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综合科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综合科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时间:2023-07-11 21:2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2007年,在办公室各位主任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科室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今年的综合工作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决策、服务基层,突出重点,讲究质量,强化服务,取得了较大成绩。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一、围绕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综合科工作经验总结【五篇】,供大家参考。

综合科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综合科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2007年,在办公室各位主任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科室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今年的综合工作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决策、服务基层,突出重点,讲究质量,强化服务,取得了较大成绩。现将全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围绕中心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发挥助手作用

一年来,我们始终把提高服务水平,为领导服好务作为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一是服务县委大型会议,参与起草领导讲话。我们认真搜集整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积极思考,努力创新,撰写了经济工作及三级干部会、农村工作会、农村税费改革会、党务工作会、人大政协工作会、县委十届七次全会、党代会等十几个县级重要会议上的领导讲话。二是服务于县委日常活动,收集各方面的材料。我们始终坚持为上级党委服务、为县委服务的宗旨。平时认真搜集各方面的资料,并加强与县直各职能部门的联系,以便掌握全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重大事件等方面的情况,为写材料积累素材。随时为领导收集、整理各种所需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服务于县委领导,做好秘书工作。我科抽出三名同志专职县委书记和两位副书记的秘书工作,负责承办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协助领导处理日常工作,协调和督办领导安排的工作,接待处理工作。科内其他同志也积极为领导服务,临时协助秘书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围绕领导决策,深系实际,发挥参谋作用

一年来,我们深入基层,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的落实,了解各方面的反映,为领导出台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参与了农村化债的试点工作,调查了对外招商政策的落实情况,了解了全县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潜力和前景,摸清了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外部环境及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县委出台农村化债政策、招商引资政策、水产业养殖政策和旅游业发展政策提供了参考。同时,我们围绕全县经济工作大局,及时掌握和发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事物、新经验,总结推广了对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总结了全县的经济工作经验,形成《培育经济龙头,建设坝上明珠》发表于《三峡了望》;
总结了庙垭村的小康建设经验,形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经验性材料,刊载于《调查研究》,并被《三峡了望》采用;
总结了秭归县二医院的艰苦奋斗创业的先进典型,形成《一个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壮大之路》的典型材料,刊载于《调查研究》,号召全县向之学习,并被《三峡了望》采用。

三、围绕总体部署,服从全局需要,搞好协同作战

一是服从大局需要,积极参与县委布置的其他工作。我科先后抽调人员参加了防非工作组、抢险救灾办公室、139米蓄水移民清库督导办公室等临时机构,直接参与了千将坪抢险救灾,并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服从办公室统一安排,圆满完成了各种临时性任务。我们始终秉承只要是办公室的事,就是综合科的事,强化集体荣誉感,以主人翁的姿态先后参与了各种会议的筹备、各种接待的准备、各个领导的汇报及其他工作。三是协助办公室其他科室和人员完成了一些具体工作,积极参与了千将坪抢险救灾工作和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的值班工作,并编发了相关信息。积极参与办公室的柑橘礼品的包装运输工作,尽心尽力的完成各个主任交办的具体任务。

过去的一年,是综合科不断调整、不断进取的一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也留下了不少遗憾。一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综合所需的材料大多靠电话和传真收集;
二是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新经验、新典型总结不够;
三是综合汇报材料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007年是新一届县委领导班子施政的开局年。新一年的综合工作,将进一步发挥服务上级党委、服务县委、服务基层的职能作用,努力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抓综合,在总结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鲜经验、新鲜典型上下功夫,争取有更多的关于秭归的典型和经验在省、市推广。二是多结合县委工作中心抓综合,在总结各乡镇、县直各部门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先进典型上下功夫,更好地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多进行理论创新抓综合,在总结汇报材料的新鲜观点和新鲜概括上下功夫,努力撰写更多高质量的汇报材料。四是多服务决策抓综合,对中央、省、市委的重大决策、工作部署在秭归的贯彻落实,多进行创新思考和实践思考,在撰写高质量的领导讲话上下功夫,更好地发挥综合服务作用。

综合科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针对土木工程材料专业的特点,立足于实验教学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层次性,强调综合性和创新性,创新性的构建了土木工程材料专业的独立实验教学体系,单独设立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性能测试、材料分析技术、专业方向综合实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验课程,并在教学中逐次推进,实现了实验教学的独立性和系统性。

关键词:

土木工程;材料专业;实验课程;教学体系

创新源于问题,始于实践[1]。实验是理论课程抽象知识的具体化,是理论的延伸,是理论再实践的深化。实验是所有工学和理学科技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手段。实验不同于理论,往往理论是美好的,实践时却经常因某个细节而造成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不相符,而某些细节经过研究探索,可能会促进理论的发展。因此,对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和理论显得更相辅相成。土木工程材料属于传统材料,属于典型的应用型科学,更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的典型代表,其大量的科学理论首先来源于实际经验的总结,来源于实验规律的总结和提升。

1实验教学的分析

良好的实验教学是促进并实现“工学并举”的重要手段。实验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更注重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知识、观察与思考的能力,即培养学生动手,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问题和结果,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探索和创新意识。我校郑家茂校长指出:相对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构建科学的知识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更有利于突出研究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科学素质、突出知、情、意、能的高级复合作用,帮助学生取得创新成果并得到全面综合发展[1]。如何通过实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呢?以往的实验教学一般均作为理论教学的一部分,采用非单独设课方式,以平时成绩计入课程总分,一般占10~30%,但多为论证性实验,仅针对某单一目标,对课程整体理论的连贯性理解不足,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足。事实上,培养一个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应在满足若干学时的基础上,通过一个与课程紧密相关但又相对独立的完整实践体系的实施,才能实现[3]。同时,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也是提高实验教学、提高单独设课效果的基本保障。我校材料专业实验室拥有多位博士和全校仅有的两位教授级高工,在院系的支持下,构建了独立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了实验课程间、不同实验间的紧密联系,并从2011级学生开始实践。采用单独设课,实验教师具有较大的自,但同时对实验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更高[2],要求实验教师兼具扎实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足够的科研经历。

2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原则

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大学实验教学应在立足基础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基础上,强调综合性和创新性。基础实验是扎实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点的重要手段,不能忽视基础实验的作用。虽然综合设计性实验项目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基础不够,过多的强调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二者应相得益彰,不可偏废[4]。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更不能片面强调实验教学的探索功能,甚至过高要求产生创新成果,应强调培养学生掌握如何综合设计的基本思路、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强调方案设计的重要性,强调与理论知识的结合,强调合作与团队意识等[5]。事实上,综合性实验往往也是由一系列简单的基础实验组成,只是更强调各种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如某个简单实验的结果,能用来表征该材料的某些关键性能,无疑该简单实验本身就是一个完美实验设计的诠释。一个完整的综合性实验教学,应包含与该实验相关的知识体系,包含文献综述,熟悉和了解与实验内容相关的知识背景、材料性能、整个实验设计原理和方法、实验过程的影响因素、实验可能的结果,实验过程的操作,结果计算,对实验过程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总结等。实验前,应了解实验背景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过程,了解实验设计方法,了解实验过程可能出现的偏差和现象,并初步预期实验结果;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问题所在,对比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等;实验结束后,认真总结实验结论,分析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实验结果的偏离等。通过完成从了解实验、设计到结论分析的整个实验过程,通过有趣的实验现象和有效的实验结论,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知,从而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

3全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从培养“创新研究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的角度出发,我校土木工程材料专业基于实践教学体系全局化、整体构建的思路,制定了相对独立而又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以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制备、性能测试和分析为主线,以材料的组成、结构、性能、工艺的相关性为牵引,突出系统性和学科交叉性,同时设置专业方向大型综合实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以强调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具体设置了材料科学基础实验、材料制备技术实验、材料性能测试技术实验、材料分析技术实验、专业方向大型综合实验、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等独立课程。每门课程中,又同时包含基础性实验和综合型实验,充分体现了基础性和层次性。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结合硅酸盐材料方向的材料科学基础理论课程,通过丰富多彩的显微世界和材料的鉴别技术,引导学生对材料的兴趣。而材料制备、性能测试与分析技术三门课程均偏重于方法的学习,同时注意学科交叉,制备技术偏重于材料的各种制备工艺与方法,性能测试则在充分考虑材料的物理、力学、声学、热学、电学等方面的基础上,对实验课程所制备的具体材料进行系列性能的测试,分析技术则偏重于所制备样品的微观分析,三者之间借助制备的材料相互联系,相互穿插,但同时又各有侧重;实验内容囊括了土木工程材料的各种典型实验,及相关性较强的部分金属材料性能试验,提升了实验内容的深度,突出“理论够用,实验为主”,基础性实验项目教学中,更强调理解实验原理、步骤的流程,重点讲解其中易引起实验结果产生偏离的步骤、原因及注意事项等;而综合性实验项目或课程注重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科研思维、科研方法等的教学,以实际工程应用问题和指标要求为目标,综合应用各种基础实验,分析材料组成、结构、工艺与性能之间的相关关系,通过对实验的理解、动手操作、对现象和结果的分析、总结和评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4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说明

材料制备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考虑了专业特点的同时,又充分考虑了材料或产品在生产工艺上的延伸。大多数材料的更新发展和进步,主要通过配方的改进和工艺的更新来实现。配合比设计即材料的配方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为通过计算配方,实验验证性能,得到合理配方;各种泡沫轻质材料的制备原理基本相近,均为在基体中加入各种气体形成气孔,以金属为基体,加入气体即成为泡沫金属,以陶瓷为基体引入气孔,即成为泡沫陶瓷,以混凝土为基体引入气孔,即成为泡沫混凝土。而不同基体,因其特性不同,引入气孔的方式和方法也有所不同。模压法是采用预先制备好的模型,将所需制备的材料加入模具中,采用浇注或者加压的方法制备出与模型相同的产品,除广泛用于混凝土模型、构件或试件的浇筑、墙体材料的压制成型外,同时也是模具设计和工艺制品常用的方法。水热法广泛应用于各种材料领域,如用于生产纳米材料、陶瓷材料、生物材料、使合金变成超细粉末或结晶粉末等,是指温度为100~1000℃、压力为1MPa~1GPa条件下利用水溶液中物质,进行化学反应,从而制备出一种新材料的方法,其关键是根据所需制备的产品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合适的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长等。高温烧结法是把各种原料粉末或粉末压坯,配入适量的燃料和熔剂,在高温炉或窑中加热到低于其中基本成分的熔点的温度,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然后以一定的方法和速度冷却到室温的过程,采用不同原材料,在不同的烧结工艺制度下,可制得不同的产品。高温烧结是陶瓷材料制备的常用方法,也是合金等材料改性的主要方法,该制备方法的关键主要是选择合适的原材料,然后根据原材料的特性进行工艺的合理优化。性能测试实验课程的设置,注重实验间的对比与分析。如不同材料的力学性能有何异同?如同样是力学性能,木材、钢筋、高分子材料各有何特性,实际使用中如何考虑?另外,同样的检测方法,如超声无损检测,测试不同材料如金属和混凝土时,方法有何异同,是否可相互借鉴?通过课程中的综合实验,分析性能间的相互关系,如力学性能与渗透性的关系;同样是混凝土渗透性的表征,RCM法、电通量法、气渗法等,有何异同,结果之间的关联性如何?总之,就是培养学生分析材料组成、性能、结构与工艺等之间的相关性、对比材料性能之间或方法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异同产生之根本缘由等。综合实验中,还包含制备实验所制备材料的部分性能,从而进一步了解制备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最终形成对材料制备、性能的综合评估与分析。专业方向大型实验则在补充了前述缺乏的少量专业实验的基础上,设置以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为目标的小型课题,其包含技术较成熟、目标相对简单且较易实现,结合学生理论课程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内容包含从原材料、性能指标、测试、分析技术的测试应用和综合分析,必须覆盖原材料的关键性能(含物理性能和形貌)、工作性、重要的力学性能和易于实现的耐久性或功能性(如吸声/导热/无损等特性)测试等,适当微观分析。且尽量控制工作量和学生的实验时间,工作量不宜太大,需轻重、难易结合,注重于前述知识的综合运用,注重于整个科研方法和思维的培养,注重于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毕业论文设计,结合科研项目,学生必须独立完成一个相对系统的微型课题。需要学习者较为全面地熟悉掌握专业和课程的基本原理,才能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设计。如果学生不具备相应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设计性实验的安排应与本专业的基础理论教学进程紧密结合。

5结语

以材料科学基础实验引导学生了解材料,以材料制备-性能测试-分析为主线,分析材料组成、性能、结构与工艺之间的相关性,对比材料性能之间或方法之间的异同,并分析异同产生之根本缘由,结合专业综合性实验和毕业设计,进一步掌握各种实验技能的综合应用,结合理论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验或科研设计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者:庞超明 张亚梅 梅建平 张萍 韩雪芹 单位: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省土木工程材料重点实验室

参考文献:

[1]郑家茂.对大学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厘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0):1-3.

[2]金南国,钱匡亮,孟涛.高校土木工程材料实验教学单独设课的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9(9):111-112.

[3]庞超明,秦鸿根,张亚梅,等.材料专业本科实验教学课程设置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271-275.

综合科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一、围绕中心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发挥助手作用

       一年来,我们始终把提高服务水平,为领导服好务作为工作的重点和中心。一是服务县委大型会议,参与起草领导讲话。我们认真搜集整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积极思考,努力创新,撰写了经济工作及三级干部会、农村工作会、农村税费改革会、党务工作会、人大政协工作会、县委十届七次全会、党代会等十几个县级重要会议上的领导讲话。二是服务于县委日常活动,收集各方面的材料。我们始终坚持为上级党委服务、为县委服务的宗旨。平时认真搜集各方面的资料,并加强与县直各职能部门的联系,以便掌握全县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重大事件等方面的情况,为写材料积累素材。随时为领导收集、整理各种所需资料,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三是服务于县委领导,做好秘书工作。我科抽出三名同志专职县委书记和两位副书记的秘书工作,负责承办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协助领导处理日常工作,协调和督办领导安排的工作,接待处理信访工作。科内其他同志也积极为领导服务,临时协助秘书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

       二、围绕领导决策,深入联系实际,发挥参谋作用

       一年来,我们深入基层,积极参与县委、县政府的重大决策的落实,了解各方面的反映,为领导出台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我们参与了农村化债的试点工作,调查了对外招商政策的落实情况,了解了全县发展水产养殖业的潜力和前景,摸清了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外部环境及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为县委出台农村化债政策、招商引资政策、水产业养殖政策和旅游业发展政策提供了参考。同时,我们围绕全县经济工作大局,及时掌握和发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事物、新经验,总结推广了对经济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总结了全县的经济工作经验,形成《培育经济龙头,建设坝上明珠》发表于《三峡了望》;
总结了庙垭村的小康建设经验,形成《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经验性材料,刊载于《调查研究》,并被《三峡了望》采用;
总结了秭归县二医院的艰苦奋斗创业的先进典型,形成《一个乡镇卫生院的发展壮大之路》的典型材料,刊载于《调查研究》,号召全县向之学习,并被《三峡了望》采用。

       三、围绕总体部署,服从全局需要,搞好协同作战

       一是服从大局需要,积极参与县委布置的其他工作。我科先后抽调人员参加了防非工作组、抢险救灾办公室、139米蓄水移民清库督导办公室等临时机构,直接参与了千将坪抢险救灾,并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服从办公室统一安排,圆满完成了各种临时性任务。我们始终秉承只要是办公室的事,就是综合科的事,强化集体荣誉感,以主人翁的姿态先后参与了各种会议的筹备、各种接待的准备、各个领导的汇报及其他工作。三是协助办公室其他科室和人员完成了一些具体工作,积极参与了千将坪抢险救灾工作和春节、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的值班工作,并编发了相关信息。积极参与办公室的柑橘礼品的包装运输工作,尽心尽力的完成各个主任交办的具体任务。

综合科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新一轮课程改革,课程的综合化是一大特点。面对几十年分科教学的定势,如何实施综合课程也是一个难点。而作为原国家教委批准的课程改革的实验“特区”,浙江省从1998年开始就着手进行了综合课程实验的准备工作。1991年实验开始,他们就开设了包括“语文·思想品德(小学1-2年级)”、“体育与保健”、“常识(含自然常识与社会常识)”、“自然科学”、“社会”等5门综合课。作为综合课中的“自然科学”,因为其不同的学科背景,在实施的过程中格外受到关注。那么,作为综合课程改革的先行者,他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有哪些经验与教训,遇到了什么样的问题与困难,有哪些值得总结和借鉴的地方呢?为此,记者日前赴浙江省进行了采访,并与开始就参与了课程改革、现为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副主任的方红峰进行了对话。

我们用了3年时间进行论证,思想上做了充分的准备 浙江在当时为什么要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对此,方红峰从大的背景开始进行了介绍。他说,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以后,国家开始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的推行,意味着基础教育的性质已经开始发生变化,即从精英的教育开始转向大众的教育。大众的教育应该教什么,即课程的内容应该是怎样的?这是国家课程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当时的国家教委已经开始酝酿新的课程改革,浙江省从本省实际出发也在考虑同样的问题。经过反复调研商定,1988年5月,原国家教委确定浙江省进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浙江省可以独立确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并编制各科教学指导纲要和教材。为此,浙江省教育厅成立了专门的课程改革工作组。

为什么要设置综合课程?很多人都在问这个问题。“我们用了3年时间进行了考察与论证,如果说为什么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能够坚持,那就是我们有充分的信心相信选择是正确的”,方红峰说。

论证工作是从几个方面进行的。首先是对国际上推行义务教育国家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充分地研究与考察,结果发现所有的发达国家和70%的发展中国家,义务教育阶段都选择了综合课程,可以说课程的综合化是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
其次是对浙江省当时的教育状况与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综合考察。1988年,浙江省的中小学生辍学率是8%,经过调查发现,这其中有28.3%的小学生和50.6%的初中生是由于学习困难而辍学,原因是分科课程要求偏高造成的。另一方面,当时浙江的乡镇企业迅速发展,非农产值已经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70.1%,这对农村新增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过去的分科课程过于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生活、生产实际联系不够;
而综合课程便于联系实际,能使学生更加了解现代生产、生活的实际。分科课程开设的课程门类较多,而农村学校规模小、平行班少,农村学校教师编制也少,多数教师都兼任几门学科;
而开设综合课可以使教师兼教临近相关的学科,更符合教师状况的实际。

除了对国际和省内的情况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以外,原国家教委还会同浙江省一起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这些专家有来自美国、加拿大的,也有来自台湾、香港的;
有来自浙江省的,也有来自全国其他地方的。同时,工作组还对省内的9个市(地)的36个县的170多个乡镇进行了调查,通过召开座谈会的方式听取各类人员的意见,还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向全国的各类人员征求意见。论证的结论是,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开设综合课程是符合国际趋势和浙江省实际的。

论证准备工作前后历经3年。论证结束后,浙江省教育厅开始着手制定课程方案和各科教学指导纲要,并于1991年10月通过了原国家教委的审定。实验试点工作也于同年展开。

实验试点工作是相对稳定的,但是在全省试行时却遇到了困难,从1993年到1997年,是综合课程推进最艰难的时期 1990年8月,浙江省教育厅成立了教材实验领导小组及办公室,1991年秋季在首批实验区,即慈溪市观城区、绍兴县柯桥区、诸暨市三都区开始实验,实验区共有小学、初中5000名学生进入了实验。1992年有6个市(地)的中小学生16万人进入实验,1993年开始在全省试行。可以说浙江省课程改革的推进是非常快的。“在开始进行实验时,由于范围小,培训工作落实到每一位老师,那时我们工作组和教研室经常下到实验区进行具体指导,基本能够关注到每一个教师,所以实验阶段的工作是相对稳定的。” 可是,到了1993年在全省试行时,综合课实施中的各种矛盾就暴露出来了,各方面的反对意见从四面八方涌来,尤其是对初中“自然科学”的意见更加激烈。“自然科学”是把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的有关内容合在一起,对于那些全部都是单学科专业毕业的教师来说,首先面临着学科知识的欠缺,教学上确实存在着普遍的不适应。尤其是那些原来在单科教学中比较有经验、有影响力的教师反对意见更大。有的教师说:“原来都是合格的教师,现在浙江省没有一个合格的理科教师了,而这些都是人为造成的。”压力不仅来自于教师,也来自于社会各界,群众来信、来访增

多了,人大、政协的提案也都关注着此事,“我当时就办理了许多有关综合课程改革的提案”,方红峰回想起当时的情况时说。学校内部,初中的校长担心教学质量下降,影响升学,高中的校长则担心综合课程会降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影响办学质量。综合课程也要求较多课程资源的支持,如“自然科学”的实验要求多了,而实验器材却不配套。一些在杭的院士也开始忧虑,浙江省历史上出了许多科学家,现在初中没有了物理、化学、生物,以后还能否出科学家呢? “进”还是“退”?这成了一种选择。这种巨大的压力开始影响到当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浙江省甚至采取了以地区为单位的“民主表决”方式。在“进”与“退”上,地方领导都差不多是一致性地选择了进。“这是因为我们论证工作充分,前期发动工作做得好,各地领导认识高度统一的结果”,方红峰这样认为。

在“民主表决”的同时,原国家教委,省委、省政府对综合课的改革与推进给予了高度关注。原国家教委专门派出专家组进行调研,省分管教育的副省长专门主持召开在杭州的中科院院士座谈,征求他们对自然科学教材的意见,还召开了专门会议研究初中综合课程建设问题。对于存在的问题,迅速研究解决的办法,同时,一场大讨论也在全省范围内展开。

既然选择了继续推行综合课程,如何解决遇到的问题就摆在了首要的位置。浙江省为此采取了一系列对策与措施,首先是强化了组织和领导,各实验区都成立了由教委主任为组长的教材实验工作领导小组。针对教师队伍不适应的状况,出台了一系列有关综合课程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鼓励教师尽快适应;
改革了师范教育,在师专实行了主辅修制。对于存在问题较多的“自然科学”,省教育厅专门就这个学科的实施下发了文件,提出学校要建立自然科学教研组,原来分别担任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的教师共同备课。教师较少的农村初中,分片建立中心教研组。各级教研室要确定专职的自然科学教研员。根据35岁以下教师占63.3%的情况,要求35岁以下的教师要独立承担自然科学的教学任务。平行班较多的学校,每学年结束时,安排一位教师留在原任教年级,以利于其他教师尽快熟悉教学。自然科学教师工作量确定为每周12节。评审教师职称时,单独设立自然科学评审组。加强实验室设备建设,配备专职的实验教师。并对自然科学教师培训的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还很少有教育厅发文件这么具体的,但是这些具体的规定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方红峰说。

这之后,全省加强了在职教师的培训,师范院校和省教研室联合制定了为期5年的教师培训计划,确定了培训内容和学时,如规定原来物理专业的教师,需进修化学、生物、地理的内容及参加相关实验操作的培训,且不少于120个学时;
具有专科以上学历,年龄在45岁以下的男教师和年龄在40岁以下的女教师,不能独立承担教学任务的,利用休息日和寒暑假分批到教育学院、师范院校等培训机构参加培训。到1998年,全省的自然科学教师已经轮训了一遍。同时,还强化了教研保障,省教研室制定了总体的备课计划,组织市(地)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备课,对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开展研究,发现典型及时总结推广;
市(地)教研室组织所属县(市、区)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备课;
县教研室则面向每一位教师,重在备好每一节课,强化教学业务管理、开展校际交流;
校级教研工作则强调教师团队合作、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及时研讨。同时,要求各级教研室要围绕新课程展开专题研讨,并把备课和课程改革教研工作列为对教研室工作检查评估的内容。“一开始我们的教研、培训工作重心都非常低,对教师的要求也只是能把一册书教下来,高要求是不现实的。当时我们不搞评优活动,只有研讨课。而到了1999年,我们的教师就成长起来了,我们也开始向追求卓越迈进,综合课教师也开始评优了。”方红峰向记者介绍。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同时,浙江省也进行了评价制度的改革。从1993年起,初中的“成绩报告单”改为了“素质报告单”,强调过程性和诊断性评价,平时的成绩占了一定比例;
对高中招生考试也进行了改革,从1993开始,全省初中升学考试实行物理、化学、生物合科考试;
1994年开始为实验区单独命题,并采取倾斜政策,将重点中学招生名额的一定比例分配给实验区等等。

到1997年,经过了3年的艰难工作,尤其是两轮实验以后,对学生的跟踪调查证明,学生的发展状况达到了预期效果,教师也开始逐步适应综合课的教学,综合课的改革进入了相对稳步推进的阶段。

艰难时段已经过去,风雨过后彩虹初见。浙江省课程改革的十年探索为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提供了经验,这一次又与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共同前行 “综合课不是发达地区的专利,浙江开始课程改革的时候经济上也好不到哪里去;
推行综合课程最大的动力来自政府,不能光靠业务部门做得好;
措施要落实到位,有了措施,如果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不落实也没有办法进行。有很多问题表面看上去是教师的问题,实质上仍是政府能不能下决心的问题。如果当初没有想明白,遇到困难才去想就晚了,”方红峰在总结自己的认识时非常简明地说到。

确实,从浙江的实践来看,政府能够坚定信心是首要的,教育行政部门一心一意实施综合课程,为综合课程的实施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为教师解除后顾之忧,使教师能够尽快在课改的实践中成长是必要的。在推行的过程中,需要省、市、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及业务部门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各部门应有明确的分工和工作目标,为综合课的实施保驾护航。综合课的实施最后要落实在课堂上,落实在教师能否适应综合课的教学上,所以,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开展教研工作,为课程实施提供保障不可缺少。在上级教研部门指导下的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更是综合课得以推进的成功经验之一。

浙江省在推行综合课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的问题,但关键是他们通过踏实工作,不断探索,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今,浙江省开始与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同步,“经过十年多的改革实验,全省已经形成了具有综合能力的教师队伍,为适应新一轮国家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对于许多刚刚开始实施综合课的地区来说,那里的教师面临着知识技能的不适应与教学方法的不适应两大难题,而浙江面临的只是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的重新适应而已,这就是因为他们有了“十年一步”所奠定的基础。

综合科工作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随着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的日益一体化,科技转化为产品的周期越来越短,产品更新也越来越快,因而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就越显突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创新基础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国民,尤其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大量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高等工程教育只有适应这种需要才符合高等教育的办学方针,如果墨守成规,或者仅进行“微调”来应付,那是没有出路的。当前,我们只有站在新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高度,对工程教育的培养模式进行国际国内双向比较,确定创新、复合型人才为培养方向,并明晰创新和复合的形式、内容及其进程,这样才符合时代对工程人才的要求。基于此,现阶段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都必须从今后的工程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实际出发,把对人才的素质和特点的要求作为考虑问题的依据和前提进行工程教育的改革,都需要以系统观点和系统方法去观察研究和解决问题。众所周知,系统是由若干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部分为达到某些特定目的所组成的完整综合体。系统的性能主要取决于其组成部分的配合与协同作用的优劣。系统的具体构成形式是系统的结构,结构是系统功能与质量的集中表现。教学过程全局作为一个系统,课程和有关教学环节(含理论、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等)构成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教学计划是系统的结构。由此可见,改革不能保持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体系,仅改变个别课程和环节的内容和方法也不够,而应该对现有教学计划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予以应有的扬弃,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建立新的体系结构,对课程进行合理的综合与集成,同时必须对教学方法、手段和设施进行改进,以形成面向21世纪的教学体系。

高等工程教育无疑是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无论是侧重工程技术,还是侧重工程科学,他们都是未来的工程专业人士,都必须以工程实践为基础,以实践作为立足的根本。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实践)教学,它承担着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教学改革和教书育人等学校的主体工作,它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工程素质、科学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它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这一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在学校里加以启迪和培养,便会延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进程,也必然会影响到整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步伐。综上所述,围绕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提出如下改革方案。

(1)构建科学优化的、与理论教学环节相辅相成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编写系列的实践教学大纲、教材、指导书、报告书等一整套实践环节教学资料,独立设置实验课。以“开放实验室”为依托,在实验(实践)内容改革中,依据信息学科(专业)特点,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进一步有序地构建起一个与理论教学体系相匹配,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由单项到综合性、设计性与研究性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基础实验中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训练和整个实践环节的思维和过程训练;在综合性实验中突出培养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融会贯通,让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中,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学生自己设计思路、总体方案和实验步骤,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主体性,培养勇于探索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坚持科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拓宽专业口径,构建信息与电气工程大平台,将相近学科的实验室“联合共建”,形成“大概念”、“全方位”实践基地,以扩大其规模效应。建立一个现代化、多功能、多层次、立体型、开放型的工程综合训练中心。

(3)建立“开放实验模式和基地”,实行资源共享。学生随时可以到实验室做实验,把实践基地作为多学科的交叉领域和融合点,这更有利于激发创新的火花;实验内容上的开放,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己拟定实验课题、实验内容、实验条件和步骤,进行创新地研究和探索。真正使实验室成为知识运用、知识融合、知识创新的基地,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地。

(4)改革考核方法,建立工程创新人才的质量评价体系。既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考核学生能力,更注重学生创新精神。

2实践教学改革的国内外双向比较

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高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迅猛发展,所有重大科学技术领域几乎都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尤其是市场竞争激烈化与国际化中优势的争取,都使得对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空前迫切。发达国家无不把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人才放在突出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日益深切地认识到传统的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培养质量与实际发展需要之间不相适应的严重性。世界各国,特别是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从80年代中期开始,大力推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取得了重要的成效和经验。改革的主要内容是在培养人才的类型和要求上、教学思想上、课程体系结构和教学方法上进行重大转变,突出特点是加强工程素质培养,课程的综合与集成,教学手段与设施的高技术化。1994年美国Derxel大学Quinn教授在“传统工程教育必须改革”的论述中指出: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我们的工程教育几乎总是按照各自独立的课程顺序讲授的,极少涉及与工程的关系,更谈不上讲授它们在工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很少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致学生很长时间体会不到自己是在学习工程专业。我国学者李哲浩在论述教育改革时也曾指出:现行教学计划,一方面在体系上仍然沿袭50年代的模式,另一方面又确实在内容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而这些改变大都带有硬砍、硬压、硬加的性质,造成相当严重的畸形发展,甚至比例失调。

上世纪末,美国Cornell、Stanford、加州Berkely等8所大学联合进行的工程教育改革计划中,认为传统的工程专业课程是一个僵硬的、彼此分离、各自独立的课程序列。每门课程一般都局限于一个狭小的范围,且倾向于抽象化,似乎与工程实际不相关联。他们联合进行的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五年计划,改革的核心思想是“综合”,其含义是指将设计在内的工程知识与社会上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相结合的集成。为了改变僵硬、彼此分离、各自独立的课程序列的传统模式,在一年级就设置工程设计课,同时大力组织“综合课程”,大量开发“课程模块”。在教学手段上,建立“高技术教室”,“在现代化的实验室中学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作为美国政府的联邦机构来推动美国的工程教育改革,使得高等工科院校出现了几种变化:由科研优先、注重研究生,转向重视本科教育;开始重视与工业企业界的结合,重视工程实践;师资队伍由原来注重学术研究型开始转向注重工程型;改革、修订教学计划。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当前水平、资源、制度和政策上,以及社会条件方面,都存在不同性质或不同程度的差别。但从科学技术和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却有一定的共同之处。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多种多样的,但其共同点是均有一流的实验室(工程中心)。而目前我们所面临的情况是,实验(实践)教学规模小,效率低,且实验多以验证性为主,管理封闭,实验手段落后。

不少学生不知“工程”为何物,加之设备陈旧,经费短缺,实习(实践)机会和场所不足,工程环境训练有名无实;不少高校开设的实践教学环节,内容陈旧,单一(按课程、专业分类)。实践教学未体现其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参加工矿企业的实际课题,固然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但由于校外实践不可控因素多,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经受较全面的工程实践训练,且一般生产现场不便于亲手做试验。由此可见,现有实践教学已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成为学科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人才培养的薄弱环节。加强实践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也是当前各大学教学中受到制约最多、困难最大的一环。根据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现状,为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把高等学校办成“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建立一种具有系统型、综合型、创新型的工程训练基地势在必行。

3改革方案的实施

航空工程的先驱者、美国加州大学的冯•卡门教授有句名言:“科学家研究已有的世界,工程师创造未有的世界”。用术语来说,前者是“发现”,后者是“发明与革新”。这些区别与联系,向我们展示:工程自古以来就是以利用和改造客观世界为目标的实践。作为高等工程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彼此没有高低和主从之分。但是事实上,实践性教学环节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辅助从属的地位。就目前的实验(实践)教学来看,其体制、实践内容和手段等都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①实验室隶属于各教研室,设备重复购置,利用率低,使本来就不足的经费更显不足;②依照课程设置实验,使实验项目凌乱,缺乏系统性;③实验内容陈旧,且多为验证性实验。针对上述状况,我们将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配套,构建新的实验教学、工程实践及工程训练体系;将各个分散的专业实验室合并、改建为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大平台的实践基地,实行统一管理,以便于系统地考虑实践教学体系。

(1)遵循认识论原理和教育规律,打破原有以“课程”设置实验和按系(教研室)严格划分实验界限的条块分割局面,对实验(实践)基地进行调整和整合,消除小而全、低水平、低效益建设的弊端。按实用、先进、集中的原则,从管理体制、实验内容、方法、手段及实验条件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将现在开出的几十门课程的几百个实验进行整合、优化,重组实践教学体系。既要注意到各门课程的独立性,又考虑各门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及专业的系统性,进行分层次教学,形成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含课程设计)、综合性实验等由浅到深、由简到繁,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创新能力的逐步提高的实践教学体系。把附属于理论课程的实验内容抽出来,按照三个不同层次的总体方案进行建设:基础实验及基本实验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培养;工程技能训练与科技创新。每门实验(实践)课程均制定完整的教学大纲,编写专门教材,且规定为学生必修课程,单独进行教学和考试,使学生受到较全面、系统的工程技能培养。如我们正在筹备的自动控制系统综合性实验,覆盖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检测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十几门课程。该实验平台既可以开设某一门课的实验,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的不同专业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各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推荐访问:工作经验 综合 五篇 综合科工作经验总结【五篇】 综合科工作经验总结(精选5篇) 综合科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总结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