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好故事写作背景【五篇】(精选文档)

好故事写作背景【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7-01 18:4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社会环境包括小说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为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故事写作背景【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好故事写作背景【五篇】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范文第1篇

一、回归课本,熟练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小说的环境描写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和景物等,社会环境包括小说人物活动的历史背景、社会情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为人物的活动和情节的展开提供了特定的背景。下面我们结合课本,谈谈它们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增加故事的真实性。如沈从文小说《边城》开篇部分对边城的介绍,显示了湘西山城特有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2.暗示故事发生的时代特性。如鲁迅小说《祝福》开端部分对鲁镇祝福景象的描写,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3.渲染某种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环境描写来渲染故事的气氛,或喜庆,或清冷,或悲凉,用来感染读者。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彤云、朔风、大雪的描写,就渲染了一种凄冷、悲凉、紧张的气氛。

4.反映人物个性品格和生活情趣。如《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的住处,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说明这位老祖宗地位尊贵,又不管事,于是一味找乐的情趣。

5.烘托人物的心情,暗示人物的处境、命运(身份、地位)。小说中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丰富的心理,凸显人物心理活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贾府府门的描写,反复突出其“大”,其目的是暗示贾氏家族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

6.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小说的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为情节发展做了铺垫,提供了合理的条件,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7.自然环境象征或暗示某种社会环境,揭示社会的本质特征。如海威鸣《老人与海》中的大海,便是人生的象征;
老人与海的斗争,是人与自己命运斗争的象征。

8.深化作品的主题。如《祝福》中有四处提到了飞雪,其中结尾处对团团飞舞的雪花的描写,其目的就是借雪的猖狂,讽刺了封建势力暂时的得意,深化了对旧社会人吃人本质的揭露,使文章反封建的主题更加鲜明。

当然,一段具体的环境描写,它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需要根据具体的文本去综合分析,从环境、人物、情节、主题这四个方面思考,坚持“四位一体”的原则。

二、梳理高考真题,知晓设问方式

梳理近几年高考小说阅读试题,我们发现绝大部分试题都直接或间接地考查了“环境描写的作用”,其设问方式综合性较强,多结合描法和描写的环境特点考查。我们归纳出此类试题主要有这样几种设问方式:

1.请简要分析(指出)某处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2.赏析某处的景物描写。

3.阅读某处景物描写,说明作者的描写意图。

同时提醒广大考生注意辨析这样几种设问方式的不同:景物描写的特点,景物描写的作用,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它们分别考查的是描法、描写作用、景物特点,一定要认真审题,注意辨析。

三、研究高考真题,明确答题步骤及注意事项

要得出高考题型的解题步骤,研究高考试题答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如: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做简要分析(2010安徽卷)

答案:特点: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发展。

通过研究以上例题及答案,我们不难看出此类试题的一般解答步骤及注意事项:

(1)认真审题,明确考查内容。

(2)确定区间,反复阅读,领会写的是什么样的景,景物有什么特点,联系时代背景和上下文来理解它为人物创设的活动背景。

(3)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领会画中之意,理解景物中蕴含着的有关人物的丰富感情,体味它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理解景物描写、画面情景转换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直至表现主题等方面的作用。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范文第2篇

一、选用特殊的背景要素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写的是父亲为儿子买橘子时过月台的背影。父亲的背影是儿子经常见到的,但为什么这篇文章写得感人至深,让人读了久久不忘呢?主要原因就是这篇文章选取了一个特定的背景―_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家境惨淡,父亲在遭受了种种打击后,对儿子却依然如此细心体贴,给儿子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个背影凝聚着父子在逆境中相互扶持、相濡以沫的深情。正是得力于特殊背景要素的选择,文章才感人至深,引起了千万读者的共鸣。如优秀作文《外公的诺言》的结尾:

那是一个晴朗的午后,一个紧急的电话将我招回到外公身边。当我冲进病房,他已无法说出完整的话,只是用颤抖的手将一个白色小盒子递给我。那费力托着盒子的手,还未来得及伸到我身边,便重重地垂了下去,盒子也滑落了。在众人的哭声中,盒子里的东西散落了一床,那是二十几个已凿好孔还未来得及串成项链的贝壳。

长辈对晚辈许诺并兑现诺言,这本是很平常的事,而外公兑现诺言这一情节发生在病危这个特殊的背景下。背景的特殊性,给文章增添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二、选用特殊的时间要素

在作文中选用特殊时间发生的故事来表现主题,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电影《泰坦尼克号》叙述的只是一段爱情故事,然而它却能轰动世界,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主要是因为这个爱情故事发生的时间很特殊。危难之际,“泰坦尼克号”上的爱情故事才显得如此浪漫、炽热、悲壮,震撼心灵,荡气回肠。

如许多同学写爸爸送“我”去医院这件事,都显得很平淡,不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如果对故事发生的时间稍作调整,把时间要素特殊化,写爸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或寒风凛冽的冬夜送“我”去医院,就更容易突出爸爸对“我”的关心、疼爱和全心付出。

三、选用特殊的地点要素

同样的事,发生在不同的地点,所表达的意义也会不同。如在作文中选用银行办电脑培训班这一素材,就显得过于平常,缺乏新意。但如果选用特殊的地点要素,写农村办起了电脑培训班,意义就非同寻常了,可以有力地突出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紧跟时代节拍、与时俱进的气象,让人耳目一新。如优秀作文《我的伙伴》中的片段: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范文第3篇

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不仅会选择典型的故事情节,也十分注重为人物活动创设典型的环境。因此,同学们在阅读小说时,应注意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来体会人物形象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及小说的主题思想。

【概念阐释】

环境,就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此,环境描写也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描写是重点,主要指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
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的描写,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阅读指导】

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用茅盾先生的话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具体来说,同学们在阅读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时令、季节、地点等。环境描写可以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能够增强事情的真实性,并且选取典型时间、地点也有利于突出故事的典型性。例如鲁迅在小说《社戏》中,第一段是这样写的:“那地方叫平桥村,是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的小村庄……”这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典型地点,为表现文中“我”那一段难忘的童年农村生活经历提供了典型环境。

二、渲染氛围,为下铺垫。小说在写到比较紧张或轻松的气氛时,作者往往不直接描写这种气氛,而是通过描写一些看起来显得有些压抑或轻松的环境来间接表现这种气氛。如鲁迅的小说《故乡》开头的景物描写:“时候既然是深秋;
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没有一些活气。”这段景物描写,是渐近故乡时“我”在船上的所见,作者描绘出一幅死寂的故乡冬景图,为后文表现闰土等人的人生悲剧做好了铺垫。

三、烘托人物性格、情感、心理等。环境描写可以衬托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动,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就是通过描写与小说中人物的某种心理色调一致的景物,来烘托人物的心情。如《羚羊木雕》中的“月亮出来了,冷冷的”——“冷冷的”月光与“我”的伤心的色调是一致的。反衬则是通过描绘与人物心理的色调截然相反的景物,从反面衬托人物的心情。

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环境描写往往还会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中写“水面没有一只船”,暗示之后将有紧急情况发生。又如:“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这一环境描写,也暗示了下文的情节——一场水上伏击战,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

五、深化作品主题。环境描写最终是为小说的主旨服务的,因此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时一定要考虑到它对表现小说主旨的作用。当然,有时运用环境描写很难直接表达出小说的主旨,作者就通过描写带有暗示性的景物,暗示文章的主旨。以孙犁的小说《芦花荡》为例,作者描写道:“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

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这句景物描写中的“正在迎风飘撒”就带有暗示性,暗示了芦花荡的人们在与日本鬼子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谱写了一曲抗日赞歌。

环境描写对小说整体的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同学们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综合分析、全面把握,切

忌生硬地把它归结为某一种作用。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冬 至

陈慕炯

太阳虽然高挂空中,却显得苍白无力,挡不住北风的凛冽,街上的行人稀稀落落,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冷,真冷啊!

急步跨进自选商场,一股热气迎面扑来。爽!舒服极了。商场里倒是挺热闹的,顾客们穿梭选购,店员们殷勤服务。

忽然,商场里安静下来了,一种异样的氛围弥漫开来。售货员的微笑变成了惊疑,顾客的脸上也带着惊讶或气愤。怎么,今天出了什么大事?疑惑的我不由随着人们的目光向前望去。啊,乞丐,一个老乞丐正在选购食物!

他弯着腰,眯着眼,在食品架上扫描,右手紧紧地握着。而众人的眼睛正“监视”着他的一举一动。乞丐怎么也进了商场?我暗暗自问:“怎么不能?他也是一个人,也有应得的权利。”这时,犹豫多时的他终于选定了食物——一条最便宜的面包棍。

他向收款机走去,右手仍然握着,

人们纷纷自动让道,正在交款的一位女士立刻局促不安起来,一面催售货员赶紧收款,一面把自己的女儿——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拉了过来。他排在了女士的后面,隔着一段距离,但女士却像背上遭了芒刺一样,身子猛地身前滑出。小女孩不懂世事,却回过头来,好奇地望着这个衣裳破旧的老人,一双纯洁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脸上展现着天真的笑容。“爷爷!”突然,小女孩亲热地叫了一声。全场顿时一震,那老人更是惊呆了,嘴唇动着,昏花的老眼里泪光闪烁。他弯下腰,颤巍巍地用他那干枯的手掰开面包,递了一半给小女孩;
小女孩伸出手毫无顾忌地接了过来。她没来得及说声“谢谢”,就被她那涨红了脸的母亲一把拉了出去。

老乞丐默默无语地在收款台上,撒下了一把丁当作响的硬币,驼着背走出了商场。商场里又活跃起来了,售货员的脸上又绽开了温暖的微笑。

我走出商场,看见老乞丐正在弯腰从废物箱里捡起半根面包,那是他送给小女孩的半根面包,然后蹒跚着,慢慢消失在寒风中……

(选自《金华晚报》2011年12月23日)

1.小说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冬至”这一节气作为题目?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范文第4篇

那怎样才能设计出好的导语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实践,总结,把它分为五类:

一、讲故事、增趣味

即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例如,《孔雀东南飞》是一首长篇叙事诗,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因此,在导人时,我运用了讲故事的方式,先讲了学生比较熟悉的中国古代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如牛郎织女,梁祝化蝶。陆游与唐琬的凄美爱情,使学生对中国封建家长制的婚姻有了一定的理解,进而导人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悲剧,这样导人自然,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二、述背景、补信息

即介绍作者写作时的相关背景,让学生了解关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一些信息。比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文章描绘了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却表达了作者苦闷的心情,这样学生就难以理解。因此在开头导人时就必须介绍当时的背景,“1927年,叛变革命。中国处于黑暗之中,许多爱国的知识份子不满现实,但又不知如何改变现状,因而内心苦闷,朱自清就是其中的一员。这篇文章正是他这种心情的流露。”这样学生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三、设疑问、引思考

即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制造悬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积极地思考问题。例如在教学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时,为了提高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课前我设计了以下导语:“一提到“秋”,硕果累累、天高气爽、风霜高洁、落叶萧萧等景象仿佛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不仅会给人丰富、充实的想像,也会给人愁苦、萧条的感受。请同学们想想,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绘抒写秋景的?比如说,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绘秋景的?王维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绘秋景的?欧阳修在《秋声赋》中如何展示了秋天的萧条的?而在《沁园春・长沙》中又是如何描绘秋天的生机的?”随着这一串提示,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同学们背诵了一首又一首的诗文,唤起了对已学知识的回忆,千姿百态的秋景仿佛就呈现在眼前,这时再因势利导,要求学生朗诵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的秋景的。

四、温旧故、引新知

即通过复习已学知识的方式进而过渡到新课内容的讲授。在讲到《长亭送别》时,我首先让学生来复习上个学期学习的北宋柳永的名篇《雨霖铃》,师生齐背后,我说这首词写的是分别,是恋人分别时的难舍难分。词中表现主题的句子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古往今来,最动人的文字是离别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也是离别的文字。今天我们要学的《长亭送别》也是其中抒写离情别绪的绝唱。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地把握住了作品的主题。

五、作比较、难化易

即通过比较同一题材的课文来深化认识,将课文的难度降低。秦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短短的十几年,但留给后人的思考是深远的,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和热门话题。不知有多少人,写过多少文章。我们刚刚学习了贾谊的《过秦论》,文章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又学习苏洵的《六国论》,它的核心是“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今天,我们来欣赏、来品味杜枚的《阿房宫赋》,看看同样是讲六国和秦的故事,杜枚的观点是什么?又是怎么的表达这个观点的。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范文第5篇

在电影的创作中,要表现影片中的故事背景主要通过人物的造型美术来凸显。从年老母亲憨厚的笑容中就给人一种朴素善良的内心感受,而就是这样一个人物造型上的美术设计就可以表现出母亲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影片中展现了年轻时候的父亲身着一件整齐的中山装,再加上一头短短的头发,配上干净的笑容也反映了影片中的历史时代,并且这一人物造型也为影片中父亲遭遇了“”的变故而埋下了感情的伏笔。但从父亲这一人物造型上看,也能让观众感受到母亲对他的爱慕心理,同时也为母亲后面执著不悔的等待提供了历史背景。而年轻时候的母亲,则是一个扎着两条辫子的姑娘,并穿了一件红色的棉袄,这一人物的美术造型正把当时的乡村姑娘的特征表现出来了。而且从年轻时候的母亲跑步时的略显笨拙的样子中,就把母亲质朴的乡村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母亲具有淳朴的笑容和清秀的脸庞,这些人物特点把人物身上的青春感反映出来了,而就是这样一个质朴的乡村姑娘,在面对爱情时,展现出来的执著不悔更是让人为之动容,而这一情感的表达也与当时社会背景中的乡村爱情具有一致性的特征。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通过几个主要人物的美术造型,能让人们很轻易就了解到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从人物的着装就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影片主要展现的就是一个美丽的乡村爱情故事,并不是发生在城市的爱情故事,更不是有关城市人之间的。另外,从人物的着装造型上也可以帮助观众进一步区别人物的身份特征。影片中刻画的父亲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知识分子,而母亲则是一个鲜明的淳朴的乡村姑娘。人们从人物的造型上也可以知道故事大概发生的历史年代,父亲身穿中山装,母亲穿红棉袄,从中可知故事的时代并不是发生在古代,也不是在讲述近几年的故事。另外,从人物的美术造型上也可以看出故事发生的地区,并以此来判定人物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这样就能有利于观众掌握整部影片中的故事内涵。

二、以“路”为道具造型表达了人物之间真挚的感情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把主要的情感碰撞都展现在这条具有道具作用的乡间“小路”上,影片在开头部分就描写了一条弯曲的道路,同时这条路也被赋予了美术的效果从而来象征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相伴相随的感情。影片中的路是通过一条静谧的乡间小路来展现的,并且路在影片中所起到的美术作用就是告诉观众父亲和母亲在这条路上是怎样的执著,同时也是表达母亲毅然决然要把父亲的遗体带回家的真挚情感。在此后,影片中就曾多次出现了路的景物描写。当彩色的画面出现在观众的视线中,就出现了一条路是直通往村子,而父亲就坐在马车上来到了这个村庄,母亲则是在路的另一个尽头在等待着,这一景物的描写就暗喻着父亲和母亲即将要展开两人的故事。在影片中,正是这条路的景物画面才指引了父亲、母亲之间的相遇,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而母亲则为了能多看父亲一眼,并且和父亲多说上一句话,两人的感情变化多次都发生在这条路上,并且这条路的美术效果也正是表明了父亲和母亲之间相互追逐的爱情故事。故事发展到后来,父亲被牵连到“”的事件中而被强行带走,此时的母亲一路上追逐,并希望父亲能吃上自己做的饺子离去,但最终还是没有追上,而此时画面中出现的是一条没有镜头的道路,及至母亲无力倒在了路上,路的印象也逐渐隐退,在这一处中,路所营造的美术效果就是为了凸显出母亲在爱情道路上的种种艰辛。自父亲离开后,母亲则日日都在路上等待,而此时的道路则赋予了凄美的美术意义,表达了母亲对爱情的执著和坚信。母亲在最后也终于等到了父亲,而这一处的描写也借助这条路来展现,寓意了两人之间的爱情终于有了明了的结果,影片中描写路的画面也到此终结了。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路的作用已经包含了父亲和母亲之间通往幸福的道路。从影片中的现实部分来看,观众也似乎明白了为什么母亲坚持要把父亲的遗体带回来,也感受了两人之间的爱情艰辛。而父亲的遗体也正是通过了这条路,影片中出现了感人肺腑的关于路的画面。在影片中,路作为拍摄过程中的一个道具,蕴含了深刻的美术意涵,也是最能表达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同时也代表了一种朴质的乡土情感。

三、景物的美术造型折射出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导演恰当地把景物融入影片的抒情过程中,并实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也获得了非凡的美术视觉,巧妙的景物刻画为整部影片增添了美感。在影片的回忆部分中,当母亲穿着那件红棉袄出现在路口在焦急等待父亲的出现时,整个镜头从远景到近景都展现,并通过全景、近景之间的相互变化,着重凸显出母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并且正是随着景物描写的不断切换中,也逐渐把剧情带向了高潮的发展阶段,而观众也可以通过这一个美术上的视觉刻画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在影片的另一处中,母亲为了能够听到父亲的声音,便每天都到村里去打水,此时把金黄色的画面背景和弯曲的道路相互映衬,再加上母亲脸上纯净的笑容,与整个画面相融合。在这个场景中,导演主要把每一幅的画面都定格住,并着重展现人物身上的那种自然和纯美的感觉,并以此来表达母亲心中对父亲的绵延不绝的爱意。在影片的另一处描写中,母亲为了能让父亲吃上自己做的食物,导演还特意把一个青花瓷碗放在了一个固定的地方,并且对此进行了远景和近景的特写,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通过这一美术造型来告诉观众母亲对父亲的真情。母亲在父亲被带走的那一条路上等待着,影片的画面也在金黄色的美术色彩中得到了开展,把母亲的凄美完全展现出来了,这就实现了人物和景物相结合的美术效果。在电影中,导演还对母亲做饭的情景进行了特写,并把母亲劈柴、烧水等情境都生动展现出来了,在这一个画面中,不需要添加任何的语言,仅仅是随着镜头的特写而把人物的情感和自然景物唯美地结合在一起,凸显出母亲心中强烈的情感特征。当影片的故事发展到后面,母亲独自一人在那条路上无尽的奔跑着,导演把画面替换为彩色的回忆中,这不仅是对回忆内容的概括,也表现了那种深入骨髓、真挚感人的爱情终结。影片中充分表现景物过程中,也带领观众一起感受和体会人物的情感,这也是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推荐访问:背景 写作 故事 好故事写作背景【五篇】 好的故事写作背景(精选5篇) 好的故事 写作背景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