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关于亲情作文【五篇】(全文)

2023年关于亲情作文【五篇】(全文)

时间:2023-07-03 19:4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亲情重在情字,无血缘关系也可以有亲情;有血缘关系也不一定有亲情。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关于亲情的心得体会作文500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初中关于亲情的心得体会作文500字一在我的梦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关于亲情作文【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亲情作文【五篇】

关于亲情的作文范文第1篇

"亲情"重在"情"字,无血缘关系也可以有亲情;有血缘关系也不一定有亲情。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关于亲情的心得体会作文500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初中关于亲情的心得体会作文500字一

在我的梦里,有一张熟悉的创可贴,带着平凡的爱,抚平创伤;在我的心中,有一缕和煦的阳光,带着创可贴的温度,温暖心房。

——题记

夏日早晨的阳光耀眼,却不火辣。它温和地洒落在每一个角落,游泳池里的水也泛着粼粼的光,散发着淡淡漂白水的味道。手臂上的创可贴在一缕缕阳光的照射下成为一个闪亮的焦点,聚焦了伤口的疼痛,聚焦了阳光般的温暖。

这几天的游泳和学习虽不艰辛,但对于恐水的我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困难,在游泳池里的我一切行动显得是那么的笨手笨脚。为了早日跟上老师的进度,只好多加练习,却没想到把手臂给划破了。因为伤口并不是很深,所以当初并没有在意,只是继续在水里练习着。

晚上,我坐在沙发上正看着电视,突然觉得伤口传来了阵阵疼痛。大概是因为白天经过了游泳池“洗礼”的缘故,伤口没有一点好转的迹象。我连忙翻箱倒柜找创可贴,可终究还是没有找到。要是没有创可贴,就不能让伤口沾到水,可是这样的话,明天的游泳可怎么办?再不过久可就要考试了呀!

情急之下,我只好拨通了还没回家的爸爸的电话。可当时已经很晚,药店或许也关门了,所以我只好抱着一分希望一分失望的复杂心情等待着。而我等到的,只有时钟发出的一声声“滴答”声,对于伤口的疼痛多半也已经麻木,疲倦仿佛将时间拉成了长长的面条。

“咚、咚、咚……”半小时之后,终于从楼道里传来了一阵熟悉的脚步声,然后伴随着钥匙的转动声,房门打开了。爸爸总算回来了!

“哎呀,你说的那个药房早就关门了。”爸爸叹了口气,然后从口袋里掏出了一盒创可贴。

“那这盒创可贴是哪来的呀?”

初中关于亲情的心得体会作文500字二

朋友之间的爱叫友情,父母之间的爱那叫亲情。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亲情。

记得有一次,我发高烧。妈妈摸摸我的额头,温和地说:“孩子,你快起来,妈妈带你去打针!”看着妈妈焦急的样子,心里想:我一定要快点好起来。一路上,妈妈安慰我,问我冷不冷,要不要喝水。我挂着点滴,妈妈在一旁给我端茶送饭,给我喂药。我来到学校,妈妈又说:“你一定要吃药,累了就躺会儿。”又是一片安慰话。这时,一股暖流涌上了我的心头。

还有一次。那天早上晴空万里,我看天气那么好就没有拿雨伞。到了中午,乌云密布,突然豆大的雨水从天中掉落下来。这可怎么办呢?放学时我要怎么回家呢?今天妈妈加班晚饭不回家吃,这可怎么办呢?到了放学时,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背影,是妈妈。妈妈一手拿着伞,一手扶着车把,妈妈的衣服全湿了。回家的路上我把头靠在妈妈的背上,妈妈的背好温暖。我把伞放到妈妈的头上,也给妈妈遮点雨。

妈妈,是您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哺养我,我一定好好学习,考上重点大学,拿出好成绩。我会在您回到家时,说一句祝福的话,端上一盆洗脚水,给您洗洗脚,也让您回到家立刻放松紧张的神经。

妈妈,如果您是风,我就是尘,您是树,我就是那绿色的小叶子。我长大以后一定会孝敬您这一番苦心,您的爱如流水,那样清澈、透明,又纯洁。

我爱您,妈妈!

初中关于亲情的心得体会作文500字三

亲情是一顿厚味的家常饭,父亲是火,旺盛强烈暖闹;母亲是油,细腻柔和;我则是那将被烹煮的菜肴,在父亲与母亲的烹调下,逐渐走向成熟。

亲情像一碗白米饭,米饭的白色显示了亲情的凡而不俗,米饭的馨香则表现出亲情的贞洁与清新。尝一口好像淡而无味,细细嚼来,一丝甜味慢慢在齿间萦绕。这碗饭品尝了十几年,就如父母给于的亲情让我享受了十几年,那默默无闻,不求归报的爱,滋润着我。

亲情更似一盘厚味可口的红烧肉,经由酱油的烹煮显得红润,布满着火一般的激情。夹起一块儿放在嘴里,一口咬下去,瘦肉的韧性,肥肉的滑爽,肉皮的筋抖,让人真正品尝到亲情的滋味。每当我做错事时,瘦肉的韧性随即铺现,从父母布满爱意的求全中,我又感染到了亲情的热和。咬过瘦肉,肥肉的滑爽立刻表现出来,在我取得成功与提高时,心中的那份知足披露无遗。穿过肥肉,肉皮的筋抖已与您的牙龄抱在了一起,在我遇事踌躇不定时,父母那种坚定的意志与坚强的信念很天然地渗透于我的血液中。一碗香气四溢的红烧肉,品不完尝不绝的是来自父母深沉的爱意。

饭饱菜足后,来一杯清茶是再好不外的了,阵阵清香把我带进了记忆的茶座。轻轻抿上一口,整个身心顿时心旷神怡,精神抖擞。但平时我老是那么粗心,老是那么不经意,稍不留心,就让它溜走了。就像平时对父母的`爱抚,拥有时不在意、不珍惜,需要时才明白其可贵。

现在让我捉住这亲情之茶的余温,向父母敬上这杯感恩的亲情茶,让他们也沉醉在亲情与爱的涟漪中。

初中关于亲情的心得体会作文500字四

难忘的亲情我的脑海里有许多小鱼,这些小鱼构成了我难忘的亲情,但我最难忘的亲情是那一条金色的小金鱼……

记得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刚过完年去上学,同学们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春暖花开的美好,可是,我不觉得有什么好。因我在料峭春寒中上学,早晨我冷得牙齿打颤。班上的同学说“你看,她的嘴唇发青。”过了几节课,我回到家里很是不舒服,并躺倒床上睡着了。

我在睡觉中听到一种熟悉的声音,“快起来!小琬!”醒来一看是妈妈。我说:“我好象有点发烧。”妈妈赶紧给我用体温表一量,“体温四十度”妈妈立刻紧张起来。给我的班主任打电话请假,接着,妈妈手忙脚乱拿起杯子到水给我喝退烧药,我仔细的发现妈妈的额头上有豆大的汗珠子直往下滚。我想,妈妈这肯定是急出来的,我一定要病好早点。

我不知怎么高烧不退,喝了药汗流浃背,妈妈忙着换毛巾给我擦背,一直忙了个中午,连饭顾不及吃,我又睡了……我感觉到妈妈背着我上医院。没想到我就在医院住了一星期零四天。

每天我挣开眼睛都看见妈妈守在我的身旁。我的病好了,我又发现妈妈黑了一圈眼圈,多了一丝银发……

初中关于亲情的心得体会作文500字五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母爱。

当我大声啼哭,宣告自己到来时,我的母亲痛苦不堪地完成了一番艰辛而伟大的事业——生命的延续。

面对我的到来,虽然有充足的准备,但年轻的我的母亲还是手忙脚乱。哭了,是要吃奶了?还是该换尿布了?是该睡觉了,可还在一个劲地“咿咿呀呀”。一天下来,我的母亲累得疲惫不堪,可还有一大堆孩子的衣物等着她去料理,我的母亲却从没有一句怨言,因为我的母亲认为为孩子是应该的。

我健壮地成长,我的每一个举动,每一个进步我的母亲都看在眼里。偶然我也会犯小错误。这时,我的母亲的脸上不再有慈爱的微笑,她会毫不留情地指责我,打骂我,她也会边流泪边教训我。当我认识到错误并改正它的.时候,我的母亲就会非常高兴。

我的母亲爱我,在我记忆里最深的一件事,就是一个夏天的下午,我和我的母亲睡完午觉,我正准备去做暑假作业,突然,肚子里一阵剧痛地翻滚,从嘴里喷出一大堆赃物,“稀里哗啦”地吐在床上。我的母亲一下子从床上坐了起来,一边拍着我的背,一边说:“怎么了,怎么了”?我的母亲不知所措的表情。我摇了摇头,苍白着脸说:我的母亲,“我肚子难受。”,快换上衣服,我的母亲带你去看医生,看着针扎进我的小手,我的母亲心疼不已。

我最爱我的母亲了,一次,我把我一直舍不得吃的巧克力悄悄地放在我的母亲的口袋里,等我的母亲发现了,摸着我的脑袋,笑哈哈地说:“小家伙,我们一起吃吧”!你一口,我一口。吃得满嘴黑糊糊。

我渐渐地长大,我的母亲慢慢地衰老。但是,我们的爱越来越深了!

初中关于亲情的心得体会作文500字六

推开窗,天边的那抹云霞淡了。渲染出淡淡的柚子香,包含着母爱的味道。

夕阳淡漠了云霞,化去了心中的寒冷。我依赖在妈妈身边,在夕阳下抓一束阳光,留在心间,吮吸这在寒冷中散着的柚子香。

秋天的夜晚,狂风咆哮着大树与窗户,树叶被吹的漫天飞舞,懵然不懂的我竟不知去呵护。灯光下,看着母亲。平日里那任劳任怨的手上有了横横竖竖的口子。母亲拿来柚子,放到桌上,开始剥柚子皮。

那手上的沟壑便会凶狠地张开,露出点点红色,那红色刺痛了我的心。母亲忍着疼痛,身体努力前倾。依然微笑着。

母亲用力剥着柚子皮,手指从其中穿梭,手掌紧握着柚子。灯光下,母亲是那么地苍老,母亲总对我笑着,像是再说‘没事,真的没事’。仰头,望一望星空,月亮冲我微笑,窗外一切都静悄悄的,似乎被母亲感动了。无言。

母亲剥好后,把柚子放到我手中,指与指间的相碰,我竟触到一丝温暖,如阳光般,我选了一瓣放到母亲嘴里,四目无意识相对,无言。

窗外的树叶又开始沙沙作响,仿佛为我和母亲伴奏,空气中弥漫着柚子的香气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母爱。不觉中,眼前有一层雾霭弥漫了视线。母爱如雨天的伞,为我挡雨;母爱如初生的太阳给我温暖与力量;母爱如一本书,一本值得我一生去发现的书。不觉叹一声,何时我才能为您遮风挡雨呢?

夜的星空被点亮了,一点一点的星星勾勒出母爱的味道,伴着淡淡的柚子香,我睡着了。

关于亲情的作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研究根据贵州省部分地区的一个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调查,对部分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而且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点培养建议。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合作、规范、自我牺牲等。亲社会行为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乡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乡村初中生在偏僻的农村生活和上学,他们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群体,其社会化过程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对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家庭条件、性别、民族差异的分析

对乡村初中生调查研究发现,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在总体上都呈负偏态分布,亲社会行为表现趋于良好,助人、规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中,规范行为表现较为突出,这表明规范与道德在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把家庭条件分为差、一般和好三类。研究表明,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在规范行为表现上,家庭条件差的初中生显著优于家庭条件好的初中生,但是在其他方面与家庭条件的关系无显著差异。规范行为上的显著差异,可能是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在其行为上较为主观控制,存在自卑心理,行为表现较为保守慎重,只有通过遵守规范和规则来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尊重以及赢得更多的朋友和伙伴。研究还发现,与父母同住一起的学生和离开家庭父母另外住的学生在助人、规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乡村初中生女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男生赋予阳刚之气而女性温柔贤淑、体贴关怀等性别行为特征,虽然研究被试为初中生群体,但这种文化无意识地影响着学生行为的发展。也有可能是因为女生的移情能力和同理心高于男生,所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丁芳(2000)的研究发现,即当移情水平较高时,女孩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显著多于男孩[1]。李红霞(1996)对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调查也表明,初中女生的亲社会性发展好于男生[2]。不过亲社会行为具有很多种表征,范围较广,在不同维度上,男女性别受到自身特点的影响,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表现是情理之中的事,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根据生态心理学的理论探索被试自身多方面因素。

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差异分析发现,汉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规范行为和情感关系表现较为明显。在情感关系和规范行为的表现上不一样,其原因可能是,社会约束和家庭教育以及情感表达的含蓄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情感关系的差异上也可能存在少数民族学生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少于汉族学生,才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情感关系方面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显著低于汉族学生。而规范行为有可能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规则和汉族学生的规则存在一定的差异,用汉族文化的规范来衡量少数民族学生的行为不免会有偏差。汉族学生的亲社会为普遍高于少数民族学生,也有可能与自然生存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及民族自卑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二、对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对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应该针对青少年的发展特点,从学生认可的亲社会行为着手,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入手建立亲社会行为的干预模式,这样才能易于操作和行之有效。

1.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维持良好的群体规范。

在初中生的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体贴、尊重、孝敬、宽恕、诚实、合作、负责、勇敢、平和、忠心、礼貌、独立、等道德情操。大多数初中学生在有利于发展亲社会行为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学习、直接训练、奖惩等方法,能把体现亲社会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和信念内化,产生道德义务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2.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胜任力。

人际交往是初中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以往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个体的利他行为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质量对个体利他行为的影响比亲子关系的质量更为突出[3]。因此,要在校园里开展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建立兴趣社团,组织集体活动,促使他们建立健康向上、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尤其要注意引导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

3.注重移情能力的培养。

移情是一个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来源和促进因素,具有引发助人行为和抑制攻击性行为等亲社会功能[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指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5]。培养、训练学生的移情能力,可以先培养他们的角色选择能力和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评价自己及他人行为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归因能力和习惯。因此, 移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我们要利用各种渠道训练和发展初中生的移情能力,充分发挥移情作用, 增强亲社会动机,提高亲社会行为水平。

4.注重个性发展和培养,提高人文素质。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男女有别,应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必须协调,才能有益于人格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以启迪、教育,以自己良好的人格形象为学生树立起活生生的学习榜样,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健康人格的认同和追求。同时,教师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交流,转变一些家长不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因此,必须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彻于整个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系统。

总之,想要充分发挥教育培养的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民族习惯等实际情况,选择契机,选取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参考文献

[1]丁芳.儿童的道德判断、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2]李红霞等,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调查与教育对策,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4.

[3]卢咏莉等,·社会榜样、社会关系质量与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

关于亲情的作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初中生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如助人、分享、合作、规范、自我牺牲等。亲社会行为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乡村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影响因素及其培养,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因素。乡村初中生在偏僻的农村生活和上学,他们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群体,其社会化过程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对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家庭条件、性别、民族差异的分析 

对乡村初中生调查研究发现,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在总体上都呈负偏态分布,亲社会行为表现趋于良好,助人、规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中,规范行为表现较为突出,这表明规范与道德在亲社会行为的培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根据学生的主观感受和评价把家庭条件分为差、一般和好三类。研究表明,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在规范行为表现上,家庭条件差的初中生显著优于家庭条件好的初中生,但是在其他方面与家庭条件的关系无显著差异。规范行为上的显著差异,可能是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在其行为上较为主观控制,存在自卑心理,行为表现较为保守慎重,只有通过遵守规范和规则来获得更多的支持与尊重以及赢得更多的朋友和伙伴。研究还发现,与父母同住一起的学生和离开家庭父母另外住的学生在助人、规范、合作、分享等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乡村初中生女生的亲社会行为表现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传统文化的影响,对男生赋予阳刚之气而女性温柔贤淑、体贴关怀等性别行为特征,虽然研究被试为初中生群体,但这种文化无意识地影响着学生行为的发展。也有可能是因为女生的移情能力和同理心高于男生,所以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丁芳(2000)的研究发现,即当移情水平较高时,女孩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显著多于男孩[1]。李红霞(1996)对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调查也表明,初中女生的亲社会性发展好于男生[2]。不过亲社会行为具有很多种表征,范围较广,在不同维度上,男女性别受到自身特点的影响,在不同方面有不同的表现是情理之中的事,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根据生态心理学的理论探索被试自身多方面因素。 

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差异分析发现,汉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显著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尤其是规范行为和情感关系表现较为明显。在情感关系和规范行为的表现上不一样,其原因可能是,社会约束和家庭教育以及情感表达的含蓄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情感关系的差异上也可能存在少数民族学生与父母的交流和沟通少于汉族学生,才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在情感关系方面的亲社会行为表现显著低于汉族学生。而规范行为有可能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规则和汉族学生的规则存在一定的差异,用汉族文化的规范来衡量少数民族学生的行为不免会有偏差。汉族学生的亲社会为普遍高于少数民族学生,也有可能与自然生存环境、父母教养方式、父母文化程度及民族自卑心理等方面的因素有关。 

二、对乡村初中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对初中生的亲社会行为培养,应该针对青少年的发展特点,从学生认可的亲社会行为着手,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入手建立亲社会行为的干预模式,这样才能易于操作和行之有效。 

1. 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维持良好的群体规范。 

在初中生的教育中,应重视培养学生体贴、尊重、孝敬、宽恕、诚实、合作、负责、勇敢、平和、忠心、礼貌、独立、等道德情操。大多数初中学生在有利于发展亲社会行为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学习、直接训练、奖惩等方法,能把体现亲社会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和信念内化,产生道德义务感,从而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2.培养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情绪胜任力。 

人际交往是初中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以往研究发现,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对个体的利他行为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其中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质量对个体利他行为的影响比亲子关系的质量更为突出[3]。因此,要在校园里开展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建立兴趣社团,组织集体活动,促使他们建立健康向上、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尤其要注意引导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 

3.注重移情能力的培养。 

移情是一个人设身处地的为他人着想,识别并体验

他人情绪和情感的心理过程,是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动机来源和促进因素,具有引发助人行为和抑制攻击性行为等亲社会功能[4]。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指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5]。培养、训练学生的移情能力,可以先培养他们的角色选择能力和从他人的角度来解释、评价自己及他人行为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自我归因能力和习惯。因此, 移情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我们要利用各种渠道训练和发展初中生的移情能力,充分发挥移情作用, 增强亲社会动机,提高亲社会行为水平。 

4.注重个性发展和培养,提高人文素质。 

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男女有别,应根据不同的个性特点,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必须协调,才能有益于人格的发展。教育工作者必须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言行给学生以启迪、教育,以自己良好的人格形象为学生树立起活生生的学习榜样,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实现对健康人格的认同和追求。同时,教师应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学生家长进行交流,转变一些家长不合理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因此,必须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贯彻于整个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系统。 

总之,想要充分发挥教育培养的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性别、家庭背景、民族习惯等实际情况,选择契机,选取有效的方法,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水平。 

 

参考文献: 

[1]丁芳.儿童的道德判断、移情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研究[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2]李红霞等,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和亲社会行为发展的调查与教育对策,现代中小学教育,1996,4. 

[3]卢咏莉等,·社会榜样、社会关系质量与青少年社会观念和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 

[4]hoffman,l.m. empathy and moral development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关于亲情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一、《入殓师》对家庭观念的重新解读

(一)《入殓师》中包含的日本传统家庭观

《入殓师》的主角是一个人到中年的大提琴手小林大悟,由于乐队解散丢掉了工作,并和妻子来到母亲留给自己的房子中居住,因为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入殓师这样一份工作,而工作的内容自然是和尸体有关,尽管收入不错,但是还是遭到了妻子以及朋友们的反对,但是小林却坚持了下来,而随着剧情的发展,小林戏剧性地给自己的父亲入殓,并在入殓的过程中谅解了因情人离家出走的父亲,也获得了个人情感上的升华。影片中传达出来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念显然和传统社会是有着一定区别的,传统的日本电影和日本社会相对来说是保守的,更加喜欢被社会同化和妥协,这就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父权意识、家庭意识和集体意识。但是这部电影所传达的家庭观念其实是被削弱甚至是剥夺的。尽管主人公的父亲很早就离开了家庭,母亲也过早地离开人世,影片在表面上是不存在家庭观念和价值的,但是电影中的“社长”这个角色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父亲的位置。在小林失业的时候给了他工作,同时也成为他工作上的导师,在小林第一次面对尸体的时候给予了严厉的指导,而且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着果敢认真,同时也富有同情心。尽管小林没有父亲的陪伴与母亲相依为命,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电影中感受到主人公无限服从的家庭观念,所以在影片中社长这个角色是不可或缺的,是作为小林父亲的形象来塑造的,并给予了小林足够的父爱和关心,最后小林甘愿并接受了入殓师这样一份工作,也暗喻着日本父权社会下的“子承父业”理念。

(二)《入殓师》中传统家庭观的颠覆

影片对于家庭观念的解读也不是单一的、传统的,同样描述了一个有违传统的故事,主角的故事也暗示了一个反叛传统的故事。例如主角的父亲违背了家庭观念,因此也遭受到了物质以及精神上的惩罚,最后沦落到一个地方自己孤独终老,想念自己的妻儿但是又迫于伦理和压力不敢回来。同时小林这个人物对于亲情也有着一定的反叛特点,从小林对待亲情以及家庭的态度来看,小林不像是一个传统的日本人,反而更像是一个没有了快马和猎枪的牛仔,他从城市来到反差极大的乡村,接触了入殓师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而且从职业中化解了与父亲之间的仇恨,从故事的本质上来看和西部片中发现金矿并且最后获得人性上的救赎是一样的。从故事来看,主人公所传达的更多的是一个个人化的故事,而且这个人不会强烈地依托在家庭的束缚中,更多的是西方文化立独行以及敢作敢当的精神,而且已经逐渐地偏离了日本传统文化中家的集体精神。

二、《入殓师》中“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碰撞

(一)“罪感文化”和“耻感文化”的内涵

耻感文化,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对大量二手资料分析后,给日本文化下的定义,是在区别于西方“罪感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耻感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耻感这种心理感受加以发掘、升华,使之成为一种文化积淀,对国人的行为和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深刻地影响到国家制度的设计,所以标志着一个国家性的文化。

(二)《入殓师》中的耻感文化

从这部电影中小林的社会活动范围以及特点来看,小林这个人物其实是偏向于西方文化的。一个人羞耻感的来源更多的是对于集体归属感的迷茫,这是日本社会的基本特点,所以我们大致也可以推断小林的罪恶感从何而来。影片中有大量的情节描述了这一点,当小林获得入殓师这样一份工作的时候就面临着与社会认同的矛盾,他之所以感受羞耻是因为这份特殊的工作显然是不被社会大众所接受的,是一份没有“集体归属感”的工作,与其说是来自于外部的压力,不如说是小林这个角色内心世界的矛盾。小林的这种羞耻感让他不得不去承受来自家庭以及社会的指责和压力,但同时我们又看到了一个西方化的小林,“罪感文化”的核心是劝人向善的,是在西方基督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自我救赎的文化,一个人的错误都是来源于自己内心世界的,片中的小林尽管受到了亲友们的指责,但是最后的小林没有放弃入殓师这样一份工作,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有错误的,反而坚定地认为这样一个非常规的职业是实现自我价值和救赎的职业,对于自己职业以及对于自我的认识有着强烈的认同感,而且不会受到外界的影响。

(三)《入殓师》中的罪感文化

影片中也从社长的角度对两种文化给予了另一种解读,社长的妻子在9年前去世了,自然入殓的工作也是社长完成的,影片立即转入了关于吃的话题上,他们烤着吃的是一种特殊的食物———河豚,社长给出的解读是为了生存会选择更好吃的。另一种意识就是在说,既然有的人只是为了生存而工作,那么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压力不大的工作,而放弃入殓师这样一个工作呢?小林也就此顿悟,更多时候所谓的烦恼就是别人给的,影片后来给出了一系列镜头来显示出小林工作的娴熟,当然也体现了小林对于自己工作的热爱以及对自我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还有一个关于孩子的入殓过程,显然也有着明显的暗示,孩子自杀的原因以及生前喜欢化女妆的行为等,显然都是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的,但是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都是服从自己的内心的,尽管同样会产生所谓的“耻感”,但都有他们自然存在的价值,是自我价值和认同上的追求。而在这个过程中,小林同样也在观念和意识上发生转变,逐渐地脱离了“耻”的外部影响,并不觉得自己的工作是羞耻和丢脸的,反而开始注重内心世界的救赎,从“罪”的角度全面考虑问题,并没有被外部压力所压倒,而这种“罪感文化”也显示着对西方文化的靠拢和倾斜,而这种行为习惯在现实社会中自然是并不多见的,并不能在社会中作为一个解决事物的常规方式。当然对于东西方文化的这种差异根源学术界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观点,有的认为是东西方不同的家庭结构和教育环境造成的,欧美的资产阶级家庭能够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并通过和家庭的斗争反抗中不断地成长。但是相对于欧美家庭的独立和自主来说,东方传统的家庭观念中孩子的斗争意识是被弱化的,更多的是服从和同化,孩子从小就没有一个所谓独立的场所。东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就是两者之中一个是有所谓的公私分明的立场,而另一个更多的是父权社会的协同。因此我们就在电影中看到了一个既要服从罪感文化同时也有着耻感文化属性的小林,电影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隐晦地传达出这种文化差异上的转变,小林的成长之路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认同上的转变,他靠着超乎寻常的自我认识以及抵抗能力获得了思想层面上的升华,也正因如此,我们才能够在人物刻画中发掘出小林的西方属性。

三、《入殓师》对父爱的宏大解读

(一)《入殓师》中传统的父亲形象

故事中的亲情有多方面的表达,例如夫妻之间、父子之间的爱与恨,而关乎亲情的解读显然是东方化的,集中体现了日本的家庭矛盾。影片中有一个镜头就展现出了小林对父爱的渴望,主人公拿出了年少时期使用过的大提琴的时候,装着大提琴的琴袋中还有着儿时和父亲在河边玩耍时候捡到的石头,就是这么一块父亲给的白色的石头,让小林时时刻刻想念着父亲给出的约定。但是父亲显然没有遵守这个约定,父亲对于亲情的背叛给小林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因此当妻子问小林如果他的父亲还活着的话会不会想要见他,小林的回答却是“想要揍那个糟老头子”,就算是时隔30年小林仍然无法理解父亲在亲情上的背叛。但是这个父亲其实是符号化的父亲,影片其实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塑造社长这样一个长辈的角色,社长不仅解决了小林生活中的问题,同时也通过自己丰富的生活阅历开导小林,解决了小林精神世界的困惑,让小林重新认识了生命以及爱的尊严,而且他教导小林重新认识死亡和生活的意义。最后小林爱上了入殓师这个职业,而这种继承和传递也显示出日本文化的精髓。

(二)《入殓师》基于西方文化的父亲形象剖析

为了突出社长这个角色的存在,片子也刻意地注重社长和小林之间的情感描写,从观众的角度来看,社长与小林的亲生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在对比中形成了延续和传承。尤其当小林看到死去的父亲时,当他看到父亲的遗物时他惊讶了,小林感慨地说道“这就是人生吗……”显然这个时候我们也理解了小林自己在亲情中的执拗,当小林在居无定所的时候,即使选择流浪也没有到自己的父亲这边来,意识到这一点的小林同时也理解了父亲的想法,这位陌生的而且有着缺点的父亲形象也在这个时候获得救赎。因为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父亲的庇护以及儿子的奉献应该是对等的,然而在小林的家庭中这种对等显然是被打破了的,当小林看到自己的父亲在临死前还紧紧地握着童年时代的石头,小林第一次哭了,其实父亲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在这个时候原有的父亲形象也被彻底填满了,并在影片的最后成为一个真正的父亲,一个获得儿子认同和理解的父亲形象,影片的最后以小林成为父亲作为结束,一方面显示着本片中关于生命和死亡的解读,另一个方面也显示着对于父亲形象的解读以及继承。尽管父亲背叛这个家庭,但是影片中所展现出来的父爱其实与西方文化有着一定差别的,来自亲情上的背叛和弗洛伊德解读的背叛还有着一些不同之处,亲子关系上的重建并不是对“权利”的重新分配和获取,而是东方文化中的温情和传递,因此我们也可以认定故事中所传达的日本传统文化也有着一定的区别。

四、结语

关于亲情的作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亲子关系是人生中形成的第一种人际关系,也是家庭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关系,它对青少年的社会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亲子关系的界定分析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三个方面影响,并提出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方法。

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发展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人们试图通过对亲子关系的探讨,为儿童不同的社会化发展进程及后果提供解释通,通过对亲子关系所特有的行为系统及其内部表征机制的研究,分析亲子关系的不同形态,有利于深入到儿童第一个最亲密的人际关系的深层,这有助于人们理解儿童社会关系的发展。

一、亲子关系的涵义

亲子关系原是遗传学中的用语,是指亲代和子代之间的生物血缘关系。在教育学心理学领域亲子关系的内涵有所扩大。台湾学者从生物条件——血缘关系、社会条件——法律或制度关系(如入赘或婚姻)和心理条件——当事人双方以亲子互许,有亲子情感交流这三个纬度把亲子关系分成七种类型:A型(通常的血缘之亲子关系);
B型(真实的亲子,却无心理沟通);
C型(有血缘关系,也有心理沟通,因某种理由未入籍者);
D型(收养的亲子关系);
E型(只有血缘关系,无社会、心理联系);
F型(名义上的亲子关系);
G型(因约诺而成的亲子关系)[1]。近来有人将其界定为“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以抚养、教养、赡养为基本内容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2]。这一界定排除了非血缘关系的养父母、继父母的亲子关系,同时也排除了虽有血缘关系但未共同生活担负抚养、教养、赡养等义务的亲子关系。毫无疑问,这样来界定亲子关系对于亲子关系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不过这一解释对于亲子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亲子之间的双维活动、双向原则的内涵表现得不够明显。“抚养、教养、赡养”等只说明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而子女对父母行为的影响则不够清楚、突出。刘晓梅、李康将亲子关系进一步理解为“以血缘和共同生活为基础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亲子双维行为体系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统一体”。这样既可以排除非血缘关系的亲子关系,有血缘关系而未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亲子关系,又突出了亲子关系中的双维双向原则和亲子之间的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为亲子关系的研究提出了较为明确的研究内容、范围和方法。

二、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在社会学中,伊恩?罗伯逊指出儿童社会化(初级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它主要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儿童将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建立感情联系,并了解他人的角色和观点。《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编辑委员会则解释儿童社会化指一个人在儿童阶段(通常指0—14岁)通过个人和社会的交互作用,获得语言、思维、情感等能力和最初行为方式,逐步了解社会,掌握生存能力的过程。

陈帼眉根据《规程》的基本精神以及幼儿心理发展的具体特点,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目标进行了较多研究,概括起来儿童社会化的结构包括如下内容:(1)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2)情绪情感的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的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等。(3)社会交往的发展,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际关系等。(4)品德发展,包括:爱周围人、爱集体、爱祖国、礼貌、诚实、爱劳动等。[3]结合以上分析,笔者通过三个方面分析亲子关系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影响。

(一)亲子关系与同伴交往

儿童是在与周围人的相互作用和交往中不断发展的。儿童的交往对象主要有家庭和家庭外两大系统,其中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主要的社会关系,对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父母与子女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儿童会获得安全感,信任感,这对他们的社会性和情感性模式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这反映在他们的同伴交往中。如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儿童,老师反映他们的朋友多,自尊、同情、积极性情感较高,更多地以积极性情感来发动、响应、维持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同时他们攻击性低,对新鲜活动表现出较少的消极反应,更具社会竞争能力和社会技能。同伴也反映他们比不安全依恋的儿童更容易接近。安全依恋的2-3岁儿童,在玩伴中有更强的人际吸引力,积极、利他行为比较多,而焦虑、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常对同伴做出消极、攻击的行为,因此人际吸引力差。对4岁儿童配对游戏的研究发现,虽然冲突在所有儿童之间都是普遍存在的,所不同的是,安全-安全型组队的儿童能够很好地解决分歧,慎重地对待朋友的不同意见,协商出公平的解决办法;
而安全--不安全型对子的儿童更倾向于相互挑战,靠武力解决冲突,往往最终以生气或赌气而结束游戏,显示出两组儿童友谊质量的差别,安全依恋的儿童之间更协调,更善于合作。[4]

所以亲子关系对儿童同伴交往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其形成和谐人际关系,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亲子关系与社会认知

亲子关系不仅与儿童的情绪、情感及行为表现有显著联系,与社会认知模式也关系密切,而且以认知模式来解释亲子关系的作用机制,这就是“内部工作模型”假设。许多学者同意,亲子关系对儿童后期适应性发展的持续影响,是通过自我认知提供的一种机制来完成的,工作模型的假设得到了实证研究的支持,至少母子亲子关系质量和儿童对自我的知觉之间有显著的联系。有研究比较了父子关系、母子关系各自与幼儿自尊、自我认识之间的关系。自尊、自我认识的评定分为三部分:教师评定的儿童自尊表现量表、以玩具为道具的访谈、幼儿对自己社会接纳性与社会性能力的知觉绘图量表,后两者均为投射技术。结果发现,母子关系质量可以预测儿童的自我肯定水平,父子关系对儿童自尊表现及社会性能力的预测性更强[5]。验证了Bowlby的思想:安全性水平高的儿童,更自信、更主动,自我效能高。由于儿童认知发展平的局限,亲子关系与社会性认知的研究大量来自成人及大学生。从社会性认知角度对依恋的研究表明,工作模型对个体日后的人际相互作用有强有力的影响。安全被试对积极关系结果的辨别反应更快,也就是说他们更敏感,而不安全被试对消极关系更敏感。除反应速度的比较外,对反应频数的比较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不安全依恋的大学生更多地回忆起日常生活中的消极人际关系结果,并与安全依恋的大学生之间的差别达到了显著程度,这些发现表明过去的人际关系经验以一定的方式为人们提供了进一步知觉人际关系的认知准备。

(三)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

Bowlby认为,“儿童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婴幼儿与母亲(或稳定的母亲)之间建立一种温暖、亲密、稳定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婴幼儿既获得了满足,也感到愉悦。”相反,早期主要亲子关系的破坏会导致儿童情感上的危机,并将在其后的生活中以突然的抑郁或焦虑形式表现出来,而这些抑郁焦虑似乎与当前的生活压力无关,因此儿童早期生活中亲子关系的形成与否会影响整个人生的顺利发展。因此早期亲子关系成为儿童精神健康研究的一个突破口。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婴幼儿期,也会在成人期表现出来。那些回忆其早期亲子关系为稳定、安全的大学生,同伴反映他们焦虑水平和攻击性低,他们自己也报告了较低水平的孤独和压抑。与母亲形成安全依恋,有良好亲子关系的小学五年级儿童,报告了较低的孤独感。父母婚姻质量对儿童社会化有重要的影响,有关离异家庭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比如抑郁、焦虑、孤独、孤僻等一些内部行为问题,是父母离异儿童的常见症状。这主要是因为父母婚姻质量差,互相争吵,对儿童关注较少或经常指责儿童,缺乏沟通,亲子关系差,儿童没有安全感,进而通过影响儿童的情感影响其社会性的形成。

研究表明,(1)母亲在与子女交往中,给予最多的是抚育、照料和丰富的情感反应以及言语教导、具体示范、行为榜样、平时鼓励与错误纠正等等。其中,母亲对婴幼儿的交往态度和丰富而又积极的情感交流,对子女未来一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情感具有奠基性的影响。(2)父亲与子女的交往具有母亲不可代替的特殊作用。父子交往内容偏重于游戏、游玩和学习指导活动,具有更多的认知性和活动往内容。方式上偏重于身体运动、户外活动和科技工艺性活动等,它具有更大的活动量和更强的刺激性。父亲在与子女交往中,常常成为子女游戏的伙伴、学习的指导者和品行的榜样。孩子在与父母的亲密交往中,获得安全感,学会独立和与人合作,并在未来的生活中为发展其完美的人格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基础。[6]

三、培养良好亲子关系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开展亲子教育,传播科学育儿方法,提高家长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家庭教育中,往往亲子关系不当的家长其本身的愿望都是好的,但由于他们不懂得正确的育儿方法,不了解子女的真正需要与真实水平,从而使教育与实际相脱离;这样既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又使亲子之间的关系僵化,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要改善亲子关系,首先要使家长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一定的科学育儿方法,真正从子女发展的需要出发,学会做一名可亲可敬的称职的家长。第二,利用亲子游戏进行亲情教育,改善亲子关系。游戏是婴幼儿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他们通过游戏学习并发展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与技能。所谓亲子游戏是指父母鼓励性参与婴幼儿的游戏活动,与孩子一起动手完成任务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儿童的积极情感,增进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使孩子乐于学习,愿意接受父母的教育。同时也使父母对子女更关心,更真切地感受和了解子女的内心需要,为家庭教育指引正确的方向。第三,提倡“三亲、三和、四自”教育,改善家庭教育模式,实行亲情教育。三亲是:距离要亲近、教育要亲切、关心要亲热;
三和是:态度要和气、方式要和顺、交往要和谐;
四自是:要让婴幼儿在自由自在中玩得开心,在自说自话中鼓励开口,在自作主张中逐渐开窃,在自由活动中给予开胃。通过这种教育模式的实践使人们感悟到,只有研究婴幼儿的心理需要,给予适当的满足,就能建立起亲密、亲爱、亲热的亲子关系,在教育上也能得到超常性的教育效果。为此,我们概括出这样一些体会:“亲子教育以亲为主;
亲而不教,也有成效;
亲而又教,效果更好;
不亲而教,等于无效。”随着年轻父母学历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子女的教育也逐渐趋于合理化。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培养与发展,正越来越受到家长与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其相关的理论和实践也在不断的涌现和发展,亲子关系作为家庭教育的核心内容,必将对子女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7]

【参考文献】

[1]台湾教育学会主编:亲职教育研究,华欣文化事业中心,1983年12月出版

[2]刘晓梅、李康:亲子关系研究浅识,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3]/LTXXLR.asp?ID=574:我国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4][6]于海情:亲子依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

推荐访问:作文 亲情 五篇 关于亲情作文【五篇】 关于亲情的作文(精选5篇) 关于亲情的作文10篇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