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耀景文档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3年度艺术修养论文【五篇】【优秀范文】

2023年度艺术修养论文【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6-29 14:0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一、声乐的属性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艺术修养论文【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艺术修养论文【五篇】

艺术修养论文范文第1篇

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又影响着人,渗透于人,塑造着人,所以我们无论是在精神还是在物质的实践活动中,都必须格外注重文化修养这一问题。文化修养是声乐艺术的灵魂。

一、声乐的属性

从声乐的文化属性看,声乐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尤其是音乐文化的产物。因为从它的形式到内容的不断变化、不断充实、不断升华的过程中,浸透了人的聪明智慧、美学思想、音乐观念、音乐思维、音乐逻辑。所以,学者们都说一部声乐发展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世界音乐思想的发展史、音乐思维的发展史。

什么是声乐,它是音乐的一种,是以人声为乐器演奏(演唱)出来的音乐。人声的特点非其他乐器能比,它的音乐对人类来说是最先听到的,最先感受到的,交流思想信息、情感的声音,以人声的音乐打动人更直接更赋予感染力。怪不得很多教器乐演奏的老师常向自己的学生说:“你拉的(或吹的)要象歌唱的一样”。就连演奏曲谱上就有“如歌的”这个表情术语。人声的音乐有其他乐器没有的特点,在多数作品中人声的音乐都有歌词,于是这部分音乐就有了双重表现,词和音乐的结合使内容不确定的音乐带上了文学给予的相当确定性,又使比较确定性的文字带上了不确定的色彩,引人去联想,从听觉引起的心绪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感受。声乐的社会功能是极强的,因为人人都能唱歌。歌者动情动容,听者感人肺腑,艺术魅力无与伦比。

二、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正因为音乐有以上的属性和特点,围绕着它就产生了大量的声乐作曲家、歌唱家,产生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浩如烟海的作品,使之独自成为一个完整的声乐艺术体系,成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成为一个音乐王国,具有了深厚而巨大的文化内涵。

既然声乐是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又有浓烈的文化内涵,那么,作为一个声乐艺术的实践者,要想驾驭这门艺术,就必然要有强大的艺术能力,而这强大的艺术能力除了有过硬的技术,主要来源于文化修养的深厚广博。歌曲或声乐作品是文学艺术和声乐艺术的二合体,声乐作品大都以思想深刻、内涵丰富、文学性强、艺术性高的诗词或歌曲音乐创作的文学基础,形成了声乐作品的文学性和文学特征。比如,中国歌曲、歌剧中可能涉及的体裁起码有诗、词、剧本、小说、散曲、时调等。拿现已知的著名声乐作品来讲,已涉及有古诗数十首,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诸多作家、元代及明清的诗词作者,以及近现代的刘半农、徐志摩、田汉等作家。外国歌曲、清唱剧和歌剧中所涉及的体裁有诗、剧本、小说、神话、史诗等。涉及的作家从英国的莎士比亚到法国的戈蒂埃、魏尔伦,从德国的歌德、席勒、海涅到俄国的普希金、托尔斯泰。还有圣经中的故事、赞美诗、经文歌等也进入了声乐文献。歌唱与文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歌词的文学性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歌曲的艺术性,而对歌唱中文学性的认识也同样反映出一个歌唱者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能力。要唱好任何一首歌曲或表现好任何一个声乐作品,首先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理解透彻,在充分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才能运用声音正确表现出歌曲作品质的内涵,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和文学内容的艺术境界。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知识,像《玫瑰三愿》、《红豆词》、《阳关三叠》等歌曲,就可能出现内容理解上的难度。另一方面,声乐演唱不只是对作品的一种传达的再现,更重要的是一种创作性的艺术活动,即所谓的二度创作。因此,在对声乐作品的演绎中,就需要通过自己所具有的和掌握的文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表现特征、艺术手法、民族特色等,进行分析和掌握,这样才能根据声乐作品的文学内容、音乐风格和表现特征进行最佳的设计和安排,从而使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和艺术表现,更加合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本意。所以,文化修养对声乐艺术的实践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我们不能认识这一点,并身体力行地去提高文化修养,那我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单薄乏味,在博大的声乐艺术的瀚海中只能停留在表面或不深的层面而显得华而不实,或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说,深厚的文化修养能使我们从哲学的高度、思想的高度、人性的高度去触摸声乐艺术最深邃、最本质的东西,引领我们从声乐艺术的必然王国走进声乐艺术的自由王国。三、声乐艺术实践者的“品位”

在中国的文学艺术领域,有文如其人、画如其人、字如其人、歌如其人的说法。这是因为声乐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的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演唱歌曲是演唱者思想情感、人生体验的外化,是其艺术观、审美观的音乐化。所以,在歌唱的声音中,常有强烈的文化品味和文化韵味,是演唱者文化修养集合式的音乐体现。因此,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趣味低俗的、气质猥琐的人能唱出优雅高贵的歌声;
同样,我们也不可能设想一个艺术感迟钝,对音乐缺少本质理解的人能唱出令人感动的歌声。所以,我们要想让歌声打动人,震撼人的灵魂,那么,我们必须先从做人开始,做一个爱憎分明、抑恶扬善的人,做一个真诚而又自然的人,做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做一个既能被别人打动又能打动别人的人,做一个远离世俗、远离浮躁而又贴近现实的人。总之,要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而要想成为这样的人,依然离不开文化的修养。当我们凭借着文化修养真正的成为“美”的人了,那我们的歌声也就有了内在的魅力,富有美丽的生命色彩,就能撞击人的心灵。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声乐大师的身上得到印证。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沈湘等,这些大师的声乐艺术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程度,代表了声乐演唱和声乐教育领域的最高艺术成就。他们之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艺术巅峰,当然有娴熟超人的技术做后盾,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吸取了人类文化的营养,对音乐、对社会、对生活有着自己独到的思考、体验和渴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性格,是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内在精神的人。比如周小燕先生不但有丰富广博的音乐修养,而且受过哲学、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崇尚理性,热爱和平生活,一直没有停止用音乐来追求真善美,追求艺术的真谛,培养出了很多世界歌唱艺术的拔尖人才。多明戈在上海演出,因感冒演唱有些纰漏(失声),但是他那富有感染力的形体语言以及他富有神韵的面部表情实现了高度和谐。难怪有人感叹:“多明戈用心在演唱”依然令人陶醉、令人震撼。

艺术修养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评剧;
演员;
综合;
修养;
文化;
艺术;
戏剧;
戏曲

综合修养是评剧演员的基本功与“软实力”,是评剧演员表演艺术的基础与前提。因此,所有评剧演员,无论是旦行、生行,还是净行、丑行,都必须重视并加强自身的综合修养。

具体而言,评剧演员的综合修养,可以分解为以下四大层面予以解读――

一、文化修养

文化修养是评剧演员综合修养中前提的前提、基础的基础。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兴起一股“文化热”,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明确地认识到:“各种竞争说到底是文化素质的竞争。”文化素质与文化修养其实是同义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文化乃是人类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大概念。正如19世纪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其所著的《原始文化》艺术中对“文化”所给出的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也就是说,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通过符号等载体使人们习得并传承,构成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它的基本核心是历史上经过选择的价值体系。它既是人类活动的产物,又是限制人类进一步活动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我国戏曲创作提升了其文化含量与文化品位、文化意蕴,这更要求评剧演员必须具备丰厚的文化修养与之相匹配。

二、艺术修养

艺术修养也是评剧演员综合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店的相互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的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志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们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艺术的种类繁多,包括造型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园林、书法、摄影等)、语言艺术(文学)、表演艺术(音乐、舞蹈、曲艺等)、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电视等)、民间艺术(杂技、木偶、魔术、皮影等)、网络艺术等等。

评剧演员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表演艺术工作者乃至表演艺术家。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典范。例如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派”创始人新凤霞就拜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为师,具有了精深的绘画修养。又如著名评剧小生表演艺术家刘小楼,也具有精深的文学修养,他主演的评剧《人面桃花》,边唱边书写古体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堪称一绝。

三、戏剧修养

戏剧修养同样是评剧演员综合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是由演员扮演固定角色,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形式。

评剧演员一要准确把握戏剧的巨大审美特征:动作性、冲突性、情境性;
二要全面掌握戏剧的三大表演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简称“斯氏体系”)、布莱希特体系(简称“布氏体系”)、梅兰芳体系(简称“梅氏体系”)。特别要领会“斯氏体系”中的“表演艺术是动作的艺术”、“最高任务与贯穿动作”、“形象的种子”、“心理(内部)动作与形体(外部)动作的有机统一”、“内部体验与外部体现的有机统一”、“从自我出发生活于角色”、“舞台生活的双重性”等理论,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表演艺术实践。

四、戏曲修养

戏曲修养更是评剧演员综合修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剧演员必备的修养。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传统戏剧形式,评剧属于戏曲范畴。评剧演员的戏曲修养,包括以下三大主要内容:

艺术修养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修艺 修文 学生工作 完善

艺术高校高考录取文化分数相比较其它综合大学来说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线上,这一事实使艺术高校招收的学生群体文化素质长期以来一直停留在普遍较低的水准上,文化水平较低势必带来学生整体素质的降低,这种状况对当代艺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产生许多潜在的危机。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对艺术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艺文双修”的育人理念,就是应对此现实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思路。高校培养人除了传授专业学科知识外,育人是更重要的教育本质。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正确理解“艺文双修”育人理念的内涵,认识“艺文双修”育人理念对艺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根据“艺文双修”的育人理念开展学生工作,才能完成艺术高校培养当代高素质艺术人才的历史使命。

一、“艺文双修”育人理念的内涵

所谓“艺文双修”,从字面上讲包括“艺”和“文”两方面。“艺”指艺术教育,即艺术专业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的教育;
“文”指的是文化,是造就人的行为,也就是要求除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造就人的品格及素质。在“艺文双修”育人理念之中,“修艺”重在对人的学科专业能力教育的基本要求,“修文”重在对人的素质品格的锤炼与造就,只有两方面都共同修为,才是完成了对艺术人才的全面培养。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艺文双修”育人理念的内涵,还有必要对“修文”和“学文”这两个概念的含义及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澄清和认识。“修文”中的“修”意为造就、培养,“文”指的是行为规范,即品格、素养和素质,是人对自我的制约和管理。“修文”就是修炼培养人的素养,本质是造就人的素质和品格。“学文”意为学习文化知识,学习一切能造就人的知识,当然也包括艺术专业文化知识。长期以来,容易把这两个概念笼统替代,以为“修文”就是“学文”,实际上这两个概念是不可替代和互指的,“修文”的“文”不同于“学文”的“文”,前者本质是人格,后者本质是文化知识。“学文”是“修文”的基础,“修文”是“学文”的目的,学习文化知识和人格修为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的。明确了这两者的含义及关系,我们就可以准确把握“艺文双修”中的“修艺”和“修文”,实质上就是“学文”和“修文”的关系。在艺术高校实践“艺文双修”的育人理念,就是对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要着重于“人才”的培养而不是“技师”的教学。要“修艺”,学习艺术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学习相关的其他学科的文化知识,学习一切能造就人的文化知识;
要“修文”,培养良好的品格及素质。既要传授艺术专业学科知识,又要引导教育学生成为有文化有素质的人,这样艺术高校才能培养出有专业技能和文化素养的新时代艺术专业人才,达到育人目标,完成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任务。

二、“艺文双修”育人理念下艺术高校育人工作的完善

明晰了“艺文双修”育人理念的内涵,就明确了艺术高校育人的目标和方向。但是,由于国家对学科及专业有固定的分类,高校因工作职能不同也有相应的对口部门负责,这种现实中的分类带来教学育人、管理育人两块工作领域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相对独立地开展工作,致使对“学文”、“修文”在育人工程中所起作用没能受到应有的认识和重视,从而影响艺术高校的育人质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继续深入挖掘“修艺”的途径,加强“修文”工作的力度。受专业细化分类的局限性,在艺术高校往往将艺术专业技能与艺术理论知识相分离,将艺术学科专业知识与其他文理学科专业知识相分离,好像艺术不是文化知识的一份子,混淆了“修文”、“修艺”的概念或笼统指代。模糊地认为“艺文双修”就是对学生加强艺术专业技能学习和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两方面并进,或是加强艺术学科专业学习与加强文化学习并进,而恰恰忽略了“修文”这个培养人的品格的教育本质。

在教学管理实践运用上学校对学生“修艺”做了一定的教学改革,也开辟了一些有效的途径。一些艺术教育工作者认为实行了这样的教改就是实践了“艺文双修”的育人理念,就能达到艺术高校的育人目标。这些教改措施确实是非常好的,成果也显著,但是,离培养全面的艺术人才的育人目标尚有距离,差距在于这些教改措施主要还是侧重于实践了“修艺”,还未在“修文”,即如何造就培养人的品格素质方面,还未能投入更多措施及精力,而这方面又正是艺术高校较低文化素质的学生群体最急需加强和打造之处。因此,艺术高校育人工作在“艺文双修”育人理念指导下仍要继续深入挖掘“修艺”的途径,加强“修文”工作的力度。

2.构建以艺术专业知识为核心的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体系,增强“修艺”的系统性。受现实中学科固定分类的局限性,学文与艺术专业教学分离。在艺术高校,不同的专业知识是由不同的专业教学群体来传授,如:艺术专业技能知识讲授由艺术专业教师负责,艺术专业文化理论知识讲授由艺术史论专业教师负责,公共课讲授由社科基础部教师负责。这样的分类使不同的教学群体在各自的学科专业领域内相对独立地开展教学,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也主要是依据本专业学科领域的知识要求,对各学科专业之间的必然关联重视还不够,更重要的是对以艺术学科专业知识为统领之下的其他学科专业知识还未有系统构架,其他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如何为艺术学科专业知识而服务,起到促进学生对艺术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这些方面还未有太多具体的措施,这样的结构和布局也使“修艺”未能系统平衡开展。

因此,艺术高校在育人工作中要构建以艺术专业知识为核心的系统专业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体系,使艺术专业技能知识、艺术专业史论知识、艺术专业文化知识、公共文化知识等专业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之间彼此关联、有机统一、互相促进,并且以艺术专业知识为统领将这些知识系统构建。各专业知识的教授教师之间也应互相学习和熟悉,了解本专业知识在艺术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体系中的承传递进作用以及教学目标。各专业知识在传授中互相呼应、传承、递进,增强“修艺”的系统性。

3.教学和教育工作队伍相互配合开展工作,“修文”与“修艺”融合共进。受教学及管理部门分离而独立工作的局限性,教学育人工作与管理育人工作领域相对分离而缺乏共建和谐发展。特别是在艺术高校,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以及较少有其他文理学科专业的支撑,使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相对分离和脱节的程度相比其他文理综合院校显得更深。教学及管理部门未能在“艺文双修”育人总目标下统一协作、共建及和谐开展,在艺术人才培养上出现“两张皮”现象,教学工作着重于学生的艺术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及文化课知识的传授,学生工作着重于学生纪律及生活的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等。表面上看抓好学生纪律是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但究其本质,并未将两个块面的工作,即:“修文”与“修艺”整合共进,各做各的,仿佛关联不大,还存在偏离甚至是割裂的现象。

艺术修养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竹笛艺术;
修养

中图分类号:J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54-01

对美的追求是人类发展史上的永恒主题,“美”是器乐演奏的主题和灵魂。中国器乐艺术之美是中国音乐的独特之美的一个重要载体。竹笛艺术发展至今,体现了历代人对中国音乐之美的不断追求。要将竹笛音乐的美完整的表现出来,不仅要掌握和精通竹笛演奏技巧,同时更需要对所要表演的作品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理解。因此,一个合格的演奏者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有良好的艺术修养。文章将重点探讨竹笛艺术修养的内涵以及培养的途径。

一、艺术修养对于竹笛演奏的意义

(一)良好的艺术修养能够正确挖掘作品的情感内涵

要想将音乐作品的意境美用竹笛完整的表现出来,离不开对音乐作品内涵的深刻把握。首先,一件音乐作品的产生,离不开作曲者的生活积累和艺术经验,作曲者的体验和感受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情感,而作为演奏者,我们需要从作品的创作背景中进一步地领会音乐内容,并把握作品情感内涵。其次,音乐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具象性,这就要求竹笛演奏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才能打开音乐作品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博大的想象空间,创造性地理解、体验音乐的情感内涵,为演奏音乐作品开辟更广阔的天地。在这种具体的思维活动中,演奏者可以将与作品相关的情感和生活体验调动起来,在头脑中形成更为丰富完整的艺术形象,产生全面、深刻的音乐感受,让音乐内容的情感和意境自然、合理地表达出来。

(二)良好的艺术修养能够运用恰当的表现手法表现作品意境

竹笛演奏是通过对音乐的力度对比、速度处理、气息运用等多方面的变化来表现作品的情感内涵的。因此,演奏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才能根据作品的陈述方式以及风格特点的需要,恰当地选择相应的表现手段,并将其对比变化合理地纳入完整的艺术构思中,使内心艺术构思与外部演奏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准确地表现作品情感的发展和变化。

(三)良好的艺术修养是成为竹笛艺术家的前提

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活动最大程度地关心人民权利和尊严、最大限度满足时代要求,最有成效推动社会发展从而成为优秀艺术家。这要求竹笛艺术家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对待竹笛艺术创作及一切竹笛艺术活动,注重社会效果,提高艺术作品质量。要做到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就要求竹笛艺术家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二、竹笛艺术修养包含的几种能力

竹笛演奏者的艺术修养除了必要的艺术理论知识外,还包括这样几种能力:

(一)敏锐的感受能力

感受事物是竹笛艺术表演的前提。演奏者要有意识地培养随时随地捕捉创作素材的能力并且发展自己对与竹笛艺术感受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于专业的差异、艺术偏爱的品种、具体感受的侧重点、角度、方法和内容的不同。

(二)丰富的竹笛艺术想象力

丰富的想象是艺术才华的根基。竹笛艺术想象是通过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重组、虚构以创造新形象的创造想象。其中应当包括无特定目的、不自觉的、不由自主的无意想象和自觉有意的有意想象,包括由感知而形成相应形象的再造想象;
与独立创造新形象的创造想象;
由此及彼的联想和重构全新形象的构想等。而尤以有意想象、创造想象和构想为主。

(三)精湛的竹笛演奏技巧

竹笛演奏技巧是以技能、技法、技术为基础的,但技巧并不等于技能、技法、技术。技能、技法是进行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段、基本功夫,技巧则是运用技能、技法、技术创造独特艺术作品的本领。所以,技巧是竹笛演奏者运用艺术技能、技法、技术创造艺术作品、塑造艺术形象的本领。竹笛演奏技巧是竹笛艺术才能在竹笛艺术创作中的集中体现。竹笛艺术才能是竹笛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主要表现为熟练的艺术技巧。因此竹笛艺术家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创造能力,与提高艺术技巧密不可分。

三、培养竹笛艺术修养的几种途径

培养竹笛艺术修养的途径多样。情况不同,修养途径亦因人而异,但一般不外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个人与社会相结合两方面。具体表现为:

(一)读万卷书一要加强美育理论修养

竹笛演奏者要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积淀培养丰厚文化素养。解决该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博览群书,多读书才能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竹笛艺术表演时才能够站在较高视点,视通万里、思接千载,表演出品高意深的优秀作品。故多读书是竹笛演奏者加强理论修养的主要途径。

(二)行万里路——要注重社会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拿个梨子亲口吃一吃。“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不断增长才干,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加强生活修养、艺术修养、思想修养与道德修养进行社会实践,才能真正做到使作品反映生活、揭示生活、歌颂生活才能使艺术作品更深刻、更具社会生活内涵。社会实践还包括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疾苦。体察群众的现状这是竹笛演奏者修养的必由之路,是竹笛演奏者的创作源泉之一。深入人民,联系群众才能体验人民的思想感情,保持艺术生命的永不枯竭。

艺术修养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
中小学艺术教育;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3-0070-024

2004年12月,“艺术教育与文化理解”亚洲地区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秘书长章瑞安在其发言《中国中小学艺术课程概况》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发展显著滞后。在中小学艺术教育方面,存在着与时代、与发展不相适应的现象,有些弊端日益凸显,并制约着艺术教育教学的进展。我们正经历着一次最深刻、最广泛的教学改革,主要是课程改革”。这段话有两层含义:一是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改革十分必要并已经启动,二是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认为“课程的改革要转变课程的功能:由单纯的重视知识转向既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可见,中小学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这就要求与之关系密切的上层建筑——高师美术教育,也必须为中小学提供合格乃至优秀的艺术师资而进行深入改革。对于高师美术教育来说,改革不仅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笔者认为,思考和探索高师美术教育如何与时俱进、适应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改革是一个困难的过程,其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当前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实施的主要困难在于理想师资的缺乏和课程整合的不易,前者主要由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脱节造成;
后者则主要归咎于美术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整合意见的分歧。而这两个问题都可以通过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来解决。

由于当前中小学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已转变为“以能美化自身和环境,能了解和享受人类创造的美术文化,能以美术为工具进行基本的交流与表达为具体的教学目标和通过美术实践使人格受到陶冶为教育目标的美术教育”,所以,笔者特别对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前后的大致情况及其对高师美术教育提出的不同要求作了较为详细的对比:

从下表可以看出,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为高师美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改革与发展的契机。换句话说,高师美术教育已被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推到了被迫改革的边缘。然而,高师美术教育应该如何改、往哪改就成了高师美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严峻问题。

显然,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需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艺术人才,这为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和教学体系提出了挑战。在此,笔者认为美术(包括绘画、工艺、雕塑、设计、美术史等内容,建筑除外,下同)音乐(包括声乐、舞蹈、演奏、指挥、音乐史等内容,下同)主辅修人才培养模式即是高师美术教育为适应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而做出的积极回应,是具有高师特色的、培养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需求合格师资的捷径。

“高师音乐美术教育专业主辅修实验项目”由国家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持,其立项目的就在于“为适应中小学艺术教育改革,尤其是艺术课程改革,培养主修美术辅修音乐或主修音乐辅修美术的复合型艺术教育师资”,肇庆学院从2001年12月至2003年12月参与该课题研究。笔者试以该院美术音乐主辅修项目的实施情况为案例来探讨这一人才培养模式对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启发,通过分析其成功与不足来研究高师美术教育今后的发展方向。

不可否认,美术音乐主辅修项目是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艺术人才的新路子,在高师美术教育的大环境下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为:

1. 学科融合与课程改革

美术音乐是姊妹艺术,既相通又相融,视觉和听觉分别是它们悦人性情的手段。音乐会离不开舞美灯光、海报宣传,美术展览也因有了音乐而更显雅致,两者相互衬托,协调发展。关于美术与音乐的相通性,文章《区别、相通与融合——论美术音乐主辅修双学科关系》论证得非常清楚,简略概括如下:

①美术与音乐的审美教育意义与功能相通。第一,两者都能有效地构建审美心理;
第二,两者都能培养高尚的情感;
第三,两者都能建构完善的人格。

②美术与音乐的审美抒情特征相通。

③美术与音乐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相通。

④美术与音乐的审美心理过程相通。

关于美术与音乐的融合,该文也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讨:

①吸取,即以一种艺术为主,吸取另一种艺术的某些长处,用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②配合,即以一种艺术为主,用另一种艺术补充和丰富自己。

③综合,即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结合。

可见,高师美术音乐主辅修人才培养模式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通过学科融合达到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的目的,从而为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服务。

肇庆学院美术音乐主辅修班课程改革较大。公共课由原计划的16门精简为9门: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体育与健康、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心理学、教育学;
主修美术课程15门:素描、色彩、中国画、油画、立体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书法篆刻、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透视、艺用解剖学、美术教学法、毕业创作与论文;
辅修音乐课程5门:乐理与视唱、声乐、琴法、合唱与指挥、音乐简史与欣赏;
有关美术音乐选修课程8门:版画、电脑设计、摄影、雕塑、陶艺、舞蹈、古筝、民族文化史。

这一课程改革是依据如下教学计划制定的:

显然,美术音乐主辅修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了常规的一门专业学到底的课程设置,构建了集美术音乐双学科知识与技能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体系,走出专业划分过细,甚至技艺化的狭小天地。

2. 实施办法与评价形式

①在2001和2002级美术学专业本科新生中,通过自愿报名和音乐面试的形式挑选学生,组建了两届共74人的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班,其中2001级40人,2002级34人,各分两个班。

②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班的美术专业课程,由美术系教师任教,音乐专业的课程由音乐系教师任教。

③一至四年级同时安排美术、音乐两方面教学内容,采取两方面知识齐头并进、相互渗透的学习方式,使双学科在时间进程与知识结构中融为一体。

④通过举办美术作品展、音乐汇报演出(包括钢琴、演唱、舞蹈、服装表演等形式)将美术音乐主辅修班的双学科水平展示出来,并要求实验班学生全体参与。

3. 教学效果与质量反馈

从问卷调查、质量评价反馈情况来看,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成效:

①主修的美术专业,水平不比同级非主辅修班同学差。据2003年12月统计,2001级已开出的美术课程,总体合格率为99%;
优秀率为22%;
其中专业理论课总体合格率为99%,优秀率为19.7%;
基本技能课总体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17.6%;
实践课总体合格率为99.59%,优秀率为37.6%。参加省、市级以上展览、竞赛或公开发表的美术作品、论文共55项,其中一位同学的“北京2008奥运会”主题海报设计荣获部级铜奖。此外,问卷调查结果也显示:主辅修班同学的美术知识、技能扎实,作品质量较高,完全达到全日制师范专业本科要求的水平。

②辅修的音乐专业,所学知识与技能已基本掌握。至2003年12月,2001级已开出的音乐课程,总体合格率为98%;
优秀率为27%。期间举办了一次音乐汇报演出和一次钢琴教学汇报演示会,充分展现出美术音乐主辅修班同学的音乐水平。

③双学科的交叉学习,使学生整体艺术素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正如上文所述,美术、音乐同属艺术范畴,共同学习不但为理解和融合带来帮助,而且相得益彰。例如:2001级美术音乐主辅修班的音乐汇报演出中加入了绘画与设计,不但增添了浓厚的艺术韵味,而且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

④在实践中锻炼了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能力。由于实验班学生已掌握美术音乐双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中学美术教学法》课程便作了灵活安排,要求学生对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进行专门的学习、研究和探索,并在教育实习中实践。

总起来看,肇庆学院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案例研究表明:

1. 美术音乐主辅修人才培养模式是可行的

它打破了传统美术教育的单一性,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贴近时代需求为前提,立足于培养合格的普通中小学艺术师资,突出师范性,在一定程度上将高师美术教育当作“教师职业化”教育来进行。

2. 该模式为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课程内容提供平台

即根据课程需要组织课堂教学,有分有合,机动灵活。在一种学科教学中尽可能借鉴和引用另一学科的相关知识,以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感,把握艺术的共同规律。

3. 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项目为组建艺术教育专业积累经验

按照国家教育部《全国高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的“至2010年前,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艺术教育体系”发展目标,本项目成果有较大的借鉴意义,为成立专门的双学科专业,进一步深化高师美术教育改革提供依据。

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项目也有尚欠成熟之处,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扩大生源范围

上文说过,肇庆学院是在美术系或音乐系已入学的新生中,依其兴趣、意愿并通过一定形式的考核来选拔一半学生组建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班。这样一来,该年级师范本科生总数和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班学生人数的比例为2:1,选择范围非常狭窄,而且出现学生主修专业实力较强而几乎没有辅修专业基础的情况。倘若在招生之前,就组建美术音乐主辅修专业,按双学科标准招生,该实验项目的运行必然将更加顺利,成果更加明显,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因而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前景也就更加乐观。

2. 紧抓教学质量

首先,因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班的课程教学涉及美术、音乐两系而导致这样的尴尬:美术系教师认为这些学生不仅仅是美术系学生,也是音乐系学生;
音乐系教师却认为他们既然编在美术系,就是美术系学生,与音乐系关系甚微。两系教师都不全然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学生,在课程设置、教学要求、时间安排和课酬分配上存在一些分歧,甚至缺少必要的合作。针对这一情况,笔者认为美术、音乐系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明确责任,意识到任何的敷衍都将是美术音乐主辅修实验项目的阻力。

其次,学生辅修专业的学习时间太少,而且缺乏连贯性。常常是学生刚入门,课程就结束了。这使得大多数学生的辅修专业水平尚欠理想,甚至达不到预期效果。如何抓好主修又兼顾辅修值得有关人士深思。

最后,课程设置应考虑美术音乐的融合性和在中小学艺术课程中的实用性,譬如书法和钢琴应属必修科目。因为“不论是课程改革或其他教育改革,仍系于教师专业水准的提升与否;
易言之,教师的专业水准乃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决定因素”,可见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要顺利进行,高师美术教育的责任有多重!

3. 加强实战锻炼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高境界。高师为中小学输送人才,这就决定了高师学生在真正教学之前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实战锻炼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好途径。因而,高师应在这方面加大改革力度,除了在《中小学课程教学法》课堂上进行必要的演练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教育实习的指导,鼓励学生多参加三下乡义务教学活动、家教辅导等,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可适当提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主题演讲。

此外,仍要特别强调一点,即高师美术教育必须提高衔接意识,包括人才衔接、知识衔接和教学衔接。人才衔接不仅表现在培养美术音乐复合型人才上,还表现在身为教师应有的价值观、人生观上;
知识衔接则主要指根据地域、民族需要而建立相应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水平,做到“按需学习,按需教导”;
而教学衔接说的是高师培养出来的学生“爱教”“善教”,能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和年龄特点,领会当前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爱生之心和责任感。当前,这些方面尚属高师美术教育的盲区,应在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对师资提出更高要求的环境下,不断完善。

综上所述,高师美术教育、中小学艺术教育和美育素质高的人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互为条件,互为基础。因而,高师美术教育只有适应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为其输送合格乃至优秀的师资,才能产生更多对美术感兴趣和美育素质高的人;
也只有这样,“以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不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章瑞安:中国中小学艺术课程概况[R].源自“艺术教育与文化理解——亚洲地区会议·北京”论文集,2004.12.

[2]尹少淳.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常锐伦.中国文化与中国美术教育[R].“艺术教育与文化理解——亚洲地区会议·北京”论文集.2004.12.

[4]薛国庆.肇庆学院美术系美术学专业学位评估报告[R].2004.5.

[5]梁善.区别、相通与融合——论美术音乐主辅修双学科关系[R].美与时代.2004.6.

[6]肇庆学院美术系.美术音乐主辅修班课程计划表[R].2001.9.

推荐访问:修养 艺术 论文 艺术修养论文【五篇】 艺术修养论文(精选5篇) 艺术修养论文1500字

版权所有:耀景文档网 2012-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耀景文档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耀景文档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鲁ICP备12016148号-1