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防疫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防疫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时间:2023-07-12 16:2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抓好组织保障,确保指挥机制高效运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局长挂帅的疫情防控应急领导小组,紧急启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迅速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建立了领导带班、工作会商、24小时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防疫工作经验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防疫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防疫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抓好六项保障确保扎实高效

抓好组织保障,确保指挥机制高效运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局长挂帅的疫情防控应急领导小组,紧急启动“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迅速制定防控工作方案;
建立了领导带班、工作会商、24小时值守、请示报告等多项管理制度。局抽调3位党组成员、两位副巡视员常驻首都国际机场,分兵把守,现场办公,遇事及时协商,当场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抓好人员保障,确保防控工作顺利开展。全面组织动员,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扎实有效地做好口岸疫情防控工作。自国家质检总局4月30日确定恢复填写旅客健康申明卡后,局迅速组织动员,两天就组织抽调120人支援机场口岸一线,后又陆续聘用了约170人,进一步增强疫情防控力量;
同时在国家质检总局和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有12名年轻干部、18名小语种翻译人员以及90名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充实到首都机场口岸。人员的及时补充保证了防控工作顺利开展,既保证了严密监管,又保证了通关速度。

抓好措施保障,确保口岸疫情有效防控。局根据疫情防控要求,结合口岸工作现场实际条件,制定了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建立起全方位、多层面的疫情防控体系。全面加强对入境旅客的体温监测和检疫排查工作,及时将有染疫嫌疑的旅客转运至指定医院;
通过对健康申明卡的核查分析和整理上报,及时发现染疫嫌疑人员,并协助市卫生局及兄弟检验检疫局实现信息追溯;
协调机场当局,对提前申报载有疑似症状旅客的航班,指定远机位停靠;
全面加强对运输工具、货物及携带物的检疫监管,以及对口岸公共场所的卫生监管。同时,不断调整优化流程,合理配置资源,提供人性化服务,确保口岸疫情有效防控。

抓好物资保障,确保防控措施有效实施。局及时为首都机场和西站口岸配备了49台红外测温仪、336把手持式红外测温仪、132个耳蜗式红外测温仪和20个口腔电子测温仪,进一步加强对入境旅客的体温监测;
配备高速扫描仪、DVD刻录机等设备,及时做好入境旅客信息上报工作;
在入境通道安装摄像头,实现对入境人员在入境通道的全程视频监控,并进行24小时录像,为口岸监控与后续追踪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抓好宣传保障,确保各项防控政策有效落实。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片、制作提示牌、机上广播等有效途径,局对入境旅客加强政策宣传,争取旅客的理解与支持,确保各项防控政策有效落实。

抓好协作保障,确保联防联控机制发挥效能。局作为入境监测组牵头单位,加强与卫生、旅游、公安、边防、海关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合作,积极构建全新的联防联控工作模式。特别是重点加强与市卫生局的密切配合,做好人员转送和信息采集工作。与相关单位共同努力,妥善处置了多起突发事件,切实保证了联防联控有效落实。

积累经验毫不松懈

前瞻性地开展工作。此次疫情防控不同于以往的口岸疫情防控和重大国际活动保障工作,“非典”疫情防控并未在口岸形成大规模人流、物流的压力,奥运等重大国际活动的保障则更多地要求高效便捷。而此次甲型H1N1流感疫情则是全球范围传播,由于首都国际机场是世界十大最繁忙机场之一,人流、物流的压力非常巨大,既要严密监管又要快速通关的要求,给局的疫情防控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局从疫情防控之初就立足于建立长效机制,强调边实践、边改进,边提高、边总结,及时将防控工作的政策调整、流程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案例数据分析、以及物资消耗情况等相关资料全部收集整理,为今后应对类似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积累成熟经验。

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中,局实行“一把手”亲临现场,靠前指挥;
率先提出对重点航班实施100%登机检疫;
对来自疫情流行国家和地区的航班指定远机位停靠;
率先加强对入境健康申明卡重点核查,确保健康申明卡信息的准确;
率先在旅检通道设置除中英文以外的6种语言的健康申明卡填写范本;
率先以电子文本的方式向疾控中心传送健康申明卡,建立了快速合作机制等。这一个又一个的“率先“都是局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成果,对做好防控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高效准确的信息传递,为有效落实市联防联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局在防控工作中注重实干加巧干,在工作方法、监管模式、实现途径等方面,从细小的环节寻求创新突破。例如,借鉴兄弟局的先进经验,结合局工作现场实际情况,多次调整入境通道布局,不断完善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通关速度。

细致性地开展工作。在防控工作中,局始终坚持科学严谨的态度,按照打造精品的标准和要求,结合准军事化管理和文明单位创建活动,不断加强口岸基础建设。通过不断查找薄弱环节,提出改进建议,通过落实责任制,保证了工作质量,全面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防疫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动物防疫;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云南墨江;
联珠镇

中图分类号 S851.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1-0351-01

联珠镇位于墨江县城,是县城与农村融为一体的建制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全镇36个村委会(其中有4个社区),504个村(居)民小组,20 593户,81 524人,其中城镇人口6 446户19 955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该镇近几年来经过动物防疫工作开展,显著提高了全镇动物疫病的防治水平,有效控制或消灭了一些危害较大的动物疫病,保证了全镇畜牧业生产持速、健康、稳定发展,但局部地区的防疫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根据多年来从事畜牧兽医工作的经验,现将该镇动物防疫工作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总结如下。

1防疫工作现状

目前联珠镇畜禽养殖主要集中在农村,畜牧业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养殖散养为主。近年该镇动物防疫工作取得良好的成绩,畜禽的数量明显上升:2010年末,存栏生猪50 494头,比2009年增加934头,增1.88%;
大牲畜20 086头,比2009年增加164头,增0.82%;
羊8 746只,比2009年增加492只,增5.96%;
禽存栏190 273只,比2009年增加11 980只,增6.72%;
出栏肉猪38 007头,比2009年增加13 520头,增55.21%;
牛出栏2 501头,比2009年增加123头,增5.17%;
肉羊出栏4 109只,比2009年增1 252只,增43.82%;
家禽出栏24 115只,比2009年增525只,增2.23%。

全镇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6人,36个村民委员会,各村都设有村防疫员。全县的动物防疫工作统一由县畜牧兽医局进行部署,由各乡镇畜牧兽医工作站具体实施。多年来,联珠镇在动物防疫工作中实行春秋两季畜禽防疫,对口蹄疫、禽流感、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采取强制防疫。常规的防疫疫苗有猪瘟、猪二联、鸡新城疫、牛气肿疽等。近几年来,该镇先后对猪瘟、猪W、牛W、猪蓝耳病、禽流感等疫病进行流行病学检测调查工作。目前,该镇的猪瘟、牛气肿疽、鸡新城疫基本得到稳定的控制。

2存在的问题

2.1宣传工作不到位

虽然目前已对畜禽防疫工作做了大量宣传,基层防疫人员也深入村里每家每户进行宣传,但其宣传力度还是不够,使一些群众对动物疫病的防范意识不强,存在不注重对养殖环境进行改善、不愿意对饲养的畜禽进行防疫、不讲究畜禽的科学饲养方法、随意抛弃病死动物等问题。

2.2行政措施不到位

动物防疫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在《动物防疫法》中已明确规定,虽然防疫工作常年开展,但部分县乡领导仍然片面地认为防疫是畜牧兽医部门的事。因此,其对动物防疫工作只做一般性的号召,既不检查,也不督促,甚至不过问,进而造成某些乡镇难以完全落实畜禽强制免疫计划,达不到预期的防疫目标。

2.3群众防疫意识淡薄

部分养殖户对动物防疫工作缺乏认识,因此不能积极主动地接受防疫工作,有些甚至不愿意接受防疫工作,增加了强制免疫的难度。在实际工作中,有些畜禽养殖户尤其是散养户存在侥幸心理,认为不进行动物防疫问题不大;
还有些养殖户不支持防疫员的工作,认为饲养的家畜、家禽是自己的私人财产,自己有权决定是否要防疫及何时防疫,他人无权干涉。这一现象导致防疫人员的工作难以开展。

2.4村防疫员业务素质低,队伍不稳定

目前,村防疫员工资较低,每月仅为100元,不能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且有一部分村防员年龄偏大,专业水平低;
加上有些防疫员责任心不强,对畜禽的防疫过程监督不到位,使疫苗失效或药效降低、注射疫苗的剂量不足、打飞针、不按操作规程操作、不注射疫苗就佩带免疫标识等现象时有发生,导致即使实施了动物免疫,但无明显效果,疫病仍然发生。

2.5疫病监测工作滞后

目前墨江县缺乏有效的疫病检疫检验技术,虽然防检机构有基本的检疫检验设备,但真正会操作、懂技术的人员不多,不能准确地根据送检病料进行诊断。因此,也就不能为防疫工作提供依据。另外,该县群体免疫水平的检测面不广,在结束春秋两季的防疫工作后,不能对群体免疫保护率进行定量的预测及分析。目前该县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不是以防检机构的检测结果作为指导,而是根据配发的疫苗进行免疫,难以做到因病因情况而进行免疫。

3对策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提高动物防疫工作在畜牧业生产及农村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加大组织领导的力度[1-2]。各级地方政府要切实履行动物防疫的职责,贯彻实行动物防疫双轨制,全面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切实建立起“政府负总责,部门保密度”、“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机制。要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下转第357页)

(上接第351页)

管领导具体抓,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推动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严格防疫工作的目标任务,实行奖惩制度,并严格实行且落实到位,层层抓落实,以确保免疫操作技术规范,达到降低动物病发生风险的目标。

3.2加强技术监督,确保防疫质量

防疫工作的成败直接取决于免疫质量的高低[3]。因此,在动物防疫工作中应把好四关,一是把好对防疫员业务知识的培训关。县级防检机构通过加强对兽医从业人员的疫病检疫检验技术的培训,不断扩大其进行群体免疫水平和动物疫病的检测范围,为开展动物免疫相关的研究、制订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提供依据。二是把好技术操作关。业务人员应在防疫全程中进行监督和指导,严格按要求技术进行操作。三是把好免疫耳标佩带关。确保佩带的耳标具有免疫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绝对不可不经免疫就佩戴耳标,以杜绝末经免疫检疫的动物屠宰、上市。四是把好防疫登记关。要求防疫员如实登记畜禽的防疫情况,建立免疫档案,以便于备查。动物防疫监督部门应充分行使监督职能,加大对畜禽屠宰及运输等环节的监督,抓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的落实。坚持预防为主,防检结合的原则,以监督促防疫为措施,进一步对动物防疫秩序进行规范,以顺利地开展动物防疫工作,促进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4]。

3.3加强宣传力度,普及防疫知识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大力配合,利用宣传车、广播、标语等多种宣传工具,加强对畜禽重大疫病及《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宣传,使广大群众对畜禽疫病防疫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行了解,让广大农民自觉地接受免疫注射,对病死的畜禽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彻底地对污染环境进行消毒。

4参考文献

[1] 符文英.农区动物防疫工作现状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动物检疫,2006(12):11-12.

[2] 陈立元.浅析农村动物防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动物检疫,2010(4):24-25.

防疫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分析

(一)当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分析

1. 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中国人们政治协商会议制定的《共同纲领》到颁布实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
制定10 个相关配套规章,出台应急预案、防治规范标准1348 个,基本上实现了依法治疫。

2. 动物疫病防控方针不断完善。总方针:“预防为主”和“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
基本原则:“地方政府负总责”、“属地管理”。

防治措施:免疫与扑杀相结合综合防控措施;
应急处置能力加强: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3. 科研实力不断增强。先后创制了几十种疫苗,有些居世界领先水平,如猪瘟兔化弱毒疫苗、马传贫弱毒疫苗;
基因工程疫苗取得了很大进展,如猪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苗、伪狂犬基因缺失疫苗、禽流感病毒重组灭火疫苗等均已市场化;
建立了多种疫病的检测诊断技术,其敏感性、特异性不断提高;
先后分离了多种病原,其中有些是国内外首次成功分离;
对多种疫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病原遗传变异和分子流行学方面的研究。

4. 国际地位大幅提升。起初,我们与国外交流的次数几乎为零;
2007 年5 月我国恢复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合法地位;
目前,兽医工作被全面纳入世界兽医体系,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开展务实有效合作;
有序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
签署备忘录、合作框架协议,与数十个国家签署了双边政府间兽医合作协定,与大多数国家建立了稳定的合作机制,实施跨境动物疫病联防联控,营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我国动物疫情的主要特征

我国动物疫情复杂严峻、牧情方式多元、民情需求增长、国情基础薄弱、世情要求更高,主要呈现以下几点特征。

1. 重大动物疫病总体下降,但仍呈多发流行态势。高致病性禽流感:2005-2007 年,发病数、病死数及疫点均呈现急剧下降趋势;
2008-2009 年趋于平稳;
近几年疫情略有增加;
今年上半年,贵州、湖北和云南三省四县6 个疫点发生。

口蹄疫:2009 年以来,周边国家和地区口蹄疫流行严重,我国先后3 次遭受境外流行毒株的侵袭;
今年上半年,全国三省三县、3 个疫点报告发生O 型口蹄疫和A 型口蹄疫疫情。

高致病性蓝耳病:2006 年“高热病”席卷全国,给养猪业带来巨大冲击。全国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2012 年至今,全国无报告疫情。

2. 人畜共患病局部回升,个别地区呈暴发流行。除血吸虫病外,家畜布鲁氏杆菌病在北方省份、包虫病在西部牧区已出现暴发流行趋势。

3. 病种多、新增快。目前纳入一二三类疫病管理的病种共157 种类,其中流行广泛、危害严重的超过40 种。新传入动物疫病20 多种。

1949 年-1979 年,共有8 中外来动物疫病传人国内,占传染病总数的25.8%;
1980-1989 年由于国际交流,动物和动物产品贸易不断加快等,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势头加快,传入了13 种病,占传入疫病总数的42% ;
2000年以后,传入速度逐渐减缓,仅传入4 种,占传入总数的12.9%。

4. 病原复杂,变异快。同一个趋于病毒病、细菌病、寄生虫病并存,同一动物种类一、二、三类疫病并存,同一种疫病不同亚型并存,病毒不断发生变异,病原背景日趋复杂。

5. 病原污染严重,流行范围广。多种重大动物疫病呈全国性分布,多种人畜共患病随着活畜禽的无序流动迅速蔓延;
此外,种猪场猪瘟、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多种病原持续存在,种禽场禽白血病、新城疫感染率较高,源头治理任务艰巨。

6. 外来疫病迫近国门,威胁越来越大。非洲猪瘟、O 型口蹄疫、A 型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蓝舌病等疫病在我国周边国家时有发生,尤其是口蹄疫的新毒株在我国周边“压境”,给我国防控工作带来极大压力。

7. 畜牧生产经营方式多元化,防控要适应调整。

(1)养殖方式由散养逐渐转向规模与散养并存:以散养和中小规模养殖为主的养殖方式在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这些小而密集的养殖单元,防疫意识差、基本条件差、防疫能力差是疫病防控的重要制约因素。

(2)养殖结构由分散逐渐转向区域:畜禽总量和养殖密度不断提高,使病原体可增殖或潜在增殖的宿主也相应的增多,病原体变异几率大,进而导致新发病显著增多。

(3)流通方式由区域转向全国:畜禽远距离调运和集散市场流通日益频繁、鲜活现宰的消费习惯等现状使检疫监督难度越来越大。

(4)畜牧业增长方式由数量逐渐转向质量:一些不法分子违法使用兽药、饲料添加剂、违法处置病死畜禽的手段更加隐蔽,突发公共卫生安全时间时有发生,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越来越大。

8. 动物产品需求量质同涨,防控任务重。

(1)动物产品需求量与健康养殖水平低的矛盾:城乡居民的收入快速增长、工业化城市进程带动动物产品加工等因素,使社会对动物产品的需求不仅体现在量上,而且体现在质上;
目前我国健康养殖水平较低,偏重增长、忽视“经济、社会、环境”平衡,偏重养殖数量,忽视产品质量,偏重畜牧生产,忽视兽医服务模式的落后,导致的后遗症就是资源环境破坏,动物疫病频发、人兽共患病抬头。

(2)动物产品安全呼声强与监管能力弱的矛盾:近年“瘦肉精”、“三聚氰胺”等公共卫生安全事件频发,畜牧生产安全隐患越来越多,社会对动物产品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而我们的监管能力仍处于低水平徘徊;
从全局来看,我国的多头管理、分段管理和属地管理形式,把一个本来完整的动物卫生监管链条被人为分割,不符合在官方兽医体系监控之下“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同一管理这一国际成熟经验;
从局部看,兽医体系内部存在执法人员少、素质不高、规范性差等问题。导致管理职责不清、监管能力内耗、监管缺失或越位,疫病、药物残留和违法添加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9. 疫病防控基础薄弱,防控压力大。

(1)防治需求增长快与兽医工作基础发展慢的矛盾:我国兽医体制改革使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有了长足进步,但发展的步伐还过小、速度还过慢,远远不能适应激增的动物数量、频繁的流通调运和产品的质量安全对兽医服务的需要,防疫需求的快速增长与兽医基础的薄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尤其是基层防疫体系力量削弱、功能退化更为突出。

(2)动物疫病损失多与防控投入少的矛盾:从纵向看,国家投入虽然逐年增长的趋势,但结构不合理、增长不持续,主要用于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和应急处理(口蹄疫50%、禽流感29%),缺乏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和合理的流入方向;
从横向看,防控投入严重不足(2008年占农业总产值0.5‰左右,占畜牧业总产值的1.6‰),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4% ~ 5%)。导致结果:疫病整体防制水平低,我国饲养每只鸡平均的疫苗和药物费用为美国的10 倍;
畜禽死亡率高,每年因动物疾病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30 亿元;
投入产出效益低,美国消灭猪瘟每1 美元投入产生高达21 美元的收益。

二、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的主要措施

(一)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制度

1.《动物防疫法》做出了明确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养殖业生产和人体健康的动物疫病实施强制免疫;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确定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和区域,并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组织实施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
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兽医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强质免疫工作;
经强制免疫的动物,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免疫档案,加施畜禽标识,实施可追溯管理。

2. 免疫义务主体:是饲养的单位和个人,而不是防疫员,更不是畜牧兽医部门或政府;
畜牧兽医部门或政府只是强制免疫计划的制定者、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而不是免疫具体实施者、义务者;
村级防疫员是专门从事免疫注射的具体实施者,实行有偿服务。目前国家为了支持畜牧业发展和动物防疫工作,把本应由饲养者承担的服务费用买单了,把强制免疫用的疫苗经费也买单了,但义务主体没有变。强制免疫是一项法定的带有强制性的行政措施,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无条件履行相关义务。

(二)实行动物疫情监测和预警制度

1. 动物疫病监测概念。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对各种动物及其产品进行的疫病检查,是政府为了掌握强制免疫效果、开展动物疫情预警报警、消灭传染病所采取的一项带强制性的技术行政措施。

2.《动物防疫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动物疫情监测网络,加强动物疫情监测;
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国家动物疫病监测计划;
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疫病的发生、流行等情况进行监测;
从事动物饲养、屠宰、经营、隔离、运输以及动物产品生产、经营、加工、贮藏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碍。

3. 动物疫病监测的作用。评价疫病监控措施效果、制定科学免疫程序的重要数据;
掌握动物疫病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的重要方法;
掌握动物群体特性和影响疫病流行社会因素的重要手段;
国家调整兽医防疫策略和计划、制定动物疫病消灭方案的基础;
及时发现疫情,及早扑灭疫情;
保证动物产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提高生产者的市场竞争力。

4. 动物疫病监测的性质。同动物检疫一样,属于行政执法范畴,监测不同于检测或检验,与卫生部门的监测也有所区别,我们的监测目的更明确,更具有强制性;
仅将动物疫病监测工作看作技术措施是不全面的,监测工作职能由疫控机构承担,不能由其他科研教学机构承担。

(三)实行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制度  “区域区划”和“生物安全隔离区划”是成员国家为了控制动物疫病和/ 或促进国际贸易,按照国际规划的规定,在其领土内按照不同亚群体的动物卫生状况划分地理区域的过程。有利于在分区域有计划的根除主要的动物疫病,促进动物产品国际贸易和畜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主要适用于一个地理屏障为基础界定的动物亚群体,而生物安全隔离区划主要适用于一个或多个单位养殖、屠宰加工等单元,在同一个生物安全管理和饲养操作规范为基础界定的动物亚群体。对动物实行区域化管理,不能搞“齐步走”和“一刀切”,要遵循疫病防控规律,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畜牧产业布局、动物卫生状况、自然地理条件进行科学布局。

(四)实施动物疫病的控制与扑灭计划

1. 动物疫病的控制。一是发生动物疫病时,采取隔离、扑杀、无害化处理、消毒等措施,防止其扩散蔓延,做到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

2. 动物疫病的扑灭。一般是指发生重大动物疫情时采取的措施,即是指发生对人畜危害严重,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疫病时,需要采取紧急、严厉、综合的“封锁、隔离、销毁、消毒、扑杀或淘汰等技术措施,使某一特定区域或养殖场的某种或某些动物传染病在限定时间内,达到个体不发病或无感染状态。这个“特定区域”是人为确定的一个固定范围,可以是一个养殖场,一个自然区域、一个行政区域。不同地区或养殖场同时进行疫病净化最终结果是疫病消灭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因此,疫病净化是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对付某种动物传染病的通用方法。

(五)实行动物和动物产品检疫制度 屠宰、出售或者运输动物,应该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依照《动物防疫法》和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检疫,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存在的问题:检疫行为不规范,产地检疫中存在“隔山开证”等违法行为;
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素质低,乡镇站不具备检疫执法资格;
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办案力度小,宣传不到位。

(六)实行官方兽医制度和执业兽医制度

1. 官方兽医。是指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并经兽医主管部门的任命的,负责出具检疫等证明的国家兽医工作人员。动物、动物产品检疫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官方兽医具体实施。官方兽医应当具备规定的资格条件,取得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的资格证书。

2. 执业兽医。是指从事动物诊疗和动物保健等经营活动的兽医。国家实行执业考试资格制度,考试合格的,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颁发执业兽医资格证书;
从事动物诊疗的,还应当向当地县级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申请注册。除乡村兽医服务人员可以在乡村从事动物诊疗服务活动外,只有经注册的执业兽医,方可从事动物诊疗、开具兽药处方等活动。

三、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思考

(一)把握防控方向,适应防控需求

1. 坚持防控主体多元化的防控方向。发挥政府在疫病防控中公共服务职能,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责任和范围;
进一步明确养殖者的义务主体、执业兽医的技术服务主体、官方兽医的监管主体职责;
由单纯的政府供给变为社会共同参与,充分发挥执业兽医、兽医协会、合作组织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多元化的防疫体系。

2. 坚持关口前移、重心下移的防控方向。逐步调整当前重大动物疫病以免疫为主的防控策略,采取综合防控,把疫病防控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
重点加强防疫体系中基层技术推广与应用环节,加快饲养方式、屠宰加工方式和流通方式等畜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引导养殖者向规模养殖、规范养殖、健康养殖转变。

3. 坚持以监督免、以管促放的防控方向。以强化免疫效果监测来促进免疫措施的落实;
以强化防疫监管来促进疫病的防控;
重点抓生产环节规模养殖企业与专业大户的防疫监管、畜禽出栏与屠宰环节的检疫监管以及市场与流通环节的监督管理,发挥全程监管作用,提高防控效果。

(二)抓住两条主线,夯实防控基础

主线一:加强三大体系建设,提高防控硬实力。

1. 以深化兽医体制改革为契机,加快兽医工作体系建设。把兽医机构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关键点;
把加强基层兽医体系建设作为深化改革的着力点;
把官方兽医的垂直管理作为改革方向,把推进执业兽医队伍建设作为兽医服务体系的主要依托;
建设结构合理、机制顺畅、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素质优良的兽医工作体系。

2. 以强化实验室网络建设为重点,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建设以部级重点实验室为龙头,区域性实验室为骨干,基层综合诊断室为基础的实验室网络;
把基层兽医诊断室作为重中之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设施设备;
结合畜牧业区域化发展的特点和要求,以专业实验室建设为主,在全国形成若干个大型区域性专业化重心实验室;
协调好各级兽医实验室的功能定位,构建基础扎实、设备先进、技术精湛、支持到位的疫病防控技术支撑体系。

3. 以提高法律保障力为中心,加快政策法律体系建设。要逐步完善动物疫病防控的法律体系框架,加快立法进程和配套法规出台,构建政策有力、法制健全、符合实际、切实可行,既与国际规则接轨,又适应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实际的法律体系。

主线二:加强四种能力建立,提高防控软实力。

1. 提高防控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加强畜禽传染病防治研究,努力提高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总体水平。充分利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把动物疫病防控工程与技术研究科技支撑体系紧密结合在一起;
把科研院所纳入到动物疫病防控的主战场上来,缩短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构筑技术防控的防线。

2. 提高疫病防控的科学决策能力。目前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还处于一个宏观调整和完善阶段,相对于免疫检疫等技术而言,宏观层面的决策更显重要。在加强疫病监测预警和诊断、疫苗研发,提高科技支撑能力的同时;
更要加强疫病防控政策研究,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模式,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三)实现三个突破,提高防控效果

1. 工作机制有突破。主要包括动物区域化管理机制、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机制、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应急管理机制、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管理和动物产品的全程监管机制、兽医工作绩效评价机制等。

2. 政策扶持有突破。在积极做好“三补一扶”动物防疫政策落实的同时,及时总结、科学评估,创新政策扶持机制,注意“三结合”:项目建设与收益相结合,通过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动物疫病区域化建设等使投入收益最大化;
公共财产与市场相结合,多利益主体共同分担,建立中央与地方、政府与养殖主体的分摊机制;
扶持方向与防疫措施相结合,引导养殖户建立主动防疫意识。

3. 对外合作交流有突破。深入研究OIE 有关工作规则和标准;
加强对有关国家兽医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以及兽医工作发展历程、典型案例研究;
研究参与国际兽医事务的战略规划和行动计划;
增强参与国际兽医事务能力,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 四) 实施战略工程,加速防控步伐 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统筹协调、全面推进,以疫病防控战略工程为抓手,通过“一揽子计划”的实施带动、加速防病灭病步伐。

1. 实施动物疫病控制和扑灭工程。根据立法准备与队伍能力、基础设施与技术支撑、财政与公共支持等条件制定疫病控制和扑灭计划;
通过加强疫病免疫与监测预警,以主动监测结果引导疫病监控和扑灭计划的稳步推进;
通过推行区域化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逐步实现在全国范围内扑灭某种动物疫病。

2. 动物疫病净化工程。要由简入繁、由易到难,逐步实施种畜禽场的垂直传播疫病净化工程、规模化商品畜禽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工程、生物安全隔离区建设工程、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工程,争取利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达到在全国范围内净化和消灭部分疫病的目标。

3. 实施动物健康促进工程。在养殖场逐步实行动物疫病监测和净化,实施无疫病认证,严格市场准入,促进企业参与,逐步提高动物健康水平,净化动物疫病。

四、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净化工程

(一)总体目标 计划用8 ~ 10 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规模化养殖场主要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工作的开展;
集成推广一批成熟的动物疫病净化示范技术;
建设认证一批无特定动物疫病的净化养殖场;
全面提升规模化养殖场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二)具体思路 逐场推进、集成示范、认证管理、建立联盟。

(三)实施原则 边技术集成、边推广示范;
边评估认证、边完善制度;
先易后难、由小及大。

( 四) 主要做法 对于主动作为的畜禽场,认可其做法与成绩,核发“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证书;
对于有想法没做法的畜禽场,鼓励其迈出第一步,核发“动物疫病净化建设场”证书;
对于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畜禽场,顺其自然,逐步淘汰。

(五)实施主体 “3+1”模式: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省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市(县)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 养殖企业。

(六)推进方式 在国家层面,要组织专家分动物、分病种集成制定净化技术指南,在地方层面,各级疫控部门要结合各养殖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个性化净化实施方案,做到一场一册。

(七)评估认证 第一阶段的净化评估病种:猪的(5种)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口蹄疫;
禽的(3 种)高致病性禽流感、鸡白痢、禽白血病;
牛的(3 种)奶牛布鲁氏菌病、奶牛结核病、口蹄疫;
羊的(2 种)布鲁氏菌病、口蹄疫。第二阶段的净化评估病种:猪的细小病毒病、圆环病毒病;
禽的新城疫、传染性法氏囊病;
牛的血吸虫病、包虫病;
羊的羊痘。

防疫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田东县目前的畜禽养殖业中农村散养仍占一定的比率,面对当前错综复杂的重大动物疫情和日益严重的防控形势,动物防疫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提高全县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构建坚强的动物防疫屏障,田东县水产畜牧兽医部门经过不断探索创新,深入实践,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县动物防疫工作的好方法,并取得良好效果。现将经验和作法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田东县位于广西西部,地处右江盆地腹部,右江河、国道324 线、南昆铁路、南昆高速从西至东贯穿其中,水陆交通发达。全县总面积2 816 平方公里,辖9 镇1 乡167 个行政村(街道、社区),1 636 个自然屯,2014 年全县家畜家禽饲养量为生猪68 万头(散养31.6%,规模68.4%),牛7.1 万头(散养97.5%,规模2.5%), 羊13.7 万只( 散养72%,规模28%),家禽1 670.3 万羽(散养13.07 %,规模86.93%),家犬饲养量24 132 只。现有专业技术干部76 名,村级动物防治员228 名。按2014 年全县动物饲养量计算,村级动物防治员年人均防疫动物数量为2 982 头猪、311 头牛、601 只羊、7.3万羽家禽、105 只家犬,可见工作量之大。要实现免疫密度与免疫质量双提高,需要下一翻苦功夫。

二、具体做法

1. 实行“政府保免疫密度,业务部门保免疫质量”的动物防疫工作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业务部门主要领导亲自部署防疫工作,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重防办各成员单位、县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村委、村级防治员分片包干,将防疫任务层层落实,一级抓一级,对因免疫不到位造成重大动物疫病发生的,依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全县推行“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动物免疫方式,逐级分片管理,实行包片包村屯负责动物防疫工作,采取加大动物防疫宣传、加强技术培训、积极调备防疫物资、实行疫苗专供和捆绑发放、加大检查督查力度等综合措施。切实做到“六不漏”(即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屯,屯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三真”(即真苗、真打、真有效)和“四到位”(免疫注射到位、免疫副反应抢救到位、动物标识佩戴到位、免疫档案建立到位)。为保证疫苗质量,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各乡镇对疫苗的需求量专车送疫苗到达乡镇站。

2. 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有保障,村级防治员人身意外有保险。中央、自治区、市、县财政拨给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是村级防治员每月固定补助,每人每月300 元基本补助,其中150 元是正常发放,另外150 元是绩效考核合格后发放;
第二部分是春秋两防疫突击月考核后实际免疫工作补助,防疫突击月结束,主管部门下文考核验收方案,验收组按照方案实行每村免疫密度随机抽查、随机采样检测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合格率、核查免疫档案填写情况、现场核查实际免疫数、猪牛羊二维码耳标挂标情况等给予综合评分量化,给予发放免疫注射补助费;
第三部分是春秋两防每年两次固定的动物防疫专项工作经费,按管辖每村委(居委)春防和秋防各300 元,防疫突击活动完成后经考核按实际打分给予发放;
第四部分是村级动物防治员开展免疫注射所用的耗材用品及器械费用,如碘酒、酒精、针头、药棉、冷藏包、免疫副反应急救药物等等,主管局会在防疫开始前做好预算并购买发放到每个防治员手中,每年费用有4 ~ 5 万元;
第五部分是每个村级动物防治员每人每年参加保险公司承保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每人每年保险费100 元。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经费专款专用,有据可查。

3. 组建动物防疫突击队,改变孤军奋战的方式。组建动物防疫突击队开展动物免疫工作既有利于拔掉难点,提高免疫密度,又有利于广泛动员和宣传,使动物防疫工作声势浩大,从而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与配合。田东县在动物防疫工作中,各乡(镇)水产畜牧兽医站都能把各村免疫的任务具体量化,根据村兽医员分片的具体情况、各村饲养量的多少或区域布局的不同,对本辖区村级动物防疫员组建成不同的防疫突击队,在当地政府干部、村组干部的带领下进村入户开展免疫注射活动。政府干部、村组干部负责宣传发动,村防疫员具体负责免疫注射、挂标工作和登记等工作。据统计,每次春秋季动物防疫突击活动全县共组织40 ~ 50 个专业突击队,能在短短一个月时间内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防疫任务。

4. 对动物防疫工作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县主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广西壮族自治区动物防疫条例》,结合本县实际情况,制定《田东县村级兽医员管理办法》、《田东县村级动物防治员工作考核及免疫注射费补助方案》和《田东县村级动物防治员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县财政将村级动物防疫员专项补贴资金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按每人每月300 元标准安排工作补贴, 工作补贴由基础补贴和绩效补贴构成,基础补贴实行逐月发放,绩效补贴经县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考核后发放。免疫注射费补助按《田东县村级动物防治员免疫注射费补助考核验收评分表》从业务管理和组织管理两大方面进行评分,业务管理从各项强制免疫病种的密度、各种动物抽样抗体检测合格率、免疫档案簿填写情况、二维码挂标率、消毒灭源、疫情报告、产地检疫、疾病诊疗、示范村建设等9 项内容展开细化评分共94 分,组织管理从参加动员会、服从调配、协助疫情处理等3 项内容展开评分共6 分。其中考核评分合格占10%,总分100分,60 分以上为合格,不合格者此项不发放,免疫抗体合格率占50%,抗体合格率达70% 以上全部发放,每低一个百分点扣10%,扣完为止,防疫户数占5 ﹪ ;
畜禽存栏数占5 ﹪,畜禽免疫数占30 ﹪。管理办法和补助方案对每一位防治员是公平的,只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进行严格的规范的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5. 注重培训,强化技能。县主管局制订培训计划,避开防疫和农忙时期,组织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及有关单位举办村级防治员技能操作培训班后进行实操考试,根据考试实际情况给予打分,实操达不到合格的村防治员,重新练习再考试,屡次考试不合格的要淘汰。除外,每年举行一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演练,全面提升全县应对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能力,检验全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动物防疫工作总体水平。还利用扶贫项目、阳光工程培训项目等分期分批对技术干部和村防治员举办专业技术知识培训班,并进行理论考试。

6. 重视考核,实行分级考核,奖优罚劣。为完善工作绩效与免疫注射费补助挂钩机制,切实提高村级动物防治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对村级动物防治员进行管理,促进动物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我县动物防疫工作考核走上制度化轨道,主管局组织人员严格实行《田东县村级动物防治员工作考核及免疫注射费补助方案》和《田东县村级动物防治员绩效工资考核方案》,建立奖罚制度和激励机制。按照德、能、勤、绩及考核加分标准进行考核打分,对村防治员绩效考核分上半年和下半年分期考核,绩效评分达不到100 分的,按实际分数每降低一个百分点扣除半年绩效补贴的1%,扣除的绩效补贴留作奖励优秀的人员。因此,每位村防治员在半年内会得到不同的绩效补贴和免疫注射费补助,以此来激励村防治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取得成效

1. 提高了防疫队伍的综合素质。经过多次的技术培训,提高了村防治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也提升实操能力,涌现了一批畜禽采血能手,不断提高综合技能,内强素质,外树形象;
使每位村防治员均熟悉畜禽免疫、采样、协助疫情调查等防疫技能。同时乡镇技术干部也感到自身要不断提高专业技术知识与水平,才能很好的指各村开展工作,从而在全县畜牧系统兴起学习热潮,整个防疫队伍的综合素质得到质的提高。

2. 激发村防治员的工作积极性。实行分期考核后发放绩效补贴和免疫注射费补助,改变平均主义的老规律,坚持“多劳多得、不劳不得、优绩优酬、责益相符”的原则,“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科学合理”的原则。每半年,各村防治员得到防疫注射费补助300 元至3 000 元不等,绩效补贴也是600 元至1 700 元不等,有效地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

3. 增强技术干部的责任心。实行技术干部包片包村屯负责动物防疫工作,将防疫任务层层落实,在免疫方案的任务分配表中具体分工,防疫结束后的考核验收结果公布技术干部包片村屯的免疫密度、抗体合格率等内容,绩效的挂钩机制使得技术干部增强责任心和使命感,防疫突击活动从以前电话联系监督改变成包村技术干部亲自带队的局面,从而连带驱动村级防治员从被动防疫变成主动防疫。

4. 全县实现免疫密度和免疫质量双提高。全县采取抓示范带动的办法,采用建立动物防疫示范责任点、加大督促指导力度的手段,带动整村推进免疫,坚持推广春秋两季集中免疫与常年免疫相结合的免疫制度,全县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密度常年保持在96% 以上,畜禽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3 年来,本县生猪、牛、羊、家禽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全县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合格率多年保持70% 以上,连年顺利通过自治区、市级的春秋两防检查验收。

防疫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乐从镇HBsAg携带情况,揭示当地乙肝流行情况及防治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6-2009年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220500例体检者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揭示其乙肝流行现况及随时间变化趋势等。结果:2006年至2009年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总体在10.09%-11.48%之间,总体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P<0.05)。历年检测结果阳性率男性均高于女性(P<0.05)。结论: 预防接种、疫情监测、健康教育以及积极治疗等综合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病毒性乙型肝炎的流行水平。

【关键词】 病毒性乙型肝炎;
流行现况;
防治效果

自2002年6月1日起,国家将乙肝疫苗的接种纳入计划免疫规划中后,乙型肝炎的疫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1]。近年来,许多省市在此基础上,联合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主、被动免疫,将免疫效果又提到一个新的台阶[2]。但随着近年来的经济飞速发展,我市的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由于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习惯、居住条件以及自我保护意识较差等特点[3],给我市的病毒性乙型肝炎防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进一步了解本地区乙肝病毒携带率的情况,以实时改善本地区的防控策略,自2006年以来至2009年,本地区采取强制入厂体检,了解其HBsAg携带情况,现将其220500例体检者的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6年至2009年共计220500例本地区入厂职工的体检资料。其中男120773例,女99727例;
年龄19-75岁,平均39.6±5.2岁。所有职工入厂之前均未接受病毒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检测或治疗等。

1.2 方法 取空腹外周静脉血约3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进行检测,统一使用由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生产销售的试剂盒,采用深圳RT6000型酶标仪,并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予以操作。

1.3 判断标准 严格按照《WS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予以判断两对半检测结果。2008年以前则按照《GB15990-1995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予以判断,阳性与弱阳性均判定为阳性病例[4]。

1.4 统计学分析 Sqlserver2000+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的比较均采用X2检验,趋势检验采用线性趋势X2检验,P

2 结果

2.1 总体分析 2006年至2009年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总体在10.09%-11.48%之间,总体呈现一个逐年下降的趋势(X2=5.27,P<0.05)。男性及女性受检者亦呈现出随时间变化而阳性率下降的趋势(X2值分别为5.36、5.08,P<0.05),见表1。

3 讨论及分析

影响HBV传播的因素很多,并且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涉及到社会经济、卫生设施、医疗水平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等,这些都影响着乙肝的流行过程[5]。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人群的经济状态、文化水平及健康意识等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病毒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开展已有近30年的历程,我市基本确立了以预防接种、疫情监测、健康教育、控制血源性及医源性传播以及积极治疗等为主的防控对策与措施。其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3.1 建立健全监( 检) 测网络, 广泛开展监测工作 为保证乙肝防控目标的尽早实现,完善和提高流行病学监测和实验室检测网络,积极应对大量流动人口涌入本镇所带来的防控困难,并指导乙肝防控策略的不断改善,对免疫规划的实施效果评价提供依据,我市于2006年起按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方案, 对全镇入厂职工强制开展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以全面了解本地区HBsAg的携带现况和随时间变化趋势。具体包括:(1). 建立乙肝疫情监测系统;
(2).针对病毒性乙型肝炎诊断的不规范性,对医疗保健机构的医务人员及实验室检测人员进行《乙肝监测诊断标准》、《乙肝实验室检测工作技术规范》的系统培训,以提高医疗保健机构对HBV检测及乙型肝炎的诊断水平;
(3).开展监测病例的基本信息报告和质量评估, 并及时了解传染源的分布情况;
(4).开展新生儿首针及时接种率、全程接种率以及免疫成功率的监测,定期抽查并查漏补种,评价其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的开展情况;
(5).加强对血站( 库) 供血情况的监测,并及时反馈其监测结果等。

3.2 强化乙肝疫苗接种 落实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规划工作,并将此策略逐步扩大到其他易感人群(主要包括医务人员、托幼机构人员、HBsAg 阳性人员的配偶及共同生活的亲属等高危人群), 2002年与全国同步,将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正式纳入计划免疫,并于2008年加强15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疫苗补种。

3.3 控制HBV的传播 加强医疗卫生机构的监督,要求其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定, 保障医疗环境的安全,以杜绝HBV的血源性及医源性传播。具体包括以下措施,如加强医疗器械及医疗环境的消毒措施,禁止一次性医疗器具的重复使用, 倡导和推广采用安全、自毁性能的注射器具等;
加强对理发、美容、修脚等有可能发生经血传播HBV的公共场所的消毒管理;
对入厂体检阳性者及其配偶、家庭其他成员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阻止和减少HBV经性传播途径的感染率,避免家族聚集性乙型肝炎的发生;
对于HBV慢性感染的孕产妇,在其新生儿出生后24 h 内及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100-200IU,并在不同部位注射乙肝疫苗10ug, 并分别于新生儿出生后的1、6 个月完成后两次的乙肝疫苗注射,以阻止HBV的母婴传播。

3.4 加强健康教育力度 我市自2004年建立了以市、区( 市) 县、街道或乡三级的防控体系。联合医疗机构、社区和工厂,采用专家讲堂、现场咨询、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形式将知识带到群众中去,广泛宣传,使群众全面了解乙肝的防控知识,进一步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

本市的综合防治工作中,在积极治疗乙肝确诊患者、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全人群免疫力的同时,并积极做好乙型肝炎的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将预防接种及防治知识带进社区和工厂,不仅使群众学到了预防接种知识,还使市民切实感受到接种疫苗、定期体检等对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意义,提高了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识,有助于降低人群的HBsAg携带率。从本次研究中看出, 2006年至2009年乙肝表面抗原检测阳性率总体呈现一个逐年下降的趋势(X2=5.27,P<0.05),提示我市近年来开展的防控措施已初显成效。历年检测结果阳性率男性均高于女性,但与自然男女携带比率(1.4:1)接近。导致此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男性的生活习惯及社交活动等不同于女性有关,男性的各种社交活动导致公共聚餐、受伤、输血等的机会较多,从而相对增加了其受到HBV感染的机率;
其次则可能是因为男女性激素水平存在差异以及男性的免疫应答能力低于女性。

参考文献

[1]杨月,万强,张玫等.大连市自然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0,4(11):656-658

[2]邹单东,兰健萍.5040名健康体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情况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6):1718-1719

[3]麦毓麟.医学模式转变与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5,11(9):129-132

[4]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方网站. 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OL/B].2008.

推荐访问:工作经验 防疫 五篇 防疫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防疫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 防疫工作典型经验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