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公共基础知识复习【五篇】

2023公共基础知识复习【五篇】

时间:2023-07-10 15:05: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十六届三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第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公共基础知识复习【五篇】,供大家参考。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五篇】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范文第1篇

十六届三中全会听取和讨论了====受中央政治局委托所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审议通过了《====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

其中,把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报告工作列为全会的第一项议程,表明了以====为***的党中央,为进一步发扬党内====、增强党的活力的最新努力。而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证。

二、把握《====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基本内容:

1.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作出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决策,是对全党新的重大历史性考验。

要联系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理解这个问题。这些有利条件包括:连续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改革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广泛利益为深化改革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改革提供了一个更加有利的国际条件;
更为重要的是,有以====为***的====中央的坚强领导。

2.“五个统筹”: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全会还依据“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了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注意以多选题的方式考查“五个统筹”的具体内容以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3.“五个坚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十六大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坚持”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了以往改革的成功经验,对确保改革顺利进行,具有重大意义。

注意以多选题的方式考查“五个坚持”的具体内容。

4.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全会认为,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

关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一个全新的提法,要注意可能作为选择题进行考查。

5.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特征是: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巩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有利于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有利于各类资本的流动和重组,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
有利于增强企业和公众创业创新的动力,形成良好的信用基础和市场秩序。

要注意可能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现代产权制度的特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意义”等。

6.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要长期稳定并不断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

“双层经营体制”应该引起注意,可能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核心”和“经营体制”。

7.要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要注意以多选题的方式考查社会信用制度的支撑、基础和保障。

三、把握《====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的基本原则:

修改宪法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足我国国情,充分发扬====,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严格依法办事,做到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五个有利于”)

全会指出,现行宪法是一部符合我国国情的好宪法,在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保障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应该保持稳定。同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依照法定程序,把十六大确定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方针政策写入宪法,有利于宪法更好地发挥国家根本法的作用。

要注意以选择题的方式考查“五个有利于”。

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是针对考查形势与政策部分的选择题而言的。与十六届三中全会有关的考试内容,考生应该引起重视的还有与之相关的分析题。由于十六届三中全会主要涉及了“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宪法修改”两个议题,因此今年的分析题应当对有关这两个问题的相关原理有充分的重视。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范文第2篇

    欧美国家的公共管理教育起步早,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成熟的办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西方公共管理教育在上世纪90年展特别迅速,具体可归纳为“五个转变”:一是以培养行政官员的模式转向培养公务员具有私人部门的管理风格和管理技术,使之成为更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公共管理者;二是以社会科学基础转向工商管理为基础,更多的关注信息技术和其他应用技术;三是以社会科学为主转向以管理学和经济学为主,更多地将战略管理、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信息管理、财务管理、决策科学等作为专业首选课程;四是以政策理论导向转向政策实践导向,更着重于传授公共政策实施的管理和评估方法;五是以教师知识为中心的单向式教学转向以学生和问题为中心的双向沟通式教学,强化学生的管理思维运思。就中国而言,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改革势必要求政治进行相应的改革,包括行政体制改革。我国必须积极推进政府的“行政指令”职能向“管理服务”职能转变,并将市场经济机制引入传统的公共部门的服务机构,管理人才的定位也应由传统的强调政务型、领导型的公共管理人才向注重技术性、专业性的公共管理人才转变,以创建有活力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是一所以工程技术为主,经济管理、艺术设计等多学科互相渗透,办学特色鲜明的地方本科院校。本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为上海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尤其是立足于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发展的需要。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其所面临的公共管理更加复杂,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创新性与实践能力的需求更加高。而就社会科学学院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而言,就是在面对现代公共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多元化,以及高度市场化、技术化、民主化的时代背景下,立足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多方向”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为培养目标定位。其中,复合型是理论基础,要求学生熟悉管理、经济、政治、法律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知识;应用型是现实要求,其基本特征是要具有比较扎实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熟练的公共管理技能和很强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创新型是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灵魂,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创新素质,主要包括自觉的创新意识,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善于分析的创新思维,和精于管理实务的创新能力。社会科学学院在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过程中,秉持了一种与当前公共管理发展实践及其教育发展趋势相适应的理念。概括地说,社科学院的改革理念就是五个“相结合”,即课堂讲授与课外自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训练相结合、思想教育与人格塑造相结合。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社科学院自2009年启动教学改革,全体教师都积极参与,并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理解与支持。

    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的主要内容

    人才培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其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社科学院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也是一次目标明确、内涵丰富、制度完善的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下面四个部分。

    (1)优化培养方案,调整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要实现多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打破各学科之间的屏障,加强基础课程的建设和课程结构的综合化、整体性。因此,学院在近几年里进行了两次培养方案的优化,调整了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公共管理的突出特点是跨学科、宽口径和应用性。首先,公共管理专业涉及到40多门课程,包括管理学、行政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公关学、政策分析、案例分析、公务员制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基础知识,当然也将强化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知识(办公自动化)及能力。目标就是要培养高层次、宽口径、复合型、适应广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就业范围无疑将面向全社会的一切行业、部门和单位,不仅有“小政府”,更有“大社会”。因此,公共管理课程的改革与整合,要形成与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学科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而且具备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和适应社会环境的多变性,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公共管理具有十分突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针对公共管理人才在社会环境中专业技能较弱等缺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大量增加跨学科、前沿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并加大实践环节的力度,通过多种方式,对公共管理类人才进行强化训练,强调理论与技能的有机契合。

    本学院在近两轮的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完善课程体系:其一,为了实现学科交融、专业渗透,必须加强课程建设,使课程结构朝综合化、整体性方向发展,同时也为了方便同学选课,本院将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按不同的模板排列,比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为同学提供“拼盘式”的课程选择。其二,学院确立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与专业特色选修课打通的课程模式,由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来修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现了“学分制”的真正内涵。其三,学院尽可能多地开课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拓宽学生的视野,开设了一些1学分、16课时的课程,比如“行政领导与决策”、“中国管理思想史”、“中外文化比较研究”、“社会心理学”等等。老师在讲授这些课程的时候不求又细又全,但求给学生给知识的引导和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形成厚实知识基础和宽阔的学术视野。此外,学院还开设了一系列知识拓展的讲座。正是通过多学科相融通的结构复合型和功能复合型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及时适应社会多样化的敏捷性需求,使其在最短的时间内胜任新工作的要求。

    (2)转变教学模式,丰富课堂内容。教学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教学模式的科学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培养学生的质量高低。因此,本次改革的重要内容就是转变教学模式。学院制定了《关于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若干意见》,并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全员培训,使得改革在全院上下达到共识。该文件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对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不同的明确要求。总的来说,教学改革涉及以下几方面:

    1.从教学主体上看,师生互为主体,尤其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当今社会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其一生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本学院更新教学观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变知识输入为创新素质培养和实践能力提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强调学生的自学。对于教师来说,要求其课堂教学主要围绕课程的理论框架、逻辑体系、核心概念和基本原理展开,并清晰地对学生讲授,切忌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逻辑不清晰,概念不明确、原理不准确。对于学生来说,要求认真阅读教材,并在此基础上,以每一章为单位,在教师讲授课程相关章节之前完成撰写500字的读书笔记;同时,要求学生在教师讲完一章后,依据本章节的内容,结合教师讲授,撰写500字学习心得。每位同学必须做预复习笔记,否则本课程得重修。预复习笔记的撰写情况纳入期末考核,占总分的20%。撰写预复习笔记的目的在于养成学生自学的习惯,并锻炼学生的表达、概括与提炼的能力。

    2.从教学方式上看,形式多样化,增强教学效果,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单向灌输填鸭式、理论脱离实际的教学已经不适应新形势下专业人才的培养了。因此要培养实践型创新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加强多方位的教学,变单向灌输为师生交互式学习,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突出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积极实践启发式、发现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努力尝试将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式发现法引入课堂。学院要求每门课都必须拿出一部分课时用于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课时的多少取决于课程性质。一般来说,学科基础必修课的课堂讨论应有4课时,专业特色课为8课时,而专业特色选修课的课堂讨论时数应达到总课时的三分之一。讨论课的形式可以是案例分析、调研交流,也可以是演讲或辩论等。讨论课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并锻炼学生的表达、演讲与创新能力。学生参与讨论的情况也纳入期末考核,占总数的10%-20%。

    3.从流程管理上看,程序规范,要求严格,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良好的教学质量是建立在有序、规范管理的基础之上的。学院十分重视课程论证工作,将从教学文件的准备到试卷归档整个教学过程分成十七个环节,要求每位教师严格按照这一流程进行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比如,出试卷这一环节,看似容易,但实际上,出一份好试卷并不容易。一份好的试卷不仅能够测试出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水平,而且要测试出学生的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样,就把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与精神落实在试卷上来,改变过去“考前死记硬背、考后不留痕迹”的状况,将教学过程与目标考核有效地结合起来。为此,学院专门组织全体教师讨论如何出一份高质量、高水平的试卷,大家获益良多。此外,学院还通过听课,对教学质量定期分析评价,倾听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教学日历、教学大纲的具体执行情况,为学院提供教学管理和改革方面的意见和建设,给学院领导教学改革决策提供依据。(3)加强实践环节,突出应用能力。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 公共基础课程 专业性整合 小模块课程 多元化 个性化

[作者简介]赵春红(1960- ),女,山东海阳人,扬州市职业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江苏 扬州 22500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34-02

在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建设中,公共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建设处于弱势和相对滞后的状态。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术课程是构成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的三大板块。公共基础教育的作用是“基石”,职责是“服务于专业”。它对当前高职专业教育改革和建设所力求的“产学研结合”、职业化特色建设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要实现高职公共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高契合度的专业性整合,需要对当前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构架、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建设,使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真正为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

一、目前我国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困境和根本原因

纵观目前我国高职公共基础教育,可以看到:(1)当前的高职教育改革存在对某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过度调整的现象。许多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普遍处于被大幅压缩或被边缘化的状态。例如,在高职工科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高等数学”总学时普遍被大幅削减;
“物理学”课程大多被删去,或将其列为考查类课程、选修类课程。(2)对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改革与建设的淡化。无论从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评价、国家高职高专精品课程的评审、高职高专教师教研成果的评价等诸多方面都折射出对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忽视。

在当前高职院校“强化专业教育”的背景下,对公共基础教育的删减和压缩是属于正常调整,还是存在过度调整的倾向?当前高职公共基础教育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1.“强化专业教育”的改革并非机械性压缩高职公共基础教育。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角度以及我国高中到大学教育的连贯性分析,在当前高职院校强化专业教育的背景下,对公共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合理的调整,从知识的实用性角度,对某些公共基础课程予以适度地删减和压缩,这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措施。但是如果我们片面地理解“强化专业教育”,而淡薄公共基础课程的作用和地位,对一些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机械性删减或压缩,必将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今后的继续教育形成障碍,实为解一时之渴,无以为继。

以高职工科为例,公共基础教育是各专业基础和专业技术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1)从学生知识水平角度,近年录取的高职高专工科类学生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是单招生和文科生,没有高中理科学习的基础,而招收的理科生由于录取分数较低,普遍基础较差,不能满足后期专业学习的需要。(2)从知识的关联性角度,高职高专工科类几乎所有专业都与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机械类专业中需要的刚体力学,电气类专业涉及的电磁感应,土木建筑专业不可缺少的受力分析与压强等。(3)从专业学习所需角度,对基础课程中某些知识块或知识点的需求,远远超越了高中的学习范围。因此,简单地淡化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机械性地删减或压缩公共基础课程,将造成对公共基础教育的过度调整,这对于整个高职教育改革和建设的长远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2.一些公共基础教育课程确实存在臃肿现象,与专业所需存在差距。既然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是高职高专工科各专业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为什么在教学计划中会被大幅压缩或边缘化?其根本的问题在于某些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本身存在臃肿性和与专业所需存在较大差距。

以高职工科的物理课程为例,传统教学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往往包括力学、电磁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学等。其结果是:首先,课程结构的系统性、严谨性、全面性、理论性较强。但理论学习远大于专业应用,其中充斥了大量与专业学习无关或关联甚微的知识内容。其次,对于专业所必须强化、深入的知识块、知识点,往往由于学时数的限制一带而过,这一点值得我们特别注意。这与高职教育对公共基础课程所提出的“够用为度”和“服务于专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从课程的章节目录上看,当前高职物理课程与本科物理课程的区别并不大,教材也基本上可以通用。显然,这种强调系统性、全面性的课程模式不适合于高职教育,脱离了专业需求之本意,造成了当前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学了没多大用处”的尴尬局面;
另外,由于学时数偏大,对教学计划的合理制订带来困难,这些是造成一些公共基础课程不受欢迎,被大幅压缩或边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强化专业教育”是对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专业性整合”提出的更高要求。高职公共基础教育强调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宗旨。高职院校“强化专业教育”的改革思路,实际上是对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服务于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专业性整合与建设是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一项艰巨、复杂的,需要创新改革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高职院校的公共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果,针对不同专业的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教材陆续出版,与旧教材相比,其专业针对性、知识实用性等都有了一定的改观。但存在以下问题:(1)专业特色还不够明显。针对不同专业的教材在知识结构和基本内容上区别不大,只是有所侧重而已。(2)改革的力度还嫌偏小。与旧教材在知识结构上大同小异。教材的通用性较强,所需学时数较多的弊端依然存在。由此说来,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改革的空间还有待于进一步打开。

二、多种模式促进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专业性整合

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专业性整合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课题。构成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科目课程,课程是所开设专业的骨架和灵魂。强化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专业性整合的实质,就是精心设计配置课程的构架,使课程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和实用性。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中,往往同一科目课程对应不同的专业需求,采用多种模式能有效提高其专业性整合的契合度。

1.与公共基础课程结合密切的专业可采用系列性整合模式。与公共基础课程结合密切的专业,往往对该基础课程的知识面的需求量较大。对于这类课程的专业性整合,适合于有选择地系统性设计课程构架、组织课程内容,根据专业所需把握好知识的广度和深浅度。

以高职物理课程为例,工科中对物理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如机电、电气自动化等专业。这类专业的主要需求也是物理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因此,可以根据各个专业的侧重点不同,借助针对不同专业的系列性教材的开发,达到高契合度的专业性整合的目的。目前,我国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改革和建设主要是针对这类课程,并且已取得初步的成果。高职适用的针对不同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系列教材已有大量出版,只需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了解专业所需,加强整合力度,调整课程构架和内容,达到课程与专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即可。

2.与公共基础课程有一定关联的专业可采用小模块课程配套整合模式。与公共基础课程有一定关联的专业,往往对该基础课程的需求局限于某一知识块或一系列知识点。对于这类课程的专业性整合,根据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够用为度”和“服务于专业”的原则,适合于围绕专业所需知识块、知识点,建立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群,运用集群模式和钦点模式,达到与专业需求的最佳整合。

构成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群的基本要素是小模块课程。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是根据专业要求而设立的小型课程。它完全由专业所需而确定课程构架和课程内容,因此,具有任务具体、内容灵活、实用性强、课时量少、与专业课程契合度高的特点,更能够切实体现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专业性特色。

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对目前我国高职工科的大部分专业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的优势,在高职国际交流办学的实践中已经得到证实。值得我们在高职普专教育的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中借鉴。

三、具有高契合度的专业性整合的实例――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

1.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简介。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的构架大致为:专业所需知识+专业衔接知识+应用实践知识。建立小模块课程的依据是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学习需求。以高职物理课程为例,通常是将专业所需的物理知识块,结合专业拓展知识和实践应用知识,单立为一门小型课程。它能够紧密围绕专业所需的具体问题,突出并强化物理知识块、知识点,最大限度地删减专业不需要的知识内容,与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的衔接度高,而所需学时数却较少。如,应用物理与测量DUT专业开设的“光学”课程。根据专业要求,该课程的构架和主要内容:几何光学、光辐射和光学测量技术。这一点与目前我国高职物理课程中的“光学”完全不同,在教学上,课程构架中涉及专业需要的内容重点、深入讲解;
在课程量上,该课程只有36课时,其中实践课时占总学时的三分之一。可见,课程突出了应用型测量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技术学习需要,反映了以专业需求为导向的课程特色。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并非简单地拆“整”为“零”。它与将以往的一门课程,简单地拆分为几门课程有着本质上的区别。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体现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突出高职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程服务的特点。

2.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的主要特征。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能够切实体现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中对公共基础课所提出的“够用为度”和“服务于专业”的要求,其主要特征如下:第一,具有鲜明的专业个性。紧扣专业需求制定课程框架和教学内容,强化专业所需,淡化或删去不需要的内容。以高职物理课程为例:有的专业需要强化和深入“电学”中的电磁感应知识;
有的专业需要强化“力学”中的静力分析和力矩的训练,而不需要运动学和动力学内容等,专业针对性强。第二,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度高。在公共基础理论知识基础上,融入专业衔接点知识和应用实践知识,实现了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无缝对接。第三,教师的工作量和操作难度将加大。由于小模块课程的专业针对性较强,不同专业其需求不同,课程构架和教学内容也必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难有完全适用的教材,多数情况下采用同时使用数本教学和学习参考书的形式。如,“热传递”课程同时使用《热学》《传热学》《热工测试技术》三本教学和学习参考书。这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组织能力,改变以往完全由一本教材决定整个课程内容的教学模式。第四,课程量小灵活,且实践课所占比例较大。小模块课程的学时数较少,一般30学时左右。虽然不同课程所需的学时数不同,但总体来说,小模块课程的总学时数都较少,显示了小模块课程特有的贴近专业、小巧灵活、易于变化的特点。

高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的结构模式,将改变我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大而全”的现状,真正使高职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学有所需,学为所用”。

四、高职公共基础教育改革需要一个多元化、高弹性、可变性强的建设规划

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的改革,需要对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课程构架、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进行全方位建设,使高职公共基础教育真正为专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拓展空间。

1.设立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的创新建设规划。要达到高职公共基础教育高契合度的专业性整合的目的,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上就需要突破传统观念和方法,在教育理念上要摒弃传统公共基础教育的全面化、标准化、系统化的思路,在教育模式上采用系列模式、小模块模式等多种课程构架,建立一个多元化的高职公共基础教育体系。

例如,按照传统教学习惯,教师的授课内容往往由一本教材决定。而公共基础小模块课程则通常难有完全适合的教材。对于学生数量较多的专业,可通过开发针对不同专业的系列教材的建设,以满足教学和学习所需;
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数量有限的专业,则只有通过提供多本参考书的方式,或采用发放资料、课堂笔记、图书馆或网络查阅等途经,解决学生学习和课后复习的需要。

2.建立课程设置、构架和内容的高弹性建设规划。一个具有高契合度的公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还应该具有高弹性的、可变性强的特征。反映在具体科目上,不同课程对应于同一专业,可以有不同的课程构架模式;
同一门课程对应于不同专业,可以有不同的课程构架和课程内容;
同一门课程在相同课程构架下,可以有不完全相同的课程内容;
同一门课程在不同时期,可以有不同的课程内容等。体现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针对不同专业所需和时展需要的可灵活变化的高弹性特征。

3.完善精品课程或示范课程评价的系统性建设规划。高职高专精品课程或示范课程是指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或示范课程的评价标准,对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具有指向性作用,往往也成为各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行为准则。目前,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程的评审指标主要是针对专业课程,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评审指标处于空白状态。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基于现代教育理念,为满足专业课学习需求,寻找专业课与公共基础课的结合点,树立公共基础课的服务意识,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中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的问题,浅谈了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意义和方向。

公共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公共基础课是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共同必修的课程,然而,很多学生甚至包括教师在内,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远远不及对专业课的重视。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公共课的实用价值及其重大意义。

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当今全球性科技蓬勃发展,高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因此,加强科技知识与创新能力的建设意义重大。而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发展中国家最薄弱的就是创新能力。很多外国人都说中国人聪明,老百姓当中确实有不少心灵手巧的能人,却无法真正地担当起创新的主角,而从高校、高职走出的大学生呢?有的成了书呆子、考试机器,有的成了机械的机械操作手…也不能让创新的机制真正运行到位。“症结”在哪里呢?一句话,学生不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不够好!要么忽略了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基础课程的学习,要么不重视实践,不注重在实践中总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很多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没有直接的关系,甚至是风牛马不相及,丝毫不沾边,事实上,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是相辅相成的而非各自独立。

公共基础课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同学们增强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过“思想就是力量”,这句名言虽经百年的风雨洗礼,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学生在没进入社会之前对社会的认识是懵懂的,甚至是浅薄的,而《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等等这些公共基础课为学生将来认识社会提供了可靠的、丰富的理论知识,对于他们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深刻的领会了这些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

二、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现代教育的方向是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和发挥教育过程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自然也要遵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但是,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却普遍存在着以下两个问题:

1.缺乏对教学内容的准确定位。公共基础课主要可分为三大模块:社会科学公共基础课、自然科学公共基础课、实践环节公共基础课,内容抽象,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那么对教学内容的定位就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高职学生文化水平低、基础薄弱,是普遍的现象,甚至大多数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都未达标,他们对基础课存在抵触情绪和恐惧心理,尤其是对数学、英语等课程。面对这样的现状,很多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定位仍然处在较高的水平,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导致很多学生对基础课的学习失去了兴趣。

2.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设置倾向于本科院校的教学内容设置,过分强调系统性和严密性,理论性强,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缺乏培养目标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不同于高等教育和初等教育,而这种教学设置没有体现出来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的特色,缺乏对不同专业的针对性,造成了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严重脱节的现象,影响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增加了困难。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已成了高职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职教育中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改革的方向

公共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培养,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专业的需求、学生的需要。

1.密切关注专业变化,科学组织教学内容。不同的历史时期学科的发展有所不同,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要真正做到基础教学服务于专业,就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时刻调整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专业需要什么,我们就有什么。比如在经济学中,高等数学是必不可少的研究工具,为了使学生脱离繁复的计算,更好地投入学习,我们增加了数学软件的学习。利用计算机使麻烦的微积分、线性代数计算变得简单,从而节省了大量时间。

2.组织专门人员编写教材,打造好教学内容选取的基础。为了解决教学内容定位不准确的问题,可以组织专门的人员进行教材编写。编写的过程中认真参考专业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对专业课程实施深入的调研,了解相应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以确保教材编写的质量和实用性,使得课程内容与专业内容更好地衔接和结合,增强课程内容的专业针对性。

3.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比例,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先将原有教学内容体系参考相关专业的内容按知识点分解,去掉陈旧落后的知识,减少重复,增加新知识,组成知识链,构成知识体系。要克服传统模式中教学内容存在自我封闭、自成系统而体系庞杂的缺陷,使之形成既具有独立性的特点,而又是一个开放的与专业课程有广泛联系的内容体系,从而成为该专业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便于学生自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给学生提供更多自己动手、自主创新的机会,使学生学会比较、归纳、整理、综合等能力,为学生创造综合联想、知识迁移、发现问题、创造思维的机会,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管友桥.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趋向[j].教育与职业,2009,(20).

[2]邹伟.在示范建设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

[3]杨宏林.关于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4,(2).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范文第5篇

一、依据教学大纲,详细制定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比较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散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教师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制定详细的复习计划,计划的制定必须符合学生实际。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例题要有代表性,能让学生通过例题举一反三。我先安排学生自己做例题,然后做课后习题,再根据例题和课后习题在课外精选出一些习题来强化此处的基础知识,使学生灵活运用此处的基础知识,最后对习题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细致的讲解。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有利于学生巩固、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起到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查缺补漏作用。

二、牢牢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的学习应放在总复习的首位。总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

1.重视课本,系统复习。以课本为主,不要扩展太多,先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基础知识形成体系。让学生搞清课本上每个章节的概念、公式、法则、性质、公理、定理,并搞清他们之间的联系。要求学生掌握基本题型的解题思路,熟记常用公式,对重要公式和定理要进一步掌握其推理过程,并对推导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能变化进行探究,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公式、定理。

2.夯实基础,学会思考。数学中考试题中,基础分值所占比例较多,因此,初三数学复习教学中,必须夯实基础,使每个学生对初中数学知识都能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应用基础知识时能做到正确、灵活、快速。

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是从根本上提高成绩的必要手段。经过自主思考的知识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学生自己“悟”出来,自己“学”出来的,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才有可能去灵活应用。

3.重点讲解解题方法,注重类型题比较。中考数学命题除了着重考查基础知识外,还十分重视对数学方法的考查。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时应对每一种方法的内涵,它所适应的题型,包括解题步骤熟练掌握,同时通过类型题掌握它们的共性和细微差别。

三、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

要求学生对基本概念、公式和定理不仅要准确叙述,而且要灵活运用;
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特别是原来模糊、做错的;
要求大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每章后的复习题,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四、适当增加试题、题型难度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侧重双基训练,那么接下来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思想方法。在前面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拔高,适当增加难度,以模拟题为训练的重要方式,重点突出,主要集中在难点、创新点上,特别要关注教材中的重点。注重解题方法的掌握,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可进行如下专题复习:“开放型问题”“应用型问题”“探索型问题”“阅读理解题”“动手操作题”等,以便学生熟悉、适应这些题型。

五、综合模拟训练

在复习中采取模拟中考的综合训练形式,查缺补漏。主要包括研究历年的中考题、适应性的训练、试卷的讲评,注重典型错误的分析,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锻炼学生适应考场、临场发挥的能力。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①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切近中考题。②模拟题的设计要有梯度,立足中考又要略高于中考。③批阅和讲评要及时。④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教育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⑤详细统计失分情况。⑥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

六、复习要面向全体,注重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要避免为升学率而只考虑少数学生是否能接受,要考虑数学知识是一个人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知识。有些学生没上高中,回家当了瓦工不懂得勾股定理,会影响他的工作。当然也要注重对优生的培养,以综合运用、拓广探索为他们的作业,在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多思考、勤动笔、有创意,注重一题多解(多变),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的规范。同时坚持每天课外一题,拓展其思路,提高其解题能力。注重中等学生成绩大幅度的提高。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拉四,因此对他们要强化基础,力求解题的规范,克服过失性失分。

推荐访问:基础知识 复习 五篇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五篇】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精选5篇)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