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生命意识教育论文【五篇】

2023年生命意识教育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6 18:00:07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根据对江西省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及行为实践现状的比较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借助校外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平台举办生命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及相关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生命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生命意识教育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生命意识教育论文【五篇】

生命意识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生命健康教育;
大学生;
课程

根据对江西省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及行为实践现状的比较分析和研究,结果显示:在大学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借助校外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平台举办生命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及相关训练,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达到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育人目的。本研究的成果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校本教材,可运用于生命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各高校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引领大学生关注生命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

一、课题实施步骤

在课题实施之前,将总目标进行如下几方面的分解,即:生命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目标界定,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范围及实践框架的形成,生命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怎样具体实施生命健康教育。分解目标的目的,在于使研究目标与课题实施起来有方向、有计划、有步骤。

(一)生命健康教育的情报研究

国内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的现状、国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的做法和全国其他地区开展生命教育的实践对我省大学实施生命健康教育的启发。

(二)生命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

包括生命健康教育的内涵及目标,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范围、教学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框架。

(三)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研究

在大学一年级开设生命健康教育专项课程,在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生命健康教育的实践性研究。建设校园文化,开展生命健康教育社团活动,将生命健康教育与创造教育及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开展校外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活动,拓展校外生命健康教育资源。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收集国内外有关生命健康教育及其课程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学校已有的关于生命健康教育的研究成果,以此作为制定研究方案和教育规划方案的理论基础。

(二)调查法

调查学生家庭、社区生命健康教育状况,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现状,之后进行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和行为实践的比较分析。

(三)经验总结法

在每一研究的阶段均要总结经验,将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对照组研究

选择不同的大学,专业不限,班级随机抽样,对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实训、生活实践的对照组进行分析研究。

(五)归纳整理法

对材料去伪存真,经历“实践―探索―总结―调整”的过程,获得对生命健康教育规律性的认识。

三、相关理论支撑

(一)人的生命健康理论

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人的生命健康理论认为:人的全面健康不仅指在身体上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科学发展观也提出以人为本,实现个体全面、和谐发展。

(二)现代教育课程理论

我国教育改革提出,课程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课程要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积极的情感。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学校合理的课程自。课程不局限于文本型的教材,提倡师生共同开发和建设学校课程。

(三)现代医学心理健康理论

心理学里有四种主流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理论、人文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对“幸福感” “和谐”“生命健康”的研究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心理学的关注点。

幸福感是人的“自我感觉”,也是心理健康的一种很重要的品质。心理健康的另一种重要品质是“和谐”,即内心的和谐。所谓的内心和谐就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认真分析自己眼前的处境、将来追求的目标、现在所能够做的,使各个方面的事情之间能够达到和谐一致。生命健康教育的研究,就是从人的幸福感以及和谐发展方面来关注生命质量。

四、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

生命健康教育,最早源于20 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之后发展起来的死亡教育、生死教育。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是第一位倡导生命教育的人。国内外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较早,大量科学研究显示,学校开设生命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减少学生中危害健康行为的流行,如抽烟、酗酒、同性恋、网瘾、暴力等。现代生命健康教育最早是从学校教育中的单项内容开始的,1840年美国部分学校开始设立“急救”课。20世纪90年代,生命教育在港台地区迅速推进,以解决现实问题作为实施的出发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关于生命与生存、生命与尊严、生命与价值、生命与发展、生命与社会等问题迫切地摆在了学校教育面前。2002年8月,生命教育被英国政府纳入学校的正规教育,生命教育课程在国家正式课程中占有重要一席。21世纪,西方学者纷纷进行了一系列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也逐步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这一问题。2003 年4 月8 日,湖北省召开了“防止高校学生自杀专题会议”;
2004年4月,在杭州召开“教师、课程与人格建构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香港、台湾等地的40多位专家、教授呼吁重视校园“生命健康”教育理念;
2006年12 月28日,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教育部、司法部、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联合支持,以“优化社会环境与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题的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在北京举办,北大、清华、人大在内的67所学校的专家和来自全国的教育人士探讨了生命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教育体系等问题。

(二)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生命健康教育过程中的文化认同性

影响生命健康的文化认同性的因素,涉及学生、教师、家庭和社区的共识性。没有对生命教育的共识,就容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学校教育与社区舆论冲突等问题,从而影响生命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2.生命健康人格内化过程中的评价问题

生命健康教育中的人格内化是一个高层面的问题,其评价的量化问题极其复杂,教育工作者难以把握评价的过程。鉴于评价是生命教育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是促进生命健康教育趋向本真和凸显实践效应的问题,即使存在难度,教育工作者也要勇于实践和探索。

(三)实施过程

课题组成员对国内外大学生命教育的情报资料进行研究之后,确定以开设生命健康教育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作为学校实施开展生命教育的突破口。对以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等形式开展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展开调查,并对开设专门的生命健康教育课作为学生必修课的大学作重点研究,关注大学中较为系统的生命健康教育训练课程。

通过在江西省多所大学一年级学生中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把生命健康教育与学校的专业教育教学全面结合。课题组在大学教学课程计划中建设性地开设了生命健康教育课与求生训练实践课程,组织学生进行危险情景下的模拟求生训练。总结学校生命健康教育与相关学科学习有机结合的经验成果,定期进行交流。具体做法有:

在大学开设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并通过校外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等机会举办生命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及相关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健康教育咨询和辅导,建立学生的生命健康档案,实现学校和家庭之间沟通渠道的畅通,优化家庭教育环境,随时关注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动向。

开展以学校社团、班级等为组织单位的生命健康教育主题游戏活动、求生训练,营造校园生命健康教育文化氛围,利用校园板报、广播、征文比赛、小品演出等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健康知识普及教育。

学校的教育理念应以健康为首,在开展生命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中,将人文和科学相结合,引导学生掌握生命健康的含义,指导学生将健康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讲授健身知识,指导大学生开展健身实践,有效培养学生健身的能力和终身健康的意识;
讲解掌握必要的医学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生命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不断改善生活质量;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自身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构建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实践创新平台,激活学生探究性学习及个性化发展的潜能,为高校健康教育注入生命力。

五、研究成果及意义

课题的创新点在于确立了“三线一面”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工作格局,使生命健康教育的课程落实、教育研讨、专题活动三线互为融合,使生命健康教育融入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面向学生群体。

一是构建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结合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在大学试点开设了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经验,可以说是我省大学生生命健康教育的一个亮点。生命健康教育教材,不仅仅是指生命健康教育的文本教材,还包含了形成系统的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要素和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生命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法等。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实施的基础条件涉及人力、物力、财力,如教育设施设备(图书馆书籍、实验室、校园网络)、教育媒介、师资队伍、校园文化、社区支持等。这些基本要素和基础条件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的状况、水平和质量。

二是在生命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健康教育的经验与做法,用生命教育的理念拓展健康教育的内涵,两者和谐融合并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了提升学生的生命健康意识,使之形成对生命健康的文化认同并付诸实践的教育目的。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孕育、生命发展等相关知识的讲解,使大学生认识自己,以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对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培养了学生对他人尤其是残疾人的爱心,初步实现了学生生命健康意识的升华、对生命健康理念的认同和内化。评估结果显示,大学生生命健康意识大大增强,“爱我,爱生命,爱学习,爱生活”成为研究基地大学的新风尚。

三是构建了生命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实践课平台,融探索认知、体验与实践为一体,以教师关注生命健康的实际行为带动学生的生命健康实践,激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潜能,为高校生命健康教育注入了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马金娟.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

[2]叶华松.大学生生命教育[J].教育,2011(23).

[3]蒋强军,梁文慧,林莉,等.高校大学生生命教育的现状和途径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1(3).

生命意识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近年来,日本、英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地区竭力推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纷纷建立。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从事生命教育的肖敬在《浅谈生命教育读本》中认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导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成为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是一切教育的最高追求,生命教育倡导以人生命为本,教育符合人性的需求,对人实行多层面多角度的关爱。教育青少年真爱生命,启发青少年理解生命的内在含义,积极打造生命价值。

二、中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

学生是学校培养的主体,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仅停留于知识的传授。同时,对于学生的思想以及政治领悟我们应该倾注更多的关怀。在中职思政课堂中融入生命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明白生命存在的意义,热爱自己的生命。

1.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职的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社会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他们的生命质量可以说关乎着国家发展的前途与命运。然而,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使很多学生的心理或道德情感方面出现偏差。长此以往,心理和情感偏差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势必最终产生心理疾病、行为失常等现象,更甚者导致学生自杀、杀人等暴力事件的出现。在中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积极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现象和生命的价值,提升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的生命潜质和生存意识,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开展

生命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政课堂中实施生命化教育,能够唤发课堂的生命力,没有生命教育,素质教育也无从谈起。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教师与学生双方的生命价值的实现,有效的实施生命教育,使课堂充满灵气,焕发生命的活力,有利于学生正视生命的价值,这些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时强调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还突出地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学生发展的重要目标,这是开展素质教育的基础,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内容。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生命教育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

3.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顺应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趋势,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开展生命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激发学生生命热情,促进人全面发展。

三、中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命教育实施的途径

1.利用思政课堂主阵地渗透生命教育

课堂是生命教育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渗透生命意识。尤其是思政课堂,通过课堂渗透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存在,生命的可贵、生命的意义。一方面,站稳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阵地,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让学生明白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另一方面,教育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

2.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命教育

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的引导作用,在校多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以及宣传,营造生命教育主题文化氛围,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实践功能,将实践活动作为实现生命关怀的第二载体。让学生从参加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中,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在政治课堂中开展生命为主题的辩论会、演讲会等教学活动,加深学生对于生命价值的感悟,树立正确是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

3.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信息文化平台

网络信息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网络成为了学生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当代中职学生的这一特点,构建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思政第二课堂”,加大对生命价值教育的宣传,并且要摒弃传统的说服教育模式,因为青年思维活跃,勤于思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特别是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单纯靠灌输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显得无能为力,对学生来说,在思想理论知识入脑之前应入耳,入耳之前应入座,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讲究“润物细无声”和寓教于乐。构建丰富多彩的校园网络信息平台,并以平等、敏捷、交互、细致来表现生命教育的主题文化,以达到文化熏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美云.生命教育\[M\].华中师大出版社,2003.

\[2\]程红艳.生命教育――呼唤生命的教育意识\[M\].华中师大出版社,2001.

生命意识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生命

1、生命化体育教学的诠释

体育教学活动是一个随着体育科学的建立而出现的自然现象,也是一个有多种因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在中国最早的《体育教学论》著作中(王伯英等著),对体育教学的定义:它以学校体育教学这一特定的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揭示学校体育教学的规律,探讨和阐明体育教学的本质、过程、原则、内容、方法和组织,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揭示体育教学质量。关于体育教学的权威定义:第一种:所谓体育教学,乃是指学校教育中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下得以积极主动地通过掌握技术技能、增进身心健康、提高身体活动能力及自然或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养成良好思想品德和促进其个性发展的教育过程。第二种:体育教学是一种以体育教材为中介使学生在体育教师指导下掌握体育知识及技术技能、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以促进其身体、心理、社会等适应能力且使之得以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有学者从生命的角度,将教学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绕过人的生命直接企及知识目标的教学;
第二种,利用人的生命为有效掌握和发展知识技能服务的教学;
第三种,以知识技能为基础,以人的生命自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本研究认为体育教学生命化应该是以尊重生命、关注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为目的,实现体育教学生命的价值取向。本文生命质量是指自然生命的质量(基本身体形态、生长发育与体质状况等)、精神生命质量(态度、情绪、意志品质与价值观等)和社会生命质量(自我实现程度、社会适。

2、体育教学生命的特殊性

体育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而言,生命化特点更为凸显。体育教学不仅将目标定位于学生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学生精神层面的生命,教学中强调学生非智力因素,如顽强意志力、探究意识、协作能力等,即学生社会生命的提升。在体育教学中,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能够协调发展和完善。体育教学的鲜明特点即实践性,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就是身体运动,体育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学习是一种动态过程。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提出“生命在于运动。”“动”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它教学的主要特点,生命的价值、意义和智慧都在“动”中得以体现。

第一:体育教学环境是动态的、开放的。

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而言犹如空气和水,它无时无刻都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体育教学环境作为学生主体直觉背景,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生命源于自然,生命发展需要空气、阳光。体育教学使学生在自然中呼吸自由的空气,享受阳光照射。体育教学环境需要物理环境是复合的,需要场地器材等等这些与阳光、空气、水、树木与草地等自然环境紧密交织在一起,共同对学生身心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体育教学的心理环境也是复合的,空间变化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产生动态变化。体育教学中“天人合一”的境界,是生命的自由与激情在体育教学动态中的释放。

第二: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是身体活动。

身体活动是体育教学主要活动形式,老师通过自身内化的知识与技能展示给学生,用内化的生命价值,唤起学生活动的激情与兴趣。通过师生的互动,身体交流逐步把学生学习的技能知识转化为生命的价值,为学生生命的完善与发展投入资本。

3、从教育角度审视体育教学师生关系

毋容置疑,体育教学和生命关系密切。师生之间是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是提升生命价值的重要手段。由于近代体育思想都是以学生为关注对象,而忽视体育教学中另一有生命的群体—体育教师。从以下三方面讲:

一、体育教师不能等同于“运动员。”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一部分大学生进入校园之前,就已经掌握了某些项目体育技能而且水平很高,面对这样一个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班级,如何实施体育教学才能使学生掌握技能更优化,这是摆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技术水平高的大学生会用“高水平运动员”的标准来要求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师来说是一种巨大挑战。

其二,体育教学注重生命科学性。

体育课上,体育教师所承担高度安全责任意识是其它课程教师无法体会到的。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超重儿、心肺功能与体质差的大学生在课堂上因运动量不适而出现异常现象,为了避免意外事故发生,高度责任心与安全意识每时每刻都让体育教师坚守着课堂。这对于体育教师是一种无形心理压力。

其三,教学中的困惑。

长久以来因“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好多人眼中体育课就是简单的“蹦蹦跳跳”,不用备课、不用批改作业,没有任何含金量。以至于体育教师在劳动价值、社会地位与职称晋升方面有时无法得到认可。这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伤害。以上体育教学思想,虽然用“快乐、健康、天性”来表述但仅仅是生命的一种表达,不代表生命的全部,体育教学生命化是生命发展与完善更深、更广的内涵。任何一个学科教学定位从生命角度审视体育教学,是人类回归生命的要求。冯建军强调教育中几个方面:“人文教育的失落,缺失了生命的另一半;
教育与生活的割裂,丧失了生命的意义;
绝对主义的客观知识,泯灭生命的灵性;
极端的道德理想主义,培育无根的生命;
压抑规训,自由的生命;
生命不能承受病理性教育之重。”狄尔泰从历史文化哲学视角解读生命:“自然我们解释,生命我们理解。”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生命的意义。基于传统体育教学对生命意义理解肤浅,从生命深度发出对体育教学回归教育本义的呼唤。

4、总结

体育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从象形字角度来诠释“体”即“人”与“本”的结合,即体现“以人为本”。体育教学生命意义在于对教育本义的回归。关注体育教学中的生命,并非单纯看见生命的存在,而是挖掘体育教学中个体生命潜在的精神能量。体育教学中存在两个有生命的个体,一个是起着主导作用,一个占据主体地位;
两个有生命的群体:教师与学生,都需要生命的尊重与关爱,不仅要注重他们自然生命的发展,更要注重他们社会生命的发展与完善。这样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社会层面上的公平与和谐。

参考文献:

[1]丁留国.学校如何实施生命教育[M].文教资料,2006,(5).

[2]闫守轩.论教学中的生命关怀[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4,(5).

[3]英,洛克著.教育漫话[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4).

[4]杨文轩等著.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5]杨文轩等著.体育原理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6]张伯苓著,王文俊等编,张伯等.教育言论选集[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

[7]毛振明.体育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生命意识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孔子生命观幼师生生命道德教育

近年来,在多元文化背景的冲击下,生命道德教育已成为各大高校极为关注的教育课题。所谓生命道德教育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理解生命,进而珍惜生命、爱护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道德教育。幼师生作为教育的中坚力量,承担着教育祖国未来希望的重任,他们更应该懂得生命的价值及意义所在。孔子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能突破时代的局限,以天下为己任的教育家,他的思想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基础,其生命观对当今时代更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代幼师生生命观现状

随着本科院校生源的不断加大,幼专院校逐渐失去往日的竞争力,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技能培养上,而忽视对学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再加上现在的幼师生文化基础薄弱,思想意识淡薄,更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1.生活态度比较消极,表现出对自我生命的虚度

由于部分幼师生缺乏对生命的深层思考,对生活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只是一味追求时尚、沉迷网络、厌学早恋,有的甚至沾染不良嗜好。他们生命观存在较大的偏颇,并没有理解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

2.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表现出对生命的否定

现在的幼师生多数为“90后”,他们从小生活在父母的庇护下,心智尚未成熟。当面临着来自就业、学业、家庭等诸多问题,又缺乏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时,部分学生选择消极面对,逃避甚至否定自己生命的错误做法。

3.生命意识淡薄,表现出对他人生命的不尊重

由于幼师生的年龄偏小,他们对生命道德认识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出现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的脱节现象。如崇尚暴力、行为偏激、漠视他人生命等。

二、孔子生命观对当代幼师生生命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中蕴涵丰富的生命意识。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有着自己独特而深邃的生命观,最终成就其无可取代的历史地位。今天,借鉴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生命的审视,对当今幼师生形成正确生命观具有积极意义。

1.借鉴孔子的“重生爱物”的伦理情怀,体悟生命的神圣

对幼师生进行生命道德教育,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天地间最伟大的道德就是爱护生命。既然生命是天地之大德,那就应该怀着感恩的心对待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在孔子的生命观中,最基本的就是对生命的重视。他坚决反对战争、反对剥夺人的权力,主张教化,实施仁政。《论语·先进》中“未知生,焉知死”等贵人重生的主张,表达了生命至上的情怀。《论语·乡党》中提到:“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这种养生的智慧也体现其对生命的重视。《论语·述而》“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又显示了孔子对自然万物的仁爱之心。可见,孔子的生命观不仅体现出对自己生命的重视,还包括对其他人和物的尊重和爱惜。

生命是一种责任,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过程,那种对生命漠视甚至轻言放弃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作为当代幼师生正是缺少生命意识教育,要想更好的感悟生命的真谛,就要深刻领会孔子“重生爱物”的思想。

2.借鉴孔子“立志仁德”的人生价值观,体会生命的价值

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掌握生命的宽度。孔子爱惜生命的最终目的不仅是以保全生命为目的,更重要是关注生命的价值,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孔子一生学习、追求和实践都在于推行“仁”。他以“立志仁德”作为加强自身修养、实现生命价值的重要环节。《论语·子罕》曰:“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的生命观,能够超越生死,建功立业,使有限的生命拥有无限的价值,对当代的幼师生正确认识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借鉴孔子“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提升生命的境界

生命不仅是一个存在,更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而多变的,人生的各种境遇都会碰到。如何在各种情况面前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孔子生命观的重要内容。孔子自己就过着“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生活(《论语·述而》)。这种乐并不在于贫贱本身,而是超越了贫贱和富贵,达到一种更为崇高的生命境界。

幼师生正处于生理发展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重要过渡期,此时会暴露出诸多问题,如勇敢与怯懦、高傲与自卑,这都对他们产生巨大的压力,导致恶性事件及心理疾病的高发。孔子“乐天知命”的处世态度会指导他们正确去面对各种生活困难,特别是身处恶劣环境时,更要泰然处之。

三、依托《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渗透生命道德教育

经典是人类千百年智慧的结晶,是人类代代传承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涵盖人类生存和生活所有领域和层面,是进行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生命教育的“全能”工具与“高效”手段。

1.转变教育观念,确立以生命道德教育为基础人文教育理念

教育是塑造灵魂、完善生命的事业,因此我们需要借助教育的力量,使学生接受生命教育,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及方法,有效开展诵读活动

经典作品需要多读,在读中感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参读、诵读、美读、比读等,增强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如孔子的《论语》用君子之道和仁爱之心启迪众生,要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激荡在字里行间的大爱。也可利用网络,搭建学生互相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更好传承经典文化。

3.营造充满“生命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

将本课堂教学与实践有效结合,借助校园文化为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生自主进行文化建设,可以将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融入校园生活中。

四、结束语

总之,推进生命道德教育是幼专院校一项长期的教育任务,在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的条件下,认真探究孔子道德教育思想,感受国学的巨大魅力,有助于更为深刻认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利于促进幼师生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院林,焦霓.孔子的生命观教育与当代启示[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5).

生命意识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生命观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 生命价值教育 家庭教育

生命观是指人对生命的态度、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基本看法。生命观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样,也需要不断地培养才能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命价值的思想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作为基础和指导,提出生命的本质是自然存在基础上的社会性本质,认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主张人们要拥有乐观奋斗的人生态度,并倡导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同时它还关注生命结束以后的社会价值,这是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区别于其他生命理论的重要方面。生命价值教育是指为了生命价值而在生命活动中进行相关教育,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生命及生命对自己、他人、社会和国家的作用,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新时期、新阶段,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大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物质基础不断提升的同时,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建设,尤其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重视人们生命观的培养、精神生活的丰富。“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是一个民族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的重要反映,是一个国家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体现。”同时,“生命教育”也已被写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然而,虽然在国家重视、政策支持下,社会物质文化基础都有了较大发展,但社会中的一些老问题仍未得到彻底根治,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如漠视生命、消极悲观、价值理性疏离问题,伤人、犯罪、轻生等伤害生命、无视生命的现象,都对个人成长成才造成了危害,也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社会带来了不稳定因素。因此,加强人们的生命价值教育尤为重要。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所谓家庭教育,主要是指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的第一课,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基础。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任何个人都不是一座脱离社会的孤岛,每个人都处于社会大环境中,从一出生就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家庭、家人是最早影响到个人的,也是对我们影响最为明显、最为深远的。家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家庭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因而家庭教育便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家庭的价值观教育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要在确立进步的社会价值基础上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家庭教育以其最早接触到教育客体的先在性,比其他的教育方式更加占据优势,家庭教育要为做人的根本――“如何面对自己”进行奠基,因而不能被其他教育所替代。家庭中,父母在子女成长过程中担任第一责任人的角色,通过为子女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以及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等为子女生命观的萌芽提供良好的指南。因此,家庭教育的第一重要性,是生命意义上的重要性,它涉及到先辈的生命观、价值观能否在后辈身上得到传承。

二、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与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相契合

(一)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确保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正确方向

随着生命价值理论的发展,相关理论层出不穷并在全球化背景下迅速扩张。一些西方生命价值理论逐渐传人我国,但由于基本国情和社会基础的差异、历史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一些西方国家的生命价值理论与我国公民的生命价值观并不相融甚至产生了负面影响。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正悄然侵害着我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具有对人生命本质的全面认识的辩证性,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基础上的科学性,以及认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的人本性,它优于其他一切生命价值理论,作为最符合我国初级阶段国情社情的哲学理论,始终指导着我国的建设和发展,更是确保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正确方向的重要保障。

(二)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水平

首先,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其对我国的生命教育影响颇深,因而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往往也会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然而传统文化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封建思想中的三纲五常、敬天畏人等^念在我国现如今的家庭生命观教育中仍有体现。而马克思主义生命观强调生命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主体性与对象性的统一、自发性与自觉性的统一,其最高宗旨是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鼓励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推翻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的利益。这些观点是中国传统生命观中或恪守伦常、或出世修行、或无条件为善所不具备的。其次,我国现阶段的生命价值教育多指关爱生命的教育,父母对子女的生命价值教育大多只停留在告诫子女要珍爱生命,却没有教育子女也要勇敢正视死亡,较少教导他们要有大局意识、正义感,已致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年轻人贪生怕死,缺乏奉献精神,甚至为一己之私做出损害大局的事。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在关注生命的同时注重提升生命的质量和水平,实现个体生命的社会价值,强调个人要具有大局意识、整体意识、关爱他人,提倡个人将实现自身价值与奉献社会相统一,这些理论观点都有助于提高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水平。

(三)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实践平台之一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将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运用到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实践中,为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提供了应用于实践的平台。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学校生命价值教育、社会生命价值教育等都属于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实践平台,在认识到实践再到认识的过程中,认识得到了升华,理论更加完善,进一步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属于理论范畴,最终目标是指导实践。在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实践中能够实现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最终目的和存在价值。所以,以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为指导研究家庭生命价值教育,能使双方互相受益、共同进步。

三、当前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理论研究不足、指导思想模糊。在我国,生命教育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台湾于20世纪末推行生命观教育,并将2001年定为生命观教育年。在国外,生命观教育是在1968年就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的,同年他出版《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在世界上引起关注。马克思主义虽于俄国十月革命后便传人我国,但当时整个社会更多关注的是如何找到挽救国家危亡、救人民于水火的政治途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有关生命价值的问}关注甚少。同时,悠久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传统思想,使我国各个领域在意识形态方面都受到其较深的影响。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我国的家庭教育主要受到儒、道、佛三种思想的影响。改革开放后至今,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文化、意识形态领域逐渐交融,西方各类生命价值观、人生理论逐渐传人我国,并与我国传统生命价值观一同影响公民生命价值教育的实践。虽然各种思想层出不穷、相互激荡,但生命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却并不明确。

其次,家长自身素质参差不齐,教育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家长的教育观念直接影响着家庭的教育行为,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着子女最初生命观的形成。作为教育者的父母由于文化水平差异、自身信仰观念等不同,对生命观的理解及重视程度各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也缺乏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知识。并且多数父母并没有意识到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在生命价值观培养方面常常只是口头说教而缺少必要的社会实践。受到学校教育中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父母对子女的生命观教育也常流于形式,更多关注子女文化课的考试成绩,对他们心理、思想上的关注较少。重知轻德的教育方式,使家庭教育学校化,注重智育、忽视德育的家庭教育观念,导致父母过于严格地要求或过高期望子女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人文教育。

最后,教育互动不足。一方面,多数父母平时忙于工作,容易忽视子女的心理变化。调查显示,多数子女不愿主动与父母交流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看法及其思想心理的变化,父母若不主动关心子女的思想动态,二者就会更加缺少交流和互动,最后会严重影响子女身心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子女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接触到不同的教育主体,不同主体的教育方式、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等也各不相同,正直世界观、人生、价值观逐步确立过程中的子女的思想就容易产生混乱。家庭、学校、社会是三大主要教育主体,并且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就需要三大主体之间加强合作,但目前我国公民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存在明显的脱节。

四、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理论对家庭生命价值教育路径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是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它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适用于促进我国公民的身心发展,它对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有着诸多启示。以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为指导,以家庭教育为途径,以正处于成长中的青年一代为主要对象,在家庭成员中渗透正确的生命价值导向。

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夯实经济基础、完善上层建筑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更为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理论指导实践,正确的理论会积极促进实践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符合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指导下才能保证其方向的正确性。

第二,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文化知识。政府部门要在社会中大力弘扬生命价值观教育,使父母意识到生命价值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可通过新闻媒体、书刊报纸等传播媒介,积极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的相关内容,使生命观教育不再高高在上不可触及,而逐渐成为大众熟知的思想,以便更有利于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推行。

第三,家长提升知识储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父母自身也应努力提高生命价值观的知识储备,提升价值理性素养,树立相对成熟的生命价值观,进而对子女的生命价值教育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子女身心愉悦的接受父母的知识传播,营造良好的生命价值教育大环境。

第四,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家长应加强与学校、社会的交流合作,使子女在不同成长阶段接触到相对统一的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同时学校、社会等显性教育也应成为个人生命观教育的主阵地。在学校课程中多多涉及生命观教育的知识,使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自身的经历、家人朋友的讲述和社会传媒的影响去了解生命观知识,而且在平时的学习中就能潜移默化地受到马克思主义生命观的熏陶,逐步形成自身的生命认知体系。生命价值观的培养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的必修课,家人对我们的知识灌输、家庭生命价值教育会影响个人的一生,同时,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加强合作才能保证子女思想航向不偏离。因此,在人生不同阶段都需要加强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

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更是教育的有效途径。相对于学校、社会以及个人来说,家庭教育效果更明显,在家庭中进行生命价值教育会更有成效。马克思主义生命观指导下的家庭生命价值教育拥有正确方向的保障,具备相应政策法律的支持,同时还有充实丰富的内容作填充,在相关理论研究的愈发成熟下,我国家庭生命价值教育的发展也会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段善君,刘伟伟.马克思的生命观对大学生教育的启示[J].临沂大学学报,2014,(4).

[2]于梦佳,李明.马克思主义生命价值观视域下公民生命价值教育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6,(7).

[3]报告编写组.报告辅导读本[M].人民出版社,2017.

[4]任泽.马克思主义生命观与中国传统生命观之比较论略[J].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2014,(1).

[5]陆士祯,王剑英.家教:价值观教育是根基[J].中华家教,2012,(12).

推荐访问:意识 生命 论文 生命意识教育论文【五篇】 生命意识教育论文(精选5篇) 生命意识的教育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