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五篇】(完整)

2023年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五篇】(完整)

时间:2023-07-10 08:3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数学,不仅是一门理性与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与艺术性学科一样,也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加强数学文化教育,是促进数学学科长久发展的必然之计。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想的启蒙阶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五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五篇】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文化;
渗透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55-02

数学,不仅是一门理性与系统性很强的学科,其与艺术性学科一样,也有着自己的文化背景与文化内涵。加强数学文化教育,是促进数学学科长久发展的必然之计。小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想的启蒙阶段。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渗透,可以充分体现数学教学的意义。因此,笔者选择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作为研究对象是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之所以成为许多小学数学教育者的重要研究对象,是因为数学学科的发展与当代小学生的发展对其有很大的需求。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要性进行分析。

1.1 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的不断兴盛,人们对于文化事业发展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无论是哪一门学科,没有其专有文化的支持,其发展就缺少必要的基础与动力。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教育发展来讲也是一样,凭空进行数学理论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与教学成效的提高都极为不利。数学文化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学的内容得到充实,数学理论的出处得到明确,数学学科发展会更加迅速。数学学科的发展需要理论的发展,更需要文化的发展。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数学学科发展的需求。

1.2 小学生的个人发展需求。数学,是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综合素质与学习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当代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较低。许多小学生对数学学习有抵触情绪,在课堂上不愿意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得不到体现。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决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数学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学生找到除了数学理论之外的关注点,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与学习热情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必要的。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分析

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对于数学学科与小学生个人的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这就使得数学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成当代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重点。下面就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方法进行分析。

2.1 对课本中的数学文化进行深入挖掘。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融入一直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许多文化因素。正是这些数学文化,使得小学课本内容更具有趣味性与生活性,使得小学生愿意对课本中的内容进行阅读与学习。一般来讲,课本上的数学文化经常是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的,是为了引出数学知识而存在的。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一起,为小学生打造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也正是数学文化使得学生认清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更立体地对待与观察数学学科,产生数学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知识对数学文化进行介绍。比如在学习小数的时候,教师可以从小数的进制方面对十进制及十进制的由来进行分析。教师可以对我国引出十进制的数学家刘徽进行介绍,提出我国早在1700多年前就开始使用十进制计数法。这样,学生在学习小数知识的同时,也可对我国的数学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数学文化的了解与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自身素质的提高,对数学课本中存在的文化因素进行深入挖掘,使数学文化服务于数学知识的讲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识,认识到数学的文化价值,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2.2 凸显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一些小学生认为数学与语文这类文化类的科目是相互对立的,数学与文化没有任何关系。这就要求当代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之时,突出数学学科的文化属性,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文化的存在。数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对于一些数学定义与规则都要进行死记硬背,这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对于数学学科的发展也有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社会文化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在进行《圆》的讲解之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圆形,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另外,教师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圆形进行分析,中国人之所以喜欢圆,是因为圆无棱无角,象征着圆满与安全,等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之下,学生会对数学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小学数学课堂需要数学文化的支撑,在这样的文化影响下,学生会摆脱对于数学的刻板枯燥的印象,认识与学习数学文化。

2.3 丰富数学活动形式。数学活动是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文化。游戏与竞赛是小学生喜爱的活动类型,老师可以利用竞赛小游戏引导学生对数学文化进行学习。在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就与学习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当有学生回答出时,教师给予奖励。并告诉学生,在下节课,教师还要就数学知识相关的数学文化进行提问,请同学们做好准备。在第二节课,教师可以利用抢答的形式组织学生对数学文化问题进行回答,抢答正确的学生可以获得小红花一枚。在这样的活动之下,学生的数学文化学习积极性会得到提高,学习热情也会随之高涨。

3.结语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理论;
小学数学;
教学方式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探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必须了解其三大原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通过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应用,才能优化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教学课堂效率,并不断地迎合课改进程,最终实现我国素质化教育进程的完善.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化的缺失

当前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伴随着新课标下的教学改革,其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设计都趋于多元化,其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得以提升,但对比于教育先进国家而言,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依旧存在较多困境,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缺乏生活化的教学理念,部分教学过程重形忽质,教师职能并未完全转变,学生也并未得以最大程度上的自主发挥,让小学生成长课堂型人才,而不是生活应用型人才.

笔者认为:对于小学数学缺乏生活化的现象,并不是没有生活化的教学过程,而是其他影响过于严重,导致教师创设情境却无法应用,学生对于生活也缺乏一定的了解,通俗点来说,便是大部分的数学教师无法点燃生活化教育的导火线.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的对策

1 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更加强调教师的“辅助”与“主导”过程,让学生能够有兴趣、有联想、有思考地去学习数学.

因此,在进行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把生活实际作为教学“导火线”,其必须具备生活化、趣味化、探究化等特点,才能让学生去感兴趣地接受数学教学,更加认真、自主、合作地探究数学知识,从而提升其数学综合素质.

以“负数”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以及配音进行天气预报的播报,例如,上海多云0~8℃、南京阴有小雨-5~2℃、杭州阴天-3~6℃等.首先,采用游戏化教学,安排几位学生踊跃参与“天气预报”的播报,先预热教学课堂氛围;
其次,把几个城市的温度用中文汉字书写,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思考,师:哪个城市的温度是最冷的?此类,看似一个生活化的问题,但对于个别学生依旧存有疑虑,教师让学生进行举手表决,让不确定、不知道的学生举手,让其大胆发言,说明理由,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教师给予鼓励,让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借助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刻温度的印象;
最终,师:你们有谁会用数学的表达方式来书写南京和杭州的天气吗?解释其中这个符合“-”的意义.教师提倡各组学生推荐会的人,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选其书写最快,且解释“-”最为正确的学生为优胜小组.

整个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看似简单易懂,但却直接地实现了教师对于温度的教学以及“负数”教学的引导,使其更具备印象化,从而更好地为“负数”教学作下情境铺垫,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学习更加易懂化,最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的提升.

2 实践生活化数学问题

所谓实践课堂,大部分的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进行一定的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方式的实施.对于这种认识,无须去否定,但想要更好地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与生活化应用,则需走出课堂的教学实践,如此,才能让学生把所学所知直接运用到生活中.

以“找规律”为例,教师利用多媒体与课本进行“找规律”的一些诀窍、典型案例分析等,让学生对于“规律”有了初步认识.随后,教师有序地组织学生去操场,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两组实践“规律”活动.其一:让班级学生进行10人一组,以变化各自身高,相互列队,直接激发了学生之间的想象力、合作能力与交流能力,出现“高低、高低......”、“高高、低低......”、“低高高......”等规律,让其他小组学生进行“找规律”比赛,哪组学生最先找出规律,教师给予一定的小奖励;
其二:结合学校的路灯,让学生进行“一小步”与“一跨步”的测量路灯之间的步数,结合每组学生的相关实践数据,教师进行归纳与分析,解释其中的“规律”特点,让学生了解任何规律是构建在一个参照体系中的,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参照体系,那么有规律也变得无规律.

为第二课时“找规律”课堂教学以及训练习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晴晴.教育游戏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4).

[2] 倪晶.联系生活,回归数学之本真――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运用[J].教育科研论坛,2008(10).

[3] 吕秀俊.对新课标下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

[4] 刘玉萍;
刘振梅;
张乐江.浅谈小学数学中的“生活化”[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在高中数学活动课中的教学实验,总结出两种高中数学活动课教学模式:数学探究实验活动课模式和数学小组讨论汇报活动课模式,并分别给出操作程序及操作建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等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所谓“意义建构”就是学习者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即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学生学习的成效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意义建构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生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对知识的自主“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也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思想。建构主义教学有一定的模式,统整不同派别的建构主义观点,其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情景意义”引发的“情境性教学模式”,“协作与会话”引发的“抛锚式教学模式”,“意义与经验”引发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和“自主与反省”引发的“随机进人教学模式”tl]。2002年,笔者被南京市教育局选派赴澳大利亚昆士兰理工大学学习,每周前往布里斯班州立高中听课,最吸引我的就是他们课堂教学采用的建构主义观点下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特别是活动教学(Activites)。如通过测量自己手臂尺骨的长度与身高的关系来推断是谁杀了古猛玛象,通过一盒MM糖豆而展开的有关面积、体积、概率统计的有关运算等。实际上,在1991年颁布的澳大利亚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每一个教学内容均附加了可操作的相关活动例子,以便教师选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也对我国中学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即将全面推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把建构主义思想贯穿其中。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是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不单独设置,而是渗透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其中数学探究即数学探究性课题学习,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观察分析数学事实,提出有意义的数学问题,猜测、探求适当的数学结论或规律,给出解释或证明”。这些要求体现了建构主义“在活动中学习”的精髓。

本文在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及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国外考察和多年的实践探索,根据我国国情,总结出两种高中数学活动课的新的教学模式:数学探究实验活动课模式和数学小组讨论汇报活动课模式。

一、数学实验活动课模式

本模式的理论基础,融建构主义与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为一体,在教学顺序上体现人的认知发展规律,通过数学实验操作,感悟和发现新的数学知识,并在活动中使新的数学知识与原有的数学知识不断沟通,归纳总结形成具有一定整体性和相对独立性的“知识块”,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知识结构拓展和延伸,达到意义建构。

本模式的操作程序可描述如下:

选题准备*实验操作*观察感悟*归纳建构*拓展交流

上述操作程序的操作说明和建议如下:

1、选题准备阶段:选择适合动手实验的题材,使学生有兴趣、有可能动手操作又能达到教学目的,是数学实验活动课成功的关键。实验题材主要从现行高中数学教材中选择,大体有如下几类:测量验证类(如通过测量三角形的边和角的大小,推证正弦定理等)、作图发现类(如椭圆的扁圆程度与离心率等)、统计归纳类(如几何概型的投针实验)等,笔者还曾尝试让学生通过“试误”类比产生新概念的实验活动课。另外,前已述及,澳大利亚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中,每一个教学内容都附有可操作的相关活动例子,所以还可从国外数学教材中选用。选题确定之后,教师除作好实验设计外还要计划实验材料的准备。

2、实验操作阶段:在建构主义的活动课堂上,教师要把主角地位让给学生,但一定要当好设计师和引导者,学生在课堂上既要充分活动,又不能过于发散。

3、观察感悟阶段:这是学生从动手操作活动的层面深人到思维活动层面的阶段,是数学活动课的核心环节。在给学生充足的思维时间和空间的基础上,教师应给以适当的点评,要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想象,鼓励直觉思维,这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数学规律方面,将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4、归纳建构阶段:这阶段从特殊到一般,从部分到总体,让学生体会数学概念和定理的由来,掌握研究数学的一般方法。当学生的假设被推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重新提出假设,当学生的假设被证实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概括结论,将证实的结论上升为概念或定理。

5、拓展交流阶段:即我们常说的运用和反馈阶段。在实验活动课上,师生互动交流和生生互动交流,贯彻始终。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获得他人的认可,得到老师的鼓励。老师有意识地将本题材发现的方法从方法论角度进行归纳总结,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拓展研究,培养学生钻研数学的精神和表达数学的能力。

二、数学小组汇报活动课模式

本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由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而来的“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强调学生学习上的合作与交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知识基础,对于教师提出的数学问题,或者他们各自有各自的理解,或者他们各自可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本模式先经过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再运用班级汇报的形式,各人把自己的认识、理解和有关信息表达出来,最后经过比较、组合和融合,就可能解决这个问题,使大家都有收获。

本模式的操作程序可表述如下:

明确问题*自由分组*分工合作*成果汇报*讨论评价

上述操作程序的操作说明和建议如下:

1、明确问题阶段:教师结合本课程教学计划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状况,选择适合本模式的主题。提出课题后,必要时,教师可列举围绕主题开展的活动要点及与主题有关的数学知识,供学生参考。笔者曾选用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3中关于统计和概率知识应用的探究拓展题,该课题是以柯南道尔的侦探小说《跳舞的小人》及美国作家爱伦·坡的小说《金甲虫》中利用英语字母使用频率破案引出的,要求学生从网上找若干篇英文文章,用计算机统计26个英文字母出现的频率并由此估计它们在英文文章中出现的概率。我在所任教的高一班级就此问题组织了分组讨论研究,并请其中的三个小组进行了全班汇报讨论,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2、自由分组阶段:学生在了解教师所选主题以及相应的活动要点后,自由结合成研究小组。教师一般不干涉学生的自由分组,但可在每组人数上加以控制,必要时可征求学生意见后进行微调。

3、分工合作阶段: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根据活动任务,制定活动流程,分工合作开展研究。在这一阶段,学生是探究者、合作者,教师是学生活动的支持者、观察者,当然也可以是参与者。当教师观察到某小组无法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活动时,应该给予一定的策略性支持。

4、成果汇报阶段:这是学生呈现、反思评价活动成果的阶段。这里允许学生用各种可能的表达方式展现相应的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在课堂上向大家汇报研究成果,是小组讨论汇报课的主要表现形式。

5、讨论评价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学生个人对自己研究内容和表现的反思,学生之间通过相互评价达到再认识,教师在与学生交流中给予正面肯定以及教师通过设计评价表或问卷收集学生的意见,学生记录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感悟及研究结论等。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与学;
形式多样;
快乐成长

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师、生不只是在教和学,而是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中,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需求。让学生从畏惧心理、依赖心理、急躁心理、定势心理、厌学心理等心理障碍中走出来,愉快地学数学。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轻松快乐地学习数学呢?

一、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学习兴趣是人们在学习数学时表现的对数学的特殊的认识倾向。因此,每本数学教材的开篇课、重点章节的开篇课及每一课的情景引入,激励学习斗志,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人文精神。例如,七年级的开篇课:用数学教师那激昂的声调,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语言感染学生,用数学家刻苦钻研的生动故事和数学发展史激励学生,用身边努力学习学生的实例和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感动学生,最终汲取数学家们不屈不挠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开篇课:如果你的父母不小心,把借条搞丢了,你如何帮父母解决问题呢?又如,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的年龄:我是11月份生的,我现在年龄的2倍加上6,正好是我出生的那个月天数的2倍,我的年龄是多少岁?数学家是怎样想的?你是怎样想的?简单地说一说。

二、组织培训好每个合作式学习小组,做好学习小组成果评价

合作式学习方式是数学新课程标所倡导的学习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主流,一定要坚持。合作式学习包含了合作、竞争、单干三种学习成分。合作式学习一般是一个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由4名等前后学生组成。小组长的选拔培训最重要,应选择那些表达能力较强、为人热情、愿意为广大同学服务的优秀学生担当。通过培训提高组长能力、责任心、积极性。再通过对全班学生的教育,使每个学生认识到:个体是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及单干,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每个成员的学习与活动都是整个小组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合作式学习小组的评定以表格的形式,对小组每个成员的成绩或活动得分累积为小组总分,一周中积分最高的小组为冠军组。

合作式学习小组讨论先同层次学生AB、CD进行讨论,然后ABCD不同层讨论,A回答问题给小组加1分,D回答加4分,以此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每节课、每天的作业按上述标准加分,一天结束后按分数高低评出优秀小组,第二天给予表彰,让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三、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师生快乐学习成长

教学活动中不可一味地全采用小组活动或讨论,形式多样的教学,有一定新鲜感,容易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能按老师的要求愉快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例如,七年级数学上册:书的开篇课和重点章节的开篇课多以讲授法为主,小组讨论发言为辅,这样即展示人格魅力和数学文化教育,又充分利用这个机会,来激发尽量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像“有理数的计算”、“解方程”等相对枯燥的内容时,新授课多以自学辅导式、引导发现式、活动参与式等为主,老师引导启发讲授为辅的课堂教学。不管是哪一种教学模式,课堂可采取分组竞赛,问题分必答和抢答、风险抢答题等形式穿插,在课堂教学中,简单的问题有C或D回答,促使学生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像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和角有关的钟表问题,新授课多以引导发现式、活动参与式、数学实验与多媒体结合式等为主,学生或老师讲解为辅的课堂教学。课堂中用多媒体或实物尽量展示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全班学生感受清晰地解题思路,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感。习题课、复习课多以活动参与式教学,在小组内每人先阅读,理解题目的意思,自行寻找答案,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后,小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老师给以总结和评价。对习题课、复习课的教学效果,下课前5~10分钟进行测试,课后分析总结出学习出现的问题,以改进教学。

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老师还要做到:

1.在学生讨论、练习时,教师要仔细巡视、观察,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么样?要及时引导、启发,同时课后做好记录以备教学改进。

2.课后要对学困生耐心、和蔼地进行辅导,鼓励积极参与讨论并成为好的倾听者。同时,要和学困生的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状况,尽力和家长配合好,逐步矫正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3.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作业中的易错题做好记录,以备复习之用。

4.做好课堂教学后记和总结。

总之,让学生愉快地学好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地探索、总结、改进。

参考文献:

[1]罗新兵.走近新课标.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延习单;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37-01

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转型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信息化环境下,基于“三单引领”的生活化数学实践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所谓三单引领就是指以“预习单、共习单、延习单”为媒介,引导小学生在“生活化数学”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预习单、共习单、延习单这三者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延习单”重在学生的数学讲述和生活拓展延伸,重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所学的数学知识,用学习的数学知识描述生活中的数学场景,使学校的数学课堂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切实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一、基于学科融合,设计整合性延习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基于学科融合的理念为学生设计整合性延习单,让他们能够在完成延习单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这样,就能有效地为他们的拓展性学习打下基础。

例如,在一年级下学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这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整合性延习单:

《数的大小比较》延习单

把下面的诗抄写在右边的格子里,能写得下吗?为什么?除了刚才的比较方法,你还能想出什么比较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十枝花。

这一延习单就是把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进行了整合。不同的学生完成这一延习单的思考方法是不相同的。有的学生可以通过实际抄写的形式得出能不能写得下的结论,有的学生可以通过数一数诗的总字数和方格的个数,然后通过比一比的策略得出能不能写得下的结论,还有学生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得出能不能写得下的结论。这样,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能充分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

整合性延习单的设计可以把数学与语文进行整合,也可以把数学与美术、音乐、科学等其他学科进行整合,整合延习单的设计要突出趣味性,最好能够体现图文并茂,这对于激发小学生的拓展性数学学习情感是十分有用的。

二、基于儿童特点,设计操作性延习单

小学生天生好动,他们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往往也是一个“玩”的过程。教师要善于基于儿童活泼好动的特点为他们设计操作性延习单,引导他们课后在“玩”、“做”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例如,三年级上册《轴对称图形》这一课的重点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建立起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教学这一课后,针对这些数学知识目标和数学技能目标,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操作性延习单。

《轴对称图形》延习单

1.做一做:请你用一张纸折一架纸飞机。

2.想一想:在折纸飞机的过程中,首先要怎么做?折飞机的两边时,要注意什么?

3.看一看:你折的纸飞机能够飞得又高又稳吗?你觉得这与纸飞机左右两边的翅膀有什么关系?

在完成这一延习任务的过程中,他们能够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进行初步感知,能够在折纸飞机的过程中对一个图形对称轴的折法进行巩固。

操作性延习单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因为操作性延习单迎合了小学生的学习口味,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在设计操作性延习单的过程中,要正确把握操作与拓展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走入本末倒置的误区。

三、基于生活场景,设计应用性延习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上教学的数学知识点在生活场景的基础上,为他们设计应用性延习单。这样,就能有效地把《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生活化教学理念进行落实。

例如,在学年级下册《数据的分析与整理》一课以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以下应用性延习单:

《数据的分析与整理》延习单

设计一张统计表,记录下统计数据。

1.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选取5分钟,统计学校门前红绿灯路口经过的行人和车辆数。

2.通过这一次统计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对于交通拥堵问题,你有什么好建议?

在这张延习单的引导下,学生与家长合作进行了校门口车流量的统计,在统计过程中他们把“校门口的车流现象”,用数学方法予以量化,并把行人、车流量、车辆经过校门口的时间与学生上学、放学等因素加以联系,从而得出“必须看清过往车辆、注意安全”的结论。对于延习单中的第三个问题,学生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如建立地下隧道、设置交通岗亭等,从而达到了学数学、用数学的目的。

总之,延习单是引导小学生进行拓展性数学学习的有效载体。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基于学科融合,为学生设计整合性延习单;
基于儿童特点,为学生设计操作性延习单;
基于生活场景,为学生设计应用性延习单。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 论文 生活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五篇】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精选5篇) 小学数学与生活论文范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