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大学生职业发展【五篇】(范文推荐)

大学生职业发展【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7-12 10:3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随着大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未来就业,以及职业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近年来亦成为了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由早期职业辅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职业发展【五篇】

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大学生 职业生涯发展 教育 措施

随着大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就业问题的日益严峻,大学生的个人成长、未来就业,以及职业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近年来亦成为了社会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由早期职业辅导运动发展而来的,起源于美国20世纪中叶[1]。在我国,由于起步较晚,在社会知识环境和整个就业指导氛围的影响下,各方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引导大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了解就业环境,掌握就业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实现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是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提高就业指导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具体开展的措施如下:

一、学生自身应采取的措施

我国著名职业生涯规划专家罗双平曾用公式总结出了职业生涯规划的三大要素,即职业生涯规划=知己+知彼+抉择,其中“知己”是对自身条件的充分认识和全面了解[2]。

1.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发展理念。

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针对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薄弱,对自我认识不足和定位错位等问题,应重点强化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树立正确健康的职业生涯发展理念。因此,大学生从大一入学就要开始接受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不断深化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要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优势等有充分的认识,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
要克服社会不良风气带来的负面影响,理清就业和择业之间的关系,培养创业意识;
要学会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正确审视职业定位,不断发现职业机会;
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不断增强自己的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即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但相对而言,很多大学毕业生在这方面的能力还很欠缺,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为大学生择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任务。一方面,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组织,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鼓励大学生“走出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使大学生尽早与用人单位接触,利用课余时间、双休日和假期,通过在单位兼职、实习等途径深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及早了解目标职业和职业环境,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二、外界环境要实施相应的措施

1.政府方面,要给予有力的支持。

想要加快发展并完善我国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政府就要给予适当的支持。如要确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便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在开展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要提供一定的经济资助,建立一批高水平的教育团队,培养一批高水准的教育人才,帮助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顺利实施;
应开发出一套权威的、科学的职业生涯发展测评系统,供高校使用,促进大学生职业相关教育的调整和提高;
要积极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社会引导体制,制定相关保障制度,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服务体系等。

2.社会方面,营造良好的氛围。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一项与社会接轨并息息相关的事业,其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社会氛围对大学生或高校进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需要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因此,全社会要通过宣传、舆论的作用,大力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作用,不但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且引导已经参加工作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营造全社会认可、接受、支持和重视职业生涯发展的良好局面。

3.家庭方面,做好积极的引导。

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影响深远,家长在生活中对孩子的潜移默化更重要。所以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家庭方面的作用就要同步发挥。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3]。”现在的很多孩子,独立能力较差,依赖父母过多,到就业的时候更是听取父母亲友意见较多。因此要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争取在子女早期教育中打下一定的基础,大大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顺利进行。

4.高校方面,保证其核心地位。

1.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在高校的地位——主导化。

高校要切实加大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的力度,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工作各部门的应有职能,综合提高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在高校的地位,让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真正发挥作用,为大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为此高校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并广泛宣传,在鼓励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的同时,也使全校教职工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
加大对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专业人员和软硬件配置的投入;
开展职业辅导与咨询等活动,建立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社团等组织;
将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
从入学到毕业,分阶段在大学生中开展有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
提倡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理念,切实做到就业率、就业质量与就业服务的同步提高。

2.提升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理论支撑——理论化。

高校要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就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对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研究逐渐活跃,相关研究论文的发表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关的专业学术会议也逐步展开;
学术界经历了从不关注到重视,进而发展成为研究热点的过程,我国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研究日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提高就业理论的指导层次,就要加深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理论研究,完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理论体系,为职业生涯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3.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体系——系统化。

高校要通过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就要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积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课程建设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一切活动的基础,是普及职业生涯发展知识和理论的一个重要载体。只有加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课程建设,才能做好其他的相关工作。因此,高校要将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指导课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确定必要的学分,建立起一个目标明确的、逐步提升的、针对性较强而又完整的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课程体系。

4.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化。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大批具有心理咨询、职业发展、人才测评、管理沟通能力的专业人才来开展。高水平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是改善和增强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效果的保障。因此,要改善大学生职业教育,提高职业教育对大学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逐步培养一批既有较强专门知识、能力和素质,又具有就业指导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建立一支有责任感、有事业心的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工作队伍,这是做好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5.拓宽活动平台,改善上课方式——多样化。

大学生对职业环境的不了解,对职业生涯规划的不感兴趣,是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最大障碍。因此,高校需要拓宽职业生涯辅导的活动平台,改善上课方式,如在授课时采用小班教学,进行小组讨论和团队学习。还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指导网站、个人资讯服务中心,聘请校外的专家、用人单位、优秀校友做专题讲座,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和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合作关系,并积极带学生走访企业,开展职业调查和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职业的了解和体验等。

6.连续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全程化。

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形成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与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应贯穿于整个大学学习的全过程,指导的对象也应由毕业生扩大到全部学生。只是不同年级的学生指导的侧重点不同,要根据他们的不同学习任务和心理成熟度,有计划性、层次性、针对性、科学性、系统性、连续性并各有侧重地进行指导。大学一年级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侧重于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初步形成关于专业、学业、就业、职业关系的认识;
大学二年级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职业兴趣的培养、职业理想的确定,从而帮助他们确立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大学三年级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侧重于开展针对性的辅导,进行有侧重点的引导,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自我;
大学四年级职业生涯发展教育侧重于引导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进一步完善职业能力以达到人职匹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吴微,林松涛等.分阶段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J].人力资源管理,2010(3):86,88.

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课程名称 职业指导 就业指导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前身源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在我国是一门新兴课程,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该课程在国外有较长的发展历史,实现课程的本土化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也是我国高校学生就业指导迫切的现实需要。

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历史渊源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一步步发展的结果。“就业指导”,特别是我国现行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则是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背景下提出的概念,始于“职业指导”,而“职业指导”之名借用于日本,之实源自美国,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 Parsons)1905年在第一次工作报告中第一次使用“Vocational Guidance”,在1909年撰写的《职业的选择》一书中,阐释这一术语。

美国职业指导的帕森斯模式很快传人中国,最初的实践与黄炎培等教育家的倡导与推动分不开。1917年5月6日,黄炎培先生联合社会知名人士蔡元培、梁启超、张謇、宋汉章等48人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自此,该社每年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开展职业指导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1919年5月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职业指导部,1921年设立职业指导委员会,1923年建立职业指导所,1927年创建我国第一个面向社会服务、专门化的职业指导机构——上海职业指导所,“以职业询问、职业调查、职业讲演、升学指导、职业介绍、择业介绍、改业指导为活动内容”。可以说,20世纪20~30年代,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引介国外职业指导的理论及实践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得到社会的承认,引起政府的重视。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指导在我国的发展中断了相当长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职业指导在我国再次兴起,对于高校而言,多称就业指导。

1989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国家计委和财政部提出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即“中期改革方案”,提出“各地方、各有关部门和高等学校应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指导机构的主要任务是:贯彻国家关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法令,毕业生供求信息,沟通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之间的渠道,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为毕业生创造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指导‘双向选择’工作的正常进行,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学校提供反馈信息。”这是“就业指导”概念在行政文件中的最早出现。《高等教育法》第五十九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结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至此,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成为高校法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就业指导逐步成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从课程发展的角度讲,高校的就业指导实践活动开端于1986年个别学校的自觉。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初,全国各高校均成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开设讲座,编制讲义,课程开始萌芽。但是,在之后十几年的实践中,大部分高校处于非自觉的强制性制度安排下进行,把就业指导视为非专业化的行政事务,浅表性地理解为“季节性快餐”——学生毕业时对其提供就业信息、政策讲解、组织校园招聘会、就业技巧讲座等等。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就业市场格局的变化,摆在各高等学校面前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合格的所需人才。200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截止到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已经开设该课程,课程作为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高校学生就业指导仍然没有摆脱“路径依赖”,没有主动走上自觉发展之路。政府占主导、社会助力少、高校独木难撑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尚存在低效率、专业性不强、系统性不够等方面的不足。

单单依靠政府权威设计一个新制度、开设一门新课程,并强制推进,已不能满足微观经济主体(大学毕业生)的利益诉求,也不符合客观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一门学科、一个课程的发展,仅仅依靠“行政力”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它还需要理论界与学界的“学术自觉”。

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概念厘定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包括了两个核心概念:一是“职业发展”;
二是“就业指导”。二者同时出现在一门课程中,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能从侧面反映本课程建设的规范性问题,它是理论研究的一个“焦点”和“瓶颈”。如果概念表述不规范、不清晰,将不利于课程的科学化发展。

迄今为止,关于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一些教材及著作名称存在很大差异,常见的名称有:职业素养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实务、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毕业生就业指导、毕业生就业概论、大学生职业指导、大学生职业辅导、大学生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等。涉及的主要概念有:“就业指导”“职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职业发展”等。上述名称的差异反映了不同的就业意识与观念。例如,从对象指向讲,“职业指导”涉及每个人(包括大学生);
“就业指导”更多针对毕业生。从时间范畴讲,“职业生涯”和“职业发展”关注人的各个阶段,但是“职业发展”更强调生涯规划理论的综合性和前沿性;
“就业指导”仅关注毕业时间段。从内容范围上讲,“职业指导”重视人职匹配,重心在规划,关注个体满意度;
“就业指导”考虑更多的是就业准备,隐含对就业率的功利追求。

对课程名称、核心概念进行比较,求同存异,优化内涵,规范外延,是课程建设的前提,是创新发展的基础。目前,国内关于职业指导概念的内涵主要有两类:一是侧重于表述职业指导的性质,主要指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什么状况和水平;
二是侧重于描述职业指导的过程。前者如,“职业指导是从一个更长远、更广阔的角度,以自身的原始价值观出发,配合对自我的认识,包括性格取向、职业兴趣、才干技能、事业目的、工作条件等,一方面在自身兴趣和理想的引领,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事业生涯做出负责的计划与装备的心灵艺术。”后者如,“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应该说,我国现在的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功能、内容及方法等并没有超出职业指导的范围。

国外对二者的称谓也千差万别。例如,美国和加拿大称“职业指导”;
日本把学校中的职业指导称为“出路指导”,德国称“职业咨询”,前苏联则称“职业定向教育”,我国也存在将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择业指导混同使用的现象,尤其在高校更多地称“就业指导”。

当下,受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影响,高校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形态及功能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从人职匹配的就业指导阶段逐步发展到关注全人发展和终身发展的生涯指导(career guidance)阶段,注重生涯教育(career education)。职业指导的实践也从单纯的基于就业安置为目的择业指导发展到生涯辅导,“职业发展”的概念应运而生。

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与辅导思想便传入我国,只不过,首先应用于企业,之后,逐渐被高校引入。目前,关于“职业发展教育”的概念被认为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简称,与就业指导或职业指导相对而言。这种“相对”包括三类观点:一是前者是对后者的发展,包括了后者;
二是前者与后者各不相同,各有侧重;
三是前者与后者实质上是一样的。

本文赞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作为两个独立的核心概念,认为二者要有机结合、贯穿于大学阶段全过程。这反映了时展的需要,反映了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反映了大学生自身发展、成才和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体现了“职业”与“就业”的结合、“职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并重的思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迷茫和困惑是一种不可回避的客观存在。直面和解决大学生的现实困惑才能体现本课程的独特价值。“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包括对大学生职业发展意识的“唤醒”,使之树立科学就业观;
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传授;
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引领大学生主动思考、探索,正确认识自我,提升内在品质和素养,有效安排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合理规划未来。这门课程实质上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及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的一个综合体,是兼具理论性与应用性的素质教育类课程。

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构想

1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近年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在高校迅速推开,在多数高校进入了人才培养方案,并作为必修课开设。但是,作为一门规范课程或作为一项系统教育来说,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比较突出,亟待加强。目前,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多由专职学生工作人员担任,专职教师数量极少,其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科研能力整体上不能适应课程发展的需求,此外,在管理体制、学科归属、职业标准、准人制度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完善、不通畅等方面的问题。

一个事物持续存在发展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不断变革,在高校,学术再造也就成为一个重要内容即创新源。“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目标要走专业化建设道路,其终极目标就是让具有一定学识和经验的教师实现质的飞跃走向学术平台,最终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 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进入主渠道、主阵地后,构建全程化、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l+4+x”的课程体系,值得借鉴。它是由必修课、选修课、讲座及实践活动组成的“课程群”。具体来讲,“1”指的是课程体系的主体,“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必修课,2010年该课程被评为部级精品课程;
“4”指的是课程体系的支撑,包括四门选修课:“创业基础”“就业力提升”“职业素质拓展”“研究生职业规划”,课程内容包括商业游戏、职场人士访谈,职业生活体验等更加贴近实际的方式;
“X”指的是课程体系的补充,由实务讲座、职业测评、就业指导月、创业指导月、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咨询等活动组成。上述内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课程体系,涵盖了理论讲授、实践体验、岗位锻炼三个层面,实现了就业指导服务的全覆盖、全程化、系统化、科学化和个性化,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程有机结合。

3 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的实践性、实用性、参与性很强。开设本课程要注重实践与体验、思维激活、知识内化,促成理念和方法形成、素质提升,探索出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学方法。要体现五个结合:(1)理论与实践结合:每一个教学单位都要有实践环节,包括模拟面试、角色扮演等;
(2)课堂与市场结合:包括现场观摩、场景模拟、参观考察等;
(3)内容与实际相结合:不同的教学班级涉及不同的专业、不同就业状况,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4)讲授与案例相结合:注重教学实例;
(5)启发与探讨相结合:每一堂课都要有学生的参与。

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第3篇

大学生终身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书

一、前言

俞洪敏说过:人的生活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方式是像草一样活着,你尽管活着,每年还在成长,

但是你毕竟是一棵草,你吸收雨露阳光,但是长不大。人们可以踩过你,但是人们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他产生痛苦;
人们不会因为你被踩了,而来怜悯你,因为人们本身就没有看到你。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的成长,即使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是,

但是只要你有树的种子,即使你被踩到泥土中间,你依然能够吸收泥土的养分,当你长成参天大树以后,遥远的地方,人们就能看到你;
走近你,你能给人一片绿色。活着是美丽的风景,死了依然是栋梁之才,活着死了都有用。

是的,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目标和理想,像一条河流一样奔向大海。路途可能荆棘,但是我们不会退随,因为我们不愿意变成泥沙,从此沉淀下去。

二、个人信息

名:

别:

贯:

政治面貌:

出生年月:

健康状况:

学院(系):

所学专业:

常用电话:

Email:

家庭住址:

规划年限:

1寸彩色

登记照

三、未来发展走向

在大型国有企业或外企工作。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能够担任公司高级职务人员

四、可行性分析

4.1

自我分析

4.1.1

职业兴趣分析

根据霍兰德理论分析,我具有社会型,现实型和研究型的复合型特征。一面属于社会型,是因为我比较容易适应新环境,比较喜欢接受新事物,很爱与人交往并能够在沟通交流之中提升自我。一面属于研究型又一面属于现实型,是因为我肯动脑,善思考,钟爱富有创造性与挑战性的工作,有时喜欢逻辑分析与推理,,有时喜欢接受操作性行动性任务,有时喜欢从学识才能的提高上认可自己,

有时喜欢在实践操作的完善中证明自己。

4.1.2

职业能力倾向分析

职业兴趣分析和职业能力倾向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对事物型的工作充满兴趣,也有这方面的能力。事物型的工作主要有:秘书,办公室人员,会计,行政助理,图书馆管理员,投资分析员等。

4.1.3

性格分析

我的性格偏内向,喜欢独立思考,能够将注意力长久的集中在一种事物上,坐的住。同学对我的评价是:做事仔细认真、踏实、有责任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考虑问题比较全面,待人也比较友善,团队协作精神比较强。

4.2

环境分析

4.2.1

社会一般环境

1.

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信息时代,信息飞速发展,科技浪潮源源不绝;

2.

中国经济保持了持较高的速度,为社会形势的健康平稳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将面临国际竞争,竞争压力增大,机会也倍增;

4.

国外企业本土化加快。

4.2.2

职业环境分析

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经贸交往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适应中国外向型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本专业力旨在为国家培养一-批既懂中国会计,又懂国际会计惯例的会计人才。为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培养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基础扎实和具有较强业务能力、有较强外语水平和具有创造品质的会会计与财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企事业单位工作的会计人员,经过几年的努力,可能会走上领导岗位,甚至于走_上非常高的管理者岗位,在跨国公司里边,有相当多的管理人员,是有非常强的会计背景,都是也有一些在金融机构,在保险机构。

五、施工蓝图

5.1

未来总体规划

围绕可能的职业发展通路,本人特对未来五十年作初步规划如下:

1.

20**-20**年

学业有成期: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培养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2.

20**-20**年

准备考研

a)

完成的主要内容及途径:

1.

学历、知识结构:在原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达到研究生水平。途径:参加考研。

2.

专业技能:较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内的技术技能。途径:参加专业培训,加强学术交流;

3.

个人发展、人际关系:在做好与同事友好相处的基础上,使自己逐步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并充分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能在技术管理岗位上有所小成。途径:大胆工作,敢于创新,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条件不断学习新技术、新方法;

4.

婚姻家庭:寻找另一半,注意品行、学历、家庭背景等因素,并结婚生子,购买住房,承担家庭责任,教育好下一代;

5.

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此阶段形成个人良好习惯尤为重要,生活工作压力最大,必须调整好自身状态,以保证能更好地投入到事业发展中去,定时参加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途径:制定生活时间表,家庭成员督促执行。

3.

20**——20**年

事业有成期:此为职业生涯发展的黄金时期,应抓好这一阶段,使本人发展到个人事业的顶峰。

b)

完成的主要内容及途径:

1.

学历、知识结构:重点加强知识的更新,熟练掌握本专业领域技术技能,并成为技术权威,并具有较强的生产技术管理经验。途径:加强学术交流,虚心向年青人学习新技术;

2.

个人发展、人际关系:成为单位的中流砥柱或中层领导,注意管理方法的学习总结,加强对年青人的指导帮助,带动新一代快速成长;

3.

婚姻家庭:在工作时注意处理好家庭与工作关系,保证家庭和睦;

4.

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前些年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将成为现阶段宝贵的一笔财富,注意继续保持。

Ø

20**——20**年

发挥余热期:此时已退休,若体力、精力还不错,可继续参加业余工作,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也为充实自己的老年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千万不得过分劳累,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但若有不适就提前停止工作,进入下一时期。

Ø

20**年以后

颐养天年期:忙碌了一辈子,该多多休息了。在家可养花弄草,闲庭信步,外出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儿孙膝下承欢,尽享天伦之乐。这时候,我终于可以慢慢回顾自己过去走过的路,有可能的话还可以写一部个人回忆录。无论在别人的眼中我的一生过得如何,我总可以很自豪地在回忆录的最后一页写上两个字:成功!

5.2

大学期间的近期计划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人计划先从目前在校的三年短期规划作为自己职业生涯总规划的开始篇。希望能够走好第一步,为以后更长的路打下坚实基础。

5.2.1

差距分析

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的素质要求如下:

1.

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善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2.

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善于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

3.

虚心好学,勇于创新,注意把握本专业的新成果、新动向,善于掌握现代化研究手段和方法,努力开发新技术;

4.

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不辞劳苦的精神,对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

5.

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宣传鼓动能力,发挥员工的积极性;

6.

具有较强的信息观念和信息沟通能力;

7.

具有较强的社交能力。

差距:

(1)学历、知识结构需要提高、改善;

(2)人际沟通能力需要提高和锻炼;

(3)自信心需要提高;

(4)创新精神需要提高;

(5)抗挫折能力、主动性要提高;

(6)获取专业实际工作经验;

(7)学习、提高求职技巧。

缩小差距的方法及日程表安排如下:

要改进的方面

改进的方法

改进的时间

学历、知识结构(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外语、计算机水平)

1.刻苦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2.英语过六级

3.学习办公自动化

4.学习文学、艺术类课程

1.大一到大二

2.大二上学期

3.大二上学期

4.大二下学期

5.大一到大二上学期

人际沟通能力

1.多和师长们进行交流

2.多参加学校、院系组织的各种活动

3.上课多发言

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

自信心

1.阅读相关书籍

2.参加自信心提升培训班

1.读第一本书的时间为20**年11月到2020年2月

2.2020年2月开始学习ACCA

创新精神

1.阅读相关书籍

2.参加校创业协会

3.选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读第二本书的时间为2020年5月到2020年8月

2.大二

3.大二上学期

抗挫折能力、主动性

兼职做家教

大一下学期到大二上学期

专业实际工作经验

1.

社会实践

2.

专业实习

1.大二

2.大三上学期

求职技巧

1.选修《大学生就业指导》

2.到就业指导中心寻求帮助

1.大三上学期

2.求职阶段

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职业发展类社团;
指导;
学生竞赛;
科研调查

作者简介:吴志锋(1981-),男,广东江门人,五邑大学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讲师。(广东?江门?52902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2-0133-02

高校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学生参与学校活动,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重要方式。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是学生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兴趣爱好、扩大求知领域以及锻炼交往能力的重要活动。实践证明,学生社团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促进学生就业也有很大的作用。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更是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方面大有帮助。该类社团受到学生的“热捧”,社团在招新时录取率约为10%。但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在发展中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困难,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经验,从学生竞赛和科研调查的角度,提出指导和发展该类社团的对策和建议。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在高校发展迅速,学生参与度较高,但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如管理制度不规范,社团活动表面化和断续化,社团组织整体稳定性不足,专业教师指导缺失,经费与活动场所等难以保障,社团特色不明显等问题,制约着社团的发展。

1.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专业指导和资金来源

目前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由学生自发成立的兴趣社团或协会,主管部门为校团委,指导教师为团委或由社团聘请的辅导教师。以这种方式成立的社团,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高,有很强的探索意识和尝试精神,但是普遍存在教师指导不足和学校重视不够的情况,造成社团发展缺乏外部环境或资源支持,活动开展中碰到不少的困难及社团发展方向迷失等问题。另一种是由学校就业指导部门提议成立。以这种方式成立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较多,虽然也属于团委管辖,但实际挂靠在就业指导部门,也有专职指导教师。这类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在经费支持、企业人脉、活动开展的外部环境中会占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社团合理的管理制度(运转机制)还没有形成,在一些管理上也存在诸多不足,如筛选社团的指导教师,是由团委还是就业指导部门聘任,指导教师是否应该选定有心理学、教育学或者有企业背景的教师担任。在实际中,社团的指导教师多是兼职的指导教师,更替也较为频繁,未能有延续性的教师指导,导致社团管理与发展不能有效延续;
如何把企业资源人士纳入到社团运作中也是一大困惑。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因挂靠在就业指导部门,是高校内与企业接触较多的社团,具有较强的对外性。但实际运作中,社团缺乏有效揉合企业、学校、毕业生的途径,社团往往只是举办一些讲座、论坛、兼职实习等“表层次”的活动,没有把企业的相关活动与社团的发展有效耦合。制度上的不完善、“双重身份”、企业资源整合不足使得社团在发展中处于尴尬的位置,很多活动流于表面,影响了社团活动开展的效果。

2.注重社团的服务功能,忽视成员个体成长

作为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教育的新载体——社团,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为高校推进就业指导与服务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实践了学生社团“自我服务,自我成长”的理念。目前,由于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人员紧缺,高校在开展校园招聘、招聘信息、毕业生派遣咨询、毕业生鉴定、档案咨询、校友论坛、模拟面试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繁多就业事务中,都开始借助于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的帮助。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成立的目标就蜕变为就业指导部门日常工作的“外转移”,社团成员每天都在做反反复复的就业服务工作,而不是身在一个职业生涯探索的兴趣团队。目前,很多高校都忽视了此类社团的核心性质,仅把其当做一般的学生社团看待,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就业指导部门交予的“工作任务”,把社团只当作“老师延长的手臂”或“学生业余爱好组织”,学生只是了解就业指导表层的事情而没有进行内化吸收,如此必然导致了社团为其他学生提供的就业服务不专业、不深入。另外,因为缺少实际锻炼,在就业竞争力方面和其他学生相差无几,从而使整个社团失去了吸引力。当前,面对逐年增长的毕业生数量和繁多的工作安排,不少高校的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都疲于应对就业指导部门交办的就业事务,大大限制了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的发展,也忽视了社团个体成长。据笔者了解,高校大学生职业发展类社团成员的流失率很高,而问题的根源是很多成员认为社团的活动只是完成就业指导部门事务性工作,留在社团收获不大所致。

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类社团;
就业力;
大学生;
高校

一、北京地区高校职业类学生社团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大学生职业类社团产生的背景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与全社会整体就业环境有关,同时与大学生就业准备不充分,特别是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与技巧欠缺不无关系。因此学校要提高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与技巧等职业能力,而职业类学生社团作为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载体将会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有所作为。同时,在目前就业形势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情况下,大学生也日益关注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学生职业类社团满足了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并让学生从中锻炼了各方面能力。

(二)北京地区高校职业类社团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成立于2003年的清华大学职业发展协会是北京地区高校中最早的大学生职业类社团之一。从2003年起,北京地区高校职业类社团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出来。为了促进大学生职业类社团良性发展,更好地整合各高校职业类学生社团资源,建设首都高校学生就业服务协作体系,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会以“首都大学生职业发展日”为契机,于2008年12月18日成立了首都高校职业类社团联席会,为联席会成员社团提供专业的培训及活动经费,指导其开展各类活动,使得北京地区高校的职业类社团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截至到目前,北京地区各类型高校共成立职业类社团70余个,而且各个高校的职业类社团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组织结构体系。

二、职业类社团在服务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一)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体系

传统的就业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局限于课堂教育。随着职业类社团的兴起,各高校职业类社团特色活动已初步形成,如邀请职业指导专家学者举办讲座、论坛;
组织举办竞赛类的活动:模拟招聘大赛、就业礼仪大赛、求职简历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以及创业大赛等,极大地丰富了高校的就业教育途径和形式。

(二)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高校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

大学生职业类社团是就业部门日常工作的好助手。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既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又要提高就业质量。而职业类社团开展的活动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压力。

(三)进一步提升了职业类社团组织者和服务对象的就业力

提高了社团活动组织者的自身素质。职业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一般都是由组织者自行策划、组织、开展、总结。在具体的活动组织中培养了活动组织者的自立自理能力,提高了他们的组织、协调、沟通及创新能力等。在社团实践中,能促进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开阔知识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有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了社团活动对象的就业能力。高校的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助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除此之外,职业类社团通过开展属于自己的特色活动,培养参加活动大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升自主创业能力、提升职业规划和发展能力。

三、职业类社团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一)当前大学生职业类社团存在的问题

职业类社团的角色定位不清楚。毫无疑问,作为职业类社团,它必然要定位于为其他学生服务,为提高全校学生的就业意识与就业竞争力服务。但是如果忽略了有意识地培养职业类社团成员就业方面的能力,而仅仅把它当成是“老师延长的手臂”或“学生业余爱好组织”,其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社团为其他学生提供的就业服务不专业、不深入,从而使得职业类社团在开展活动的时候吸引力不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职业类社团建设的制度体系不完善。目前,各高校的就业创业类社团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有较强的探索精神,但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管理制度不规范,学习制度不健全,社团活动表面化和不持续性,整体稳定性不足,专业教师指导严重缺失,经费缺乏,活动场所、办公设备等难以保障,社团成员活动时间难以协调等困难,这些制约因素都对职业类社团的发展形成障碍,需要认真研究,加以解决,为社团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促进高校职业类社团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1.积极推进职业类社团机制建设

高校要不断强化对大学生职业类社团的建设。其一,健全领导机制。要把加强和扶持大学生职业类社团工作作为学校进素质教育、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业指导部门和团委要切实承担起对大学生创业社团的指导和日常管理职责。其二,规范管理办法。学校要在大学生职业类社团成立、审批、活动扶持、工作考核、评优奖先、财务管理和监督、队伍建设等重点环节明确管理内容、目标和办法。要对职业类社团及其成员吸收标准加以规范,保证创业社团健康、持续、稳定、创新发展。其三,加大骨干培养力度。高校要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培养,使些思想过硬、作风正派、素质全面、有组织能力的学生骨干担任社团负责人。

2.加强培训,提高社团的专业水平

推荐访问:职业发展 大学生 五篇 大学生职业发展【五篇】 大学生职业发展(精选5篇) 大学生职业发展范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