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综合艺术论文【五篇】

2023年综合艺术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4 12:1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在创作实践中,我们经常接触和应用很多物理特性不同的材料,这些材料的肌理、质感及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大有不同。各种媒材总能一目了然地透过肌理表达材料的特性,如软的质感有温暖、舒适感,硬的质感则具有刚强、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综合艺术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综合艺术论文【五篇】

综合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综合绘画材料的特性与美感

在创作实践中,我们经常接触和应用很多物理特性不同的材料,这些材料的肌理、质感及带给我们的审美感受大有不同。各种媒材总能一目了然地透过肌理表达材料的特性,如软的质感有温暖、舒适感,硬的质感则具有刚强、冷漠感。又如粗糙、荒疏的材料容易产生艰涩、困难、沉重、力度的感觉,有男性粗犷、坚毅之感。相反,在细致、光洁、莹润的质料上则使人感受到一种精心、秩序、甜美,一种女性的温柔与文静。

除此之外,丰富的材料种类同样带给观者不同的情感暗示。如彩色玻璃的晶莹剔透、华丽感;
贝壳的色泽妖娆感;
木材纹理别致、自然淳朴;
石材光泽美观、稳重;
钢铁坚硬、挺拔刚劲;
铝合金轻快、明丽;
塑料细腻、致密;
现代纤维材料温暖、柔和、亲近。这些都是材料本身具有的独特美,是其它材料不可替代的,甚至有些材料作品还会触发观者的味觉、触觉和听觉感受。

自然界存在着许多可利用的材料,如何发现和获取则需要艺术家具备独到的鉴赏力和对材料的掌控力。面对现有的材料,我们要去把握它;
面对没有被利用的材料,我们应该去尝试它;
面对司空见惯的材料,我们可以将其打破重组,使之成为新材料,产生新精神。随着艺术观念的不断开阔和现成品的采用,艺术创作的媒材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有时,材料本身固然具有迷人的性能和表现力,但单纯展示材料表象特征不是目的,真正要做的是借用合适的材料表达艺术精神。当艺术家的情感和观念与材料的内在精神产生契合点时,作品的表现张力是具有相当震撼性的。

材料艺术性的探索与拓展

所谓艺术性,是指艺术家通过各种艺术手段反映社会生活、表达鲜明、准确、生动的思想情感。艺术性的高低与艺术作品的思想性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性作为对一件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的衡量标准,主要是指在艺术处理、表现方面所达到的完美契合程度。针对综合绘画材料而言,主要包括:材料语言的生动性和典型性;
材料形式的准确性和鲜明性;
艺术情节的完整性;
艺术手法的精当性和多样性;
材料表现的民族性和独创性等。自从毕加索在材料艺术那儿打开一扇窗,之后的很多画家便开始不同程度地在作品中探索材料表现力。分离派代表画家克里姆特,在许多作品局部大胆运用蛋彩、沥粉、贴金箔、镶螺钡、贴孔雀羽毛等特殊技巧,创造了一种“画出来的镶嵌”绘画,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装饰意味和造型与色彩表现的感染力。野兽派画家马蒂斯在晚年也曾用色纸拼贴的手法代替油彩的涂绘,这一方法也使其画面变得简洁明快,呈现活泼有趣的效果。超现实主义巨匠达利为了拓展画面视觉的张力,也常实验渗入沙石和应用纸板,扩展材料自身的语言魅力。

在现当代艺术领域中,材料作为传统绘画媒介的附属作用早已消逝,脱胎换骨地成为艺术家感悟和表现客观物象的最有力的工具和武器。当下,材料作为观念和艺术语境的重要特征,逐渐突破了单纯的画种间和画材间的禁锢。通过借用和吸纳许多非绘画材料的成分,获得崭新的艺术效果和震撼的视觉张力,像裂纹漆所呈现的不同纹理变化,纸类拼贴的自然条纹,乳胶沉重的流淌感等。在材料选择上除了前面所提及的玻璃、石材、塑料、钢铁等,媒材还被广泛拓展到稻草、泥土、铅块、油漆、胶合板,甚至将洗衣粉、肥皂、火药等用于特殊效果的制作中。材料成了艺术家不折不扣的表现语言和形式逻辑主体,也成了艺术家标新立异、不断进行形式探索的核心。

但材料的应用已不仅涉及技术方面,更多地包含着艺术家创作中观念的更新和对新材料的理解。德国“新表现主义”重要艺术家基弗,成长于德国战败的沉重历史背景和阴影之下,他选择了一种彻底、纯粹的本土艺术,充分利用各种综合材料,包括使用油彩、泥土、铅、石头、模型、照片、版画、沙子、稻草、虫胶和其它有机材料,他所描绘的一系列风景画充满了痛苦与历史追索意味。巨大的画面,复杂的肌理,以及“合理”的材料语言,给人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并赋予作品主题和观念以鲜明的触感。

因为综合绘画本身具有很强的形式感和表现力,媒材的多元性又为画面增添了全新的视觉感受。因此,许多现当代艺术家在创作手段和途径方面大动脑筋。他们经常采取间接制作效果,比如使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制作样稿再喷绘成数码照片,设计制作底纹和肌理效果,应用丝网印刷技术,塑料薄膜压印手段,以及用汽油、煤油淋洒、点燃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等各种方法。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为了迎合信息迅猛发展的时代需要,经常利用丝网印刷进行多次复制,以此反映在美国消费文化下人们复杂的变异心态,推进了20世纪中期的材料艺术语言的探索。

有时,艺术家们发现利用间接制作手段表现出的画面效果常令人惊喜,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偶发性的存在。如材料使用后呈现的神奇的色彩层次,火药燃烧留下的斑驳痕迹,石蜡融化又凝固后的流淌状态。这些意外收获都有可能成为当代材料创作探索新层面的酵素,由此打开以材料本体语境打动和感染观者的发展新格局。

劳申伯格对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尤其对丝绸质地的运用手段很高明,效果让人着迷,其实此类材料作品的效果来源纯属偶然。据说一次艺术家在工作结束后,用废丝绸团起来擦拭机器上的油墨时,无意中发现油墨一层层地渗透进丝绸里,层层叠叠,扑朔迷离,之后凭着对材料的敏感,劳申伯格抓住这次偶发的灵感,经过多次试验,最终解决了丝绸、丝网印与油墨的技术难题,作品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观念与材料的结合

何为观念,它不是一个概念、一种主意、一些可以用语言来描述的思想,而是指人在感性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维水平和感悟能力,即充满悟性、禅机的智慧。在力透表象的反省中,观念性包含着艺术家对材料感觉的敏锐和渗透思想的醒悟,所以他们关注当下社会人的本质与价值、精神信仰与尊严,强调对现实的批判;
所以他们注重艺术的情感性,通过材料形式语言中不同的暗示信息,使作品具有独特的思想情感印记,带给观者各异的视知觉感受;
所以他们使材料传达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内涵,它承载着艺术家自觉反思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智慧地对待自然、对待万物的思想情怀。

艺术家呈现在综合材料创作中的感悟性和观念性的特征有两个,一是对当下生存思考和人文关怀,二是对新旧媒介的综合,两者共同构成了现当代艺术家对材料敏锐的捕捉能力,这就与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方法和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区别。除了提倡创作中应打开无意识的大门,发掘潜意识的因素之外,更强调材料探索性和手段选择性,如何让材料作品中的思想与手段有机结合,这就需要艺术家智慧地探寻到那些具有他所需要的媒材形态和艺术观念高度吻合性的材料。

材料大师塔皮埃斯认为,一件艺术品所具有的感人力量并不仅仅取决于材料本身价值的贵贱,重要的是它承载着艺术家的精神。在他看来,只有将材料作为媒介把艺术引向象征,才能创造出不可见的震撼。塔皮埃斯常利用材质的美感、简约的色彩以及肌理与刮痕等手段,表达出塔氏的神秘意境和哲学象征。《作品2号》运用水墨、石灰等综合材料,在灰蒙蒙的纸上浮现出类似茧状形态的白色图形及与之相对的黑色图形,以黑白灰和点线面的组合使一团原本杂乱无章的线条成为了开启整个画面的智慧和光明的思想。从他创作意识和思维观念中看出,他的思想具有东方审美哲学的影子,这应该与他深入研读《道德经》等东方佛道、家文化经典的个人经历关系很大。

其实艺术家在材料创作中接触媒材的动机无外乎有两种,或是带着构思去苦苦寻找他中意的材料,或源于最初迷恋材料媒介的材质美感,却渐渐发现潜藏于内的观念表达。不论是哪种情形,在选择媒材时艺术家都要先对材料及其特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充分的探索,同时与自身经历和性格喜好相联系,找到契合点,有过此番经历的作品必定带有艺术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感染力。但这一完满过程通常很难在短期内随着艺术家本人的意愿实现,他们总要经历一番实践探索和创作意志的考验,需要不断的培养和严格的训练,以及多个阶段与材料相互磨合。

第一阶段作为一种创作手段的补充,凭借材质的特征美感丰富加强艺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力,这是材料参与创作的初级从属阶段。

第二阶段才真正进入材料本体表达的审美阶段。由于材质的本体展示有不可替代性,直接将材料特性应用于创作实体,在展示材料作品留给观者的初步记忆的同时使“视觉潜质”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和表达。但此阶段还只是媒材进入审美本体观念的确立阶段。

第三阶段是物质内涵的升华阶段。综合材料创作表达中除了要表现材料的审美功能,还要通过精神观念提升使其进入具有特殊意义的视觉语言。材料既是艺术家的记忆性物质和精神联合物,同时又具有广泛普遍的象征性,能否“读懂”材料,是否把观念和材料语言“合理”地融为一体,材料作品中是否传达着艺术精神性,这才是艺术家在材料创作中追求的真谛和此阶段最需要解决的关键。

有人说尚扬是中国美术界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富于否定自己和渐进性强化材料表现的艺术家。他经常在画布面前“折磨”自己,苦苦思索,在一遍一遍的尝试中期待材料、技法中出现的奇迹来牵引自己的创作构想,从他的艺术历程看所言属实。从早期的《黄河船夫》的苏式风格到《状态》系列、《大风景》系列及《董其昌计划》系列,从单纯架上绘画到使用多种材料的“综合”,他的作品手法和创作观念变化剧烈而彻底。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表现黄土高原的拙朴、苦涩,尚扬就曾实验使用油画颜料和高丽纸,首次尝试不遵守规则的游戏。20世纪80年代末创作了《状态》系列,这一系列作品迥异于他以往的风格,纸浆、石膏、乳胶的混合物挤压在板上或布上,然后再粘上报纸,利用材料本体的审美特性表达近乎抽象的表现风格。之后,为了以更触目的视觉样式呈现后现代世界的危机和它对人类身心的挤压,尚扬的《94大风景》成了火山内部剖面中的景观,《大风景诊断》成了由人体的病理透视胶片组构的内部影像,《深呼吸》成了以医疗教学挂图式的肺部风景。尚扬将自己作品的精神性品质定位为对“世界这片大风景”的追问和思索,对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前景的关注。提起《董其昌计划》,艺术家更将焦点投向了自然山水的质变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质变,以多幅图式并置的方式呈现自然的异化,材料作品中的董其昌式自然山水不仅风化,而且消失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

纵观尚扬的艺术风格演变,每一次都是由有意识地关注焦点到深入创作内涵,努力探索材料与艺术观念性的“契合点”,智慧地将观念和材料语言“合理”地融为一体,赋予材料作品真正的存在价值。

目前,国内外已有很多当代艺术家成功穿越传统绘画的樊篱,无论从材料实验还是观念融入都蕴涵着丰富性和多元性,有些甚至将材料转换和时空错位揉搓到作品中,使其具有超现实主义的视觉空间和观念范畴,这类作品又因创作过程的艰难引发观者的深刻感悟。日本艺术家三岛喜美代就将硬脆的陶质与柔软又褶皱的纸质进行材料置换,魔术般地将陶质作品变成“陶纸”作品:揉团折叠的报纸、各种包装纸箱和贴满印刷品的方盒变成“纸感的陶瓷”。国内艺术家徐一晖也应用过类似的智慧性表现形式,他用陶瓷把小红书做成圣经式的神圣书籍,周围布满鲜花,像祭坛一样放在展馆,体现对特定时期文化现象的反思。

综述

综合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普通艺术教育 综合化课程

在《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年)》的发展目标中指出:“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在2005年前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逐步纳入教学计划,计入学分。”在这一大背景下,高校艺术教育课程逐步相对规范化,为综合艺术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施奠定了基础。笔者在高师普通艺术教育综合化教学中积极探研,从校本课程设计开发与教学研究角度出发,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力图将高师公共艺术课程秩序化,进而真正实现艺术教育的作用与价值。

一、高师普通艺术教育综合化课程的基本理念

综合化是当前艺术教育改革的新思潮,发展的最初阶段在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综合艺术教育已经步入世界艺术教育的舞台,成为世界各个国家积极倡导和实施的一种教育方式。由此将综合艺术教育逐渐推向了艺术教育的中心,并对世界艺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综合艺术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第一,艺术教育应在尊重和保护人类文明、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二,每一个学生都有通过教育丰富其艺术知识和技能、了解人类文明、充分发展自我的权利;
第三,艺术教育应该为所有的学生提供艺术学习的机会而不只是有艺术天赋的人。

高师院校综合艺术教育的课程根本目标定位于学生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定位于文化、教育的发展。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要求艺术课程培养学生具备某种艺术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训练使学生体验、了解、评价并创造艺术,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提高师范生的艺术素养,达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的。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综合艺术课程以促进文化间的交流为目标。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艺术教育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之间、文化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为他们交流观点、评价艺术及其本质提供了机会。综合艺术教育的课程要求艺术教育学科之间的综合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这种整合将艺术作为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课程被延伸到其他学科当中,改变了传统学科教学间的无联系,因此,综合艺术教育必定影响并推进教育的发展。

二、高师普通艺术教育综合化课程的原则

1.学科之间的综合统一与相对独立

艺术教育的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综合的目标、综合的学科与综合的内容三个方面。这种综合有较强的灵活性与自主性,是一种概念性的结构,给各个地方教育组织和不同特征的学校施以充分独立自主的空间。

2.师范技能与审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学会美的生存,形成完美的人格与健康的情操是任何艺术教育阶段教学的首要任务。在相关技能训练过程中拓宽艺术视野,进而提高师范生的艺术鉴赏能力与分析能力。

3.基础性、时代性、实用性与可选择性的综合

高师院校普通艺术教育课程的技能与鉴赏应以传授基础知识为主,强调非专业性,不可走“专业”的路子;
内容选择要与时代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注重现代化教学媒介的运用;
教学内容要与校园生活紧密结合,强调实用性;
教学内容的编排要多样化,为学生学习提供多个可选择性空间。

转贴于 4.多元化教学活动形式,校园资源的合理利用

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充分利用校内外艺术资源,使艺术课走出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进而培养他们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世界,从而提高艺术素养。

三、高师普通艺术教育综合化课程设计与实施

1.我国高师艺术教育长期以来都以欣赏教育为主,学生所学知识往往同高中的艺术教育重复。而如果采用培养专业艺术人才的标准来培养普通师范学生,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艺术实践与技法课程的内容比重过大,而艺术理论相对不足,不能起到很好的素质教育作用。综合的艺术教育强调艺术创作、艺术史、艺术批评和美学四门学科间的整合。在综合化课程实施中结合相关理论课程开设,使这些相对专业化的艺术活动走出“纯粹艺术”的殿堂走进大众生活,同时实现了艺术教育的个体和文化发展的目标。

2.综合方式打破以往依据不同艺术门类划分的学科界限,不是一种普通教育学意义上的“学科综合”。一般以美术或音乐学科的概念体系为中心,在保证艺术教育宏观整体的统一控制中,综合性依然采取分科的方式。以统一开设理论课程为前提,同时开设多种不同科目的专业技能课,供学生自主选择,使高师艺术教育在横向与纵向两个方面都有可伸展的空间。与此同时,注意学科之间的交流,在实施教学时保证每一门艺术学科依然相对独立。

以音乐和美术学科的艺术教育为例,音乐学科可以围绕欣赏、美学分析理论教学为主,同时开设乐器类(钢琴、古筝、琵琶等)、声乐类 、表演类等技能指导小组。美术学科同样在保证欣赏、评论理论分析的同时,组成以“写”(书法、手绘pop广告、标志设计)、“画”(简笔画、中国画、装饰画)、“做”(纸工制作、扎染、纤维、综合材料)三个方向为主的技能小组开展教学。

3.根据目前我国高师院校总体情况,课程设置为艺术理论与专业技能两个部分。艺术理论课程的课时计划一般安排在36学时左右,每周以2学时进行,18周内完成教学内容。

每一学期同时开设专业技能课程,每一科目课程设置同样36学时,组成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单项技能训练小组。

总之,综合化有一种相对较宽松的概念化结构,自主性很强,因此在教育的实施中比较灵活,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教学资源情况灵活设置课程内容。这种综合性艺术教育对于师范生提高艺术技能与人文修养不失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参考文献

[1]顾平.学校美术教育方法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

[2]张道一.美术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试验稿.2003.

综合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艺术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它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艺术课程应当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指导方案》从受教育者认识规律及现实操作角度出发,将艺术教育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划分为若干操作层面,固定核心教学内容,融合艺术学科内部以及艺术与非艺术学科,构建了一门开放的艺术课程体系。③《指导方案》规定普通高校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为八门,主要侧重于从艺术与美学的视角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与思考,其中《艺术导论》课程旨在向学生灌输基础性艺术理论知识。其他七门鉴赏性课程分别为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和戏曲,相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来说更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和先导性意义。《指导方案》并没有具体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这四个方面对课程内容作详尽的规定,其课程的设立主要从审美体验的角度,使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渗透、反思鉴赏艺术,削弱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强调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以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视觉能力、肢体动作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任意选修课则分为作品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评、艺术实践四大层面,其内容是以上或更多艺术门类的多向纵深难度的体现。无论在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还是在艺术感知与体验、反思与评价、创造与表现等多种综合艺术能力培养方面都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全面得到提高。《指导方案》所规定课程学内容由三大版块组成:限定性选修课、任意性选修课、系列讲座。限定性选修课的课程类别有艺术导论、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戏曲八门;
任意性选修课有四大模块:艺术史论、作品赏析、艺术批评、艺术实践;
系列讲座有综合艺术包括富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指导方案》的课程内容制定结合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世界各国艺术改革与发展总体趋势的引导下,贯彻了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精神。《指导方案》在中小学艺术课程的基础上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优化了课程结构,把多种艺术门类的课程进行交叉融合,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方案规定,以限定性、任意性课程两种形式进行双向辐射,切实要求改变长期以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因人设课”甚至“无人无课”的现象。以下是《指导方案》所规定课程内容结构图: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及其优化

目前,由于《指导方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没有作出规定,加之九年义务教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未能实现,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从基础部分开始搭建,同时还要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阶段性等来优化。

(一)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性优化

第一,艺术基础类课程设置及其优化。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素养等,主要解决学生掌握艺术审美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感受能力,为学生形成综合艺术审美能力打下基础。如开设音乐基本乐理、音乐素养(简谱视唱)、基本音乐听觉训练等。第二,艺术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及其优化。此类课程主要指歌唱、演奏、绘画、各类艺术创作等实践教学活动。艺术实践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不是以艺术技能训练为目的,但要想达到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必须以此为前提,一个音准极差、五音不全的人能够欣赏美妙的歌声,但不能鉴别出声音的美妙之处,更不能深入地品味其艺术作品的内涵;
一个对色彩判断较差的人是无法体验美丽画卷的生动情趣的。因此,艺术实践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操作在艺术体验中感悟艺术的魅力,在操作过程中磨练意志、开拓思维,尤其在群体的艺术排练创作中学会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达到一种其他学科不能完全代替的教育功能。第三,基础艺术史论课程设置及其优化。这类课程是指艺术史、艺术导论、美学和艺术评论等理论性内容,通过艺术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把艺术与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握和领悟艺术教育的深刻内涵。

(二)课程内容设置的综合性优化

纵观国内外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课程的综合性设置势在必行。艺术课程的综合是将几门相互联系的课程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即艺术课程综合不同门类的艺术学科,这种综合性课程可以减少专业技术难度,增大文化含量和知识信息量。第一,综合课程与单科课程的有机渗透。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之一就是要实现综合课程与单科课程的有机渗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强调综合取消或削弱单科课程,而是为了弥补传统的单一课程的弊端和不足,通过让学生接触多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丰富其艺术视野,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第二,综合课程设置应满足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高校公共艺术综合课程主要面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艺术素养的学生对艺术知识学习的需求程度也各不尽相同,在新开设艺术课程之前,应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充分把握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化的艺术需求有目的地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

(三)课程内容设置的阶段性优化

综合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舞蹈音乐;
分类;
歌舞乐一体;
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J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105-01

舞蹈与音乐作为姊妹艺术一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关于两者的起源虽众说纷语,但仍有许多相似之处。考据关于舞蹈与音乐起源,均有多种不同学说。音乐起源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异性求爱说等,也有理论认为音乐的起源是复杂的,无法以单一的理论来解释,因而提出以多元理论来探求音乐的起源。而对于舞蹈的起源也有诸多不同学说:模仿说、游戏说、劳动说、图腾说、巫术说、说、宗教说等,与音乐的起源相似,也有理论认为舞蹈的起源真正起源绝不是单一的,是多种“内在根据”和“外在条件”合一互动的结果。而“内在根据”则至少应包括身心合一的物质基础、手舞足蹈的自娱意识和传情达意的交流需要这三项人类的重要属性。

对比舞蹈与音乐的各种起源理论,可以发现多种说法是相同或相似的,如劳动说、巫术说、模仿说、说这四种说法可以看作是两者共同的起源,由劳动、巫术、模仿或中的某种行为或因素孕育,同时产生舞蹈与音乐两种艺术类别。另一方面,人类舞蹈和音乐的最初形态是两者结合在一起的,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下,反映在艺术上则较为粗拙简单,歌、舞、乐三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相互依赖性,都不足以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因此歌、舞、乐一体的原始乐舞是是人类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三者同源。

歌唱、舞蹈与器乐从诞生之初是一个整体,密不可分的,原始社会中的“乐”指的“歌舞乐”一体的艺术形式。歌唱、舞蹈及器乐在诞生之初是作为一个整体,而非作为独立的艺术类别而存在。这种包含了歌唱、舞蹈及器乐演奏的艺术形式——“乐”作为一种综合艺术,成为当时人们普遍接受和追求的审美范式。

《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就记载了葛天氏“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这种歌舞乐结合的艺术形式。先秦时期音乐论著《乐记》中的《乐象篇》也曾记载说“有乐而无舞,似聋者知音而不见;
有舞而无乐,如哑者会意而不能言。乐舞合节,谓之中和。”战国末期的思想家荀子也在他的音乐理论名篇《乐论》中提到:“乐之在耳为声,在目为容”。因此,舞蹈音乐的产生与舞蹈的产生可以说是同一过程,并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歌舞乐综合艺术的形式存在。

在这种歌舞乐一体的艺术表演形式中,歌唱、舞蹈、器乐作为综合艺术中的三种子艺术,其地位、作用与价值应是不相伯仲的,三种艺术形式互相补充,互相完善,打到某种完美的平衡。但如果将舞蹈作为这种综合艺术的表现主体,突出舞蹈在三位一体综合艺术中的价值,提升舞蹈在综合艺术中的角色地位,那么“歌”与“乐”的性质就从歌舞乐综合艺术形式的组成部分,转变成了舞蹈表演中的协助因素,从与舞蹈平行的三种子艺术,转变成了为舞蹈伴奏、辅助舞蹈表演、使舞蹈表演更加完善的次要艺术形式,也就是舞蹈音乐。

因此,由歌舞乐综合艺术中其他两种子艺术的伴奏,舞蹈音乐自产生之初,就天然的呈现出三种表现形式:分别是歌乐形式的舞蹈音乐(由“歌”为舞蹈伴奏,简称歌乐)、器乐形式的舞蹈音乐(由“乐”为舞蹈伴奏,简称舞乐)及歌乐与器乐相结合的舞蹈音乐(由“歌”与“乐”同时为舞蹈伴奏,简称综合歌舞大曲),分别对应了歌舞乐综合艺术的两种子艺术。而这也与舞蹈音乐目前的分类方法一致。

无论在民族音乐学中还是舞蹈音乐学中,舞蹈音乐都被分为歌乐、舞乐和歌舞大曲三类,并各有详细规范的定义和代表艺术,因此舞蹈音乐由歌舞乐一体综合艺术中的两种子艺术衍化而来的推理符合舞蹈音乐的实际情况。舞蹈音乐三种类别的形成是中国古代歌舞乐三位一体综合艺术中舞蹈艺术角色提升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05.

[2]张海龙,张泉君.中外舞蹈史教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08.

[3]郑锦扬.舞蹈音乐概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7.

[4]孙继南,周柱铨.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05.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10.

[6]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05.

综合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师资;
综合艺术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

小学艺术师资培养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艺术教育的主体部分。小学艺术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点,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特别是小学艺术师资建设的改革与创新,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人们也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社会需要综合艺术素养高的艺术教师。因此,当今的高师院校培养出高素养的综合艺术人才是具有非常重要作用的,尤其是小学艺术教师,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滞后于现代社会的需求,目前,全球多数国家的小学艺术师资培养在进行课改,朝着综合性艺术方向发展将成为了当代教育发展中的一种趋势。

一、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界定及其特征

综合艺术素养人才是指在其专业领域内有着较深的造诣,又表现艺术多方面的才能和见解,具备丰厚的知识基础和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及内涵的有思想,有创新力的多能型艺术人才。这种人才能够站在本专业的学术前沿探索和创新艺术,对姊妹艺术能科学地吸收与借鉴,从而秉承艺术,发展艺术,而且还来自于其广泛涉猎的其他学科知识,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甚至数学、物理和化学等。正是由于其对这些知识的综合掌握,进而进行转化、加工和处理,迸发出艺术灵感与思想碰撞的火花,才使艺术得到更好的升华。这类高素养的综合艺术人才应该是我们高师院校培养的重要目标。

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的基本特征。

1、多才多艺:表现在艺术上多方面的才能和见解,能够在很多与艺术有关的领域中大显身手。

2、知识综合:一是基础宽厚,知识面广。综合艺术素养人才要基本通晓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或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深的学习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二是知识的交融。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具有多学科的知识,但这些知识绝非松散而没有联系,而是相互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知识,并成为新的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萌发点,不仅有助于解决本学科、本专业的问题,而且更轻易的有所创造。学科知识能否融合并综合地发挥作用是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的重要标志。

3、能力综合:一是能力的综合性。宽厚的基础和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有利于能力的形成,但又不是各学科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彼此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在多种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综合能力,在实践中拓宽知识面和形成宽厚的基础,从而为多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供了条件,也为不同专业知识发挥其综合功能。二是能力的创新性。综合型人才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而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即能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碰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这也是人的创造力的迸发,是人的智能的飞跃。

二、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的研究意义

1、进行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的研究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许多家长迫切要求教育界为其子女提供更优质的小学教育,特别是与国际接轨、突出培养孩子艺术素质和潜能开发的小学艺术教育,同时也是培养小孩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是小学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重任,只有建立科学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前瞻性的艺术型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大批急需的应用型、艺术型小学教育师资,才能不断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小学艺术师资的客观需要,才能为社会提供小学教育人才的有力支持,才能进一步促进地方经济、文化、教育的快速发展。

2、进行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的研究是目前我国小学全面提升素质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市场经济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用人单位需求,培养高素养的综合艺术人才是高等师范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性问题。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艺术教育新道路,首要问题在于建立科学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它直接制约着高等院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国内高师院校艺术教育专业多为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艺术型小学教育人才“特色化”发展道路为主。而当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对小学艺术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应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小学艺术教育,将艺术与科学和人文知识融合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培养模式,立足当代教育与艺术实践,建构科学可行的高等综合艺术教育体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人才培养创新模式。高素养的综合艺术人才,就是通过有关的艺术专业基本理论、艺术专业方法、专业技能的训练.达到多学科融会贯通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育,是一种建立于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的人格教育的基础之上,以人的创造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的教育。

三、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思路

小学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在整个小学课程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当前各地区小学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需要,确立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竞争能力的综合性和研究性的小学艺术师资。采用“综合+特长”课程培养模式。前两年(以本科学习为例)以专业基础必修课学习为主,专业技能学习为辅。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体现涵盖小学教学各艺术学科的综合性教育为主,同时注重体现艺术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以适应“以综合性艺术课程为主”的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课程改革需要。后两年着重进行“特长”培养,开设专业方向必修课与选修课,即在综合学习各艺术学科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同时侧重音乐、美术、舞蹈三个主干艺术学科(课程模块)的技能学习,并再此基础上选择一门艺术学科(音乐、美术或舞蹈)作为主攻方向,选修一些与艺术有关的基础课程和人文社会类课程,提升专业发展基础,成为该学科的综合型小学艺术教师。

1、整合课程体系

按照教育部“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实践,培养能力”艺术素养人才培养方针。专业特长生的选修课程,应尽量体现综合性教育,同时注重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以适应“以综合课程为主”的基础教育小学阶段的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
专业方向选修课是在学生学习学科基础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选择一门学科(音乐、美术或舞蹈)作为主攻方向,侧重艺术专业基础教学,为将来成为该学科的综合性艺术教师,逐步发展为综合型艺术教师奠定基础;
专业特长选修课程是学生根据自己特长和爱好,选修一些课程,在某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或比较熟练的技能,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某个方面的工作能力;
注重教育实践课程,是培养综合艺术素养人才成长的重要课程,教育实践为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真实环境,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在教育实践中提高专业素质,在教育实践中理解艺术教育、研究艺术教育、逐步形成专业化的艺术教育能力和艺术情境。

2、艺术学科交叉学习

艺术学科交叉是指两门以上不同艺术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相互渗透,在遵循科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过程的证实,形成了更为有效的学科群。学科群的应用过程也就是新学科产生的过程。综合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既不同于通才教育培养模式,也不同于专才教育培养模式,它是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对综合型艺术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而出现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是通过修读第二学历(学位)或辅修跨学科的其他专业等途径,使本科生获得本专业以外的第二(甚至第三)个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成为能适应跨专业、跨学科工作和研究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

3、艺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倡导理论艺术教学与艺术实践相结合,走产学研道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加强实践环节操作能力,不能仅仅几次演出、画展就能解决什么问题,要系统性的实践,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各种实践强的专业操作能独立完成,多参加观摩演出、画展和讲座等。再就是利用专业教育信息化技术,采取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思维开放。选取教材侧重视野开阔,民主科学,采用国家面向21世纪教材、全国统编教材、规划教材。这样培养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才能与时俱进。

4、整合资源,逐步形成特色的专业学科群

学科群是若干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支撑,围绕某一共同领域或重大的科研项目紧密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学科群体。学科群的建设与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科间的综合优势,并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为了克服综合艺素养术人才培养的师资力量薄弱、办学经验不足等局限,学科建设应注重发展相关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技术渗透为前提,组建跨系、跨学科的学术团队,建设以科研攻关为任务的跨系、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积极引进优秀教育资源、科研资源,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如师资、教学条件等),以此为依托,探索以音乐、舞蹈和美术相结合为背景的学科群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学科群的师资队伍与学术团队。

5、建立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教学质量监控是一个了解教学问题、发现教学问题,并提出纠正预防措施,实施措施并跟踪验证,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检查有效保障与监督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手段。督导听课、同行听课、学生评价教师课堂效果、教学信息员收集反馈教学信息等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可以保障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并且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

6、加强高师队伍建设

当前,一些高师院校师资队伍编配和师资薄弱对培养高素养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还存在一些差距,培养高素养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需要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又有扎实的实践经验的教师来支撑,因此高师院校要建立一种使用多学科交叉渗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机制,使相近学科的教师能更好地交流合作,以共同立题研究、共谋学科发展方式逐步形成学科群,同时重视教师个体业务水平的提升,开展教研活动,实行帮扶政策,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指导年轻教师,最终建设一支富有教学经验、高素质、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高师艺术队伍。

四、小学师资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反思

1、实践对艺术教育的作用

在小学艺术师资人才培养过程中,加强艺术实践环节,对培养艺术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艺术实践是小学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计划中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综合性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本专业学生获得个体直接经验的源泉,艺术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实际的操作和教学体验,学生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的过程中,将已有的理论知识得到理解、升华,自觉转化为行为,真正成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要求的综合型和研究型的小学艺术教师。

2、艺术教育实践的内涵

艺术教育实践的内涵包括:教师艺术专业技能练习,艺术教育见习,艺术教育实习,艺术教育研究。

3、实习学校为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实践提供平台

艺术实践离不开学校和相关演出、教育等机构的支持。建立长期稳定的教育实践基地是艺术教育实践课程实施的前提。为此,实习学校帮助艺术学生转化为艺术教师的角度出发,帮助艺术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供师德素养,发展对学生的爱心和专业献身精神,以树立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使命感。通过见习和实践,能使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提高艺术学科交叉实践和教学能力,把专业实践和高师所学知识加以融合。

结语

综合艺术素养人才培养是时展的需要,尤其是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小学教育迫切需要基础知识扎实、专业知识宽广、综合艺术素质高和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艺术实践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当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会面临一些困难,如师资压力、学科整合困难、课程开设可行性等,但相信能克服困难,在实践中摸索,在反思中成长,今天,教育界的同仁们遇上了一个好时代,一个富有挑战又充满机遇的时代,相信高师院校完全有能力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的精英人才和“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去开辟新的教育领域、新的世界。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求繁荣,努力探索和构建综合艺术素养人才的培养,完成时代所赋予我们光荣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关文信.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运行模式初探[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8

[2]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全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8.8

[3]王瑾.高职教育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6

[4]徐理勤,顾建民.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条件探讨[J],高教探索,2007.2

[5]游洁,刘琼.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

推荐访问:综合 艺术论文 五篇 综合艺术论文【五篇】 综合艺术论文(精选5篇) 综合艺术论文题目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