洋文化的新特点。

  二、海洋文化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区域性。

  即使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区域海洋的文化烙印仍然显著。这缘于广阔的海洋长期是人类迁徙与交通的障碍。太平洋两岸人类迁徙始于第四纪大冰期、白令海峡成为陆桥时,从亚洲大陆生存的古人向美洲迁移。美洲东岸土著人,具有黑发、黄肤、高颧骨、狭长眼,与蒙古人种类似,该处一些农舍、摇篮、大蒜挂等生活习俗与亚洲民俗相近似。太平洋东岸具有亚裔、印第安裔与欧裔人种之复式结构与多元文化的结合,是该区域的特点。大洋的阻隔和漫长的历史,形成了明显的区域海洋文化特征:

  1.大西洋文化:渔猎、航海、15世纪~16世纪地理大发现、宗教传播,移民与港口城镇建设,海洋贸易,现代科技与油气开发等,组成大西洋海洋文化的特色内容。

  2.地中海文化:航海发现、掠夺与海外开拓,多语种与殖民地文化、宗教、文艺复兴,多民族结构、农耕、田园与酿酒文化构成其独特之处。

  3.太平洋文化:早期是西部的亚太文化———秦、汉、唐、明之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向日、韩、东南亚诸国传播;东南亚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交汇,具有周边移民所带来之多元文化(语言、文学、习俗),佛教、回教与印度教交汇之特色。20世纪后期兴起的亚洲四小龙海洋经济文化,以及21世纪中国制造业与海外贸易影响加大所兴起的,以京、沪、穗为中心的中国文化效应。太平洋东部是亚欧移民与美洲土著文化之结合。海洋文化以渔业(如:大马哈鱼与金枪鱼捕获、加工、外销),牧业(牛、羊、驼畜牧),肉、毛、皮加工、制造与贸易,海啸、地震灾害与宗教祈福等结合,成为具有特色的南美太平洋文化。

  海岛文化是太平洋海洋文化的重要特色,从北向南众多的海岛跨越不同的气候带,经受不同陆地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在人种、语言、文化、宗教与艺术活动等方面各有特色,诸如大和族文化、鲜族文化、汉族闽粤文化,夏威夷太平洋群岛与澳洲、新西兰等海岛移民文化等。海岛文化具有倚海繁衍、安居、自力更生的蓝色海洋文化之特色。

  三、中国海洋文化更具有亚洲—太平洋边缘海文化的特点。

  先民沿海聚居,开发早,但发展缓慢,主要为陆地一统文化。先秦统一中国,派遣3000童男、童女赴东瀛海上,寻找长生药,促成了海上移民与汉文化东传。盛唐与明朝,丝绸、瓷器、香料、药材贸易与移民,经海路至东南亚及东非,伴随贸易传播了语言、文字、汉医、宗教、艺术以及耕作、工艺技术,活动限于第一岛弧以西的渤、黄、东、南海域。

  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海上与美、欧交往增加。浙江温州的移民对西欧的商贸、餐饮与文化传播,世纪性延续已成为海商贸易的劲旅。当代中国海洋贸易,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制造、轻工业、小商品以及餐饮等为多,船舶吨位居世界前列,贸易范围遍及欧、美、非、拉。

  中国海洋文化另一特色,是自1980年以来改革开放派遣留学生至海外学习促进了中国科技与海外交流。国家海洋局组织领导我国科技界,完成查清中国海的使命,并进军三大洋、南极洲与北冰洋,建立科考站,持续地进行海洋、大气、地质地貌、矿产、能源与水产等考察。海洋文化内涵日臻丰富,科学著作、报告文学、影视、歌舞艺术已与世界海洋文化发展潮流一致,具有环球交流的特点。

  但是,陆地聚居与农耕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影响仍深,国人的海洋意识,我国的海洋科学、文化及国防力量仍需极大地增强。这应成为我国当代海洋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厦门海洋文化建设的思考

  厦门市海洋与渔业局

  林瑞才

  【

  来源:

  中国海洋报

  字体:大

  中

  发布时间:

  2008-07-11小

  】

  海洋文化是相对于大陆文化的一种文化现象,大陆文化产生于躬耕垅田的农耕经济,而海洋文化则是发展于通过海洋的商业活动。500年前,海洋成为各国间往来的桥梁,世界上大国的崛起表明,海洋注定要成为孕育大国的摇篮。“海纳百川”,海洋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开放、开拓、包容和进取,其与大陆文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海洋文化开放热烈,强调征服自然和崇尚流动;大陆文化则保守稳重,信奉“天人合一”和故土难离。海洋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时候都代表一种先进文化。

  一、厦门海洋文化的历史底蕴

  1.厦门与海洋文明的绵延

  (1)厦门的先民以海为生,以海为田。厦门是闽南厦(门)、漳(州)、泉(州)“金三角”的中心点,厦门的先民同于闽南的先民,属于闽越族,是百越民族的一支,善于用舟,习以水战,煮水成盐,凿木成舟。《山海经》中记载“闽在海中”,闽人“以海为田”,《厦门志》也记载古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以海为田”的生活习性。

  (2)航海大发现、海上丝绸之路时期的海洋文化足迹。据历史考证:一是明永乐年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图上,就明确标明了船队曾经过中左千户所(厦门岛)。明初的《西洋朝贡典录》等也记载了由厦门浯屿出洋往暹罗等国的航线、更次等。至明末,厦门开辟了十余条往返于东南亚各国的固定航线,是东南沿海出洋商船盘验放行的关口和华侨出洋的门户。二是早在宋代,闽南包括厦门的陶瓷就经厦门港往澎湖转运南洋的“海上陶瓷之路”而外销世界各国。目前一些专家认为,在菲律宾发现的瓜形高式盒子和日本12世纪~13世纪遗址常见的白釉“玉缘碗”(唇口碗)就产自厦门。三是中国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茶叶贸易大部分由厦门发出。

  (3)中国早期大规模海上移民与厦门有着密切关系。公元1662年,明朝将领郑成功以厦门为根据地,率兵跨海收复被荷兰人侵占的台湾,并大规模移民开发。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以后,厦门被迫开放,成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而在此同一时期,华人开始大规模迁居海外,厦门成为福建移民海外的主要出洋口岸。

  2.厦门与海洋文化传承

  (1)闽南(包括厦门)的海洋文化地位。我国大部分学者都认为闽南是中国海洋文化的发源地,甚至旅美学者苏文菁教授在《闽、闽商、闽文化》中还提出“福建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的新观点,在美国引起强烈的反响。可见,闽南包括厦门的海洋文化在推动我国甚至世界海洋文化发展中作用非同一般。

  (2)厦门(包括闽南)先民在长期与海洋互动中形成鲜明的海洋习惯和文化。一是信仰妈祖,将其奉为海上保护神。厦门、闽南一带民众长期信仰妈祖,其辐射力和持久性使这一地方神受到朝廷册封,反哺于中原文明。厦门人还称其在厦门港内生活的中华白海豚为妈祖鱼,因为相信海豚能驱赶鲨鱼,救护落水者。二是海洋移民的多样化建筑。厦门除建有适应海洋性气候的闽南地区特有的“大厝”外,还有世界各地的建筑,如厦门中山路的闽南传统市街和在鼓浪屿上的德国、西班牙、荷兰、丹麦、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建筑。三是厦门、闽南特有的生活风俗。如高甲戏、南音、梨园戏、傀儡戏、布袋木偶戏等,中秋节博饼和普度风俗。

  二、厦门现代的“蓝色文明”和海洋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的厦门,由于闽南地区泉州的后渚港和漳州的月港的淤积而衰落,厦门现代化大港的兴建,使海湾区域优势得到进一步突显,已成为我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的重要中心城市。海洋历来是厦门的生命线,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厦门由海岛城市向海湾型城市发展,“立海之根、融海之势、聚海之力、铸海之魂”,调整渔业、采砂等海洋传统产业,扶持海洋药物、海水利用、海洋环保、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港口航运、临海工业和滨海旅游业等海洋优势产业,积极推进五缘湾、马銮湾、杏

  林湾和环东海域的综合整治与开发工程,带动环海湾海洋生态型经济的发展。2006年,厦门市海洋经济增加值达158.6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13.6%。厦门的海洋综合管理经验被国际海事组织等有关国际组织总结为“厦门模式”在国际上推广,并在2006年12月获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全球环境基金、东亚海域环境管理区域项目组织联合颁发的海洋综合管理政府管理杰出成就金奖,铸造了现代的海洋“蓝色文明”。

  海洋是厦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海洋文化理应成为厦门的主流文化。但当前厦门对海洋文化的系统研究和建设重视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对海洋文化的宣传氛围不够,“海味”不浓,二是对海洋历史文化挖掘和开发不够,三是海洋时代文化不凸显,四是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不突出,五是群众海洋文化创作基地建设滞后。这种缺乏海洋文化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厦门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加强厦门海洋文化建设的若干建议

  1.大力培育厦门“国际海洋周”

  厦门已于2005年、2006年连续成功举办了“厦门国际海洋城市论坛”,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2007年又成功举办“2007厦门国际海洋周”,作为国际上两大“水”题材活动之一。厦门要继续联合国家海洋局、联合国发展计划署、东亚海域环境管理区域项目组织等主办单位,加强和不断完善国际海洋论坛、海洋专题展览和海洋文化活动等,打造一个有影响力的海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和海洋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性网络,构造一个推动新兴海洋产业发展的平台和形成一个年度性市民广泛参与的海洋文化盛大节日。

  2.加强海洋历史文化的挖掘

  3000多年前厦门人就在周边海域开展渔、盐、航运等活动,创造了丰硕的物质性和意识性的海洋文化。现存可开发的有:郑成功的海上演武、胡里山炮台、日光岩兵寨

  和水操台等丰富的海洋军事文化;明末清初厦门成为福建一带通洋正口,鸦片战争被迫开放通商,形成现代商港的航海和商贸文化;陈嘉庚倾资办学,名扬海内外的集美学村和被称为海洋科学摇篮的厦门大学“止于至善”的海洋科技教育文化;从宋代开始的牡蛎、螠蛏的养殖,民间的古帆船制造技艺,到现代都市型渔业的厦门闽南渔家风情和渔人文化,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3.全面打造海洋时代文化

  (1)发展游艇文化。游艇产业是“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巨大商机”,全球发达国家游艇文化非常浓厚,目前我国也已展现出发展游艇的趋势。厦门区域优越。亚热带气候适宜,海湾、岸线、海岛资源丰富,具有优先发展游艇产业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大量的水产养殖退出后,用海结构得到根本调整,为游艇腾出了空间。厦门应加强引导,建设游艇帆船产业集群,加强游艇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厦门国际游艇展览会,组织相关论坛、赛事等活动,营造文化平台,促进厦门游艇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2)大力营造海洋竞技文化和海洋食文化。厦门沙滩和海水资源丰富,适合发展海洋竞技文化,可以发展海钓、游泳、帆船、帆板、摩托艇、冲浪、滑水、划船、水上飞机和沙滩足球、沙滩排球等运动,同时品尝海鲜风味餐饮,体会闽南菜的风情与文化。建议努力打造厦门国际沙滩节。

  (3)着力打造海洋博物馆和系列海洋主题公园。厦门目前已建和正在建设的有鼓浪屿海底世界、华侨博物馆、科技海洋馆、航海馆、五缘湾和杏林湾湿地公园,下一阶段还可以建设沙坡尾渔人码头、高崎闽台中心渔港主题公园、物模馆、海洋红树林湿地公园以及海洋生物、海洋雕塑主题公园等,建成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博物馆和主题公园。

  4.不断加强市民海洋文化创作建设

  (1)扶持建设一批像厦门乌石埔画廊的文化艺术街。完善海洋文化设施,形成一批高素质人才的凝聚。

  (2)繁荣群众海洋文化创作。引导成立海洋文化相关学会、协会,鼓励涉海诗歌、文学创作,进一步挖掘高甲戏、南音等底蕴厚实的海洋民俗文化,扶持发展沙雕等艺术创作。

  (3)发展广场文化。充分利用已建的音乐广场、摄影广场、白鹭州广场等群众文化设施,组织开展影响面广、参与性强的海洋性文化活动,积极策划海洋主题文化活动,进一步营造海洋文化氛围。

篇四: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产生和发展,从时间的向度来看,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内容和品质的纬度来看,却并不是呈现为鲜明的向前发展和进步性,而是出现经常性回复或几种形态并存的倾向。

  中国海洋小说最初是以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的形式出现的。庄子的《秋水》就描述了一个“北海若”的海神形象。在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的《山海经》中,海神形成了一个群体,成为各个海域的统治神。这是先民对海洋充满敬畏的体现,先民觉得海洋神圣、怪异、神秘,绝非人类所能接近。于是,海洋就成了神话的一部分。神话叙事是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叙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模式,其形态美学则是变异、想象和一定程度纪实的融合,因此艺术风格瑰丽,奇幻。

  船的出现改变了古人对海洋的认识,从而也改变了他们的海洋思维。人类坐着船进入海洋,从事海上贸易、海洋探险和海上劳动,撩起了大海神秘的面纱,使大海还原了它本来的面目,对海洋的敬畏之感骤然下降。反映在海洋文学叙事上,那就是奇幻和瑰丽的想象性虚拟构建逐渐被实际内容取代,整个叙事思维大势从空中落到了大地。于是神话叙事的精髓一部分演化为《搜神记》《博物志》等笔记体叙事,而大部分则随着海洋神秘感的消失而渐渐消散。

  海洋小说从神话叙事发展到笔记体叙事,反映出古人对海洋认识的深化,同时也表露出他们海洋思维的模糊和矛盾。因为这些对海洋的笔记性叙写,虽然已经淡化了神话色彩,却仍然是以“变异海洋”

  而不是“真实海洋”为特征。可是随着驾船技术的娴熟化,尤其是到了明朝,人类终于较大规模地进入海洋,郑和七下西洋的海洋实践活动,完全打破了原先由《山海经》等神话叙事书写的海洋世界格局,海洋的神秘和神圣最终被彻底地消解了,代之而起的是人类有了像在陆地上一样的主人的感觉。因此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里,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欺凌之类的题材大幅度增加了。

  海洋就这样随着海洋活动日趋世俗化,成了现实空间的一部分,再也没有任何奇异可言。可是这个时候以及以后的海洋小说,却并不是完全都变成了现实主义的。综观这个时候的海洋小说作品,除了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叙事继续着“笔记海洋”的文学品质外,还继承了《山海经》的“海洋想象”和“海洋圣洁”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为“海洋神圣一海洋宗教”的神道叙事,这就是中国海洋小说特有的神、魔和海洋相结合的神魔小说。明清时期神魔小说的繁荣反映出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从科学理解又回到了文学体会,海洋又重新变成了一个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人们对海洋的理解进入了文学象征的层次。《西游记》是这方面伟大的代表。

  (摘编自倪浓水《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审美特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海洋小说有漫长的历史,但其发展轨迹在时间上却不呈现直线发展特征。

  B.中国海洋小说最初的形式是神话叙事,风格瑰丽奇幻,体现了先民对海洋的敬畏。

  C.海洋小说笔记体叙事虽然以实际内容为主,但仍然没有完全摆脱神话叙事的影响。

  D.神道叙事继承神话叙事传统,是在人们对海洋有了科学理解的基础上的文学回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按照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自身发展的轨迹,层层推进,条分缕析,论证思路清晰。

  B.文章以人们海洋意识的变化为事实基础,阐述了中国海洋小说三种叙事模式的产生。

  c.文章援引郑和下西洋的事例,为笔记体叙事淡化了神话色彩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支持。

  D.例举《山海经》《搜神记》《西游记》等小说,有助于阐明海洋小说不同时期的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山海经》被誉为“中国海洋小说之祖”是因为书中有对海洋之神的想象和描述。

  B.如果没有船的出现,中国海洋小说将不会获得发展,叙事将保持想象性虚拟构建。

  C.对海洋和岛人的占有题材在海洋小说中剧增说明人们对海洋不再感到神秘和神圣。

  D.神魔小说中作为想象世界和象征对象的海洋,不再体现人们对海洋世俗化的认识。

  答案解析

  1.A

  2.C

  3.C

篇五: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古代海洋文学

  人的兴趣,一旦被激发便长久不衰;人的神经,一旦被触动便兴奋不已。

  从小学一、二年级开始,那些充满神奇传说的小人书,深深地吸引着我,心底竟然梦幻着也步入那精彩神奇的仙界浩瀚的海洋上漂浮着五座大山,那里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神仙们日夜飞来飞去,数不胜数。

  从少年时代到青年时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发喜欢阅读与海洋有关的历史、文学书籍,如《山海经》、《诗经》、《楚辞》、《庄子》、《列子》、《拾遗记》、《史记》等。

  从蔚蓝色大海升起太阳的壮观场景,感受大海的宽广无垠;从怀素、孙过庭、黄庭坚、王铎、毛泽东的草书,感受大海波涛般的情怀;从《海底两万里》感受海洋世界的神奇;从《甲午风云》北洋水师悲壮覆灭,感受国家海权丧失的民族耻辱斗转星移,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

  中国打开国门迈向海洋,人们又开始关注海洋。

  国内学术界也悄然讨论起中国的海洋文化,呼唤中华民族海权意识的觉醒。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所说的一段话就算他们自己也是以海为界——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

  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黑格尔凭什么就断定中国和海洋不发生积极的联系呢?中国近代为何屡遭西方列强的海上侵略!我开始思考研究中国海洋文化问题我来到距福州市区21公里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厚厚的贝丘文化遗迹,让我仿佛置身于《山海经》所描述的闽在海中的意境。

  这里出土有新石器时代到商周时期的文物,这里是闽文化和海洋文化的摇篮。

  我用手轻轻地触摸着出土的独木舟,仿佛看到远古闽族先民驾舟搏击于大海的惊险场景;仿佛听到远古闽族先民飞舟穿梭于海洋间发出的呼号,先民乘坐的独木舟带着我穿越时空,寻觅那古代演绎的一幕幕海洋史剧;从萧山跨湖桥文化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到神农、尧、舜南抚交趾、箕子耻于臣周东迁朝鲜、徐福入海求仙药、鉴真六次东渡、郑和七下西洋这一切难道不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就一

  直锲而不舍地在追求蓝色文明吗?于是,我日夜笔耕,2000年发表《中国海洋文化历史轨迹探寻》、2001年发表《论宋元海洋文学》、2002年发表《石器时代中国海洋文化及其对大陆中原文化的影响》、2003年发表《论大陆、海洋两大文化圈构建的华夏文化》2008年,我在福建省图书馆东南周末讲坛开讲《追寻远逝的海洋符号——中国海洋文化漫谈》。

  为了讲好这个专题,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近十年的研究成果重新梳理一遍。

  为了让听众对海洋文化有形象而直观的了解,我又制作大量画面。

  从新石器时代远古先民造船、航海、捕鱼到夏商周秦汉海洋资源开发、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从盛唐西太平洋汉文化圈、宋朝海上强国、元代主导地位、明朝领先地位到当代中国海洋战略价值取向。

  演讲过程,我感受到尘封在听众心底的海权意识正逐渐苏醒。

  在15分钟的互动时段,讲坛洋溢着一种对国家未来发展充满关注和期待的情绪,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随着综合国力的强盛,中国逐渐显示出海洋大国的风采,从2000年中国海军首次航行三大洋开始,中国海军正向深蓝挺进;中国在太平洋发现了可燃冰资源;组建海军舰艇护航编队赴亚丁湾;派出渔政船赴南海、东海巡航;中国科考队多次登上南北极这些都激励我为研究中国海洋文化,撰写《中国古代海洋文学》而努力。

  十年的研究,我深感中国海洋文化之博大恢宏,也感受到海洋文学是海洋文化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2009年35万字的专著《天问?惊世——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得以面世,五个鲜明而独特的时代特征天问、觉醒、狂飙、超迈、惊世,回溯了中国古代伟大的海洋文明,从海洋文学这面镜子中,折射出光辉灿烂的中国古代海洋文化历史。

  2009年5月,宁波大学张陟在《海洋文学的类型学困境与出路》一文中说中国古代海洋题材的文学作品,在赵君尧等人的努力之下,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

  2010年初,我在网上看到深圳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向教师推荐海洋文化节阅读书目29本,有荷兰格劳修斯《海洋自由论》、英国培根

  《新大西岛》、德国施密特《陆地与海洋》、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和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我的《中国古代海洋文学》也名列其中。

  我深感自己能够成为中国古代海洋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块铺路石子而感到荣幸,也希冀更多的同道者共同拓荒。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蔚蓝色的海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光荣和梦想,也承载着中国民族的耻辱和悲怆。

  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海洋国家,蓝色海洋是中国人的永恒追求。

篇六: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明清时期中国与英美海洋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

  作者:孙勤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5年第03期

  摘要: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海洋而创造的文明生活内涵。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过程中,需切实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而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顶峰,中国历史上海洋文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也是中国落后与世界列强的发端。本文从中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明清时期(西方近代)英美海洋文化发展历程,不同文明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对比三个方面对明清海洋文化作品及同期英美文化作品并进行分析与比较,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与海洋文化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当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文化建设,为我们未来海洋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明清时期;中国;英美;海洋文学;比较

  中图分类号:P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248-03

  海洋文化是人类对海洋本身的认识、利用海洋而创造出来的精神的、行为的、社会的和物质的文明生活内涵,具有内质结构上的涉海冒险性、异域文化间的互补联动性、价值取向上的崇商慕利性、历史形态上的开放拓展性、美学形态上的本然壮美性等文化特征。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党的十八大报告对建设海洋强国作出了战略部署,建设海洋强国的步伐不断加快。然而,必须正视的是我们的海洋意识还不够强烈,现代海洋文化还不够发达。在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切实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大力弘扬海洋文化,是实现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中国的地理位置与文化传统决定了中国的海洋文学作品深受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大陆文明的影响,在对外关系中主张包容、融合。而明清时期,正是中国儒家思想发展的最后一个顶峰,其海洋文化必然要体现儒家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准则。同时,明代又有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中国历史上海洋文明发展的第二次高潮,清代有封建经济发展到康乾盛世所展示的最后的荣光,因此其海洋文学作品必然兼具了其鲜明的时代特征。需要注意的是,明清也是中国落后与世界列强的发端,有着被迫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因此,研究明清海洋文化作品及同期英美文化作品并进行比较,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与海洋文化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剖析,有助于当下我国建设海洋强国过程中的文化建设,为我们未来海洋文化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中国海洋文学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海洋文学可上朔至春秋战国时期,奇书《山海经》可被誉为“中国海洋文化的开山之作”。先秦时期,中国涉海文学作品已经初露端倪。《诗经》、《楚辞》中均保留有不少涉海作品。《诗经》中的《商颂·长发》的“相相烈土,海外有载”,《小雅·污水》的“酒河流水,朝宗于海”,标示出先民们的海上活动及人世哲理的普遍认同。两汉魏晋南北朝,独立而完整

篇七: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从《蓝色的海豚岛》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12汉语言文学12140011049宋凌颖

  摘要:《蓝色的海豚岛》是一部通过描写海岛生活来反映海洋、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海洋文学作品。美国当代作家司各特·奥台尔在人类大肆掠夺、自然遭到破坏的背景下,以一位印第安少女独自在圣尼古拉斯岛上生活十八年的真实故事为基础,描绘女主角卡拉娜独自在海豚岛生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卡拉娜改变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用爱而非征服的方式去驯化荒蛮,以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彰显了女性特质的至善至美,体现出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伦理想。

  关键词:海洋;自然;和谐;生态

  宁波大学的段汉武教授在《<暴风雨>后的沉思:海洋文学概念探究》一文中对海洋文学进行了定义:“海洋文学是以海洋为背景或以海洋为叙述对象或直接描述航海行为以及通过描写海岛生活来反映海洋、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文学作品。”①《蓝色的海豚岛》是美国当代作家美国当代作家司各特·奥台尔的海洋小说,是一部通过描写海岛生活来反映海洋、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海洋关系的文学作品。

  19世纪以来,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然而这一发展并没有建立在正确地认识自然和合理地利用自然的基础上,不断的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透支乃至耗尽自然资源,狩猎者屠杀大量飞禽走兽。这一破坏和征服自然的过程,在20世纪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20世纪60年代起,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内在规律性要求人类必须科学地利用自然,保持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否则人类将遭受灭顶之灾。自然界的各种生灵皆有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权利,人类不是主宰世界的非自然因素,而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维护自然环境、保持其持续发展是人类的责任和需要。

  《蓝色的海豚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美国当代作家司各特·奥台尔根据一位印第安少女独自在圣尼古拉斯岛上生活十八年的真实故事写成海洋小说,被称为女性版的《鲁滨孙漂流记》。

  《蓝色的海豚岛》以饱含感情的笔触讲述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历险故事。太平洋中有一个形似侧躺海豚的岛屿,岛的周围有海豚在游泳,有海獭在嬉戏,有海象在争雄??以前,①段汉武《<暴风雨>后的沉思:海洋文学概念探究》,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1期

  在这个岛上住着印第安人。他们受到了捕猎海獭的俄国人的欺凌,后来只得离开这个岛到东方去居住。在救助他们的商船必须在海潮到来前离开岛屿的紧急时刻,卡拉娜因挂念被落

  在了岛上的弟弟,不顾其他人的阻拦,从船上跳下,游回岛上。弟弟在与野狗的搏斗中死去,卡拉娜独自一人在荒岛上修建住所,制造武器和渔具,与野狗搏斗,历经艰险,在岛上孤零零地生活了18年,终被一艘商船解救。

  卡拉娜与大自然、海洋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卡拉娜对自然的认识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在最开始的时候,她与自然的关系还没有一种内在的默契,自然给她提供的更多是衣食住行上的帮助,因为这个民族更多的靠捕捉和猎杀这些大自然的生物进行口常生活的,这种认识自然的观念一直影响着卡拉娜。而且,当时亲朋好友、父老乡亲都还其乐融融地在一起,对自然就缺少这种最内在的需要。

  当一切都物是人非,只剩她独自一人的时候,所有这些自然的事物才慢慢走近她的内心。

  卡拉娜在荒岛上用柴火搭建了一个小棚,还用死鲸的肋骨修筑了坚固的篱笆,开始了自给自足的海岛生活。为了防备野狗的袭击,她把树根削尖做枪杆,用海象牙做枪尖,再用海豹的皮筋将枪头和枪杆绑在一起做成标枪。作为一个爱美的女孩,卡拉娜曾用鸽鹅羽毛为自己缝制了一条漂亮的裙子,用海豹皮做了一条可以打结的腰带,还用海豹皮做了一双凉鞋。

  她在一次为寻找东方国度而驾着独木舟无功而返的时候,海豚就渐渐进入她的视线,给她心灵上的鼓舞:“海豚是一种吉祥的动物。它们在我的独木舟周围游来游去,这使我很高兴,尽管我的手在船桨上摩擦得流起血来,但只要看看它们,就能使我忘却疼痛。它们出现以前,我很寂寞。现在有朋友和我在一起,感觉就不一样了。”②

  虽然这一次独自出海的经历失败了,却让卡拉娜对自然的生物有了更多的认识。回到岛上之后,她发现她的感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看到周围的事物使她心里充满了欢快。她不再把这里当成是迟早要离去的短暂居所,而是当成了自己的家。卡拉娜渐渐地对荒岛上的生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完全忘记了生活的艰苦,并逐渐突破了人际伦理的局限,将伦理的追问延伸到人与自然及整个生态系统之中。因此,当她驯养野狗朗图和蜂鸟之后,这些自然的生物都成了她不可缺少的朋友。到后来,这个种族所教会她的思想和习性正逐渐发生着变化:“自从那个夏天我和王阿勒跟它的小海獭交上朋友以后,我没有再杀过海獭。我有一件海獭披肩,一直用到破旧也没再做一件新的。我也没有再杀过鸿鹅去取它们美丽的羽毛,尽管它们的脖子又细又长,互相交谈起来发出一种难听的声音。我也没有再杀海豹,取它们的筋了。

  ②司各特·奥台尔《蓝色的海豚岛》新蕾出版社2011

  需要捆扎东西的时候,我就改用海草。我也没有再杀过一条野狗,我也不想再用标枪叉海象了。”她觉得:“动物、鸟也和人一样,虽然它们说的话不一样,做的事不一样。没有它们,地球就会变得枯燥无味。”③

  与鲁滨孙不同,卡拉娜是来自大自然、属于大自然的,她并不试图占有更多的东西,她与狐狸、海豚、海獭等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和睦相处、相依相伴。天空出现的第一颗星星可以减少她的恐惧,海豚的出现可以消除她的寂寞,原本杀死她弟弟的头狗后来也成了她的忠实伙伴与守护神。卡拉娜还曾驯养了两只小鸟,为它们各取了心爱的名宇,把小鸟当做自己的朋友。在卡拉娜眼里,海豚是一种吉祥的动物,看看它们甚至就能使她忘却疼痛。海草里嬉戏的海獭、守卫港湾的礁石和海而泛起的泡沫—大自然的一切都使她心里充满欢乐。

  最后,获救的时刻来临,卡拉娜并没有兴奋地马上离去,而是细心地收拾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为自己和爱犬做了最后一顿饭,还精心把自己打扮了一下,然后才不慌不忙地走去。

  在登上解救她的商船之后,卡拉娜还无比爱恋地凝望着她与动物伙伴们共同生活了十八个春秋的海豚岛。

  在此我们看到,卡拉娜改变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用爱而非征服的方式去驯化荒蛮,以与自然的和谐融合彰显了女性特质的至善至美。卡拉娜充当着大自然细心的呵护者,而大自然

  又是卡拉娜的避难所,彼此相互慰藉又相互依赖。卡拉娜过着令人神往的“绿色生态”的生活:她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亲密融合,没有界限;她的生活与自然存在呈现出一种和谐之美。经过磨炼,卡拉娜从灾难中认识到了人是生态环境中的一部分,与其他物种是平等的。在善与恶的冲突中,她涤除了灵魂的尘秽,摆脱了人类利己思想的束缚,最终用上帝般的至善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事物,以上帝对人的无限之爱去呵护小岛上的一切生命,使自己过上了伊甸园般的幸福生活。

  至此,卡拉娜已经成长为一位博爱的贤者。达到了人类之爱最高境界的她,不再剥夺自然界中他物的生存和发展,而是对地球上的一切存在物施以博爱。借用李奥帕德的表述就是:“当一件事情有助于保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优美时,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④误的。”此时的卡拉娜已经抛弃了那种看似合理的仅仅出自经济利益的自然利用方式,由自然的占有者和利用者转变为自然的守护者和欣赏者,对自然的热爱、尊重和呵护使卡拉娜变得更加完美。

  此外,作者以女性作为主人公,是该小说的一个特点。在以往的西方海洋小说中,主人

  ③司各特·奥台尔《蓝色的海豚岛》新蕾出版社2011④(美)利奥波德(Leopold,A.)著

  彭俊译《沙乡年鉴》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

  公清一色都是男性,而且大多表现他们对自然的征服。选用柔美的女性为主角,就是要颠覆与男权主义一致的人征服自然的传统观念,写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全新认识:“关怀并不仅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它的对象也包括事物、环境以及其他东西。所有生命都通过到处弥漫的亲密关系而联结在一起。‘生命’不仅是指人类和其它有机体,也涉及河流、大地景观和生态系统。所有生命形式都具有内在的价值,都应当受到尊重。卡拉娜与自然的关系恰恰体现出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伦理想。”⑤所以,我们说《蓝色的海豚岛》代表了海洋文学的又一个高峰,从中可见20世纪是生态保护的世纪,生态保护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并最终成为海洋文学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梁家上.西方海洋小说主题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

  硕士论文

  2012年

  [2]关合凤.从海洋文学名著看海洋意识的嬗变——以《白鲸》和《蓝色的海豚岛》为例[J]

  河南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3]张秋芸.《蓝色的海豚岛》的生态主义理论视角下的解读[J]《科技信息》2013年15期

  ⑤肖巍《关怀伦理学:主题与思考》教学与研究1990年30期

篇八: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美学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研究对象如果按分类则如下:

  (1)、美,如美的产生、发展;美的本质、特征、功能;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美的形态;内容美、形式美等美的组成因素及其规律;

  (2)、审美,如审美心理,审美意识,美感的发生、发展、性质、特征及其规律;(3)、美的创造,如现实美、艺术美的创造规律、发展规律、鉴赏规律等;

  (4)、美学范畴,如丑、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范畴的审美特性、发展规律及其同美的关系等;

  (5)、美育;

  (6)、美学自身

  一个客体的美学价值并不是简单的被定义为“美”和“丑”,而是去认识客体的类型和本质。

  发展历史

  1、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因此,我们要了解美学就必须回到它的源头去,开始一次美的旅行。

  2、考古学和艺术史告诉我们:人类自脱离动物以来就开始了审美欣

  赏和审美创造活动。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就用石珠、兽牙、海蚶壳等染上红、黄、绿等各种不同的颜色佩带在身上。不仅原始人的装饰品能见出人类这种早期的审美活动,尤其原始艺术更是集中反映了人类早期审美活动。据文字记载和留下的图案推测,原始艺术有诗歌、舞蹈、音乐等,但现已荡然无存。惟洞穴壁画与陶器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两项原始艺术记录。前者主要以各种动物为题材,生动细致,色彩绚丽。后者不仅造型优美、图案丰富,而且色彩对比鲜明。

篇九: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美学特征大致体现在五个方面:

  1、概括与集中

  通过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组接,对素材进行选择和取舍,省略繁琐、多余的部分,突出重点,强调具有特征的、富有表现力的细节,使内容表现得主次分明、繁简得体、隐显适度,达到高度的概括和集中。例如,格里菲斯在《党同伐异》中表现在法庭上看着无辜的丈夫被判罪的妻子的痛苦时,只集中拍摄她痉挛着的双手。《红色娘子军》里,琼花看到地主南霸天,便违反侦察纪律开了枪,紧接的镜头是队长把缴下来的琼花的枪往桌上一拍,省去了向连长汇报的经过。

  2、创造独特的影视时间和空间

  运用蒙太奇技巧可以对现实的时间和空间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创造新的时间感和空间感。例如,一个化出化入的技巧就可以在空间上从巴黎跳到纽约,或者在时间上跨过几十年。通过两个不同空间的运动的并列与交叉,可以造成紧张的悬念,或者表现分处两地的人物之间的关系。不同时间的蒙太奇可以描绘人物过去的心理经历与当前的内心活动之间的联系。

  如电影《辛德勒的名单》中,酒吧中辛德勒先贿赂酒吧侍者以接近高级军官们,到辛德勒和高级军官们打成一片,刚到的高级军官主动接近辛德勒这一过程应该是发生在一段时间,很多个晚上的事,而导演巧妙的运用了蒙太奇技巧,将它们剪辑到了一个晚上,使用闪光灯和音乐的变化来说明时空的转换,剪切点简洁又富有节奏感,并没有让观众感觉到时空的错乱,给观众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3、形成不同的节奏,创造风格

  镜头与镜头之间的长度、色彩、光线、景别、运动方式等的变化,会形成电影的轻重缓急,以一种节奏来创造电影的风格。例如,《黄土地》用蒙太奇节奏的缓慢创造了一种热烈奔放的电影风格;《红高粱》则用跳跃紧凑的蒙太奇节奏创造了一种热烈奔放的电影风格。

  4、表达寓意,创造意境

  镜头的分切和组接,可以利用相互间的作用产生新的含义,即产生单个的画面或声音所不具有的思想内容;可以形象地表达抽象概念,表达特定的寓意,或创造出特定的意境。例如,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石狮扑卧、抬头、跃起三个镜头放在一起,说明人民从沉睡到觉醒到反抗的思想主题。

  5、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激发观众的联想

  每个镜头都表现一定的内容,按照一定顺序组接,就能引导和规范观众的注意力,影响观众的情绪和心理,激发起观众的联想和思考。

篇十: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篇十一: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浅谈生态美学中的海洋美

  [摘要]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哲学关系,文学是人类认知体悟自然的生动载体。从生态关学的视角,基于文学作品来审视海洋文化,可以发现人与海洋的关系呈现出崇敬与和解、和谐与共生、接纳与亲和三个表征。电影《海洋》很好的诠释了海洋美的本质。海洋使生态变得多样化。

  [关键词]海洋文化;生态美学;海洋美学;海洋美

  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是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美学,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其“既有生态学的特性,又有美学的内涵,既可从哲学美学的层面对人类生存状态进行深入的思考,又可从经验美学之角度对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行探究”。生态美学从生态哲学的视野、生态学的原理、生态伦理学的情怀和美学的方法研究人与自然之间审美关系的学科。生态美学注重生命之间平等性,即生物圈中的一切生命都和人类一样都有生存、繁衍和体现自身、实现自身的平等权利。生态美学强调生命之间的关联性,认为所有生命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生态美学将生命之间的和谐看作最高的美学形态,而和谐的核心是生命的共同存在与延续。

  一.海洋美是生态美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生态美学以生态学为指导,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出发,以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动态平衡、和谐共生的美学观,具有跨学科的视阈和较强的应用性,因而它的产生“不仅是一种时代与现实的需要而且还是当代美学学科全方位的突破,具有崭新的革命意义”。闭众所周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哲学关系,文学是人类认知体悟自然的生动载体,因而“生态美学为文学解读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路径”。基于生态美学的视阈来关照文学现象,在当代有着独特的魅力,正如法国社会学家J—M·费里所说:“生态学以及与之有关的一切,预言着一种受美学理论支配的现代化新浪潮的出现。”而海洋既是生态学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观!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的有机结合,实际上是从生态学的方向研究美学问题,将生态学的重要观点吸收到美学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美学理论形态。

  二.文学作品海洋美的独特性

  海洋以她独特的美学特质,吸引着无数的游客以及学者。无论是普希金的《致大海》,还是臧克家的《海》;无论是曹操的《观沧海》,还是海涅的《向海致敬》;无论是舒婷的《海滨晨曲》,还是惠特曼的《船的出发》,这些古今中外的诗人都

  曾用海洋意象来抒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悟与体会,其中凝炼着海洋文化的精神内核,凸显着海洋美的本质。纵观中国古代文学浩如烟海的典籍作品,可以发现中国古代诗歌在描绘海洋意象时超越了役使自然为我所用的实用价值取向,展示出审美主体将自身生命与海洋和谐交融的形态。因而,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基于文学作品来探析海洋文化表征便具有天然的优势。

  海洋与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考古发现,人类自旧石器时代开始,就在与海洋的亲密接触中留下了分布广泛的文化史迹。我国至今尚存的大量贝丘遗址正在向我们诉说着当年人类的祖先与海洋亲密接触、依海为生的历史。在出土的贝丘遗址中,除了大量的海生食物遗骸,还有网坠、骨鱼卡、蚌器、打制石器、磨制石器等生产工具及航海的木桨等。这表明人类在依靠海洋生存的同时已经开始了对神秘海洋的认知与探索。不过,人类最初对于海洋的认知是幼稚而朦胧的。在古代中国人眼中,海洋是一个神秘而令人恐惧的地方。汉人刘熙《释名》说:“海,晦也。”晦,即月朔或日暮,昏暗之意。晋人张华的《博物志》也说:“海之言,晦昏无所睹也。”而在神话系统中,“精卫填海”同样充分显示了海洋在中国古代人心中森恐怖之形象。《山海经》中所记载的大量海外世界的异国神话,诸如“灌头国”、“长脚国”“大人国”、“玄股国”等,都充满了奇诡怪诞的意味,也折射出中国古人对海洋的认识——狰狞可怕,神秘凶险,变幻莫测。古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更是具有狂暴而惊人的破坏力然而,正是海洋本身的强大和狂暴,更激发了人类征服海洋的欲望。“精卫填海”中炎帝之女女娃,失足于东海被溺死后,灵魂化为精卫鸟,每天衔着西山的木头、石子去填大海,经年不止。而在西方,人们对于大海的征服欲望,却远不至于观念。如同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所描绘的:“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限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会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但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他便是从一片巩固的陆地上,移到一片不稳的海面上,随身带着他那人造的地盘,船——这个海上的天鹅,它以敏捷巧妙的动作,破浪而前,凌波以行。”由此人类与海洋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就逐渐形成了依存、敬畏、对立、欣赏、征服等多种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伴随人类对海洋认识的加深,逐渐转化成为了诗意的情感关系,从而为海洋美学的建构积淀了深厚的基础。

  三.电影《海洋》所表现的海洋美

  生态美学视角下的生命不只是人的生命,而是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整个生物圈的生命活力,生态美在生命自诞生到消亡的整个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展现。电影《海洋》前半部分展现了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海底世界,让观众欣赏到海洋系统的生态美,感受到海洋中的生命活力以及万物相互关联与和谐的特征。。生态审美意识不仅是对自身生命价值的体认,也不只是对外在自然审美价值的发现,而且是生命的共感。生命的共感既体现了生命之间的共通性,也反映出生命之间的共命运感,是人与自然的生命和弦,而并非自然的独奏曲。影片《海洋》的前半部分是海洋生态的独奏曲,但影片依然抓住了观众与海洋生命的共命运感,以及人与自然的生命和弦。

  四.海洋美本质

  若要把海洋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来建构,研究者就必须首要解决“什么是海洋美学?”这个问题。曲金良教授曾比照“文化”的定义来界定“海洋文化”之概念,这一做法于我们是一个有益的启发。我们也可以比照“美学”的定义尝试界定“海洋美学”的概念。我国学者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所著《美学基本原理》提出“美学就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这里,“人对美的感受”之理解不应狭窄化,而应该延伸至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人类的审美意识和美感经验,如此,对于美学研究对象之把握才可谓全面。此外,赵绍鸿编著的《森林美学》一书明确提出了较为成熟的森林美学之概念:“森林美学是关于森林美的本质、森林美的情感、森林美的创造和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4],也可为我们确定“海洋美学”之概念提供参照。综上所述,我们将“海洋美学”的定义确定如下:海洋美学是以海洋为研究对象,探讨海洋美的本质,人对海洋的审美关系、审美意识和美感经

  验,以及海洋美的创造和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这个定义,是从“人”这个主体和“海洋”这个客体间的关系出发确定的海洋美学所探究的诸如海洋美的本质、海洋美的特性、海洋美的构成、人对海洋的审美关系、审美意识、美感经验、海洋美的创造、鉴赏、培育等等,必将揭示出蕴含于其中的规律。这些规律,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是否喜欢它,它总是客观地存在并且发挥作用。

  海洋美学的研究将有效促进海洋环境的良性发展,进一步落实可持续发展的

  战略目标。人类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关键在于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三者当中,最为迫切的是环境问题。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问题,在人类要依靠海洋发展的今天,环境问题的实质就是海洋环境问题。海洋美学的研究,将加强人们对海洋的保护意识,在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做出更大的贡献,实现海洋的健康发展,进一步落实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法国社会学家JM费里曾乐观预言:未来环境整体化不能靠应用科学或政治知识来实现,要靠美学知识来实现。据此,我们可以作出大胆判断,未来海洋环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必须靠美学知识来实现。所以,海洋美学将是时代交给我们的一个重任,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挑战。

  总之,海洋独具特色的美,让生态美学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1]尚光一.生态美学视角下的海洋文化表征——以唐诗海洋意象为例

  [2]党圣元.本质抑或去本质、反本质——新世纪以来中国文论研究的两种思路论衡[J].文艺理论,2010(6):26-35.

  [3]刘叔成,夏之放,楼昔勇.美学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12

  [4]付文中.从生态奠学的角度解读《海洋》。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4.02

篇十二: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开题报告

  汉语言文学

  海洋文学中的海岛意象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

  关于海洋文学中海岛意象的研究,众多学者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关于海洋作品中的海岛意象的研究。

  美国著名作家尤金·奥尼尔创作了很多关于海洋的作品,因此,卫岭在其作品《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悲剧创作》中对其进行了研究。在奥尼尔的作品中,大海与陆地之间似乎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兼有大海和陆地特性的海岛就成了人们梦幻的栖息地和避风港。他的力作《悲悼》三部曲中所塑造的南太平洋海岛,远离罪恶,,贴近生活的本源,是剧中主要人物的希望,是幸福的家园,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2、荒岛文学中涉及对荒岛意象的研究。

  荒岛文学起源于英国,同时也盛行于英国。除了英国荒岛文学之外,还有美国荒岛文学、现代时空的荒岛文学。因此,众多学者针对荒岛文学作品对海岛意象进行研究。

  (1)英国荒岛文学研究者首推魏颖超。在其著作《英国荒岛文学》中,她认为荒岛文学是英国文学的首创。英国荒岛文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进程:

  a.荒岛文学的端倪。英国荒岛文学的端倪是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这部书真实地记录了英国早期航海以及商贸事业的发展过程,详细地描写了航海、商贸事业的发展境况,生动地刻画了英国当时已出现的独特职业:海员和商人。这是英国荒岛文学的端倪。

  B.荒岛文学的鼻祖。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是英国荒岛文学的始祖,他的悲喜剧《暴风雨》是荒岛文学的开山之作。书中的普洛斯彼罗的荒岛是莎士比亚精心设计的人类善与恶较量的舞台,它只是一种载体,是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

  c.荒岛文学的繁荣。继莎士比亚后,荒岛文学进入了它的繁荣时期,而这时期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阶段是18世纪启蒙主义时期。这时期的荒岛文学主要是将英国的现实社会同荒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将作者的政治态度和社会理想蕴含其中,代表作是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和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第二阶段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时期,这时期的荒岛文学主要是荒岛探险,将荒岛作为一个生活场景,在这场景上展开正义与邪恶两者之间的争斗,代表作是巴兰坦的《珊瑚岛》和史蒂文森的《金银岛》。第三阶段是20世纪现代主义时期,这时期的荒岛被作为表现人性的1

  一种手段,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剖析,代表作是戈尔丁的《蝇王》。

  (2)刘崯在其文章《试论美国文学中的荒岛意象》中对美国荒岛文学进行了描述:当怀抱坚定信仰的清教徒移民逃离文明的英国,远涉重洋,等待他们的美洲就是一个大荒岛,而实现理想和自由的山巅之城,正是清教徒对这个荒岛的独特阐释。《瓦尔登湖》中,梭罗单身只影地跑进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建造了一间小木屋,独居了两年,过着孤独而简朴的生活。这就是“荒岛”,反映了在拜金主义盛行和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使人异化为物这一现象后的返璞归真思想。威廉·福克纳笔下,一个位于密西西比州北部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就是典型的荒岛意象。

  (3)黄樱子在其文章《现代时空的荒岛文学》中对现代时空的荒岛文学进行了讲解。现代时空的荒岛文学着眼于从人与自然的故事演变成人与人的故事和人与社会的故事,荒岛被选择作为一个特殊的地理条件来探讨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内心世界。代表作是《惟一幸存者》。书中讲述三个因不同原因而自愿来到这个荒岛生活的人,他们相互联系,相互排斥,也相互需要。最后,他们克服了心理障碍,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膜,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团体。

  关于荒岛文学中的海岛意象的研究,成果颇多。最为著名的就是魏颖超的《英国荒岛文学》。除此之外,还有李海洋的《乌托邦理想的幻灭—威廉·戈尔丁<蝇王>评析》,提出荒岛既象征了乌托邦的美好理想,又象征了乌托邦的幻灭;黎月新的《创造人类生存寓言的人物—鲁滨逊》,提出海岛象征了原始大自然;苏艳斋的《<鲁滨逊漂流记>艺术手法浅谈》和杨春芳的《<蝇王>之象征体系探微》,都提出海岛象征了现实社会社会和现实世界,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于静的《<蝇王>:英国荒岛文学的嬗变》,提出海岛是展示人性的一种平台;邵鸾飞的《失火的伊甸园—生态视角下的<蝇王>》,提出海岛象征着伊甸园;陈兵和牛振宇的《<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提出海岛象征了财富。

  (二)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意义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主要是众多学者对荒岛文学作品的研究。荒岛文学的主要作品有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史蒂文森的《金银岛》、巴兰坦的《珊瑚岛》以及戈尔丁的《蝇王》。其中对《鲁滨逊漂流记》和《蝇王》的研究最多。因为这两本书都是荒岛文学的最高价值体现,同时又代表了荒岛文学的两个端点—传统与现代:前者以荒岛为场景来展开,讲述流亡者在岛上的探险、生存,然后获救,荒岛是现实社会的反映,而后者将荒岛作为一个创作背景,展示人性恶与善的斗争,反映人性的心理。《鲁滨逊漂流记》主要研究鲁滨逊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以及艺术手法,代表刊物分别是黎月新的《创造人类生存寓言的人物—鲁滨逊》和苏艳斋的《<鲁滨逊漂流记>艺术手法浅探》,对于海岛这个意象并没有深入的探讨,只是作为辅助手段而提到。《蝇王》主要研究该小说与传统荒岛文学的不同之处与进步之处,以及其中所涵盖的神话原型—伊甸园,代表刊物有于静的《<蝇王>:英国荒岛文学的嬗变》、魏颖超的《<蝇王>与英国荒岛历险小说之变迁》和张阿2

  娜的《<蝇王>的神话原型解读》,刊物中海岛这个意象的深意并没有详细地被解剖,只是略微一谈。除此之外,研究其他荒岛文学作品的资料中也未对海岛这个意象进行详细的探讨。从总体上来看,真正专门研究海岛这个意象的资料甚少。

  研究海洋文学中海岛意象这个课题的意义在于综合前人对该意象的研究,给海岛这个意象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海岛,被海洋所环绕,虽然可能有着海洋和陆地的共同特征,但是,又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海岛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是一个原始大森林,流亡者想要在岛上生存,必然要经历一场与大自然的争斗,而这过程恰是人类从原始走向现代的再现。其次,海岛远离现实生活,保持着尚未受损的原始状态,人物的活动脱离了现实社会的复杂环境,挣脱了现实社会的种种桎梏,易于把握和处理,作者可以凭借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象力“探索在没有文明道德规范约束情况下的生存模式及人的本性”。正因为海岛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也因为海岛意象具有广泛的含义,所以更值得研究。因此,从《鲁滨逊漂流记》、《金银岛》和《蝇王》这三部小说重点探讨海岛的大自然、财富欲望与创作背景三个方面,从而更好地把握海洋文学中的海岛这个意象。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了解《鲁滨逊漂流记》、《金银岛》、《蝇王》三本书的故事梗概,继而对号入座,海岛意象要表现的大自然、财富、创作背景分别有三部小说来表现。

  2、《鲁滨逊漂流记》要表现鲁滨逊如何在荒凉的孤岛上生存下来。他的资本有哪些,他的衣食住行是怎样解决的,在解决过程中是否有遇到什么困难,这些困难和大自然是否有关。

  3、《金银岛》中的金银岛象征了财富,那么这部小说是否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为题材而写的,如果有,历史背景是什么。小说中是如何体现财富或者欲望的,通过人物的语言还是行为。

  4、《蝇王》中的珊瑚岛是一个创作背景,那么戈尔丁把海岛作为创作背景的理由是什么。既然是一个创作背景,它又包括可哪些具体含义。

  5、总结全文,感受海岛作为海洋文学中的一个意象的独特魅力。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研究步骤:

  1、阅读三本小说,了解故事梗概,同时搜集有关海岛意象的资料。

  2、通过阅读小说,找出与所要写的海岛意象有关的语句、段落和篇章。

  3、通过阅读资料,找出相关的文献,并对他们进行分类整理。

  4、综合小说和文献列出提纲。

  研究方法:事例论证结合分析说明,适当引用他人的评论。

  研究措施:

  1、制定研究方案,搜集相关书面资料。

  2、进行文献检索补充,列出大致提纲。

  3、反复研究资料,修改提纲。

  4、根据提纲完成论文初稿。

  5、与指导老师交流沟通,认真校对论文并最终完成毕业论文。

  四、参考文献

  [1]卫岭.奥尼尔的创伤记忆与悲剧创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魏颖超.英国荒岛文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

  [3]刘崯.试论美国文学中的荒岛意象.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25卷.第5期

  [4]黄樱子.现代时空的荒岛文学.武汉晨报.2001年8月17日

  [5]李海洋.乌托邦理想的幻灭—威廉·戈尔丁《蝇王》评析.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6]黎月新.创造人类生存寓言的人物—鲁滨逊.安徽文学.2009年第9期

  [7]苏艳斋.《鲁滨逊漂流记》艺术手法浅探.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11月.第21卷第4期

  [8]于静.《蝇王》:英国荒岛文学的嬗变.安徽文学.2010年第1期

  [9]杨春芳.《蝇王》之象征体系探微.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7月.第18卷第3期

  [10]邵鸾飞等人.失火的伊甸园—生态视角下的《蝇王》.外国文学(胡文仲.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11]张阿娜.《蝇王》的神话原型解读

  [12]陈兵

  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安徽大学学报.2008年3月.第32卷第2期

篇十三: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SeaLiteratureandItsAestheticCharacteristics

  作者:段波

  作者机构:宁波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出版物刊名: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页码:109-117页

  年卷期:2018年

  第4期

  主题词:海洋文学;概念;美学特征

  摘要:所谓"海洋文学",指以海洋作为叙述或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或者背景,以大海、水手、舰船、岛屿等要素作为小说的主要元素,以水手作为叙事的主要角色,以航海叙事、海洋历险、海上探险、船难等为题材或根据海上的体验写成的生动展现了大海与人类、人类与自然、人类与社会的复杂关系和审美意蕴的文学作品。从文学属性上来讲,虽然海洋文学与其他文学类型有一定的交叠,但海洋文学作品有其自身的美学特征和审美意蕴。海洋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包括大海、水手、船只、岛屿;这几个要素相互关联,互相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呈现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过程形成了海洋文学作品的艺术张力,进而也生成了作品的意蕴和价值。因此对这几大要素之间关系的解读和阐释就构成海洋文学作品批评和赏析的主要任务和核心内容。不过,海洋文学的特性正如海洋的固有属性"开放性、包容性、神秘性、扩张性"一样,同样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因此海洋文学的概念与认知也必将是多维度的。

篇十四: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篇十五: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海洋文化特征及中国海洋文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

  颖

  海洋文化与所在区域的海洋环境、资源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密切有关,具有时代的特征、区域的特征,以及当代全球一体化发展的特征。

  一、海洋是全球联通的,海洋文化的发展具有开放、传播以至全球交流的特点。世界海洋文化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而具有明显的时代特色。

  1.原始社会、石器时代是海洋文化的始萌期,最初的人类从海岸地带捕捉鱼、虾、贝、蟹;以鱼骨为箭弩猎取禽兽为食;进而饲养与种植稻粟等。考古学家在太平洋两岸发现砖石质网坠、岩浆岩质石臼等;在我国周口店、辽宁、河北、浙江河姆渡以及海南岛、北部湾等处的古海岸阶地上均发现有绳纹瓦器皿的残片及早期以渔、猎、耕、稼活动为特点的古文化遗迹。

  2.发现新大陆、航海事业发展,对非洲掠夺及贩奴热、殖民地占领与土地分割,贸易与军事争夺,是封建时期及资本主义早期与海洋相关的活动,奴隶是经大洋贩至欧美,“鲁滨逊漂流记”,“基督山恩仇记”等著作,反映了当时海洋文化的特点。15世纪后,葡萄牙、西班牙、英国、荷兰的崛起,是海上争霸发家的。

  3.18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开始了开拓海外市场,发展英国海洋经济的历程,经过约1个世纪,英国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借助海洋,其势力、文化与宗教传播至世界各地。19世纪后,美国实现工业化,形成沿海与五大湖区工业化城市带:大西洋海岸的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华盛顿;太平洋沿岸的西雅图、旧金山、洛杉矶与圣地亚哥。海外贸易带动海洋经济与区域发展,美国文化、美国生活方式,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在亚洲、欧洲获得广泛的传播。

  4.20世纪50年代后,亚洲经济发展,日本发展海岸工业、海外贸易和海运事业,促进经济腾飞,形成东京—大阪—神户和名古屋的深水港群与大城市群。60年代~70年代后,亚洲四小龙(新加坡、韩国、中国的香港与台湾)兴起,是借助于海港与海外商贸,发展海洋经济。

  5.21世纪,海洋经济高度发展,2000年世界海洋总产值超过15000亿美元。当代全球化战略,与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的争夺,海疆与海峡通道的纷争等有关。北海油气资源开发,促进了荷兰、丹麦等北欧诸国的经济又一轮繁荣。俄、加、美对极地与北冰洋的争夺,核心是对导弹、潜艇活动基地的争夺,反映出全球化的海洋资源、环境、疆域纷争,构成当代海洋文化的新特点。

  二、海洋文化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区域性。

  即使是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中,区域海洋的文化烙印仍然显著。这缘于广阔的海洋长期是人类迁徙与交通的障碍。太平洋两岸人类迁徙始于第四纪大冰期、白令海峡成为陆桥时,从亚洲大陆生存的古人向美洲迁移。美洲东岸土著人,具有黑发、黄肤、高颧骨、狭长眼,与蒙古人种类似,该处一些农舍、摇篮、大蒜挂等生活习俗与亚洲民俗相近似。太平洋东岸具有亚裔、印第安裔与欧裔人种之复式结构与多元文化的结合,是该区域的特点。大洋的阻隔和漫长的历史,形成了明显的区域海洋文化特征:

  1.大西洋文化:渔猎、航海、15世纪~16世纪地理大发现、宗教传播,移民与港口城镇建设,海洋贸易,现代科技与油气开发等,组成大西洋海洋文化的特色内容。

  2.地中海文化:航海发现、掠夺与海外开拓,多语种与殖民地文化、宗教、文艺复兴,多民族结构、农耕、田园与酿酒文化构成其独特之处。

  3.太平洋文化:早期是西部的亚太文化———秦、汉、唐、明之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向日、韩、东南亚诸国传播;东南亚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之交汇,具有周边移民所带来之多元文化(语言、文学、习俗),佛教、回教与印度教交汇之特色。20世纪后期兴起的亚洲四小龙海洋经济文化,以及21世纪中国制造业与海外贸易影响加大所兴起的,以京、沪、穗为中心的中国文化效应。太平洋东部是亚欧移民与美洲土著文化之结合。海洋文化以渔业(如:大马哈鱼与金枪鱼捕获、加工、外销),牧业(牛、羊、驼畜牧),肉、毛、皮加工、制造与贸易,海啸、地震灾害与宗教祈福等结合,成为具有特色的南美太平洋文化。

  海岛文化是太平洋海洋文化的重要特色,从北向南众多的海岛跨越不同的气候带,经受不同陆地国家的政治经济影响,在人种、语言、文化、宗教与艺术活动等方面各有特色,诸如大和族文化、鲜族文化、汉族闽粤文化,夏威夷太平洋群岛与澳洲、新西兰等海岛移民文化等。海岛文化具有倚海繁衍、安居、自力更生的蓝色海洋文化之特色。

  三、中国海洋文化更具有亚洲—太平洋边缘海文化的特点。

  先民沿海聚居,开发早,但发展缓慢,主要为陆地一统文化。先秦统一中国,派遣3000童男、童女赴东瀛海上,寻找长生药,促成了海上移民与汉文化东传。盛唐与明朝,丝绸、瓷器、香料、药材贸易与移民,经海路至东南亚及东非,伴随贸易传播了语言、文字、汉医、宗教、艺术以及耕作、工艺技术,活动限于第一岛弧以西的渤、黄、东、南海域。

  20世纪以来,中国经海上与美、欧交往增加。浙江温州的移民对西欧的商贸、餐饮与文化传播,世纪性延续已成为海商贸易的劲旅。当代中国海洋贸易,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制造、轻工业、小商品以及餐饮等为多,船舶吨位居世界前列,贸易范围遍及欧、美、非、拉。

  中国海洋文化另一特色,是自1980年以来改革开放派遣留学生至海外学习促进了中国科技与海外交流。国家海洋局组织领导我国科技界,完成查清中国海的使命,并进军三大洋、南极洲与北冰洋,建立科考站,持续地进行海洋、大气、地质地貌、矿产、能源与水产等考察。海洋文化内涵日臻丰富,科学著作、报告文学、影视、歌舞艺术已与世界海洋文化发展潮流一致,具有环球交流的特点。

  但是,陆地聚居与农耕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影响仍深,国人的海洋意识,我国的海洋科学、文化及国防力量仍需极大地增强。这应成为我国当代海洋文化发展的新起点。

  所谓“海洋文化”,是指依赖于海洋进行商品生产所形成的文化观念和形态。海洋文化不仅仅是为了自给自足,或是在小范围内的原始交换,而是有目的地进行大批量生产,用于海上贸易,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海洋文化的特点,如商品意识、开放意识以及由航海、造船等因素引起的对天文、气象、数学的重视直到对自然科学的重视,对金钱货币的重视等等

  文化有各种划分,最重要的一种划分法是按照生成的地域划分:大陆文化与海洋文化。大陆文化是指以大陆为背景的文化,海洋文化是指以海洋为生成背景的文化。大陆文化是农业文化,海洋文化则是商业文化,两者代表人类文明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发展水平。海洋文化无疑更具有人类生命的本然性和壮美性:其硬汉子强人精神,其崇尚力量的品格,其崇尚自由的天性,其强烈的竞争冒险意识和开创意识,其激情与浪漫,其壮美心态等,都与大陆文化的讲求以柔克刚,讲求中庸之道,讲求温良恭俭让,讲求好汉不吃眼前亏,讲求三思而后行,讲求靠天吃饭,讲求守成本分,讲求禁欲节度,讲求知足常乐……等等,迥然有别。形象地说,大陆文化保守,海洋文化开放;大陆文化信奉故土难离,海洋文化崇尚流动;大陆文化劝人忍耐,海洋文化同情反抗;大陆文化崇尚勤劳,海洋文化崇尚机遇;大陆文化相信“一分汗水,一分收获”,海洋文化信奉“能拼又会赢”。总之,大陆文化一切要循规蹈矩,海洋文化处处想不守规矩。由此,我们认识到海洋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

  海洋文化,顾名思义,一是海洋,二是文化,三是海洋与文化结合。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与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生成的生活方式,包括经济结构、法规制度、衣食住行、民间习俗和语言文学艺术等形态。海洋文化的内涵具体可分为四个层面:一是物质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物质存在与物质生产;二是精神层面。一切与海有关的意识形态;三是社会层面:一切因时因地制宜的社会典章制度、组织形式、生产方式与风俗习惯;四是行为层面。一切受海洋大环境制约与影响的生产活动与行为方式。

  从海洋文化的内质结构而言,它具有涉海性。人们常说海洋文化是“蓝色文化”,“蓝色”的“色彩”属性就是海洋文化的属性。人类缘于海洋而创造的文化,涉海性是它的首要的也是本质的特征。从海洋文化的价值取向而言,它具有商业性和慕利性。从海洋文化的历史形态而言,它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古今中外的历史发展证明,什么时候、哪里面向海洋了,开放了,什么时候、哪里的经济、文化就繁荣了,发展了。

  海洋文化与海洋密不可分,但并非凡是沿海地区的人群都具有海洋文化精神,沿海只是具有海洋文化精神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它还与特定的历史传统、特定的生计方式及产业结构相联系。即使同属海洋文化区域,其海洋文化精神也有强弱之分。

  如长乐是一座江海岸型城市。在这样一个负陆面海、陆海兼备的地域里,长乐人民很早就和海洋打交道,开发海洋资源,开辟海洋通道。纵观长乐的历史,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即长乐人民从来没有拒绝过海洋的召唤,时刻都在倾听着大海的涛声,并勇敢地拥抱海洋,走向世界。

  从长乐历史发展来看,这里的人民与海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海洋锻造着长乐人的精神品格,可以说海洋精神深深地植根于长乐的历史文化之中,不管在哪一个历史时期,在长乐的总体文化中,海洋文化都居主导地位。我们知道,长乐文化最早是“大吴越”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吴王夫差曾在长乐屯兵造船,它直接产生了长乐的别称——吴航。这证明长乐早期的先民就已经参与了创造闽越的海洋文明。后来,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越文化又占了上风,再后来,吴越文化慢慢进入福建,形成了闽越文化,最后演变为闽文化。当年郑和船队出江苏太仓,选择长乐作为出海的驻泊地和伺风港,就是受“大吴越”文化的影响。可以说,长乐的历史深深烙上了“大吴越”文化的印证。而明代伟大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不但在长乐留下光辉灿烂的海洋文化遗产,还同时带动了长乐的航海业和造船业,而且直接把许多长乐人带向“南洋”,甚至更远的非洲,使长乐有“海上丝绸之路”的美誉。古老的长乐自明朝起就与开放的世界连在一起。

  再从长乐地域特征来看,长乐地处海峡西岸、闽江口南侧,三面被东海与闽江所环抱,海岸线长近100公里,海洋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658平方公里的两倍。海洋是长乐人民生存、发展的重要环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长乐人民不屈不挠地向海洋进军,发展了自己的海洋经济、海洋社会和海洋人文模式,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体现了长乐文明海洋性的一面。面对茫茫无限的大海,许多长乐沿海人民以无限的勇气,超越了那被大海阻断的有限陆地,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移到一片不稳的海面上,随身带着他那人造的地盘——船,以敏捷巧妙的动作,破浪向前,凌波而行。

  沿海地区往往是台风、海啸首当其冲之地,在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的往昔,塘倒屋庐毁,人或为鱼鳖的惨状,常常发生。先辈们因临海而居所遭受的一件件恶梦般的经历,在沿海一带世代口传。饱尝人祸之苦天灾之痛的长乐沿海民众,逐渐形成了视死如归、不畏强暴的献身精神。当我们追溯长乐沿海家族发展轨迹时,发现这么一种现象:如今浙江奉化的莼湖、裘村和松岙三镇竟有20多个村庄的发族先祖,皆是长乐先民历尽千难万险,航海漂泊而至。当时长乐的曹、吴、庄姓始祖,结伴同行,历尽艰险,自海路入奉化象山港登陆。这说明长乐先辈们就有海上历险、开拓创业的历史,同时也给后人撒下了莫畏艰难、勇于冒险的种子。而海上作业,每每风云多变、凶吉难卜,应该说他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乃是除却战争最具风险了。特殊的血脉传承,严酷的海洋环境,令长乐沿海民众衍生出敢于闯荡、开拓的冒险精神。

  在长乐人性格形成中,海洋意识的融入十分明显,如胸怀宽广、思想开拓等,可以说,海洋文化是长乐传统文化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只是长乐许多优秀海洋文化产物很大一部分被历史所尘封,有的流散在民间,有的在地方文献中也只能见到一鳞半爪,就象显应宫,要不是偶然中被挖掘出土,就永远湮没在沙土之下,许多体现长乐文明传承与创造关系的文脉,也因此被切断了。但是长乐人善于经商、勇于进取、敢于在种种艰难环境中开拓事业的传统并未丧失。解放后,长乐民众长期处于半军事化的生产、生活环境,属于海洋文化范畴的海防文化,但也催生了沿海民众严守纪律、群体意识强的团结协作精神。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中在大批资本主义、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非常时期,金峰人还“大搞资本主义走私”,也就是冒险想方设法偷偷进行对外商业贸易活动,这充分显示了长乐人根深蒂固的海洋文化性格。因此,粉碎“***”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素有重商和开拓进取精神的长乐人立即脱颖而出,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如鱼得水,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改革开放之初,长乐人又自觉摆脱禁锢与束缚,敢于先人一步品尝商品经济这只“螃蟹”的鲜美味道,先人一步发展私营经济,抓住机遇,顺利实现了资本原始积累。当时在长乐北乡,乡镇企业大规模兴起,出现了乡镇办、村办、联户办、户办的“四轮驱动”和农、工、商、建、运、服“六业齐上”的兴旺局面。正当全国都在举目观望的时候,长乐人开始了集资办厂,私营企业开始从星星点点而在很短时间内遂成繁星满天之势,长乐也因此被誉为福建省乡镇企业的发祥地。长乐人第一次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创造了一个“现象”,即“草根工业”现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长乐人从推销塑料蚊帐开始,其足迹逐渐遍布全国,培养出成千上万的经销队伍。长乐的每一个乡村,即使原先的欠发达地区,都有大面积的工商活跃者。从商人员十之**是普通百姓,他们基本上属于“三无”(无资金、无技术、无市场)起家。他们追求目标十分明确,什么有利就搞什么,实现财富最大化。金峰镇以家庭作坊和股份合作企业为起点,于1985年率先成为福建省第一批亿元乡镇,就是明证。

  随着近代西方文明从海上登陆,随着人类生活与海洋联系的日益紧密,海洋开始进入现代中国诗人的视野,于是我们有了冰心描写大海的诗歌,有了众多开始关注大海的诗人。我们惊异于海的明丽,海的温柔和海的博爱。

推荐访问:海洋文学美学特征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美学 哪些方面 特征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