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和父亲不论经历【五篇】(完整文档)

和父亲不论经历【五篇】(完整文档)

时间:2023-07-07 21:2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通过对415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被试大学生的家庭背景、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态度的测量和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家庭收入差异对学生的学业态度无显著的影响;母亲的学历对学生的学业态度中的内生动机因素有着显著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和父亲不论经历【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和父亲不论经历【五篇】

和父亲的不论经历范文第1篇

作者简介:王春梅,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生,南京市委党校讲师。(南京/210093)

摘 要:通过对415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被试大学生的家庭背景、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态度的测量和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家庭收入差异对学生的学业态度无显著的影响;
母亲的学历对学生的学业态度中的内生动机因素有着显著的影响;
父母在文化程度、职业上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学业态度影响显著;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态度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根据布尔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得出如下结论:改变学生学业态度的主要路径在于重视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挖掘,使其充分认识知识的价值,激发其自我效能感;
同时也要注重外部因素的影响,即家庭的文化资本的作用,特别是父母的协同参与所起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家庭背景;
自我效能;
学业态度;
中外合作办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中外合作办学是大学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国内的大学纷纷选择与国外大学进行合作办学,但随之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对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业态度与普通高校在校生有着明显差异,很多学生对学习都没有兴趣,厌学情况比较严重。这给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也影响着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质量和声誉。由此可见,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引导和管理,转变这些学生的学业不良状况,成为提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的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问题。

从现实情况来看,由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收费标准比国内普通大学的收费标准要高出4倍以上,所以有能力选择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一般都来自家境相对富裕、父母经济实力较强的家庭。那么,家境富裕与否是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进一步地,父母的职业、学历等是否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自我学习的效能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其学业态度之间是否存在紧密的关联?等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为学校改进学生管理和提高办学质量提供实证的支持。

学业态度是指学习者对待学习的比较稳定的具有选择性的反映倾向,是在学习活动中影响个体学习行为的内部状态,是由学习者的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意向因素构成的一种互相关联的统一体。[1]本研究所界定的学业态度指学习者对待学业知识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对待学习活动的基本动机指向,即是一种知识价值观和学习动机的综合体。目前,有关学生学业态度的研究并不多。现有的文献主要是以普通高校的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如张俊珍(2011)的“工科大学生学习态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姜梅等(2011)的 “云南高校农村生源学生英语学习态度和动机的实证研究”等;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方面,如王爱平等(2005)的“学习焦虑、学习态度和投入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杜仪方(2011)的“法学教育中学生态度、方法和成绩之间的关系”等。综上可见,在研究对象上,现有的研究尚缺少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学习态度的深入分析;
在研究内容上,现有的研究也没有从家庭背景等各种外部因素的视角,对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基于此,本研究将从学生自身和家庭背景这两个维度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学业态度进行分析研究,以探究影响这一特定群体的自我效能感、学习态度的各种因素,并为后续的教育对策提供启示。需要补充的是,本文将从知识价值观和学习动机两个维度来测量学生的学习态度,从家庭经济收入、父母学历、父母职业等三个维度来测量学生的家庭背景。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假设

(一)被试

选取某大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二、三年级会计、传媒、商科、酒店管理、国际贸易、金融等6个专业的全部475名学生进行了测试,共发出问卷475份,收回问卷452份,其中有效问卷415份,回收率为95%。被试学生中男生有250名(占答卷人数的55%),女生202名(占答卷人数的45%);
二年级232人(占答卷人数的51%),三年级220人(占答卷人数的49%)。

(二)测量工具

本课题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调查问卷分为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学生家庭背景信息的测量,包括学生和家长的个人信息、教育背景、教养方式、家庭收入等;
第二部分是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学生学业态度的测量,其中,第三部分是对学生知识价值观的测量,第四部分是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

本研究第二部分改编了由Schwarzer等人编制、由王才康等人(2001)翻译修订的中文版“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2],经检测,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7。第三部分对边涛编制的“知识价值观量表”进行了改编[3],用 30道题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观(从目标价值与工具价值维度)进行划分测量。目标价值是指学生以掌握知识本身作为学习目标的价值观。工具价值是指学生为了自身发展需要而掌握知识的价值观。经检测,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2。本研究第四部分借用美国研究者Amabile等人编制的“工作(学习)动机量表” 进行调查[4],共30个项目,测量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两个维度。内生动机测量学生是否因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参与学习。外生动机测量学生的学习行为是否由外部诱因所引起,学生是否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经过试测,该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81。

在定量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访谈法对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为了合理解释定量研究的结果,我们通过半结构式的访谈从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等角度来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分析家庭背景、自我效能感和学生学业态度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假设

假设1:家庭收入水平影响学生的学业态度。

假设2: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态度显著相关。

假设3:父母亲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显著影响的学生学业态度。

(四)调查过程与数据处理

本调查的过程中,先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在部分学生中进行试测,经过适当的调整和修订,并确定对内容无异议后,由学生辅导员分期分批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集体施测,完成整个答题过程约需30~45分钟。本研究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19统计软件对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的家庭背景

学生的家庭背景的测量是从父母的学历、职业和家庭收入等维度来进行的。其中父母的学历分为博士、硕士、本科、大专、高中及以下、其它等6组;
父母的职业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自办企业、无业、其它等6组;
学生的家庭收入分为家庭年收入

测量数据显示:父亲受教育程度中以本科生的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3.1%;
其次是高中学历,占了总数的30.1%,二者合计占了总数的73.2%,也就是说学生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并不太高;
选择博士和其他的人数最少,各占总数的2.4%。母亲受教育程度中高中学历人数最多,占总数的42.9%;
其次是本科学历人数,为总数的30.6%,二者合计占总数的73.5%;
博士学历的人数最少,占总数的0.7%。从总体上看,父母双方的受教育程度相当,但是受硕士以上高层次学历教育的父母的比例均不高,父亲略高于母亲。

从职业分布来看,选择父母自办企业的人数最多,分别为40.2%和26.5%;
其次是在企业工作的父亲和在事业单位工作的母亲。结合学生的家庭年收入数据可以看出,因为学生家长中拥有自办企业的居多,所以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在10万元到50万元之间的占到了43.1%,远远高于南京市的平均收入水平。这是学生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经济基础。

(二)家庭收入对学生学业态度的影响

首先测量家庭收入水平这个变量对学生的学业态度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学业态度从学生知识价值观、学习动机两个维度进行测量,其中学生的知识价值观又分为工具价值和目标价值两个因素;
学习动机分为内生动机和外生动机两个因素。方差齐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因变量的显著性水平均大于0.05,表明方差齐性,运用方差检验的假设成立。

经单因素方差分析统计的研究结果如下(见表1)。

从表1统计数据来看,学习态度的4个因子工具价值、目标价值、内生动机、外生动机的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275、0.15、0.194和0.629,均大于0.05。这说明,方差检验的零假设成立,被试学生在家庭收入变量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三)父母文化程度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

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学生学业态度的影响是通过对父亲学历和母亲学历这两个自变量进行分组测量得出的,即将父母的学历分为博士、硕士、本科、大专、高中、初中及以下等六个组并对其进行方差齐性检验。

运用多因素方差检验得出的如下数据(见表2)。

从表2可以发现,父亲的学历差异对学生的学业态度不存在主效应,但是母亲的学历差异对学生学业态度中内生动机这一因子影响很显著。因此我们通过事后检验对母亲学历差异对学生学业态度的影响作了进一步分析,发现高学历的母亲(博士、硕士、本科、大专学历)与低学历的母亲(初中及以下学历)对学生的学业态度中内生动机这一因素的影响存在着显著差异。这说明母亲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态度。

此外,父亲学历和母亲学历在目标价值上存在交互效应。经事后检验发现,在父亲学历一定的情况下,母亲学历的差异会对学生的学业态度中目标价值这一因子产生明显影响,而且这种差异具有普遍性,在父亲为博士学历、硕士学历和大专学历的不同类型中均存在。这也与前面母亲对孩子的内生动机的影响显著的结果相呼应,说明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与母亲的配合和理解有关,若母亲的学历高,则父亲的影响力能得到体现,反之则不然。

(四)父母职业对学生学业态度的影响

父母职业对学生学业态度的影响是通过对父亲职业和母亲职业这两个自变量进行分组测量得出的。本研究将父母的职业分为公务员、事业单位、企业、自办企业、无业、其它等六组。

运用多因素方差检验得出如下数据(见表3)。

从表3中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父亲的职业不存在主效应,母亲的职业也不存在主效应,但是父亲和母亲的职业之间存在着交互效应。因此我们通过对交互效应的事后检验发现在下列职业组合的父母间在对学生的目标价值的影响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见表4)。

从表4中可以看出,差异主要发生在父母是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组合1与母亲是企业或无业的组合2之间,反映出在这两类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学生家长对学生目标价值的影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的社会现实,即机关事业单位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阶层的父母和职业为企业、无业人员的父母在对学生的目标价值的影响上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些差距也显著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态度。结合前面得出的父母学历上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目标价值产生显著差异,两个结论综合起来可以再次证明是家庭背景中的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学业态度产生影响,而非经济因素。

(五)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态度的相关分析

本文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对学生的自我效能与学业态度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生的学业态度的各因子均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知识价值观的两个因素之间存在负相关的关系,而与学习动机的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性。这说明学生更相信自已的能力,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对其人生的价值。这是影响学生学业态度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两个因素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一方面说明学生的学业态度主要取决于自身,内生动机的相关性要大于外生动机;
另一方面也与前面的结论相互印证,说明家庭背景中父母的影响一旦内化在学生的自我意识中,会显著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业态度。

四、总结与讨论

为了更好地解释数据的结论,我们对部分学生做了访谈,并结合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以上结论作进一步的讨论。根据布尔迪厄的理论,所谓文化资本是指知识的类型、技能、教育及任何一种个人可以让他自己在社会上获得较高地位的优势。[5]家庭背景中父母的学历、职业经历、教养方式、家庭环境等因素都是文化资本中的一部分。

(一)家庭收入水平对学生学业态度的影响没有显著性

这个结论似乎与我们的常识相悖。从学生访谈中得知,在学生目前就读该学校的主要原因排序中,首选是父母的期望;
其次是一些实用性的目的,如为了就读国外学校、为了能找到好的工作等等;
最后才是想学习知识、喜欢目前就读学校的氛围。

从这些访谈内容中可以看出,家长的经济收入较高,能为学生进入中外办学项目学习提供经济支持。因为一般中外合作项目的学费较贵,报考人数相对少,录取的竞争压力比普通高校要低,但是有和普通高校学生同等甚至更好的学习环境。所以家庭的收入水平是这些学生选择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重要原因。

但是收入水平并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主观努力和认知,因为这种学习环境并不是他们的主动选择,学生客观上处于被学习的境地。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时学生的消费习惯:每月的生活费除去基本的生活开支外,大多用于朋友聚会与交往、买衣服、化妆品,用于购买学习用品的支出最少。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并不注重学习的投入,对学习没有太多的兴趣。由此可见,家庭的经济资本并不会直接转换成文化资本。

(二)母亲的学历对学生的学业态度有显著影响

数据显示,硕士、本科、大专学历的母亲均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母亲在内生动机这个因素水平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大专学历的母亲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母亲在知识价值观的工具价值这一个因素水平对学生的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一点可以从布尔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得到解释。布尔迪厄认为身体形态文化资本通常指通过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获得并成为精神与身体一部分的知识、教养、技能、品位等文化产物。身体形态文化资本的积累需要漫长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它最终也只能体现于特定的个体身上。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可以使他们易于成功的态度及知识就是一种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所以学历较高的母亲相对学历较低的母亲有更多的可以向孩子传递进而影响学生的内生动机的身体形态文化资本。这也证明了布尔迪厄文化资本是历史积累的结果的观点。

(三)父母的交互作用对学生的学业态度有显著影响

数据发现,父亲这个角色无论是在学历还是在职业上从单因素来看均不会对学生的学业态度中的目标价值因素产生影响,但是父母学历的交互效应和父母职业的交互效应却都对目标价值这个因素有着显著的影响。从布尔迪厄的理论来分析,家庭是文化资本最初最主要的再生产场所,在充分反映父母文化素养和兴趣爱好的家庭环境中,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孩子们竭力仿效的对象。孩子们正是通过这种无意识的模仿行为继承父母的文化资本并将其身体化的。

然而现实中,父亲大多承担着养家糊口的重任,以事业为主在外打拚,而母亲则会更多的关注家庭和孩子。所以父亲对孩子的管教和影响大多要通过母亲来传递。在这种情形下,父母之间的互动和沟能协调就非常重要,只有父母双方共同努力进行教育才会对学生的学业态度产生显著影响。在这些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家庭中,父亲自己开公司的人数比例较高,他们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管教孩子,教育孩子的任务更多地落在了母亲的身上,母亲的文化资本在孩子的发展和家庭文化资本的传承中的作用就举足轻重。正如布尔迪厄所说,现实中家庭传递的文化资本不仅取决于在居住共同体中可支配的文化资本的意义,而且取决于在家庭中有多少可供使用的时间(特别是母亲的自由时间) 以使文化资本的传递成为可能。

(四)自我效能感与学生学业态度显著相关

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是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从学生内在感知出发来做的一种观察。从访谈的结果来看,学生们大多比较自信,对自己的能力相对乐观,近85%的学生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去面对困难、解决问题。从该数据我们也可推论,一是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学生可能还没有认识到自己学习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也没有产生要去解决问题的冲动。二是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学生具有比较积极的学业态度,一旦学生真正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那么学习表现和成绩的改善是可以期待的。这些结论都为我们改进学生的管理提供了信息和数据支持。

本研究表明,学生的内生动机较高,有近90%的学生比较自信,对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有信心去解决,注重内心的感受,愿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不太在意外界的评价。与此同时,学生因外生动机而引起的满足感却相对低一些,在85%左右。这就说明,由于家庭条件较好,来自外在的一般的诱惑很难让他们有深刻的满足,他们也不是十分在意外在的评价和认可。这给学生管理提供了一个信息,学生不满足于物质的和安全层次的需要,管理者应转而从情感和归属的需求角度来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使管理高效和有序。

布尔迪厄认为:“社会行动者既不是由外部起因决定的物质的粒子,也不是执行一种完全理性的内部行动计划的、只受内部原因引导的单子。社会行动者是历史的产物,是整个社会场的历史的产物,是特别的次场内某条通道中积累的体验的历史的产物。” [6] 所以,改变学业态度不良学生的路径主要是,重视对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挖掘,找到学生潜在的爱好和兴趣,激发其自我效能感;
寻求其父母的协同参与,提升家庭对学生学业态度的积极促进作用。总之,通过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协调关联,管理者就能找到有效的管理策略来更好地改进学生学业态度,并最终达到提升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质量的愿景目标。

参考文献:

[1]陶德清.学习态度的理论与研究[M].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69.

[2]王学成等.大学生的学习观及其与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3).

[3]边涛等.学习心理测评[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1.

[4]池丽萍等.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测量及其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

和父亲的不论经历范文第2篇

这种对亲情的淡漠,人们多难理解。封底的那段话我是这么写的:“这些年公众对季羡林老人,常有家事国事、时事逸事混淆之嫌,但愿季承这本书能为一切做个了断。不为尊者讳,剖析自己的父亲,这需要勇气。虽然书中有些细节,真实得让人感到了苦涩和悲怆,但对亲情的淡漠,却是一个时代留给知识分子的集体烙印。这是一个特殊的世纪家庭,对历史的见证。”

虽然写了这段话,但这个问题仍然困扰着我。因与父母的感情很好,季承先生遇到的问题,我并没亲身经历过。不由得想起过去常说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句话出自《春秋公羊传》,原意是指孔子在处理一些难以定论的历史史实时,用的多是一种讳而不言的态度,即便提起,也是三言两语一笔带过。那究竟“讳”些什么呢?《春秋谷梁传》中说“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为亲者讳疾”,也就是说凡是尊者、贤者、亲者的耻辱、过失、不足,都最好少说,对那些有失三者体面的事,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现在人们对尊者、贤者,已很少认为有“讳”的必要了,但对自己的亲人长辈,仍有“为亲者讳”的心理。所以,我们一旦遇到季承、老鬼这样大曝亲人长辈隐私和弱点的人,心中总是五味陈杂,难以判断这种行为是否值得倡导。从还原历史真实的角度来说,这么做似乎是有必要的。但这样做,又会对亲情人伦有所伤害,确实让人难下定论。

孔子在《论语》中有过相同的讨论,他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一种真实情感,理应受到保护。我也认为人伦秩序是一个社会最需要尊重的底线。

西方伦理学也有过这种探讨,并形成了一些原则性的定义。一个简单例子,当一个老师当全班同学面问一个孩子他的父亲是否经常酗酒时,如果他的父亲确实酗酒,这个孩子却矢口否认此事。在多数伦理学家看来,这个孩子的回答是正当的,不应承担说谎这一指责。因为任何家庭都有自己的秘密,作为一个孩子保守这种秘密,没有任何过错。反而是这个老师,以不合适的方式,在公众面前侵害了这个孩子的家庭秩序和父亲的尊严,没有尊重别人的家庭隐私。

***也这么看。上帝虽然认为世界已经堕落,但依然用无花果叶和衣服遮盖了人类,这就表明上帝允许人类向其他人掩饰自己的丑陋之处,并认为这也是世界秩序的一部分。在上帝看来,人并不能成为别人行为的裁决者和法官,人们只需按自己确定的方式生活和行动,自然会得到上帝的引导。

和父亲的不论经历范文第3篇

对于5个子女来说,陈云是一位真正的慈父。他的一言一行影响和教育着子女的成长,父亲在儿女心中是座无言的丰碑。在中国共产党华诞90周年之际,本刊记者对陈云二女儿陈伟华进行专访,共同回忆世纪伟人陈云的壮阔人生。

记者: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您有何感言?

陈伟华:回顾党的90年历程,我们深深地怀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革命的胜利,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之后又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后,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建设立下了丰功伟绩,我们不能忘记他们。

第二,不能忘记的是成千上万的革命先烈。中国革命牺牲了2000多万烈士,有名有姓的才300多万,剩下都是无名英雄。他们奉献了最宝贵的生命,却没有亲眼看到新中国的诞生。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第三,不能忘记党的三大作风,不能忘记党的宗旨。中国革命的胜利来得太不容易了,经过千难万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胜利。我们党在革命战争中形成了三大作风:第一,理论联系实际;
第二,密切联系群众;
第三,批评与自我批评。这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今天在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仍然必须坚持和发扬这三大作风。只有坚持发扬这三大作风,我们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另外,中国共产党90年的道路不平凡,从一大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现在的8000多万党员。发展壮大走过的道路,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和犯错误的沉痛教训。我觉得失败和错误也是一笔财富,从中能总结出很多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

记者:请讲讲您童年的成长经历,以及与父亲之间的温馨往事。

陈伟华:父亲很忙,没有更多的时间和我们在一起。有一次,我从幼儿园回来,见到父亲扭头就跑,因为对他太陌生了。每次见面,父亲总是把我拉到怀里,让我摸他的胡子,还问“扎不扎?”我咯咯地笑说“不扎”,他就特别开心。以至于后来我有了孩子,他也这样去逗。我抱着孩子过去了,他说:“给爷爷摸摸胡子。扎不扎?”孩子说:“不扎。”父亲笑着说:“是不是你教他的?”就这样,他有他开心的方式以及跟我们交流的方式。

父亲还爱讲我们小时候发生的趣事,每每提及乐不可支。他跟我开玩笑说,你是白菜地里捡的。小时候的我用手在肚子上比划比划,表示是妈妈生的。看到我调皮的样子,他就哈哈大笑。

从前每逢过年过节,孙辈们都要到爷爷那儿去,爷爷给每个孩子发压岁钱,还发一卷小山楂片。这些往事,现在想起来真是回味无穷。记忆中的父亲非常温和、非常慈祥。

记者:父亲曾经做过的最让您感动的一件事儿是什么?

陈伟华:我是老三届,1966年在北京师大女附中(北师大实验中学前身)念完高中后,“”便开始了,母亲随单位去了外地的“五七干校”。平时,生活上的事儿都是妈妈在操心,在这段特殊时期,妈妈离开了家,爸爸既当爹又当妈,格外辛苦。由于大学停止招生,1968年,我被分配到北京怀柔县当乡村小学教师。

当时我才21岁,从未出过远门,爸爸知道我性格内向、老实,到商店里买东西也不敢说,张不开嘴。他就嘱咐哥哥姐姐为我买床单、整理行装。出发时,父亲特意让我的姐夫和弟弟陪着,从东直门上长途汽车,一路送我到县城。父亲还特意教导我要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和乡亲、同事打成一片,绝不能搞特殊化。妈妈不在的时候,爸爸加倍关心我们,许多细微的小事儿都替你想到。这件事至今想起来让我仍很感动。

记者: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您最欣赏历史上的哪个人物

陈伟华:1985年我回到了自己的母校――北师大实验中学,成为一名历史教师。谈到最欣赏的历史人物,非莫属。

我学历史,尤其喜欢学习党史。我特别爱给学生讲上井冈山这段历史。从小我就喜欢诗词,给学生讲历史时常常引用诗词。

是伟大的领袖,他拥有超凡的智慧、独立的人格、伟人的气质,以及独具个性的魅力。他在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我觉得邓小平的那句话说得非常好:“如果没有,我们还会在黑暗当中徘徊二三十年。”

记者:您最敬佩父亲身上的哪种品质?

陈伟华:父亲题写条幅时常常写下这样一句话――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我觉得这正是他身上最为可贵的品质。

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他在党的七大报告中讲到,工作取得了成绩要讲功劳,第一,是人民的;
第二,是党的;
第三,才是个人的。位置不能摆错了。

在父亲的一生中,有顺境也有逆境。1956年〜1966年,10年探索时期,他遭遇了很多挫折和困难。无论境遇如何,他始终坚持信念。当他的意见不被接受时,他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从来不怨天尤人。工作取得成绩的时候,他也从不沾沾自喜,始终能摆正自己的位置。父亲把党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看成最高利益,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了党的事业当中去。

记者:您对现在新成长起来的年轻团员有什么样的期望?

陈伟华:首先,希望现在的年轻人好好学学中国革命史和党的历史。今年是建党90周年,媒体的宣传力度很大,唱红歌、讲党史、参观红色根据地等都是很好的活动。只有读懂了历史才能读懂中国共产党。

第二,好好学哲学。父亲在延安的时候,曾三次跟他谈到学哲学的问题。父亲向请教人怎样才能不犯错误和少犯错误,他曾认为是由于缺乏经验。说,不是缺少经验,是因为思想方法不对头,应当多学习哲学。按的教导,父亲在延安认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的很多哲学著作。他说自从学习了哲学以后,他讲话做事才有了唯物论,辩证法。

他提出的“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和“交换,比较,反复”的15字诀,就是他在实践中运用哲学思想指导工作后总结出来的经验。父亲曾说,我们的工作要用90%以上的时间去作调查研究,用不到10%的时间作决策,也是他用哲学思想指导工作的体现。

和父亲的不论经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弗洛伊德 禁忌 一神教 父子关系 权力

弗洛伊德在《“文明的”性道德与现代神经症》一文中指出,文明要求牺牲性的满足,规范性本能。结尾还质问:我们有必要为这种“文明的”性道德作出牺牲吗?这是弗洛伊德对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审视。理性对非理性、灵魂对肉体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方向,与促进人的幸福可能是矛盾的。这样的怀疑,从浪漫主义到现代艺术,愈演愈烈。

弗洛伊德对人类处境极其关注。在《文明及其不满》里,弗洛伊德把文化的超我与个体的超我加以类比,认为可能整个人类都会在文化欲望的影响下变成“神经症患者”。在《一个幻觉的未来》里,弗洛伊德论述了“充满敌意的生活”。在《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里,弗洛伊德转向古代,揭示了权力的历史和结构,和后来福柯的分析异曲同工,有助于我们理解所谓的那些“神圣诫命”: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在发挥其作用的道德上和传统上的禁忌(其核心就是权力),进而有助于理解人类历史与现代社会的思想与艺术。

《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建立在一个概念之上:俄狄浦斯情结,或者说原始父亲。以原始父亲为起点,弗洛伊德以父子关系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揭示了金字塔式权力模式的历史,可以表示为:父亲图腾(动物)宗教(神)国(国王)……后者都是父亲形象的替换。《图腾与禁忌》、《摩西与一神教》都在这条线上,前者主要是关于父亲意志在禁忌、图腾餐仪式中的体现,后者主要是关于犹太民族一神教的起源和***对它的继承与改造。

一、父亲意志:《图腾与禁忌》

在《图腾与禁忌》中,弗洛伊德根据强迫性禁忌的模型,重新塑造了禁忌的历史。从的禁忌开始,指出了禁忌的双重性,进而揭示了原始民族、孩童、神经症患者的共同之处,其核心即禁忌,能让我们对现代社会的思想与艺术有进一步的了解。

原始民族严厉而残酷地防范着的。他们的亲属关系并不只存在于两人之间,更在于一个人与其团体间的关系。为了防止,保持这种血亲关系的稳定,对群体的措施是族外通婚习俗,对个人是回避现象。是原始民族最大的禁忌。原始民族通过图腾凝聚在一起,同时,在图腾的社会结构里也存在着极严厉的禁忌。最早和最重要的禁忌是图腾崇拜的两个基本定律:禁止杀害图腾动物和禁止与相同图腾氏族(部落)的异性发生性关系。二者都是父亲的意志。

弗洛伊德接下来用精神分析法加以证明。小孩的动物恐惧症有两个现象与图腾崇拜相同,对图腾动物的完全认同和对它产生两种矛盾的情感。图腾动物即代表父亲,图腾崇拜的两个主要制度,正好和俄狄浦斯的两个罪恶有着相似的地方。那么,可以将图腾制度认为是俄狄浦斯病症所造成的结果。

图腾崇拜的主要部分是图腾餐。神祭物的死亡“被认为是维护神与人之间纽带的惟一方法”。这种联系主要是通过共享祭物,使存在于肉和血中的祭物生命融合于参与者身上。精神分析学的研究已确定,图腾只是一种父亲的替代物。我们可以这样假设:有一天,那些被父亲驱逐的兄弟们结合在一起,杀害并吞食了他们的父亲,于是,这种家长统治的部落方式宣告结束,而形成了兄弟间的联合。图腾餐是往后所谓的“社会组织”、“道德禁制”和“宗教”等诸多事件的起源。

从后来宗教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主要推动的因素,儿子们的罪恶感和其反抗心理并不会消失。这是一种矛盾的情感。当儿子在尽最大的努力赎罪时,我们同时也看到了他达到了反抗父亲的目的。因为他被自己列为神,或者应该确切地说,他取代了父亲的地位。于是对天父的信仰终于转变成了对儿子的信仰。后来在《摩西与一神教》里,弗洛伊德指出,犹太教是父亲神宗教,***是儿子神宗教。

二、弑父的负罪感:《摩西与一神教》

这本书的核心,即犹太一神教依赖于埃及历史上的一神教阶段。在光荣的第十八朝时期(公元前14世纪),埃及第一次成为一个世界强国。这种帝国主义在宗教中表现为包容万物性和一神教。阿蒙霍特普这位国王强迫他的臣民接受了一种严格的一神教。犹太人一神教是摩西带来的,他继承的是埃及帝国主义时期的一神教,而这种一神教源于更加古老的阿顿神教。以上更多的是历史研究,目的就是使埃及人摩西的肖像适合于犹太人历史的镜框。

接下来,弗洛伊德主要用精神分析,尤其是《图腾与禁忌》里的研究,以神经症的发展公式,来解释摩西这位原始父亲的历史性权力的恢复。它体现于逐渐增长的笼罩犹太民族甚至所有文明民族的负罪感。这种父亲―儿子关系里的负罪感给犹太民族带来了两大特性:唯一上帝的概念和极高的伦理要求。

一方面,摩西戒律禁止制作上帝肖像,它意味着强制人们崇拜一个不可见的神,它标志着感官知觉受到某种抽象思想的控制,它是一种伴随心理学必然结果的本能性放弃。父母的权威,社会超我的权威,先后要求本能性放弃。后来,当社会和超我同样是权威而引起本能性放弃,只不过是父亲权威的代替和继续。族外通婚法是父亲意志的体现。割礼是的象征性替代物。伦理学上那些显得神秘、虚浮而且自信得不可思议的戒律,却是由于与宗教的联系而获得其特征的,它们的根源即在于父亲的意志。唯一上帝的思想对人类影响之巨,原因就在这里。

另一方面,这种负罪感要求得到满足的需要是无法遏止的,这使得他们将自己的宗教戒律制订得越来越严厉、苛刻,但是也越来越狭隘。摩西确定了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这个民族的上帝选民的姿态(优越而隔绝)也从古至今招致了其他民族的敌视。

摩西宗教这种父亲宗教的方向就此固定下来了,但是它的发展并没有就此结束。杀害父亲的事实,形成一神教的精髓。这种父亲―儿子关系的实质包含着一种矛盾情绪。在摩西宗教中,它表现为一种负罪感。保罗把这种负罪感的历史渊源称为原罪。耶稣基督,上帝的儿子,为原罪(谋杀父亲的罪恶)而牺牲,以死获得救赎。但是,本来想向那位父亲神赎罪的行动,却以他的被废黜靠边站而告终;
摩西宗教是一种父亲神宗教,***却成为一种儿子神宗教。起源于一种父亲宗教的***成为了一种儿子宗教,它无法逃避必须废黜父亲的那种命运。

以禁忌划清权力之伦理,其实源于父亲意志。人类曾经有一个原始父亲,而且把他杀害了,这就是历史车轮的那个轴,这种父子关系是历史发展的核心。父亲图腾(动物)宗教(神)国(国王)……这条线本身是双重的。一方面屠杀、吃下神圣的图腾,另一方面,加强与图腾的相似性,加强血族关系;
一方面儿子对父亲永远抱有反抗心理,另一方面儿子总有一种杀死父亲的负罪感。

弗洛伊德找到了图腾餐与动物献祭,神人合一的人祭,以及与***的圣餐之间的同一性,并且明确指出:宗教、道德、社会和艺术的起源都汇集在俄狄浦斯情结之中。这正和精神分析学的研究中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构成了神经症的核心不谋而合。弗洛伊德理论,以俄狄浦斯情结为核心,一方面是远古的图腾、宗教,另一方面是现代社会的梦、神经症,揭示人类社会的金字塔式的权力模式。

从权力的角度看,弗洛伊德,以父子关系作为人类历史的根本的发展动力。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理论不一样,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奥]弗洛伊德著.李展开译.摩西与一神教[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9.6.

[2][奥]弗洛伊德著.文良文化译.图腾与禁忌[M].北京:中央编绎出版社,2005.2.

和父亲的不论经历范文第5篇

在明珠社区的大家庭中有这样一位居民,她用最真实纯朴的行为诠释着对孝道的深刻理解;
她用无微不至的关怀谱写着新时代孝老爱亲的赞歌;
她用爱心与温暖宣扬着道德的正能量;
她用日日夜夜的守护与看管,无怨无悔的侍奉着卧病在床的父亲。她就是德轩小区20号楼3单元503的住户,____。

____,女,24岁,自小因父母离异,与父亲、姐姐、弟弟相依相伴,靠着父亲在外修车的微薄收入和低保救助维持着生活,生活虽然清贫,但一家人一直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三个孩子深知父亲在外赚钱辛苦,养育子女不易,自小就学会了坚强与独立,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让在外赚钱的父亲不因自己的任性而操心劳累,让父亲不因子女的开销而奔波劳累。____说童年带给她的是无尽的辛酸,在别的孩子还依偎在父母怀里撒娇的时候,她己经学会了做家务;
在别的孩子无忧无虑地玩耍的时候,她已经学会了照顾家人的饮食起居;
在别的孩子课外享受艺术培养带给自己乐趣的时候,她已经学会了默默承受家庭困境而带来的心酸。有一年的冬天,____给爸爸和弟弟洗衣服,冬天的洗衣水是彻骨的冰凉,洗得她的手生疼,这时她突然想起了妈妈,想到别的孩子有母亲的疼爱时,眼泪一下就涌出来了,____心想为什么别的孩子都有妈妈疼爱,而自己要做这些事情,为什么别人的孩子在冬日可以在温暖的房间观看动画片,而她却要在彻骨的冰水中清洗衣服,想到这里,辛酸泪水又涌上了脸颊......

屋漏偏逢连夜雨,上初中时,弟弟突患重病加重了这个本身并不富裕家庭的负担,经济的拮据,____和弟弟俩人不得不中途辍学。但是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压垮这个不幸的家庭,困境反而造就了她乐观开朗的性格,面对生活的清苦,她不觉得什么,虽然没有妈妈在身边,但还有相互依靠的姊妹,还有关爱姊妹们的父亲,那时的____心中只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家人的平安,家庭的和谐。

但命运之神没有眷顾这个家庭,这点点的渴盼都没有得以实现。____1年,父亲外出修车回来的路上发生了严重的车祸,送到医院抢救后,被诊断为左脑脑死亡,浑身失去知觉,几乎成了植物人,听到这个噩耗,姊妹几人近乎崩溃,想到父亲曾经精神抖擞的为家庭付出,而现在却只能躺在床上,____的心中一痛,不禁为父亲惋惜,不禁为家庭的经济而担忧,没有了父亲这个顶梁柱,家中往后的日子不知怎么过,无情的现实击碎了一家人对生活的憧憬,更让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雪上加霜。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22岁的____并没有气馁,她也没有为此而迷茫,一个信念由心而生,那就是生活的强者不能屈服于苦难,照顾父亲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如今自己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照顾父亲,通过无微不至的照料,让病痛中的父亲心里得到些许安慰,让历经挫折的家庭充满生机。

父亲车祸后,22岁的____就挑起了照顾父亲和照顾家庭的职责,父亲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____每天的生活都在围绕着父亲,每天早起开始为父亲洗漱梳头,照料父亲敷药按摩,中间还要倒水喂饭,帮助父亲解手,陪他聊天。为了防止父亲生褥疮,____每天都会为父亲擦洗身子、换洗床单被褥,悉心的照料,让父亲即使在酷热的夏天也没有生疮。因为身体无知觉,父亲也时常会把大小便拉在床上,为了保证父亲生活环境的舒适,无论冬夏或白昼,____都会立即更换并清洗床单,有时一天会清洗很多遍床单,但她从来没有怨言。舒适的环境给了父亲愉悦的心情。只是____也有时也会有辛酸落泪,____说“照顾父亲,无论怎样艰辛,我都不会抱怨,因为那是报答父亲养育之恩的职责,只是......”她的言行告诉我们,最心痛的莫过于身体残疾而意识清醒的父亲依旧无法接受自己给孩子们带来的苦难,每每一想到自己的状况,他面部僵硬的脸上就会留下心酸的泪水,有时情绪特别激动时还会抑制不住嗷嗷地喊叫。____知道,父亲在哀嚎命运的不公,父亲哽咽的哭泣声成为____心中最大的痛处......

每每看到父亲这样,____都心痛不已。____说,照顾父亲再苦再累她都不怕,因为这是应该的,她从来没有退缩过。父亲以前为了养育她们吃了很多苦,现在能在父亲身边尽孝她很知足,只要他还在,全家的精神支柱就在。她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父亲能够每天躺在床上平静地生活,尽自己最大努力用心伺候他。经历了这么多磨难,她依旧心存感恩,感恩那些曾经帮助过她们的人。

推荐访问:父亲 经历 五篇 和父亲不论经历【五篇】 和父亲的不论经历(精选5篇) 和父亲一起经历的刻骨铭心的事情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